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事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0:35

体育事业发展

体育事业发展篇(1)

1.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发展

**期间,自治区各族人民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干部群众的体育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入社区、进入家庭。五个亿万群体(青少年、职工、妇女、农民、老年人)健身活动、争创自治区体育先进县、《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全民健身宣传周、体育三下乡等活动,把城乡群众体育活动推向了新水平。目前,全区有全国体育先进县19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50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11个;有单项体育协会40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683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5.5%;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7845人;常年坚持锻炼的老年人达到80万人;建立了自治区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网络,首次体质检测人数达10万人;组团参赛全国“民运会”、“农运会”、“残疾人运动会”、“体育大会”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治区体育健儿在**年残奥会上取得一金三银的好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自治区竞技体育以备战全国十运会和参赛雅典奥运会为突破口,认真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从训练、科研、思想教育、后勤保障等方面,强化了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目前,自治区优秀运动队有田径、速滑、足球、篮球、拳击、摔跤、射箭、马术等18个项目的运动队,在训人数816人,其中,在编运动员343人。目前,全区有青少年俱乐部56所(14个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6万人;有运动学校6所,在校学生2500人;有高级教练员100人,中级教练员439人,教练员总数1063人;有国际级裁判员4人,部级裁判员18人,一级裁判员364人;有国际运动健将9人,部级健将25人,一级运动员179人。

五年来,全区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4枚,在亚洲比赛中获金牌13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0枚。有三人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3.体育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五年来,筹措资金4716万元。

(1)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扶植各种体育经营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体育用品(外贸)展销会,积极为发展体育产业“招商引凤”,引来一大批旅游、登山、探险、滑雪等体育产业投资企业;成功举办了“国际热气球”、“亚洲跳伞锦标赛”、“国际拳击公开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体育旅游、登山、汽车运动逐年发展,接待国内外团队213个,创收1867万元;体育发行销售额从2001年的1571.05万元增加到**年的5.37亿元。

(2)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投资6.8亿元的新疆体育中心将于**年年底竣工,建设“雪炭工程”体育场馆9座,安装全民健身路经径500条,建成全民健身广场93个,体育公园一个。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目前,全区有44类体育场馆2012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61座,体育馆25座,游泳馆20座,比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增加了一倍。

(3)体育科技、宣传、对外交流取得新的成绩

进一步加大了体育科研与训练、竞赛结合的力度,加快了新疆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重视体育发展战略、政策理论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体育合作与交流,**年组团代表国家赴吉尔吉斯共和国参加第四届“伊塞克湖”运动会,夺得15枚金牌,与俄罗斯并列金牌数第一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4)体育法制建设有了重大突破

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意见》(新党发〔2003〕2号)文件和《行政许可法》、《体育法》、《反兴奋剂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相继制定下发了自治区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体育先进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等18个规章性文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第1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于**年9月22日颁布,从12月1日实施,为依法行政和以法治体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经验

1.确定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体育事业的新思路。

2.选准了开拓创新的突破口。以建设新疆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工程和参赛雅典奥运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疆体育事业的发展。

3.自治区体育局领导班子团结务实,谋全局、抓大事、开拓创新、苦干、实干。通过机构改革和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符合四化条件的中层干部进入领导岗位。

4.建设了一批标志性体育设施。新疆体育中心、红山体育中心、天山区体育公园、青少年俱乐部、乡镇体育中心等,打造了一批全民健身品牌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利民”原则,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5.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立足全运、着眼奥运”的战略思想,“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了一批拳击、射箭、马术、田径等项目优秀运动员。

6.创造了健康优良的发展环境。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增强,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特别是开展体育三下乡以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扶植力度,加快了对农村、乡镇、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速度。

(三)主要问题和不足

1.在2002年的自治区机构改革中,地、州、市(12个)和全部县(市)体育与文化合署办公,大大消弱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2.体育科技水平不高,高水平的教练员、科技人员较少,制约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3.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的业余体校名存实亡,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4.边远乡镇体育设施短缺。

5.少数民族体育干部和农村体育干部学习、进修机会太少。

二、新疆体育事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利条件

1.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年奥运会,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历史机遇,“全民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关心奥运、关注体育发展的民意,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动力。

2.新疆的特殊地理、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殊的人文资源和体育项目(如:登山、探险、汽车、跳伞、热气球、冰雪等运动)相结合,将成为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

3.新疆青少年体质好,可塑性大,为开展竞技体育提供了良好素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人力资源。

4.新疆的特殊地形、地貌(山河、湖泊、丘陵、沙漠、草原)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为开展高原训练(1600—2400米高度)创造了条件,是建立部级训练基地的最佳选择。

5.新疆冬季漫长,冰雪资源丰富,是开展冬季运动项目的天然财富。

(二)不利因素

1.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较经济发达省市还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2.新疆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地处祖国边陲,给各地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比赛等造成了困难。

3.新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使某些在室外训练的项目如:足球、田径训练受到影响。

4.新疆夏季干燥少雨,冬季气候寒冷,运动员冬季常见病感冒、肌肉拉伤、呼吸道疾病等发病较多。

三、**时期新疆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备战**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国民体质健康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以群众体育运动为基础,全民健身运动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努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启动完成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的“13115”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一个全民健身大网络——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

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以“天山壮美风光,民族特色体育,迷人西域风情,神秘大漠峡谷,冰雪旅游探险,休闲健身娱乐”等地方特殊体育项目和雄厚的民族体育底蕴为特点,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政府倡导、市场运作为手段,通过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建成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基地,形成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

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重点工程和主要“景点”的特色以及功能定位:

(1)线路构想: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线至哈密,西线至伊犁,南线至和田,北线至阿勒泰等四条主干线和乌鲁木齐市周边及著名旅游景点的短线,如沙漠公路,乌市至天池等。沿线的城镇、湖泊、山、河、草原要兴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景点,结合民族风情与人文景观,将体育健身、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健身、休闲专线。

(2)项目特色

①冬季项目:充分利用冰雪资源的项目。

②少数民族风情体育项目,如:马上项目,转轮秋千,民族摔跤,达瓦孜等。

③水上项目:漂流、游泳、船艇、沙滩体育项目。

④环塔克拉玛干沙漠拉力赛,包括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赛等。

⑤大峡谷、冰川、罗布泊、登山、探险等项目。

⑥跳伞、热气球、模型飞机等运动项目。

(3)“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以新疆的山水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民族风情、体育旅游、休闲健身为特色,以准确定位、活动推进、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为手段,通过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

2.建成三大体育训练基地

一是新疆体育中心训练基地。

二是新疆国际赛马场乌鲁木齐南山训练基地。

三是三甬碑训练基地改、扩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自筹2200万元。

3.竞技体育实现“两个一”的目标

一是力争在**年北京奥运会上,新疆运动员至少为祖国夺得一枚奖牌。

二是用5至10年时间,实现优秀运动队在训人数达到1000人。

4.形成五大产业

一是形成以新疆体育中心为骨干的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建筑服务业。

二是形成以新疆国际赛马场为骨干的体育休闲、娱乐和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

三是形成以登山、探险、漂流、冰雪、沙漠、汽车、摩托车越野为骨干的特种体育项目旅游业。

四是形成以新疆国际体育用品外贸为骨干的体育用品会展业。

五是形成以体育及相关产业为骨干的产业群。

(三)总体发展目标

1.国民体质普遍增强,到2010年体育人口达到全区人口总数的40%;国民体质监测人数达到11万人/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万人。

2.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力争新疆籍的运动员在**年奥运会上夺取一枚奖牌;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金牌数比第十届全运会上增加一倍,奖牌数总分超过上一届;到2010年优秀运动队在训、集训人数达到1000人。

3.以体育为骨干,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期间,不断扩大体育发行销售的市场占有率。体育年度销售额力争从**年的5.4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8-9亿元。

四、**时期新疆体育事业发展重点

(一)全民健身工作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包括:

(2)全民健身领导与管理体系。

(3)全民健身的硬件系统(场地、设施)。

(4)全面健身的手段系统(健身项目、健身方法、锻炼、表演、比赛组织方法等)。

(5)全民健身的监测评价系统。

(6)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7)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

(8)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推广体系。

(9)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容:

