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0:42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1)

[正文]

“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为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的会计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老一辈会计学者对有关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和加工,出版了许多中文版的教科书。八十年代中期,不少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曾自觉应用了一些管理会计方面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有的效果异常显著,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九十年代管理会计更加成熟化、系统化。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管理科学,没有科学的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句空话,管理科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要有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而管理会计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管理会主计在我国整个会计改革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就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将会更加开放,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个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市场,占有市场,寻求新的发展,因此,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相比,国外企业的规模更加庞大、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面对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管理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与国外的企业相抗衡。因此,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愈来愈明显。然而,到目前为止,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很少,没能得到广泛推广与施行。在清楚了其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来看,我国企业未能广泛运用管理会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会计观念与知识没能同时更新,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观念更新问题。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因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而作为企业规划与决策的主要参与者,管理会计则应该较好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多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事前的预测、决策和事中的控制。目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在一些企业中,不少企业的领导人认识不到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决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往往是凭经验办事,“拍脑袋”作决策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我国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管理会计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我想这是企业未能广泛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要原因。要想改变此种情况,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和财务人员首先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整体观念、动态管理观念、企业价值观念。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

第二,出现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为解决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西方会计学者致力于发展十分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概率统计分析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等。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可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这些属纯理论的探讨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的做法似乎是钻了牛角尖,特别是在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往往片面追求“高、精、尖”的复杂数学模型,即便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原理,也运用深奥、繁杂的数学公式去加以论证、表达,纯粹是在做一种虚无缥缈的数学游戏,不仅没能使问题明确,反而迂回曲折,令人感到扑朔迷离,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愈来愈严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确采用了数学方法,但有相当多的公司并未使用,且使用的多为较简单的方法,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普遍。可见,这也是我国企业未能广泛运用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手段,如果排斥数学方法,现代管理会计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科学性,但也不可过分迷信数学模型,因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是异常复杂的,影响经营决策的因素也是繁多的,很多变量往往不是数学模型所能描述的,即使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且是最优化的,但由于政治的、社会的、非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决策却不能依赖于数学模型的结果而做出结论,因此,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第三,我国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界已陆续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总会计师研究会以及各行业、各专业会计学会等会计学术与实务团体机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团体机构,这也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步伐,使得管理会计不能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广和运行。因此,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民间性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如改组中国成本研究会,成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后续教育工作,创办管理会计学术刊物、管理会计公告或指南,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开展案例研究,加强同企业的紧密联系。也可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管理会计二级分会,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学者担任领导,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并由该团体机构创办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学术刊物,使广大财会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有一个专门发表各种意见的园地。

第四,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不健全、不完善。要想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广和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一个前提条件是我国广大企业要做好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工作中,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欺骗报表使用者,假账真算,核算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些现象将会严重影响到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因为,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时所应用到的会计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财务会计工作。如果日常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也就自然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优越性与作用也就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广大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企业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应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此外,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地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可靠性又是管理会计广泛运用和推广的一大绊脚石。

第五,在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引进、借鉴的同时,要符合中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现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符合中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相对而言是非系统化、非理论化的,这也是我国企业未能广泛运用管理会计的一点原因。因而我们应从总结我国会计管理的实践经验入手,把零星的、分散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使之条件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并注意用我国的会计用语和思维习惯来分析问题,有比较、有选择地推广应用管理会计。例如,我国在责任会计应用方面的实践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企业自我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从而责任会计制度又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国的“邯钢经验”,即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自1991年开始,在该公司内部一直推行的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经营机制,“邯郸经验”的核心是:企业真正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按市场导向决定企业内部的生产资源配置,通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让广大职工当家理财,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因此,1995年与实行该经营机制之前的1990年相比,该公司的资产总额由1990年的22亿元增加到77.17亿元,净资产总额由1990年的5.9亿元增加到46.67亿元,国有资产增值7.7倍,资产负债率由70%降到39.52%,资金利润率由0.11%提高到16.22%,销售利润率由0.1%提高到15.7%,资产运营进入了良好的循环轨道。上述做法,企业吸收了西方责任会计制度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但更多的是结合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因而大大丰富了责任会计的内容,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还不够系统化、完善化,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国的其他企业也应向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学习,将西方管理会计的有益经验与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应将有些内容“死搬硬套”,如果这样,不但不能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将西方管理会计与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加以结合,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应用和发展。

