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8:31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1)

音乐作为人类艺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活、情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优良品格,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识谱、演唱、乐器、音乐欣赏等融进了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说,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演唱技巧的教法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忽略了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引导,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会唱歌的技巧是次要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歌唱家,而教会学生欣赏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欣赏美好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

二、音乐教育应该注入生气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2)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它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サ鼻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3)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范畴及其作用

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共享、互利互惠、教育辐射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将各艺术教育阶段(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不分界限、共同使用,按照不同学校对于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适宜分配,各个学校拥有对艺术教育资源同等的使用权。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1.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将高等院校和周边的中小学结合起来统筹排课,可以使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在高校中展开,还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开放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等。

2.可以为教职员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职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如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切磋等。

3.可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

使高校那些艺术造诣较深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中小学进行讲授,这样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可能性模式

依据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形势的分析,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还面临一些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一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要实现公办高校与公办中小学的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而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则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要民办高校开放资源,就需要民办高校的负责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意识,而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这种意识较为淡薄。

2)共享体制有待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的高分数,主观地减少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这影响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的督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3)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同时,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资源通常比较丰富,从助教到教授,职称结构较完善。然而,这些资源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有些高校中艺术课程的周学时量仅为四节,那么艺术教师在这一周中就有很多课堂时间是闲置的,如果将这些时间分配给周边或附属的中小学,那么这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师资将满足很多所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师资需求量。

4)共享条件不足(网络、电子资料缺乏)。

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为师资、硬件设施、资料库。在这些内容中,资料库的共享可通过图书馆馆藏和电子图书等实现。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尚缺乏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限制在了面对面授课的范围之内。

2.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探讨

面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一种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

1)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的具体模式分为三种:授课、讲座和培训。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规划出自己本职课程以外的时间,到中小学授课;相关机构可组织高等院校教师推出一系列美术作品鉴赏、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讲座,定期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承担,举办一些师资培训,培训教师为部级、省级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对象为各省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通过这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带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2)校舍和专业硬件设施的共享。

高等院校的校舍规模较大,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较专业、齐全,中小学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授可以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将课程拓展得更加丰富。这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

3)图书资料的共享。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一般归本校单独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使用对象的范围。另外,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的教学单位可能各有一定的册数,造成了图书的重复购买现象。将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图书馆互相开放,既能节省教育资金,又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4)联合教育。

通过地理位置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方式,将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合,即一所高校联合一所或两所中小学,利用共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完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统筹排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4)

1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造成的,如原来的中师升格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形势好,导致部分高师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此外,由于院校合并,导致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升格为本科。这些院校承担了,大量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2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2.1专业发展前景好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在升格为大学后,专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这不仅仅是社会需求造成的,而且和高校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我国高校作为人才的汇集地,汇聚了不同特长人才,形成了高校所独有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这些促使小学教育专业有了良好发展的沃土,开阔了专业发展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这些良好条件,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2教育教学资源丰厚

对比中师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厚。高等院校拥有强大的硬件条件,高校图书馆拥有上百万的图书期刊资料,拥有各种各样辅助学习的资源,比如校園广播、高校网络资源,这些都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学习平台。

2.3获取资源能力强

“错位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大学发展中,一条最有利的发展途径。支持新办专业尤其成为高等院校促进发展的有效举措。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错位发展,所设立的新专业,容易获得高校高层的支持,获取资源相对其他专业强。

3专业发展现存问题探究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困扰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1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根据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实,目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由于教师队伍能力不能跟上,高等院校发展步骤,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小学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急需有高素质的教育专家、教师队伍引领与提升专业层次。

3.2文化氛围缺失

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师范专业,但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后,师范原有文化氛围冲淡。师范的人文色彩淡化,师范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个性”被综合性大学的“共性”冲淡。师范原有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琴棋书画、艺体专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优秀的文化氛围逐渐消亡,文化氛围缺失,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3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特色课程,由于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导致这类课程变成了原理课,更为不好的是部分高等院校在这类课程设置上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而学科专业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由于部分高等院校对这类课程的压缩,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浅,不能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

4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

4.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提升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努力晋升职称,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培养。此外,还要适当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推动高等院校小学专业发展。

4.2营造师范文化氛围

要大力营造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独有的师范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手段,展开文化氛围营造的工作。比如可以在相关区域张贴教育名言、警句,并在显要位置布置师范作品展台,彰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此外,要强化小学教育专业特定的专业活动,比如教学基本功比赛、儿童剧编创等。

4.3重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要重新设置,要适当降低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的结构中,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强调,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特别是要整合内容重叠的课程,对这两类知识合理配置。不能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也不能忽视理论课程设置。要深化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5结论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为此本文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好、教育教学资源丰厚、获取资源能力强。但专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氛围缺失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此,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希望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师范文化氛围以及构课程设置,来提高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边春丽.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06:47-48. 

