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6:54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近年来社区控制高血压已经成为高血压疾病控制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实践均显示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家庭访视有着显著效果,直接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护理照顾等产生影响[1]。标准化护理语言在家庭访视中使用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统一的护理目标、诊断、评价指标及措施,进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笔者对我社区确诊的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男77例,女73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3.25±4.11)岁;患者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下61例,高中及中专56例,大专及其以上3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7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文化水平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家庭访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标准化护理语言,主要措施如下。

1.2.1准备。建立电子病历,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获得主观材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健康功能型态、卫生健康要素、家庭支持功能。家庭访谈提纲主要包括患者对潜在或者已经出现的并发症的感受、患者对疾病的感受、患者对高血压疾病认识的需求、患者对疾病方面的需求,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中的感受、照顾能力等。

1.2.2诊断。将《护理诊断手册》作为护理诊断标准,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对其护理情况进行诊断。

1.2.3计划。首先对护理诊断顺序进行计划,根据首优诊断、中优诊断、次优诊断排定的护理诊断;对预期目标进行明确,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生理健康领域、功能健康领域、心理社会健康领域、感知健康领域、健康知识和行为领域、家庭健康领域。

1.2.4实施。根据护理目标并参考《护理诊断、结局与措施》作为依据,对护理措施进行制定,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每2周进行1次随访,每次30-50分钟,患者连续接受12次家庭访视。

1.2.5辅助用品,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时,医护人员可随身携带健康教育手册、书物等,携带带刻度的油壶、定量盐勺、盐油食用量、七彩提醒药盒及血压监测记录日记等;携带软尺、体重秤、血压计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健康行为、知识评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等进行评价,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家庭访视结束后,观察组健康行为、知识评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表一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组别(n) 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 心理社会健康 功能健康 感知健康 家庭健康评分

观察组(75) 389.6±35.1 635.2±41.0 34.7±20.3 119.6±46.2 69.3±5.2 250.1±40.6

参考组(75) 274.31±28.6 627.1±29.6 25.1±12.2 76.5±41.3 44.1±7.2 161.2±31.2

2.2观察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76.21±8.51)mmHg、(128.96±13.11)mmHg,参考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87.65±10.24)mmHg、(1243.01±15.02)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采用标准化护理语言,能够结合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结合,从而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同时对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其行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患者行为领域及健康知识主要包括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知识水平三类[2]。标准化语言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的使用同时体现了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其要求全面监测、分析并评估患者个人或群体健康情况,进而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及健康咨询等;同时体现了高血压护理中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进患者的护理中,通过标准化语言的教育,患者家属能够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同时使其熟悉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行为等要求,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从而实现血压的良好控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行为等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1 前言

护理诊断是医院护士为了让某种病患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选择的护理措施,是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护理诊断是为明确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计划、选择最佳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而服务的。在护理过程中,正确做出护理诊断有利于全面有效地实施护理工作,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正确的护理诊断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护理诊断的结果与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符,将会对护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所以,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计划的基础,也是整个护理程序的难点和关键点,这需要护士有足够的自主精神和责任心。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的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进行内科治疗的患者232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36例,肝硬化患者9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各种类的内科患者中各占1/2,即对照组的内科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48例,观察组的内科患者数据同对照组。

2.2 病症观察 在作对照护理前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病症、临床表现等情况做详细记录,以便进行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比。

2.3 治疗方法 护理前将各位患者的病患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分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照组的11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的116例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护理诊断,并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护理诊断的排序工作,选出首优问题、中优问题和次优问题。

2.3.1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护理诊断

2.3.1.1 疼痛 对患者的头痛情况进行评估,是否伴有头晕、耳鸣等;护理措施: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头痛时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规律服药等。

2.3.1.2 有受伤的危险 警惕低血压反应,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等情况时立即平卧,并垫高脚部以增加脑血流量。活动缓慢,外出时需有人陪,避免剧烈运动。

2.3.1.3 知识缺乏 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等的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告诉病人有关降压药的知识,谨遵医嘱进行服药;定时量血压,定期复查等。

2.3.2 肝硬化患者进行的护理诊断

2.3.2.1 体液过多 卧床休息时尽量平卧或半平卧,并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限制水和钠离子的摄入,并观察腹水和下肢水肿的情况,进行记录等等护理诊断措施。

