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红色教育感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40

红色教育感想

红色教育感想篇(1)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名族解放、国家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形成,在新的时展背景下,将红色资源融入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使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教育价值得以挖掘。红色资源的应用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使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增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红色资源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

红色资源属于优质教育资源,它包含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将红色资源融入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纯说教方式,弥补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历史文化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开发、运动红色资源,有利于用事实证明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1]。中国共产党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被现在的大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通过将红色资源应用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可以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工作不再单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使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也变得更加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导致不良信息的流入,部分高校的校园网论坛中已经流入不良信息,这对于大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具有很大影响,无法使他们的民族意识增强[2]。红色资源的应用有利于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条件,使学生在了解红色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相关部门需对当地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将文化教育、红色资源两者充分结合,使精神缺失危机得以解决,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提升。

二、红色资源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红色资源包含深刻的价值文化与历史意蕴,对高等院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辅助工具。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坚持党性原则,利用红色旋律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树立进行引导。高等院校内部需建立学生思想状况反映机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是否存在扭曲现象,除此之外,还需加大力度对红色资源的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对大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给予引导。班级中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政治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育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发挥社团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利用党课团课讲述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得以拓展[3]。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拓展后,大学生能够间接、直接了解到相关的内容,领悟其中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接受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整合、归纳红色资源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受教育群体为大学生,他们是思政教育客体。思政教育的实施要求教育人员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大学生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需求,他们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统的说教易引起反效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思政教育效果减弱。红色资源实际上是思政教育中的一个介体,大学生通过了解红色文化的内容,在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上均会有明显倾向,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完善自我[4]。高校需对红色资源进行归纳与整理,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教育,例如大一的新生主要为适应教育,大二的学生则更加注重专业教育,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则需注重就业方面的教育,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教育人员要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观察其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并给予心理安抚教育。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实现按需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给予针对性思政教育。

(三)组织与红色资源相关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高等院校可以组织与红色资源相关的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至其中,例如可以建立展览馆,在展览馆中摆设各种与红色资源相关的展品,组织学生观看。在思政教育中,教育人员要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相结合,使红色资源所包含的文化意境提升,对精品文化、品牌栏目进行打造,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教育平台。

在思政政治课程教育中,老师要对课程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注重渗透红色文化,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红色资源利用影像、图片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观看,使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视听效果增强,有助于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老师还可以组织红色资源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红色精神演讲、红色旅游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与红色资源充分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红色论坛、红歌展播等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利用网络交流感想。

结束语: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指导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过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比较单调,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红色资源的融入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增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资源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然后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红色资源的具体应用方法,了解到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28-32.

[2]彭希林,乔湘平.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6):68-70.

红色教育感想篇(2)

【作者简介】 方应全,湖北省红安县檀树中学校长。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35-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本文提出,利用好红安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教育成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品味。

一、红安县开展红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积极继承和发扬红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安是一片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就诞生在全国红色名镇七里坪,在长征时是兵力最多、猛将如云的一支劲旅。

另一方面,红安民众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史料记载,红安一地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达14万人之多,在红安烈士纪念馆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2552人。从遗物、遗言、遗嘱、遗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信仰的坚贞和对革命的忠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安精神逐渐积淀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红安精神是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一种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红安人将老一代的红安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

2. 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为健在的老红军表演节目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心灵,能够加强他们接受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重要阶段,尤其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红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 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红安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红安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 开展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教育感想篇(3)

红色资源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况

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瑕疵。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趋于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囿于世俗攀比,奢侈消费观念严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迷茫,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贪图享乐,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只求最终结果,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学习风气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汇集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高尚品德、道德情操和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蕴含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素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创新红色资源的育人形式,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现实发展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4 优化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红色资源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支撑。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探索和教学改革,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符合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教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时,可以通过讲授法把红色资源的内涵讲透、讲深,准确地诠释定义、目标和意义,围绕所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案例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J].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红色教育感想篇(4)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60-04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所蕴含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高尚道德情操、严明法纪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本文将在阐述红色资源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教育功能的时代拓展。

一、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分析

1.思想导引功能

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工具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它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决定了它应当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导引功能。

