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1 08:36:25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1)

糖尿病足部病变是最令糖尿病患者痛苦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障碍,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动。其主要表现为间断性跛行,痉挛性疼痛,神经性水肿,皮肤慢性溃疡,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等。在此基础上,足部外伤合并感染导致溃疡,坏疽甚至截肢[1]。近年来,我科通过对15例糖尿病足采取全身疗法与局部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2年4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符合WHO诊断标准的562例的糖尿病患者,其中15例合并糖尿病足。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51~73岁。平均糖尿病史10年,其中干性坏疽2例,混合性坏疽9例,湿性坏疽4例,坏疽部位分别为指趾和足底部,皮肤糜烂,呈暗褐色,足间变黑,溃疡,分泌物多。本组病例,通过监测血糖、全身治疗、局部护理,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控制在7.3 mmol/L,餐后2 h血糖10.6 mmol/L,1例患者避免了截肢,3例足部干燥结痂,创面缩小。3例足趾坏死后无进展,8例痊愈。

2 治疗与护理

2.1 全身治疗与护理

2.1.1 控制血糖积极控制血糖是避免、阻止或延缓血管、神经病变的前提。所以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常规监测患者三餐前血糖,必要时监测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等,根据血糖变化调节胰岛素用量,尽可能使血糖降至理想范围内。

2.1.2 抗感染治疗首先给予经验抗感染治疗,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然后留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后再选择合适的抗菌素进行治疗。要合理安排给药时间,维持有效浓度,保证药物最好疗效。

2.1.3 改善循环,营养支持糖尿病足感染后消耗增加,要加强支持治疗,注意营养供给。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注意营养状态评分,必要时给予白蛋白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创面修复。每日可给予黄芪、丹参、爱维治等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以改善受损神经组织功能。

2.1.4 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2 局部治疗与护理

2.2.1 局部的换药对溃疡的愈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用软垫或软枕抬高下肢30~40℃,减轻溃疡部位负重。每日上午用0.1%新洁尔灭溶液清理创面,对于脓疱,可用5 ml注射器沿疱下缘进行穿刺,抽取脓液,直至创面出血,充分清除脓性分泌物,并注意保持表皮完整性。用0.9%生理盐水清理创面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病人输注的抗菌素溶液反复冲洗创面,用浸有抗生素的纱布覆盖。下午,再用5 ml注射器抽取用0.9%生理盐水+盐酸山莨菪碱+胰岛素+爱维治配制的溶液均匀喷洒于创面,反复进行冲洗,渗透创面。以此减轻疼痛加速局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脂肪分解,K+核苷酸进入细胞,破坏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加快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2]。对于营养较差的患者,可抽取患者输注残余的白蛋白冲洗创面,局部给予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2.2.2 预防危险因素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3]。合适的鞋子可减少足部异常压力,减少胼胝、溃疡的发生,防止足部外伤[4]。多数患者对选择合适的袜子不够重视。一双合适的袜子,不但能保护双足,还可以减少足部与鞋子摩擦,更有吸汗作用,因此,鞋袜要合适清洁,宽松合脚,通气良好,避免长时间行走,尽量卧床休息。

2.3 心理护理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情绪为不稳定型,易激惹,易产生焦虑倾向。由于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患者由于控制饮食、长期服药带来的烦恼,对合并症的忧虑,产生恐惧、忧虑不良心理,使其对生活失去激情、信心,以致于消极、悲观,易于烦躁。针对这些心理特征,护士要密切护患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做好护患沟通,争取博得患者信任,给予说服、劝告、鼓励、支持、稳定情绪,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足常常是由于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知识缺乏,忽略护理或处理不当导致足部细菌感染,引发糖尿病足部病变。本文通过对15例糖尿病患者精心细致的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患者费用,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加强患者糖尿病知识教育,增强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做好自我防护,对预防糖尿病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丽凤.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3-497.