最后,我想再提的一点就是管理会计的有些方法和技术已“时过境迁”,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求而成为“明日黄花”了。譬如,在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几十年来一贯以直接人工的工时成为分配标准,而且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中,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往往低于10%,在这样的情况下,间接费用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就必然会使产品成本的信息失真,导致企业据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时,就可能出现较大的失误。

以上几点原因是阻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和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对之,我们不应视而不见,而应该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步伐,也对我国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我国企业能够将管理会计应用自如,发挥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体现出来。企业的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管理为重心。

要完善财务组织结构,明确财务管理中心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中心是集资金运筹、会计核算、预算控制、成本管理为一体的财务管理机构,根据管理的需要,将其职能进一步划分为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三部分。

实行责任控制制度,划分责任中心,把控制的重点落实到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按照责任范围和控制区域的不同,公司可将责任中心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责任控制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责任中心,确定责任控制的对象;2、对责任中心实施控制;3、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协调方式。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制定培训计划,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内部培训。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教授讲课,也可以聘请企业内部人员主讲。主要是知识更新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理念教育。

总之,加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突出财务管理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使管理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使事事讲效益,人人懂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和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提高,管理会计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真正的提高上去。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1]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探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规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了具体明确的说明,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企业会计制度》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体现了稳健性原则。[3]

(2)一致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4]

(3)统一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解决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克服了现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将所有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类型涵盖进去的弊端。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既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纳、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问题,又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会计制度就是要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制度制定得越详细越好,以便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审计、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检查时有据可依,《企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可能。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6]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2)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要求。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

(3)动态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7]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8]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三、结语

《企业会计制度》的,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中,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对大型集团企业是科学合理的,它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献中财务理论与机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O月31日修订通过)[z]

[4]张翠萍开展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标准[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

[5]李叶山等现代企业制度一经营一管理[M]企业管理出驻杜,1999:30

[6]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颜丽,赵洪军如何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3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3)

在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时,需要面对大量的企业数据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有很多内容的可靠性并不高,实用性也不强,这会对决策者决策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财务信息与市场经营信息的综合产物,其每一条信息都是经过管理会计充分分析而得出的,所以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当这样的信息提供给决策者,不仅可以让决策者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还能让决策者更好地洞悉市场的发展动向,从而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进行企业及市场健康状态分析,进一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除了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信息外,还可以依靠自身所提供的控制信息,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纠正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偏差,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管理会计虽与财务会计存在不同,但在其基本工作内容中,仍有财务会计的预算等内容,所以管理会计可以在结合所收集财务及市场经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预算控制,找出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差异,同时经过对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的综合分析,找出差距出现的具体因素,提出解决方法,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偏差的纠正,提高生产效率。

二、管理会计的功能性作用分析

(一)提供管理信息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各生产环节中做好全面控制,保证经济行为的正确性。然而,企业管理者并无法实现全天候监督施工行为,因此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想要实现对经营行为的控制,就必须具有全面、正确的管理信息数据,管理会计正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数据的关键。在工作特性上管理会计不受会计法规及其固定程式等方面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管理会计收集信息的渠道,加上管理会计各种技术方法的运用使其能够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各方工作时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信息数据,且不用为数据信息的可靠性担心,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者工作效率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管理会计还可以依靠自身的功能性来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使信息数据能够适应企业内部运营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满足企业管理者在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工作需求。

(二)参与经营决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者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顺利的运转和经营,所以说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在管理者进行决策时,不仅需要充足可信资料的支持,还必须要有能够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的辅助环节。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的主要部门,能够为管理者在决策方面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制定正确的决策方案,为企业科学、持久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实施业绩考核

企业完成发展、经营目标需要一个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中,很多因素都会对经营过程产生影响,为避免不利因素影响最后的运行目标,企业管理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在这种需求背景下,管理会计的考核内容就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依靠自身对运营过程的全面监控,能够实现对每一经营阶段的业绩考核。通过对运营现状与预期目标、预算进行阶段性对比和考核,帮助管理者分析企业运营计划的实际状态,并实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目前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业绩考核管理控制系统已趋于成熟,在管理控制系统当中企业管理者可依靠业绩考核制度来保证各阶段运行状态的正确性,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根据企业运营的实际进程,随时随地做出发展决策调整,为企业发展计划的调整提供了真实、全面的客观依据。

