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零售市场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42

零售市场现状

零售市场现状篇(1)

随着2010年京东商城的强势进入,如今的网上图书零售市场基本已稳定“三分天下”的格局。2013年1月,在当当网2013年度出版物经销商大会上,易观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整个网上图书的零售市场,当当网占有45%的市场份额,而亚马逊卓越和京东商城分别占有23%和14%的市场份额。而很多人期待的“四强争霸”局面尚未出现,苏宁易购在2011年底开始进军网上图书零售市场,并曾计划一年内实现领跑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但是目前看来,“三分天下”的格局还难以被撼动。

1.“三分天下”格局难以改变

近年来,少儿书的零售发展异常迅猛,当当网抓住机遇用“超占”的策略同国内大部分出版少儿书的供应商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几乎垄断了少儿书在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份额。据当当网2013年度出版物经销商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少儿书零售的增幅目前已高达60%,2012年销售码洋占当当网整体图书销售的四分之一。少儿书这一块也是让亚马逊卓越和京东商城颇为头疼的。除此之外,当当网的“历史积淀”使得它拥有最全的图书品种,最广大的消费人群,也让它如今牢牢占据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一大部分市场份额。相比当当网,亚马逊卓越以其业界公认的世界一流的运营网络和便捷高质的在线销售服务吸引了一批固定的消费群体。在京东商城未进入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之前,亚马逊卓越一直以其强大的物流配送系统同当当网瓜分着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随着以“快”出名的京东商城强势进入后,亚马逊卓越的物流优势渐渐消失,并且由于它作为外企本身的一些阅读特点,不被大多数国人所习惯,因而最近的增速缓慢,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被京东商城迅速侵食。京东商城靠电器起家,一直以来以其“超低”的价格和“超快”的物流而为人津津乐道。进入图书市场以后,京东商城依然保持其独特的优势,快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并利用其在零售器材的优势,搭配相关图书,使得京东商城在短时间内就在计算机和摄影艺术两个大品可以和当当网进行抗衡,且在这两个品类有超越当当网的趋势。但目前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传统品类如科技、经管等品类增速较缓慢,而像少儿、文艺等品类增速迅猛,当当网利用其“超占”“独家”的策略在这些增速迅猛的品类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间接抑制了京东商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快速增幅。苏宁易购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其自身的优势相比目前的“三大巨头”还并不明显,不过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B2c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苏宁易购位列第三,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天猫和京东商城,这让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苏宁易购在网络图书零售市场也是有着巨大潜力的。

2.“价格战”依然硝烟弥漫

2012年可谓是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价格战”最惨烈的一年。以当当网、亚马逊卓越、京东商城三大巨头为主发起的“价格战”使一些基本上现金流不够充裕的企业已经倒在了血泊中。但是几大巨头并没有因为亏损而放慢扩张的步伐。

客观来说,“价格战”并非完全是坏事,至少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打折实惠。而另一方面“价格战”也是由于电商之间的激烈竞争而爆发的,竞争有助于行业的发展,电商会通过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使其更加有竞争力,逐步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去年下半年,电商的竞争焦点放在了服务品质、配送速度、成本控制的比拼上面。在价格不高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多种方法。而且,电子商务一旦规模化,就会进一步拉低成本,使得赢利成为必然。

二、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未来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而这个比例数据在2011年仅为4.4%,这或许在昭示我们电商改变零售业格局的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购行列,对于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首先,网络书店具有价格优势。网络售书成本更低,因为销量大从而议价能力更强,又可以通过图书的促销打折聚拢人气,带动其他兼营商品的销售,因此价格十分便宜。其次,读者购买方便、快捷。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网络书店真正实现了购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为读者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网络书店很容易通过单个读者的浏览历史、购买行为和购买历史,根据不同读者的偏好,进行个性化、精准地推荐,更有利于扩大销量。而“二维码”的出现,无疑为网上图书零售市场开辟了一个更加便捷的“绿色通道”。

零售市场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072-02

1引言

当下,我国的炼油产能已经逐渐步入了比较严重的过剩时期,而国内的石油成品油的零售市场也将进入到一个资源较宽松、相对也比较过剩的“买方市场”。因此,面对这种形势,我国的石油零售公司及其相应的终端加油站,就必须采取相关的手段全面加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以全面提高石油成品油在市场营销以及管理方面的水平,从而形成该企业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也是目前我国众多的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1]。

2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我国的石油成品油市场及其销售也紧随其发生了相对应的波动,如今,石油成品油的消费情况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间接衡量指标,而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的变动将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及其战略意义[2]。在我国,其成品油市场不仅有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以及中国石化三家主要的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的逐渐开放还吸引了诸如BP、道达尔等跨国石油企业的进入。同时,随着我国石油成品油零售以及批发市场的不断开放,吸引了众多的外资成品油销售以及生产的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中,一方面加剧了国内的石油成品油销售的竞争局面,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中石油以及中石化两石油集团向国外的发展。当前,外资石油成品油公司的进驻,不仅提高了我国的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将国内成品油的市场垄断格局给打破了,有利于我国的石油成品油的消费市场的竞争更加趋于自主化。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全面地展开市场营销策略,必然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着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零售企业就存在着对客户需求重视度不够等相关问题,从而制约了该类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其营销观念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品油零售企业的发展。下面对目前我国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3.1企业体制改革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成品油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较落后,且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的问题。这些零售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网,使得内部的相关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报送变得比较零散与迟缓,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力量较强的营销管理队伍,在人才的流动机制以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方面也不健全,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有些省市企业的上划方面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如有些省市石油企业在上划以后,其地方政府就可能会在加油站以及对加气站的审批、用地以及贷款等方面减少对国有石化集团所属的一些销售企业的支持力度,或是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是有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当地的石油零售企业,与国有的省市石油企业共同争夺市场。

3.2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必要的营销意识

目前在部分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其内部的员工普遍在营销意识方面表现得比较薄弱,而这也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相当一部分的干部员工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对于成品油零售发展所具有的强大的促销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营销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的方式与技巧,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销售,且两者之间相互比较,营销更加重视过程,而销售则更重视结果。而也就是因为现今人们对营销的本质理解出现了误解,导致其对市场的认知一般都会大于对营销的认知,且对销售的重视度也要大于对营销的重视,从而使成品油的零售市场出现过多地重视成品油的销售而往往忽略对一些非成品油的销售以及重点关注销量而忽视利润的情况。同时,在一些基层的加油站,其内部的业务人员几乎都没有参加过有关市场营销的学习与培训,即使是经过了学习与培训,也仅仅是对一本书进行上下员工的整体学习,不仅内容少,且水平不一;而对于企业内部组织的有关经理与主任级的工作人员对相关营销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中,也往往由于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对象同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而导致其缺乏了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培训的机制也比较难以满足整个企业内部人员对营销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培训的需求力度,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部分成品油零售企业内部人员在有关营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是比较薄弱的。

