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产业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7 10:40:53

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化篇(1)

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因为不进行改革,仍以老办法、旧模式办事业是不适应改革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体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深入而这些血液的来源就是体育经济的发展,大家都会由衷的赞叹,美国NBA商业运作的魅力,在那里我们不仅仅限于对篮球技艺的欣赏,更多的是要关注巨大的运作系统的支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成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标尺。因此,体育事业也必须打破那种纯公益事业的旧模式,以适应新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活力和后劲。

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工作,既要在新的形势下抓好繁荣,又要抓好自身管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途,这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大胆改革,勇于探索。采取措施,为自己加油,以增强对体育市场经济的影响。

二、公众需要是对体育事业走向产业化的推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老百姓由过去体育活动内容仅为看比赛、跑步,发展到打保龄球、网球、游泳、射击等。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体育管理部门光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将庞大的体育机器推向产业化,走向体养全的道路。

三、加快体育产业化可以增强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文明的发达,更是物质强大的体现。一个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文明的环境,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增添活力。

体育产业化篇(2)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论文。

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80年代末达到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约为5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90年代以来,由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万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

4.国际化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体育部门是一个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其特征的经济部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而财政对体育投入的比例与结构,除了意识形态、观念和国家的体育政策外,经济总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体育产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并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与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体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而论,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面。如上海市1995年体育产业的创收达1亿元人民币,上海市的许多体育部门,通过产业化经营,已完全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997年,以举办八运会为契机,上海市对全市的体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到下世纪初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篇(3)

2牡丹国际文化节背景下的洛河体育文化

河南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包括经贸合作、观赏花灯和文化交流等,同时还融入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及文化体育等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在第23届牡丹花会中,举行了民俗文化庙会、大型嘉年华游园晚会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促进了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第26届牡丹国际文化节上,更是举办了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并承办了中朝女足邀请赛等,以及灵山文化旅游节、体育舞蹈公开赛、荆紫山道教文化旅游节等等;第28届牡丹国际文化节上,举办了国际舞公开赛、全国门球邀请赛、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互动,与河洛地区的体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抖空竹、踢毽子和扭秧歌等,河洛体育文化就融于这些体育活动中,这些活动共同展现出牡丹国际文化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四海宾朋品味到了独特的河洛体育文化。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的举办,毫无疑问带动和促进了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花会搭台,经贸唱戏”,牡丹国际文化节自创办以来,吸纳了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由于牡丹花开富贵,寓意吉祥,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经济文化之花竞相绽放。洛河地区通过牡丹国际文化节这一平台,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经贸活动,每次经贸活动的参展商家超过了400家,合同资金超过了8亿美元,对于河洛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在花会期间举办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也带动和促进了旅游链条的延伸,餐饮、住宿、购物等活动异彩纷呈,人才交流、劳务输出和体育文化发展等取得了重大进步[6]。在牡丹国际文化节的带动下,河洛体育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第31届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上,与体育文化、旅游有关的项目非常多,比如建立了洛神文化产业园、着力打造了丝绸之路伊斯兰风情街,以及建立了道教文化产业园等。而与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比如开发成集老子、老子官场,以及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体育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等等。洛河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为构建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可促进洛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园的打造,可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河洛文化及牡丹文化[7]。众所周知,牡丹文化及河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洛阳,同时这两种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基础,促进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以及继承和发展。而推动河洛体育文化产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政府大力支持,进行整体规划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为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河洛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给予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支持,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下放和取消各种审批权,进一步释放地区的市场活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到体育文化产业中;二是为减轻企业的税负,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促进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三是保持适当的市场监管力度,维持体育文化产业的公平竞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化的市场环境,促进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给予河洛体育文化产业政策倾斜和支持的同时,为了更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对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做整体规划,对于河洛广场体育文化、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在内的体育产业旅游文化,做一个整体规划研究,加强项目论证,保证投资收益,提高河洛体育文化项目的经济效益。

2.2构建河洛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洛阳牡丹文化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创新性,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不断上升。因此,在河洛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将货样牡丹国际文化节作为媒介,进一步突出文化节的特色、文化性,并注重牡丹的市场性、创新性,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广场文化、龙狮文化和太极拳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而河洛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工程的构建,首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种文化活动的规模、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其次加大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和手册宣传等形式,扩大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使人们耳熟能详,乐于参与进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最后对体育文化活动设施,要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标准和损坏赔偿制度,提高民众的保护公物的意识,确保龙狮文化活动、太极拳文化活动和民俗庙会等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8]。