三、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环节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体系不健全

任何学科的实际运用都需要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只有深入地研究理论才能够使实践更加的完善和成熟。我国的管理会计方法和理论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而来的,目前国内管理会计并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管理会计体系。查阅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相关的内容,只有少部分内容零散地分布在部分文献资料中,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的管理会计方法、技术操作性很低,缺乏创新性,针对我国目前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也没有从实践和理论结合上进行案例的总结。所以,在我国由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缺乏,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认识程度不足

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的高低,将会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才干、学识以及决策时价值取向等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经营和管理方法,还要掌握财务和会计管理方法。目前,各企业的管理者与这一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此外,还存在一部分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和做法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样所做出的决定与管理会计的长远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未能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决策独立性缺失

管理会计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其中以决策会计为主。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转轨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干预相对较多。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非营利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决策,严重缺乏独立性,这样在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上没有任何意义,进而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在企业中普遍应用。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主要是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为主,价格体制和金融体制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因此即便是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还是有些不适用。

(四)专业人才缺乏

管理型会计人才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相比较,无论是在知识积累量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处在更高的层面。但是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推广较晚,加上管理会计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使得我国会计人员在学习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渠道很窄,尤其是有很大一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对其的需求,使得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应用,但是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

(五)应用水平偏低

在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中过于重视财务会计,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日常工作的循环上,忽视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绝大部分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十分陈旧,将会计工作简单的理解为简单地事前算账和报账,对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在企业中普遍应用了。在大部分企业中很少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人员,即便是个别企业已经应用管理会计,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只是将任务划分为几个小任务安排在财务会计等职能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进行详细划分,而是混为一体,将管理会计分解了,在企业中降低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

四、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做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发展道路上,市场环境已经逐步实现公开化、自由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破,企业必须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信息节点,实现了对企业各层级之间的有效联系,控制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提升各层级之间的沟通效果,最大限度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这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从管理会计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管理会计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对管理会计功能性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要想真正的将管理会计作用性发挥出来,就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并能指导企业实际工作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使管理会计能够获得科学、有效的应用。

(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组织结构

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我国起步较为缓慢,尚未真正构成体系,也并未建立起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但在管理会计发展健全的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协会早已建成,管理会计协会的有效建设,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通过对西方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的成功经验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健全、规范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不仅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功能性更好的发挥出来,还能促进管理会计更为有效的发展,这无论对管理会计本身来说,还是对本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组织结构时,相关人员必须保证其符合我国国情,做到将先进经验融入到我国管理会计体制当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在专业技术方面需建立起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并创办管理会计师的相关刊物,使管理会计真正的融入到社会当中,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学制定管理会计相关制度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发展当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就必须依靠管理会计制度的配合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功能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发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都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在没有管理会计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对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就更不用提实现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帮助了。由此可见,科学、健全的管理会计相关制度不仅是管理会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管理会计发展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在制定管理会计制度工作中,一方面要保证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另一方面要保证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全方位工作的统筹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在基于会计学角度发展上的管理优势,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实现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保护。

(四)加强管理会计专员技能培养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所以在管理会计专员培训方面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管理会计是依靠专员专业水平才能够实现作用性的工作内容,因此管理会计专员的实际技能水平对管理会计的功能性发挥有着关键性影响。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有效发展,为我国经济市场发展带来更多保障,加强管理会计专员的技能培养是必经之路。在管理会计专员技能培养上,我们要注意当下管理会计发展环境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以财务会计专员和企业管理专员为基础的工作转型,通过全面、有效的管理会计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符合当下企业对管理会计需求的管理会计专员。在培训途径方面,以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会计专员培训是重要的途径,同时,各高校也需要开展管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为管理会计专员的培养提供全面的保障。另外,企业内部也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专员的培养,通过实际调查来发现企业当中具有管理会计潜力的人才,积极组织他们进行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进修,让他们尽快成为具有专业管理会计水平的人才,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4)

2基于阿米巴模式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

(1)售价还原成本法。

这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成本方法。过去那种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主要提供的就是企业成本的历史信息,与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脱节现象,一旦市场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尤其是暴跌的话,企业往往只能做好计提高额的存货跌价准备。而阿米巴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中,则采取了较为独特的售价还原成本法。它认为阿米巴模式下的企业产品成本是动态变化的,员工在产品售价出现波动的时候,会通过多种方法来降低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损失。