3.3过多重视价格战而忽视了相关策略的有效运用

在营销策略中普遍存在着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以及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四种。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将这四个营销策略结合在一起,然而,目前在我国众多石油成品油企业普遍是过多地重视价格策略,热衷于价格战,而忽视了其他三种营销策略的有机运用[3]。长期以来,各成品油企业间的价格战就打得十分激烈,而这也是通过牺牲自身的利益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恶性”竞争,结果也往往都是“俱伤”而不是“双赢”。而对于产品、渠道,特别是促销等营销要素,人们往往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无法真正发挥出其作用,特别是对于促销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运用也不够得力。故在对部分的加油站中业务人员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相当一部分的业务人员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促销”、“应该怎样促销”,只知道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收钱、输油以及开票”的工作,只要钱不少收,油也不输错且票也不开错就好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直接导致多数的成品油零售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影响其长期的发展。

4推动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

4.1完善并优于成品油的销售服务体系,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对于石油成品油的销售企业来说,由于其油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消费者根本无法从直观上去判断该成品油质量的好坏。因此,该企业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及其形象,即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我国众多的成品油企业要想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并保持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全面提高其服务的质量,从而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广大的消费市场。如在组织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的硬件以及软件的管理,创新服务的内容,积极地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公路文化”的加油概念,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发一些除了加油以外的配套服务,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同时,还可对传统的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如运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以提高加油的效率,通过普及IC加油卡的运用以逐渐去打破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加油服务;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内部规范化管理的手段,以统一内部的服务标准与形象的设计,进而打造出全新的企业形象。

4.2加强营销技能的培训,树立营销意识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成品油企业需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有关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全面增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分运用营销手段以展开相关业务的能力。而在加强员工对营销技能培训的时候,就需根据员工的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对于一线的员工,由于他们是整个成品油零售市场中的终端,面对的主要是不同的客户群体,因此就需要将推销的技能以及促销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传授给他们,而对于客户主任或是加油站的站长,他们属于营销的管理者,因此,就可将营销策略制定与运用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他们[4]。同时,为了避免行政开支的增大,加油站不必专门设立培训人员,可同当地的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展开培训工作,在院校内部设立培训基地或是聘请当地职业院校的教师到加油站展开营销的培训,抑或是从职业院校聘请一些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全面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营销素质,最终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营销的意识,并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如积极做好夜间的生意,并将产品的定位集中于家庭的常用以及急需的用品,从而塑造出“24小时连锁便利超市”的形象,或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增派临时员工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3转变打“价格战”的营销做法,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在今后的成品油市场中,由于产品日趋走向同质化,使其价格的竞争效应也会随之减弱,而品牌以及服务就将成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重头戏”。在本质上,一个产品的品牌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不仅代表了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向人们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并拥有一批忠诚的追随者,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5]。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成品油零售企业就需要在优质品牌的树立上面下工夫,赋予其品牌鲜明的理念、文化以及思想,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性化,并使其在为客户提供更多品牌内涵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客户的后期的信赖与回报。同时,企业还可对加油站实行分类以及功能定位的处理,因地制宜地展开个性化的服务,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差异价格与差异的服务,抑或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心的加油站,可适当地将非油的创效作为企业增收的重点来看待,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5结论

当前,随着我国石油成品油的销售市场竞争趋势的日益加剧,各成品油销售企业正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加,而成品油的销售也从传统营销观念下的“皇帝不愁女儿嫁”的销售形式逐渐朝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以及价格营销等多元化的形式发展[6]。虽然,目前石油成品油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同样带动了客户选择性的增加以及客户需求的相关变化,因此,对于众多的石油成品油的零售企业来说,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开始加大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度,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以及内部员工的营销意识,从市场营销方面入手,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全面推动成品油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旭升.浅谈我国成品油营销现状分析及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1(14):29.

[2]李为民.当前形势下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0(35):26-27.

[3]贺培玉.我国成品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营销策略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120.

零售市场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65-01

自欧元诞生以来,欧盟特别是欧元区支付一体化日益加深,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支付市场,对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欧盟宣布欧元区范围内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对现有零售支付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零售支付市场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欧元区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是贷记转账、直接借记、银行卡、电子和移动支付,但各类支付工具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一)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

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是泛欧洲支付体系下的核心支付工具,即欧洲支付委员会颁布的SEPA规章内以欧元支付的交易。贷记转账指由付款人主动发起支付指令,付款人将支付指令提交给开户银行,开户银行接收后根据指令要求将付款人资金转入收款人银行。直接借记是指由收款人对付款人的银行账户发起的事先由付款人授权的借记支付指令。

(二)银行卡支付

银行卡是零售支付中最普及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支付工具。2010年,银行卡支付交易量在零售支付领域位居第3。目前,欧洲使用中的银行卡共7.26亿张,人均1.45张,平均每张卡消费2194欧元。

(三)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支付,通常包括3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银行卡交易;二是支付者通过网上银行身份识别,在网上银行转账和直接借记,这种方式目前只可在一国范围内实现;三是通过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支付。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支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指支付数据和支付指令通过手机发起、传递和确认,可应用于在线或离线购买服务、数字或商品。移动支付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远程移动支付,通过Internet/WAP或SMS进行支付。目前,大部分通过Internet的远程移动支付基于银行卡;二是近程支付,通常在销售点直接发生。

二、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未来发展目标

近年来,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单一欧元支付区逐渐形成;二是各成员国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三是新的SEPA工具,如卡支付、贷记支付、直接借记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四是部分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变化,如单一欧元区证券结算体系(T2S)建设。

(一)是促进公平竞争性。基于共同的、开放的标准,服务供应商可在多国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扩大业务平台,推动创新,带来支付服务成本和价格同时下降,并对新进入者或其他成员国竞争者的市场准入提供便利,以此促进公平竞争。

(二)是促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性,并增加透明度。支付者可从更多的、有竞争性的支付工具中选择最适合需要的支付方式。同时,支付市场更透明,将引导消费者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是促进业务更具创新性。市场一体化可带来更多规模效益,对现有参与者而言,意味着节约更多成本或增加更多收益机会,且新进入者创新热情会更高,创新地域范围也会扩大。

三、欧盟培育和促进欧元区支付一体化的措施

(一)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

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应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确保遵守审慎监管原则的机构才能从事此类业务。市场准入业务包括跨国收购服务供应商、发行联名卡、信用卡支付方案、电子签名认证服务市场准入、依赖银行卡交易支付的付款机制等方面。

(二)增加支付服务透明度

目前,支付服务的真正成本通常是不透明的,特别是在信用卡方面透明度缺失严重,将给消费者、商家和欧盟经济带来更高的支付成本。欧盟鼓励通过利用综合返利、收取附加费等手段,使用消费者能够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对协议、接口、应用、服务等方面实行标准化

欧盟鼓励对银行卡、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实施标准化:一方面银行卡应遵循SEPA标准,即任何SEPA国家的银行卡,能够在其他SEPA国家的银行卡终端上使用;另一方面,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需要银行卡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统一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确保完全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以适应消费者流动使用需求。

(四)加强支付安全和信息保护建设

―是欧盟从1990年起就开始实施银行卡EMV迁移,即将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二是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切实做好数据保护,客户信息无论是在处理还是存储过程,都应存放在安全支付基础设施中;三是支付交易认证机制从设计开始,就必须包括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符合数据保护需求。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以制度作保障,加快建立非现金支付法规制度

