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3:49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蓬勃发展,中小餐饮连锁店因为经营成本小、进入门槛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进入,中小型餐饮连锁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受外部经济形势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中小餐饮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许多企业因为管理上的缺失而引发财务危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中小餐饮企业经营风险问题

(一)投资风险

许多中小餐饮企业为了快速占据市场盲目扩张,不断增加连锁店的数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方面,但是大规模的物质基础投入却不一定能够带来丰厚的盈利,一边开设新店面一边店面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市场扩张期间出现现金流量的大量流出,造成企业偿还贷款能力的减弱。并且中小餐饮企业自有资本金额普遍不高,用于市场扩张的资金常常需要依赖外部借贷来补充,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和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使得资本结构失衡,当外部市场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可能因为原材料、人工成本的提高以及活动资金无法回收问题而导致资金流的断裂,引发财务危机。

(二)经营风险

在中小餐饮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采购风险问题,餐饮企业在购置原材料的过程中受市场条件影响很大,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者出现断货的问题是企业难以预料的,有的企业选择囤积原材料来防治物资短缺,材料价格的下降会使企业发生亏损,也有的时候因为流动资金紧张问题而无法购置急需的材料,导致经营活动中断。二是人员流动风险,连锁经营的中小餐饮企业多采取的是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员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前需要进行培训,但中小餐饮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的大量资金会因为员工的离职而付诸东流,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人力成本。

(三)财务管理风险

餐饮企业因为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在购置蔬菜、酒水等经营活动中经常是与一些零售商、菜农等散户进行流通,这些商品提供商常常无法提供发票,大量的小额资金进出以及发票开具方面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收入和成本出现混杂的局面,难以施行有效的核算与监督,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难题,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防范和预警。许多中小餐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没能实行统一管理,允许各门店自行负责部分采购和支付工作,造成大量的沉淀资金分散在各门店,资金使用率降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此外,许多中小餐饮企业采取家族管理模式,财务决策方面存在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问题,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难以及时反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难以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中小餐饮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餐饮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尽可能的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在管理人才任用方面要避免任人唯亲,通过建立一支文化素质高且具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人才队伍,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施行统一管理,避免各门店采购经营的随意性,加强对财会从业人员的监督和检查,严格财务发票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避免财务漏洞产生。

(二)强化经营风险意识

各中小餐饮企业要提高经营风险的敏感性,对可能产生经营风险的各环节加强控制和管理。在重大财务决策方面要注重财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科学选择合适的财务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规避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要科学安排不同投资渠道的比率,避免盲目投资,通过完善资金的使用结构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当财务风险发生时要认真分析内部管理、成本、战略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解决方案,努力消除或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危害,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三)完善绩效考核管理

各中小餐饮企业应当加强绩效考核管理,通过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实施绩效评价和诊断工作对企业行为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转。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关注度,及时了解员工需求,广泛听取员工意见,为员工提供向上发展的机会,利用岗位晋升、薪酬激励等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留住人才,减少企业人员的流动性,降低企业人员培训成本。各中小餐饮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奖惩制度不能过于粗放,要做到赏罚分明,确保激励机制能够切实发挥实效,要能够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2)

大学是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培养创业者的“摇篮”。如今在创业教育的影响下,全国各高校正兴起一股大学生创业热潮。随着餐饮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意识到风险和专业水平要求相对其他行业较低,许多大学生也纷纷试水,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餐饮服务业的创业试水

1、餐饮服务业的概念与范围

餐饮服务业,是通过即时的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于一体,向消费者专门提供各种酒水、食品、服务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主要包括餐馆、饮品店、糕点店以及酒店等经营实体。

2、大学生餐饮服务业的创业类型

尽管餐饮服务业中的实体类型多种多样,规模也有一定的差别,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运营资金、风险意识、经验积累所决定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具有运营资金积累较少、风险意识小以及经验缺乏等特点,所以他们当中的创业类型多处于中小型餐饮服务业,包括餐馆、餐厅、甜品店、咖啡厅等。

3、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大学生创业的联系

三十年来,餐饮服务业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分散经营到如今的规模效应,许多企业今天已经形成连锁经营,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然而,餐饮企业发展壮大,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及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困难显得更加突出。除了要有基本的企业管理素养,还要具备财务管理知识,这不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对于实现大学生餐饮服务业创业的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大学生餐饮服务业创业中企业管理问题

1、问题的产生

大学生初次涉水、踏入餐饮服务业创业领域,自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产生问题的一大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资金回收的期限过于乐观估计,并且对于成本的估计没有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容易出现预期回报仅能保本的情况。分工不明确也是导致管理团队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创业基本上最初是以团队模式出现的,这当中,很可能出现大家热情过盛却忘记合理分工导致每个人“一头扎”的情况。企业管理中的宣传、管理、财务、采购、服务等环节均是需要每个人具体负责的,如果这当中出现一个环节的疏忽,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先从内部出现问题,所以,合理组建一个团队,并且正确分工,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是创业初期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在创业环境形成之后,接下来便是持续经营,在经营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成本过多、利润过少的情况,需要管理人员继续垫支运营资金,那么这时,创业人员需要事先有风险意识,并准备好相对充裕的运营资金。对此,是许多创业的大学生放弃经营的一大重要原因――本想创业赚钱,却没想到一直要垫支,毕竟创业是一条回收较慢的路,需要时机也需要机遇,没有耐心的人容易出现放弃经营的情况。

2、大学生餐饮服务业创业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餐饮服务业创业现状是,理论知识大于实践经验,仅仅是从书本上认识创业,“眼高手低”是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的餐饮实体基本上仅仅能够适应市场,但还不能进行市场开拓,并且形成规模效应,一旦消费群体出现变动,经营环境变迁,便会缺乏有效管理使得才创立的餐饮实体陷入经营危机。另外,大学生仅仅认为管理是单一的过程、而不是系统的管理过程、对于服务理念的建立、餐饮质量没有一个标准的追求,容易导致风格多变而无法形成一体的企业风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生命力大大缩短。另外,缺乏一手的市场信息直接导致学生的劣势位置。因为学生付出于创业的精力毕竟少于创业多年的企业管理人,在经营中常常会出现经营理念与实际消费不相吻合的情况,造成无法把握市场变动的信息,容易被市场所淘汰。

3、面对现状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组建合适的团队

在创立初期,组建团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优势进行互补,并且实现价值观趋向一致,才能在后期的决策中减少分歧的产生并且形成一致的经营理念。

(2) 做好正确的餐饮服务市场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必须从地理位置、经营环境、消费群体出发,在广泛的市场调查基础上,根据当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综合考虑,正确定位自己的主导方向。可以从特色菜、特色服务或者特色理念入手进行架构。如“麦当劳”、“沃尔玛”、“周黑鸭”等一些特色餐饮,均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促使他们实现“买方”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措施但不影响自己的市场定位。

