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6:42:28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数量日益增加,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及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是城市水土保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可以提供科学的监测结果,实时监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状况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效果,为城市监测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水土保持监测贯穿于开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加上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在实施程序、技术体系和方法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水土保持监测的整体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实施水土保持监测,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施及验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则成为监测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第十六条规定,“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水土保持设施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确定为验收合格:(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二)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三)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技术标准;(四)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第十二条规定,“……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参加现场验收”。这些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法律基础,确定了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形式(监测阶段报告、监测总报告)和具体程序(建设和生产全过程),也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出了要求,即从前期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工作程序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贯穿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作为建设单位、监测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了解自己在各阶段的主要职责,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实施,主要工作程序见图1。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施过程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过程监测,监测时段应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建设生产类项目还应在生产运行期进行监测。

3.1施工准备期

(1)编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单位在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应及时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本底值,编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项目业主报送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的依据。

(2)建立水土流失本底数据库

工程施工准备期水土保持监测的核心内容是水土流失因子本底数据监测,具体包括:①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土壤容重、有效土层厚度、植被种类和覆盖度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典型抽样调查;②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相关资料的收集;③对已经开工的项目,应进行项目区现状水土流失调查,对施工中遗留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整治建议。

(3)进行监测点布设

项目开工后,监测单位应按照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安排监测人员,确定监测的重点区域,设置水土保持监测点,建立监测设施。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一般有弃土弃渣场、取料场(包括采石场、取土场)、土石方临时转运场、大型开挖填筑面、施工便道、特殊地质地段以及跨河施工区域。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的面积、涉及的水土流失、土石方堆积形态、植被状况、水土保持设施及其布局,以及交通、通信等条件综合确定。每个监测点都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和监测重点要有代表意义,并注意原地貌与扰动地貌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2 施工期

3.2.1 了解工程进度

在每一监测时段,监测人员应对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重点是项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主要通过查阅施工和监理进度报告、环境监测报告以及与各参建单位沟通等途径来了解。

3.2.2 现场监测

施工期现场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监测以及水土保持各项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调查。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2)

一、努力实践新时期治黄新思路,调整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经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黄河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目前洪水依然威胁下游两岸;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水利部党组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目标。黄委通过对《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确立了水土保持在实现“四大目标”中的基础地位,把治理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作为实现“河床不抬高”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并结合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思路。这一基本思路的提出,对今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流域水土保持几十年经验,黄委提出了“围绕两大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的发展战略。“两大目标”即实现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重点”即以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为治理的重点区域,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沟道坝系为建设的重点措施;“两大转变”即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规模治理,由低标准平均安排向高水平重点扶持的转变。围绕这一新的发展战略,黄委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近期正组织编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形成了由重点支流治理、示范区、治沟骨干工程专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等构成的相互支撑的工程格局,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期间,各省区积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水土保持作为振兴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狠抓精品工程建设,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驶入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

二、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水平

“数字黄河”工程是黄委为全力推进治黄现代化建设而启动实施的一项宏伟工程,它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治黄理念和技术创新。作为该项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水保”工程,是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管理现代化,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工程。黄委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数字化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纲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规划》,提出了监测网络建设和数字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关键技术,为今后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系统和数字水保工程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宏观指导。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第一期)已正式在水利部立项。为了全面摸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基础信息,历时三年,顺利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获得一系列基础数据和成果,信息总量达206千兆,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库,为“数字水保”及“数字黄河”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据水利部要求,流域各省区也圆满完成了第三次遥感普查工作。山西省还启动了“数字水保生态”工程,完成了《山西省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该工程目前已投资80万元,完成了硬件的配置,整个数字化输入工作已开始进行。陕西省在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规模上继续扩大,覆盖面更广,已建成市县级监测分站31个,泥石流滑坡预警监测点3个。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宏观决策和监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为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黄委在黄河流域和黑河、塔里木河等12个县率先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2002年共完成封育治理面积79900公顷。同时在青海、四川两省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有序进行,已完成了人为水土流失普查和“三区”划定等前期工作。水利部也在全国106个县(市、旗)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各地为了使封禁治理真正做到封得住、绿起来、能致富、不反弹,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山西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采取了“以建促封”等五项举措,保证了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水土流失防治区实行封禁治理的规定》。陕西吴旗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经过四年多时间,境内林草覆盖率从1998年前的18%增加到49.6%,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农民收入稳中有增,创造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奇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积极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全盟有一半耕地退了耕,林草覆盖度也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31%,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基本解决了温饱。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流域全面开展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加快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水土保持“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成立了西安黄河监理有限公司,对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监理;颁发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对监理的有关程序及实施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山西省有11个地(市)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理机构,在湫水河重点治理区、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汾河上游项目中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宁夏、内蒙、河南等省区也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水土保持项目中推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

