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能源消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6:20

能源消费论文

篇(1)

2.主要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本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GrangerCausalityTest)对主要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做进一步验证。平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通常来说,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必须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检验,结果如表4。从表4看,GDP与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数据经对数化处理后,仍是非平稳数据,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对一阶差分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2.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5看,LNGDP是LNCP、LNNG和LNWE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LNCO和LN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与前面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基本上一致。以上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带动原煤、天然气和水电生产的主要原因,原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关系。这说明,主要能源生产是一种被动式的发展模式,能源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有限,反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生产。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与发展战略有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确立了以保护生态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更是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全省经济建设都围绕保护生态开展,并未通过资源开发、销售等途径谋求带动经济发展。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从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看,GDP与原煤、天然气、水电生产之间相关性较高,分别为0.9854、0.9801、0.9764,与原油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为0.5190。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表明经济增长对原煤、天然气、水电等能源生产存在单方向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是能源生产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促进能源生产和结构改善,要以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

2.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的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资本拥有量弹性系数分别为0.5397和0.3031,这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资本的推动作用。全省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单位GDP能耗依然较高,节能降耗压力较大。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全省能源消费主要以工业为主,且煤炭的消费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近年来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所上升,但水电开发利用能力还相对薄弱,太阳能、风能的利用还处在启动阶段。随着全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建议

1.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创造良好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结构从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向节约型、集约型转变,改变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应为适度发展煤炭产业,进一步发展电力,提升天然气利用强度,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探索可燃冰等能源供给新领域。一是要保持一定的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供给能力。二是要加大煤炭产业整合力度,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三是要重视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尽量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四是要制定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提高水电、太阳能、天然气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走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

篇(2)

能源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不亚于人类对粮食、空气、水的依赖程度。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能源供给赶不上需求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爆发了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危机”,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的高度关注。我国既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能源危机不可能不影响我国。在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第一次将石油提高到了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并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先后几度出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石油供需计划。由此,能源之重要性可见一般。因此,如何避免能源危机、保障我国能源之安全,如何正确处理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1、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

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我国经济现在处于快速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较快,尽管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增长,但是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却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越来越大。由于受资源限制,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工业和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仍为投资建设重点:在能源价格上涨趋势下,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众多能源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属于低水平的由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生产技术水平低,在降低耗能、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缺乏技术支持,致使节能降耗实施遭遇困境。

2、科学进步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能源不断革新,是社会发展对传统能源提出更高要求的一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如何更高的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的实现,科技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只有科技,才能使传统能源的利用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在能源不断的投入,传统能源变的优质、高效、洁净、便捷,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非常多的益处,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我们知道,化石燃料以前的燃料主要是薪材、畜力、风力、水力以及未加工的化石燃料煤炭等。这些燃料与经过加工后的各种燃料油、火电等相比,无论从其经济性、动力性、质量、效率、便捷、清洁、用途等等方面,显然是望尘莫及的。而这一切都是科学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能源的任何革命性改变,都是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利用才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和现实。

从上述分析中看出,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化石燃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能源和原料,而它们又是不可再生的。按照其储量,以及越来越快的消耗速度,化石燃料的枯竭已屈指可数,开发持续能源已迫在眉睫。从目前看,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已发现多种可持续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而其中,开发利用相对较多的为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但是与化石能源相比,其数量微乎其微。

3、科学进步使得节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缓解能源危机

当今世界面临着三大难题:人口、资源(能源)、环境。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缓解能源不足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必须走节约与开发并重的道路,从节能中增产,从节能中求效益。必须建立相关法规,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损失,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的目的是: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石油除了是主要的动力燃料外,还是主要的化工原料,目前石油化工产品多达7t种以上,石油是三大合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的主要原料,同时还是生产化肥、农药、染料、溶剂、洗涤剂、肥皂、炸药等的原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者——工业依然较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设备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能耗高,管理和操作水平低,许多环节能耗无计量无核算,企业布局不合理,生产能力不配套,能源利用效率低,利用效率只有8%~30%,而日本在50%以上,西欧也在40%以上。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节能:(1)改善企业管理。(2)更新改造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3)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此外,我国农村应本着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更深更广地普及节能知识,推广四新: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农村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降低燃煤比例,提高燃气化规模和水平,提高文化文明层次。