[2]陈珂.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77-378. 

[3]韩增进,王铭.关于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对策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39-42.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5)

一、围绕重大节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维护学校政治稳定

*年是我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大事多、喜事多,热点多、难点也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全面启动,高校改革将会有新突破,我校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面对新的形势,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迎接建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努力唱响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的主旋律,抓住今年重大庆典和纪念活动比较集中的有利时机,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1.围绕纪念8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和民主科学精神,在青年学生中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

2.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大力宣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切实抓紧党员理论学习教育,加强党校建设,加大创先争优的宣传力度。

3.围绕庆祝建国50周年,展示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深入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组织形势政策报告会、“风雨五十年,辉煌五十年”诗歌朗诵会和大型歌咏演唱会。

4.围绕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回顾百年历史沧桑,展望民族光辉未来,振奋民族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行“迎回归,跨世纪,颂祖国,爱中华”系列活动。

二、全面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程,进一步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1.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和校党委《关于在全校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决定》,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十五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省部级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近期召开学习座谈会,大力宣传新时期伟大实践、历史巨变和成功经验。

2.深入开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的工作。在系统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近期重点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以《邓小平文选》中有关教育问题的原著为基本内容,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为重点辅助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推动学习不断深入。

3.进一步加强“两课”教育,总结教改经验,努力探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程。同时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两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4.加强理论和理论研究工作。筹备组建邓小平理论专家教授报告团,结合理论学习中的难点、形势政策教育中的热点、师生思想上的疑点进行重点辅导。同时结合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力争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5.筹备出版我校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经验体会论文集,组建大学生理论学习汇报团,在院系进行巡回报告,巩固和扩大青年学生“MMD”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迎接全国青年学生邓小平理论经验交流会的召开。

6.加大对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宣传报道工作,校报、广播站继续开辟理论学习专栏或专题节目,及时反映我校理论教育的动态,刊发师生有关理论学习的文章和心得体会。

三、继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进一步树立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巩固和深化“三讲”教育成果

1.继续做好处级以上干部“三讲”教育的宣传工作,配合学校“三讲”教育办公室编印简报,在校报、广播站、校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

2.组织参加“三讲”教育的处级以上干部撰写有关“三讲”教育的理论文章,会同有关部门总结“三讲”教育的经验,加强“三讲”教育成效的宣传,进一步增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浓厚氛围。

3.举办一期党员骨干教师党校读书班,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党风教育,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的成果。

4.坚持和完善院系中心学习组制度、政治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学以致用的实际成效。会同有关部门对院系开展理论学习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筹备召开院系中心学习经验交流会。

四、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政工干部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大力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继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两创两争”、“三育人”和“双文明服务”活动,结合全省开展的“热爱河南,增辉中原”的活动,激发师生“热爱郑大,建设郑大,为河南增辉添彩”之情,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郑大做贡献,为河南增辉。继续搞好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做好迎接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高校的复查工作。

3.大力开展大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做好有关教育和宣传工作,开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加强心理辅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进修。

4.认真做好“三五”普法教育工作,今年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是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中国高等教育法》,同时结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增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观念和意识。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6)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历史悠久。哈佛大学前校长埃利奥特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倡议并召开了大学与中小学的联席会议,提出大学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来,这可以看作是美国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的开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最先发起现代教育改革运动,倡导在大学校园内建立实验学校。他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和霍拉斯・曼学校(1887年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联合创办 )成为美国实验学校运动的滥觞。实验学校运动在杜威的领导下,在美国风靡一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验学校的成功运作需要大学和学区的共同支持,对实验学校的高期望值与其现实存在价值的冲突,使实验学校很难获得支持。因此,实验学校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走下坡路。[2]

实验学校名存实亡,并没有降低大学参与中小学改革的热情,教师入门学校(Portal School)应运而生。教师入门学校是以学区的普通公立学校为基地,用于实验新课程和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和新教学方法推广应用的基地。[3]与实验学校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入门学校不是设在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内,而是设在普通公立学校内,这与后来专业发展学校的设置是一致的,都是大学与公立学校合作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教育发展的“高原时期”,但教师入门学校仅仅维持了短短十年时间,[4]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缺乏对这种学校本身的评估和研究;二是上述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性;三是大学与学校的合作缺乏系统性及具体的实施计划。