(1)凝聚人心。红色资源具有真实性、真情性的特点。今天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虽然无法亲历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却可以从红色资源真实而生动的人、事、物、魂中了解革命的艰苦,了解民主、自由和独立的来之不易,从而凝聚起人心,珍惜和维护和平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

(2)统一思想。红色资源具有真理性、科学性的特点。它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它用历史的笔触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了生动注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质资源,红色资源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能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与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中掌握主动,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3)鼓舞斗志。红色资源还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相结合的产物。从先进的精神动力到强大的实践动力,红色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以昂扬的斗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2.政治驾驭功能

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服务的政治工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与党的奋斗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道路紧密相联的红色资源,其政治驾驭功能的发挥,正是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的。

(1)实现政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红色资源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上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在内容上灌输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最终的归结与指向,便是使我们对现行政治制度保持高度认同,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我们的最高政治目标。

(2)强化政治观念。红色资源蕴含着群众观点、民主观念、以人为本思想、公仆意识等正确的政治观点。它“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为主体,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风雨历程”。将红色资源融入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能使人们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政治历史,从而有利于提高国民政治素质,强化政治观念,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与参政议政能力。

(3)促进政治稳定。红色资源的形成过程,也是我们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人民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我们党依靠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正确回答了为什么革命与怎样革命的问题。在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才能立场坚定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实现政治局势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

3.道德示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典型的人和事,及其体现的精神进行示范,促使人们学习经验或吸取教训,从而达到提高认识、升华精神、调适行为的目的。榜样的作用,往往比理论灌输具有更强大的说服力。

(1)培育艰苦奋斗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秉承红色资源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在个人生活上不讲排场、不比阔绰、不过度消费;在政府行为中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成事。

(2)培育忧患风险意识。共产党人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养成了一种包含强烈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在内的忧患意识,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应对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培育无私奉献品质。红色资源蕴含的无私奉献品质,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能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取得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些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培育诚实守信品质。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正是信守诺言、慷慨赠枪,感动了“绿林朋友”袁文才,才有了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在井冈山扎根立足。今天,良好党风的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取得,需要发扬开诚布公、取信于民的道德价值观;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也同样需要发扬诚信经营、讲求信誉的道德价值观。

4.心理优化功能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性情感的具体的人。人的行为不单受思想、立场、观点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知识,以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红色资源虽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其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意志、品德因素,对缓减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给人们心灵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有一定作用。

(1)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在中国近现代,斗争的胜利与挫折、道路的求索与抉择,无时不在考验着民众。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经受了各种考验。在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需要我们汲取历史养分,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接受挑战,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历史转折和时代变革带来的阵痛,在面临挫折时能迅速调适心态、转变观念、振作精神。

(2)培育积极健康心理。“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些革命歌谣,充分体现了红

军将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大行其道的今天,利用红色资源培育人们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逆境时保持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心态,在顺境中戒骄戒躁、反腐戒奢,保持朴素清廉的革命本色。

(3)培育自尊自强心理。红色资源集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优点,能通过各种内容或方式,动之以情,励之以志,树之以德,导之以行,解决情感、意志、行为问题。在战争年代,中华民族面临外侮与侵略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中国人民身处贫弱所表现出来的自立自强,共产党人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所表现出的自尊自爱,对我们今天树立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有着重要价值。

5.审美熏陶功能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是自然和谐的关系,是人们高尚的修养,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熏陶是重要一课。

(1)生发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美’,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和和谐。”对美与真、善的追求,从来是相伴相随的。革命环境虽然异常艰苦,爱情、友情、亲情却是永恒主题。革命烈士为我们留下的《红色家书》、《红色情书》、《红色家训》,既有对亲人浓烈的爱与眷恋,又有为民族利益舍生取义的情怀。它们在给人带来美的熏陶时,也使人内心生发出向真、向善的美好情感和追求,这对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审美情趣。首先,红色资源独特的形式美、内容美、力量美,激起了人们感受和认识美的热情,激发了人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红色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的自然情趣美、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美、无私奉献的青春生命美、精心设计的陈列艺术美:安静肃穆的环境美、悠扬激越的歌声美交织在一起,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我们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时,能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