我国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因为节能是一种不要能源的开源,节能是人人可以“生产”的能源。我国能源浪费大,节能潜力很大。我国能源利用率若从28%提高到50%,一年可节约3亿多t标准煤,直接经济效益达千亿元,将为国家提供数千亿元收入。节能是一项有效、经济、迅速的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措施。

最后,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以及科学进步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科学进步,促使新能源开发,缓解能源危机,同时抓好节能工作,使得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可以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篇(4)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篇(5)

90年代初,在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业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个月又进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强度的上升。这一点与其他工业先行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消费特点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著增强。

反观中国今年来的情况,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以超过1.2亿吨,但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费结构的这种逆转,是暂时的还是反映了一个长期趋势呢?我认为是个长期趋势。因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将长期限制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

首先是世界资源的不可能性,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稀缺国家,根据目前预测,中国在未来石油的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完成阶段,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仅相当于美国的1/16,日本和韩国的1/10。

美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却是工业化国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果按日韩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每年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这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但是,世界石油资源并不丰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产量约为45亿吨,其中可贸易的量为22-23亿吨。即使今后世界石油产量和贸易量还会增长,相对于中国的巨大需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是依赖世界资源完成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的。但由于从人口看它们是中小国家,虽然人均石油进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总量却不大。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可能依靠世界资源完成这个转换。2003年中国原油加成品油进口已达1.2亿吨,2004年又上升到1.5亿吨,已经把世界当年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拿到了中国,许多人甚至把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归结到中国的需求。即便如此,还是难以挡住石油消费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依赖世界资源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困难。

其次,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使进口石油的增长受到严重限制。事实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贸易量中,超过2/3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占有。2004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6.4亿吨,欧盟为6.2亿吨,日本超过2亿吨。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就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从而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国在未来的石油进口量肯定还会上升,但是进口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经济的可能性问题,还有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

由于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在大国的国力较量中,石油就成为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较量中的焦点。美国自2001年以来已经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占领,目前又在中亚一些国家不断策动“”,还以反海盗为名,在马六甲海峡建立了军事存在。通过这些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国近年来的军事部署是围绕中东和中亚石油资源区进行的。如果中国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赖从这一地区进口,不仅未来的经济安全度难以预测,甚至政治上的独立都会受到威胁。因此,依赖海外资源实现能源结构转换,即便经济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从长期看,中国的工业化将很难实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样的能源结构转换。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比较丰富,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的持续上升和石油消费比重的下降,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未来10年中国环境将持续恶化

如果中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就将面临日益艰巨的环境挑战,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上完成工业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国,燃煤所导致的有害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各种有害气体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总量约8000万吨。

如果按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石油消费比重下降的情况来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0亿吨标准煤,而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折合煤炭产量就是近95亿吨,由煤炭燃烧所排放的有害气体按目前的环保水平来推算,也要达到近4亿吨,即比目前增加5倍,这当然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有人说,既然能源消耗与环境灾难是因为进入重工业阶段所产生的,那么中国是否可以绕开这个阶段呢?由于重工业化还带来了其他许多诸如资源与投入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许多人正在争论中国是否应该走重工业道路。

中国进入重工业阶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经引发了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这些耐用消费品都必须以重工业来支撑。所以,中国应不应该、走不走重工业道路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未来中国居民应不应该提高消费档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论。因为这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则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搞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举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例子,说明本国的重工业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但是与石油的情况一样,对于只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人口的小经济体来说,通过国际分工与交换,的确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使本国经济发展绕开重工业阶段,可是对中国这样有着巨大人口的经济体来说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钢铁、化工和机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走过重工业阶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费就减不下来。