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改革。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这一划时代的报告针对美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霍姆斯小组在美国进行了10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分别在1986、1990和1995年发表了《明日之教师》《明日之学校――PDS设计之原则》《明日之教育学院》三个报告,引起美国各界对教师教育发展的关注。这三个报告非常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别对教师、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校的原则、未来的教育学院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为专业发展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和实践指导原则。大学和公立学校的合作理念再次得以彰显。霍姆斯小组成员、专业发展学校的发起人之一,著名教育家、教师教育专家古德莱德说:“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成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吸取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是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关系。”[5]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大学与公立学校之间互补互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专业发展学校是融“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与发展为一体所考虑的最佳学校形式;是把理论与实践和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教育改革实践的场所。”[6]整个20世纪以来,美国教育界一直致力于对大学与公立学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追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效仿。

二、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现状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蓬勃发展,符合当时历史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更符合教育变革的内在逻辑规律的要求。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创建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诸如时间范例、知识建构,以及为教师教育者、新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交流专业认识的媒介,建立新的教师教育与发展模式;[7]通过专业发展学校,使大学的全体教员和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合作,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质量、给中小学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使大学与中小学校共同达到优质教学目标。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在实践运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吉普特湾专业发展学校设置了核心研究课程,该课程是采用团队教学的跨学科课程,还整合了关于青少年发展、中学的哲学与组织、跨学科备课等,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8]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育学院是霍姆斯小组的发起单位之一,它与当地的11所公立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包括9所小学和2所中学。南卡罗来纳专业发展学校颇具特色,即以其教育学院院长为首组建一支由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和社工学院以及专业发展学校实验校共同参加的队伍,致力于制定教学型学校(the school of pedagogy),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仍取得一定进展。1991-1992学年,这11所学校共吸收了300多名教育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的88名到校实践学习,占学生总数的29%。[9]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专业发展学校的进展,大学教育学院的100位研究生中,有45位进入这些实验学校开展教学实习工作。此外有超过半数的实验学校承担了早期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教学文硕计划(Master of Arts Program)。[10]纽波特・克罗利亚(Neubert.Gloria)和宾科・詹姆斯(Binko James B)1998年2月在《教育领导》杂志(Educational Leadership)上撰写题为《专业发展学校在实施中得以验证》(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the proof is in performance)的文章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参与者与控制组相比:(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参与者的表现“更胜任工作”,控制组表现“满意度最低”。(2)参与者感觉经历是积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代表能更好地维持课堂纪律,更有效地利用技术作指导和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高中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11]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改变了美国师资培训的面貌,推动了美国教师教育和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儿童的学习在专业发展学校的运行中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古德莱德(Good lad J I.)认为这种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不是一种计划方案,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对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2]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是一个组织完善的有机体,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大学和中小学双方都关注各自的利益和共同目标;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决策;问题解决重点突出;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程序化,实行高层领导负责制;有足够的财政支持;合作双方及时沟通、加强信息交流与分享等。[13]

三、国内专业发展学校的试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业发展学校同样可以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范本。在我国真正对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始于2001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与丰台区的铁营中学、太平中学、丰台一小、南宫中心小学等四所学校合作,这四所学校成为首批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是首都师范大学借鉴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我国学者宁虹认为,教师发展学校的建构是一种革新和创造,它意味着对教育的重新理解,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对学校的重新认识。[14]

2003年11月27日,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北京市教委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教师发展学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在以下三方面达成共识:第一,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第二,高等学校教育学院(系)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和有效服务。

目前,中国的教师发展学校正在推广实验。如:北京丰台一小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定期举办教育理论培训班,一小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讨,既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强化了研究意识。[15]2004年11月青岛文登路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共同制定了“X”发展路线,即:一线深入课堂,研究课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二线开展文史通识性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两线交叉聚焦教师的发展。双方还将每周三确立为教师发展学校听课日。[16]天津师范大学教师以和平区中心小学的研究课题为切入点,参与到小学教研中来,并提供理论和方法策略的支持与帮助。同时,确定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研究、新课改教育教学的评价实验研究等。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双方增强了共同合作的意识,提高反思性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17]此外,天津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到和平区中心小学,听一线教师教授课程,课后与该校教师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课堂教学,学生体会到理论学习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而小学教师通过讨论也体会到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的重要性。[18]

实践证明,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职前教师提供师范教育,使新教师将所学教育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宽泛的教学策略技能;第二,为中小学在职教师提供继续专业发展教育,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第三,为参与的中小学和大学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彻底扭转中小学教师“自己领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自己享有”的封闭式教学方式;第四,提高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纵观国内外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可知专业发展学校代表了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仍需人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开辟康庄大道。

