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52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1)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 意蕴解释 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 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 ,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这个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成就。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卓越成就的传统绘画,最能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而要认识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要从历史的根源出发,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来进行解读和剖析。首先就要了解绘画的特点:

一、形、神、韵兼备,以形传神,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

“像不像”不是创作好坏的评论标准,也不是创作的出发点。中国画追求的是绘画的气韵和意境,只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是作品没有神韵,即使你画的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比方说,在人物刻画中,中国画从姿态上区分男女的性别特征,女子线条柔美,削肩细腰,男子则是威武雄壮,身体结构并不相称。这就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象征手法,用以展现性别特点。从历代名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都是以形似来展现整个画面的神韵,由一点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和视觉享受,显得磅礴大气。

二、中国画主要以线条表现事物的生命力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并不是立体描绘对象,而以简单的线条表现分界的临界点,比如在刻画人物侧脸时,用一条曲线表现鼻子和脸部的分界,用蛋形曲线展示人物的脸部轮廓。在山水的刻画中,以线条展现山水树木的纹理,这种处理手法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也对后期印象派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色彩的渲染主要以墨色为主,用清水调和水墨制作出深浅不一的色彩来展示不同角度下色彩变化

例如最为明显的是在处理荷叶时,中国画使用深墨简单几笔描出荷叶的经脉轮廓,而离视线较远的一部分则淡化处理,以此表现作者的视觉角度。中国画虽然是平面创作,却能很好地衔接多角度的视察。

四、中国画不讲究立体描绘

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虫鱼,都是平铺在一张纸上,而且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比如说,很多景物描绘的都是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象,层层叠叠地绵延在图纸上,空间的界限得以无限延伸。在画古代庭院的作品中,是以空中俯瞰的角度,用假山、门洞、小桥、回廊等来表现庭院深深的光景。

五、中国绘画不讲究背景

中国画不像文学创作那样需要背景烘托,几条鱼,再添加几条波纹就可以看出是鱼翔浅底的自然图景,所以留白的地方很多。这些留白的地方又通过作者或者他人的题词增加独特的韵味,说明创作的动机和深层含义。西方绘画都是在整张纸上进行创作,无论人物和景物,都没有留白,这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写实。

六、画中有诗的民族特色

这也许是中国画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了,纵观国画自古以来的特色,无论画风怎样变化,有一点是创作者们始终不会改的,那就是作品中的题词。第五条中已经说到,中国画存在大量留白,这些留白在画作完成之后,都被填以诗词,并盖以章印。这既增加了画的文化内涵,又使后人在阅览的过程中,对创作背景、作者心态、作品深意有一个深刻清晰的理解,考究起来有根有据。

对国画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就要看怎样去欣赏了。鉴赏中国画,首先要看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作者的创作风格,画中是否存在深远的意境和趣味。画的意境和趣味性决定了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好的意境和趣味,能让鉴赏者产生继续浏览的兴趣,高超的创作技艺就是为画作的意境服务的。布局是画作的关键部分。

再看作品的线条勾勒,也就是工笔,是否与造型相符,物象特征是否明显,是否线条流畅,是否生动自然等,都是考察与鉴赏的范围。传统的画作都与书法作品挂钩,所以影响线条美感的还有作者的书法功底,功底较低的,往往线条呆板幼稚、疲软无力,作品缺乏灵动性。

因为中国画注重墨色的层层渲染,所以浓淡是一层层叠加的,很有层次感,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要看画作中有没有存在局部死黑,色彩变化的情况,一般存在这种问题的画,是不会受到观众亲睐的。我们可以看看齐白石的画,比如说他最擅长画的虾,意趣横生,不管整体纵览还是观察个体部分,虾好像都是在动的,这就是灵动美,也是作品的灵魂。

画作成功之后,就要将进行题词,书法的好坏会大大影响画的价值,因此书法不精的人是不敢随便题词的。在题词之后,就是加盖私章。私章的种类繁多,有画家的印鉴,有题字者的印章,还有收藏者和鉴赏者的印章。印章的造型不一,雕工和加盖的位置也不一样,但是这些细节都会影响画作的品评。

最后一步,就是作品的装裱了。中国画的装裱都别具一格,装裱用纸十分严格讲究,这是由于好的装裱能够把画衬托得名贵大方,古朴典雅,影响画作的整体效果。从以上这些方面下手,你才能更好地赏析国画的艺术精粹,具象的了解什么是艺术以及怎样欣赏艺术。

参考文献: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3)

美术鉴赏和美术技能训练一起构成了高职美术教学的完整体系,在高职生的美育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鉴于课时分配的有限性,美术鉴赏课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所占比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配置标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输送给学生更多的美术鉴赏知识,已经成为长期困扰着广大高职美术教师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其巨大的搜索能力以及融合音乐、视频、图形、文字为一体的演示能力注定了其成为现今条件下成为美术鉴赏课堂中重要辅助工具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导入多媒体授课方法,不仅能够在提高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效率上起到重要作用,更能对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上起到重要推助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积极影响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生动性

