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6 22:53:56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1)

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仍停留在手工纸质账簿管理或计算机单机管理状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仪器设备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动态的管理,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各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缺乏完整统筹和规划,各级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管理基础和技术力量普遍薄弱。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通常按照现行的国家教学设备配备标准为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但他们往往不清楚各学校仪器设备的现有装备情况和使用情况,以及每年配更新和报废等情况,学校仪器设备配备的数据更新周期长,导致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掌握的往往都是过时的数据,这就为管理决策加大了难度,容易出现重复配置,资源浪费等情况。

许多地方数据汇总还停留在人工汇总阶段,而人工汇总由于上报数据格式往往不一致,导致统计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并且容易出现差错。

各学校把仪器设备购进入账后,其使用、维护等完全由一线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因此很多地方常出现重配备,轻管理和使用,使用人员只管用,不管修理、维护,以及账务不符,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2 管理平台对教学仪器设备数据管理的作用

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的实时传输和监控功能以及网络动态管理功能,能及时了解掌握学校仪器状况,全程监控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和使用情况,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目前,各省市基本都建有教育网络中心机房,搭建有省市级教育网络、资源、数据、管理等平台,区县级则建有教育城域网,校园网也基本普及,省市、区县、学校网络及平台基本互联互通,基本构建起了“教育网”新格局,为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平台的应用,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教学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2.1 数据共享功能

1)管理平台只需要基层学校对仪器设备数据进行一次录入后(可采用批量导入),其他各个功能模块即可共享,并且区县级和省市级也能根据学校基础数据自动生成各级相应的汇总数据,可减少大量的重复性录入工作。

2)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使管理平台与教育部装备统计管理系统完全整合,方便各级单位对年度报表或临时报表进行在线填报及智能汇总,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统计和上报。

2.2数据统计功能

1)查询统计:可对辖区学校教学仪器装备现状的基础数据分类进行快速查询和统计,以及一些专项统计,如国家薄弱学校教学设备项目设备到位情况等。

2)装备差缺统计:按国家和省市制定的不同标准和设备的单价计算,能对辖区内市、区县、学校设备的现有数量、现有资产金额、差缺数量、差缺资金总额等进行快速统计、分析。方便学校和区县级主管部门在线填报、在线审批及统计需要集中采购的设施设备,避免了以往随意填报数据、虚假数据的发生。

3)自动编制采购计划及汇总计划功能:系统可根据当前设定的配备标准,自动计算教学仪器设备的差缺数量,自动生成学校采购计划,并上报生成区县级和省市级的采购汇总计划,在大大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数据汇总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

2.3 数据及时自动更新功能

只要学校的基础数据有更新,系统都能及时自动进行数据更新,通过系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级各类学校仪器设备装备最新状况dylw.net,为教育主管部门和装备部门分析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性依据。

2.4 在线审核功能

省市级和区县级主管部门可在线审核学校级和区县级上报的采购计划,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区县和学校。

3 使用管理平台进行仪器设备数据统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

目前管理平台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是由于监管上存在一些漏洞造成的,主要表现是统计数据的不准确或不能及时更新。

1)部分区县在数据统计上没有真正由学校填报,而是由县级进行填报,造成了数据的不准确性。

2)部分学校没有固定的专职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平台数据不能及时更新。

3)区县、学校填报的口径不统一,造成统计数据不准确。

4)区县对学校填报的基表未进行区县级认真审核,造成一些学校将一些错误数据录入系统,从而造成系统不准确。

5)有的学校填报的未及时录入数据,或未录入真实数据,造成数据不够准确。

3.2 解决的办法

1)加强系统的日常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十分重要,对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完善系统功能,更新数据有着重要的作用。可由省市级装备部门牵头,规范平台的日常管理。

①组建专门的专管员队伍,应分别设立省市级、区县、学校三级专管员,共同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及时审核各自所负责的数据填报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分工督促及时录入平台数据。

②组织各级专管员培训。由省市级装备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对专管员的培训,以提高对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③开展有效的信息交流。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如QQ群,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可及时听取区县、学校对管理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在使用管理系统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这对提升和完善管理系统有显著作用。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2)

2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2.1设立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保管人员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招标、组织采购、验收和检定/校准及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帐、仪器设备档案和在用仪器设备的管理(例如维护检修、报废的处置、安全保障等综合管理);仪器使用部门设立设备保管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登记。2.2仪器设备标识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包括辅助设备)都必须有唯一性标识、功能状态标识。2.2.1仪器设备唯一性标识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仪器设备进行唯一性标识,标识上注明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编号(唯一性编号)、资产名称和型号、使用部门、入帐日期、资产原值等信息。2.2.2仪器设备功能状态标识a.检定/校准合格标识;b.绿色“正常”标识;c.黄色“准用”标识;d.红色“停用”标识。2.3仪器设备的使用所有对检验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新购置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合格后才可正式启用,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由使用部门按有关编写要求编制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和作业指导书应便于取阅。重要仪器设备必须指定专人保管,并负责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监控。未经授权人员许可不准擅自对仪器设备进行可能致使检定/校准失效的调整。重要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由部门负责人根据其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必要时应进行操作培训),经考核合格发放操作证书,并上报技术负责人审批、授权,方可使用。使用者必须征得保管人的同意方可使用设备。使用者应认真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熟识掌握设备操作规程。使用时必须严格按规程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并填写使用记录。使用完毕,清洁卫生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到初始状态。遇到问题及时报告保管人和部门负责人,使用人不得擅自处理。检验仪器设备应经常进行功能状态和检定/校准状态检查。使用人员在使用前检查或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应检查是否出现过载、错误操作、显示结果可疑或显示有缺陷、超出规定限度或超过检定/校准周期等。当仪器设备因处置不当等原因,出现上述情况均应停止使用,并加贴停用标签或予以隔离防止误用。使用人应检查这些缺陷在偏离规定值时对先前检验工作是否造成影响,如已造成影响的,应启动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仪器设备(包括抽样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范围,在使用前后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功能和技术性能核查或检定/校准,在确认满足要求时方可继续使用[9]。2.4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保管人、使用人对仪器设备负有维护保养责任。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护保养时要考虑生物安全,避免生物危害和交叉污染[10]。2.5仪器设备的维修仪器设备故障或技术性能下降等需要维修时,使用人应提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审核,交后勤设备管理部出具维修意见,报技术负责人批准,由后勤设备管理部安排维修。不具备维修资格的人员,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的重要部件或调整机内参数。修复后的仪器设备应对其功能和检定/校准状态进行检查,确认能正常工作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后才可恢复使用。2.6仪器设备降级、调拨和报废需降级、调拨和报废的仪器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由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审查,出具意见,报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