以人为本,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宗旨;以运动健身为主线;以区域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居住地管理和自愿参加为原则;以非盈利为主体;以法规制度为保障;以体质检测为评定依据;以社会化为方向,以不同人群参与为特色;建立起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2.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以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形成国家与社会、个人共同兴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

3.实施“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工程。完成总体工程蓝图和“重点工程”、“重点景点”的功能定位和工程设计。

4.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规划。

(1)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牧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扶持,注重实效。

(2)农牧民体育场地设施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地面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篮球场四周留出5米的平整空地。

(3)**期间,每年平均在360个行政村建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到2010年争取占全区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成标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360×5=1800个)惠及约320万农牧民。

5.全面提高残疾人体育素质。要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体育,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残疾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在自治区体育先进社区评比中将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列入评比指标,加快社区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6.倡导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挥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7.关注老年人体育。加快社区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要依托社区开展老年人体育,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老年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培养老年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快社区老年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8.基本达到自治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若干指标

(1)自治区与地、州、市、县(市)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2598次,参加活动人数56.68万人,全区体育人口数达770万人。

(2)《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249.63万人,国民体质测定人数达11万人/年。

(3)单项体育协会数发展到4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发展到1.5万人。

(4)评选全国体育先进社区12个,自治区体育先进社区18个;

(5)加强农村体育工作,增加投入,评选全区体育先进县31个;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175个。

(6)**年,2010年举办全区第六、七届民运会,参赛人数达10000人;**年举办全区农运会(此后每四年一届)参赛人数7000人;2009年举办全区第二届体育大会,参赛人数4000人以上。

(7)**年,2010年参加全国第三、四届体育大会,争夺3枚金牌;**年参加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争夺5枚金牌,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争夺15枚金牌;**年参加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争夺1枚金牌。

(8)到2010年全区各地、州、市、县举办农运会次数达53次,参加人数达7.9万人。

(9)老年人健身指导员发展到5000人,全区健康老人达到1000人。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以体育局提出的“13115”工程为总体目标,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立足全运、着眼奥运”的战略思想为导向,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1.逐步形成以拳击、马术、田径(投掷)射击、射箭、沙滩排球、摔跤等项目为主的优势项目群,认真研究把握我区优势项目制胜规律,力争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上夺取3—5枚金牌,在2010年第15届亚运会上夺取2枚金牌。

2.到2010年,自治区优秀运动队在训、集训人数发展到1000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运动健将达到123人,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人数达到8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2人。

3.健全三级训练网络,到2010年,全区运动学校学生人数发展到达2720人,教练员189人。

抓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在校人数分别比**年增长50%以上。

4.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加速培训各级裁判员,到2010年一级以上裁判员人数比**年增长1倍。

5.坚持科学训练,加大科技投入,基本实现训练、教学、科研一体化,建立1—2个项目的科技先导型运动队。

6.抓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青少年俱乐部达到100所以上,有8—1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部级标准,力争建立2个以上部级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7.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加速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项目的教练员完成两次岗位培训,教练员学历本科率达到95%以上,力争有2名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

8.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竞赛制度。加大区运动会参赛计分办法和项目设置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基层为自治区培养输送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力争举办1—2项全国单项竞赛和国际单项竞赛。努力拓展竞赛市场,为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服务。

9.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区位战略优势,大力开展省区间和国际间体育交流,加速培养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重点优势项目的竞技实力。

(三)体育政策法规宣传和科研工作

1.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体育宣传引导人、鼓舞人、武装人、教育人的作用。

2.进一步发挥各新闻媒体的作用,**年重组“新疆体育记者协会”,建立“自治区体育局网站”,建立全区体育通讯员网络,进一步办好《新疆体育工作》月刊,并发挥其作用。

3.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制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配套法规2个以上;继续做好普法教育,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制度;

4.编辑出版第二部《新疆通志·体育卷》(1991—2010)和《新疆年鉴》。

5.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加强体育科研工作,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研基础建设,加速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施全民健身、奥运争光计划服务。

(1)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5—7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康复中心”;加强科室建设,从现有三个科室增加到五个科室。

(3)增加资金投入,增添科研仪器设备,每年增加投入30万元—50万元。

(4)**年以前完成2—3项区级科研项目,2010年前完成1—2项国家科研项目。

(四)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渠道,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增强体育发展活力,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并实现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产业的发展以“13115”工程中规划的“五大产业”为骨干,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主体产业类:是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内容,包括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培训、咨询等。

第二类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类,包括体育器材、设施、服装用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体育建筑服务业等。

第三类是为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类经营活动,如体育、体育广告、体育中介活动等。

2.国家体育总局的“雪炭工程”援建项目由9个增加到19个。

3.接待体育旅游,登山探险、汽车越野团队由**年的60个团队225人,创收200万元增加到64个团队300人,创收300万元。

4.扩大融资渠道,发展体育产业门类和经营活动品种,引进国内外生产企业(器材、服装、用品等)由**年的0家发展到3—5家。

5.新疆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场次由**年的30次增加到56次,创收金额由**年的4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2万元。

6.新疆体育装备中心(产业办)管辖的各类体育经营活动从业人数由**年的2.48万人,增加到5.1425万人,经营额由**年的23400万元增加到48522万元。

7.举办体育展销会和中亚地区体育商贸交易会。

8.继续做好体育发行销售工作,使体育销售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五)体育场馆建设

加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党的“亲民、便民、利民”的执政宗旨的体现,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基本平台,是拓展体育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1.以体育局“13115”工程总体规划中的自治区三大训练基地和“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的规划蓝图为基点,分期分批搞好地、州、市、县(市)的主要体育设施,地、州、市建成体育场、馆,1/5的县(市)建成体育场、馆。

2.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坚持城、乡体育场馆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3.坚持体育场馆建设、开发、开放、利用统一的原则,成立“新疆体育场馆管理协会”,定期组织体育场馆负责人,学习、参观、培训,提高管理与综合利用水平。

五、新疆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树立四个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树立四个观念

(1)树立大体育观念。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应当全社会抓体育,构建人性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2)树立开发体育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是重要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品牌资源和形象资源,要把多种资源构成延伸、开发、整合拓展,使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经济拉动力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树立经营体育的观念。做为GDP的一个新增长点,要经营城市,必须经营包括体育在内的大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精神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4)树立抢抓机遇的观念。放眼世界,抢抓机遇,发展体育产业,西部大开发和**年奥运会就是最好的机遇。

2.实现五个转变

(1)由民族传统体育人口大省区向体育人口大省区转变。

(2)由体育自然资源大省区向体育特殊资源大省区转变。

(3)由体育基础设施短缺大省区向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大省区转变。

(4)由体育产业欠发达省区向体育产业发达省区转变。

(5)由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省区向体育发展较快省区转变。

(二)保障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与文化、旅游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开发体育资源和开拓体育市场,创造更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让“生命在于运动,小康有赖健康”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

2.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领导。把加快体育发展作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体育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体育工作三次以上。在机构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强体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配备德才廉备的干部,其主要领导的选配,要征求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3.各地、州、市、县(市)要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管理目标,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且每年按比例增加。

4.继续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竞技体育为重点,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各族人民体质;加速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和优异的运动成绩迎接**年奥运会。

5.加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体育队伍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面临新时期的任务和**年奥运会,要加速培养体育人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去内地、国外培训、进修;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教练来我区讲学、执教,培养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懂外语的现代化管理人员和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科技人员。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遵纪守法、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论武装、管教并重、继承创新”的原则,抓好体育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

6.加快体育场地建设。各地要依照国家对城乡体育设施用地的定额规定,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的要求,加速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大乡镇、农村的基建投资,至2010年全区地、州、市和1/5的县(市)达到标准。

7.进一步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各地、州、市、县(市)要进一步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积极扩大体育的发行销售规模,进一步加强管理并提高使用效率。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登山、旅游、体育会展、体育中介、体育用品销售和娱乐休闲新项目,拉动体育消费,为体育事业发展筹集资金。

体育事业发展篇(2)

(一)紧抓“五要素”不放松,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突出群众体育的根本地位,以发展群众体育、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狠抓“意识、组织、场地、活动、效果”五要素,加强宣传引导,挖掘场地潜力,形成了政府正确引导、社会大力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局面,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

