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7:00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 糖尿病 高危因素 基层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卫生条件也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患三高疾病(又称富贵病,即高血压病、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在牧区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因此糖尿病在牧区近几年发病率逐年呈增长趋势,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1]。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要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充分了解和分析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和保健措施,提高广大群众对糖尿病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

一、糖尿病病的概念

糖尿病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发其他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国家要加大力度研究预防保健措施,有效控制和防预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扩大。

二、糖尿病病的高危因素

原发性糖尿病病的高危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遗传、肥胖、生活因素、胰岛素及升糖激素等都可引起糖尿病病。据报道 :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排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InterAsi-a2003年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5.5%,35~74岁的成年人中,男性患病率为5.2%;女性患病率为5.8%。如按总人口计算,2000~2001年中国共有约3000万糖尿病患者,但是被诊断的只有710万占23.6%,其中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药治疗的仅有300万~350万[2]。

三、糖尿病病的健康教育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80-10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 ,糖尿病病因致残、致死率高,给牧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开展糖尿病病的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应采取以牧区为基础,针对血糖正常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病人持续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三位一体的三级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和推迟糖尿病发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3.1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糖尿病病病因不明,但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通过预防和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社会群体的发病率。病因预防重在干预不良行为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据报道 ,健康生活方式可使糖尿病病发病率下降50%,而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目前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

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每个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能够自我保健;(2) 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体力劳动,避免超重、肥胖和过度紧张等(3) 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及有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行为因素,采取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4)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有效方法。(5)降低脂肪的摄入:特别是不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6)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有效方法。(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鼓励牧区全民多参与牧交等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适当地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精神紧张。(8)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措施是早期药物控制使血糖基本正常,同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当体力活动及正确的药物治疗

3.2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防治糖尿病可使糖尿病病的并发症减少50%,故应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和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以采取定期健康指导:(1)定期健康查体,对35岁以上和脑力劳动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糖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定期监测血压,学会家庭内定期自测血糖或到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点测量血糖;(2)定期培训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并对社区居民和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有关知识的宣教,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增强糖尿病诊治的自觉性和依从性;(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糖尿病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确实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3 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病人实施长期随访照顾,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将血糖恢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青年人、中年人或通过康复医疗,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对已有并发症发生的患者应:(1)建立家庭病床,要有专职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指导和定期回访。(2)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家属积及参与康复计划。(3)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地恢复其功能运动。(4)创造条件使患者能积及参加牧区活动,对不能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患者,可进行必要的环境改造,并力争恢复一定的工作。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2)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不断上升,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长,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临床中大多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护理干预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1]。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一般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在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18例高血压糖尿病并发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0mmol/L,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观察组中,男58例、女51例;年龄52~83(66.8±9.3)岁;高血压病程在9~41(19.5±7.3)年。对照组,有男61例、女48例;年龄53~82(65.9±9.1)岁;高血压病程在10~40(20.2±7.7)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109例患者采取一般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即严格按照护理计划以及护理操作规程开展相关工作,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的病情及脑出血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护理措施,具体内容:①生命体征观察:密切监测患者脑出血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瞳孔与和神志意识变换,预防并发症。一旦患者呈现进行性昏迷加重、心率下降以及血压上升等表现,提示颅内压上升,如果同时合并存在躁动、瞳孔忽大忽小改变或呼吸深且慢等表现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应立刻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②血糖护理:糖尿病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和手术本身等因素可能引发较强的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出现血糖急剧升高现象。同时,发病后患者禁食而可能出现低血糖,因此,结合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实际情况做好血糖护理非常关键。定期测量血糖,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对于血糖水平超过10mmol/L的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尽量保持患者的空腹血糖<7mmol/L[2],以促进切口愈合、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③血压护理: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术后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血压控制不当还有可能出现脑疝。为防止患者术后血压异常上升而引发再次出血,护理人员可结合医嘱给予小剂量的降压药物进行调整。密切监测血压状态,维持在160~180mm-Hg,同时要在警惕血压过高的情况下还要重视低血压的发生,因为血压过低可能造成及脑灌注减少,不利于康复。一旦出现血压出现明显异常,应立刻通知医师处理。④脑出血护理:患者术后多采用降温措施,以降低机体组织的代谢、减少再出血和促进恢复,对于有必要的患者可以配合冬眠疗法进行干预。另外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部位受到损害,大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体温波动现象。如果体温异常升高,应立刻采取物理降温,如用冰毯,则温度控制在27~33℃[3],严格按照冰毯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防止体温出现骤升或者骤降,使用过程中应密切检测患者体温,观察与皮肤接触部位的情况,预防皮肤冻伤。⑤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维持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可协助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自行将痰液可出,必要时可雾化吸入。对于昏迷患者或者无法自行咳嗽的患者可采取气管切开,以及时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达到预防肺部感染的目的。当昏迷患者的气道分泌物较多、粘稠时可用生理盐水湿化处理之后再进行负压吸引。1.3研究指标(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2)护理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高血糖、低血糖、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的发生率;(3)在患者出院之间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实施处理,定量数据用(x珋±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定性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有序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见表1。护理前的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观察组109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5,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讨论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高血压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上升,一旦发生脑出血,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难度。与此同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其脏器与胃肠功能出现明显衰退,患者的预后更差[4]。通过生命体征观察动态性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发现异常之后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提高治疗的时效性、改善护理质量;通过血糖护理稳定患者血糖指标,防止由于高血糖或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血糖波动对脑出血治疗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脑出血护理,预防中枢性高热的发生,减少脑组织的损伤进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呼吸道护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通过上述措施监测患者的体征、加强对血压、血糖的监测与控制,预防脑疝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促进患者健康的意义重大。最终,对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的血糖和血压水平更为稳定,护理满意度也更高。最终取得良好的护理成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亓剑凤.循证护理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规范化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8):35-37.

