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05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1)

1.1用户、终端、网络的研究

为了研究用户模型,首先研究用户如何使用云平台下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用户接入到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必须使用终端,通过网络接入。在这个过程中,终端呈现异构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①终端目前可能使用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中的任何一网,可以通过WLAN、WWAN、Internet、PLMN、HFC、传统CATV、Ethernet和OAN中任何一网,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也可能使用其他网络,其网络方面的特征呈现异构化、多样化;②终端类型和型号都很多,其功能、用途等明显不同,造成构造的不同和复杂化;终端和网络的异构化、复杂化、多样化,造成了其效果差异化很大,主要体现在:①显示效果方面;②音效效果方面;③网络方面;④计算复杂度方面;⑤可用空间方面。从显示效果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终端不同,其显示屏幕的大小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机和电视的差距是最为显著的之一,笔记本、PC等终端设备屏幕往往适中,显示屏幕大小的不同一方面和用户持有终端是否便利有关,另一方面关系着用户浏览信息资源时屏幕的尺寸和效果。②终端不同,其显示所使用的分辨率不同,体现为显示时的效果明显不同,如显示时的清晰细腻程度、拍照取景和视频播放的效果等等,而且部分终端的分辨率是固定不变的,无法进行调节。③文件的格式不同,其显示效果可能不同,例如常见的视频格式有AVI、MPEG、DIVX、MOV、ASF、WMV、RM等,不同的格式记录相同的视频信息,其显示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④显示效果的程度决定了用户视觉角度质量的高低,其对于文本、图片、图像、单一的视频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效果也是有一定影响的。⑤显示效果的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用户是不同的,其高度影响高度依赖视觉的用户,但当用户不依赖于视觉的时候影响则不大。从音效效果方面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终端硬件不同,其发声所用的效果不同,即使终端硬件相同其发声的效果也可能不同,例如一台笔记本电脑,如果其声卡是集成的则往往没有独立的声卡效果好,同样不同厂商所生产的声卡效果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时间、不同技术所生产的声卡效果也往往不同,但音效效果在设备、设置、播放内容等完全相同的前提下是一致的。②不同的音频文件,其效果可能不同,首先数字音频技术指标采样率、压缩率、比特率、量化级,分别控制单位时间内波形采样的数据数量、音乐文件压缩前后大小的比值、记录每记录音频数据一秒钟所消耗的比特值的平均值、用多少位二进制的数据描述的声音波形;其次,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不同,其音效的效果也可能不同,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有WAV、MP3、WMA、OGG、APE等。③对于部分终端来说,音效效果是可以调节的,但依然存在音效无法调节的终端。④音频效果的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用户是不同的,其高度影响高度依赖听觉的用户,但当用户不依赖于听觉的时候影响则不大。从网络的角度来看,①目前大部分的电视网依然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存在单向和双向的问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单向和双向的问题最终会被解决,但是目前一段来说其依然是问题的一部分。②网络不同登陆方式可能不同,例如如果用户借助电信网登陆和使用服务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以点播为基础的短信息服务,需要利用短信服务的平台来传输信息,由于其平台经常是第三方提供的,因而实时性往往较差;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GPRS网络,这种方案的缺点是覆盖率较差、传输速度低、费用高,但可以实现实时。从计算复杂度方面来看,终端之间的差异很大,以电视网的机顶盒和电视机来说,即使运行一个非常简单的动画也会非常困难,而相同的困扰在计算机上往往不存在,换句话说计算复杂度高的资源无法在部分终端上运行,但同时部分终端上如果使用计算复杂度低的文件则也会浪费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同的终端适合使用的信息资源在内容、格式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从可用空间的角度看,如果可用空间的大小无法支持对应的操作,则后续的操作无法进行,同时可用空间较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算速度。对于可用空间的大小,不同的用户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部分用户可能对终端的最小可用空间有自己的要求;还有一部分人对最小可用空间没有要求,但是最小可用空间不够用的时候会有自己期望的行为和操作。

1.2用户行为研究

用户的行为,①指用户使用云平台下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行为,其根据用户的身份、目的、习惯、兴趣等不同而不同,用户可能是进行检索、获得、修改、保存信息资源,也可能是对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如计费等;既包括其行为的种类、参数,同时还应该包括其行为所导致的结果。②用户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制约,既要受到其身份影响,又受到其兴趣和目的影响,但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获得用户的信息,并做出调整,以便更精确地认识和了解用户。