3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管理

3.1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的提供仪器设备使用部门应以设备使用说明书、检验标准/方法等为依据,在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前,提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关键量/值)至设备管理人员,由设备管理人员按计量器具检定法规负责编制仪器设备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如有新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标准变更、原有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时,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要及时重新提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设备管理人员应及时对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进行修订。3.2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照《测量溯源程序》要求,由设备管理人员在每年的1月底前,编制本年度中心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3.3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实施由设备管理部门同使用部门,安排、配合专业检定机构完成检定/校准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组织实施检定/校准工作过程中,必须选择满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的服务机构。如出现不能满足检定/校准需求的情况,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与使用部门联系,协调解决。3.4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结果确认在检定/校准工作完成后,使用部门应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确认,以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和相应的规范要求。检定/校准结果的核实应以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为依据,结合检验标准方法为原则,具体要求按照《测量溯源程序》执行。使用人员应按检定/校准结果的使用等级,在确认的适用范围内使用。3.5可疑测量的追溯当仪器设备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使用部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修正因子,对所得出的检验结果进行修正;使用计算机运算检验结果的,应确保所有相关软件(包括备份)都得到正确更新。为了防止疏忽,使用部门应编制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信息卡,便于操作人员使用过程中随时使用。检定/校准信息卡应包含(但不限于)检定/校准日期及有效期、技术性能参数、修正因子和确认的适用范围等。

4期间核查

设备使用部门应根据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期间核查[10],以确认仪器设备技术性能指标符合检定/校准的可信度。4.1制定期间核查计划设备使用部门应根据各种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考核记录,确定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对象,于每年年初制定期间核查计划,确定核查的方法与周期,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按计划实施期间核查。4.2组织实施检验人员按照期间核查计划制定核查方案,按时按要求开展期间核查并记录,并编制《检测设备/计量标准器件期间核查报告》。经期间核查确认为仪器设备失准的,按《设备管理和维护程序》相关规定执行。检验部门应妥善保存期间核查计划、实施方案、原始记录、期间核查报告和有关资料,保存期至少6年[11]。

5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评估

成立绩效考评小组,对每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和绩效实现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时间可以是每年度一次或自定时间,新设备初次绩效评估定为自验收时间起到下一年底。5.1绩效自评估设备所属部门按照该设备的《可行性分析》,对该设备运行一年时间内,绩效实现情况进行自评,提交绩效自评报告。自评内容:(1)设备的用途;(2)设备开展工作的情况,如开展工作的项目、样品类别和数量、设备运行次数等;(3)应用于新项目、新方法、科研的开展情况;(4)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与设备的《可行性分析》相符合等方面。5.2绩效考评考评小组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情况(功能状态核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人员操作培训记录、人员授权使用情况、使用/维修记录等),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技术记录和存档情况,以及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设备进行现场检查和记录核查。5.3考评结果由考评小组根据设备《可行性分析》报告、绩效自评报告和现场考评情况得出绩效考评结果。相关资料都必须归档保存。

6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6.1仪器设备建档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每台仪器设备及其附件、软件均应建立设备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由设备管理人在仪器设备验收完毕后建好档案,保存期至仪器设备报废后3年。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及其软件名称、采购请示、采购合同、设备验收记录表、设备及使用说明书、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检定/校准结果确认表、维修记录、降级使用和报废记录等。6.2设备使用部门必须保存仪器设备的记录包括所有技术记录(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原始记录)、使用和维护记录、期间核查记录、检定/校准结果确认结果等。记录保存时间6年。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 equipment use management; In the test, calibration equipment; To illustrate the equipment during the necessity of verifi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verification method.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 Management; Verification; Calibration; check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监测仪器不断增多,传统的实验方法逐步被仪器测量方法所代替,很多监测数据直接通过仪器获得,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计量一般存在种类多、使用频率高、操作专业性强等特点,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对仪器性能有较高要求,如何根据ISO/IEC17025标准对计量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仪器规范管理并使其保持良好状态,是正常开展监测工作的前提。因此,实验室应对监测仪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仪器的管理

(1)明确人员职责。仪器与人员密切相关,实验室应明确仪器设备保管人、使用人、仪器设备管理员职责。

(2)监测科室提出设备要求,负责设备的保管、使用、日常校准和维护工作并编制作业指导书。

(3)设备科室制定购置计划,组织监测设备的选型、验收、建立设备档案,负责设备维修及档案管理;每一台仪器设备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校准状态。应保存对所进行监测工作有重要意义的每一台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其内容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标识;

b、设备名称、生产商、型号、出厂编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设备放置地点;

e、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注明说明书的保存地点);

f、所有检定、校准、调试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验收标准及下次校准的日期;

g、迄今所进行维护的记录和今后维护的计划;

h、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维修记录。

(4)质管科制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关键参数或关键值的校准计划,在投入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或检查以证明其满足实验室规范要求,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符合后由主管领导批准使用。

(5)设备均有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指导书和设备使用说明书,有关人员可随时借阅或持有复印件。

(6)如果校准产生一系列校正因子,设备管理员应按程序确保其备份得到正确更新,监测人员应对监测结果进行校正。

(7)应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并有维护程序,如果任一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检定(验证)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校准、检定(验证)或检验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还应检查由于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验所造成的影响。

2仪器校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规,在用仪器都应按期进行计量检定和校准。

(1)凡对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和检定(验证)。应制定有关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的周期检定计划。

(2)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检定及确认的总体计划,以确保实验室的测量可追溯到已有的国家计量标准。标准证书应能证明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并应提供测量结果和有关测量有确定度和符合经批准对的计量规范的说明。自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有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规定的要求。

(3)如不可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实验室应提供结果相关性的满意数据。例如:参加一个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4)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参考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不能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够证明其作为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败。

(5)测量的参考标准的校准工作应由能提供对国家计量基准溯源的机构进行。应编制参考标准进行校准和检定的计划。

(6)适用时,参考标准、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应经受运行中的检查,即期间检查。例如:中流量采样器流量为100L∕min,检定期内用孔口流量计测量四台仪器流量分别为:89.5L∕min、91.3L/min、109.8L/min、113.2L/min,如果我们不进行流量校准都视为流量100L/min,例如在标准状态下采样24h,则实际采样体积分别为128.9m³、131.5 m³、158.1、m³16.30 m³,但都视为144 m³.以大气颗粒物浓度为0.181mg/m³,理论采尘量即为26.1mg,而实际采尘量分别为23.3mg、23.8mg28.6m29.5美mg,则大气颗粒物浓度分别为0.162mg/m ³/0.165mg/m ³0.199 mg/m ³,0.205 mg/m ³.

