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1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1)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现状及分析

(一)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现象并存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主要依靠银行,政府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还没有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融资渠道。市场上缺乏对于创新项目和刚刚走出实验室的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咨询服务,有关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信息交流也不通畅,这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闲置风险资金。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金融服务体系的依赖性较大。政府对于创新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还不够。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也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薄弱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

(二)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差与融资需求的增加现象并存

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营风险较高,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因阶段不同而不同。对于技术创新刚刚起步的企业,一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未来的发展状况又很难判断,另一方面由于银行遵循安全性高和风险性小的原则发放贷款,企业创业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获得银行贷款非常难,表现为资金的需求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对于技术创新较成熟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步入正轨,为了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而需要资金,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自我积累能力弱,管理不规范,可抵押资产少,资信状况较差,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急、少、频的特点增加了银行的信贷成本,从而降低了银行对其贷款的意愿,表现为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与银行经营成本之间的矛盾。因此,无论从哪个阶段分析,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问题都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与融资能力之间的矛盾。

(三)内部造血功能不足与外部供血能力不足并存

资金对于企业就如同血液对于人体一样,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取得资金,保持资金链的顺畅。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之间货款拖欠现象较为严重,表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甚至于发生坏账,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规模的扩张伴随着资金需求的增加,内部由于资金周转的限制,内部融资不足,影响了内部的造血功能。从外部融资情况看,一旦发生资金紧张的情况,企业主要采用自筹和向银行贷款取得资金,而通过其它借款途径或发行股票等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很低,如果取得的银行信贷资金较为困难,企业就会面临资金链的断裂,表现为外部供血不够。因此,内部造血功能不足与外部供血不足并存现象严重地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运作失衡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主要运用于设备投资、有价证券投资、经常性的流动资金、临时性的流动资金、以及临时损失方面。但是用于设备、项目投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金的很少,主要的资金是用于短期流动资金,表现为企业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和短期资金的需求不平衡。另外,从资金的来源看,小型企业对于短期资金的需求,基本上通过自有资金,还可能从外部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长期资金由于中小企业的抵押资产量小,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又无法从股市获得投资资金。最后,从资金的周转状况分析,中小企业主要关注与短期资金的运作与效益,很少关注长期资金的投资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平衡长、短期资金的操作与筹集。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问题的多元化策略

(一)完善各项制度,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第一,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功率不确定,风险较高,而且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较弱。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融资中的问题:拓宽风险资金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建立一个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由最了解地方性区域发展的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融资服务,或者有意识地在总行下设置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融资事宜。对于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资格,信贷条件给予优惠。第二,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监管制度。依据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实行与大企业不同的金融监管业务。第三,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制度是补偿中小企业担保不足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信用担保机构的区分。是以财政资金为主,还是以自用资金为主;是专业性的还是兼营的。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问题,扶持中小企业,促进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的性质。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中应当体现一种倾向,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还是非重点的行业,融资的过程中应当渗透国家的政策,通过制度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业务的开展、资源的共享、税收优惠、危机救助等指向,有效防范行业风险,使之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二)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多层次主要指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主要体现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小额资本市场,主要负责技术创新处于不同阶段的融资。银行的多层次主要表现为应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如同其他银行一样,也应当设立总行、分行、支行几个层次,专门负责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多渠道、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非银行的资本市场以及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共同服务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构建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咨询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无偿或低价的法律援助服务,使中小企业减少许多麻烦和法律纠纷;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中心,整合现有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商管理等现代化企业所必备人才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及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建立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协会的建设,吸纳同一地区和领域的中小企业入会,定期交流、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对会员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与中介机构沟通、合作,及时与政府沟通,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既可以完成单个企业无法进行的技术创新,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开发成本和开发风险。

(四)加强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增强自身筹资能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2)

当前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竞争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再加上企业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多,客户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具备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外,必须依托有效的营销策略展开宣传和销售,为企业在整个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针对中小型企业,在企业规模和资本等方面输于大中型企业,更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自身企业的优势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

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式对中小型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企业要客观分析新时期的挑战,抓住机遇,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多从营销战略的创新角度出发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战略。分析当前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企业产品优势和市场地位,对比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统筹规划企业营销创新体系。企业名片是企业品牌的代表,加快企业品牌的创立和营销,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在企业产品中的附加值,不断研究和分析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建立和拥有自身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合理利用新时期的各项信息资源和信息平台,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营销战略中的应用水平和更新速度,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度。不断增强企业与顾客群体的互动,建立科学高效并循环有序的营销模式。

一、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营销创新在我国企业界受到重视主要开始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间的营销竞争日趋激烈。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十年内,我国中小型企业不断增加在营销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外向型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前一个五年相比,营销资金投入有一个较大的增幅。中小型企业目前深刻认识到营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开始探索属于自身的营销创新方案和战略,不断增加营销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能力。综合我国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拥有自身的营销战略,但是其在制定企业营销战略时未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需要,将营销战略悬空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之上,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具体阶段,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又或者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或者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形同虚设。在过去十年内,统计年鉴显示,我国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中小型企业开展了营销创新研究,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分析企业营销创新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有效结合,在二者的衔接上做出了重大修正和设计。并且,这些企业加大了营销创新的资金用度,成立营销专项基金,保证营销创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有限,缺少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限制了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的资金计划。

第二,品牌建设在中小企业中尚未得到认可和重视。在我国,品牌建设的起步比较晚,一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品牌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于企业品牌的研究和创建发展缓慢,由于自身理念并没有完全得到改变,因此这项工作开展缓慢并停滞不前。通过我国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调查总结可知,我国拥有自身名牌和知识产权的数量比例接近1/10,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显然都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当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未得到落实和重视,整个发展环境阻碍了企业品牌化发展的步伐。

第三,中小型企业的营销渠道狭窄。传统的营销理念限制了企业营销战略,将企业营销渠道局限于传统的关系网。目前企业的营销渠道的长度并没有真正得到延伸,局限于固有的领域,缺少开拓和创新精神。在营销渠道的宽度上,仅限于单一的营销方式,未充分利用新时期的信息网络平台,展开有效的创新模式研究和利用。创新研究在整个企业中没有受到重视,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较小。同样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并且这个数值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与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营销对利润增长的支撑力度不足。

第四,中小企业缺少对先进电子信息平台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发展平台,为企业营销创新带来机遇和载体。尤其是当前无线信息技术平台的上线和覆盖,为企业营销带来新的营销模式,拓宽了营销渠道。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对信息市场和经济发展形势缺少灵敏性,嗅觉迟钝,缺少与顾客群体的及时互动沟通。

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及中小型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当前关于营销创新的相关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成功开展营销创新的优秀案例,并参考先进国家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经验,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营销创新存在的阻碍,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中小型企业制定营销创新战略的基本依据是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将营销战略计划进行细分,并与企业的各个发展规划达成统一,形成相互协调的一个企业发展体系。不断增强营销创新对企业经济利润的贡献。

