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红色旅游文化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2 10:53:42

红色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文化篇(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最终取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如学校教育,影视作品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国内旅游者对“革命圣地”慕名而来,在游览、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聆听导游员讲述英雄事迹、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按照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旅游载体的物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旧址”类载体文化内涵丰富且时间长,虽然分属全国各个根据地、解放区,但是正好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中国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多端、革命道路的曲折和环境条件的艰难,可以亲自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的奋斗历程。“遗址”类载体具有强烈的视觉直观性和心理震撼性,可以明显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祭奠”类载体文物资料丰富,适合观瞻,在这里能够净化心灵,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发图强。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其重要。在红色旅游的大潮流和背景下,作为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红色文化是以真实反映革命历史,向人们传递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所承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无疑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红色旅游是一项实施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伟大工程,红色旅游是一项抢救、挖掘、保护和展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遗产的品位,扩大红色文化遗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建设工程。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规律

红色旅游资源中凝结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着极其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掌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当前,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应运而生的红色文化,其价值是红色文化存在的根据,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标志,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作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在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党的自身建设。文化内涵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价值内核。

一个民族要想振兴,必须以文化觉醒为先导,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繁荣。政府主导是主流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和一种保障机制。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进行文化建设,都必须重视国家政权和政策的作用。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相伴相随,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选择了红色文化,继承了红色文化,创造了红色文化,创新了红色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阶级的先进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括成熟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要传承红色文化,因为它不仅会主导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决定着各个时期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族凝聚力和改革创新为鲜明特质的红色文化,更加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科学内涵和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红色文化可以各种方式将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传达给当代人,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社会教育的方式很多,红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让人们在革命纪念地现场或者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等,进行感官刺激,再由进行导游讲解,激发人们产生回忆或者联想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还有其他方式如红色经典影片、纪录片等,以高度的视觉、听觉刺激和情感触动,将人们置身其中共同感受和体验,从而发人深省产生认同。

当代,文化离不开媒介的助力。大众传播是大众文化的载体,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策划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为了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必须以主流媒介为主,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构建立体的红色文化优势媒体传播网络平台。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同时充分组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媒体,和大众传媒一起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要发展红色旅游,就必须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主题和目的。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红色旅游规划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红色文化传承强有力的支柱和动力。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展示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扩大红色文化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过程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结合游客心理、需求和审美,将凝聚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打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既有历史感、又贴近生活的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目的地更具有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感,从而激发人民奋发向上,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去。

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展现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在空间上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内容上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服务上强化红色文化元素,尊重、还原、活化红色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质量,方能达到有效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硬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不断创新展陈内容,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其次,要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的洗礼经历,红色旅游服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都有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文化篇(2)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靠上海、杭州、宁波大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逐步形成了集海洋文化景观和海天佛国于一体的海岛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普陀山、嵊泗等风景名胜,构成了“千岛之城”独特的山海风光[1]。但相对于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延安、韶山、井冈山等地方,舟山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没有充分挖掘红色旅游的政治导向价值、经济转化价值、精神育人价值、文化传播价值[2]。本文将针对舟山旅游资源结构发展失衡(图1)的现状进行探讨和浅析,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之间的联系(资源整合和服务对接),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1.客源市场的分析

1.1 海岛文化游――多样化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每个游客可以展现出旅游管理和持续性有关的差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海岛文化游呈现多样化;除传统的佛教文化旅游外,还开发出了空中揽胜、海滨探险、海上竞技、海洋科普等充满海洋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与此相对应的是游客结构的多样化,每年除了信徒,香客外,还有大量休闲度假的年轻人、情侣、户外探险者等;职业特点也趋于多样化[3]。

1.2 红色旅游――结构单一

现阶段舟山红色旅游资源[4]主要由革命烈士陵园、大鱼山烈士纪念碑、登步岛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桃花岛革命烈士陵园、东海工委旧址、金维映烈士故居等构成。简单的文物遗迹陈列,不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游客类型较狭窄[5],大部分是本地游客且是来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外国游客和成年游客所占比重低。

2.资源整合与服务对接

从旅游价值链的横向看,旅游业是一个由众多子行业构成、需要各子行业协调配合的综合性产业,每个服务过程的差错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被逐渐放大[6]。长远发展来看,要依托已经形成的海洋文化景观和海天佛国于一体的海岛文化旅游链、辐射红色旅游景点,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对接(如下)。

1.3 完善交通网络

舟山内部旅游交通服务的综合配套和平顺衔接不够,建议政府部门除给与税费减免,减少审批环节、健全资金管理机制,加大了对旅游发展区域的扶持力度等政策支持外,还应尝试发行“红绿”一卡通,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交通衔接切换服务(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游)。

1.4 环境监控

旅游出售的的是旅游经历,而这种经历的质量不仅与顾客服务有关,还包括环境的整体保护与管理。“逃离”城市生活压力的休闲游客更愿意亲近自然。为此,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整合发展在修建基础设施之前,一定要对这些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估,确保岛上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不会遭到破坏[7]。

1.5 资源整合包装

文化品质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红色旅游活动必须优化设计、科学安排、要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求异性、主题性、参与性,逐步推出一批有特色的旅游专线[8],如结合登步岛战斗遗址与舟山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建立抢滩登陆等现代军旅拓展项目;结合普陀山佛教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建立疗养静修基地;如结合沈家门海鲜与喝小米粥、吃野菜等红色餐饮特色游;结合《印象?普陀》实景文化大戏基础上,引入影视剧拍摄,将舟山旅游风貌和红色旅游景点植入流行影视作品中…。

舟山海岛民俗文化极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可以将红色旅游与其结合进行包装。例如:利用舟山贝雕艺术将反映特定革命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的历史画面制作成具有实用性、工艺性、礼品性和纪念意义的贝雕民画;在红色景区周围组建渔民号子、舟山锣鼓、跳蚤会、洲走书等表演团队,将革命题材融入到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中去。这对发展红色旅游商品、提高红色旅游经济、增加社区居民(红色景点周边)就业渠道、实现变废为宝、民间艺术的传承、促进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寓教于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3.社会效益的创造

旅游的开展,往往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和政府的税收,从而再影响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的发展,进而产生乘数效应。

与此同时,旅游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能够利用旅游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促使游客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的过程[10]。以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看,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因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冲击所引起的思想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理想建构空虚的社会现实[11],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整合发展形成的这种特定的革命生活环境和海岛佛教文化(普陀山观音文化)氛围,势必能够引导游客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14]。

4.小结

对舟山红色资源的整合,要重点依托普陀山观音文化、海洋文化,在丰富和深化原有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使“海洋文化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建共荣的繁荣局面[12]。与此同时,也要延伸旅游服务手臂,更好地实现岛外、岛内服务的对接,实现一条龙服务、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舟山政府门户网.畅游舟山[EB/OL].http://

[2]李琳.论红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普陀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引用日期2012-07-1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06.

