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安排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4:08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安排篇(1)

为全面贯彻《东莞市参与 2020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经教育管理中心要求,在我校开展茶山镇小学科学随堂听课的教研活动,具体安排事项如下:

活动时间:第六周周五上午(6月19日)

前期准备工作:

1、与教育管理中心黄善五老师协调活动开展时间、程序:严香香

2、我校上课课教师:李兆欣(三年级科学)、成清凤(四年级科学)。

3、备课准备工作安排:第五周周二前选定教学内容、撰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学具等。

4、参与人员:

教育管理中心领导:张茂良、黄善五、我校校长谭小华、教导处主任严香香、我校科学任课教师(科学任课教师自行调课必须参与一节听课活动,评课代表有教导处随机安排)。

5、会场布置:签到及嘉宾台座打印(陈梓瑜);饮用水:购买小瓶怡宝20瓶(张巧明)

活动当天工作安排:

1、资料打印:李兆欣、成清凤(发放课例教材和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前一天完成教学设计打印。

2.资料下发:邓文敏(课前15钟到岗)

3.上课地点及时间安排:

序号

时间

地点

班级

科目

课题

课例1

9:30--10:10

培英楼二楼

301班

三年级科学

我们需要食物

课例2

10:20--11:00

培英楼三楼

403班

四年级科学

物体的运动方式

评课

11:10--11:50

科艺楼一楼

荣誉室

课堂教学安排篇(2)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51-01

舞蹈教学的课堂安排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规律性,学生要掌握学习的规律性,这是由舞蹈训练中的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说到循序渐进,可以说这是每个技能学科都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是以舞蹈这个专业来说,教师不能仅仅笼统的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更应该从舞种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在开展教学之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规律,把循序渐进落到实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层层推进。教师对舞蹈教学课堂安排的把握,近则是一堂课,远则是整个学期整个舞种教学的规律性,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

一、统筹课堂安排需要循序渐进

(一)施教者教授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施教者组织开展训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者科学系统地掌握舞蹈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舞蹈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受教者掌握知识技能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学习技能的逐渐掌握,从审美知识的丰富到审美能力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若是偏离教学规律,课程也就无法顺利推进,达不到训练效果。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固有的逻辑顺序开展教学,并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才能使受教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舞蹈艺术的百花园。

(二)受教者接收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受教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的。倘若任意打乱教学顺序,不按他们的认知发展客观规律组织教学,受教者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就会困难重重,无所适从。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能夯实学生基础,如同建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在舞蹈教学中打稳基础十分重要,也许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动作的练习会稍显枯燥,可只有巩固舞蹈基础达到质的飞跃后,才能在吸收表演性强的舞蹈时不感到吃力。

二、蒙族舞蹈课堂安排中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

(一)以蒙族风格特色、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

1、教师传授背景知识使学生大致把握蒙族风格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在舞蹈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不同的风采。所以说,在学习蒙族舞蹈之前教师对蒙族文化、舞蹈风格的铺垫十分重要,这能使学生对于民族风格特色有更准确的把握。蒙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蒙族人民骑马驰骋于辽阔的大草原,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塑造了他们豪放、大气的性格。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学生通过了解蒙族的生活地域和风俗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等,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关照该民族民间舞蹈。

2、让学生聆听蒙族音乐感受音乐特色、节奏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教师通过使学生聆听具有浓郁蒙族特色的音乐,感受该民族的音乐特点,并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辽阔的大草原,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音乐感受。

(二)蒙族体态、舞姿训练需从量变达到质变

基本体态和舞姿是肢体舞动的基本特点,是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教授一个民族的舞蹈,一定要从基本的体态、舞姿训练开始,并且需要量的积累。通过长时间摆体态使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五分钟,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不断加大强度,使学生通过肌肉的酸疼感来记住舞姿的规范。体态、舞姿是静态的舞蹈,舞蹈是由各个体态、舞姿连接而成,在舞蹈中要使得每个动作都规范精准,每个动作都能瞬间到位,就必然要通过长时间的体态练习来积累。当然凡事都要讲究方法,除了长时间的摆体态,还要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自己与老师动作的差异并不断纠正自己,完善自己的体态,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迄今为止还未曾发现有哪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优美动人的舞姿,“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传神的道出了优美舞姿的形成历程。

