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要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本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GrangerCausalityTest)对主要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做进一步验证。平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通常来说,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必须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检验,结果如表4。从表4看,GDP与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数据经对数化处理后,仍是非平稳数据,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对一阶差分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2.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5看,LNGDP是LNCP、LNNG和LNWE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LNCO和LN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与前面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基本上一致。以上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带动原煤、天然气和水电生产的主要原因,原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关系。这说明,主要能源生产是一种被动式的发展模式,能源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有限,反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生产。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与发展战略有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确立了以保护生态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更是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全省经济建设都围绕保护生态开展,并未通过资源开发、销售等途径谋求带动经济发展。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从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看,GDP与原煤、天然气、水电生产之间相关性较高,分别为0.9854、0.9801、0.9764,与原油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为0.5190。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表明经济增长对原煤、天然气、水电等能源生产存在单方向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是能源生产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促进能源生产和结构改善,要以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
2.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的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资本拥有量弹性系数分别为0.5397和0.3031,这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资本的推动作用。全省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单位GDP能耗依然较高,节能降耗压力较大。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全省能源消费主要以工业为主,且煤炭的消费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近年来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所上升,但水电开发利用能力还相对薄弱,太阳能、风能的利用还处在启动阶段。随着全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建议
1.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创造良好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结构从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向节约型、集约型转变,改变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应为适度发展煤炭产业,进一步发展电力,提升天然气利用强度,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探索可燃冰等能源供给新领域。一是要保持一定的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供给能力。二是要加大煤炭产业整合力度,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三是要重视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尽量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四是要制定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提高水电、太阳能、天然气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走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20世纪90年代,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如何选择低碳发展途径已经成为中国农村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能源消费的数量、品种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总量来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由1980年的328.0百万吨碳当量(MtCe)上升到2000年的670.47MtCe,增加了一倍多。从消费结构来看,非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略有下降,商品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生物质能源已不再占据农村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1979年,生物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68%,而到2000年生物质能消费仅占35%;商品能源消费则从1980年的30%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68%。从消费部门来看,农村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980年的20.4%上升至2000年的43.9%,呈逐年上年的趋势。 二、中国农村未来商品能源消费增长的必然性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加快农村能源商品化的进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规律看,农村用能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相对应的。尽管当前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低、结构单一,但未来的农村商品能源消费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首先,能源消费与经济收入有密切关系,经济愈发达收入愈高,能源消费数量愈高。1995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到2000年达到2253元。收入增加不仅大大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且还使农村居民倾向于购买高效率的农用机械以替代部分劳动量。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刺激农村商品能源需求。 其次,城市化所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也涉及到能源问题。在能源需求方面,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生活用能需求有很大差别。城市居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如电、气等占很大比重,而农村主要以煤为主。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为131.25公斤标油,农村人口仅51.66公斤标油,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0%。联合国预计21世纪头10年里会有2亿中国人移居城市。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新增3亿人,总数达到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不管哪一种预测接近事实,城市化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生物质能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毫无疑问,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商品能源的消费需求。 