[2]张虹.糖尿病足的护理1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13.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2)

    糖尿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日益现代化及社会的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且发病有年轻化倾向。全球现有糖尿病病人1.35亿,我国有近4000万,其中Ⅱ型糖尿病占95%以上,约60-70%血糖控制不理想[1]。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很多,其诱因为动静脉血管闭塞[2]。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糖尿病患者68例,经中西药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52-90岁,平均63岁。诊断为II型糖尿病,病程6个月-12个月,平均3年。气虚血淤型32例,湿热下注型12例,热毒炽盛型24例,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值增高40例,空腹血糖值7.8~22.3mmo/L,平均11.5mml/L。

    1.2 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  静脉滴注川芎嗪、灯盏花素、丹参、丹红、丹参酮、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维生素、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为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静脉滴注尿激酶、前列地尔,药理作用为溶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药理作用为抗凝。

    1.2.2辨证论治  气虚血淤型以益气养血为主,应用丹参通脉汤加味;湿热下注型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应用四妙勇安汤加味;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应用四妙活血汤加味;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应用顾步汤加味,同时煎服四虫片、活血通脉片、通脉安[3]。

    1.2.3控制血糖应用美康、二甲双胍、拜糖平、消渴丸,本组35例应用胰岛素或诺和灵。

    2  结果

    68例糖尿病,47例血糖降至正常值,21例高于正常值0.5-3.6,68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未发生其他护理并发症。

    3  护理

    3.1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口服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增强康激酶、前列地尔的纤溶活性,提高血管开通率,还能减少血管闭塞的发生率[3]。使用输液泵持续滴注尿激酶时,保持输液装置通畅,药物现配现用,并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采集血标本应避开输液肢体,以免影响检验结果。一旦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30%时,减少或暂停滴注溶栓剂。嘱患者饭后服用阿司匹林,避免对胃刺激。嘱其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定时做溶栓治疗,以防血管再次发生闭塞。

3.2 心理护理  护理病程长、情绪不稳定、心理恐惧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其病情变化,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烦躁易怒型患者,要耐心说服安慰,对其讲解怒伤肝,而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同时可导致淤血阻滞,脉络不通,而加重病情,使其配合治疗。

    3.3 一般护理

    3.3.1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变化,是否有并发症等。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3)

糖尿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日益现代化及社会的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且发病有年轻化倾向。全球现有糖尿病病人1.35亿,我国有近4000万,其中ⅱ型糖尿病占95%以上,约60-70%血糖控制不理想[1]。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很多,其诱因为动静脉血管闭塞[2]。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糖尿病患者68例,经中西药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52-90岁,平均63岁。诊断为ii型糖尿病,病程6个月-12个月,平均3年。气虚血淤型32例,湿热下注型12例,热毒炽盛型24例,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值增高40例,空腹血糖值7.8~22.3mmo/l,平均11.5mml/l。

1.2 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 静脉滴注川芎嗪、灯盏花素、丹参、丹红、丹参酮、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维生素、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为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静脉滴注尿激酶、前列地尔,药理作用为溶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药理作用为抗凝。

1.2.2辨证论治 气虚血淤型以益气养血为主,应用丹参通脉汤加味;湿热下注型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应用四妙勇安汤加味;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应用四妙活血汤加味;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应用顾步汤加味,同时煎服四虫片、活血通脉片、通脉安[3]。

1.2.3控制血糖应用美康、二甲双胍、拜糖平、消渴丸,本组35例应用胰岛素或诺和灵。

2 结果

68例糖尿病,47例血糖降至正常值,21例高于正常值0.5-3.6,68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未发生其他护理并发症。

3 护理

3.1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口服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增强康激酶、前列地尔的纤溶活性,提高血管开通率,还能减少血管闭塞的发生率[3]。使用输液泵持续滴注尿激酶时,保持输液装置通畅,药物现配现用,并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采集血标本应避开输液肢体,以免影响检验结果。一旦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30%时,减少或暂停滴注溶栓剂。嘱患者饭后服用阿司匹林,避免对胃刺激。嘱其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定时做溶栓治疗,以防血管再次发生闭塞。

3.2 心理护理 护理病程长、情绪不稳定、心理恐惧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其病情变化,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烦躁易怒型患者,要耐心说服安慰,对其讲解怒伤肝,而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同时可导致淤血阻滞,脉络不通,而加重病情,使其配合治疗。

3.3 一般护理

3.3.1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变化,是否有并发症等。

3.3.2劝告患者控制饮食,戒烟酒,告知吸烟的危害,烟草中含尼古丁,可引起周围血管痉挛,导致肢体疼痛,并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血液粘稠,血流缓慢,加重病情。

3.3.3患者注意保暖,不宜热敷,鞋袜要宽松,避免冻伤及外伤;对皮肤瘙痒的患者预防抓伤,如抓伤忌用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