也有人说,中国不是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吗?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废钢铁就可以减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循环经济是对已经加工使用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因此发展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必须是大量社会产平已经到了使用寿命的终结期才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可以很发达,而在发展中国家却规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国,以钢材消费来说,房地产占了一半多,机械工业占了20%,汽车工业占了5%,而从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积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会汽车和机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为50年,汽车和机械的使用年限为15年,那么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都不会有大量报废的钢铁进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属和塑料的情况与钢铁是一样的。所以,至少在未来10内,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大规模节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气环境来说,目前的环境容量空间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要继续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达到环境容量的极限。如果中国不可能绕开重化工道路,国际资源又不能支撑中国实现从以煤为主向以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转换,则中国的工业化就必须选择新的道路。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前的含义是指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然而从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关系看,这个“新”字更应该是指中国必须走上一条世界各国从未走过的技术道路,即必须在新的能源与原材料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建设。因此,中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不仅对自己的过去是“新”,对世界来说也是新的。

正因为中国的新兴工业化是前无古人的工业化,因此中国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然充满了各种困难,肯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在成功地转向新的工业化道路前,则必须继续依靠传统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须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继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环境由于煤炭燃烧比重上升,会持续恶化。我们对此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以使中国经济能依靠煤炭,在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出足够长的时间。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在生产而不在消费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节约资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要求人们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我认为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从消费入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触。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

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做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还有人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使用,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同理,如果因为印度等其他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度上升,中国也要为其分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所以,只要资源价格是正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就没有必要主动拉升国内价格。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企业规模过小,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成规模经济。

四、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才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

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如汽车和房屋建筑,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电炉炼钢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目前铁矿砂炼钢仍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从金属蓄积量来看,目前已经等同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很大,现在就开始起步了。

五、最应节约的是土地和水

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警惕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

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的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2/3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就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经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

篇(6)

20世纪90年代,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如何选择低碳发展途径已经成为中国农村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能源消费的数量、品种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总量来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由1980年的328.0百万吨碳当量(MtCe)上升到2000年的670.47MtCe,增加了一倍多。从消费结构来看,非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略有下降,商品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生物质能源已不再占据农村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1979年,生物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68%,而到2000年生物质能消费仅占35%;商品能源消费则从1980年的30%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68%。从消费部门来看,农村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980年的20.4%上升至2000年的43.9%,呈逐年上年的趋势。 二、中国农村未来商品能源消费增长的必然性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加快农村能源商品化的进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规律看,农村用能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相对应的。尽管当前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低、结构单一,但未来的农村商品能源消费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首先,能源消费与经济收入有密切关系,经济愈发达收入愈高,能源消费数量愈高。1995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到2000年达到2253元。收入增加不仅大大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且还使农村居民倾向于购买高效率的农用机械以替代部分劳动量。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刺激农村商品能源需求。 其次,城市化所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也涉及到能源问题。在能源需求方面,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生活用能需求有很大差别。城市居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如电、气等占很大比重,而农村主要以煤为主。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为131.25公斤标油,农村人口仅51.66公斤标油,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0%。联合国预计21世纪头10年里会有2亿中国人移居城市。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新增3亿人,总数达到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不管哪一种预测接近事实,城市化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生物质能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毫无疑问,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商品能源的消费需求。 再次,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它主要使用电力和柴油泵等商品能源。"九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一批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全面实施"机械化旱作蓄水保墒技术"等项目,带动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幅度很大,促进了农村对商品能源消费的需求。 最后,生物质能约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直接燃烧生物质不仅破坏了林木生态,带来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此外,秸杆不能还田还会降低土壤肥力。鉴于直接利用生物质能的种种弊端,农村能源消费必须走商品化道路。 三、中国农村碳排放的增长趋势 生存和发展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要生存必须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能源需求;要发展必须保障农村居民像样的生活的能源需求。中国的二元发展结构导致农村和城市生活标准差距巨大,农村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碳排放水平均大大低于城市。由于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外延式物理扩张的发展空间巨大,由此产生的GHG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中国农村未来碳排放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物质能消费转向商品能源消费。生物质能约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主要用于家庭炊事和取暖。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家庭越来越多的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即农村中商品能源比重越来越高,而生物质能比重越来越小,这必然会增加农村的碳排放量。二是城市化带动的能源需求。城乡能源消费差别巨大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一大特

