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与创业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与创业教育

篇(1)

一、引言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文件,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双创”教育从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双创”教育,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由于发展较晚,且是由图书情报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几个专业合并形成,一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其课程体系各个学校各不相同,遇到了各方面的评论和质疑,更遑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因此,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信管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1]由于本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直没有明确。各所学校按照原有的专业定位,有的注重情报管理,有的注重信息系统,有的注重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该专业的正确认识,感觉迷茫,“双创”教育不能与培养目标有机融合。

2、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双创”教育和信管专业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双创类课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双创”类课程主要还是选修课,特别是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本身与“双创”类课程有重叠之处,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设置分离,缺乏有机融合。[2]

3、“双创”型师资力量薄弱

“双创”教育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双创”意识和经验,但因为我国企业实现信息管理起步迟,受重视成都不够,教师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这也成为“双创”教育的软肋。

4、考核与评价方式落后

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中,无论哪一个专业还是那一门课程,基本还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双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这与企业的决策咨询管理需求一致,与企业CIO的目标培养一致。参考我国2011信管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和国际信管学科课程体系(IS2010)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满足智能经济、智能管理、智能商务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双创”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双创”教育、科技创新等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技活动等全方位融于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渗透“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培养“双创”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在学时学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双创”教育课程相融合,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学”、“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有机融合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双创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专业相比,信管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的融合有极大优势。“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新企业创立》、《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成长管理》、《创造学》、《电子商务》、《就业指导》、商务谈判模拟、创业计划、企业家讲座等课程。和信管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有很大重叠,因此与其它专业相比,可以适当增加IT战略、商务智能、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等课程,这样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有机结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入“双创”型导师

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能对几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企业实践和创业意识。这样的队伍对所有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是学校可以聘请高级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企业家、管理人才、工程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CIO等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通过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入人才作为教师,不要总是从学校引进应届毕业生。

4、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精神

课堂教学是“双创”教育的又一主战场,经验丰富的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能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最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创业岗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还应主动提高自身知识,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客、O2O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5、加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室是基地,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达到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含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研究)、科技创新(包括科技立项、专业竞赛和创业竞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学生创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参加如“挑战杯”等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改革现有考核方式,适应“双创”型人才的评价要求

积极探索和推行大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毕业不再是简单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该有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证明,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从而反促学校教育考核的改革。

四、结语

培养“双创”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片面地强调“双创”教育,忽视和弱化专业教育,则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双创”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3]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莹,戴经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5(4)73-77.

篇(2)

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我国社会目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维持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蓬勃发展的必要动力之一。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拥有无与伦比的创业机遇与条件,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经济状态对创业大学生的态度并不友好,因此要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丰富大学生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就必须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创业实践中做到博采众长而又能独出心裁,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一、高校促进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的意义

1.充分增强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我国大学生普遍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因此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已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与变革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在技术方面非常突出,但是却不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高校推进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可以使学生在保证自己能够学到足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创业机会,在大学这个后盾的保护下进行有条件的创新创业尝试,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变革能力,使我国当代大学生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增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与创业是世界经济领域最早提出的两个概念,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是使全球经济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至于落后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崩塌。因此,创新与创业对世界经济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两个概念是维持世界经济体制的规则,因此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使其维持基本生存能力促进其成功的必要因素。同时,我国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如果高校可以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那么专业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知识保障,并打下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这样一来,能够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使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创业探索,并把在高校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到自己的创业实践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意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促进高校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对高校来说,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充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能力、更高水平的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的同时,也能够全面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两种教育地融合可以促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所出现的问题

1.高校目前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与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多存在体制不一、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上个世纪毕业的老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但是上个世纪的知识并不能够完美适应目前世界对大学生的知识要求,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老师并不能够适应将专业教学与创业创新教学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2.高校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体制。高校若想将最基本的专业教育与新时代所产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及全面发展,就必须先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使高校在进行这两种教育制度融合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制度,这样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制度融合。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新的教育制度,很多高校对这种教育体制了解并不全面。

3.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训练,难以接受新型教育制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接受过创新能力的训练,这也导致他们从内心排斥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教育,难以获得具体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这就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排斥将创新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达不到当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工作的进展。

