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3 10:31:4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1)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精神。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问题。而产业集群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国内外大量的事实证明,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往往可以有效地产生创新,获得集群创新优势。本文就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来说明: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同时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阐述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以期给我们探求实现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提供重要的启示。

集群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原理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区域经济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最早提出要加强对经济凝集作用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他对聚集经济下的定义是: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根据韦伯的理论,聚集分为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单纯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聚集。高级阶段主要是扩充大规模经营的利益,将聚集经济视为规模经济利益,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聚集效应。韦伯把产业聚集归结为: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之间的依存会促使企业地方集中化;劳动力组织的发展。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可以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它也十分专业化;市场化因素。这主要是购买和出售的集中;经常性开支成本。这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利用的规模效应。从中揭示了聚集经济的一个重要性质,即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指相同的产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马歇尔、克鲁格曼、宾治、迈克尔·波特都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间的传播与应用。认为产业聚集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马歇尔还认为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工业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平衡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

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教授,以研究竞争战略而闻名于世。他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也即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分不开,产业集群在产业区域竞争优势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国内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按照熊比特创新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发明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说来,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入新的产品或提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的创新)。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熊比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产业集群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体现在增长速度、生产率、结构转化方面,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波特从技术创新维度探讨了集群经济的竞争优势,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产业集群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机会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波特的解释符合现代技术创新的特征,其中不仅包含了无意识的知识外部性,也考虑了有意识的创新协调和合作,同时强调了竞争的作用。

集群内有效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从波特的集群理论可知,企业集群竞争环境因素的集中作用有利于集群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增强集群的竞争能力。可见,要发挥集群竞争优势,促进集群技术创新,关键就是要注重竞争环境因素的作用。波特认为,竞争环境有四个组成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波特强调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而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集中是必要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集中而形成的企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这就是波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

一项技术创新是源于对问题或需要的研究,通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而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当它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时,常常以技术转让与模仿等方式而扩散,成为一种被公认的新技术,完成了一项新技术的创新过程。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能够大大增加“公共参与”,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不足,获得集群外部企业无法得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增加企业创新的成功率。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集群内的企业相互比较,通常将竞争对手的产品、费用的构成及技术状态作为其比较的标准,由此形成巨大的区内竞争压力。对竞争对手动向的了解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改进产品和服务以保持领先地位,创新企业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表现差的企业会不断谋求创新,否则只有遭受淘汰的命运。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消化、吸收与模仿,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集群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集聚创造了相互信任的条件,从而降低了组织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深度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规模可以很小。这样实施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少。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日益专精于某一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创新活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的交易成本。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比集群外的要低。

信任是产业集群的特征之一。集群内企业之间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的接近,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同一性,正式与非正式交往的频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建立起稳定和持续的关系。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聚集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家企业干了,可方便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创新是一种社会的集体努力,一种合作进程,其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广大社会群体(包括员工、供应商、顾客、技术协会、培训团体等)的知识交流与碰撞,而不是主要依靠个别人的想象。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便了“集体学习过程”,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内快速传播,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创新并提高创新的速度,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创造能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实施。创新通常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把不同团体的创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到可以进入市场。本地化的完整的产业链,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性以促使这种创新过程的实施。由于是本地化的深化的分工,企业可以专注于非常细小的领域,这样,任何细小的技术创新都可以以独立的企业方式进行实施。由于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技术工人可以就地解决;专业化的供应商解决投入品问题;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协助创新实施;还有集群内适合于特定行业的特殊的基础设施,如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都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实施。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培育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良好的技术创新系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者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孤立和分离所致。如果在一定的环境下,那些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空间集群,实现集群式创新,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要使产业集群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就需要把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成创新网络。按照高起点、高集成、高关联的需求,选好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链,作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增长和腾飞的切入点,以新兴技术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大容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优势产品为龙头,集中实施应用基础研究。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知识系统,内部各部门要素尤其是专业性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会促使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学习和创新,同时也会促进创新中心(比如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创新。

创新网络中,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熊比特强调,创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和经济发展的组织者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发明与创新是长期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新风尚,组织企业家沙龙,鼓励企业家交流和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使创新意识贯穿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受知识溢出的影响,集群内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模仿和应用可能会挫伤创新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对这类问题应进行政策干预,建立风险投资、技术共享、信息交流等支撑体系,并建立创新补偿机制。

创新网络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保持创新网络与外界资源的互动,尤其是对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才能保证创新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

提高与市场的对接能力。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马歇尔在研究英国原生态工业区时发现,市场的自发力量可以促成产业集群,即消费者对消费品和劳务的需求通过市场刺激了生产的集聚。集群的发展与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高度相关。因此,集群内企业必须保持与市场的良好对接。这种对接不仅包括国内市场,也包括国际市场。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署前秘书长加梅尼·科里亚说所说的:“全球化是一列飞驰的火车,乘上者能达到新的境界,而误点者只能靠边站”。我们必须顺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走出国门,大力实施国际化营销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参考资料:

1.田英华编著,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最经典的学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3.(英国)马歇尔(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1965

4.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2)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93-03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技术应用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机电工业的发展,作为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机电一体化学科在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学中日渐重要。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电一体化要求学生掌握机电理论知识,同时要掌握较强的工业产品设计、电机技术应用、PLC编程应用、气液动技术等操作能力,就现在来看,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工业产品设计CAD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在机电专业应用企业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业产品设计CAD等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机电专业技术,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和企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目前的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现状

(1)筛选一线企业工业案例项目的要求较高。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的必备充分条件是“企业项目选择”,工业案例项目教学一般都是以操作实践为导向的或是以项目任务为引领的,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项目教学方法[2]。所以,教学工业案例项目的选择要有较高技术严格的要求,工业案例项目的选择方面不一定是要制造和设计出一整套的企业实际产品。对于一个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相对简单的工业案例项目更有利于教和学。因此,在整个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工业案例项目的筛选与编写要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工作步骤分析而来源于企业的工业案例教学项目,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的功能,但实践中往往不可能从企业中照搬企业工业零件项目,应该挑选适合该学校和地区的工业案例。

(2)工业案例项目教学跨度大,课时安排量偏少[1]。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不仅要求技术知识内容的具体化,而且还要求学生分析企业项目能力的提高。在工业案例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习步骤成为每个人组织实施的操作实践内容,注重的是完成工业案例项目的步骤和过程。教学内容需要经过项目合适度、技能操作示范、教学情景设置、学生独立学习探索、调查、研究分析、计划项目、相互讨论、相互激辩等各环节,教学课时数明显减少。

(3)工业案例项目实施过程的环节缺乏教学内容关联性,缺乏案例的综合性,使得工业案例项目与单一技术工种技能实训没有很大的区别。现有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多数教师,企业专业技术经验、自身技能能力不足,教师长期处于缺少企业锻炼,缺少工匠精神,很少能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实施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很多学校并没有减少专业教师重复的理论教学任务,缺少适当的下企业的激励机制,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准备环节缺乏企业规范化,使得信息化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缺失和淡化。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企业资料和解决手段不够或者缺乏广泛性,也缺少与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相吻合的信息化教材。

(4)工业案例项目评定环节未建立项目教学的信息化探索,并且缺少学生所做的工业案例项目成果收集及展示,没法实现工业产品手板的制造和3D打印产品,不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沉淀教学资源。另外,还有学生自主的问题。由于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长期在业务教育阶段老师督促式教学习惯环境中成长起来,相当多的学生已失去勇于探索、自学分析、独立能力,习惯于强加式教学,一旦展开工业案例项目化的企业项目教学,会出现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项目空洞化的感觉。

2 解决思路和方法

(1)五年制高职学校应该细致化、规范化、信息化、深入化工业案例项目教学,以保证技能实践的质量。规范化措施包括:开展参观不同企业、调研分析企业性质、企业工业案例分析和梳理、挑选、整合;深入化措施包括:项目教学方面的学习经验探讨、总结、交流研讨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业案例教学水平;制定开展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方面的学习文件;信息化措施包括:做成网络云课程、微视频教学、在线课程等。