篇(7)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5-03

1 前 言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节能减排将是一项基本国策,问题是这一抑制能源消费的政策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回答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如果能源消费增长能够带动经济增长,那么限制能源消费肯定会限制经济增长;相反,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或重要原因),那么抑制能源消费将不会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此外,国内外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不少,但结果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除了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外,不同国家或不同地方的不同样本数据,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规律实际上可能没有普遍性,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认识。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弄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年度数据,考虑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设定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经济的增长状况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指标来度量,记为Y,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1978年为100。能源消费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的实物量来反映,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图1是1985―2009年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增长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能源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尤其在2002年以后,二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可见,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很可能存在着协整的关系。

2.2 稳定性检验

由于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时会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必须考虑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可通过增加DF检验法,即ADF检验法来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对趋势项和常数项设定非常敏感,预先不知道是否应该包含断截距项和趋势项,在实际研究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判别:先检验带截距、带趋势项的情形,如果趋势项不显著,则去掉趋势项;如果截距项也不显著,则继续去掉截距项。通过比较AIC的大小和兼顾模型和系数的显著性来选择滞后阶数。由表1可知LE的一阶差分,LY的一阶差分在检验显著水平为10%以下都是平稳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第一,通过协整分析,确定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存在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是国内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以能源消费为代价,能源消费总量必然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GDP并不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以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三,建立了长期动态模型,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滞后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滞后值来预测未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制定未来有关能源消费的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2 建议

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规模、技术进步、结构变动是其主要的原因,大约占了总因素的98%,从变动趋势来看,有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变动比较剧烈。一个是1995―1998年的能源消费下降,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加快;另一个是1998―2003年的能源消费上升,主要因素是结构变动中重工业趋势和技术进步变慢。因此,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新能源、新工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征收能源消费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资项目实行减、免税收及直接补贴等方式,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新能源(如核能、氢能、生物能等)、新工艺的投入,缩小各领域里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经济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另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较第二产业很低,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就会下降,所以国家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 本文需改进的地方

在选取指标上,选取了全国生产总值指数和能源消费总量,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够细致,可能不能在实际上给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操作信息,应该把全国的情况按行业来细分,首先可以按三个大的产业来划分。再进一步,就可以按更细的行业来划分。而对能源消费,也可以按不同类型的能源来划分,譬如可以按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四种类型的能源分别来做实证研究。这样研究会得到更有用的分析结论,还可以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作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余江.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达摩达尔•N•故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侯建朝,谭忠富,谢品杰.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9(27).

篇(8)

一、引言

电力能源是我国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与电力能源的消耗成正比变化,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越快,电力能源消费越高,尤其对于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往往是能源依赖型,并且依赖更多的为不可再生能源。中国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因此研究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经济增长带动电力能源消费增长,另一方面,电力能源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然而,一般依赖定性分析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哪种力量占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节能减排是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键问题在于是抑制能源消费的政策能否阻碍经济增长?答案主要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二、因果关系测度方法的选取

ARDL(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方法是一种较新的协整检验方法,最早由Charemza和Deadman(1992)提出。与传统的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比较起来,ARDL方法更适合对小样本的估计,并且对数据的平稳性要求不严格,无论数据是I(0)的,还是I(1)的,也无论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个方法都可以使用。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容量有限,并且选取的时间序列往往存在非平稳性,因此本文选用ARDL方法对电力能源消费与代表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本文主要分析电力能源消费的经济影响,因此假设电力能源消费为被解释变量,GDP作为解释变量,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变量分别取对数后,电力能源EC-经济增长GDP系统可以使用方程(*)模拟:

(*)

和 为协整关系或长期动态关系系数, 和 为短期动态关系系数, 为一白噪声过程。在长期动态关系不存在的原假设下,构造F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接受原假设,意味着我国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反之,拒绝原假设,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Pe-saran等人(2001)证明,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F统计量将服从一个非标准的渐进分布,他们给出了F统计量的上下两个临界值,大于上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意味着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或者长期动态关系;如果计算得到的F值小于下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意味着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在此检验过程,变了的平稳性均不用考虑。进一步,可以把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电力能源为解释变量,反向检验两者的协整关系。

(**)