2.3河洛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河南作为中西部省份,旅游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众所周知,中原地区作为古代的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分有利。因此,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将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一环,加强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品牌的宣传,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牡丹国际文化节为契机,在文化节期间,广泛宣传河洛地区的人文景观游、自然景区游、民俗庙会游和民族体育游,并举办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赛事,不断提升河洛民间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同时,在大力宣传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以带动河洛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大对河洛体育文化的宣传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注重品牌营销的今天,应积极转变营销观念,加大对河洛体育文化的宣传,主要是宣传河洛体育文化的独特性、时代性,大力宣传河洛体育文化的现代意义。为了更好宣传,可邀请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和文化名人等参与到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中,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提升网民对于河洛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为河洛文化点赞。

体育产业化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也相继发展起来,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文化产业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为文化产业搭建了桥梁,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在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本文着重介绍了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两个产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1 体育产业概况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未来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体育产业联动功能很强,对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通讯业、信息业发展都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体育产业还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改革,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并逐步健全。

2 文化产业概况

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具有时代性、经济性和创造性,文化产业发展使与时俱进的体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指为人们提供文化娱乐、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等活动,是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包含了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两个要素。

3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3.1 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中,例如媒体、影视、出版等产业都可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从而形成体育媒体、体育影视、体育出版等新的产业形态,扩大体育产业的影响力,体现体育的价值和精神,并且能够为体育事业带来收入。体育媒体为体育提供了传播途径和传播技术,使其在新闻媒体中越来越占有优势,体育产业也有向第一媒体发展的趋向。近年来,媒体技术加大了对体育健身市场和体育竞赛市场的传播推广,从国内外引入了大量的体育竞赛节目,推动了体育市场的开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电视媒体成为了体育产业传播体育赛事的主要收入途径,成为了体育向全世界传播其魅力的重要推动力。电视媒体已成为体育产业开发价值的主要部门,体育的新形态和核心产业都可用电视媒体来传播推广。这些产业都具有两种不同的特征,精神文化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是精神文化的外显功能,但历史传统的划分方法使他们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而在学科交叉、行业渗透的今天,它们就更加难以划分。例如;在实践过程中,体育娱乐健身可以让人们直接参与,推动了我国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使人们合理分配健身时间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在2004年,文化产业将此类活动划分到了总统计当中。

3.2 体育产业可以丰富文化产业的内容

如今,体育节目已成为网络媒体最受关注的节目之一,体育栏目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媒体凭借着体育市场运作扩展群众基础,围绕赛事新闻和赛事转播而进行广告产业的发展,为媒体事业带来了巨大财富。此外,体育还直接影响着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电视画面动作技巧方面还是电视的播放方面都有着推动作用,如画面定格、叠接、慢动作技术,拍摄转播车、飞艇、直升机和专用摄影车……这些技巧和性能都是体育赛事的推动力。电视在与网络媒体竞争体育赛事的播放技术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

3.3 体育产业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

文学创作、影视行业、文艺演出都可以从体育中积累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素材。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不但可以直接看到体育竞争的激烈,而且还可以看到体育赛事中人们背后的故事,关注运动员的爱情、生活、事业以及特闷拼搏向上的精神。以体育为素材的体育文学、体育电影、体育话剧也逐渐丰富起来,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的。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体产业的大战,文化传媒产业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体育产业没有文化内涵,那么它就不会如今一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失去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体育产业所搭建的桥梁,体育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市场,体育产业也抓住了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从体育产业角度上看,文化产业是发展的平台,从文化产业角度上看,体育产业是巨大的市场。

总而言之,从当今时代来看,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必然发展的趋势。两者应取长补短,解决各自所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构建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从而使两个产业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最终都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7:7-10.

[2]强月新,张明新.中国传媒产业间的广告资源竞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05:79-87+109-110.

[3]周莹.对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6:132-134.

体育产业化篇(5)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首创。其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他1969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应将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及大部分教育和其他产生技能的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这些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即所为“现代富裕之迷”。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需要花费代价和成本的(如各种教育费用和研究费用开支),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事实上,人类对自身的投资一直是很大的,只是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这些费用开支没有被看作投资,仅被看作是一种消费。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解开“现代富裕之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一)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潜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近几十年间,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同样的特点。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真正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近几年来,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是科技竞争力对一国综合国力强弱与兴衰的重大影响。同时,人们也绝不会相信,在文盲半文盲或较低教育程度的基础上,会产生较强的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对指导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是当代和未来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扩张性的产业教育是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受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教育对国家兴衰强弱的作用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强,教育本身的规模及对社会的渗透也日益扩大和广泛。推动教育的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受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普遍性需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如吃、注用、行等),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这种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大量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人类特有的开发创造能力为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全面和良好的教育,则是获得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当前,使人人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现在是,未来将更是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有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教育就永远不会衰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广泛和巨大社会需求基础及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必定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决定了教育将永远是一个朝阳性产业。