二是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中进行了招投标试点。山西在项目执行中,对于较大投资的治沟骨干工程大都采用招投标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择优选定施工队伍。青海西宁市对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工程实行招投标,选择技术力量强的工程队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青海互助县对水保治沟骨干工程还实行了议标制。

三是为强化项目管理,明确项目责任,首次将黄委的西峰、绥德治理监督局作为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法人单位。五年来,通过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流域内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五、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黄委和流域各省区业务部门在规范工程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全面规范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求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四个前期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并按此开展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二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从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和管护等都有严格规定。出台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和管理规定》、《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年度检查办法》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三是改革资金管理办法。为管好用好中央资金,黄委下发《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资金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设立专门的资金报账账户,明确了资金报账程序。耤河示范区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中率先实行了报账制;山西省在总结世行贷款项目和汾河上游重点治理项目报账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水土保持项目中全面推行了报账制。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

六、水土保持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开展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为下游防洪减淤、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和《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一批水土保持科研课题。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基础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流域性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规划》和《黄河流域坡耕地治理规划》等专项规划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规划》等11条支流的规划报告。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榆林项目区可研报告》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前期工作开展,储备了一批项目,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

七、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在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和督促下,流域内300多个县组建了监督执法机构,组建率达92%。230多个县(市)制定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政策,基本实现了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全流域县级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已经完成,并于2001年进行了全面验收。同时黄河上中游6省区开展规范化建设的10个试点地(市、盟),174个国家重点防治区的规范化县(市、区、旗)也全部验收合格。城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也逐步深入,兰州市西固区、太原市、韩城市三个全国水土保持城市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各级人大也加大了水土保持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难度愈来愈大。

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公路、铁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加大。

三是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虽已开始启动建设,但还不能满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需要。还存在信息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信息的准确度难以核实、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建立规范的信息机制等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治理的战略布局上,将以水土流失最严重、对下游淤积影响最大的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治理。在治理的措施安排上,把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期将认真落实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前期工作座谈会精神,抓紧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协调流域各省区完成本省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后,全面启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稳定、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示范小流域坝系,为黄土高原大面积进行沟道坝系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组织淤地坝建设管理体制研究,在广泛调研黄河流域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要求,探索淤地坝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准备。

在生态建设中,继续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围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项目前期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机制体制运行等方面作进一步加强。近期着重抓好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的中期调整、耤河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3)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地产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可以科学地预测项目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提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技术和防治措施,对有效控制和减少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减少工程施工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保障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内,用地范围东至彩田路、南至福华三路、西至金田路、北至深南大道,拆迁面积23.00hm2,其中用于开发改造的可建设用地面积16.15hm2。根据《关于划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部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广东省“三区”划分中的重点监督区。

2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

2.1 建设地点在城区

房地产项目建设地点一般位于城市市区,与城市发展相一致,符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且大多集中连片,所处位置地势平坦、周边交通便利。在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将建设区域与外界用围墙隔开,这样既可减小项目建设影响范围,也可增加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建设工期较短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为3~5年,相对于火电厂、煤矿等建设项目工期较短。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拟于2014年12月完工并交付使用,建设总工期60个月。

2.3总平面布局紧凑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使用土地集中,平面布局均位于施工围墙内,且地形平坦、布局紧凑而简单。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平面布局主要有永久建筑区、道路广场区、园林绿化区、施工营造区和临时堆土转运场等,占地面积共计23.00hm2。