6.法纪教育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红色资源中革命军队忍饥挨饿却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的感人细节,英雄人物严守纪律的真实故事,纪律制度所体现出的法纪精神,来加强对受教育者法纪观念的教育。

(1)强化法纪观念。革命战争时期,纪律严明是我党我军团结群众、克敌制胜的法宝。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保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党和红军成为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斗集体。在和平年代,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必须从过去严酷斗争历史中领悟纪律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法纪观念,做到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维护党的政治权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维护党的清正廉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维护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及各项事业有序发展。

(2)提高践行法纪的自觉性。无论是良好作风,还是规范准则,都需要内化于心,并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燃烧液燃遍全身的志愿军战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他是自觉遵守纪律、视纪律重于生命的典范。在今天,我们应利用红色资源中的英雄业绩、部队秋毫无犯的事迹,教育受教育者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做到日积月累,在行为中点滴养成;坚持慎独,在生活中自省自重。

二、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时代拓展

功能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决定了其功能对外界作用的大小或者正负。过去,红色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方法,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1.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素结构优化

(1)认真厘定红色资源的主题、精髓、灵魂与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不断优化事物内在各组成要素,才能使其功能良好运作。红色资源是一个聚合体,其要素包括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以及体现其上的物质载体。其中,中国革命道路是红色资源的主题,革命文化是红色资源的精髓,革命精神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各类纪念场馆、博物馆、旧址、纪念碑、烈士陵园,以及反映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等,是红色资源赖以呈现的物质载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与逻辑起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也就没有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革命道路所形成的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精神文化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仅是红色资源的灵魂,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各类纪念场馆、博物馆、旧址、纪念碑、烈士陵园,及以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真实内容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使红色资源以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呈现在世人面前。

(2)科学定位红色资源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在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中,思想导引、政治驾驭功能居于核心地位,属于内核层;道德示范、法纪教育是基础功能,属于中间层;心理优化和审美熏陶功能是延伸功能,属于外核层。有了科学的定位,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对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功能的定位,主要从其效果表现来判断。思想导引、政治驾驭功能之所以是核心功能,是因为只有率先进行思想教育,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教育更是决定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方向。道德示范和法纪教育之所以是基础功能,是因为日常思想行为大量地表现为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具有普遍的、经常的调节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也是维护社会正常有序运转的一个基础手段。进行道德示范与法纪教育,是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并行不悖的体现。作为一个功能整体,我们把心理优化和审美熏陶功能列为红色资源教育的延伸功能。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外核层的作用是最快也最容易传达给受教育者的,而对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给予关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2.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从“有限现实空间”向“无限网络空间”拓展

(1)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拓展红色资源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反映和承载红色资源革命精神的旧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往往较为分散,且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参观的人数、次数、时间、地点也有限,使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受

到了限制。借助网络、电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开设各类以红色资源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红色网站、网上纪念馆等,即可实现对受教育者跨越时空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式教育,使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从有限的现实空间向无限网络空间拓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2)利用红色资源充实和丰富信息网络平台。2007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网络上存在着不同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可谓善恶交织、良莠莫辨。政治上,有传播诸如“”之类歪理邪说、西方敌对势力恶意攻击的“黑色信息”;道德上,有冲击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黄色信息”;思想上,有真伪莫辩、造成人们思想认识模糊、精神意识扭曲的“灰色信息”。而红色资源是具有影响力、渗透力的先进文化,它是一种“红色信息”。网络平台需要包括“红色信息”在内的各种优质信息来充实和丰富,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这无形中拓展了红色资源的影响力。