(2)灵活对待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应该紧密围绕企业一线工业案例项目,然后展开教学内容活动。因此采取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组合应用。传统讲授教学与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调节、相互融入。在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实施中,不能缺少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一个人难掌握的技能可以在无相连项目教学之前讲授,然后使用工业案例项目训练来加强前面的难点知识和技能关键点。

(3)科学的设计工业案例项目是保障和前提条件,在实施的项目中,教师必须加强选择和管理。技能教学项目要有机地结合学生,选择适合的训练案例教材内容和机电专业知识,实施过程尽可能细小化,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吸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喜好,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4)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可行的新型技能教学模式,为五年制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创建了一种新的载体,其优点明显。现如今,应认真分析总结再探索、认清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的本质需求和技能要求,唯其如此,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才能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逐渐发展信息化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实效。

3 工业产品设计CAD案例库在机电教学应用

工业产品设计CAD作为机电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企业项目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相当高的空间想象力、建模思路和创新思维能力。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一线案例为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的专业高能力人才和深入企业工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工业案例项目计划的合理制定是项目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些企业工业产品设计CAD、一线具有企业特性的箱体零件进行举例,讲述其中的关键技术、组合结构、设计思路、设计基础、建模步骤,然后各项目小组抽取工业案例箱体零件图纸,并制定工业案例项目名称,然后对所取零件图纸的特点、零件草图的选择、技术要求、零件工作草图、建模实体特征、编辑特征的绘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激辩,准备好项目工作所需的软件规范、手册等必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分发一下参考资料和技术标准,如可更改方案、参数化尺寸驱动和相关国家技术要求的选择以及产品材质外观的使用等,以供学生参考。

(2)工业案例项目计划的实施是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重点内容,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4~6人[3]。教师结合学校信息化设备教学、个人企业工作专业水平、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点等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工业产品设计CAD项目实施流程和任务书,学生们按照工业案例项目内容和流程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推理项目,创新制作尝试,各个项目小组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出零件设计大概草图,在项目实施进行中,项目团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比赛、辩论、交流,或者向指导教师询问,由访问工程师教师或企业工程师进行解答。工I产品设计CAD案例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利用3D打印机制作手板零件,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工业案例项目成果,促进团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案例CAD设计的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他们的工匠素质和企业员工般的觉悟水平。

(3)工业产品设计CAD课程在培养学生CAD三维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外观创造和绘图能力的培养,在工业产品设计CAD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产品建模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业产品设计CAD具有较强的设计理论性,同时要具备设计条理性,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中,枯燥无味的CAD理论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如果运用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试探设计鼠标操作,增强鼠标项目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加深了对CAD三维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因此,产品设计CAD案例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工业案例项目小组的方式,与企业项目运行机制吻合,便于学生之间的锻炼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能够让学生比较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分析和善于、勇于解决企业相关技术问题,而且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项目学生间可以相互比赛、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机电专业能力,为学生整体企业就业素质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就业基础。

4 结语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机电一体化在中国制造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的工业产品、个性化的家居产品、虚拟现实的机电产品的出现,使得工业产品设计CAD越来越职业化,工业产品设计CAD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门理论性和企业案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学科,重点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动手技术能力、创新思维设计和3D打印手板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灵活控制能力,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工业产品设计CAD的发展需要,而工业产品设计CAD案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与企业工作环境相符的实际操作的空间,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发明,使其成为专业型工匠人才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同时为他们以后深入、快速融入企业的技术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3)

对于当前市场现状,我们不禁要问,沿着这种自己左手牵右手的合作模式(Partnership)继续下去,PPP模式的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把我国经济带到哪里去?全民创新和万众创业的格局何时形成?经济结构的华丽转型和筑底复苏之路还会持续多久?

PPP市场为什么会这样?其内在逻辑又是什么?我们从三个重要的维度来考虑:第一个维度是PPP模式本身的特性;第二个维度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特性;第三个维度是中国当前政治与法律体系的阶段性特征。这三个维度共同决定了当前PPP市场只是一些“大玩家”的游戏。

从PPP模式自身的性质来看,投资额度大,投资周期长,项目风险高。巨额的投资需要相应的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和融资能力来完成;较长的投资周期意味着融资结构和利率期限要与之相匹配;项目除了财务风险、运营管理风险以外,从长期来看政治和法律风险的管理才是PPP项目的核心和精髓。成功的PPP项目要求参与方有能力承担这三大特性所要求的相应能力,而这一切似乎只能成为有“资源优势”企业才能完成的任务。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被银行商业信贷所垄断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极其有限。间接融资过高的资金成本对大量的PPP项目形成了“诅咒”,其难产也是必然的。从中国政治和法律体系的维度来审视,改革才刚刚起步。面对一个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政府怎么能轻松地说服社会资本放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国家PPP法治环境的不健全和部分地方政府前期的任性违约导致了真正的社会资本依然处在“杯弓蛇影”的心态当中。项目的政治和法制风险也严重制约了PPP市场中的第二个“P”,社会资本,活跃起来。

当把这约束放在央企和国有企业身上验证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一切不但不是事儿,似乎反而成为一种优势。首先,央企和国企在银行的融资渠道具有先天优越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也一再证明这一事实。对于经济下行周期,银行出于坏账增加的考虑对社会民间资本采取谨慎借贷的态度,但对央企和国企借贷项目坏账的考虑却相对较少。在地方财政预算约束尚未建立前,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刚性兑付尚不会完全打破,毕竟央妈“断奶”也需要时间。其次,与地方政府的长期交锋和博弈过程中,央企和国企较社会资本更显得游刃有余,没有解决不了的利益矛盾冲突,毕竟彼此如左右手般“情同手足”。最后,而对于政治和法律风险而言,央企和国企代表的是国家利益。在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变革过程中,制度的设计决策者都会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利益,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需求。综合看来,在初期PPP市场中国企和央企具有绝对的先天优势,其垄断地位是一个现行制度约束下的必然和现实。

至此,有人也许会问,面对一个几十万亿元的国内外PPP市场,社会资本真的就没法成为真正的主角吗?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时,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从格拉德威尔写的大卫与歌利亚巨人间战争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优势与劣势之间转化的关键在于我们看待竞争的视角和参与游戏的方式。换句话说,在宏观环境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社会资本和民营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到PPP市场中,并切出自己的一块市场蛋糕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市场竞争的模式。

事实上,资本市场融资,项目长周期管理运营和政治法律风险都不是中小型企业所擅长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这一游戏规则,并以此对待PPP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但是PPP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竞争维度,那就是创新。创新是结构臃肿的“歌利亚巨人”所不擅长的。PPP市场的创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金融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虽然中小企业很难参与,但大量的优质民营上市或非上市企业可以参与;而对于技术创新,中小型乃至创业型企业在PPP市场上可以大有所为,但需要国家创造一定的制度空间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

新加坡政府对于PPP市场拉动中小型技术型企业创新创业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实践,正在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ublic-Private Co-Innovation Partnership(公私共同创新合作)是新加坡政府为了向政府部门提供市政建设等技术性解决方案而建立的合作平台。在该平台上,政府和社会中小技术创新型企业按一定的程序合作孵化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并对成功案例进一步商业化推广和运作。在城市运营管理中,政府存在众多技术上的挑战和需求,然而这种需求很难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的创新来快速有效地得到满足。社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政府这方面的不足。新加坡政府各部门通过该平台向社会企业大量技术需求,有意向和能力的企业可以申请与政府合作开发解决方案或产品。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政府服务公众的能力,而且该平台和配套财政支持还为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加强了新加坡国家的整体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中小型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一旦通过政府的资助支持而得以应用或批量采购,就有了业绩和案例证明。外向型经济模式下,战略定位为亚洲PPP中枢的新加坡政府以这些技术创新解决方案或产品去支撑资本和技术在亚洲PPP市场的输出,最终实现资本的增值回流。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4)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与核心能力:研究进展、思路和方法