四、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无论是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还是中国的教师发展学校,其目的都是“探索一种教师教育发展和学校改革的新模式,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范例、专业知识的研究所、教师专业人员交流的途径”[18],因此二者对两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第一,专业发展学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在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开拓了教师的知识视野。专业发展学校使职前教师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临床实践”教学,获得了在“象牙塔”中不可能获得的教学经验。教师在“教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改变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开辟了认识事物与建构知识的新途径。有经验的教师、新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与其学生协力建构知识。教师要为了学生的利益而扩展对知识的建构性理解,拓展自身及工作的基础知识。

第三,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使多年来大学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脱节的现象得以改善,大学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理论指导者、策划者,而是深入基层的咨询者;中小学教师也不再是纯粹的实践者、执行者,而是实际问题的发现者、计划的设计者、方案的执行者;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合作的过程即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效“接轨”。

五、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科大多侧重于理工科,如城建学院、油工科等。师范院系一直处于劣势,享有的教学资源少且被单纯地看作仅仅是大学的组成部分而已。师范院校的实习也被认为是例行公事。师范教育长期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从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专业发展学校与合作教育有许多共通之处,如两者的理论渊源相同:都来源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动手能力;都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获得经验;都重视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建构;都以“合作”为核心等。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同样可以延伸到师范院系。原因如下:

第一,师范院系的教师可以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发课题研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共生,既培养研究型教师,也使高校教师的理论得以升华,运用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可以到地方中小学进行实际教学、观摩学习,与地方中小学校的在职教师交流合作。本科生优秀者可以留校,促进师范院校就业率的增长。研究生可以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研究课题,避免论文写作空洞无物,缺乏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三,地方学校在职教师通过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合作、探讨与交流,拓展专业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吸取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在教科系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其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不同于师范生的实习,它是一种长期的、有计划的、持续性的合作。

第五,将师范院系纳入合作教育体系,不仅丰富了合作教育理念的内涵,而且填补了多学科合作教育在师范院系开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Holmes Group.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A].Tomorrow’s Teachers[z],East Lansing,MI;Author,1986.

[2]Stalling J.A,Kowalski T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M].New York:Macinillian,1990,252-253.

[3][4]Stalling J.A,Kowalski T.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A].In W.R Housto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Macinillian,1990,254,255.

[5]苏智欣.美国教师改革中的思想争论[C].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2.

[6]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East Lansing,1986.

[7][8][9][10][13]琳达.达林-哈蒙.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1]Neuber,Gloria A,Binko,James B: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the proof is in performance.Educational Leadership v.55 (Feb.1998)P44-6.

[12]Goodlad,J I,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The Education Digest,1991(8).

[14]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79(2015)06-0093-04

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教育及各个方面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发展空间和为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尤其在当下,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区域内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为地方输送大量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一些政策的倾斜扶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所在区域相关单位合作,充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这是地方高校和地方有关单位共同面临和研究的课题,也是地方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保证.近几年来曲靖各类教育发展很快,据2014年统计,现曲靖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036所,其中初级中学187所、普通高(完)中55所,小学1709所,幼儿园1039所.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珠江源头第一市的曲靖,在全省文化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曲靖师范学院则是这一地区的最高学府,因此,在服务地方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从某种程度讲有着“动力机”和“发动机”的重要影响作用.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如何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借助于本地区的一些资源优势去拓展教育领域空间的发展,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下气力去探究.[1]诚然,拓展领域空间是多方面的,但这里笔者仅就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这一方面,谈及自己的一点认识.

1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问题意识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就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教师即研究者”.即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与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定位,教师在改进教学的同时应充分用于课题计划并加以检验.由此可见,无论教师怎样改进课程教学,或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最终都要有一个检验的过程,而其中检验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论文.[2]也就是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第一线,他们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和问题.例如,教学笔记、观察、文档、实验和一些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教训,需要一种归纳总结并形成检验现存的教育是否与之相符的记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教师以获得第一手实践资料的研究,则可极大地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发展.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应自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与更新,通过不断追求新知,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科研意识.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队伍,一线教师是最有创造力的,一些教学存在的问题都将产生于教学实践中,也必定解决于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学校教研活动得以解决,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3]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实践水平,还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从而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一个“教师即研究者”.

2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如果一个教师仅只满足于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和现有的状态,没有自我提升的愿望和意识,就不可能有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和前人理论的愿望和意识,那么,其教学的改进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他人的经验以及做法或理论,只有经过不断地理解和总结.才能在自我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就如何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早在十几年前在栏目的设置中就很注重这一点.在基础教育栏目上就有着很多子项栏目如“基础教育理科研究”“文科基础教育研究”“滇东北基础教育研究”,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辑”等,其目的是通过栏目的设置与地方学校建立一种合作模式,即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个研究的学术平台.例如,1999年在对前来我校参加继续教育的各市区县教师的结业论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筛选,最后学报以“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特辑形式刊载出版,本特辑择优刊登了8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曲靖市中学教师在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和继续教育学习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刊出后几个月后便传来喜讯,我刊所载的80余篇论文,有近78%的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中学各学科教学研究专刊上全文转载或篇目索引,在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领域中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一成果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我校学报在反映基础教育科研上确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云南教育》编辑部在获悉这一信息后,也派专人来到学校和学报编辑部沟通,在学报所刊载的文章中选取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二次转载,并为此还专门写了“编者按”进行评述,他们对于学校和学报所采取的这一举措大为赞赏.