市民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利用“迎奥运、办亚运”和举办重大体育活动、赛事的契机,主动联系媒体加强体育宣传;结合国民体质监测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不遗余力地进行健身知识宣传教育,深入机关、院校、社区广泛开展体育知识咨询、科学健身讲座等推广活动,全年市、区(县级市)、街镇组织宣传活动超过300场次,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我要健身、自觉健身”的市民越来越多,“关心体育、支持体育”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多人,其中一级370人,二级487人,三级近1000人,培训力度超过往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1.5万名,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量超过18名,高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指标要求,位居全国城市前列;通过深入开展“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与“1个活动点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有效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发挥。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为广大市民提供健身指导和活动组织等服务。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网络得到完善,全市共有1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辆监测车,44个监测站,100%的区及40%以上的街镇建有兼职国民体质监测队伍,方便了市民进行体质监测和健身咨询。

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惠民66条”)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重点推进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与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两项工作。去年拨出经费2000万元,引导、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超过8000万元,建成健身路径266条、篮球场279片、全民健身广场(健身苑)24个等一批健身设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越秀、荔湾区各选出10所学校作为全国试点学校,其他区(县级市)也分别选定1所学校作为我市参加全省首批开放试点学校,使试点学校遍布城乡,进一步缓解了基层体育设施的供求矛盾。我市学校体育设施率先向社会开放的做法和经验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肯定,被推荐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各类健身活动常年不断。举办了以“迎奥运、办亚运”为主题的元旦万人健步行、春节体育花会、端午龙舟竞渡、盛夏横渡珠江、万人健康长跑、金秋万人登山等全市性大型活动62项,区(县级市)活动201项,街镇活动656项,参加市民383.97万人次;创办了每年一度、规模宏大的“市长杯”*市业余羽毛球系列大赛;启动了百万青少年学打羽毛球活动。各级各类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氛围。

全民健身工作成效突出。组建体育人口调查工作组,按照社会学规定的抽样方法,对我市体育人口进行调查,各区(县级市)以样本量不少于300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人口比例稳步增长。去年为市属24个部门共1650名公务员进行了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6.5%。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创建工作,创建广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街道)12个,*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街道)18个,创建单位全部高标准通过验收。*市体育局荣获“全国推行健身气功突出贡献奖”(全省唯一获奖城市)、“全国百城健身气功交流活动优秀组织奖”以及“全国体育节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花都区体育局等15个单位荣获“全省第八届体育节优秀组织奖”。组织5支竞赛队伍和4支表演队伍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6枚金牌,占省代表团金牌数的50%,4支表演队伍全部获得金奖,为广东省夺取优异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组团参加首届广东省体育大会,夺取了大会127个奖项中的63项第一,并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召开2002—2006年*市群众体育工作表彰大会,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设想,通报表彰了83个先进集体和84名先进个人。成立了北京2008年奥运火炬接力活动*站筹委会,制定了初步的工作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筹备工作。

(二)围绕“四环节”使实劲,确保竞技体育成绩稳居前列,竞技体育的窗口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大力实施“金牌工程”和“争光计划”,围绕“抓竞赛、铸品牌、建体系、办赛事”四个环节,助推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攀升,为*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增添“引擎”,为和谐*建设注入活力。

以参加六城会为标志的竞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瞄准“在全省绝对领先,在全国同类城市列前,在国际综合性大赛金牌榜上有位”的目标,科学组织队伍训练,精心挑选队员参赛,带领运动员顽强拼搏,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去年,我市共产生14项世界冠军、22项亚洲冠军、81项全国冠军和231项全省冠军。与此同时,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市以金牌40枚、奖牌106枚、总分1105分,一举夺得奖牌、总分2项第一,金牌数创历史新高,并获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出色完成了参赛任务,继续保持了我市竞技体育“在全省绝对领先,在全国同类城市列前”的地位,充分展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技体育实力。

足球、羽毛球两个品牌项目基础进一步牢固。坚持按照“五个一流”(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群众基础、一流的重大赛事、一流的训练基地、一流的市场开发)推进足球、羽毛球两个品牌项目建设。*职业足球经过九年磨砺,去年以中甲积分榜首位提前三轮晋级中超,为创建足球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职业足球加速回升并实现重振雄风打下了良好基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医药足球队全体教练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给予诚挚祝贺和热情勉励。市长张广宁同志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专门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冲超成功庆功大会,对*足球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与此同时,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苗子,*男、女子足球队双双进入六城会四强,朱小丹书记得知喜讯后,专门致电代表团表示祝贺,鼓励男、女子足球队乘*足球冲超成功的东风,再接再厉,为*争光。去年2月,朱小丹书记还专门对羽毛球发展作出批示:“羽毛球运动是我市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强项……要继续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力争在奥运会、亚运会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并进一步促进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的大发展。”我们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打造羽毛球运动品牌。去年,夺取了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双冠军和苏迪曼杯世界混合团体锦标赛团体冠军,举办了*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启动了*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基地建设,全市群众性羽毛球运动蓬勃开展,羽毛球人口超过百万,品牌效应得到增强。

以“选材、训练、竞赛、输送、跟踪、安置”六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年,我市共有8个市属训练单位、19个市属场馆业余体校、163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含体育实验学校),10个区(县级市)业余体校,*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开设32个竞技体育项目,其中奥运会项目28个,非奥运会项目4个。注册的市、区(县级市)业余运动员9000多人。共有市属教练员233人,各区(县级市)业余训练教练员300多人,各类兼职教练员超过1000人。初步形成了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络体系。在运动员培养的“六个环节”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选材、系统训练、求实竞赛、积极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全面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去年我市共向国家队、八一队输送运动员90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迎接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筹备工作全面启动,番禺、花都、增城等区(县级市)新体校落成使用,越秀、荔湾等区“体教结合”工作有所加强,使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以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十四届*市运动会,协助省政府举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为标志的大赛组织能力得到增强。民运会共设15个竞赛项目,4类表演项目,市体育局圆满完成所有竞赛表演组织工作任务。第十四届市运会全部区、县级市组团参赛,项目设置、参赛人员均创历届之最,还专门增设外来务工人员项目,市运会期间同时举办开闭幕式、群众体育工作表彰大会、体育科学大会和全民健身活动月等大型活动,办成了“隆重、热烈、快乐、和谐”的体育盛会。我们还配合省政府做好了全国大运会开幕式及部分竞赛组织工作。与此同时,举办了19项国际、23项全国单项体育比赛,并成功取得了2008年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2009年亚洲田径锦标赛的举办权。

(三)重点在“四方面”下功夫,挖掘体育产业市场巨大潜力,体育事业发展物质基础得到夯实。

牢固树立“体育为国增利”观念,加强体育系统的经营管理。积极加强“体育不但能为国争光,还能为国增利”这一理念的宣传,认真开展提高体育系统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通过政策引导各单位开源节流,体育事业储备金大幅度提高。全年进入市属场馆活动人数约412万人次,市属场馆服务总收入达1.43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销售体育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64%。

引导体育市场健康发展。从“立法、审批、监管”六个字入手,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工作局面。一是执行好《*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既对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进行规范化监管,又通过降低市场门槛活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推动了我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二是执行好《广东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规定》,选取游泳项目作为试点,对全市公众游泳场所进行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颁发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限令整改,努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健身环境。三是成立了体育经营市场监察组,联合公安、消防、工商等执法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对市内体育经营场所进行多次联合检查,有效纠正违规经营行为。四是成立了*市体育产业促进会,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经营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各类体育经营单位提供合作和拓展业务的平台。

优先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努力争取更多的高水平体育赛事落户*,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繁荣发展。在从体育公益金中拨出专款作为赛事启动经费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管理、协会承办、商业开发”的运作模式,借鉴国际知名赛事的资源开发经验,搞好冠名冠杯的推广开发,挖掘赛事的广告资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赛事。去年举办的比赛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体育赛事强大的综合效应有效带动了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用品制造、销售等相关产业,以及旅游、通讯、交通、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精心经营好公共体育场馆。坚持“以体为本、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本体产业,*市体育局“一点(天河体育中心)两线(陆上场地和水上场地)”的体育经营格局得到巩固。充分利用筹办亚运会和举办单项体育大赛的契机,加快场馆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场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取得新的突破,为场馆发展扫除了障碍,增添了活力。