再次,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它主要使用电力和柴油泵等商品能源。"九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一批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全面实施"机械化旱作蓄水保墒技术"等项目,带动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幅度很大,促进了农村对商品能源消费的需求。 最后,生物质能约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直接燃烧生物质不仅破坏了林木生态,带来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此外,秸杆不能还田还会降低土壤肥力。鉴于直接利用生物质能的种种弊端,农村能源消费必须走商品化道路。 三、中国农村碳排放的增长趋势 生存和发展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要生存必须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能源需求;要发展必须保障农村居民像样的生活的能源需求。中国的二元发展结构导致农村和城市生活标准差距巨大,农村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碳排放水平均大大低于城市。由于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外延式物理扩张的发展空间巨大,由此产生的GHG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中国农村未来碳排放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物质能消费转向商品能源消费。生物质能约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主要用于家庭炊事和取暖。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家庭越来越多的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即农村中商品能源比重越来越高,而生物质能比重越来越小,这必然会增加农村的碳排放量。二是城市化带动的能源需求。城乡能源消费差别巨大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一大特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5-03
1 前 言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节能减排将是一项基本国策,问题是这一抑制能源消费的政策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回答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如果能源消费增长能够带动经济增长,那么限制能源消费肯定会限制经济增长;相反,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或重要原因),那么抑制能源消费将不会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此外,国内外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不少,但结果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除了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外,不同国家或不同地方的不同样本数据,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规律实际上可能没有普遍性,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认识。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弄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年度数据,考虑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设定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经济的增长状况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指标来度量,记为Y,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1978年为100。能源消费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的实物量来反映,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图1是1985―2009年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增长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能源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尤其在2002年以后,二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可见,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很可能存在着协整的关系。
2.2 稳定性检验
由于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时会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必须考虑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可通过增加DF检验法,即ADF检验法来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对趋势项和常数项设定非常敏感,预先不知道是否应该包含断截距项和趋势项,在实际研究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判别:先检验带截距、带趋势项的情形,如果趋势项不显著,则去掉趋势项;如果截距项也不显著,则继续去掉截距项。通过比较AIC的大小和兼顾模型和系数的显著性来选择滞后阶数。由表1可知LE的一阶差分,LY的一阶差分在检验显著水平为10%以下都是平稳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第一,通过协整分析,确定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存在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是国内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以能源消费为代价,能源消费总量必然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GDP并不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以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三,建立了长期动态模型,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滞后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滞后值来预测未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制定未来有关能源消费的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2 建议
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规模、技术进步、结构变动是其主要的原因,大约占了总因素的98%,从变动趋势来看,有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变动比较剧烈。一个是1995―1998年的能源消费下降,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加快;另一个是1998―2003年的能源消费上升,主要因素是结构变动中重工业趋势和技术进步变慢。因此,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新能源、新工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征收能源消费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资项目实行减、免税收及直接补贴等方式,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新能源(如核能、氢能、生物能等)、新工艺的投入,缩小各领域里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经济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另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较第二产业很低,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就会下降,所以国家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 本文需改进的地方