(三)严格规范蒙族手形、脚位

“手是舞蹈演员的第二张脸。”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在组合学习之前先进行单一的手形练习,强调手形的重要性,这样能使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舞蹈中手形的规范。脚位的教学也要如此规范,只有经过单一的手形、脚位练习,使学生注重细节,才能在舞蹈组合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手形、脚位有更精准的把握。

(四)蒙族单一动作的训练使学生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性

舞蹈单一动作的训练,犹如语文课上的“识字”教学,这是舞蹈“组词”、“造句”、“成章”的基础。单一舞蹈动作的训练就像是铸造每一块瓦,只有基础坚实、材料过硬才能盖出结实耐用的好房子。单一动作的训练教学其内容是舞蹈组合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动作,从风格特点来说是从属于舞蹈组合的,且训练的规范性和情感性都具有为舞蹈组合服务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在单一动作训练中,准确体验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训练学习中的关键。在蒙族舞蹈教学中,开展组合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如蒙族民间舞蹈中有各种肩、臂的动作,有: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这些基本动作都有着浓厚的草原气息,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蒙族舞蹈时所必须掌握的,对这些单一动作的协调、到位和美感体验,同样是舞蹈组合和成品舞蹈的美感体验及其艺术表现的基础。

(五)由单元到综合进行组合训练

1、单元组合是基础

舞蹈组合训练并不是舞蹈单一动作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演规范并注入学生情感表现的一个舞蹈学习的必由阶段。然而,组合训练也是要分阶段的,学习单元组合是对单一动作训练的一个扩充,也是为综合组合训练以及成品舞蹈训练打下基础。蒙族舞蹈教学的单元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的从体态组合、动律组合、硬肩组合、柔肩组合、胸背组合等细分的单元组合开始训练,在单元训练时要强调学生动作的质感,要求学生记住动作准确的要领,掌握基本动作的规范性。

2、综合性组合强调表演以及对蒙族舞蹈风格性的把握

在综合性组合训练中,要注意舞蹈运动规律与学生情感表达发展的有机结合,也要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与风格的整体把握和表现能力。综合性组合有别于单元组合训练,它不再是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而是加入了更多表演成分以及民族的风格特色,组合更具观赏性,同时对学生掌握舞蹈表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在综合性的组合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这种独具特色的蒙族舞蹈有传神的表现,在展现风格性的同时加入表演,使学生对蒙族舞蹈的学习迈入更深一层。

(六)加强表演性组合和剧目的练习

舞蹈的训练学习最终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表演性组合的以及成品剧目的练习,是对学生掌握民间舞的一个强化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限,学好舞蹈还需要课后的勤加练习,在学生对舞蹈风格以及表演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从视频中学习优秀的舞蹈成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对舞蹈的表现力,使学生对舞蹈艺术连贯、流畅、抒情等整体审美感知和入微的艺术表现有更深入的领会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课堂教学安排篇(3)

一、注意练习安排的针对性

每一节新课,教师都要设置一些巩固新知识的训练题,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并消化新的知识。这时的练习就应本着当堂理解,消化新知识的目的,侧重当时讲授新知识的重点和教学关键进行设计,而不能主次不分,或面面惧到,反而冲淡学生对教学关键的领悟与把握。

二、注意练习安排的层次性

学生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这就是认知的阶段性。课堂练习安排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层次安排,使学生练起来如履台阶,由低到高,拾级而上。那么怎样正确判断和把握各层次的安排目的和要求呢?我把课堂练习分为四层:①基础练习。以模仿性、再现性习题为主;②巩固练习。在基础习题上加以改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找出新就旧知识的联系点,将新旧知识串连起来,达到熟练程度;③对比练习。通过对比题练习,提高学生识辨能力,排除负面干扰,达到深化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④发展练习。让学生理解新知的内涵和外延,使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多维化,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注意练习安排的实效性