3.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

(1)与个体、群体环境互动。红色资源具有时间跨度久远性、空间分布零散性、内在品质崇高性、外在姿态高大性等特点。它所包含的人、事、物、魂等都具有崇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又容易被宣传教育部门过度地渲染、夸大和拔高,使得一些经典形象在老百姓眼里变得“假”、“大”、“空”。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易接受发生在身边近前,具有时代感、新鲜感、真实感,能够亲身体会和检验的教育内容。这就需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认真地去了解受教育者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感知性、接受性;情绪、情感、意志力;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等。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育。同时,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客体的差异性,如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不同,稳定群体与流动群体的不同等,选择不同的手段来进行教育。二是坚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心理、贴近群众语言的原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平民化、生活化、草根化的内容,并用群众语言、百姓思维表达出来。坚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原则,集聚和凝练红色资源的精神与物质形态,从而拉近红色资源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实现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个体、群体环境的良性互动。

(2)与社会环境互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我们常常将社会环境分为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法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等,这些环境都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优化,并实现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如优化社会政治环境,统一政治认识,制定刚性政策法规,能够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能够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经济支持;优化社会文化及传媒环境,始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能够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单位环境和社区环境,将红色资源纳入单位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内容,能够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抢救、保护、修缮各类革命旧址,维护好纪念场馆、博物馆等,能够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实践场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引导,能够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红色教育感想篇(5)

红色文化展现着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新生进而迈向辉煌的艰辛历程,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载体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之努力成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希望”的时代新人十分必要[1]。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2]二者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

(一)思想底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工作内容等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主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上是契合的。

(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共识,为我们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确定了所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这正与社会主义核104心价值观的精髓一致,“是确保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真善美的社会风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基石。”[4]因此,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上是契合的。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分析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的契合,决定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高校在推行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应如何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2.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显现,其蕴含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科学有效地传播。目前我国部分红色文化网站存在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语言表述方式比较严肃,不够生动通俗。个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讲解人员、红色景区导游应进一步加强培训。

(二)高校因素

1.相关机制有待健全。个别高校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科学推进的运行、评价等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于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安排上也没有整体统筹规划,依赖于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来完成形式上的宣传。这种状况的存在使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待激发。2.红色育人队伍能力有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中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的主力之一。一些思政课教师将红色文化教育简单定位为历史知识的讲解,应重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求知欲望和情感认同。

(三)学生因素

“只有当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他们内心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5]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受到多方面的关爱,物质生活比较能够得到满足,没有老一辈人苦难坎坷的体验和感受。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稳定、幸福安康,艰苦年代已经过去,进而忽视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学生刚刚成年,社会经验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在如今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复杂的网络环境冲击下,如果不能迅速认清不同文化的实质,会导致自身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对于高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具有重大作用。[6]必须从社会、高校、学生等各维度发力,探索有效路径消解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强化社会支撑

社会大背景的强力支持,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1.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合理规划,使其充分发挥出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支撑催化作用。首先,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有效利用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立法保护。其次,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再次,建立各地区联合开发模式,构建区域化红色文化基地。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2.国家教育部门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设计,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方针的顺利贯彻执行。首先,深入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其次,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规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等。再次,定期组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从而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使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章可循。3.“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因此,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风尚,造就红色文化共识。首先,以互联网为依托,挖掘多种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进行引导。其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部门,积极打造优秀红色文化书刊、影视、文艺作品等。再次,利用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张贴红色文化宣传标语,开展各种相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红色意识”,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加强高校引导

高校领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引领,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1.高校领导层面要制定相关机制方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管理和监督。首先,健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工、宣传、组织、团委、教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协同运行的红色教育工作机制。其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位。再次,积极为红色文化教育所需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2.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红色育人师资队伍。首先,高校要为思政工作者参加相关培训,参观考察红色基地、革命老区等提供机会,使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次,鼓励教师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再次,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搭建桥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传授、宣讲红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3.思政课教师要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嵌入课堂教学,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向学生讲清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及其当代价值。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再现红色文化的鲜活事例。再次,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对红色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系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领悟其中的内涵和精华。4.高校要在宣传推广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或到革命圣地走访调研。其次,利用学生社团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举办红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或红歌比赛。再次,利用红色校园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向学生宣传红色文化,使大学生全方位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