2.4挖填土石方量较大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土石方工程主要源于原有建筑物拆迁、地下室基坑开挖、道路管线埋设及园林绿化工程等方面。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挖方量约274.30万m3,其中拆除房屋产生建筑垃圾37.50万m3,地下室基坑开挖土方235.10万m3,道路及管线工程开挖土方1.70万m3;总填方量约7.72万m3,其中:地下室内墙及顶板回填土方5.10万m3,管沟回填土方1.00万m3,场地绿化种植土1.62万m3(需外购);挖填平衡后,总弃方量268.20万m3,其中建筑垃圾37.50万m3,弃土230.70万m3。

2.5周边市政管网完善,不设废土(渣)场

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选址一般位于市区,所以房地产项目一般不设弃土(渣)场,在需要排弃废土(渣)时,直接运至市政统一的合法渣土受纳场即可。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用水、用电与相关部门协调后可直接就近接用,满足施工需求。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及多余土方全部运至市政指定余泥渣土受纳场集中堆放,运输车辆指定路线行驶,施工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并定时洒水保湿等措施加以防护。

3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

3.1 水土流失量小但影响大

城市市政排水系统相对完善,使得降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排出,减少了地表径流量,水蚀较轻。与铁矿、火电厂等在野外施工的项目相比,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轻微,水土流失量较少。然而,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地处市区,对市民的生活、市容市貌影响大,因此需高度重视,认真防治。

3. 2人为水土流失比例大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水土流失,而非自然水土流失。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是由于地下室基坑、道路管线的开挖与回填等造成的。

3.3项目建成后基本不产生新增水土流失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后,除永久建筑区外,其余全部绿化或者硬化,水土流失量减少,工程运行初期仅园林绿化区存在轻微水土流失。

4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4.1 土石方平衡

土石方量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预测、占地面积计算、取弃料场设置、防治措施布设,以及水土保持投资等多个方面。为此,水保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筑垃圾单位换算

拆迁原有建筑物产生的建筑垃圾量一般由建设单位提供,其数量单位为吨,为方便计量,需要将其转换为立方米。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工程将拆除旧房屋建筑面积52.42万m2,产生建筑垃圾约60.00万t(房屋拆除工程建筑垃圾量=建筑面积×单位面积垃圾量,砖混结构每平方米1.2t),折合体积约37.5万m3(建筑垃圾密度约为1.6)。

(2)土方量换算

挖方按天然密实体积(自然方)计算,填方按压(夯)实后的体积(实方)计算,而水保监[2008]8号文要求各种土石方均应折算为自然方进行平衡。因此,在摘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土石方数据时,需及时了解是否采用了计价方的规则进行计量,若是则应进行相应换算。土石方的松实系数见表1。

表1 土石方松实系数

(3)其它土石方工程

地下室基坑支护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量的泥浆,虽然其量并不大,但也应该引起编制人员的足够重视,在土石方平衡中应明确其数量及其后期处理方案(“防治措施布设”中明确具体措施及工程量)。

4.2 防治责任范围

在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过程中,经常出现将用地红线简单外扩一定距离划定为直接影响区的现象,没有结合工程实际,导致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不准确。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有施工围墙,施工出入口尽量繁忙的市政道路,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要求,确定该项目施工围墙2m、施工出入口处5m为划定为直接影响区,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外业调查的结果,确定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24.30hm2 ,其中项目建设区23.00hm2 ,直接影响区1.30hm2。

4.3 弃土(渣)地点选择

开发建设项目土石方的综合利用和弃土场的合理选址设计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内容,根据深圳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工作的通知(深水保[2012]589号)要求,水土保持方案中要附弃土(石、渣)场同意收纳的协议书。

通过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弃土(渣)受纳单位的沟通协调,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弃土(渣)地点选址为龙华部九窝余泥渣土受纳场,并已取得该受纳场的弃土(渣)接收证明。

4.4 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预测应根据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划分不同的水土流失预测分区,有针对性的进行水土流失预测,确定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和部位,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划分为拆迁施工期、基坑施工期、地上建筑施工期及植被恢复期等4个时段进行水土流失预测,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基坑施工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基坑施工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需重点加以预防和治理。