(2)单位时间核算表。

这是阿米巴模式下的独特核算表。它比起传统的企业管理财务报表来说,让企业的单位时间销售额核算真正实施起来。一般来说,单位时间销售额=(售价一购入价一除劳务费之外的经费)除以工作时间。稻盛和夫认为,制造部门不能控制劳务费,因此,它不可以计算在单位时间核算表以内。这种核算方式衡量了企业的阿米巴模式下的生产效率。企业管理者可以清楚的核算出产品成本,同时还可以更为有效的找到合适的成本降低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单位时间核算表来计算出企业的附加价值,这可以有效反映出企业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企业员工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来明白的知道自己所在部门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这样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3)将资产成本作为经费予以扣除。

这里的资产成本主要就是指企业占用资产的机会成本。这里的资产一般指的是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和存货。一旦出现了库存,将由销售部门进行管理,那么,库存所占用的成本就会作为销售部门报表扣除项进行扣除。当然,一些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制造部门的浪费现象,就会在单位时间核算表中把一些闲置产品与原材料余额与资产成本率相乘的得数进行扣除。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5)

    利用边际成本,合理组织生产

    1.1 引入固定成本的概念。

    固定成本就是不随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成本,即每月无论运量多少都固定发生、保持不变的成本和费用。以中铁快运的行李车为例,行李车的挂运费也可以算做是固定成本;还有行李员的工资等人工费用,并不随发送件数的增减而变化,因此也算作固定成本。

    1.2 计划体制下的快运产品运价体系。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是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准则目前仅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对新准则了解甚少。为此,本文就新准则的框架结构、特点、意义略陈管见,试图再大力渲染它。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 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构成。

1. 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由11章50条构成。基本准则处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层次。基本准则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和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各具体准则的基本原则均来自基本准则,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精神。

(1) 继续坚持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位。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内容与我国的基本准则有相似之处,但该框架不作为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导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工作。我国已经有了基本准则,十多年来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所以,这次修订基本准则,没有将原来的基本准则改为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仍沿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形式,只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做出修改。

(2) 对会计目标进行修改。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在国外,也称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根据会计的本质和国内外会计实践,修订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基本准则根据这些新情况对会计目标有关内容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4) 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这次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取代了原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基本准则修订后的这部分内容完全是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例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

(5) 对财务报告进行修改。本次修改删除了财务情况说明书的提法,将第九章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在语言表述上做到中国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

2.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共有38项,其中,新制定的会计准则22项,以前制定、现在修订的16项。这38项具体准则基本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

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等具体准则项目。

(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等准则项目。

(3)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等准则项目。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解决在运用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鉴于这次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业自行设计科目报表可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所以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二、 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和实施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会计作为商业通用语言,必须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有相当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减少或消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充分协调,可以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国企业信息报告成本和融资成本,有利于推进我国当前实施的企业“走出去”战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协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贯彻了先进科学的会计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使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了制度保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从整体看,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对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会计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水平,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一靠培训,二靠在实践中锻炼。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为契机,将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先进的会计方法传授给会计人员,将有利于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使会计人员有机会在会计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新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三、 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体系较好地处理了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科学规范与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关系。所以,与以前颁布类似的会计规范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 科学性。首先,科学性体现在其会计理念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其次,科学性体现在其体系结构和表述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是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既有一般的原则指导,又有实务的操作指南,既体现了国际协调性,又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新会计准则体系体例合理、表述清晰、定义科学,是一套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体系。最后,科学性还体现在其会计政策和方法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保留了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引进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引入实体理论等)。

第二, 全面性。纵向上看,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是一个有机整体;横向上看,38项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规业务,而且包括了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业务(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将来出现具体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基本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第三, 可操作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作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第四, 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充分协调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实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与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高度的协调性(或趋同性),但同时,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关联方的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五, 层次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分工。

第六, 动态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益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财务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零星分散应用,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那么积极推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涌现出来,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目前,在应用管理会计的企业中成本计算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业绩报告系统已经成熟。其中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应用较为普遍,应用程度较高,效果较好。如邯郸钢铁、中兴通讯集团、格力电器等公司;但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与现实相脱节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