1.3用户偏好研究

用户偏好,指用户在考虑服务或者商品的时候按照其自身意愿所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符合理性的选择,是用户理性、认知和心理感受权衡后的综合结论,是用户个性化的体现。在云计算平台下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中,其可以作为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由终端、网络等带来的与视频、音频、可用空间等有关的偏好信息,此偏好信息用于确认用户偏好的信息资源的模态类信息,在此类偏好中用户往往偏爱一种或者几种终端,同时对于不同终端参数设置有不同的偏好;②用户偏好的信息资源内容方面的信息,包括学科、方向、难度等,这种偏好主要来源于用户原有的背景如职业、专业、知识层次等,并随着用户的发展而改变;③其他偏好,主要包括终端、所途经的网络、所在的位置等;④用户ID,用以唯一地标识和区别用户。

2用户模型研究

2.1用户基本信息模型

根据对用户、终端、网络的研究,建立用户基本信息模型,包括三类信息,分别是用户信息、终端信息和网络信息(详见图1)。其一是用户信息如用户ID、姓名、身份、年龄、知识层次、密码、密码提示问题、组别,其中①用户ID、密码是不可以省略的,其需要在用户登陆的时候确定用户的基础信息,同时用户ID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所有用户的ID是没有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②身份、年龄、知识层次三项可以用于辅助确定用户的身份,以便在后续用户偏好模型未获得具体信息之前初步判断和获得用户的偏好信息,但鉴于部分用户的特殊性某些情况下是允许被省略的;③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组别确定用户的权限的确认。其二是终端信息包括终端ID、终端参数等,其中①终端ID用于确定接入和登陆到图书档案系统的终端的身份,通过检索对应于终端的数据表可以获得包括其使用者、终端的类型、终端的基本参数及范围、终端的可能配置等的信息,可以初步确定终端的信息;②终端参数包括的是显示参数、音效参数、计算复杂度参数、可用空间参数,显示参数和音效参数分别是用户提供的其习惯使用的显示、音效参数的设置,而计算复杂度参数需要通过终端ID判断用户终端的具体计算复杂度获得,可用空间则需要在图书档案系统运行的时候通过其与终端之间的通讯获得;③终端信息中终端ID是不可以缺省的,但终端参数是可以缺省的,在缺省的状态下,系统依然可以通过终端ID获得终端的类型及基础的参数范围,再根据参数范围进行其他的判断,同时由于计算复杂度参数和可用空间参数不需要用户提供,因而也可以在缺省的情况下获得。其三则是网络信息如网络类型、常见位置等,其中①电视网的单双向问题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给予重点关注;②常见位置,是用户通常使用终端接入和使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服务的位置;③网络ID,用以唯一地标识和区别网络。关于用户基本信息模型,需要注意的有:①用户基本信息模型虽然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但是其是一个整体,可以通过数据库表示出来,其中的每一条记录都只说明的是在某一种情况下用户使用某种终端通过某种网络接入和使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设置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参数,每个用户的具体信息可以不只一条而是若干条记录的组合。②用户基本信息模型的三个子模型,可以通过一个数据表体现,也可以分成用户信息表、终端信息表、网络信息表三个数据表的组合来实现。

2.2用户行为模型

用户行为模型,主要用于记录用户的行为、状态等信息,其由用户ID、用户行为、行为参数、状态参数三个部分组成,其中①用户的行为用于记录用户状态变化的原因,同时可以从中获得用户基本信息模型的部分信息,同时也可以完善用户偏好模型;②用户行为参数用于说明用户行为的细节,是用户行为有机的补充;③状态参数,用于表明经过用户的行为之后用户的变化。

2.3用户偏好模型

用户偏好模型是用户服务推荐的基础,其主要包括3个方向,其一是对所获取资源的模态倾向性,是与终端相关的,其中包括格式、显示性能、音效性能等,其大多数属性是范围;其二则是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倾向性,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年龄、知识层次、专业等;其三则是用户通常所在的位置区域,可以用于以就近原则对其提供服务。

