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与创业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6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创新创业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创业是高不可攀的,是遥不可及的。其实高职院校只要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相结合,挖掘其中专业特点的创业元素,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可以适当缓解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

1创新创业教育

1.1创新教育创新的原意包含3个方面:第一是指事物或观念的更新;第二是指新东西的创造;第三是指旧东西的改变。学术界对创新教育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一种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意识、人格、思维及创造能力为目的;广义是指一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活动。1.2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形成了创业能力和技能,最终促成了学生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行为可以是指学生在新领域内开创式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就业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模仿他人的商业项目自行创业的行为。1.3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高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促使学生认清自我和人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进创新精神和事业心,同时不断挖掘学生的相关潜力,达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及趋向多元化,促进高职学生最优化发展。

2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

目前要想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就需要充分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进行革新,抛弃过去人们将服装企业的创建理解为创业的片面想法。多元化是现代的创业特点,创业行为存在于在各种经营活动与组织中,不管是新企业的创办,还是旧企业的革新,都属于创业范畴。在目前的高职服装制版与工艺教学中,十分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主择业观与就业观,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目前需要对这种落后传统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革新,将专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具体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统一考虑,在思想上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结合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到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既具备较高的服装制版设计、工艺水平,又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创业型技能人才。

3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有机结合

3.1实现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正确的理念是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施行成长的土壤。国家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是为了造就最具创造性、最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作为高职院校,在实施有机结合过程中,牢记“育人”这个核心,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2建立课程体系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课程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从专业培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能够善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体系设计环节来实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课程体系。3.3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相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充分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没有建立或没有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致使全校上下没有形成一股合力。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平台。3.4完善师资队伍相结合构建一支“理论精、实践强、层次高”的师资队伍,要求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多元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懂创新创业教育又懂专业教育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层次教师队伍。3.5拓展实践基地相结合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愈来愈重视,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在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但是由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备、运行方式等还不成熟,没有很好地发挥基地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一些延伸和探索,发挥服装专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打造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结语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政府、社会的重视,随着高职服装专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相适应教育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是知识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任丽红.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60-62.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高校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方面依然存在融合思想意识薄弱、融合内容不清晰、融合方式不明确、融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1.两种课程尚未形成有机融合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目前,各院校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基本上是第二课堂比重占的比较大,主管创新创业的部门并不是教学系部。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无论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的系统性与严谨性直接导致与专业课程的脱节,这也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在理论教育与案例介绍的阶段,与专业教育是两条平行线。

2.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不够深入

创业教育的成效是通过学生创业能力表现出来的。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多数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忽略创业实战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完整、全面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尽管有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也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些教育模式缺少实战性,创业实战类的形式仍然很少为高校所采用,难以培养创业综合型人才。

3.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如今,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措施分析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文化的融合创新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有一个途径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将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营造人人创新,争相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力度宣传组织省级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省级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以比赛为契机,鼓励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中推广宣传各类创业论坛、校友和学生中的创业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利用网络媒体和创业成功人士榜样教育,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切身感受先进企业文化,推进第一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融合渗透,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入眼、入耳和入心。

2.构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考核体系

课程设计需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课程考核需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随之带来的考核标准也就需要相应地调整。要对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考核标准进行变革,理论性考核的只是学生的记忆力,教师把知识传授下去,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学校应根据社会实际的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调整传统的考核标准,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课程必不可少,但实践课程更为重要。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互融合要求教育考核标准也随之调整,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考核,将理论考核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相结合。

3.鼓励教师参加SYB创业师资培训班,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发现最新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之外,还要加强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师进行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或企业家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等等,对有具体创业项目的团队进行专项指导。

4.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内容结构上设置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主体,创新创业课程是拓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是项目课程,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框架内容主要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