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此外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缺乏实际运用价值。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其一,这些模式的要求与现实情况不符。如使用简单回归方法分离间接费用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的要求是企业产品的品种要保持不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用这种方法分离成本免费论文。并且这种不变要保持10年、20年甚至更长,因为回归分析要几十个数据才有足够的显著性,才能符合统计学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企业经营中是不可能的。其二,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如“保本分析”,它主要是以“单一产品”为前提,在经济学上,作为理论分析应用的概念,是可行的,但实际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单一的,引入线性规划方法,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也能作保本分析,而实际上,多种产品的现象是普遍的。其三,有些技术和方法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如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由于获得数学模型所需的数据资料成本太高或者数学模型难以理解,只能处于纸上谈兵,因而缺乏实际的运用价值,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对象由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有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转向系统网络管理结构;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大为提升。行业类型的多样、企业形式的演变、经营状况的不定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时。但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研究领域比较狭隘,没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引导企业管理决策方法与发展方向的理论。

而在管理会计的教育界,这种局限性体现为:1、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很多介绍性的文章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侧重于操作过程,而没有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不太适合于教育推广;2、虽然管理会计自从被介绍进国内开始,就逐步成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管理会计的设置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补充财务会计的不足,完全不涉及管理会计本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3、学术界投入的力量比较少,学者们不肯深入实践去调查,去总结经验。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理论界就过于偏重财务会计。

(三)财务人员能力与管理会计要求存在差距

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财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财务方面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全国13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教育的占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会计人员中,有会计师职格的仅占14 .5%。由于财务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因素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中的普遍应用。

二、应对的策略

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认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主要是将国外的情况翻译介绍。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修改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和方法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也不要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要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实际操作和运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管理会计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免费论文。比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从管理会计理论角度来看没有太多新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他还有一些由于较好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有成效的典型案例,所以需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三)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经过了这么多年,虽然管理会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学校教方面,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均设置管理会计学科,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模型的实用性。同时,我们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此外,应早日建立管理会计师职格考试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职格认证和选拔。

(四)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可能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增强企业领导人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在组织企业领导人培训时应适当添加管理会计的内容;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企业领导人自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最后,在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并无刻意夸大管理会计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也无意鼓励管理会计人员放弃其传统角色,不过,可以断言: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确实可以通过切实有效和科学创新的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并做到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钱文菁主编,《新编管理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

[2]潘飞,《管理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贺颖奇、陈佳俊,《管理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王玉品、张宏英.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J]. 河北财会,2003,(3).

[5]范鑫;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年05期

[6]吴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13)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8)

二、当前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一)目标设定的极限性同企业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之间的冲突

企业的管理会计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形成能够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有益的信息,帮助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科学支持和对风险的前瞻性规避。管理会计追求的是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目标最大化。管理会计这种目标设定的极限性源自于科学管理时代企业家对效率和效益孜孜以求的努力和期望。这种对极限性的追求是基于企业理性人的假定上,企业作为一个理性人,理所当然应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萌发,使得企业不可能按照纯粹理性的经济人角色去完成自己的剧本设计和演出。企业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社会人的角色,即企业应更多地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毕竟,一个只顾着埋头挣钱的企业是赢不到社会的尊重,从长远来看他失去的可能会比他得到的要多,在讲究社会责任和群体权利的今天,这种趋势更为明显。管理会计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社会人角色,从而忽略了企业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做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行为方向和可能性,使得企业在追求极限目标过程中过于功利和短视。同时,管理会计的这种极限性目标也忽视了企业内部的非物质性因素和资源的有限性。

(二)数学模型的有限理性同行为因素的复杂性之间的冲突

管理会计从开始就试图成为一种相对精确的分析工具,其期望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量化分析来实现对企业的精确规划和控制,将企业的行为轨迹纳入可控、可预测的框架之中。因此,管理会计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涉及到管理会计计划、控制、指挥、协调、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并建立起许多数学模型用以描述企业的管理行为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管理会计的这种精确化在初期确实帮助企业建立起更为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也对企业的管理决策起到十分有益的辅助作用。然而,随着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原有的数据模型难以涵盖企业的全部管理行为,数学模型失去了适用的基础。同时,尽管数学是理性的、精确的,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性的,数学模型很难将所有的行为变量纳入其中并给出明确的数学描述或计算方法,而且数学也很难对某些行为因素予以精确的描述。这种数学的有限理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企业的管理活动,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去描述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幸的是,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数学工具和模型的构建,不仅使得管理会计更为深奥难懂,而且也同企业的现实行为渐行渐远。