[5]阎友兵等.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4-88.

[6]杜建刚,马婧,王鹏.负面情感事件对一线服务人员情绪、满意及承诺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2,8(27):61.

[7]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26).

[8]方世敏,阎友兵.红色旅游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23.

[9]郭旭.舟山群岛红色旅游开发策略[J].科技信息,2007,14.

红色旅游文化篇(3)

红色文化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开展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①。红色旅游由于其经济价值及德育教育价值在国内日益获得肯定及青睐,“红色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游乐形式结合起来。”②一方面,红色旅游的开发将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给旅游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包含了众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及战斗历程,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③,这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教育素材。同时,红色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④。

国内红色旅游开发已有许多成功典范,例如江西井冈山红色文化旅游开发,重庆红岩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等。国内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200多处。许多地方政府根据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将革命圣地、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纪念设施的保护、建设、宣传,以及交通、接待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精心规划,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保障,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开发。⑤然而综观国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却较少有涉足边境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本文拟通过分析边境红色文化旅游的特点,探讨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及途径。

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向世界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是中国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斥与蔑视,在西方国家机器的宣传下,西方许多人谈“红”色变。边境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通过大量的革命文物及图文并茂的文字说明,向游客展示了真正的中国红色文化。直观可视的实物及图片展览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让参观者直面红色文化的精髓,给予中国红色文化公正的判断。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将把中国的红色文化推向世界。

加深边境各国人民情谊。边境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互相影响,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例如越南在历史上曾作为我国的一个郡存在,越南的文庙中甚至还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与我国一样尊崇儒家文化。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以旅游为契机,充分考虑两国文化,尊重两国文化差异及心理差异,在赏心悦目的旅途中共同缅怀两国先辈事迹,共同品味两国友好交往及并肩战斗的历史,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情谊,构建和谐安宁的和平环境。

实现旅游地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由于具有边陲优势,更利于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直接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为红色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渠道与便利,可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旅游客源,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吸引边境另一侧及其它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助推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以旅游为契机,还能带动旅游地其它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有助力于实现旅游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有利于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边境红色旅游由于地域特征,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异国特征,例如广西龙州不仅是国内领导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及龙州起义的革命圣地,也是越南共产党的海外基地,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黄文树、黎红风等40多人,在龙州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前后长达18年,在龙州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迹及革命传说。当地红色旅游如能充分利用这一极具特色的优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将大大提高当地红色旅游知名度,从而把边境红色旅游推向世界,树立起别具特色的边境红色旅游品牌。

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西方传播学巨人麦克卢汉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文化传播途径大致经历了4个基本阶段,分别为口耳传播期(距今约两千年)、文字传播期(迄于16世纪)、印刷传播期(始于16世纪)和电子媒介传播期(起于20世纪60年代)。⑥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也要注重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综合运用。

放眼世界,开发立足两个市场。边境红色旅游要面向世界,在开发设计之初即考虑到其跨文化传播的需要。首先,展品及景观的介绍说明要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其次,边境红色旅游应重点突出其异国特色。在旅游景观的外形设计上,在旅游展品的设计收藏上,都应重点加入异国元素,这样既能满足国内游客的猎奇心理,又能增加边境另一侧游客的认同感,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壮大及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

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加强文化传播。游客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送者,既承载着自身所在地(即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文化价值观,也将传送旅游目的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文化价值观,以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如在目的地居留、游览等)作为桥梁,在两种地域文化碰撞中发生了跨文化传播⑦。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就是要把红色旅游地的各项服务设施做强做足,就是要把红色文化的内涵表露的淋漓尽致。因为游客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就是要针对游客做足充分的宣传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印制精美的宣传资料,它们将会随游客回到旅游出发地;也可以是在当地设置多媒体场馆介绍,以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方式强化游客的印象。

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品牌宣传。在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中,宣传极为重要。今天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发挥现代媒介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捷,受众多的特点。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媒体上制作精美的广告及资料,进行大力宣传,将红色旅游的相关信息散播全球。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还应利用传统媒介,积极参加甚至是组织各类艺术活动,提高企业及项目在民众心中的认可度。例如在中越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上,旅游企业既可以通过参加每年在广西南宁由官方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可以参加在龙州举行的非官方性质的“天琴艺术节”。通过这些艺术活动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加深民众对红色文化及企业的认识,通过口耳传播、文字传播等方式传播边境红色文化旅游信息,以使边境红色旅游吸引更多世人的关注。

面向未来,培养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人才。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人才是决定因素。边境红色旅游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是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与世界接轨,有利于将旅游产品推向世界。例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只有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会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从而在旅游开发设计上瞄准世界。在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上,企业可以跟高校合作,让高校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培养“订单式人才”。而各人才培养单位也应立足企业所需,转变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社会及企业真正需要的一专多能的跨文化复合型旅游人才。

结语

红色文化旅游由于其蕴含的物质价值与精神内涵日益受到重视和欢迎,边境红色旅游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使其具有别样的异国风情。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将能助推中国红色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进边境各国人民的情谊,有助于旅游地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其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在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上,可以通过“放眼世界,开发立足两个市场”,“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加强文化传播”,“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宣传,”及“面向未来,大力培养红色文化传播人才”等途径进行。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中越边境红色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付修勇,李连璞,高岩:“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5页。

②⑤胡国铤:“红色旅游,大有可为”,《求是》,2005年第18期,第50页。

③霞,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理论学习》,2011年第7期,第52页。

④许静,罗素兰:“红色文化热的兴起价值功能”,《江西日报》,2008年10月13日。

⑥[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页。

红色旅游文化篇(4)

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红色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红色文化旅游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发展和繁荣地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都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操作价值。