[2]李小华,李斯明,刘淑娴.血糖控制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36-37.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3)

糖尿病是以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具有病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其通常会选择在家庭或基层医院来维持治疗过程。因此,加强对基层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指导和干预对于患者的疾病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对基层社区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措施以及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进行了本次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小区中的糖尿病患者共38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0.67±7.52)岁,病程2~9年,平均(4.31±2.80)年;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59.58±8.01)岁,病程2~10年,平均(4.81±3.0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干预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糖以及常规护理工作和药物、饮食、生活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干预的基础上采取系统的防治措施,并定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精细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疾病相关资料、组织患者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并发症的警惕和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治疗。(3)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4)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急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5)通过电话访问或家访等形式定期对患者进行跟踪访问,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并为其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

1.3评价标准

1年后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包括:对比患者接受护理指导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HbA1c、总胆固醇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本此研究数据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7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口肥胖率的也逐渐的增加,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到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人数则已在3000万以上,成为心血管和肿瘤两大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健康杀手”[1]。糖尿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的长期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以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继而对患者的健康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影响。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现将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妇科疾病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为56.29±3.20岁。均合并糖尿病并实施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方法以及血糖范围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进行血糖控制是关键手段,而正确的饮食治疗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的限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长期坚持能够降低体重,明显的减轻胰岛的负担,使机体降低对胰岛素的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正常水平。指导患者术后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少吃煎炸和腌制品并相应的根据患者的水肿程度限制钠的摄入,限制食盐量应不超过2g/d,注意体内离子钾和钙的补充,教会患者及家属制定适合患者治疗的食谱,注意总热量的控制的同时保证术后的营养。

