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1 11:45:06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1)

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是解释企业的两种重要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对企业的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更是影响了从公司治理结构到职业经理人引入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演变。尽管如此,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理论应用条件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特别是没有进一步明确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差异究竟体现在治理形式上还是体现在行为特征上。本文认为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不同条件下对两种不同素质的需求。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可以体现为企业的两种控制权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的职能和素质。通过评述企业家和管理者理论文献,并分析影响职能和角色定位的约束条件有利于明确这一问题。

一、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评述

1.企业家的职能和角色定位问题

熊彼特和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实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人,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主体。[1],[4]

不同于熊彼特,马歇尔和柯斯纳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均衡”。马歇尔认为,企业家能够以自己的创建性、洞察力和领导力,发现和消除市场不均衡状态,创造交易机会与效用、为生产过程指明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企业家的机能不是脱离市场结构的作用而存在,而应该是促使市场发挥作用。因此,承担发现和修正不均衡状态的市场是企业家的根本作用。柯斯纳强调企业家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家是决策者、“企业家对利润机会的敏感反应,使得他在‘市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

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可以从组织和市场两个方面分析。在组织内部,马歇尔将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类生产要素,把企业家看作内生实体,即企业家是把土地、资本、劳动以及企业家才能本身等生产要素按最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熊彼特则把企业家看作外生实体,认为企业家于企业之外追求个人效用,创新是企业家的唯一功能。实际上,创新活动往往并非持续的,而可能是离散的,因此,除了创新之外,通过经营活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是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条件。[3]

对于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熊彼特将企业家看作是均衡的破坏者,企业家为追求利润目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打破均衡状态,随着进入者的增加,导致获得利润的机会逐渐消失,市场再次恢复至均衡状态。柯斯纳、卡森等则把企业家看作是均衡的恢复者,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人的有限理性,市场常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企业家为了获取租金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市场再次导入均衡状态。因此,企业家既可能是均衡的破坏者,也可能是均衡的恢复者。无论如何,企业家都是一种能够改变经济结构原有状态的因素。

2.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问题

“管理者理论”源于伯利和米恩斯的实证研究所提出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这一命题。企业的管理者理论强调管理者主导企业,承认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者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主导者的前提是委托关系。理论中广义的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狭义的关系则专指公司的治理结构,即作为委托人的出资人授予人(管理者)在契约(如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的权利(控制权)。凡在契约中未经指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归属委托人。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属于典型的关系。

不同于企业家的职能,管理者职能则更强调在委托框架下行使微观管理职能,特别强调了管理者与所有者权利的契约。而这一限定的权利框架必然对“创新”以及其它旨在改变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与方向的决策活动形成约束。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也是进一步将管理者职能向微观和业务层面推进。因此,相对企业家,管理者的职能受到契约更为明确的限制,对于均衡和不均衡市场状态的改变意愿和能力均受到抑制。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是在以契约为载体的一定目标限制下行使权利,目标是根本要求,创新、打破或达成均衡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而已[5]。

可以从管理者的目标约束来看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问题。传统的企业主型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达到这个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随着管理者控制型企业取代企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组织形式后,管理者型企业家的行为目标与企业主型企业家的行为目标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现代管理者型厂商的行为。鲍莫尔(Baumol,1959)、莫里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1964)发展了企业的管理者理论模型,其区别在于对管理者目标和股东约束有不同的假设。鲍莫尔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玛瑞斯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股票价值约束条件下谋求增长的最大化;威连姆森则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考察众多的管理者模型可见,尽管企业的管理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说,但无论是“销售额最大化”、“增长最大化”,还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无一不受到量化目标的约束。管理者的角色就是定位于完成某一系列特定目标约束下的任务。这一目标对于管理者而言往往是刚性的约束条件,是管理者行使控制权的前提。

通过以往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与角色定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公司治理形式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行使控制权的主体的行为特征要求。这一差异常常体现在企业实践中,有的体现在公司治理形式上,如,企业所有者控制企业或者通过委托关系由管理者控制企业;有的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如,使用企业家型人才还是管理者型人才。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受到特定条件的约束。本文主要分析创新的内容与层次、环境震荡性等两类约束条件。

二、创新的内容与层次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及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范畴下,创新的内容和意义存在差别。

企业家理论的观点把企业家看作是破坏均衡状态的“创新者”,或是创造均衡状态的“创新者”。无论是哪种“创新者”,从企业家理论的源头来看,都隐含着企业家对经济结构这一宏观范畴的重要影响[6],即企业家的存在,要么使现有的市场竞争结构发生变化,体现为企业家变革原有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要么使不均衡的市场结构走向均衡,体现为企业家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了交易机会,给资源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8]。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创新者”,企业家的影响都主要作用于宏观的经济结构,在过程上企业家是相对模糊的,而在结果上,企业家是面向超出企业微观层面的更高一级系统的。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面向介于企业边界和行业边界之间,甚至超出行业边界,达到更高一级经济结构之间的区域,而企业家创新活动的结果则改变了企业甚至行业边界或者企业在行业内的位置。

管理者理论的观点是把管理者看作委托契约的履行者。委托关系对管理者的约束是限定在某一框架范围内的责任集合,主要的管理者模型将其描述为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增长最大化、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等多种目标形式。管理者在契约的约束下,以殊途同归的目标形式履行委托关系,其目标具有相对清晰的、可量化的、可考评的特征。通过上述目标形式可看到,管理者的目标责任是在企业微观层面的框架内通过资源优化和机会识别推动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从通常的管理者委托契约的内容来看,管理者的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而很少体现在超出企业边界以外的经济结构中。企业组织框架内各业务层次创新绩效的取得大多是实现明确的契约目标的手段。因此,可以认为,管理者的创新活动多是面向企业组织边界以内的具体业务活动,借由这些业务取得的绩效实现委托契约规定的目标。这一层次的创新往往不能改变企业所在的更高一级经济结构的格局。例如,增加产品规格和外观等业务层次的创新活动,往往能够推动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等契约目标的实现,但较少能够改变行业内的竞争结构和原有的企业边界。

