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31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1)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所2005年2月~2011年9月,6年收治的20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0~24岁,病程1~6年。应用胰岛素1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4例。住院前其中有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感染5例,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周围神经病变1例,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底病变2例, 糖尿病肾病1例。本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感染得到控制并治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

1.2诊断标准20例病例确诊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2. 早期干预措施2.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2)预防和控制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3)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4)提倡膳食平衡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人。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人的标志。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4]。(5)戒烟、限酒。

2.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者)的预防。通过定期筛查(每1-2年进行一次检测)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二级预防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尽早发现,早诊断,尽早给予治疗。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3]。2.3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糖尿病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稳定血糖,防治并发症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1)早期治疗:即治疗的越早越及时越好,这首先要争取早发现糖尿病。(2)长期治疗:因为糖尿病不但是一种慢性病,对很多人来说由于发现晚、治疗不当,可以说是硬把该病给治成了终身病。其实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病,但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即使血糖、尿糖、血脂、血压等都达到了正常值,也不要轻易停药,可以减少剂量维持,注意经常复查,以便随时调整用药。(3)系统治疗:因为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是一次诊疗行为就可以完成的。在糖尿病专家的指导下系统治疗至少三个月再来评价治疗效果。(4)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病理、病程、病势、病情、病位都是有差异的,特别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病理生理状况,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况等都不一样,一定不要照搬别人的治疗方案,而要在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制订一个个体化的治疗计划。(5)综合治疗:就是要通过糖尿病科普教育,在掌握一定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饮食调整、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等治疗控制自己的糖尿病。

3. 护理措施

3. 1 心理护理

青少年1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长期服药,病情迁延反复及需长期饮食控制,且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病人心理负担较重,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变化,甚至悲观失望,这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再者,孩子生长在"一孩化"的特殊环境中,家长多采取顺从默认的态度给予补偿,使孩子养成娇惯任性的性格,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根据这一特点,做为病人的家属或亲友,要充分配合,建立起尊重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生活上应给予照顾和帮助,从心理上给予耐心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鼓励病人,循序渐进地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健康知识和人生理念,介绍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如糖尿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分型,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护理,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2饮食护理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2)

糖尿病高血压根据WHO的预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都将会呈快速增长趋势[1]。现就我社区对58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对社区内58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实施了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其中男36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64:1,年龄46~74岁,平均60岁。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①控制体重: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我们采取了控制体重的方法来辅助控制病人血压。肥胖病人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减肥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可以使胰岛素的作用增强,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肥胖患者通过过多分泌胰岛素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刺激肾脏的肾小管增加对钠和水的吸收,导致血压增高[2]。研究表明,体重每下降1kg,血压平均下降0.27kPa(2mmHg),体重减少5kg血压就会显著下降。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减肥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②保持心态平衡,正确处理应激状态: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机体应激状态会使血压快速升高,同时还会引起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当患者情绪激动,敌对、愤怒等应激状态时,患者的血压也会升高,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血糖会不易控制。因此无论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人,都应调整心态,心平气和,看淡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不良的刺激。③合理饮食:新陈代谢紊乱是诱发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原因之一。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通过饮食控制,改变饮食结构,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3],减轻胰岛素抵抗,以降低体重,既利于降低血压,又有利于控制血糖。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同时要限制钠盐,每天5~6g。建议常吃萝卜、洋葱、山药、大白菜、西红柿、南瓜等,常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鸡蛋白及脱(低)脂牛奶等,不吃或少吃加工食品或火腿、咸菜、咸肉、腐乳等,并建议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④运动疗法:体育锻炼能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消耗而降低血糖,也可以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⑤养成良好的习惯,戒烟限酒:吸烟百害而无一利,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很多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却有吸烟的不良习惯,吸烟可减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作用效果,导致血糖升高;吸烟又加重高血压及糖尿病大小血管的损伤,有资料提示[4],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1.5~2.5倍。长期大量饮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不但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概率,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

结 果

通过控制体重、保持心态平衡,正确处理应激状态、合理饮食、运动疗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戒烟限酒的护理干预,58例患者对高血压糖尿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提高了和自我监控能力,明白了防御措施和饮食方法,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减肥、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血糖、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讨 论