2.3.2.2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叮嘱患者勿抓挠皮肤,预防压疮;洗澡时水温不能过高,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液等,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2.4 治疗过程 将对照组的116例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116例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之外,对其额外进行了2.3所述的护理诊断并按照护理诊断的措施进行再护理。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好记录,并将病人的反应及病人家属的反应记录好,最后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有无复发及进行必要的满意度调查。

3 结果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62.93%;观察组的患者复发率为11.21%,低于对照组的19.83%;观察组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为95.69%,高于对照组的56.03%。

从数据显示来看,高血压和肝硬化患者在进行护理诊断之后的痊愈率并未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相对高血压和肝硬化的病理特点,这个结果已经要好很多了。虽然护理诊断在内科护理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但是基于护理诊断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在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时,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等与真正做好护理诊断所需要的业务水平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导致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做护理诊断时出现错误论断和错误的认知,最终影响了护理的效果。

4 讨论

在医院的内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熟练并正确的护理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护理诊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护理诊断的应用是一个逐步认识、掌握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护理诊断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但是要想使护理诊断真正达到为病人服务的目的,需要广大的医护工作者付出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及时总结、合理分析问题,做到真正解决病人的问题,充分地体现护理的价值。

在内科临床的护理诊断中,护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护理过程中做好规范护理,正确诊断,需要广大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避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在做护理诊断时由于经验不足导致的概念混淆。概念的混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护理的效果,甚至出现不良的医疗问题,这需要护理人员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资深护理人员,避免“死搬硬套”。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急诊;脑外伤;临床护理

我院急诊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急诊脑外伤患者87例,对患者急救、病情观察、术前准备进行了全程护理,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5~73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车祸等撞击伤58例,高处坠落伤9例,钝器伤12例,房屋倒塌石块等重物砸伤5例,挤压伤3例。颅脑损伤情况:单纯颅脑损伤61例,多发伤2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给予清创、缝合开放性伤口、头颅CT检查、急诊留观注意病情变化、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急诊手术治疗。

1.3 治疗结果 经过积极急救与精心治疗护理,完全康复出院者61例,占70.11%;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能自理,但尚遗留轻、中度残疾者9例,占14.75%;长期昏迷、植物性生存3例,占4.92%;外伤性痴呆8例,占13.11%;死亡6例,占9.84%。

2 护理措施

2.1 急救护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妥善处理伤口,是颅脑损伤早期最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我们的急救处理原则。

2.2 根据病情如无手术指征者,予以吸氧,根据医嘱用脱水剂、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病情,每1~2 h 巡视1 次,做好必要的看护工作和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安慰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告知床位医生,责任护士,让家属在必要时能及时与他们联系,解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

2.3 患者有急诊手术治疗指征者,积极配合急诊外科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如配血、导尿。剃头时尽量少搬动头部,防止增加颅内出血,忌损伤头皮,减少感染机会。

2.4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脑损伤患者事发突然,患者往往处于高度紧张及恐惧之中,我们在采取措施,迅速救治的同时,应注意安慰、体贴患者,向他们说明病情,减轻他们的恐惧,稳定其心理状态和情绪,更好地取得患者的合作。

2.5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 通过患者睁眼、言语和运动的反应,了解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瞳孔的变化常能提示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状况。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变化。对有瞳孔改变的患者,要注意多次动态观察、前后对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了有效、及时、充足的证据。尤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低血压的患者,要及时全面检查患者是否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所致的出血性休克或四肢骨折等引发的创伤性休克,尽早查明原因以利于早期进一步治疗。

2.6 颅内血肿与脑疝的病情观察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脑损害。若血肿不断增大,未及时发现处理,就将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并进而危及患者生命。护理过程中观察到患者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颅内血肿形成的重要依据;在观察中如出现脉搏缓慢有力(<60次/min),呼吸深慢,收缩压高而脉压大,则提示颅内血肿存在或继续增大。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处理,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如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现意识改变,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昏睡,进一步发生频繁惊厥、瞳孔出现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或呼吸节律不整,是脑疝形成的早期标志[1]。