制定企业营销战略必须敢于放弃旧的营销模式和渠道,尝试新的营销模式,转变营销思路,研究制定新的营销模式。制定营销创新模式的依据必定是企业实际需求,新时期企业间的竞争对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敢于打破传统,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和分析当前阶段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的战略规划。细分企业经营领域,划分优劣势领域,确保企业优势项目更强,保证企业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企业产品在领域内的实力和口碑,确保企业优势项目的同时,开展相对落后区域的营销模式创新,改变传统思路,放开思维,转换角度去转变企业在该区域的营销战略,有针对性的解决落后区域的障碍性问题,提升市场占有率。

加快中小型企业品牌建设的进程。中小型企业首先要提升自身对品牌建设的意识,从意识上重视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建设。目前,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太少,品牌对利润的贡献同样比较低,必须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加快自身知识产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不断扩大品牌产品为企业带来的高附加值。品牌同样是企业的名片,尤其是当前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的追捧,为企业带来重要机遇,要紧紧抓住时机,扭转当前低附加值的现状,走品牌路线,树立自身品牌特色,辅之于创新性的营销策略,将企业推向更大的竞争舞台。

另外,时展如此迅速,时机不等人,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营销模式。缩短企业内部决策的层级和宽度,将决策权大胆下放,紧紧抓住有利机遇,锁住消费者的需求,寻求短平快的营销模式。在当前信息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为企业的营销创新带来极大便利和平台,中小企业建立顾客服务和交流平台势在必行。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有利于缩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进企业与顾客的情感,将消费群体的需求融入公司经营发展规划,以负责人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研究新时期中小型企业的营销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中小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发展而言也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项目。本文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思考营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提出解决当前障碍的建议,各个中小型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同,必须依据自身发展规划展开企业营销创新工作,切实转变思路,充分重视品牌营销的意义,加快品牌建设,树立优秀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刘虹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1期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3)

一、清远市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中小企业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清远市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清远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清远市中小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以下表1和表2是2005年~2009年间,清远市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发展的概况。

2005年~2009年,根据清远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清远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分别为427、515、660、774、770,年均增速为16%以上,而其中中小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9%,所占企业数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说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清远市企业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小企业数目的增加是清远市企业数目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代表了清远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向。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2005年~2009年,清远市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617、1104、1646、2024(亿元,按当年现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1.1%,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9.4%,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3%~95%之间。缴纳的税费年均增长速度为68.2%,达到2009年的43.6亿元,占清远市政府全部税费收入的89.6%。清远市中小企业为清远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最

主要的贡献。

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方面,由于大型企业数量比较少,2005年~2009年期间从2家增长为7家,企业数增长速度是中小企业的3倍,这是大型企业各主要指标高于中小企业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则会发现在企业数增长相同时,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除了缴纳税费总额)增长速度都要高于大型企业。而即使在大型企业数增速为中小企业3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高于大型企业,说明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要高于大型企业。

二、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目前关于清远市全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统计很不健全,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制度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很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有R&D投入的企业只占到10%左右,即只有70-80家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现状,本文用数据比较健全的清远市20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的情况。下面的图1行业分布图比例可以看出这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子、化学化工以及矿物制品,这些行业都是在清远市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

图1 行业分布图比例

2009年清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20家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7.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32.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26.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82%;出口总额为1.7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为6876万美元,占到40%;实际上缴税收1.7亿元,净利润为2.6亿元。以下是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R&D投入强度

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资本雄厚的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企业的投入阶段,还未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日本学者普遍认为R&D强度(R&D强度=R&D投入/销售收入)保持在5%水平的企业可以保持较好的竞争力,这20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R&D强度为4.98%,因此可以认为处于较好的技术创新状态。表3是这20家企业的R&D强度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资产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研发活动,R&D强度处于5%~8%以及高于8%的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明显高于R&D强度低于5%的企业;二是R&D强度越高的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越低,说明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活动获得的成效依然不高,还未能明显地提升企业的利润以及竞争力。综合两方面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资本雄厚的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企业的投入阶段,还未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2.创新资金来源

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有限,一方面体现在来源的结构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自筹的比例上。2009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62亿元,全部来自于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62万,企业自筹1.61亿元,企业自筹达到99.6%,这么高的自筹比例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绝对主体,但也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集中于研究实验成果的应用、产品开发以及对科研院校的委托开发。所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61亿元,主要用于试验发展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别占到11%、16%、21%、19%,其中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99%以上是用于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经费支出为零。说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成果应用和产品开发为导向,并且偏向于与科研院校合作,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处于很低的水平。

4.科研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总额为5079人。人才的学历构成上看,理工类本科学历以上人员551人,仅占10.85%,硕士博士研究生37人,大学本科为432人,而中专大专为3523人,说明具有较高学历以及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较少;从科技人才的职称构成上看,高级职称的人才很少。科技活动人员1741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4人,仅占13.4%,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更低,只有14人,留学归国的高级人才只有5人。

5.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合计1.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经费支出7187万元,全部科技项目共计81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为5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5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11项。其中,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与企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额几乎相同。说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几乎都是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比较规范。但目前清远市的中小企业整体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此这是未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一个方面。

6.科研积极性对比

拥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没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更高。只有5个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拥有5个企业办科技机构,机构科技活动人员328人,占所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18.8%。机构内部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06亿元,占所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5.8%。这就说明拥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没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更高。

7.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情况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补贴收入189.4万元,减免税总额2073万元,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减免356万元,研发加计扣除59.8万元,共计2678.2万元,占企业收入的0.83%,这就直接激励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第2节是从整体的角度,或者说企业外部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这节从企业内部因素的角度来对有70家研发投入的更具一般意义的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目前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以及研发投入与其他企业变量的关系,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清远市统计局提供的2009年70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各个指标的数据。由于仅有少数中小企业拥有专利授权和新产品产值(这也说明到了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其技术创新活动,采用这7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作为其技术创新活动的代表。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在外部经济环境确定的情况下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与其主要指标的关系(资产总额、全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

数据样本选取的标准主要有:

(1)企业规模:中大小型兼顾,以小型为主,中小企业的标准以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低于2000人,销售额少于3亿元为中型企业,就业人数300人以下,销售额少于3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其中有49家小型企业,21家中型企业,大概以5:2的比例;(2)行业分布:以清远市的支柱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还包括新型产业,涵盖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生物制药、电器电子、制冷、新材料、精密仪器、造纸、农副矿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3)成立时间:样本中的数据部分成立超过10年,部分则刚成立2、3年,大部分成立是10年以内,较好地符合清远市中小企业的情况。