1.2.2 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护士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关于糖尿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并告知低血糖的有效处理方法。对于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指导患者能够正确的使用胰岛素的方法,并准确测量三餐前和睡前的末梢血糖仪血糖,将血糖值准确记录并告知医生进行调节胰岛素的用量。指导患者准确、及时地注射胰岛素,用量精确,注射后30min必须进餐,防止发生血糖反应现象,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周身大汗、脉速、昏迷等低血糖现象,最佳血糖控制范围是空腹血糖数值为6-10mmol/L,尿糖值为(±),尿酮为阴性[3]。

1.2.3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指导患者及家属按时医嘱服药,并根据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监测的结果合理用药;降压药多为控制剂和缓释剂,注意定时、不可随意调节用量,切忌勿口嚼服药应该整片服用;控制血糖的药物,其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α-糖酐酶抑制剂应在进餐第一口服用;双胍类是在餐后服用的。

1.2.4 心理护理对策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疾病,在后术后由于血糖的控制会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而且一旦发生糖尿病合并症可遍及全身的重要脏器及器官[4],因此在护理患者中不仅注重患者的基本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更加注意的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疏通,向患者讲明关于糖尿病合并症的相关症状和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疾病,告知患者避免出现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的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并将切口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患者满意度。

1.4 数据统计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血糖控制范围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时两种病种会互相产生作用,能够加重病情。手术后机体应激作用可能诱发糖尿病,并可以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而且糖尿病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甚至出现切口感染的发生。因此,对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血糖,强病情观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鹤.内科护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2006.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5)

社区基本情况

怒江地区总人口数约38 000人。常住户籍10 300户,其中男19 800人,女18 200人。>60岁老人4000人。0~7岁儿童1300人;育龄妇女10 570人。经统计显示,>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10%,

社区高危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20~50岁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心理不稳定,部分人士有抑郁障碍。活动少,易患颈椎病、腰椎病等。对医学知识缺乏,不懂自我保健。

社区主要卫生问题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环境、社区资源等调查,发现影响社区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有环境污染、居民健康行为意识差、饮食不合理、人口“老龄化”。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6)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1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提高,人们生活也明显升高,特别是膳食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高血脂血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增加,这几种疾病常伴随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疾患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已成为公众关注话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生活方式,特别是膳食进行干预是目前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现将我市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对慢性代谢性疾病措施效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咸宁市温泉为范围,从门诊病例中,根据体检和血生化检查确定适宜慢性代谢性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入组时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观察中无一人退出。

1.2营养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干预组进行营养干预,半年后对照两组前后效果及两组最终效果,干预方法有:

1.2.1营养教育。通过健康讲座或者个体制定相结合,对膳食营养观念进行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有关营养及疾病的防治方式,包含“控制体重、体重与慢性代谢疾病关系”“高血压、高血脂防治基本措施”“食物的种类及营养价值”等进行宣传教育。

1.2.2膳食原则。参照国外资料[2],根据本地区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分别制定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膳食原则,通过能力检测仪器检测个人实际消耗的热量,按照饮食、运动能力的,用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原理开出个性化处方包含总摄入量、三餐食物的种类及数量,个性化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营养指导,让膳食结构符合健康要求。

1.2.3具体措施: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限制脂肪摄入、合理食用烹调油、限制钠盐、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度饮酒、限制甜食 ( 单双糖)、多饮茶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咖啡碱等植物化学物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体重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1.2.4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在开始及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后半年后制分别取手指血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到、时血糖,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胆固醇(胆固醇酷酶法)和甘油三酷(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每两周测量一次血压和体重并记录症状。

1.2.5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录人数据并进行资料处理,组内比较检验,P

2结果

通过半年观察,干预组有明显效果。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三酰甘油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升高0.18mmol/L,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医生和营养师们已经越来越注意用膳食来防治各种疾病和维持人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124名咸宁区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营养干预后发现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降低。