任何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是同步的,教师在进行练习安排时,还应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还要吃透学生。在练的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查自己的安排思路,尤其是练习的难度和要求,避免“一刀切”。一般情况下,我把练习分为必做、选做和思考题三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做到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等生跟得上、下等生丢不了。真正让全班学生都练有所得,练有所乐。

四、注意练习的数量

一些教师盲目给学生多做习题、多测验,对习题的剖析、变式,尤其是解题后的归类、小结等指导环节重视不够。这样一味机械盲目的多做题,打消了学生思维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不再“练后还错”我认为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课堂教学安排篇(4)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各校教学任务主导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该关注一下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适应情况、接受情况究竟如何呢?职业学校的课堂秩序是否一如从前的萎靡?说话、睡觉、玩手机、玩游戏、下座位走动的现象是否依然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关注课改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什么?

——应该是一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学生的驾驭能力,对知识表达的组织能力,对课程完成的执行能力。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从哪几个方面出发?

一、详细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彻底分析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

学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技校生多数是初中、高中学生中被成绩过滤出来的群体,但是他们从前的知识水平低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差、接受能力差。深究原因,多数同学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他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技校教师必须要做的。

类型1:思维单一、普通接授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技校中可称为优等生了,他们的课堂听课状态普遍较好,但是学习的自主性差,智商中等,很多问题没有教师的点拨难以理解,通常当堂记下当堂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时间少,课后又怠于问,导致学生的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慢慢地就被高考的紧张氛围淘汰掉。

解决方案:此类学生不适合自学,自己归纳、动手能力差,适合传统的教授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任务,学生按任务逐一执行。但是要注意在传授的内容上放慢进度,要不时地进行询问、提点,尽量将知识简单化;实践操作前建议加强学生自信心教育,基本上每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关照,如若缺少对他们的关注,时间久了,课程深了,任务难了,他们就跟不上进度了。

类型2:思维敏捷、注意力差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尤其不适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他可能前一分钟还在下定决心认真听讲,后一分钟即开始精神溜号。可贵的是,通常绝大部分此类学生的思维都很敏捷聪慧,如果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材指日可待。

解决方案:此类学生尤其适合新课改后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将他们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地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地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和“有层次的问题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这儿,那么教学进度就可以亦步亦趋地进行。

类型3:知识底子薄、学习动机不端正的学生。此为技校课堂管理难度最高的学生类型,怕就怕在他的学习动机不端正、思想不积极进取,将学校当做“收容所”,得过且过,挨到毕业,正好到了就业的年龄。加上知识底子薄,缺乏自信心,还没学就放弃了,这样再简单的操作技能他都懒于接受。

解决措施:对于该学生要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可以请已经就业并有所成就的毕业生来校座谈,谈谈他们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谈谈他们在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谈谈他们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承载了多少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压力……心理教育工作做到位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上学”的看法。只要他们想学了,那么我们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还是能够转变他们的看法,渐渐深入到课程当中。

以上三类只是技校生课堂上的一个缩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教师感到很无奈,教与学不能和谐。

其实技校的课堂最能够体现一名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于是,我们的一节课就要备好多内容,包括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

二、备课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备新课的内容,还要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

备学生的工作刚刚已经分析过,下面是备知识。

建议一节课的知识点不要安排过多。普通学生一节课可以接受两个知识点,对于技校的学生,我们只能安排一个。不要增加他们的压力,学会一个知识点就要有一个休整期,一个练习的过程,一个全班学生都能够接受的过程。教师要找到这个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为基准点,他们懂了,那全班同学都学会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诸多这些,单对一门课来说加在我们教师身上的工程量巨大,需要教师在创新教育理念、学习新思想、拓展新思维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安排篇(5)

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宏观认识较弱,因此,针对每个新单元,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例如,教材先后设置了“LET's LEARN、LET's CHANT、LET's SING和STORY TIME”等内容,一般而言,教师就按照它们的先后顺序教学。可是,有一次,我突发其想地问学生:“你们喜欢先学哪部分内容?”岂料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先学“STORY TIME”。可是,“STORY TIME”属于拓展部分,其学习目标是看懂故事内容,课时为一课时。望着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决定先教学他们选择的内容。于是,我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采用两课时教学“STORY TIME”,并将教学目标定为看懂、复述故事内容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当我把这些告诉学生时,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复述故事和扮演角色。