一是推动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银行卡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业务规范和管理,促进发卡、使用、清算、收单等各环节业务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业务管理办法,夯实支付体系法律基础,有效防范支付风险。

(二)以规范促发展,加强对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尤其是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组织开展现场与非现场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风险监管,包括运行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风险防范与处置。

(三)以推动促普及,引导新兴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继续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改善受理环境,全面促进银行卡应用;二是优化政策和信用环境,促进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预付卡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等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开展。

零售市场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35-2

0 引言

零售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有生气的行业之一。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的发展表现为新兴业态大批涌现,旧业态在新兴业态的冲击下艰苦求存,市场集中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国内零售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零售业规模偏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内资零售业缺乏企业竞争力等。

本文通过对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搜集资料和分析比较之后,找出目前广州市零售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具有合理的、科学地的建议及意见,希望此研究成果能促进广州零售业在日后的发展,并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参考。

1 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

1.1 广州零售业经营现状

目前,在广东省,零售行业势如破竹,连锁经营的规模正不断地扩大,呈现出多种业态并行发展的大好局面,其发展前景可谓开阔。而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容小觑的人口流动量,长久以来一直积极推动着为零售业的发展。外资的引进使广州零售网点增长迅速,已逐步呈现出零售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改善,而其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零售业在广州具有了相当可观的生存潜力。

1.2 广州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结构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长期以来,我国的零售业是按业种来划分的,业种缺乏多样性,造成了零售业态的单一性。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先进的新型零售业态才开始被我国引进。而此时,广州的零售业态开始有了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纷纷崭露头角,为广州零售业带来了一片勃勃的生机。现今,广州零售业呈现百花争艳之势,多种零售业态并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2.1 百货店

在改革开放以前,百货店占据了广州零售业态的主体地位,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亦占了极大的比重。当时,以广州友谊商店为首的百货店,时至今日也依然是很多老一辈心中对零售业最为深远的象征。但随着零售业多元化的发展,新型业态的出现和兴起,极大程度上冲击了百货店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小,经济收益也逐渐下降,百货店作为一种传统的零售业态,在新型零售业态的浪尖上已很难站得住脚,在消费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一种饱和的趋势。

1.2.2 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零售业态问世以后,被誉为“现代化的零售方式”,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在广州零售业间卷起了一阵浪潮。与百货店不同,超级市场采用顾客自选商品模式,主要以销售食品、生鲜品以及日用品为主,商品品种齐全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超级市场在广州比比皆是,超级市场已成为广州零售业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1.2.3 便利店

相对于超级市场,便利店的店铺面积不大,因此在店铺选址上较超级市场容易,在市场上的分布也较超级市场广泛,但其提供的产品种类远远不及超级市场丰富,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及超级市场大。在广州,商业旺区或地铁口附近总是不乏7-Eleven和喜士多的身影,它们小巧而精致的身影总能成为广州零售业态的一抹亮色。

1.2.4 专卖店

专卖店吸引的消费群体一般为某个特定品牌的青睐者,这些消费者对特定品牌有着一定的认同感以及消费习惯,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偏爱的品牌,所以这种零售业态的消费群体大都较其他业态固定。专业店一般选址在繁华的商业区,而在广州,你可以在北京路步行街等商业旺区看到很多专卖店。

1.2.5 仓储式商场

仓储式商场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其特点为批发性强、成本低、规模大。它与超级市场类似,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工薪阶层,商品价格更为低廉实惠,因此商场装修大多简单朴素,以仓储式货架陈设产品,并以会员制招纳顾客。在广州,“万客隆”、“好又多”等仓储式商场的代表竞相斗技,分店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在羊城零售业内扬起了新的一波热潮。

1.2.6 个体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店便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迅速在广州站稳了脚步,它虽然店铺面积小,但数量繁多,分布极广,经营方式灵活,因此它亦在广州多元化的零售业态中谋得了一席之位。

2 广州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零售市场现状篇(5)

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药品零售行业加快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业态与服务模式,探索向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向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延伸服务,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居民用药经济性和便利性,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售药范围逐步放开及监管形式变化,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将会加快。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零售业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成绩。通过探索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里维护并且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率,能够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与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建设上取得双赢的成绩。

(一)我国医药零售业目前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医药经济也随着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药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医药零售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在不断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以及特有的市场运行模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①药品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我国的零售药店也一直沿用以销售药品为主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强化,传统的药店也在销售上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药品零售店的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模式的经营,目标更具有广泛性,将服务的群体扩大化,改变了以前的局限性的销售模式。致使我国药品零售商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推进了医疗体质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使传统的药品零售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②政府政策的不足

我国政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政府政策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有的药品零售商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太严但是市场监管太松,应该加强对零售市场的监管,在供给市场需求量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安全等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问题,重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让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到来为中国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既紧迫又艰难,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阻挡,中国零售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形成。这也是中国在面对WTO之际的一次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一大支柱的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在势不可挡的经济潮流中,必将百花齐放,竞相争妍的局面。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供应商与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了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加速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零售市场现状篇(6)

我国零售业已进入向外资全面开放的后WTO时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外资零售业就通过合资、联营等各种方式对我国的零售业市场进行了试探、摸底。如今,摆脱了政策羁绊的外资零售巨头更是挟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我国零售市场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势必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格局。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但这对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却并非是好事。因此,本文从市场集中的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现实市场状况进行解析,并从产业层面提出加强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市场集中程度一般是用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CR4)来表示。通过测算零售企业前4位的销售额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集中程度的数据,并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首先,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零售业的CR4从1990年的0.40%提高到2003年的2.60%,平均每年上升15.48%。其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自1990年到2003年来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很低。这一结论是通过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比较而获得。美国零售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其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的平均水平约在16%以上,远远超过我国零售业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另外,根据笔者对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零售业的商圈理论,零售企业的辐射能力随着其交易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便决定了零售竞争的相关市场往往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对零售业在区域的集中程度进行度量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程度。

笔者通过对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这五个大型城市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得出这五个城市的CR4依次分别为4.06%、4.36%、4.08%、6.4%、10.40%。分析可知,中国大型城市中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全国零售业的CR4相比,表明大型零售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力量,尽管这种市场力量依然相对薄弱。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备、传播设施和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发达的金融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优势,成为该地区的商品、资金、信息等流通网络的结点。大量的零售网点、机构和人才在大城市的聚集使之成为零售商业活动的核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城市的零售市场相比,我国大型城市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很低。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成因

市场容量急剧增长

市场容量的大小与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愈大,进入市场的企业就越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越小。尤其对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而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大多数商品在总体上已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从199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26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847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二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和5.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相应地带动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零售企业规模过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者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刺激了零售企业的繁荣。在众多企业进入零售业的同时,我国零售业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零售企业,2000年以前尚没有一家,2003年已达到10家之多。与自身的发展作纵向比较,我国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和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零售企业。例如,2003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为278081百万美元,而2003年作为中国最大商业集团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4851666万元人民币,沃尔玛公司是上海百联集团公司销售额的476倍。由此可知,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增加,且规模有一定扩大,但从总体考察规模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不合适的低进高退壁垒

从零售企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其规模经济壁垒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同时零售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并不高,从而形成了较低的技术壁垒。从零售企业退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折价销售或转让、合同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损失。对大型零售企业和国有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