在对糖尿病人的营养干预中,强调适当地减少主食,鼓励增加粗粮比例,多吃蔬菜及豆制品;对高脂血症者严格控制热量摄入,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保持理想体重,少吃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饮茶;对血压异常者重点是控制能量,限制食盐、少钠多钾,减少胆固醇及脂肪的摄入,增加瘦肉、禽鱼肉及蔬菜的摄入,经过营养预后以下观察指标平均降低:空腹血糖0.81mmo1/L,餐后血糖1.80(lnm o 1/L,胆固醇1 13mm o 1/L,甘油三酷} 37mmo1/L;血压、体重明显降低,症状得到明显改变由此可见,合理饮食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者确有改善代谢、稳定病情、减少症状发生。

合理的饮食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中的许多成分,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合理膳食对防治这些疾病是合乎生理、安全有效的措施人。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50-03

糖尿病肾病(DN)在临床的治疗方法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在血液透析中患者会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食物摄入减少,从而造成低血糖反应发生。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DN老年患者具有的行为改变、认知能力变弱,从而造成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增加。除此之外,临床实行无糖血液透析治疗也是造成患者发生低血糖现象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葡萄糖会透过透析膜而流入透析液中,从而导致葡萄糖流失,进一步促进了低血糖反应发生[1-2]。患者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时会表现出呕吐、身体乏力、冒汗、身体发抖症状,如果是严重低血糖反应时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昏迷、抽搐情况,严重者还会造成死亡。所以,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实行血液透析治疗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积极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对于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共有40例,均为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实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中女11例,男29例,年龄56~75岁,平均(59.2±1.5)岁。病程为2~12年,平均(5.4±1.4)年。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都是一周进行2~3次血液透析治疗,并给予药物治疗,患者空腹血糖均保持在4.8~9.5mmol/L。40例患者共进行了1400次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治疗选用德国费森尤斯4008H血液透析机设备,另外透析液:无糖碳酸氢盐;透析器:德朗透析器透析器;透析水:双级反渗水。治疗时间:1周2~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4~5h,控制血流速度维持在240~260mL/min之间。针对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速等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密切检测,通过快速血糖仪来帮助检测透析通路静脉血液中血糖水平。

对于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患者给予对应护理措施及供糖治疗,对于其他患者应积极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结合低血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一步预防低血糖发生,提高血液透析效果。

对于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经静脉给予生理盐水补充,或者是给予20~40m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针对出现浅度昏迷患者,给予上述溶液补充之外,还应立即停止超滤操作,给予吸氧护理,并帮助减慢血流量,最后帮助患者枕平卧位。

2 结果

本组40例老年DN患者,统计发现在血透治疗中发生低血糖情况25次,低血糖出现率为1.8%。检查发现患者血糖水平均不超过2.8mmol/L。40例患者中有3例因低血糖而导致轻度昏迷情况,患者血糖水平均为1.8mmol/L,发现后马上给予20~40mL葡萄糖溶液通过静脉补充。立即停止超滤操作,减小血流量,采取平卧位姿势并去掉枕头。经过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均恢复正常状态。

3 讨论

3.1 加强患者血糖监测及低血糖预防

对于老年DN患者,由于其身体各项功能及认识能力下降,所以不能很清晰的告知护士自身感觉。所以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表现,并给予血糖检测护理,并掌握患者的饮食、活动基本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帮助有效预防低血糖反应。老年患者由于临床病症不典型,所以比较容易发生无病症表现的低血糖[3]。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低血糖多发生在11:00~12:00以及21:00~5:00这两个时间段,由此可见夜间低血糖发生时间相对比较长,尤其以凌晨2:00最为常见[4]。所以,夜间加强患者病情观察能帮助及加强低血糖多发时间段的血糖监测,能帮助及时发现血糖改变。本组研究中针对经常发生低血糖患者监测凌晨1点、凌晨3点以及凌晨5点血糖水平,能较好的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