2.7 供氧及吸痰 脑外伤后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部血流的改变,颅内血肿及颅内高压的形成,再加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因素,极易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加重患者脑细胞的继发性损害,影响预后。因此,应给予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吸痰前应充分给氧,每次吸痰时间<15 s,吸痰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

3 护理体会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1]。脑部大量出血往往会导致患者昏迷,脑出血昏迷病情的进展速度快、治疗难度大、患者术后恢复不理想,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疾病之一,故早期的急救护理显著的十分重要[2]。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急诊护理措施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昏迷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结合临床症状、脑部CT检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7~79岁,平均(65.2±8.3)岁;GCS评分为4~13分。平均(7.5±1.6)分;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4.9±8.8)岁,GCS评分为4~12分。平均(7.3±1.8)分。两组在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入院后妥善安置患者,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展开急救措施,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②保证医疗器械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保证急救药品充足;③建立静脉通道,保证静脉通道顺畅,合理使用急救药物;④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意识,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措施,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及时建立急救护理组,将所需药物和医疗器械准备好。患者进入医院后,对患者的病情展开评估,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意思以及肢体状况,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病史。根据患者GCS评分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若患者的GCS评分超过8分,给予脱水和吸氧等治疗。若患者的GCS评分小于8分,建立静脉通道,清除呼吸道异物,调节颅内压,同时留置尿管。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对于存在颅内高压的患者,可以实施血肿穿刺减压术,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MA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的变化[3],Barthel指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FMA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 差异显著(P

2.2 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显著(P

3讨论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脑出血昏迷后早期实施干预护理能够抑制血肿的扩大、促进患者的预后[4]。接到急诊电话后,院方及时组建护理小组,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针对性的处理[5]。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定期展开相关的培训与考核。②完善硬件设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制度,促进急救工作有序的进行[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观察组的死亡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17.8%,差异显著(P

综上可知,急诊护理措施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具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黄勇丽.急诊护理风险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309-310.

[2]谭爱娇,敖丽兵,李晓嫦.临床急救护理程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运用[J].现代医院,2013,13(6):102,103.

[3]田昕,陈启亮,邹诗倩.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5):332-333.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作者单位:042500陕西省安泽县人民医院临床中,高血压急性脑出血被列为急诊常见的危急病症,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如果抢救不及时,将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1]。在临床急救中,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赢得最佳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本文将回顾性分析68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急救观察与治疗,探讨最佳急救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我院共收治68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过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男35例,女33例,平均年龄(543±42)岁。诊断出血部位:基底叶43例、丘脑12例、小脑7例、脑干6例。发病诱因:喝酒或运动44例、睡眠休息21例、不明原因3例。发病时间:<1 h 61例,1~6 h 6例,6~24 h 1例。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呕吐、眩晕、尿失禁、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等。

12方法医院在接到急诊电话或患者入院,迅速组织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常规急救,询问家属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对患者迅速给予吸氧和建立静脉通道,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为防止呕吐物令患者窒息,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建立静脉通道的时候,应选用管径较大的静脉,使用留置套管针,使药物最快速度被输入。对于收缩压高的患者,应给予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药物进行降压,使舒张压控制在100 mm Hg以上。对于昏迷患者,要检查孔、呼吸、血压、脉搏的情况。如果瞳孔忽大忽小或不等大,显示患者意识已发生障碍;如果对光反应迟钝,显示患者颅内压过大,由此需要采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药物进行及时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脑水肿,以此保护脑细胞。为防止患者因呕吐物填充口腔,使呼吸困难导致窒息的情况发生,需要尽快清除口鼻和咽部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抽搐及牙关紧闭的患者,需要采用开口器,再给予氧气支持。对心跳骤停患者,需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心脑肺复苏急救。在科室运输过程中,保持患者平躺,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再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

2结果

68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过急救处理,采用手术治疗57例,保守治疗11例。治愈15例(占221%),好转49例(占721%),死亡4例(占59%)。经过治疗存活率为941%,死亡率为59%。急救前后指标比较详见表1。

表1急救前后效果统计

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cm2)血肿体积(ml)急救前634±344459±268459±247急救后344±156084±085249±158注:P