以实现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金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思维习惯,庞大的数据信息在多媒体的演示下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课程改革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美术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的采用,引导高职生快乐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广大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创造集图像、背景、音乐为一体的学习条件提供了便利,为高职生在宽松、生动的课堂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把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绘画作品进行高清晰、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学生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不仅实现全图展示,还能够通过局部放大、缩小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如引导学生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但却掩饰不住自己的一腔苦衷,画家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将韩熙载的面部表情极尽细致的刻画出来,这幅画的精髓在人物表情刻画上,传统依靠课本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仔细的进行人物观察,通过多媒体,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作者手法的高超,在积极的观察中提高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性。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大扩充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有效综合各种传播手段传达的信息,通过综合运用放映方式,能够在美术欣赏课中营造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视听效果。在美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积极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调动相关教学资源,直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能够高效的激发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认识美、感悟美以及表达美的感官反应。多媒体技术丰盈美术鉴赏课堂内容具体表现在:1)化解美术鉴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赏析画作,尤其是西方抽象主义绘画作品时,往往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而觉得枯燥无味难以下手,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回顾时,就可以对这些抽象画作进行直接展示,让学生一眼观摩出这些作品的绘画风格,并在授课者的引领下逐步找到欣赏抽象主义绘画的方法。2)画面、音乐、文字综合运用,提高课堂的涵盖内容。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并通过ppt等具体演示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绘画介绍、背景音乐、文字标注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播放,使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可以同时接收到视听方面的综合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还相对节省了有效地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加深对优秀绘画作品感悟、分析,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独特的赏析心得,在相互分享间加深对绘画作品传达思想的理解。

2 多媒体在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作品鉴赏能力为授课目标,更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以及美好人格操守为终极目标,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在专业鉴赏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为己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引入,将绘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态、多样的背景介绍中,更多的理解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心理起伏状态,从而在精神共鸣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画作欣赏以及人生经验的丰富。以欣赏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为例说明,该画集中表现出了一群在位于蒙马特高地一家酒馆消遣娱乐的巴黎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悦心情。评论公认此画是在露天的环境中完成的,甚至他的朋友雷渥对绘画的创作环境如此表述:“我们每天把画搬到煎饼磨坊去,这在有风时尤其吃力,画随时有可能会像风筝一样被刮走。”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准确的将雷诺阿用一种棉絮般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接受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训练)表现出流溢的光线中的人物表现出来。从上向下俯视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长凳呈对角线延伸并断然截断了前景,艺术家仿佛将身体微微前倾,以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绘画环境的切实感悟以及被雷诺阿自身绘画特色的了解,准确鉴赏作品便能够更加顺理成章。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容量

古今中外,优秀的画作不计其数,按类型分可以分为国画、西洋画、雕塑、漫画、油画、工艺美术等等,数量庞杂,形式多样,这就客观上造成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课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只有通过对质量优秀、数量足够的绘画作品的赏析,扩大学生的审美眼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案例供学生研究,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这种困境便被迅速扭转了。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国画的绘画特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优秀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对国画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播放,并加以系统地讲解,利用鉴赏――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总结出我国国画的特点,更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见识到大量绘画风格不同、画作对象各异的优秀国画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眼界。

3 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美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门槛,同时能够将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展到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中,使高职生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人格魅力塑造提供丰富的课堂素材。

参考文献:

[1]陈洁萍.理想状态下职业院校美术素描教学接受式教学过程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56157.

[2] 宋琼.关于高职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7):237238.

[3] 印小云.激发兴趣 乐在其中――高中美术鉴赏课快乐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4748.

[4] 李玫,张振举.论中学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J].大众文艺,2010(15):199200.

[5] 贡加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0(10):6869.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4)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类观察为欣赏基础。美术鉴赏是属于观赏者积极思考的过程,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价值。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合一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人员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认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对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雕琢,对心灵的净化,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美术鉴赏对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立以及自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认同的那样,包括体力、智力、思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艺术素养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精神品质的升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四、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五、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5)

一、比较法概述

1.概念

比较法是根据某一标准,筛选有联系的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实现事物的分类。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对照方法,可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点和联系的思维过程,任何事物都能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差异性。借助对比法能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异同。在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可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特征

(1)可比性基于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同时,要避免为了比较而比较。不同美术作品的可比性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2)经验性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学生在生活经历、理解程度和艺术修养方面均有差异,在比较中会重视自己的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3)超越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非孤立性决定了比较法的超越性。在比较中,作品体现出的内涵有可能超过鉴赏本身,也有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对一切可比较的艺术现象或者艺术作品的比较,最终能达到鉴赏和理解的目的。

3.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的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理解比较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教师要通过介绍、引导,使学生在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法的应用特征与效果;第三,以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自主拓展比较法的应用。