5.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战训练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把创业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的主渠道,增加课堂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及改进培养创新模式。创业教育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能扩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习惯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资源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专业教育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这种创新模式需要坚实的资源基础。具体而言,包括可以利用的机构、学生社团、校友、政府与企业等各种资源要素。科研机构及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要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学生社团需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联络平台;校友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脉资源及经验上的支援;企业要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践样本、案例资源等;政府要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资金、制度上的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到来,高等院校应推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强化学生的创I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6-0009-05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从世界各国的大学改革实践看,很多大学将变革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并培植于师生员工心中,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予以体现。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一是组织变革的视角。伯顿・克拉克通过分析20世纪末英格兰的沃里克大学、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芬兰的纽恩苏大学、瑞典的恰尔莫斯技术大学等的发展总结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要素: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呈现了大学依托组织转型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图景。二是职能变革的视角。埃兹科维茨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创业学术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大学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其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大学一企业一政府”合作互动的三螺旋结构使创业精神成为创业型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大学的历史发展角度看,始于19世纪初的第一次学术革命使“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任务进入大学;始于20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学术革命使“创业”成为大学一项新职能。两次学术革命也先后产生了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和实践发展模式,而不仅仅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商业化研究。在知识创新背景下,创业型大学的教学、科研职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开始承担起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创业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一些注重创业、重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型大学适合转型成为创业型大学。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和全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创业教育。我国高等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其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将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与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建立必然联系。这是一个误区。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走向未来职场的基础要素。但是,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往往能够通过规模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更多自主创业者的成长。2010年,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解析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突出了“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深远意义,明确了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指向。当前,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必须改善创业教育与环境。建立和完善符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是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同时,以此制度创新为契机,也有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创业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的内涵

1.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

教学型、研究型或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源于大学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所作出的现实回应。教学型大学突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职能:研究型大学强调在教学基础之上开展科学研究,是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为目标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利用它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与传统大学相比,强调企业家精神、注重教学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做法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在正在显露出来的创业型大学的范式当中,一套新的内外部力量正在形成大学的联系机制和支持系统工程.这些正改变着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的目标。”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起点

创业型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主题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全力营造企业家精神文化氛围。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涉及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在创业型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高校领导战略规划、树立创业教育是建设创业型大学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高校领导层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认和新响应,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指向。近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高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广大教师把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中的战略性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将创业教育作为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为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途径。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选择更为开放包容,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培育积极的创业精神,形成全面的创新素质,成长为未来的创业主体。

3.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经验是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吸收和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改变大学将自己禁锢在象牙塔的传统想法。一是在人事政策方面把好入口关,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优化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创业主动性;二是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资源等举措,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本转化,使学校具有类似股份公司的特点和运行模式,从而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和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产业界走进来.促进学校与产业界的全面沟通协作,营造鼓励学术创新与创业发展相结合的文化氛围。

4.政产学合作的制度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运行保障

“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新三螺旋。”政府、大学、产业界都是创新的主体,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制度体系,是创业型大学成功发展的机制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投资是首要的。大学积极投身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致力于服务社会,实现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并逐渐走上特色型发展之路。在充分了解国家、地区、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组织和多种合作方式来培育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各项举措的有效衔接。从创业型大学的内部运作方面来看,“其显著的特征是给予面向国家利益的创业以较高的优先位置。”创业型大学的运行机制创新更强调以“创业精神”为大学使命和制度创新的基点,科学合理设计大学组织结构,建立政府、大学、产业界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平衡。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将新思想的创新转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创新。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策略

1.培育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成员已习惯按照创业文化规范日常行为.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并持续地与政府、产业界开展合作研究,使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创业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学在组织内部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并与学术文化有机结合,包括学校自身与企业联合的创业行动、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师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等。如:高校依托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舆论导向和实践层面维度引导学生激发创业活力;以“立项”方式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一批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创意文化活动进校园、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创业网络。

2.加强创业教育模式。夯实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础

创业教育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是以创业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依托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第一,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开展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其“定性”在应用,“定向”在行业,“定格”在实践,是实用性、行业性、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教育。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将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不同学科的学生可混合学习,相互分享教学成果。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创业意识。与欧美等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㈣因此,重视创业类课程设计,积极培育创业类课程,对于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意义重大。课程体系应涵盖创业理论、创业能力、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创业项目选择等内容的“创业学”、“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创建”等课程。学校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引进业界教育师资,开设创业类课程,如体验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通过组建团队模拟创业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导向明确。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通过专业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科研对接生产、评估对接用人单位等途径,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建设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对教学和教育质量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有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3.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优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循环系统