2.影响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我们用2009年70家有研发投入的清远市中小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财务因素。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主要分析企业发展规模(资产总额)、经营能力(全部营业收入)以及盈利能力(利润总额)三个变量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系问题。

分析的思路是:用rd代表企业的研发投入额,表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用k表示资产总额,代表的是企业发展规模、发展潜力,表示长期变量;用rv表示企业的全部营业收入,表示的是企业经营能力,是短期变量;pr表示利润总额,表示的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

在协整的前提下,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发投入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知道目前清远市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系统驱动因素及其研发的发展阶段特征;然后,再用研发投入与这三个指标的数据的相关性的大小可以看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的大小。

(1)Granger关系分析

经过检验发现,研发投入rd、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利润总额pr都是在0.01置信水平下一阶平稳的数据,因此可以直接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rd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研发投入rd都不是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利润总额pr的Granger因果关系;相反,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是研发投入rd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利润总额pr却不是研发投入rd的Granger因果关系。

这就说明:

①从横截面看,也就是在相同的系统经济环境情况下,一方面,在2009年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k)、达到一定经营收入水平(rv)之后,才会增加研发投入(rd);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总额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Granger关系,说明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候,企业的利润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即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考虑的更多的是其技术发展战略问题,而不是利润的大小,也说明了中小企业迫于竞争环境而使得其对研发投入的需求弹性较小。

②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企业的短期因素(全部营业收入rv)对研发投入的Granger因果关系解释能力大于长期因素(资产总额k),也就是说:虽然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k)、达到一定经营收入水平(rv),才会增加研发投入(rd),但是,企业发展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经营能力(rv)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说明了经营能力越好的企业越有进行研发投入的动力,而且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的态度更多的是为了保持目前盈利能力才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而不是等规模足够大了,企业有更大实力了之后才进行技术创新的消极态度。这显示了清远市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

③同时,在发现了目前中小企业rd投入对企业各项长短期发展指标并无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其rd投入在还处于初步阶段,整体上看rd投入目前对企业还仅仅意味着企业资源的投资。

(2)相关关系分析

对这四个横截面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总额、全部营业收入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利润总额有负相关关系。

这就说明:

①随着企业规模(K)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会随之增长,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资本总额与全部营业收入中,企业的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程度更高,再次验证了经营能力越高的企业对研发的需求越大,而且经营能力对研发需求的影响大于企业规模对研发需求的影响。

②虽然企业资本总额和全部经营收入对其研发投入有正面的影响效果,但是其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这又一次说明了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③研发投入与企业利润总额是负相关关系,则说明了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减少,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的资金对利润造成负担,为了保持其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其研发投入的鼓励和支持力度。

四、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本文从整体和内部两方面讨论了清远市20家中小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70家有研发投入的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我们对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已有了大致的解读,根据前述讨论,在本节陈述并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主要问题。

1.总体技术创新活动水平较低

20家中小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70家有研发投入的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尚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目前还没有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明显的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各主要指标的相关程度较低,研发比例低。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远市700多家中小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只有10%左右。即使是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投入的资金也普遍比较少。这一方面与企业的经营竞争压力大、利润低有关,而且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对技术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只是赚钱。另一方面也与所在的行业特点有关,比如服装、皮革等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难,企业与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如直接仿造别人的技术。

3.技术创新资金来源有限

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费的自筹比例高,另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来源单一,尤其是金融机构贷款来源少,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更难,因此政府需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其是新融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才能直接提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在清远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就业人员中占的比例很少,在一般的中小企业中的比例将更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员工福利待遇不高,人力资源的激励比不上其他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多为中小企业的人才交流、引进以及培训搭建平台,以弥补中小企业在员工待遇方面的不足。

5.技术创新管理不规范

清远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比较规范,基本都是采用技术创新立项的形式,但是还是相当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比较低,活动经费的台账不清晰,或者没有单独设立台账,经费使用的管理不规范,技术活动没有相应的查新报告等等,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不能顺利申请到政府相应的技术创新优惠,例如每年的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

6.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的普及程度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还未能有效地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和补贴等措施主要适用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对于没有明显技术特征的中小企业则没有明确的政策,将使得这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被边缘化,但是恰恰是这部分企业才是清远市中小企业的主体部分。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起覆盖全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刺激政策,以从整体上提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全允桓 高 建 雷家骄: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23

[2]管鸿禧: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1-49

[3]刘萌芽 曾长虹:简析我国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07(5)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不断加强, 各国政府重视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促进本国经济振兴, 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偏低,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把握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推动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一般是指新技术的开发或应用, 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长期跟踪研究, 中小企业的技术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 技术开发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3%。包括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与高技术相关的工程咨询、技术咨询公司。这类机构通常规模较小、企业存续时间较短。(2) 技术领先使用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0-15%。其中部分公司本身具备有效的研究开发能力, 能够依靠本身的力量来实施或使用新技术;其他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则较弱, 主要依赖外界的技术支持。(3)技术跟随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80-85%,是中小企业的主要部分。这类机构相互之间在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绝大部分分布在低技术制造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成为支撑江苏GDP快速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发展倍受关注,但融资困境一直是阻碍个私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分析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其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寻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随着江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江苏的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日益扩大,遍及工业、农业、运输、科研、信息、文化、商业服务等诸多领域,新兴成长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私营经济较快增长的亮点。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年底,[1]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总数23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50万家,注册资本7400多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上交税收增长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以上百分点。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总量达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税总额2162亿元,增长27.9%;固定资产投入4000亿元以上,增长30%多。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将达到33000个,销售收入将达到220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60%。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市县,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和税收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是江苏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技,在此推动下,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据省社科院的一项调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约占全省的2/5。近5年来江苏中小企业开发的市级以上新产品达1万多个,并出现以下特点: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2004年,我省各地科技局、部级高新区管委会和有关单位积极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推荐力度。经科技部、财政部审查,我省有105个项目入选,获得7010万元的资金扶持。截止2004年,我省累计有6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获得45442万元的资助。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沃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达19366家,其中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70家;累计利用外资129.68亿美元;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50亿元、区内生产总值1338亿元、利税494亿元、财政收入193.7亿元、产品出口额254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区内生产总值、利税、财政收入、产品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3%、25.87%、38.76%、16.75%和49.41%。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即在某一区域内相同产业的企业高度集群,例如吴江的纺丝业、扬中的低压电器业、武进的灯具业、丹阳的眼镜业南通的绣品业等,充分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但是,总体上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有待加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中,中小企业只占46.8%,其中占企业总数90.62%的小企业新产品产值只占21.46%。这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档次偏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据国家对365家小企业的1157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73年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0.5年还高出2.23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293种占25.32%。若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752种,占67%,其余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期以前的水平[2]。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刻不容缓。