(3)树立“口碑”效应

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均是初期创业最注重的问题。“回头客”现象的产生基本上受这两方面的影响。虽然广告宣传对于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学生初期创立的中小型企业资金并不是太雄厚,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便应该成为他们的制胜法宝。当实现每个客人的回流效应,不仅会保留原有的消费量,还会因为关系链的效应增加客流量,这是在资金及经验限制下最快抢占市场的绝佳方法。当“餐饮服务优质品牌”的口碑被一直传颂,经营效益将会越来越好。

(4)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素质

虽然身为管理者,但仍然需要优质的从业人员,资金的限制,导致从业人员数量少但是素质要高,因此才能导致资源的合理分配。所以,作为管理者,大学生应该首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考察从业人员的道德、才华、知识、观念、能力、行为、反应等多方面的因素。他们必须符合餐饮实体本身的经营理念,呈现出融合一体的感觉。

三、大学生餐饮服务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方法

大学生往往过于乐观,导致东拼西凑的创业资金,在创业风险中付诸东流。因此风险管理是持续经营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面临的风险粗略来说有:人员和物料成本过高、消费者消费趋向变动迅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政策环境影响。那么,应对这些风险的方法是什么?具体说来,就是大学生要有法律意识、对市场的变化要有敏锐的嗅觉并且善于借助他人的帮忙,避免创业时期出现的意外情况而陷入难以弥补亏损的境况,另外,对于财务报表的追踪分析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当意识到成本成规模上升时须及时注意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总的说来,创业只有做好准确的定位,并且时时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决策,树立总体风险意识,创业成功才能指日可待。(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3)

二、餐饮住宿企业开展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很多,可以分别以财务报表、财务指标、财务要素为主体展开分析。餐饮住宿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以财务指标为核心,借用目标、预算等参照值来进行分析。

(一)比率分析

比率分析法是指对企业财务的比率数据进行研究,从而全面、真实、准确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以及财务组成结构,分析后得到的数据结果相对直观、准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财务分析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主要针对各种财务指标,其比较对象既可以是现阶段与上阶段的财务状况、计划财务与实际财务,也可以是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数据,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三)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财务报表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及其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从而清楚地了解企业经营状态和财务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因素分析法时,必须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否则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餐饮住宿企业财务分析的关键内容

财务分析主要包括成本、费用、损益、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所有者权益、价值评估、投融资决策、成长能力等内容,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和层次不同。其中,成本分析主要分析成本结构、同期对比、预算对比、成本趋势等,以找出关键成本要素,发现数据变化原因和规律,为成本控制和预测提供支持。负债分析重点关注各种长短期负债情况、资产负债率增减情况、待付账款分布情况等。费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期间费用,包括材料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重点分析费用支出是否有预算,费用发生的必要性,费用发生是否符合标准。财务成果分析是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析完成各财务指标的情况,重点对收支结余状况、可动用资金水平、净资产变动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比率等进行分析,详细解释隐藏在数据里面的各种风险和漏洞,并结合现实情况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意见。

四、餐饮住宿企业如何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一)明确企业财务分析目标

我国餐饮住宿企业普遍不重视财务分析工作。据统计,65%的中小企业基本不做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仍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工作,很多企业只是在应付外部财务检查或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时候才进行财务分析。事实上,财务分析是餐饮住宿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财务分析能够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现代财务分析包含信息搜集、资料整理、财务指标分析、基本因素分析、战略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最终出具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餐饮住宿企业应明确财务分析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股东收益为目标,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在此过程中,财务分析目标应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财务分析指标与财务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指标具体包括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非财务分析指标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采用的指标也不同。餐饮住宿企业应结合实际经营业务特点,构建适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例如,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初创期,企业主要分析毛利率、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生存期,企业需要增加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发展期、成熟期,企业需要再增加主营业务收现率、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又如,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初创期,企业主要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生存期,企业需要增加产权比率、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主营业务付现率指标;发展期、成熟期,企业需要再增加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再如,在非财务分析指标方面:初创期、生存期,企业主要分析产品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发展期、成熟期,企业需要再增加产品开发能力指标。

(三)大力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从本质来看,财务分析是广泛搜集各类财务信息,利用相应的方法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找出现有的薄弱环节,并且挖掘资源潜力,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财务分析大致经历了手工处理、计算机处理、网络处理、大数据分析等阶段,数据量不断增加,处理量越来越大,分析水平越来越高。餐饮住宿企业应培养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建立更加智能的财务分析系统,逐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财务分析人员应深入前端业务,重视实时分析、中间分析和过程分析,熟练掌握各种分析工具,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分析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并把视野延伸至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业务支持、决策支持等方面,不断提高财务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四)有效利用财务分析结果

餐饮住宿企业开展财务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具财务分析报告,而是有效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然后实施相应的奖惩,进一步落实责任,并建立不断改进的机制,以激发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应该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把财务分析结果融入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与奖惩相结合,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实行奖优罚劣,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为战略发展提供支撑。企业应加强?L险防控,重点关注各类经济活动风险点,对于一些关键流程和重点环节可设立预警指标,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约束和监督。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4)

一、项目企业摘要

1.创业项目概念与概貌

我们推出的“新氧绿空间”创业项目是对现在空气的质量和环保理念相结合,推出这个项目可以增加环境的保护,也有环保概念,加上绿植墙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让在雾霾中生活又没有时间去郊区度假的人可以经常来弥补一下肺,边用餐边看带着或有着水草的水族箱,可以让手机和电脑伤害的眼睛得到休息和恢复,可以让占中国成年人五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放松,血压下降,是一个在现有条件下,以最低成本倡导健康生活的方式,达到全面健康,提升国人人均寿命。在总体上我们会加入一些废物利用,如水族箱的过滤器可以用塑料袋,植物的花瓶可以用塑料瓶和用剩下的瓶子雕刻花纹变成新的艺术品。

2.目标市场及发展前景

目标市场针对餐饮行业和饮品店,因为成本低,有响应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后期的盈利可能性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为经营者解决了店面成本上装修这一块的耗资,对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新颖的理念会吸引消费者,然后会提高经营者的回本速度,达到前期就盈利。

3.创业项目的竞争优势

低碳环保,成本低,形式新颖,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和好奇心。

4.创业项目的核心团队

5.创业项目营收与盈利

针对中下层人群,推出一些绿色低脂肪食品和低碳环保的家居装饰品(如塑料瓶雕刻花瓶)进行出售,可以为客人提供个性化配餐和节假日以及生日优惠福利和一对一专桌服务。前期可以通过朋友圈转发推广,通过广告公司宣传,和公众号推广,以及店面新开张试营业福利,以及制作自己店铺的软件,招聘素质较高的大专酒店专业刚毕业的学生,要求工作员工热情礼貌,服务周到,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招聘实习生降低人员前期用人资金后期可以慢慢招聘长期员工,店面的装修可以简洁大方,因为主要以低碳环保为主,所以可以避免奢侈费资金,食品上可以进行招标找比较合适的供应商,长期合作,可以减少在饮食上的成本,达到低成本,高盈利的目标。