(三)环境的稳定性假定同现实经济政治环境的可变性之间的冲突

管理会计的许多模型分析工具都存在一种理想环境假定,即管理会计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发生改变,或是这种改变是一种线性的规律性的改变,也就是环境的稳定性期望,由此在控制部分可变因素的条件下,做出对企业经营活动经济效益的趋势预测,并藉此给出相应的决策和控制措施。这种理想化的模型设定同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可变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尤其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和速度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且环境的这种变化并不具有规律性,或者难以用准确的数量关系去定义和描述这种环境变量。这种现实环境变化的无规律性同管理会计对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发生了冲突,而后者依循理想环境下做出的趋势预测很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同企业的实际状况发生偏差甚至出现较大的背离。另外,还存在管理会计的移植同中国本土的经济政治环境不相匹配的问题。现代管理会计发源于西方,因此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应用上,其实是依照西方经济政治环境下的企业模型作为样板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而我国在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并在改革开放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同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管理会计在我国本土的研究还并不多,适用于本土企业的管理会计工具相对缺乏,许多企业都是照搬西方企业的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生搬硬套之下难免会因为两种经济文化体制的差异而带来应用上的水土不服,管理效果不明显或者失灵。

(四)管理会计工具的复杂性同管理会计组织软散之间的冲突

管理会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一方面,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对企业的过程控制和趋势预测,这需要管理会计与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而且管理会计由于工作主体的多层次性,也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在使用过程中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在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上,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然而,目前存在于企业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会计组织软散无力,无法承担起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应用工作。一些企业没有将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的职能剥离,认为管理会计就是财务会计的一种,将管理会计的任务交给财务部门独立承担,这不仅打乱了财务部门的正常节奏,也会影响管理会计的实施质量。而目前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仅有模糊的概念认识,对管理会计的核算方法、核算程序和核算体系则认知不足,缺乏管理会计人才。此外,目前也缺乏同会计协会性质类似的管理会计组织协会来指导和规范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国内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引入和扩充研究也不够,管理会计还是一个相对荒芜落后的研究领域。

三、新时期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一)由传统的管理会计向社会责任会计转变,契合企业社会人的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开始将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向社会活动的参与上。经济利益至上已经不再是企业的惟一目标,社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在新时期的管理目标。这种变化要求传统的管理会计也要做出适当调整和改变,管理会计不应只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职能和责任。管理会计不应只关注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更多的来自外部同企业相关的社会、环境、道德等外生变量也应纳入企业的管理会计变量范围之内,社会责任、社会风险和社会绩效应成为管理会计更多关注的内容。

(二)改进和完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应加强对现有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完善,丰富管理会计体系的变量体系和可描述范围。一方面管理会计模型应扩大企业的变量选择范围,尽量贴近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状况,并做出较为精确的数学描述。另一方面,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模型的有限理性,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对所有的行为关系和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分析。企业应避免过于依赖管理会计模型为决策所提供的信息支撑,构建起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借助专家库、第三方咨询机构、计算机模拟、其他管理手段等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多元化的管理支撑。

(三)加快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本土化迁移的研究,推动同本土企业实际的融合

管理会计理论发源于西方,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也主要来自西方。我国理论界和企业应加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对本土的迁移研究,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同本土的经济政治环境、社会文化、企业实际相融合,避免管理会计“西气东输”下的“闹肚子”。我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同西方多有不同,如在我国市场竞争环境中,政府权力的无界性和对市场的强力渗透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诸多变量因素。而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也成为企业在进行决策中所需要衡量和考虑的一个风险因素。理论界和企业应多针对这些特殊之处,加强管理会计的实践性研究。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公司治理管理会计作用