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与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

后发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

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企业包容性创新策略

势科学与协同创新的动力学机制

中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零售企业的管理学习机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产品模块化组织与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升级

大数据商业模式与传统企业的转型创新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

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

页岩气开发的技术之困:基于大数据的专利分析

我国项目稳评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多元化战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方正为例

性别、动机与创业绩效:来自淘宝网店创业的证据

文化产业创业者胜任特征的跨案例研究

创业企业的实力与潜力:组织学习类型与新企业成长

创业种群成长动力学模型:建构与分析

国内风险投资对企业家创业空间集聚的影响

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夹在中间”的中小企业——基于企业绩效和成长性的视角

企业环境知识管理评价与分析

国外女性创业研究:基于发展阶段的综述

网络效应视角下技术标准的共存均衡与兼容性技术研发创新策略

社会资本、交互学习与创新网络绩效的关系:理论分析

IT使能的业务创新过程中CIO的关键活动

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案例

技术源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组织双元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以华为公司为例

已有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基于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

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三个关键——来自义乌式创新的启示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创新与追赶:“以我为主”的全球市场导向模式

创业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倾向研究

中国创新管理研究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生命周期初探

重大科学技术工程综合集成决策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

中国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计量分析

制度环境、结社活动与国际创业水平——基于国别数据的实证研究

移动互联网平台产品价值实现机理与实证研究

初创弱性与新创企业失败——基于资源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组织学习、知识转移与技术创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主动性、创造性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感知合意性的中介作用和正念的调节作用

基于战略柔性的能力与资源协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5)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cquisitive Learning, Non-R&D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OEM Brand Upgrading

――Based o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Samsung Electronics

YANG Gui-ju, LI Bin

( School of Busines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ies of OEM brand upgrading have been always focused on R&D Innovation, which neglected the fact that most local OEMs are litimited by fu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y can not invest in R&D continuously. So most local OEMs still can not build the cor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brand upgrad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rand upgrading process of OEM based on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Samsung electronic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OEM could play Non-R&D Innovation to upgrad. We also find that acquisitive learning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Non-R&D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acquisitive learning and Non-R&D innovation in OEM.

Key words: Acquisitive Learning; Non-R&D Innovation ; OEM; Brand Upgrading

引言

我国有着大量处在产业链底端的代工企业,它们虽然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其利润率很低,且代工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缺少自主的产品品牌,生产成长空间有限[1]。因此,借由品牌升级实现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的发展早已成为共识。

本土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一直是产学研界关注的焦点,但传统的关于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研究,一直关注于研发创新下的核心能力构建[2][3],而忽视了大部分本土代工企业存在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限制,难以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从而长期停留在代工业务领域,最终导致公司很难建立起品牌升级的核心竞争优势。事实上,研发并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许多导致创新的活动并非基于研发[4]。Arundel等在对欧洲15个国家的创新调查分析后显示,很大一部分实施创新活动企业没有实施研发活动[5]。因为中小型企业难以进行持续的研发活动,更依赖于非研发创新[6]。尽管我国绝大部分的本土代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但是,目前还少有学者关注非研发创新活动对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促进作用。

因此,针对现有研究的缺口,本文拟从非研发创新视角探讨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问题。同时,由于非研发创新依赖于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获取[6],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获得式学习是其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的首选[7]。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三星电子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其成功实现品牌升级的过程,探讨非研发创新行为对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影响以及获得式学习对非研发创新行为的驱动作用,以此为缺乏研发创新能力的本土代工企业提供信心和指导,同时也为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理论回顾

1.1获得式学习研究回顾

获得式学习(AcquisitiveLearning)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从知识的来源来看,组织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获得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7]。获得式学习发生于企业从其外部环境中获得已经存在的知识时,是一个从外部获取已有的知识并将其内在化的过程[7]。Zhao等指出获得式学习的基础是外部资源,在获得式学习过程中,企业从外部公共资源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网络获取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的相关知识[8]。李雪灵等也认为获得式学习侧重的是企业对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企业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其对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和经验的要求不高[9]。

Oliver等认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依赖于对外部知识的获取,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10]。通过从外部获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企业能扩大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突破既有资产、能力和人员的限制[9]。获得式学习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外部环境中迅速获取企业自身所需的知识和技术,缩短企业的学习周期[11]。因此,获得式学习是中小型企业的首选。由于资源、能力的限制,以及较弱的风险承担能力,代工企业更需要利用获得式学习方式,及时从外部获取资源并利用。

1.2非研发创新研究回顾

非研发创新是指企业研发创新之外的创新活动[5],相对于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更依赖于来自其他公司的知识扩散,尤其是获取的产品和工艺中内嵌的知识[5]。所以获取外部知识资源是非研发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5][10]。

非研发创新活动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6]。这对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代工企业突破自身限制寻找创新机会,最终实现品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Barge区分了四种非研发活动:技术预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和员工培训[12]。Arundel等总结出几种典型的非研发的创新活动,包括技术采用、产品和流程微小的修改、反求工程、模仿创新,以及现有知识的创新组合应用[5]。郑刚等提出技术与知识采用,改良模仿,营销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四种非研发创新行为[4]。

非研发活动是企业取得创新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非研发创新能产生与研发创新相同的创新绩效[5][6]。Arundel等调查研究发现不进行内部研发的创新型企业和进行内部研发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并无明显差别[5]。Rammer等也研究得出非研发创新企业和研发创新企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效益差别[6]。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非研发创新活动主要依赖于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获取,对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要求不高。所以代工企业要想突破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限制,实现品牌升级,可以通过获得式学习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来实施非研发创新活动。据此,本研究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代工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哪些非研发创新行为来实现品牌升级,以及如何通过获得式学习等途径获取非研发创新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2.研究方法

(1)目标案例的选择

本文选择三星电子作为目标案例是基于以下几点:(1)三星电子的历史背景与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相似,它也是以为欧美品牌做代工生产起步。(2)三星用16年的时间创造了三星奇迹,品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三星令人震惊的转型速度和成果,具有典型性。(3)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研究团队对三星品牌升级过程的研究始于2007年,之后一直持续关注。并且2010年,本文第一作者的EMBA学生来自三星上海分公司,这让研究团队有机会更加近距离接触三星,获取第一手资料。

(2)数据和资料获取

本研究为了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综合利用了不同来源的资料。其中,一手资料主要来自于参与式的观察,以及对企业内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本文研究团队先后和三星上海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多次的座谈、访问,并对每次的访谈进行录音、整理,形成研究所需的素材。二手资料主要来自于新闻报道、公开网络资料、相关书籍以及研究论文等。多层次多数据源的资料收集方法所形成的三角验证以及在资料的反复比较和核对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主轴编码和开放编码对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构念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与理论架构。

3.案例分析与理论建立

3.1三星电子品牌升级路径

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从最初为国际品牌代工,到升级为国际一流品牌,其成长历程为:(1)1969~1992:以低成本战略打入市场。(2)1993~1998:企业进入转型阶段。(3)1998年至今:以高端品牌形象迈向国际市场。

3.2资料分析和理论建立

本段分析资料,如表1所示。

表1三星电子品牌升级资料证据总结

1969~1992 1993~1998 1998年至今 II级归纳 I级归纳

①收购富川半导体;②引进英特尔的技术。

①从Micron获取设计;②从Zytrex购买设计; ①获得索尼记忆棒技术。②收购CSR的技术。

获得技术 获得式学习

进入存储器领域之初,用6个月收集信息。 在当地设立研究所,获取消费和市场信息; ①设计人员被派往国外学习设计理念。 获得信息

①拆解东芝等竞争者产品,并应用其技术。 ①应用美光半导体技术和C―MOS技术。 ①应用高通公司的技术;②应用CSR的技术。

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 非研发创新行为

成立创新设计实验室和全球设计网络。 star系列手机独特的设计取得巨大成功。 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