二、分析原因

由于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他们颇具吸引力,因此,一旦让他们自己选择,听故事肯定是首选。我认为,即使学生不能彻底听懂,也要鼓励他们复述故事内容,因为我确信,他们能做到。具体而言,我在教学“STORY TIME”时,运用中英文互译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理解和总结中英文的不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受学生欢迎,又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其实,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于感兴趣的,他们都乐意接受,勇于挑战,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促使他们讲故事、背故事和表演故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应对策略

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基于此,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应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

课堂教学安排篇(6)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求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结果。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此外,它还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校自2011年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科学合理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实效性,就必须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选择。要实施一节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阅读,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点拨辅导——组间交流,收集信息——多元评价,课后探究。

二、精心准备,整体考虑,掌握和操控各个教学环节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对问题设置、成员分工、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人人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熟透教材,深入研究,合理选择和加工,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虽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采用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精选内容,这是确保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如解题方法多种、计算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遗传变异问题;操作方法不确定,实验结果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过程比较复杂,单人无法独立操作的模拟实验内容等等。

四、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在适当的时机和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时机把握不准,则会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在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表达时,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生意见不统一时,在学生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等等,都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需要及时、恰当地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任务与步骤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科学预设,制定出明确的合作学习步骤,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从而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有了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任务与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的启发,实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使问题迎刃而解,进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全面考虑,充分预设,保证合作学习有充裕的时间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预设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给足学生发言、补充和辩论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探讨的机会。如果预设不充分,时间不充裕,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草草收场,严重打击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热情和期望,当然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进行长期培养

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大都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培养合作习惯和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让所有的人都积极参与,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八、更新理念,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加以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如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采用,什么时候采用?问题怎样设置?如何进行点拨和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深入其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安排篇(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合理获取、加工、交流及甄别信息的能力,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培养信息安全意识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到:“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延伸或拓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高中教师,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引导,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切实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阶段性目标模糊

对于每堂课而言,每一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如何直接影响到了课堂的效率及水平。教师可以结合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及策略。但是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以整个课堂目标的实现为主,以学生这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为主进行教学,忽视了教学时间的安排及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冗杂

基于学生高考教学的现状,每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往往将几节课或者一章的内容在一堂课进行传授。教学内容冗杂,教师所做的是划出重点让学生记忆。缺乏学生自由思考及动手实践的时间,由于教学内容冗杂导致的时间安排不当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策略

在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以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一)结合实际,设置课堂分目标

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拟定课堂分目标。每堂课要让学生掌握几个要点,掌握几方面的知识,都可以以时间段的时间来合理划分。这样,就会避免从出现前面要掌握的内容讲述充实而后面的内容讲述匆匆的现状。阶段性目标的拟定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说,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每堂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始的前十五分钟,中间的十五分钟及后面的十五分钟。每一阶段都有相对明确的教学内容。

除了合理安排阶段性目标,教师还要学会反思。思考一下,课堂计划中的任务是否完成,其有效时间占总课堂时间的比值是多少。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教学中用于完成低层次的学习目标任务的时间是否过多。教师的思考能够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阶段性目标设置会越合理。

(二)发挥民主,成立“时间小管家”

为了强化课堂优化时间的有效性,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之后,就在班级范围内成立“时间小管家”。所谓的时间“小管家”是由学生担当,事先与教师沟通,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安排及实践进行有效监督及提醒,以确保课堂时间效率的最优性。为了确保公平性及公正性,在忽略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随机抽取“时间小管家”,其责任在课前、课堂及课下都有所涉及。

(三)合理举行竞赛性活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是一个好胜心强的群体。因此,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竞赛性练习或者活动。这样,较之传统单纯让学生练习来说,效果会好很多。合理性活动是结合教材的内容开展,一般竞赛性活动在课堂所占据的时间为九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学生练习水平的同时,不会耽误正常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进度。