二、业务描述

1.企业的宗旨

本企业将贯彻“吃低脂、吸净气、看绿色、享健康”这一理念,以主题餐厅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吃低脂——吃绿色低脂食品,满足于现代职业人(尤其是女性职业者)的健康理念。吸净气——呼吸无雾霾、无污染的大自然的空气。看绿色——以绿色为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我们将引入绿色植被,使餐厅环境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处在繁华喧闹的繁忙都市人也能享受到宁静与悠闲。享健康——我们将用我们现有的条件为顾客打造一个全面健康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将推出“环保”这一理念,餐厅的一次性物品会在最大程度上杜绝,用废弃的塑料瓶等物品进行再利用……

2.商机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较高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的味道,更多的要求则表现在营养上的全面、平衡,卫生标准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餐饮原料的生猛、鲜活,餐饮服务的规范化和个性化。与此同时,当代人在个人的身材上也有了很大的追求,据调查,在中国,肥胖人群已突破9000万,肥胖检出率已达10%以上,城市成年人体重超重者已接近40%,城市中小学生肥胖儿比例已超过20%,而且,中国肥胖症患者的增加速度已超过某些发达国家。这一庞大的数据充分的说明了绿色低脂食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环保问题一直以来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二十一世纪人类回归自然,追求返璞归真,对绿色环保生产,生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必然发展趋势,以最低资源,最少的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高效的适用空间。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 % ,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

3.行业分析

随着90后、00后年轻群体渐渐成为当今消费的主力军,健康饮食的养生观念也被认可及追求,大家对于饮食的追求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鱼肉,更多的是对于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安全,这一理念与我们所做的绿色低脂食品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排气,化工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也在不断的被污染,虽然近几年国家已经在大力宣传“绿色”,净化空气,赶走雾霾,但城市环境的污染还是依然存在。我们的“新氧绿空间”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无污染的大自然,享受到一个健康的环境。这正是现在人所追求的一个生活环境,面对这样一个健康且舒适的餐厅,大家是没有理由拒绝的。环保一直都是全国上下在奉行的一大理念,我们将其运用到餐厅中,更加贴近人类的生活。绿色与环保相结合,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追求和社会理念。

4.主要业务发展阶段战略

我们主要针对现当代职业人。在创业前期,我们将以一家餐厅的形式来呈现,店面位置将坐落于步行街,任何想在工作之余寻找一片远离都市喧闹的净土的人,都是我们所要发展的顾客。

在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将会根据顾客所提供的建议不断进行完善。同时,我们的业务也将尽可能的由个体发展到团体,“新氧绿空间”也会由一家餐厅向连锁店努力,业务发展人群将会进行分层,面对不同的人群我们会对他们采用不同的饮食方案,以及他们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

三、产品与服务

1.产品与服务概况

以制作绿色健康餐饮为主要产业,其次以绿色植物和类似小型的生态圈包装餐饮环境,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产业。

2.生产经营计划

①管理模式:饭店完全由投资者来进行管理和经营,但通过加入一个或几个饭店联盟获得营销和预订方面的支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选择加入饭店联盟所支付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加入某个特许经营联号系统,而且饭店自身的品牌不必发生改变,可以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②产品生产:原料选用绿色生态养殖的蔬果为主,可以去实地考察农场,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协议,以此提供原料,保证原料支持。待产业发展中期,有一定规模,可以建立自己的生产原料地,扩大产业链,以获得更大收益。

3.餐品类:

①早餐:忙碌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目前在外面售卖早餐通常为了讨好口味而放弃营养,因此要设有早餐,可以学习广州的早茶文化,以健康生态,快捷美味作为早餐的重点。

②午饭:一般来讲人在午餐中所吸收的营养占了每天营养来源的三分之一。为了迎合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的观念和快速午餐以保健健康饮食,可以推出各种绿色健康套餐,以适合各种人群的需求,包括:孕妇,幼儿,老年人,健身者,学生等,以最科学合理,营养的搭配方式,写出更好的菜谱,这样可以节约人们的选餐时间,让顾客吃的更放心。

③晚餐:一般在这个时间段上,主要消费人群为放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作者等,在忙碌了一天过后,身体疲劳,所以晚餐以鱼丸汤等养生汤为主再加之粗粮小吃配于与养生茶等类。汤是鲜之母,鲜是味之源。汤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更是人们祛病养生的佳品。充分开发茶在开发智能、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等方面的功效。

4.选址与室内环境:地点以人口密集。流动量较大为宜。开始面积以50平米左右。装饰风格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装修简单朴素。以绿植墙为主要装修材料,选择吊兰,虎尾兰,芦荟等能较好的净化空气为主的植物。除了植物,还可以放置水族箱,来作为一个小型生态圈,并通过播放舒心的音乐为人们放松心身,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啸,给身体带来好的呼吸环境。

四、市场营销

1.产业优势:

①一般家庭尤其是在业人员由于时间仓促害怕费事,费时。早餐相对单调。再有就是一般人家不懂怎样在饮食上做到保健养生。即便懂得,采购起来确很无奈。不购量少,不易采购,易浪费,不专业等。

② 大众与精品品种同时搭配供应,适用面广,针对性强。省时,成本低,效果好,完全可以做到食疗健康。美容,延年益寿的效果。

③专业,采购易,配料全,价格低,不浪费。

2.市场竞争与发展:

健康是对于现在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点,发展养生绿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餐饮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很广。但市场上有许多种类型的餐饮产业,竞争非常激烈,有众多的品牌店占据市场,比如海底捞,所以我们主要发展方向是小规模市场,以中下层消费人群为主。比如学生,老人,病人,孕妇,亚健康族,他们对于健康的饮食需求量很大,可以以他们为基础消费者来发展产品,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公众号进行推广,建立自己的品牌。

五、创业团队

成员:程吉龙,罗泽钜,章韬,林杰,蔡浩,陈立渊

1. 管理团队优势与不足之处?

优势:①团队有专业的餐饮酒店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②团队之间分工明确,互帮互助。

不足:①对于经营模式来说比较薄弱,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很好地经营。

②缺少启动资金,无法进行前期投入和实行。

③没有较强的对话平台。

2.人才战略与激励制度

①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人才战略是对未来的思考,着重研究人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作用。

②激励制度:我们可以在每个季度通过奖励员工荣誉称号“服务之星” 、奖金、优惠劵以及年终奖等

六、财务预测

1.财务分析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今后三年的发展预测

第一年:餐厅刚起步,在市场中没有占据一定市场空间,需要靠一些宣传和活动,以获得一定的消费者和市场,第一年餐厅的营业利润要能和营业成本基本持平,各个时段的上座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第二年:餐厅具有了一定的市场,有了一定口碑,净利润能够达到百分之十左右,收回投资,可根据经营情况,扩大经营范围。

第三年:餐厅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净利润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②投资计划

经济效益:优职兼职平台在创业初期基本能保持盈亏平衡,发展中期开始盈利,并且势头强劲,是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后期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项目。

在人口流动多的地段选取店面200—280平方米,20—30万(取最大值)

店面装修 5—10万(取最大值,)

人员 合计(元/月)人数/人

总经理100001

厨师长8000 1

主厨3000 3

副厨2000 2

厨房配料 1500 2

服务员2000 6

采购1500 2

会计1500 1

水电费1500

累计折旧1500 /月

原料:2000元/月

桌数:20, 一桌6个座位早餐人均消费:15元/人 正餐人均消费:40元/人求日收入

则:

总容量:20*6=120

早餐上座率:120*30%=36人 36*15=540元

中餐上座率:120*50%=60人 60*40=2400元

晚餐上座率:120*80%=96人 96*40=3840元

日收入=5740元,月收入=5740*30=172200元

第一年总成本=店租+装修+人员成本+水电费=96万

第一年纯利润收入=月收入*12月—第一年总成本=110.64万

第二年纯利润收入=月收入*12月—(第一年总成本—装修)=120.64万

第三年纯利润收入=月【收入*12月—(第一年总成本—装修)】*2=241.28万

备注:餐厅有两家或多家分店,税收暂时忽略不计。

③融资需求

为保证项目实施需要投资100万

通过投资的比例,投资方获取一定的股份

七、风险分析

1.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详细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手段,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及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确定变动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在模拟经营环境的条件下,企业主要面临的市场风险有市场需求风险和竞争者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经营时期,大众对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所以我们无法去预料下一个时期群众的需求是怎样的。竞争者风险,一个有创意的餐厅出现,就会很快被模仿和复制,这样,我们就会很快失去自己的创意,被他人所取代。

2.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① 有效利用模拟平台给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各分市场需求比例等条件,并且主动了解收集其他企业的大致生产量,合理估算出市场下期需求量。

② 利用经验数据合理分析市场竞争者数量。每一期竞单时,注意留意系统中参加竞单的企业数量,以此为基数,适当增减一两个数量,估算出下一期竞争者数量区间。

③ 以财务手段主动获取信息。通过加大市场广告通入,成为下期市场霸主,依据系统规则就能获得下期市场所有企业的影响力占比信息。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因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体现为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两方面。我们主要存在操作风险,可能会出现食品的质量不达标,餐厅内绿色出现问题,给顾客带来不适等。

经营风险应对措施:

① 提前学习系统规则。熟悉了解规则,是进行所有活动的必要前提,只有认真学习系统规则,才能保证决策不出现违规性失误。

②仔细认真进行模拟经营操作,留意系统操作提示,分清各种细节。

(二)财务风险:

在运营的过程中,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三)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5)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餐饮和酒店行业在促进社会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增加就业岗位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餐饮酒店行业,一些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非法担保,财务造假等。但遗憾的是,鲜有文献关注中国餐饮酒店行业股权结构与公司风险承担的关系,并且中国餐饮酒店行业存在股权集中及实际控制人多次违法违规的现象。因此,研究中国餐饮酒店行业的最终控制人与公司风险承担之间的是否存在“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中小投资者,促进餐饮酒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理论和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角度出发,以中国2004年-2014年11家A股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分别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餐饮酒店的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均不影响公司风险承担行为,并且国有控制公司对风险的管理要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

二、数据选取、变量定义与理论假设

1.数据来源与筛选

基于2004年中国证监会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及相关股权控制信息这一事实,本文选取2004年-2014中国A股市场上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来自通达信行业分类中餐饮酒店板块全部共11家上市公司①。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披露的相应年报。

依据主营业务相关性和控制链条完整性等条件进行数据筛选。如在样本期间内上市的公司,主营业务与餐饮酒店业无关时,则舍去其对应的数据,例如,号百控股2012年之前是中卫星脉通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卫星通信,与餐饮酒店无关,故舍去其2004年至11年这8年的数据;如年报披露的控制链条不完整,则舍去相应的数据,例如,新都酒店2004年和2005年的年报控制链条有所缺失,故舍去这两年的数据。最终共有98个观察值。

2.变量定义

(1)公司治理

①最终控制人

最终控制人是指持有公司绝对多数或者相对多数的股权,能控制公司内部经营决策,以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最终股权持有人(La Porta et al .,1999)。本文把拥有最终投票权超过10%的股东定义为最终控制人,在存在多个最终投票权超过10%的大股东中,定义拥有最大投票权的股东为最终控制人。考虑到中国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参照余红海等(2010)对最终控制人的分类,本文把最终控制人分类为国有控制公司和非国有控制公司。本文把最终控制人类型定义为OWNERSHIP,国有控制公司定义为1,非国有控制公司定义为0。

②投票权和现金流权

投票权(VR)是指最终控制人享有与其股份相对应的表决权,代表对企业的控制力;现金流权(CFR)是指最终控制人享有与其股份相对于的利润分配权,代表对企业利益的获取能力(Almeida and Wolfenzon,2006)。

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计算方法分别是加总各条股权控制链各层股东投票权的最小值和各条控制链各层股东持股比例的乘积的加总。控制链包括直接所有权和间接所有权链条。直接所有权即最终控制人在该上市公司股东名单之内。间接所有权即最终控制人通过控制其他公司(多个公司)再控股该上市公司。间接控制链条必须层层往上追溯,通过许多公司来计算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特别注意最终控制人与实际控制人的区别。最终控制人的确定依据是股权控制链。实际控制人的确定依据是实际控制权。股权控制只是获得该公司实际控制权的一种,本文研究样本中还包括一致行为等手段获得控制权。这部分控制权的获得不包括在最终控制人内。

现金流权与投票权之间往往高度相关,一般来说投票权越大,现金流权也越大,现金流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票权的大小。现金流权更能体现大股东的风险承担,因为利润的分配依据现金流权,而不是投票权。故本文把现金流权作为变量代入模型。在稳健性检验中,用投票权代替现金流权,考察结果稳健性。

③两权分离度

两权分离度(SEP)是指最终控制人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代表控制企业资源的能力与其成本的偏离程度(Claessens et al.,2000)。两权分离度越大,表明最终控制人拥有较大的投资决策权力(投票权),而只付出较小的成本(现金流权),则存在较大的动机增加公司风险以获得自身最大收益。基于现有文献,度量两权分离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二是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比值。本文采用两权分离度的第一种方法带入模型,使用第二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定义分别如下:

两权分离度(SEP)=投票权-现金流权

两权分离度(SEP1)=投票权/现金流权

(2)风险承担

风险承担是公司对风险作出的反应,取决于大股东的的的风险偏好程度(Lumpkin and Dess,2005)。现有文献都采用风险指标风险承担的衡量,参考Boubankri et al.,(2013),把RISK1作为首要风险承担度量指标,RISK2和RISK3作为替代变量,定义如下:

(3)控制变量

参考现有文献(Boubankri et al.,2013),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费用支出率(CAPEX)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者之和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股东往往根据自己的目标,调整费用支付策略来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规模(SIZE),衡量公司资产的多少,本文取期末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资产收益率(ROA)是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规模小的公司和资产收益率低的公司,往往会增大风险来是公司获取更高的收益。财务杠杆(LEV)是衡量每资产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财务杠杆越高意味着公司财务风险越大。

3.模型假设

大股东控制公司主要会产生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分别如下阐述:

由于现金流权与公司的价值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大股东拥有的现金流权越多,能从公司获得的利润分配越多,就有更大的动力来监督和管理公司,适度控制公司风险承担行为,提升公司的价值,对公司产生的正面影响,即存在“激励效应”。股东拥有越多的现金流权,也意味着需要承担经营决策的损失带来的代价越大。因此随着现金流权的增加,大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即提升公司价值,增加公司风险承担的动机越小。故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

由于上市公司广泛存在多层控股结构,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两权)可能产生分离。当大股东的投票权大大超过现金流权时,大股东有强烈的动机使用投票权来侵害和掠夺小股东的利益,以获得最大的私有利益,即存在“堑壕效应”。当两权分离度越大时,大股东的这方面的动机越强。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稀释股权等多种“隧道挖掘”方式,以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来增加私有财富。大股东会权衡成本与收益来决定风险承担,如果通过“隧道挖掘”获得私有收益超过其成本时,大股东就有足够的动机去侵害小股东利益,来增加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获取自身利益。故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正相关。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中国餐饮酒店上市公司共62个观察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最终控制人拥有的现金流权平均为40.92%,最大值为69.14%,最小值为7.60%,说明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之间的现金流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从OWNERSHIP变量均值可以发现,77.42%的样本为国有控制企业;从SEP的最小值可以说明,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产生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两权分离度、财务杠杆和费用支付率,三者与RISK1正相关,现金流权、最终控制人类型、资产收益率和规模均与RISK1负相关。除两权分离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RISK1之间显著,其余变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与RISK1显著,说明变量的选取是恰当的。

2.模型设定及其实证结果

依据假设H1: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和假设H2: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正相关,分别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RISK为风险度量指标;CFR为现金流权;SEP为两权分离度;OWNERSHIP为最终控制人类型;ROA、SIZE、LEV、CAPEX分别代表资产收益率、规模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和费用支付率。

面板数据估计模型分为两种,即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的固定项包含了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由于样本中个体的最终控制人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估计,会产生共线性,故本文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使用随机效应FGLS模型,对标准误的估计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回归结果见表3。

表3回归结果中表明:

在研究假设H1下,餐饮酒店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风险承担不显著相关,即不存在“激励效应”。拥有现金流权的多少,并不会影响对公司风险承担行为的选择:一是最终控制人无论拥有多少现金流权,增大风险承担行为也会加大自身的成本,个人与公司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二是最终控制人还存在其他获利的途径,在样本区间内拥有的投票权呈下降趋势,可见通过出售股权也是获取收益渠道之一。

在研究假设H2下,两权分离度与风险承担不显著相关,即不存在“堑壕效应”。两权分离程度不会对公司风险承担行为产生影响:一是两权分离度较小,最终控制人增加公司风险承担行为动机较小;二是最终控制人有意愿长期经营公司,因为除新都酒店外,其余公司在样本区间内并没有发生变更最终控制人②,通过“隧道挖掘”来损害公司利益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同时在研究假设H1和假设H2下,最终控制人类型均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最终控制人是国有控制公司会更好的控制风险,一是国有控制公司比非国有两权偏离度更小,需要承担公司风险行为的成本更大;二是国有单位除了经济利益,更要追求社会利益,增加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所以增加风险以提高经济收益的动机不强。

3.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测度模型的稳定性,对于假设H1和假设H2,分别使用投票权代替现金流权,使用SEP1代替SEP,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③,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均与风险承担不显著相关,最终控制人与风险承担显著性负相关,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上述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四、结论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理论和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角度出发,以中国2004年-2014年全部11家A股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公司是否存在“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中小投资者,促进餐饮酒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发现餐饮酒店上市公司不存在“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即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均不影响公司风险承担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最终控制人可以通过出售股权等渠道获利和具有长期经营公司的意向等。但其中,国有控制公司对风险的管理要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要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故增大风险承担行为动机不强。

注释: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6)

1、餐饮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1.1 基本需求分析

1.业务层面的信息化改造和升级是着力点

由于我国餐饮业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餐饮企业对信息化的关注,更多地侧重于利用信息化实现对物的管理,关心的是信息化对企业门店运营和流程管理的改造和效率提升的作用和效果,以及通过信息化软件实现原材料的成本控制、菜品加工和成品控制以及前台与后厨的快捷沟通和反馈。

2.功能完善和操作简易是对软件的基本要求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与流动过高的现状,决定了餐饮企业的软件系统不能过于繁复,否则就会无形中增大企业的应用成本。因此,软件的简单易用是目前的基本要求。如果能有一款能梳理和优化餐饮业从前台到后厨、从原料采购到菜品出售的整个业务流程,在减少人工投入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准确率和运行效率,功能完善、稳定实用的软件,这将是所有餐饮企业梦寐以求的。当然,简易操作和功能强大完善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掌握二者的平衡对软件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餐饮企业运行及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切入点。

1.2 不同企业的需求分析

1、成立年限在5-10年,以快餐店和火锅店为主,连锁经营企业

这类餐饮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规范管理。具体需求如下:

①快速而准确地实现经营和业务数据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②实现原材料和成品核算的精细化和程序化;

③关注点餐收银系统、成本核算与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

④系统设计本身简单易操作。

2、成立年限在15年以下,以餐馆酒楼等综合性餐饮企业为主

这类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具体需求如下:

①实现企业的运营业务流程简化、标准化和明晰化;

②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整体协调和组织结构的优化;

③重视信息化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及风险分析;

④在实现系统简易化操作基础上,更重视其稳定性和后期长效维护。

3、企业规模较小,成立年限较短

这类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节约成本,具体需求如下:

①实现流程简化,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投入;

②青睐成本不高但运行效率明显的软件;

③关注业务运营层面简单操作的软件系统。

2、餐饮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国内中小型餐饮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处在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和邮件系统、外部网站等方面,而应用较好的企业则集中体现在企业局部的业务和管理环节的应用上,如财务、HR、销售、客户管理、进销存等方面,绝大多数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足以全面支撑起企业管理提升的目标。

点餐收银系统、成本核算与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是当前餐饮企业运用最广泛的软件系统。这也是确保企业正常有序运转的基础系统,从企业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对于信息化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入或者财力有限的餐饮企业而言,从企业内部最紧迫及最需要规范管理的部门入手推进信息化建设不失为一条稳妥保险的捷径。全国客服系统、网上电子商务系统和仓储配送物流系统目前在餐饮企业的运用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类系统对企业经营规模、企业经营实力和企业经营业态范围要求比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办公自动化系(OA系统)、人力资源及培训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运用。这表明许多企业逐渐意识到餐饮信息化管理不仅体现在财的管理,而且涵盖了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客户)的管理。

3、餐饮信息化瓶颈分析

(1)企业领导的认识和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国内餐饮企业的老板们多数为厨师和第一、二代创业者,因为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对信息化管理存在误解,以为信息化就是“收银机”、“POS机”、“PDA”。以上短浅的认识严重妨碍了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餐饮企业老板或核心领导人缺乏对先进管理理念的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深,落实信息化管理的措施不够,这些问题是我国餐饮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缓慢的根本所在。