三、检验结果

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ARDL方法虽然对变量的平稳性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仍有一定的前提,即变量单整阶数不能超过1,或者不含单位根。因此在应用ARDL方法之前,有必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使用ADF检验,数据区间选取1978年至2012年(其中1978年到1989年的数据统计限制,只选取的1978、1980和1985年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为采用ARDL方法,还需要检验变量的一阶差分的平稳性。从表1可以看出,GDP序列和EC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ADF值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通过检验,这意味着两个变量的单整阶数均未超过1,可以使用ARDL方法。

2.ARDL协整关系检验

在方程(*)和(**)的基础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且滞后阶数的选择标准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本文考虑到自由度的影响,最终选用的滞后阶数为2,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ARDL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根据两变量ARDL检验结果可以判断,电力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一般至少存在一个Granger因果关系,可能是双向也可能是单向,因果关系的分析则需要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进一步确定。

3.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上文分析的结果表明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需加入误差修正项,通过受约束的F检验,判断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其方向。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为了检验结果不受滞后期的影响,Granger检验时选取了不同的滞后期,结果表明,选取不同的滞后期的检验结论是一致的。即,给定显著性水平5%,F统计量显示接受电力能源消费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拒绝GDP不是电力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

本文应用ARDL方法分析和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方向。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或者长期动态关系。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能源消费呈现单向的因果方向,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引起电力能源消费的增加,经济增长会带动产业的发展,而电力能源消费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分析结论还表明电力能源消费的增加不会引起GDP的增加,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中国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力,并不是来源于作为能源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力能源消费的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赖于制度建设、投资、市场发展以及创新等因素,大量的能源消费的增长只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研究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的政策意义,也就是节约能源不一定会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制约。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会消耗过多的能源,而过度依赖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经济发展会形成潜在的约束,解决这个问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利用才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韩君、梁亚民.基于协整与ECM模型的中国能源需求计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54-56

[2]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25

[3]王健林,赵佳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测度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1):86-91

[4]Charemza, Wojciech W.and Derek F.Deadman.New Directions in Econometric Practice:General to Specific.Modelling, Cointegration and Vector Autoregression [M].Aldershot,Edward Elgar,1992

[5]唐平雅.电力需求预测方法和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探讨[J].中国电力,2000,33(4):32-35

[6]钱永坤、王艳丽.能源经济及能源结构优化对策,中国煤炭,2003,(8):7-13

[7]张学武.中国能源战略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2,(6):13-21

篇(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篇(10)

王宇芳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以四川省为例,结合其1978―2010年的数据,对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会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协整理论 VECM模型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以2011年为例,中国与美国一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2613.2和2269.3百万吨油当量,位于世界前两位。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能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以四川省为例,基于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来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变量、研究区间及方法选择

(一) 样本数据说明及来源

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0年,以GDP(1978年为基期)反映四川省的经济增长,以能源消费总量(TEC)反映四川省每年能源消费状况。数据均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四川省历年统计年鉴。其中,GDP为以四川省1978年不变价格调整后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TEC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图1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1为四川省1978-2010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显然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都是有趋势的、非平稳的。为消除估计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二者取对数,记作lnTEC和lnGDP。

(二) 研究方法

图1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趋势。因此之后的研究应用协整理论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并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估计结果进行修正,以消除残差可能存在的自相关。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探究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有分析通过Eviews6.0实现。

三、实证研究

(一) 单位根检验

为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先对其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取ADF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ADF值 10%临界值 5%临界值 结论

lnGDP 2.172 -3.215 -3.563 不平稳

ΔlnGDP -3.781 -3.215 -3.563 平稳

lnGDP -1.308 -3.215 -3.563 不平稳

ΔlnGDP -2.835 -3.215 -3.563 平稳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取对数后的lnTEC序列和lnGDP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lnTEC和ΔlnGDP在10%显著水平上均是平稳的。这说明序列lnTEC和lnGDP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 协整检验

本文选取Johansen检验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协整检验。根据SC和AIC准则确定的最佳滞后长度为3。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特征值 迹统计量 10%临界值 P值

无* 0.369349 14.64221 13.42878 0.0669

至多一个 0.042951 1.273126 2.705545 0.2592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P为伴随概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迹统计量10%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根据Johansen检验建立lnTEC和lnGDP序列之间协整方程如下:

lnTEC=0.5998* lnGDP+4.6567

(31.1149) (35.8590)