三、对高校今后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1.积极培养新时代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老师是学校进行一切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必须以老师为载体,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因此,高校若想全面有效地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更多有能力、有特点的新时代教师。以教师为载体积极进行两种教育制度的融合发展,才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变革。另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与设施配备,这样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会到创新的含义与魅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创业创新能力。

2.制定科学全面的体制文献。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是我国高校未来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但这种教育制度所在的领域是以前我国高校教育所未接触过的领域,大多数高校都对此没有充足的经验与理解。因此,若想使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做好这项工作,我国教育部就必须下发有效的制度命令,全面指导我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制度融合。

篇(3)

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形式,针对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教育和引导,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更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大力发展和良性循环,必须在高校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进而使得创新创业能够在高校落地生根并逐渐成长起来。而良性生态系统的构建应该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等多方面协作,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最终建立起的良性生态系统会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共赢,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高校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子系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好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就会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的主要内容(1)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具有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敏感性,对创业具有追求感,掌握创业要素与创业技能。(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并引领并学生发散性思维、多元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有敏感的洞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业决策能力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等。(3)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引导学生感知教师科研问题、工程实践项目、行业企业环境,感知创业机会与创业模式,设计创业策划。(4)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孵化: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孵化基地开展实践,借助企业平台引导学生做好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与风险管理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中感悟创新,产生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引领学生感悟出新想法、新体验。新想法、新思维的产生要依托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感悟新知识、新技术。(1)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才能更具有活力,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具有感悟性、创新性、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和升级,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将失去现实意义。将会很容易失去运行的载体,没有载体的支撑创新创业将无法实际落地。总之,有了创新创业教育支撑的专业教育才能更有活力,而依靠专业教育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拥有坚实的根基。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

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二者协同联动,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创新创业能力的栽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联动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过程中去。

(二)课程体系融合联动创新创业培养要与专业教育进行耦合联动,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彰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设计更要有效融合创新创业元素,将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有机结合。

篇(4)

一、引言

现代创业教育中提倡创新思维,由此使大学生创立不同于常规的行业模式进入市场,借助新模式来获得用户关注,甚至于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此举不但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难度,还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在教育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掌握针对性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立场、政策改革方向的重要学科,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

二、现代大学生创业难点

(一)市场容纳量不足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量投资者产生,由此大部分市场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小部分市场没有受到投资者资本影响,因为其本身发展时间较长,市场份额布局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可以在现代背景下“独善其身”。但两种市场结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市场容纳量不足,无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哪一方,都会遭受巨大阻力,即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具备充足资金,所以无法抵御其他企业强大的资本运作,这一表现在现代大学生创业当中十分常见,是主要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1]。

(二)缺乏经验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企业经营经验的特点,所以在创业初期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妥善处理,所以企业竞争力弱于其他企业,由此,上述提到的市场激烈竞争,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很容易消亡。同时,因为缺乏经验,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只能依照相同模式创业,在这一举动下,就将自身完全设立于其他企业的对立面,其创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样说明其创业难度较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目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的契合的联系,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学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理想、坚定信念,并不断努力使自身技能水平增长,由此实现理想目标,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理想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技能水平增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十分契合,融合条件下可以使大学生有情绪的创业规划,并具备承受风险、努力向前的心理素质以及充足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人的精神,其具体内容种类较多,但主要分类上有三,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提倡思维模式、思维内容、思维方向,例如提倡思维主动性、创新思维内容、创业思维方向;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度上,其提倡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更加贴合行业要求,表现相对具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教育内容较为宽泛,所以两者融合下可以互补缺点,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同时在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三个观念上,两者也存在相同表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具有较高契合度。

(三)教学方式互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统学科,其教学模式在长期发展下,从早期人工模式发展至现代的“微课”“慕课”模式,各模式在对应时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其在教育模式上也有自身独特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具备的。在这一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体系,有利于课程推广与发展[2]。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创业意愿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合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所以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得出了两者融合的三个必要性,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三个必要性的具体表现见下文。

(一)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因为现代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行业产品、运行模式不再适用,所以各行各业开始求变,这一条件下说明现代企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结合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分析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可以培育出创新能力突出、全面的人才,此类人才正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融合的必要性。

(二)推动未来社会发展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可见,在未来社会发展当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不融合,就代表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入下一阶段,这对于国家发展都是有巨大影响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融合的必要。

(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综合上述两个必要性表现,国家政府对于教育单位早已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因此现代教育单位应当响应国家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由此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融合策略