(一)红色文化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2011年3月,在湖南调研时明确指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由此可见,红色旅游景点不仅仅是旅游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1]。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红色文化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繁荣的新活力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往年的旅游发展状况统计来看,红色文化旅游在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势头良好,增长强劲。随着经济、社会效益及政治影响驱动,红色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给旅游市场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红色文化旅游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红色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振地方文化、发展未来文化和经济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一发展趋势下,红色文化旅游之于社会的作用表现为一种“绿色生产力”。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庆红岩联线旅游开发现状概述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重庆历来重视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了“红岩联线”等一系列红色旅游产品。“红岩联线”是以抗战历史为主线的纪念性博物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红岩联线”将歌乐山烈士陵园、新华社旧址、红岩革命博物馆等景点景区进行有效整合,以红岩革命博物馆、新华社旧址、歌乐山烈士陵园为核心,串联市内其他旅游景区,形成精品旅游线路;最后是充分依托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岩图书、红岩影像、红岩纪念品、红岩村住宿等红岩系列旅游产品,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产业要素集聚[2]。 但“红岩联线”的旅游开发还存在公众参与度不高、旅游场域红色文化内涵缺失、品牌传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对旅游品牌塑造和旅游吸引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关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以红岩联线为例

(一)依托公众参与的红色文化旅游保护开发

景区周边居民是红色文化保护开发的依靠力量。“红岩联线”拥有15个主要展览陈列馆,分布在重庆渝中区和沙坪坝区,其中“渣滓洞”和“白公馆”等热门景点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够便利,虽然有景区观光车可以让游客方便进入各景区,但仍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周边居民提供的吃、住、行等服务是对景区配套服务的补充,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有很大影响。然而过去的旅游开发中忽视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影响了旅游的吸引力。因此,在旅游开发决策过程中,增加居民的决策权力,改变政府作为唯一决策主体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公平原则,即“多方参与、多方保护、多方受益”的思想[3],居民可以发挥红色文化旅游保护开发的积极性,使红色文化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红色文化与旅游场域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开发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不仅仅是遗留下来的先进思想精髓,也应成为重振地方文化,发展未来文化和经济的一种资源。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增加区域收益的同时也加速红色文化体系的形成;而通过挖掘、塑造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可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在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场域的融合互动。红岩联线景区的灵魂是“红岩精神”,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挖掘“红岩精神”的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的旅游创新体验产品,突出发展文化旅游,充分激活与释放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三)“互联网+”为平台的红色文化旅游传播体系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泛渗透为标志,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营销创新、传播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移动计划。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明确指出了我国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日益重视互联网技术以及发展“互联网+”模式的决心[4]。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年轻人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要把握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未来,就要吸引住移动互联时代的年轻人,使他们成为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对象。“红岩联线”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APP等平台力量推广传播红色文化,让互联网走进红岩文化旅游传播中,实现互联网技术应用、创新旅游产品与红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传播手段、增强传播力度、实现立体化、网络化传播,使互联网成为红岩联线文化资源保护、有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平台,成为红岩联线旅游衍生品研发、营销的推广手段,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助跑利器。

参考文献:

[1]尹晓颖,朱宏.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02).

[2]吴明.重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红岩联线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

[3]刘海洋.论社区参与视域下红色旅游产品之创新――以吉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2(02).

红色旅游文化篇(5)

二、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之一。红色旅游资源中的各类符号与不同的题材作为红色廉政建设的诸多组合元素,都具有生动性和不可替代性。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能够赋予廉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也提升了旅游产品发展的空间,拓宽了廉政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是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廉政文化建设二者很好的融合运用,必将更好的发挥廉政文化教育的效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首先,红色旅游资源与廉政文化建设二者融合能够带动红色廉政文化的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在旅游活动中融入廉政文化的精神内涵,能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功能。其次,能够帮助红色旅游实现快速的提升。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素材与内容,有助于进行党的教育、廉洁教育以及革命教育等。有关红色旅游的路线正是进行廉政建设相关教育活动的最优课堂,在旅游的过程中,让游客产生共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廉政教育。另外,还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旅游一样,红色廉政旅游同样具有经济效益,对红色旅游进行开发既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地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就业机会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廉政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腐朽文化开始动摇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其思想道德滑坡以及价值观扭曲现象屡禁不止,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革命先烈故居、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参观学习、教育,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增强党员党性,以此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红色廉政旅游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的活动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感受廉政思想,心灵得到洗礼。例如:让广大党员干部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从中了解红色文化和旅游景点背后的时代故事,让他们对现实的幸福生活和老区斗争环境进行直观对比,受到廉政熏陶和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此类活动可以让廉政教育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让广大学员干部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余广泛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有序的和谐社会氛围。最后,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系列活动,既能够满足旅游者们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需求,又能够让他们受到红色廉政文化的熏陶,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廉政文化的生命力、辐射力和渗透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廉洁的良好风尚。

三、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原则

(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廉政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发展历史,古代的廉人、廉事、廉物等都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浙江的清风园就是我国廉政建设以古鉴今的旅游景区代表地之一。该景区充分利用古代清官典型形象,通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全面展示,既提升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品位,又以独创新颖易于接受的形式吸引游客,使游客们在游览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廉政教育。同时,廉政建设需要对全世界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民族的优秀廉政建设成果进行有益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国内外先进的、新颖的红色廉政建设模式进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

由于廉政建设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其建设中,倘若掺杂虚假内容,则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在廉政建设旅游景区的挖掘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切勿无中生有,应深度致力于将历史的、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廉政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以及廉政建设素材资源。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廉政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要围绕旅游活动这个中心来开展,廉政建设要将制度、组织、领导、队伍等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需要与旅游景点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不是牵强附会。另外,在资源的挖掘过程中要注意以小充大、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那些不能挖掘的不要勉强,顺其自然,依据红色旅游景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游客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坚决反对盲目的开发挖掘行为。红色旅游廉政建设需要稳步向前发展,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三)坚持与时俱进

红色旅游廉政建设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廉政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做到与时俱进,紧靠时代脉搏,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红色廉政建设需要对红色旅游景区的悠久历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并提炼其内涵,为现代社会服务,因此,需要做到既尊重事实又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主题,与时俱进。红色廉政建设需要通过实际的载体来实现,开展群众可以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将廉政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思想,受到廉政教育。

(四)坚持以人为本

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群众,红色旅游廉政建设的创新需要建立在满足游客对旅游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丰富游客的精神生活,提升游客的道德修养。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红色旅游景区既定的历史内容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旅游自身贴近生活实际、贴近游客、寓教于乐的功能,增强感染力的功能。进行红色旅游文化廉政建设需要同时结合历史以及现代,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中融入教育,以游客接受为基本出发点,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接受廉政思想,成为倡导廉政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四、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几点建议