糖尿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5]。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和制高血压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糖尿病高血压教育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其主要作用是:①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高血压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②在健康教育中,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合作,可以得到患者的信赖,提高了质量效果;③可以防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社区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糖、血压,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2 杜娟,张素华.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秘学分册,2004,24(5):347-349.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3)

我国临床医学上,糖尿病属于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慢性疾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了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预防发生并发症的可能,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文就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进行细致的探讨,获得相对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53.2岁,患者的病程在1.5~12年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50.1岁,患者的病程在2~14年之间.两组患者通过检查,均符合糖尿病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的器官均没有损害的情况,没有出现其他的急性、慢性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措施进行疾病治疗,确保患者血糖指标能够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干预上增加药物、饮食、心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护理。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有效的治疗,防止因为没有合理的使用药物出现副作用等情况发生。另外,对于患者使用药物的禁忌以及方法等要充分重视。例如,双胍类的治疗药物在饭后服用有着较好的效果,而磺脲类治疗药物则应该在饭前服用,应该防止患者用药时混淆。胰岛素应该保存于冷藏的条件下,在给患者注射之前需要在常温下放置2~4个小时左右等到温度恢复后,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在患者饭前的半个钟头内进行治疗。胰岛素在注射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注射,应该防止出现多次注射均于相同位置的情况。

(2)心理护理。患者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进行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上会出现悲观以及消极等情况。根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出现的情绪进行分析,通常均为焦虑、恐惧以及紧张等情绪,因此,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正确的了解糖尿病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同时使患者心理的负面思想得到有效消除,使患者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3)饮食护理。患者在入院治疗后,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饮食方案进行干预,让患者合理的进行饮食,通过检测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指标,确定每天给予患者摄入的能量值,倘若患者的的血糖指标超过11.1mmol/L,那么患者的饮食则要将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合理的减少,不能超过130g/d。应该给予患者食用谷类、豆制品、水果以及蔬菜等食物。

(4)预防并发症。倘若没有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那么患者的血管、神经、眼以及肾脏等组织则会出现相对严重的病变,甚至会出现失明、下肢坏疽、糖尿病足以及尿毒症等并发症。因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患者的用药期间进行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防止出现并发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在餐后2h的血糖指标检查、空腹血糖指标检查、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分泌能力出现降低以及不足等情况,造成血糖新陈代谢的功能出现混乱,进一步造成患者的全身电解质、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出现紊乱的现象[2]。严重的患者甚至会造成全身系统损害,造成血管、心脏、神经、肾以及眼等器官出现病变等情况,导致组织功能衰竭以及缺陷。治疗糖尿病疾病不单单是为了能够将新陈代谢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纠正,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延缓以及预防出现并发症的可能与促进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得到有效降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是通过药物、饮食、心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的,本次观察组研究对象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糖方面的指标均有着明显改善的效果,代表着护理干预措施对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与预防并发症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4)

根据《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内容,南昌市八一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每年提供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服务。现将2013年社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的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2013年7月,本中心对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将参加体检人群677人按年龄分成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 每个年龄组按性别分男、女2个亚组。

1.2方法 全部体检项目由中心和相关医技科室共同完成,体检项目包括: 一般体格检查,尿液分析、血细胞分析、血糖、血脂等。诊断标准:①BMI>24为超标;②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③血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④血脂: 总胆固醇>5.7mmol /L、甘油三酯>1.71mmol /L、二者中任何一种升高,即判断为血脂异常。

2 结果

本次体检人群总数677人,其中男229人,女448人;60~69岁组314人,70~79岁组285人,≥80组78人(见表1)。体检异常640人,占94.53%,体检无异常37人,占5.47%,老年人体检异常率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见表2)。本次体检常见病前4位依次为高血压、BMI超标、高血脂、高血糖(见表3)。

70~79岁年龄段老年人BMI升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见表4),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上升(见表5),各年龄段高血糖、高血脂患病情况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见表6、表7)。其中BMI超标44.17%,高血压49.04%,高血糖17.58%,高血脂25.85%。

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4.1%、9.4%,我社区老人体检高血压、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49.04%、17.58%,远远高于卫生部调查结果,说明我社区老人慢病情况尤为严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每年1次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益发重要,为慢病患者早期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3 讨论

