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2 14:49:55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1)

体育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我国体育部门的收入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和球类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他都还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随着体育强国的不断强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08年的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加证实了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实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产业法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法规政策的现状是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而且此法的内容不够具体,还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尚面临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也提出过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法制建设还是不够规范,覆盖面比较窄,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东部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明显较西部的发展形势好,说明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西部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质量差,他们不可能用较微薄的收入去进行体育消费,从而导致其缺乏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当前多数都是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来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然而作为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非常深刻的体育知识与动作,却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他们不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在市场的管理与调控中缺乏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可见,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是制约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定位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人们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了二者的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而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另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还存在政府投入少,产品缺乏竞争力,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等不足。

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体育产业能够健康高速地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相关措施来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弥补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虽然理论上可能有很多措施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但实际上却缺乏可行性,效果甚微,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进行策略上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育改革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必须实行正确的改革。由于体育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经济效益还达不到理想状况。因此,注重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转机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资源管理和使用效率,是体育经济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体育发展已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如体育产品的种类较少,科技含量较低,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各类别多层次及多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调整企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争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和功能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去占领国际市场。

(二)政府调控方面的创新

目前,我国虽然早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转化为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其良好的运行状态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体育产业的市场也是如此。为了使体育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应改革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的职能得到相应的转变,即用宏观调控来替代现行的微观管理,由间接管理来代替直接管理体制。

(三)体育产业人才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体育产业人才创新方面的培养,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质量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体方法是体育部门可以通过联合高等院校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定期地对在职的相关体育经营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他们去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促进与发达国家体育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建设市场体系方面的创新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2)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1-2]。《意见》政策的出台,为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实施平台和保障,也是加快我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1河南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动漫行业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扶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河南省动漫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建设了集信息、技术、服务、交易、培训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涌现出一批涉及动漫图书、报刊、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的动漫企业,创作生产了一批立意新颖、广受欢迎的原创动漫产品。但也要看到,河南省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高产低质的唏嘘声却不绝于耳。一个成熟的动漫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多种元素,比如市场开发,广告、游戏、衍生品、品牌授权代言等多个环节组成。因此,要想让河南动漫走出窘境,除了在动画的产量上做文章,还需致力于动漫产业的多元化形式发展[3]。

1.2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来,河南省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产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业、体育传媒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业等休闲体育产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念落后;发展基础薄弱,供求不平衡;发展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指导,与先进地区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还有差距,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4]。

2利用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河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

目前河南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有了一定的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但是在相互促进发展的方式和广度上还有待研究。例如,休闲体育产业不光要针对中青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更多的老年人和青少年对休闲体育的热爱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另外,动漫产业涉及的不只是动漫游戏,除此之外,还包含动漫电视、电影、音像出品、玩具等,因此我们可以扩大动漫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的范围,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产业融合,最终使二者协同创新,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目前河南省动漫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已有的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体育动漫、游戏开发、健身软件开发、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传媒、休闲体育动漫文化节等多种途径对二者相互促进发展的方式进行创新。

1)利用动漫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对休闲体育运动进行动漫作品和游戏的开发我省是太极拳和少林功夫的发源地,我们根据这些文化题材,采用动漫技术创作相关的动画片,不但能够弘扬我省民族文化,而且可以扩大休闲体育运动的影响范围。另外,对于一些休闲体育爱好者来说,受到时间、经济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去参加或是观看一些体育比赛,针对这些情况,基于体感互动技术,通过动作感应器、动态捕捉、影像辨识、三维动作识别器、跟踪器等硬件设备,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游戏,使休闲体育爱好者在家里就可以体验真实赛场的激情,并且能够身临其境,跟自己的偶像模拟一场球赛,体验一下滑雪的乐趣,感受一下蹦极的刺激等,能够让玩家“全身”投入到游戏当中,享受到休闲体育运动的新体验[5]。

2)休闲健身动漫课程和动漫软件的开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老龄化日趋严重,雾霾的出现是环境恶化的征兆,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强的今天,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针对那些老年人和上班族,骑车、慢跑、游泳、瑜伽、减肥等休闲健身运动成为他们减压和保持健康的首选,但是由于没有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人们往往在健身的过程中,对于健身的要领很难把握,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然而,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以手机和电脑为平台,开发一些休闲健身动漫课程和软件来解决。休闲健身动漫课程中使用3D动画模拟各种标准的健身动作,并配上说明,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以通过电脑或是智能电视进行健身动漫课程的观看学习,动漫课程中演示的健身动作会更逼真,更到位,更易懂,从而帮助他们轻松掌握健身动作要领;对于那些热衷于手机的上班族来说,休闲健身软件是健身运动的好帮手,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的休闲健身软件来学习健身运动,并实时监测运动数据,根据运动数据制定运动计划,不用雇佣贴身的健身教练,就可以实时享受休闲健身运动带来的快乐。