3.2 开展药物治疗护理工作

在治疗时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应适当,本组40例患者均施行胰岛素注射治疗。在注射胰岛素时应根据不同患者血糖水平来确定注射时间、注射量,如果老年患者要求自己注射药物时,护士应在现场进行指导,注射位置应避开运动部位,避免胰岛素吸收速度太快而导致血糖水平下降。当患者血糖水平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时,应马上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帮助调节胰岛素量。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使用药物,禁止私自改变胰岛素药物的用量。

3.3 透析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患者在进行透析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现、皮肤变化、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神志意识情况。进行透析治疗中对于利用无糖透析液的患者,本组研究中在透析治疗前减少胰岛素用量,帮助预防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结合血糖监测结果来调节胰岛素药物的使用,如果需要患者在完成透析治疗后当次的胰岛素药物可以不使用。如果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经常发生低血糖反应,可以针对该类患者采用有糖透析液进行透析治疗。另外,透析治疗前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饮食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有每天的进餐时间、进食量以及食物种类、每一次的胰岛素注射量、注射时间等,防止患者出现空腹透析治疗。患者在完成透析治疗后2h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饮食,帮助补充能力、改善血糖水平。如果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情况或者血糖水平显示为小于3.0mmol/L,应马上给予40~60mL葡萄糖溶液推注治疗,立即调节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如果需要也可以停止血液透析治疗。然后待0.5h后再次检测患者血糖水平,查看患者血糖是否得到改善,防止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

3.4 饮食护理措施

临床发现长时间进行透析治疗,老年患者会存在严重胃肠道病症,例如反胃、呕吐、贫血以及营养不良等病症,长时间限制饮食会促进低血糖反应出现。所以,透析治疗中应护理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指导患者规律的作息时间,帮助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调整不良生活习惯。编制对应的饮食调整表,方便护理人员能及时掌握患者的饮食情况。如果发现患者饮食不规律、或者是进餐量变少时应帮助适当调整胰岛素药物的使用量。在患者改变运动量、作息时间时,需要加强患者血糖监测护理,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时间、作息时间,帮助改善血糖水平,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情况出现。另外,还需要指导患者在发现多汗、心率加快以及饥饿感时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并实行血糖监测,同时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来帮助改善低血糖情况。

3.5 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工作

患者在进行血透治疗阶段向患者宣教相关健康知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低血糖发生、预防、危害的了解,能进一步提高其自我管理、认知能力。医院可以根据老年患者存在认知功能下降的特点,实行责任制护理措施,使患者家属配合开展健康知识宣教护理。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接受血透治疗,因此患者可能会存在抑郁、烦躁、没有治疗信心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护士在平时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或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谈心,帮助清除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愉悦心情,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护理。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实行血透治疗时是能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密切的血糖监测、结合良好的饮食护理、适当的身体锻炼方案等综合护理方法,能帮助有效预防低血糖情况出现,确保患者血透治疗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吴春晓,林丽君,王菊华.老年糖尿病肾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1011.

[2] 陈岩.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5(31):217-218.

[3] 贾素峰.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26-127.