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需要通过组织的适度变革来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自主创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第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引领和决策作用。第二,依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以及文化创意园、科技园、产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产学研基地,努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实体和开展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第三,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迪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型大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行业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能够给予学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学业辅导。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业绩考核、津贴待遇、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为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五,做好创业课程与企业成功人士、校友代表等外部资源的融合工作,既有助于形成外部师资的长效流动机制,又有助于外部师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更适合学校创业教育的需要。高校从构建创业型大学的长远考虑,使决策者、研究者、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螺旋上升、具有质量反馈机制的创业循环系统。

4.拓展创业教育思路。形成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合力

创业型大学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和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政府部门的协作支持,呈现创业型大学的生机和活力。审视创业型大学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也需要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配合.更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制度合力。

一是立足校内。建立各种中间机构,促进学校与校外部门开展合作共建。例如:设立就业指导处,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社会。加强与政府、行业、社会等的联系与合作,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主动培养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营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发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使董事会、校友会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指导办学、牵线搭桥、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托。

三是面向国际。创业型大学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内地和海外积极推广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从学校在国际方面的品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的多元文化学习机会、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推广,做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组织变革的战略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创新,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高校基于创业教育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并不断优化创业网络和创业循环系统,有助于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0―08-14.

[3]刘永芳,龚放.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L7].高等教育研究,2012,(10):20-25.

[5]燕凌,洪成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崛起――“创业型大学”战略的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7,(2):50―55.

[6]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禹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8]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5)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自此之后,国内各个高职院校便同步更新了内部教育目标,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为一线任务目标,力求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而匹配国家教育部宏观要求,持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思想优的综合性人才。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专业教育不同,创新创业人才不但要拥有全面多元的创新创业能力,更要拥有高于常人的综合素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在高职院校环境中发展多年,拥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战经验,且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拥有稳定思想意识、良好道德规范为核心目标。这与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高素质”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找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将二者的契合优势加以凸显和发挥,或可高质高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综合型人才培养贡献速率方面的实际效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前身,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为己任。学生不但要具有行业和商业方面的前瞻能力,更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和坚忍、勇敢、诚信、极富创造力的人格素养,既要能够带领团队前进,又要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肯为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奋斗,更有责任心地对他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负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国家意识要求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道德素养,包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及对公民道德的理解和践行。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要培养素质高尚、道德规范且具有人生理想的大学生。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不但说明二者具有绝对的关联性,更决定了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然会“并肩前行”。

(二)教育内容的互融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立足于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导,且强调个人价值的建构和实现,必须借由社会价值的实现才能达成。创新创业教育提倡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提升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并时刻强调集体主义对于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创新创业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涉及财务融资和法律风险等问题,教育体系还会开展法制教育、品质教育以及文明教育等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思想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行为意识,重视对道德规范、法治规则的遵守。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明显的互融性,如若开展融汇式教育,二者的融合并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

(三)教学方式的相似性在教学方式的择定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实际,教师会尽可能地利用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情境扮演、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实地实习、校内虚拟线上创业、社会实务调查等。目的在于用实际的见闻和仿真的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样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志愿服务、参与讲座、社会调查等内容来实现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双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拥有较高的相似性,都统一注重使用实践方式完成对教育信息的有效传达;且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这两种教育体系也都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开展线上教学、开设翻转课堂教学等。总的来说,两者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都是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兴趣意向去选择,因此二者的融合极具便利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及归因

(一)缺乏充实的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高职院校领域内并不属于新课题,许多院校为了提升双创课程在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都逐渐开展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纳。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内容不相容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双创教育进程中直接挪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例如核心价值观传递、道德规范讲演等。而实际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是为了在课堂中吸收创业知识、建立创业意识,双创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未直接体现在明面上。教师贸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加入双创课堂中,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该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在于教师未能进行充实的理论研究。正常来讲,教师应该立足于二者相同的教学目标,对二者的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以自然的方式糅合到双创教育体系内。

(二)缺少专门的教学力量要同时实现对两个教学体系的糅合和有效传递,这对于教师本人的理论研究能力、教学改良能力有着一定要求。目前来看,国内开展双创和思政的融合教育时,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会要求思想政治讲师作为主讲人员参与双创课程。理论上思想政治讲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功底,能有效传递思政知识,但在学生视角看来,两个教学体系内的教师分别讲演,与分别参与两门课程基本一致。尤其思想类的教育,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隐性方式呈现,教学人员的组合过于刻意,反而会降低思想类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归根结底,这种问题的显现是因为高职院校缺少对专门教学力量的培养。