(三)教育的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具体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我国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来。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

体育产业化篇(6)

(2)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体育产业已经是号称发达国家的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而国内的体育产业尚在起步之中,产业内部的划分也还不明确,体育产业在中国,是个十足的新兴产业,其产业的空间和未来前景都是不可估量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人均体育消费,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竟有30倍之差.而体育产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从我国的0.7%到美国的11.0%,也足足有15倍的距离.这些显而易见的数字,即说明了体育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它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要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3)2009年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而几乎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相继出现了5个部级体育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是一个大信号,标志着国家正在把产业振兴从老工业的振兴转向代表国家软实力的体育产业振兴当中.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的做法

2.1体育产业

是个大门类,包括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体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讲求经济效益,注重市场效益.但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体育产业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振奋精神、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上,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即便是抛开资源型城市转型期,这一特定城市的特殊时期,发张体育产业也是全面提高、全方位巩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一节.21世纪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大前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一个约束条件,如何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期发展好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期发挥出其相应的效力,就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政策环境、体育基础问题研究、引进与学习、开展高水平体育赛事、完善并提升体育产业各层级管理人员水平入手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做策略研究.

2.2政策环境

因为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外部经济性),决定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得到政策的支持.政策环境是一切产业发展优劣的外部标杆,标杆低了产业的市场竞争激烈,自身动力十足,往往发展较好.标杆高了产业的市场竞争不足,少数派坐拥优势,一家独大,自身动力不足,往往发展较慢.政府给予各个产业的政策支持,无外乎,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市场保证、技术力量分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政府在政策环境上要下狠功夫.从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上来看,西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最好,资源型城市不论身处何地,一定要到发达地区求取真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去除糟粕,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扶植计划.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微观上看,是一个地区谋求生存发展的手段,宏观上看,却是一个国家从坐吃资源到综合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赢得国家和省的支持,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度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始的环节.从2009年到2010年仅两年时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相继出台了多项计划,针对各省市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予以资金支持.结合大时代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只等待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地方政府把握住这一重要机遇.国家体育总局一直以来都是国内体育产业的精神殿堂,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能否得到体育总局的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想得到体育总局的支持,地方政府就要瞄准目标,找对方向,努力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争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背人才基地.国家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有先例试点,且试点城市的产业立项相对较易,抓准这一时机,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体育产业功能区定位.只有政策环境良好,才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做好体育产业的发展.

2.3体育基础问题研究

体育基础问题研究,同其他一切科学问题的研究一样,是一项立足长远,需要高精尖人才,过程艰辛,持之以方能能收效的事业.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根本,体育产业想要长久、高效、稳定地发展,离不开基础的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期,是个可以预见的持续时间不会太久的时期.体育基础问题的研究要勇者在前,抢在一切问题之先.体育基础问题的研究是体育产业的磐基,基础问题研究得越精越细,体育产业的发展就会越高越远.体育产业内部要积极划分科研区,择取退役运动员、优秀体育教学工作者、体育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分析、研究体育基础问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体育基础问题的研究还包含另一层意思.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发展的大方向需要确立,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之中,认识其重要性,确定其重大课题存在的客观,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也是体育基础问题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解体育产业发展趋势、领会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体育产业工作思路、明确体育产业发展主要目标、把握体育产业发展重点等.税收、市场保证、技术力量分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政府在政策环境上要下狠功夫.从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上来看,西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最好,资源型城市不论身处何地,一定要到发达地区求取真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去除糟粕,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扶植计划.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微观上看,是一个地区谋求生存发展的手段,宏观上看,却是一个国家从坐吃资源到综合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赢得国家和省的支持,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度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始的环节.从2009年到2010年仅两年时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相继出台了多项计划,针对各省市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予以资金支持.结合大时代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只等待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地方政府把握住这一重要机遇.国家体育总局一直以来都是国内体育产业的精神殿堂,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能否得到体育总局的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想得到体育总局的支持,地方政府就要瞄准目标,找对方向,努力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争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背人才基地.国家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有先例试点,且试点城市的产业立项相对较易,抓准这一时机,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体育产业功能区定位.只有政策环境良好,才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做好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引进与学习

3.1前文提到体育产业问题的两大方向,物质和精神.物质的一个方面表现在体育设备的生产制造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发展体育产业,一定要从发达地区引进项目,寻找投资.使物质强大自然就带动精神,这也是社会发展本身的大规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大量闲置,原有生产设施闲置,人口外流明显.承接劳动力价值高,土地租赁昂贵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打造体育用品制造基地,是可行和踏实的做法.另外,政府引导中小型企业,研发生产与体育用品相关的产品,促进体育产业产业链的形成.