通过数据计算,就因仪器流量未校准使测定结果产生10%以上的相对偏差。假如一个城市的颗粒物大气环境控制标准为0.2mg/ m ³以下,只是因为采样仪器的流量一项产生的误差,就可能使本来不超标的监测数据而报出错误的结果却超出大气环境控制标准,可能为大局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对仪器的校准和核查工作不可轻视。

3仪器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是在相邻的两次期间核查校准(或检定)期间内进行核查,以验证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校准状态,确保分析结果的质量。实验室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核查,便于主动发现仪器的变化情况,尽早实施预防措施,避免风险。

3.1核查计划

制定监测仪器的核查计划,内容包括:核查种类、核查频度、核查参数、核查方法、核查人员、核查标准及核查结果的判定准则。每个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不同,每一种测量仪器对于测量结果的质量影响及稳定性等具有很大差异。因此期间核查计划需要从质量活动的重要程度、成本和风险以及实验室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核查计划应由有资质并经实验室授权的人员编制,并经过审批。

3.2核查方法

核查不同于检定也不同于校准,所以其参数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可以从本实验室实际条件出发,根据简便易行,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下述方法之一:送有资格的校准机构比对;新购置或维修后仪器与正在使用的比对;用校准仪器和标准物质进行校对,如使用CO标气校准尾气测定仪,用标准膜校准二氧化硫测定仪,利用砝码校对数字天平。

核查的方法多样,基本上以等精度(或高于仪器精度)核查的方式。使用参考标准设备核查如渗透管、标气、标准砝码、流量校准计、声校准器等;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仪器设备的功能核查,或使用两台精度相同的仪器设备比对,或用一台精度相对高的仪器核查相对精度低的仪器设备。一般核查方法来源:检测标准或技术规定中有关要求和方法;仪器设备检定规程(可采用其中需要核查的部分) ;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产品标准或供应商提供的方法;对于没有方法来源的仪器设备,应编制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在化学分析领域,某些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可通过有证标准物质进行。主要应核查仪器设备的精密度、响应值、基线的变化、准确度(标准样品测定) ,而不能只测定一个标准样品。

3.3核查频度

当检测标准或规范、仪器使用说明书中对核查提出明确要求时,应依据检测标准或规范、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频次、周期进行。如噪声监测中,《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 2008 ) 要求每次使用前后,应对噪声仪校准。检测标准或规范、仪器使用说明书未做要求时,原则上可以在两次检定或校准周期之间进行1次。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当发现仪器稳定性比预期的差时,应适当加大核查的频次。

3.4核查结果

期间核查应是计划的质量活动,核查结果应形成核查报告,核查结果应经授权的有资质的人员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是否准予继续使用的建议,实验室管理层审批。

4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随着监测手段的日益先进,仪器设备的种类逐渐增多,价格也渐渐提高,仪器设备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合理的利用仪器设备档案进行仪器设备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管理向量化管理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延长仪器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仪器设备档案化管理分两部分,即仪器设备档案和仪器设备随机档案,这是由仪器设备管理 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根据《认可准则》5. 5. 5,应建立仪器设备的管理档案,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规定仪器设备应一机一档。按准则要求,其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基本信息登记、采购资料、开箱验收报告、仪器安装调试报告(一般包括:线性测定、精密度测定、准确度测定) ,实验室对新购仪器的技术验收报告(检出限、灵敏度、标准曲线、图谱、重现性、准确性- 标准样品测定、加标回收试验,实际样品测定、干扰实验等) 、说明书和随机附件资料及软件、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程、维护计划及维护记录、历次维修记录、量值溯源记录(检定或校准证书) 、设备期间核查记录、使用记录、设备降级、停用或报废申请及审批等。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从购置、验收、使用、报废这一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档案资料齐全与否,对于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及仪器使用者对仪器有效管理、正确使用、维护、维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仪器设备档案内容是不断增加,动态管理,使用人员尤其应注意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内容做好记录,并定期归档;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4)

1.工业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作用与现状

要实现工业生产过程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必须依靠安装在工业装置流程管线上的大量测控仪表,如: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逻辑开关等来监测和调控生产工艺过程参数,这些装在设备上的各类自动化仪表叫现场表,泛称自动化仪表。中国是工业大国,装备在各类工业装置上的自动化仪表可称得上“天文数字”。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天文数字中的每一台表,都必须按国家计量法规或企业检定规程,用专用仪器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校准,这些有资格用于“校准、校验、检定”的仪器我们称为工业计量标准仪器或标准器具。校验是细致而繁杂且工作量大的工作,校验一块中等复杂程度的仪表,采用我国现行技术手段大约需2~4小时。因此,为适应工业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研制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工业计量标准仪器及装置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2.实现现场仪表校验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要求

要实现现场仪表校验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点:

A、各种被校测参数的数据采集、处理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与自动化。

B、各种仿真信号的输出要程控化与自动化。

C、实现输出与测量信号统一的计算机控制。

D、将先进的测试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相融合、渗透,以保证综合功能的实现和高精度信号发生与测量。

E、将整个计量检定过程和设备能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各种计量检定数据能自动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存储,并将结果输出与自动查询。

3.ZH2513自动化仪表综合校验台简介

3.1系统组成及其特点

(1)ZH2513自动仪表校验台,承担现场仪表的实验室校准和全厂被校仪表的智能化管理。

(2)能够对现场仪表进行现场自动或手动校验,又能支持上位机实现管理功能的各种现场智能校测仪表。如ZH210型智能压力校测和ZH558智能过程信号校测仪等多种现场工业标准仪器。

①ZH2513综合校验台

本校验台是由以下各种功能相对独立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单元组成:

a.压力信号的产生及调控系统

b.压力信号的自动测量单元

c.可编程标准电压信号的的输出与测量单元

d.可编程电流信号的输出与测量单元

e.热电偶仿真输出与测量单元

f.热电阻仿真输出与测量单元

g.可编程频率信号输出与测量单元

h.多功能、高精度智能测量单元

i.程控直流电源

j.电压可调的交流实验电源

将以上智能化、模块化单元可按功能要求任意组合,用标准接口和总线与计算机联机成局域网络,充分利用各智能单元及丰富的PC机软硬件资源,组成全新功能的计管系统,它既保持各单元独立功能,又可实现全新的自动测量、校验与仪表管理功能,可以程控设定各种仿真输出信号,又可自动测量、采集、处理数据、数据的表达、传送、存储以及文档管理,自动生成检定证书、报告以及文档自动查询等上层管理功能。还能够与现场校验仪通讯,向现场校验仪下载“校准计划”,又可接收现场校验仪从现场采集的校验数据登录数据库。可以说,一台ZH2513自动校验台等于一个能完成各种工业仪表自动校验及管理的现代化热工计量实验室。

②ZH系列智能化现场校验仪

各种现场校验仪是ZH2513自动校验和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一般校验仪所不同的是,必须支持上位机2513的管理功能,接口、软件兼容,能双向通讯等特点。各类现场校验仪均是以微电脑为基础的智能化、高精度、多功能、便携式、自带直流电源、带通讯接口,能够存储校验数据,能仿真输出标准信号,能自动测量的复合性仪表,它的作用有:第一、按校验台下载的计划到工业现场对现场仪表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校验,完成对现场仪表的检定任务,并能记录存储被校表数据。第二、将记录数据带回实验室,再上载给校验台数据库,实现上位机对全厂现场的智能化管理。

3.2 ZH2513自动校验和管理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1)自动校验功能及指标

ZH2513校验台是用于仪表维修车间、计量室或各类科研教学实验室,对各类工业仪表,如:压力、温度、流量、频率、转速、变送器、传感器、逻辑开关及二次指示,记录仪表等进行自动检定和管理。

现场校验仪是适应现场环境下,进行上述仪表的现场自动、半自动校验。

主要技术指标(只列出校验台的主要指标,现场表种类达几十种,不在此文中介绍):