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提出三项融合策略,即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各项策略具体内容见下文。

1.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其不但考验大学生理论知识,还考验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而这项能力涉及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因素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无法有效形成理论化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育。对此,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本文认为院校应当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氛围,可以不断熏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不同大学生创业者沟通,由此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值得应用,而建设方法上,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不断传达创新创业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重要性,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可以在院校内建立小型市场,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思想与他人进行交易,由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吸取知识与经验。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较大影响,例如当教学体制存在强制性,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学习表现自然不佳,而这一问题在现代很多院校当中都有存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免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抵触。改革方法上,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不会使学生感受到压迫,并借助教师引导,确保学生思维发散方向正确,同时该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同样具有较高契合度,即思维主动性同样是该项教育中提倡的重点。

(二)注意事项

实际上,现代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实践工作,但通过部分案例反馈发现,在两者融合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单一、脱离实际等现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具体来说,只是单纯的将两者教育内容结合,并没有进行深入教育,所以学生对于内容一知半解;院校自行设计教育环境,而环境表现与实际不符,容易误导大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表现,现代院校应当提高自身对两者融合的认知,正确的开展工作。

篇(5)

1研究背景

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院校并不注重对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能力培养,对创新创业意识处于摸索阶段,仅仅只是停留在提升高职生职业技能方面。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担任创新创业的教师一般都为公教部教师,经过创新创业系统课程培训的教师较少,教师没有笃实的理论知识,也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对汽车专业高职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能力不足,以至于不能为高职生拓宽实践渠道与机会,也未能提升高职生对创新创业学习的积极兴趣。本文提出基于对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体制的研究,提出在优化技能竞赛与人才发现体系;建立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双创”师资体系;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完善教材体系;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综合平台等六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2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

2.1优化技能竞赛与人才发现体系

注重“赛教融合”,开展以赛代考的人才发现体系。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现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情况,通过教授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竞赛。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的“创新创业大赛”、“汽车礼仪大赛”、“销售知识竞赛”等比赛,通过比赛方式,选拔优秀专业人才。组织汽车专业学生参加“五一车展”“十一车展”等实践活动,通过企业导师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汽车销售与服务的实操能力。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比赛水平。同时,学校、系部建立专门基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发挥“榜样”、“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做好“帮、带”传承作用,老生带新生、已经比赛的选手参与“新选手”的选拔、培训和考核。逐步形成强有力参赛选手人员的保障体系,避免出现断层。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或课题研究,指导扶持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产品会、品牌推广会和其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术研究、项目分析、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了解创办企业流程。

2.2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灵活的学分考核方法。结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及专长,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根据学分要求完成不同培养体系的教学计划。从培养内容与培养方法两方面入手,联合校内外资源进行培养。除了在基础型教学、汽车营销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培养,还要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训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创新创业大赛则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汽车销售能力、汽车配件销售能力、汽车销售市场预测能力和汽车营销的售后服务能力,还应具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

2.3构建“双创”师资体系

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双创”师资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全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授课,修订并完善教师和团队绩效考核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在教育科研方面,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鼓励教师申请创新课题,引导教师指导创新比赛。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创办微型企业,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创办公司、设计开发新产品或从事经营活动。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业务相关汽车企业脱产跟岗实习,如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研室教师,跟岗汽车4S店前台接待、售后服务、配件管理、二手车鉴定等岗位,获得真实可靠的一线经验,从而为教学创新做好知识储备。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特别是对汽车企业的高级人才的引进,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邀请政府或企业中的教师担任第二导师,负责教学技能实战课程或是企业创新能力课程。

2.4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我校“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校训将“船政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培养高职学生的匠人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课程普遍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在授课同时注重适合开展以“船政文化”、“工匠精神”为主的思政教育。创新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将创新创业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课程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课程考核等课程管理和教学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紧密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的“一体化”新格局。在课程教学中,以自我图强、开拓创新、忠诚报国、追求卓越的“船政精神”特质为精神引领,将思政元素融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与汽车销售实务模拟训练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服务基层,无私奉献的“爱国情”;培养学生自我图强,艰苦奋斗的“事业梦”;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工匠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观”。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鲜明的政治取向,促使学生成长成才,起到教学育人的职责。力求在传授创新创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团队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创新能力、永不服输的精神。夯实学生做人做事的品德,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的教育目标。