3)利用动漫衍生品扩大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在国外,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是主要获利渠道,动漫产品只是衍生品的“广告”。以前河南省动漫把路走反了,但是现在,多数动漫公司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把重点放在衍生品的交易与开发上。目前,河南动漫产业的衍生品交易离“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年产值超30亿元的动漫产业大省”是越来越近了。因此借助于河南省动漫衍生品行业的逐步繁荣,可以将休闲体育用品和动漫衍生品相结合,开发设计出新的衍生品,从而拓展衍生产品链,扩大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例如,一根普通的跳绳对于青少年来讲可能毫无吸引力,更不会使他们产生跳绳运动的欲望,但是在融入了动漫元素后,会产生新的效果,手柄可以做成多种卡通角色的样式,绳子的颜色使用青少年喜爱的色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销量,而且也能激发他们对跳绳运动的欲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以动漫媒体为依托,带动休闲体育经济国际上著名的动漫企业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在河南省,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全球中文动漫第一报”——动漫报对河南动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河南省动漫媒体发展还不够强大,还有很多例子可以借鉴,例如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中国第一家动漫上市的公司,奥飞动漫以玩具为基础,以动漫影视为核心,构建起一条从内容创作、品牌授权、媒体传播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的完整动漫产业链。2010年,该公司成功收购嘉佳卡通,成为唯一拥有动漫频道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自有媒体和营销渠道成为奥飞掌控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动漫媒体的传播对产业经济的带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以动漫媒体为依托,带动休闲体育经济。例如,河南电视台经过40多年发展,目前拥有15个电视频道,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频道中增加有关休闲体育动漫的节目,也可以模仿嘉佳卡通卫视,通过专业的频道来推广产业融合后的衍生品,从而达到带动休闲体育经济的目的[6]。5)创办休闲体育动漫主题公园,扩大休闲体育影响范围深圳华强集团创建的“方特欢乐世界”是其“文化+科技”双重产业相互整合的产物。自2012年6月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以来,不但带动发展了郑州及周边城市的旅游业,而且也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城市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提升了一个新水平。以此看来,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建设是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的新途径,同时也可以定期举办休闲体育动漫文化节,展示产业融合后的新生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也能扩大产业的影响范围。

3结束语

利用动漫产业的多种途径创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不但对河南省经济转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国务院有关《意见》的颁布,为河南省动漫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式提供了方向和保障。但是,在产业创新发展时,要注重完整产业链的建立,争取通过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打造出一条“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休闲体育动漫产业链。

作者:张晓亮 胡丽芳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R].2014-10-0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R].2011-08-10.

[3]李林,谈国新.试析国产动漫品牌的发展路径——以武汉动漫产业品牌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57-161.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休闲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处在首要地位。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范畴,所以对于当前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来说,创新发展是最主要的战略方向。

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现状

休闲体育产业是指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以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为中介,以满足大众休闲需求为目的,与大众休闲行为直接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所有产业活动集合。本文中关于休闲体育产业的界定包括休闲体育服务产业和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其中休闲体育服务产业又包括体育赛事产业、休闲健身业和体育旅游业。

(一)我国休闲健身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开展的体育项目十分广泛,说明我国休闲健身业有能力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我国休闲健身产品的供给能力已逐步得到提高。在对部分省市体育服务业所做的调查中,休闲健身业的各项经济统计指标均占到体育服务业总指标的50%以上。但是,在对休闲健身业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健身场所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健身者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

(二)我国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体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为人们提供了高水平的竞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观赏高水平竞赛的需求。在简政放权之后,体育单项协会脱离体育总局,体育赛事的运营和管理更多的受到市场支配的背景下,体育赛事及周边产业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状况

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展较快,但在我国其他地方才刚刚起步。但是休闲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区分度并不大,很难界定休闲体育旅游的范畴。不过社会各界对体育旅游能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地方知名度等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刻。总之,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仅仅是个开头,代表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发展潮流,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四)我国休闲体育用品业发展状况

休闲体育用品业是体育用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用品业起步较晚,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体育产业总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等优厚条件,历经了市场化、创新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短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休闲体育用品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基础支撑,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并不十分发达的今天,调控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能,以达到产销平衡,防止商品过剩和制造更加符合休闲体育参与者需要的产品是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创新多元化发展战略

(一)树立终身体育和参与体育的教育理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当前国民的经济能力显著提升,但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还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青少年肥胖上。所以我们要从树立国民的思想意识入手,尤其是在学校教育阶段,提早培养孩子的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更多的体育参与者。

(二)休闲体育产品的多样化引导体育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基础的需求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需求,更高一级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需求。休闲体育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体育参与者的社会需求。在满足体育参与者的过程中,要发现他们的外在需求,更要挖掘和引导他们的隐藏需求,发现需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需求、满足需求。

(三)创建品牌休闲城市和特色休闲乡村游

品牌的力量是无限的。在企业树立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符合市场的决策和计划。品牌休闲城市的建设,除了在广告宣传之外,休闲城市本身应该在基础设施和城市细节建设上,综合考虑自身状况,站在休闲参与者和城市居民的角度上,规划城市。对于特色乡村,更多的要给人一种返璞归真、远离喧嚣、安静祥和、自然放松的生活方式。其中,对于民风民俗和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转化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四)互联网+新媒体引导国民参与休闲体育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家的网络建设使手机成了国民生活中主要的生活组成。互联网和休闲体育的融合是当前国家战略在体育产业的主要方向,其依靠的是网络平台APP的应用。在之前的课题研究结果中发现新媒体与体育的融合对于引导体育参与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APP的用户体验和信息安全方面要引起重视。

四、总结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理论; 体育产业; 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45-03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温家宝分别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提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征,其产品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本文根据“自主创新”理论要求,针对国内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从宏观上提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与思路。

(1)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与社会(市场)管理的关系。

讲话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把政府与市场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同时对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给予重点支持。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目前,世界体育管理体制形态上存在着一种由两极向中间集中的趋势。因此,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上看,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也应该在充分利用“举国体制”的政府权力的同时,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使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利益和管理权限得到合理分配,即政府行使宏观管理职能,而社会体育组织行使业务管理职能。

(2)要彰显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体育产业在经营管理上,要注意通过体育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经营活动,利用体育经营活动的管理教育过程,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另外,通过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兴趣爱好、审美等精神文化多方面需求的同时,把体育文化转入到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上,使之成为一种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经济领域里的重要产业。