表2 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4.4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依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特点、防止责任范围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措施布局通过永久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恢复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见图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框图

4.5 水土保持度汛方案

为防止雨季施工过程中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危害,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变化情况,制定专项水土保持度汛方案,指导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确保项目安全度汛。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水土保持度汛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1)理顺项目区排水:雨季来临前,沿施工围墙内侧、施工便道一侧修建临时排水沟,顺接至周边市政雨水管网,在排水沟与市政管网接驳前设置临时三级沉沙池进行沉淀。基坑内出现积水时,应及时进行抽排。

(2)完善施工出入口的车辆冲洗设施:在项目区各个施工出入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经冲洗清洁以后方可驶入市政道路。

(3)地表防护: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表采用撒播狗牙根、百喜草等草籽临时绿化,地表径流直接冲刷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4)临时遮盖措施:施工单位应备足彩条布,雨前对施工临建区内的松散的建筑材料、场地内的临时堆土及地表用彩条布临时遮盖。

5 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对于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促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开展、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结合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就房地产开挖建设项目的特点、水土流失特征,尤其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公路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和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路基填筑与开挖等工程活动不仅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也会阻碍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方案作为开发项目的必备条件,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起步较晚,我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编制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就成为了环境部门面临的难题之一。

1.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1.1 与主体工程的衔接问题

随着水保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对方案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出现了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协调的问题。公路建设项目可研文件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工程初步设计做铺垫,此时其线路走向、设计标准等尚未完全确定,对方案要求的土石方量及其调配、工程占地面积和类型、取土场、弃土弃渣场设置等重点水土保持问题仅做一般性的描述,不做详细而准确的介绍。

1.2 现状介绍存在的问题

方案报告书中的现状介绍包括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两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中来,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项目立项的必备条件之一,日益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但方案编制单位在方案编制中多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查通过和迎合主体工程需要为目的,被动服从、迁就于主体工程设计结果。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中出现方案比选无水土保持量化指标,施工工艺介绍不全面,无临时占地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位置等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内容;土石方平衡分析多理想化,缺少对施工工序、时空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致使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流于形式。

1.4 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预测项目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可以判断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为下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目前,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多采用类比法,即通过与项目区既有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用修正值来预测本项目新增土壤流失量。

1.5 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公路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应以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设置监测小区,并平行布设3个以上监测点。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土石方工程一旦开工,就会有大量的路基填筑和取弃土等工程活动,路基边坡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被频繁扰动,很难布设监测小区和定点监测点。但为了满足水保[2009]187号文中有关监测频次的要求,只能在工程后期选择符合条件的坡面布设定点监测点,无法对工程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量化。

2.对策与建议

2.1 合理设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深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设计的一项专项研究,是在分析和研究主体工程可行性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航片解译等辅助手段,确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以达到预防或减轻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的对象为主体工程本身,而对于水土保持方案所研究的弃渣场和取土场占地面积、地类、设置位置及土石方量的多少等重点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般不会进行详细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根据主体工程已选定的线路,通过现场调查、踏勘,根据工程所需选定相应的取土场和弃土弃渣场,但这些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角度选定的,大部分不能满足路基填料、运距等主体工程的要求,落实难度大,致使水保方案报告书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结合行政要求,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及行业特点,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求,开展行业分类研究,探讨水土保持方案与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间的互补关系,明确公路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的目的、编制深度、主要研究对象、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水保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方案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并积极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和培训学习,了解公路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安排和施工时序,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新增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段落及时段,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借鉴同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水保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质量。

