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的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28

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高效

一、微课教学现状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认为不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原因是传统教学下学生一样能够学习到知识,而微课也并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其技术水平还未显成熟。笔者认为微课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教学中融入微课是有必要的。

数学对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只有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师往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的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不够灵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反感且排斥的,导致课堂学习非常被动,思考问题不积极,课后更加不会主动巩固知识点。学生并没有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时间一长,学生对数学就完全失去兴趣。

2.缺乏自信心

数学学习情况的掌握主要还是通过考试来检测,使大家过于重视分数,每当分数下滑,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使学生容易自暴自弃,对数学产生抵触心里,继而让学生缺乏自信,小学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通过不同方法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成绩。

3.缺少实践动手能力

数学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但在现实教学中,传统教育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无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践动手能力的欠缺让数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抵触心理非常大,无法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4.发散性思维不够

数学需要发散思维的支撑,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数学问题展开联想。数学教学方式很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但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还是无法展开思考,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模式,还是无从下手。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散学生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融入数学课堂的方式

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来尝试优化课堂教学,然而,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将微课运用在教学中,而不是让微课成为课堂的主导,更不是让微课取代传统授课模式。

1.认识要清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如今,教师用微课模式,又完全把教书育人的责任交给了微课。笔者认为,微课只是教师传道受业的方法,不能全部套用微课模式,使得微课变成另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数感为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接触到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来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10个核心概念。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但没有对数感核心做出解释,但采用了外延描述的方式,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全面的解释。”数感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教师首先要认识数感这个概念。微课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呈现,使学生对数感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师还要始终贯穿自身的主导作用,让教学始终沿着教学目标前进,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并理解所学知识。

2.内容要精

微课运用简短的多媒体素材,仅利用几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协助教师完成对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的讲解。其占据的课堂时间非常短,但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微课教师要在备课时,选择好合适的内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学习目标的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调动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微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运用微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大脑,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教师在课堂上长期观察可注意到,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其思维方式一般都是象形思维。借助思维方式,将数学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例如:在教学“数的加减混合知识点”时,出题“树上站着10只小鸟,过了一会飞走了4只,后来又飞来6只,请问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对于刚接触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生,可能无法快速的理解这道题,但,运用微课课件,通过多媒体,对题目进行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树上里一开始有10只鸟,接着飞走了4只,后来又飞来6只,所以,现在树上一共是12只小鸟。在演示动画的过程中,教师边讲边列出算式:10-4+6=?运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数的加减混合知识”解决问题,再遇到相似问题,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3.时间要活

数学像广阔无边的大海,充满了未知和希望,只要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一定能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微课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散,而微课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微课。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路人,引导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于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更注重教师的引导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得到正确的理论,要及时给予认可表扬,让学生时刻保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微课还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和点拨。教师可将微课放入校园学习的网站上,以供家长下载资料,便于学生课外的练习。

总而言之,微课进入课堂后,教师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采用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微课教学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可以进行评价。从评价分数和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微课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显著。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2)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趣的培养。随着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呢?现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 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2.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奉送真理,不如教人发现真理。一堂课的知识,要靠学生去领悟、消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它的变化规律。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通过讨论编成一个小口诀。“小数点,真奇妙,向右移要扩大,向左移要缩小,移一位变十倍,移两位变百倍,移三位变千倍……”这个口诀学生自己很快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给记牢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讨论得出口诀。在复习乘除分数应用题时得出: “面对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分清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比单位“1”多时要用加,比单位“1”少时要用减。这个口诀不是宝,具体情况要动脑。两量相关才相连,两量无关靠边站。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括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虽说这些口诀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学生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好像自己跟科学家一样发现了定律,激发了探索热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打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

4.激励竞争,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为此,我常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交流,从竞争中获得知识。而且领悟到竞争的乐趣。例如:在辩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这节课中:坚持长方形的面积大的一组中,两个学生主动站出来,拿出一根绳子,用四只小手撑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上面的两只小手稍平移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名学生说长方形的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边,而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辩论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许多学生都想充分表现一下自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发展,也充分培养起来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只要有了创造精神,那就会有创造成果,而当学生的创造性一旦得发展,那创造成果将是不可估量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引导个性化学习,实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是不同的,各学生的成绩也表现为参差不齐。为了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可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让它们对基础知识加以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优等生教师应给予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教师设计、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它们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优秀学生更好发展。如:练习中的“星号”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3)

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日常备课设计过程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着重体现了如下原则。

1.1 问题性原则。每节课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生活中、社会中的问题导课,并适时创设提出动态问题,注意问题的发散和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 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1.3 主体主导原则。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应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还课堂给学生,还问题的探索、发现权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求知欲,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4 民主讨论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的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辅以阅读、操作、思维、讨论、倾听、尝试练习等手段,集思广益,努力创设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合作创新。