[4] 罗远辉,薛少清.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20-22.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9)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此种疾病发展速度非常快[1]。在病情进展中,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患者需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而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病症。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是长时间维持高血糖症状。关于糖尿病的产生机制,至今仍无明确定论。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如没有有效控制血糖,将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为预防出现不良事件,可在围手术期给予护理措施[2]。该文研究分析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的96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4.3±6.8)岁。糖尿病病程为2~14年,平均病程为(7.3±2.4)年。单纯性阑尾炎24例,坏疽性阑尾炎8例,化脓性阑尾炎16例。观察组48例,男25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41~78岁,平均年龄为(54.6±6.7)岁。糖尿病病程为1~14年,平均病程为(7.4±2.3)年。单纯性阑尾炎23例,坏疽性阑尾炎7例,化脓性阑尾炎1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采取阑尾炎切除手术、切开阑尾周围脓肿引流术、阑尾炎切除术联合腹腔引流展开治疗。对照组患者展开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围手术期实行护理操作。具体操作模式如下:①术前护理。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发病缺乏典型性。如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将容易引发不同类型并发症。因此,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应展开血糖检查。同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护理方案。通过卫生宣传,促使患者自觉戒烟酒,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促进患者康复。多数患者病情较长,在急性阑尾炎与糖尿病同时存在中,患者的心理负担相对较重,耐受能力相对削弱,心理抵御能力下降。而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就会担心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和术后不良反应[3]。为预防出现不良事件,护理人员细心观察,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加强心理疏导。可举例说明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心、爱护患者,缓解患者恐惧与焦虑情绪,促使患者能够维持相对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糖尿病患者的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阑尾坏死或穿孔的现象,降低疼痛敏感性,很难定位手术。对此,术前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并加强X线检查,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4]。②围术期血糖控制护理。在手术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检查其血糖。如超过13.8 mmol/L,应采取降糖措施,使用低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促使血糖在6~12 mmol/L。如患者需展开紧急手术,需在术前4 h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现象,手术与降糖措施同时进行。手术操作中,如血糖调节功能出现紊乱的时候进行手术,可能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的现象。而输液补糖容易升高血糖。对此,手术操作时应建立单独静脉通路,维持胰岛素持续性滴注。并按照相应比例加入适宜的葡萄糖。静脉滴注胰岛素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护理人员需不时测定患者血糖,必要时可每隔30 min测定,以免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手术后3 d,仍然需要小剂量注射胰岛素,促使血糖保持缓慢上升趋势,或给予降糖药让患者口服[5]。急性阑尾炎伴糖尿病患者有饮食不良和电解质紊乱的现象。护理人员需注意观察使用胰岛素期间观察低血糖、低血钾的情况。部分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现象,有着较高死亡率。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时测定血糖浓度,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产生。③术后护理。糖尿病患者在细胞功能出现减退、机体抵抗力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各类并发症。而急性阑尾炎手术是感染性非常强的治疗措施,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因而,护理人员展开护理措施期间,需联合使用、早期大量使用敏感抗菌素,预防感染现象的出现。患者手术后,需依据心肺功能确定补液量的多少。引流量过多,会引起患者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因此,可引导患者使用相应的抗菌素治疗,或在平衡液中增加定量抗菌素。结合患者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使用量。护理人员还需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④术后预防感染护理。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大。为促进患者康复,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应的护理。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进行深呼吸,为其翻身拍背,预防出现肺部感染。与此同时,还需对患者展开皮肤护理,尽可能维持床单整齐和清洁,预防引发褥疮[6]。如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手术切口很难愈合,护理人员需定期消毒病房,控制探视人员的流动,降低交叉感染率。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1.3%和97.9%,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8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43~94岁,其中>60岁90例(94.6%)。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8例,糖尿病史12例。血脂异常28例,心脏病15例,吸烟15例。以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为主,其中表现为偏瘫66例,单肢瘫12例,表现为失语、构音困难、言语不清,语速迟缓42例,表现有头晕头痛68例,昏迷抽搐3例。

诊断方法:入选患者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进行CT扫描证实,脑梗死诊断明确,常规抽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必要时心脏彩超检查。

结 果

血压、血糖及血脂检测:高血压72例(75%),糖尿病18例(18.7%),血脂异常39例(40.6%),心脏疾病38例(39.6%),吸烟15例(15.6%)。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5例,高血压、糖尿病9例,高血压、血脂异常28例,糖尿病、血脂异常8例。

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表现为心肌缺血32例,心律失常24例,其中心房纤颤10例,心脏彩超显示瓣膜病变8例。