(三)缺少合力教育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进阶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融合”的方式进入双创教育体系,但其实际作用应是动态、活性的,应时时刻刻对大学生产生活泛的教育作用。但实际上,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都只是采集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并未重视对思政教育方法的使用。这使得糅合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并不是大学生群体,而是参与教学的教师。归因可知,缺少合理教育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教学人员并未意识到“合力教育”的重要作用,导致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潜能未能被充分发挥[2]。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从本质更新观念,开展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校方需要从根本上更新创新创业优化的观念,首先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需要在潜藏的状态下进行,需要教师在日常讲解案例、辅导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隐性的信息传递,而并非是明面上的思想教育。因此,校方需要开展以发挥二者契合度为主的理论研究会议。会议由双创教育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共同主持,二者要针对自身在思想、素养教育方面的特征和优势进行总结,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找出两个体系之间的理论共通点加以提炼。例如,二者都注重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完善人格的实际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人格内涵和人生价值的理论传递,将二者结合可以形成以真实案例吸引学生效仿、用生动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完善人格”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长效作用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哲思价值,创新创业教育则令思政教育外显形势更加生动易懂[3]。

(二)建立“双师”教育体系,强化师资力量为了提升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糅合的实际效果,对教学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升级同样迫在眉睫。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校方要根据二者契合的程度和二者糅合的可操作程度,设定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预期效果,并根据该效果拟定教学人员应达到的理论认知水平和教学水平;其次,将拟定的教学人员专业需求作为标准,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分别派出几名成员作为学习者。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成员需要进入思政教育内进行听课学习、理论交流,并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思想教育宣传活动,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模式、目的和价值。思政教育团队成员需要参与企业实践、创业讲座、创业者采访等活动,充分体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目的;最后,教学人员需要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加以整合,彻底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成为可同时进行双向教学的“双师人才”[4]。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6)

一、引言

现代创业教育中提倡创新思维,由此使大学生创立不同于常规的行业模式进入市场,借助新模式来获得用户关注,甚至于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此举不但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难度,还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在教育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掌握针对性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立场、政策改革方向的重要学科,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

二、现代大学生创业难点

(一)市场容纳量不足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量投资者产生,由此大部分市场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小部分市场没有受到投资者资本影响,因为其本身发展时间较长,市场份额布局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可以在现代背景下“独善其身”。但两种市场结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市场容纳量不足,无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哪一方,都会遭受巨大阻力,即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具备充足资金,所以无法抵御其他企业强大的资本运作,这一表现在现代大学生创业当中十分常见,是主要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1]。

(二)缺乏经验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企业经营经验的特点,所以在创业初期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妥善处理,所以企业竞争力弱于其他企业,由此,上述提到的市场激烈竞争,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很容易消亡。同时,因为缺乏经验,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只能依照相同模式创业,在这一举动下,就将自身完全设立于其他企业的对立面,其创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样说明其创业难度较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目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的契合的联系,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学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理想、坚定信念,并不断努力使自身技能水平增长,由此实现理想目标,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理想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技能水平增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十分契合,融合条件下可以使大学生有情绪的创业规划,并具备承受风险、努力向前的心理素质以及充足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人的精神,其具体内容种类较多,但主要分类上有三,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提倡思维模式、思维内容、思维方向,例如提倡思维主动性、创新思维内容、创业思维方向;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度上,其提倡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更加贴合行业要求,表现相对具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教育内容较为宽泛,所以两者融合下可以互补缺点,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同时在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三个观念上,两者也存在相同表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具有较高契合度。

(三)教学方式互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统学科,其教学模式在长期发展下,从早期人工模式发展至现代的“微课”“慕课”模式,各模式在对应时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其在教育模式上也有自身独特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具备的。在这一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体系,有利于课程推广与发展[2]。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创业意愿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合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所以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得出了两者融合的三个必要性,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三个必要性的具体表现见下文。

(一)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因为现代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行业产品、运行模式不再适用,所以各行各业开始求变,这一条件下说明现代企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结合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分析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可以培育出创新能力突出、全面的人才,此类人才正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融合的必要性。