(四)积极协助亚组委开展工作,第*届亚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

积极参与亚运会新建场馆的选址、功能设计,提出场馆的赛后利用规划,拟定市属场馆的改造计划及预算草案。大力申办、举办国内外体育大赛,为筹办亚运会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培养、输送亚运会筹办人才,根据工作需要,调动了一批业务骨干到亚组委工作;通过举办大赛,全方位培养办赛人才;启动亚运人才培训计划,与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合办*体育系统领导干部国际赛事组织管理培训班,市体育局领导、局机关处室、直属单位、区(县级市)体育局、亚组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共35人参加了培训学习。以“迎奥运、办亚运”为主题,举办了遍布全市、常年不断、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大力宣传2010年亚运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体育文化氛围。多渠道、多形式培养*籍优秀运动员,为参加2010年亚运会作好准备。根据市政府的部署,编制实施*2010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亚运会筹办工作开展。

(五)党的建设、体育人才建设、体育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以我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年市体育局系统各级班子先后两次召开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查找差距、整改问题、增进团结、推进工作。局党委针对两次民主生活会征求到的37个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局领导和机关职能处室深入到局属32个基层单位和区(县级市)、街镇排忧解难,局机关党委给我市44个单位发函征求意见,反馈满意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市体育局加大了对直属单位班子的调配、教育和监管力度,重点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三级纪委全会精神,坚持把经常性的反腐教育与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相结合,把坚定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条规、总书记倡导作风建设“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反对商业贿赂、党的*大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部署等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党员干部在理论上有所收获,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行动上得到规范和自律。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在全局系统对1300多个重点项目、75个重要部门、445名重点人员进行了自查自纠,对查找出的17个问题和20个薄弱环节进行了认真整改,在市治贿办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检查评估中,市体育局被评为“合格”。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监督检查,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全局系统共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等制度209项,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加强工程建设(维修)、政府采购管理,规范程序作为堵塞漏洞的重要环节。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组织全局系统领导干部开展了廉洁从政、廉洁自律方面的6个专项清理和检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工作,对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回复。抓好第十四届市运会和第六届城运会赛风赛纪教育和跟踪检查,为市运会成功举办以及夺取六城会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强保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年被考核的14个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40名局管领导成员全部被评为“好”和“较好”等次。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局机关帮建和基层自建相结合,突出抓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党员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体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战斗堡垒。

大力加强人才建设。坚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培养,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充分挖掘潜在人才,适度引进高尖人才,着力改善全市体育系统人才结构。去年,市体育局共选送7名处级领导、19名普通公务员、1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了500多名干部参加市体育局举办的业务培训班。通过竞争上岗,局机关提拔了10名干部;通过社会公招,局属事业单位录用了24名适用型人才;推行专项运动队管理体制改革,将运动专项组改为运动专项部,通过竞争上岗,任命了22名部长兼领队、32名副部长兼副领队。目前,市体育局系统共有博士研究生4人,研究生56人,本科生377人,体育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大力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动管、办分离,认真履行市政府公告的市体育行政部门46项行政执法职权。初步完成我市第一部体育地方性法规和第一部群众体育立法《*市全民健身条例》的起草工作。认真开展全市体育系统干部职工年度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从而提高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成立了市体育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制订了《*市体育局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健全了政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采取“一网、一站、一屏、一会、一架、一栏”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坚持向局系统公布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以及其他事项。建立了*市体育局协同办公网络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缩短了公文流转周期,方便了公文电子存档,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了外网信息系统,强化了我局官方网站的为民服务功能,网站自12月改版以后,以定位准确、内容丰富、版面清新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市民的充分肯定。市属体育场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入招标阶段。完成了《2001—2005年*体育志》和《1979—2006年广东省体育志(*)》的编写工作。坚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严把各类公文的语言文字关,大力推广普通话,体育系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效提高。

坚持不懈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老干部等工作。以党建带团建,大力促进团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团组织的助手和突击队作用,去年组织15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为9项国内外体育赛事提供了3万多小时的高质量服务,为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关爱干部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努力做到“伤病职工必访,家庭纠纷必访,婚恋大事必访,困难家庭必访”,为干部职工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为女职工购买安康互助保险,并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和健康咨询。坚持主动为离退休老同志解难事、做实事、办好事,较好地落实了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创建了稳定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体育方面:广大市民的健身意识,特别是科学健身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落实不够到位,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不平衡;缺乏国际影响力大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管理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体育事业发展篇(3)

二、总体目标

深化文体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体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体产业,发展具有“三乡文化”特色的文体事业,提高文体综合实力,为构建和谐做贡献。

(一)文体事业发展目标

组建企业、社会、社区的文体团队(协会),形成多层次文化体育人才群体;创作优秀文学艺术精品,争取更多的奖牌;大力发展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兴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体设施;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文体设施和文体服务网络体系,使人均拥有公共文体设施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文体产业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的文体企业,实现文体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文体产业发展步伐,通过引进和改造,壮大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形成文化娱乐、文体商品产销、民间民俗工艺开发、体育健身、文体培训、网络文化等产业;到年,文化消费有大幅度的提高;文体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网络建设

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健全,农村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农村文化设施得到改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并形成特色,农民自办文化呈上升趋势,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1、群众文化网络

年前初步建成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80%以上行政村有文化室或农民之家,基层文化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乡镇建成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群众文化阵地的网络体系。即:有一个文体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新兴的文化示范区、一个群众文化人才培训中心、一个群众文艺创作与研究基地。

2、图书馆(室)网络

大力发展乡镇农民图书馆,到等4个集镇要建成藏书量1万册以上的农民图书馆。其余乡镇都建有藏书量超过0.2万册的农民图书馆。

3、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特别是要送到边远的贫困山村,切实解决村一级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4、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保证文化协管员在农村文化工作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1、文艺作品创作。继续组织实施《省繁荣文化创作的百花计划》,以创作为重心,多出精品创作。带动文艺创作的普遍繁荣,形成阵容强大、门类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群体。进一步繁荣音乐、舞蹈、书法、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创作,力争在这些门类中取得新的突破。做好参加省、龙岩市各级比赛的准备工作。争取在各项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到年,形成弘扬主旋律、具有鲜明地方地域特色的文艺创作群体。

2、艺术活动和演出。繁荣艺术舞台,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精心组织好重大的文化艺术活动和重要的节庆文化活动。

(1)加强全市性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导向性强、特色鲜明、相对固定的文化艺术活动,精心组织好重大的节庆文化活动和纪念性文艺活动。

(2)演出市场。积极拓展和培育城乡演出市场,培养观念,增加演出收入。在稳定农村演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城市演出,培育贫困地区的演出市场。到年,基本形成繁荣有序、布局比较合理的演出市场。

3、“三乡”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我市地处闽南金三角边缘的地域优势,做强做大我市独具特色的“三乡”文化,指导和扶持各行各业办文化,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使“三乡”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等社会文化有效结合,遍地开花。

(三)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体育教育

加强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形成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创新、行当齐全、梯次配备的文化艺术队伍;造就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

加强各类文化艺术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和职后再教育,大幅度提高我市文化系统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到年,全市文化系统在职人员3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力争在各门类专业人员和管理干部中造就优秀人才。

实施体育人才培养战略,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改善训练条件,完善竞赛及奖励制度,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少儿文化工作,努力提高少儿文艺活动的质量,丰富和活跃少儿文化生活,保持和发展少儿文化工作在全区的领先位置。组建富有特色、具有一定水平的少儿艺术团。

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建立艺术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机制,使艺术创作人员深入生活规范化制度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业务骨干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四)文物、博物事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切实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建立完善“四有”档案。做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古墓葬、古遗址等普查论证,完备相关资料。积极申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探索文物保护新体制,摆正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关系,继续做好文物法规宣传、非物质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加强对传统文化珍品、精品的征集和收藏。以发掘我市地域文化、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展现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或示范教育基地。城区以开发公园为重点,加强文庙的修缮保护工作,形成一批风格鲜明、特色独具、品味高雅的文化景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同时,与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王景弘故里、历史文化名镇、灵地泰安堡等历史人文景观链接,赋予山水自然景观以人文灵气,促进旅游观光和文化消费,辅之以地方特色的“三乡”文化,努力挖掘我市文化旅游资源。

(五)全面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社会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职能。