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主要是指廉政文化建设同旅游景点景区、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产品的结合。廉政文化建设是通过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以红色旅游活动为载体,对廉政思想内容进行实地宣讲,达到教育旅游者的最终目的。另外,红色旅游与廉政建设的有机结合,需要准确把握二者的特征,拓宽旅游景区发展的视角,活化廉政建设教育的内容,使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廉政思想与廉政理念,潜移默化中接受“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风尚熏陶。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更好地实现廉政文化红色旅游开发的政治效益,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党和政府应当提高认识,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党和政府有着绝对的作用,它既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又能够提升政府的威信。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上,党和政府要在充分保障人、财、物的基础上,制定高效、可行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案,充分采纳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规划与建设。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1.加强立法与监督指导。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违法开发行为要违法必究,保证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开发融合市场的秩序。党和政府对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要给予指导与帮助,对廉政文化红色旅游发展中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要给予政策扶持、组织协调和及时的宣传推广。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中可利用的廉政文化,拓展廉政文化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廉政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强旅游的参与性成为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常规工作。

2.加强对投资者及社会大众的思想及行为引导。

红色旅游和廉政文化建设融合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进行整体统筹与规划才能稳步推进,实现其特有的教育功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法让投资者了解廉政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回报,使企业投资者们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廉政文化旅游的发展建设当中来。同时,政府还应营造良好的红色旅游氛围,引导社会大众,借助舆论的力量,促进廉政文化旅游建设的发展,鼓励公众参与到红色廉政旅游中来。

(二)树立品牌意识,彰显地域廉政文化特点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的旅游景区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廉政资源挖掘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比较经典的红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树立品牌意识,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与时俱进,增强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打造红色廉政文化品牌,用做品牌的思路做好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例如:2006年,南京推出了“金陵廉政文化旅游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南京廉政建设的一大品牌。随后,在江苏各地开始涌现一批廉政文化旅游的路线开发,其共性是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2010年9月,以廉政为主题的公园在广西博白县设立。2010年11月,位于陕西省的清正园风景区落成,这是我国第一家以廉政为主题的旅游景区。2012年3月,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区通过将红色旅游资源同自然景观相结合,并融入廉政教育内容,精心打造出“廉政文化旅游专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断挖掘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红色旅游活动,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内涵,为游客出游提供更多的选择成为当下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又一剂良方。

(三)因地制宜,加强廉政教育基地建设

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结合旅游景区自身的人文历史环境与资源,将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自然的融入到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对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序开发,建设一批成熟的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基地。同时,也应当注意红色廉政建设与红色旅游景区的风格融合匹配,通过提炼与整合历史廉政思想,借助勤政廉洁事迹、格言警句以及书画作品、歌曲等载体对旅游者进行教育,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品位,增加其旅游吸引力,将历史的红色廉政资源转换为现实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在廉政教育阵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载体的建设需要在红色旅游景区整体规划之中进行统筹考虑,使其与整体旅游景区风格相搭,做到润物无声,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二是表现手法要做到虚实结合,引人人胜。三是红色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需要进行规范的运作,廉政建设的景观需要与整体旅游景区格局匹配,进行统一管理,在各配套的服务设施中自然的融入廉政思想内容。

(四)整合资源,深入挖掘,建立红色廉政文化的资源体系

我国多数地方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都曾经留下大量的珍贵遗迹,通过搜集整理红色旅游资料,将会极大地丰富廉政文化内容。只要有序挖掘与红色有关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照片、实物、文字记载和人物廉政事迹等资料,结合红色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与优势,致力于开发主题鲜明、形象突出的红色廉政文化旅游重点景点,并在这些红色廉政文化旅游重点景点建立陈列馆,大力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使红色旅游景点成为各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固定课堂,将廉政建设融入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当中去,将廉政建设与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融为一体,必然可以打造出人、事、物为一体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体系。

(五)统筹规划,构建红色旅游廉政文化长效机制

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开发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浅层次阶段,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仅仅是资源的简单重组,加之地方受经济发展现状、资金、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使红色旅游开发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某些方面或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博物馆文物陈列与展示缺少游客视角,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活动较少。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偏重温故,缺乏新奇感受,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资源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开发经营状态,旅游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服务意识不强等,因而在规划方面应当进行统筹考虑。在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包括历史的、现代的以及物质的、非物质的等,对旅游活动中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考量,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合理规划,从而构建一个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在构建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一是对红色资源以及传统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实行分类管理,将廉政建设同作风建设、文明城市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并分阶段实施。二要遵循保护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进行合理的开发,谨慎行事,克服盲目冒进。

(六)加大体制改革,创新形式和载体

红色旅游资源要得到充分的利用,首先必须对其宣传的形式与载体进行有效的创新。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游客广泛参与为基础,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形式,扩大宣传渠道,如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进行红色廉政资源氛围的营造。整合视频资源,开辟革命题材影视剧展播,通过老一辈革命者的先进事迹,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赋予新的活力,感染群众。设立红色廉政文化网,大力推行网上教育平台。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廉政教育活动,比如参观遗址、红色旅游体验等。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夯实廉政文化建设基础,突出红色廉政文化主题,开展红色廉政文化进旅游景点景区活动。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诚信主题,将廉政文化溶入到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中,让廉政教育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

红色旅游文化篇(6)

【关键词】

红色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行业内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1]产业融合能使产业之间相互弥补各自的缺陷与不足,相互促进、依存共赢。“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科技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和灵魂,贯穿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产业。作为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2],凭借其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等特征,逐渐成为推动关联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关联产业转型、产业融合的有效桥梁。2011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推动红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发展质量。这标志着以弘扬、发展、传承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及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旅游业面临着深度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而产业融合无疑是促进红色旅游业深入持续发展的破题之举和战略选择。

一、产业融合缘起

(一)红色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红色旅游业逐渐步入深度开发阶段,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转型问题。一些地方红色旅游业产品结构单一、组合度不高、内容一成不变、形式缺乏创新,如游览仅仅局限于初级遗址游览、博物馆参观、图片物品静态展示等,对广大旅游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这些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正在倒逼业界思考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

(二)文化创意产业是红色旅游业天然同盟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和红色旅游业一样是一个强关联性、高渗透性、产业边界模糊的产业,两个产业互有交叉,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和红色旅游业都是国家大力支持、给予政策倾斜的产业。政府在宏观决策、地方统筹及行业管理等方面给予这两大产业以大力支持。政策环境的宽松降低了产业间的壁垒,促使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有效促进了其产业融合。当然,科学的管理系统、协调顺畅的管理体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红色旅游良性健康发展的保证,更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外部支撑。