2.5完善教材体系

通过编写制定课程标准、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多方课程教学资源,融合汽车营销服务与创新创业思路,初步形成课程的特色。除了制定掌握原有的专业的汽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基础教材外,例如,《汽车文化》、《汽车保险》、《汽车结构与维修》、《事故车辆鉴定与定损评估》、等,同时也应具备开发创新创业的意识、创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教材的能力,将创新创业知识与汽车营销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合理设计开发。例如,《汽车网络营销创新》,《创业营销-汽车营销新手指南》等。将实践课程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基础,我校与丰田、奥迪、宁德时代、长安福特等知名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实践课教材。帮助学生提前知晓上岗就业后将面临的工作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与就业环境判断能力。根据“1+X”培养要求,将学生毕业需要考取的相关证书,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可以将驾驶证、助理营销资格证等考证内容制定好相关教材,纳入整体课程体系,融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动态监控,对于市场需求能够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实现使教材体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材体系的完善工作。

2.6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综合平台

篇(6)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篇(7)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祥地。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1],倡导“学术尖顶”思想和“技术学者社区”思想,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促使斯坦福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助学生成立惠普公司,创立斯坦福工业园,并且成就了硅谷。各国开始效仿之,开启了产学结合的范例,强劲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2]的目标,其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创业者掀起了“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3]。这些科技创新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而且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自1984年开始。相较于国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则比较晚。长期以来,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同时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显得极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得到了巨大发展。21世纪初教育部启动了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4]。近年来,国务院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并号召要增加国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这些举措使得近年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在我国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

(三)我国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质教育累计为我国培养了近百万人才,地质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地质教育正处于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尽管如此,在培养领军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展开,地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的培养,也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6]。《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缺乏中长期地学人才需求预测,缺少对地学教育进行宏观战略的指导和规划[7]。顾明远[8]指出应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地学中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推动地学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代的科学技术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科技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9]。地学科技也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要用地学科技创新解决资源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从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入手。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可采资源量下降,大宗矿产依赖进口程度逐渐加大,矿产资源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突显出它的必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地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学生未能对地学产生兴趣,只为了达到学校毕业要求,获取学分;第二,仍旧处于“唯书本论”状态,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学会自己拓展;第三,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就教师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只为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第二,传授知识过于陈旧,未能与时代前沿接轨;第三,缺少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统计了2015年国内主要地学院校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表1),从表中可看出,2015年各大学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毕业生深造比率从20%-90%不等。从深造比率来看,侧面反映出地学专业学子“就业难”;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滑,2013年国内矿业领域“黄金期”结束,这些无疑为就业“雪上加霜”。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小部分学生选择创业,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但选择深造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部分学生是向着可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这一目标出发的,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获得含金量更高的文凭,为未来工作就业增加筹码;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跟风行为。而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又很难成功。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最为注重毕业学生的内在素养是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外在条件是所学专业、学历、毕业院校。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地学专业学生在内在素养方面显得欠缺,这也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学实践教学创新

地学专业更注重素质高和能力强的专业人员[10]。实践能力培养应和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在学科基础的培养前提下,培养学生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认知性、继承性过渡到研究性、创新性。

(二)产学研三合一

产学研三合一是指,大力促进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目标要解决人才培养、科技和经济三者相结合的问题,进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促进教育全面进步以及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培养定向人才。同时,企业界通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实习岗位。让企事业单位参与课程设置与调节,并开设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特色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高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科研活动和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开放地学相关实验室,营造积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地学精英,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地学创新创业人才。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篇(8)

[作者简介]戴涵莘(197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3SJDFDY084)和2011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1SZDQ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00-02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为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日益完善的创业环境、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不断降低的创业门槛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2013年3月,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提出了高校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政府要给学生创业提供适当宽松的准入条件和成长环境、金融界要切实关注和支持学生创业的具体设想。今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将是依托专业技术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直接针对创办企业开展实战型创业教育。

一、发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创业教育崛起不争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而且在当今追求速度、知识、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未来职业选择,变“向他人要岗位”为“创造岗位或在岗位上创造性工作”,引导学生能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不但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系统的实践训练。高职的技能性、应用性特征,使高职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相应规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研究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构建具有相对完善的创业实践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实用性。