3.3.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本组患者需静注具有抗凝、促纤溶、降低血粘度和扩张周围血管等作用的药物,局部感染溃疡者需输注抗生素。为保护静脉,可外涂海普林软膏,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4]。

3.3.5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科学地分配饮食,既要有利于控制血糖、血脂及体重,也要保证患者正常生理需要,以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3.3.6加强患者教育 对糖尿病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增强糖尿病的预防意识,怎样识别感觉缺损和血循环不良,怎样避免皮肤损伤以及抓伤伤口的护理等,并应争取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张爱珍.临床营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90.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4)

糖尿病病人在治疗中,由于治疗不当或者饮食失节.急性感染等因素,而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既往死亡率较高,继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和积极补液疗法以来,抢救成功率已大大提高。我院自2008年以来共收住糖尿病患者361例。其中合并酮症酸中毒的47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抢救成功。现将治疗与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35-73岁。文化程度文盲-高中,职业工人、农民、干部。

2 治疗

原则补充生理盐水.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补钾等。

2.1 补液:补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由于酮症酸中毒常伴有血浆渗透压的升高,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和速度视失水程度而定。如病人无心力衰竭,开始时补液速度应快。在2h内补1000-2000ml。以便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血循环和肾功能。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临床症状,调整补液量和速度。一般第一个24h应补液4000-6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10000ml。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者,快速补液不能有效纠正者,应补胶体溶液,并采取抗休克措施。由于治疗初期血糖浓度已很高,不能给葡萄糖液。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速效胰岛素。

2.2 胰岛素治疗:通常0.1U/ kg/h的胰岛素开始应用。然后,根据血糖及酮体的监测,及时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在胰岛素的应用中要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及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可静脉点滴,当血糖浓度持续在11mmol/L左右,尿酮体转阴.尿糖(+)时,改为皮下注射。停静脉点滴前1h,先皮下注射,一般为6-8U。以防血糖回跳。直到症状纠正后,改为常规治疗。

2.3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诱发因素包括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节.以及精神刺激.疾病的应激状态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使血糖更进一步增高,酮症酸中毒更加严重。所以要针对病因对症处理。

2.4 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轻症病人经上述治疗后,酸中毒可逐渐纠正不必补碱。当酸中毒严重,经过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给于小剂量的5%碳酸氢钠静脉点滴。酮症酸中毒病人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钾。如治疗前血钾水平低于正常,开始治疗时即应补钾。头2-4h通过静脉补液,每小时补钾约1-1.5g。如果病人尿少或无尿,应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定时监测血钾水平,并结合心电图.尿量调整补钾的量和速度。

2.5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a. 心血管系统:补液过多过快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失钾或高钾时,易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降低血糖过快或血糖太低时,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休克或猝死。血液浓缩凝血因子加强时,可引起脑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b. 脑水肿。c. 急性肾功能衰竭。d. 严重感染和败血症。e.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f.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g. 其它:如急性感染.胰腺炎.急性胃扩张等。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观察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血压的变化。详细记录液体的出入量。如病人出现高热应立即采取措施给于药物和物理降温。

3.2 建立两路畅通的静脉通路,一路补液,另一路小剂量给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有治疗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可使血糖稳步下降。在胰岛素治疗阶段应注意抽取胰岛素的量要准确,并及时监测各项指标,如及时留取血、尿标本,动态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等,并根据测定的指标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和补钾。注意标本的采集要准确,避免在输液同时同侧采血,采取尿标本同时,要嘱患者排空膀胱的残余尿液,以免出现假阳性。尽可能地鼓励患者进食,对进食少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适当输入含糖的液体,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的剂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3.3 严密监测血糖、酮体和电解质的变化,血糖和酮体可每2h测一次。电解质可1-2h测一次,根据它们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和补液速度。

3.4 预防继发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日用消毒液对物体表面和地面擦拭两遍。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护理人员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长期保留尿管的病人,对尿道口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尿袋每日更换一次。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每日取尿液一次送去做尿分析或遵医嘱。

3.5 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全身皮肤每日用温水擦拭1-2次。保护受压部位和骨隆突处。保持被褥及床铺整洁、干燥。

3.6 饮食护理:鼓励病人多进食,减少液体的补充量。避免因液体输入过多而引起的并发症。

3.7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同时观察口腔及粘膜的变化,以防口腔感染或溃疡的发生。