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零售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有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零售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控制的统一,实现零售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我国零售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客观地说,我国零售企业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对国外零售业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的模仿引进的阶段。缺乏本土创新的“拷贝式”成长使零售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近几年我国零售市场上所开展的跨地域兼并重组之潮,使一些零售企业的规模迅速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变革管理却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整个零售业界的心头隐痛。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除了在提升零售企业品牌资产、打造零售自有品牌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控制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供应链整合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妥善解决采购部门、后勤部门与信息部门的职能整合问题,使目前形式上的加盟、连锁等先进经营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采购、营销联合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零售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国零售业正经历第二次开业高峰,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原有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店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超市、仓储店、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兴业态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尚处于浅层表面变革的局面。零售市场存在着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盲目扩张造成资源紧张、信用环境差尤其是零供矛盾不断增加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零售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零售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建立零售行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和改善零售行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

零售业行业政策的正确引导。零售业行业政策应侧重于提高零售业规模经济和调整进入退出壁垒两方面。根据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结构状况,如果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自我扩张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最后期限已过,缓慢的发展必然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参与已经到来的国际跨国零售巨鳄的同场竞争。因此,借鉴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形成大型零售企业的经验,我国政府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大型零售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零售企业集团。另外,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就提高进入壁垒来说,重点应当是政策法规性壁垒。例如,在新建大中型零售企业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城市规模、消费结构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审批,并实行大型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的“听证制”,以确保大型零售企业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零售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零售商业网点的合理发展;在降低退出壁垒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完善再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设置合理适度的进入、退出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做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协调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还需注意防范零售业走向过度集中而形成强大的垄断力量。即采取措施使市场集中度维持在有效集中度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小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协调工作的进行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因而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丰富的流通实践,加快修订和研究制订规范商品流通活动、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总之,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使之达到市场有效集中度区间,最终建立竞争有序、集中有度的现代零售业市场体系。需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俊豪.对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零售市场现状篇(7)

占比逐年提升

2007年网上零售市场出版物整体销售规模达14.2亿,环比增长达59.6%。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已占据整体出版物市场份额的5.42%,统计范围包括B2C 和C2C 市场。(见图“2003~2007年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规模”)

由于网上零售市场出版物均按折扣销售,平均折扣在7折左右,因此2007年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销售规模按定价统计达20.3 亿元,占据整个市场比重达2.98%,且在近5年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003~2007年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规模占比”)

由于大中小学课本和教辅教参等出版物市场是非竞争市场,网上零售渠道无法参与,因此在可竞争的出版物零售市场中,2007 年网上零售渠道占比达5.42%,且在近5年该比例也逐年上升。(见图“2003~2007年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规模占比(课本、教参除外)”)

树状降低成本

对于整个出版物零售渠道而言,网上零售是一个新兴的渠道。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渠道,兼具缩短零售渠道链和降低零售成本的多重优势。(见图“中国出版物发行渠道比较”)

中国出版物市场传统发行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一般按省级(或地区)划分,在各省(各地区)内向市县等市场渗透。

由于出版物渠道内货物双向流动较频繁发生,因此树状结构使得出版物流通成本较高,效率低下,零售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各书店仅服务于本地市场。网上零售渠道能够缩短,出版物流通链条,减少流通成本,同时实现“单店”覆盖更多的用户,能够实现较高的零售集中度,使得出版社铺货成本明显降低。

出版物网上零售商可以实现由一个网站和数个物流中心直接覆盖全国市场,并由出版社直接供货,省去中间若干环节,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由于增加网页几乎无成本,网上零售渠道扩展商品品类不受限制,主流出版物网上零售商在线商品品类接近百万,基本涵盖目前出版物市场所有产品。

由于运营成本较低,且拥有规模成本递减的优势,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均为折扣销售,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对读者吸引力巨大。

网络零售平台也兼具营销价值。出版物网上零售平台(购物网站)的各类排行榜、专题、用户评论等等内容均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营销资源,不仅引导读者购买,并可为出版、发行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

寡头加长尾格局

目前,中国出版物网上零售市场呈现寡头加长尾特征,除了当当、卓越两个领先者之外,其他厂商均为补缺者,该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当当、卓越不仅在市场销售规模上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创新能力方面也在整个市场中领先。

出版物市场作为网上零售产业中发展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在现有模式下,很难有新的厂商进入并快速发展,但市场整体规模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C2C 市场的出版物业务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网上零售渠道的市场集中度将呈缓慢分散趋势。

易观国际认为,传统出版物市场渠道效率低、成本高,且面临纸张成本增长、书价提升等多重挑战。网上零售渠道可以有效缩短出版物流通链,流通成本较低,实现市场较高的集中度,并且其折扣价的销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书价提升的压力。

出版物网上零售渠道将是最具竞争力的出版物发行渠道,未来整体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快速提升。

案例:贝塔斯曼难解渠道顽疾

案例背景:

贝塔斯曼集团于2008年6月和7月宣布关闭其连锁书店、书友会和贝塔斯曼在线等全部图书业务。

案例分析:

易观国际认为,贝塔斯曼在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战略上存在败笔,主要在于过分重视书友会和连锁书店业务,忽视图书网上零售模式,未能很好的契合中国图书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

易观国际研究发现,图书是网上零售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品类,传统书店和书友会业务面临如下两个方面的严峻压力:

一方面,网上零售服务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据易观国际统计,在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中,当当、卓越、淘宝等网上零售服务商经营的图书品类远超任何一家地面书店,折扣销售以及免运费的方式也使得传统书店难以竞争,而其配送体系覆盖全国主要的消费地区,较传统书店和书友会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网民已形成在线购买习惯,且基数不断扩大。相比3C、家居百货类产品,图书拥有单价低、标准化的特征,购买风险较小,在线购买的方式被更多网民接受。随着中国网民基数的不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消费更为集中的大中线城市渗透更高,传统书店和书友会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书店的房租成本以及书友会的目录成本等运营费用较高,且在采购和销售价格上都缺少竞争力,中小型书店和书友会在大中城市受到网上零售市场和新华渠道的大型书城的双向夹击,生存形势严峻。

零售市场现状篇(8)

一、饱和度的评价指标

1.零售饱和指数。国际上衡量零售饱和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零售饱和指数(The Index Retail Saturation,简写为IRS)。IRS=(C×RE)/RF。零售饱和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零售面积负担的购买额或销售额数,它主要揭示某市场区域某类商品或服务的潜在需求程度。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饱和指数;C为某地区购买该类商品和服务的顾客数;RE为某地区顾客平均购买该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商店的营业面积。从公式的内容看,该饱和指标是按照零售业态或商品种类计算的。若开展纵向比较,某种零售业态的饱和指数的计算值从低到高,然后趋于逐渐平缓下降,说明该种零售业态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若开展横向分析,在不同的零售业态中,零售饱和指数计算值高,说明该种零售业态的潜力比较大,相反零售饱和指数计算值低,说明该种零售业态的潜力比较小。

2.凯利的动态相对指标。美国学者莫顿·凯莉通过比较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和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情况,确定某种业态的饱和点。即如果某种业态的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大于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时,就代表出现饱和,相反则不饱和。动态相对指标=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当动态相对指标>0时则出现饱和;当动态相对指标