(三)提高学生自觉性

大学生主动接受滋养,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1.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9]红色文化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艰辛的奋斗历程、崇高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理解、认可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首先,要以革命先辈、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学会透过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去追根溯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红色旗帜。2.提升学习自主性。“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接触、解读、体味红色文化,自觉内化并践行红色文化。首先,课堂上要紧跟老师步伐,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获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精神养料,净化自己的灵魂。其次,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红色社团活动,将学到的红色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再次,课外通过报刊、杂志、书籍、各种媒介手段等拓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自觉充实自己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

红色教育感想篇(6)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其中必然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以一定社会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呈现的红色资源。海南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中耀眼且独特的华丽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坚持“孤岛作战”,最终实现“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历程,拥有深刻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意蕴。将海南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为树立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力量、升华人生境界提供精神动力。

一、海南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的德育素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时期,海南涌现了大批红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琼崖革命历史,形成了崇高的琼崖革命精神。这些都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真实的海南红色资源,它们以史实、事件、制度等历史物质遗存和精神财富等多样形式遍布海南全岛,数量众多且极具特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例如,位于海口的琼崖革命诞生地———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位于定安“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摇篮”“海南的井冈山”———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组建于琼海的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斗争的象征、世界革命的典范”的“红色娘子军”,摧毁敌陆海空“立体防御”战例、堪称军事教科书的“渡海战役”,在中国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海南黎族人民自发奋起抵抗的“白沙起义”,为海南解放战争胜利提供战略保障、被誉为“海南的西柏坡”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每一个琼崖革命时期的故事,都生动真实地记录着海南人民百折不挠、历经艰辛的光荣革命史和斗争史,为大学生感悟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为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了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德育素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实先进文化根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创造出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承前启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创新动力和精神支柱。海南红色资源不仅承载着琼岛人民在残酷恶劣斗争环境下始终坚守信念、坚韧不屈、奋起反抗的琼崖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还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红色资源是这一文化发展进程的精神支撑、理论向导和实践基石,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它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的形态、内容及传播途径,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继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升华人生境界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紧贴时代气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成果,焕发出新的活力,才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海南红色资源不仅承载着革命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它还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忠诚为民的根本宗旨。随着自贸港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海南红色资源在与时俱进的前进道路上被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贸港精神内核和物质外壳。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是勇破难题、勇闯难关、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从革命事业的前无古人、敢为人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贸港创业的无先例可循、敢闯敢试,从为打破旧社会、解放全中国的无私奉献、英勇牺牲到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埋头苦干、奋勇向前,海南红色资源不断充实着鲜活的时代感,既直观逼真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独立富强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红色资源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再次书写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琼州大地上,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是常学常新的生动教材,每一处红色基地都是富有特色的实践体验,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海南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

(一)开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课程。红色资源是红色故事的源头,是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全方位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渗透体系。首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守正与创新相统一,通过海南红色故事讲道理,通过道理讲价值,通过价值讲认同,使思政理论教学既创新又牢牢守住价值引领初衷,发挥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如在《概论》课贯通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在《基础》课贯通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教学内涵,贯通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性与发展性,在《纲要》课把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相接轨和融通,在《原理》课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其次,开设专题讲座。海南红色资源丰富独特,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各具特色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每学期课程教学特点和时代要求,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并纳入思政教学计划中,保证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红色资源熏陶,继承红色基因。再次,开发地方红色资源课程。各高校可统筹组织本地各科研单位专业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和课程,使红色文化教育紧贴海南红色资源,结合时代并体现特色,符合大学生实际培养的需要,提升红色资源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学科和理论高度,使红色资源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之义。(二)开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但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多以参观考察红色教育基地为主,受众窄、成本高、形式单一,没有发挥出红色资源的生机与活力,难以收到思政教育实效。有鉴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生动教材,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每一处红色景点变成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创建科学高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红色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海南红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电视专题片等形成虚拟或仿真的教学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开展鲜明特色的社会调研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红色景点考察调研,亲身感受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组织生动活泼的体验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圣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或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等活动,或邀请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给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等,让大学生从直观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加认同红色文化。(三)开发红色资源校园文化活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产生的巨大作用,使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综合的多功能的载体,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导向功能。海南红色资源蕴涵着先进的政治理念、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毫无疑问应当抢占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旨归。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海南红色资源的鲜明特色,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环境布局、建筑设施、橱窗墙报等实物建设上,以此创造一种直观的文化环境,使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成为师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力和推动力。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利用重要纪念日举办红色论坛、红色演讲或红歌竞赛等活动,构造浓厚的红色精神氛围,以红色革命传统、琼崖革命精神、红色革命故事激励大学生。三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在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学雷锋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四是校园红色网络文化建设。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高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信息环境要素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中,为大学生开辟红色经典影视、红色论坛、红色讲座、心理疏通、答疑解惑等多样化的网络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4-57.