在选取指标上,选取了全国生产总值指数和能源消费总量,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够细致,可能不能在实际上给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操作信息,应该把全国的情况按行业来细分,首先可以按三个大的产业来划分。再进一步,就可以按更细的行业来划分。而对能源消费,也可以按不同类型的能源来划分,譬如可以按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四种类型的能源分别来做实证研究。这样研究会得到更有用的分析结论,还可以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作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余江.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达摩达尔•N•故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侯建朝,谭忠富,谢品杰.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9(2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王宇芳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以四川省为例,结合其1978―2010年的数据,对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会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协整理论 VECM模型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以2011年为例,中国与美国一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2613.2和2269.3百万吨油当量,位于世界前两位。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能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以四川省为例,基于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来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变量、研究区间及方法选择
(一) 样本数据说明及来源
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0年,以GDP(1978年为基期)反映四川省的经济增长,以能源消费总量(TEC)反映四川省每年能源消费状况。数据均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四川省历年统计年鉴。其中,GDP为以四川省1978年不变价格调整后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TEC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图1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1为四川省1978-2010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显然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都是有趋势的、非平稳的。为消除估计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二者取对数,记作lnTEC和lnGDP。
(二) 研究方法
图1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趋势。因此之后的研究应用协整理论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并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估计结果进行修正,以消除残差可能存在的自相关。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探究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有分析通过Eviews6.0实现。
三、实证研究
(一) 单位根检验
为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先对其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取ADF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ADF值 10%临界值 5%临界值 结论
lnGDP 2.172 -3.215 -3.563 不平稳
ΔlnGDP -3.781 -3.215 -3.563 平稳
lnGDP -1.308 -3.215 -3.563 不平稳
ΔlnGDP -2.835 -3.215 -3.563 平稳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取对数后的lnTEC序列和lnGDP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lnTEC和ΔlnGDP在10%显著水平上均是平稳的。这说明序列lnTEC和lnGDP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 协整检验
本文选取Johansen检验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协整检验。根据SC和AIC准则确定的最佳滞后长度为3。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特征值 迹统计量 10%临界值 P值
无* 0.369349 14.64221 13.42878 0.0669
至多一个 0.042951 1.273126 2.705545 0.2592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P为伴随概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迹统计量10%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根据Johansen检验建立lnTEC和lnGDP序列之间协整方程如下:
lnTEC=0.5998* lnGDP+4.6567
(31.1149) (35.8590)
AR2=0.968 F-stat=968.1380 DW=0.1702
括号内为t检验值。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四川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当GDP增加1%,能源消费就会增加0.5998%。但是协整方程的DW值明显偏小,表明残差序列存在正的一阶自相关。因此引入滞后变量,运用 VECM模型进行修正估计。
(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修正估计
由于回归变量有很强的趋势,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违背了残差独立性的假设,导致模型不能被接受运用。传统的方法是对序列进行差分以消除趋势,但这种方法会丢失信息。根据Granger定理,lnTEC和lnGDP序列是协整的,因此其短期的非均衡关系总能有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既能反映lnTEC和lnGDP序列长期的均衡关系,又能反映其偏离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机制。VECM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D(lnTEC)=-0.0457*VECM(-1)+0.4963*D(lnTEC(-1))+0.5676*D(lnGDP(-1))-0.0234
(-1.9471) (2.7394) (1.7224) (-0.7519)
其中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项如下:
VECM(-1)= lnTEC-0.4796* lnGDP-5.4504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即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0.0457的太纵横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
(四) Granger因果检验
在这两者的关系背后,是经济增长引起能源消费增加,还是经济增长以消耗能源为代价。这就需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取滞后阶数为1―5,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Granger因果检
滞后期 原假设 观测值 F-Stat P值
1 GDP≠>TEC 32 1.99299 0.1687
TEC≠>GDP 1.93625 0.1747
2 GDP≠>TEC 31 5.40512 0.0109
TEC≠>GDP 0.34251 0.7131
3 GDP≠>TEC 30 2.3568 0.0982
TEC≠>GDP 0.11856 0.9483
4 GDP≠>TEC 29 2.6849 0.0611
TEC≠>GDP 0.47645 0.7526
5 GDP≠>TEC 28 2.95807 0.0423
TEC≠>GDP 0.73589 0.6067
注:这里“≠>”表示GDP不是TEC的原因,下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1期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地因果关系。滞后2―5期内,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即四川省的经济增长是非能源依赖型的,也就是说能源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检验结果同时表明,经济增长却是能耗增加的原因。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这两个结论:(1)在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源消费总量随经济不断发展而增加;(2)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能源消费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四川省GDP增加,但是经济增长却会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参考文献
[1]韦福雷,陈曦,党忠妍.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3).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47- 05
1 引 言