①压力输出与测量

量程:一0.1~60MPa;准确度:微压:0.1%FS,常压高压:0.05%F.S

②电流、电压、信号仿真输出与测量范围:0~100mV、10V,0~50mA;准确度:0.05~0.02%F.S

③各类热电偶仿真输出与测量分辨率:0.1℃;准确度:±112

④热电阻仿真输出与测量分辨率0.1℃;准确度:±1℃

⑤交流信号输出与测量范围:0.1kHz~100kHz,精度:0.005%F.S,方波、三角波、正弦波

⑥高精度、多功能测量单元交直流电压、电流、电阻,频率测量,直流精度可达0.003%F.S

(2)对被校验仪表的管理功能

对于一个企业,不仅对“天文数字”的测控仪表的校准工作量巨大,而把这些仪表进行计量行政和计量科学管理也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又因不同行业、不同设备对仪表的传统管理模式方法各异,而进行所谓智能管理、计算机管理又是全新的事物,国内无前车之鉴,计算机管理的领域潜能又十分广阔,现仅把传统管理模式变为计算机管理的一种模式加以说明。

①管理要求与内容

a.将全厂(或某套装置)所用的仪表及应用情况输入校验台计算机,建立“电子台帐”,如将仪表类别(温、压、流)、名称、型号、规格、编号、制造厂、日期,应用的机组、工位、运行工作点、输入输出范围输入校验台。

b.将生产装置的工艺过程参数输入校验台,对过程参数管理,如过程测点、工位、测量范围、额定参数等。

c.将校验数据输入校验台进行校验结果管理,如输入输出关系(线性、单元转换、开平方转换等),调节前后检测数据、最大误差、操作员、日期等。

d.将校验计划校验台计算机进行周检计划管理,如验日期、检定员、所用标准仪器、校验周期等。

e.编制其它需要校验台管理的内容输入计算机。

f.管理各类现场校验仪的信息。

②ZH2513计量管理数据库及管理软件按上述管理内容要求编制,类似制订全厂计量技术管理、计量行政管理制度、计划及建立仪表台账,目前还是为执行计划和台账管理,因此必须具有实用、灵活、方便的查询与输出功能,可以按不同方式检索输出全厂仪表信息。如:按仪表类型,制造厂家,测点位置等规律查询、统计输出你想查找的仪表情况,如:校准日期、人员等检索,自动提示输出打印到期质检的表,打印输出检定结果数据、证书等,还可统计输出一周、一个月内即将到期校验的表等,为实现先进的“状态检修”提供依据,以及查询所用现场标准校验仪器等信息,可以说只要管理计划、数据库管理软件编制水平到位,我们的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几乎是万能的。

3.3 ZH2513计管系统的通讯功能

要保证本系统强大的测试、校准与计量管理功能。必须采用先进的总线与通讯技术实现通讯功能,首先要实现本系统内部网络结点间灵活可靠的双向通讯,包括:计管中心台与智能多量程压力模块的双向通讯,与各类现场校验仪的通讯及远程通讯功能,如:中航公司中心校验台与各用户校验台通过公共通讯网或电话拨号打开并运行用户机通讯,实现遥测诊断、排故等功能。

3.4自动校验与管理应用举例

以校验台为自动校验与管理中心,它不仅能对各类工业现场或二次表进行计量室、实验室自动校验,还要按“中心”的管理计划,对各类现场校验仪和全厂仪表进行计划管理,下面以压力仪表的校验为例,简要说明应用过程(某企业新购进一套ZH2513P综合校验台和相应的ZH系列现场压力校测仪):

(1)输入仪表信息与计量计划,对新购进的和已在线使用的全部仪表信息和校验计划输入2513校验台。

(2)自动或手动校验一输入校准数据

①实验室校准

将新购进仪表安装在2513台上,可以开启相应智能单元,手动操作完成校准,也可以开动电动造压单元和开启计算机及自动校验程序,按自动校准程序完成压力仪表自动校验过程,校准结果已全部存人相关数据库。

②现场仪表校准

a.将校准计划、过程测点和被校表内容“下载”给现场压力校测仪(如ZH210智能压力校测仪)。

b.校验人员带现场校验仪到现场,只需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将校验结果自动存人校验仪内。

c.校验员带仪表回实验室,将存储结果“上载”给计管中心台,中心会自动录入数据库,经自动处理计算后,自动打印出校验结果证书。

(3)上层计管功能的实现

经过以上二步获取的计划、信息、数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查询、统计、输出各种信息。如按测点、现场表、校正时间检索。如果按测点检索,可以找出该工位上曾经用过的各种现场表的校准记录等。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5)

1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仪器设备预算计划编制缺乏充分的科学性论证

使用部门申报设备采购计划时,没有根据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的规划以及专业设置的需要,分轻、重、缓、急提出年度购置计划,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没有对计划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充分的论证。

1.2 采购、验收等管理环节有待进一步规范

1)高校设备采购基本上分为政府采购和学校自行采购。采购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议标、市场询价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确定的随意性比较大。

2)高校设备涉及到专业设备比较多,技术性强,尤其是进口的专业设备,这给评标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高校是独立的民事责任主体,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合同管理不够规范。

4)设备购置安装后,往往是组织使用部门、设备管理处等相关部门验收,而对大型仪器设备经常没有组织专家组调试、试用,并对设备及技术资料进行验收、评价。

1.3 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1)存在仪器设备超前购买,使用滞后的现象。

2)部分设备存在闲置、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有的并不是学校科研、教学急需或者普遍需要,只是为了个别研究项目而购置。

1.4 重复购置,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新专业的开设, 在教学、实验、科研等方面都对仪器设备在品种上和数量上提出新的要求。在添置新设备时, 学校可能没有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情况进行摸底检查,也没有对设备添置计划归纳分析,统筹考虑, 造成各学院、系科(部门)之间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1.5 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管理手段是仪器设备管理的根本,落后的管理手段无法对各种仪器设备的需求与市场、型号与功能、使用与状态、投入与效益、属权与变更等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管理。

2 仪器设备管理存在问题之解决对策

2.1 加强仪器设备预算管理

要对设备预算进行科学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核。设备预算应结合学校学科的设置、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发展编制。可以一次规划一次投入,也可以一次规划分期投入。应根据实验室建设规划目标,分年度有计划的投入建设,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原则,在充分开展设备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申报设备购置计划。学校应组织懂行专家进行科学性、必要性和经济性的论证,这应成为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的必经程序。

2.2 加强招标的规范管理、提高招标的实际效率

1)应拓宽招标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并借助各类市场信息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网。

2)招标文件编制要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特殊性,做到科学、严谨。譬如:一是投标单位资质要求要明确,特别是工程项目,要根据项目大小、技术难度等规定投标单位资质,要加强对投标单位资质审查力度,审查时必须核对原件。二是招标文件中原则上不能在技术方案或设备配置上设定限制性条款,特别是对大型专业设备必须提供技术指标,必要时要提供图纸、附件等,而不能注明设备型号,要充分体现“三公”原则。三是招标文件中评标方法、评标标准及废标条款等实质性要约应做出详细规定,要有可操作性。

3)根据目前学校设备招标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建立校内评标专家库,对专家要进行规范管理,定期培训。评标时根据专业要求对专家随机抽取,并应根据项目的要求,适当聘请校外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这样更加能促进评标工作的规范性。