1、娱乐市场

逐步提高娱乐业的整体层次,大力倡导特色经营,发展一批具有企业特色、地区特色的娱乐场所。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等手段,优化娱乐场所结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文化娱乐产业类型结构和规模结构,严厉打击娱乐场所的色情活动和活动。

2、音像市场

继续推行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经营、规模发展的方针,改变音像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

3、网络文化市场

坚持从严审批、从严管理、从严控制总量、从严打击色情经营的原则,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执法力度,加强技术监管,不断改进和完善网吧监管系统,探索实施长效管理机制。整顿经营行为,继续把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作为监管和打击重点,加强对利用互联网从事音像、网络游戏等文化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市场整合,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新闻出版市场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规范印刷市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积极探索标本兼治、打防结合、截源堵流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重点监控、区域联防、明查暗访、群众举报等相关措施,着力构建多方投入、齐抓共管、统一协调、联合执法的协调机制。

5、电影市场

深化电影业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普及率,吸纳民间资本运营电影业,加快我市“两院一公司”的重组和运营。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鼓励和支持面向农村、面向少儿、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演出。加强对民间剧团和演艺人员的管理,打击违法违规演出活动。

6、运用灵活手段对文体市场实行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和行业的信息引导,对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行预警机制,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探索建立文化市场处罚和刑事处罚相衔接的机制。推广网吧行业协会管理经验,支持行业维权活动,发挥协会“桥梁与纽带”作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制度,推广“五老”监督网吧的经验。推行文化市场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使经营者依法、守法经营。

7、大力推进文体产业发展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体产业格局。规划培育一批文体产业,扶持有优势、有潜力的重点文体企业和重大文体产业项目,形成有“三乡”文化特色的文体产业,使文体产业的运行质量与效益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相适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建立健全体育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体育队伍,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全市体育人口比率、市民体质合格率、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等指标达到标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竞技体育跨入龙岩市先进行列,建成比较完善的竞技人才训练体系和优秀运动队训练基地,建立一支优秀运动员队伍。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和体育等体育产业市场,体育消费不断增加,建设完善的体育中心,从而具备举办省级或龙岩市单项和综合性运动会的条件;全力提高我市体育事业,为建设文化体育强省作贡献。

1、全民健身

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丰富市民体育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增强人民体质。全市每年开展市级以上的体育活动不少于50项次,其中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者达到10万人次以上。到年,我市体育人口达到42%以上;成年人体质合格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抓好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00人;到年,全市各乡镇、街道安装2个以上健身场所。

2、竞技体育

高度重视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努力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建立和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以备战龙岩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目标,加强体校的管理,提高训练效益,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拓宽训练项目。结合我市特点,增设武术散手、跆拳道两个项目做为重点发展项目。争取向上级体育训练单位输送更多优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3、大力加强体育馆场设施建设

建成市体育中心综合馆、网球场、完善体育中心足球场的设施建设,场馆设施符合承办高级别赛事的标准。乡镇、社区体育场地基本实现“两场一室”要求,即有一个标准篮球场(排球场)、一个门球场和4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室,全市人均占有0.80—0.85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所,体育场馆利用率达98%以上。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实施“百镇千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街道基本建成具有乡镇特色的科技文体中心和社区文体服务中心。

(二)年底完成“影视文化娱乐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较高的需求。

(三)年前完善体育中心运动综合馆和校处活动中心建设,达到承接省级、省级以上赛事的要求。

(四)年前完成市博物馆搬迁建设工作,以及航海家王景弘纪念馆、历史陈列馆;知青馆、陈性初纪念馆、“三乡文化”馆等建设。

(五)年前逐步进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长青楼、灵地泰安堡的修缮维护工作。

(六)年前继续完善体育中心建设,建成体育宾馆、运动场看台、少体校住训大楼等为一体的较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

五、具体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文体体制改革。一是加强对国有文体资产的监督管理。二是加大投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三是新培育新型文体市场竞争主体,积极推进经营性文体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体企业。四是加快文体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国有文体资源合理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文体产业集中度,推动文体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文体产业升级。五是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减免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增加文体事业的经费投入

市、乡两级财政都应要积极支持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根据财力实际情况较大幅度地增加文化体育事业经费,同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文化体育事业的多渠道投入体制。

(三)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市城建部门要把文体基础设施作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中公共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人口比例确定规格和数量,并对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性倾斜,减免各种收费。市发改、财政、文体等部门要重点向上争取资金和文体设施,用于农村、社区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四)妥善安排文体设施的建设用地槐;

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做好社会事业设施的保护工作。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新区建设中,保证文体设施的用地需要;确保文体建设用地和文体设施在新区建设中所占的面积和位置。

(五)大力实施“人才兴文体”战略,加强人才的培养

1、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建立文体人才信息库,通过人才市场广泛吸纳和引进省内外专业人才,优化全市文体人才队伍结构。引进高水平文化艺术及体育人才。

2、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多渠道培养文体人才,不断提升文体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多层次的文体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富于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各种层次的文体专业人才。二是积极拓展市外培训渠道,选拔推荐优秀文体人才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参加省内外文体交流活动。

体育事业发展篇(4)

学校阶段的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的综合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与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愈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重视。然而,受到传统的、历史的或者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程度上的差别,目前不少社会群体对于校园内体育教育的本质、教学目的、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的最后质量等方面的认识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初中阶段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体育教学现状与解决方案

1.初中学校体育工作现状

校园内的体育观念陈旧、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拥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具备的功能,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与美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十分广泛,并且蕴含相关的社会价值。然而,很多人觉得体育课就是大家一起玩玩跳跳、消磨时间,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体育观念的滞后,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我们呼吁改变对体育学科的看法,认识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在初中阶段学校还未形成正式的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学校领导还没有将体育工作放在全校教育工作计划的显要位置。

将体育教学同体育竞技看成是一致的。很多人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带有片面的观点,他们通常觉得教学效果好就是指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单位在相关的比赛中获胜,得到好成绩。然而,他们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体育教育与体育竞赛存在着联系,但是两者又存在区别。联系是都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体质,推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有组织、有目标、有意识的一种活动,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区别是体育教学活动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强化人的意志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的体育知识、锻炼技能与运动技术等。

2.改进要求

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务必加大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要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指出体育事业的教育功能与存在的社会价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从多个渠道推进体育社会化事业,培养全社会公民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意识。

我们应当将体育教学工作加入到学校系统工作的评估中去,摆脱传统做法中以升学率来单纯评价学校的有欠科学的理念。在校园内强化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建设,让初中体育工作不断向现代化、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发现与培养各个学校单位中体育教学的模范或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好榜样,明确体育教育的方向,指明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校园内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就是开展体育课,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必修科目。体育教师要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更加系统、科学地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体育技术,锻炼技能,加强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同时,从中对学生灌输思想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教育,力求让学生达到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优化

要实现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合理选择教育形式与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取得较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联系学生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掌握主动型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从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锻炼技术与运动技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生长发育特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事求是,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优化初中体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在身体正常发育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体育事业

1.在教学优化的实质与要求的基础上,我根据多年在农村初中的教学研究,觉得要对初中体育教学进行优化,必须结合实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改进学校的体育教育思想,转变学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服务于全体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四有公民,为城市与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建设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输送栋梁之材。

2.研究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探究适应初中学校发展的先进教学模式,促进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探究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进步发展对初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提出的教育要求,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让体育教学能够逐步适应社会各层面发展的需要。

3.立足于当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征,正确制定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大纲,合理选择体育教材。体育教师要探究中学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教材规定的任务与目标,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合理的途径与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要更加关注与重视体育事业,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事业发展篇(5)

1、“*旅游战略”启动仪式新闻会

为借助*年**契机,进一步打造*“运动之春、浪漫之夏、

时尚之秋、休闲之冬”魅力四季品牌,塑造“时尚、活力、现代”的海滨形象,4月3日下午在*国家体育总局会议厅举行了***旅游战略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与相关单位共签署了八项体育内容的合作协议,为深入打造体育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起到积极作用。