(2)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餐饮企业信息化缺乏的是高级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其中尤以既懂餐饮经营管理又懂IT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最为缺乏。由此一方面使得信息化软件不能真正切合企业实际需求但又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得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使信息化的推广培训工作缺乏效率,往往出现虽有软件系统而其功能没有充分体现的系统“闲置”现象。

(3)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将信息化看成是无所不能的,以为只要有了软件系统,就一定能提高效率,增加营业额,而忽视信息化系统与企业运行实际之问的磨合与调试,忽视系统的应用推广,导致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企业信息化应该找到合适的系统,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真正发挥效率。

4、结论

餐饮业的蓬勃发展预示着未来很长时间内,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是菜肴质量、就餐环境、服务内容、人性管理等方面的竞争,而是品牌打造、中央管理、直营连锁、统一配送、资本运作、人才科技、运营成本以及管控能力等多方面的竞争。餐饮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必将掀起一场战略革命,拥有一套功能强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是餐饮经营者与管理者实现革命成功的必杀武器。只有了解餐饮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并找到其实施瓶颈所在,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信息化,提高企业效率,增加竞争力。

参考文献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7)

1 餐饮行业相关概述

餐饮业是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于一体,向消费者专门提供各种酒水、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下,不同的人群饮食习惯、口味不同,因此,世界各地的餐饮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经历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我国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餐饮业行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次性,餐饮服务只能一次使用,当场享用;无形性,餐饮业在服务效用上有无形性,只能通过就餐客人购买、消费、享受服务之后,才能得到其评价。差异性,主要是顾客群体和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2 餐饮业的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适合餐饮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贷款。就目前来看,企业主要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获得发展资金。

第二,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举债筹措资金,资金供给者作为债权人到期收回本息的融资方式。当前,餐饮企业主要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发展基金。

第三,股权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方通过出让企业股权获取融资的一种方式,如通过发售企业股票获取融资。对创业者而言,风险投资是常见的股权融。

第四,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也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首要选择。

3 餐饮行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餐饮业获得了长足快速发展,但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餐饮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业界认为,单一的融资渠道是导致餐饮企业陷入融资困局的主要因素。加之“三高三低”的制肘在餐饮行业中长期存在(“三高三低”的制肘,即高投入低产出、高风险低收益、高税负低回报),使得餐饮企业始终无法与资本市场顺利对接。资金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对于餐饮行业来说,融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餐饮企业迅速发展,数量逐渐增多。数量的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餐饮业的融资难度。

其次,大多数餐饮企业融资渠道过窄,餐饮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目前我国餐饮业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是餐饮行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很少提供长期贷款,而且大多数餐饮企业很难满足银行信贷条件。在股权融资方式上,绝大多数餐饮企业不满足我国《公司法》规定条件。无疑也只有少部分餐饮企业能达到上市标准。

最后,大多数餐饮企业融资交易成本过高。餐饮企业创办时以自有资本为主,但规模普遍较小,通过担保、抵押贷款向金融机构筹资非常困难。从银行角度分析,多数餐饮企业的借贷资金少,但谈判、签约的程序与大企业是一样的,银行的交易成本较高,导致银行对中小型餐饮企业的信贷缺乏积极性。从国家政策分析,银行贷款的重点及国家的优惠政策一般放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从贷款条件来看,大多数餐饮企业贷款期限过短,贷款额相对较低,贷款成本偏高。

4 餐饮行业融资困难分析

餐饮业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融资难题。从企业自身情况看,大多数餐饮企业融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我国餐饮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负债能力低,大多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至于担保,目前商业银行规定只有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才能提供担保,因此中小企业无法互相担保。

其次,绝大多数餐饮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不规范,收入与成本无法计量,目前正规的餐饮企业都按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开具发票,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详尽记录销售行为,以确保企业的各项收入和成本支出有凭有据,避免出现收入与成本无法计量的问题。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督。与此同时,缺乏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再次,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较低。目前,我国的餐饮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很多餐饮企业拒还信用机构债务,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危害金融机构,加大了多数餐饮企业的融资困难。

最后,餐饮业标准化程度低、复制率低。人们常以盈利能力可复制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来衡量公司的上市能力,因此普遍认为复制率低的餐饮企业不适合上市。不可否认,当前许多餐饮企业的复制能力远未达到上市的标准,但是上市能够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标准程度低、信息化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要进一步复制和扩张也就不再困难。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问题。

5 应对措施

第一,餐饮企业可以整合供应链,加强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生产,实现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二,中小型企业借并购扩展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直接融资只占2%,98%靠借贷。部分餐饮企业通过并购,其规模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充分整合,降低管理,原料,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很大帮助。这些被收购企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市场份额都不大,都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寻求企业发展的更大机会。

第三,餐饮企业要健全治理机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效益,注重企业内部积累,实现内外部融资的有效结合。

第四,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维护良好的资信等级、保持财务灵活性旨在降低财务危机风险,同时有助于保持持续融资能力。

最后,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融资方式。合理的融资决策必须在保证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匹配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融资的成本,以提高其市场价值。就融资期限而言,可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做融资期限决策,即在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两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做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人的风险性偏好。

参考文献:

[1]常小可.餐饮企业融资小议[J].中国商贸,2012(08).

[2]张杨.中小食品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5).

[3]林毅夫,李季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12(06).

[4]周运兰,徐勤.餐饮企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0(09).

[5]张其伟.我国餐饮行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管理世界,2012

(06).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8)

餐饮业行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次性,餐饮服务只能一次使用,当场享用;无形性,餐饮业在服务效用上有无形性,只能通过就餐客人购买、消费、享受服务之后,才能得到其评价。差异性,主要是顾客群体和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2 餐饮业的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适合餐饮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贷款。就目前来看,企业主要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获得发展资金。

第二,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举债筹措资金,资金供给者作为债权人到期收回本息的融资方式。当前,餐饮企业主要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发展基金。

第三,股权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方通过出让企业股权获取融资的一种方式,如通过发售企业股票获取融资。对创业者而言,风险投资是常见的股权融。

第四,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也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首要选择。

3 餐饮行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餐饮业获得了长足快速发展,但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餐饮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业界认为,单一的融资渠道是导致餐饮企业陷入融资困局的主要因素。加之“三高三低”的制肘在餐饮行业中长期存在(“三高三低”的制肘,即高投入低产出、高风险低收益、高税负低回报),使得餐饮企业始终无法与资本市场顺利对接。资金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对于餐饮行业来说,融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餐饮企业迅速发展,数量逐渐增多。数量的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餐饮业的融资难度。

其次,大多数餐饮企业融资渠道过窄,餐饮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目前我国餐饮业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是餐饮行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很少提供长期贷款,而且大多数餐饮企业很难满足银行信贷条件。在股权融资方式上,绝大多数餐饮企业不满足我国《公司法》规定条件。无疑也只有少部分餐饮企业能达到上市标准。

最后,大多数餐饮企业融资交易成本过高。餐饮企业创办时以自有资本为主,但规模普遍较小,通过担保、抵押贷款向金融机构筹资非常困难。从银行角度分析,多数餐饮企业的借贷资金少,但谈判、签约的程序与大企业是一样的,银行的交易成本较高,导致银行对中小型餐饮企业的信贷缺乏积极性。从国家政策分析,银行贷款的重点及国家的优惠政策一般放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从贷款条件来看,大多数餐饮企业贷款期限过短,贷款额相对较低,贷款成本偏高。