3.2开展高水平体育赛事,是体育精神的最好表达,无论体育产业发展到何种高度,产业结构如何完善,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如何健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永远都不会脱离它本身的作用线.开展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一方面为体育产业发展做足动力,另一方面,它所引申出的体育表演、体育健身活动等调动了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体育产业内需得到满足.开展高水平体育赛事,也能为经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制造口号和招牌,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加承办大型的国内国外体育赛事的可能.同时,开展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必然要建设综合性的体育馆,体育场地,无形之中拉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建造业的发展.发展高水平体育赛事期间,交融和分配资源做休闲和娱乐,让体育产业衍生到旅游等其他产业当中去.

3.3完善并提升体育产业各层级管理人员水平

体育产业化篇(7)

体育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又被称为绿色经济产业,它蕴藏着巨大商机,是新世纪最具有前景的新兴产业。但好的产业要有一个好的体制管理才能使其“青春永驻”,永远进发生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有力推动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到2020年,建成10个以上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1-2个部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影响力大的体育产业知名品牌,形成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这一重要目标。

“体制是维护制度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它包括维护制度所需要的所有制结构、决策结构、利益结构、协调结构、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等六个要素。”体育体制是体制框架下的一个子系统,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则从属于体育体制,它包括对体育产业进行管理的机构设置、权利划分和利益分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意见等。因此,对河南省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研究对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等为关键词或主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体育局等各大网站查询相关文件、政策、法规等,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通过对县、市教体局及企事业体育负责人员进行问卷发放,以了解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和现状。通过走访有关体育产业、营销学、经济学及体育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了解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及体育产业存在问题等。最后,对所得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理论

“体制”是“制度”的一个下位概念,二者密切相关。制度一般包含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次。最被众人所熟知的“举国体制”,多是指竞技体育的体制制度。关于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各学者表示有一定异同,张瑞林等认为“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是体育及相关产业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总目标的制度保证。王晓微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完善为: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体系的总称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的集合,它是实现国家体育产业务发展总目标的保证。本文研究比较赞同王晓微所完善的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的概念。

2.2河南省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独特的体育传统文化资源。在河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的体育旅游产业、体育竞赛产业等均有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树立了地方的品牌形象,为河南省的地区发展创造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其中建立了通过政府规划、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混合作用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中原经济区,目前中原经济区的体育产业基地主要有:安阳市通用航空运动基地、洛阳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长葛市(体育用品制造)、漯河市体育中心、河南万仙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嘉宝实业有限公司、长治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山西澳瑞特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体育产业基地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它具有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构建体育产业链和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等重要功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培育体育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此外,焦作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世界武术传统大会、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等,都吸引了不少体育爱好者进行参赛和交流,对地方体育产业也是了个很大的带动和发展。因为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一场体育赛事不仅能带动一座城市旅游业,也能带动餐饮等服务业的发业,更能带动文化传媒业的发展。所以,像焦作太极拳的养生文化、少林的禅武文化等不仅仅河南的区域特色文化,更是一个品牌文化,对促进河南省的体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3河南省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优化分析

体育产业化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体育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善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9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使得武汉城市圈的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大大提升。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圈内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符合湖北省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是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的发展优势条件表现在体育人力资本和体育场馆资源上。

1.体育人力资本。体育人力资本包括体育产业的管理经营人员;体育产品生产、销售及服务人员;体育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者;各体育项目的裁判员和社会指导员等。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看,武汉城市圈经济体育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等40余个,运动员10038名,从业人员3851名。从学校体育角度看,除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外,圈内还有近50所高校,其中涵盖如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12所专业体育学院(系),也就是说,这里不仅有大量的体育教学和研究人员,还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专业学生。从群众体育角度看,大部分社区的体育运动组织健全,拥有一批的群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人员,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场地器械管理人员。

2.体育场馆资源。体育场地设施是运动员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社会运动竞赛表演和全民健身娱乐的重要基础,它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拥有状况与体育产业发展直接相关。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底,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共拥有体育场地18284个,占湖北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55.20%,其中包括标准体育场地8344个,非标准场地9934个,分别占湖北全省同类体育场地总数的52.90%和57.26%。武汉城市圈共有约496个经营性体育场地,经营收入共计6028万元,场馆经营收入占全省体育场地经营总收入的87.74%,但武汉市经营性体育场地数量和经营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的水平。