模仿东芝录像机,开发出新机种。 模仿东芝笔记本,开发出更薄的笔记本电脑。 ①模仿苹果并改良;②Note巨屏手机的成功。

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

集成英特尔和硅谷半导体技术开发存储器。 掌控全产业链,集成每个环节进行创新。 集成50纳米和20纳米技术,制造存储器芯片。 产品集成创新

学习并最终掌握黑白电视机的必要技术。 聘用美国电子工程博士和工程师,转化技术。 派遣工程师到供应商处培训,转化外来技术。 转化能力

在Interbrand的“最佳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三星2008年第21名,2011年第17名,2013年第8名,2014年第7名,成为价值上升最快的国际品牌之一。 品牌升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非研发创新行为与品牌升级

上述案例证据资料显示,三星电子在品牌升级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非研发创新行为。下面,分别对三星电子的非研发创新行为与品牌升级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①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与品牌升级

三星通过综合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对外部技术长期进行跟踪梳理,经常通过支付专利费引入外部技术,直接跳过基础研发阶段[13]。其后再进行不断的深入钻研,以最短的时间缩短与技术领先者间的差距。三星的半导体技术从美光科技取得,液晶显示器芯片技术从美国国家半导体授权,手机的CDMA技术则与高通光电科技合作开发。三星能够善用别人的技术当基础,然后加码投资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最终在这些领域成为龙头老大。可见,三星跳过基础研发阶段,通过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直接促进了产品创新,提升了品牌价值。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1:引进和破解先进技术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②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与品牌升级

三星的应用设计能力,被业界与学界公认是三星取胜市场的关键能力之一,有别于技术创新,产品功能设计、外观设计的与众不同,是三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事实上,三星认为,产品设计是品牌灵魂的重要载体,尹钟龙曾深切地体会到:“独具匠心的设计是我们与竞争对手产品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例如,在产品设计中,三星始终秉承“惊奇、简约、亲和力”的设计原则,三星“star”系列手机就是凭借着友善、独特的用户界面,半年中竟然实现全球超过1000万部的销售量,是iphone前半年的销量的7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星独特并极具魅力的产品优势。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2: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③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与品牌升级

三星的产品创新是建立在“快速的模仿”上。一面追随市场领先者的技术,一面利用企业资源稍微改良技术,再快速地将技术商品化,抢先占领下一代的市场。三星从没停止过学习和模仿,它能做到复制后再超越[14]。当市场上出现一个很受欢迎的产品时,三星可以很快地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alaxy系列手机的成功销售,使三星手机一度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品牌。三星在模仿苹果的同时,对产品进行了改良,充分适应了市场需求,逐渐开始赶超苹果。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3: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④产品集成创新与品牌升级

三星电子的成功得益于其对现有的技术、知识和资源的创新性集成。由于掌控了全产业链,三星可以集成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产品创新。例如,三星电子具有优异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体系,通过对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性集成,使三星电子能推出具有全新的功能与品质的产品,并能迅速集成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三星S4手机就是集成创新的成果,它的处理器、显示屏、电源管理等占到总材料成本63%的关键零部件都由三星自身供应,使得设计最终产品的软硬件工程师能够提前进行规划和创新,装配生产线的工作也能更有效率,从而尽快地将成熟产品推向市场[15]。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4:产品集成创新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2)获得式学习与非研发创新行为

案例资料证据显示,三星电子的获得式学习是其实施一系列非研发创新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获得技术和信息是获得式学习的核心[8][9]。下面分别对三星电子的获得式学习与非研发创新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①获得式学习与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

三星通过与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开展合作,学习、获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并采用。三星和美国康宁公司的合作始于1973年。当时所缺乏的生产电视的专业玻璃技术正是全球最大的光纤生产商康宁公司的强项。通过合作,三星获得了生产电视的专业玻璃技术,并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三星还与竞争对手展开互惠合作,进行学习。例如,2003年8月,三星电子与索尼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备忘录,三星电子在2003年下半年获得了索尼的记忆棒技术,并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三星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5:获得式学习推动了代工企业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

②获得式学习与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

三星为了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将设计研究所全部设在当地,专门从事当地市场的研究。一方面,选定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群体,针对其市场特点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分析各地差别需求,获取最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信息,然后据此来进行设计创新。例如,三星将手机消费群体分了六大类,针对这六种不同群体,三星提供在价格、成本和外观等方面不同设计的产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为了获取产品设计技术,三星还设立了三星创新设计实验室,设计人员可以在这里师从来自美国顶级的设计学院的专家学习设计。三星从外部获得了大量独特的产品设计创意和技术,在2000年以后,连续获得美国工业协会年度工业设计大奖。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6:获得式学习推动了代工企业的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

③获得式学习与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

三星电子一直在内部对竞争对手产品进行拆解,学习、获取竞争对手的技术和信息。例如,东芝就曾经是三星学习的对象。三星在对东芝的产品进行拆解后,开发出零件数与东芝不相上下,并且在市场上获得好评的新机种。

苹果也曾是三星学习的对象,2010年三星成为苹果的代工生产商,使三星有机会学习到了苹果的新技术和理念。后来三星从单纯的学习模仿,转变为自主创新,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例如,三星通过推出各种新产品实现了很多创新,而苹果却在这些领域表现得异常谨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ote巨屏手机的成功。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6)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时空组织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充满生命力。企业产品的创新内容包括品种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及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三个方面。品种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要求企业在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现有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也称市场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

2.2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2.1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70%以上。据各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人均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15%,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英国1950-1962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9%;德国1950-1962年间为81.9%;日本1952-1968年间为65%。我国1952-1982年间为19%,1979-1990年间提高到30.1%,“八五”期间达到了40%。

2.2.2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武器是产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的程度。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从而开拓新市场,引导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的更新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品是企业生命延续的保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2.2.3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2.2.4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5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使技术创新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3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概况

3.1正泰集团简介

正泰集团(简称正泰)是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组建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先后从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器、汽车电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电器高科技产业集团。正泰拥有部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庞大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使正泰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打破了中国生产低压电器一贯的传统模式,领导了行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我国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0多家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

正泰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部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等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正泰集团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果显著。目前,正泰共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专利200多项。同时,正泰关注行业的发展,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奖二等奖”,“正泰”牌NA8-1600万能式断路器荣获“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一等奖”,“正泰”126kVGIS等7种产品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具备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CCGZ127-4型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获“2006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二等奖”。

3.3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3.3.1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的主题,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正泰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和集科研、教育、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技链,使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发展。正泰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

3.3.2设立科技开发机构

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一个全球化、阶梯式的研发体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3.3.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在正泰集团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员,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员。正泰提出,要首先让科技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正泰集团正在酝酿股份重新配置,让更多顶尖人才执有“恒产”保持“恒心”。

3.3.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

正泰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等制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等认证。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第4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秩序混乱的市场法制环境制约着正泰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要冒风险、花代价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竞争秩序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抢占市场或挤占市场,可以不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不需要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本,却可能获取更大收益。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必然会成为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

4.2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正泰集团创业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制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尤其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资金。缺乏资金使得好的技术成果无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资金问题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第十一条提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沪两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仍不到1/4,75%以上仍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而且通过IPO融资的民营企业仅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见,民营企业还不是证券市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银行对申请授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信状况难以了解掌握,而且其还贷意愿与能力大都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风险较大,监管难,加之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缺乏审查条件,缺乏可行的担保体系。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4.3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

正泰集团激励体制基本采用发放奖金、增加工资、其他物质奖励等措施。但是,高额的奖金有时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正泰应当探索其他的激励方式。另外,创新资源支持和风险承担制度在正泰基本还没建立起来。假如只是对创新成功给予奖励,而创新失败的风险由发起创新的员工或部门承担,那么创新激励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创新作用。