能源消费与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由于过多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在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0.74℃;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6.4℃。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至少在90%的可能性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所致。[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责任,需要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联合国的历次环境大会的推动下,缔约国先后共同制定并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国属于《京都议定书》中的附件Ⅱ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在2008-2012年间的第一承诺期内不承担减排义务,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给中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加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但同时也对中国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相应地与经济增长共同增加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达到欧洲水平。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碳排放量在2011年增长了3%,达到了历史的新纪录――340亿吨。我国也因碳排放总量而成为了2011年全球最大的污染国,全球29%的二氧化碳是我国排放的[2]。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会持续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能源的消费必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至于研究能源的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当前中国碳排放的相关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我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制定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三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是对“3E”系统理论实践运用的积极探索。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好,从而做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是在可持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初把环境问题归结为道德原因,并用道德解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构建了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模型,多以国家为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展开研究。考虑到实际研究需要,本文主要借鉴由宏观经济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构成的3Es-Model(Macroeconomic, Energy and Environments-Model)的思想,并将模型系统指标简化,即分别以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碳排放量衡量能源、经济和环境,通过研究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预测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2 样本选择与碳排放量的测算
“3E”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简单起见并结合实际需要,本文将用能源消费量ENE代表能源指标,碳排放量GAS代表环境质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增长指标。基于这一简化的“3E”系统,分析我国能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样本区间为1990-2010年,其中能源消费量ENE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GDP是按照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价格不断变化,以现价计算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所以需要采用不变价。计算方法:1990-2010年的GDP是按照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本文采用的碳排放量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公布的碳排放量计算指南缺省值,并结合中国统计数据,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到:
式中,GAS为碳排放量,单位为104(万吨);Ck为能源消费量,按标准煤计,单位为104t(万吨标准煤);Ik为能源碳排放系数,单位为(万吨/万吨标准煤);k为能源总类,取为4类。
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已将能量单位转化为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2.93×105GJ,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年的能源数据,计算碳排放量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只计算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②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量[3]。
3 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23-01
1 引言
本文选取江苏省镇江市为例研究城乡居民对能源的选择以及对能源的产品的消费,本文认为不同的能源消费选择不仅能对能源相关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落实。居民对于能源的自主性选择消费一般分为以照明、炊事、取暖制冷、交通等为主的直接消费和以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等为主的间接消费这两种形式,本文侧重于能源的直接消费。
2 能源消费阐述
能源消费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能源。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即这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以及各种能源的消费比重。一般来说,能源的消费量都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能源的单位使用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能源也会促使能源消费量增速的减缓。
3 镇江市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现状
本文所说的居民能源消费主要指生活能源的消费。生活能源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能源,现阶段我国生活能源占能源消费量基本维持在10%的比例。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差距会逐步缩小,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家用电器的使用,这样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由此造成近年来居民能源消费水平的大幅上升。
3.1 镇江市的区域地理位置概况
镇江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是南京都市商圈的核心城市和部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镇江市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52元,相比较2012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相比较2012年增长10.7%。中国社科院将镇江排名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第38位。
3.2 镇江市的样本调查分析概况
3.2.1 数据来源
本篇论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资料数据,结合问卷调查与面访的形式对城乡之间的居民能源自主性消费差异进行分析。总计发放300份问卷,150份在城市发放,150份在农村发放。其中,回收有效城市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96.7%,回收有效农村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92%。
3.2.2 数据样本分析
(1)样本家庭特征。
关于户主受教育程度调查,总体来说,城镇居民所受教育程度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由我们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城镇居民所受的初中教育及以下仅15人,占城镇调查人数10.35%,而农村初中及以下受教育人数为83人,占农村调查人数60.15%,农村远远高出城镇一半以上;城镇居民本科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为98人,占6759%,城镇高于农村的3.62%。
(2)样本的家庭收入特征。
由所搜集到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人均年收入。城镇居民10000元以下仅仅8户,所占比重为5.52%,而农村有35人收入在10000元以下,占样本比例25.36%;而在中高等级的收入中,城镇居民年收入比重也远远高于农村人口,20000~30000元的年收入区间中,城镇居民有55人,占比例37.93%,而农村仅24人,占比重为17.39%。
(3)样本能源消费理念及种类。
①对能源的消费理念调查。