从创新内容和层次的角度来看,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家的职能和角色往往随着影响宏观经济结构的“创新”活动的终止而发生转变。从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的基础文献来看,企业家和管理者两种职能和角色定位,其创新的内容和层次是不同的。前者重在改变经济结构的宏观问题,改变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方向,企业的边界、行业的边界,市场结构因此而可能发生变化;后者则旨在优化企业组织范畴内的微观问题,提升企业组织边界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业务绩效,往往不伴随企业边界的变化。

三、环境震荡性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及角色定位的影响

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对于环境的震荡性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我们将制度震荡性、市场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看作环境震荡性的三个构成部分[9],可以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市场需求与竞争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剧烈变化。从企业本位角度看,旨在应对环境震荡性的制度创新要求和技术创新要求,必然对企业家还是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产生重要影响。从客观环境角度看,市场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的源头同样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不同状态。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随着市场震荡性的消除,企业自身对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内在、外在要求往往都不高,过度的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倾向可能导致低效率。在实践中可表现为,企业过早进入了某个新兴技术或需求领域,而形成原有“均衡”或“不均衡”状态的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创新”活动往往不能发挥作用。同理,制度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的消除或减弱,也存在类似的反应。在此类环境下,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在限定的企业和行业边界内达成契约目标是适宜的,得益于制度、市场和技术环境的稳定所带来的确定性。因此,定位于在委托关系明确的框架内行使责任的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往往较之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更有效率。

在震荡的环境里,即外部政策变化莫测、技术环境复杂(技术创新活跃,技术进步方向不明等)、市场需求和竞争结构复杂等,企业的边界变得不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面临重大选择,行业边界模糊,经济结构变化。随着,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震荡,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确定的框架目标下完成契约的困难加大,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面临挑战。管理者或者需要应对变动的政策环境,或者需要把握变动的顾客需求和应对更高的竞争强度,或者需要对企业的技术道路做出战略选择,甚至可能同时面临上述两类或三类环境震荡的共同作用。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管理者风险不断累积,在契约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时,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显示出优势,机会敏感特征、创新特征和承担风险特征得到充分释放[10]。面对不确定性环境震荡,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家行为特征能够容忍模糊性、降低风险厌恶、超越既有框架重新思考环境震荡对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和方向的影响,面向新的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选择。这种职能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在环境震荡中,建立新的“均衡”或“不均衡”的稳定结构,或者能够迅速成为稳定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差异,尽管受到公司治理结构或形式的约束,其根本原因则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了对上述两种职能和角色定位的不同需求。这一差异的存在,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作为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对象。不同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既可以通过所有权形式加以区别,也可以不通过所有权形式加以区别;既可以通过委托权限作为区分标准,也可以不通过委托权限作为区分标准,其根本的差异在于对二者的行为特征和根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不同。

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等约束性条件,主要应包括创新内容和层次、环境震荡性等约束条件等。约束条件的改变导致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内在要求的改变。应对不同的约束条件,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各有所长。充分发挥二者所长,能够更有效的针对不同约束条件合理选择资源配置内容、方向和效率。尽管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体现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需要,但二者之间并无刚性界限,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柔性转换。例如,通过公司治理形式或授权范围的变化可以使管理者转变为企业家职能与角色定位,通过明确的经营目标框架也可以使企业家转换为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这一转换的前提,却并非上述授权范围或治理形式的变化,而必然是相应行为主体符合实现这一转换的基本素质要求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德鲁克,《创业精神和创新》[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2]科斯,R.等,《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C],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论文集,陈郁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德鲁克,《管理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5]熊彼特(1951),《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侯锡林,《当代宏观经济学原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周叔莲等,《论企业家精神》[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8]高良谋,《史前经济学中的企业家思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0期

[9]ClarkKB.Theinteractionofdesignhierarchiesandmarketconceptsintechnologicalevolution[J].ResearchPolicy,1985,14(5):235-251.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

人力资源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企事业单位才能做大做强,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企事业单位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倒闭和破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中国特色工会组织发展道路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将在劳动关系领域发挥更重要的协调作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研究工会组织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事业单位中工会的地位

一般而言,在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对雇员是有利的。然而,在其他情况下,雇主通常具有控制雇用人数的优势,有抵挡来自个人压力的经济实力,对劳动力市场有较好的了解。因此,从讨价还价方面来说,雇主优于雇员。企事业单位在对它本身有利的情况下作雇用条件的调整。雇员用来抵消资方讨价还价的力量来自联合起来的产物——工会。在讨价还价中,工会的作用是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平衡雇主的经济实力。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工会还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它在公众中,政府机构中和政党中寻求同情,因此工会具有一定的政治特性,然而工会作用的核心是联合起来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

二、现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是重视财、物,忽视人。有些领导对物质资源的投资很慷慨,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却十分吝啬。虽然满口“以人为本”,但对如何实践“以人为本”却没有一个清醒的思路。在这部分领导的眼里,他真正看重的是资金,是厂房,是设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他的一贯思路是“少花钱、多办事”,或“不花钱、也办事”。二是只重视高级人才,忽视一般人才,在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眼里,只有做出了重大科研成绩,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人才是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人才,而认为普通员工,既使态度再积极,工作再努力,对企事业单位发展也无足轻重。这种思想有时会下意识地流露在工作和言谈之中,严重影响了职工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首先是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挫伤了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是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企事业单位实行改组改造的过程中,为避免得罪人,实行“一刀切”的办法,划定年龄底线,使许多有用之才提前离岗退休,造成人力资源的无谓浪费。最后是有些领导,出于妒嫉,将本单位的人才紧紧控制在自己手里,不给其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人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企事业单位需要工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很多企事业单位中,一部分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较低,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也不高,不适应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工会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作用。工会的教育职能,既是工会接受党领导的一个基本标志,也是工会的组织形式决定的。教育职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工会诞生时就有的,工会也是担负此项职责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因为工会的组织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工人群众,且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使其在履行教育职能中又具独特优势。因此,在我国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工会始终肩负着教育组织职工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的职责。工会组织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广大工人都感到工会确实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替工人办事的组织。