2、运动之春打造“五一”轮滑节体育品牌

举办了以“激情*,相约*”为主题的**“运动之春”第四届轮滑节系列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年“运动之春”轮滑节系列活动,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层次高。应邀参加活动的领导有盛志国、郭敏、林洁、秦吉宏等国家体育总局、亚洲轮滑联合会、中国轮滑协会领导;省体育局领导李爱民、桑立锁;市领导*等;嘉宾有*冠军王丽萍。二是范围广。今年轮滑节的“米高杯”第二全国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共有国内28支代表队参赛,为确保赛事公正公平公开,我局共邀请国际级裁判3人,部级裁判10人,见习裁判22人参与仲裁。三是形式新。轮滑向导亮相及宣誓、与海口成为南北方轮滑交流基地,裁判员和运动员入场等表现形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四是影响大。此次活动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聚焦*,全国十三家大型广播媒体现场直播,宣传*“运动之春”第四届轮滑节,截至5月6日,人民网、体坛网、华奥星空网、*文网、千龙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多侧面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极大提高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运动之春”轮滑节系列活动,在全体参与人员的通力协作下,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进一步打造了“国际轮滑城”的品牌。自*年以来,我区以“*、健身、时尚”为主旋律,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以轮滑为主要形式的运动之春系列活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国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轮滑协会的充分认可,奠定了把*打造成“中国轮滑基地”、“国际轮滑城”品牌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此次活动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聚焦*,极大提高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拉动了“五一”黄金周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今年“五一”假期短的特点,着眼于进一步提升水平和档次,共策划举办各类赛事及活动6项:大型开幕式;*年第二届全国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第三届北方自由式轮滑公开赛;轮滑旅游专线;轮滑激情速降;河北省第一届全民健身展示大会轮滑锦标赛。使今年的活动紧扣*主题,更丰富、更精彩。黄金周期间,各项赛事活动接连不断,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家属等随行人员,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轮滑爱好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实现了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有效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

在今年五一轮滑节“米高杯”第二届全国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中,我区轮滑队获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4枚和团体总分第一名,还获得本次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其中有四名运动员通过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

3、浪漫之夏推出服务暑期体育品牌

海滨天使“轮滑向导”队伍正式服务于暑期

经过半年的培训,7月10日8月20日,国内第一批轮滑向导50名队员正式上岗,协助城管、交警、公安、旅游等部门,为游客提供热情的帮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轮滑向导通过展示青春时尚的运动风采,“海滨天使”成为扮靓*旅游城市的名片。轮滑向导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朝闻天下;河北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秦皇岛电视台的新闻分别播放,同时一些有影响力如新华社、中国教育台等媒体也对轮滑向导进行了采访,燕赵都市报、秦皇岛晚报进行了报道,更好的宣传推介了*,提高了*的知名度和美誉。

体育文化人活动

主题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从7月15日开始,本着小型、

分散、经典、安全的宗旨,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晚上7:30---9:00在石塘路步行街、老虎石公园、平水桥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怪楼奇园等地方,观众将欣赏到身着体育文化人服装的“体育文化人”进行自由式轮滑表演、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瑜伽、抖空竹、无极健身球、呼拉圈、陀螺、飞镖等活动,了解一些健身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一起参与健身。

4、时尚之秋打造休闲体育品牌

*体育*铁人三项大赛

9月13日举办的“*体育*铁人三项大赛”,(连续举办了三届)有28支代表队共300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6岁,同时还邀请到了来自(瑞典、德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的铁人运动员和爱好者。大赛的举办,不仅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让全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全民健身与*同行“*中国*首届沙滩时尚球类大赛暨中国国际木球公开赛”

本次大赛包括“*中国国际木球公开赛”、“*全国合球精英赛”、“*全国沙滩球精英赛”,来自印度尼西亚、中国台北,以及*、宁波、深圳等17个城市和地区的25支球队的350名运动员参加了木球、合球、沙滩球三个项目的角逐,中央电视台五套“全明星猜想”栏目组做了50分钟“全明星猜想,走进*”的专题节目,于10月20日左右在央视五套播出;同时旅游卫视、凤凰卫视进行了赛事的相关报道;全国性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本次大赛对于进一步丰富四季品牌内涵,塑造“活力、经典、动感、现代”的城市形象,再度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5、建成了*博物馆

*轮滑博物馆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建筑面积约721平方米,由*委、区政府投资建设,为亚洲第一座轮滑专项博物馆。于8月16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以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博物馆设计为基础;以展览鉴赏、体验交流、研究测评、综合服务为宗旨;馆内共分八个板块,集权威性、知识性、学术性、互动性于一体,博物馆与国际标准的轮滑场南北呼应,并融合公园内浓厚的*、体育氛围,体现了*轮滑与旅游、环境的完美结合。

*博物馆的建成,对于进一步完善*的轮滑功能,提升*的轮滑权威和文化内涵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博物馆将成为全面了解国内外轮滑运动发展,以及*轮滑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将为景色迷人的旅游休闲胜地*增添一抹靓丽的风采!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多姿多彩,健身方法多种多样。城市健身方法前十位:健身操、登山、散步、乒乓球、太极拳、篮球、轮滑、木兰拳(剑、扇)跑步、游泳。农村健身方法前十位:秧歌、散步、登山、健身操、乒乓球、篮球、跑步、游泳、太极拳、羽毛球。主要开展如下活动

1、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共有14个代表队近300人参加了此项活动,大会上展示了太极拳、太极剑、无极健身球、健身操舞等,体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乐趣。

2、两节活动:举行了机关趣味运动会和长跑比赛,全区各单位有近600人参加。

体育事业发展篇(6)

对于本届全运会“节俭办赛”的理念,阿扎提・吐尔逊也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说:“就我们新疆来说,对于节俭办全运的理念是全力支持,我个人也觉得是最好的选择。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落实到各个省市、落实到全运会理应做这样的选择。我认为将来无论举办什么样的大型体育活动,都应该秉承节俭办赛的理念。”(文/林剑)

自治区体育局召开参赛第十二届全运会总结座谈会

2013年9月26日上午,自治区体育局参赛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总结座谈会在新疆体育中心田径会议室举行。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机关及直属单位副处以上干部、各训练单位训练科科长、备战办全体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已于2013年9月12日在辽宁沈阳市圆满落幕。本届运动会,我区代表团共派出了由11个民族的425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159个小项的比赛,其中121名运动员取得了15个大项,61个小项进军沈阳的决赛权。另外,还有我区的拳击、跆拳道两个项目15名运动员分别代表广东、天津、四川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各族运动健儿团结协作,不辱使命,发扬顽强拚搏、奋勇争先的精神,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共获得了6枚金牌,8枚银牌,2枚铜牌,2个第四名、7个第五名、5个第六名、1个第七名、3个第八名,1个第九名、2个第十名,团体总分333.5分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为新疆各族人民争得了荣誉,圆满地完成了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座谈会上,各训练单位主要负责人围绕李光明书记提出的“找差距 明方向 定任务 新突破”这十二个字,对本单位参赛第12届全国运动会情况做了认真总结,并对比赛失利的个别项目从深层次查找出原因以及要吸取的经验教训。

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李光明对新疆代表团参赛第12届全国运动会情况作了重要讲话,并就下届全运会筹备工作提出七点要求:1.提高训练水平,在精确、精准、精细上下功夫;2.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致、细化、细节上下功夫;3.要多培养我们自己的裁判,壮大我们的裁判队伍;4.在科研、技术含量、保障上下功夫;5.提高运动队、场馆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6.加强运动队政治思想工作,在全局大力营造“我能行、我能赢、我会赢”,“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浓郁学习氛围。7.确定目标,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超过本届运动会。(文/新体)

全运千里来相会

在辽宁省柏叶训练基地射击馆,记者看见了两位特殊的观众,一对新疆师徒从祖国大西北千里迢迢奔赴沈阳专程来学习取经。来自新疆石河子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教练王冉带着满脸稚气的16岁弟子江楠每天从宾馆往返于射击赛场观看全国顶尖高手比赛。

体育事业发展篇(7)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体育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实现长足进步和跨越发展。

(一)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结构、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三五”期间,我市16所学校成功创建德育示范学校;2所学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淮南二中德育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首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我市教育部门被授予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

2.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我市成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提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2018年,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的格局。“十三五”末我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6%,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特色初中3所、省级农村特色初中1所、市级特色初中12所,省级实验小学1所、省级特色小学2所、市级特色小学16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连续五年全省考评一等奖。