红色教育感想篇(7)

高校是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主要场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厚重使命。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能够让他们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但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有效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形式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中单一讲述的形式,不能与现实先进的教育形式相融合,缺乏人文关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有限,且因人数较多,高校教学中都是大教室上课,教学秩序难以得到很好的维护。教学往往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会产生厌倦心理,学生也会厌倦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育内容枯燥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从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有重复,许多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思政教材的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和系统性,对时展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内容僵化空洞让学生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学中很多内容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贴近生活实际,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教学缺乏说服力。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版本都是统一的版本,从表面上看是统一意识形态,实质上却削弱了党政国策的宣传力度。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涌现出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题材。为此,教师应该跳出课本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三)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数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比较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课堂都是大课堂,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利用红色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通过营造红色文化传播的氛围,使大学校园中能够处处见到红色文化,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要立足大众,鼓舞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大学校园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应该以艺术的形式展示文化的魅力,在其中挖掘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精神,以此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红色革命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红色革命文化应注重文化的创新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才能够使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融入各种现代化的文化元素,打破时空界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体现教育的表现力。红色文化教育的大众化只有坚持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要求,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二)利用红色文化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的基本框架,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再组合,将教学重点及难点巧妙结合,实施教学突破,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到大学思政教学内容当中,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例如,在讲解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还可以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论人民民主U》等学习专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开设《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从学习中感悟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教学,也可以采用访谈式教学。其中,专题式教学就是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内容,然后再围绕红色革命文化为特点的专题开展教学,最后集中组织教学。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开设的专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课前读原著或者是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按照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内容选择红色革命文化中相关的案例进行思政教学,将争议和观点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式教学则是通过走访历史当事人或者是权威的专家,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从中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相,深入理解史实的文化内涵。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新鲜感,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强化思政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红色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想文化教育形式,同时还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除了采用访谈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的形式外,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可以借助于现代互联网发展创设红色资源网,将红色革命文化知识汇集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贝贝.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庆林. 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运用[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2):47-50.

[3]刘立平.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红色教育感想篇(8)

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瑕疵。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趋于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囿于世俗攀比,奢侈消费观念严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迷茫,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贪图享乐,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只求最终结果,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学习风气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教育感想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红色教育内涵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看,二者在培养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功能和作用:红色教育丰富和深化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题材和必要补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重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中学生正处于社会形态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集的时代,面临着物质世界的纷繁诱惑和价值取向的多重选择,部分中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成为物质富足而精神理想缺失的一代。如何重建支撑青少年学生人生信念的精神家园,不仅成为青少年学生要思索和面对的问题,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红色文化教育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有效方法。

一、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一)引导与评价功能

红色教育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中国的道路》中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风雨历程,其中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舍生取义、大公无私革命优良传统。在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奋斗在一线的德育教师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感召人”的育人方向;必须坚持用红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来引导自己的正确育人方向,用红色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这就发挥了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导与评价功能。

(二)感染与激励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克服了单一灌输、刻板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这方面讲,红色教育更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强烈的感染与激励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灵活多样的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如纪念日活动、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参观革命旧址和遗址等教育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加上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丰富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往往更具有强烈的感染与激励功能。

(三)实践与强化功能

任何教育活动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强化,最终服务于实践。否则,脱离实践的任何教育都是无源之水的教育,同时也是无任何意义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知、情、意、行的转化。而教育的实践功能所强调的就是学生能从“知、情、意”转化成“行”。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衡量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红色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很大,我们可以依托并整合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适时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强化。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可以看出,红色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重要题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红色教育活动是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方式