四、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措施

(一)工会代表职工能参与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法规定工会应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工会应该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会要动员和教育职工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发动和组织职工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工会还应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的活动,提高职工的各方面素质,使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因此不难发现,工会实际上能作为职工代表,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

(二)坚持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行使职工政治民利,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治制度和手段,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一切企事业单位。协调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民主管理工作的突出任务。要坚持运用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职工代表大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应当坚持建立职代会的基本原则;坚持职工代表的权利、义务;坚持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企事业单位要坚持落实好职代会关于重大问题的审议建议权,工资、奖金、劳动保护、规章制度的审议通过权,生活福利的审议决定权,对干部的民主评议监督权,对领导人员的民主推荐选举权等。同时要结合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的实际,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结合不同组织形式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创造性地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组织和工作制度上,可以实行一些单位创造的职工代表常任制;可以成立职代会领导下的民主管理监督小组、提案和决议落实情况检查小组、职工代表巡视小组;可以随时就重大问题召开专题职代会等。

(三)健全和完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的内在要求,是职工作为劳动者和所有者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利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的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中包含着职工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特点。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就是要代表国家和本企事业单位全体职工具体行使法律赋予的民利,完成职代会的委托事项,贯彻职代会的意志,履行代表职工的义务,为被代表者服务,对被代表者负责,并受被代表者监督。职代会制度与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同为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前者侧重于对职工权益的维护,对重大决策的参与、重要事项的审议,具有阶段性;后者侧重于对决策的参与和贯彻中的监督,具有直接性和经常性。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确立,有利于源头参与决策及生产经营中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对深层次问题的监督,是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延伸。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是企事业单位调节内部关系机制的需要,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性质决定的。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完善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使决策层能够直接听取职工意见,又可以通过职工董事把决策传达、贯彻到职工当中,在实施中起到推动落实的作用。

(四)深化和拓展企事业单位业务公开制度

企事业单位业务公开是新时期进一步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依靠职工办好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搞好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手段;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落实好业务公开制度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推动业务公开的深化和拓展,加强业务公开机制建设,发挥其在完善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的管理机制,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充实和规范业务公开的内容。凡是职代会职权规定的内容,都要实行公开,并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决定。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无论何种经济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其重要改革、重大投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必须向职工公开,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在事关企事业单位前途命运的大事上,让职工真正有发言权。二是丰富业务公开的形式。职代会是业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凡是应由职代会讨论、审议、评议、通过、决定的事项,均要召开职代会实行公开;还要充分运用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公开栏、厂情会、党政工联席会、企事业单位内部媒体等形式实施公开。三是完善和创新机制建设。要完善业务公开检查、考评、监督制度,促进工作落实:要建立业务公开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作实效;要争取业务公开立法,保证业务公开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长久运行。

总之,人才资源是企事业单位最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企事业单位的兴衰存亡,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崇林.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3)

第一,新开企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市场调查受多方面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于中小投资者或对一般的公民大多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创办企业。这样就使新开企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第二,新开企业很难了解市场行情。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新开的个私企业不仅难以了解国内市场的行情,比如同业者有多少,他们大致分布在何处,资本实力情况,有多大的生产能力等等,更难了解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有多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新开企业的压力和盲目性。

第三,盲目创办企业,使投资者产生恐惧心理。目前有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凭胆量、凭苦干而不是凭知识发财的投资者,面对我国加入WTO,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很想投资,又不知把资本投在何处,而一般的公民更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和知识,资本实力又小,更不敢轻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工商部门在几天时间内办完企业登记手续,有利也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工商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较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使投资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办企业,带来利润。从不利的方面看,短时间内办完登记手续,只能进行企业登记的一般形式的审查,只能看看登记的手续是否完备,登记需要的材料是否齐全,不可能对开办这种企业是否合适等进行分析,这就对投资者的利益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第五,它会使社会资源造成浪费。由于有些企业事先没有得到很好的咨询分析,盲目上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业即停业的现象,或者开业后企业很难生存,或者被迫转产,从而使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受巨大的破坏。

二、工商部门提供开业咨询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和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市场在很多领域都会出现失灵。因为市场有两大缺陷,一是信息不完全,二是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完全,大家跟着感觉走,难免会有失足。市场不完善,垄断者操纵市场,“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说到底,在于没有人对市场负责,要纠正市场失灵,就得有人出面干预。从理论上讲,新的经济体制的提出和推进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改革措施来配套。美国有专门鼓励小企业的机构,专门有鼓励个人和以家庭为基础办公司的政策。因此,如果工商部门能够在企业登记前为新开企业提供开业前的咨询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新开企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

第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周边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了开放市场的义务,“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将难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实施。必须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这是中国入世的一个重要的义务。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效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等等在我国公民中还不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游戏规则更不了解。所以政府应该在企业登记前给公民或社会组织对要求登记的企业,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形式、企业发展的定位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商部门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创汇作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安排好产业发展顺序,为企业提业发展的方向。有哪些产业需要优先发展,哪些产业需要支持发展,哪些产业需要限制发展,哪些产业需要禁止发展,政府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和市场信号提供以上经济信息服务,由此来引导、劝告投资者的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

第四,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避免或减少波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和平衡,客观上要求社会进行组织和协调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如果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单凭经济主体的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方面虽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机制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以及市场失灵,比如价格信号虽然能充分反映产品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但价格信号也有被扭曲的情况,如果任凭公民或现有社会组织盲目根据市场情况来注册登记企业,政府不给予参谋和帮助,那就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五,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加入WTO后,将使中国企业更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其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用户需求多样化、大市场和大竞争、低成本等诸多方面,而企业信息化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对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行业管理的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认为工商部门如果只负责企业的登记,对前来要求登记的企业来者不拒,也不给公民的投资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不提供要求登记的企业事前的咨询分析,认为公民创办企业是公民自己的事情,不关国家和社会的事,这种观点是应该改变的。政府既然承诺保护公民的利益和权利,就应该为公民做一些实事,对于新开企业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开业前的咨询分析。

