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6 01:06:4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发展历程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在部分地方学校试行,2002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课改改变了过去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在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W的重新定位。

(一)新课标的领域与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更吻合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关注的不再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达标,而是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二)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强调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索,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职学校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设计思路更完善

在中职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指导,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中职一年级1、2学期,中职二年级3、4学期。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教学中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 、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受益终生。

2.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新课标下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是从领域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入手,以增进学生健康,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场革新,无论是教学框架结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评价体系的完善,它都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温新(1985-),男,四川省自贡市,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助理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2)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

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

(一)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

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 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3)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实际的锻炼为主要手段,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几大方面,是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最终目的的必修课程,它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的鲜明,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鲜明的基础性体现在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最终是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那些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方法;并且还可以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具有适应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一些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实践性体现在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重点关注学生在全方位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某些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从而培养出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持续不断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健康的好的生活方式。综合性则表现在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把体育作为主体,同时把健康教育内容融合到其中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会把课程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也受到了高度地重视,学生的身心也得到了协调地发展,把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都培养起来了。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把“健康第一”作为首要的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把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的目标,力图把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真切地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把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之后,进行了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很好地体现出了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的内容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出那些适应时代要求的、并且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力求把那些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掉,同时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这些创设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气氛。

3.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重大特点,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地关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十分重视,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体育学习还可以增进健康的能力。

4.注重学生特定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特别地重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相应更新,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造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课程的基本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学习和成功作为一种乐趣,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把传统的那些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都改变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在课程总目标确定了之后,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来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由于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处于不同地层次,《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主块。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都是共同的要求。而选修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某些体育项目进行选修,这没有什么特别地要求。

四、总结

体育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它关系到娱乐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体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许多高中学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相继拟定,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学生,是为学生将来的体育锻炼打造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4)

一、以整体的观念理解课程的性质

《课标》圈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应把握和明了以下三点: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力实践为主,具有教养性、教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即以运动实践为主,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为辅的统一体。

2、"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里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组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命名是为了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除了以体育为主外,还规定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为必修内容。

二、把握好课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课标》的首要理念。

追溯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自然体育观"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一切教学依据自然顺序过程而进行";"技术教育观"的理论核心是运动技术的"要素化"、"铸型化";"体质教育观"强调体育教育的自然属性;"竞技教育观"主张培养体能,以竞技项目为中心。90年代以后,体育思想呈雨后春笋百舸争流之势,"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开放式教学"等普遍受到青睐。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统一论。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行为规范,要把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国情,同时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3、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又体现区别对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要处理好当前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

5、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加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三、正确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课标》提出的第二个理念。

发展体能学习的过程通常分为:(1)产生锻炼动机阶段(2)选择运动手段和方法阶段(3)适宜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经常锻炼阶段(4)合理恢复阶段。从以上四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无疑是很重要的,没有唤起学生锻炼的欲望,体育学习就会是"无水之源"。可以说,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因而,《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重视学生兴趣并不是教师一切围绕学生的喜好转,更不是兴趣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兴趣,那种认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改的唯一依据是错误的。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单双杠等器械练习、耐久跑、韵律操不感兴趣,哪是否就该把这些内容从教材中淘汰出局呢?如果是这样,全班五十个学生可能会有几十种运动兴趣,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练习,又绕回到那个年代的"放羊式"教学。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偏离了"度",真理就成为谬误了。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制约性,它势必要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在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最终稳定的。因此,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改变和迁移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努力改革教法,改变方式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是《课标》提出的第三个理念。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生活条件、努力程度等各不相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等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

1、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依据。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对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建立在测定的基础上。在测定的最终结果中,以大多数学生各项指标测定的水平为决定值。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难度与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科学依据。所以"多数"学生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是,"抓多数"决不能"丢两头",忽略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与少数体育差生的提高。

2、创造条件,让体育特长生发展更好

体育特长生是在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不仅是学生主体的需要和权利,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对于少数体育特长生,决不能因为我们反对"精英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面向少数学习尖子降低标准,放任自由,听之任之,压制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发展得更好。

3、注重体育差生的转化

体育差生是指那些或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或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比较差。这部分学生虽然在班级中为数不多,但也常常使体育教师感到棘手。造成后进的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道德情感和意志努力等等。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后进生往往个人个性中积极品质发展不足,反而消极品质得到充分表露。体育差生的体育成绩低下,基础不牢,体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让体育差生体验成功。一旦激发他们的运动潜力,他们的进步往往会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因而,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现后进生个性中积极品质,努力鼓励发展优点,从而完善个性,促进后进变先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实施《课标》的一个难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5)

一、在学习中探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次课改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我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水平一阶段最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生理、个性需求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跑的教学,采用创编故事,如:“龟兔赛跑”、“我是汽车小司机”,“植树”,“运输忙”等更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促进者,学习活动中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交往的启蒙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师生之间呈现的是平等才和谐,朋友与知己的关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欣赏者、开发和创造者。

二、要充分遵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学原则

(一)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分的含量。

(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

(3)重视教与学的统一。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吸收前人的成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就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铺天盖地的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7)

关键词: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

创新

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P.E. education; make something new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8)