二、北京零售业态饱和度分析

(一)总体饱和度分析

近几年很多企业意识到单纯的价格战不能固守企业现有的市场份额,必需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在经济逐渐全球化的环境下处不败之地,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物流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近几年北京的零售业整体以稳健的步伐发展。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5~2010年。

本文利用从2004年到2009年的零售业态饱和指数数值展开纵向的比较,北京近几年的零售饱和指数整体逐渐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北京的零售业饱和指数经历了下降和回暖,2006年创下最低水平,即2.024706万元/平方米。随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达到历年最高水平2.482673万元/平方米,由此说明随着政府多项扩大内需措施出台,企业营销意识的改变,首都零售业的发展出现回暖。

(二)具体业态饱和度分析

1.百货店。表2中百货业态的动态相对指标在0点上下的波动幅度较大,2006年(—36.001%),2007年(4.606%),2008年(—21.642%),2009年(20.459%),这种上下大范围的波动起伏是机遇也是威胁。2009年百货 业态的动态相对指标在其他业态居于榜首。首都生活节奏相对其他城市比较快,消费者购物愿意选择便利、品种齐全的业态。同时价格仍是消费者关注的最主要的原因,百货业态近几年不断被调整商品定位、不断创新是导致波动的内因。

2.超市。北京的零售业态中超市的市场份额比较大,

2006~2008的市场份额为31%,29%,30%。所以无论是从超市的销售额还是对连锁商业的贡献来看,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超市的饱和指数在2004~2009年围绕1.8上下波动,起伏并不是很大,并且逐渐趋于平稳的状态,即零售商每平方米的营业额在近几年的变化不大,利润已经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超市的营业面积仍在不断的攀升,到2009年达到最高2340618平方米。从零售商的利益角度看,超市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饱和状态。动态相对指标评价业态是否饱和以0为分界点,2004~2009年超市出现饱和和不饱和交替的现象,但是不饱和程度相对较小,最大达到7.958%,饱和的程度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14.809%。从消费者利益角度看,对超市业态的需求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但是消费者对于超市的人员服务、产品质量、商店声誉、购物便利等方面的需求仍有发展的空间。零售商应该从消费者利益角度提升该业态的市场份额。

3.便利店。从2004年~2009年便利店的销售额变化较

小,围绕180254万元波动,对于零售商来说,这种平稳的状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便利店在平稳的发展。便利店业态的动态相对指标居于0点以下的年份居多,2009年为—15.784%,消费者对于便利店的需求还在继续,特别是它购买便利。所以便利店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处在快速发展的成长期。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多种零售业态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如百货商店、超市,需要企业吸收先进的技术,提供管理方法,建立市场调查机构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的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同时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引导连锁企业的网点布局、业态转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性竞争,规范零售业市场。

参 考 文 献

零售市场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40-03

一、引言

截至2008年1月,上海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34公里,形成了“一环七射八换乘”的网络运营格局,线网规模居全国之首。按照国家正式批准的《上海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上海将在2010年建成11条线运营网络延长到400公里,地铁沿线将出现259座车站和80个交通枢纽。到2012年建成13条线运营网络510公里。相应地,轨道交通沿线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必将发生变化,而目前对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空间发展影响方面研究的较少,蔡国田,暖研究认为广州市地铁强化了老城中心零售商业区,提升了天河新城市中心商圈的地位,加强了南部、西部和北部零售商业中心与边缘新零售商业中心的形成[1]。方向阳,暖研究发现地铁站点在吸引零售商业设施聚集的规律是以地铁站点为圆心向外,零售商业网点数逐渐减少,规模逐渐减小,说明零售商业有向地铁站点聚集的趋势[2]。地铁站口的零售商业聚集的区位类型从形态上可分为斑状、条带状、面状和团块锥体状4种,从层次上分为市级零售商业中心、区级零售商业中心和小区级零售商业3个层次等级结构[3]。以上海市为例研究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对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空间的影响进行概括。其次,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零售商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以实现轨道交通与零售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上海市轨道交通沿线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变化

1.城区零售商业中心的能级提升与新零售商圈的形成

轨道交通通车前的上海零售商业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条主要的商业街上海中心商业三街一城(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传统的零售商业布局主要是条状,分布在几条主要的商业街,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四川路。如图1所示:

而随着轨道交通的开发建设,一大批新的零售商业圈开始形成。零售商业布局开始向块状集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1号线的开通以及开发开放浦东中上海商城的建立,上海零售商业分布转变成了四街四城(即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新上海商城、徐家汇及不夜城商城),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上海站不夜城商城和徐家汇商城的形成与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密切相关。

近年来,地铁2号线、轻轨3号线的成熟,地铁5号线的开通,以及数条轨道交通的加速建设,目前的零售商业格局仍然处于不断演化中。轨道交通8号线使老西门商圈将拥有重新振兴的机会,9号线提升七宝零售商圈的能级,7号线是世博会地区的主要轨道交通线之一,将形成世博零售商圈。随着10号线的建设和开通,五角场新零售商圈正在快速形成。11号沿线规划建设南北向“主要零售商业商务功能与空间景观”轴线,曹杨真如新商圈也在形成,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3号线的相继通车、7号线的建设,使得宝山区呈现轨道交通交汇的格局,使宝山西城区、张庙等多个区域的零售商业发展条件得以提升——以上都可以看出上海轨道交通改变着老零售商圈,也将促进新零售商圈的崛起。新零售商圈如徐家汇、陆家嘴、新客站商圈、人民广场、五角场、张杨路商圈、中山公园商圈、静安寺商圈、曹家渡商圈(未来轨道13、14号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随着城市轨道网络的逐渐形成,零售空间布局将由传统的点状和块状布局逐步转变为多轴线、多中心、网络化的零售空间布局结构。在这一结构变化过程中,各组团的零售商业空间会重组,一些新零售商业区和轻轨经济将崛起。[4]

2.“枢纽型”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将加速

轨道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5年上海城市居民购物的出行方式中,轨道交通就占了49%。从国际大都市来看轨道交通所占比例已在90%~80%,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导交通工具,上海也在积极提升轨道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的比例。轨道交通将原商圈串联起来,反过来轨道交通大大便利客流到达枢纽型零售商圈,使以轨道交通交汇站点为中心的现代交通型商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汇集大量零售商业设施,从而形成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空间”。从2005年上海百货业10强分布情况来看,10强中的8强都与地铁站点“血脉相通”。[2]

轨道交通枢纽零售商业正在改变上海的零售商业格局。2号线、3号线中山公园站“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建成,使“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正式登陆上海;1号线、5号线莘庄站南广场“闵行商贸中心”,3号线、8号线虹口体育场站“虹口商城”,以及将来8号线、10号线五角场站,2号线东方路站旁的超级商业中心,都先后矗立起“零换乘”销品茂。“枢纽型”零售商业集聚地中,最大的是浦东新区的世纪大道站,轨道交通2号、4号、6号再加上在建的9号线二期,四线换乘,形成零售商业集群。现已形成“枢纽型”零售商业集聚的人民广场商圈和徐家汇商圈,对周边零售商业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到2010年上海将有l0个轨道交通枢纽有望发展成为枢纽零售商业中心,上海新客站、上海南站、静安寺、常熟路、徐家汇、上海体育馆、人民广场、虹口体育馆、东方路、东安路,将对上海零售商业在未来空间发展的趋向、特点和增长点上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图3 上海未来10个轨道交通枢纽零售商业中心