对此,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学校成人教育处和学报还专门开会研究,决定对获得转载或篇目索引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分别颁发了一等奖和二等奖优秀论文证书,借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战线上教师持续开展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在各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进行.再如,麒麟区第七中学,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把教师的兴趣和精力调动到教育教学研究上来.校本研究搞得如火如荼,广大教师纷纷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教研论文和心得,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蔚然成风.学校还积极组织各年级组开展教研活动,并结集出版了《麒麟区第七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在论文集中不难看出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悟,也从中映射出麒麟区七中求真务实、奋进创新的工作作风.几年来通过学校领导常抓不懈、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老师们的执着追求,学校教研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中考成绩在曲靖市初级中学里名列前茅,多人次被省市区评为“教学名师”称号,现已形成了该校独有的教学特色.由此可见,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一种提升专业能力的环境氛围,教师之间能够彼此分享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化,进而达到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3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3.1教师应是课程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和总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位教育家谈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践,而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改革.由此可见,新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是教师应是研究者,教师应是持续发展中的个体,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提升自身素质.所以,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麒麟区第三中学在2012年根据其学校特点率先在全校创设了一种“自主·互助·共赢”校本教研模式.该模式特点是由学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组织、制度等保障措施,让每一个教师(设计者)围绕一节课、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自主邀请有关同事,围绕达成的目标、践行的理念、研究(实践)的形式三个方面,设计、制定方案,并开展一系列研究(实践)活动.这一“模式”的运作,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持续发展的共赢格局.学报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学校联系并深入到各个教研室与相关教师对其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主要对其行文的规范化给以指导.最后以此为选题创设了“自主·互助·共赢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栏目,栏目刊载了4篇具有反映该特色的文章.学报刊出后在整个麒麟区教育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其他学校也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并积极响应.如上所述,深刻说明了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通过细致地设计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思路后,其所激发的研究热情才可转换达到改革和提升原有认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教师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发展、深入,有助于教师快速成为研究者,进而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最终促进其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3.2注重特色教育,创建特色栏目

学校特色教育是一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也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必然体现,它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位,提升办学质量,又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例如,我们在组稿过程中,昆明地区一家部队机关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很有特色,其优势和特色是一般幼儿园不可比拟的.该园成立于1955年,一直隶属该部队并由部队直接管理,有着60年的辉煌历史,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宋庆龄、等都曾亲临该园指导工作,首长也多次来园看望教职工及小朋友.领导的关怀和社会的信任,使得该园在教育环境、精神面貌、教职工队伍整体建设及幼儿园管理水平、办园质量等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特色.该园在充分利用部队开发教育资源,构建军旅特色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其特色教育具体表现在:(1)利用军营物资资源,提升健康教育价值;(2)利用军营文化资源,提升品格教育价值;(3)利用军营人文资源,提升情感教育价值.为此,学报特为其设置了“幼儿研究专栏”的栏目.通过两年来与学报的合作,共刊载了20多篇从不同侧面反映幼儿教育的文章.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该园认识到园本化教研的重要性,并且还充分利用部队这个特殊的社区优势,挖掘适合幼儿园教育需要的军营教育资源,让幼儿教育从狭隘的内容中超越出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现在该园的教科蔚然成风,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他们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已形成谨慎治学,镌而求精,展现部队特色并兼具时代感的优秀学风和特色.

3.3中小学学校领导应成为课改的直接组织者和促进者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课改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和多元的探索过程.课改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学校领导作为课改的直接组织者和促进者,其综合素质成为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报有的放矢刊载一些学校领导的教研文章,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学校领导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把校本研究引向深入.例如,曲靖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舜荣撰写的《双师同课师生成长教学共享》,该文以本校两位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为例,通过统一设计、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巧妙地把“教”与“学”的双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使得“双师同课”不仅有着得天独厚、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优势,并且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再如,麒麟区第七中学校长杨春妍撰写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文,对于中小学如何构建校园文化作了深刻的阐释,文中还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明确校园文化的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探寻有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提供有力的保障,走出重校园环境建设、轻学校精神培育的误区.最后指出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学校精神这一核心,把握住选好校长这一关键,依靠师生这一主体,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中成为集体人格.实践证明,一方面,教学与科研是搞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两只缺一不可的腿,它对于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校刊合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借船出海”的方式.通过“走出去”与地方学校合作,提升学报自身的影响力,进而使其在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谭昆,卢丽萍.地方高校学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策略研究———以《曲靖师范学院学报》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7-119.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8)