3关键技术分析

3.1用户模型应用研究

从用户登陆并使用系统服务的角度看用户模型,用户通过终端接入计算机网、电信网和电视网三网中的一网,可以利用一体化标识网络技术连接到系统,通过终端ID确定终端的身份(终端信息模型),通过终端所在的位置、IP等可以获得对应的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模型),通过用户ID和密码登陆系统进而系统可以确定登陆的用户(用户信息模型),如果需要调用用户偏好模型可以根据用户ID在用户偏好模型中检索相应的记录则找到对应用户偏好的信息(用户偏好模型),用户使用过程中会有所操作记录下用户ID、相关操作及对应参数则可以将信息添加到用户行为模型,根据用户ID可以从用户行为模型获取相关的参数则可以获得对应信息据此可以修改和完善其他模型。对于用户模型的应用,本文认为:①对于信息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既涉及到用户对信息资源模态的偏好,又要涉及到用户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偏好,同时还涉及到用户所使用的终端;在检索的时候首先要根据终端信息模型和网络信息模型判断终端和网络的特性,获得支持的模态的信息,获得显示、音效、网络、计算复杂度、可用空间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和模态结合结合用户的偏好以集合的形式进行交的运算进而缩小可以接受的信息资源的模态范围并将其作为用户即时信息资源模态的偏好,再通过用户偏好模型内容倾向类偏好可以获得用户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偏好。②显示、音效、网络、计算复杂度、可用空间等的变化会带来很多不同的情况,需要形成对应的策略,该策略既要符合用户的意愿,又要符合运营商等商家的利益,同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并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阈值来划分对应的范围,根据阈值与当前值差别的组合来判断当前所处的情况,当差距过大或者达到阈值的时候可以按照对应的既定策略采取行动,如在许可的情况下重新生成对应的信息资源、只发送部分信息资源、压缩等。③用户基本信息模型中用户信息模型、终端信息模型和网络信息模型需要相互结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使用的时候相互辅助;同时用户基本信息模型、用户行为模型和用户偏好模型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通过用户ID彼此关联。用户ID在整个模型中是唯一的,其作用是唯一地标识一个用户,以便与其他用户区别。

3.2用户模型的初始化与完善

本文认为用户模型的初始化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①用户注册的信息②利用调查研究等方式从侧面获得的用户信息;③利用公众的大众化特征获得,其实质是首先获得用户基础信息模型,然后再从用户基础信息模型获取数据,以基础信息模型数据为基础结合概率归类和整理,去生成用户偏好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的初始数据。本文认为用户模型的信息完善与补充,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修正的动态反馈过程,通过机器学习对参数的重新估计和修正提高了预测的精度,进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可以为个性化服务推荐打下基础。其实质是通过训练来逐渐完善用户行为模型,再根据用户行为模型逐步完善用户基础信息模型和用户偏好模型。具体的实现上,本文认为①用户行为模型可以作为执行单元,学习单元通过用户行为模型提供的信息根据用户基本信息模型和用户偏好模型建立并改进知识库,执行单元格局知识库中的知识执行任务,再将执行后的信息反馈到用户行为模型作为下一步学习的资源。②可以用命令序列作为最小单元描述用户行为,通过定义两个序列、两个状态之间的相似度来代表和判断行为模式之间、状态之间的相似程度;模型工作的时候,计算序列相似度来判断行为和状态的变化。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2)

1.1信息的管理

VFP中有一种名为“项目管理器”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对图书以及图书销售信息的数据、文档以及源代码等进行集中记录和管理,使各种信息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人们查找。

1.2信息的查询

VFP采用了先进的Rushmore快速查询技术,系统能从记录着众多图书及其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表中迅速筛选出人们所需要的内容,整个查询响应时间只有数秒钟,非常迅速与高效。

1.3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一项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并无关联,除非通过编程命令来专门描述;而VFP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改善,它可以在建表初期就把相关信息关联起来,便于人们引用。

2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以VFP为基础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阶段

在建立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数据库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规划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建立的全局运作,关系到数据库建立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说,前期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确定VFP数据库在整个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然后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指的是,通过与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访谈,从而获知其管理水平、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和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系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人性化。