随着我们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能环保的能源消费理念,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节能环保,而不仅仅是经济实惠。其中,城镇居民较倾向于节能环保,有92人选择了这样的消费理念,所占比重为63.45%,农村也有53人选择了节能的理念,占比重38.41%。
②能源消费种类分析。
从表1的数据主要看来,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电能和液化石油气都是日常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而城镇居民用天然气的较多,占比重70.34%,农村有的地方不接入天然气,自然就用不了;但是大多数都用太阳能;而煤炭及制品却少有人用,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所占比例都较少。
4 镇江市城乡居民能源消费对比性分析
本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和乡村能源消费自主性差异,在被调查的城乡居民中对电能的使用为100%。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化差异扩大,大部分农村都没有接通天然气管道,导致有些农村没有天然气的选项,更多的是液化石油气与生物质能;而城镇居民在用气放也是以液化石油气为主与天然气为辅相结合,液化石油气在被调查者占比率为91.03%。在太阳能利用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经济基础较好和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太阳能使用的居民占比率为42.76%;在农村居民中,太阳能主要以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加以利用,因为其经济环保几乎被大部分农村居民使用其占比率为90.58%。
5 总结及政策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通常,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将引导我们的资源消费,对于居民来说,能源的选择性消费也将更多。可以在农村加大对液化石油气站的建设,增加农村居民对液化石油气的消费量,减少煤炭及生物质能的使用,以优化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其次,也可以适当的将天然气引入部分农村,带动农村的能源新的变革。
5.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而且还低碳环保。应该要鼓励能源企业创新,提高清洁能源的研发及能源的利用效率,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清洁能源的推广,不仅能使相关的产业得到发展,还带动了镇江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5.3 大力宣传节能环保,鼓励低碳生活
以政府为主导向广大城镇居民宣传节能减排,举办有关节能环保的讲座倡导城镇居民低碳生活。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让节能环保观念深入广大居民内心,逐步形成节能意识,自主的去注重节能环保,选择低碳生活。
5.4 因地适宜,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村依然在大量使用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不仅热值低,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会加重雾霾天气的形成。政府应该因地适宜,考察农村的资源利用情况开展沼气池的相关建设,不仅可以供气,还减轻了部分生物质能燃烧的危害,可谓一举两得。政府在此过程中可以为农户沼气池建设及后期使用方面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以解决农户在建设及使用沼气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补贴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两个因素的结合,不仅使资源消耗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废弃物的排放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环境污染的制约性,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要从现实角度构建循环经济就必须建立两型社会,而要建设两型社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构建可持续的消费观。要确立可持续消费模式,首先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进行评析与批判。只有人人都知道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并改变现有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新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加以确立。
一、工业文明消费模式的形成、特点及造成的实践后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消费观先后经历了渔猎社会压抑型的消费观,农业社会适应型消费观,然后进入到工业社会扩张型消费观。这种消费模式是以挥霍性消费、倾斜性消费、不公平消费为特点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消费模式的正面效应婴儿死亡率在下降,人均寿命的提高,受教育的人口比例和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等,但是却忽视了这种工业文明消费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1994年,未来学家欧文・拉斯洛警告过,如果全球55亿人全都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财富,那么地球“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口’
工业文明消费模式造成了对地球的严重破坏。1、温室效应的加剧。温室效应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全球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已上升10~15厘米,如果不加控制,预计在未来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将上升1米,许多沿海城市会遭到灭顶之灾。温室效应还会引起世界天气和气候的反常,使各种自然灾害事件频发。2、臭氧层遭破坏。工业社会排放出大量氯氟口等有害气体严重破坏了地球“保护伞”臭氧层,使得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造成人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目前已经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扩大趋势。3、酸雨肆虐。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厂矿排出的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造成了空气污染和酸雨。酸雨被称之为“天空中的死神”,它会杀死鱼类、毁坏湖泊、伤害森林,并腐蚀人类的许多宝贵文化遗产。4、森林面积的萎缩,物种的消失。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扩张性消费模式对林木大量需求,使世界森林面积急速缩小,1980~1995年间全球森林净损失为1.8亿公顷,即平均每年损失1200万公顷。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的大规模消失,将导致生物物种的锐减和水土的严重流失。土壤一流失,使得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水土流入江河湖泊,进而使河道淤积,库容减少,增加洪涝灾害。5、海洋的污染。进入到工业社会来,海洋的自净能力严重被消弱,因为人类对海洋的污染严重超出了海洋的承受范围,人类在石油勘探开发和船舶海损事件中对海体的污染,及每年往海洋倾倒的垃圾竟达200亿吨,海洋被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遭到破坏,并使沿海居民肝炎、霍乱等病例增多。6、土地的沙漠化。纵观全球,沙漠化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过度垦植、放牧,薪柴的过度砍伐、森林毁坏以及土地使用中管理不善,是造成土地退化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将使肥沃耕地丧失生产能力,加剧旱灾的灾情,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环境和发展。还有就是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问题。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剧增及水污染加剧并蔓延,使水源的危机更为加剧。
二、可持续消费观与两型社会构建的关系
由于工业文明扩张性的消费模式造成了以上诸多困难,使得人们开始批判与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了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建立与两型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对工业文明扩张性的消费模式的批判