二、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方法的应用意义

1.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欣赏与表达等方面。美术鉴赏课程可为学生提供视觉与感知层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学会在海量的美术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素材。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应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素描基础构图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现不同的构图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和谐的构图模式。又如,在美术创作材料与技法的讲解中,教师可通过对比不同的材料与技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综合分析出一种最适合表现主题或内容的组合。

2.培养创造性思维

艺术欣赏具有创造性,美术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受众群体是广大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想象和推理能力,但是并不完善。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更独立地思考与发现,并将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应用于艺术性创造。比较法能增强学生对于作品风格的感知能力,使他们能更充分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将这种方法融入逻辑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而且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3.促进个性发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以及美的修养。将比较法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中,可增强课堂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艺术作品与社会、自然、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不同风格、材质、形式的独特艺术性。如,在通过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中国美术作品与西方世界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表达自我意识,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

三、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的应用方法

1.纵向对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学生可借助“时间”这一发展标志,运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的同一美术元素的表达方式。如,某地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以鞋子为纵向比较的元素,将不同历史时期画家创作的各类与鞋子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有我国魏晋时期的丝织履、唐朝时期的锦缎鞋、宋朝高筒靴等。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学生从鞋子的颜色、绘画技巧和画面构造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时期鞋子的不同特征,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不同时期鞋子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横向对比

(1)不同地域的对比在鉴赏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明确这种对比方式涉及的艺术作品范围大、题材丰富且受众广泛。为了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对美术作品鉴赏产生影响,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教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法。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鉴赏,学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道”。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不解之缘。我国传统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意在画外”和“寓情于景”,水墨画尤其展现出了追求独立和精神理想抒发的强烈情感。与之相比,西方社会的绘画艺术则更加理性,贴近实际生活。西方社会的绘画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于“模仿”和“遵从”,历史上许多绘画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是基于真实、理性的审美心理。(2)不同流派的对比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比分析也可以被归类到横向比较范畴之中。如,在“中国近代美术绘画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对比分析岭南画派与上海画派两个流派美术作品的特征。其一,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其代表画家如高剑文、陈树人和高奇峰等人聚集于广东地区,因而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社会西洋画的绘画技巧,十分擅长素描和写生,并将吸收的外来绘画艺术技法与本土绘画模式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画风。岭南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流派,其改革了传统国画,吸收、借鉴了西方美术绘画创作的技法。不仅如此,其在创作与发展中还积极传播新思想,推广美术教育,宣传图画革命,强调了时代精神,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二,上海画派。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任颐和虚谷等人,主要是由一群旅居上海一带的江浙画家组成。上海画派画家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写意和泼墨,并结合了篆刻和书法的技巧。他们擅长动物、人物、花卉、果蔬的写生。上海画派在创作中积极吸收了西方社会在美术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的传统艺术绘画作品进行了创新。此外,上海画派重点提出了将文人绘画艺术作品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3)不同题材的对比横向比较法还可以被应用到对不同题材美术作品的对比之中。如,在绘画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鉴赏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和实用艺术、大众艺术和单独领域的艺术、历史遗存和现实资源等进行对比研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大美术”性质的美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重视不同种类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的美术题材,可突出不同美术种类、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同时能彰显不同作品的特点。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视角有所不同,对于事物的关注点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表达美的方面,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同题材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实际精神却是一致的。

3.艺术与现实对比

现实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可以被视为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以艺术、抽象、夸张等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是艺术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使用观察比较方法,感受其中的意境,同时欣赏生活中的美。如,某地区高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水墨山水画的相关内容时,将近代水墨画领域的杰出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作为美术鉴赏的范例。同时,教师还收集了一些漓江自然景象的文章、图片与视频影像资料。通过运用将美术作品与实际景观相比较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知识,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内涵。之后,教师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创作经验,试着将自己的感情注入画作,分析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思想感情。借助比较法,学生明白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了解了画家运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语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十分必要。比较法的合理应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清晰地分析美术作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艺术知识储备,提高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勃.比较法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19(11).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6)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比如,如果学校离河边较近,可以在河边搜集小贝壳。我们可以把贝壳黏结起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雕塑制品,容易制作也容易形成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然后,开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如果学校依山傍水,那山上少不了石头,可以直接采集石头做盆景雕塑,效果也会很不错。无论贝雕、盆景还是其他,都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必会带给学生新颖而又难忘的一课。

三、美术鉴赏,走出单一理论教学

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鉴赏课,需充分掌握教材知识,把握教材的教学宗旨,找到美术鉴赏教学与实际生活中鉴赏审美应用的连接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与突破。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教材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教材,走到生活中去,让“活生生的教学”巩固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我们要不断挖掘自身所在城市或者环境资源的美术鉴赏层面,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及应用审美知识。任何小小的审美实践都要胜过“死记硬背”的“纸上谈兵”,我们相信:美术鉴赏教学会逐步走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道路,而学生会有机会去读一本包容万象的“大书”,而不是“死记硬背”那本教材。在美术课堂上,他们明亮的眼睛和时时发出的惊叹声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灵活使用和挖掘教材成为目前美术鉴赏课教学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四、把握中国特色,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在当今大众追逐时尚的潮流中,毫无例外的,美术教学领域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律追求“新颖”“新概念”“新花样”的“新”却恰恰掩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更少了传统艺术特色的革新与发扬,传统艺术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越来越难以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内涵。大众正在被逐步、被完全地西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于我们传统美术教育的普及推广。我们的技能模块学习应该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普及也有利于对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吸收和融会贯通,对于提高艺术素质有着更好的继承发展。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想让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大的继承和发扬。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多注入中国因素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