3.8 保暖:经常触摸患者的四肢末端,特别是双足,必要时加盖衣被。DKA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末梢循环障碍。保暖能改善周围循环。应每日用温水泡双足,并按摩四肢和双脚。

3.9 心理护理:因DKA病程长,病情较重,大多数病人容易产生悲观、孤僻、烦躁不安、厌世等情绪,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及心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护理。 首先使患者情绪稳定,消除顾虑。使病人了解病情及发病机理,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给病人讲解此病的抢救治疗成功率很高,多数病人对治疗报有信心,能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希望达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患者掌握应有的知识,认识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平时如能积极治疗,坚持糖尿病个体饮食疗法,定时做血糖.血钾.等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症治疗,是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生活规律,对生活充满希望。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5)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早在宋朝诸瑞章《卫生宝鉴》中就有记载“消渴患者足膝发恶疮,致可不救。”可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内分泌首创用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足熏洗治疗早期糖尿病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男性3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8.4±6.2)岁,糖尿病病程平均(9.3±6.5)年。对照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8±5.9)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0.5±5.8)年。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病程均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二组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足采用Wagner(本研究仅收入0~Ⅰ级患者做研究)。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存在,但无溃疡。Ⅰ级:皮肤表面溃疡,无感染。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准:1999年WHO的糖尿病DPN的诊断标准。(1)手指、足趾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灼热、发冷(2)膝反射减退。(3)神经肌电图证实周围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4)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5)患者无出血倾向。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灼热等症状,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4级分度。神经反射按正常(0分)、减弱(2分)、消失(4分)3级计分,以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多少判断疗效。

1.2 方法

1.2.1基础治疗 (1)强化降糖治疗: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要求使患者全天血糖维持于(接近于)正常水平,空腹血糖3.9~6.7mmol/L,餐后血糖

1.2.2 中药熏洗治疗 中药足熏洗方:当归、赤芍、川芎、桂枝、水蛭、木瓜等,煎汁500 ml加入39~41℃温开水至2000ml倒入足疗仪中泡足,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治疗组以中药加磁疗仪进行足熏洗。对照组以白开水加入色素,使之与中药原液相似加入足疗仪进行足熏洗。

2 疗效

2.1 疗效判定标准

2.1.1显效 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总积分下降70%以上,FBG

2.1.2有效 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较好改善,总积分下降30%以上,FBG

2.1.3无效 达不到以上标准。

2.2结果 4周为一疗程,治疗时水温保持在(40±2)℃。经过治疗,治疗组显效67.6%,有效20.1%,无效12.3%。对照组组显效10.1%,有效36.7%,无效53.2%。

3 护理

3.1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除原则上忌食甜食以外,还应少食或不食高能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藻类食物,增加粗粮的摄入,提高膳食中纤维的含量,饮食以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适量脂肪为原则。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糖、血脂及脂蛋白水平适当调整。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膳食及规律的作息时间,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精神愉悦、乐观豁达。选择患者适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适量运动,提高病人身体的综合素质。

3.3 足部护理 除应避免足部受伤外,还宜穿宽松、柔软、舒适的鞋袜,防止磨破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爽,防止足部烫伤,秋冬季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冻伤,注意每日检查足部皮肤的颜色、湿度及痛觉等变化。每天可进行由下至上的足部按摩,有效的足部护理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觉,对早期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病变的改善和控制起一定作用。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6)

临床中糖尿病较为常见,该病的病程较长,且需终生接受治疗,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等的逐渐转变,使得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尿病的社区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本文主要就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某社区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2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92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18;患者年龄在36-71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6±2.36)岁;患者病程在2-13年,平均病程为(6±1.97)年;给予对照组患者社区治疗;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6:21,患者年龄在3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02)岁;患者病程在2-12年,平均病程为(6±1.31)年;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本次所选糖尿病患者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相关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所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以及认知障碍等,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社区护理干预,①建立档案;帮助患者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档案,登记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以及联系的方式等;同时,社区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相关糖尿病的知识;②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在进入社区后,应及时安排社区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③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干预:同时,社区护理人员还应及时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低糖的食物,尽量少食多餐;④给予患者运动护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相应的运动指导,并告知患者适当运动对提升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的重要性;⑤给予患者药物护理:社区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并向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时间以及方式,告知患者随意中止药物治疗对疾病康复的影响。