3讨论

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是一种血管壁病变,血压急骤上升,致使脑血管破裂出血,此症发病急且具有高致死的特点,为此在急救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在发病1~4 h内病情会严重恶化,需要在这段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检查患者生命特征,诊断病情发展情况,迅速稳定患者血压和呼吸功能,赢得治疗的宝贵时间,以此提高存活率和预后效果[2]。

在控制血压的时候,如果血压过低会加重患者脑水肿,血压过高则会加重脑出血。由此,在抢救过程中,应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防止引起脑梗死,必要的时候,需要及早应用脱水剂。如果出现脑疝或瞳孔扩大,应及时采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3]。

由于很多患者病发于院外,为此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后,依据患者病情进行抢救,处理后迅速运往医院,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头部固定,尽量避免患者头部摆动,并尽量保持救护车开得平稳,并且对患者给予氧气和静脉通道支持,实施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与此同时,医院急诊科要提前做好诊断治疗准备[4]。

总之,在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急救中,从出诊、接诊到急救结束,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急救的成功与否,为此需要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和诊断水平,并给予积极地有效的急救措施,为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

参考文献

[1]张萍,李冬梅,霍素云脑出血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探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8):891.

[2]张陇平,左明武,高振辉,等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8例临床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494.

[3]李金彩,李中秋,陈兵勋,等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后脑出血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55856.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糖尿病可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受高血压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肾衰竭、动脉硬化等不良现象[1]。而同时患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率则会更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本次研究对8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探讨其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年龄50~79岁,平均(60.82±2.36)岁;82例患者的体重指数均值为(23.57±6.49)kg/m2。经诊断,82例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疾病以及糖尿病疾病的诊断标准。

1.2病例筛选标准[2] ①患者未伴有继发性高血压、肝肾重症以及血液系统疾病;②患者具有消瘦、多食、多尿、多饮、血压上升以及晕眩等临床表现;③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高血压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等相符,收缩压不低于140mmHg,舒张压不低于90mmHg。空腹血糖值在7.0mmol/L以上,餐后2h血糖值在11.1mmol/L以上;

1.3方法

1.3.1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在服药上做到规律性。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进行控制血压;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若疗效不理想可通过胰岛素进行治疗,在注射胰岛素时,护理人员注意对注射部位、注射量加以控制。

1.3.2心理护理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具有死亡率高、病程长等特点,受疾病影响,患者易产生负面心理。其次,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费用相对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患者常处于焦虑状态中,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加强沟通,缓解与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并帮助其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3病情观察 ①护理人员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监测,若患者具有血压上升的现象,需及时给予患者采取有效治疗;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关注,一旦患者血糖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告知医生,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1.3.4健康教育 ①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于餐后1~1.5h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踩自行车等,运动时间为20~40min,可以加强胰岛素敏感性,纠正患者脂质代谢的状况;②护理人员注意帮助患者更改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确保睡眠充足,避免出现心情波动;③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减少热量摄入,并对糖类与食盐的用量严格控制,指导患者多饮水与多食用蔬菜。

1.4观察指标

1.4.1血压、血糖的控制达标率 收缩压在120mmHg左右,舒张压在85mmHg左右,空腹血糖值不低于6.1mmol/L,餐后2h血糖值应低于7.8mmol/L。

1.4.2糖尿病与高血压疾病的认知水平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与评价患者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其中调查问卷中包含有5个维度,分别为生活护理、心理调适、饮食知识、用药知识以及运动知识,总分为100分,各维度分别为20分。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易对患者的多个器官造成损伤,例如肾、心脏等,与单纯高血压患者以及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危险性更高一些,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回顾8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给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护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还提高了血糖、血压等指标的达标控制率,这也表明了经过采取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后,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具有积极影响。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休克病人病情危急,变化快,临床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器官功能受损,毒素吸收为主要病理改变。急诊科是各种危重症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病因引起休克最多的地方,因此接诊护士准确判断病情,明确休克类型,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争分夺秒实施救治措施,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笔者根据自己在急诊科的实践,对急诊中危重休克病人的接诊、分诊及护理急救措施实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68例,男158例,女110例,年龄13-78岁,低血容量休克89例,心源性休克48例,过敏性休克20例,感染性休克18例,脑出血2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7例,一氧化碳食物中毒38例,均是我院120救护车送至接诊科危重休克病人。