我国老年人是慢性病患病的高危人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健康情况,制定针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相关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采取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改善和提高社区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广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综合干预有利于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利于及早预防心血管病[1]。①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2]。血压和血脂是两个重要而且可以干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达标与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达标同等重要。②慢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至少测量1次血压,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生活方式指导,慢病患者每年应至少体检1次。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5)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6)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7)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和(或)作用的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以及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该病的发生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同时与后天因素有关。

1、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在DM2众多的候选基因中: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糖原合成酶基因、己糖激酶Ⅱ基因、激酶原转化酶基因、线粒体tRNA基因、升糖素受体基因、蛋白磷酸化酶基因、胰岛素刺激蛋白激酶基因、肥胖基因等都显示出与DM2的发病有关。根据遗传学研究方法得知,60%的患者有家族史;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的四倍;单卵双生子发病一致性高达90%。

1.2 外源因素:上班的路上缺乏体力活动(私家车、公交车等);上班其间缺乏体力劳动(自动化、计算机辅助);业余时间缺乏体力活动(电视、计算机游戏、半自动化的家务和庭院劳动);热量高脂肪高的食物(“可口可乐”食品、“麦当劳”食品);精神因素(紧张、压力大)

2 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

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在多元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发生胰岛素抵抗,此时β细胞发挥代偿功能,糖代谢正常,出现胰高血糖症,累及大血管病变。继续发展,β细胞轻度缺陷,胰高血糖症,糖代谢异常,表现糖耐量异常,仍然累及大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β细胞缺陷,糖代谢异常,进入糖尿病早期,在损害大血管的基础上损害微血管及神经。最后β细胞重度衰竭,糖代谢异常加重,进入糖尿病后期,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加重。

3 预防2型糖尿病的重大意义

3.1 预防2型糖尿病的必要性

3.1.1 1996年美国诊断的糖尿病、未诊断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见图1。

3.1.2 IGT与健康危险性

① 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荷兰年龄50-75岁的个体IGT到糖尿病的进展率为13.8%/年。

② 英国和美国的进展率为 1.5C7.3%/年[1]。

③ 心血管疾病(CVD)危险性:死于CVD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倍[2]。

3.2 积极采取措施预防2型糖尿病的意义

3.2.1 innish DPS实验:对522例中年、超重的IGT者,改变生活方式,平均随访3.2年。结果:

① 加强干预组体重净下降3.5±5.5公斤,4年的糖尿病累积患病率为11%。

② 对照组下降0.8±4.4公斤,糖尿病患病率为23%。

③ 干预组糖尿病危险性下降了58%[3]。

3.2.2 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筛查158,177人,将3234 IGT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二甲双胍+标准生活干预,安慰剂+标准生活干预,强化生活干预。结论:

①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干预对预防IGT发展为糖尿病均有效。

② 上述2种干预方式对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的IGT人群均有效。

③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使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 58%,二甲双胍干预使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 31%[4]。

4 预防2型糖尿病的干预措施

4.1 干预对象:①IGT人群。②IFG人群。③肥胖者,尤其是内脏性肥胖。④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⑤妊娠糖尿病的妇女。

4.2 具体干预措施

4.2.1 宣教干预:宣传教育在医学干预中尤为重要[5]。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威并重,软硬兼施”。既要让他们知道利害关系,同时又要给予安慰与信心,要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知识,让人们知道如何预防糖尿病,让糖尿病患者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医患沟通”的最高境界。在宣教中,首先要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其次是教育患者如何积极有效地与糖尿病斗争。宣教的目标应达到:让人们知道糖尿病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糖尿病;是否患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是什么;今后是否演变成糖尿病;如何预防;让已患糖尿病的人知道是哪一型;病情轻重及处于哪个阶段;有无并发症出现;血脂、血压情况;适用于哪些降糖药;效果如何;治疗中如何复查血糖等。只有宣教到位,干预才能顺利进行。

4.2.2 检查干预: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早期及患病中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单凭症状一时难以发现。筛查方法简单易行且有效,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已被充分肯定。通过筛查,可尽早发现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对于健康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要跟踪随访,定期复查实行干预。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检查应进行干预,必须按照医嘱计划定期复查,以便监测指标,调整用药。有并发症者,更应采取详细的多方面的检查。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mergency measure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children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Methods 4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all patients accepted the standardized emergency measures and nursing, and the changes of blood glucose, serum potassium and sodium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fter emergency were observ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blood glucose, serum potassium and sodium levels of children were respectively (27.05±4.22),(3.23±0.33),(133.65±9.66)mmol/L,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glucose, serum potassium and sodium levels of children were respectively (7.32±1.28),(4.13±0.64),(144.63±8.48)mmol/L, and th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ildren; Ketoacidosis; Emergency; Observation on nursing; Comprehensive