(3)要区分公益性体育和经营性体育。

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投资的优秀运动队、体育场馆、体育竞赛是公益事业,有公益性的一面,又具有经营性的一面。还有以私有制为主体,投资建设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企业,也应该具有经营性和公益性的责任。公益性要求以社会效益为主,经营性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主。公益性与经营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共存于一个社会,也共存于一个单位。我们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异,区别性质,分类指导,既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4)要强化思想扶持和政策扶持。

讲话提出:“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因此,对于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探索,要给予引导,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的环境。对于一些体育事业单位转制、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减轻前进的包袱,搬开前进路上的障碍,使他们能轻装上阵,在有关加快体育产业化的政策性措施上,要注意如下几点:

1)国家、集体、个人同时并举。努力加强我国体育产业管理的体制创新,对体育产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企业化改革,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我国体育产业经营实体,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相互支持和合作的机制,促进体育产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者界限,大胆引进外资,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开展各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活动。

2)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对实行企业化管理,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适当放宽编制,赋予用人自主权,体育部门的企事业单位都应扩大招聘范围,逐步建立辞退、辞职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和就业职T双向选择。

3)对于事业型、经营型以及企业化管理的单位,要扩大业务活动、经营范围和经营自主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待聘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科技人员以及从机关行政精减下来的人员,从事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各种体育经营管理的工作。

4)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的单位,应扩大分配自主权,职工收入总额可参照政府关于企业职工收入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规定,在单位提取的工资总额内有权自主决定分配。

5)开放所有的体育产业经营市场,包括国内组织的各种国际竞赛、表演市场,建立相应的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制定体育行业的开业标准和营业条件,发放经营性许可证,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6)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条件,政府必须投资建设,应在优惠的政策引导下,鼓励社会集体、私营企业、个体投资建设。各级政府要把体育场地建设的投资引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倡建设多功能、多样化、适合群众活动的中小型体育场地。待开发的城镇住宅小区和乡村必须按规划要求建设一定的体育设施。已被侵占的体育场地要依有关法规采取措施恢复或重建。

7)对竞赛用的运动器材、体育健身设备等体育用品,实行质量标准检验和安全检验,经体育行业管理部门检验合格的运动器材可以向全国和各级各类竞赛及居民推荐使用。

8)在政策上,要与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法规,确保体育产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5)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认真划分我国体育组织形式、管理权限运营体制,明确体育行政机构、体育事业组织、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企业等 组织的权力任务及职责。合理运用市场机制、计划机制或半市场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向市场要生存条件、要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格局,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主体,着力打造一批大型现代体育企业集团,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6)要抓住管理体制创新和体育艺术创新。

讲话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体育产业不同于体育事业,体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更注重社会效益,具有公益、福利的性质。而体育产业的重要目的则是获利,注重经济利益,因而具有商业的性质。因此,在我国体育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过渡,进而达到结合管理型体制的今天,体育管理体制的刨新尤为紧迫。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体制上、机制上消除体育走向市场的障碍,排除干扰,建立体育管理体制新模式刚时辅之以体育艺术的创新(管理艺术、表演艺术、服务艺术等).使体育文化、体育产业更加让人们喜爱和欢迎,吸引更多的人民关注参与体育,成为体育人口、体育消费者、健康的中国人。例如:中国武术舞台艺术化的市场探索,已从国内走向国际。

(7)要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体育市场主要包括体育的人才市场、竞赛表演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体育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和体育经济人业等市场,其中体育人才市场起着重要作用。《报告》提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体育产业界要开发市场必须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流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和产业带头人,要大力培养青年体育产业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让更多的优秀青年体育人才脱颖而出。体育产业人才的辈出,才能创新体育文化、培育体育创新意识、营造体育创新环境、产出体育创新产品、开发和占领国内市场体育产业在占领并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国际交流频繁的自身优势,加大体育产业走出去的力度,千方百计占领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国际市场,让具有灿烂辉煌。中华体育文化、中国民族体育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取得良好的效益。

(8)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体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体育消费者。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国民个体的需要,也要保证社会群体的需求。既要考虑体育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也要顺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情况,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对两个服务的认识,及时调整体育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兴趣;提高每体育消费商品或劳务质量;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或适应我国国民和社会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优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市场。

(9)要面向群众和而向市场。

体育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占领市场,只有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争夺一定的文化市场份额。面向群众与面向市场是一致的,不能而向群众的产品,无法进入市场;无法进入市场的产品,大都是不受群众欢迎的。体育消费市场主要包括体育劳务、体育信息和体育物质消费市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应牢牢树立为绝大多数普通体育消费者服务的观念,密切观注和研究居民的支付能力、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消费者的愿望、体育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等体育消费市场的影响因素,才能在社会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0)要调动领导积极性和群众积极性。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34-02

1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基地,在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方面肩负重任。基于此,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走知识技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创新创业之路,成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顺应经济调整趋势的重要途径。

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伴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发展不完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困难重重,走向堪忧。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只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硬性任务而机械化地完成,不够重视,条件准备不足,课程开设、教材选用等方面多有不足,院校内缺乏专门化、专业程度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态度敷衍,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另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吸引企业、行业、产业的指导参与能力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单纯从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出发,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因此,与行业、企业隔绝的闭门造车式创业活动很常见,缺乏有深度的创新创业意识指导,脱离了系统化管理与实践经验的创业终将走向失败。

3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新内涵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天然基础,更是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产业部门之间无法隔断的密切联系,决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应依托产教融合模式才能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无论是为学生讲授创业知识,还是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应立足于产业市场这一创业基础层面。因为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产业市场需求之中,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的系统化、全过程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内涵。