二、创业实践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创业教育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创业实践教育的方式、手段单一且随机性较强,很多创业实践教育中各实施模块和流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关系不明确,学生在实践各能力点后仍无法将其融会贯通,面对现实问题依然会迷茫、无头绪。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创业实践和专业教育形成了两条平行的教育实施路线,同时创业实践的开展也仅限于校园,忽视与社会大平台的衔接,创业项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学生的创业实践的成果一出校门就被“扼杀”于经济社会的风浪,大学生新创企业存活率低。

3.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与企业合作交流不畅通。如何不断寻找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当发现最初的盈利模式设想与市场难以对接时,如何迅速调整?面对这些在实践创业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会手足无措。一方面,由于缺乏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企业无法将“过来人”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大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因为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与现状,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存有不确定感,从而导致创业项目难以吸引企业的目光,很难获得企业在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撑。

4.缺乏创业资金和风险投资意识。浙江财经学院的一项创业调查显示,65.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近86%的学生想要寻找伙伴共同创业,而42.4%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创业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创业实践教育既需要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也离不开宏观的创业环境支持和微观的配套支持。除了政策引导、学校支持,各学校所面临的更实质性的问题就是资金。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有创业热情,也不乏一些好的创业计划,但他们缺乏创业资金和风险投资意识,导致很多创业计划因遇到资金的困难而告终。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以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割裂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去解决,而是需要我们根据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地方政策、师资结构和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等综合因素,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征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

三、发展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关键

1.整体化。创业实践的实施必须有一个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从校园到社会的逐步衔接、过渡的过程。要从大学生创业实践全过程开发的视角,通过对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实践过程、资金来源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社会性、技能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2.参与度。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教师对创业的认可与参与、创业实践建设过程中紧密校内职能部门的关联度、吸引企业实质性加入以及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撑,是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五个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从知晓到主动参与、从参与到深度融合,使创业实践融入各主体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中。

3.存活率。企业能走多远,如同孩童的蹒跚学步,不是创业大学生仅凭个人意志所能成功的,而是在创业项目形成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企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下,一步步走向成功。企业的存活率是检验创业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

四、构建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1.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作为一个以培养人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复杂系统工程,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大学生是创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学生在各平台的实际发展来适时引导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创建企业的实践过程,更是大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精神和技能的教育过程。

2.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平台建设。高职类院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构是以实践平台的建设为主体(见右图),以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为载体,以创业实践资金的开发为支撑的系统工程。通过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横向模块的搭建,将专业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转化为创业项目培养的“营养土”,使创业实践项目的发展过程既结合专业,赋予创业项目发展的竞争力,又能将高职教育的特性彰显,成为项目实践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平台的纵向推动功能,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开拓创业项目发展环境和空间,获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撑,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这一平台衔接了社会与学校的最后一公里。

3.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支撑要素建设。通过建立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学校三方参与的多职能、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委员会,将创业实践项目采集、培育、嫁接到项目移植的整体过程,融通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师资开发、创业途径等实施过程中,解决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层次低浅、企业兴趣低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平台获取有效的项目资金来源,解决创业项目的资金难题。创业模拟实训平台的项目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竞赛奖金、企业在校内设立的创业基金和学校设立以创业项目评优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基金。通过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契合企业微型需求为目标,吸引社会资金项目的设立,实现对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的资金支撑。而创业成果转化平台的项目资金支撑主要来源于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租金补贴等各项政策扶持。社会化创业园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各大金融机构具有针对性的贷款和风险投资基金。

4.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作用。在院、系创业教育、专业技术创新和校企合作开展的活动中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唤醒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创业模拟实训平台的全真创业模拟环境下,学生形成挑战精神,具备把握创造机会的能力、学习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分析能力,获取创业的动力;在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上,学生有机会学习掌握分析国家政策导向,提升市场信息的能力、资金规划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获取所学技能深入创新的动力;在创业成果转化平台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篇(9)

一、“双创”简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总理提出激励国民的特有体系,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能制造”正需要国民以“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来促其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三化”(智能、数字、网络)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四大目标:即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效益优先、创新驱动。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双创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但是随着目前全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双创”思维和能力的大学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和要求。“双创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最高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双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高校将探索哪些“双创”的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校“双创”教育途径探索――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