(二)推动未来社会发展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可见,在未来社会发展当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不融合,就代表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入下一阶段,这对于国家发展都是有巨大影响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融合的必要。

(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综合上述两个必要性表现,国家政府对于教育单位早已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因此现代教育单位应当响应国家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由此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融合策略

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提出三项融合策略,即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各项策略具体内容见下文。

1.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其不但考验大学生理论知识,还考验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而这项能力涉及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因素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无法有效形成理论化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育。对此,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本文认为院校应当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氛围,可以不断熏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不同大学生创业者沟通,由此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值得应用,而建设方法上,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不断传达创新创业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重要性,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可以在院校内建立小型市场,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思想与他人进行交易,由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吸取知识与经验。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较大影响,例如当教学体制存在强制性,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学习表现自然不佳,而这一问题在现代很多院校当中都有存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免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抵触。改革方法上,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不会使学生感受到压迫,并借助教师引导,确保学生思维发散方向正确,同时该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同样具有较高契合度,即思维主动性同样是该项教育中提倡的重点。

(二)注意事项

实际上,现代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实践工作,但通过部分案例反馈发现,在两者融合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单一、脱离实际等现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具体来说,只是单纯的将两者教育内容结合,并没有进行深入教育,所以学生对于内容一知半解;院校自行设计教育环境,而环境表现与实际不符,容易误导大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表现,现代院校应当提高自身对两者融合的认知,正确的开展工作。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7)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过程,其内涵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学校服务行业或区域的发展基础、产业特征、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等内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使学校毕业生不仅是一名求职者,更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的一致。当前,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具体表现为: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由教学部门在课内组织实施专业教育,由学工部门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整体效应,削弱了教育效果。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它们的最终目的一致,而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目的一致。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理念的融合是基础。为此,高校的管理层要提高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上要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重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度;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的决策者要将新的理念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的导向作用,使之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责任感,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进而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等各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相互脱离变为全过程、多层次的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由于职业岗位(群)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更要树立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为自己或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就业机会,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创业素养等内容主动地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由特定社会层次和特定社会领域的需求所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活动发挥着引导性作用,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完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等因素所决定,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尽管各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在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以我校为例,会计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福建省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纳税申报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内部审计岗位培养具有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中可以发现,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无法真正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明确要求,从而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为此,根据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重构了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具体如下: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例如,在会计职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新设企业会计恒等式建立”教学项目,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增设了“记账公司经营管理”教学项目,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内容之中。二是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选修课方面,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法规、闽商文化、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编写等课程;在必修课方面,设置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企业经营沙盘对抗、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课程。其中,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按照“核名制定章程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证记证开立银行账户会计制度设计”等新企业设立的工作流程分别设计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阶段模拟完成一个包含上述全部流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新企业设立的创业技能。三是增设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和专题讲座。如利用校外资源,对接财务管理公司、记账公司等企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委托的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记账等业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和技能;聘请企业家、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开设专题讲座或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四是开发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以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双培养、双提升”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具体如下:一是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将“创业风险管理”融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将新设企业会计档案的建立融入会计职业基础的实践内容;将“纳税筹划”融入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的教学内容。二是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专业技能竞赛。结合全省、全国开展的“会计技能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用友新道杯”创业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市场分析、财务分析、成本预测、投资决策,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在技术技能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与此同时,我校以创新创业认知、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学业+专业+创业”的教育模式,并针对课程的不同特点,创新考核方式方法。例如,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闽商文化、创业计划书编写等创新创业认知课程,通过制定商业计划、创业计划书等形式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简单运用;对于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创业模拟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职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项目相互契合、学生发展与创业实践相互依托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顺利实施,各高校应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之相配套。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管理专家、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人员组成为主,校内教师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与指导;成立了由二级教学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优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论坛、专题研究和教学研讨等活动。二是制定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专门设置创新创业4个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1―2年,允许学业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定了《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办法》,对在创业实践、双创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扶持或奖励。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考核。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实践指导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调动专业教师主动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8)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还存在对创新创业认识模糊,与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互动,没有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等问题,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提高还有一定的限制。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识模糊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在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虽然在教学中给予了创新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但却存在认识的偏差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为了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除了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之外,仅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基础就业能力为目的针对学生创业能力尽心了培养,这也显示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与现阶段市场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校、相关部门、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能为高校的创新创I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对这些资源充分的利用,也没有与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往往更急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以加强学生今后就业自身所具备的适应能力,但却忽视了高校和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构建。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表现出的支持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全面与高校之间构建深层良好的合作关系。