从明治末期开始,曾经在日本盛行一时的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赫尔巴特主义教育理论、教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遭到质疑和批判。进人大正时期(1912年一1926年),随着世界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被迅速介绍进来,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开始渗透人日本教育界,新教育运动在日本蓬勃兴起。

1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导人

    一批留学欧美的学者大力提倡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积极翻译、出版蒙台俊利(montessori,1870-1952 )、凯(key,  e,  1849-1926 )、杜威(dewey, j,  1859-1952)等人有关新自由主义教育内容的著作。1899年,留学三年的谷本富(186?一1946)归国,谷本富曾是赫尔巴特主义教育理论、教授方法的最忠实的崇拜者、推动者。为赫尔巴特主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在日本的推广、普及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日本的赫尔巴特。在欧美留学期间,谷本富一接触到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马上就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成为其倡导者。谷本富把新教育称为活教育,他认为通过这种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精神意志旺盛的特点。为此谷本富到日本各地讲演,宣传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于1906年出版了《新教育讲义》的速写稿。1907年又出版了《系统的新教育学》的速写稿。成为把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导入日本的第一人。

    1911年,被誉为日本的杜威的教育学者西山哲治,在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归国后,首先翻译出版了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一书,又写作出版了《儿童中心主义研究的新教授法》一书。两年后的1913年又出版了《恶教育的研究》一书,在日本教育界引起轰动。在当时的日本教育学者中西山哲治是第一个使用儿童中心一词的。这一名词的使用在近代日本教育史上非常重要,表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正式被日本所接纳。西山哲治认为在日本的教育中,教授方法上的主要缺点是教师中心主义至上。学校的教授过程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研修,学生不过是教师研修过程中的旁现者。因此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他还认为当时日本的教育陷人了偏知主义、教师中心主义的泥潭,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应以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此后西山哲治创立了私立帝国小学校,以实践自己的观点。

    在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向日本导入的过程中,欧美教育学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当时给日本教育界带来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人是瑞典的女性教育思想家凯。一个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凯在1899年发表了《儿童的世纪》、《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等著作,凯反复强调应尊重儿童的个性。提出儿童天生存在善的本能,所以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己活动,反对外在的、强制性的教育。主张学校应取消考试和处罚,尊重个性,自由选择学科。这些内容于1919年一经翻译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明治末期起,美国新教育运动领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开始传人日本,1918年,教育学者帆足理一郎翻译,发表了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一书,这本书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最系统、最集中、最综合的论述,在日本教育界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此书被出版的第二年即大正8年4月,杜威亲自来到日本,在各地讲演。杜威认为一场教育变革正在开始,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重力中心的转移,它同哥白尼的把地球中心学说改变为太阳中心学说的理论一样具有重大意义。既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就是太阳、就是中心,教育的经营、教育的组织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杜威还认为人的本能和冲动是潜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一种天生的能力,儿童的身体之内潜藏着语言和社交、研究和探索、制作和构成、以及艺术表现的四种本能。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就是把人类潜藏着的这种冲动和本能作为出发点,让它沿着一定的进路进行发展。杜威又提出了教育既生活、学校既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这一切都给日本教育界带来强烈反响,为新教育运动在日本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

2新式教学方法的教育改革实践

欧美先进的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新型的学校模式、新颖的教学方式,都给日本的教育界带来新的刺激,促使日本的教育学者迅速地行动起来,在创办新型私立实验学校和对公立学校的教学进行改革中,把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与本国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第一,创立新型私立实验学校。

从1907年开始到1925年的20年间,新教育运动的改革者们先后创立了很多教学特色各异、个性鲜明的私立学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祝柳政太郎的成城小学校、野口援太朗的池袋儿童村小学校。

1917年4月,沮柳政太郎成立了成城小学校。  祝柳正太郎曾担任过文部省的普通学务局长、文部省次官等职务,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成城小学校是他离职后,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创办的实验学校。在学校的《创设宗旨书》中,沉柳正太郎阐述了四点办学主张,既个性尊重的教育;自然、亲情的教育;心情的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基础的教育。学校把实行春秋两期的人学制和每个班级30人的少人数教学作为基本原则。首先整备学习条件,允许越级制,在第四学年以上的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到第三学年的低学年不开设修身课,修身课从第四学年起开设。算数课不从第一学年开设,而从第二学年开设。理科课程从第一学年开始开设(当时文部省规定,理科课程从第五学年开设)。教育家小原国芳被聘为成城小学校主事后,又导人了重视儿童的个性成长,重视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人差的自学系统。成城小学校的教育改革把儿童作为原点,不被特定的政治意图、社会舆论、世俗所左右,大胆变更国家制定的课程设置,在低学年废止修身课,在国语教育中特设欣赏课,这一切都给当时的教育改革带来极大震动。