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张为国会见IMA执行总裁保罗。夏曼讲话时提出:“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很大的增长潜力。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透明、高治理的财务信息,供相关利益者进行决策。管理会计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整个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小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大到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达与否,管理会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关于规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如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等公司利益相关各方的责、权、利,明确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委托理论。1932年,BerleandMeans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观点,此后公司治理问题一直被界定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人”问题。20世纪70-80年代,公司治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为特征的美国公司,故80年代以前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以委托理论为代表,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股东的投资能得到回报。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起,公司治理研究逐步扩展到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公司中所有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销商以及所在社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规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因此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于管理会计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会计界,对管理会计定义都有自己的看法。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会计学界正式提出“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这一术语。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定义为:“管理会计是运用治党的技术和概念,处理和分析企业历史的或预测的经济资料,以帮助经营管理人员制定经营目标,编制计划,做出一系列决策,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英国成本和管理会计师协会给管理会计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确定方针政策、对企业的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保护财产的安全、向企业外部人员反映财务状况、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做出决策。为此,需要编制长期计划、确定短期经营计划、进行记录、纠正偏差、获取并控制各种资金。”

我国会计学者汪家佑(1987)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经营,实现最大利润,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的计划和有效的控制经济过程所需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三个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余绪缨(1999)认为,“管理会计是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作为会计另一分支的财务会计,其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是不够的。而正是由于财务报告所承载信息的有限性,信息披露时范围、数量和质量上的缺失,使得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一旦有了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管理会计分支的存在便有了意义并且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公司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与财务管理相辅相成,健全和完善了企业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记录和总结企业经营状况,对财务报表进行制作、报告和审计;而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在财务报表制成的基础上做大量的分析和比较,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可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司其职,又共同为企业服务。健全的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以及相关工作的职责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必须在职责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应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制度和程序,使企业的日常运作规范化。可见,会计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为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的各种管理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

计划以经营决策作为基础,把通过决策程序选定的有关方案所确定的目标进行数量表现,并把它们调整、汇总成一个体系,借以有效地把握未来,达到经济有效地使用各项资源,争取最大的成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正确编制计划,有助于充分调动、协调企业各方面的力量,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决策过程是管理人员选择和决定未来经营方案的过程。以事前决策为例,事前决策是企业在产品改造开发、机器设备扩建改建时,提出多种先进和科学的技术方案,计算事前成本差异与收入差异,最后选择最优方案。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必然手段,也是计划实现的必要手段。将目标计划的“预算”、“标准”、“定额”等数据指标与企业执行计划和决策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查和考评,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计划地进行,以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为实现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管理会计从多种渠道取得多种多样的资料,如财会资料、统计资料、业务核算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等,并跟踪活动执行过程、计量计划执行情况,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三)为公司治理中的权责利统一提供理论与方法。

与公司治理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责任会计系统的创新上。责任会计是反映和控制责任中心(权、责、利相统一的内部单位)履行责任的方法,而公司治理本身就是一种权责利相统一的制度安排,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责任会计由责任中心、责任预算、业绩考核评价、账务处理系统组成。传统责任中心按控制的权限分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在公司治理中可将责任中心扩展到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反映经济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将股东作为一个责任层次,主要是为了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防止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董事会是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利机关,作为决策中心;经理层是执行具体的经营管理的机构,是一种经营中心。划分责任中心后还需编制责任预算,根据可控制性原则设计对各中心的绩效考核指标,并进行责任会计控制与核算,这些公司治理内容都需要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具体过程如下:企业为了强化内部经营责任,激励和提高职工生产劳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编制出“总预算”后,还要把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单位确立为各责任中心,责任会计就是在企业内部分权管理的条件下,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并对它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是把会计资料同各有关责任单位紧密联系的信息控制系统。责任中心将整个企业逐级划分为许多个责任领域,让其责任负责人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根据成本、利润或投资的发生分清责任,并遵循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确定各个责任中心的归属。最后通过对各责任中心业绩报告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对比,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和经营效果,并分别揭示他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奖罚分明,以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四)为股东提供董事会责任履行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

关于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2002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对董事会业绩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评价方案。国外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管理会计的平衡记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从四个方面20多个指标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董事会评价指标应该将企业战略定位作为核心,辅之以有效的内部运营机制和外部沟通机制。企业战略定位要求董事会进行企业定位时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短期利益。有效的内部运营机制要求董事会拥有行而有效的决策机制,同时应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公司有序、有效运行。外部沟通机制要求其建立企业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体系。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10)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运营管理,管理会计必须同时考虑到企业经营的部分以及整体两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对而言,管理会计更多是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处理问题,而财务会计更多是从企业的部分角度出发,考虑、分析、处理问题。因此,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管理会计更为贴合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