五、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没有一个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散自己思维、发掘自己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自己艺术潜质的环境,其他的空谈都是假的。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展美术鉴赏课也是很好的。以前的学校教育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并去营造对学生更好的环境,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环境中取得最大的成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在聆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路自由飞翔。

潜移默化之中,深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不寻常”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捕捉到更多美丽的色彩,尽享这曾经熟悉但又有所不同的形色世界带给他们的新的感官体验,独特的审美观察也会塑造出他们的多彩人生,这才是我们艺术鉴赏课的主旨所在。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7)

通过多元示范展示不同风格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画作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学到不同画风作品的创作要点与精髓。多元性的美术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作品的展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作品创作时的心境,画作的灵魂。多元示范方式从审美与美感体验等方面展开,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与认识能力,从而不断强化美术创作的效果。

一、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绘画主要讲求的就是对美的理解与领悟,学生首先需要有对美的感受,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主要为了填补学生自身的审美结构,不断提高对美的敏锐能力、鉴赏能力及领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通过内心情感的混杂,将绘画中的美呈现出来,学生达到这种程度还是需要知识的积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相互之间的交流填补在鉴赏上的空缺,通过不断对美感的训练,从而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判断力、想象力、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老师在交流中也要尊重学生观点,对于学生偏见的观点要寄予纠正。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的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创新形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老师讲一个“掷铁饼者”,就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模型,感受其材质,通过视觉与感官上带来的不同刺激,将这个模型所带来的不同的美使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教学课堂更容易融入整个教学之中,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的全面性。

二、融情于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感情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具有灵魂的作用,作品中感情的融入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所融入感情的鉴赏,当然,老师需要介绍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来欣赏一幅作品,老师也可以使用电教设备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帮助学生在不断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抓住作品的灵魂所在及其艺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作用。

情景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声情并茂的表达教学方式,将作品的绘画结构与质地等方面通过语言感情的表达传递给学生。例如:凡・高的《向日葵》,画作中的向日葵有一种动态的样子,而且透出生命般热情的红色,表现了凡・高当时的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篇都是暖色调,老师通过声情并茂、融情于景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存在的独特美感,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西方与东方的绘画有巨大差异,东方的绘画更加重视情感的融入,例如:朱耷的一系列作品中动物都是白眼向青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体会。

三、在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中发现美的特点

对比式的教学方式属于多元化教学的一种,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的对比,从而发现作品中的创作特点。将相关美术作品放置在同一个方面进行不同对比,通过历史背景、画作流派及民族等,通过作品之间的比较,使得作品个性美更加鲜明。例如:东西方绘画之间的就有很大差别,西方古典绘画更注重真实性,更加注重静态事物的表达,将事物原原本本地搬上画作,而东方绘画则注重意境,通过黑白颜色的碰撞,表达作者当时的感情,更加注重动态事物的表达。

还有就是通过东西方绘画的审美,可以看出西方的绘画发展逐渐国际化,而东方绘画也在不断吸收西方绘画中的优点,从而形成绘画的国际性,但是依然存在不同点。因为东方绘画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历史特点,注重感性表达,隐含的感情比较多,而西方现代作品更加喜欢直抒胸臆,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不同画派的绘画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绘画鉴赏能力,从不同中发现美的特点。

四、综合教学促进美术绘画创作

综合教学方式综合了时代、历史、背景、宗教、民族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教会学生从不同方面鉴赏画作,学生通过鉴赏不同宗教的绘画了解个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美术绘画创作。相比于佛教的清修静养而言,西方的基督教更多的是表达人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多表达人的苦难,虽然不同流派艺术作品之间有不同特点,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就像是宗教都有一个信仰的英雄,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等等,通过不同的背景发现美术作品中美的存在。

通过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审美能力填补自身的审美结构,而且美术创作不单单是只有美术这一种,美术创作涉及很多方面,例如:设计、鉴赏、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通过不同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一定社会知识及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的更好创作。

多元示范注重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创作所要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而多元示范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会提高学生对于欣赏美的敏感程度,促进美术绘画创作效果的强化,对我国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鹏,苏.浅析织绘艺术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5(01).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21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77-01