4.4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泰从创业初期的模仿创新向发展壮大期的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还欠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技术成果的意识。早期的正泰经过大量的投资,经过技术人员艰苦的努力,终于开发出的独特产品,由于没能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或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特殊保护,导致泄密,甚至技术成果被竞争对手拿来用作与自己抗衡的法宝,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正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4.5.1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正泰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其他企业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4.5.2企业技术贸易利用效果不明显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可以直接引进技术,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正泰对于技术贸易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虽然认识到了技术贸易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轻软”,“重硬轻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居多,而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引进比例少,进行二次创新的难度加大。

第5章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

5.1规避和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企业要适应针对国家的适时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考虑制定《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及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细则。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科研成果的定价方法、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

5.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民营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三方通过共同参与加以改善。政府决策部门要正视市场法则,端正建立证券市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民营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经济上的保障。

5.3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要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4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少走弯路;研发过程化中定期跟踪相关专利信息;在研发过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请专利,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出来才去申请,对新模型新方法申请专利可以抢得专利保护的先机;在取得创新成果之后,重点是利用专利制度进行创新成果保护,注意成果的保密,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商标、技术秘密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同时,重视技术贸易,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可以要求附带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5.5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正泰需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民营企业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术联盟的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如果由于企业间竞争较激烈,难以建立同行业项目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术创新成功还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等,争取获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6章结束语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走向知识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对企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企业命运;从宏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可以决定一国整个产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并由此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尽管技术创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国企业多年来技术创新活动却并未能够因此而得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本文虽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观点的提出还不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完善,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运用其他新的理论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基建、罗才荣,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8期,第90-91页

2.李春瑜,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第4期,第11-16页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24-27页

4.秦瑞杰、刘贵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页

5.张建华,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页

6.周翠红,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动性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第8期

7.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8第6期

8.吴奇志、方文红,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7期,第55-57页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7)

抵扣

基金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因而有利于基金从事相对长期的投资。

创业投资基金具有投资项目失败概率高的特点,平均概率是1/3失败,1/3持平,1/3获得成功。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创业投资基金将得不到收益。如果采取传统的所得税减免方式,创业投资基金并不能得到实际好处。创业投资的周期通常较长,要等到产生收益才对所实现收益进行税收减免,投资者往往缺乏耐心。所以,《税收政策通知》明确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应纳税所得抵扣额的优惠方式。这样,即使是投资于可能失败的项目,也可以在投资后申请核定一定的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用于抵扣创投企业所投盈利项目的应纳税所得。由于申请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度不必等到基金从投资项目获得收益之时,因而也有利于基金从事相对长期的投资。

创业投资的年收益率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尤其是在尚未有高收益投资项目成功退出前的相当长时期里,往往处于亏损状态或收益较低的状况。因此,《税收政策通知》规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所计算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抵扣额,在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年度延续抵扣。与目前税法对其他企业亏损弥补的期限为5年相比较,这项政策是一项针对创投企业特点的有益突破。

环节

当企业从事股权投资的收益在上一个收益主体已经足额缴纳所得税的,企业就无需再缴纳所得税。

在国外,对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虽然主要针对通过创业投资基金间接从事创业投资,但也有一些国家对个人和非专业机构直接从事创业投资提供优惠。考虑到后者具有分散性和变动性等特点,在现行税收征管体制下对其实施税收激励的操作难度大,《税收政策通知》仅对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间接从事创业投资提供优惠。

在按照收益主体确定征税主体的国家,通过创业投资基金间接从事创业投资,要涉及创业投资基金所得税和投资者所得税两个环节的税负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者这两个环节都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我国,根据2000年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实际上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对企业从事股权投资收益的双重征税问题。按照该通知第一条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所得的所得税处理”规定,只有当“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投资方企业才需要补缴不足部分的企业所得税。换言之,当企业从事股权投资的收益在上一个收益主体已经足额缴纳所得税的,企业就无需再缴纳所得税。考虑到创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者是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企业,《税收政策通知》就不再涉及投资者环节,而是集中在创业投资基金环节,允许创业投资基金按对外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

收益

创业投资企业将资金全部投资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且平均投资周期为3年的,年均内部收益率不超过19.35%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其整个存续期内不用缴纳任何所得税。

按照《税收政策通知》第一条,创业投资企业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税收政策通知》第三条,“创业投资企业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其他所得税事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二条关于“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的所得税处理”规定的第三项,“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创业投资企业可用于抵扣的应纳税所得实际上是减去“股权投资成本(含亏损和管理成本)”后的净收益。如果创业投资企业将资金全部投资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且平均投资周期为3年的话,按投资额的70%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实质上可以使年均内部收益率(而且是扣除亏损和管理成本后的年均内部收益率)不超过19.35%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其整个存续期内不用缴纳任何所得税。而且,如果投资者是企业的话,其来自于创业投资基金的所得也无需缴税。

标准

基金所投资企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为双重标准,作为创业投资企业是享受税收优惠的必备条件。

为了体现税收优惠的政策导向,国外对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的创业投资基金,通常要求其主要投资于最需要国家扶持的处于创业前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国外通常是在投资者环节,按投资者对整个创业投资基金的持股金额的一定比例,来计算所得税抵扣额度,因此,从公平享受税收优惠角度考虑,还统一要求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不低于一定比例(通常为70%)。但由于政策法律都要讲究可操作性,而科技含量是一个无法准确界定的特质,所以,国外通常并不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的创业投资基金必须将一定比例资金投资于科技型企业,而是通过规定创业投资基金只能以股权投资等形式,投资中小企业来间接促进创业投资基金,增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由于以股权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性的创业投资势必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创业投资基金自然会选择具有高收益的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税收政策通知》要求创业投资企业统一按“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来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而且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期限应达到达两年及以上。用所投资企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双重标准作为创业投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其政策导向更为鲜明。此外,为了促进创业投资品牌的形成,避免非专业性机构也备案成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税收政策通知》还要求创业投资企业在按前述条件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时,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性条件:(1)经营范围符合《创投企业管理办法》规定,且工商登记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性创业投资企业。(2)遵照《创投企业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完成备案程序,经备案管理部门核实,投资运作符合《创投企业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鉴于按照《创投企业管理办法》,备案管理部门必须对备案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年中不定期检查和年后定期年检,备案管理部门的核实材料应该能够保证只有真正按照《创投企业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运作的专业性创业投资企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导向

不再要求创业投资企业必须将多高比例资金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国外一些国家在创业投资基金环节规定其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比例的做法,虽然较好地体现了政策导向,但实践证明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制约了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空间。毕竟创业投资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投资方式,既不必只投资创业早期企业,更不必仅投资科技型企业。由于创新创业浪潮具有周期性,对投资比例限制过死,在创新创业浪潮的低谷时期,创业投资基金就必然会因为缺乏合适的投资案源而人为萎缩,从而导致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波动起伏。特别是在中国台湾地区,按照《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和有关税收政策,创业投资基金只有将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符合科技型企业标准的创业企业才可获得税收抵扣。在台湾创业投资业起步之初,这种投资比例限制并不成为问题。但随着台湾创业投资业的不断壮大,台湾创业投资界普遍要求取消对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比例限制,允许投资所有未上市企业。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8)

0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电力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建标及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度依赖型企业,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最终实现组织经济效益最大化、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员工人身安全的关键。浙江电力在专业案例库开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规模化敏捷的知识管理思路并率先实践,对于传统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知识管理工作实施效率低、隐形知识有效利用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化敏捷理论

敏捷(Agile)是2001年由17位资深软件领域专家们一起发起的针对软件开发工作价值观的倡议。作为一种软件开发理念,敏捷开发相比较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被认为是能够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很明显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的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团队,针对于大型组织、复杂系统开发需求及项目前期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景,规模化敏捷孕育而生。规模化敏捷(ScaledAgile)即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专门考虑到了团队规模、系统复杂程度及项目规划要求而产生的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规模化敏捷开发方法论为DeanLeffingwell的基于大规模的敏捷框架(ScaledAgileFramework,“SAFe”)。SAFe从团队(Team)、计划(Program)和投资组合(Portfolio)三个层面清晰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敏捷框架模型,它适用于大型团队的合作开发,可以帮助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性,降低团队管理的复杂性。面向企业的SAFe近年来,随着IT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冲击、影响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原本属于软件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被传统企业所吸收借鉴,希望能够增强自身适应性,变得更加效率灵活,以应对市场环境动荡、客户需求多变、初创公司调整及运营成本压缩等各类挑战,但愿景虽好,成真不易。