AR2=0.968 F-stat=968.1380 DW=0.1702

括号内为t检验值。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四川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当GDP增加1%,能源消费就会增加0.5998%。但是协整方程的DW值明显偏小,表明残差序列存在正的一阶自相关。因此引入滞后变量,运用 VECM模型进行修正估计。

(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修正估计

由于回归变量有很强的趋势,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违背了残差独立性的假设,导致模型不能被接受运用。传统的方法是对序列进行差分以消除趋势,但这种方法会丢失信息。根据Granger定理,lnTEC和lnGDP序列是协整的,因此其短期的非均衡关系总能有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既能反映lnTEC和lnGDP序列长期的均衡关系,又能反映其偏离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机制。VECM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D(lnTEC)=-0.0457*VECM(-1)+0.4963*D(lnTEC(-1))+0.5676*D(lnGDP(-1))-0.0234

(-1.9471) (2.7394) (1.7224) (-0.7519)

其中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项如下:

VECM(-1)= lnTEC-0.4796* lnGDP-5.4504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即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0.0457的太纵横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

(四) Granger因果检验

在这两者的关系背后,是经济增长引起能源消费增加,还是经济增长以消耗能源为代价。这就需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取滞后阶数为1―5,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Granger因果检

滞后期 原假设 观测值 F-Stat P值

1 GDP≠>TEC 32 1.99299 0.1687

TEC≠>GDP 1.93625 0.1747

2 GDP≠>TEC 31 5.40512 0.0109

TEC≠>GDP 0.34251 0.7131

3 GDP≠>TEC 30 2.3568 0.0982

TEC≠>GDP 0.11856 0.9483

4 GDP≠>TEC 29 2.6849 0.0611

TEC≠>GDP 0.47645 0.7526

5 GDP≠>TEC 28 2.95807 0.0423

TEC≠>GDP 0.73589 0.6067

注:这里“≠>”表示GDP不是TEC的原因,下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1期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地因果关系。滞后2―5期内,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即四川省的经济增长是非能源依赖型的,也就是说能源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检验结果同时表明,经济增长却是能耗增加的原因。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这两个结论:(1)在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源消费总量随经济不断发展而增加;(2)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能源消费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四川省GDP增加,但是经济增长却会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参考文献

[1]韦福雷,陈曦,党忠妍.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3).

篇(1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063-02

和西方成熟的消费文化研究相比,中国的消费文化研究起步比较晚。中国学者为引介西方消费文化理论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深受西方批判性研究体系的影响和启发,在研究中国消费文化时也主要采取批判取向。

对在中国出现的消费主义现象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批判,体现了学者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但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在社会性质、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状况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如果直接挪用西方学者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只是列举一些中国的现象和案例来体现其“本土化”和现实感,往往会导致“水土不服”。

当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消费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质疑和批判的时候,中国还处于现代性不足的时代。当西方学者在探讨如何建立与后工业化富庶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化价值时,中国的工业化还远未完成。西方学者对消费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是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他们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是对西方消费社会所凸显出来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的理性回应。因此,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本土问题和本土经验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错位和脱节,“如果不经转换地机械套用,必将导致为了(西方)理论而牺牲(中国)经验的结果”[1]。这样的“西学东用”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

一、忽略经济评价,把二元社会一元化,导致研究结论过度普遍化

受中国传统的伦理性文化的影响,中国学者形成了“通过文化解决问题的传统”[1]。这一传统和处于富裕社会的西方学者对道德回归的召唤产生了某种巧妙的对接,使中国学者很快接受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批判武器。诚然,中国当代社会中也存着一些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物质至上的不良现象,但这些最富人群只占中国总人口的4%,即使是中产阶层也只占总人口的16%[2],而且正在逐步沦为下产者,人口的大部分还属于中下层。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已经不能用“金字塔型”来形容,而呈现出“倒丁字型”。“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可以发现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高度一致,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丁’字的一横。而那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的。[2]”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而大多数人收入增长缓慢,支出负担却不断攀升,其消费模式受到经济条件的极大刚性约束,消费观念仍然以量入为出和节俭为主。而少数富人虽然有强劲的消费能力,但消费已趋饱合,其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这就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消费不足。这与国家层面的消费意识形态和消费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和扩大。