(四)整体开展评价性反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重视评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及教师的能动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优化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班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学生评价效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在上述教学时间的优化过程中,可以定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时间优化和分配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

三、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效果

在高效课堂构建的目标引导下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相比,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合理优化教学时间,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学生的实践时间得以保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内容有了系统的认知、理解及掌握。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及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二)学生应用水平得以提升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的合理优化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操作练习中。与传统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相比,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三)高效课堂得以构建

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时间安排及优化之中,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知识,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效率更高。高效课堂逐渐构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学习,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恩格斯曾经说过“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合理安排及利用时间是极富技巧的。对于教学而言,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阶段性目标,结合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能动性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安排篇(8)

体育是高校全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堂教学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仟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木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材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高校体育课内容安排小切实际课堂过程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小够的现状做以分析和研究

    课堂内容的安排应体现性别差异性

    男、女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以及课堂密度都应有差别。体育课的密度是衡量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的密度要适宜过大的密度学生无法承受过小又得小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些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体育课的形式小重视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只注意了整体队形的变化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教师的教和活动的组织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和练大大地减小了体育课的密度一种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的小断的队形的变化贯穿了整堂体育课如此的安排表而上似乎课堂组织井井有条但体育课的密度何在,’学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自然无法达到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更小能切实地完成教学仟务。可见教师对于体育课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学生的参与都是极其重要的。

    教与学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小是教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这个环节即做到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而小是处在萌芽期的儿童少年。一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小适当、课堂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安排过小会异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目前许多学校的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体育而最讨厌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将一分钟的体育课完全控制成“站队变队形一占队”是小合适的要知道体育课小是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应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

丰民据共同课学生特点注意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适宜性

    山于共同课学生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小同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应切合实际小宜定得过高。近期我校正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参照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及有些高校的大纲发现有些目标定的过高在正常的体育课过程中根木无法完成。以共体学生选修课篮球课为例在以往的大纲中针对根木没有体育基础的共同课学生包括女同学将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初步掌握篮球的基木战术。实践证明体育专业学生从接触篮球的基木技术到完成战术的学习尚需要两年的时间山此可见原始的教学目标确实过高是在体育课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堂的安排上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提高耐力将内容安排成.组米跑。我们知道耐力训练是要循序渐进的然而在一至一次课上要达到提高耐力的目标而实施多组的耐力跑也是小合适的。大学体育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句学生传授一至两种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锻炼身体一生受益。而在大学阶段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身体得到锻炼、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娇生惯养所养成的普遍的惰性异致了他们小喜欢或厌烦参加体育运动准确地说是一种懒惰。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测量的数据表现出大二、大四的学生体质相对于大一、大一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卜降这一结果与高年级的学生没有体育课小无关系。因此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切合实际。

    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将成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对课程问题的侧卜究一直是作为教育改节的核心提出来的因为它小仅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贯彻还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节。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活动课程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来给大学生上体育课山于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标准过高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为“负担”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背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高校学生运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再者体育课时少因此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安排篇(9)

二、小学语文练习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从大多数小学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课堂缺乏练习,未开展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大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授课经验,对如何在课堂中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并不了解,所以往往会在下课前几分钟象征性地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未进行引导。存在很多语文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内容时没有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只会增加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以教学目标为主,然后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课堂练习,大多内容较为枯燥,难以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策略

1.把握练习时机

练习时机是保证练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心选择,不能存在盲目以及随意的心理。在小学生学习了新的汉字、词语或句子等新的知识后,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安排合适的课堂练习,进行更深层次的锻炼,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根据学习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反复练习。此外,语文教师应该将众多重难点知识反复讲解并分开安排练习,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否则会让学生难以掌握并牢记,最终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保证练习质量