2.3 强化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是方案编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对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线路走向、施工方法、防治措施等提出补充和完善建议,有利于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使水土保持监理和水土保持监测落到实处,为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保证。因此,应强化方案编制单位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并按照水土保持规范中的一般规定、约束性规定以及特殊规定,从保护项目建设地周围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查找主体工程设计中线路选线、工程占地、土石方量、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及大临工程位置设置等环节存在的缺陷,论证主体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补充和完善水土保持设计,并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扰动范围、减少植被破坏和弃土弃渣、预防或减轻新增水土流失,快速修复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公路建设项目属线性工程,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对原地貌的扰动和破坏大,工程组成较多,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受项目所在地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工程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的正确取值对预测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在已有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壤侵蚀现状,研究制定出各类型区不同侵蚀类型、等级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技术参数,并形成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要求建设单位对各开发建设项目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以便编制单位对照或参照采用,从根本上解决水保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不准的问题,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更加规范和科学。

2.5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并为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凭证。由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制度不健全,所以监测手段、方法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特点,制定出科学、操作性强的监测规范规程,使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监测点的布设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未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建设单位,采取必要的手段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定期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3.结语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必备条件,对预防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方案编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的完善,加上编制人员的实践总结,一定能制定出科学而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从而为水土流失预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7-03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一)产业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6)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68-02

0引言

水土保方案中工程措施的配置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方案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基础,在工程的生产建设和运营中若不及时采取水保工程措施或措施不得力,将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目前针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项目书是建设方作为项目立项、执行和施工内容核准的重要依据,建设方对该文件的编制能够进行严格审批申报,但是在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具体方案却难以落实,这是由于建设方对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及相应的水土保持治理施工方案未纳入项目建设总方案中,把没有针对水土保持治理进行文件编制,或与施工单位进行协商,这直接导致了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无章可循,因此本文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根据总体布局可分为线形和点形两种类型。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是指布局跨度较大,呈线状分布的公路、铁路、管道、输电线路、渠道等建设项目;点形开发建设项目是指布局相对集中,呈点状分布的矿山、电厂、水利枢纽等建设项目。

1.1 设计总则:通过主体工程分析评价,布设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做好设计。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和水系的扰动与损毁,采取措施尽量保护好原地表植被,在主体工程规划与总体布置上,应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提出减少占用水土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的意见,水土保持措施布局也应注重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主体工程设计中的开挖、排弃、堆垫的场地,应布设拦挡、护坡、截排水以及其他整治措施,在扰动区域做好表土剥离、保存及回覆利用,风沙区施工过程中还应注重保护沙地表面结皮层,防止因施工扰动加剧风蚀和风沙危害;应提出弃土(石、渣)综合利用的意见或措施,不能利用的应集中堆放在专门的存放地,即弃土(石、渣)场,不得在江河、湖泊、建成水库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布设弃土(石、渣)场。弃土(石、渣)场应采取拦挡措施,应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地应采取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恢复其利用功能。

1.2 设计基本原则: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预防优先的原则、生态效益优先原则、综合防治、突出重点的原则。

2工程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在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特别是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总体规划与布置范围、标准等方面评价能否控制水土流失,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并对主体工程设计中不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要提出要求或在方案中进行补充设计。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主体工程选线(址)、建设方案及总体布局评价;弃渣场选址评价;土石料场选址评价;施工组织设计评价;综合分析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2.1 主体工程选线、建设方案及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应对主体工程总体规划与布置的比选方案进行总体分析,特别是分析其是否存在制约因素,若存在制约因素,应提出局部或全面的否决性意见。从主体工程的选线、总体布置、施工方法与工艺、土石料场选址、弃土场选址、占地类型及面积等方面,用扰动面积、土石方量、损坏植被面积、水土流失量及危害、工程投资等指标作出水土资源占用评价、水土流失影响评价和景观评价,提出或认定推荐方案。

2.2 弃渣场比选分析与评价:从弃渣组成、弃渣量、渣场占地面积和类型、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等综合分析比选确定渣场布设选址。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其选址、占地面积、取弃容量及排放方式等的合理性,对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应商施工组织设计专业,提出新的弃土弃渣场布设方案。

2.3 土石料场比选分析与评价:土石料因涉及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特性相关工程设计的要求,主要由地质专业分析确定,但水土保持专业应参与工程土石料场选址,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2.4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析与评价:从施工方法、工艺、进度及时序安排等方面分析是否存在有不利于水土保持的因素,提出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化建议;分析评价施工交通布置,对可能造成较大水土流失问题的,应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分析地表径流流路变化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5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评价:对于主体工程中被界定为不属于水土保持工程,但又同时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项目,应分析其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不满足的应提出相应要求或意见,或在水土保持设计中加以补充。