2接诊护理

2.1评估患者生命的机能本组病人一到急诊科,即向“120”护送医务人员及家属询问病因,根据患者休克指数迅速判断休克程度,按生命机能的评估。立即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进行心电监护。患者脉搏细速,频率>100次/min,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来水平下降30%以上等生理参数,进行综合评估患者休克程度。

2.2明确休克的原因接诊时我们详细询问病史,明确掌握休克的原因,确定休克的类型,迅速分诊,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本组有20例因左腹部外伤伴左腹部疼痛,病人面色苍白,直出冷汗,血压60/40mmHg以下,接诊护士一见即考虑病人内脏出血即通知外科,有6例诊断为肝破裂,有14例诊断为脾破裂,做好术前准备,立即送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为患者赢得了抢救和手术的时间,休克纠正,手术成功,均痊愈出院,家属满意。

2.3判断休克的类型本组根据休克类型实施各种急救治疗及护理措施。病人内出血、肝脾破裂严重出血性休克,我们立即给抗休克的及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进行输液和交叉配血,扩容,根据病人失血量进行输液和液体的补充,及药物治疗,同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便急诊手术。对感染性休克病人,我们即刻有效的降温,控制体温继续升高,合理使用降温药物和抗菌素,及时处理感染的创面,本组1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及时按医嘱用药配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30-50%酒精擦浴,效果满意,体温降至37.5-38.0℃之间。

2.4密切注意和监测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病人意识障碍和瞳孔的变化是病情危急的信号,也是脑功能受损的突出症状,接诊时随时注意患者意识和瞳孔变化,准确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指导抢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我们接诊中,发现瞳孔的改变常见于眼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毒物中毒等。从瞳孔的形状、大小、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等,都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协助诊断,建立准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救治处理。

2.5监测缺氧程度本组一方面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来了解和掌握患者缺氧情况是否改善;另一方面从患者面色、口唇、指甲观察有无发绀,根据缺氧的程度给予充足的氧量。本组一般用鼻塞法进行吸氧,病人紫绀状况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2.6留置导尿管对危重休克急诊的患者,在救治中,我们一般给病人留置导尿管,并认真观察其尿量、颜色、性质的改变,同时记出入量。临床上危重休克患者的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有效循环血流量的指标,尿量的多少可为临床提供治疗的重要依据,一旦患者尿量每小时

3急救护理措施

3.1正确摆放我们一经接诊即给患者抗休克。为有利于静脉回流,病人的头部和下肢各抬高20°,躁动不安及昏迷患者,我们在其床边加用床栏,本组有效的防止了坠床及意外的发生。

3.2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患者给予足量的吸氧,及时消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痰液,防止了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的窒息。有20例由于呼吸道深部分泌物特别多,常出现呼吸困难,眼看气管就要堵塞,我们即做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有效的保持了气道通畅,患者得救了,家属满意。

3.3迅速开放静脉通路本组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一条以扩充血容量,一条及时用药,另外一条可输血用,特别选用肘正中粗大而直的静脉进行留置输液管,保证扩容和体液的平衡度。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cvp,呼吸和尿量等调整输液的速度和合理安排用药次序。

4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共收治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247例,其中男162例,女85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40.9)岁。致伤原因:车祸109例,刀砍伤57例,意外摔伤43例,机器绞伤17例,其它原因21例;致伤类别: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四肢损伤(单处或多处)51例,骨盆伤12例,颅脑外伤40例,复合伤47例,其它类别16例。

1.2休克分组

根据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主要症状等参考标准对就诊患者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为4组:休克前期35例,轻度休克90例,中度休克82例,重度休克40例。

1.3急救开始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创伤后开始急救的时间,分别以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以及超过90分钟为时间段,分为4组。

2方法

2.1院前急救

做好急诊出诊护理准备,到达现场后立即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快速将患者脱离致伤区。本组病例中,有45例伴有脊柱损伤,搬运时给予颈托固定颈椎,3~4个人同时搬运;对59例患者疼痛难忍患者,判断无明显颅脑损伤及呼吸困难,给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缓解;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其中21例选择了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同时给予吸氧治疗(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所有患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积极抗休克治疗;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运输过程中护士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的情况,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配备呼吸机、监护仪、吸痰机、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必要时通知B超室、手术室做好准备)。