4 餐饮行业融资困难分析

餐饮业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融资难题。从企业自身情况看,大多数餐饮企业融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我国餐饮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负债能力低,大多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至于担保,目前商业银行规定只有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才能提供担保,因此中小企业无法互相担保。

其次,绝大多数餐饮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不规范,收入与成本无法计量,目前正规的餐饮企业都按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开具发票,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详尽记录销售行为,以确保企业的各项收入和成本支出有凭有据,避免出现收入与成本无法计量的问题。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督。与此同时,缺乏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再次,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较低。目前,我国的餐饮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很多餐饮企业拒还信用机构债务,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危害金融机构,加大了多数餐饮企业的融资困难。

最后,餐饮业标准化程度低、复制率低。人们常以盈利能力可复制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来衡量公司的上市能力,因此普遍认为复制率低的餐饮企业不适合上市。不可否认,当前许多餐饮企业的复制能力远未达到上市的标准,但是上市能够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标准程度低、信息化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要进一步复制和扩张也就不再困难。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问题。

5 应对措施

第一,餐饮企业可以整合供应链,加强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生产,实现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二,中小型企业借并购扩展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直接融资只占2%,98%靠借贷。部分餐饮企业通过并购,其规模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充分整合,降低管理,原料,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很大帮助。这些被收购企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市场份额都不大,都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寻求企业发展的更大机会。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9)

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改变了企业的融资格局,投资方资本数量减缩,并且愈加保守和谨慎。“抗周期行业”,例如健康、教育、消费品、餐饮等,因其需求弹性较小,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而得到资本的欢迎。福特汽车最大的外部股东柯克・科克里安抛售福特股票,其控股的特拉辛达公司宣布投资重心将调整到业、餐饮业以及能源行业。

在中国,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就餐行为习惯的改变,餐饮业一直保持高度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也随之放缓,中高端餐饮市场有所减少,餐饮消费档次可能次第下降,但人均消费在20~40元之间的低端连锁快餐业态,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中国餐饮连锁企业获国际资本青睐

2008年底,多家餐饮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基金青睐,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11月11日,英联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宣布以5000万美元控股北京呷哺呷哺连锁快餐有限公司。投资方中国区总裁林明安表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投资餐饮业看重的是行业良好的抗风险能力。12月15日,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宣布获得鼎晖等PE投资机构融资3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中国餐饮连锁企业发展战略趋势调查》显示,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餐饮连锁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有72%的企业已与多家投行洽谈,风险投资与餐饮企业都处于“恋爱”饥渴期。

然而,我们也了解到连锁餐饮行业大量融资失败的案例。2008年,国内某超过80间连锁门店的知名餐饮企业已经成功吸引风险投资机构的注意,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然而,投资方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了一个月的尽职调查后,却撤回了投资意向。同样的月儿弯弯照九州,为什么几家欢乐几家愁?我们注意到,吸引风险投资兴趣的餐饮企业多半拥有较高的店面数量和扩张速度。除了门店数量,国内餐饮企业还应该注意什么?

餐饮单店和连锁店的运营差异

自1980年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店开张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餐饮行业已经发展了将近30年,尤其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更是为餐饮单店运营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国内连锁餐饮企业的出现和快速成长,也就是最近10年间的事情。其间,经历了红高粱的慷慨悲歌和土掉渣的遍地开花,国内餐饮企业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国内饮食特色的连锁之道。

我们已经认识到,工业化的产品保证了口味和质量的稳定性;统一的培训和服务造就标准操作规程;明亮洁净的店堂带给顾客放心的就餐体验;丰富的菜品选择体现了中餐的特色和营养;适合的选址带来目标消费人群和充足的人流量独特的装修建立了品牌认知度;持续的促销带来再次消费的吸引力。这些方面,国内餐饮企业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例如真功夫的蒸饭、新式火锅呷哺呷哺的流行就是明证。

然而,我们还需要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隐藏在门店后面的管理控制体系。和拥有数间店面的小老板不同,拥有超过30间以上门店的连锁餐饮企业管理者不可能对每一间门店的具体事务亲力亲为。运营总部制定的制度、流程,需要门店经理、厨师、收银员、服务员严格执行,并且总部需要及时了解执行的结果和反馈的信息。这一点,恰恰是国内餐饮企业所欠缺的。

监管漏洞:成本与风险

我们询问过一些餐饮企业的管理者,是否有方法堵塞公司的一些财务漏洞,比如收银员甲每天藏匿一部分顾客的餐费而不记录,外卖送餐员和收银员合谋私分顾客外卖餐费,门店仓管人员偷盗公司原材料,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否定的。管理者认为,这些情况琐碎、数量小且监管成本高,不值得花费时间精力。公司从一间门店发展到数十间门店,抓大放小,还不是好好过来了?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连锁企业红红火火一整年,辛辛苦苦不赚钱的根源,就在于这每天的一点一滴的跑冒滴漏。

2008年第三季度初,某餐饮企业考虑原物料价格上涨压力,将产品售价提升了10%。市场部门经过测算,认为仍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提价带来的利润应当超过顾客流失的损失。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第三季度公司营业额有所增长。公司管理层满心希望该季度产生更高利润,因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固定价格法,没有大幅度提升。但财务报表结果显示,门店成本耗费的增长远远超过营业额的增长,公司利润下降。调查发现,门店原材料成本核算采用倒挤法,每天营业结束,晚间由公司配送第二天所需的原材料。昨日盘点加今晨入库减今日盘点被认为是今日成本。实际顾客消费的真实原材料数量,公司并不知情。考虑数十家门店、每天近两万客人的流量,统计这一数字工作量相当大,并且似乎没有意义。

门店的仓管人员看到了这个漏洞,每天偷盗一些原材料“回家”。他根据每天营业数字决定拿走的原料数量,因此保证了门店物料毛利率的稳定。问题是,这次销售业绩增加的模式发生变化:不是顾客增加,而是提价。所以偷盗数量超过了“正常”值,造成门店利润的“非正常”下降。如果不是因为提价,公司管理层根本意识不到这种盗窃行为。

2008年11月7日《京华时报》报道,必胜客收银员杨某利用门店收银机技术漏洞,三年私自销账截留货款14万元。殊不知,公司服务器中却保留了所有原始数据,通过审计发现财务漏洞,因此追查至杨某并提讼。我们据此询问一些国内餐饮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生类似情况,公司是否能够发现并且追回?遗憾的是,大部分回答是否定的。

连锁加盟体系控制难题

一般国内企业依靠财务系统进行监督。由会计、出纳人员复核点菜单、收入明细表、出入库单、库存盘点表等原始记录和表单。如果门店数量较少,同时总部管理人员有较多机会实地接触门店运营,这种简单监控体系能够发挥作用。但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大多餐饮企业采用连锁加盟方式扩张,门店股权结构复杂,则考验连锁总部的监管能力。我们发现的各种情况包括:

1 连锁店收银员、外卖员、仓管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货款或货品;2 连锁店以次充好、品质下降、分量不足,屡遭消费者投诉,品牌影响力受损;3 连锁店私自开店经营类似产品,偷盗公司原物料;4 加盟商反水,转投其他加盟体系,或者自立门户与公司竞争;5 加盟商拒不透露真实营业额数据,拒交或少交加盟费;6 加盟拓展新店出现困难,一段时间新增店面数量几乎和关闭的一样多;7 下属店面报喜不报忧,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无法挽回的大问题;8 成熟区域成熟店面营业额长期徘徊,甚至逐渐下降,加盟商失去信心;9 加盟商抱怨区域政策制定不合理,要求更多自和特别促销政策等。

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做后盾,再好的管理理念也无法实现。考虑当前行业员工流动率、店长和加盟商管理水平,我们不能期望总部制定规则,门店就可以自动自发地执行。

所以,连锁体系需要通过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管理。我们必须通过一个强有力的、严格忠实的、灵活的系统来贯彻总部管理层的管理思路,而且要形成规则。借鉴国际连锁餐饮巨头的经验,店面点单、收银通过POS软件,每天每家店面把营业细节数据上传总部。菜品更新、促销变化通过总部下发店面执行。对收银员来说,一切都是自动完成的。对于原材料的申请、审批、收货、盘点、销售预算、采购计划、成本差异分析,则是通过库存供应链系统完成。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优惠券、积分、折扣、预付、信用管理,依靠顾客忠诚度管理软件实现。统一订餐电话和送餐服务,采用集中式呼叫中心系统。供应商投标、价格管理、采购管理,则是利用电子采购系统。

另外,门店需要对这种运营细节进行监控,对关键指标比较分析。比如,门店原材料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实际物料消耗和理论损耗的差异、千元销售耗费人工、upSeⅡ比率等等。不同业态、不同规模的门店关心的指标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1-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8}。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9}。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

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

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注释;

{1}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http://.cn/Article/Singel.aspx?channelcode=B2957AD28C393252

428FF9F892D1EDE1811F73D8044090E5

{5}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6}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7}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http://.cn/Article/News.aspx?id=19D26BB734F1B0D70

332C42CDE41C8FF82630C57C4F767DD

{8}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

餐饮业财务风险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目前我国餐饮业快速发展,市场中餐饮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想办法改善提升内部管理控制,而采购环节是餐饮行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采购内部控制的落实是实现企业降低成本、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加强餐饮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有利于提升餐饮企业的管理效益以及经营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一、餐饮采购业务的一般流程

(一)请购环节

餐饮企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它独特的请购环节,由于餐饮类所需要的原材料都是蔬菜、肉类以及调味品等与食品有关的东西,因此对于保鲜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十分高,餐饮企业采购环节的采购种类以及价格波动等方面十分复杂因此采购工作的强度也十分高。每个餐饮企业都有其日常采购惯例,在做到满足日常需要的同时,要对区别于日常的宴席的餐料采购作出合理的估计,财务部门需要针对各部门提供的一些需求申请进行有效的审核,结合库存,日常采购及非日常订单,对于一些不符合企业进货要求的采购计划反馈给各部们并要求其修改采购计划,直到符合采购要求才可以进行采购。

(二)订货环节

如果请购环节是对量的合理估计,那么订货环节的重点就在于价格的最佳选择。物美价廉的原材料是企业在餐饮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在餐饮企业中,一般都会有签订合同的长期的餐料供应商,采购部门根据请购计划进货,在订货环节中保障一定周期内的采购次数,只有批量越适合才能降低材料用品的资金占用量以及不必要的浪费。

(三)收环节

验收也是采购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注重采购前期的过程而忽视了验收的重要性,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导致采购整个过程全部白费。餐饮行业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是供客人食用的,如果不能保障原材料的安全和新鲜,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验收环节中,验收人员需要持有货物的明细单,用来检查货物的数量、质量以及大小等是否符合采购要求,同时保障采购价格、交货日期等都符合采购合同规定,确保一切正确后库管员按照要求严格填写验收凭证,并将入库单据和发票交给会计部门进行审核付款。

(四)付款环节

企业在完成一系列采购流程后将采购回来的货物验收入库,此时财务部门的人员根据请购申请,验收人员提供的发票和货单进行仔细审核,要注意除了蔬菜,肉类,鸡蛋等免税农产品外,米、面、油等及其他副食品还可以抵扣13%的进项税额,确定无误后,会计人员结合企业实际的资金占用情况以及赊销限度,尽可能的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力争使企业在资金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缓冲时间。

二、 采购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探析

采购业务流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包含有请购环节、订货环节、验收环节和付款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进行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例如在请购环节,审批人与采购人由同一人兼任,则请购环节的审批即形同虚设;采购环节中,采购人员容易与供应商之间达成某种不成文的协议,采购人员为了从中谋取回扣,用低价购买质量差的原材料,对企业虚报价格从中谋取差价。在验收环节中验收人员对质量数量的把控不严等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企业的切实利益,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轻者企业利益受损,重者企业诚信尽毁。

三、 控制采购业务流程风险的措施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在企业内部应该做到各司其职,不得僭越,例如请购审批人不得参与购货环节,在厨房工作的人员就不能同时担任采购的职务,付款审批人员不能与付款执行人同时办理寻找供应商合作的业务,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些责权不清,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正确的授权审批制度

餐饮企业的大堂部门一般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第二天食材的订购计划,大堂部首先制定出第二天所需要的食材数量以及品种交给采购部,由采购部按照采购清单向总经理提交请购,同时财务部根据实际的采购周期以及物资损耗情况等制定出大概的预算并将预算提交给总经理,在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后制定出的最终采购计划需要总经理的审批才能通过。

(三)订货控制

企业应与有资质的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便于发票的取得。这需要在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确定购买数量、时间以及价格等问题,保障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询价过程中做到货比三家,同时企业内部还设立相应的物价员,经常去市场询价,掌握菜价的第一手信息,在采购环节中如果发生物价员觉得有差异的情况可以及时进行纠正。条件许可的话,还应定期更换采购人员。

(四)原材料的验收控制

原材料到货后需要立即进行验收环节,验收人员由厨师长(主要验收质量)、采购员(主要核对请购计划)以及仓库管理者(主要验收数量)三方同时进行,肉类需要提供检验检疫合格证,食材要确保新鲜、安全,调料等副食要注意生产保质期限,而且食材的验收必须同时得到三方的认可才行,验收结束后在入库单据上签字并按照正常手续入库。

(五)应付账款的控制

在应付账款环节,最关键的是记好应付账款中的每一笔细账,并且交由独立于请购申请、采购、验收、付款人员的员工来进行这项工作,确保人员之间工作的不重叠。供货方的发票则由采购人员就相关凭证交给会计进行应付账款的记录。会计根据入库单据核对发票。确定付款后,须经领导审批方能付款。

四、总结

采购环节是餐饮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于采购内部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企业除了针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还要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只有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坚持,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