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1 08:58:02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 2)05-0070-04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节能服务公司

(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EMCo)通过对相关企业提供节能改造的技术支持、风险规避及资金保障,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并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实质是用企业未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模式(许泓,2002)。目前,随着节能降耗理念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合同能源管理因其自身优势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成为了企业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还较少。本文依据钢铁企业节能改造的现状,分析出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即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来促进钢铁企业与EPC间的合作,以便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更好地推广应用,促进钢铁企业的节能降耗。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及节能服务公司(EMCo)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EPC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目前的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公司(EMCo),也称能源管理公司,是一种基于EPC机制运作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EMCo是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服务商业化实体,但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EPC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蔡瑾、何川,2008)。目前,我国EPC模式除了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合同能源管理基本模式外,还出现了改造工程施工模式、能源管理服务模式等新型商务模式。

(二)我国EPC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EPC兴起后,其在国外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的重大节能国际合作项目——“世行/GEF中国节能项目”,标志着EPC节能服务模式正式进入中国。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已初具雏形,产业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深入各个行业,EPC也已实现局部的产业化,但在许多高能耗、高物耗领域的应用还尚未广泛推广。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EMCA会员数量已达到560家,全国运用合同能源管理(EPC)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EMCo增长到782家,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约17.5万人(EMCA,2011)。2005-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业增长变化。

二、EPC在我国钢铁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对EPC进行了研究。申晓刚(2008)研究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并提出合理建议,其中提出未来发展需提高三个层面:政府加强鼓励和支持;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和相应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加强流程控制,形成成熟的交易流程。曹江涛(2005)分析了整个合作能源管理的流程,证明了合作能源管理在高能耗产业中的合理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张岩(2010)曾利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碳减排效果和碳排放交易,构建融入碳排放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拓宽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渠道,为解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问题提供帮助。谯川(2008)分析了EPC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领域的可行性及其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从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董十弓(2010)分析了电信企业中合同能源管理出现的问题,为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可以说,目前EPC理论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在高耗能的钢铁企业的应用较少。

EPC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在节能技术改造环节,即EMCo对钢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服务,包括企业能耗审计、改造方案设计、能源管理合同的签订、设备采购及施工和后期维护等。实际上,EMCo可参与的钢铁企业节能改造项目涉及的环节很多,如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干法TRT发电、焦化系统的干熄焦发电、炼钢系统转炉煤气回收和蒸汽制冷、轧钢系统的蓄热式燃烧改造、热装热送和电力系统的CCPP发电等等(陈冠军,2010)。EPC在钢铁企业成功实施的案例有:天津铁厂与中国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的工业锅炉技术改造节能服务项目;首秦公司与北京惠德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照明系统节能改造项目,以及与北京金易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天津钢铁集团与北京国发华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电机变频节能改造项目等。随着EPC的发展,其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领域也开始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边沿化、单体化节能改造,向核心化、系统化节能改造转变。

三、EPC在钢铁企业中的主要应用障碍分析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30-02

1 引 言

合同能源管理(EMC)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投资的节能投资方式。随着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政府的推动和企业的认识提高,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因此这种先节能后付钱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网企业作为亟待节能降耗的重点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深入、专业的节能服务,从而提高终端电能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电力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强,可以通过电费方式获得现金流,也使得电网企业能够较好地了解客户的信用和经营状况,有助于规避节能推广中的效益回收风险。特别在目前电网企业缺乏需求侧管理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合同能源管理能够有效补偿电网企业节能服务的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产生节能效益。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加快电力企业节能降耗进程,同时也加速了企业节能方式创新。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epc)为了共同实现节能目标而形成合作“双赢”目标,但在强调合作节能收益的基础上,实现每个参与者收益分配最优化,其分配必须要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由于收益分配不合理,很可能导致节能合作的失败。博弈论中应用Rubinstein轮流出价模型,构造电力企业、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实施非合作各利益主体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并按照逆向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拓展和求解,在此基础上,获得双方收益分配的最优组合。

2 模型假设:鲁宾斯坦模型

电力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利益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是一种博弈行为,在分配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子博弈,也可以将整个并购过程看成一个子博弈。本文仅根据利益分配双方作为参与人做出相关假设,构建鲁宾斯坦模型。

2.1 模型假设

在节能利益分配的讨价还价模型中,博弈双方是电力企业节能收益方和节能服务公司方,用参与人1和参与人2表示。对于模型我们作以下假设:

(1)在谈判中双方参与人是理性的,即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为了简单起见,首先假设双方的讨价还价最多只允许四个回合,即构建四阶段的完全信息分配博弈模型。先由电力企业出价,由节能公司选择是否接受。

(3)若协议在第二、第三或者第四回合达成,则双方利益都要进行贴现,引入贴现因子&1&2,(0

(4)我们用x表示参与人1即电力企业的份额,(1-x)表示参与人2即节能服务公司的份额,x1和(1-x1)分别表示参与人1和参与人2的份额,x2和(1-x2)分别是参与人2出价时参与人1和参与人2的份额。

2.2 博弈的过程分析

对于这个讨价还价过程,如果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使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参与人1先出价x1,参与人2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会拒绝。假定博弈只进行了两个时期,在t=2时,参与人2出价,如果他提出x2=0,参与人1会接受,因为参与人1不再有出价机会。参与人2在t=2时得到一单位收益等于在t=1时的&2,如果参与人1在t=1时出价1-x1≥&2,参与人2会接受。所以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结果是参与人1得到x=x1=1-&2,参与人2得到1-x=&2。现在假定t=3,在最后阶段,参与人1出价,他可以得到的最大份额x1=1,因为参与人1在t=3时1单位等价于t=2时&1单位,如果参与人2在t=2时出价x2=&1,那么参与人1会接受;因为参与人2在t=2时1-&1单位等价于t=1时的&2(1-&1),所以如果参与人1在t=1时就出价1-x1=&2(1-&1),参与人2将会接受;因此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结果是x=1-&2(1-&1)。假定t=4时,参与人2最后出价。使用上述分析,因为参与人2在t=2时最大可得(1-&1(1-&2)),参与人在t=1时将出价1-x1=&2(1-&1(1-&2)),博弈均衡结果为x=1-&2(1-&1(1-&2))。