1.4评定标准治疗及护理期间,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h血糖(2hPBG)进行监测并记录,并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对其治疗及护理的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FBG下降30%及其以上或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78%,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多因机体胰岛素的缺失或抵抗导致机体内胰岛素不足,致使血糖上升,是一种慢性疾病。据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居于世界第二,我国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约占9.3%。随着社会经济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护理服务,社区医疗因此应运而生。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7)

糖尿病对人体的影响极大,受高血糖影响,患者的神经和血管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又以糖尿病足威胁最大[1,2],可能引发严重的足部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截肢。目前针对于糖尿病足,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介入治疗,但其手术操作较困难,需要患者的默契配合,因此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极高。本文以98例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为例,分析了综合护理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包含对象98例,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的糖尿病足患者,疾病的诊断符合WHO相关标准,均行介入治疗。按患者自愿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5例,男女比例为32:23,平均年龄(64.1±3.7)岁,糖尿病足平均病程(1.2±0.3)月,行Wagner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患者比例为6:7:15:19:3:5;对照组患者43例,男女比例为26:17,平均年龄(63.8±4.5)岁,糖尿病足平均病程(1.3±0.2)月,Wagner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患者比例为7:4:12:16:3:1。两组患者一般信息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单纯求囊扩张术,观察组中两种方案患者分别有31例和24例,对照组中分别为28例和15例。均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下开展手术。

1.2.2 围手术期护理方案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术前主要进行针对于手术的健康宣讲,同时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术后主要行生命体征观察。

对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术前护理主要还包括如下工作:①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任何不良心理反应,如悲观、焦虑等,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逐步消除各种不良心理。②深入的健康宣讲。健康宣讲不仅需要涉及到手术配合相关知识,还应该涉及到疾病的一般常识、血管介入治疗的注意点等,同时还应注意邀请手术成功患者回院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指导;术后护理主要还包括如下工作:①进行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多饮水,使用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②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恢复,鼓励患者开展有氧运动,穿柔软透气的袜子与鞋,遵从医嘱用药。③强化病情监测,注意各种并发症,尤其是穿刺点出血这类常见症状,做好郑毒性处理。

1.3 统计项目 统计项目主要包括组患者手术配合不良率、手术时间、疾病知识不达标率、术后并发症率,其中手术配合不良项面向主刀医生、疾病知识不达标率面向患者,均行问卷调查,使用模糊数字法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上述数据,对计量数据,以x±s 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对计数数据,以n(%)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若P

2 结果

见表1。分析可知,观察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足对患者的威胁较大,可能进一步导致患者坏死,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导致基础疾病的治疗更为困难,因此需要积极应对。目前利用介入手术的方式,我们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较为成熟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拯救了千千万万糖尿病足患者的生命[3],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可能因为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方式不了解,而使得手术配合不默契,最终影响手术效果。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结合心理护理、健康宣讲、饮食指导等于一体的综合护理,却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效果,本例中观察组未出现手术配合不良情况,术后也并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这使得手术过程要更为轻松,充分保证了患者的预后效果,其研究结果与刘凌云等[4]开展的研究相类似,充分显示出综合护理的有效性。

总之,从本例的研究中能够看出,介入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措施,为了提升患者的预后,我们应该开展积极的综合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扬,王峰,李克,等.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10):826-828.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75-02

椐WTO报道,目前全世界已确诊糖尿病病人1.5亿,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减退,血糖得不到良好控制,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胰岛素泵一经临床应用就被发现它在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方面是非常方便有效的,它为良好的血糖控制提供了安全、快捷、方便的物质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选择

胰岛素泵治疗组病人10例,男8 例,女2 例,年龄55±9.1岁,病程 8.5±4.3年,HbA1c 8.9±2.3%。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自愿接受胰岛素泵皮下连续输注治疗。对照组根据胰岛素泵治疗组的基础状况,从同期接受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住院患者中配对选取。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男8例,女2例,年龄53±8.8岁,病程8.84±.7年,HbA1c 8.7±2.6%。均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按标准热量进餐,活动强度相对固定,能与医护很好配合。

1.2 胰岛素泵

选用美国MiniMed 508型胰岛素泵

1.3 血糖仪及血糖监测

均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稳豪倍优型血糖仪。血糖靶目标:空腹血糖4~6mmol/L,餐后2小时5~8 mmol/L。

