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效流通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29

高效流通体系

高效流通体系篇(1)

中图分类号 F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3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从较开放的全方位竞争阶段,即将进入行业制高点争夺的阶段,这对电信企业的语音、宽带等电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要求铁通从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转变为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商,而转变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1 铁通运维现状

作为铁通重要的服务环节,业务开通、业务保障、障碍查修等方面的末梢服务,面对的是铁通的终端客户,更能体现运营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户感知,因而如何加强末梢服务质量的管控,提升服务精确化管理的水平,合理降低服务管理成本,就成为铁通公司面对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面对增速加快的移动代维业务,新的领域,新的维护要求,日益增高的业务成本压力,还需要面对目前技术能力不均衡,人员流动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对代维服务过程的实时监控,对服务质量有效监督,保障好的服务质量,提高代维客户满意度,适应代维业务的特点,也是目前铁通公司面临的新

课题。

通过对铁通目前运维现状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系统众多,服务人员需要面对固话营帐系统、宽带业务处理系统和移动的EOMS等多套系统,使用极不方便。

2)施工任务使用传统的纸质打印,没有及时通知和确认的手段,很难保证工单的及时率,效率较低。

3)调度和服务效率不高,生产过程可控度低。

4)前后端协调支撑效率低,信息杂乱,没有统一的对运维业务的集中管理平台,缺乏对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跨区协调工作。

2 运维IT化建设目标

以IT方式固化标准运维作业流程,促进网络运行状态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实现规范、高效的运维生产作业,建立综合运维管理体系,需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1)建立统一的系统,实现统一界面。

建立统一的生产管理平台,即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对自维和代维实现统一的人员管理,避免服务人员面对多套系统,简化使用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IT手段,提高移动办公的能力。

通过综合运维管理的IT化,从技术上实现对整个外线施工的生产和管理进行强有力的支撑,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有效监控管理手段,支撑精细化管理,提供考核数据。

引入施工调度管理的思想,做到集中派单,为管理提供有效的绩效考核数据,逐步实现在外线施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代维业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将对人员管理纳入系统范畴,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有效考核,逐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4)对客响在工单实施中的功能给予支持,高效支撑前后端的协调工作。

3 运维体系管理中的业务

铁通运维的各项工作,都是标准化的工作,运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针对目前运维体系中的业务建立和管理问题提出以下思考:

1)运维管理是否涵盖了整个运维体系。铁通目前运维是自代维一体,运维管理的内容要求尽量系统化、科学化和可计量,以便各个岗位人员迅速定位分析问题。

2)计表作业是否可管理和监控。各类设备的日常维护是目前铁通运维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对铁通全网的正常运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铁通客户良好使用铁通业务的根本。针对计表制定、调整、审批形成计表任务,到计表任务的执行、审核,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保证计表作业的正常完成,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和问题,将故障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3)运维过程的闭环是否可控流程。所有的运维规章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形成闭环流程,在执行过程中是否持续的跟进、责任的落实、事后可查,是运维流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运维流程的设计和执行中,需要考虑三个方面: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和人员流程,在实际的流程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与平衡,才能保证最后制定出来的流程能够顺畅执行、上下级能否有效互动、相关部门能够在流程中完全协调。

4)运维人员的管理和维护。自代维一体的现状,导致现有维护人员少且为宽口径分工。新的代维业务的持续增多,也造成现有技术人员,特别是骨干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人才是保证运维体系有效良好运转的重要资源,运维工作中需要对不同级别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以调动运维队伍整体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保证运维团队的稳定性、协作性、积极性和高效性。

5)运维资源的管理。运维中涉及到的除人之外的资源包括:运维的设备、运维的工具、运维的备品备件、运维的仪器仪表等,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运维体系,对这些资源的管理缺一不可。

4 IT化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考

要将目前铁通运维体系成功的进行IT化建设,首先要做到三点:

1)基于铁通现有业务的深刻理解。

2)有高效顺畅的运维流程梳理。

3)稳定高效的技术实现。只有上述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运维体系的IT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深刻的业务理解

运维管理是铁通整个运维业务运转的核心体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公司会对运维的过程有不同的维护特点和要求,因此运维系统的建立必须要基于对铁通业务的深刻理解。现有铁通自维和代维均为一体化管理,在运维系统的建立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针对每一类业务进行运维特点的梳理,以满足不同业务运维的要求。

4.2 顺畅高效的流程梳理

流程是整个运维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梳理出既运维高效,又能展现运维细节、运行又顺畅的流程,是运维系统IT化的重中之重。