4 立足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立足产教融合,转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职学生培养应立足于产教融合,关注企业与市场的发展动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技能性基础上的创新精神的挖掘,切实改变传统教育硬性灌输知识、高分低能、缺乏实践的错误理念,将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核心理念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将创造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落到实处[1]。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理念,主动出击,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行业、产业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找准定位,转变思路,确定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具有创新精神、适销对路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依托产教融合,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依托产教融合而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是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应依托产教融合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下的专业课程协同共建,形成融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体系。首先,在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必要时应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情况,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体系层次;其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应主要围绕产业发展而展开,在创新创业项目设定、企业融资管理等方面有倾向性地开展授课,紧跟经济发展潮流充实课程内容;最后,课程方式与课程评价反馈都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应固守常规,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创造性运用[2]。

推进产教融合,完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才能把握创业的精髓。行业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需求应构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标准。离开产教融合而构建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空中楼阁。产业需求与高职教学的深度融合,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二是由专业技能实训实践向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延伸,为有志于尝试创新创业的在校生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3];三是行业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利用,贯彻从高职学生入校学习开始,至毕业就业结束的逐步推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从产教融合机制中不仅获得创新创业的内容体系、专业指导、心理辅导,而且从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中收获创业精神,合理规划未来职业走向。

健全产教融合,形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产业实体与职业院校共创共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打造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确保落到实处。一方面形成组织有力的高职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对创新创业进行专门管理,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或孵化基地,以“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为宗旨,帮助学生在院校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掀起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潮流。另一方面,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创业法规,从政策角度全力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地方政府也应与行业企业协作,加大投入,从制度、经费、行动多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强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为解决高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应着力强化产教融合,通过提升师资水平,建设专业化、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从产教融合出发,首先应吸收或聘请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家参与到高职创新创业队伍中,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活动;其次,加强对高职院校自有的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与进修,鼓励其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学习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最后,高职院校应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启发、引导与产业化的实践方式,在建设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

5 结语

产教融合视角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与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探索创业教育新途径,不仅有利于产教融合模式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而且对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也起到显著作用。基于此,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有效衔接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6)

我国体育创意产业在北京奥运会后刚刚开始起步,目前对体育创意产业还没有比较详细确切的定义解释,但可以认识到的是体育创意产业是具有“体育”和“创意”两种特征,是将创意产业有机的融入到体育产业中,是体育产业中具有创意产业性质的行业,它的产业性质是体育产业,但产业方向倾向于创意产业,注重对体育产业中文化的创新改造和拓展。根据对创意产业的理解和认识,结合体育产业的内容,体育创意产业主要可以包括三部分:(1)体育产业中构成和运用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部分,这是体育创意产业的主要部分。如体育比赛的电视版权、奥运会的硬遗产软遗产、NBA或世界杯中的图案标志或吉祥物、具有专利的体育器材、耐克和阿迪达斯中明星代言的服饰等。(2)体育产业中具有创意管理模式或产销策略的企业或部门,这些模式或策略属于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不能授予知识产权,但可以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存在,这些创意虽然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可以有效的降低产业的成本,获取更多价值。如耐克公司并没有生产线,但通过创意的产销模式拿走大部分的利润。(3)体育产业跨边界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结构与产业组织形式[3]。“越界”是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跨界”的经营模式,不能形成知识产权,也不能形成商业秘密,但是通过个人的创意对不同行业和文化进行探索、萃取和有机的结合,形成有创新的经营模式可以衍生出新的发展领域,带来新的财富,如以体育为主题的公园、餐厅,体育、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7)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社会民众的生活品质逐渐提升,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迎合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顺应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展趋势,高等教育需要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融入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使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个性主张的创新人才能够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服务。

1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特殊性

美术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学科,但是在其建设规模或者教育体制建设方面都较为精简,很多高校在建设之初设置美术教育专业,并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职业需求,更多的是对美术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职业和应用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是将美术专业技巧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的教育,因而在其教育体系中更侧重于对专业技巧的培养,而对于社会实践的专业实训却相对弱化。随着社会对于实践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张,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美术专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细化更加明显,专业涉及领域也逐渐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高校教育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更加艰巨。单纯的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需求,美术教育的实用性不仅要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应当满足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使文化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态势非常迅猛,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新产业在社会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以及文化艺术交流领域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各行业都在进行革新和突破,寻求行业的创新点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新,以促使其在经济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文化产业推广方面,产业的创新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陷入瓶颈期的当下,文化产业的突破需要以创新点作为支撑,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文化艺术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兼容性平台,这也势必为产业创新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文化创新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3高校进行美术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美术教育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美术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艺术审美认知,提升其美学素养,实现美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师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便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的艺术情操得到陶冶,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各种形式的创新,艺术人才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因而对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为了让艺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是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创新即包含创新思维,也包含创新人格。高校美术教育需要在其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之下,逐渐形成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使之能够开展创新艺术活动,推动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

4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践行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明确的发展目标作为引导。高校美术教育也需要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引领其教学方向,社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人才成为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美术教育要以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基础,完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提升文化创新人才在各行业的职业适应能力,以综合性的专业要求为基础,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训练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同时还能够具备适应各行业职业需求的实践能力,利用自身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工作带来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为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4.2跨学科的专业设置。美术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多种专业教学中都会有所涉猎,美术专业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细分专业教育职业发展方向,构建跨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学体系。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根据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设计包括包装平面设计、广告平面设计、媒体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的就业需求,将产品设计、媒体传播等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行业的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适应专业的就业需求,促使其实现多元化发展。4.3构建专业实践平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指其将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工作行为,进而转化成创新生产力。目前,社会对于应用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高校应当为美术教育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资源和实践机会;加强与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之间的协作,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够有效运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关于美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教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5结语

文化创新人才是未来社会美术专业发展的突破点,高等教育要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化的人才教育体系和专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在循序渐进中形成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

作者:杨伟欣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8)