Fig3:10 key position retail business centers in Shanhai in the future

3.郊区新城、新市镇零售商业的产生与快速发展

上海1号线自1995年通车以来,对城市人口的迁移作用非常明显,人口主要由轨道交通线路通达的上海市中心城核心区迁出到线路通达的近郊区和郊区。[5]这就会使郊区周边形成一个“城市边缘商业链”,这种人口迁移的趋势将对零售商业布局规划、商业中心区域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对沿线区域人口具有集聚效应,特别是两线或数线换乘的交通枢纽商业前景乐观。商业布局将根据轨道交通规划而定,会在轨道交通周边发展一定规模的商业。如嘉定新城与市区连接的轨道交通将有11号、13号、14号、16号、17号线等5条轨道交通线,规划在11号线站点设置沿线商贸服务区,合理布局轨道交通沿线5个主要站点周边1-2平方公里的商贸服务业;11号线嘉定段采取“地铁+物业”的站点综合开发,地铁为物业吸引人流,物业为地铁催生客流,嘉定具有商品集散能力,可以做批发加零售的商业,从而嘉定的零售商业格局将随着11号线的通车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根据郊区零售商业发展的要求,在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临港新城等与大型枢纽邻近的区域设置相应商业设施。如2006年10月,9号线松江新城站商业广场项目开工,将利用“地铁商圈”优势,打造成松江地区商业中心;松江新城的零售商业到“十五”末基本形成以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和两条商业街为主体的基本框架[6];9号线还将形成九亭、泗泾等郊区零售商业中心。上述以嘉定和松江新城为例简要分析轨道交通会带来郊区新城、新市镇零售商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成熟使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连成整体。发展成熟后的轨道交通并不是线的概念,而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网络概念,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正是这种网络型分布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因为错综复杂的网络线而彼此相连、彼此影响,形成整体,成为一个地理位置上分开的特殊的“零售商业群”。

二、轨道交通影响下的零售商业空间过程认识

零售商业区位因子主要包括交通、地价、人口、文化、空间经济结构、环境等,其中交通因子对零售商业的影响尤为重要。根据上述,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零售商业活动空间的不断演变,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城区零售商业能级提升阶段

在轨道交通刚开通时,原来城区的零售商业以条状商业街和点状商城为主;随着轨道交通通车,交通通达性提高,商业街与点状商城的服务范围扩大,人口流量迅速扩大,消费能力大幅提高,零售额快速上升,使原商圈的能级提高,并有助于新的商圈形成。商业布局开始向块状集中发展,并逐步向多轴线、多中心、网络化的零售空间布局转变。如随着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通车,上海零售商业空间由原来的“三街一城”转变成“四街四城”商业;现在五角场、七宝、静安寺等商圈的能级正在提升。众多商圈形成多中心、网络化格局。

2.枢纽型零售商业发展阶段

如上海市“十五”规划中十个枢纽型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沿线土地开发的廊道及辐射效应,零售商业网点也沿着轨道沿线布局和外延,几条轨道交通的交汇点或者是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发展成城市的各级副中心,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模式逐步显现。零售商业向交通节点集聚,以节点为据点辐射分布,对周边零售商业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3.郊区零售商业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向郊区延伸,郊区零售商业将成为未来城市零售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随轨道交通延伸到郊区,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商业服务部门迁往郊区的首当其冲,零售商业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人口的向外迁移,势必使零售商业服务部门随之外迁;加上零售商业的现代化,超级市场、巨型市场、购物中心纷纷出现,它们占地大,兴建在交通便捷、地价便宜的郊区更适宜。中长期来看(10-15年),零售商业发展的重心存在由城市市区向郊区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趋势。如上海现在的松江(9号线),将来的嘉定新城(11号、13号、14号、16号、17号线),临港新城(11号线)的零售商业发展将随着轨道交通的通车、人口郊区化而迅速发展。

三、结语

本文结合上海市研究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活动空间影响,将零售商业空间的演变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区零售商业能级提升阶段、枢纽型零售商业发展阶段、郊区新城零售商业快速发展阶段,当然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能是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阶段为主。当城市处于轨道交通建设起步阶段时,城区零售商业的能级有较大提高;当轨道交通建设成网络,在轨道交通的交汇点就会汇集大量零售商业设施,这个阶段以枢纽型零售商业发展为主,城区零售商业能级当然也会随之提升;随着轨道交通线延伸到郊区新城,零售商业的郊区化,新城零售商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城区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轨道交通使各零售商圈的影响范围扩大,零售商圈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零售商圈应加强特色化,进行互补型经营,这样更有利于零售商圈的发展。但是轨道交通站点对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具体影响,对原有零售商业业态结构的影响,以及轨道交通与郊区新城、新市镇零售商业相互作用的机制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0402。

[1]蔡国田,暖.轨道交通对广州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4):65-67.

[2]方向阳,暖.广州地铁沿线零售商业形态与空间分布探讨[J].人文地理,2004,19(6):12-16.

[3]方向阳,暖,蔡国田.广州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类型分析[J].热带地理,2005,25(1):49-52.

[4]雅虎财经.轨道交通正再度刷新上海商圈[EB/OL].(2005-06-06). http://shbbs. / 1210070046~-1/16235343_16235343.htm.

[5]曾智超,林逢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迁移的作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8(2):24-27.

[6]上海经济委员会.《上海商业发展行动方案》[EB/OL].(2004-11-11)http:///lmxx/ej/mb.asp?text_id=4489&lmbh=134%7C135%7C136%7C137&sub_lmbh=%7C134%7C&z_lmbh=36&y_lmbh=32.

零售市场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13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连锁零售的经营方式在我国迅速兴起。零售业迎来了变革式的发展,而自2004年12月11日起。商业批发与零售业对外资实行开放以来,零售商规模不断扩张,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零售商一改过去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成了拥有相对优势地位的一方,开始向上游供应商提出以通道费为代表的合作条件。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的合作模式,的确为大型零售商降低经营风险、迅速扩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也同时为供应商保证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但随着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以及大型零售商相互之间的竞争白热化,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提出的合作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引发了很多激烈的矛盾,如家乐福与康师傅、国美与格力、百安居与以雅迪尔为首的建材供应商都引起过舆论的高度关注。

一、大型零售商买方势力的衡量

无论是作为卖方的供应商还是作为买方的零售商,其相对优势地位都是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供应商是普遍具有优势地位的,而之后零售商则逐渐的获取了这种优势地位;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时间是普遍后移的。以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正是供应商和零售商势力激烈交锋的时候,因而零供冲突尤其频繁突出。本文舍弃“抗衡势力”、“垄断势力”等术语,以买方势力来描述零售商的地位,以期更准确地描述我国零售市场现状。