在大学的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素描、色彩课程是各类美术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涉猎的内容大多都是西方绘画的范畴和技巧,因此在大学美术专业课中开设中国传统绘画--白描课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丰富内涵、数不胜数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异常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借鉴的典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画还要更好的去传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开设白描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将白描课贯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之中,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白描的内容,并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为五种美术欣赏教学方式:(1)讲座式: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历史进行主观讲解说明。(2)互动式:教师根据古代、现代的名家书画作品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回答。(3)论证式:以学生为主展开对中国画家作品的讨论,谈主观感受和认识。(4)自助式:以学生为主去就近博物馆和画展的欣赏中国画美术作品。(5)临摹式:临摹古代名家书画作品。

其次,教师要充分把握白描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结合不同美术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对要欣赏的中国画作品做好题材的选择,内容的选择,要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与现代中国画结合起来,有侧重的进行诸如时代特征、背景、历史故事以及画家的背景故事,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以及美术作品的表现,造型特征和在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照等进行一系列的介绍,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挖掘美术作品中最感人、最本质之处,对古今中国传统绘画大家的作品做出理性、客观、深刻的分析,让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中国画教学与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的主体。教师要有多变灵活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双边教学互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能力,除在课堂完成绘画作业外,还要留课外作业,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余利用图书馆、网络准备好与美术基础课内容相关的欣赏资料,这样既可以辅助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也可以更深刻理解所欣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欣赏内容。比如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玉雕专业,不同的专业所上的中国画课在绘画内容上有所侧重但相关绘画技能技巧没有区别,所以在选择临摹内容和欣赏内容上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欣中国各代名家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在中国画白描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让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小规模的写生创作,这样就会使学生将所学的传统的绘画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更快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所有优秀的传统绘画作品,都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丰富艺术经验,和扎实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在临摹优秀作品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内涵,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达到欣赏与实践并行,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修养,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准备。在学生临摹中国画绘画作品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绘画作品,指导学生临摹作品,做到有的放矢的让学生学习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9)

二、唐代书画艺术场形成的原因

1 专业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的出现

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离不开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艺术市场的中介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推动了其艺术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为书画艺术品的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消费对象。他们经常活跃于当时书画艺术市场,并大量收藏、购买书画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真正原因之一。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在唐代就有了一批专业的收藏家,如窦瓒、席异、潘履慎、蔡希寂、窦绍、薛邕、王方庆、张易之、薛稷等。在古代,一般将这些人称之为“好事家”。然而,“好事家”即古代书画的收藏家这一称呼,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也有所记载。除在其《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以外,还在其《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也提到:“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

同时,唐代除了以上一批专业的收藏家之外,在《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和《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的记载中,也说明唐代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鉴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薛道衡、窦蒙、窦U等。事实上,这些鉴赏家大部分也是收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窦蒙、窦崴等。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自古公印记》一文中,就有过他们收藏印章的记载。因此,从以上的记载,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在唐代一些鉴赏家可以是收藏家,一些收藏家也可以是鉴赏家,他们具有双重身份。

唐代除了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队伍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的“专职书画商人”,我们可称之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张氏称“专职书画商人”为“卖书画人”。书画中间商人,在当时被称为“书侩”,其主要活跃于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等地的书画艺术市场。他们就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和专业买家。在书画艺术市场中,他们既是“消费者”(初级书画艺术品消费者),又是书画艺术市场中的中介人,所担任的角色与作用,就是经过他们之手再把书画作品转让给其他艺术品消费者。关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或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就有过详细的记载,文中就记述了唐代的王昌、叶丰、杜福、刘翌、齐光、孙方等皆为专职书画商人或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如“辽东人王昌,括州人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今有男盈在长安,顷年又有赵晏皆为别识也”。从以上的记述,说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的眼力是非常高的,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文中就提到孙氏为张彦远家买到过诸多书画作品的真迹。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也可称之为书画鉴赏家。下面,笔者根据《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的内容,初步统计出了唐代开元年间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和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的人数,如表1所示。

事实上,这只是张氏所记述的书画艺术市场参与者的一部分人员。因为,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还有许多这样书画艺术市场的参与者,笔者在此就不详细列表。从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书画收藏家有带官职身份和无官职身份之分。此外,唐代书画鉴赏家也有官职人员和民间私人身份参与书画品收藏,如上文提到的虞世南、褚遂良等。

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发展来看,唐代可称之为“绘画盛世”,即绘画繁荣。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书法家、画家等艺术生产者,笔者将在后文叙述。

因此,从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正是因为唐代有了一批稳定而又庞大的书画家(艺术生产者)、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等的队伍。由于他们作为专业的艺术品生产者,书画艺术品买家、卖家、消费者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才使得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得以正常运行并趋向繁荣。根据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论来看,如果没有艺术生产者,书画艺术品的专业买家、卖家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等,书画艺术市场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更谈不上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而,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及成型奠定了客观的条件。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而,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构成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及成型的客观原因。

2 繁荣的经济,绘画题材、画科的完善和绘画的昌盛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历史上就有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经济繁荣现象。因而,在此繁荣昌盛的经济基础之上,唐代书画商品的交易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前文就提到过唐代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等。换句话说,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其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于唐代经济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推测出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记载:“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阀立德一扇值金一万……”。