摘 要: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自主创新动力缺失是当前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文中阐述了毛利润率逐步下滑、片断化陷阱的扩大、本土体育用品关联产业片断化及市场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提升创新动力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全球价值链;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9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069)、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11ZJQN054YB)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体育生产标准国际化的推进,全球体育用品产业转移出现了整个价值链转移向体育价值链内生产制造工序转移的重大转换[1]。体育产业内分工这一发展事态,已成为目前全球体育用品产业组合分工的新形态。在此大的趋势背景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充分利用比较要素优势——生产要素“低廉”,积极主动嵌入跨国体育用品巨头的GVC下外包“OEM”业务,主动承担体育价值链内生产制造性环节,从而有利于形成规模庞大的代工制造产业。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比重最大、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的领域,近30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2]。但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和高库存体育用品等多重不利因素的袭扰,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区域一些大中型体育用品OEM代工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体育用品代工制造集群内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破产或倒闭。受此影响,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165.91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52.40亿美元[2]。其中,进口同比增长16.40%;出口同比增长仅为8.75%,创出进出口记录新低。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时代已经结束,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也难以获得突破性局面的改观。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这是影响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健全自主品牌创新动力提升的条件体系是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的主导目标和战略选择。

1 影响全球价值链下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力的因素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嵌入GVC后会有较大影响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内的自主创新水平,嵌入后技术外溢有助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取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有益于促进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转型发展。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用品制造业运行实际轨迹看,只有极少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取得创新成功,且多数企业难以实现向GVC高端环节的攀升。分析上,有四个方面因素影响提升体育用品产业的自主创新力。

1.1 逐步下滑的毛利润率,对我国体育用品的创新力投入产生较大影响

在GVC各环节投入多少的要素及由此形成的GVC治理模式直接影响着获取附加值能力的多少。跨国体育用品巨头因高端要素(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而处于垄断支配地位,从而获取体育用品价值链中收益最为丰厚的环节;并通过利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地位集群内企业间的产品价格上竞争,来压榨代工企业利润空间。

2006-2010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增加值逐年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17.6%,但毛利润率却逐年以5.2%速度下滑。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投入多为制造性要素,进而获得微薄的OEM代工收入。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核心在于低廉成本和不断创新。然而,当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大都以低成本优势为契机的简单“扎堆聚集”,而不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突破”,多数集群内体育用品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效力,存在着“创新匮乏”的隐患。因此,嵌入GVC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集群总体利润趋向不断地下降,不足以实施“大规模”自主创新投入、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关键性节点,限制了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活动。

1.2 片断化陷阱加大了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创新的风险

片断化化陷阱是指因企业的文化内涵、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与认知开拓海外目标体育市场之间存在隔阂,导致无法准确地扑捉目标体育市场特殊消费取向与需求。体育用品“中国制造”大多主要开拓海外目标市场,其提升自主创新力需要体育用品企业本身能够准确地扑捉到海外目标市场消费取向,进入GVC高附加值环节,改善体育用品GVC中的定位。然而,嵌入GVC后我国体育用品代工产业与海外目标市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隔阂,如果我国育用品代工产业越过发包方——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直接开拓海外目标市场,又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提升了体育用品代工产业的风险。

1.3 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碎片化,极大地限制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创新模式的构建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集群内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获取体育用品创新知识技术,同时也需要本土体育用品关联产业(包括基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对其提供相关技术设备、研发设计人才和品牌管理渠道等大力支持,共同形成集成化创新体系[1]。然而,我国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碎片化”导致嵌入GVC后,为了符合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的技术等级要求和产品标准,被迫引进国外相关的机器设备和部分关键性技术来制造产品,以满足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的订单需求。

当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向GVC高端环节攀升时,这种发展模式对体育用品本土高端制造服务业具有“排挤效应”,使其逐步丧失掉自主发展的空间及其超越的契机,进而阻碍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创新模式的提升。

1.4 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严重影响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创新的获利空间

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都处于GVC的生产制造低端环节,由于体育用品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又不能有效阻止恶性竞争如“价格战”的发生,造成体育用品集群内产业资本积累降低,创新投入的花费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与此同时,由于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攀升、产业政策调整等多重不利的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1]。加上,不断涌现的低成本优势后发国家(老挝、菲律宾和印度等)的不断跟进。结果,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恶化,占据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份额也不断缩小,其创新投入带来的获利空间变得不断缩小,也是造成阻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2 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对策

在全球价值链(GVC)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存在所谓的“自我”实现机制。要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不断升级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可采用以下相关措施:

2.1 鼓励体育用品跨国并购与完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节

全球价值链(GVC)中各环节的体育用品企业分工状况及其治理模式影响到GVC附加值的最终流向。主导GVC附加值高的研发、创新设计或品牌营销节点的跨国体育用品公司,通常处于垄断地位,因对体育用品GVC具有较强控制力进而获取较高附加利润;由于规模小、数量多的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处于GVC生产制造环节,实际往往被动,只能获取较低的加工费。

可通过鼓励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本土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形成一批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集团,以提高其竞争力。一方面,这些本土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集团占据着生产制造环节的相当市场份额,可以改变GVC中各环节点上的实力对比,增强本土企业与跨国体育用品的“价格谈判”能力。另一方面,体育用品本土企业进行“规模效应”并购,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倡导本土龙头体育用品企业构建“国内价值链”,不断地培育自主创新的需求

国内价值链(NVC)是某一产业价值链的全部或大部分环节由本土企业完成分工,具有依托本土规模市场需求、形成由本土企业来完全掌控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等特征[3]。由于跨国体育用品巨头主导控制GVC,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要实现向GVC附加值高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增值潜力大的环节攀升,完成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升级,必然会遭到跨国体育用品巨头的限制,难以取得成功。构建NVC有利于扩大体育用品本土市场规模,其逐渐沿着“构建NVC高端体育价值链攀升体育产业升级提升扩大体育本土市场规模”的方向演进。这样,有利于减少国外体育用品消费市场需求萎缩的不利影响,补偿自主创新投入,也有利于地拓宽创新投入的获利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内生激励机制。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迫切需要加快由技术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形成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需求对我国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及时调整产业思路,在支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专注于高端要素的培育,提升其在研发、设计、品牌等高端环节的能力与控制,构建与全球价值链交叉的国内价值链,进而摆脱“锁定”,这可能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动力的突破口[4]。