三、工商部门提供开业咨询的可能性

第一,政府部门本身要建立和健全信息、告示制度。我们知道,日本比较系统的国家信息政策是从6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才形成的。日本政府重视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依据是:(1)信息是一种国家资源,它的公共性特别强。信息的积累、处理和开发利用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民间企业,必须依赖国家的投资。(2)民间企业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不可能全部依赖内部的信息资源,强有力的外部的信息资源的保障是维持企业信息活力的重要保证。(3)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的准备,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提供市场,促进民间信息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提高信息活动的经济效果,政府建立和扶植了行业性的专门信息机构。对公共性很强或者说牵涉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及那些民间企业难于承担的领域,比如农业、医药、宇宙开发、海洋等方面的信息中心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来担任。对企业信息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日本通产省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进行扶植。一些主要的信息政策,都是通过设在日本的总理府及有关省厅的信息政策咨询机构来组织研究的。这些机构由政府机关、企业、学术界的人士所组成,它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另外,定期地对信息政策进行探讨和修改,这就保证了信息政策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日本政府也是把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或“社会资本”来看待,强调政府作用,强调了宏观信息控制的必要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的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对一个公民或社会组织至关重要,而政府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工商部门本身就对已有企业的投资状况及分布情况有充分的信息资源。所以,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公民或社会组织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对于正确引导公民或社会组织在开业前的投资选择,保障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健康运行,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工商部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法规等,因此,它能够建议、劝告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投资方向。这样能更好地规范公民或社会组织的行为,使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投资更合理,更符合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法规。

第三,工商部门拥有一批经济管理干部,如果再充实一些经济专家和经济学家,就能够较好地为公民或社会组织在投资方面提供帮助,解决投资者的一些疑难问题。从实际经验观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无所不在。例如,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政府的科技政策影响到技术投入与创造能力,政府的贸易与投资政策直接决定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等等。因此,工商部门如果能够为企业提供开业咨询服务,解决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工商部门为新开企业提供咨询分析的对策

第一种方法,由于工厂和商店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郊地区,工商部门可以现有的城市地图为基础,以行业或产业经济地图方式,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用不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行业或产业的分布情况。比如用“G”表示工厂,用“F”表示商店。那么,生产服装的就可用“Gf”表示,生产玩具的公司就用“Gw”表示,销售服装的商店用“Ff”表示,销售玩具的商店用“Fw”表示,以此类推。乡镇个私企业发达的地方,在地图上标明该乡镇支柱产业的分布情况。最后把这些资料输入电脑,以供人们分析和查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直观性,让人一看就清楚在本地哪些行业已饱和,不能再投资,哪些行业还可以发展,可以投资,让投资者在分析投资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采用这种方法尽管比较复杂,绘制地图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经营者来说,能够通过对周围企业布局的分析,决定投资是否有利,比如能否在这个地方形成某一方面产品的市场或某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基地。

第二种方法,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业来绘制地图,每一种行业或产业就绘制一张或数张行业或产业地图,同样以不同的符号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明。比如,电子类企业分布图、机电类企业分布图、服装类企业分布图、食品类企业分布图等等。行业或产业地图的绘制,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更有利于分析和比较。

第三种方法,可采用图表分类。图表也同样根据行业或产业的不同来制定,具体分类方法可同第二种方法(如可用下面图表)。在图表中可注明企业名称、地址、注册资本额、备注等要素,这样对新投资者来说分析就方便。方法,要注意:第一,工商部门要对已有企业进行统计和归类。比如生产性企业中,电子类企业有多少家,其中投资50万以下的、51万~100万的、101万~300万的、301万~500万的企业有多少家等等,以此类推,然后再由上级工商部门加以汇总,建立地方性或全国性行业或产业分布的信息网络。第二,把以上材料输入电脑,为投资者提供有偿或免费查询,为保密这些信息,也可以到工商部门的专用电脑中查询。第三,工商部门配备一些经济专家或学者,对要求提供开业咨询的投资提供有偿或免费咨询,解答投资者的疑难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薛荣久.WTO规则与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民网.2001-05-09.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4)

从会计产生以来,理论上对会计职能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择其基本观点,普遍认为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反映与监督。所谓反映,就是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所谓监督就是监督经济活动按照有关法规和计划进行,要求会计人员担负有行使一定行政监督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通过政府的代表直接行使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同时也直接插手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的、而且多是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设计的会计制度。会计工作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为宏观管理提供设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会计作为国家财政、计划在企业的延伸,理所当然就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一点人们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予以认可。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2.会计要强化管理职能,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完整、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现值指数法、概率分析法等),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服务。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5)

如果说管理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那么被管理者思想的集中体现则是职工文化。因此,职工文化学的研究,对于弥补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在内的主流管理理论的不足,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6)

第二,立足于我国价值观现状,构建了有我国特色的企业职工文化。我国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虽然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对传统价值的剧烈冲击,但传统的集体主义理念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别。那么,这种价值观的差别,如何体现到企业管理中呢?乔东教授是“以劳模为代表的企业基层先进职工群体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构建我国企业职工的价值观,这种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恰恰是对我国特有的价值观的体现。反观之,我们从西方引入的企业管理理念,如果完全践行于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至少在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中存在巨大差异,而乔东教授从我国职工价值观特点去解决中间的差异问题。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7)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培育 管理

国际经济学家预言过,世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主题,不是别的理论,一定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并不陌生的管理科学,这是继泰罗的科学管理、梅奥的行为科学、西蒙的决策理论之后,一种新的管理学说,目前已经在我国各类企业得到广泛认可并被深入采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微观组织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已如楔子一般牢牢契入到管理中心和企业腹地。要让企业文化触角真正触动企业的精髓和血脉,有必要探寻或洞悉企业文化的企业主体风貌。

那么,谁是企业的主体?无论在社会主义企业的国企央企,还是在合资或民企,企业的职工就是企业的主体。本人拟从企业家、企业文化者、企业职工三个层次的培育,来浅谈企业文化主体的塑造。

一、企业家的培育

在企业文化术语中,“管理”是常用术语。企业家,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检验一个管理者是否具备一流智慧,主要看他是否拥有几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和思路,而同时又能在正确时间,实施最正确的行动力。企业家可以拥有不同观点,但一定要有统帅本领和卓越决策力和行动力。