只有遵循上述几项原则,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产生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主战场,有一定的复杂性。

2.程实验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性的运用和开发教材

教师要在充分吃诱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引向生活,把数学课堂跟人类生活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3.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真正还主体地位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展翅飞翔,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开让他们去探究、去实践、使他们全面发展。同时还应适时引导学生调查和数学专题的研究等,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4.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科的灵魂,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驾驭知识,形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行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分析综合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概念数学及例习题等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4)

【Abstract】Changes in curriculum reform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harmonious, democrat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process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rocess, reflecting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of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new mod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problems; reason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0-0016-02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有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学生难以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完全消化吸收。教师讲的过多,重难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疲惫的情绪。

还有,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每节课的份量很重,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词汇量太多,学生难以掌握,部分语篇太难,语法不成系统。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很多学校甚至完不成课时教学计划。教材配套资源不足,课堂效率比较低。教学挂图、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有的学校采用加课时的办法,有的采取赶进度的办法。加课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赶进度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而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讲,又要引导学生练,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兼顾不过来。因而导致英语课堂的效率不高,从而导致“费时低效”的中国外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 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关键。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本文愿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第一、英语教学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相处,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努力融入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并不断激励他们。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但是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第二、打破传授模式,创设探究空间,提高自主能力,实施结论与过程统一的策略

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注重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过程,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首先应把学习英语的课堂变成说话的课堂,这点对初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听说是新的课堂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在情景中引导他们从机械地背诵语句变成会话中的灵活运用,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会话之中,随着情景的进一步生活化,使他们有一种身在课堂似乎置身于外的感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的欲望,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彻底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同时也应是参与者,起着导演与演员的双重作用。在组织学生借助情景进行学习的同时,只要恰到好处地引出正题,而主要内容的学习又必须联系实际,学生既会自然地运用新复习的单词,又能联想发挥,产生组织语言的灵感,而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不断穿插新的语言点,把学生渐渐引入新课,同时也可扫除新课中的一些语言障碍,使难点分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新的知识,而且可以马上运用于会话中。即在说中学,学中用,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环节的学习会使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敏捷,接受知识快。

第三、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心理感受

情感态度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老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只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重要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交际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考虑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5)

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本身即是生活,教与学是其基本内容,因此可叫课堂教学生活。课堂教学生活既是学生人生特定时期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还原课堂的这种生活本性。另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又还原到生活中去”。

应该承认,当前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上述含义还有诸多争议,但本文无意于这些争议的辨析,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思考,课堂教学生活化还是不应该排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笔者称之为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生活化,本文以下所提到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也仅在此意义中使用。

从上述界定出发进行推论,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生活中去,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奇妙和乐趣展现原理概念的内涵和原理概念所蕴藏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意义。

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解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育的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①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来理解、感悟学习的内容,建构新的意义系统。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提出“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④,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⑤综合相关文件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而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课堂模式的再创造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教学的创新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6)

心理学家讲:兴趣是一种激励人们学习、工作的动力。由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数学乐学、善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当学生的数学兴趣一旦被培养起来,任何困难都难不侄他们。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自然地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2 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开发他们的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创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主要在教师,这是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鼓励优等学生冒尖,促进中间生争先,帮助后进生过关。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7)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疯传的记笔记”、“没有完全理解”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样不仅会让课堂教学效率值低,也会加重学生物理难学的思维。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起到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以“平抛运动”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设置情景,实验导入教学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充分,也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设置情景,运用实验导入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让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此时导入教学,让学生有一段很好的缓冲时间。

一开始,我先用多媒体,打开一个“飞机投弹”的小游戏,我问,谁能告诉我,当飞机飞到何处的时候,我按下投弹按钮从而使炮弹能准确的落在那个红圈位置?同学们很聪明,都回答在未到达红圈上方之前投弹。此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拿到讲台上,在做实验之前,我会提出疑问,有同学还记得刚刚动画中弹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吗?有同学回答,像抛物线的轨迹。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其轨迹,实验时我将一个小球从斜槽(其末端为水平)中滚下来,我通过描点然后将一个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学生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看出其运动轨迹。我问学生该轨迹是不是一个抛物线?其实该轨迹有自己特有的名字,平抛运动轨迹,此时我就将学生引入到“平抛运动”的章节学习中去。我会问学生,在刚刚的实验中,有没有学生注意到实验中有哪些细节?自己心中有没有疑问的地方?同学们可以和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由于同学都观察的比较仔细,发现斜槽的底部是水平的,因此提出,为什么斜槽底部是水平的?小球在空中的过程中,没有外力只有重力作用,因此提出,是不是该运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啊?……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W习。