业务流程是按先后顺序或并行的一整套活动或任务,它们基于指令完成特定的工作。这些工作将输入的指令变成一个或多个输出的结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的。流程主要实现以下目的:1)业务流程规范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2)业务流程规范使目标明确,能实现企业的形态由职能式管理向流程式管理模式的转变。3)全过程的透明,业务流程的IT固化后,流程上的每个环节都是完全透明的,有效实现对业务运行的实时监控。

实施流程管理,能体现员工的价值,有效考核员工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3 稳定高效的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是运维系统IT化的落地,有深刻的业务理解和高效流畅的业务流程,形成最终的IT化系统,保证运维体系中的各级人员能够有良好的使用体验,需要有稳定高效的技术实现。在IT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业务特别和要求,同时兼顾将来业务可能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高效流通体系篇(2)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明显偏少,同时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使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一方面,互联网的用户和农业网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及专门人员,致使市场信息、库存信息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2.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率低。有调查显示,几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实际上这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大多只是信息,展示企业形象,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易作用。大多数农产品网站冷冷清清,即使有了初步的搭建,也形同虚设。并且信息化建设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情况。

3.信息渠道不畅。在部分地市县没有建立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时,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没有开展,从而难以为监管主体和公众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尤其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方面,很难满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4.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不协调。农产品流通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流通的各个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一个环节效率、效益的提高有时会降低其他环节的效率、效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效率、效益降低。所以一个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流通系统必然是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系统。但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流不顺畅,流通的众多环节各自为战、竞争无序。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采取大量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策略来提高运输效率,但因与其他环节协调不足,往往出现盲目运输的现象,使鲜活农产品一时供过于求而无法销售,又难以储存,最终导致大量浪费,使系统整体蒙受损失。

5.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农产品流通由分散的成员各自进行运作,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没有形成连接市场、政府、用户、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等之间的信息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各方信息不能相互共享,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各方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造成信息封闭、堵塞。具体表现为市场建设无序,批发市场间价格差异明显,波动剧烈,信息失真,导致批发市场的重要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生产与消费的作用也不能有效体现。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信息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收集成本很高,加之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因此,单个企业和个人一般不主动去收集和信息,而是倾向于采取”搭便车”的做法。这就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具有公益性特点,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支持和投资。为此当前务必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1.加大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要有大量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酌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首先,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产品信息节目的播出时间,增加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量。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载体的利用率。其次,加大农村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速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的电信基础设施薄弱、通讯费用居高不下、农户电话普及率较低的实际状况。有关信息服务部门要开通农业信息咨询电话,方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与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期货市场建立联网,直接从信息源采集信息,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及时向外和传播,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使信息供给不断满足信息需求,并带动信息需求的发展。

高效流通体系篇(3)

我国流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一)商品流通

在人们传统的经济认识中,流通经济指的是商品的流通,是单纯的物流系统发展起来的经济经营部分。根据现代学者的观点以及流通经济的经营实际,流通经济不仅包括了商品的流通,还应包括了货币资金的流通、技术的流通、劳务的流通以及信息的流通。其中,商品的流通指的是各种劳务性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换与流通,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包括了生产资料以及消费资料在内,我国商品的流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而诞生的,在流通过程中,商品实现了自己的增值。现阶段,我国以及全球的经济互动性逐渐增强,如何实现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的费用最低、增值最大、流通时间最短、流通环节最简练、流通网络越发达,是我国流通经济领域以及物流管理领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流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流通经济体系逐步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与信息网络也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流通经济网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加快经济流动、促进经济增值的重要推动力量,商品流通是流通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流通成分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二)货币资金流通

货币资金流通是流通经济体系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流通以及物流体系来说,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实体商品的流通,但是最为关键的是整个货币资金的流通,流通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才得以有了发展的活力,货币资金为整个流通体系注入了血液。货币资金不仅是现代宏观经济体系和微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化流通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现代流通经济体系需要高度重视资金流通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资金的控制实现对整个流通经济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也应充分利用资金的力量推动物流经济的发展。重视货币资金的流通还可以提高整个流通经济系统的运营效率,掌握货币资金流通的效率、发挥货币资金流通的作用、缩小资金流通的分配范围,对于整个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流通