(三)两者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技术产业,其中涉及到信息技术、传播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类别。新兴的应用技术加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步伐,扩大了其涵盖范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红色旅游业提供技术支持,而红色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凸显又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研发提供物质保障。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涉及面非常广,涵括艺术设计、广告文化、演艺文化、广播影视、数字传媒等多个方面及领域。文化创意产业衍生出的旅游现象和旅游经济,为其发展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而红色旅游业因植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和创意元素,形成了新的创意红色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了旅游者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效推动了红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融合路径

依据红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功能、技术优势、市场范畴、资源依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等(图1)。一是资源融合。资源融合主要是指其他产业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产业,即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和创新性开发利用,形成新型旅游产品,从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3]红色旅游以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和建设活动凝结而成的人文景观和社会文化现象为资源载体[4],其旅游资源明显有别于一般旅游资源,富有革命精神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业的核心资源。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可挖掘元素,从而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还可通过无穷的创意元素、先进的高科技应用技术等手段,以更直观的方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主题和内涵,以此满足未来旅游市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是指各相关产业为了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市场契机为导向,寻找可融合的并处于市场空隙的利基市场进行开发的融合路径。虽然红色旅游业的市场范畴较广,受众群体庞大,但追捧红色旅游的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随着时代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青少年对传统意义上的红色旅游兴趣逐渐下降,而新颖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受到该群体的喜爱。市场空隙的存在为红色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可以想象,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的红色旅游业将会推出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主题更富创意的旅游产品,从而得到青少年旅游群体的青睐。三是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推动下,通过技术渗透,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无摩擦地转移到另一产业中,相互交融并形成新型的产业。[5]任何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红色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其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因此引进其他产业相关技术、融入相关产业技术优势,将帮助红色旅游业增加吸引力从而赢得市场竞争。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优势明显,它的引入和融合会带来红色旅游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最终推动红色旅游业不断向前发展。四是功能融合。每个单独产业都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产业间所反映出的相似功能往往可能成为不同产业融合的切入点,而产业间存在的差异又有可能成为产业融合的互补性优势。红色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两大产业的功能融合能使得它们的经济、文化功能进一步凸显,而红色旅游业独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助力下更显生动活泼,也更易于接受。

三、产业融合措施

当前红色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主要有红色文化创意园、红色影视、实景演出、红色展览宣讲、红色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和现代媒体传播等。以上饶市为例,全市共有革命遗址251处,其中包括上饶集中营、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等4个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全市已初步整合开发出上饶集中营旧址、弋阳纪念馆和横峰闽浙赣省委旧址三大红色旅游区。其中上饶集中营旧址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婺源—上饶—弋阳”还被列入“全国百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当前,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上饶红色旅游开发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根据上饶红色旅游业发展实际,笔者认为上饶红色旅游业的深入持续发展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来实现,具体融合措施如下。

一是建设一个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上饶市经济开发园区内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其开发运营模式可参照一般的主题公园样式来规划设计,其主体部分可以设计为“两个基地,四大园区”(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红色文化创意园的两大基地互为依托、相互合作,以基地为“后台”、以子园区为“界面”,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开发出红色动漫、红色卡通、红色网游、红色书籍、红色绘画、红色旅游纪念品及红色征程拓展等项目和产品,并考虑以特殊政策来吸引相应的技术型服务外包企业和创意型旅游文化公司入驻园区,以增强创意产业园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拍摄一部红色经典影视剧。以革命历史为蓝本,革命胜地为依托拍摄出的红色影视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肯定。近些年来的红色影视剧如《潜伏》、《小兵张嘎》、《恰同学少年》的成功播出,使得天津、河北保定、湖南等地的红色旅游影响力度大大提升。许多地区抓住中共建党90周年契机推出了一批红色影视剧,借以推动地区红色旅游。如浙江嘉兴抓住《建党伟业》播出之机,整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和水乡古镇资源,推出了船游嘉兴新项目吸引了众多旅游消费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影视剧传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吸引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目光。在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不能忽视与影视传播业的融合。上饶市可以通过拍摄一部与上饶集中营斗争或革命故事相关的红色影视剧作品,以此挖掘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地区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三是编排一场红色实景演出剧。实景演出是近几年来非常热门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陈凯歌导演的《希夷之大理》、梅帅元导演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实景演出剧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实景演出剧的特点是打破传统舞台剧限制,将自然山水的美丽与文艺演出的魅力结合起来,并巧妙融入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7]这样的创意加上成熟的商业包装,可以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双赢。目前国内经典红色旅游地或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纷纷试水红色实景项目,如江西井冈山推出的《井冈山之夜》、湖南韶山推出的《中国出了个》、山西武乡推出的《太行山》等,均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宣传效果。上饶市也可以结合赣东北革命斗争历史,编排一台红色实景演出剧,并在怀玉山、横峰葛源等景区进行表演,以此提升上饶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宣传地区旅游新形象。

四是成立一个红色激情岁月巡回展览宣讲团。2002年上饶市成功策划和举办了《血染的丰碑———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事迹爱国主义教育全国巡回展》,先后在江西、广东、北京、上海等12个省市、30多个城市进行宣讲,观众累计超过200万人次,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再次重温红色激情岁月、在全国进行巡回展览十分有必要。笔者认为,巡回展览宣讲稿应立足上饶市红色资源和革命历史,整理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题材,反复修改、试讲并召开党史专家论证,确保宣讲得到历史客观、全面、准确。应针对听众的特点和需求,创作不同版本宣讲稿,把“红色展览+宣讲”活动打造成上饶市红色旅游的经典名片。

红色旅游文化篇(7)

“红色”作为单纯的颜色时,有流血、危险的象征性,兼具警示的作用,但在中国的本土环境下,往往象征着革命或政治觉悟。而当红色与旅游相结合时,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发生碰撞,产生出不一样的反响。红色旅游就是“红色”与旅游碰触的结果,并在“红色”与旅游文化彼此融合、相互切磋下一步步得到发展,他们的结合也将展现出一条不同于一般旅游文化产品的精彩历程。