企业文化在培育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对企业家的培育。本文所指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者、法人代表。企业家的决策和指挥就像箭靶中的箭心,必须招招命中,不偏离航向和轨道,这就需要对企业家的精心培育和塑造。企业家的培育至关重要,它是使企业从传统管理跃升到具有现念和战略思维的文化型管理家的重要标志,更是制导着企业兴衰存亡的精髓和要诀。在企业文化实践中,企业家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自己内功修养的磨练,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找着手塑造。

科学家的头脑风暴。企业家要培育自己的文化体系,首先要导入理念文化,而理念文化可以从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格言等形式方面去拓展。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就会把企业精神引导到那个方向和途径。企业家要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把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融汇到自己的管理风格中,对企业职工实施管理风暴,让企业文化步入良性轨道。随着管理体系日趋科学化,管理现实要求企业家要具备的科学头脑不仅是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和工作思路,更是一种思维视角和竞争武器。

战略家的决策眼光。有人对我国当代企业家做过问卷调查,在喜爱阅读的书一栏中,普遍填写的是《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登峰造极》。我们知道,国际管理思潮已经过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决策理论”到“企业文化”阶段。战略这个字眼,指的是对重大事件,带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这个概念最早运用于军事活动之中,现在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家在激烈的商场管理中,要具有战略眼光,组织的决策机制就是战略思维的组合。

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国际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都普遍认为: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文化是一种认同,良好的风气,和谐的氛围,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一旦有员工行为和企业文化不相吻合,就会有无形的氛围力量和监督目光在提醒他应该如何做。企业家自身具备艺术家的学识和修养,就能从文化参透,培育员工的价值理念。企业家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科学决策。

二、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培育

现代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全体职工认同并遵守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还有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中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内涵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它的理论层面,它涵盖的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管理制度、职工素质;另外所指是它的操作层面,就是企业文化展示出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形式的宣传、产品的广告行为等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观念、制度和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运作过程。在这个运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工作者是这个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架过渡“桥梁”。培育企业文化,忽略了这座“桥”,就会使企业文化的连续性出现隔阂,企业文化的层次面出现断层。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工作者肩负着双重使命:对内,他们要与企业家、企业职工一起共同培养和造就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对外,他们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在企业家指挥下,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力,为企业效应树品牌闯新路。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培育合格高素质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不妨从以下三种意识的树立来找准着力点。

树立市场意识:企业经营策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对市场的审时度势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信息捕捉。树立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任务,将由一群有强烈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工作者来担纲领衔。树立使命意识:具有一种企业主人、时代主人的角色意识和勇挑重担、敢担风险的自觉意识,对企业拥有忠诚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企业文化是一种理论,一种理论若要为一个民族所接受,必然也会为这个民族所改造和内化。这里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交融、互不替代的辩证关系。企I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虽有区别,但不能等同,在对人的管理这一大前提下,二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参透的,在管理过程上具有相融性。

三、企业职工的培育

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宣传的对象、企业文化实施中的承载者、企业文化培育发展的动力源。现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入耳入眼入脑过程,将穿越三大阶段。

服从阶段(入耳阶段):职工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肇始于两个方面:一是出自于自愿,二是出自于一定压力的服从。在这个阶段,企业家要进行果敢的企业决策,以舆论导向、制度规范、情感投资多管齐下,让企业文化观念被职工自觉接受。

同化阶段(入眼阶段):让企业职工对所在的企业有一种亲近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情结,让企业文化成为家文化的外延。

内化阶段(入脑阶段):企业职工已把自己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命运共同体共识,企业文化内涵已投影并积淀在职工心中。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有了全新认识之后,可以助推企业文化对职工的渗透力。

启动激励功能:被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就是让他们有归属感,成为员工成长的激励因素。企业文化以尊重人为中心,由全体职工共同创立的企业精抻,对职工产生着持久的强烈的激励作用。职工会从中会受到鼓舞,并汲取力量,进而自觉地把个体精神与企业精神融合在一起。要让员工有归属感,首先就要启动激励机制,发挥他们的优势,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启动教化功能:企业员工素质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起到教育和培养员工的作用。在教化功能上,企业一线班组长是最为重要的骨干群体,起到纽带和链接作用,是落实企业管理者各项任务的执行层,要教化员工执行管理者的意图,上层决策层的所有意图和纲领,都要由一线员工执行层来具体实施,而一线班组长,是强化执行力的骨干力量。

启动凝聚功能:通过理念、制度宣传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纽带,“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让员工们团结一致,与企业共生共荣。启动凝聚员工意志的功能,企业职工要学会欣赏别人和让别人欣赏,凝心聚力共创佳绩。

要从企业精神入手来培育企业职工凝聚力。企业职工凝聚力培育举足轻重,企业精神是连接职工与企业的粘合剂,确立了企业精神,职工就有了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准则,从而就能上下同欲去抵御各种物质困扰和精神侵蚀。

要从企业个性入手培育职工自豪感。企业的个性是一个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显示,它一般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等方式和企业形象等方方面,企业在培育自身个性中,要注重企业价值观塑造和培育。

要从企业形象入手培育职工归属感。企业形象由主体形象、辅助形象和统一的视觉形象等多部分组成,企业职工通过对形象展示、形象认知到对形象一种自觉依附,他们会认为自己就是企业形象的代言者或缩影,这是职工对企业一种由衷皈依和信赖。归属,是理想的寄寓和身心的依托,它是梦境,也是家园。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好似高山上一支跋涉的劲旅,一个又一个缺氧区和断层带将会给跋涉者制造风险和挑战,但是,攀登的进程让他们心向往之。可以说,我国企业文化的崛起进程,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孕育、成熟过程。当下,在“中国梦”蓝图下,在中国经济全球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分明听见了企业家、企业文化工作者、企业职工稳步挺进的脚步声!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8)

1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特征和学生特点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锐减,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报读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包括普高生,中职生,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偏差。随着生源越来越紧缺,为了保证学校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一再降低入学门槛,学生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迟到、旷课频繁,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抬头率”不高。