在工业文明扩张性的消费模式看来,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活动和手段,是自我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和技术手段无目的的滥用,导致大量无效消费并由此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工业化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鼓动企业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采用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者盲目扩大消费,奢侈的消费远远超过了人的合理需要,消费的目的也远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消费异化为对物质享受无限制的追求。为了满足这种奢侈的消费,人们完全不顾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依附关系,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其结果是人类深深陷入到了环境问题的泥潭中,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广泛蔓延并成为当今的主流消费观。
(二)可持续消费观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观与两型社会的构建具有一致性:
1、两者在实现手段上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消费观强调要节约资源,合理消费。其从消费的角度谈建立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关系。可持续消费在消费的层面上对传统工业文明扩张式消费模式进行了否定,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协调,在不突破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节约资源,合理、适度消费,达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两型社会强调要构建两型社会主要也是从资源节约着手,先是资源节约,然后才是环境友好。如果不提倡
资源节约那么环境友好也无从谈起。其重点突出了要求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以最少的物质使用,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成果,这和可持续消费观的构建手段是一致的。
2、两者在实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消费观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消费的公平性。公平的消费观就是当下的消费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任何人自身的消费不能危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这既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和谐,也体现了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和谐;两型社会所要达到的目的也能实现消费的公平性。两型社会要求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顾及到了后代的幸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的友好,就必须从整个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最终目的,大力提倡代内消费公平与代际消费公平观念,反对扩张性、耗散性消费,从而使公平问题获得了更加宽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厚的内涵。
3、两者建立的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消费观和两型社会的构建有一个共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三个基本原则为指导:一为公平性原则。指发展应满足全部人的需求而不是一部分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代内、代际公平:二为持续性原则。人们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三为共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由于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上述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应是共同的。这些原则对于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两型社会的建设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要求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求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联系在一起。资源的有限性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其实质和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建设两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两型社会理论上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抑制环境恶化,防范自然灾害的内在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可持续消费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的目的,又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因而必须大力提倡可持续消费观。
三、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构建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应当以可持续消费观为导向来促进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首先依赖于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意识的提高。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让消费者认识到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改善不仅依赖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还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其次,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宣传,引导人们树立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观念。只有当人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控制人口的责任义务并树立起绿色消费意识时,才会自觉地建立起可持续消费模式。消费者的参与是可持续消费实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进入到20世纪,人类生存的地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土壤、大气、水、整个生态圈发生了与20世纪之前不同的景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不再是以往和谐的状态,这种极巨的变化使人类的视角从生产领域转到了环境领域,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业生产活动给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堪的重担,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些研究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生态危机,其中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以下简称阿格尔)就是这子时期生态学研究代表之一,他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理论,是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根源。”异化消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生态破坏与其有直接的联系,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思想渊源
生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而消费能够促进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人类社会进八到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消费形式日渐多样化,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是大量的消费活动,而这些消费形式并不全是由于生产而带动的消费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的消费是过激的虚假的消费。阿格尔明确给异化消费下了定义:“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种现象。”显然,出现了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出于自身正真的需求的现象,他们的消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虚荣心。所谓这样的消费是种被迫的、虚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被传播媒介诱导而形成人的畸形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从而引起的种异化消费的现象。而这种异化了的消费观从长远来看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定的弊端,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而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大量原生态动植物就成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牺牲品。