一、红色旅游的提出及其主要内涵

“红色旅游”走的是一条实践先于理论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并没有“红色旅游”一词,对于革命圣地、纪念地也都称之为某某故居、某某纪念馆等,其活动最早起源于期间,主要是红卫兵刮起的瞻仰革命圣地热潮①。早期红色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种原因:一是人民对于革命先烈的“偶像”情结,怀着祟敬和感念的心情来参观革命圣地;二是革命圣地对于革命先烈的纪念,让中国人民铭记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②;三是政府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做出传扬和学习革命先烈精神来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策,认为革命纪念地的功能不仅能够悦目,而且可以悦志③,从革命历史中接受经验,从烈士事迹中获得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人民最大的积极性④。一系列的发展优势促使“红色旅游”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红色旅游”的火爆局面,单单就韶山作为一代伟人故里,在前13年就接待国内游客67万人次;1980年以来,更是以平均每年17%的速度猛增⑤;各种“红色旅游”专线也层出不穷,武夷山开辟了一条党史文化旅游专线⑥,湖南开辟“长沙-韶山-花明楼”经典红色线路;投资商的投资热情高涨,“热”也曾几度出现,再加上一些像是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的出现,为红色旅游注入活力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动下,“红色旅游”的内涵几经拓展,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红色旅游景点从事业接待型转向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经营,最终转变成现在的由政府投资的事业型单位,向大众免费开发的局面;二是红色旅游定义的资源时间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扩展到鸦片战争之后所有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圣地和纪念地,这一拓展不仅是时间长度的简单延伸,更是红色资源主体的变化;三是红色旅游再也不是单枪匹马的前进,而是与其他旅游文化产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 红色旅游概念的讨论及其变化

红色旅游效益吸引着众多学者、经营商投入红色旅游研究中,致使红色旅游研究越发深入,概念认识更加透彻,并实现了几次阶段性的跨越。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⑧,其发展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因此,在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界定时,主要以红色资源为根据。通过梳理总结以往关于红色旅游的定义,笔者采用四阶段分法,将红色旅游概念变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49-1999年)

虽然这一时期研究依然停留在历史文化游或是文物古迹游方面,理论上并没有真正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结合,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仍是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萌芽期。

(二)探索阶段(1999-2004年)

在大旅游环境的带动下,这种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和革命遗址为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开始将“红色”与“旅游”相结合,在1999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这一概念,并随着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红色旅游才开始真正进入学术研究。对红色旅游内涵的认识大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革命遗址、遗迹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资源的旅游活动,这种红色旅游的定义主要强调的是旅游资源类型,指出红色旅游是一种以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纪念物,主要是将红色旅游与其他的旅游形式进行区分;二是旅游目的是接受革命熏陶、爱国主义教育,这种观点既强调了旅游资源类型,又提出了红色旅游的目的是对精神上的熏陶,对思想上的教育。

(三)规范发展阶段(2004-2011年)

红色旅游自提出以来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最有权威的是2004年12月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界定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段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革命圣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吸引物,以放松身心、接受学习和教育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⑧。

(四)新型实验阶段(2011-至今)

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界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为了使红色旅游以更完整的持续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及旅游学界对拓展红色旅游内涵、延伸红色旅游范围的呼吁,2011年3月在《2011-2015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红色旅游拓展为包括鸦片战争以来,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各个时期留下来的爱国主义纪念地、纪念物及其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学习、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而这一定义也扩大了红色旅游的时间范围,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道路。《纲要》同时指出:“要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增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化发展。”红色旅游发展走入新型实验阶段。

三、红色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讨论及其变化

自红色旅游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发展中,都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建国以来,红色旅游就以其独特的政治性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一度引起红色旅游地的火爆局面,也正因为红色旅游的兴旺,诱发各种经济上的需求和矛盾,但始终不能忽视的是红色旅游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色彩,以致激发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管理进行深入探讨。至今,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模式已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

(一)政治接待型(1949-1978年)

建国后,红色旅游概念虽没有完全提出,但却又处处透露出红色旅游的萌芽。这一时期,在党中央为了巩固执政地位和恢复国民经济、人民出于瞻仰、参观和学习的推动下,革命圣地、纪念地的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利用:1953年有下达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明确提出对革命文物进行征集、保护和展览;国务院也在1961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相应地,学术界对于革命纪念馆和故居的研究首先表现在修缮复原方面,认为管理人员应通过学习文件和依靠当年工作的同志的帮忙,征集原有遗物,按照当时的历史原状,恢复历史原貌。在实践发展中,这一时期的革命纪念馆和故居的接待工作是直接由政府部门的事业型接待机构来完成,并没有植入经营的理念,经费由政府主管,主要负责旅游接待的中国国际旅行社也是在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进行接待工作;1964年,我国建立了国家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在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旅游局,隶属各级政府的外事部门,负责各地的旅游接待;各地方政府通过对当地文物、遗址进行修缮、维护,并将其作为政治性接待的重要场所;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是秉着对革命史实的兴趣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或者是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学生、干部等。

(二)市场经营型(1978-200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红色旅游景区在大旅游环境的带动下,积极引进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而在学术界随着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一些学者通过从不同角度的研究,提出要加快由政治接待型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因此,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总之,红色旅游的发展应注重引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

市场经营是有一定原因的,随着红色旅游潜在经济效益的挖掘,市场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各红色旅游景区在长期政府投资的不计经济效益的发展情况下,初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明显的市场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红色旅游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与其他旅游形式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弱势,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各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学术界开始探讨红色旅游在市场运行条件下的发展道路,单纯的红色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红色旅游地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积极与其他旅游产品进行融合开发。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红色旅游发展实践中都表明,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包括人文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革命遗志,纪念物等,还包括自然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大渡河,雪山草地等。因此,笔者认为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在资源上是有一定的重叠性的,对于这种红色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红色旅游,但称其为文化旅游也不为过⑩。再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旅游资源强调的是动植物或地貌等主要景观的原生态,所以在进行参观自然的红色旅游资源时,似乎也可以归类于生态旅游,只是旅游的落脚点有所不同,红色旅游体现的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扬,而生态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思维方式的表现,在进行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时,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

而红色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形式,就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区域之间的合作,在市场化的运作条件下,这种需要更是展露无遗。第一,红色旅游资源是由革命战争时期保留下来的纪念遗迹、遗址等组成,而我国的革命战争遍及全中国,并且由于各种游击战、革命力量转移等战略的运用,一件革命遗迹往往遍布几个省市,例如长征就路经11个省份,因此,一个地方难以完整的展示整件革命事迹,这往往需要各个省市的通力合作才能完全的诠释出来;第二,当所有的省市都处于政治接待阶段时,因为没有经济利益上的问题,所以各自接待所造成的彼此之间的矛盾比较少。但是随着红色旅游市场化的运作,各省市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突出,各自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将自己的获利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上,彼此之间的隔阂越加增大,长此以往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为了获得双赢,各省市间必须相互携手合作,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第三,市场化的引入,经营目的也随着转变,经营者希望通过投资获取利益,相邻省市之间由于红色资源比较相似能够抱成团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可以达到客源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互通,节省成本,获得利润。