第二阶段,均衡结果不仅只是依赖贴现因子的相对比率,还依赖于博弈时期长度t和谁在最后阶段出价。当t=无穷时,博弈没有最后阶段,但从参与人1出价的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等价于从t=1时开始的整个博弈来应用有限阶段逆向归纳法逻辑寻找子博弈精练均衡。假定在时期t≥3时,参与人1出价,得到的最大份额为M。对于参与人1而言,t期的M等价于t-1期&1M,参与人2知道在t-1期的任何x2≥&1M的出价将被参与人1接受,因此参与人2出价x2=&1M,自己得1-&1M;因为对于参与人2而言,t-1时期的1-&1M等价于t-2时期的&2(1-&1M),参与人1知道在t-2期的x1≤&2(1-&1M)出价将被参与人2接受,因此参与人1出价x1=1-&2(1-&1M)。从t-2时开始的博弈与从t时开始的博弈完全相同,参与人1在t-2期能得到的最大份额一定与其在t期得到的最大份额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2&1

解上式得出:M=1-&21-&1&2

现在假定参与人1在t期能得到的最小份额为m。因为t期的m等价于t-1期的&1m,参与人2在t-1期最多得到1-&1m。因为t-1期的1-&1m等价于t-2期的&2(1-&1m),参与人1在t-2期至少得到x1=1-&2(1-&1m)。因此有:

x1=m=1-&2(1-&1m)

m=1-&21-&1&2

因为参与人1得到的最大份额与最小份额相同,均衡结果是唯一的:

x*=1-&21-&1&2

因为t为任意的,上述证明过程表明,参与人1的子博弈精练均衡战略是:“在t=1,3,5…时总是要求(1-&2)/(1-&1&2),当t=2,4,6…时接受任何大于或等于&1(1-&2)/(1-&1&2)的份额,拒绝任何较小的份额。”如果参与人1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被参与人2拒绝,参与人2在t+1期要求(1-&1)/(1-&1&2),参与人1的支付是:&1((1-&1)/(1-&1&2))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电网企业和服务公司之间分别按x*和1-x*比例分配总收益时,可以收益分配最优化。

3 创新点

传统合同能源管理利益分配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在合同期间与客户按照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收益,而所约定的比例并没有合理的划分规则。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是以分蛋糕为例来说明利益瓜分问题,而电力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利益分配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模型进行利益分配的谈判活动,分析得出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交易双方的影响因素,博弈均衡结果是参与人贴现因子(耐心程度)的函数,这是鲁宾斯坦模型得出的重要结果。

特别地,给定&2,当&1趋于1时,x*=1,即参与人1得到整个蛋糕;给定&1,当&2趋于1时,x*=0,即参与人2得到整个蛋糕。这可以说是“耐心优势”。直观地讲,有绝对耐心的人总是可以通过拖延时间使自己独吞蛋糕。

4 结 论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3)

当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节能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引导和促进节能机制面向市场的过渡和转变,借鉴、学习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节能新机制,以克服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节能市场障碍,加快节能项目实施步伐。从国外市场化国家节能事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新机制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我国的节能机构和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从中获取盈利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能够帮助客户乃至全社会以最有效的方式挖掘节能潜力。同时,在该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承担了几乎所有风险。但是,由于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能源价格被低估、财政体制不支持节能服务费的支付、税收负担不合理等因素,节能服务的收益有限;同时,节能会计核算体系、诚信体系、融资体系不完善,使节能服务公司、客户、银行等不得不支付额外的交易成本去处理争议,规避风险,进一步压缩了节能服务的利润空间。因此,完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对发展我国的企业能源管理业务,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概述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为EMC、EMCo或ESCo)为客户设计节能方案,由前者出资添置或改装设备,产生节能效益后,节能服务公司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收益来源。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几乎不承担风险,而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了几乎全部风险。一般而言,完整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能源审计方案设计项目施工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和调试运行、保养和维护节能量监测及效益保证收回节能项目投资和利润。项目合同期结束后,设备的所有权一般将转让给客户。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双方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其二是节能承诺型,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在合同中承诺必须达到一定的节能量;其三是长期的节能服务托管,就像物业外包服务一样;其四是融资租赁,如果节能服务公司出资有困难,就需要有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出资购买设备,再租赁给节能服务公司或其客户使用。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客户以同等成本获得最大的节能效益,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同等节能效益。而且,由于在节能服务市场上,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优胜劣汰的压力会促使它们不断改进节能方案设计水平,并经由它们推动节能设备生产端的技术进步。如果这种服务模式得以在全社会推广,则可以帮助整个社会以最经济的方式节能,使节能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在上述四种类型中,其中节能效益分享型最难核算,如果这一类型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能进行准确的业务核算,其他三种类型的业务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当前发展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困境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虽然对减排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市场却难以运转起来。一方面,是节能的货币收益不足。如果能源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所节约能源的货币价值,就难以补偿为节能而付出的成本。由于财政体制比较僵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型国企购买节能服务的费用难以出账或报销。此外,在现行税收体制下,节能服务公司或其客户承担了一些不合理的税负。这些都会使节能服务的收益缩水。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市场或相关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人们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来规避风险,进一步压缩了节能服务的利润空间。由于没有权威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体系,节能服务公司和其客户对于节能效果的争议很大,难以就节能服务费用的支付达成一致。因为诚信体系不完善,节能服务的买卖双方都很容易遭受对方违约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付出一定的规避风险成本。由于节能服务项目每笔贷款的额度较小,加上节能服务公司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商誉,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向其提供贷款,它们的融资成本很高。要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发展,就要在能源价格、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出台支持性政策,增加其收益;完善节能会计核算体系、诚信体系、融资体系,降低节能服务公司、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同上,能源价格如果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企业节能的积极性就会削弱,对专业节能服务的需求自然会减少。对此,应当渐进式完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真实正确的核算出能源价格,使能源价格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让企业有足够的激励节能,产生更多购买节能服务的需求。