2.2物理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物理设计,主要指的是根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的系统类型等,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进行设计。物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2.3模块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指的是把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所需要记录和统计的各项信息———如读者的个人信息、读者的订单信息、出版社或书店的书库信息、读者的购书及退书信息、读者的反馈信息、企业的账簿信息以及管理处信息等,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模块划分,并且在划分时要注意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当然,不同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由图书销售人员负责管理账户的创建和修改,并管理读者及读者订单的信息、检索书籍的信息和统计每日账目等;由仓库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书库的信息(包括录入与查询等)。举例来说,一种较为常见的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会有以下五大模块:读者信息模块、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书库信息模块、银行(账簿)信息模块、管理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2.2.1读者信息模块

读者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它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亦包括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条件的匹配可以是“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也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信息功能。

2.2.2读者订单信息模块

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订单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订单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订单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同样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订单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包括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条件的匹配有“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订单信息功能。

2.2.3书库信息模块

书库模块又细分为存书查询、购书和退书3个子模块。存书查询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存书信息功能(如对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售价、库存数量、出版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存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存书信息功能。购书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购书信息功能(如对购买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购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购书信息功能。退书模块亦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退书信息功能(如对所退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退书原因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退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退书信息功能。

2.2.4银行(账簿)信息模块

银行(账簿)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银行(账簿)信息功能(如对图书销售的总额、费用支出、净收入、余额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银行(账簿)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银行(账簿)信息功能。

2.2.5管理处信息模块

管理处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管理处信息功能(如对各项事件的记录、备注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管理处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管理处信息功能。

2.4实施和运行阶段

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在完成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物理设计以及模块设计之后,可以开始试运行。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调试或试验阶段,是对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和试用。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仔细观察和体验系统的运行与使用情况,并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也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转存工作,以免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观察与记录完毕之后,相关人员还要对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不良状况和故障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加以改进,直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为止。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3)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必须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首先,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使得图书馆的借阅、还书、预订以及续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人员很多的物理负担。

其次,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上.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以物质的文献资料为主,查阅、储存等既占空间.又存在质量保障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文献资料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书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文献资料的方便阅读和管理。因此.传统的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特点。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内容以纸质文献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人面对面为主。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以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管理与业务工作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计算机(网络)及面对面相结合,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传递、个性化针对性信息咨询与读者辅导,逐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亟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某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起来颇具特色的数据库,既充分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又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4)

2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中面临的著作权问题

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为读者在电子资源检索室及图书馆网站上浏览和下载光盘文献资料提供服务,这样将大大促进作品的传播和使用。因此,作品的版权人不可能不关心这样的问题:将光盘内容存储到服务器中是否属于版权人的专有权利?是否应该事先获得该作品版权人的许可?是否违反了著作权法?

2.1复制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图书馆开发的光盘管理系统,将随书光盘资源上传到图书馆专用服务器,改变的只是作品的载体,其作品内容本身的完整性并没有改变,是一种从数字到数字的复制,所以此时的数字化可以不经过版权人的许可,也不必付费。但是高校图书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条例,保证随书光盘的开发和利用控制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

2.2信息网络传播权

随书光盘管理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必然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各图书馆应认真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图书馆要全面监控读者使用各种资源情况,有效规避读者在信息使用过程中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

2.3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光盘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主要涉及著作权人的人身权,虽然不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要尊重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在对光盘的编辑中应指明作者姓名、不得擅自改变;也不能擅自对作品进行修改、更正补充、篡改,防止作者的名誉、声望受到损害,维护作品的纯洁性。

3防范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中的著作权问题

3.1对馆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严防盗版光盘的入藏

在各种盗版活动猖獗的今天,图书馆必须开展知识产权法宣传与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素质,对工作中容易侵权的问题要特别注意:选择正规出版社的出版物,保护著者版权,不购买低价盗版光盘,加强随书光盘订购、入藏、验收等环节的管理,严防盗版光盘的入藏与流通,一经发现应坚决剔除。真正做到从行动上去保护知识产权,避免图书馆侵权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2正确利用“合理使用”制度

图书馆是一个为教育服务、非营利性信息服务机构,为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世界各国的现行著作权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允许社会公众的合理使用。图书馆光盘管理系统是将本馆的馆藏光盘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基于服务的并且无任何营利目的,在本馆内、在原读者范围内使用,可以事先不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无须支付任何费用,但如果著作权人声明其作品不允许复制,就不能将其作品拷贝并在网上传播。图书馆应当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充分利用“合理使用”这一权力,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但同时也应把握好尺度,严格遵循合理使用的范围、权限。