(三)政府事业型(2008-至今)

2008年,在江西等省免费开放红色旅游景区带来的巨大效益和学术界强烈的呼吁下,、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开始了中国红色旅游重新探讨事业型管理体制模式的道路。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不应该剥夺低收入者的权利,成为富人的专利,因此由政府财政拨款,实行事业性经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两层含义,一是政府通过财政对红色旅游统筹全局的作用,二是红色旅游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发展。根据红色旅游景点涨价现状、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公共产品属性,认为红色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不应由公民来支付,应逐步实现对公众的免费开放。

四、红色旅游相关效应的讨论及其变化

伴随着红色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管理体制模式质的飞跃是相关效益的巨大变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它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从产生以来,它就不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在红色旅游发展历程中,根据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红色旅游所追求的相关效益也随着发生显著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政治效益逐步演化为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效益并举,红色旅游充分彰显了自身的教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在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放活,进一步促进了红色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旅游演艺类产品在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纷纷涌现。延安、井冈山、韶山相继推出精彩的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井冈山》、《中国出了个》,将革命文化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搬上舞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开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局面。

以《中国出了个》为例,该实景演出由韶山红色文化旅游集团引入合作企业打造,在结构上分为序加六个篇章加尾声共八部分。整个故事以重回韶山、走出韶山救亡启蒙、领导秋收起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事件为素材和线索,通过有机的整合和编排,反映主席在抗日救亡和建设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思想发展和重要理论主张,展现他智勇双全定乾坤的伟人风范。在表现形式上,通过将山水实景、多媒体以及立体舞台装置高度结合,以歌、舞、戏剧、杂技、水火特效等多种元素来展现,让观众不再只是看客,而是身临其境,甚至与表演互动。自2014年4月15日推出后,观众好评如潮,截止目前已演出近50场,接待观众数万人,成为了韶山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也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励志教育的鲜活教材。

五、小结

红色旅游是我国所特有的专项旅游产品,其发展道路必然不能按照一般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正因此红色旅游产品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注定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发展的实践中慢慢摸索着前进,红色旅游正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点点吸取经验获得发展。如今,红色旅游已有六七十年的发展历程,社会各界对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红色旅游已经走出固定思维的禁锢,在资源确定上更加精准,所有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都可以称之为红色资源;在管理上更加关注本性,体现红色旅游的公共属性,逐步取消门票,实现事业型管理;在效益上更加注重全局,坚持以综合效益为主。在实践中,红色旅游已经成功形成了与其他旅游产品相互融合、跨区域相互协作、支撑整个旅游地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注释:

①冉燕.红色旅游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以四川红色旅游开发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②王冶秋.谈几点体会和几点意见-在全国省级地志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馆长会议上的发言[J].文物,1959,(1):10-12.

③郭康.革命纪念地转换旅游机制的研究―兼谈西柏坡革命纪念地旅游开发[J].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1994:81-86.

④伍木. 办好更多的革命纪念馆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服务[J].文物参考资料,1957,(5):9-10.

⑤卢道湖.韶山革命纪念地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刍议[J].经济地理,1988,(2):134-138.

⑥吴仁美.长汀县武夷山市开辟党史旅游专线[J].福建党史月刊,1992,(8):43.

⑦齐冬香.“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红色旅游文化篇(8)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洪湖保存有完整的革命时期遗址、遗迹、遗物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应及时抓住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机遇,将洪湖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

一、洪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洪湖的旅游业也逐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水平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旅游服务意识也在提高,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凸显。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旅游业未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具体表现为旅游产业地位不突出、旅游资源与产品缺乏深度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区域旅游合作受到限制等。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洪湖旅游业发展的新出路,牢牢把握机会,促进洪湖旅游业踏上新的发展阶段。

二、洪湖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旅游

1.洪湖红色文化资源

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在后来加以整理开发的革命历史文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指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软件方面指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在内的革命历史记录及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①

(1)洪湖红色文化资源硬件方面。从1927年到1932年的五年时间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逸群、段德昌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洪湖人民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其首府位于现在的洪湖瞿家湾。这里如今仍完整保存了许多革命旧址,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中共湘鄂西省委旧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等。

(2)洪湖红色文化资源软件方面。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闻名全国,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唱遍大江南北。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广大人民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不畏,与反动统治阶级坚决做斗争的大无畏气概,即“洪湖精神”,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洪湖地区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我们姑且称之为“洪湖精神。”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洪湖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吃苦奋斗精神,抗救灾的众志成城精神,扩充和完善了“洪湖精神”的内容。

2.洪湖红色旅游发展

何谓红色旅游?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从整体来看,洪湖红色旅游的发展严重滞后,表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缺乏深度,景区景点的红色文化氛围营造不够,讲解员的讲解缺乏吸引力,旅游营销活动的开展严重缺乏,树立旅游意识的观念不浓等。

三、洪湖旅游发展的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好洪湖独特资源的优势,把洪湖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好,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应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洪湖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提出响亮的旅游宣传口号

新颖的、深入人心的旅游宣传口号能紧紧吸引旅游者。洪湖市可以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宣传口号,作为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主题。如:走进洪湖,忆往昔峥嵘岁月。

2.重视旅游专门人才的建设

旅游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洪湖旅游业的质量。要严把招聘关,挑选优秀人才。在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服务仪容仪表、旅游接待程序和规范、讲解技巧、加强旅游服务意识等。另外,也可以考虑和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3.优化旅游线路的设计

可以设计:洪湖三日游。第一天上午,乘车到达洪湖瞿家湾,游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明清建筑一条街老街,重温革命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情怀。下午泛舟洪湖边,参观游览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AAAA级风景区),同时让游客亲自体验摘莲蓬、捉野鸭、捕鱼的乐趣。晚餐安排一顿有特色的渔家风味野餐。晚上住宿于瞿家湾,游客自由活动。可以选择购买旅游商品,也可以选择观看歌剧表演或观看电影《洪湖赤卫队》。第二天,用完早餐后乘车去乌林,参观游览乌林温泉国际度假区、乌林古战场遗址、陈友谅故里等景点。晚上住宿在乌林,安排游客泡温泉。第三天用完早餐后,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游客自由活动,然后结束愉快的旅程。

4.具备全局、合作的观念

洪湖发展旅游业应该时刻牢记全局观念,善于与其他地方合作,如赤壁、监利、石首、仙桃、荆州、岳阳等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整合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发展洪湖的旅游业,应该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从上至下形成良好的发展旅游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独特的、优越的旅游资源吸引、招揽旅游者,利用优良的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给旅游者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象,从而树立洪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激烈的红色旅游市场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确立洪湖品牌的地位。

注释:

①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②杨明松主编.监利人民革命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

参考文献:

[1]王慧娟.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16).