三、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节能服务公司是根据节能量从客户处获得报酬,所以准确的节能会计核算是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但是,目前国内缺乏权威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体系,导致合同双方要耗费额外的成本处理争议,尤其是节能服务公司要承受不能获得应有报酬的风险。节能量的会计准确核算本身困难很大。首先,因为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前后,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发生变化;核算节能量时应考虑其他因素引起的能耗减少或增加,而不能简单地将项目实施前后的能耗量相减。其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需要客户配合,如果因客户不配合而未能达到预期的节能量,则不能归咎于项目。其三,在一些项目中能耗量本身并不稳定,为节能量的确认带来了不确定性。

四、解决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出台规范节能会计核算的法规和准则

目前,我国没有能源核算的会计准则,甚至连行政法规也没有,唯一相关的《企业能源会计核算技术通则》是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部门规章。这一法规在实践中表现出立法层次较低、效力不高、缺乏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效仿美国的经验,颁布若干能源会计核算标准。目前,《国际性能核算和认证协议》是当前国际通行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和认证标准,并已成为美国节能服务公司的行业标准。这一权威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节能效益的会计核算机构剔除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独立变量,如天气、运行时间等对能耗有着重要影响但又是合同双方很难或根本无法控制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核算出多少节能量应归功于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本身。在此基础上,美国能源部编制了《联邦政府节能项目验证和核算指南》,此类技术指导手册为节能服务公司及其客户提供了标准的技术平台,有效地减少了围绕能耗基准和节能效果的争议。当前,要建立规范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体系,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要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加快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实现;通过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和建筑能耗标准与定额,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会计核算的实现

(二)培育专业的节能效益测算机构

针对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政府还应当培育专业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机构,并规范这一中介行业的运作,使之能为节能服务公司及其客户提供权威的节能会计核算报告。在这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日本有独特的能源管理师制度。日本把能源会计核算作为一个独立的中介行业,出具能源会计核算报告的是能源会计核算师,要求一定量的用能单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能源会计核算师和能源会计核算员。能源会计核算师有两种资格取得渠道,其一为全国统一考试,无先期条件要求,考试通过发给能源会计核算师执照;其二为能源会计核算师进修,要求具备3年实际工作经验,考试合格发给能源会计核算师执照。我国可以仿效日本的做法,在《节能能源法》中规定能源会计核算师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专业的能源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上海市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已经计划设立6~10家专业的第三方节能会计核算机构,来为节能服务的买卖双方服务。

(三)由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行业协会进行会计核算服务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行业协会也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为节能服务公司及其客户提供节能会计核算或者编制指导性文件,辅助它们或中介机构进行节能测算。例如,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就在《国际性能会计核算和认证协议》基础上编制了更为详尽的《节能会计核算指南》,供节能服务的买卖双方或专业会计核算机构使用。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节能减排的力度越来越大,有关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法规准则也必将不断出台,这将对加快推行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前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完善和发展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对推行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S].财会〔2008〕11 号文,2008.

3.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第12 号:[EB/OL].(2010-10-02).

4.黄开敏.基础设施特许权经营的会计处理[J].财会学习,2009(6).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4)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分为效益分享型、节能保证型、合作承包运营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用能单位和能耗设备升级,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专门的盈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1997年,我国首次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原国家经贸委其它国际组织成立了“世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该项目一期在北京、辽宁、山东三地成立了示范性的能源管理公司。2003年,项目二期启动。由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世行项目部,解决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并成立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将近3900家,其中备案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1472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7.8万人。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被引进国内以后大大促进了国内节能企业的发展,很多节能企业由单纯的制造节能设备转变为节能投资,这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节能企业本身的快速成长,更有很多企业将企业的重点发展放在了合同能源管理上,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在引入中国后逐渐地适应了中国的能源环境,在运营上一步步地走向完善和合理,市场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运用合同能源管理上趋于成熟。

三、我国煤炭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一)煤炭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规模不大,较早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煤炭企业已开始获得收益

在国内较早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兖矿集团,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这种节能机制。兖矿集团物业公司泵房和华聚能源公司济二电厂的输煤皮带改造,每年节电10万千瓦时,且仍在运行;科澳铝业公司的济三电厂、南屯电厂、电解铝厂的变频改造等项目也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济三电厂,单台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节电率达36%,全年节电收益为121万元。近年来,兖矿集团一直借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09年,兖矿集团原煤生产综合能耗达到每吨3.90千克标准煤,低于山东省能耗限额标准23.52%,位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9年,河北冀中能源集团在东庞矿运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该矿矸石热电厂1号炉二次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年节电量达48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30余万元。这标志着合同能源管理首次进入河北省。