2.3 加强合同的规范管理、降低经济风险

1)合同文本格式要规范化管理,进口设备可以参照国家外贸标准一体化合同格式,其他设备按照合同法要求的通用合同格式。

2)合同内容中条款:当事人、标的、数量、质量、价款等原则上应与中标内容或招标文件相符,不能随意做出修改,这也是维护招标工作严肃性和合法性的基本要求。

3)维保问题应作为合同的专用条款予以明确,一是维保期限,根据设备的不同要求,明确维保期限;二是明确维保范围和内容;三是要留足一定比例的维保金,必须与维保期限同步。

4)随合同赠送物品应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登记入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

2.4 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设备共享平台, 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学科间、学院间、学校间不同层次的实验设备共享平台的一种互通机制, 尤其是把大型、尖端的精密实验设备都纳入到共享平台中, 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虽然科技部已经了《大型精密仪器管理暂行办法》, 而且已经在部分省市和高校实施, 建立了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协作网, 但由于认识或管理的原因, 目前还不够完善。各单位充分利用其它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 通过互换使用、租赁、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 来达到本校科学研究及实验的目的, 从而节省学校资金投入, 这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特别重要。学校的仪器设备, 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转需要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承担校外单位的实验、加工等任务, 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充分发挥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

2.5 加强仪器设备日常管理

1)各学院(部门)以及实验室应建立本部门资产台帐,并参照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根据本部门设备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实验人员考核制度。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6)

第一,管理制度不严、账目混乱。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高校合并办学后,许多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出现管理松驰现象,或者是有关的规章制度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或者是虽有制度但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尤其是一些合并高校,合并前各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合并后却没有对合并前各院校的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及时融合整理,以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看似规章制度不少,但却没有可供执行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默许了设备账目的混乱。许多高校长期没有对学校的各项仪器设备进行制度化的定期检查、核对与注消,使得仪器设备账目形同虚设,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非常普遍。学校到底有多少可用仪器设备、被哪些部门占有使用、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有多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第二,重复购置。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新专业的开设,无论是教学、实验、还是科研都对仪器设备在品种上和数量上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学校在添置新设备时,既没有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情况进行摸底检查,看看现有的设备资源是否可以满足校内用户提出的新要求;也没有对各系科(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计划归纳分析,看看校内不同用户的新的仪器设备需求是否有重复,以便统筹考虑。而一些系科或部门由于求新求全、相互攀比等心理以及部门保护主义思想,往往提出超出实际需要的设备添置要求。有关职能部门一旦把关不严,计划制定不周全,就很容易使得一校之内相同或相近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

第三,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使用效益低下。一些高校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为了达到评估的指标要求,完全不考虑实际能力和长远需求,盲目追求仪器设备的现代化、高档化,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贵,不惜投入巨资无计划地购置国内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有的并非教学、科研急需或本校普遍需要,有的只为个别研究项目或个别人而添置。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经费被投入到购买新的仪器设备上,旧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保养与维修,功能过早丧失,提前进入淘汰行列,造成资源浪费。

第四,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作为国有资产的高校的仪器设备,只能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验、科研、信息服务等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活动。如要进行使用性质的转化,也必须是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且转化以后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然而有的学校并非如此,在少数人的操纵下,借着高校后勤、饮食、校企等社会化改革、改制的名义,不顾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随意将一些仪器设备转移、划拨给企业单位或转让给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管理手段落后。许多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仍然是传统的账簿式手工管理,与学校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有高校购买仪器设备出手大方而更新管理手段与方法却极不情愿。落后的管理手段无法对各种仪器设备的需求与市场信息、型号与功能信息、使用与状态信息、投入与效益信息、属权与变更信息等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管理。既不能科学地安排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实现仪器设备固有价值发挥的最大化;也不能保证有关仪器设备在不同系科(部门)之间流动转移时的账目的及时分割。落后的管理手段是高校各种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存在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下、账目混乱不清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强化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绩效,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非常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校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体制与制度的改革。仪器设备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对高校中心工作的保障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仪器设备管理改革关系到学校其他各项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仪器设备管理者应积极参与改革,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旧观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的仪器设管理工作,充分认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就是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以最佳的状态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最优服务和条件保障,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又要研究探索资源合理配置,为仪器设备的投资(购置)提供依据,还要充分合理地发挥仪器设备能力,充分发挥投资效益。高校各级、各系科(部门)领导和仪器设备的直接管理者,都要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来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既要重视仪器设备建设工作,注重必需的新的仪器设备的添置,又要有全局观念,倡导资源共享,校内要打破系科、专业界限,追求资源整合;对外应抛弃校本位思想,通过建立区域教学联合体的方式,加强校际之间的仪器设备资源的共建共享;更要树立仪器设备管理的效益观,新设备的添置应计算投入产出比。应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对于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与非教学性实验(如各级各类立项课题)用仪器设备需求,尝试“有偿使用制”,以经济手段规避对仪器设备的超需求占有和使用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仪器设备的价值。

(二)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程序。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涵盖管理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添置计划编制与专家论证制度、仪器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仪器设备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制度、仪器设备领用与保管及调配制度、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及其备案制度、仪器设备报废注消制度、废旧仪器设备再利用制度、仪器设备添置计划与招投标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方面,并要随着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活动对仪器设备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要完善和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另外,还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负责制,一级抓一级,人人有责,各负其责。对于大宗、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可推行项目化管理,“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了设备计划环节的行为,以论证的方式使项目的落实更精确科学,体现一种集中统一管理、权衡现实需要与可能、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想”。从计划制定与论证、到市场调研、采购招标、分配使用、到售后服务与维护,谁经手谁负责。力求避免因管理上的原因而产生重复购置、超需求购置、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后续服务不到位与维修困难而影响使用等问题。其次,应建立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成立校级仪器设备管理监管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有关的管理人员对国家及学校、部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审计监督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编制、价格与数量的确定,参与相关的设备招投标采购活动;审查资产清查、评估和产权变动、报废、闲置设备处置情况;审计监督设备保值、增值、流

失和设备利用率、使用效益情况等。通过日常和定期审查,促使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达到仪器设备投资方案更合理,购置的仪器设备更优质、性价比更高,利用率和完好率更高,维修和使用效果更好,损坏与流失的最少。同时也要切实强化规范管理,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如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切实推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专家论证制度,严把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计划,严肃地将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课题来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号》统一分类、统一编码、统一名称、统一计量单位;对于档案资料,要求收集包括专家评审意见、审批文件、合同书、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记录、保养、维修登记、产品说明书、技术指标、操作手册、合格证书等各种文书材料,并予以科学分类和编目,等等。还应制定和执行管理工作质量定期检查、评估考核制度,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要求贯穿于仪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三)更新管理手段,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和群体化。校级分管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上设备信息的自动采集,对设备经费的使用、仪器设备的购置、分布、使用频率、运行状态等情况进行随时随地查询,掌握“家底”,为设备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有效依托。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实验室及有关设备使用者保持适时联系,随时获取各处仪器设备的拥有量、使用时段、使用效益等信息,实现对全校的仪器设备动态管理。同时还可开发闲置或待报废设备的再利用价值,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程度也会因信息的及时获取与交流而得以大大提高。当然,实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也并非完全排斥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反,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应继续保持,尤其是出于对原始资料真实性的信任和管理制度的规定,一些环节上的保留原始资料与记录必须以传统的形式进行保存,如领导的签名、上级的批复等。