[2]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02).

红色旅游文化篇(9)

一、面临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不浓,产品也比较单一

赣州红色旅游开发比较完整的集中在瑞金一带,旅游的方式也是单一的革命旧址参观,游客进入景区游览方式也是听导游讲解,参观完景点就离开。旅游的产品单一,游客的消费也仅仅是购买门票以及简单的饮食安排,经济效益低下。

(二)经济欠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

赣州红色旅游景点一般都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部级的贫困县。经济实力薄弱,用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资金比较少,经费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点的宣传上,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非常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各个景点比较分散,资源的整合度不高

赣州红色旅游文化中,其中革命旧址、建筑共有267处,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4处60多个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20处,馆藏珍贵革命历史文物1万余件。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套整的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瑞金、于都、会昌、石城等地。

当前旅游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赣州的旅游业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新机遇,着力解决档次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赣州整个旅游市场的观念、管理和相关的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加强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组合。

二、赣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经典路线,培育红色品牌

经典路线的规划,无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力保障。红色旅游是赣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赣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中所规定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实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旅游资源。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座,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3处市级历史文化街区;部级生态旅游大县1个;部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8处。还有4个景点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景区将申创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地级市、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简称赣或虔(为了与江西省简称相区别,现多简称虔),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坚持科学开发,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切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教育意义要大于观赏价值。因此发展红色旅游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在历史的重现,同时要注意适度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无法恢复。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的维护修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良性的发展。利用和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可贪大求洋,把历史古迹推倒重建,这就失去了红色旅游的内在意义,红色旅游注重的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只有统一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内在关系,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力度。

首先是在景区设置专线公路,或者是改善景区道路的状况,确保景区道路的安全和通畅。二是健全景区的配套设施,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提高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增强住宿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是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已进入有序开发阶段,但是整体水平提升,且大多县(市)都制定了红色旅游整体规划。其中,瑞金制定的红色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立意高远。这就改变了过去景区(点)的随意开发、粗放式开放的状况,而形成有各自主题性的景区(点)。二是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大力打造对中远程游客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景区,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而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而不是停留在各级单位、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参观、瞻仰、接受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强化旅游产业的各种配套服务能力。

(四)增添红色旅游的文化内容,注重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参与性。

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是要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尽量收集历史照片、革命实物以及一切能烘托革命教育主题意义的媒介和载体。一件很小的实物有可能都会让参观者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就是增加起感染力。当然,如果所有的旅游项目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实物的参观,革命旧址的游览,图片的展示上,那红色旅游的内涵感染力将被大大的削弱。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利用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红色旅游文化篇(10)

旅游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史文化,是孕育红色旅游景区的肥沃土壤,红色旅游则是党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现。

党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如果离开了党史文化的指导,就会偏离方向,失去生命力。从党史文化彰显的价值观来看,她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坚贞崇高的理想和至死不渝的信念。从党史文化的形式来看,无论是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时期形成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等等,都是在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是在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执着追求中孕育而成的;是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传统精神中发展而成的;是在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战斗中磨练而成的;是在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艰辛探索中积淀而成的。在党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之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充分利用党史文化在理想信念上的导向作用,才能使红色旅游摆脱一般旅游的“俗套”,不落入唯利是图的“陷阱”,成为引导人们精神向往和追求的“圣地”。

党史文化对红色旅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看的是革命遗迹遗物,实质上是感悟革命遗迹、遗物背后所蕴含的红色人文精神。开发、利用党史文化资源,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话,让人们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信服的事实面前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党史文化对红色旅游寓教于乐的转化功能。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党史文化拥有恒久的魅力。在观光旅游中,可将庄重的话题和激越的情感,以富于时代感的方式近距离地让人们去体会、去感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追求崇高。因此,搞好党史文化建设,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意义,要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其价值。通过发掘党史文化的表现形式,让旅游景区洋溢红色文化气息,营造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俱佳的景区环境。这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学习党史文化的兴趣,培养起一种党史文化情怀,还可以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领悟革命精神,汲取政治营养,提升精神境界。

二、进一步发挥党史文化优势,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独特优势,必须适应时展要求,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价值功能,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展现形式。

一是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要加快组织实施党史文化保护工程。要对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留下的革命遗迹、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勒石刻碑或挂牌保护;对一些残破但又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所形成的党史文化史料等进行系统整理和数字化处理;等等。同时,要加强党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服务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并发挥好党史文化的作用。

二是要充分挖掘党史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位。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和文化素养的不同,旅游者在直观上对红色旅游景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位上,要注重挖掘党史文化内涵,给不同的旅游者以共同的精神启迪。首先,要找准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突出重点,策划、包装、创意,打造一批旅游项目,并在旅游商品研发与销售上做好文章。其次,要打造好旅游线路,可考虑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蓝色旅游”、“古色旅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路子。再次,要创作具有当今时代特征,反映当前党史文化品牌的文艺作品,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党史人物形象,使党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不竭的前进动力。

三是要盘活党史文化“家底”,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下决心、用气力去盘点、整合现存的党史文化资源,并寻求有效途径,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通过党史文化普查,进一步把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如浙江省平阳县,近年来确立了“党史文化搭台,红色旅游唱戏”的理念,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闽浙边临时省委驻地等三个省级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为“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成功申报成为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素有“浙江延安”之称的平阳红色遗产、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更加集中系统地展示出来,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要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含金量。党史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除了要在常规性的报纸、电视上等进行宣传外,还要重视宣传信息化建设,以动漫、数字化传输等现代化手法,再现当年革命斗争历史,以此更好地吸引游客。在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时,要加强红色旅游网站建设,制作形象鲜明、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数据库。同时,党史文化产品要形成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品牌,并进行形象品牌设计,在严格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前提下,将红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红色旅游文化篇(11)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