二、 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中小企业因资金来源、技术人员、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使得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产生了许多障碍和种种困难, 寻找和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之一, 既包括市场融资的困难, 也包括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从市场融资来看, 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 间接融资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目前, 我国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 由于国家证监会对中小企业上市资格有严格的规定, 发行债券成本又很高,直接融资难度很大, 向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正门难入, 边门交易成本很高, 其结果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实质上很难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 只能凭借个人的积蓄或者很高的成本和风险从非正式的资金市场获取资金。

(二)技术设备落后,创新基础条件较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分别为20.43万元8.65万元和5.00万元,小企业仅为大企业的1/4,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资本少,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由于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全国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的,50%以上设备属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其中,20%以上的企业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3]

(三)企业规模限制,抗风险能力不足。由于规模限制,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和设计都难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使是已经生产出的新产品,由于投资规模不足或是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也常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活动空间。虽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企业,但风险往往也更多些。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事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之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之三是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大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依靠中小企业去探索那些潜在的市场,当然这些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常是较大的。

(四)缺乏政府支持。尽管各级政府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 但由于其资金有限, 只能把有限的财力首先支持国有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只能等待大企业没有涉足的行业和项目。即使如此,政府资助往往还有申请资格的严格审查, 而中小企业又很少或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政府部门所要求的各种表格、报告等各种工作, 真正能得到资助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和不完善。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调查显示, 信息缺乏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 如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咨询顾问等服务。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市场、资金、人才是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性因素。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取得外部资金支持十分困难,例如,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40-50%,但对其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4] 从理论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客观原因:

(1)融资成本的约束。企业的直接融资一般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方式。股权融资方式对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其相应的信息成本也较高,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债权融资方式则要求融资企业有比较好的信用和较高的赢利性预期,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经营水平较低,成长性较差,因而难免被排除之外。

(2)资产和信用的约束。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成本相对较低,生命周期也相对较短,因而信用基础低;同时不少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逃避征税影响到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评级。此外,中小企业能够作为贷款抵押品的资产较少 银行的贷款风险相对较大,为了减少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必然采取对中小企业贷款从严掌握的政策。

(3)当前金融体制约束。经过20余年的改革,我国的金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结构和体系。虽然国有金融的高度垄断地位已受到挑战,但是迄今为止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占有75%以上的金融市场份额,并且四大国有银行70%以上的信贷资金仍然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在这种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仅仅依靠某一项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约束”是难以奏效的,它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一个有效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系统。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个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即,金融支持的组织体系、金融支持的供给体系、金融支持的保证体系、金融支持的法律体系以金融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组织体系

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组织机构主要有:(1)国有商业银行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以及一定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2)民间资本市场,包括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公司。这一部分赢利性的金融机构一般以本地区为主要经营活动范围,通常与本地区的中小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3)由城乡社区或中小企业自发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如信用合作社等),这些合作金融主要为其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张捷,2003);(4)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还可以考虑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它的市场定位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的专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协助中小企业改善生产设备和财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金融支持供给体系

这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较为发达的民间资本市场等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来满足资金需要的(李志?,2002)。在我国的银行业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等问题,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得大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明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同时考虑在适当时机组建中小企业银行。

(三)金融支持保证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信程度差,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担保体系。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保证体系的核心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企业综合诊断体系等。其中,应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金融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化解和防范金融机构贷款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金融支持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加快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约束”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规体系如“民间借贷法”、“商业信用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解决的金融体制、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大量金融财政法规的建立和健全。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实际上是市场竞争中对弱者的扶持以保证市场的公平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依靠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的教授过程中,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重点采用经济手段,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来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2)通过实行诸如冲销坏账和补贴资本金以及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3)修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平等获得银行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4)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等等。

(五)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在规模、技术和市场上的风险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和相应的配套服务。这包括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综合诊断体系等,同时建立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规划、预算制度等方面的辅导机制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创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根据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设立一些政策性机构,为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视角广、信息灵的优势,建立相应的信息咨询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咨询、筹集资金投向指导、项目评估、政策信息、商业信息等,以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整理所得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倍受关注的一支经济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研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和高收益的特征。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创新进化能力较弱,其创新与发展往往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很多国家纷纷构建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良性发展。

一、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1)创新支持体系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财税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尤其集中在政府提供的各类要素方面。(2)创新支持体系功能定位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向,是一类非营利性质行为或活动。由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非营利性的支持体系,该支持体系扶持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支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往往效率不高,致使创新资源得不到更有效的利用,目前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创新资源极其有限,如何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扶持更多高科技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财税、融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企业孵化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这些要素来自于不同供给主体和运营主体,有的由政府提供,有的由企业提供。由于供给主体组织性质不同,要素供给目的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财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各级政府组织,其目的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风险投资、社会中介服务等要素的提供者是营利性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注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要素或服务最终获得利润,具有较强的营利性。组织理论表明,组织的性质与存在的目的不同,其运作机制与运作效率也迥然有异。因此,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各构成要素的供给主体性质不同,其供给目的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每类要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要素供给者不同目的,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类:公益性要素和营利性因素。

(一)公益性要素

公益性要素的提供者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或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些要素的存在状态及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是否有利。

具体包括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等政府性要素和由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两大类。

1 政府性要素政府只是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且,它只能是也必须是针对全部企业或全行业企业,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企业或某一类特殊企业。因此,其典型特点是公平、公正,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2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构成了该地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该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包括诸多要素,如多年积淀下来的社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企业社会网络及商业协会发育状况、该地区的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程度等,这些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且这些要素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

(二)营利性要素

营利性要素的提供者将提供这些要素作为自己的获利手段,其提供者可以是企业、私人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等。具体包括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

1 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又称为“天使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是针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和资本经营服务,当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资本,实现增值后继续投入下一风险投资项目的金融资本。

2 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一般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两类。非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政府和非赢利性组织创办,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而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和私人兴办,目的是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成长条件和环境而获取利润。笔者将这一要素置于营利性因素之列。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但由于其规模小,资金技术实力有限,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4 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转让、技术论证等中介服务,社会服务机构的提供的各社会服务一般都是有偿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两种性质的技术创新支持要素,兼顾到企业内部创新体系诸要素,构建出一个包括三个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一)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位于体系框架的中心。企业内部企业家与各级员工的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机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多年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等要素决定着企业创新需求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若一个企业中这些要素状态非常有利,如创新意识强、创新战略目标明确、创新机制完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丰富、企业文化有利,或这些要素中的多数有利,则企业的创新动力强,创新活动频繁而创新成果多,否则创新动力会很弱,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也较低。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各类与创新活动有关的要素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也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抑制因素。 转贴于

(二)企业外部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营利性创新因素的提供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是通过孵化成熟的企业然后将其高价售出而赚取利润。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要素的提供者(机构)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促使其迅速成长。于是,营利性创新要素的提供者赚取利润的目的就会演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量。营利性因素中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机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只要是产业化运营的,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就存在,只是推动力的强弱与这些要素产业化运营的状况有关。