“资本主义的发展往往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甚至杀鸡取卵,征服自然和掠夺资源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顾利用任何手段,从大自然中获取原材料。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本身就是种畸形的消费,最终带来的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魔抓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生态失衡问题随之也蔓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下,资本家在获取剩余价值后进行的扩大再生产会导致生产过剩,生产和消费产生了矛盾。在资本主义消费领域里,消费是他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尺,消费越多就代表幸福度越高,这样就会导致消费极度膨胀,生产和消费超出了自然承受的范围,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阿格尔曾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它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生态领域,这种异化消费的现象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包括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样使得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同样也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而产生的一些列消费过剩问题。莱易斯认为,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这是当代人的异化特征。市场经济结构的弱点造成了人们不得不通过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幸福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这些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生产方式是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最根本依据。
二、化消费异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异化消费是导致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
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异化现象,异化消费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人把消费数量的多少作为幸福程度的衡量标志,却忽视了自己实际消费需求。盲目的追求“虚假”消费来满足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的欲望,这样就会产生种生产消费领域内的恶性循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认为对消费实行操控和调节会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具体表现在“第子,操纵消费可维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抑制资本主义过多生产多余商品的趋势,第二,操纵消费可以使人们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就能满足自己。”其实“聪明”的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来使消费者本身得到满足,从而也就隐蔽了那些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对现行社会制度产生不满的人,这种虚假的消费
时满足了消费者,因而他们就不会主动起来进行动乱,因此,“消费异化成为资本主义使人们与现实制度“子体化”更有效控制的新手段。”资本家这种新的控制手段是隐形的不知不觉的。对于这种异化现象,阿格尔认为这种行为在真正的人类自由面前是无用的、浅显的、暂时的,根本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矛盾。要改变这种异化的状态就是使其不在异化,这样就需要人们缩减其消费需求,缩减为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因为生态再无力支撑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了,要削减对工业原料的开采,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消费需求,减少对广播媒介宣传的依赖,重新思考在生产活动中追求自身解放的价值。
(二)异化消费在客观上扭曲人的本性,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异化消费不仅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进程,同时也违背了人真正的消费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物质的占有,却忽视了人真正的生存自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仅只限于追求物质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精神的需求不是单靠物质的消费就能够满足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异化消费这种消费产生的人的自由是虚假的是空虚的。人类界的消费行为是有区别与动物界的,动物的消费只是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就足够了,而我们人类的消费是种生产性的消费,这种生产性的消费模式是无穷尽的,生产无极限,那么消费欲望就无止境。异化了的消费正是这种无极限的生产所带来的结果,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越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结果就会导致消费的畸形,那么人们就被束缚在物质利益上,对物质消费追求的重视而忽视了人在精神上的真正解放,这种暂时的、肤浅的满足,不但不是人类正真自由解放的体现,反而它还会阻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强调会忽视精神文化的自由发展,因而,异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种阻碍作用,应当摒弃这种消费观念。
三、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普世价值
(一)对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评析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格尔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分析,并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观点,安排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同时,他立足于当代生态危机现状,把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结合起来,为后人研究生态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再者他把生态危机解决的方案寄托在社会主义制度上,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方式,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内的学者能够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提出变革社会制度坚持真理,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他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这也是他本人的一个探索性的发现,值得我们去肯定。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根源,对于他的这种绝对性的认识其实偏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中心点,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加剧生态恶化的一个催化剂,但不能说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对生产生产生能动作用。阿格尔回避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反而则更注重从社会改良的层面上出发,从人的需求结构上来分析,在对人的解放过程中,他只说消除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行为,并没有像马克思主张的组织工人起来革命资产阶级统治,阿格尔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消费现状的一种不满的态度,它的这种提法也只能算的上是种社会运动思潮,这种“在阶级对立和资产阶级国家暴力机关存在的前提下,单靠新社会运动本身而奢谈社会主义变革职能是个美好的愿望。”他对于异化消费的现象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减缓科技发展的步伐,减少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使消费合理化,从而缓解生态危机。但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不可能靠减缓技术革命前进的步伐来抑制消费解决生态危机,这种方法只能使生态危机陷入乌托邦的状态。
(二)异化消费理论对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1)异化消费要转变为理性消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模式的建立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