(二)相当煤炭企业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积极,更倾向于自己组建节能服务部门

首先,在财务政策上,在合同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节能公司,客户只有使用权。合同期满后,设备才能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财务支出就遇到了难题。例如兖矿的合同能源管理经费最终以设备维检费来实现。其次,大多数的大型国有企业不缺少节能技改的资金,且并不相信节能公司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更倾向于自己组建节能服务部门。例如,神华集团组建节能环保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第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节能项目,一般需要节能服务公司提前垫付资金,但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而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面临着项目开发周期长、短期获利能力差、负债率高、项目融资难等困难,他们认为客户能否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是一个很大的风险。这造成了拥有先进节能技术的大型节能公司不希望与信誉差的小型煤炭企业合作,而资金充裕、信誉良好的大型煤炭企业更倾向于用自有资金进行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式。

四、我国煤炭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前景

(一)国内外节能减排潮流不可逆转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共同致力于全球的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决定。

(二)国家规范政策法规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就规定在税收上给予能源合同管理产业发展的支持,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节能减排指标促使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加强合作

在2011年召开的两会上,国家“十二五”的节能目标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煤炭行业作为高能耗行业首当其冲,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而在近年来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的先行者,例如兖矿集团、焦煤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的收益体现,将吸引更多的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企业加强紧密合作,以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五、结论

合同能源管理以其节能效率高、客户零风险、节能有保证、投资回收短、并有助于客户改善现金流、提高竞争力等诸多优势在世界范围已得到了认可和推崇,但如何将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引进并运用在我国的煤炭行业,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虽然现阶段有着很多困难,但从长远看,合同能源管理在煤炭行业的应用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有着光明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5)

中国自1997年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来,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出台以后,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屡屡出台政策,鼓励各地在节能改造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行者。与传统的设备供应商不同,节能服务公司所提供的是整体节能解方案,卖的是节能量而不是单纯的产品。

北京的供热事业已历经50余年发展历程。“十一五”期间,全市供热面积从2005年的4.3亿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6.3亿平方米,供热面积增长了1.47倍,城市热化率已达到95%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供热城市。自2002年华通热力在北京地区首家推行供热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始,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等单位共同推进北京市供热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市容委将采取多种渠道的推广活动,积极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重要意义和可观效益,提高全市供热行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商业模式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营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有利氛围。

一、合同能源管理定义:

合同能源管理[1](――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

二、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模式比较及优劣分析

EPC模式根据节能改造投资者的不同和节能设施所有权归属的不同,基本可划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四类类型。实践中,也有部分合同能源管理由以上4种基本类型的任意组合形成的合同类型。[2][3]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吴道洪博士表示,“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各有利弊,节能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多种多样,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扶持多种模式,让节能服务公司选择最适合的服务方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在项目期内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双方分享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节能改造工程的投资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或者按照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合同约定的比例共同承担。项目验收合格后,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并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效益分享型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模式类型。但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受企业的诚信、经济效益、企业产量变化、能源价格变化等约束比较大,风险相对较高。

2.能源费用托管型

用户委托节能服务公司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节能服务公司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类型。发展障碍表现在奖励标准偏低,按照《关于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按照360元/吨标准煤的标准,向节能服务公司一次性拨付实际财政奖励资金。而工业领域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奖励达到600元/吨标准煤,非工业则高达800元/吨标准煤,与之相比能源费用托管型的奖励标准偏低。另外,还存在着政策竞争问题,国家和北京市都拥有相关的节能技改奖励政策,用能单位可以申请节能改造,并获得财政奖励,这也挤压了实施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的操作空间。

3.节能量保证型

节能改造工程的投资由用户承担,节能服务公司向用户提供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项目实施完毕后,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若达到此前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效益,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服务费,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效益,差额部分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适用于项目周期短,有能力在短期内支付节能效益的项目类型,且合同中约定的节能量价格一般为固定价格。适用于诚信度较高、节能意识一般的企业。但是仅仅靠主观历史经验确定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量及额外节能收益分配比例是不合理的。如果想要专业、科学、精确的界定基础能耗、节能量等相关数据,就一定要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公司,而这一点在目前的国内恰恰是非常欠缺的。

4.融资租赁型

此类型特点为引入第三方融资公司为项目提供资金,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由融资公司投资购买,融资公司再出租给用户,依据合同约定,用户定期向融资公司交纳租赁费用。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改造能源系统,并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测量验证节能量,负责确保达到约定的节能效果。合同到期后,节能设备的所有权转移归用户所有,以后用户继续使用所产生的节能收益也全部归用户所有。

三、影响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1、资金方面――融资难是首要障碍

合同能源管理的一大特点是项目合同周期长,这就会影响到节能服务公司短期的获利能力,从而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周转。然而在国内,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最早都是以技术力量为基础筹建起来的,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实力的同时却并没有雄厚的资金能力。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作为新兴产业模式,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节能服务公司基本处于快速增长期或者成立初期,规模普遍都较小。而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一种资金密集型业务,每个供热项目的一次性投资额都较大,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供热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狭窄,多采用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单一渠道,普遍面临融资压力。融资渠道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供热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应该注意到的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加深,行业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潜力认识提高,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到合同能源管理的领域、意识到这一商业模式将会带来的收益,并相继推出了各自人性化的服务。