3.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虽然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高校开设了创业中心等孵化基地,但这类基地所面向的目标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已经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而针对那些没有创业项目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言,这类基地往往只能给予他们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不能有效的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这不仅大大选择了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这部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1.从认识出发强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的是推动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而这也就要求高校能明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首先,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对办学的理念加以转变。各高校要对自身办学的定位加以明确,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为目的对专业的结构以及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变;其次,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教学进行改革。各高校要对原有的教学体系有所转变,按需将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再次,以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为目的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出了传统的教学之外,各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最后,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加以调整。

2.推动高校、相关部门、企业间的良好互动合作

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在教育中就应当重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要切实提高学生在市场的适应性就必须拉近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将实践教学切实的融入带创新创业教育中,使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内容的培养之外,还应当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这也就要求国家的相关部门能给予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撑。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社会性的特点,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得打更坚实的科技和资金的支撑。这也就要高校、企业和相关部门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实业家等进行相关授课并获得科技和资金的支持。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高校要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从教学的观念出发得到企业的认同以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高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次,高校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加以转变。最后,通过平台的构建使企业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方面,高校要对自身教学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与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可使优秀的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以丰富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还需对课程的体系加以转变,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与学生更加适应的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要切实推动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是新课改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高校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各高校应当从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出发,以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长恒.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2]王长恒.企业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6).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0)

[作者简介]陈强(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部级精品课程“企业会计实务”(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项目负责人:陈强)、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以《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浙教技中心[2011]77号,项目负责人:陈强)和2010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商职院[2010]111号,项目负责人:陈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创业,从狭义来说,就是创办新的企业;从广义来说,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是创新。创新精神正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这在创业中往往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创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这是将创业思维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个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百森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它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月起,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而展开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在认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如此功利倾向,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长”。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两类教育,一类是素质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是因为:

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它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如何做人,其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既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训练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服务。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会计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相应财务知识,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其天然有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养,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师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否则只能视而不见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开拓教师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会计专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观念,挖掘会计专业中的创业因素,并根据相关创业知识,找准结合点。同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促使教师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静态、封闭、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改变知识导向为能力、素质导向;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为传承浙商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及“SIYB项目”等课程精髓,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从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围绕创新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会计专业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3.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非得靠创新创业实践不可,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抓住学生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尤其是全真职业环境专业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契机,对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新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规避创业风险的意识,又具有正确选择起步项目与成长模式的能力。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积极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效果评价问题。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了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革以前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输式教学,而要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突破根据单一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实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堂授课以能力实训、讲授重点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试内容、试题结构和考核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地围着考试转,容易造成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能力培养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方法,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自由选修、自由学习、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围绕会计专业,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座,尤其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专场讲座,介绍成功经验与注意事项,并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6.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主菜单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库、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中心、政策法规库、理财工具库、咨询指导中心等,栏目设计应体现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融合特色,内容信息量大,网页设计美观,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该网络为教师创新性施教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业就业创建平台,为广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平台。该网络平台的开发有利于推进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核心课程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明星等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依托会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使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并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活动积极,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会计咨询、销售软件等业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以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当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同时还应成为所有相关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4]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1)

江泽民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要不断创新,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正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代新人,我们的教育需要不断地激发他们创造的激情和奉献的热情。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个性自由,富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的当今中国,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更大的激发艺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是我们艺术专业老师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分析

“存在即合理”, 世间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联系是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依赖学校的专业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否则就成了海市蜃楼,华而不实了。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注入了新鲜血液,更改了过去一成不变的单一的培养模式,促进了艺术专业的改革,从而培养的艺术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者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艺术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可以看出来,不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动漫制作专业,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一个最根本的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艺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最高目标是进行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就需要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未来社会进行艺术设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而艺术专业大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优势,这首先是由艺术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所决定的。艺术专业学生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比非艺术专业学生要强,思维敏捷独特,分析问题的视角比较新奇,对外界新鲜事物比较专注和投入,这都成为他们具备创新创业的自身优势。同时,艺术专业别具一格的专业教学特点也决定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优势。艺术专业的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生活中不断创造新的作品。比如学习舞蹈的同学,就鼓励他们编排新的舞蹈,学习鞋类制作的同学,希望他们设计出新的产品,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自己的设计更加的美轮美奂。艺术专业要想“永葆青春活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要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利用学生的创新创业优势,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艺术人才。