第一,重视学生“双创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未来高校“双创教育”给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为落实政策,学院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职业素质教研室,实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学院设有职业素质教研室,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辅导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创业就业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励志教育,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树立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重视实践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对创业充满兴趣和激情。

第二,为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云南工商学院被教育厅授予“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称号,学院积极探索实践途径,帮助学子实现创业梦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院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64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72人,住宿餐饮业25人,建筑行业17人,文化娱乐业17人,农牧副业的7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4人,其他行业22人。我校学生的创业率高达4.8%。

专业的创业导师认真分析了我院大学生实现创业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并且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经过分析总结,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资金短缺、后续支撑力薄弱还有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及申请国家政府的创业帮扶资金手续比较复杂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职业素质教师逐个突破,将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写入教学大纲,制定解决方案,制定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

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大一课程内容为“自我认知”,包括自我分析、家庭环境分析以及社会环境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知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教会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和职业素质训练;大三、大四开展择业、创业心态引导和职场技能的学习。

一方面,学院提出“教师回炉计划”,即每年寒暑假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包括专业教师)深入公司、单位、工厂一线进行实践学习,进行定向培训,最终目标是让教师授课内容具有时鲜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防止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学院提出“专家进校计划”,即定期邀请企业富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或者开设讲座,确保学院教学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

第三,积极开创创业实践平台。首先,学院组建“云工商创业创新指导工作组”,承担学院创新方法梳理、总结和课程授课。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仿真创新创业实践,经评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团队,针对不同时段,依据具体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提供工商、财税等方面的创业政策帮扶。

其次,学院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制定出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最后,为了避免盲目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应当做实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的支撑平台。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决定设立云南滇中新区(属于国家级的新区),并把它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院依托“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投资120万元,重点打造了“众创空间”项目,主要接纳滇中产业新区和杨林职教园区8所高校五年内毕业生创业团队及企业入驻。为大学生实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业服务平台,有效实现校园创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及网络化,切实产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推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目的就在于服务云南滇中新区,推进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并从大学生群体中孵化出具有“创新、创业”品格的应用技能人才。

2015年,学院5个创业项目荣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个创业团队人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人荣获“云南省创业之星”,2人入选“云南省创业英雄”。创业学生周仁斌“自助蔬果机”项目,已吸引天使投资300万元;创业学生杨志国的“云南穹鹰文化传播公司”获众创空间免租支持,吸引社会投资100万元。

第四,打造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智能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专业导向。创新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智能制造”专业导向偏重于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3M公司创建于1902年,是一家全球性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它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该公司一共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与苹果公司屈指可数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但它同样可以闻名于世。“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就是3M公司成功的经验,经过百年奋斗,孵化出成千上万具有产业化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云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形势一片大好,实施途径需要不断探究。

篇(10)

1.创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比例失衡

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来看,中国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育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这是长久以来呈现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按照国际人才衡量标准,中国式人才动手能力的缺乏使我国即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也难以在国际人才交流中占据优势地位。创业教育起源于重能力、轻学历的美国,其初衷也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重点就在于创业实践训练。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显然已经偏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存在着理论教育比重大、实践教育比重小的明显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空有满腹经纶而无实战经验。

而创业实践教育的匮乏也使得我国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容乐观。不仅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教师也缺乏相关的创业实践经验,师资力量明显短缺,这种情况导致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创业相关课程,仅以创业导论等入门知识为基础,缺乏更深入研究的课程。而且,实践的缺乏还导致相关理论难以与时俱进,根据现实要求及时更新,使仅有的理论教育也缺乏专业的实际的指导作用。当然,“创业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一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完善的创业教育也需要建立在经济的高度发达基础之上。”

2.创业实践教育与现实市场情况相比失真

市场是一个永远处于变化状态的环境,所以要想创业教育取得预想的效果,就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高度概括性和涵盖面。从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创业实践教育来看,以高校创业园的形式最为普及。但创业园这种方式不仅覆盖面小,而且学校一般会保护学生的创业激情,避免其失败,这也使学生对创业难度缺乏准确预估。更有一些高校则热衷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把获奖作为目的,至于创业计划书是否符合市场实际,又能否付诸实践,则不太重视,很多创业计划书参赛后就被“束之高阁”。

不仅是在教育方式有所欠缺,在教师资源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短缺。“创业教育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但是从我国的教师资源来看,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或是经历,对创业也缺乏现实性认识,所以更难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