2、技术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为有节能需求的企业提供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非常广泛,涉及设备管理、法律法规、金融融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需要一支具有强大技术研究能力、过硬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的员工队伍。而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中大多数公司还面临着规模偏小起点偏低、人员综合素质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的局面,这使得很多节能项目并不能获得预期收益、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于这一模式的态度,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政策方面――与现行制度存在矛盾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运行和推广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外,国家节能专项贷款、行业需求管理专项基金等财政支持是合同能源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在我国很多诚市尚缺乏系统性的适合本地市场的财务管理、财税减免、金融支持、政策性奖励等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缺乏时效性。与节能服务产业相比,很多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小城市对EPC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还不够及时;奖励资金申请流程繁琐、不规范。另一方面,国内财税方面的制度问题影响了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对能源系统改造为用户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解决了目前在节能工作上面临的部分问题,如企业节能投资意识不强,节能投资资金不足,节能项目“头痛医头”系统效率不高以及节能投资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障碍,以促进全社会各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项目能落实到实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帮助客户开展的节能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是成熟的,设备是规范的,并具有足够的成功案例。节能服务公司首先应保证不影响用户正常的生产运行,以确保用户无后顾之忧,并且应承诺将实现的节能效益,如果项目不能如约达到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将要承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所以对用户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节能项目的财务和技术风险基本趋于零。用户可通过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以克服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些节能项目通常都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及节能效益,高投资的同时高收益,项目投资回收期一般为三年左右。用户可以用节能量换算成相应的能源费用以偿还项目贷款及支付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费用,并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合同能源管理可解决客户开展节能项目所缺的资金、技术、人员及时间等问题,让客户以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主营业务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供“一条龙”的节能改造服务,可以形成节能项目的效益保障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节能产业升级,节能服务公司充分发挥服务意识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解决问题。

目前城市集中供暖是我国主要的供热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越发突出。热能动力方面具有能耗高,污染高的特点。在未来,通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可以促进我国供热企业节能机制的转换,扩大节能投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非常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6)

一、合同能源管理定义:

合同能源管理[1](――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

二、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模式比较及优劣分析

EPC模式根据节能改造投资者的不同和节能设施所有权归属的不同,基本可划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四类类型。实践中,也有部分合同能源管理由以上4种基本类型的任意组合形成的合同类型。[2][3]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吴道洪博士表示,“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各有利弊,节能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多种多样,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扶持多种模式,让节能服务公司选择最适合的服务方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在项目期内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双方分享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节能改造工程的投资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或者按照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合同约定的比例共同承担。项目验收合格后,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并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效益分享型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模式类型。但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受企业的诚信、经济效益、企业产量变化、能源价格变化等约束比较大,风险相对较高。

2.能源费用托管型

用户委托节能服务公司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节能服务公司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类型。发展障碍表现在奖励标准偏低,按照《关于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按照360元/吨标准煤的标准,向节能服务公司一次性拨付实际财政奖励资金。而工业领域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奖励达到600元/吨标准煤,非工业则高达800元/吨标准煤,与之相比能源费用托管型的奖励标准偏低。另外,还存在着政策竞争问题,国家和北京市都拥有相关的节能技改奖励政策,用能单位可以申请节能改造,并获得财政奖励,这也挤压了实施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的操作空间。

3.节能量保证型

节能改造工程的投资由用户承担,节能服务公司向用户提供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项目实施完毕后,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若达到此前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效益,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服务费,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效益,差额部分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适用于项目周期短,有能力在短期内支付节能效益的项目类型,且合同中约定的节能量价格一般为固定价格。适用于诚信度较高、节能意识一般的企业。但是仅仅靠主观历史经验确定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承诺的节能量及额外节能收益分配比例是不合理的。如果想要专业、科学、精确的界定基础能耗、节能量等相关数据,就一定要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公司,而这一点在目前的国内恰恰是非常欠缺的。

4.融资租赁型

此类型特点为引入第三方融资公司为项目提供资金,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由融资公司投资购买,融资公司再出租给用户,依据合同约定,用户定期向融资公司交纳租赁费用。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改造能源系统,并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测量验证节能量,负责确保达到约定的节能效果。合同到期后,节能设备的所有权转移归用户所有,以后用户继续使用所产生的节能收益也全部归用户所有。

三、影响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1、资金方面――融资难是首要障碍

合同能源管理的一大特点是项目合同周期长,这就会影响到节能服务公司短期的获利能力,从而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周转。然而在国内,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最早都是以技术力量为基础筹建起来的,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实力的同时却并没有雄厚的资金能力。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作为新兴产业模式,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节能服务公司基本处于快速增长期或者成立初期,规模普遍都较小。而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一种资金密集型业务,每个供热项目的一次性投资额都较大,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供热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狭窄,多采用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单一渠道,普遍面临融资压力。融资渠道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供热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应该注意到的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加深,行业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潜力认识提高,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到合同能源管理的领域、意识到这一商业模式将会带来的收益,并相继推出了各自人性化的服务。

2、技术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为有节能需求的企业提供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非常广泛,涉及设备管理、法律法规、金融融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需要一支具有强大技术研究能力、过硬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的员工队伍。而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中大多数公司还面临着规模偏小起点偏低、人员综合素质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的局面,这使得很多节能项目并不能获得预期收益、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于这一模式的态度,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政策方面――与现行制度存在矛盾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7)

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成为各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需要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仅仅需要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需要调动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充满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做出贡献。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促进企业发展。

保证企业发展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战略目标,企业整体的工作目标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也是整体工作中最难以开展部分。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企业工作的开展。企业战略渗透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调配,同时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方针。

3.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工作。

企业战略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目的性,并且充分为企业战略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契合可以使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更为了解,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内部制度,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和缺陷。例如,企业的战略目标中预算成本控制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严格按照战略目标进行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投入。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制定,与此同时,各企业间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都不尽相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这样符合企业的发展方针,使企业平稳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将二者真正结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企业战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应该在企业战略实行前实现,只有前期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高度契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要想达到上述的内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企业战略实施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如此才能使企业长足发展。