原因:(1)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崛起了一批如李宁、安踏等具备一定基础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同行业中也是处于领跑地位;(2)在构建NVC中,龙头体育用品企业由于掌控着GVC高端节点,在体育用品定价上有一定话语权,并且能获得合理利润分配,有利于支持提供自主创新的资金;(3)体育用品本土市场最邻近于国内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研发风险。对于海外体育用品市场而言,龙头体育用品本土企业更容易了解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消费特点和习惯,可以全程、准确扑捉本土体育用品的消费趋势,并开展有针对性设计研发、完善产品设计功能。因此,构建NVC有利于降低体育用品产业创新投入的不足,提高自主创新成功比率;有利于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集成创新”的构建。在构建NVC中,我国体育用品的本土基础制造服务业与发达体育用品国家在GVC发展水平上存在的不足恰恰为本土体育用品关联产业稳步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的发展又为本土自主创新提供了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有利支持,促进提升其自主创新力。

2.3 提升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保护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力度

增强体育用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通过创新,使体育用品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5]。由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体育产业联动性和体育技术扩散性强等特征明显导致“知识外溢”频发,特别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大多数产业集群处于GVC的低端,开发的“创新成果”投入难以为续,致使体育用品企业不愿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

这就需要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当地法院与体育用品行业协会等加大给予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体育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客观处置体育用品侵权行为。加强体育用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体育用品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是提升体育用品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只有在严格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才能拥有较强独立的创新实力,最终会促进产业集群内整体自主创新动力的提升。

2.4 疏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学习创新”的网络模块

创新知识积累和学习创新实践是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的关键性因素,能促进集群内创新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特别是对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的本土企业而言,如果单纯从集群外跨国体育用品公司来获取科技知识、科技技术等关键性环节,易受“被动锁定”,会极大抑制体育用品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因此,构建体育用品集群兼容内外型创新网络,加强与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内外部学习联系,打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学习创新渠道,配套发展金融服务、物流管理、学习孵化器等体育用品生产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体育用品科技集聚创新机构、激励和支持体育用品创新活动的功能。

3 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嵌入GVC后已获得快速成长,但却锁定在GVC的低端制造环节,极大地限制了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再加上,由于体育用品地域、体育用品行业、体育用品企业、体育用品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动力提升具有需求的后滞性、多重性、提升过程的渐进、累进和艰巨性。因此,要鼓励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龙头体育用品企业构建、完善、夯实自主创新的形成运转机制,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解柠羽。提升外向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6):10.

(2)赵毅轩。HS公司乒乓产品营销策略研究[C]。华东理工大学,2012.3.

(3)程冰,蔡晓波。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价值链提升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10.

(4)黄永明,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5):16.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6-0042-05

2015年11月25-26日,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秋季分论坛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此次分论坛的主题为:服务创新、致力创业――应用技术大学的职责与使命。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进行了主场报告、专家演讲,并分“拥抱‘创’时代,教育发展新十年”“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五个专场展开交流研讨。论坛共收到论文4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及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近20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通过对论坛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梳理各高校、企业等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形成共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所在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次论坛开幕式上,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这一主题,论坛主办方及承办方代表作了大会主场报告。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其主场报告“预见未来 勇敢前行”中,回顾了我国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强调高校转型发展要关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开放融合发展之路、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当下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坚持创造价值的导向,坚持应用导向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校企合作不能被简单地看成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一个企业的公益事业,校企合作中更要强调互利共赢。高校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就没有分享价值的权力,必须自力更生构筑一个具有融合性、集成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平台,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落实到整个人才培养的流程中,统筹思考学科教育、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功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自身的优势,获得政府与行业、企业的支持,进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朱士中作主题为“理念与实践:应用型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场报告,以实践、融合、转变等关键词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其核心观点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他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结合或者说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应用型人才应用培养过程之中,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中必须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特征,只有当创新创业的行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课程体系相衔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就业者。另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层级化的引导和推动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可发挥很好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观念的引导,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能力的积累,高年级学生则是真刀实枪的应用实践,让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都能够找到所对应的平台。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延生在报告中提出“教育发展新十年”的概念。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扩”即扩建、扩招时代已接近尾声,一个以“两业”即就业、创业为特征的时代已经开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将从过去的以“两扩”为使命转为以服务“两业”为使命,也即是服务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年将是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十年。他强调,大学生“双创”的核心是要创新,大学生创业需要训练和引导,但其最终落脚点一定还是创新。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关于政、校、企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认为在当前的转型创新阶段,创新的路径有很多种,校企合作有很多着力点,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来实现不同的分工,发挥政、校、企各自的长处,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责,而企业的创新发展如何跟高校专业建设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让有创业能力的人实现成功创业,则是今后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中兴通讯教育合作中心总经理姜善永阐述了中兴通讯对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战略”支撑中国经济重构的三大战略的理解,指出创新是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驱动手段,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围绕“开展应用技术科研”“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师资培养”“企业化运营机制”“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等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内容,他强调应该改变校企间过去单一方面或单一角度的产教融合形式,致力于实现校企间全面而深入的合作,达成多维度共赢的局面,并希望未来校企之间可以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展多层次深入合作,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向互联网+教育生态模式升级,组织一切资源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报告中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置身于国家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之中,不能仅仅就创新创业谈创新创业,应当拓展视域、开拓思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转型创业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创业型反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积极寻求和实现使学校精神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一致的内部变革,而不能坐等外部环境的改善。在向应用型转型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还要逐步培育具有院校特色的大学创业文化,形成“反对平庸、追求卓越;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创新创业,争创一流;敢于超越,后来居上”的创业精神品格和创业文化氛围。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把双创教育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在研究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论坛期间,许多参会代表以自己所在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为例,分享交流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双创教育措施和模式。