(三)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非营利性创新因素构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这些要素若表现得好,就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拥有一个规范、秩序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流向该领域或行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引导力量。这些要素若表现得不好,则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环境非常不利,会增加创新的难度,成为束缚其创新活动的绳索。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力学模型及分析

若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所在系统比喻为一个在斜坡上滚动的球,它在斜坡上上下滚动时受到多方力的作用。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环境。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中的若干要素,如企业中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机制完善且有激励力、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战略明确、创新氛围浓厚等,意味着企业动力和创新能力很强。企业自身强大的创新动力会拉动企业走上不断创新的道路,因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力。相反,当企业内固有的氛围排斥创新、领导层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资源不足、企业创新机制不合理等,则会阻碍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少会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停步不前,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阻力或惰性力,用A表示。对于处在斜坡上的企业而言,A表现为一个向下的重力。由于企业自身的生存需求,企业创新活动成为一种必要手段,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用B表示。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代表了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各营利性因素作为一个产业发育得越成熟,其运作越规范,要素提供者营利需要越强,转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压力越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推,动力越强。该推动力用Y表示。

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在图2中表现为夹角a。夹角a越小,斜坡会变得扁平,企业向前滚动就会容易些,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越有利,企业也会更愿意进行各类创新活动;夹角a越大,斜坡会变得陡峭,企业向前滚动的阻力加大,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非常不利,企业会减少或不进行创新活动。由于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供给主体要考虑全民利益,因而与企业的利益不能总是同步,夹角a不可能为零。

据此,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当满足x+Y=A·sina时,企业创新活动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企业保持原来状态,没有任何变化发生,也就是企业处于创新活动的抑制状态。

当a趋近零时,即环境极端有利时,表明环境对企业的约束力量几乎不存在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速度取决与x+Y,企业处于创新状态;当a趋近90°时,即环境极端不利状态,企业生存困难,无力创新。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在两方面受制于宏观外部环境,一是营利性因素的供给主体本身的发展受宏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创新主体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只有x>A·sina时,创新主体处于创新状态时,Y才会被创新主体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由多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有营利性的,也有公益性的。要素存在的目的不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在创新体系力的模型中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力,这些力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环境。为了更好地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优化,尤其是应在加强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减小企业自身惰性力方面做好工作

主要应着力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与企业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方面。这其中关键在于企业家自身创新精神与素质能力。尽管,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是创新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却是创新支持体系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介质要素,没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与能力的配合,外部环境再好也只能推动企业被动创新,会削弱创新支持体系功能与作用。

(二)在营造和建设创新支持体系时,应该区分不同性质的因素,分别对待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6)

我市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截至20__年底,我市已形成36个较大块状经济,共有企业4.9万家,职工65.73万人,总资产1469.24亿元。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5亿元,销售收入2744亿元,利税254亿元>!<,出货值457亿元。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块状经济,并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如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诸暨市的五金、珍珠、衬衫、织袜;上虞市的化工、伞业、照明、风机;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机电;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制冷配件、轴承和市区的家私等。其中,有20个块状经济销售规模在20亿元以上,有13个在50亿元以上。___县的印染业、织造业、纺丝业,诸暨市的五金业、袜业、织造业,嵊州市领带业等7个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占到了业经济总量的65%,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是以本地自发式为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辐射型和跟风型。辐射型最为典型的就是早期骨干乡镇企业的成功,磨练出了一批产业人才,这些产业人才后来多自立门户,从而形成一批同类企业。可以说早期的骨干乡镇企业是此类块状经济的摇篮。上虞的块状多有此特点,如由上风风机衍生出的风机块状、联丰集团衍生出的冷却塔块状、龙盛集团衍生出的染料块状等。这类块状产业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工艺要求,产品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跟风型多为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需求大众化的产业,当有人做某样产品成功后,旁人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身其中。最为典型的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此外,随着我市开放兴市战略的深入,在政府主导下还形成了一种引进式块状经济类型,即园区型块状,如上虞的精细化工园区。这类块状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引入相关产业形成的。相比之下,此类块状产业层次更高,企业也更为规范,而且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度也较大,专业性更强。

我市早期块状经济的形成基础在面大量广的乡镇农村、重点在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力来之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由于块状经济分布于乡镇农村,发展的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特别是一些家庭工业基本不需要厂房投入,加之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块状经济得以成燎原之势。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更多的个人和集体能进入该类产品市场,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效益等信息得到了共享,更多的人通过信息共享得到了进入该产业的基本条件。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路径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块状经济在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原有的发展优势不断嬗变,转化成了发展劣势,正越来越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成长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块状经济分布较散,规划缺失,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引导难度较大。各经济块状由于自发形成于乡镇农村,点多面广,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位于乡镇农村的企业人才引进难度大,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缺少,相应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协会建设滞后。政府对“从众跟风”产业发展也难以进行有效引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二是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处于“轻、小、集、加”产业,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档次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出口容易受到贸易堡垒限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产品相似,价格竞争严重,缺乏必要的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程度也不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致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三是得益于产业开放性的块状经济,“从众跟风”现象严重,模仿成风。由于市场秩序不够健全,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弱,缺乏创新积极性。于是,企业发展只有转向依赖规模效应,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战在所难免,效益下滑势在必行。可以说,产能扩展伴随着效益下滑已是当前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是见长于小区域经济的块状,块状内部无法建立合理的专业分工机制,群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为家族经济的块状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而块状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区域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在于专业分工合作而不是“大而全”,这一情况决定了块状产业的经营模式无法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市块状经济低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发展而成的块状经济,不足的是人才和技术,缺少的是合作和信任,正越来越受到低价恶性竞争而导致效益下滑的威胁,加快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已是我市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国外块状经济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块状经济”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时代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通常所讲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它包括“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和“城郊结合部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两种生成形态,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我省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以及我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从“块状经济”的成功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种模式:

??意大利式的垂直深化模式。意大利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它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 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特别是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随着块状经济的集聚发展,新企业从原有企业脱离出来,发展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或进行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从而使早期形成的原始块状经济通过发展提升逐步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演进,生产着高端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意大利萨苏鲁磁砖集群、科莫丝绸集群、帕拉图毛纺集群都是创新型集群的典型。

??日本的水平式发展模式。日本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在京畿、阪神等大工业区外散布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块状。在政府的引导下,原始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基于发展目标和内部创业的需要向相关产业进行扩张,从而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形成分工协作、联系更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如东京城区南部的大田湾,政府通过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大力支持各单一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最终形成基于相关产业扩张集聚的产业集群。