这样,通过设置情景、做实验,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可以很顺利的导入新的章节学习中去,过渡平滑,学生容易接受,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对平抛的运动轨迹能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将会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师引导,小组探析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主观上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想法。这时,我们就要把握时机,采取适合有效的方式,像小组讨论、教师启发等,一方面能满足学生深入研究,透彻剖析的愿望;另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氛围,避免枯燥,为学生高效解题提供环境和条件。

在完成对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性质的讲解后,学生对其都有了初步的掌握,此时我提出疑问,当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平抛轨迹,而只是其中间的一小部分,请问我们之前学的性质和规律还能运用吗?我们该怎样处理它呢?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去探析该问题。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的解决该问题,我做出了适当的引导,根据分析平抛运动的方式去分析它,看能否探析出结果?学生们都是比较聪明的,已经很好的领悟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将曲线运动转化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但是思考到这里会有学生不知道下面该怎么办了。我会引导学生回想,当处理平抛运动时,将运动转化后是怎么继续研究下去的。这时学生就领会了要摸着“平抛运动”这条绳子去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探析,得到处理该问题和处理平抛运动是很相似的。此时我做出总结,此类问题叫做类平抛,其是平抛运动的推广应用,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见到。

三、通过例题,提升解题能力

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拓展知识的学习,已对该章节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但是学生对该类知识点的题目还不熟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熟悉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下面我将以这道题目为例,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去解题:有A、B两球,从h=15m处同时抛出,其中A竖直向下,B水平抛出,v0=10m/s,g=10m/s2。求当A落地时,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当例题给出时,我会给学生三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然后我再进行讲解,通过审题可知,本题要求的是当A落地时两球之间的距离,因此就要先求出A在空中多长时间。由题意可知,A为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得h=v0t+ gt2,解得:t=1s。再分析在t=1s时,B的位置。由题意得,B做的是平抛运动,根据其运动规律得,x=v0t和y= gt2,解得,x=10m,y= 5m,距离为l= = 14.1m。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8)

有趣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情景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巧设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开门见山式等,这几种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要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头,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的开头,下面是几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在教学中经过尝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讲《机械运动》时,采用情景导入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以上教师过放投影片过播放音乐,同时介绍这名法国飞行员的本领,此时的情景是学生带着吃惊的问题,马上想知道问题的结论,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进入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在讲《大气压强》时,利用教材开头“?”材料,进行巧设悬念导入法,“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他们的市长,就是发明抽气机的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都不能拉开,或者只有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拉开它们,当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的时候,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像放炮一样”,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同学们想,是什么力使这两个半球分不开呢?学了今天的知识,同学们就会迎刃而解的;在讲《杠杆的平衡原理》时,教师采用故事导入法,“很久以前,有一个茂密的原始森林,参天古木,里面住着一群活泼可爱的猴子,对面山上的桃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桃子,可是中间水流湍急,而且悬崖峭壁,简直无法过去,同学们,假如是你,怎样才能吃到对面山上的桃子呢?”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经讨论,进入学习的内容。

2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启发式教学的拓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从而学会学习。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受到尊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为主,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从而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研究,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只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对症下药,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所谓点拨,就是存在的知识及思维障碍予以排除,从而达成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评价、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3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有利于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讨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多向交流,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往往容易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好首先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发表见解,尽量引导这些学生达成必要的共识,将讨论引向深入。这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呵护,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巩固,宽松的学习氛围得到了营造。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2-1

一、情感升华式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就出现了功利化课堂教学。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唯高考而高考,课标没有的不讲,考纲不考的绝对不讲;课堂设计与训练干巴巴,已彻底抛弃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将三维目标窄化为单纯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能更反映历史教学特征的目标,直接缺席于课堂教学。这种急功近利行为只会助长机械训练和“贝多芬(背多分)”现象,而远离了温润的情感教学,这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而新《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笔者认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本质功能。所以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尽力贯彻三维目标。如果结课时情感利用合理,会起到十分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这结课时就使用这一方法: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明清之际的几位思想家的杰出思想。他们提倡个性,敬重知识,认为知识高于一切权势、贵于权势。面对权势,坚守权力;面对社会,恪守义务,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像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读书人,能够做一个像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这一小结既总结了课堂教学内容主旨,又对学生提出希望,进而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效果颇佳。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既不能发明创造,又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历史无用论”忽视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从而教育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