1.4 胰岛素的种类及剂量调整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使用诺和灵R或诺和锐,以及诺和灵N。胰岛素泵治疗组使用诺和灵R或诺和锐进行皮下连续输注,初始剂量的50%作为基础量,150%作为餐前大剂量,根据血糖情况遵医嘱调整剂量。

1.5 做好健康教育。

1.6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观察结果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并得出相应P值。

2.结果

CSII组与MSII组在用量、天数、人数三方面比较,经X 2 检验,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胰岛素泵有人工胰腺之称,可以最大程度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是一种比较小的计算机化的装置,可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通过固定在腹部的注射针在一天中缓慢注入胰岛素,使注入量维持在相当于人体基础分泌胰岛素水平,并可在餐前进行追加大剂量胰岛素,从而良好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1]。

3.1 作用

3.1.1 使用胰岛素泵可以使血糖保持稳定,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不能完全符合人的生理需要,血糖波动幅度相对较大。胰岛素泵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模拟人体胰腺胰岛素的分泌模式,向患者体内输入基础量,使空腹血糖保持稳定。根据患者进餐时间和进餐方式选择灵活多样的餐前大剂量输入方式,能更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2]。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胰岛素全天总量可以减少约17.9%。

3.1.2 胰岛素泵能使胰岛素抵抗减轻,减轻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可以通过使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的恢复,而在糖尿病早期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β细胞的衰竭,从而诱导出长期的血糖控制,又有可能有利于减轻高胰岛素血症对T2DM患者所致体重增加、动脉硬化等不良影响。

3.1.3 方式灵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国外研究报道,长期胰岛素泵治疗,能减少患者门诊就诊率及住院率,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说明胰岛素泵使用的目的和方法,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如果有精神、心理、智力障碍或情绪不稳定、酗酒以及对低血糖反应不明显者不适合应用胰岛素泵治疗。

3.2.2 严密观察血糖:置泵后的前3天每日监测血糖5~7次,为医生调整胰岛素量提供可靠依据,如果血糖居高不降,要查明原因。

3.2.3 注意低血糖反应: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如果病人出现心慌、饥饿、乏力、头晕、出汗等低血糖反应,立即进食,通知医生,查明原因,减少胰岛素用量。

3.2.4 局部皮肤护理:输注管可选用软管在皮下保留5~7天,一般是300单位胰岛素用完后消毒皮肤拔出软管与储药器一起丢入医疗垃圾,穿刺点用无菌敷帖敷盖,局部发红、有硬结、疼痛不适,应更换部位,并用安尔碘或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涂红霉素软膏加以保护。

3.2.5 妥善管理:防止损坏,防止丢失。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9)

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降低血糖并保持在正常范围, 减少并发症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目的。目前, 胰岛素泵治疗经过临床验证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手段, 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 是一种电脑控制的高科技精密医疗仪器, 通过电池驱动将外源性胰岛素按时、定量精确注入人体内, 最大限度模拟正常胰岛素生理释放和使之接近生理昼夜胰岛素水平, 使患者24 h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内一科自2012年引进福尼亚公司生产的胰岛素泵, 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措施与体会报告如下。

2. 1 心理护理 胰岛素泵的初次接触者可有不同程度的顾虑, 如担心仪器发生故障不能及时处理, 针头埋在皮下感到不适, 携带胰岛素泵不方便, 费用高等。针对上述情况, 护士向患者解释胰岛素泵作用原理, 治疗的优越性、安全性, 举例成功个案, 说明针口径只有5 mm,导线固定良好、防水, 可以暂时分离, 机身轻巧便于携带;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疗程缩短, 减少反复穿刺痛苦, 使之消除顾虑, 配合治疗[2]。不食用含脂肪过多的食物, 不在睡前吃零食)。胰岛素选择:正规胰岛素:诺和灵R, 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

2. 4 剂量计算 每日胰岛素总量:①根据体重计算(尚未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一日总量=体重②根据用泵前的用量计算(血糖控制尚可)一日总量=用泵前胰岛素用量③总量的50%为基础量, 50%分为三餐前追加量。

2. 5 置泵前护理 ①介绍基本知识:胰岛素泵的工作情况, 常见故障的报警提示和排除。②选择注射部位: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 更具有可预测性, 受活动的影响较少。指导患者洗澡更衣, 防感染。