黄淮学院牛耀堂教授从六个方面介绍了黄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他认为,首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做到五个融入: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实现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创新创业;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创新创业;融入实践活动,实现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融入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工作+创新创业。其次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做到机构+载体,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第三是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做到众创+微创,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是建设双能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做到群体+骨干,加强教师培训。第五是支持教师投身创新创业,做到专业+企业,建立起教学、科研与创业创新之间的耦合机制。第六是扶持学生创新创业落地结果,以项目+团队为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培养青年创客,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常熟理工学院冀宏教授等人在提交的参会论文中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特征,以教学为中心建设“用以致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服务为依托搭建条线协同、产学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产出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

兰州财经大学王学军教授对兰州财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方面的工作作了介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总体架构由教学团队、实训学生、实训室三方面组成,运营机制首先是培养创新思维,然后再进行能力训练,最后到企业的运营模拟、项目评估、项目孵化。通过创新能力实训、企业运营实训、创业成果展示和创业企业孵化等8个实训环节,进行全流程、体验式、多环节、重实践的创新创业路径模拟,实现创新创业意识、素质、能力的有效拓展和深度融合。

白城师范学院曲殿彬教授在论文中介绍了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实践做法: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推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明确创业教育组织、政策、制度以保障全面推进创业教育;以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为载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以创业赛事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以宣传媒体为中介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为导向,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西安外事学院陈爱民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该校建立“区分三个层次,构建三个模块,注重三个结合”、全程“孵化链模式”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举措。“三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即“普惠教育+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创业精英提高教育”三个层次;“三模块”的教学方法即创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训练”三模块相衔接的教学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结合”的教学氛围即内容的点与面结合、专业与创业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为学生点燃创业激情。同时创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实践体系的“双元”与课堂理论教师和企业家导师的“双师”相结合的双元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搭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孵化链平台;建立“校内+校外”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等。

遵义师范学院曾伯平教授提出了类似的包括普及层、创新层、孵化层在内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三层次架构方案。其中,普及层以创客空间为支撑,由创新创业课程、就业沙龙、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辅导和创客空间的系列活动组成,通过宣讲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层以实训中心为支撑,通过创新创业导师指导,让通过普及层的教育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进入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进行实践,形成产品样品或作品雏形,达到小试目的;孵化层以科技园为支撑,对通过小试的产品或作品,结合市场调研、考察论证和风险评估后,使其中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或作品进入大学科技园孵化培育。三个层次逐级递进,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企业作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校企合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如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许多参会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邢国强博士提到,阿特斯公司于2009年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光伏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校、企协同育人,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要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模块化设置,以满足不同企业对各种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工程背景下的师资队伍能力、结构转型,形成一支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合作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新体制,构建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他总结了行业学院的特点:第一是教育的共同体,融合政府政策的资源来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机制和体制方面的创新,使人才培养组织与管理能够比较好地适应业界的市场化机制;第三是业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催生了教育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方面的全面改革;最后是协同发展机制的创新,面向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发展的需求,通过校政企合作带动相应学科发展。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桢院长作为能源产业的参会代表,重点从企业的维度探讨了如何与应用技术大学共同培养人才。基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层面,他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国内的应用型大学是难以完成的,它还需要企业的大力参与。需要校企紧密合作,构建共赢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培育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他以西南油气田的行业需求为背景,介绍了产教融合的具体案例,强调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共同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点,使企业、大学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需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培养、共同修订核心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合力打造师资队伍、企业及高校人才的双序列流动等,并打造国家“联队”,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呈现多赢效益。

浙江海特科技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张明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机床制造以及机器人发展的行业背景。海特科技公司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开展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建造机器人多功能虚拟仿真数字实训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过程中接触到机床加工的相关工艺。校企双方通过组建教师、学生团队,集机器人研发与教学于一体,公司则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

来自中国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林均烨教授介绍了创新创业的两种主要模式―技能型创业和商业模式创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跟产业界结合才能够落地,并提出了以跨领域产教融合的学习模式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他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兼具创新和创业两方面的课程,例如技能型创业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技能培训之外,还应接受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要学习涵盖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研发、财务、信息以及法律的管理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未来世界会如何变化,在了解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做好未来创业及就业的应对准备。他希望通过跨领域的学习,通过产教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起改变世界的创新创业教育根基。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国首席代表Auge先生介绍了德国在功能性教育和实践培训方面的突出特点,强调德国的实践教育体系最为关注的就是学生未来所就业公司的需求。美国社区大学联盟中国总代表郭雅琴女士围绕课程建设这个核心问题同与会者分享了美国社区大学如何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应用课程的开发,以及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形式的特点,同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社区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此次论坛中,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美国社区大学联盟分别与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

德国德中教育文化交流协会李学军、范俊华等在其所提交的论文中,剖析了德国企业在应用型科技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企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企业直接参与大学教学内容的制定;企业技术骨干被高校聘为大学教师;企业直接参与高校的科学研究,为高校提供最实用的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及设备;企业是新技术的优先使用者;企业也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推动者和重要评判者,等等。