    在诸多实验学校中把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彻底地贯彻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是野口援太郎。1924年4月,以野口援太朗为中心的教育世纪社的四名同仁成立了池袋儿童村小学校。学校在初期教学中,本着生活就是教育的原则,不设置教室、年级、教师、课程表,实行彻底的自由教育。在这里凡是儿童们感兴趣的、关心的一切内容都被作为学习的素材,把学校办成了儿童和教师共同生活的场所。池袋儿童村小学校对当时的学科、课程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一时这里成为自由教育运动的根据地。

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的改革实践。

在一部分学者积极创办新式私立实验学校的同时,另外一部分学者也在公立小学校对旧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样的改革实践。特别是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所进行的实践,创造出一系列新式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明石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及川平治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出了分团式教育法。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木下竹次创造出了合同学习法。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北种一创造出了操作教育法。长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衫崎路创造出了研究学级教育法。千叶师范学校附  属小学校教师手缘岸衡创造出了自由教育理论等。  

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在日本一直是各公立小学校的观摩示范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的教育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各地公立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它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新式教学方法、形成的教育理论不仅给各公立小学校带来根本的影响,同时又给各私立新型实验学校带来新的促进和借鉴。

    进人1920年,新教育运动已在日本全面普及,1921年,随着教育学者们《八大教育主张》的发表,日本的新教育运动达到最高潮。据统计,包括39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25所私立学校在内,当时,全日本共有234所学校导人了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3日本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及意义

日本的教育学者在吸收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创办新型私立实验学校、对公立学校的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八项教育理论:既褪口长市的自学教育论;河野清丸的自动教育论;手爆岸衡的自由教育论;千叶命吉的一切冲动皆满足论;稻毛今七的创造教育论;及川平治的动的教育论;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片山伸的文艺教育论。这八个理论在日本教育史上被称为新教育运动的《八大教育主张》。

    八大教育主张所具有的共同之处是:第一,其根本理论源于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第二,是在教育改革、教学实践中形成、总结出来的理论。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9)

从明治末期开始,曾经在日本盛行一时的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赫尔巴特主义教育理论、教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遭到质疑和批判。进人大正时期(1912年一1926年),随着世界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被迅速介绍进来,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开始渗透人日本教育界,新教育运动在日本蓬勃兴起。

1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导人

一批留学欧美的学者大力提倡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积极翻译、出版蒙台俊利(Montessori,1870-1952 )、凯(Key, E, 1849-1926 )、杜威(Dewey, J, 1859-1952)等人有关新自由主义教育内容的著作。1899年,留学三年的谷本富(186?一1946)归国,谷本富曾是赫尔巴特主义教育理论、教授方法的最忠实的崇拜者、推动者。为赫尔巴特主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在日本的推广、普及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日本的赫尔巴特。在欧美留学期间,谷本富一接触到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马上就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成为其倡导者。谷本富把新教育称为活教育,他认为通过这种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精神意志旺盛的特点。为此谷本富到日本各地讲演,宣传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于1906年出版了《新教育讲义》的速写稿。1907年又出版了《系统的新教育学》的速写稿。成为把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导入日本的第一人。

1911年,被誉为日本的杜威的教育学者西山哲治,在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归国后,首先翻译出版了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一书,又写作出版了《儿童中心主义研究的新教授法》一书。两年后的1913年又出版了《恶教育的研究》一书,在日本教育界引起轰动。在当时的日本教育学者中西山哲治是第一个使用儿童中心一词的。这一名词的使用在近代日本教育史上非常重要,表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正式被日本所接纳。西山哲治认为在日本的教育中,教授方法上的主要缺点是教师中心主义至上。学校的教授过程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研修,学生不过是教师研修过程中的旁现者。因此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他还认为当时日本的教育陷人了偏知主义、教师中心主义的泥潭,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应以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此后西山哲治创立了私立帝国小学校,以实践自己的观点。