二、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武汉城市圈发展体育产业具有体育人力资本和体育场馆方面的优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集聚规模不高。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内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体育产业的主要收入源自各地的体育业、健身娱乐、培训业的销售和经营收入;体育用品业的批发零售商较少;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建筑业零星分布;体育旅游业、体育保险业尚在发展中;类似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经纪人等体育中介业严重缺失。这导致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圈内体育收入的区域结构不平衡,武汉市的收入占比较大,表现在体育表演门的票收入、体育活动的广告赞助、无形资产开发和利用以及出售电视转播权等收入相对于其他地区较高。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集聚规模是衡量某一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的整体质量不高,产业集聚规模小,体育经营行业分散,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产值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低。2009年武汉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为0.35%,这个数值与北京、广东、浙江和辽宁等体育大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体育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组织不规范,生产经营产品的数量和品种单一。

2.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体育场馆利用效率低。圈内体育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体育市场主体中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意识不高,导致一些体育产品所生命周期短,不利于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湖北省已成为网球、体操、跳水和水上项目等项目的运动强省,拥有一批优秀的体育明星,但这些明星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体育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低。尽管拥有较多的体育场馆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根据统计数据测算,武汉城市圈平均1812人拥有一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9平方米,并且区域内大部分体育场馆分布在学校和机关等事业单位,除了正常的教学和本单位自身活动的需要,大多数场馆对外开放程度很低,部分场馆长期闲置,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三、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结合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圈内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政府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明显,主要表现在根据各城市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区域体育产业布局和体育市场等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引导各区域和各体育企业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内部结构调整;对市场主体优化配置中的各活动主体进行协调,努力使各利益主体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提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承办体育赛事,促进群众体育分发展,鼓励企业单位的体育赞助活动。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充分依靠政府的作用,明确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圈内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2.转变观念,加强合作。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结果。要清除落后的观念和体制障碍,保证武汉城市圈内体育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市场化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体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应从具体项目的合作起步,逐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细节的成功,累积为战略的胜利。

3.加强交流,增强促进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合力。通过会议、访问等渠道,加强圈内各地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分享体育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深化多层面政府间交流的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体育企业、学校和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4.借助区域资源优势,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圈内体育项目的特征,发展本地区的优势项目,借助体育明星等因素,加深区域体育的国内外影响,以此发展相关的体育产业;对圈内的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以培育体育产品的大企业大集团为目标,树立知名品牌,加大体育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力度,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发挥优势的原则,以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作与发展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推进,实现区域体育产业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化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于冰雪文化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冰雪运动也因此在我国掀起了一阵高潮。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丰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已经初具雏形,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整合力度还不够,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整合力度,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基本内涵

由主导企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系统叫做产业链,其中主导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地位是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变动的,因此产业链上的产品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我国体育文化是人们精神活动产品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的集中体现,其产业链是根据体育文化主导产业形成的二次消费品,赋予体育等产品以文化活力,能够使实物形态的产业链扩大化,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1]。黑龙江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以冰雪作为媒介资源创造出具有冰雪符号的文化产业结构,将冰雪运动、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以及冰雪训练等产业融为一体,以冰雪体育竞技作为主导,打造完整而丰富的冰雪文化产业,从而强化黑龙江省的旅游号召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环境因素一个城市想要发展冰雪旅游业,自然环境的天然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地形和气候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一个地区的气温、风力、降雪的时间、深度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冰雪产业的发展,在黑龙江省,其中总面积的60%都是由河流和森林组成,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除此之外,当地的地理位置、丰富的降雪资源、适宜的山峰高度都为当地发展冰雪旅游业提供了优质的条件。2.1.2人为条件和龙江省在发展冰雪文化旅游业的同时,还将体育竞技和冰雪体育表演活动作为主要的产业类型,满足市民对于冰雪文化旅游的丰富需求。以往黑龙江省一共承办过多次大型的冬季体育赛事,其中包括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及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等等。通过承办这些大型的体育赛事,能够打响黑龙江省的文化旅游品牌。承办体育赛事的同时,强化对冰雪竞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组建发达的竞技团队,从而展开多层次、系列化的体育竞技模式,打造属于黑龙江省的文化体育特色,从而扩大全国的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