(四)改善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高尚人格,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这样才能保证仪器设备的采购与维修过程公开透明,质优价廉;分配公正,不徇私情;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无失。其次,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业务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特别是理工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语阅读能力,以便向仪器设备的使用者(主要是理工科学生)讲解各学科诸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类型、性能、特点和用途等,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对仪器设备的需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高校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经常开展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注重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总结。一个好的管理人员,应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具有组织实施的能力,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推广应用,以解决更多的管理难题。所以,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以保证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其他各系科(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设备管理部门自身的努力。总之,全面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益,管理观念创新是方向,规章制度体系完善是前提,管理手段更新的是保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是关键。

————

参考文献:

[1]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年第3期。

[2]李跃英、李雪梅:《高校设备管理效益与投资效益分析》,《实验室科学》2005年第2期。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7)

自工作以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验收数十次。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县区的学校,因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室的管理都由任科教师兼任,多数兼职实验教师对实验室账表卡册的填制大多不规范。下面,笔者以所在的昭通市为例,谈谈从教学仪器到校验收及使用过程中的帐卡表册的规范填制问题。

一、实验室帐卡表册的种类

1.财产类帐目共10种

《教学仪器验收单》《教学仪器总帐》《教学仪器明细帐》《教学仪器档案卡》《教学仪器卡》《教学仪器柜目标签》《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表》《教学仪器借还登记表》《教学仪器损失报告单》《教学仪器设备申购计划表》。

2.实验教学活动类共8种

《实验教学计划表》《实验教学通知单》《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开出统计表》《实验室大事记表》《实验教师简介》。也可把二者大致归纳为“一签、两帐、两卡、四单、八表”。其他的表册还有盘点表、危险品使用登记表、借物登记表、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等。

二、教学仪器验收及使用过程表册填写

实验教学档案资料是记录和反映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痕迹记载,是承载学校实验历史发展的缩影,更是考核实验教师的重要依据。

1.教学仪器验收表册填写顺序

验收―上账―入柜―柜目标签―教学仪器档案卡―实验教学计划表―实验通知单―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及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仪器损失报告单―实验教学情况统计表。

2.《教学仪器验收单》填写

教学仪器的取得途径包括配备、调拨(省、市、县)、自购或自制等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都必须填制本单,要求是准确无误、及时迅速、实物验收、一式两联。

3.《教学仪器总帐》和《教学仪器明细帐》填写

填写总帐、明细帐时,应根据配备实验仪器的Ⅰ类、Ⅱ类和Ⅲ类进行填制。总帐由教务处(或实验室主任)统一管理,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登记,主要记录教学仪器的代码、名称、累计数等,在总帐中,不再填写仪器的大类、小类等类目,而是直接登记教学仪器名称(部分仪器必须注明规格、型号),仪器数量后面不能附带单位,每种仪器占总帐帐页的一行。明细账由各学科实验室保管,每种教学仪器占明细账的一页。主要登记仪器的代码、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取得日期、数量、单价、金额等。总帐及明细账必须用钢笔(而不是铅笔、圆珠笔)逐项填写,中间不能跳格、空行,不能出现随意涂改、挖补的痕迹。名称、规格相同但产地、价格不同的仪器可以登记在总帐、明细账的同一页(栏),名称相同、规格不同的仪器必须单独起行、分页登记。

4.《柜目标签》填写

《柜目标签》需填写仪器名称、盗俊⒐娓瘛⑺在柜栏位置等,填写完成后,应张贴于仪器(药品)柜的左上角显眼位置。

5.《教学仪器档案卡》填写

《教学仪器档案卡》是对教学仪器中价值略高的仪器或精密仪器设备进行资产管理的卡片,一般情况下,中学仪器规定价值在100元以上(含100元),小学在50元以上(含50元)的仪器须填制本卡。本卡中的“序号”应与该仪器在总帐帐页中的顺序号一致,不应单独编写档案卡的页码顺序。

6.《教学仪器卡》填写

《教学仪器卡》是为了便于管理人员掌握仪器的流动情况和进行安全检查时要求填写的卡片,或提供利用或内部工作的需要(保养、维修、借用)时填写。一般要求仪器离室一周以上才进行填写,填写时必须由经手人亲自签名,实验教师不得代签。仪器离室后,此卡必须摆放在原仪器陈列处,以便核对。仪器归位后,此卡作为仪器档案的资料进行妥善保管。

7.《仪器损失报告单》填写

教学仪器一旦发生丢失、损耗或达到报废条件等情况,应及时填写此单,报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报损,并以报损单作为冲减“两帐一卡”的依据。

8.《实验教学计划表》填写

《实验教学计划表》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分组实验填写,学期初填报教务处,经本校分管领导批准签字后方能生效,并送交实验室。

9.《实验通知单》填写

《实验通知单》是对教学标准中规定必须完成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情况进行记录的原始资料,分组实验要提前一周写明实验名称、所需器材药品、实验时间、班级、实验人数等,演示实验填写相关信息后提前三天送交实验室。

10.《演示实验记录表》及《分组实验记录表》填写

两个表的填写依据是《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登记表》,表中的实验日期、实验内容等应该与《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登记表》相吻合。表中的“任课教师”“实验教师”签名不得是同一个人。出现签名为同一个人,必须满足该教师任该学科的课且兼管实验室工作。

11.《实验教学情况统计表》填写

每学期终结后,学校应对本校的演示、分组实验开出情况作出认真、翔实的统计,掌握学校本学期实验开出基本情况。填报此表的依据是《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表》。

一个学校的帐表卡册等档案资料建立得如何,可以折射出学校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是实验教师工作量考评的重要指标。因此,不论是从实验室的管理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中小学实验室帐表卡册的规范填制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8)

一、教学仪器设备是进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学校的固定资产,要加强管理,爱护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要按统一要求分类、编号、入帐,建立总帐、分类帐、低值易耗品帐,做到总帐、分类帐与物相符,仪器与仪器橱卡记录相符。

三、仪器存放应定橱定位,做到分类科学、取用方便、整齐美观。要按仪器性能注意做好防尘、防压、防蛀、防潮、防霉、防锈、防震、防磁及避光等工作。仪器、药品室应配备合适的消防器材。

四、化学药品要按化学特性要求存放。建好危险品库,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物品要单独存放在专用的安全柜中,严格执行双人双锁和危险品领用登记制度,并定期检查安全情况。

五、贵重精密仪器,要熟悉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后才能启用,并做好使用、维修记录。 贵重、普通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都要存挡管理。

六、各种仪器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使其处于完好状态。要按照《教学仪器、药品借还领用制度》、《教学仪器报损赔偿维修制度》、《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的要求做好仪器的管理、使用工作。

七、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应提前一天,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应提前三天,将实验通知单送交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作好准备,确保实验成功,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开设,应及时和教师联系。