在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向日本导入的过程中,欧美教育学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当时给日本教育界带来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人是瑞典的女性教育思想家凯。一个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凯在1899年发表了《儿童的世纪》、《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等著作,凯反复强调应尊重儿童的个性。提出儿童天生存在善的本能,所以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己活动,反对外在的、强制性的教育。主张学校应取消考试和处罚,尊重个性,自由选择学科。这些内容于1919年一经翻译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明治末期起,美国新教育运动领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开始传人日本,1918年,教育学者帆足理一郎翻译,发表了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一书,这本书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最系统、最集中、最综合的论述,在日本教育界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此书被出版的第二年即大正8年4月,杜威亲自来到日本,在各地讲演。杜威认为一场教育变革正在开始,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重力中心的转移,它同哥白尼的把地球中心学说改变为太阳中心学说的理论一样具有重大意义。既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就是太阳、就是中心,教育的经营、教育的组织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杜威还认为人的本能和冲动是潜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一种天生的能力,儿童的身体之内潜藏着语言和社交、研究和探索、制作和构成、以及艺术表现的四种本能。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就是把人类潜藏着的这种冲动和本能作为出发点,让它沿着一定的进路进行发展。杜威又提出了教育既生活、学校既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这一切都给日本教育界带来强烈反响,为新教育运动在日本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

2新式教学方法的教育改革实践

欧美先进的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新型的学校模式、新颖的教学方式,都给日本的教育界带来新的刺激,促使日本的教育学者迅速地行动起来,在创办新型私立实验学校和对公立学校的教学进行改革中,把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与本国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第一,创立新型私立实验学校。

从1907年开始到1925年的20年间,新教育运动的改革者们先后创立了很多教学特色各异、个性鲜明的私立学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祝柳政太郎的成城小学校、野口援太朗的池袋儿童村小学校。

1917年4月,沮柳政太郎成立了成城小学校。 祝柳正太郎曾担任过文部省的普通学务局长、文部省次官等职务,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成城小学校是他离职后,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创办的实验学校。在学校的《创设宗旨书》中,沉柳正太郎阐述了四点办学主张,既个性尊重的教育;自然、亲情的教育;心情的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基础的教育。学校把实行春秋两期的人学制和每个班级30人的少人数教学作为基本原则。首先整备学习条件,允许越级制,在第四学年以上的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到第三学年的低学年不开设修身课,修身课从第四学年起开设。算数课不从第一学年开设,而从第二学年开设。理科课程从第一学年开始开设(当时文部省规定,理科课程从第五学年开设)。教育家小原国芳被聘为成城小学校主事后,又导人了重视儿童的个性成长,重视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人差的自学系统。成城小学校的教育改革把儿童作为原点,不被特定的政治意图、社会舆论、世俗所左右,大胆变更国家制定的课程设置,在低学年废止修身课,在国语教育中特设欣赏课,这一切都给当时的教育改革带来极大震动。

在诸多实验学校中把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彻底地贯彻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是野口援太郎。1924年4月,以野口援太朗为中心的教育世纪社的四名同仁成立了池袋儿童村小学校。学校在初期教学中,本着生活就是教育的原则,不设置教室、年级、教师、课程表,实行彻底的自由教育。在这里凡是儿童们感兴趣的、关心的一切内容都被作为学习的素材,把学校办成了儿童和教师共同生活的场所。池袋儿童村小学校对当时的学科、课程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一时这里成为自由教育运动的根据地。

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的改革实践。

在一部分学者积极创办新式私立实验学校的同时,另外一部分学者也在公立小学校对旧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样的改革实践。特别是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所进行的实践,创造出一系列新式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明石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及川平治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出了分团式教育法。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木下竹次创造出了合同学习法。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北种一创造出了操作教育法。长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教师衫崎路创造出了研究学级教育法。千叶师范学校附 属小学校教师手缘岸衡创造出了自由教育理论等。

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在日本一直是各公立小学校的观摩示范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的教育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各地公立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它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新式教学方法、形成的教育理论不仅给各公立小学校带来根本的影响,同时又给各私立新型实验学校带来新的促进和借鉴。

进人1920年,新教育运动已在日本全面普及,1921年,随着教育学者们《八大教育主张》的发表,日本的新教育运动达到最高潮。据统计,包括39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25所私立学校在内,当时,全日本共有234所学校导人了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3日本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及意义

日本的教育学者在吸收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创办新型私立实验学校、对公立学校的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八项教育理论:既褪口长市的自学教育论;河野清丸的自动教育论;手爆岸衡的自由教育论;千叶命吉的一切冲动皆满足论;稻毛今七的创造教育论;及川平治的动的教育论;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片山伸的文艺教育论。这八个理论在日本教育史上被称为新教育运动的《八大教育主张》。

八大教育主张所具有的共同之处是:第一,其根本理论源于欧美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第二,是在教育改革、教学实践中形成、总结出来的理论。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10)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篇(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