2.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全考虑企业战略层面,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从领导者到基层工作人员都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单独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目标。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协作完成工作,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能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员工做表率,为员工规范标准,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契合。

3.将企业战略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

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第一,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契合为核心,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员工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员工成长。第二,为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企业可以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薪资体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资是员工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通过改善薪资体制,将其与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并且明确其工作方向。这样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使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进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第三,绩效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结合。企业首先应该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企业内部运行的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实有助益。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为保证二者的有效契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得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整合企业战略,将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其充分融入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还有企业的薪资、绩效管理等体系,使企业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关键因素,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应该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其工作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养,这样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多为其提供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的机会,使其不断进步。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和结果需要得到考核和评估,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的结果,同时建立奖励制度,激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8)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价值 实施要点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管理者、领导者的企业运营理念以及管理风格,更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便于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

2.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29-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否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以及如何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成为众多企业领导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行为风格,具有独特性、人本性、可以继承,也可以创新。企业文化宣传得好,能够激发企业的员工的使命感,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员工更加有归属感,荣誉感,让员工主动积极为企业效力,并依此来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人员或者员工的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但是,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与企业员工息息相关,二者结合的地方就是对于企业员工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和激励员工,使员工团结一致,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就是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企业文化更是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从员工的思想认识上,激励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按照某些方式方法,管理与激励员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文化能够渗入到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在思想上能保持同步,从而将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使员工具有归属感,那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提倡以人为本,宣传企业是所有员工共同拥有的,并且倡导关心每一位员工,不仅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激发创造性,而这些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一。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此外,企业文化在阐述企业价值观的同时,宣传了一种企业行为来体现其价值观,所以企业文化一旦被员工接受,就能在某些程度上实现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那么员工就感觉较少来自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约束。

三、促进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人员分配、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而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下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如何促进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

(一)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体现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指导原则,影响着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但是,单纯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甚至与企业文化相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能带来企业长久的竞争力,也不会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只有融入了企业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是企业能取得长期收益的关键。所以,鉴于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是企业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须体现出企业文化,也就是说,在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整个工作过程中。

(二)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增加企业文化作为用人标准之一;在员工配置方面,要根据个人特点,知人善任,合理分配

人员招聘与员工配置不仅包括企业外来人员的吸纳,也包括企业内部人员的调动。一方面,招聘新员工能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新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接收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各个效益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招聘新员工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在保证招聘过程的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不仅要重视人才的技术与专业才能,同样要注重人才的价值观,一个与企业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能用好的人才。

此外,对于内部员工的调动以及新员工的配置,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根据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员工的优点与特征,然后根据其特征以及企业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动。在此过程中,杜绝的行为,做到以人为本、知人善任,正是遵从企业文化的理念一种表现形式。

当企业招聘到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人才,又能根据人才的特点,客观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安排岗位以后,那么,对于员工而言,就能感觉到自己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同时,企业的一些安排符合自身的价值观,进而,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责任感,认同感,从而便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立足企业文化,开展员工培训工作

由于人力资源培训具有目的性,人本性和战略性等特点,所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仅仅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更是为了企业长远的发展。那么,一个企业要想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有效结合企业业务需求,进行技能培训,又要结合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熏陶,让所有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才能实现既提升员工对自身的价值认同,又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还能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形象。

在具体员工培训实践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对不同员工的培训需求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在了解员工需求以后,整理好员工需求与企业需求的关系,制定员工培训计划。要想确保培训计划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在制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时候,管理者不仅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且要充分融合企业文化,并对二者进行合理化的配置。首先,培训目标必须要服从且为企业目标服务,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利用培训过程,来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对员工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企业文化,这样才可以让员工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学习和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四)绩效管理过程中,要展现企业文化

工作绩效的好坏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业务发展,关系到企业的服务与产品,以及员工的薪资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中,如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无形中增加企业的产值,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必须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必须在管理过程中,真正的落实到企业文化上,真正的以人为本。

那么,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做的是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要有严格的原则,来体现企业对所有员工公平,而且,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保持与员工的沟通,倾听员工的心声,不断使得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对于考核不同结果的员工,一定要做到有奖有罚,奖励过程,除了物质以外,也要有精神奖励,惩罚过程则要适度,不仅让员工“知错”,还要“知错能改”。此过程中,管理者的表现,是最能体现企业形象的。

(五)根据企业文化,完善薪酬福利管理

企业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一般是比较有高度的,但是,企业文化是无形的,要想使无形的文化真正的为企业所用,为员工所接受,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与物质层面的联系,而这其中最好的衔接点,就是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工作不能说全部,但是大部分都是为了生活,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有精神好。所以,根据企业文化,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是两全齐美的。

一般而言,员工报酬体系可以分为员工工资、奖励和福利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制定中,不仅要体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内涵,而且要考虑到企业员工的现实反应,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外,要把发给员工的奖金,设置的一方面与企业的效益挂钩,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就是自身的发展的同时,感受到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与认可。最后,福利的设计就要尽可能多样化,在最大限度上完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六)基于企业文化,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是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桥梁,一旦建立劳动关系,员工就要为企业服务,同样,劳动关系解除,员工与企业将不再有任何约束。基于企业文化处理劳动关系,要求企业在签到劳动关系前,识别与自身文化价值相吻合的人才,以便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在劳动关系有效期内,对员工进行科学人性的管理,使员工融入企业,为企业效劳,那么,在劳动关系解除时,如果优秀的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就会希望继续留在企业,因此,能为企业留住人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帮助企业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结合企业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建立核心价值观,为企业构建适合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期活力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1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就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是国家经济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因此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企业实现资源节约是一项长久活动,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活动和相应的财务、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重要环节,为企业节源开流,实现资源节约起到加速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财务、审计管理是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的核心内容和突破口,这既是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真正认识清楚企业财务、审计在企业实现资源节约中的作用,应从财务与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关系;企业资源节约的目标和财务、审计管理目标的共同性;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