2.2劣势分析

2.2.1开发失衡虽然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开发的方向不明确,难以向城乡等地区延伸,同时也不具备与少数民族相融合的特色,没有依托当地的风土人情打造特色的旅游文化,冰雪体育文化旅游的产业结构不严谨,旅游开发遇到了难题。因此也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开发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利用资源无污染的特点。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打造风格鲜明的旅游文化,促进产业链结构的发展与延伸[2]。2.2.2缺乏冰雪体育教学培训大多数体院以及专业的培训机构只教导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大多学生对于冰雪产业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所知甚少。因此虽然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但是却缺少必要的管理型人才,难以实现未来产业的发展预期。

2.3机遇分析

2.3.1城市定位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城市定位为特色冰雪旅游城,从而拉动地区体育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招商引资的计划,完善整个城市的冰雪文化产业链。因此在法规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最大程度的扩大冰雪产业结构,丰富类型资源,从而使整个产业链的经营目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2.3.2发展地域体育经济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国际滑雪节仅开幕一个月,各个滑雪场所接待的游客就已经增长到原来的30%,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收入突破45亿元钱,同时区域的冰雪经济发展景象为冰雪体育文化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黑龙江省地区经济走向繁荣。

3.黑龙江省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研究的对策

3.1加速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以良好的市场环境为背景,以产品之间的高联合度为依托,以产品的技术作为主要的载体,使一个区域的个体优势转化为整个区域各个链条的优势,从而增加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实力。联动效应则是指区域经济之间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得到个体所不能达到的成果。对于产业链的经营包括生产、技术、销售以及管理程序,并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形成资源的共享优势,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益。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属于一项新兴的产业文化,链条中的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甚至还存在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因此为了能够弥补这些不足,需要黑龙江当地政府加大对于冰雪文化体育产业的投资力度,充分整合各项资源能源,建立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推广平台,提升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实力。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冰雪产业的各项配套设施,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备资源[3]。

3.2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当前,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够完全注重社会效益,仅仅以经济利益为目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浪费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为了能够改善这一局面,需要相关单位合理规划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加强区域和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发挥整体的优势。相关单位需要完善高效的合作、竞争机制,仔细分析当前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整个产业链条中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从而减低培育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历史的统一,促进整个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软实力。

3.3创新产业培育的切入点

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主要体现为冰雪旅游以及冰雪竞技等形式,但是对于体育用品的制造、冰雪体育娱乐和服务等产业的开发还不够全面,因此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的冰雪旅游活动,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建立冰雪旅游规模和品牌。可以利用开展大型的冰雪赛事打开知名度,建立冰雪旅游城;研发全新的冰雪体育产品,向游客销售。开发大型的滑雪装备,从而扩大冰雪制造产业的规模;加速冰雪体育文化表演市场的成长,培养一批专业的冰雪体育表演人员,打造特色的冰雪文化;开发和研制独具当地特色的冰雪体育产品,完善冰雪旅游服务行业的各项标准,从而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的生产实力[4]。

4.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冰雪体育文化旅游城市,依托当地丰富冰雪文化资源,全力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培育完整的冰雪体育产业结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冰雪文化旅游的需求,同时能够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整个各项资源,大力开发可再生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提供宝贵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晶.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165-166.

[2]艾淑华,彭杰.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2:20-21.

体育产业化篇(10)

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并制定了取消审批、优化环境等具体措施。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改善产业结构,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这些为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和时代契机。本文在此背景下,根据珠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情况,探讨该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问题及体育服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1.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珠海市体育看做一种非生产性劳动,从而把主要把体育作为完全由国家主导的一项福利性事业,忽视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本谈不上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从而制约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珠海市体育服务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产业化的历史较短,虽然在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及体育用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具体表现为:体育产业布局不合理;体育产业的经营方式和方法研究不够;体育产业经营较为重视有形资产,往往忽视了其巨大的无形资产;体育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滞后;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相关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值不高,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资本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开发力度不够大。