实践性、活动性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显著特征,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的教学。这就对一线德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可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教师面临同样的困惑:苦于找不到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学目标的教学题材和教学活动。于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变本加厉地搞刻板说教、单一灌输的应试教育,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背离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越走越远,违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然而,在掀起红色文化、红色教育浪潮下的今天,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又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这一困惑开取了一剂良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教师开展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可能提供的一切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二)与时俱进的红色精神深化并丰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内涵

时代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又一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要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深化其新的内涵。

而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有新的体现和要求,即由原来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战争精神,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体现出的“抗洪抢险精神、抗凝冻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新的红色精神。这样,与时俱进的红色精神就深化和丰富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内涵,填补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一大空白。

(三)寓教于乐的红色教育方式,点燃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激情的火花

由于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厌学、叛逆、自私、恶搞是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顽症;功利、攀比是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学习动机。这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德育任务。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程中乏味、枯燥、空洞的教学内容使这一棘手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在这严峻德育任务面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红色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多向性、丰富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如与红色教育相关的演讲比赛、红色经典影片、红色经典游戏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寓教于乐的红色教育方式点燃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激情的火花,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红色教育丰富和深化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题材和必要补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重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感想篇(10)

    一、长治小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红色文化对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长治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长治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又孕育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治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八年抗战,长治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着名的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如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有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朱德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还有武乡关家垴、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沁源围困战遗址和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等。除此之外,凝结革命历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种文物、歌曲、戏曲等也是极富价值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长治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开展红色游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真实生动,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儿童时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长治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长治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制订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目标,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儿童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长治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或儿童周围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们知道红色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内容,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春游”之旅,让儿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红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红色组织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将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所发生的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长治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窑洞、半景画馆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的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治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网建设、墙面文化、宣传橱窗等方面,用生动形象的绘画或简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引导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红色故事讲诵、革命题材电影观赏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张兰玲的《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对河南省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调查中显示小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途径有“参观革命旧址或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影视艺术作品中往往触及生动鲜活的历史场面和英雄事迹,这些更易于让儿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感染力更强。而红色歌曲往往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形象、感情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如产生于长治黎城县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军对黎城县西井镇人民的烧杀掠抢,表达了作者对日军烧杀掠抢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与日军抗争的心情。歌词简单易懂,儿童从中能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强民族情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

    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长治地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长治应该利用好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教育的比较优势,让红色教育成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9(10)。

    [3]万生更,万生新,谭照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党史文苑,2010(09)。

    [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5]王妓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国共产党郑州党委党校学报,2007(05)。

    [6]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红色教育感想篇(11)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因此,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一、“红色资源"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今天,情感已成为人类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体现“红色资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2.“红色资源”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红色资源”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全国各地的红色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二、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必须有机结合,要根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历史知识这些特点,努力寻求多种方式深刻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样才具有时效性。

1.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首先,注重“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陕西“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有486处,其中延安360处,榆林37处,西安30处,宝鸡5处,咸阳9处,渭南18处,铜川4处,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一种盲目的、过滥的开发,而应开发和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陕西省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革命走向成功的新起点,这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旦开发和保护相冲突、相矛盾时,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而不能以开发为借口,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以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为由,毁损“红色资源”。其次,政府对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要逐步对全社会开放,首先是对省内大学生实行免票,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推向外省。因为陕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名列前位,吸引众多学子汇集在这里,若能实行对大学生的免票制,就可为大学生开辟一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绿色通道”,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价值。

2.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因此,要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首先“红色资源”进课堂。学校的公共课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这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应充分挖掘这种教育资源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给养,“是获得历史知识、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结合实际积极宣传陕西省的“红色资源”,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在陕西13年的艰难岁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学校要积极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多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弘扬“红色资源”中的爱国精神,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同时,通过征文、演讲、班会、党团组织活动及评选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体现,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上,这也是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所在。既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又要精心组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社会调查、各种纪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可结合实际,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陕西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可利用学校假期,动员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农,调查访问,了解国情,使他们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激情,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努力,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尚处于摸索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