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红色影视文化融入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3-03-27 10:47:30

红色影视文化融入教学的探索

红色影视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于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一、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和逻辑

1.红色影视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年代,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在红色血脉的传承中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稳固根基。而红色影视文化是一种基于主流意识形态效果的文化载体。因此,广义上的红色影视文化包含所有围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历史主题的活动影像。狭义上的红色影视文化主要是指以革命时代为背景,革命历史为主要体裁、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革命精神为主要表达的活动影像。红色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内容。从本体论角度看,红色影视文化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识活动产物,体现了意识形态内容与艺术活动规律的统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红色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导向性、时代性等特征。从价值论角度看,红色影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突出表现样态,通过综合运用历史人物、英雄故事等艺术元素,观照现实生活,为人民画像,为时代放歌。综上所述,红色影视文化可以定义为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为内容、以追求主流意识形态效果为基础、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存在形态的文化综合体。

2.红色影视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蕴逻辑。首先,二者目的相通。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以美育人,二者的终极旨趣都在于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在新时代语境下,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红色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通过寓教于美、以艺通心达成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爱国情感,增强使命担当,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1](P149)其次,二者内容共通。红色影视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文艺形态,而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红色影视文化作为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重要载体,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的鲜活表达,彰显着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再次,二者思想贯通。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3]红色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内容,红色影视文化要进行无愧于时代的生产创作,须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最后,二者方法互通。讲“好故事”离不开“讲好”故事,而能否“讲好”就是方式方法问题。因此,思政课不能“躲在书斋里自说自话”,而是要把“高大上”的理论润物无声地转化为“接地气”的生动道理。红色影视文化作为一门有声有画的影像艺术,不同于理论教学,也区别于实践教学,而是“以艺载道”来发挥育人功能,利用视听艺术的审美思维来表现客观世界。其叙述方式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昂斗志的育人效果。

二、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红色影视文化作品肩负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取向,以思政小课堂作为融入的主阵地,用社会大课堂作为融入的战略阵地,把互联网空间作为融入的前沿阵地。

1.以立德树人作为目标取向。

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课程作用,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坚持“三适”原则。首先,要分清主次原则。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重大不可替代。红色影视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大有可为,但是再好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取代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其次,要坚持适合原则。并不是所有红色影视作品及内容都契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需要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及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内容,融入所授课程及章节。例如《外交风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作品,就可以引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第六章的教学中,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做到适时原则。近些年,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劳动、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用现代的价值观讲述过去的故事的红色影视作品,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例如2021年“爆款剧”《觉醒年代》,“口碑剧”《功勋》《山海情》,票房冠军《长津湖》等。将这些作品因时而进地引入思政课,可以起到相较理论讲授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的效果。2.以思政小课堂作为主阵地。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要坚守这一主阵地。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等特征,肩负着社会意识形态个体化和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相统一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政小课堂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红色影视文化是集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在不同的场域中会呈现不同的属性。尽管红色影视文化的主题文本和叙事文本以主旋律为内核,但比起抽象的符号想象与价值灌输,人们大多更愿意享受一场生动的视听盛宴,甚至将其作为一种社交途径。换言之,红色影视文化要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把“好故事”提升到思想认识层面。在思政小课堂,教学载体是指导教师予以把握的,教学情境是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是严密构思的。因此,教师的主导性进一步确保了红色影视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质量,进而促进红色影视文化真正发挥出其“以艺通心”的育人功能。

3.以社会大课堂作为战略阵地。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时,指导教师可以设计实践环节,推荐学生在课外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学生可以选择诸如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相关选题自主观影,并在之后的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观后感。经历一定的自主实践与情感共鸣有利于促进学生由情感认同向认知认同转换。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打破思想小课堂中实践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可以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收力、说服力、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观看红色影视文化作品后即时产生的教育效果更多还停留在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层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展开深入探究,将情感认同进一步转化为实践认同。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参观调研,使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召唤,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离不开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红色影视文化在社会大课堂中用其独特的优势将“教”与“悟”串联起来,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4.以互联网空间作为前沿阵地。

互联网空间之所以是前沿阵地,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深刻改变了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传播内容层面,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各大视频平台持续热播,发挥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为理直气壮地唱响网上主旋律提供了助力,也为壮大互联网主流舆论思想带来了增量。因此,把互联网空间作为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沿阵地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把互联网空间作为红色影视文化融入的前沿阵地,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把互联网“多元互动对话和包容开放共享”的优势同红色影视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的问题。首先,要把这一工作上升到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认识高度。也就是说红色影视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不单单是一个教学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特别是以影视为主的文化产业作为西方意识形态输入的主力阵地,打着所谓的“新启蒙”口号,诱导文艺领域里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各种名义“戏说”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而这些文化产品又极容易出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娱乐生活中。唱响网络主旋律,掌握互联网的主动权,既需要各类文艺工作者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又需要教育者把好关、守好门、做好领路人。其次,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青年一代可谓是互联网空间的原生居民,但他们对互联网空间中文艺作品所传递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因此,把互联网空间作为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沿阵地,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管理、教师引导、大学生自律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综合格局。最后,强化主阵地、战略阵地与前沿阵地之间协同联动,汇聚起红色影视文化场域合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蓄人文力量。

作者:季洪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