3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包括工程的永久征地、临时占地及租赁土地等建设征占地面积。如建筑物占地,施工临时生产、生活设施占地,施工道路占地,料场占地,弃渣场占地,对外交通、供水管线、通信、施工用电线路等线形工程占地;水库正常蓄水位淹没区、移民安置区等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但移民工程在竣工验收移交地方后,不属于工程运行期的防治责任范围。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与现有工程共用部分也应列入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包括规模较小的拆迁安置和道路等专项设施迁建区,排洪泄水区下游,开挖面下边坡,道路两侧,灰渣场下风向,塌陷区,水库周边影响区,地下开采对地面的影响区,工程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区域等。应依据区域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主体工程设计文件,经分析后确定,不应简单外延。以主体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等,包括水库淹没、移民规划等,特别是施工布置为依据,通过查阅设计资料,初步划定防治责任范围。进行外业调查并进一步抽查核实后最终确定。

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区不宜太粗或太细,以满足水土保持典型设计为宜。对于一些小型工程采取全部设计,不做典型设计的,亦可不分区。在确定防治责任范围的基础上应划分防治分区,并分区进行典型设计,计算工程量。根据野外勘测结果,在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内,依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等进行分区。

4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基本目标是: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

4.1 防治指标:土壤流失控制比,项目建设区内,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强度之比。扰动土地整治率,项目建设区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土流失总治理度,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林草植被恢复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类植被面积占可恢复林草植被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宜于恢复林草植被面积的百分比。拦渣率,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量与工程弃土总量的百分比。林草覆盖率,林草类植被面积占项目建设区面积的百分比。

4.2 防治标准等级与适用范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等级应按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和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确定。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级标准:依法划定的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及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②二级标准:依法划定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5结束语

根据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中关于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但考虑到主体工程的进度安排、水土流失产生特点及各类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受季节因素影响,拦挡工程须先行,护坡工程同时施工,植物措施可比主体工程略为滞后,但滞后不得超过一年,可采用分期实施、分期验收的方式,根据防治水土流失的轻重绥急,建设项目的进度安排,灵活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尽早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7)

0 引言

软件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极为复杂,尤其是在重新设计并实现一个全新的软件系统时。这与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精力颇为相似。大型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地协调相关资源,成为管理者的一大难点。在软件工程中,我们通过结构化需求分析,将各种模块、数据展示在数据流程图中,使得各类资源一目了然。将此方法运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可以更科学地实现资源配置和劳动力管理。

1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SA)是由美国Yourdon公司提出的适用于分析典型的数据处理系统,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系统定义的分析方法。其通常与L.Constantine提出的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方法组合使用,即SASD方法。Yourdon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最广泛使用的软件开发方法。SASD首先使用SA对整体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利用SD方法进行总体上的设计,最后根据项目分析需求进行结构化(标准化)编程(Structured Programming,SP)。

1.1 结构化分析方法定义: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 Method,SAM)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有结构化分析(SA)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等方法。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

1.2 SAM的基本思想:SAM要求项目系统的开发工作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使用一定的图标工具,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是把项目系统当成一个大的模块,然后再根据分析、需求和设计等不同要求,进行模块组合或者分解。其主要注意力在于如何将项目复杂的各个要点通过 “分解”和“抽象”的两个基本手段降解为开发人员可以顺利掌握的程度。可以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不同属性的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这就是分解的目的。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属性,可以考虑略去细节,以后再逐步添加细节,直到涉及到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抽象”。

1.3 SAM研究方法:①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em DFD),数据流程图由数据流、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源/宿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数据流是有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用箭头表示,是描绘数据流程图中各种成分的接口。数据加工是对数据执行某种操作或变换,是把输入数据变成输出数据的一种变换。数据存储并不等同于一个文件,它可以表示文件、文件的一部分,数据库的元素或记录的一部分等。数据源又称终点代表系统之外的人、物或者组织。②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定义的集合。数据字典是结构方法的核心。③E-R图包含实体、关系和属性等3种成分。这三个成分来理解现实问题,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④判定表、判定树。判断树是判断表的变形,一般比判断表更直观、易于理解。判断树代表的意义是:左边是树根,是决策序列的。