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体魄的最重要途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祖国的未来重任的担当,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了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基层还有部分体育教师从学历是中专、大专水平,这部分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看,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还需年轻化、男性化,才能有朝气、有精力,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工作的,只不过少数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教师职业不喜欢和无所谓。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掌握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有部分教师还不太了解课程标准,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建议

(一)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和活动时间,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提供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还要求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成绩的取得和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同事间学术上的虚心好学,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争论有理有节,强调学术相容,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宽容大度,切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同事间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地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9)

一、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1.教学内容的开放。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学评价的开放。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

二、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三、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四、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1.思维参与:设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2.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0)

收稿日期:2007―10―25

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想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

更为彻底地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

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

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

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回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象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要在: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游戏类教材;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再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11)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采用多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随机抽取89所市、市县级重点中学的140位体育教师,260所普通中学的260位体育教师,320所农村中学320位体育教师。本研究发放问卷13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1%,并采用了统计分析技术。在做好问卷调查的同时,我大量的走访了省、市、县有关单位和体育工作者,同时还专访了郑大体育学院及河南省教育厅体卫处、教学研究室等有关权威单位;另外我还查阅了有关的体育教改的资料和文章。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用统计分析法把影响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规划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进行。确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分析新课标实施的标准及如何保证新课标实施的条件。综合前南斯拉夫教学论学者鲍良克和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配合实现这一目标的系统结构由物质结构、人员结构、管理结构等。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子系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断的相互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与智力教育是一样的,是一个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每个体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系的每个部分都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和衔接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的、合理的把握好每一个系统结构的关系并作合理安排,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正确实施新课程标准,多快好省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系统的运转正常,对系统中的各个结构进行认真的现状研究,对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很重要。

(一)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物质基础结构

由于我省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还很落后,尤其是贫困山区的中小学不能够在体育设施上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在目前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保证和提供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各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经费投入等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重点学校完全能保证场地的28.1%、基本保证的:40%、完全能保证器材的:7.7%、基本保证的:32.9%,普通学校完全能保证场地的:36.3%、基本保证的:48%、完全能保证器材的34%:

对照1989年11月8日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1990年3月12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对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的具体标准的置化要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重点学校场地、器材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及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基本能保证教学需要。而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由于缺少经费无论场地还是器材均不能保证教学需要。农村学校两方面物质基础更薄弱,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场地根本不能保证教学,58%的认为器材也根本不能保证教学。调查还表明,当地政府对于体育教育有不同的侧重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相比,场地器材都具有明显优势。

(二)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师及人员结构

调查表明,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大专以上学历80%,其合格率在70%左右;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但有些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老师还很缺乏,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偏远地区任教,主要是这些地方工资较低,条件落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待遇的提高,这种状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我省已经有40%农村学校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从职称结构上看,重点学校的职称大都在中教一级、普通学校教师职称集中在一、二级上,由于农村教师大都是兼职教师农村学校教师职称偏低,其原因多数反映认为学历起点低给职称评定带来很大影响。我们调查中学体育教师对待工作态度时发现,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但也有少数教师事业心不强,并且以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见多。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这部分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嫌工作条件不理想,便得过且过;有的是嫌待遇底,在外面兼职;有的是上下级或同事关系不协调,持不配合的消极态度等。这些均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时也说明我们在对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差距。

对中学各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情况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进一步跟踪调查。从中可见,各学龄段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体育课,但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热情度有着下降的趋势。在对大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时发现不喜欢上体育课有几个主要原因:场地器材少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活动不方便,课堂组织单调、枯燥,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限制了同学们活动的自由;课堂内容不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事业心较强,普通学校的较差。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超过76%,无所谓的14%,不喜欢的10%。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学校是最好的,其次是普通学校,最差的是农村学校。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本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健康知识包括“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对生理系统的影响”、“怎样科学锻炼身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运动处方“等,体育知识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的基础知识,调查显示,城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对这两方面知识的了解明显好于农村学生。

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通知精神,调查发现,河南省大部分中学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员,平均每班达到76人,有的班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100人。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给体育课的组织到来了很大的困难;老师的辅导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学生也不能充分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致使上课效率、效果不好。

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但师生比例结构同样失调严重,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兼职情况明显,其兼职有两种情况,即专职体育教师兼教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体育课,而两种情况的兼教都把体育课放在次要地位。

(三)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学管理是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为此,我们对教师制订教学文件情况,实施课程标准情况,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质量情况等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文件方面还存在有一定问题,虽然平均91%的体育教师制订有课时计划,而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平均分别占7%、40%、3%。但大部分老师不是按照教学计划去上课的,并且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教材,40%的老师是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课的内容。农村中学46%的老师没有接受过新课标培训,不了解新课标的内容。

另外,不同的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相比而言,重点学校明显好于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些学校的主管领导认为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40%的受访老师的课被其它主要的学科占用过,尤其是快要期末考试时体育课大部分早早的都被停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育教学管理者对体育课质量监督的力度不够,80%的学校体育课不参与学校正常的教学评比。

三、建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师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理清新的教育观念;灌输快乐体育的思想意识,让体育课变为同学们乐学、爱学的一门功课。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树立服务意识,真正的为学校体育发展服务。学校领导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口号落到实处。体育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学生乐于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以章.系统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