从这两模式的发展轨迹可见,虽然途径不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块状经济的最终都发展成为了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领域的产业群体。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一种企业群的“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彼此面向客户提供生产和服务,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在生产上: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表现出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在配套上:产业集群内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提供前期的市场分析、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等孵化支持,中期的工业设计、产品测试检验、管理咨询等产业化支持,后期的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等市场化支持;在扶持上:当地政府部门能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通畅的融资渠道和信息平台、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大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及时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在文化上:拥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勇于承担创新风险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

这样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共生效应??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这些共生效应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确保产业集群在国际性或区域性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

三、我市块状经济发展提升的思路与目标

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块状经济最终都成功地形成一个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广东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上海、山东等省市政府也制订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这些省份的做法可见,发展集群经济在国内已有一定共识,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市从块状经济走向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提升条件分析。块状经济是一种低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但不等同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比我市块状经济还有以下缺陷:一是产业扩张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市某些产业的垂直分工还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总体来说产业链仍比较短。而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还没有能够大规模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会处处受到来自同行的排挤和产业链高端的压制,会变得没有竞争潜力。要摆脱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已发明的科技成果向一般民用的转化速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优势,研发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竞争优势不强。当前我市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之上,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产品的价格优势在___过去的发展中的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这些新的情况带来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行业的巨额损失。以往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已不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快培养并吸引高等生产要素,引导整个产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二)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市当前的工业基础,结合块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块状经济发展要坚持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主线,通过细化产业垂直分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化协作,从而推进我市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我市块状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最终使我市块状经济向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三)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初步考虑“十一五”时期在市级层面应依托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着力构建以___县为中心涵盖越城区、袍江工业区的国际性纺织产业集群;依托诸暨市的五金、环保机械设备、上虞市风机、铜业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依托上虞市的化工、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新昌县的轴承、汽车轮毂和___县的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形成以新昌市和___县为主规模较大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依托浙江玻璃的超薄玻璃产业和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现有基础在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对诸暨、嵊州的袜业和领带以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做精做优。各县(市、区)还可以结合各自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各自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战略,再形成若干区域性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提升我市块状经济的对策措施

国际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界要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普遍需要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的六大“功能平台”来支撑。建设这六大功能平台,要同时考虑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发展方向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要使块状经济成功升级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为块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规划指导。自发组织而成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雷同性,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规划指导等手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重点引导企业升级提高现有产品。要以产品协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培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二是在规 划方面要通过园区规划等形式集聚产业,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要纠正以产业升级规划取代集群升级规划的误区,要尽快制定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方向,通过园区规划、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要规范块状升级,首先要规范企业行为,制止块状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要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引导块状企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创新转变。四是要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对公共要素的利用,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TP399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拥有全国发明专利总数的65%,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1]。2013年,工信部将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积极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管理、市场、信息、融资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发展[2]。

为加快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2013年,课题组联合济宁市科技局、任城区中小企业局、微山县中小企业办公室在济宁市十二县市区20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研问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分析,并针对其发展困难给出策略方法,希望能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调研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提升,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发资金短缺、缺乏创新意识、高技术人才匮乏、短期行为较为突出、社会服务系统偏少、市场信息闭塞等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制约当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针对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8个主要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调研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统计出选择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企业数量占总调研企业数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缺乏创新资金是各企业的最大问题,其次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也困扰着相当多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感觉技术创新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太大。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服务需求

调研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所需要的服务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对以上服务需求明显,特别是研究报告、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评估。

1.2 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下面为对中小企业当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销售、创新的现状,以及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的调研情况。

(1)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情况

此项调研首先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如企业是否有网站?企业是否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企业是否有完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等?然后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把调研结果用折线图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图1所示为部分调研结果。

图1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济宁市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网站的仅占20%多,正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也仅占40%,而有进销存管理系统的企业数量也不足50%。从以上数据可知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序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也低于上海、天津、青岛、无锡等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2)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调研数据显示,有59.5%的企业认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时缺乏技术和维护人员,也就是信息化人才,5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48.9%的企业感觉缺乏产学研合作渠道。如图2所示。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没有把实际的企业数据整合起来,未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决策起到应有的巨大支撑作用。

图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3)信息化需求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化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济宁市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如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高效管理等,所以各企业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调查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63%的企业急需人才培训服务,34%的企业需要网站建设与维护服务,38%的企业需要软件运营服务,42%的企业希望能通过当地高校和科研部门获得“物美价廉”的信息化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服务

2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下面根据调研数据,对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需找束缚其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 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在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中,IT部门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信息化决策基本都由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但企业高层领导往往缺乏专业信息化主管思维,不能全面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这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据首位。这也表明了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是导致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率低,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底,本课题组在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份数350份。调查问卷专门针对学生毕业时期的去向、职业的取向、是否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6%的学生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事实表明即使这16%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是信息化复合人才,包括: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的复合等等。

2.3 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目前,济宁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等,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再加上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受资金影响不得不减少生产,降低损失。所以济宁市中小企业能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多,或者说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寻找免费软件的原因。

3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济宁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济宁市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呢?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3.1 提高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老板,所以要使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就必须使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他们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举办“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活动

早在2008年,济宁市为了增强中小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举办了全市“千人创业小老板”提高培训班,市县两级免费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为中小企业跳出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号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 “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培训活动,使中小企业老板尽快转变对信息化的认识。

(2)树立信息化榜样企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可以在每个行业中寻找1-2个经营状况良好,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和突出困难,促进供需对接,提高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宣传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引导信息化意识薄弱的中小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

调研数据表明济宁市中小企业急需信息化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的策略,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进行。

(1)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网站上举办中小企业网上招聘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措施、增加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2)基于三螺旋理论[3],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相互协调,就人才需求定向培养、技术合作支持等有关事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稳固产学研交流合作渠道,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研发成果产业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

3.3 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企业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4-5]、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SaaS[6-7]等新型技术以其独特的业务和技术特点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需求,促进其跨越式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营销成本,还能极大地开拓市场。特别是Saa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济宁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难题: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高技术人才稀少、商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管理力不从心、经营决策缺乏创新等等。课题组对这些难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课题组希望提出的这些策略和方法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徐子睿.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破题[N].文汇报,2013-04-28.

[2]新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N].中华工商时报,2013-05-16.

[3]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4]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32-37.