3.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3所,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园129所,整治无证园233所。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53所(公办园138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2.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1.9%,圆满完成全省2020年学前教育“985”发展目标。

4.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向多样化、有特色提升,实现了高考发展与特色育人的共赢。目前全市有省级示范高中8所、市级示范高中12所,淮南一中、淮南二中、寿县一中、凤台一中等优质高中已成为江淮名校,全市本科达线率逐年提升;淮南三中、四中、安丰高中、淮南十三中等校,以个性特长学科为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5.引导职业教育品质化发展。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突出技能技术性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43个。连续12年举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十三五”期间,共获得省赛一等奖36次、二等奖67次、三等奖139次;国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9个;21所中职学校先后与81家市内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优质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6.统筹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改革,寿县“县乡共管”的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寿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入选全国10大先进典型案例。建立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区培训、校本培训“五位一体”培训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2万余名专任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五年累计培训达11万人次。培养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建立淮南市教育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43个,成员2000余名,遴选出教育名师培养对象28名。“十三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省级以上各类论文和教学比赛,获全国论文一等奖21人,省级论文一等奖27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63人,“一师一优课”930节,获奖的人数和等次均在全省前列。

7.关注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保障各类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益。“一人一案”落实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分类实现送教送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达100%。“十三五”期间,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省绩效考核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二)有的放矢、精准突破,体育可持续发展呈现新气象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育发展方式,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迎新年登高活动、环舜耕山毅行活动、“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淮南站赛、安徽省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省市县三级联赛、淮南国际马拉松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线上居家运动、淮南市徒步大赛等多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了多项极具影响力和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参加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20金、22银、25铜的优异成绩。积极扶持和培育体育社团协会建设,现有晨晚练点480余处,每年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达430次以上,直接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坚持普惠公益导向,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年均受益群众达70万人次。曾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安徽省体育局授予“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体育事业发展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受到政府重视并全面开展起来。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9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同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公布了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并规定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制度保障。

回顾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一系列体育法规、条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群众体育健身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各级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已精心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百姓、参与性强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全民健身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民众健身仍然处于被动状态,要变被动为主动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因此,本文从战略高度来探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下,挖掘地区潜力、转变民众思想,促使全民健身由外部法规的促进,转变为全民的内在需求。

我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仅在总量上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在结构上出现了多样性、层次性。但是,由于体育人口统计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因,体育人口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也就是说,除了学生之外的体育人口数实际上还比较少。从区域上看,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实施的是农村支持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群众体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政府为城市全民健身事业投入较多,城市体育事业得到了优先发展,而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尽快近几年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城乡有别和东西部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体育设施方面,虽然近20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更多的民众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质量及配套设施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多不足。与体育人口的迅速增长相比,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锻炼的需要。

尽管近年来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经常性、规律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特别是群众体育健身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这不仅影响体育事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我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消除功利思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在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中,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是“政府投入不够”。的确,全民健身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发展。目前,各省市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一味依赖于政府经费,很少以自主发展来实现创新和突破。这一方面是由于“上令下行”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区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各地方政府和地方部门功利思想过强,不愿意掏自己的腰包。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消除功利思想,各地区相关部门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推动全民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

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应该以它是否能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为标准。在功利思想影响下,各地方政府常常把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得不好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少的原因归结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政府投入不够,而很少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将有限的经费合理有效地投入到全民健身的具体项目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消除功利思想,各地方政府要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正确认识发展体育事业的本质,无米也要能有炊。原因在于,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和健身项目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是非常低的,很容易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相关部门只需要做一个有心的组织者,就可以将群众健身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今天的群众体育已不局限于具体项目和形式,其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使国民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挖掘体育事业发展潜力。诚然,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地区经济水平、体育场馆设施、健身器材是影响群众体育健身的因素之一。地区经济水平会影响该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低下会影响人们的体育认识水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完全依赖政府不但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而且会影响全民健身发展的速度和进程。全民健身事业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支持,而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各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着力增强本地区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挖掘本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潜力。在思想观念上,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运用市场、使体育社会化的思想,以多种经营模式提高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

全民体育健身的发展要树立“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各地区要联合社会力量多元投资,以协会为纽带,把场馆、协会、基金会、俱乐部、各类健身俱乐部和体育中介机构作为群众体育的主要依托,把加快本地体育产业发展作为体育事业的重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加强指导,规范运作,提高有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出一条“社团联系竞赛市场、企业参与竞赛市场、媒介炒作竞赛市场、体委管理竞赛市场”的路子。通过体育赛事改革、策划包装、政策调控、舆论导向,既为群众体育筹集资金,又对群众体育起到带动作用。以体育竞赛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经济保障,是增强区域群众体育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区体育部门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让企业参与体育赛事,借助体育竞赛的广告效应,通过广告、票房收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共同搞活竞赛市场。把兴建体育设施列为公益事业,寻求地方、行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多元投入”,使其公开化、社会化,发挥体育场馆设施比赛、训练、健身、休闲、经营的多种功能。

寻求多方支持,以公益赞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寻求“多元投入”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体育公益赞助。体育公益赞助是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以有利于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为目标,按照一定的社会公益行为标准,为体育事业作贡献的活动。由于体育公益赞助是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以发展全民体育健身事业为目标的活动,不含任何经济目的,所以这种公益赞助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目前体育公益赞助直接指向群众体育的比例较小,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引导。体育事业公益赞助完全是一种志愿的公益行为,政府通过引导体育公益赞助方向,指导体育公益赞助行为,使体育公益赞助完全成为自觉自愿的公益行为,使体育公益赞助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公民体育意识、公德意识的增强,体育公益赞助不但可以缓解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短缺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全民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质量,推动全民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

结论与建议

体育事业发展篇(9)

1.前言

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一种大体育观,它对体育的定义是把体育和人的幸福感、自由度、尊严、个人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上的具体展现[1][2]。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为前提,所以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2.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民本理念”缺失的诸多表现

2.1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长期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过分重视物质形态的建设,导致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人文思想和人性关怀严重缺失。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场馆的规模越来越宏大,功能越来越齐全,但是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在经济飞速发展和GDP竞赛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似乎只有建设了大量的大型体育设施才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体育发展片面的价值观,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分离,人的体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身体素质没有明显改善。这些与“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相违背,完全失去了发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2.2资源的投入,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

20世纪初,我国人民被讽为“东亚病夫”,这让我们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情更加迫切。所以,至今竞技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如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哪个民族夺标最多所能体现的了。

近年来,特别是“奥运争光计划”颁布以后,奥运争光任务就变成了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倾斜、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都是为了强调竞技体育的至高地位[3]。我国奥运金牌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国民体质连续20年下降。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已提出多年,但是我国大部分民众的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改变,反而问题日趋严峻。在2007年公布的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我国国民体质位居世界第32,亚洲第3[4]。因此,夺金并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全部,它只是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5]。

2.3城乡体育发展失衡,差距巨大。

我国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余年来,全民健身活动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和小城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群众体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表明,我国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校园,占总量的67.70%,而广大农村地区仅占8.18%[6]。由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而农村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体育需求已经无法得到满足。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农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而农民下一步的需求将会是精神文化和娱乐休闲。然而,由于农民的体育观念淡薄,政府的宣传不到位,农村体育发展比较薄弱。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明显。城市成年居民体质优秀率为18.5%,而农民优秀率为9.5%;城市居民不合格率为10.2%,而农村居民不合格率为19.2%[7]。

3.体育事业发展中民本因素缺失的原因分析

3.1体制因素。

“民本理念”在我国体育管理中缺失,究其原因,体制应该是决定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发展体制就由国家主导并逐步建立起来。社会发展到如今的高度,制度也要相应跟上时代进步,跟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政府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并未发生本质的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一直停留在竞技体育上,竞技体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拥有世界一流的训练条件,超前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对来说仍然失衡,体育人口数量偏低,人均体育资源短缺,这些都导致了体育管理体制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从而造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畸形发展。

3.2经济因素。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人本理念的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群众体育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之后所带来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给个人所带来的可支配收入情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6]。

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仍在不发达国家的行列,国民的生活总体上仍然没有步入小康水平,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部分人民甚至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必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水平,“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完全体现出来。