2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性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为培养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实行适合此类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适合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必须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起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2.1全程实习实践

将实习实践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个学习阶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习实训课程。大一进行参观实习,比如参观仓库,配送中心,港口码头,物流园,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等,让学生首先对物流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大二开展与物流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实训和课程实习,比如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配合企业物流沙盘实训、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组织学生到生产制造企业参观生产流程等等;大三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完成实习报告;最后针对具体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撰写完成毕业论文。

2.2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学生毕业后的市场适应性,企业的人才储备及教师知识背景的丰富,学院的持续发展等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教学见习模式,产学研模式等。但是大部分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实习实践方面及产学研方面真正深入合作,主要实施的是订单班和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模式),而且就这两方面的合作也存在诸多现实的困难。一方面,在物流行业中,很少企业能同时接纳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统一到企业集中实训一周以上,企业满足不了学校的实训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家境普通比较富有,学生个性独特鲜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很广,每一届学生毕业后很少会有十个以上的学生去同一家企业就业,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效果很难实现,学校满足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企业校企合作的目的则更多的是考虑利益,学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目标不一致,单纯的订单班和实训基地模式实际上并不能持续。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投入严重不足,且实训的设施设备陈旧,完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来临,物流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大型的物流企业每年花费高达数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任何民办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凭自身能力与物流技术发展同步持续更新物流实训室。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将是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同时引进多家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校企共享性实训基地。企业投资或者学校向企业租赁最新的物流设施设备,供学生实训及培训考证。学校和企业对物流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统筹安排,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实训、培训、考证、技能大赛、科研等业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持续学习培训,甚至对社会开展培训服务。同时,各企业可以开展企业内部认证培训,将参与认证的学生培养成本企业的储备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发展,促使共享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派送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可以借助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研发创新,帮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科研难题。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对学校对企业都是双赢的结果。

2.3物流技能竞赛常规化

物流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物流技能竞赛代表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要求,通过物流技能竞赛倒逼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改革,并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目前开展的物流技能大赛,有政府组织的,有行业协会组织的,还有企业组织的。政府跟行业协会组织的物流竞赛,都需要先进行方案设计,再进行操作完成。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少,致使比赛中使用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教学中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很难参与政府跟行业协会组织的物流竞赛。企业组织的物流竞赛大部分是线上比赛,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主要是物流专业知识及综合模拟经营,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广泛参与。但是,学校不认可这类比赛的成果。这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物流技能大赛。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要真正在教学中融合物流技能竞赛,首先可以举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赛,在专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利用一些企业开放的物流技能竞赛平台,广泛开展校内的物流技能竞赛。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室,根据现有的部级技能大赛的赛项,配置物流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结合当前开展的技能大赛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逐步构建从课堂到校级竞赛到市级竞赛到省部级竞赛到部级竞赛的技能竞赛体系。再次,还可以组织结合合作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学生竞赛,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各门物流专业课程也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开展一些课堂竞赛,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

2.4融入游戏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比如,在企业物流管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做“汉堡游戏”,让学生了解精益生产的相关知识点;“囚徒困境”游戏则让学生理解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及畅顺沟通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游戏教学使课堂变得轻松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5毕业论文真题真做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要求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标准非常模糊,要求也很粗糙。有些院校把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去顶岗实习之前完成,且只是作为一门课程作业来完成,对是否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不考核,很多学生都是东拼西凑堆砌完成要求的字数,这样的毕业论文毫无意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目的在于加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真题真做。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一方面,物流教研室可以组织物流专业的老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采集真实的研究题目,组织学生选题并完成论文。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有安排至少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可以安排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同期进行,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形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环境分析问题,进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企业的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指导,确保毕业论文真正能联系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

3结论

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与企业需求一致。但是,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等资源有限,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每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贵鑫,冯卉苒.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468.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9)

在当今国际,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名列前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导致了我国众多企业出现职员精神需求与企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现今职员的思想更为复杂多样,大多人精神文化素养较低,并且思想政治淡化情况严重,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职工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深度。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干部给予足够的重视,重新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我国现今企业正常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纯净工作环境

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在马克思科学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华与核心之上的,坚持着朴素的美好追求与质愕牡赖吕砟睿因此能够指导企业员工的行为,武装企业员工的头脑,塑造企业员工的灵魂,使员工更好的投身于企业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理念教育之下,会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减少如偷窃生产原料、管理者受贿、的不良行径的发生,从而打造纯净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与企业员工两者更好发展与进步。

(二)提高职员素质

通过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提高员工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员工素质。因为我国大多数国企公司而言,企业员工拥有正式编制但员工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一线员工的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有限。因此,通过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员工及时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了解科学的思想理论,实现员工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帮助员工实现终身学习的可能性,为员工的后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下,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既提高了企业劳动力素质,加快了企业生产速率,同时又以先进的理论不断塑造职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打造良好企业形象,这就为企业竞争提供了更多的优势与有利资源。与此同时,在先进理念的学习下,企业职员能够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的科学性追求,为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将会全面的提高企业各方面素质,促使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企业管理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干部应当采取更多的措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良好开展。

(一)定期开展思想交流

企业管理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思想交流会的方式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企业管理员可以选择每周或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在交流会当中,可以先组织职员进行当前政府思想工作的深入学习,了解最新的思想动态,从而加强职员对于当前时政的了解。并且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邀请政府工作宣传部门代表或高校思政专家参与到企业的思想政治交流会中,从而实现理论讲解的准确性,使职员更好学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并且在交流会中,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积极组织职员参与到交流探讨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疑问,从而实现职员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的目的,打造活跃的、积极的、愉悦的探讨氛围,调动职员参与的热情,以保证活动的按期开展。