俞剑华先生认为,此处之金未必为黄金,应为钱之通称,并据此推算,当时钱二万合米约十六七石,也有学者认为是对绘画价格的炒作。但是不管怎样,在唐代艺术品消费者能够以此价钱来购买书画作品,笔者个人认为,它或多或少地都能反 映出唐代经济的繁荣景象。试想,如果唐代经济发展不够昌盛,一般的书画艺术品消费者会以此价格来购买这些书画艺术品吗?毕竟书画艺术品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艺术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还必须依赖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因而,从张氏对唐代画家作品的价格定价,间接地反映出唐代繁荣的经济景象和书画艺术市场的运行情况。

根据艺术发展的理论,经济的繁荣发展会促进绘画艺术的繁荣。当然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自然包括绘画的题材和画科的完善等方面,但是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艺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理。然而,唐代经济的繁荣昌盛确实促进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有关唐代各种绘画题材的画家人数记载为例。唐代是以前各朝代画家的记载人数最多的朝代,共记载唐代的画家人数为207人,分唐朝上128人,唐朝下79人。但是,其他的各朝代画家人数的记载,只是几个到几十人而已,如轩辕时一人,周一人,齐一人,晋二十三人等,这足以说明唐代绘画的繁荣昌盛情况。

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面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绘画题材、画科也逐渐完善。唐代绘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并使花鸟画、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历代名画记》就有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画家的记载,如人物画家有初唐的阎氏兄弟、盛唐的吴道子等;仕女画家张萱、周防等;青绿山水画家李恳训、李昭道等;花鸟画家薛稷、边鸾等;画马名家曹霸、韩斡等。笔者认为,这时的书画艺术市场的昌盛情况,也可以以流失到国外的佛像画、佛经为例。据史记载,中国书画作品流传到国外最早的时期应该是在唐代,这也说明了此时的书画艺术品就开始远销国外。因为此时的书画艺术市场已经形成,加之有很多来自国外的高丽使、遣唐使到长安学习佛经,因而,他们带走了一批中国的佛像画以及佛经到其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吴道子、周P等,就是唐代著名的宗教画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的绘画盛世是绝对离不开其繁荣的经济。唐代繁荣的经济促进了绘画的昌盛、绘画题材和画科的逐渐完善等,这也满足了其书画艺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如有些艺术品消费者就喜欢人物画、仕女画、山水画、佛像画等。因此,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原因。

3 唐代宫廷与民间书画收藏之间的矛盾

书画收藏,最早始于汉代,《历代名纸本墨笔,现藏日本大腹市立美术馆画记・叙画之兴废》云:“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据现有的美术史料记载,唐代书画收藏已经蔚然成风,这既包括皇家(内府)收藏又包括民间私人收藏。这两大收藏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加之唐代不同时期的人为因素、战争等,对书画艺术品的毁坏,最终导致了艺术品供需矛盾的紧张,这也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人为因素和战争对书画作品的毁坏,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述:“时薛少保与岐王范、石泉公王方庆家所蓄图画皆归于天府,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物有所归,聚于好事之家,及德宗艰难之后,又经散失,甚可痛也!”值得注意的是唐人首次开始在书画作品中钤盖鉴藏、收藏印章,这也是其书画艺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印章可以作为辨别书画真伪的辅助依据,正如张氏在《历代名画记・叙自古公私印记》所说:“若不识图画,不烦空验印记。”此外,在此文中还记载,内府收藏印章太宗皇帝就有“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玄宗皇帝就有“开元”二小字成一印等。民间私人鉴藏、收藏印章就有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河东张氏”、议郎窦蒙印“窦蒙謇定”和“褚氏书印”等,从以上记载的公私鉴藏、收藏印章来看,这足以说明唐人对书画收藏的喜好。事实上,唐代帝王统治者就非常喜好书画古玩,就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如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述:“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我国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兰亭序》真迹,就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并最终殉葬,足以说明唐太宗李世民对书画作品的狂爱。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只能欣赏后人的摹本。

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对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爱好,他们就通过各种手段收购书画艺术品入内府收藏。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记述:“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从以上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唐代帝皇统治者为搜寻书画而采取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手段及赏赐的方式,来达到大量收购书画的目的。通过这些手段与方式,从而使唐代宫廷内府收藏的书画数量大增。《历代名画记》记载:“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同时,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序中也记载:“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以上这些史料的详细记载,都说明了唐代宫廷(内府)收藏颇丰。