2大型国企规知识管理的实践现状

2.1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的前沿实践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借助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创新引领氛围,大型国企普遍认同知识管理理念,非常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形成个人经验累积与组织知识互为循环的组织智慧资本。目前众多大型国企都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通过实施运维知识管理体系,率先在国内做到了全面运维社会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九大模块:网人博志、我们的圈子、运维新创享、求知移动人、竞争情报系统、希客、共享运维、智能标签、A宝。每位员工都可以运用,每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激励体系实现共享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推送和关联,任何知识都非独立存在,形成了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网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开发了基于知识社区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辅助专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号研制和新领域探索,有效支撑了航天一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航天一院知识社区系统实现了对知识库文档的与共享,支持技术人员对经验、心得、创意等各种技术话题的交流讨论,实现了系统化的知识资产量化管理和组织知识资源积分的可度量可对比,有效促进了组织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用。

2.2大型国企知识管理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在各类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践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积累及运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现状,普遍存在重任务下达、轻知识规划,重信息系统、轻组织实施的现象,这造成了国企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企业知识结构不清晰,导致积累的知识不系统,难以有效应用。由于缺少站在企业全局的总体规划,缺少知识体系、知识分类、知识来源、知识内容及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导致知识管理成为简单的经验案例收集提炼工作,积累的知识没有和业务支撑、岗位任职需求及人员技能提升相结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气力,但收获到一堆价值不大的文档。二是各专业难以形成协同,导致从应用的层面看知识提取片面化,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以电力企业为例,业扩报装直接面对用户,属于应用实施层面,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规划、调控、运检等专业的协同支撑,如果单纯按照专业区划进行知识管理任务安排,各专业都将形成经验竖井,不进行整合难以对业务层面提供深入支撑。三是知识管理碎片化非专业,导致企业知识库专业全但深度差,内容多但可读性应用性差。从国企现状看,运用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和下达任务要求岗位员工兼职开展经验总结案例提炼工作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知识库有内容就行,而暂未考虑知识量积累的碎片化或集中爆发、内容输出非标准化对于知识应用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型国企知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在实施组织、知识挖掘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式研究

3.1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

为圆满完成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工作,浙江电力专门针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借鉴规模化敏捷开发理论,形成了浙江电力特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并用于指导2018年知识管理实践工作。敏捷理论的特征是小团队与客户形成协同整体、开发迭代(需求-原型-需求)、自适应(即在不断的迭代磨合中形成适用产品),敏捷理论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规模化———因为大型项目、复杂需求带来的多团队沟通成本规模化增长直接导致了迭代和自适应的无效化。规模化敏捷即通过投资组合、计划、团队三个层面的协同解决沟通问题,以支撑多团队复杂化需求下的快速迭代开发和自适应。基于此理论,浙江电力结合知识管理要求,创新构建了国网负责总体规划、省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协调计划、各专业专家及外协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敏捷化看板支撑的知识管理模型,通过组织优化和方法优化解决了传统大型国企在知识管理中无整体规划、专业协同难及知识管理非专业化的难题。从投资组合层面看,国网技术学院以全局视角规划案例开发的专业范围和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要求(包括案例类型、案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数量要求等),解决的是业务需求与内部知识挖掘提炼对接、优势专业力量与知识管理需求匹配、知识管理成果价值保障的问题,确保了国网知识管理成本资源投入价值最大化。从开发计划层面看,省级公司与省级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业资源解读国网开发需求、协同多专业力量共同承担跨专业知识模块、分配各专业专家对应的开发能力项目,解决的是专业分工与知识结构的对接、专业细分与知识应用的矛盾、多专业协同带来的重复化开发问题,确保在国网需求(开发专业范围)下多专业专家能够融合拓展,知识提炼专业深度与应用指导价值并重。从实施团队层面看,形成了知识开发主管负责任务分配及进度计划、专家团队负责经验总结及经验提炼、外协单位负责知识规范性的三角协同团队,以任务看板为支撑工具,解决的是兼职任务与知识管理专业性要求不符、碎片化共享深度不足、知识提炼内容规范性差的问题,确保规模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确保质量、快速推进。

3.2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践过程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投资组合层面工作由国网技术学院完成,开发计划及具体实施团队层面由浙江电力完成。浙江电力技培中心负责总体任务推进,整个任务从需求拓展到最终规范性审核共分为七个阶段,参与人员包括各专业部门专家及外协单位,共开发专业案例约75万字。3.2.1开发需求拓展以各专业专家为主体,解读国网案例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由省技培中心开发主管主持、引导专家探讨各专业在应用层面的连接性,结合岗位能力项关联资源数据库,从应用场景考虑专业案例中知识点的关联和延展,鼓励相关专业在国网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合并、拓展开发需求点,最终形成专业性与业务性并重、开发专家跨专业协作、有利于最终应用指导的开发需求拓展表。3.2.2案例开发计划在开发主管的引领下,以国网专业案例开发任务完成时间为基点,与各专业部门领导、专业专家商量任务排期,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定各专业专家任务数量、集中开发日程及自行开发日程。形成案例开发任务清单任务表。3.2.3知识规范培训本次任务引入外协单位负责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性,整体的知识规范性由开发前培训、开发中支撑、开发后审核三个环节确保。案例开发任务后,外协单位对各专业开发专业实施了案例提炼知识规范性培训,确保各位专业对案例开发的目的、结构、内容及格式等要求理解一致。在培训期间,开发专家编写了各自负责的案例大纲,经审核确保将开发的案例内容有价值。3.2.4案例小样开发+规范性审核在任务前期实施案例小样开发和审核,一方面让开发专家直接体验了专业案例开发工作的难易及规范性要求,更好的把握后续大量的案例开发工作推进安排;另一方面能够让外协单位了解开发专家在知识规范性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支撑后续主要工作;另外开发主管结合案例小样开发及审核时间,更为明确如何监督推进任务确保按时完成。3.2.5总体案例开发+最终审核基于小样开发经验,在知识管理协同案板的支撑下,案例开发任务调整、案例开发内容调整、案例开发不规范整改项点、案例开发进度由主管开发方、专业专家方及外协单位案三方即时共享、密切合作、协同推进,总体案例开发任务于三个月内顺利完成。

3.3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敏捷特征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开发工作基于创新设计、浙江电力独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从项目策划、计划编制、案例开发到规范审核全过程都体现了规模化敏捷的特征。3.3.1迭代化整个案例开发经历了三次迭代过程,一是在需求拓展和计划制定时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任务进行了评估,并编写了案例大纲;二是根据案例大纲明确的内容框架进行了部分案例的小样编制;三是通过小样编制的过程熟悉了案例知识提炼的规范性要求,全部案例顺利得到编制。由于三次迭代,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现了计划明确、内容明确、规范明确,不仅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计划变更和案例质量不过关带来的浪费。3.3.2自适应由于本次专业案例开发工作事前对知识提炼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要求并不熟悉。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外协机构进行开发前的知识规范性培训;在开发过程中,外协机构随时支撑,解答开发专家的疑问;每个阶段开发后,外协机构对案例实施了规范性审核,出具不规范项点要求专家修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程序,保证开发专业不断逼近规范性目标,形成了案例开发的自适应机制。3.3.3协同化通过知识管理看板的支撑,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和外协单位均共享知识数据库、任务开发清单、案例大纲、进度计划表和不规范项目点信息,控制流、执行流和审核流信息确保一致,共同推进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市的13个任务团队分工协同,按期按量完成专业案例开发任务。