八 、仪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保养并归橱,同时要根据各类仪器的特点,定期的、有计划的进行维护与保养,使所有仪器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九 、每学期结束前,对实验室的全部财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对,处理好有关事项,及时完成各种统计工作,并按要求上报和存档。

小学仪器室管理计划范文二

一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 主要任务、目标

按科学新课程要求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 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专门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监督各年级实验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实验报告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分发实验报告表、实验登记表等;期末按时收取相应的书面材料。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9)

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加大,高校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添置仪器设备。但是,在设备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管理缺乏制度保障。许多高校仍未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在设备购置、使用和报废等环节发生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比如在购置设备时,出现一些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操作,违规问题严重。在设备使用过程,没有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核对,账目混乱,严重出现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

(2)重复投资,使用效率低,粗放管理大行其道。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产生了许多新学科和新专业,出现了一些学科交叉、专业交叉和课程交叉的现象,各院系为了应付教学评估,作计划,找资金,大量购置实验设备,给每个实验室都配置足够的设备,造成整个学校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同时,由于各个实验室之间相对独立,实验项目少,实验教学任务有限,一个学期只上几节实验教学课,设备形同虚设,利用率低。

(3)产权管理松弛,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兴办科技园、后勤集团等校产业,在实施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仪器设备,或随意将一些仪器设备转移、划拨给企业单位。由于产权不清,又不实施有偿使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管理人员能力较差,服务水平低。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或进口设备换代快,性能复杂,很多实验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造成很多涉及新知识新技术的实验课程不能开设,影响了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维护专业人员不足,实验室常常出现需要维护的设备而没有及时维修,造成大量堆积的现象。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设备的维护知识,又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常常造成设备因一些小问题不能正常使用,严重影响正常教学。

二、强化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制。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和管用结合的原则,实行资产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单位的三个层次管理体制。成立学校资产管理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为校级管理层次;第二层次是设备管理部门,行使设备管理职责。负责制定仪器设备的添置计划、购置、调剂和报废等工作,建立设备资料档案,实施总体管理;第三层次是设备使用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等工作,负责建立固定资产分户账、低值仪器分户账,建立本单位设备的资料档案。负责设备的登记、统计、审核,填报统计报表,反映所管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变动情况。负责各种凭证保管,做到账、物、卡相符。

(2)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成立设备管理监督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审计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检查有关管理人员对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审计设备购置计划的编制、价格、数量,参与设备采购招标投标活动;审查资产清查、评估和产权变动、报废和处置,审计监督设备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设备管理工作

高校应在仪器设备申请、审批、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对设备管理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设备购置计划制度。根据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规划,合理制定设备的购置方案,对申请单位提交的报告,组织专家及学校有关人员进行论证,科学制定采购计划;二是建立设备购置制度。仪器设备的采购工作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统一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并保证设备质量;三是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学校应建立技术档案,按其使用目的、设备性能和实验课程内容等进行分类和登记。加强设备产权管理,实行有偿使用,保证设备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定期对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检查,对精度和性能降低的,要及时进行维护;四是建立设备调剂制度。对于长期闲置或效益较低的设备,应做好调剂工作,根据各实验室的需求,对设备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利用设备;五是建立设备报废制度。做好申请报废设备的技术鉴定,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规范设备报废管理行为,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收回报废设备的残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统一纳入学校年度设备经费,统一安排使用。

(三)创新管理方式,实行计算机管理

实行资料档案计算机化管理。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分类及编号》目录,把学校设备统一分类,统一编号,将其输入计算机,实行统一管理。并对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分布及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汇总,按管理层次逐级上报统计数据,实现动态管理。

加强原始资料管理。原始资料包括专家论证意见书、审批文件、购销合同书、涉外协议书、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记录、保养维修登记、产品说明书、技术指标、操作手册、合格证书等材料,应按规定进行分类和编目,统一管理,以纸质形式进行保存。同时,对一些重要的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并保存于计算机中作为计算机化管理的重要资料。

加强网络建设。利用校园网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可用机时、日程安排、收费标准等输入网络。其作用:设备计划部门通过网络获得各使用单位的设备占用和使用效益信息,及时进行计划调整,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可以开发闲置或待报废设备的再利用价值;为校内、校际或社会用户能充分利用设备提供方便。

(四)加强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人员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素质。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如《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和《对外贸易法》,提高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学习,掌握设备采购技巧,合同签订方法,涉外税务知识,财税账务处理,并了解各学科各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类型、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三是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讲座、论坛、相关专业调查研究,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竭增添。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加强环境监测自然势在必行。所谓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前提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监测的法规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是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开展的旨在为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环境监测数据的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的结果。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环发[2006]114号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是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政法规,具体规定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违反相关条款的处罚。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2 完善环境监测的几大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1)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形成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也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

2)为保证环境监测所需的仪器、物品等的采购及寻求服务的质量,对“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进行评审,采购服务包括: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的采购;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

3)为达到客户对委托性监测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合同评审的程序”,以保证委托性监测的质量。

4)为保证质量体系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促进管理体系规范有序的运作,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应定期进行内审,就是对管理体系运行符合程度进行自我内部审核。

5)管理评审是监测站站长主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运行的评审。

2.2 仪器设备的管理

1)用于环境监测分析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档案包括: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及操作系统软件,商标名称,开箱单,仪器设备使用日期及验收报告,仪器检定、校准报告,仪器使用记录,仪器保养记录,仪器运行检查记录,仪器期间核查记录,以及仪器故障、维修记录等,建立仪器使用台帐,记录仪器运行保养、维修、检定等情况。

2)根据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属于量值传递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周期检定。仪器设备检定要制定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期检定,对于计量部门还未开展检定项目的监测分析仪器,要制定校准规程进行自校。

3)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实行标识化管理,监测仪器要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对大型监测分析仪器及特殊专用的监测仪器要授权操作人,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检查、保养、核查记录及对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仪器设备,返回后,要记录其功能和校准状态,并按时归档。

4)要建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制度,每年对监测分析仪器进行期间核查,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仪器,仪器设备核查时间是在两次校准/检定的期间进行。

5)监测分析所用的标准物质,一是用于样品分析的质控,二是用于仪器的校准,标准样品应能溯源到国家基准。

2.3 人员持证上岗和培训管理

1)人员素质与水平是衡量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量。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制定年度监测人员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要与监测任务相适应,与单位增加监测项目,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水平相适应,培训就是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技能、管理水平及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要建立监测人员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业绩档案,包括:监测人员、合同制人员、聘用人员以及辅助人员。

2.4 环境和设施的要求管理

1)实验室设施、分析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通风等应便于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测分析所处的环境不影响监测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不确定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2)对实验室有特殊要求的,要配备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监测分析因素如温度、电源电压、湿度、电磁干扰、噪声、振动等要予以注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监测分析质量。

3)相邻工作区有不利影响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4)实验室应有环保措施及废液处理的程序及记录。

2.5 监测记录管理

1)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是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监测分析采用的方法、步骤,初级数据、数据处理和监测结果所作的符合现行技术规范和法规要求的记载,是环境监测报告的依据,也是患监测数据用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仲裁验收及行政诉讼的原始依据。

2)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采用不同的记录表格,记录表格设计记录内容、信息要全面,记录内容要“再现”监测全过程,记录表格要体现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五性”要求。