[5]黄剑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配需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12(24):32-3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8)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较大企业相比,灵活性较高,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较低。对于这样特点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尤为重要。不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重点,代表着企业的不可效仿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那么其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技术创新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进入市场的初期,中小企业基本上是通过技术创新开始创业,新的技术创新给市场中原有的大企业造成冲击,促使原有大企业进一步研发新的技术,对应市场中的创新,保证市场占有率。其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建立和灭亡速度都比较快,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了社会中各种技术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作用,还是中小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二者都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所以为了更进一步地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途径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应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国外的国家早,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运转起来能够更加灵活。又由于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他们没有办法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也无力与大企业竞争其难以复制的产品,因而,中小企业往往将力量投入到大企业不重视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2.中小企业具有广泛的经营范围,成本较高。

随着现在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品种单一,生产量较小,不能大批量生产,导致单个产品成本会增加。

3.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差。

从经济情况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与世界相比,流动资金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所以,在中国,企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银行。因为大企业不容易倒闭,银行的贷款有保障,但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变成死账的概率比较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他们的经营风险高,且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抵御经营中出现的风险,抵御能力差。

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鼓励政策以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观念淡薄。

企业都是以利益为主,我国中小企业都是采用比较保守的方式来经营,大部分都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来经营盈利。传统的经营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保障,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利润。所以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传统模式,技术创新的观念淡薄。

2.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在我国技术创新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科技人才尤其重要。但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中年人,缺乏时代的优先感。3.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在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中提到我国中小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抵抗力差。就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流动资金的银行贷款上受到限制,所以也会导致企业中缺乏资金。没有资金就引进不了先进的技术,也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应该尽力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推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根据以上所述的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

1.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在我国的有些企业里,大家的积极性减退,多干少干都一样,这样的心理充斥着员工的内心。员工提出创新也要经过层层的批准通过,而且对于员工也没有奖励。所以,员工也就不会去创新。在现代化的企业里,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一个企业堕落,最后退出市场。所以,要增强管理人员和每一个职工的创新意识。

2.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在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存储方面,商业银行成为企业的依赖,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各个银行都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信贷申请的成功率,提高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力。

3.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人才稀缺,中小企业应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在高校建立自己的基地,培养自己的专需人才。大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着很好的创新能力,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集聚人才,大力育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4.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法律是保证企业各项活动能够正常、规范进行的规则。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就要制定出完善的中小企业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中小企业能够有所依据,有所保护。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9)

一、浙江块状经济现状与问题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块状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部分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总共有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总体上看,大部分块状经济 “低、小、散”问题突出,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部分块状经济虽然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扎堆,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而不像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的发展路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二、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体现在增长速度、生产率、结构转化等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产业集群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机会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创新通常是一种合作进程,把不同团体的创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到可以进入市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性以促使这种创新过程的实施,专业化分工又可以促使企业专注于细小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集群内适合于特定行业的特殊的基础设施,如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都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实施。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不足,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获得集群外部企业无法得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孤立和分离所致。如果在一定的环境下,那些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空间集群,实现集群式创新,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仅靠集群内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式创新会很缓慢,难以持续,需要借助于某种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和保证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推进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重要抓手

传统的“产、学、研”联合体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具有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特征。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曾经造就了一批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的重点产业。但是,国内长期缺乏鼓励“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政策和相关规定,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由于合作成果产权归属模糊,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分担不公,合作伙伴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联合研发体流于形式,未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因此,国家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推动技术创新,丰富人力(下转第32页)

(上接第45页)资源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通常,块状经济转型向产业集群升级涉及到集群内产业层次的不断升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集群分工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和集群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实现这些升级,对应有四种模式:一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二是商业创新主导模式(或称为市场创新模式)三是组织创新主导模式,如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和企业联盟;四是品牌创新主导模式,如在产业集团之间形成共同的品牌。由此可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种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自身特征使其成为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2)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3)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因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整合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五、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思考

立足共同需求,形成技术标准。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任何企业都难以单枪匹马获得技术突破和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虽然利益不同,但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上都有共同的需求,可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共享知识产权。合作创新、共谋发展、共享重大产业化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益,必须建立信用和利益保障机制。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明确合作创新任务、投入和收益、知识产权分配等重大问题,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建立开放发展机制,严格做到“四防”。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积极与外部组织和成员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生机和活力。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完善联盟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产学研合作从以往的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的方式,发展到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等共建实体的模式已成为联盟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联盟必须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10)

一、东部沿海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若干困境分析

(一)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从东部沿海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来看,本身存在着诸如: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规模较小、资信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目前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其次,从外部融资环境上看,实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银行进一步加强了信贷风险的控制,而银行业竞争加剧,也促使银行从其“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出发,更加倾向于向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从执行上看,效果有限。再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大量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流向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民间金融机构发展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用工困境

1.“民工回流”企业面临“招工难”困境。“民工回流”使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目前民工回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中、西部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中、西部省份经济的崛起,原本由中西部到东部沿海省份的务工人员,开始回流;第二,东部沿海省份生活成本上升,特别是近年来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工资上升水平低于物价上涨水平,并由此产生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困难。导致“用工难”“民工荒”问题开始在东部沿海省份出现,伴随着“民工回流”的是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民工回流”导致企业熟练工人流失,对企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重新雇工,需要支付一定的培训成本,这无疑给企业的持续生产和成本节约方面构成挑战,另一方面,“民工回流”改变了东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状况,使得企业不得不面临“雇工难”问题。

2.劳动力素质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适应企业要求,是用工困境的另一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那种单纯依靠体力投入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企业越来越偏向于雇佣懂技术、懂知识的技术工人。但是目前劳动力素质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偏差,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即使有应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的动力,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工人的原因,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生产计划,而生产技术和设备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也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最终导致企业整体素质较低。

(三)出口困境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对进口进行较大限制,同时积极鼓励出口。贸易保护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由于订单较少、出口受阻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积压,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状况。

2.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竞争优势。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价格优势的流失,产品竞争力被削弱,增加了发展外贸的难度。虽然国家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但是企业利润依然难以保证。同时,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外产品相对竞争力增强,我国出口竞争企业面临较大冲击。

(四)技术创新与应用困境

1.人才吸纳能力不足,阻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是个很关键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吸纳优秀人才能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中小企业人才吸纳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家族式企业占多数,企业在用人方面,多是偏向于重用内部人,而对于外部人则重视不够,削弱了外部优秀人才投身中小企业的动力。二是,人才激励不足。首先,中小企业缺乏一个有效人才培养机制,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比较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和员工素质评估制度,因此也不能比较公平合理的对优秀员工进行奖酬激励;其次,长期形成的“人治企业”的管理文化,也不利于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个人管理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其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三是,中小企业往往由于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而留不住优秀人才。人才困境阻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从企业自身方面看,技术创新需要资金支持,目前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下,创新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这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出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状况,许多企业有创新动力,但是创新活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而面临较大阻力,因此大多数企业最后还是选择模仿而不是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国家方面看,国家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当前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原因,因此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把企业在市场压力下的被动式创新,与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主动支持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

3.劳动力素质较低,阻碍了技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应该与相适应的劳动力相配套,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优势,较快的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产业技术工人较为短缺,这就限制了新技术的运用。由于缺乏技术工人,有些企业机器设陈旧,仍然无法更新,不仅严重的束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使得企业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而面临被淘汰风险。