4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实践创新

浙江电力借鉴常用于软件工程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和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现状问题,针对性地设计了知识管理的规模化敏捷模式,在管理思路、组织实施及应用工具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有效促进了大型国企知识管理落地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大型国企,特别是电力企业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案例和指导意义。基于专业案例开发的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首次引入了迭代、自适应的敏捷开发理论,同时参考了从投资组织、计划和团队三方面协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创新思路形成了适合于大型国企多层次管理、多专业参与、大范围铺开的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模型。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明确定位了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及外协审核方,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创新实现了知识管理、知识提炼、知识审核三角色区分、内外部协同的组织实施方式,解决了大型国企内部兼职开发碎片化、质量差的问题。在专业案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浙江电力创新引入了支撑多方面协同的知识管理看板工具,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工具,实现了知识管理实践中管理信息流、任务信息流和审核信息流的三方共享,有效完成了异地、多团队、规范化、大规模知识管理任务。

5结语

目前,针对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研究较少,这与知识管理对于大型国企的重要意义不相匹配。本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可借鉴的知识管理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一些国企在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当然,作为对规模化敏捷理论与大型国企知识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本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规模化敏捷理论框架与知识管理理论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更好支撑隐形知识显性化;其次,本研究以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开发为研究对象,在样本量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弥补;第三,对于多样化的管理要求是否会对采用的知识管理模式带来影响缺乏探讨,难以明确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方法论所使用的管理环境,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9)

0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电力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建标及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度依赖型企业,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最终实现组织经济效益最大化、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员工人身安全的关键。浙江电力在专业案例库开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规模化敏捷的知识管理思路并率先实践,对于传统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知识管理工作实施效率低、隐形知识有效利用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化敏捷理论

敏捷(Agile)是2001年由17位资深软件领域专家们一起发起的针对软件开发工作价值观的倡议。作为一种软件开发理念,敏捷开发相比较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被认为是能够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很明显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的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团队,针对于大型组织、复杂系统开发需求及项目前期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景,规模化敏捷孕育而生。规模化敏捷(ScaledAgile)即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专门考虑到了团队规模、系统复杂程度及项目规划要求而产生的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规模化敏捷开发方法论为DeanLeffingwell的基于大规模的敏捷框架(ScaledAgileFramework,“SAFe”)。SAFe从团队(Team)、计划(Program)和投资组合(Portfolio)三个层面清晰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敏捷框架模型,它适用于大型团队的合作开发,可以帮助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性,降低团队管理的复杂性。面向企业的SAFe近年来,随着IT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冲击、影响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原本属于软件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被传统企业所吸收借鉴,希望能够增强自身适应性,变得更加效率灵活,以应对市场环境动荡、客户需求多变、初创公司调整及运营成本压缩等各类挑战,但愿景虽好,成真不易。

2大型国企规知识管理的实践现状

2.1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的前沿实践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借助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创新引领氛围,大型国企普遍认同知识管理理念,非常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形成个人经验累积与组织知识互为循环的组织智慧资本。目前众多大型国企都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通过实施运维知识管理体系,率先在国内做到了全面运维社会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九大模块:网人博志、我们的圈子、运维新创享、求知移动人、竞争情报系统、希客、共享运维、智能标签、A宝。每位员工都可以运用,每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激励体系实现共享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推送和关联,任何知识都非独立存在,形成了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网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开发了基于知识社区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辅助专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号研制和新领域探索,有效支撑了航天一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航天一院知识社区系统实现了对知识库文档的与共享,支持技术人员对经验、心得、创意等各种技术话题的交流讨论,实现了系统化的知识资产量化管理和组织知识资源积分的可度量可对比,有效促进了组织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用。

2.2大型国企知识管理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在各类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践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积累及运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现状,普遍存在重任务下达、轻知识规划,重信息系统、轻组织实施的现象,这造成了国企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企业知识结构不清晰,导致积累的知识不系统,难以有效应用。由于缺少站在企业全局的总体规划,缺少知识体系、知识分类、知识来源、知识内容及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导致知识管理成为简单的经验案例收集提炼工作,积累的知识没有和业务支撑、岗位任职需求及人员技能提升相结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气力,但收获到一堆价值不大的文档。二是各专业难以形成协同,导致从应用的层面看知识提取片面化,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以电力企业为例,业扩报装直接面对用户,属于应用实施层面,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规划、调控、运检等专业的协同支撑,如果单纯按照专业区划进行知识管理任务安排,各专业都将形成经验竖井,不进行整合难以对业务层面提供深入支撑。三是知识管理碎片化非专业,导致企业知识库专业全但深度差,内容多但可读性应用性差。从国企现状看,运用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和下达任务要求岗位员工兼职开展经验总结案例提炼工作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知识库有内容就行,而暂未考虑知识量积累的碎片化或集中爆发、内容输出非标准化对于知识应用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型国企知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在实施组织、知识挖掘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式研究

3.1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

为圆满完成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工作,浙江电力专门针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借鉴规模化敏捷开发理论,形成了浙江电力特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并用于指导2018年知识管理实践工作。敏捷理论的特征是小团队与客户形成协同整体、开发迭代(需求-原型-需求)、自适应(即在不断的迭代磨合中形成适用产品),敏捷理论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规模化———因为大型项目、复杂需求带来的多团队沟通成本规模化增长直接导致了迭代和自适应的无效化。规模化敏捷即通过投资组合、计划、团队三个层面的协同解决沟通问题,以支撑多团队复杂化需求下的快速迭代开发和自适应。基于此理论,浙江电力结合知识管理要求,创新构建了国网负责总体规划、省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协调计划、各专业专家及外协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敏捷化看板支撑的知识管理模型,通过组织优化和方法优化解决了传统大型国企在知识管理中无整体规划、专业协同难及知识管理非专业化的难题。从投资组合层面看,国网技术学院以全局视角规划案例开发的专业范围和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要求(包括案例类型、案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数量要求等),解决的是业务需求与内部知识挖掘提炼对接、优势专业力量与知识管理需求匹配、知识管理成果价值保障的问题,确保了国网知识管理成本资源投入价值最大化。从开发计划层面看,省级公司与省级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业资源解读国网开发需求、协同多专业力量共同承担跨专业知识模块、分配各专业专家对应的开发能力项目,解决的是专业分工与知识结构的对接、专业细分与知识应用的矛盾、多专业协同带来的重复化开发问题,确保在国网需求(开发专业范围)下多专业专家能够融合拓展,知识提炼专业深度与应用指导价值并重。从实施团队层面看,形成了知识开发主管负责任务分配及进度计划、专家团队负责经验总结及经验提炼、外协单位负责知识规范性的三角协同团队,以任务看板为支撑工具,解决的是兼职任务与知识管理专业性要求不符、碎片化共享深度不足、知识提炼内容规范性差的问题,确保规模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确保质量、快速推进。