四、结语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是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线,旨在建立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此次秋季论坛在“服务创新、致力创业”的主题下,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参会代表以国内外应用技术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为借鉴,以研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探求,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在促进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职责与使命。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完成自身转型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是其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服务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责所在。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培育创业文化。地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结合自身教育的发展基础与特点,探索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要与推动向应用型转变紧密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创业型反应,逐步培育创业文化,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要关注对大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层次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技能培养与实践训练相衔接,以及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打造产学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最终构建并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应该积极介入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市场化优势,与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构建共赢机制,共同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及推动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作出贡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还应积极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美国社区大学等先进的教学与产学研合作经验,在与国外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中,不断提升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51-02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要求

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说,新常态有二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二、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战后,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促进,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长达20多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期,一直困扰人类的物品匮乏问题得以解决。但同时,大规模生产也而临着因需求相对不足而导致的过剩危机。如何拓展全球市场并不断“制造”更多消费需求,在产能相对过剩和激烈市场竞争中维持、拓展竞争力,提供更具文化创意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端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成为发达经济体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也是促进后发国家转型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推手。对于我国而言,其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结构、融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不仅能迅速增加第二产业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新兴产业门类和文化业态的涌现。

第二,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产业天然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其产品的创新原动力影响到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它以内容创新为实质,并以传播方式和媒介创新为载体,推动关联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发展文化产业己越来越显示出对于国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它成为世界文化资源和文化主导权争夺的主战场,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地位和命运。同时,其快速增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为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发展新时期

中国政府网今天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而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2.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3.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

(二)体育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1.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而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2.培育多元主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办好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

3.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4.促进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而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而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鼓励交互融通。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营销。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

(三)新常态经济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新措施

1.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3.3.2完善健身消费政策。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99-03

21世纪被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纪”,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对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因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现实选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全民族创业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结合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期在两者间找到一条互助发展的合作道路,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1.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随后逐渐波及其他国家并受到广泛重视,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具体如下:(1)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与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时展为导向,注重个人发展、产业振兴与社会进步的有效融合;(2)从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手,把创业教育分为培养岗位创新者、创业者及创业学者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开发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型、普及型和系统型的课程体系;(3)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4)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大学产业科技园对接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师生进行创业实践与探索,并为其提供政策、市场和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2.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早并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该项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于政府推动,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明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仅将其当作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更不用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2)学科地位边缘化: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主流教育体系,目前仍未建立统一的系统性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投入和管理方面未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国内大多高校仅停留在对创新创业教材的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上,缺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与实践活动,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闭门造车;(4)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各不相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5)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基本由学工线上的行政人员担任,鲜有专业教师介入,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创新创业型师资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6)支撑教学的课程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由于多数高校目前尚未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因而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仍无法找到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

总而言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亟须认真思考和寻找适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展新潮流,努力研究把握好诸如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力求寻找一条双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力争发挥后发优势,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产业大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1.文化产业大发展依赖于创新创业教育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和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主要利用知识创意等要素来生产有形无形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是基于“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因而特别需要那些富于灵感和想象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正是那些拥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能给文化产业带来无限的创意与价值。因而,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能够取得大发展,无不将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头等大事。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博弈,人才优势已经成为发展产业的主要制胜因素,人才资本的积累培育和分配调控逐渐成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紧紧依靠并且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2.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产业由于其低成本、高附加值等特点,不仅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国家和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要素。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文化创意商品国际贸易在2002-2008年间的年增长率达8.7%,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值2008年达4244亿美元,尤其是2008-2012年各主要文化产业大国无论在规模和速度上更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这些都显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取得巨大发展之后,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许多文化产业强国又会回过头来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后期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往往比前期更大,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然而,反观文化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其教育投入与从业人员均处于较低水平,据2008年我国经济普查显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1182万,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文化强国近5%的比例,并且其教育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与文化产业合作会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越多具有创新创业型人才,就越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越能不断进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1.以文化发展为引领,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目标)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要始终树立为社会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宗旨,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脉搏,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规划其目标与方向,积极融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努力培养既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又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要明确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问题,加快文化创意的转化与产业化运作,统筹创新、创业与创投三者的关系,最终实现以创新推动创业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再次,在微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抓好顶层设计,紧盯文化产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树立“做中学、干中教”的核心理念,充分认清教育规律、育人规律、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办好创业教育;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认识不同个体的差异和需求,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开放式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跨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具备广阔视野和博学多才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以文化创意为抓手,促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共同提高(方法)

首先,在充分明确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双方的契合点,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精英培训,有针对性地将课程建设划分为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次,进一步理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鼓励和培养广大学生发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与火花,让创意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最终实现创新之启发、创业之模拟和就业之提高三大功能;再次,要深刻领会文化创意产业小团队、低成本、易创业和高产出等方式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和创新意识强等特长,鼓励他们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探索,在有合适的市场时机和融资渠道的条件下,尽可能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团队;最后,高校应从整体上去推进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逐步确立以创造力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与理念,让学生逐渐学会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风险,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创造性地思考未来,最终帮助他们获得和掌握对社会及市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3.以文化产业为纽带,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路径)

首先,高等学校要充分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吸收校外各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逐步形成校内外资源的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与技术支撑;其次,充分依托各地文化创意博览会与文化创意园的平台,依托其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再次,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现校内创业园与地方创意园间的实时对接,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优势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各个层次与阶段的实践模拟演练机会;最后,打造一个高校、产业和企业联动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逐渐形成一个集创意、创造、创业、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价值链创造流程和创新创业产业生态,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4.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实现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成效)

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要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其次,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及相关手段不断丰富文化艺术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式,同时不断拓展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以培养更多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企业家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人才;再次,要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创业精神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研究者的创业愿望,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文化产业园区自主创业和到文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从而使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和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表现力的新引擎;最后,通过全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中,不断激发和引导文化创作者的创新意识、思维和潜能,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共同提高和增加文化产业的物化价值和非物化价值,最终使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机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