通常用市场集中度这一指标来衡量买方势力,市场集中度测量的是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用来衡量买方或者卖方企业的数量和相对规模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市场集中度越高,买方势力就越强,反之则越低。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CRn)、赫芬达尔——赫希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等。CRn一般是指某个行业内规模最大的n家企业(根据国际惯例,n取值通常为4、8、10等)的有关指标总和与整个行业相应指标总和之比重。HHI一般是指某一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平方加总。因为计算HHI的数据很难全部获得。所以虽然CRn是绝对指标,但由于计算该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强,因此,很多市场势力研究中都采用这一指标,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零售业的买方势力。取n=4。即计算CR4。表1为2000-2012年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情况。

通过表中数据可以得知,从2000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CR4从2000年的0.84%升至2007年的4.33%,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其中CR4增长率在2004年达到了55.67%,但是从2008年开始,CR4又呈缓慢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为2.49%。这说明零售业在我国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之后。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尽管如此。CR4在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同期的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划分标准,我国总体的零售业是属于分散寡占型。但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乡零售业更是呈现出巨大差距,在一些零售业发达的城市,不管是大型连锁超市还是家电卖场都表现出较强的买方势力,并初步呈现出寡头垄断的趋势。

二、大型零售商买方势力的影响分析

(一)大型零售商买方势力的社会福利分析

分析我国零售市场现状。大型零售商通常对上游供应商具有买方势力,而由于我国大型零售商的竞争也比较激烈,比如在一些大城市的繁华社区。通常会有多家大型超市网点进行直接竞争,因此。大型零售商对下游消费者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卖方势力。因此,我们假定上游供应商是完全竞争的,大型零售商之间也是完全竞争的,对上游供应商具有买方势力。而对下游消费者不存在卖方势力。图1分析了这一市场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如图1所示,S代表上游供应商的供给曲线,D代表大型零售商的引致需求曲线,因为假定上游供应商是完全竞争的,因此有D=VMP,即引致需求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而大型零售商之间也是完全竞争的,因此有D=VMP=AVP,即引致需求等于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平均产品价值。在大型零售商不具有买方势力时,S与D交于点b,此时均衡价格为Pc,均衡产量为Qc;在大型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此时的均衡点为a,即边际成本曲线MFC与引致需求曲线D的交点,此时大型零售商的购买量为Qm。对应的价格为Pm,由图1可以得出,PM

(二)大型零售商买方势力的社会效应分析

虽然大型零售商买方势力的兴起使得社会福利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纵向一体化的产物,在带来负面社会效应的同时。买方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正面的社会效应。应该辩证看待。

1 买方势力的正面社会效应。在大型零售商兴起之前,供应链上具有市场势力的通常是制造商,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市场势力的制造商会形成垄断,不仅在产品价格上有绝对的控制力,而且这种垄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商的创新。甚至降低产品的质量,给社会福利造成不小损失,20世纪90年代之前很对发达国家的制造商垄断都印证了这一不利影响。伴随着零售商规模壮大。市场集中度提高,大型零售商形成了可与制造商抗衡的买方势力,供应链上的纵向关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大型零售商可以与制造商讨价还价,并且在大型零售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将这种福利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终受益。此外,伴随着零售商的壮大发展。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交易成本、管理成本下降,零售行业整体效率提高,给消费者不仅带来了更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消费者购物不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成为了一种休闲方式。

2 买方势力的负面社会效应。过犹不及,当大型零售商的买方势力从抗衡势力发展成一种垄断势力之后,由垄断带来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零供矛盾激化,大型零售商不仅巧立各种名目收取进场费,还利用自身买方势力的优势,延长应付账款的账期,大量占用供应商资金,造成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资金紧张,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维持正常的利润。制造商和供应商不得不涨价,将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此外,一些制造商和供应商还对中小型零售商索要更高的价格,导致中小型零售商交易条件恶化,带来水床效应(water-bed effects)。疲于应付大型零售商的制造商的创新力下降,产品质量也不能很好地保证。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制造商和供应商不得不退出大型零售商的销售渠道。降低了零售市场产品的多样性。而一些实力较强的制造商不得已与大型零售商闹翻,以断货为手段进行讨价还价,最后很可能两败俱伤。因此,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应该合理引导买方势力,促进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三、规制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政策建议

(一)对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规制现状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可以用来规制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法规有:1993年颁布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2005年制订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06年颁布实施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2008年颁布实施的《反垄断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在防止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行为认定较复杂、执行时难度大,导致现有法规的可执行性较低。如《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虽然对年销售额1000万以上的零售商及其分支机构对供应商的收费做出了限制,但由于其仅仅限于条码费、店庆费、装修费等通道费种类,且界定模糊,可执行性低;《反垄断法》也没有针对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行为给出详细的规定。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并提高其可执行性。

(二)规制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政策建议

1 应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对大型零售商滥用买方势力的规制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既不单独站在供应商、制造商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单独站在大型零售商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公平竞争、公平交易和市场效率的角度综合考虑规制措施,促进制造业和批发业、零售业共同的健康发展。

2 完善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基础的规制体系。我国已经出台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这样基础性的法律法规来规制企业的市场行为,现在缺乏的是可执行性强的、专门针对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的法律法规。因此,一方面对现有法律法规出台新的解释和规范,提高其可执行性;另一方面针对法律空白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大型零售的企业行为。

零售市场现状篇(11)

关键词 :跨国零售商;本土零售商;斯塔克伯格模型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新态势

1.跨国零售商在我国零售业中日渐发展壮大

1991年,日本的八佰伴与第一百货在上海合资成立第一八佰伴,正式拉开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序幕。外资零售企业2012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快于行业平均速度。321家外资投资零售企业的外资利用规模达19.11亿美元,同比增长5.46%。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数逐年增加,2006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迎来攀升的高峰期,门店数额由3781家大幅度扩张为10289 家,2011 年达到巅峰,门店数达到20456 个。“2012 年在华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6%以上,外资大型超市单店销售额均在3亿元左右”。2012年公布的外资快速消费品百强数据显示,其中外资销售额占35%,在华零售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

2.网络零售逐渐盛行,多种零售方式融合发展

随着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零售日渐成为一种与实体店铺零售一争高下的零售方式。零售商意识到网络零售的重要性,纷纷着力构建网络营销体系。“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13205亿元,同比增长4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

(数据来源:《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由图一可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逐渐繁荣,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从2009年的2600亿元到2013年的18851亿元,每年交易规模以约1到2倍的速度增长,2014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27861亿元。零售行业中网络零售逐渐盛行,多种零售方式融合发展。

3.兼并重组现象越来越多,出现“强强联合”模式

近年来,全球零售业联合、兼并做大规模现象层出不穷。面对激烈竞争,零售商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生存、发展壮大,规模化是必然趋势,联合、兼并也成为普遍现象。例如,国美先后收购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物美收购美廉美等。“2013年,我国零售业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至少44%,共计36起,并购交易总额甚至接近2012年总额的4倍,其在连锁超市体现得尤为明显。”

纵观我国零售业并购案发现,以往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多为“大鱼吃小鱼”模式,但近些年出现“强强联合”趋势。例如,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排名显示,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同年二者战略合作,强强联合。此次联合使两大集团老大地位更稳固。这样的强强联合也出现在物美与美廉美之间。