一、财务、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及关系

(一)财务的含义

财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财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归集、核算和管理,是不断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的持续过程。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审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监督和规范,对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不合理和不合规的部分进行改正,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

(三)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与审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同点主要有三:内容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范围都涉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同点也有三:概念定义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具体监督内容不同。

从企业资源管理角度看,财务与审计相同点都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和监督,都是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完善资源的管理,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同点是财务对企业资源管理侧重于日常管理和监督;审计则侧重于企业资源运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评议。

二、财务、审计目标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目标的共同性

(一)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的目标

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就是对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有形物资资源的消耗,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消耗。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资源的合理消耗往往会形成资源浪费,造成企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导致企业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同时资源使用的不合理和浪费,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经济效益损失,也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损失,给社会和环境增加负担。

企业只有通过合理使用资源和创建节约资源,才能使企业投入减少,消耗降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要做到资源节约和合理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强化管理,制定合理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积极性,从企业日常消耗控制一点一滴做起,并促进和推动员工的技术开拓和创新思想,从而带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见,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创建资源节约的最终目标。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单从财务管理的表面现象看,它是企业人、财、物的消耗用资金表现化的归集核算过程,是企业各种资源消耗过程的归集和核算,通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源消耗过程进行核算、分析、评价得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财务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企业财务部门单一的管理行为,它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行为,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过程。它表现为:

1.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管理工作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在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相互协作和配套实施,离开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财务管理体制便成空中楼阁,无法施展落实。

2.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参与,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企业的决策和计划最终要由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企业财务管理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生产的过程是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加工过程,通过对企业资源的生产加工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融入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参与着生产过程资源消耗的计划、计量、核算、监督和分析,并向生产者反馈资源消耗指标和状况,监控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

企业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各部门共同管理、控制企业资源消耗的过程,只是财务管理在这过程中起到主要管理控制作用。不难得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资金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取得的时间及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三)审计管理的目标

企业审计管理的过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监督、评价、反馈和保全企业资产资源的过程。企业通过经济效益的审计,从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和主要经济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出发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进行评价,评定企业预先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实现。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换而言之就是企业资源消耗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收益,能否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这是对企业资源实际消耗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评判。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是对企业资源在专项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分析、评判。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从企业审计管理的形态和表现的方式来看,审计管理参与企业管理所表现的效果没有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明显和直接,但是审计管理却是对企业从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整个过程的监督、分析、评判和保全。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难看出,企业审计管理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作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的实现。这和企业节约资源寻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企业财务、审计管理和企业节约资源从它们的目标来看,三者有着共同之处,都能促使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表现形式不同,效果相同

(一)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企业产品品种、管理、规模等不同,使企业表现出来的节约资源手段和途径不同。对产品单一、管理简单、企业规模不大的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相对简单,以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节约资源意识为主;而产品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企业规模大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较多,在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开展资源节约的意识基础上,通过企业技术、设备更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来实现资源节约。

1.产业结构调整开创资源节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技术结构落后、规模结构偏小,是导致企业资源浪费、能源消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应把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隐患突出的工艺、设备和装置,使结构调整成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十多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年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电厂,把煤炭直接转换为电能,大大节约了原煤外运成本,减轻了污染和资源耗费,节约了资源成本。

2.技术进步推动资源节约。面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现实需求,企业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节约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通过技术引进,自我研发创新等,使生产技术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如西山煤电集团西曲矿通过引进乌克兰螺旋采煤机,使以前无法开采的7号薄煤层的原煤得以开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浪费,增加了业务收入。

3.管理创新构建资源节约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需要严格的“精细”管理,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从管理和体制的层面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过程中,应开展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标”工作,主动寻找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从而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为切实加强激励和约束,应加强对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组织领导,建立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的资源节约责任制,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纳入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使精细管理、精益管理,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日益成为企业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

(二)财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财务管理在参与企业资源节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控制上,参与管理的形式多样,表现形态比较直观,是企业一项全员性活动。

1.企业应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总体控制企业资源消耗。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资源控制的中心环节,全面预算对企业资源起到总控作用。它采用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考核的方法,对企业资源在流转过程中实施了细化落实,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各项发展规划,以货币的形式融于财务预算中,财务预算统括全局,其他各项计划服从财务预算。其他各项计划的制定要以财务预算为中心,最终服从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个根本目标。近几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自下而上的财务预算管理,并结合集团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使集团各项资源的耗费和收入的来源全部纳入集团管理之中,并通过严格的责任法人等考核机制,确保预算指标的落实完成。这一举措,使得整个集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耗费得到控制。

2.实行生产资源集中采购,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企业生产资源实行集中采购,改变企业按部门分散采购做法,不仅能使生产资源的取得依照计划实施,服务和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而且集中采购能使企业把握资源取得的主动权,获得最佳资源采购价格,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为减少生产物资采购成本,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一直强化物资集中采购,并不断完善采购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集中采购机制,降低了采购价格,节约了采购成本,为集团节约了资金。

3.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将资源消耗落到企业生产经营考核、评价指标中。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各部门,使各单位、各部门都承担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财务分级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消耗按照预定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部门中,促使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加入到资源消耗控制中,推动企业资源节约。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财务分级责任制,把公司总体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预算指标进行再次分解,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相关科室、区队,使各项资源按照预定指标得以消耗,防止了资源消耗被扩大化,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4.完善企业存货及资产管理,维护企业资产完整,发挥企业资源作用。企业资源经过消耗,被转换成待加工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了企业新的资源,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并发挥着作用。完善的财务资产管理,可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对企业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节约了企业资源。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坚持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机制,强调存货、固定资产的出入库、使用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发挥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作用。