3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下简称QC)的目的在于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规定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自信水平下,达到容许限定的质量要求之内。常规的质控方法有:一是平行样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平行双样分析,测试分析的精密度;二是加标回收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加标回收实验;三是密码样分析,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编为密码平行样或加标回收样进行测试;四是标准物质的对比分析;五是分析人员之间的相互检查和比对分析;六是同一种样品不同实验室的分析,七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同一种样品;八是绘制质控图。实验室质控就是使是分析误差控制在置信水平内,克服或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监测分析质量的影响。

3.2 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1)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样品保存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采用样品编号,阳平专人保管,样品交接等措施。

2)实验室外控含包括:使协同工作的实验室间能够在保证基础数据的前提下,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即在控制分析测试的随机误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主要用于实验室性能评价和分析人员的技术评定,协作实验仲裁分析等方面。

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按照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近似数的运算原则进行。经过计算和整理的数据进行数据异常值得检验,经过检验,剔除异常值。常用的检验方法有Grubbs法、Dixon法、Cochran法等。

4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4.1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人员要求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要有工作责任心并具备全面的环境监测知识,必须熟悉各种环境标准(包括排放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熟悉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方法、熟悉各个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检出限、样品保存技术、而且掌握同一项目不同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分析条件、检出限、技术关键等方面的差别,掌握各个分析项目、各个分析方法的干扰因子及影响条件,掌握各行业特征污染物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坚决问题。

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依据

1)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要严格以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一是国家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等。二是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如:《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四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竣工验收技术规范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等,五是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2)环境监测按监测的目的可分为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科研项目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工验收监测等,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审核布设的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满足监测目的的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是否符合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3)要审核质控数据,包括:空白值、质控样、平行样、加标回收、标准曲线等,以及监测数据计算的审核和监测数据相关性分析及剔除异常数据的合理性。

5 如何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5.1 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即每个工作环节,因此,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

5.2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

环境监测质控工作贯穿于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交接、样品保存、实验室分析整个分析流程的方方面面。

5.3 重视人员培训与考核

要加强监测站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监测分析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政治思想的教育,通过培训考核,使监测人员了解现状,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和发展的目标,增强监测人员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5.4 确立质量控制工作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

质控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控制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保证测试的结果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以评定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是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控制,保证监测分析数据真实有效。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仪器管理工作计划篇(11)

一、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实验室管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实验教师是实验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首先应认真熟悉《中小学实验室工作的规定》,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实验教学”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做好辅助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实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第一线。其次应熟悉各年级的实验内容、仪器、药品、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各年级实验教学进度。了解仪器、药品的性能和用途,掌握仪器、药品性能特点,以及保管存储和维修保养技能,辅助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是贯彻《常规》,建设文明科学、安全的实验基地的必要措施,如《化学实验室教师管理职责》《仪器设备入库制度》《仪器设备损坏赔偿、报损制度》《仪器领取借还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化学实验室安全制度》《仪器保养维修制度》等等,制度制定后要切实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不且实际的地方,要及时慎重研究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三、教学仪器、药品的存放和使用管理

1、实验仪器分类存放的原则:仪器存放要做到既摆放有序、整齐美观,有条不紊,又方便查找。按仪器的使用性质、大小、轻重、高矮等科学合理的分类存放,做到定橱、定位、定卡,详细记录仪器的名称、规格、数量及位置,帐、卡、物必须相符,关于仪器应该做到勤查、勤擦、勤保养。

2、药品的存放和保管:实验教学药品根据各自的特点分为一般无机、一般有机、氧化剂、有、酸、碱性腐蚀品以及易燃品等,实验教师应在熟悉药品性质的基础上,首先要了解试剂的用途、纯度、挥发性、潮解性、腐蚀性、易燃性、毒性及其它重要的化学性质等,根据试剂的不同性质,分类妥善保管。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危险药品应分室专柜存放,双人双锁,并做好危险、腐蚀、有使用记录,需要多少发放多少,剩余的药品做到及时回收。严格遵守《有毒、腐蚀品》的领用制度。光照和受热易变质的药品,如浓硝酸、硝酸银、氯化汞、双氧水、氯仿和甲醛、乙醛、氨水等都要用棕色瓶盛装,并存放阴凉处,关于药品应该做到根据药品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存储保管,以安全为原则。

3、做好仪器药品的清理盘点、出入账和增减帐工作,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实验教师必须熟悉所有仪器设备的名称、规格、结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的方法,懂得简单的维修知识。所有仪器设备的领用、回收,应做到有记录;每学期或每学年对仪器、药品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将药品按橱柜认真清点并检查,并把实有数量逐一记到定位卡上,盘点仪器应和保养维修结合起来做到边清点边维修保养,对铁架台、天平等金属仪器要擦拭干净,就能使仪器尽量都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的使用寿命,将损坏已无法维修的仪器和消耗的药品,认真记录在《仪器药品报损统计表》上,报学校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做报废处理,把清点后的仪器、药品数量认真写入到明细账和增减账上,同时帮助学校制定补充仪器、药品的购置计划。每学年末将有、强腐蚀品、危险药品做统计,报告于校长审核签字,并将以上所做系列工作分别存入各自的档案里。

四、配合任课教师搞好实验教学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实验教师和个年级任课教师制定实验进度计划表,根据教学大纲、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进度计划,认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和教材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为了做好每个实验,实验教师应熟练掌握每一项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等,熟悉药品、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各年级的实验名称、目的、要求、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等,从而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实验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室没有的自制教具,如:各种玻璃导管、烧制玻璃棒、给胶塞打孔等。

认真准备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准备完毕都要亲自动手做,以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更正,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在做学生实验时,能及时帮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要求学生注意操作步骤,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学生课后写实验报告,实验完毕,要求学生做到整理好仪器,需清洗的仪器清洗干净,将仪器摆放整齐,并搞好实验室卫生,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教师要及时对仪器进行清点、发现故障要及时维修、更换,做好保养以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检查药品的缺少并及时添加,保证不耽误每个班级实验的完成。对学生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而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的情况,要由损坏丢失者按章赔偿,以提高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认识。认真辅助任课教师上好“化学课外小组活动”课,每次课外活动实验的准备也要提前备好,并经过多次亲手操作来调整药液使用的量,以及更适合的仪器,使之能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进而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每学年认真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一次学生实验操作考查工作,以及教师的实验操作竞赛等工作。

五、做好实验室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仪器设备、药品增减帐册和明细帐册、仪器药品报损、学年仪器配备率、实验开出率、说明书和技术资料、实验开出率、实验通知单、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进度计划表、实验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工作记录、实验室工作计划、总结、学生分组名单、仪器药品借还记录、赔偿记录、实验考查评价分析、仪器保养维修记录、实验室开放记录、自制教具和改进实验装置记录、说明书和技术资料等等,各项工作的情况及结果应如实的记录在册分别存入各自的档案里,并整理有序。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要定期总结,一般为每月一次小结,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之,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每学年末要进行大的总结,反应实验室一学期内的实验开出率、仪器配备率等主要工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始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全面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和探索的能力,起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第1期,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