二、跨国零售商逐步垄断战略

对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各方说法不一。庄尚文(2009)、程贵孙(2010)等从产业链角度探讨了在通道费上跨国零售商对供货商的纵向控制;王平(2009)、赵亚平(2008)等从法律与行政规制角度探讨了跨国零售商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及其措施;吴清萍(2009)等运用经济模型探讨了跨国零售商与上游企业的博弈;陈甬军(2008)等联系我国实际探讨了跨国零售商纵向控制对我国制造业产业优化和升级的影响。

国外文献研究中,Dobson(1997)等运用价格竞争范式分析了零售价格与抗衡势力的关系;Chen(2003)认为,零售价格变化反映出抗衡势力与卖方势力的联合效应。本文主要从跨国零售商给本土零售业带来的弊端,论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运用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走向垄断,逐步控制我国零售业市场,提出应对措施。

第一阶段:打破原有市场完全竞争状态,价格与销量均衡消失

模型假设:我国零售业市场中存在n个零售商,第1个零售商为领导者,其余n-1个为追随者,第i家企业为n-1家跟随企业中的任意一家企业。假定需求为简单的线性需求,市场价格p=a-bq, 作为行业产量Q =q1 +q2 +…+qn 的函数的均衡价格,其中i=2,3…n-1。领导者预期追求者试图在领导者的选择既定的情况下也实现利润最大化。领导者为了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必须考虑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当许多零售商不断进入,行业中零售商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零售业商品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状况。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零售商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此时的总产量既定,为。领导者产量为,对应的价格公式为p =a -bq1。包括所有跟随者产量总和为,。图中四点坐标分别为: 。如图二所示,领导者与跟随者价格直线与成本线分别相交于A、B两点,此时P=MR=MC,零售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然而,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成为跟随者,且销售额占比越来越高,改变了现有的市场格局。假设领导者与跟随者价格和成本保持一致,跨国零售商销售量的增加必会刺激领导者增加销售量,领导者价格线右移至B点。领导者与追随者销售量均增加导致价格下降至P’ ,与其相交于C、D 两点。此时MR ≠MC ,价格不再等于边际成本,零售市场完全竞争状态消失。

第二阶段:跨国零售商逐步成为垄断者

本文用内资零售商指代本土零售商,私营零售业中多以中小零售商为主。本土零售商中私营零售商占据五成左右,中小型零售商构成本土零售商主力。跨国零售商与本土零售商价格竞争,使中小规模零售商亏损。长此以往,中小型零售商资不抵债、破产清算,在价格战中被淘汰出局,本土零售商势力必会大大减弱,无法与跨国零售商抗衡,占据绝对优势的跨国零售商成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

模型假设:中小型零售商被迫退出竞争,零售业市场上只存在本土零售商和跨国零售商,跨国零售商是斯塔克伯格模型领导者,其产量表示为y1,本土零售商产量表示为y2。均衡市场价格取决于总产量,用反需求函数P(y)表示行业产量Y=y1+y2的均衡价格。假设领导者预期追求者试图在领导者的选择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领导者为合理做出自己的生产决策,必须考虑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跨国零售商成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其产量为y1= a/2b,本土零售商为追随者,其产量为y2= a/4b,跨国零售商的产量是本土零售商的2倍。

下游跨国零售商成为上游供应商的主导零售商,占有市场优势。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进行纵向控制并滥用市场优势,表现为不合理收取通道费、进店费、节庆费,占用拖欠供应商货款,压低进货价等。加重了供应商的资金负担,影响供应商正常生产运行。久而久之,供应商资金无法回收投入生产,导致破产、退出市场。不仅损害了供应商利益,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也带来弊端。

供应商遭受跨国零售商不公平对待,考虑到跨国零售商需求大、竞争力强等因素,仍然会选择其为合作伙伴,严重挤占了本土零售商的进货渠道。此外,跨国零售商强迫供应商达成排他性交易或独占区域等协议,对本土零售商是致命打击。本土零售商进货渠道缩减,产品来源受限,无法确保商品供应的持续性与实时性,造成本土零售商与市场滞后甚至脱节。

本土零售商在我国零售业中的失利,使我国零售业市场势力失衡,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不复存在,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无法发挥。竞争的缺失也致使零售企业失去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动力,既得利益者更注重维持现有利益,而非注重改善消费者福利,提高市场福利效应。跨国零售商成为我国零售业垄断者,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与控制价格权力,新零售商一旦进入市场将会遭受跨国零售商全力打压,与其竞争更是难上加难。垄断高价将损害消费福利,零售业物价将大幅度攀升,我国零售业陷入被跨国零售商垄断操控的局面。

三、应对措施

1.积极促成本土零售企业联合,应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

本土零售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十分了解,但较大部分是私营业主。他们的致命弱点是,经营主体分散,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信誉度不高,经营商品不统一,没有雄厚的经营资本等。需要本土零售商不断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市场销售战略计划,分阶段、多渠道销售产品,自建营销网络,提升技术含量和品质,创立民族品牌,提高谈判技巧和水平。此外,联合聚众经营能产生强大抗衡力,获得规模效益。与上游供应商合作,优化物流配送机制,规范行业收费机制,实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由此抗衡跨国零售巨头依靠品牌、资金等优势给上游企业带来的破坏与压榨,在保护我国制造业同时,确保本土零售业利润。

2.以法律做盾牌,保护我国零售业正常发展

法律规范能为我国零售业发展保驾护航。《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对通道费、进店费等做出明确规定,有效避免了上游供应商与零售商,尤其是跨国零售商之间的利益纷争,杜绝跨国零售巨头利用自身优势对上游企业压榨和垄断性控制,从而保证了本土零售商的基本利益。

3.本土零售商应重视网络零售业务的开拓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同比增长93.7%,预计2013 年网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 万亿元”。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相比,买方订货、产品展示、营销、物流等都更快速、便捷、有效,被广泛接受。近几年,现代网络与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本土零售商可借助网络零售影响力增强实力,抵抗跨国零售巨头的冲击和挑战。

跨国零售商进军我国,对我国零售业造成冲击。跨国零售商分割了本土零售市场,给本土中小型零售商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削减了他们的进货渠道,挤占了他们的利润空间,甚至形成行业垄断,操控我国零售业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面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我们要完善法律保护我国零售业正常发展,也要自强不息,相互联合合作,形成规模加以抗衡。

参考文献

[1]吴绪亮.纵向市场结构与买方抗衡势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2]王平,赵亚平.跨国零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规制评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23(6).

[3]王平,潘月杰.跨国零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及其法律规制[J].改革与战略,2009,25(188).

[4]肖迪.基于结构分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行为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吴清萍,忻红.零售商买方势力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研究,2009(40).

[6]吴清萍.零售商买方势力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7]吴绪亮.买方集中、纵向限制与抗衡势力——解析加尔布雷斯假说的反垄断涵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5.

[8]于立,吴绪亮.纵向限制的经济逻辑与反垄断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

[9]程贵孙.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成因、经济效应与政府规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张茜.基于市场势力的主导零售商纵向约束:效应分析与规制思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

[11]陈甬军,胡德宝.中国的买方垄断势力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