3.3提高读者知识产权意识

图书馆要对读者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宣讲活动,在数据库主页中版权公告,提醒读者合理、合法使用数据库资源,对读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图书馆还应尽到注意义务,对有可能发生的读者侵权行为进行警示,提醒读者使用资源时尊重知识产权,不得将从图书馆获得的资源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同时一旦发现侵权内容,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移除。只有图书馆广大读者确确实实地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使用中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效地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3.4做好技术防范

首先,图书馆要严格控制传播范围,设置用户账号和密码,确保光盘管理系统仅校内读者在馆域网或校园网内登录访问;还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的方法来有效地将互联网与内部网隔离,防止不在授权范围内的网上读者使用这些信息。其次,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限制读者下载,只允许读者在线浏览,保护著作权所有人的利益。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5)

[分类号]G251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6)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http://blog.sina.corn cn/s/blog_4f5ec9d201000b96.html.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36-01

1引言

图书网是基于电子商务的系统,提供一个图书销售平台,注册用户能够在线买卖图书。目前我国B2B商务交易中介平台主要实现的服务就是供求信息的。这是B2B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而也仅从供求信息这一个项目就为我国千万家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收益。

B2B(BusinessToBusiness)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电子商务是现代B2Bmarketing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到目前为止,以B2B为代表的传统电子商务做的都是物质商品贸易,由B2B衍生出来的B2C、C2C等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做的都是产品交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突破、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对品牌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的进一步认可与依赖,局限于物质商品贸易的电子商务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B2B”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盛世长安图书网系统为盛世书香有限公司设计的一个B2B商务网站。为了实现图书的在线购买以及图书的推荐展示。

盛世长安图书网系统在为实现人们远程逛逛书店和购买图书的愿望而提出。本系统主的功能是帮助经营实物书店的人们扩大市场和增加知名度。基本功能包括用户注册会员、登录、图书展示、图书查询、在线浏览图书、远程购买、远程交易等。

2可行性分析

鉴于现在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的商业化,利用网络来提高公司和销售的例子屡见不鲜,本小组开发本项目的目的也是如此,利用网上商城来交易能够提高企业的销售量,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而且能够更好管理商品销售的整个流程如:对商品分类的管理、对商品的管理、销售统计管理、用户信息管理,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公司发展的总目标、总策略。

(1)操作可行性:B/S PetShop4.0架构,采用纯面向对象C#语言。

(2)技术可行性:从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开发、管理软件来看;该系统的数据可能比较大,还要用到存储过程考虑使用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存储管理。

(3)经济可行性:本项目得到北京盛世书香有限公司的资助,开发经费没有问题。

(4)进度可行性:鉴于本系统的目标要求和特点,能够保证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该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3系统目标

系统主要是图书在网上的交易,从用户的注册到用户浏览图书、查看图书详细信息、查看对图书的评论信息、把自己满意的图书加入到购物车、结账购物车、填写用户地址信息以便邮寄,通过这些功能来满足用户通过网上实现购买自己满意商品的愿望,而且商家也可以很方便的对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还可以改善经营策略以更好的切合用户的需求,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赢得商家和用户的双赢。

4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概述

通过对系统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最后的功能完全满足盛世书香有限公司所提出的需求。盛世长安图书网应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没注册用户具有:查询图书、浏览图书信息、查看新闻信息、查看论坛信息、进行注册等功能。

4.1普通浏览者功能模块

注册功能:一般浏览者可以登录到网页中的注册页面,填写好相关的信息,特别是用户名和密码以及验证码等信息,填好之后进行提交,系统将会判断是否可以注册、如果注册成功将给出用户的提示。

查询图书:在站点中绝大部分的页面中都提供了对图书查询的功能,通过选择查询依据,在文本框中填入查询关键字点击查询按钮进行提交系统将按照时间递减的方式查询出相应的图书列表信息,查询主要是按照关键字进行模糊查询。