2.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分析

2.1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从理论上来讲,体育服务业作为珠海市的一项新兴服务型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珠海市毗邻港澳,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高,具有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独特优势;第三,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能够有效带动广告业、旅游业、通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第四,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刺激和鼓励消费,从而在全市带动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五,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对投资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全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效;第六,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锻炼习惯,在全市市民身上孕育和形成一种敢于竞争、不败失败、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从而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和提振市民的精气神,促进全市人力资源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2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首先,要认清体育服务业的基本特点。认清体育服务业的特点,是采取正确措施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消费体育服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以健身消费为例,它的消费者包含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经济收入的人群;二是体育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多元,既有收费低廉的福利性体育服务消费(如买体育),又有公益性、大众性的体育锻炼的公共体育消费(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也有高层次、高价格的体育消费(如打高尔夫球)。三是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多样化,既有满足休闲娱乐需要,又有满足商务需要,既有满足强身健体需要,又有满足审完善需要和人际交往需要。其次,要努力消除和减少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阻挡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各种障碍。根据相关研究者的对策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体育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应加强产业发展指导理论研究,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体育产业立法;二是将体育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以规范引导,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朝阳产业,为全市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提供理论参考;三是可以尝试推进体育产业走进资本市场、体育俱乐部向股份制迈进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体育产业必须在产业结构和市场上进行创新,在相应政策和法规上进行扶持,在体育经营和管理人才上进行重点培养,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四是当前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机制无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应继续推进和积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五是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新时期发展体育服务业的需要,应厘清规范体育服务业与发展体育服务业、体育经济个性化与体育服务业标准化、体育服务业的行政管理与标准化管理、体育服务标准的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等关系。

3.以“顾客”为导向的体育服务管理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珠海市促进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体育场馆建设基础,具备了较大的产业发展市场潜力,获得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法规、税收等政策支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们越容易忽略体育服务管理。与其他产业和行业不同,体育服务业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很多都是一种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因此它们与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相比,具有公共性、排他性、竞争性等特征。因此,应在公共物品理论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体育服务管理。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体育服务生产和管理涉及诸多要素,因此在进行体育服务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增强市场化理念,树立以“顾客”(或者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任何对体育服务的管理都要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为目标,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社会性。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采取正确的参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体育服务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体育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加强对体育行业发展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监管。三要以开展重要的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加大对全市体育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树立体育品牌意识,严格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加强体育服务行业行风建设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积极营造和弘扬体育文化,打造富有珠海特色的体育文化名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对体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而促进了体育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体育服务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从其发展规模和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服务业在未来必将成为珠海市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全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促进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健康发展,既需要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生产更多的体育服务产品,更需要加强体育服务管理,提升体育服务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作者:庄丽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可.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和体育服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赖小玉.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体育产业化篇(11)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开展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没有文化产业帮助,体育产品的发展影响就不能壮大,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有效的引导,不能树立成熟的品牌。与之相反的是,体育产业如果不充实,文化产业可能失去极具潜力的价值素材。所以,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相互依存,并且相辅相成的。

一、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概念界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以及精神产品,包括提供体育服务各行业总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其他产业具有相同的共性,非常注重市场效益并且讲求经济效益,又存在着和其他产业部门不同的特性。体育产业主要有三部分:第一,体育的主体产业是指在发挥自身价值,被体育部门管理,并且以提供公众体育产业活动的经营性活动。例如,体育、体育竞技、群众体育产业等。第二,是和体育相关的其他经营性产业。第三,是以补助体育事业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产业之外的产业活动。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育运动中潜藏的经济价值,只有运用市场手段,才可能挖掘当代体育经济,实现真正的体育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体育产业化程度还比较落后情况下,界定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中,是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并且可盈利的那部分体育事业。

(二)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是:印刷、广播影视制作、广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演艺及其他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行业、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文化创意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其中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决定着文化产业趋势以及水平。体育文化,总的来说,指体育运动本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开展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体育文化,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衡量。在发展中国家,是评价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软实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中,也将起到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研究体育和文化产业开展融合发展重要策略,可以不断推动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的“金标准”。

(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早在2004年,我国出台《文化和相关产业分类》的时候,就计划将体育产业的分类归属到文化产业开展统计,但是最后,统计局课题组认为,体育产业已构成自己完整体系以及分类,如果加入文化产业,便削弱整体分类中的文化特征,所以没有未将其列入文化产业的范围内。虽然,从广义文化角度来讲,体育是一种社会性质的文化活动,但是把体育产业纳入到大文化产业中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践工作的角度中,从国家相关权威文件来讲,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界定,并不是涵盖所有和文化关联的行业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产业,于是其界定其为和体育、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并列的一个狭义文化产业。

二、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方式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中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必将出现体育产业在中心模式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产业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增长,为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于是产生了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一个新的概念:体育产业和旅游和信息等产业边缘的逐步消失,充分发挥各不同产业价值链中延伸和重组作用。这时候体育场馆服务业就变成了体育竞技和体育娱乐休闲的基础。实现以体育产业资源作为依托,将相关产业发展要素成为载体,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中,进一步实现融合,将体育本体作为重要核心,扩大相关产业特性,扩大在新型体育业态中的发展比例。体育产业具体来说就是体育本体产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中和学界公认竞赛性的体育表演业和健身体育休闲事业。