(二)重视人文关怀

企业要想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要加强企业的人文关怀。人是一种情感性动物,需求关怀与安慰,在机械式生产的企业但是更是需要人文关怀以减少职员与机器合作下的疏离感与陌生感。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职员生产生活的了解与合理需求满足,拉进与职员间的距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在企业管理全员推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也应该积极寻找思政理论中的人文情怀,挖掘其中蕴含的群众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合职员需求与意愿,更能发挥学习实效。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往往比较空洞、枯燥,因此职员容易产生反感与烦闷的心理。针对这样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用职员的生产生活实践论证理论原理,从而让职员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感受到思想政治观点与生活实际的近距离,从而减少职员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排斥心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寻找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具体结合点,避免生拉硬拽的结合,有机的将群众文明建设与生产实践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宣传,充分发动职员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有效利用政府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更好激发职员的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

三、小结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企业管理人员更应该重视职员的思想政治情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职员思想素质提高,并将科学的理论应用在推动企业进步的不懈努力之中。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10)

摘要: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以及目标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因而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等积极作用。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途径包括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实现两者良性互动以及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两者有效对接。

http://

关键词 :优秀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76-05

作者简介:赵丽娟(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因此,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无论对于企业人才储备还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文化及其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

企业文化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层(器物层),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如企业名称、标志、物质环境、产品特色、技术工艺品设备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层,主要包括一般工作和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以及企业风俗;最内层是精神层(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企业宗旨等。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辐射功能。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用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分别存在于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仍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而言:

1.从价值取向来看,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内以员工为中心,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充分调动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对外则以客户为中心,坚持“顾客就是上帝”,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千方百计地了解顾客需求,竭尽全力地满足顾客愿望。

同样,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高职学生的精神关怀,尊重他们的特殊利益、愿望和需要,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引领高职学生主动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行业、企业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完善人格和合理行为模式。

2.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朝着共同的企业目标而努力。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是企业以文化手段对员工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树立员工“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的过程,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运用启发、动员、教育、激励、批评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进行科学引导,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承担社会、历史使命,凝聚力量,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3.从发挥作用的过程上看,两者都包括知、情、意、信、行的培养

企业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即精神层、物质层、制度-行为层,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管理模式:依托物质的、精神的或制度—行为的企业文化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形的或无形的渗透,引起员工主体主动认知和反思,推动员工思想、态度和情感的转变,并最终落实于符合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上。因此,企业文化包含了对员工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的培养。

同样,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下,高职学生内在知、情、意、信、行等各要素不断成熟、均衡发展的过程。

4.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势头。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行业和企业输送一线实用型人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然与社会特别是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优秀企业价值观可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绝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企业利益观、经营观、劳动观、市场观、进取观、成功观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应该是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在企业利益方面,能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在经营观方面,坚持诚信为本,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劳动观方面,使企业员工付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市场观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确对待市场竞争与合作;在进取观方面,积极追求进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等。

这些优秀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职业价值倾向,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劳动观方面,“以人为本”的劳动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将劳动的过程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道德意识、道德规则、道德行为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企业家的道德素质、良好的企业—员工关系、协调的企业—政府关系、诚信经营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等六个方面。

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企业家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高职学生自觉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诚信经营的企业道德理念与高职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而良好的“企业—员工—政府—社会”道德伦理关系,则可以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企业—国家—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三)企业勇于创新的理念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勇于创新的理念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和制度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营销和广告创新等丰富内容,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企业勇于创新理念必然包括持续学习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加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鼓励自主创新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激发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自主创新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企业创新理念最终要落脚于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动之上。同样,这些企业创新理念能够以口号的形式激励高职学生不断创新,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发扬怀疑精神和首创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动力。

(四)企业合作共赢的理念可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企业合作共赢理念既是企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关系两个方面。就企业内部而言,倡导适度竞争的和谐理念,培养员工合作共赢理念,打造团结一心的企业团队;对外公共关系,表现在与其他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积极主动开展双赢、多赢式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企业实力。

企业合作共赢理念落实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学习上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在班级管理中,合作共赢理念可培养高职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在生活中,合作共赢理念可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为日后尽快融入工作团队之中做好准备。

(五)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优秀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本管理。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适合人性要求,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调动人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反,人本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培育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和团结共进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仅享有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报酬的满足感,而且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获得尊重的自我实现感。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五个层次。

将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情感管理和教育可培养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情感,为将来适应并胜任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民主式管理和自主管理可培养高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前预演职业行为,在自主管理中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能够培育高职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成长的文化氛围,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三、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途径

(一)为我所用: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1.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优秀企业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如优秀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道德观、勇于创新理念、合作共赢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内容,均可以引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通过口头讲授、图片展示、播放视频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乐于接受的状态下,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使高职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优秀企业文化。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该正面应对部分企业文化中功利性、狭隘性的内容,对企业文化内容进行过滤和选择,提升企业文化的价值和品质,以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2.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择业、就业指导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实现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指导。在择业指导方面,要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从而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在就业指导方面,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用人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其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3.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建设,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班集体是高职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借鉴企业物质文化标识、用品和环境建设理念,设计班级个性化的班服、班徽等物质标识和教室文化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借鉴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精神理念,广泛开展多种班级活动,如学习兴趣小组、专业技能比赛、班级圆桌会议等,通过活动使班级形成健康向上又独具特色的班级风格,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借鉴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设计和科学管理制度,对班级管理及每一位成员进行量化考评,举行班级竞赛和班级内部成员评比,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品德行为、素质拓展等内容列入考评体系,考评结果直接与班级和每一位成员评优评先相关,以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校企合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

1.加强“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文化和专业技术理论素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同样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参加企业培训,认真学习各种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企业理念,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增强自觉将企业文化引入理论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部分专业课、企业文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请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为学校师生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从中渗透企业文化。

2.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极好时机。带领高职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结合的能力,以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在企业岗位上进行实践操作,使高职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认识到企业团队协作理念、合作共赢理念、科学制度化管理等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按照企业相关要求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员工的职业言行在无形之中向高职学生传递着本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效果要比课堂枯燥的理论讲授好得多。

3.开展校企文化活动互动

校企合作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搭建了向高职学生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例如,由企业牵头主办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大赛,能够很好的宣传“强化技能、勇于创新、竞争合作”的企业文化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举办企业—校园开放日,让学生更为直观并深入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人才观,以明确技能学习和素质拓展的努力方向。