3.3社会因素。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因此社会因素应该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社会“以人为本”体育观念的发展。目前整个社会对应试教育过分重视,忽略了对青少年“以人为本”体育观念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其次,媒体传播对在体育发展中渗透“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时刻被媒介所引导。所以正确运用媒体传播手段对社会灌输“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将会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

最后,社会是全体国民的社会,所以全体国民应该有权利也有义务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只有把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权交给人民大众,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的目的。

4.秉持人本理念,构建和谐的体育发展体系

4.1发展理念植入人本思想。

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形式来服务国家的发展,不应该人为地割裂体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了人、属于人、有利于人[8]。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的体质健康和社会的多个方面。要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植入民本理念,就必须把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在体育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从长远考虑,认清人民体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4.2完善体育法规,使体育事业发展法制化。

我国自1995年颁布体育法至今已有17年之久,这17年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旧版体育法已经严重滞后于体育事业的发展。面对复杂现状,需要运用与现实同步的法律手段,化解矛盾,深化改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适应现阶段人民群众新的体育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法制指导,加强体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加快体育法制进程。

4.3认清民众体育需求,使体育事业发展更加社会化。

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事业的发展应满足人的体育需求,特别是不同的民族、年龄段、社会背景的人群。他们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都不尽相同,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同样应该公平对待。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应充分考虑各种人的多种需求,营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富有人性化的体育发展氛围。还应充分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广纳民智,倾听群众呼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9]。

4.4加强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我国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体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不断更新体育管理的课程设计;提高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改革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尽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教学体系接轨,使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到高起点,培养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体育管理人才,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绮红.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156.

[2]徐敏生.民本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现代化,2011,(1):47-49.

[3]冯卫.从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演变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14-15.

[4]任丽娟.关于我国经济运动水平与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39.

[5]祝六平.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事业和谐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6]丁海勇,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77.

体育事业发展篇(10)

一、引言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各民族友谊的桥梁,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我国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提出,如何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当前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追溯

近代体育事业在旧中国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封建统治的国家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国内军阀的封建割据,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使体育运动成为极少数人消遣娱乐的手段,广大人民体质下降,被称为“东亚病夫”。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一些救国救民的社会团体和人士,热心于提倡体育运动,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思想认识的限制,体育很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态,人民体质较弱,运动技术水平很低,在世界体育竞赛中默默无闻。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被当作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全国的体育事业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起来。建国之初,我国通过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广播操制度等一系列发展群众体育的措施,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952年6月原国家政务院将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体育总会,并任命为主任。这一重大举措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这次改组会上,主席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成为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条坚实准则。1959年9月13日,我国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由此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高潮。此后,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事业开始普及化和经常化。也就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体育代表团开始参与国际重大赛事。1952年我国第一次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尽管由于一些国家的阻挠,从1958年中国就中断了参加奥运会。但经过1979年“名古屋决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后,我国在1984年又重新组队参加了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当时许海峰一枪惊人,为我国夺得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5年,国务院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开始利用体育公益金,建设一系列小型、适用的全民健身工程,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大大提高,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数据表明,我国7岁~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已占37.1%,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由建国以前的35岁,延长了将近1倍。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共获得1899个世界冠军,创造或打破了1140项世界记录,在16个项目上获得114枚奥运会金牌,连续六次蝉联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运动员不仅全部刷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种运动项目的全国所有纪录,而且跻身于世界纪录创造者和世界冠军的前列,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上,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对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体育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体育是将人的身心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一种运动,是强身健体、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精神风貌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体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振奋民族精神,移风易俗,向人民进行理想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在培训运动员中都可以培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道德作风。其次,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以及体育比赛,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精神面貌。如今年在北京举行的2008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创造了优异成绩,而且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新的体育运动道德风尚,赢得了世界各国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及地位。

2.发展体育事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折点”。在这重要“转折”时期,已经形成的不同利益阶段存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亟须相互协调。如果协调得好,措施得当,经济可以迅速起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与经济融合,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国际社会喻为朝阳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产业不仅是关联面很广的上游产业、无污染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全球经济性的国际化产业,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发展体育事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首先,发展体育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培养个体勇敢顽强、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激发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体育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交往、增进友谊、增强团结、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个体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高尚的情趣,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4.体育是增进团结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工具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强身健体、促进精神交流、增进团结友谊、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的重要工具。在近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体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折射出推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进步的痕迹。目前,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扩大世界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更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共创世界文明。如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乒乓外交”既成就了中美建交,也增进了中日之间的民族友谊。在今天,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体育比赛已成为全球性的盛大体育赛事,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四、和谐社会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举措

1.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必须提高认识、切实发挥体育事业对推动和谐社会的作用

体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体育的双重作用,将体育事业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体育事业对推动和谐社会的作用。从社会属性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健康生活的渴求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体育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空间。从产业属性来分析,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对经济社会形成极大的拉动作用。

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必须贯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坚持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关系。就外部而言,要立足体育,服务全局,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服务,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就内部而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还要求我们在体育工作中,努力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努力摒弃违背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各种思想、行为;必须不断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筑牢思想堤坝和道德防线,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不断加强体育理论研究与创新,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肩负着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具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它如同任何一项事业一样,应当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工作体系、科学构架、战略策略。在当前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转变过程,即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相对封闭状态靠行业垄断向对外开放凭实力参与竞争转变;从单纯的事业发展向事业、产业发展并重转变。体育事业新的变化要求我们运用必须不断加强体育的理论研究和战略研究,进一步奠定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不断提炼体育发展的思想结晶,拥有适应时代和形势要求的理论创建,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开创体育事业新的局面。

4.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必须增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

从长远战略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和每次比赛成绩的此消彼长,而要着眼于改善结构、提高效益、增强中国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国必须适度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加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国家要有计划地创造和建立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的各种物质设备,组织运动队参加国内外体育竞赛。要继续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体育竞赛中创造优异成绩。此外,必须加强体育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工作。应该趁早把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组织到业余体育学校中接受专门训练,并分别吸收他们到省市代表队和国家队,鼓励并引导他们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参考文献:

体育事业发展篇(11)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事实证明,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展示,是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活跃、更加积极、更加全面的综合作用。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市落后的体育场馆设施,与我市不断发展的体育事业、与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早日改变我市体育设施基础薄弱的局面,满足竞技体育训练和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启动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建设,是着眼我市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体育设施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在训项目少、竞争面窄、夺金点不多。在20xx年省十一运会上,我市金牌总数排在第11位,其中赛场金牌数仅有12枚,排在第15位,**市竞技体育跌落至历时最低点。

自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大型场、馆、池建设几乎是****、**等市,在原有体育设施基础上,建成或正在兴建造价达数亿乃至十几亿元的第二代体育中心,**、**、**、**、**、**、**等市体育中心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我市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在省内已处在严重滞后的状态。

20xx年,市体育局围绕市追赶跨越的目标,提出了在20xx年的省十二运会上实现金牌和总分“双七”的目标,并增加训练项目,调整训练布局,扩大训练规模,新开设了古典跤、跆拳道、射击、体操等竞技项目。截止目前为至,训练项目已由上届的5个增加到18个,在训运动员已达1100名。20xx年8月,我市投资500多万元体育公益金,对始建于1918年的体育场进行了改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田径训练的环境,但大多数项目训练场地零散,训练条件简陋,“游击式”的训练模式难以保证训练上规模、上水平,而且承接全省综合性比赛和部分国际、全国单项比赛的设施条件还远远不具备。体育训练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市体育长远发展的“瓶颈”,我局积极做好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期工作,从20xx年开始,邀请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分别考察了**、**、**、**、**等省内兄弟市的体育设施,并提出了我市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方案。

二、启动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是丰富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彰显我市人文内涵的需要

**是历来受世人瞩目的文化之邦,三张“城市名片”使广大市民倍感荣耀。近年来我市围绕“千亿**、活力**、和谐**和文化强市”的目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的变化,今年又提出城镇化规模扩大1.5个百分点的城市建设目标,“双百”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增速,**充满生机、蓄势待发。

但受老城区改造难度大、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处在全省十分落后的位次,群众体育健身和业余体育训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很少,现有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体育社团没有办公场所,一些群众体育活动只能靠租用和借用场地,无法进行规范化建设和开展上规模的活动。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难以满足我市群众体育的日益发展的体育需求,严重地影响了我市做为人口大市、文化强市在全省的形象和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