2.2院内急救

2.2.1做好急诊护理措施

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快速给予姑息性止血措施。本组病例中,明显外源性出血患者184例,给予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等措施止血;对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的63例患者,立即给予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55例经床旁B超或手术确诊;休克患者的补液措施,通过院前建立的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平衡液为主,先晶体(如林格液)后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静脉抽血,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其中142例均给予了400ml以上的输血治疗;37例患者血压低于80/40mmHg,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提升血压;44例患者伴有明显感染,抗休克的同时给予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一次。

2.2.2做好术前准备

本组有93例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导尿、留置导管,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用药皮试,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为手术抢得时间。

2.2.3做好院内转运

患者经过急救处理,认真区分需要手术、检查或专科科室治疗的患者,做好转运准备;转运前检查各种管路连接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转运风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签订知情同意书;通知相关科室(专科科室、手术科室、检查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开通绿色通道,携带必备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护送;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3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急诊病情变化情况分为:(1)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2)无变化: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3)恶化:心率增加或停止,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或停止等生命体征明显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好转率=好转人数/单组别总人数*1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休克程度

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好转度与休克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3.2不同急救开始时间

患者的病情转归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始的急救时间不同,抢救时间与好转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4讨论

严重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必须依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在现场和医院急救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对提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4.1病情判断是必要前提

根据创伤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估计、休克指数(P/SBP)以及主要症状将患者分为休克前期、轻度休克、中度休克、重度休克。本组研究结果发现,休克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好转率达100%,其余不同程度休克好转率比较,中度休克和重度休克好转率明显下降,重度休克患者好转率最低仅达到75.00%;因此,急诊救护过程中,认真做好病情判断是护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现场急救是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和合理处置,预防窒息的发生即可减少早期患者死亡的风险。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效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首要环节。本研究中院前急救,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救治,在现场急救中立即给予伤情判断、包扎止血、静脉输液、紧急护送等救护措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院内治疗争取了时间。本文结果发现,创伤患者在30min内开展急救的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由于多发性复合伤导致重度休克,急救后患者病情虽未明显好转,但亦无明显恶化,后经手术及后续治疗病情慢慢恢复;在30~60min开始急救护理措施的患者,好转率为95.65%,60~90min的好转率(83.64%)已经明显下降,90min以后开始急救的好转率最低,仅为65.52%。现场急救的时间对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好转率有重大意义。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随着社会文明的昌盛、工业的发展、交通的拥挤及各种劳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多发伤已成为医疗急诊中常见的急诊之一。多发伤常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而危及生命,其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专科护理等一系列措施,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此制定和实施了多发伤患者的急救系列护理和心理营救措施。

1 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共收治多发伤患者363例,其中2处损伤102例,3处损伤206例,4处损伤55例。伤后未做任何处理,直接运送急诊科。所有病例均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评估患者伤情 患者入急救室后按:①呼吸道是否通畅;②呼吸频率;③脉率、血压、末梢循环;④神经系统;⑤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5个步骤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明确护理重点,通知有关专科,在急诊科预先设计好的急救护理计划单上做出明确标志,详细列出护理措施,在医生到来之后进行第二次评估伤情,做出最后诊断[2]。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道阻塞以致窒息,必须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用手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来,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很快解除。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给以氧气吸入。

2.3 维持有效循环 本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达80%,使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静脉通路1~2条,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血压在60 mm Hg以下者,在第一个半小时,输入平衡盐水3000 ml,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使其休克得以复苏,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

2.4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 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主要方法有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本组四肢开放伤

作者单位:130011一汽总医院/急诊医学科

及皮肤撕裂伤等明显外出血患者73例,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用加厚敷料包扎伤口,简单夹板固定,并将伤部抬高,显著减轻了出血,仅有5例加用气压止血带。