二、巧设比喻式

历史这门学科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它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已经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人认为学习历史是“翻陈年老黄历”,不够生动贴切,不够形象逼真,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在课堂中老师从历史到历史,不对历史现象做必要的联系和想象,则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对历史有鲜活感,教师可以在节课时巧妙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相像地方的比喻,这样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同时,轻而易举地掌握某一历史现象。例如,笔者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结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话:“甲午中日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是西方列强把中国当成一块散发着诱人香味的月饼,他们你掰一块我掰一块,最终使这块月饼变得支离破碎,这就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由于高一学生仍然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里一个巧妙的比喻就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严重后果,从而为学习下一课做好了准备。

再比如,在高一的《美苏争锋》一课时,笔者作了以下结束语:“正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美国和苏联这两只猛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长期的较量,而苏联在这个过程中被拖得疲惫不堪,实力大伤,最后只落得个分崩离析的结果。”一个看似复杂的争霸现象被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轻松化解。寥寥几句话指明了苏联式争霸的失败者,最终因内外交困而瓦解,为后来苏联解体这一内容做好了铺垫。

三、网络结构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无论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普通学生,大都喜用网络结构来构建知识体系。本人在结课时也经常使用这一简单、有效方式。它包括括号式、树状图、数轴式等。这些方式既能使教学内容中大小概念、年代分期等复杂关系得以直观展示,使之清晰明了,又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史实,也有利于知识体系构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史实,也有利于知识体系构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一课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10)

小学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下一个阶段,小学生已经在生活上较为自理,学习习惯为其主要培养对象。如何让小学生较快较好的掌握学习内容,适应小学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方式成为老师们探讨研究的话题。

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教学实践;脱胎于教学理论,又不同于教学理论,因此构建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架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何谓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一般认为,教学模式应该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手段与策略)、效果评价五个要素。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由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战略转变的需要,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并最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对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缺乏通盘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落到实处。在借鉴其他地方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时,往往只注意具体操作步骤;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而忽视了对他们教学模式的整体把握,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长期的教育改革让我们体会到,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方式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这也符合小学生发育成长习惯。情境教学方式是在一定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具体来讲即在课堂上,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造一定的与教学环境和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气氛。操作中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造情境。小学教材内容一般都取自于实际生活,题材和案例都来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中,找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切合点,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所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让其学有所用,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爷爷、奶奶买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二、亲自操作,创造情境。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对于联系实际生活紧密的数学来说,让小学生进行操作测量、记录,进而达到预期的结果,这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圆周率的测算,让学生自己准备纸张、圆规和量尺,自己测量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得出圆周率。这会让其较为深刻的记住圆周率,同时也让其明白圆周率的由来和计算过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体,丰富教学情境。科技的发展,拓展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情境。有位教育专家曾经直言,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学方式选择中,首先应该根据儿童发育的心理特征和需要,并应用多媒体科技,通过不同色彩、图像、声光的感应,激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同时,多媒体硬件的利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器材,对老师教学技能提出了要求。

总之,课堂情境教学是适合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其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情境教学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贵新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6月出版

课堂教学的方式篇(11)

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新课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一节课加以归纳整理。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新政的背景,二是新政的内容,三是新政的影响。通过这三个大标题,学生就能形成对本课内容整体性的把握,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大标题下面的具体的细节性知识,比如说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个学生就能形成对这一节课的全面的、具体的把握。

二、史料式小结

史料式小结即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设计一些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方式。通过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同学们自然就能把书本的知识点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掌握。

运用史料式小结要注意:①针对性。即在史料选择上,要注意与课堂所学历史知识相吻合,材料不能过多,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学生阅读;②原始性。在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材料原文的真实引用,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为达到教师的意图而对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这样不利于历史教学;③适量性。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教师在补充史料时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启发式小结

启发式小结即通过钻研历史教材,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规律和本质,给学生以启迪的小结方式。学完本课内容后,我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次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长达四五年之久;这次危机波及面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的危害特别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国际贸易缩减了2/3,失业工人达3000万以上。

教师:这次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引起了什么后果?

学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教师:为什么美国是通过“新政”方式来缓和危机,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

通过这种启发,让同学们认识到:①美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政权,民主政治比较完善,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美国综合国力强大,资源、国内市场比较大,具备通过改革复苏来复苏经济力量,而日本、德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小;③罗斯福、希特勒等个人因素的作用。

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不仅对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比较的记忆,而且对美国、日本、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代议制政体都可以联系起来记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堂总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概括精讲式、谈话式、联系比较式、引申式、问题式小结、承上启下式、练习巩固式、问题升华式、 提问式、补充式等,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总结要为全课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教材的重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总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总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下加以考虑。总结时,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

(2)总结时对重要史实、概念的阐述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切忌简单地重复,应比讲新课再深入一步。

(3)总结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不单单是知识的归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