(二)内涵特征。

1.产业的关联性是开展产业融合基础

只有产业间有关联系,才能实现产业的融合,产业的融合一定要在产业的密切联系间进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和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强的关联性,可以实现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服装等的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例如,通过申办旅游赛事,带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快商贸服务水平的提高。如表1所示。

2.产业融合核心是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中,体育产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是简单载体和平台角色,是一种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融合。在娱乐休闲以及体育的表演中,体育健身依靠体育场馆的平台,成为了相关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3.体育产业融合本质

在体育产业创新方面,与其他相关的产业一起融合实现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逐步形成,与其他产业关联的时候,主要使用延伸、渗透以及重组,来增进体育产业的整体创新中,达到体育产业不断扩张性的创新目的。总的来说,体育产业同相关产业不断的融合,本质来说就是体育产业创新。

三、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中,自主品牌匮乏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搭建。在体育产业方面,自主品牌发展中的创新与发展显特别重要。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自主体育文化品牌中的开发出现了严重的不足。CBA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核心品牌,在我国中享誉全国。但是,这个品牌的发展,让人联想到NBA,在与NBA比较的时候,我国的篮球联赛在文化内涵中还没有还充分挖掘。主要是因为职业赛事水平限制。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1],没有具体的规范,职业联赛发展中没有高效管理,最终出现了在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受到了影响。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人才缺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重要表现就是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没有完善的一支既懂得文化在体育的专业化人才又擅长的队伍。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产业融合的策划人才,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是主要瓶颈之一[2]。体育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引入的概念,探索道路崎岖不平充满艰辛。不少理论专家以及学者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都指明了方向。

(三)联平台资源缺乏

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广,不能离开媒体推波助澜。体育产业中,每个赛事的过程以及结果必须在有效、可靠的信息渠道中传播给大众[3]。这就需要强调信息平台在整个赛事的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比赛新闻传播不但可以让大众第一时间了解赛事状态,并且加快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使得观众可以享受赛时体验。当前,我国体育赛事中的转播权,大部分是在央视体育频道中,地方体育台因为技术手段和资金以及甚至体制限制,不能实现赛事的实时转播。于是造成了很多需要扩大影响力的体育产品没有一个健全的优质的传播平台。除此之外,少量的传播平台使得稀缺资源在整个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艰难实现共赢。如果长久进行下去。地方的大众在了解与获取体育产品信息重要渠道方面,就变得非常封闭,出现体育品牌的推广受到限制的情况。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障碍。

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途径

(一)充实体育文化内容资源。

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如果可持续发展,一定离不开自身竞争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不但是融合发展关系,并且需要依靠文化来开展丰富体育产业具体内容的充实。可以实现体育产业内容多样化的发展。在效创的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在体育产业方面的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还可以满足文化产品中的多样性,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前提下[4],创造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娱乐性。我国不少城市的发展戴起来了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不少创新化的项目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滑雪、滑冰和瑜伽可以释放压力,实现回归自然。这种城市运动实现了体育用品在生产以及创新上的发展。体育产业需要开发新内容,实现新形式的创新。需要大力提高文化市场的扩展能力,推进体育产业文化积淀逐步形成。

(二)文化发展良性环境构造。

从市场经济与产业融合,需要建立体育产业雨季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中,促进双方共赢的发展。体育以及文化部门再次审视,当前规范制度与政策,针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展适应性调整。建立一个有效的并且双赢的,还具有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的制度。实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的发展。还需要加快立法建设,不断出台刺激产业融合的新的政策,对未知领域空间开展积极的探索。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实现,积极创造和维护职业联赛发展环境的创造,把失去的大众吸眼光再次吸引到电视机前。促进职业联赛环境的营造,促进职业联赛长足进步。

(三)文化合作平台

体育产业在和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二者的背后存在明显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平台以及资源优势[5],可以发挥平台优势,实现扶持帮建的政策,采用主流平台宣传以及推广实现,可以为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实现帮助。同时推动文艺艺术和媒体出版事业,创造特殊化文化产品。使得体育产业中心层的发展,带动整个体育产业不断的繁荣,最终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增供丰富资源。

(四)创新人才的发掘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软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队伍在高素质化、高标准化方面,对人才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体育产业是一个特殊新产业,必须有大量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才人,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则是对文化可以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理论层面上,二者没有交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掘相关专业人才,在体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积聚力量。发掘人才的同时,注意对人才的不断培养。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培养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正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并且加快体育产业实现跨越成长的关键阶段。由此看来,加快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效性,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加快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需要在相关科学理论下逐步推进,才能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余守文,金秀英.体育产业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16-19.

[2]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4.

[3] 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