浏览图书详细信息:在查询到图书之后用户可以点击图书图片或图书名称转到图书详细页面,在此用户可以查看图书的详细信息以及其它用户对此书的评价。

查看新闻信息:本站点还提供了新闻模块主要是用来服务于商家进行新闻的,利用此功能用户可以查看到最新关于图书方面的信息如:最新图书、热点图书、最新优惠以及用户对新闻发表的帖子等信息。

查看论坛信息:为了更好的使商家和用户进行交流,站点还提供了论坛模块,用户可以查看相关的帖子信息。

4.2已注册用户

已注册用户除了具有一般浏览这功能外还具有上传图书信息、下载图书信息、购买图书、对图书进行评论、发表帖子、回复帖子等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在用户进行登录之后才能够进行。

上传图书信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提供一个图书爱好者交流平台,此站点还提供了图书上传的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想介绍给大家的图书上传到服务器供大家交流学习。

下载图书信息:已登录的用户可以在本站点中下载自己喜欢的免费的电子书信息。

购买图书:对于那些要付费的实体纸质图书,如果用户对其中某些图书满意的话可以进行在线购买。

对图书发表评论: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与大众,给商家和用户提供更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对图书进行发表评论。

发表帖子、回复帖子:此两功能主要对于新闻模块和论坛模块。

4.3系统管理员功能模块

系统管理员是整个站点的管理者,其利用站点提供的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点进行相关管理,系统管理员具有对系统进行管理的所有功能,由于时间原因本网站暂时只实现了核心功能,如: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图书分类管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系统设置等六个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已注册的用户进行管理,可以设置已注册用户是否禁用。

图书管理:图书管理中主要包含了图书管理、图书标签管理、图书类型管理。

图书管理可以查看图书的详细信息,对图书的信息进行修改;图书标签管理可以对图书的标签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图书类型管理由于本站点中提供了三级图书类型在此模块中可以对这三级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管理。

新闻管理:此模块可以对新闻进行查看、添加、删除、编辑以及可以对新闻类型进行添加、删除、编辑。

论坛管理:此模块主要可以对论坛主题和论坛帖子及回复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8)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50-01

现在所保留的古籍是古人智慧和辛勤劳作的象征,对现代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而图书馆则是这些古籍保存和学习的地方,对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起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由于旧的管理方式是仅靠人力对图书馆进行管理,所以在管理工作量的增加下,图书馆人工管理的效率明显降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在21世纪,各地的图书馆逐渐实行自动化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方式还有不足之处。因此,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跟随着时代的进步来进行一些改革,以此来实现图书馆新型化、自动化、高效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跟随时代改革,才能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让读者体会到服务的优质感。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

1.信息孤岛现象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业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在的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图书馆存在的独立性业务体系,相互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使读者不能方便地查找信息资源,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服务不到位。例如,大学生在使用个人图书馆进行毕业论文提交操作时,还会出现重复登录的问题,这样耽误读者的时间,影响论文的提交,而读者的论文提交情况图书馆也无法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获得。

2.集成思路不明显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把重点放在了对纸质图书和文献的管理上,不关注对数字信息的管理,难以将网络信息服务集中化处理,无法顾及到图书馆的全部业务,集成化思路不明显。例如,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电子文章、资金管理等不能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更加需要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改善。

3.与其他应用系统的关联性和互操作性小

因为图书馆管理业务的增多,图书馆管理系统满足不了全部的需求,若要体现图书馆的集成思路,图书馆管理系统就需要与其它应用进行完美关联和互操作。例如,现在电子书更符合读者的要求,以高效快捷的优点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仍注重纸质图书的借阅,没有与其他应用相互关联,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从而导致了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效率的降低、资源消耗量增大,不能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问题

1.欠缺资源和信息整合

图书馆每日信息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逐渐增大,数字化图书馆在现代图书馆中尤为重要。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是图书馆中的两大类别,但图书馆管理系统并未将两个信息进行统一。数字图书馆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纸质图书馆中传达的信息,容易误导读者,降低图书馆操作的效率。因此,图书馆需要将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使图书馆的信息得以统一,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2.业务内容局限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在登记用户信息、还借书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并没有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这些功能不能有效的管理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发展更多的业务,如电子文档、资金管理、人员管理,来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