讨 论

我国存活脑梗死患者中,2/3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要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2]。干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使脑梗死的危险人群认识到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提高测压率:许多人长时间不测量血压或完全不知道患高血压病。40岁以上的人群需定期测量血压。③预防高血压,通过对暴露多种高血压危险人群的干预,降低高血压发病率。④治疗高血压,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应以最少有效的剂量,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尽量减少不良反应,防止把器官损害,每天24小时应降压稳定,避免血压大波动。降压治疗的益处是通过长期控制血压达到的,所以患者需长期降压治疗,注意提高依从性,注意监控血压,切勿降压速度过快而导致脑缺血。

心脏病:如心瓣膜病、非风湿性心房纤颤、冠心病、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功能不全等均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心房纤颤尤为突出,多引起脑部大血管较重的大面积梗死。干预措施: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心脏病应尽早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按国际标准(INR)用华法林等药物。

糖尿病:WHO和欧美国家研究认为其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干预措施:脑梗死危险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重视葡萄糖耐量异常(IGT),因其具有不稳定性和可逆性,可应用阿卡波糖类化合物抑制肠道内葡萄糖苷酶,使IGT患者血糖转正常,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练,注意监测血糖,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血脂异常:应定期检查血脂,合理饮食,减少饱和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坚持体力活动,控制体重,TC、LDL 增高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吸烟:宣传吸烟的危害和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采取各种措施戒烟。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篇(11)

护士1:患者,男,54岁,2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平均每日饮水量约2500毫升。多尿以白天为主,同时伴有消瘦,易饥,食欲量较前增多,无视朦,肢端麻木等症状,自觉尿有酸味。病后未做治疗,精神尚可,睡眠好,二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公斤,随机血糖15.82MMOL/L,餐后血糖21.66MMOL/L。于2010年7月24日8:45步行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6/86mmHg,体重63公斤,身高165厘米,随机血糖14.8MMOL/L。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入院后根据医嘱予控制饮食,血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

护士长: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重要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认为属多基因,多因素的异质性疾病。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分泌不足至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正常是3.3~3.6MMOL/L或3.9~6.4MMOL/L,空腹血糖大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即可确定诊断[1]。根据患者病情,请大家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护士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物质代谢紊乱有关。护理目标:建立正确的有规律的饮食生活,在规定热量范围内做好营养平衡。护理措施: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要严格的长期执行饮食治疗。要求合理安排每日进食的糖,蛋白质,脂肪比例。该患者为教师,体重适中,可按轻体力劳动给总热量为30-35KCAL/KG,其中糖占50-60%,蛋白质15%,脂肪30%,限制饮酒,食盐小于10G/日。定时定量进餐,根据总热量分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鼓励进食绿叶蔬菜,豆类,粗谷物。含糖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因为这些纤维素食可延缓食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利于改善血糖,脂肪代谢紊乱,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

护士3:焦虑:与对疾病缺乏认识与环境改变有关。护理目标:增强对疾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护理措施:患者为教师,对疾病易理解,而当血糖控制不稳定时,患者有焦虑的表现,进而导致睡眠紊乱:失眠。耐心向患者做健康宣教,使患者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生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血糖控制好了,糖尿病就不是严重的疾病。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血糖稳定后,胰岛素是可以停药的,不一定需要终生注射的。要相信医师是专业的,会给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要注意告知患者防止低血糖反应,普通胰岛素作用高峰为2-4小时,故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一定要进食。并告知低血糖表现:出汗,颤抖,饥饿,乏力,面色苍白,头昏,视物不清甚至昏迷。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注意严格无菌技术,防止感染。

护士4: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有关。护理目标:患者能采取适当办法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护理措施:糖尿病易引起神经,血管病变,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至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营养失衡,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皮肤,各器官感染,且不易愈合。指导患者讲究卫生,防寒保暖,勤换衣服,防止外伤。

护士5:活动无耐力,与葡萄糖上不能被利用,不拿有效释放能量有关。护理目标:患者在运动强度规定范围内,逐渐增加活动量。护理措施: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体重,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以餐后1小时开始,每次20-30分钟,每周3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