2. 6 器械、物品准备与设备调试 ①胰岛素于室温下放置2 h, 避免胰岛素过冷、过热产生气泡。②准备一套胰岛素泵装置, 包括胰岛素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组件包括储药器、输注管、固定贴、三M薄膜贴。③将胰岛素抽吸入储药器内, 接输注管排气, 充盈管道。④装电池, 根据医嘱调节基础量及三餐前追加量。

2. 7 置泵护理 ①携物品到患者床前, 再次解释其必要性, 取得患者配合。②嘱取坐位或平卧位, 选脐周旁开5 cm处。③用75%酒精消毒刺穿皮肤2次, 手持针柄, 用拇指及其他手指按压穿刺部位周围皮肤, 然后将针插入皮下, 用胶贴将针头固定在皮肤上, 外贴3M薄膜保护。④在距离穿刺部位5~10 cm处用胶带将输注管绕一圈后固定在皮肤上, 防止导线打折、牵拉使针头脱落。⑤胰岛素泵启动, 使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 8 置泵后护理 ①严密观察血糖, 置泵后3 h监测1次血糖, 1~4 d每天监测血糖5~9次, 4 d后视血糖情况改为3~4次(餐前、睡前测血糖), 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②穿刺部位皮肤观察: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班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 硬结, 外渗情况, 如有上述情况, 应立即更换输注器、针头、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时要离原部位3 cm以外, 原部位用红霉素软膏外涂。③输注器3 d更换一次[1]。④做放射线检查时暂时分离输注导线, 并取下泵, 防止泵受到射线照射。

4 讨论

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CSII)能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 持续输注基础量胰岛素和快速输注追加剂量胰岛素, 保持体内胰岛素水平, 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还可通过患者的病情及血糖变化来调节基础量、临时基础量、餐前大剂量, 平稳控制血糖, 减少低血糖发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是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选择, 缩短控制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 使血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使患者免除每日多次注射的痛苦, 为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方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于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的良好性、胰岛素输注精确性、操作安全、简单、方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使患者能真正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 更符合人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5;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10―02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胰岛素迄今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体现了其糖尿病治疗水平。胰岛素的应用,尤其是强化治疗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为了强化治疗糖尿病,2005年以来本科引进了美教力508型胰岛素泵,并对胰岛素泵和诺和笔治疗2型糖尿病进行了临床观察比效,认为胰岛素泵在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入院时随机血糖均高于12.5mmol/L。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及自愿的原则,将其分成A组和B组,A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55.5岁,均采用胰岛索泵治疗;B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6岁,均采用诺和笔皮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均严格按照糖尿病标准热量饮食,并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

1.2 方法

1.2.1 A组采用美敦力508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诺和灵R胰岛素,基础量与餐前量遵医嘱随血糖波动而调整。胰岛素泵常取腹部为安装区,避开腰带部位,男性在上腹部,女性在下腹部,距离脐部>5cm范围区域,穿刺完毕,可把胰岛素泵放在衣服口袋里或挂在腰带上。

1.2.2 B组采用诺和笔为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采用笔芯为诺和灵R、诺和灵N、诺和灵30R,三餐前0.5h或睡前按需皮下注射,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直到血糖达到满意为止。诺和笔选择的注射部位为脐周、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

1.2.3 两组患者治疗中均采用罗氏血糖仪监测每日三餐前及餐后2h和唾前7次血糖。血糖控制标准,以早上空腹血糖3.6~7.0mmol/L,餐后2h血糖4.7~8.0mmol/L,睡前血糖5.0~8.0mmol/L为预期控制目标。注意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天血糖谱、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血糖次数、黎明现象与血糖达标天数比较见表1。

3 讨论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11)

张培红:女,大专,主管护师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DKA患者90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静脉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降至13.9 mmol/L后,转为静脉滴注;观察组持续泵入胰岛素。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两组血糖水平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总剂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及尿酮体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DKA可加快不良症状改善效率,并发症少,在应用中应加强日常护理提高疗效。