(三)审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审计管理通过参与对企业资源的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分析、评价、保全来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节约,它表现的形态不直观,参与人员范围小,不易被认识,但审计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最后防线。

1.运用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开展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年度审计,分析、评判企业活动结果,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总体经济效益的审计,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反馈,从而使企业及时更正、弥补存在的缺陷,保护企业利益,减少资源流失和浪费,维护企业资源,起到节约资源作用。西山煤电集团一直坚持项目总体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山西省财政厅专项审计等,对企业运行的项目进行经济综合效益审计,使企业各经济项目不合理和不合规之处得以改正,提升了企业各经济项目运行的效益,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2.开展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审计,审查资源取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确认采购成本。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合同的合法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可以确认和保护企业资源取得是否价格合理,防止企业以高额成本取得企业生产资源,为资源节约起到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坚持公开招投标,定期进行审计,保证了集团各采购合同和经济合同的合理性,减少了采购资金成本。

3.资源存储审计。主要审查存货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防止资源霉变损耗流失,对资源的保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资源在存贮中的浪费。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项生产物资的储存实行定额管理机制,当生产物资低于定额时才予以补充,有效地防止了超额储备。通过物资存储审计,使西山煤电集团的物资存储更加趋于合理,防止存储物资过多占用资金,节约了资金。

4.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确保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的合理消耗和使用,促进企业实施技术、设备更新,降低资源损耗,起到了资源节约的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坚持生产业务审计,审计生产业务的合理性和作业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业务及作业流程管理,使作业中各项消耗降到最低,节约了资源。

5.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通过审计,可以明确企业资源的回收、保护企业货币资金的回笼、防止货币资金流失、发挥货币资金的效率,为企业转入新一轮的生产提供资金保障。西山煤电集团实行集团统一销售机制,由集团对各项产品进行集中统一销售,统一回收货款,使集团资金及时回笼。西山煤电集团坚持销售业务审计,通过审计使销售费用得到合理控制,销售资金得到及时回笼,以防资金被挪用,销售业务的审计为西山煤电集团资源节约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通过对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可以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可见,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起到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作用,确实是企业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最后防线。

四、结语

企业创建资源节约表面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减少浪费,起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用,实质是实施资源节约这一过程,需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进步、开展管理创新,进行精细管理和精益管理,是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即通过节约和降低资源消耗使企业获得经济资源的投入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财务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资源取得、资源消耗、资源转换和资源收益四个方面中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

企业审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审计管理对企业资源取得时的成本是否合理和资源是否有用、资源消耗时是否浪费和资源是否被他人侵占、资源收益是否合理和有无流失转移等方面的监督、分析、评价来维护保全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消耗最低化,收益最大化。

财务与审计管理在企业实现资源节约中起到核心作用,实现资源节约,要求企业管理层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预算目标,强化财务和审计管理部门职能,采用前述的财务、审计手段对企业资源进行归集、核算和监督,并落实财务和审计的考核、监督、反馈职能,必然能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可见,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对企业资源节约起到核心内容和突破口,这既是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积累和沉淀所形成的、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同的,具备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准则、作风、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发展目标的总和,其是

企业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象。

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为满足其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将经济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通过对员工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利用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形式进行有效的管

理,意在深入挖掘员工内在潜力,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人尽其才,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面较广,一般我们将其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人事招聘管理、

岗位设置和岗位培训管理、薪资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二、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的冲突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而反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亦

可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之间所存在的一定冲突,并在具体实践中,予以解决或避免。此部分,笔者主要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企业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如我们所知,不同的企业,因其成长历程、价值观念、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以及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一个能够取得管理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换之其他企业,则可能完全行不通。因此,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立足于本

企业的的企业文化,且只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之中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其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文化的完善作用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得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反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完善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在企业各个环境的落实与完善。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文化贯彻落实的中心环节,其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文化在企业各个层面的落实,从而实现激励员工、提升经营业绩的效果。如我们所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即对与人的管理。因此,如果能够将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有效的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之中,使全体企业员工能够在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将企业文化内化为改善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员工能够在不断的熏陶过程中,能够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发映,将自己作为企业一员,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企业认同感。

其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意在使全体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具体的制度、措施等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影响和约束。“一外一内、内外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辅助贯彻执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深入贯彻及创新,而企业文化的深入贯彻,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即构建于企业文化相佐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协调发展,进而有效的指导其实践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冲突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知二者之间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着一些冲突,需要我们在企业的实践之中予以注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的冲突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人才选聘用人标准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我们所知,用人标准作为企业在选聘员工时的一项主要标准,更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但从当前的企业选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对于人才的选聘,

侧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工作经验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但对于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却缺乏足够在重视,同时与企业自身文化相关的内容宣传亦少之又少。因此,当前企业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不协调。

其二,企业培训的内容较少涉及企业文化相关知识

从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大多注重于技能,即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进而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技能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仅注重对于技能的培训,而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很少涉及。因此。逐渐呈现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

其三,难以将企业文化的要求深入融入到企业的绩效考评之中

所谓企业绩效考评,主要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的技术方法和考评标准,对企业员工及其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和量值评判。但从我国一些企业的员工绩效考评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往往仅从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作为的考核的主要指标,而忽略了德,也就是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等方面却缺少较为具体的界定和描述。因此,通过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评很难实现企业的观念人的培养,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之中的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