2 建筑工程项目结构化分析

2.1 建筑工程项目基本流程。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流程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①建设单位在办理开工报告之前向负责质量监督的质监机构办开工手续,取得合法的开工手续。②项目正式实施前的方案设计、报审。③建设单位将相关工程文件提交到建委后,质监机构审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同时核查开工条件,通过之后,核发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开始正式施工。④基槽开挖完毕后,建设单位通知质量监督机构验收事宜,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基槽土质(桩基)情况进行验收、签证后,转入基础工程施工。⑤基础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通知质量监督机构验收事宜,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签证后,转入上部主体结构施工。⑥建筑主体工程完工后,通过验收、签证后,进入装饰工程施工。⑦工程全部完工,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自验后提出报验申请,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协商同意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初验合格后,将质量评定文件和该全部工程竣工技术资料报送质监机构,质监机构对竣工技术资料进行核查,并与建设单位协商确定工程竣工验收时间,经现场核验质量问题整改完毕后,签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书。

2.2 建筑工程的特点:①复杂性。建筑工程项目属于资金、人力密集型项目,其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极为复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②系统性。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多个不同阶段的子项目组成,具有良好的可拆分性。③顺序性。建筑工程子项目一环一环紧扣,决不允许跳过顺序施工,否则就会形成空中楼阁。④时间性。建筑工程具有极度的时间效应,在不同的时段完成不同的子项目。

2.3 建筑工程项目有多个子项目组成: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楼宇智能系统等。这些子项目还可以拆分成多个下级子系统,具有非常完整的独立性。

3 结构化分析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都是以完整系统或项目为基础,通过结构化分析方法或施工方案达到完成项目目的。

3.1 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统一性。①产品实体化。软件工程项目产品是软件,建筑工程项目产品是建筑物。二者都是由相关实体组成。②系统复杂化。软件工程产品是多个复杂的子系统组成,建筑物是由多个复杂的子项目组成。③独立性。建筑工程项目和软件项目一样各个部分可以独立划分,如建筑工程可以划分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等独立子系统。④模块化。可以将建筑工程各个子项目看作是软件系统中的子系统,然后将子系统又划分为不同模块。⑤使用工具相似性。工程项目使用网络计划制定各种施工节点和进度,制定施工流程。

3.2 应用分析。通过引用结构化分析中数据流程图的模式画出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图,以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业务流程为例,图1。

如图所示,通过画出质量监督管理业务流程图就可以使管理者能更为清晰地了解其业务流程,可以使建设单位通过一张图表便捷地解决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引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来,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便捷的图表浏览,舍去了更多繁琐的文字。

通过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可以使建筑工程流程更加顺畅,为建筑工程走向科学化、标准化、便捷性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宁.软件工程实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25-56.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8)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9)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校企合作开发共建《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背景

1.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高职教材开发的必然途径

教育部曾多次提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尤其是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可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高职教材开发的必然途径,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项目化教材开发是推进学院骨干院校内涵建设的抓手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处于骨干院校建设之际,建设的重点内涵建设上。专业内涵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一项关键要素,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3.创新《运输组织管理》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备教学资源

《运输组织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在骨干建设期间进行项目式教改,从课程标准修订、网络课程建立、教学方法改进到项目化教材编写四位一体促进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二、《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设计

1.教材开发编写流程设计

第一,组建教材编写团队。进行运输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成立了课程开发团队,教材编写成员部分来自这个团队。

第二,设计编写教材结构。本着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提升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完成完整工作能力的原则,创新的设计教材编写结构。

2.教材内容设计

(1)适应岗位需求,明确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一次就业岗位是运输调度员,可升迁的岗位是运输主管,未来的岗位是物流经理。通过运输组织管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运输车辆进行调度、能够对各种货物进行组织和操作,同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素质。