3.图书馆管理核心不明确

现如今,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将图书作为中心。但是,图书馆真正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读者,应该以读者服务体验为中心,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图书管理系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多数系统不能综合评价图书馆的运行情况,也无从得到读者体验图书馆之后的满意程度,缺少信息交流,容易阻碍图书馆管理,导致图书馆管理效率降低。有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书籍资源进行整理,还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图书馆服务,从而使读者更加满意。

三、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1.加强合作理念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慢慢走向人性化。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还存在不少的题。首先,图书馆管理系统无法兼容多个方面的信息;其次,设计者设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也有一定的问题,例如,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仍未改善的主要原因就是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迅速地将各类纸质资源和数字型资源整合起来。因此,图书馆应该与各方面相互合作并达成一致协议,保证各类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开展各类工作,给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完善图书馆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对管理服务的深入认识,如果图书馆管理服务缺少管理理念,那也就只是能自动的完成一定的工作程序,难以将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思路体现出来。当前图书馆管理系统大多不能体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清楚谁是真正的服务对象,更加注重图书的管理,而忽视了读者真正的需求。所以为了实现以读者为重心的管理思路,图书馆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设计者应该重新设计和完善对读者有利的新型管理系统。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将资源、服务、管理三者紧紧地连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保证服务质量。

3.采用数字化新技术

当前,想要进行内部整改和提升的各行各业,都会选择利用数字化新技术。那么数字化新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改革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图书馆运转中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都仅靠人工操作,那将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但如果利用数字化新技术对图书馆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处理,也许还会挖掘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数字化新技术分析各类数据,比如通过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喜好程度,来对读者做出适当的推荐,使图书馆的服务令人舒适。

4.提高服务评价系统

服务评价系统可以将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系统的采集,查看读者反馈回来的信息,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若提高服务评价系统,则可以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对管理系统进行调整,给读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随着当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需要满足更多的需求,那么图书馆管理系统就应该跟随着当展脚步与时俱进,始终以读者为中心,解决图书馆管理系统现存的问题。此外,还应利用新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善,更大程度的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传递信息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热点问题 技术问题 人力资源 隐性知识

Keywords: libraryknowledge managementhot issues technical issues human resources tacit knowledge

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进程是一个热点不断变换的过程,不同的时期研究热点不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是特定时期研究者最感兴趣的问题,热点的变换一方面反映着图书馆环境的变化和图书馆改革的深入,另一方面也引导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成熟[1,2]。以下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进行评析。

一、技术研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离不开知识管理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然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技术并不是一项技术,和企业知识管理技术一样,它们都是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是一个技术体系,它包括的技术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它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知识管理的许多技术可以运用于图书馆,然而由于图书馆本身在知识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必须把专家系统、知识仓库、语义网络、神经网络、群件、数据挖掘、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元数据、案例推理(CBR)、互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系统研究

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是识别有用的、相关的知识,去组织、吸收及综合知识,及促进创造性地使用知识。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工具,即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KMS: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作为实现知识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软件系统,是一种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用来支持和改进图书馆对知识的创建、存储、检索、传送和应用信息技术系统,需要在数据发现、馆藏发展和图书馆员角色变化方面探索新的方法途径。

目前国外的一些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有CKDB计划、图书馆联盟的知识管理模型、Ganesha数字图书馆系统和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本上构建方式都是包括整理已有资源,建立知识门户系统,生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模块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也存在着不同。显然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资金的制约、有管理技能的制约、还有图书馆规模、现代化技术水平、外界各种条件的变化等等的约束。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尽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探讨的非常多,但是不成体系从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产品来看,有些具备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当部分功能,还有一些则仅仅限于文档管理、全文检索等基本的功能。总体而言,目前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完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还需要各种技术、工具的选择和集成。

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因此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一是对读者的管理。

图书馆馆员能否实现从文献管理员到知识馆员的角色转换,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扁平化的开放型知识组织,馆员必须自觉参与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馆员主导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活动过程,如知识搜集、知识整序、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Gandhi在探讨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参考咨询中的应用时认为:参考咨询馆员应该从馆藏文献的管理员转变为公共记忆的管理员,应该从信息的发现、选择、组织与管理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与管理者,应该从组织与提供信息的管理工转变为利用专业技术从事知识服务的专家。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篇(11)