3.创业实践教育缺乏效果反馈

实践教育不同于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在结束后可以通过考试方式来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实践教育则是个性化效果,更侧重于每个受教育者内心的体验与收获。我国目前的创业实践教育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实践教育过后缺乏效果反馈。高校的做法往往是,进行了一些理论指导后便要求同学们撰写创业策划书,不仅不关注学生的意向和需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实际指导。至于“创业”的成功与否,更是甚少关注。这样的做法使原本没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被创业”,从而对创业产生抵触心理;而原本有创业激情的人可能因为没有专业指导而放弃创业,或是毕业后盲目创业导致失败。所以,创业实践教育效果反馈的缺失不仅使创业实践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改进与创新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依托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政策支持,只要对创业实践教育进行不断的完善,定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与创新。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的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业教育是科学,但最终需要回到应用层面,因此要强调实践。一方面,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初衷所决定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实践经验的增加可以帮助创业理论研究走在时代前沿,使理论更具指导性。有些高校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学校开展很多相对零散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对于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这两个最本质的角度去考虑。”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形成了分别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三种模式分别以第二课堂、创业园和创新教育为依托,但相同点是都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从创业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各高校应该充分结合本校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在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同时形成专属本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为本校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训机会。

2.创业实践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创新

当前的创业实践教育应该不仅仅针对学生,更要针对教师。培养一批有理论基础、有实战经验的专业的创业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其次,对教师进行专门化培训,使之学习和掌握有关创业教育的教学知识;再次是进行案例示范教学或讨论会,增加与其他高校或是专业人士的交流。

对于学生创业实践教育,高校应实施大学生创业实务辅导工程,“与工商、税务、科技、金融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注册、税收优惠、风险评估、贷款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制度,通过“种子资金”等形式,对创业项目进行分类评估,并择优进行资助和激励。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同时,更要在校外联合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或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孵化成熟的创业项目实现公司化运作提供场所。

此外,创业教育还应从理念方面注重个性化培养。我们有必要理清这个大前提,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创业教育重在于“教育”,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并非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都立即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作为一项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甚至是“必修课”,“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象自然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创业则是个性化、个体的活动,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创业的活动中去。”其实,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细化、分类实施创业教育:一种是大众化的,面向全体的在校生,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另一种是个性化的,对于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现实条件的,应该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所谓“因材施教”。

3.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篇(11)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还存在对创新创业认识模糊,与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互动,没有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等问题,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提高还有一定的限制。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识模糊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在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虽然在教学中给予了创新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但却存在认识的偏差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为了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除了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之外,仅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基础就业能力为目的针对学生创业能力尽心了培养,这也显示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与现阶段市场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校、相关部门、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能为高校的创新创I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对这些资源充分的利用,也没有与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往往更急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以加强学生今后就业自身所具备的适应能力,但却忽视了高校和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构建。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表现出的支持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全面与高校之间构建深层良好的合作关系。

3.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虽然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高校开设了创业中心等孵化基地,但这类基地所面向的目标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已经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而针对那些没有创业项目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言,这类基地往往只能给予他们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不能有效的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这不仅大大选择了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这部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1.从认识出发强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的是推动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而这也就要求高校能明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首先,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对办学的理念加以转变。各高校要对自身办学的定位加以明确,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为目的对专业的结构以及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变;其次,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教学进行改革。各高校要对原有的教学体系有所转变,按需将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再次,以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为目的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出了传统的教学之外,各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最后,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加以调整。

2.推动高校、相关部门、企业间的良好互动合作

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在教育中就应当重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要切实提高学生在市场的适应性就必须拉近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将实践教学切实的融入带创新创业教育中,使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内容的培养之外,还应当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这也就要求国家的相关部门能给予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撑。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社会性的特点,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得打更坚实的科技和资金的支撑。这也就要高校、企业和相关部门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实业家等进行相关授课并获得科技和资金的支持。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高校要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从教学的观念出发得到企业的认同以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高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次,高校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加以转变。最后,通过平台的构建使企业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方面,高校要对自身教学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与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可使优秀的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以丰富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还需对课程的体系加以转变,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与学生更加适应的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要切实推动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是新课改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高校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各高校应当从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出发,以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长恒.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2]王长恒.企业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