小?禾悄虿?症酸中毒症(DKA)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糖尿病并发症[1],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恶心呕吐、腹痛、多尿、脱水等,且病情发展急骤,多不稳定,一旦未经有效抢救及护理干预,可伴发意识障碍、器官衰竭,造成患儿昏迷,有较高的致死率。由于患儿不具有完善的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且DKA初期的临床特异性并不明显,容易被家属所忽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该院治疗的46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展开分析,所有患儿均血糖、尿酮体检查诊断为DKA,尿糖阳性。其中,女17例,男29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9.2±3.3)岁,病程26 d~4年。发病诱因:27例感染、5例应激、5例胰岛素剂量不当、7例饮食不当、其他2例。

1.2 方法

1.2.1 抢救 立即对患儿开放静脉通路,给予0.4 U胰岛素溶解250 mL的0.9%的氯化钠,持续静脉泵注,定时检测患儿血糖、pH水平变化,如pH水平>7.3、血糖7.2后停止。期间给予患儿必要的吸氧、血氧检测等措施,并对感染患儿以抗感染治疗。

1.2.2 护理 ①心理护理:DKA患儿普遍存在治疗依从性较差的特点,对院内环境、医疗器械、针具的陌生感都会加剧患儿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更应重视对患儿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可在病房放置卡通形象,通过亲切柔和的语言安慰患儿,以消除其紧张情绪,增进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安抚患儿家属的的情绪,并耐心解答疑惑,让其应以积极乐观的面貌去感染患儿,增进患儿安全感。②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尽量不使用退热药剂,以防加重酸中毒或脱水症,以物理降温为准。并适当开展呼吸气丙酮检验。指导患儿家属学会观察、辨别患儿的低血糖症,如有异常即时通告护理人员实施抢救。③预防感染: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取侧卧位预防肺部感染,由于DKA患儿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抵抗能力较弱,细菌更易于在口腔繁殖,因此,护理工作需重视对其口腔清洁,以预防口腔感染;同时预防泌尿系统感染。④补钾护理:除常规补液后行胰岛素治疗外,更需重视对患儿的补钾。如患儿血糖值上升则易引发渗透性利尿,钾大量排出;临床应按照患儿的血钾、尿量、心电图等情况合理确立对患儿的补钾时间和剂量,给药滴速不可过快,严禁药物渗出血管外。⑤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控制是改善DKA临床预后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需向患儿及其家属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告知其应遵循饮食计划进行。必要时,针对患儿病情及需求,制定个性化食谱,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改善其胰岛素功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血钾、血钠的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经治疗前,患儿血糖、血钾、血钠水平分别为(27.05±4.22)mmol/L、(3.23±0.33)mmol/L)、(133.65±9.66)mmol/L,经治疗后,患儿血糖、血钾、血钠水平分别为(7.32±1.28)mmol/L(t=1.37)、(4.13±0.64)mmol/L(t=0.96)、(144.63±8.48)mmol/L(t=1.45)。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血钾、血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糖尿病的疾病分型多以I型糖尿病为主,遗传因素是DKA患儿的主要致病因素,加之其他外界因素如感染、应激等,发生患儿自身免疫反应,使得其胰岛细胞受损、破坏。酮症酸中毒是严重的小儿糖尿病并发症,处于该阶段的患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脂肪加速运动与分解,形成大量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导致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国内外均以控制与改善患者病情为治疗途径,以胰岛素为主要治疗对策[2]。因此,对DKA患儿的急救,在早期可采取积极的胰岛素治疗,以此来调节患儿血糖水平并纠正胰岛素抵抗现象。患儿出现DKA症状的临床生理变化主要为血钾、血钠指标降低,尿素氮升高[3],抢救工作需重点关注对患儿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预防发生低血钾、低血钠情况。该研究中,感染是DKA患儿的主要诱因,如未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往往难以充分纠正患儿的酮症酸中毒,严格遵医嘱采取抗感染治疗,对推动患儿病情康复有重要意义。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9)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65-02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妊娠前,其糖代谢处于正常状态,进入妊娠期后,糖代谢出现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若不能对于产妇糖代谢异常现象采取有效的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容易出现肺炎、窒息等严重的并发症,且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1]。经研究发现,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在产前进行护理干预,能够使母婴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因此该文研究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前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1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7月,所有产妇经临床诊断,妊娠前均未患糖尿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55例);另一组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年龄范围22~38岁。平均年龄(30.27±2.16)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6±1.35)周。其中中学学历及以下产妇21例,大学学历及以上产妇34例;初产妇42例,经产妇13例。观察组:年龄范围23~38岁。平均年龄(30.87±2.79)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77±1.82)周。其中中学学历及以下产妇22例,大学学历及以上产妇33例;初产妇43例,经产妇12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相互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的产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心理护理干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往往容易情绪不稳定,由于对胎儿的担心,导致心理压力倍增,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予以产妇劝慰,加强与产妇之间的沟通,将妊娠期糖尿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向产妇介绍,告知产妇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坚持治疗,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变产妇错误的观念,坚定其对抗疾病的信心。