同时,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书画收藏的爱好及宫廷书画收藏与民间私人书画收藏之间的供需矛盾,唐代帝皇就采取“进献书画可以获官爵”及赏赐的方式,如前文张氏就提到“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以此来大量收购古书画人内府收藏。在此强烈的诱惑下,导致民间对书画收藏兴趣之大增,驱使众多人不惜重金购买书画,甚至文人、朝廷官员也都纷纷进入收藏、鉴赏队伍行列之中,这也可以从前文的表l中看出来。隋代就有私人藏家杨素,此前有不多的私人藏家,但是记载不详。可以说,中国私家收藏真正的兴盛应始于中唐。盛唐以后,私家收藏渐多,如钟绍京、张易之、窦缵、褚遂良、韩斡、窦蒙、张嘉贞、张弘靖等,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中都有记载。他们作为民间收藏家,其收藏书画作品的数量也是非常多。除以上这些人之外,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还记述了一些收藏家,这些收藏家是带有官职身份和无官职身份的,具体情况详见前文的表1。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10)

0引言

对于中国国画而言,绘画的格调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充分体现出绘画者的能力、思想感情、绘画风格等,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最大的弊病就是画风的低俗。雅与俗的此消彼长表现出了绘画格调上的本质性差异,雅俗观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体现着人的本性,并不会因为技巧的修炼和年龄的增长而改善,也不会因为身份和地位的改变而变化。对于画家而言,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确保自己的作品实现雅俗共赏,获得最为广泛的关注和共鸣,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1中国画雅俗观念的由来

我国雅俗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得到奴隶社会时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雅俗之分就是贵族与平民之分。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不断积累,在文人的介入下,雅与俗的内涵逐渐产生了较为微妙的变化,雅的称谓逐渐成为追求远达、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以及具有大智慧的文人雅士的代名词。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文化沉淀达到极致,诗词、书法和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当时文人的追逐对象。在他们看来,这些艺术追求的品味较高,可以体现出自身的儒雅气质。五代时期南齐谢赫在《画品》提到:“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将品格作为判定中国画高下的重要因素,雅俗之分正式应用于绘画艺术,传统绘画中的雅与俗,实际上就是品鉴之风的延续。

2中国画格调的雅与俗

在我国古代的文人当中,如果自身的眼界不高,见识短浅,是没有资格对书法和绘画进行品鉴的,通俗性的东西则根本得不到品鉴。书法诗文的讲究,绘画原理和书法意境的要求,以及品评和见识的高下,都对文人雅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画家崇尚自然,追求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恬静淡薄的自然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其绘画内容多以山水鸟鱼为主,表达出一种自然、沉静、淡薄的意境,受到高雅情操的文人的偏爱;被称之为雅;而另一部分画家则更加贴近生活,其绘画内容多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包含富贵吉祥之气,受到士族贵胄以及普通平民百姓的喜爱,但是因其取材于市井,所以被看成俗,雅俗之分也由此而来。

中国国画的雅俗之分,并没有官方认定的评判标准,而是以传统观念对于雅俗的认识来进行划分的,以绘画的内容和文人雅士的自身认识为前提。在中国画的评定中,雅与俗的定义和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雅可以分为高雅、典雅、清雅、风雅、幽雅、雅逸、雅境等,而俗也可以定义为庸俗、凡俗、恶俗、媚俗、通俗、世俗等,对于历代文人以及画家而言,如何趋雅避俗是极其重要的课题。雅与俗在中国画中的对立是十分明显的,也是互不相容的,这也造成了中国画严重的两极分化,或大雅,或大俗,极少出现中间作品。中国画的雅与俗,实际上是画家文化内涵与修养在画面的特殊体现。

3雅与俗关系的转变

雅俗关系从产生开始,一直是相互对立的,似乎完全没有融合的可能。但是,单一的雅或单一的俗都是很难发展和长期存在的,俗的代价是荣誉感的缺乏,无法得到高雅人士的认同,而雅的代价则是知音稀少,难以为广大的平民百姓所接受。雅与俗的分化和冲突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愈演愈烈,几乎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明末清初时期,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绘画逐渐商品化,也逐渐打破了绘画艺术中的雅俗界限。而实际上,在我国后期绘画史中,在经济发展和利益的推动下,出现了两种不同身份的画家,一种是被称为“利家”的文人画家,另一种是被称为“行家”的职业画家。前者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而后者地位地下,以卖画谋生,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但相对而言文化层次较低,还需要考虑买画者的艺术口味,因此趋于谐俗,与文人画家脱离生活实际,盲目追其高雅,注重绘画的自我娱乐性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发生了改变,也导致文学领域个性解放潮流的出现,对“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俗包含普及、大众化等意义时,逐渐由原来的贬义转变为褒义,随着中国士族结构的土崩瓦解,市民文化渐成气候,文学艺术诸多门类中都出现了雅俗交融的现象,即俗对雅的渗透,雅对俗的迎合,文人画家出现了世俗画的倾向,在思想、行为和艺术上或多或少地顺应了下层市民阶层的喜好,开始表现出朴素的平民主义思想,文人画家的视野逐渐投向社会现实.在题材的选择上,呈现出向生活的靠拢、亲近与深入,这一点最早在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巨著《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出来。