3.2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践过程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投资组合层面工作由国网技术学院完成,开发计划及具体实施团队层面由浙江电力完成。浙江电力技培中心负责总体任务推进,整个任务从需求拓展到最终规范性审核共分为七个阶段,参与人员包括各专业部门专家及外协单位,共开发专业案例约75万字。3.2.1开发需求拓展以各专业专家为主体,解读国网案例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由省技培中心开发主管主持、引导专家探讨各专业在应用层面的连接性,结合岗位能力项关联资源数据库,从应用场景考虑专业案例中知识点的关联和延展,鼓励相关专业在国网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合并、拓展开发需求点,最终形成专业性与业务性并重、开发专家跨专业协作、有利于最终应用指导的开发需求拓展表。3.2.2案例开发计划在开发主管的引领下,以国网专业案例开发任务完成时间为基点,与各专业部门领导、专业专家商量任务排期,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定各专业专家任务数量、集中开发日程及自行开发日程。形成案例开发任务清单任务表。3.2.3知识规范培训本次任务引入外协单位负责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性,整体的知识规范性由开发前培训、开发中支撑、开发后审核三个环节确保。案例开发任务后,外协单位对各专业开发专业实施了案例提炼知识规范性培训,确保各位专业对案例开发的目的、结构、内容及格式等要求理解一致。在培训期间,开发专家编写了各自负责的案例大纲,经审核确保将开发的案例内容有价值。3.2.4案例小样开发+规范性审核在任务前期实施案例小样开发和审核,一方面让开发专家直接体验了专业案例开发工作的难易及规范性要求,更好的把握后续大量的案例开发工作推进安排;另一方面能够让外协单位了解开发专家在知识规范性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支撑后续主要工作;另外开发主管结合案例小样开发及审核时间,更为明确如何监督推进任务确保按时完成。3.2.5总体案例开发+最终审核基于小样开发经验,在知识管理协同案板的支撑下,案例开发任务调整、案例开发内容调整、案例开发不规范整改项点、案例开发进度由主管开发方、专业专家方及外协单位案三方即时共享、密切合作、协同推进,总体案例开发任务于三个月内顺利完成。

3.3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敏捷特征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开发工作基于创新设计、浙江电力独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从项目策划、计划编制、案例开发到规范审核全过程都体现了规模化敏捷的特征。3.3.1迭代化整个案例开发经历了三次迭代过程,一是在需求拓展和计划制定时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任务进行了评估,并编写了案例大纲;二是根据案例大纲明确的内容框架进行了部分案例的小样编制;三是通过小样编制的过程熟悉了案例知识提炼的规范性要求,全部案例顺利得到编制。由于三次迭代,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现了计划明确、内容明确、规范明确,不仅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计划变更和案例质量不过关带来的浪费。3.3.2自适应由于本次专业案例开发工作事前对知识提炼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要求并不熟悉。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外协机构进行开发前的知识规范性培训;在开发过程中,外协机构随时支撑,解答开发专家的疑问;每个阶段开发后,外协机构对案例实施了规范性审核,出具不规范项点要求专家修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程序,保证开发专业不断逼近规范性目标,形成了案例开发的自适应机制。3.3.3协同化通过知识管理看板的支撑,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和外协单位均共享知识数据库、任务开发清单、案例大纲、进度计划表和不规范项目点信息,控制流、执行流和审核流信息确保一致,共同推进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市的13个任务团队分工协同,按期按量完成专业案例开发任务。

4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实践创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10)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95-01

高校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很强的学科。由于实践教学受到教学条件、实习经费、人员素质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很多实验项目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很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内容也是小规模的简单的设计,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实行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方式,使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学习可获得最佳的实训条件,这种真刀真枪的规范化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为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水平建立了的一条捷径。

1 江汉大学软件技术基地建设

1.1 项目背景

为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江汉大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江汉大学数计学院与深圳易思博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软件大学生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在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上引入易思博公司企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0年7月双方共建“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引入企业化的项目库及知识学习系统、丰富实验室的项目及教学资源,使“产学研基地”一方面可以作为开放式实验室使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实验平台;另一方面作为校企合作平台能有力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产学研用相结合。

1.2 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特点

“产学研基地”分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个部分。

硬件建设包括现有机房改造、企业化氛围布置等。模拟目前主流软件公司办公、开发环境,让学生能在校内感受到企业氛围,更好的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软件体系建设包括软酷实训平台、特定案例库等的采购,通过易思博为江汉大学数计学院定制的实训平台及案例库让学生快速提升软件开发能力及与企业工作无缝接轨。

1.3 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主要功能

(1)校企共建的平台。

“产学研基地”是一个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平台。该平台需要充分借助企业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和企业交替、企业化工程实践的形式在平台上实现产学研融合

(2)基于工程实践的开放性自主学习平台。

“产学研基地”将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自主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在开放实验室里,在可以不用老师全程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去开发项目、学习知识,培养自己实践动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项目经验。

(3)基于项目的工程实践体系学习资源库。

“产学研基地”会根据学校的特点及项目实践的需要配置案例库。同时根据案例库的类型及技术要求,平台将提供丰富的基于项目开发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档、视频、测试习题等内容,并且该学习资源库会根据项目需要及时更新及扩充。

(4)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库。

“产学研基地”所用案例来自企业级项目,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后形成可以让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开发的模块。项目案例涉及金融、通信、网络、企业管理、物流、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多行业多领域,同时也涵盖了目前国际IT项目开发的主流技术方向,使学生在校就能提前接触企业项目及技术。

(5)双师型师资培养校内基地。

“产学研基地”作为学校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将具有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职责,提高教师的项目经验及实践教学水平。

(6)实时的项目及平台更新服务。

“产学研基地”将会随时关注目前项目开发的主流技术及方向,并对项目及平台进行实时更新,让目前所进行的项目案例能保持与社会主流技术接轨,让学生所接触的技术方向永远都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技术。

2 结语

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高等学校孵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江汉大学软件技术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深入地合作,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为一体,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学校培养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篇(11)

一、创新组织要有敏锐性

一个企业创新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组织者的领导与指挥,这个组织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级管理人员。创新组织者的“创新敏锐性”应具体体现: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掌握管理新理论、新方法。要站在企业发展的前沿,紧跟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潮流,对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企业外部管理理论、方法,要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为我所用,从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善于发现管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不断深人调研、跟踪和分析,摸清企业管理现状,发现和明确制约管理发展的瓶颈在哪些方面,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哪些领域,为创新工作构建突破的平台。能够准确把握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的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并有效地引进、嫁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解决管理难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可以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不足,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发现结症所在,并有利于我们超脱狭隘的和短期的利益,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所在。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以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矛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经验办事。系统思维已成为管理创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学会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维逻辑与一般人的相反,善于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喜欢思考问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

2、更有效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知识依其存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know-what)、分析性知识(know-why)、运用性知识(know-how)。在知识经济中,智能通过对信息和理论的综合和运用,创造出新的事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智能在知识经济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知识。由于管理科学的客观存在性和实践应用性,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管理科学的共识,即管理是运用性知识。barnard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将管理这种运用性知识称之为“艺术”的论断,他认为“艺术”属于一种“行为知识”,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barnard的论断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毕业论文网

三、企业管理创新跨案例分析与理论模型研究

1、案例研究数据的结构化。本文通过“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案例研究,探讨和分析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所以选择“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进行剖析需要这样一种研究背景:允许在各关键管理问题上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则具有满足该要求的几个特征。首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是由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的评选活动,从2001年第一届至今已经进入了第6年事实数据说明它是中国目前各类评选中最严谨和最认真的,是颇具权威性的评选活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每一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都由几个核心企业所主导并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它们极力宣传自己的企业管理活动,在其官方网站上均有管理经营比较详细的资料,包括大事记、新闻、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这些公开文件和宣传材料为我们理解企业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和竞争重点提供了机会。第三,由于这些企业是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著名企业,因而享有广泛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大量较为详细的二手资料,从资料的易获得性来讲,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第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广泛关注,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研究了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春兰集团这12个案例。为了更加便于跨案例研究的开展,除了以文档形式来表示个案研究报告外,本文还制作了个案研究汇总表,表格结构如表1所示,表1同时标明了每个案例相关研究方面证据的充分程度。在正式数据库中,所有证据都被排列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包括资料的来源及其内容,以便于下一步跨案例研究的开展。 论文

2、跨案例研究的分析思路。跨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总结出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并构建理论上的模型,研究将首先依据管理创新概念的分析框架,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中的一种。依据案例分析框架,从“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和运用。结合理论研究与跨案例分析,以及上述归纳出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本文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模型,见图2。

四、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1、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企业管理创新是顺应现代企业的根本要求,为企业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发展管理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制定更新计划。为了顺应时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引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在企业管理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甚至进行重新排序组合以便有效实施可行性变化,从而创新出一种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整合运用科学技术,把企业置身于创新的实践中。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