日常饮食干预:向专业的营养师咨询产妇治疗期间的营养控制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控制产妇体重增长在8~12 kg范围内,将产妇餐后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每天供给总热量控制在30~35 kcal/kg、碳水化合物50%~55%、蛋白质20%、脂肪20%~30%。为防止夜间出现低血糖,睡前须进食一次。

药物治疗干预:指导产妇自我监测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运动干预:鼓励产妇尽可能地参与运动,如饭后散步、做一些基本家务等,有利于控制产妇体重和血压,控制好运动时间,防止产妇过于疲劳,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产妇运动期间,护理人员全程陪护,以防突然出现低血糖现象。

健康教育干预:向产妇介绍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增强产妇及其家属的重视,为日后的护理奠定基础,用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为产妇进行讲解,如告知产妇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为保证食物中的含糖量,帮助产妇选择合适的食物,告知产妇低血糖的危害以及基本症状,以便产妇能够对低血糖现象及时发觉并控制。

1.3 观察指标

两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经过护理后,观察其出现的并发症现象,并将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全文所有数据经审核无误后,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其中并发症类型包括妊高压、巨大儿、感染和早产,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并发症较多,由于其在妊娠期出现糖代谢异常,容易导致其血管出现广泛病变,据统计,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出现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是正常孕妇的3~4倍[2]。而且,高血糖引起的尿糖升高,容易引起产妇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孕妇的高血糖会导致胎儿血糖升高,胎儿的代谢异常现象会导致其躯干过度发育成为巨大儿。而且,血糖升高还会导致胎儿发育出现异常,导致胎儿出现流产或早产现象[3]。由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因此需要对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诊断和筛查,以便于尽早处理。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且空腹血糖处于正常水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常规葡萄糖筛查试验。与此同时,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重视度,能够有效预防产妇并发症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护理干预措施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耐心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能够消除产妇的顾虑,帮助产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必须贯穿于产妇护理始终,科学地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产妇疏导不良情绪,让产妇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防止其出现焦虑、抑郁等状况;通过为产妇提供理想的饮食控制,可维持产妇妊娠所需的热量以及营养,而且餐后能够对产妇血糖进行控制,防止血糖过高现象,饮食合理标准既是保证产妇和胎儿必需营养的措施,而且能够维持产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预防酮症的发生;通过药物治疗能够缓解产妇病情,对产妇血糖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视,让产妇及其家属认识到控制血糖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5]。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效,明显降低了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91%,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

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产前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裕.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33):144.

[2] 吴春花.产前检查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431.

[3] 黄志芳,尤云花,余丽娜.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9):94.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8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43~94岁,其中>60岁90例(94.6%)。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8例,糖尿病史12例。血脂异常28例,心脏病15例,吸烟15例。以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为主,其中表现为偏瘫66例,单肢瘫12例,表现为失语、构音困难、言语不清,语速迟缓42例,表现有头晕头痛68例,昏迷抽搐3例。

诊断方法:入选患者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进行CT扫描证实,脑梗死诊断明确,常规抽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必要时心脏彩超检查。

结 果

血压、血糖及血脂检测:高血压72例(75%),糖尿病18例(18.7%),血脂异常39例(40.6%),心脏疾病38例(39.6%),吸烟15例(15.6%)。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5例,高血压、糖尿病9例,高血压、血脂异常28例,糖尿病、血脂异常8例。