保证练习质量是实现课堂练习价值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课堂练习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质量,所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满足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好课堂内容以及课堂练习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练习题,其中以技巧性、趣味性以及综合性题目为主。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阶段,教师必须以具有技巧性其能够举一反三的题目帮助小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不卑不亢”这类“ABAC”型成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然后说出自己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安排综合性题目,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3.控制练习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练习过程,教学内容与练习内容之间的跨度适中,方便学生练习,在制定练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练习过程应以从易到难,由浅到深为宜,逐渐完善练习内容,使语文课堂中的练习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具有充分的耐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自由进行探讨并总结答案,操之过急只会达不到理想目的。此外,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练习情况制定评价标准,针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

四、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

1.作业设计紧靠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的作业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并通过听说读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练习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练习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作业设计所具有的技巧性以及综合性来掌握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在后期的课堂作业设计时进行适当改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练习设计内容一定要围绕语文知识进行,通过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2.将练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

如何将练习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实现有效课堂练习,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练习时间,只要小学语文教师将练习与教学结合得更为贴切,就可以将练习时间安排在课堂中的任一时间段。将练习作业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为整个教学的重点部分,语文教师不应该将其分离,使其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安排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3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的操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养,这门课程本身对学生就有很大的吸引,但一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所以在这一时期,任课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

一、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学生对待课堂的认真程度是学生配合任课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学生配合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他才能够在任课教师安排的活动中逐步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所能提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因此,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以一种认真的态度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讲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时,如果只是依靠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任课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技术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魅力,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能够引起社会和时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他才能够了解到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能力,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适当的课堂情境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需要任课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才能够对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所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如果任课教师直接开门见山的讲解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学生将很难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对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很难理解,导致学生逐步落后,成绩不理想。

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的开始时,需要设置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情景安排中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时,可以从学生所能接触的生活中取材,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设置适当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课堂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增强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课堂活动安排。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多方位了解信息技术所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就极具吸引力,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所以,任课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中有大部分是讲解生活中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全方位学习自己之前并未了解到的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任课教师需要把握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如果在课堂开始时就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那么在之后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会因为课堂内容的枯燥、无聊而很难再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能够将所学习的内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巩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和创新,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从而提升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要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在实践操作中,任课教师也不能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实践,长时间的实践会让学生忘记自己最初学习的动力和初衷,因此要采取讲解、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够及时的进行知识的巩固,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课堂教学安排篇(11)

(1)关注教学目标与时间安排的关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决定教学重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没有目标和目标错误的课堂一定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目标过高过低,都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诸如“一言堂”、“满堂灌”等现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效学习时间减少。

(2)关注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的关系。一堂数学课应包括导入、新知学习、练习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学时间都应安排合理恰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关注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的关系。每一堂数学课都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一堂数学课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并有一定的例题辅以巩固。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中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20分钟。教师应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间安排核心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堂上将“核心知识点”落到实处。同时,课堂学习量要合适,量太少,浪费时间;量太多,效率降低。

(4)关注学习方法与时间安排的关系。数学课根据知识的不同,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有不同的学法。比如:合作探究学习时间短了,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成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会影响教学进度。

(5)关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关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状态,在注意、感知、记忆、冲突和选择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

2.观察教师讲解行为的效度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深刻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进行有效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1)观察在概念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采用的书本语言和自己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扩展解析,并观察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情况,是否利用了重复、停顿等方试进行强调,并适当举例,帮助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观察教师在过程演示中的讲解,教师较多用PPT演示,结合语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回答。

(3)观察课堂练习,教师的讲解行为如何,是否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在观察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时,是否做了适当的提醒和引导。从总体上观察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得是否透彻到位,是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3.观察教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难点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学生起始学习的不适应,其次在于思维难度较大和需要在数学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教学难点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只有找准了难点,才有利于找到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4.观察教师处理学生错误的机智性

真实的课堂教学似一泉活水,而教学机智是活水源头,只有顺势而流,随物赋形,才有水光山色。在学生思路不畅之时,教师或静观默察,或一提一顿,令人在千曲百回的思悟中感受豁然开朗的心智的欢欣;在人声鼎沸、深层空间,呼吸自由的精神和生命。

(1)指向保护学生的“脆弱”。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对学生不能态度粗暴,随意呵斥。教师应该用春天般的温暖和饱满的热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更要呵护学困生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