2.多种多样的管理会计方式与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管理会计由于它对应的产业领域较为广泛,因而管理会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受既定的会计准则的限制。同时管理会计当前仍处于管理学科的前沿,尚缺乏可参照的标准性和统一性。管理会计一般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诸如控制论、信息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相关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会计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加工、分析、利用。管理会计方法多样,形式灵活,数据与非数据并重,因此管理会计的水平高低更倚重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积累和判断力,以及对企业的深层次认知和对多学科相关知识的把握,才能较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红海”商业环境。

3.趋近于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先后从国际上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引进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的最新科研展示成果,丰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促进了管理学的重大进步。

二、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

1.管理会计创造价值增值的可能性

首先提出VBM这一概念,即从“价值”视角看待企业、企业管理,它主要是基于价值管理、销售以及市场财务和生产管理,围绕价值战略职能实现。VBM的最终归宿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同时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目标;VBM的观点强调公司价值是比每股收益、销售和利润增长或其他传统会计指标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VB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2.创造价值的渠道

首先,预算控制。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指按照既定的企业预算目标,实时监督并有效评价会计的设定活动,必要时将绩效和报酬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投资行为的目的。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功能主要包括经营控制和激励控制两方面。

(1)经营控制是指管理会计部门一旦完成了预算编制计划,公司的上层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实际、预算业绩间的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将公司预算信息进行后期的完善加工,使之更能符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长期发展需要。以利于对公司业绩的实时有效控制。

(2)管理会计的激励功能是指对下一层级公司业绩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以及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预算激励。实现预算激励的目标是进行预算的相关编制时,鼓励员工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促进预算目标的合理化制定。公司员工在这种激励下,可以最大程度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甚至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进行预算考核工作时,上级可以根据预算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行奖惩制度工作时,上级可以以此为据,为员工寻求多样化的激励点,公正的奖惩制度,会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可以运用一些风险激励、战略目标管理等途径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出应有的增值效应,在管理会计中,“控制”可以使成本得到降低,“风险激励”可以使绩效增加,“创新”与战略、目标管理、风险激励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

3.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需相应转变企业的发展观念、实现企业员工职能的再塑造,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平衡计分卡。

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它能够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弥补传统的管理思维工作中的不足。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使用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角度,非量化、非财务数据都无法得到具体的体现。以微软为例,目前的市值达到3300亿美元(企业价值),远远超过财务报表的800亿美元(账面价值),达4.125倍。根据纽交所的预计,上市公司有75%的资产没有体现在公开的资产负债表上。“创造价值就需要考虑所有资产。换言之,这就要使用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可以用来创造价值。”加里•比德尔坦言。

2.企业还可以实现全面的预算制度,这也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

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扎实地实行全面的预算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起点,可靠的预测分析是工作基础。全面的预算制度能够发挥到企业沟通、塑造员工文化等作用。

3.绩效评价。

在每年度预算期间初期,企业领导可将预算管理指标与上级对企业考核指标相结合,实现“预算-考核”的“一张皮”。在每个年度预算期间末期,企业领导对预算执行结果和年初预算目标进行详细对比,按生产类型、业务板块、指标类别、管理质量等各个维度对各生产部门年度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既有涉及数据的财务指标,也有不涉及数据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学习力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形成一个经纬度交织的、立体的企业状况评价。当然,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系统中,企业领导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管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企业会计管理论文篇(11)

一、管理会计的尴尬境地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其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既有管理会计本身性质上的原因,也有我们认识应用水平的约束因素。在我国,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管理会计被看作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而其本身则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的管理会计将其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这种认识在本质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就管理会计的本身特点来说,它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具有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和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拥有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便是目前阻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应用方法没有理论依托就很容易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管理会计的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由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而在我国,上述因素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在企业中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著的尴尬境地。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战略管理会计横空出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原为军事术语,指对战争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日趋白热化,使企业为了谋求长期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预测和把握企业发展布局的整体性筹划来理清企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于是“战略”一词便广泛地与经济行为联系起来,一时间,“战略营销”、“战略管理”成了经济发展中的新宠。

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Simmonds,它在1981年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弥补和开拓。

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这不仅避免了管理会计中大量的复杂计算,而且将着眼点放在企业的长远利益上。当企业的产品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追求长远的发展利益,便代替了追求当期利益最大化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焦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这就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只致力于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内部化倾向,真正将企业置于市场信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