一、对企业形象识别CI的认识

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 Identity(CI)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大部分组成。MI是体现企业最高层次和最核心层面的思想和战略系统,包括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理念、市场开拓战略、社会服务意识等,它是CI理论的灵魂。BI是展现企业整体形象的动态识别系统,是企业运行的全部规程策略,包括企业准则、管理模式与方法、机构设置、生产或服务组织、员工教育与培训、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活动等,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VI是企业整体形象的视觉化传播系统,是企业理念表达符号化或形象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个性化的特殊表达方式,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符号、商标设计、标准字、标准色彩、产品包装设计、员工服饰设计等,它具有设计化的特征,是企业理念、行为规范的集中性、抽象化、符号化反映。50年代中期美国的IBM公司,通过卓有成效的CI设计和导入,使工司取得巨大成功。本文试将将企业识别导入到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

信息服务形象识别系统既是CI部分的延伸,又是VI部分的发展具体应用。它是根据企业CI、VI和信息服务的要求,整合定位而成的信息服务形象识别系统。

二、CI导入图书馆信息服务形象识别管理系统论证

虽然图书馆与企业是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系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信息领域的变革,将CI理论导入现代图书馆管理也是可行的。我们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社会职能、业务工作及管理特点,将CI理论中有价值的适用于图书馆管理的思想、理念、操作方式、方法、管理系统、功能结构、模式等与图书馆的馆理工作有机地移植,导入到图书馆管理中,形成一整套有别于CI理论,具有图书馆内质特征和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的新理论,即图书馆形象识别系统。

图书馆信息服务形象识别系统参照ISI,译成英文为“Information server IdentSystem”,简称LIS或LI。从学术术语的角度,CI到LIS或LI学术术语的迁移;从管理学角度,它是将适用于某一领域的管理论导入到另一管理领域的移植和创新。

三、ISI功能结构的探讨

结合并参照CI管理理论功能结构,图书馆信息服务形象识别系的功能结构也应由相应的三部分有机构成:服务理念识别(Information Mind Identity,简称IMI)、服务行为识别(Information Bhavior Identity,简称IBI)和服务视角识别(Library Visual Identy,简称IVI)。

1.服务理念识别系统(LSMI)

服务理念识别系统(LSMI)是ISI结构系统中为最高核心决策层面,它的提出有利于确立图书馆整体发展的战略长远性、可持续性,它是LIS管理理念及其模式的原动力实施基础,包括服务宗旨,价值定位、职能、服务意识与理念等。结合信息服务的现状,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由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服务方式方面更加多样化。

2.服务行为识别系统(LBI)

服务行为识别系统(LBI)是图书馆管理可操作性层面的动态行为识别形式,是LMI诉诸计划及行动的行为方式,隶属LIS的中观运作层面。包括信息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主动服务意识等,使得服务从传统的文献组织与管理向现代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方向转变,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及讲座,加大图书馆服务对外宣传报道的力度,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形象影响力等。

3.图书馆视觉识别系统(LVI)

是图书馆理念及整体形象的静态识别形式和表征符号,是LIS管理理念与模式具体化、视觉化的形象信息传播的技术系统,是建立在视觉传播理论、视觉传达设计及对视觉传播设计形态及传播载体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基础上的一项传播工程。信息服务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设计与应用设计两部分构成,其基本设计包括图书馆馆徽、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等,其应用设计包括办公事务用品、工作室布局与装饰、业务人员服饰设计等。建立起信息服务视觉识别系统,对内有利于取得全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精神、价值及理念的认同,提高作为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对外更有助于宣传和重塑良好的图书馆整体形象。

四、ISI管理理念与模式的作用、意义

CI理论在中国企业界正在传播和运用,将CI理论及其设计理论导入图书馆中,通过对CI理论的初步分析与研究,将它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操作方式、管理模式导入到图书馆管理中,提出信息服务形象识别系统(ISI)这一管理模式,使得ISI管理理论与CI理论一样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战略长远性和可操作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有机整合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中的各管理要素,对整个信息服务部门具有一些理论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同时对于确立于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整体上有利于提高信息服务的管理水平,发挥图书馆效益,有利于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其社会形象及社会影响力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惠梅陈仰珊:图书馆网络形象识别设计初探[J]. 图书情报知识,2003,(3)

[2]赵迎春: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塑造公共图书馆网站形象[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