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表现为心肌缺血32例,心律失常24例,其中心房纤颤10例,心脏彩超显示瓣膜病变8例。

讨 论

我国存活脑梗死患者中,2/3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要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2]。干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使脑梗死的危险人群认识到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提高测压率:许多人长时间不测量血压或完全不知道患高血压病。40岁以上的人群需定期测量血压。③预防高血压,通过对暴露多种高血压危险人群的干预,降低高血压发病率。④治疗高血压,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应以最少有效的剂量,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尽量减少不良反应,防止把器官损害,每天24小时应降压稳定,避免血压大波动。降压治疗的益处是通过长期控制血压达到的,所以患者需长期降压治疗,注意提高依从性,注意监控血压,切勿降压速度过快而导致脑缺血。

心脏病:如心瓣膜病、非风湿性心房纤颤、冠心病、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功能不全等均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心房纤颤尤为突出,多引起脑部大血管较重的大面积梗死。干预措施: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心脏病应尽早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按国际标准(INR)用华法林等药物。

糖尿病:WHO和欧美国家研究认为其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干预措施:脑梗死危险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重视葡萄糖耐量异常(IGT),因其具有不稳定性和可逆性,可应用阿卡波糖类化合物抑制肠道内葡萄糖苷酶,使IGT患者血糖转正常,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练,注意监测血糖,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血脂异常:应定期检查血脂,合理饮食,减少饱和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坚持体力活动,控制体重,TC、LDL 增高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吸烟:宣传吸烟的危害和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采取各种措施戒烟。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篇(1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根据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规定了糖尿病管理的基本原则[1]: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慢性并发症。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逐渐成为糖尿病综合防治的最佳平台。本文总结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经验,探讨社区规范化管理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取我们社区120例居住>5年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糖尿病患者中,女57例,男63例,男女之比1.05:1;病程3~24年,平均11.4±4.4年;年龄37~76岁,平均60.4岁;患者学历情况:大学及以上学历36例,中专学历14例,初高中学历73例,小学以下7例。

干预方法:①帮助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禁烟限酒,鼓励保持乐观的情绪。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根据糖尿病患者各自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一些正常的工作、社会活动,每天的工作、学习、休息运动保持有一定的规律,以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②饮食疗法: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具体饮食注意事项;按计划安排每餐食物,制定个体化食谱,不可随意增减。忌吃油腻食物。对消瘦者应提高摄入,则需要增加体重;对于肥胖者应减少热量摄入,逐步降低患者体重;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患者需要增加热量,维持其特殊的营养需要。③患者需要规范用药,坚持用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控制血糖在合适水平,平时需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告知患者辨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临时处理措施,通过心理干预,告知患者糖尿病自我监测的内容及意义;低血糖的预防、识别及处理措施。④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交流小组,由居住邻居的糖尿病患者组成一个小组,选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者为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互相交流治疗以及生活经验。为了让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及有利于病友之间的相互交流[2],每个月我们社区组织1次糖尿病患者集体活动,活动的具体方式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谈话、专题讲座、示范表演等。⑤专家义诊我们定期请上级医院糖尿病专家到社区义诊,为每个糖尿病患者制定具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具体随访方式采取定期电话随访、上门随访、患者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填写糖尿病患者随访表,随访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传授;对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监测并记录;督促规患者范药物治疗以及定期复查,发现相关动态变化后,及时督促患者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社区干预措施,所有120例糖尿病调查对象的FBG、PBG、HbA1c值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BG=2.16,tPBG=2.45,tHbA1c=2.63,P

讨论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以及影响全身各个脏器与组织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3位[3]。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酮症酸中毒以及继发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的治疗是终生性的,糖尿病综合治疗模式包括:合理饮食、健康教育、运动疗法、规律服药及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治疗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患者的主动配合程度。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性干预逐步受到重视。大医院门诊医生难以向患者详细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也很难做到对患者追踪随访,治疗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是居民首先接触的第一线的医疗服务,与居民联系最紧密,接触最频繁,社区卫生服务能全面进行糖尿病危险因素评估,同时可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制定规范性的治疗计划,同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到合适的程度,对于糖尿病患者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医务人员与糖尿病患者密切配合,可以保证治疗得到有效实施,达到提高糖尿病控制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