2.5 观察伤情变化 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有助于判断伤情、估计出血量和指导治疗,特别是对合并头部伤后躁动不安患者,提示可能为继发颅内血肿、脑疝。本组有29例患者首次扫描为脑挫伤,在观察7~9 h后出现躁动时,经CT扫描证实为颅内出血,及时入专科手术治疗;8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在观察期发生气胸、血胸,其中有3例在夜间发生张力性气胸,均是由值班护士发现后,立即向患者胸部行穿刺排气,使呼吸困难及时得到改善,然后由胸外科医生行闭式引流而挽救了生命。

2.6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性操作 对有手术指征患者做好配血、皮试、血气分析、备皮、留置胃管尿管等术前准备,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监护或一般护理观察。

2.7 实施心理护理 首先使患者知道,其在医院不是孤立无援的,对惊慌的患者说明医护人员会尽力为其治疗和护理,让其放心,以稳定患者急剧波动的情绪,配合治疗、护理。通过5个步骤初步评估伤情,使急救护理的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患者伤情的正确评估及分类。按顺序实施急救护理计划,使各项操作快速、准确、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保证患者呼吸和循环的稳定,为急救 诊断、调整治疗提供很好的基础,为专科进一步救治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的心理救护,使患者树立信心,对治疗康复亦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多发性创伤是指人体在同一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且即使只有其中之一单独存在时也有可能危及其生命或合并休克的情况。多发性创伤多是由于交通事故、打架、高处坠落、爆炸等意外因素造成的创伤,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等特点[1],患者经常伴有一系列复杂的应激反应和病理生理变化,如不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护理会导致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死亡率非常高。本文中将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措施与相应护理体会,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11-73岁,平均(39.54±5.21)岁;就诊距离创伤发生时间0.5-77h,平均(11.69±3.17)h;其中开放性损伤39例,闭合性损伤23例;创伤原因:交通事故38例、刀棒伤11例、高处坠落7例。挤压伤6例;创伤伤及部位:胸腹联合伤21例,颅脑伤并胸部伤17例,颅脑伤并腹腔脏器破裂13例,颅脑伤并骨折7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均经损伤创伤程度评分(ISS)[2]评估ISS>16分,排除入院前死亡、障碍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心肾功能障碍患者。

1.2急救措施

1.2.1准确评估伤情

值班护士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要迅速与医生取得联系,通过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就诊距创伤发生时间、已采取的处理情况等;如果患者无意识或无家属在场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呼吸、伤处情况等判断患者的伤情,并检测此时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对各部位的创伤及其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准确的评估,判断有无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确保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3]。

1.2.2保持呼吸通畅

在初步确定患者伤情后,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意识不清或休克的患者应检查其口、鼻内的是否有残血、痰液或呕吐物等,如果有应立即清除,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或将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必要时可以给予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吸氧时要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气分析结果调节给氧浓度及给氧时间,本组12例呼吸衰竭或呼吸严重困难的患者均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例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1.2.3恢复血容量

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防患者血压下降,静脉收缩穿刺困难或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对于创伤部位在腹腔以下的患者应选择颈部和上肢静脉通路,对于创伤部位在腹腔以上的患者应选择下肢静脉通路,避免补充的液体进入损伤区内;静脉通道的选择应以较大的静脉为主,有利于准确有效地将急救药物输入体内[4]。在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本组中有7例穿刺困难的患者行静脉切开置管输液。

1.2.4伤口处理

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经常会涉及到伤口的处理,手指压迫止血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用手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指端的主要血管,并将伤部抬高,用简易夹板固定,然后迅速加压包扎,并进行清创缝合。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地处理途中会避免患者血液大量流失,防止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或死亡。对于伴有大血管损伤的患者要采用止血带止血,使用时要由责任护士详细记录止血带开始使用的时间,防止使用过久缺血的发生。

1.2.5体征观察

患者伤情初步稳定后,要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出血量及损伤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做到早期发现,以免误诊误治。尽量在伤后l h内进行急诊手术[5],以提高生存率,因此抢救与术前准备必须同时进行,为患者争取时间,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1.2.6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现代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够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增加依从性,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实施。

2结果

62例报告中有31例经相应急救措施处理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23例相应急救措施处理后做好术前准备进行急诊手术,手术全部顺利完成;6例在急诊室留观;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临床中多发性创伤患者危重情况严重、伤情复杂,具有出血性休克风险大、脏器损伤率高、感染率高、等特点,而且病理生理紊乱,如不及时处理临床致死率非常高,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体会到如何准确、迅速地确定患者的伤情,同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处理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条件。在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与护理中要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尽快判断并判断患者情况,首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灵活、规范地执行急救程序,为抢救与手术赢得时间。

总之,在今后的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救护知识与良好的心身素质,熟悉各项急救技术与器材的使用,确保急救护理的连续性,高效性、准确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崔定风,马咏梅.多发性创伤合并骨折的急救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10,3(40):104-106.