(2)参考物流职业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

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分为4级: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高职学生可参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为了与这一职级的资格水平相对接,本教材内容选取原则是立足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涵盖四级,兼顾二级。编写内容重点在选择运输方式、运输调度、运输作业组织、运输单证处理、运输商务处理上。

(3)循环式序化项目与任务

教材编写项目按循环式模式序化。编写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运输服务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运输工作过程。每个项目下列4个工作任务:货物受理―运输调度―验货装车―到货交付。如图1-1所示。这样的教材项目与任务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整的运输组织与管理的工作过程等到学习和训练,能够组织各种形式的货物运输,能够实现从“新手”到“行家”的递进。

3.教材结构设计

为更好地辅助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运输组织管理》以认知―实施―考核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项目描述,指导学生明确项目名称和目标;第二层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每个任务应该熟悉的知识和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第三层项目测评,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和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

图1-1 循环式项目与任务序化

三、《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开发特点

1.校企合作“双主体”共同开发彰显工学结合特色

《运输组织管理》教材开发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参与,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材编写大纲,共同设计项目任务,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

2. 体现全新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本着“做中教、做中学” 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结合《运输组织管理》课程特点,以能力为本位,坚持以行动导向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运输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3.教材内容对接物流职业标准

教职成[2011]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编写参考物流职业标准运输管理部分进行认真选取,能有效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0)

房地产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小康社会住房标准,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这个目标的实现与现实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说明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还用很大的空间。因此,在目前国家极为严厉的政府宏观政策调控、货币政策调控等一系列重拳出击,也使这一发展最快的行业成为竞争最残酷的行业。

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来实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再是以前简单的盖房子、批地倒地等时代。现阶段房地产开发行业已经过近十年的房地产业发展,该行业仍是社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那说明这个行业能够在提供给城市居民品质更好的住房的同时也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还应在遵循国家政策和法规基础上接受政府行政许可制度的各种审批与监督,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办理各种手续。从而形成在房地产开发建设周期中前期手续办理与运作是项目开始建设施工的准备阶段,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应正面对待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中遵纪守法、按照符合规定的开发程序来建设是贯穿于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只有完整的开发建设流程,便捷的前期开发过程,各项行政许可审批手续的合法,才能保证项目开发建设的合法性、完整性

房地产开发因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是企业自主经营追求利润的市场行为,又是在政府众多政策流程约束下的房地产开发管理。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来实现的,从而使房地产开发成为一项技术复杂、程序繁琐和开发体系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不论是纯住宅、商业地产及旅游地产等等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地产开发,其开发程序多、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风险高成为其固有的属相。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约束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地产开发流程规定下,已然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办事条理的开发流程。经过项目实践开发所知,房地产开发大致可分为前期拆迁、土地招牌挂、规划、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审批。

因此,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项目前期工作决定的,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目前在业内已达成共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包含项目拆迁、土地招拍挂、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施工建设和后期销售等一系列经营行为。房地产开发前期指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办理的各项行政许可手续,为项目施工建设所办理的各种行政许可审批证件。其中行政许可包括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过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在项目后期需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通过以上各种行政许可办理内容上看,项目前期参与主体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机构与服务咨询单位。其中政府机构涉及部门众多,主要含各级地方政府、国土资源局、发改委、城乡建设委、规划局、消防局、环保局、水利局、地震局、房产局、人防办、供电局及税务局。

我国房地产开发前期是流程化管理工作,开发企业在前期开发审批手续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有的源于企业自身、有的源于其他利益主体,还有就是政府机构的各项目审批流程。房地产前期开发主要是指从房地产项目立项、土地招拍挂、规划、招投标、施工手续办理等行政审批直至建筑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前期办理阶段手续流程相对比较繁琐,其中需要办理土地、规划、施工许可等一系列行政许可。因以上行政审批根据其固有的特点,必须按照固有的选后顺序来办理,这样在实际办理中就不可避免会接触很多政府部门,会取得像项目立项报告、规划选址意见书、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等许多文件,但最终在前期开发手续中,我们主要需取得以下几个行政审批许可证

1、《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4、《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1)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