总之,我国目前的主要社会矛盾仍然是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实现相对公平分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这与西方社会如何在富裕条件下重建道德文化价值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

而这些经济和社会事实在不少学者那里被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只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城乡居民不论贫富、不论经济基础如何,都深受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并实践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结论有扩大化和过度普遍化的弊端,与我国的现实国情产生了脱节,也在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上产生了偏差,因而也不能客观地评价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的经济与道德的合理性以及消费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二、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停留在外在形式的层面,过度强调节俭,否认消费合理性

由于过分注重文化道德评价,很多学者把我国居民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和符号文化内涵的追求贴上“欲望”的标签,将超出生物性需要以外的消费需求均视为奢侈性消费,将超出单纯使用价值以外的消费需求均视为炫耀性消费,二者都是消费主义的典型表现,必然导致虚假的需要和道德的败坏。这实际上是否认了我国居民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需要和权利,否认了符号文化内涵对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提升人的文化素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心理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看重社会经济利益的社会,只有鼓励全体社会成员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相反,一个社会,如果总是压抑社会成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总是将货币当成洪水猛兽,这个社会肯定是不正常的。[3]”过度强调仅仅满足生存需要的节俭消费,否认消费的合理性,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针对同一类消费品,中国消费者往往有不同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如冰箱这种耐用消费品,很多中国消费者是为了方便储存剩余的食物以免浪费,是出于节约而不仅是出于享受的目的来使用它;而对于品牌符号价值的注重也更多地是为了避免经济风险和出于质量与功能的考虑,而不一定是为了虚荣和炫耀。如果忽视中国消费者的具体消费心理和动机,仅仅从消费的外在形式来判断是否是消费主义,这样的批判流于表面,有失偏颇。

三、忽略社会差别,排斥商品话语体系,对广告和媒介作用的评判有失客观

在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观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并取得合法性地位靠的不是“国家”的行政命令,而是靠资本操纵的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所以在西方学者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中,媒介批判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国,“国家”行政命令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众媒介是国家用来进行社会规范的工具,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大众媒介依然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虽然国家肯定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的正当追求,但媒介和广告所传播的内容依然要弘扬国家所认可的时代主题。

虽然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商品经济的语境中进行的,但是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商品的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受到不同主导意识形态的规范和限制。广告和大众媒介所营造的话语和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我国,广告和大众媒介所宣传的内容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流话语下进行的。虽然广告和大众媒介都具有商业属性,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欲望,但它在主导意识形态的规范下对人们合理生活方式的引导和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应忽视的。如果把所有商品话语体系都归为消费主义文化的表现则有失客观和公允。

四、混淆中西方国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源

西方发达国家以消费享乐主义为特征的过度消费模式是引起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这一问题却主要是由贫穷和落后造成的。由于贫穷,人们不惜通过对环境的掠夺来获得生存的资源,以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落后方式维持生计。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发展资金短缺,很多企业只能从事对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或污染性生产,当然也有为了急于脱贫,急功近利而主动采用这种开发和生产方式的原因。所以在中国,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越薄弱,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越严重。资源的浪费主要是由落后的生产性浪费而非过度的消费性浪费造成的。

另外,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和技术都不发达,产业水平低,因此以“低成本”方式吸引海外投资设厂,包括劳动力低成本、资源低成本、污染低成本等,也是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都与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不应混为一谈。而造成混淆的原因,也是忽略经济评价,而偏重文化道德批判的结果。

五、结 语

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历程,在当代社会也有不同的特色和表现,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辨析中国的消费文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向。西方消费文化理论并不具有天然的普遍性和真理性,它也是特定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无论它多么丰富和深刻,对中国学者来说,也只是一种可能的思想资源。因为它不能说明消费文化的全部,不能涵盖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直接对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进行挪用,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的消费文化问题。只有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建构过程历史化,了解其不同阶段的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逻辑线索,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研究,这往往比理论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