关键词 胰岛素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观察;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0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与糖尿病相关的危重疾病,诱发原因与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和护理不当可能危急患者生命[1-2]。目前小剂量胰岛素注射是治疗DKA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疗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病例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3]。我院将胰岛素泵用于DKA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DKA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31±12.50)岁;Ⅰ型糖尿病10例,Ⅱ型糖尿病35例;病程1~15年,平均(10.20±3.21)年;患者BMI平均(22.31±3.51)kg/m2。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22±11.81)岁;Ⅰ型糖尿病12例,Ⅱ型糖尿病33例;病程2~15年,平均(10.80±4.10)年,患者BMI平均(21.81±3.20)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参照《内分泌学》[4]DKA诊断标准:患者随机血糖值超出16.7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8.9 mmol/L,且尿酮体检测结果呈强阳性(+++或++++)。(2)患者均于住院期间严格按照标准饮食方案进食。(3)患者对临床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且依从。(4)排除其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1.3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补液扩容、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抗炎、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1.3.1对照组采用静脉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初始剂量0.1 U/(kg·h),持续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当下降至13.9 mmol/L后,转为应用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与胰岛素混合后静脉滴注,至酸中毒彻底纠正后,检测尿酮水平转阴时,再转换为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用药,剂量每小时0.6~1.0 U。

1.3.2观察组经皮以胰岛素泵持续泵入0.1 U/(kg·h)胰岛素,直至酸中毒得以纠正且尿酮检测转阴后,转换为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用量为基础量每小时0.6~1.0 U。

1.4胰岛素泵治疗DKA的护理

1.4.1泵前护理泵前观察患者脐周皮肤,如发生红肿破损者不易于穿刺。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护士快速准确地安装调试好胰岛素泵,注意选择相配套的输注管、电池、储药器等。用药于泵入前置于冰箱2~6 h,泵入前取出室温下促进气体溢出,防止泵容器及管路等中出现气泡,影响泵入质量[5]。

1.4.2泵中护理实施药物泵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泵管理。应在药物泵入前先向患者详细说明用泵的方法、注意事项、时间等,注意不要大幅度运动以避免管路脱出,也不可扭曲、弯折管路。如患者进行淋浴,应事先将泵装在专用袋内做好防水保护[6]。日常注意加强巡查,及时更换电池和补充用药;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红肿等症状,及时处理。密切监视患者血糖变化,指导胰岛素用量,及时发现低血糖并给予及时处理。鼓励患者健康饮食和加强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改善。

1.4.3泵后护理摘除胰岛素泵时应注意观察穿刺点皮肤状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指导患者做好穿刺点日常护理,避免感染;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合理饮食和运动,以避免摘除泵后血糖控制不佳。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复查时间。

1.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值和二氧化碳结合力,记录胰岛素使用总剂量、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等。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变化比较(表1)

2.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据统计,DKA的发病率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占15%左右[7],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DKA患者机体内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胰岛素不明显增加,这两类内分泌变化造成了代谢性酸中毒。而胰岛素不足使血糖升高,更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8]。患者机体内能量的不足易加快细胞分解加速,故而血酮体和尿酮体水平升高。由此可见,胰岛素缺乏是DKA发病的根本,采用胰岛素治疗十分关键[9]。

常规小剂量皮下多次给药对于降低血糖具有一定作用,也有利于减少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但该用药方法受客观条件影响比较大,如输液器调节的灵敏度、多次皮下注射时个人经验等均可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如胰岛素应用过程中剂量存在波动,则易引起患者机体内代谢水平变化的不稳定,不利于稳定血糖指标,影响疗效[9-11]。胰岛素泵的作用是持续、定量的提供胰岛素,模仿人体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可避免人工注射对药物剂量及血糖波动的影响[12]。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改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了其对控制患者血糖的有效性。但由于胰岛素泵可提供更稳定的胰岛素分泌,更符合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释放过程,因而可促进血糖的早期稳定,提高治疗效果。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总剂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及尿酮体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胰岛素泵入治疗较传统小剂量皮下注射给药在治疗DKA方面效率更高。同时,胰岛素泵治疗安全性好,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总之,胰岛素泵治疗DKA可加快不良症状改善效率,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在胰岛素泵的应用中应加强日常护理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映华,陈雪云,郭粉莲.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4,25(22):3431-3433.

[2]张桂香,李静.皮下胰岛素泵治疗儿童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26-28.

[3]Glaser N.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edema complicating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children[J].Pediatr Endocrinol Rev,2006,3(4):3792-3861.

[4]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1416.

[5]朱丽.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与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11):26-27.

[6]钟小艳. 胰岛素泵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1(3):13-15.

[7]龙碧.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1):1488-1490.

[8]郭洪亮. 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61-163.

[9]陈建飞.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545-546.

[10]吴立华,刘青员.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1,15(18):26-28.

[11]陈翠云,周广兰.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1):109-112.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