2、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质量。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社会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打工不如开个小店”的创业意识,使其从单一的求职者向为社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而传统的“学科本位”专业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这种创造性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校,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作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重建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校企融合模式等,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社会性人才,尽量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3、提升艺术素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艺术是传承文化的优质载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文化强国,将文化强国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国民艺术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程度。人是社会的人,国家是人的国家。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素质的高低,是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换言之,审美能力、艺术素质才是评判个人、社会或国家境界的关键。艺术成就尽善尽美的人,亦能成就尽善尽美之国。故所谓 “文化强国”,乃是“艺术/审美强国”。而欲“立”欲“强”,必须大力普及国民的艺术教育,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才是正道。提高国民艺术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通过艺术教育, 把艺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国民艺术品位、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品位,进而追求更高的美感和品格,从而达到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最高境界,迎接文化竞争的世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中国梦。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融合,必须根据艺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专业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创新的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具有创新创业的特质,而艺术专业老师也是一个求新求异的群体,根据这些特点,要把两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必须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师资的相互渗透融合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要想更好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知名校友、企业杰出创业者和学校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共同组建一支融学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专家库”,随时随地地服务于学生。学校的师资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企业的老师主要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学习、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等专业技能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邀请知名校友、杰出的创业者为学生提供专题创业报告等,这样全方位的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全面促进学校与社会、学术与产业、专职与兼职创业学生在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方面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创新。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融合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专业融合的最根本的保证。很多高校长期以来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割裂开来,专业教师一般只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教学,很少涉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又不是专业老师,这样人为地割裂了课程结构体系。虽然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学分评定采取的是课内学分和课外学分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往往只注重课内学分的修行,而课外学分很多都是浮于表面,形式多于内容。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编排设计,在专业教育的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基础。比如动漫专业,在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由企业的老师专门进行培训和指导,和企业老师共同探讨动漫设计,动漫制作,乃至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获取实践经验,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企业学习可以获取学分,同时企业的学习可以和学校设置的课程进行置换,这样学生可供选择的机会就会更多。

3、整合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都讲究一个创新,都希望有新的东西出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学生所学知识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才会更加的巩固。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参与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高校学生是动态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分为一、二、三年级。创新创业是一个过程,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可以参考英国的一些做法:根据艺术专业的特色可以设立广告设计制作公司,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所有部门的广告业务等。公司里设有CEO、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的雇佣者三种岗位,一年级学生作为一般雇佣者身份加入公司,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二年级学生担任中层管理人员,而三年级的学生担任CEO,新老更替,公司的人员也会源源不断地出入,各个岗位可以实现流水线的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打造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园区,吸收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团队参与进来,孵化企业和创业项目的层次也能不断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园区。

同时,还可以依托学校“创新创业”社团和各种竞赛平台,推进创新创业。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增加创业体验和实践经验。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联合社会、企业等为竞赛提供技术指导、资金资助等支持,推动创新作品的产业转化。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创业大赛,通过书写创业计划来来提前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更好地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创业。

4、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改革考核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作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切入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深度融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要真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毕业找个好工作,或者好好学习,毕业后考研、考公务员,普遍认为创业对于自己来说遥不可及,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学校必须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树立大的创业观,要让学生明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是创业;自己开小店,办企业,是创业;到农村去,到西部去,也是创业。

同时,要改革已有的考评考核方案。学生要创业,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创造和实践活动。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了寻找创造的灵感,他们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到处采风,只要学生通过采风能够完成规定的作品,乃至寻找到创业的机会,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设置一定的“创新”学分,对那些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奖项的同学,对学生的小设计、小发明、论文等创新成果都应该给予学生量化,计入一定的成绩,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创新创造得到老师和学校认可的信心,从而激发更大的创造热情。

【参考文献】

[1] 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黄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

[3] 齐勇锋,李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

[4] 黄琳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潜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5] 李京.提高艺术省就业竞争力的策略探究[J].文学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