(三)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1.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能够通过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例如,学校主体建筑设计表现鲜明的职业特征,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设计校园文化墙和文化橱窗,展示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各知名企业风采、成就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的画像、个人奋斗史、经典言论等,以此激励在校高职学生向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努力;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实验实训室,集教学、实验、实训于一体,模拟企业车间环境和设备布置,以发挥其教学、实训、生产等多种功能;在教室侧重张贴有关职业技能的标语,在教学楼门口及楼道布置有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标语,在实验室、实训室集中展示企业规范的相关内容,以发挥标语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精神力量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精神、信念、品格等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集合。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使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企业要求结合起来,能够成为广大师生广泛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例如,结合高职自身办学个性从优秀企业文化之中提炼校训,既能传递学校特有的理念、精神、品格,又能彰显校企共同发展的理念,突出学校的职业特征,从而形成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运用企业组织管理文化加强学校领导作风建设,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运用企业科学制度文化加强师德教育活动,致力于良好教风的形成,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运用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企业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

3.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学生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生社团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一方面,借鉴和引用企业非正式组织管理理论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规划、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社团明确工作内容、范围和目标,从而引导社团健康发展,为学校营造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协作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团结互助的社团活动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社团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文化背景开展社团活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仿真校园招聘、校园创业实战演习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传递当代社会、行业、企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理念,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要将企业互助共赢的团队理念注入学生社团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分工合作共赢的快乐,在凝聚团队力量的同时提高自我修养和团队意识。

http://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5.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篇(11)

2、职工民主监督职能作用减弱。职代会中关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有明确的规定。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会更加促进单位内部干群关系的团结稳定,使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员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但是,个别单位仅限于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进一步延伸到各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评议,范围小。

3.厂务公开个别内容的公开度不够。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劳模、专家等评选中,做文章的个别单位依然存在,部分单位甚至出现评优选先不告知的现象。

4、职工民主述求渠道不畅。在对电力系统20多家企业的网上调查后发现,2001年前后,在局域网上设立职工论坛的有18家,而且职工在本单位局域网上发表意见和建议的非常踊跃,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在职工论坛中了解职工的意愿,回答、解释职工的疑虑,鼓舞职工的干劲。但是,到2003年以后,在本单位局域网上设立职工论坛拦目的逐年减少,到2004年,全系统局域网上没有一家保持职工论坛拦目,职工唯一的一个不用面对面发表意见的述求渠道彻底堵死。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我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十多年的今天,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对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二、坚持民主管理首先要提高对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参加企业管理,行使民利的活动。职工民主管理体现了职工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1、我国国体是职工民主管理的渊源。在我国,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职工是国家的主人翁,这一国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工享有广泛的政治民利、经济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主人是全体人民,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也应当没有任何理论障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这是由宪法规定的,而职工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是通过其主人实现的。

3、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应有之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实现人的价值、企业效益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本身就包含着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只有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决策,才能把经营者的管理意图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最大效益。

4、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专门阐述,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既适用于全体人民,也适用于企业职工;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企业民主。报告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明确了企业民主在整个民主建设中的地位。报告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规定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职工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5、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实践早就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走向市场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职工无论是作为国家的主人翁还是作为劳动者,都有权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此外,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也是抵御“西化”的需要。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有权就经济待遇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共同决定。这是市场经济中确定劳动关系的通则,也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体现。

6、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重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趋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广泛应用,使劳动者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技术产品质量的潜在性,使劳动者的连带责任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劳动者有更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解生产全过程并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7、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通过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来理顺产权关系和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在理顺产权关系和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必须建立稳定合理的劳动关系和职工参与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科学管理应该是企业行政的专业管理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机统一。企业的经济民主,既是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又是企业建设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的制度,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管理

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国家垄断性行业,他的生产和经营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而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依靠广大职工办国有企业是我们的好传统,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尤其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要从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重要性,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利。要进一步理顺劳动关系,依法进行平等协商,认真执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要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和厂务公开。同时,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广大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进行形势任务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无数事实说明,企业党组织、行政领导、职工群众各方面团结一致,密切配合,上下拧成一股绳,企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内部矛盾、摩擦不断,互相掣肘,企业面对困难就犹如雪上加霜。总结许多企业的经验,企业要形成合力,一要目标同向。无论是党的工作,还是行政工作,最终目的都是要把国有企业办好。因此,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项任务一起布置、一起考核检查,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二是工作同心。为了共同目标,各负其责,互相支持。企业领导人要经常注意“换位思考”,从事党的工作的同志要多从行政工作的角度想想,支持行政负责人依法行使职权,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企业行政负责人要多从党的工作角度想想,多从职工群众角度想想,善于依靠党组织和职工群众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三是责任共担。各种组织职责和分工有所不同,但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各负其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总之,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搞好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真正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党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在企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确保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党委、工会和职工都要尊重厂长(经理)的管理权威,支持他们正确行使行政指挥权;厂长(经理)也必须尊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党的观念和民主意识。

第二,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的领导班子。首先,企业领导者要摆正位置,自觉接受监督。企业领导在企业民主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民主管理对企业具有促进和监督两个作用。企业领导作为管理者,要把民主管理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以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企业领导作为被监督者,要明确监督就是对管理者决策和执行决策的监督。领导者在接受群众的批评、评议时,要有虚心、诚恳、耐心的态度,要敢于面对质疑、正视问题,向群众作好宣传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信任的干群关系。其次,作为企业领导,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一位职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要积极地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商,推行厂务公开。企业的方针、目标和面临的形势、困难,不但要让职工知道,而且要让职工知道制定方针、目标的依据和可行性,把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讲清楚,以求得职工理解、支持与合作,真正让职工唱主角、当主人。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又可以消除不和谐的气氛,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再次,企业领导要支持和保证职工代表大会有效行使职权,让职工当家作主。企业领导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对职代会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如果领导不尊重群众,固执己见,职工就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职代会的职能就会形同虚设。企业领导要把开好职代会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切实发挥职代会作用。凡企业的重大决策、改革方案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办法等都要交职代会有关机构讨论审议通过后才实施。企业领导还要注意加强职工培训,激励职工的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