雅与俗从对立逐渐走向统一后,两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不是俗对雅的颠覆,或者雅对俗的同化,而是一种对双方的解放。雅俗融合后的观念中,雅为含俗之雅,俗为含雅之俗,都高于传统观念中的意义。对于中国画而言,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逐渐成为主流,体现出俗中生雅的动态概念。雅俗共赏的自身特点是宾主之分仍然十分明确,虽雅俗相融但是俗不伤雅。雅俗共赏并不等于要降低绘画作品的质量和水准,而是要在保证质量和意境的前提下,做到形式内容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正如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所言:“我们要适合于民众的趣味,但是同时要提高民众的趣味。”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审美标准,雅俗共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绘画的题材和相应的内容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可以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和了解,易于欣赏和品鉴,不能出现普通民众无法理解的内容;(2)必须具备丰富的多层次性特征,可以为不同知识层面和鉴赏能力的人们所接受和欣赏;(3)必须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对人们错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进行匡正,提高民众的趣味和审美水平。

4结语

中国国画是对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表述和展现,是对于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描述,并不能简单的以雅或者俗来定义。要结合绘画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鉴赏,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超越传统雅俗观念的限制,推动我国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建华.中国画论中的“雅”“俗”之变[J].美术观察,2008(10):111.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11)

一般是指画家为作品所起的题目,或用其他方式,如在不同场合对作品所做的口头或书面说明,特别是像中画中的题诗、题跋等。虽然我们承认没有哪位真正的画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因为,如果一幅画可以说出来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画就成了多余的了;或者说绘画就不是有其自为的定性的了。但是,这些出于画家之手的语言文字材料至少表达着画家当初作画时的心理指向,特别是中国画的题画诗,作为绘画的有机组成因素,确实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于整个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

画家对其绘画作品的文字性说明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题写于画面上的,可称之为画中文字;一是发表或记载于他处的,可称之为画外文字。

(一)画中文字

画中文字是应当首先予以关注的。一般来说,这些文字是在绘画作品完成之时题写于画面之上的,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或某种感受。画中文字在油画中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如库尔贝的名作《画室》,画家还在画中题写了一行文字:“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这行文字对于欣赏和理解这幅作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它启示我们作为现实主义巨匠的库尔贝在画中是将写实、象征、寓意融为一体了。在这行文字的启发下,我们不仅很顺畅地理解了画中人物的寓意,而且能够敏感到一些细节的象征寓意。如在画中可以看到报纸上放着一个骷髅。这报纸是拿破仑三世御用报纸。这里意味着它不仅已失去了生命了。而且成了禁锢思想的坟场。因为画面中画有库尔贝崇拜的思想家普鲁东。普鲁东有一句被到处传扬的名言,即是:“报纸是思想的坟墓。”

(二)画外文字

画外文字一般是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在各种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发表或记述的有关文字。这在西方画坛上比较多见,可能是对油画上不适应题写大量文字的一种补偿。如果说中国画上题写的文字大都属于即兴发挥,那么油画的画外文字则是画家沉静下来之后深思熟虑的思想。比如凡高在画完《阿尔的寝室》这幅被认为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气氛的画作后,先后写了三封信谈了他创作此画的一些想法和当时的创作心态。他对色彩运用的提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家独特的色彩观念和赋色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画中文字,还是画外文字,由于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并且指向绘画作品本身。所以具有权威性,是我们进行绘画欣赏教育不可忽视的材料。

二、代码解读

“代码”是指承载或传达艺术信息、审美信息的符号,以及有关符号组合方式的规定。绘画代码主要是类象代码和象征代码。通过对绘画代码的转译和阐释,使绘画欣赏课教学具有了学科可信度和可靠性。

(一)类象代码

所谓类象代码是建立在某种相似性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代码。在绘画中类象代码最为普遍。如画中的马与生活中的马就有相似关系。同为画中的马。韩干的马与御马有相似关系,徐悲鸿的马与野马有相似关系。

(二)象征代码

所谓象征代码是指形象代码与其所指称意义的一种非自然的关系,如果说类象代码侧重于事物的自然属性,那么象征代码则侧重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在绘画中,象征代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观念性象征代码,即某些观念的象征表现。例如,在西方艺术中,阴森的孤岛象征死亡,蓝鸟象征幸福等,这都是由古希腊神话提供的。

二是同构性象征,即形象与其象征的事物和意义的关系是由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同构性决定的,如,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二者存在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同构性。

三是生命化象征,即对被象征的内容诉诸于动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如贡布里希所言:“赋予形状以生命,因此也就赋予它们以动感和表现力。”梵高的《向日葵》所绘物象本身便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其“生物学上的价值”恰好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最便当的隐喻。

四是风格化象征,即贡布里希所谓:“追求秩序,使生命的形式接近于几何形状。”风格化象征将某些寓意形象抽象化、几何化,象征寓意积淀为一种图式,使这种图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蒙德里安的树和毕加索的牛都精彩地演示了风格化的过程。

三、情景再现

情景是指信息传达时所处的时间、范围和具体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幅画的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也包括作者的个性、创作心境等相关因素。

情景可以分为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时代氛围和具体创作心境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