二、对策思考

(一)构建和优化针对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平台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融资较为困难的状况,应该加快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1.优化以创业板市场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仅对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所必须,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融资平台,创业板市场通过为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利率较高的背景下,无疑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优化创业板市场,保证创业板市场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做到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应该加快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服务的中介组织发展步伐。针对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较小等特点,应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其一定支持,同时应该建立起中介组织评级制度,对于资信度较高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给予较大税收优惠,而对于资信度较低的中介组织应该加以规范。其次,应该加强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力度,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由于处于创业期,其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加强对上市企业的监管不仅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利益,而且对于创业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2.构建中小企业合作金融组织。中小企业合作金额组织的构建,有利于从企业联盟内部解决融资难题,促使企业资金由“外源性”向“内源性”转化,相比于“外源性”的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合作金融组织的构建。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合作金融具有互特点,由此实行的低利率,不仅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提高了企业盈余资金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合作金融将有利与中小企业迅速融资,对于解决企业临时性资金困难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1.设立“种子基金”扶植处于创业期的优质企业。处于创业期的“优质企业”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应用新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需要较为充足的创新资金做支撑,资金对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尤其重要,而这些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创新资金,创新活动受到很大抑制,因此设立扶植优质企业的“种子基金”尤其重要:首先,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来看,设立专门扶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种子基金,可以为中小企业传递国家将大力扶植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的信息,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其次,从中小企业方面看,设立“创新基金”为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提供了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水平。

2.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型、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要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多方参与。首先,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需要转变管理观念,为科技型、管理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应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薪酬奖励制度,去除在薪酬和奖励方面的随意性,以更好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人才建设机制和经营管理理念。其次,从政府层面看,一是加强财政对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培养更多适应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技术人才,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在税收方面给予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较大的优惠,降低税率水平;三是,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为高校和企业更好的合作提供平台,加大对技术创新、新技术运用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相关人员奖励力度。

(三)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优化产业结构

“民工回流”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出现用工困难状况,而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用工困难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困扰着中小企业。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第一,应该着力推进中小企业转型,由原来靠大量劳动投入的劳动密集型转为主要靠技术、和资本投入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水平;第二,应该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同时在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降低农村中的隐性失业问题,以便为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提供充足劳动力。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篇(11)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特征

1.1研发投入总量不断增长

2015年,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436家,占38.7%;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下同)经费投入达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7.3%;R&D投入强度有所增加(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人员合计为19938人,增长6.1%;R&D项目数达1677项,增长12.9%;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85家,增长3.2%。

1.2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凸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这不仅体现在R&D经费投入、R&D项目总量以及R&D人员已具相当规模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还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科技实力的提高等方面。发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现的最重要标志,到2015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2365件,比上年增加502件,增长27%;通过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达631万元,增长66.1%。同时,企业在行业中的标杆地位不断增强,到2015年年底,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76项,比上年增加15项,增长24.6%。

1.3大型企业依然是科技创新主力

全市36家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2%。从研发投入看,大型工业企业R&D人员9744人,占48.9%;R&D经费投入39.3亿元,占64.0%,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R&D经费投入占50.2%。从研发产出看,大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6.7%,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69.7%;专利申请827件,占33.7%,其中发明专利400件,占37.3%。1.4冶金行业保持科技创新龙头地位2015年,冶金行业依然保持科技创新龙头地位。近年来,冶金行业面临着国内钢材产能过剩的生产压力,企业依托科技创新,主动谋求转型升级。2015年,冶金行业R&D经费共投入21.0亿元,增长5.0%,占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总额34.2%;R&D人员2757人,增长25.4%,占13.8%。纺织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R&D经费及人员投入均有大幅度增长。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益有所下降

多年来,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增幅在苏州五县市(区)中保持前列。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2454件,同比减少44.1%,其中发明专利1071件,同比减少33.9%;新产品销售收入650.1亿元,同比减少35.1%。对比企业有效发明专利26.9%的增幅和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54.1%的增长,我们或许可以把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减少,部分归咎于———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国外技术而不是自主研发;冶金行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占比达64.1%的体量和45%的减少幅度,拉动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减少29.1%,由此可以部分解释新产品销售减少的原因。总的来说,R&D投入和产出的不均衡发展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2.2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从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看,2015年,中小型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400家,同比增长13.0%;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48家;R&D人员合计10194人,占51.1%;R&D经费投入22.1亿元,占36.0%;专利申请1625件,占66.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9.2%,比大型企业少7.9个百分点。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小型企业在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盈利水平的状态下,研发投入和产出不仅体量小,而且效益低。

2.3企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

2015年,在巨大的经济运行压力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有所下滑,企业重当前、轻长远,重生产、轻开发的发展模式更加明显,科技创新更注重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开发。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减少44.1%,其中发明专利减少33.9%。而与此同时,企业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增长54.1%,但对引进境外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大幅削减,减少80.5%。长期来看,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达17.8亿元,增长34.5%。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其效果更为直接地体现在产品质量的改善、花色品种的增加或者产品的升级换代等方面,并最终体现为新产品数量的扩张及销售收入的增加,但对专利产出等更具突破性的创新影响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利产出水平,原因在于技术改造延长了现有技术的生命周期并减缓了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程度,从而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张家港市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幅下降或许与快速增长的技改经费支出存在一定关系。

3提升张家港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注重本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资企业出于对核心技术保护的考虑,往往会把其核心技术研发力量留在本国。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R&D经费支出仅增长2.1%,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停摆状态,研发经费主要用于试验发展。由此可见,外资企业不管在研发投入总量还是在研发技术溢出效应上,都不能成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要依靠本土企业。首先,本土企业要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地引进国外技术或国内技术容易导致“技术依赖”,企业因为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和经验而难以打破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路径。其次,必要的技术引进要尽量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实现二次创新,最大化地发挥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提升专利技术产出水平和新产品经济效益。

3.2平衡大型企业带动与中小型企业崛起

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具有资源优势,雄厚的资金投入和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机构都是中小型企业所不能匹敌的,大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头羊作用不能忽视。同时,中小型企业拥有庞大的数量群体,也是最有经济活力、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很难获得外部资源的青睐。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营造创新环境,分担企业创新风险,激活中小型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中小型企业崛起,在促进大型企业创新带动和提升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平衡。

3.3平衡短期生产效益保障与长期自主创新发展

保障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水平提供充裕的物资基础,因此鼓励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但不能因为追求技术改造获得的短期效益而放松了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要平衡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作用和效益,也要密切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动态,跟踪产业技术前沿。

参考文献:

[1]陈志光.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转化能力提升研究[J].城市经济,2016(2):65-68.

[2]张西征,刘志远,王静.企业规模与R&D投入关系研究———基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2):265-274.

[3]项歌德,朱平芳,张征宇.经济结构、R&D投入及构成与R&D空间溢出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1(2):2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