[2] 张松兰.多发性创伤363例院内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68-69.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1)

【摘 要】目的:分析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评价。方法:对56 例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护理措施并对护理效果作评价。结果:56 例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有50 例患者治愈出院,6 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总抢救成功率为89.28%。结论:急诊科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的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与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多发性创伤;急诊科;急救护理措施

多发性创伤的发生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至少2 个器官同时或相继的发生严重创伤,单个器官的严重创伤即可能引起患者的生命危险,多个器官的损伤叠加,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多发性创伤的发生,起病迅速,病情变化快,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病死率较高[1]。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治疗,是患者后期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研究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评价,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56 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据统计,56 患者年龄22-59 岁,平均年龄(41.2±4.9)岁。56 例患者均在受伤2 小时之内送至医院就诊,56 例患者的受伤因素各不相同,其中交通事故所致的损伤42 例,坠落伤患者6 例,刀外伤患者5 例,另外3 例患者为塌陷伤患者。5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创伤类型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急救原则与护理方法

1.2.1 急救原则

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最主要的是抢救,其次为诊断与治疗,即诊断抢救诊断治疗,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而言,确保生命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因为诊断以及辅助检查而导致抢救时机的延误。在处理患者多处创伤的时候,优先处理患者的致命伤,对于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的创伤优先处理,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2]。例如患者出现窒息则应首当清理呼吸道,建立人工气道,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则需要即刻进行心肺复苏。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按照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于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胁程度,对患者的多发损伤进行逐步处理。

1.2.2 迅速评估患者伤情

对于多发损伤患者,接诊者应在接触患者时即对患者进行病情的迅速评估,首先诊断伤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是否有威胁,并作出及时的判断与处理。一边询问患者的伤情,了解受伤的状况,同时应该按照ABCDE 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检查,即A(Airway,气道检查)检查患者气道是否通畅;B(breathing,呼吸检查)检查患者的呼吸幅度与频率;C(circulation,循环)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末梢循环状况;D( disability) 对患者的神经损伤进行评估;E(exposure)全身检查。对患者依据顺序进行检查,并记录,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创伤应紧急处理,以免延误患者病情。

1.2.3 快速准确地执行急救程序

(1)迅速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清除患者的口腔异物,如有必要可以选择人工插管或者气管切开。

(2)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的指标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以及胸腔状况等,并依据不同的状况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处理。

(3)及早建立静脉通道:应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证其中1 条可以用来检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的原则为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外伤出血严重的患者即刻进行加压包扎,怀疑腹腔出血的患者则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检查或者B 超检测,符合手术指证的患者,迅速送往手术室,并注意转送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4)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需要作出及时的评估,可以采用简洁的清声痛否(AVPU)系统评估法。

(5)全身检查:进行全身检查,查找受损部位,如果患者有颈部或脊椎损伤则必须进行制动处理。

1.2.4 休克的处理

患者休克早期的发现主要依靠对患者脉搏、血压、脉压差以及呼吸尿量的测量。休克早期的患者首先出现脉搏细速,进而会有血压下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心律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 甚至摸不到。收缩压<90mmHg、脉压差<20mmHg 是诊断休克的关键指标,因此对于血压以及脉压差的监测是对患者休克救治的关键。另外每小时尿量≤ 30ml,说明肾脏血液灌注量不足,提示有休克。

1.3 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例数+ 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 表示,运用X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56 例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有50 例患者治愈出院,6 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总的抢救成功率为89.28%。

2.2 患者护理满意度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可知,患者对本院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较为满意,认可度高。

3 讨论

急诊科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的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与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