技术的流通是在我国经济物流体系中逐步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技术也可以作为流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经济秩序的规范,科学技术也逐步以专利、发明、核心竞争力等制度形式加以保护和控制,“软”的技术是当代经济体系中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重要部分,对于整个经济体系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实体商品在流通经济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也要非常重视技术在流通经济中的发展。技术是人们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以实体商品为依托进入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新兴的角色。当今世界,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了完全不以实体商品为平台的技术交易市场,例如咨询公司、管理服务公司、智力开发公司等等,这些新兴的流通经济组成元素对于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必然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劳务流通

流通经济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劳务的流通,相比资金以及技术的流通来说,劳务的流通更加具体化,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劳务是资本市场以及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劳务也是需要流通才能够实现增值的,在我国不同地区,劳务的价格和价值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劳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加以流通才能实现增值及充分利用。与技术和货币资金不同的是,劳务的流通具有自发性,往往会自行在不同的地区间自由流动,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近些年的劳务大转移,尤其是从西部向广东沿海等地的转移,都是劳务流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劳务的流通是流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劳务的流通也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加快劳务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通过政策予以支持,因为政策是减少流通障碍、减少流通成本,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来说,流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了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是劳务流通的具体表现形式,劳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按其研究范围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劳务之分。狭义的劳务经济学仅仅是指生活服务业经济学,广义的劳务经济学则是指第三产业,即除物质生产以外所有的服务业。通常劳务经济学就是广义的劳务经济学。

(五)信息流通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不断且频繁,整个经济体系变成了一个经济联盟,“地球村”的概念开始出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的是人们之间交流的方式,当然也包括了经济单元之间的交流方式,流通经济体系需要有信息的交流作为平台和支撑,只有首先保证了信息的通畅,才能进一步保证其他经济元素的自由流通。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经济结构运行的规律,当今世界作为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如何在经济流通的过程中把握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如何提高企业和经济单元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代流通经济工作者需要重点认识和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促进实体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加快虚拟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的发展,这是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流通经济发展效益的重要机制保障。

我国转型时期流通经济效益的特点

(一)流通经济效益具有双重性

与商品的生产过程相比,流通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也是比较复杂的部分,流通经济的环节也是各个部门相互交错和互动的环节。总的来说,流通过程既有自身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进一步实现生产效益,具有着经济的双重性特征,流通经济本身的价值和经济效应可以通过自身的运作得以实现,同时还要通过实现生产活动中的经济效益来满足经济运行的价值,社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生产效益和流通效益两个方面构成的,生产效益的大小可以直接表现在产品的生产数量上,流通效益可以通过流通中的流通费用、流通环节以及流通速率来表示。因此,生产经济效益要靠流通过程来实现,流通经济效益又要在实现生产经济效益中来完成。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流通领域经济效益的两个方面-实现生产过程经济效益和流通自身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有时流通效益很差却可能较好地实现生产效益,相反,也可以在不利于实现生产效益情况下,流通自身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必须解决好流通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二)流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较多

流通经济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影响着流通经济的效益,这些客观因素主要有,生产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分配制度方面的影响因素,消费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商业企业的地理位置等。之所以在流通经济的绩效中也有生产能力的因素就是因为产品的流通是否通畅首先取决于其在数量上是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进一步过渡到质量上的需要。其次,分配制度、分配方式以及分配的方法也严重影响着企业流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在逐渐影响经济的流通与效益。由于社会因素影响而使商品销售变化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比如,社会风尚的改变, 会迅速引起某些商品销售量增加,使另一些商品销售量减少。商业企业地理位置或所处的地段对其经营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位于闹市区的商店和一个处在偏僻地段的商店, 尽管它们的规模相同, 但前者的销货额和商业利润总会比后者大得多。

(三)流通经济效益的流动资金占用比较大

现阶段,我国流通经济在机构中所占用的资金中,有80%都是流通资金,流动资金是流通经济运行的强大推动力,在经济效益上考虑,流通领域内的企业与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受资金周转及物质形态的影响,资金周转的好坏以及周期速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流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流动资金作为支撑,流动资金是分散在流通每一个环节中的价值形态,是保证流通经济效益和价值的重要部分。

(四) 流通经济效益包含服务质量元素

在流通经济效益的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服务元素,商品的流通环节包括很大的劳务成分,有直接的劳动成分也有间接的劳务成分,这些劳务都在流通经济的服务环节或多或少的创造出价值,尽管这种劳务在整个经济效益的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样,质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关系到流通经济整体效益的重要部分,需要加以重视。所以,流通经济效益所包含的服务质量元素是流通经济所特有的特点。

提高我国流通经济发展效益的对策

(一) 树立流通经济系统化发展的理念

所谓流通的系统化发展就是指需要将整个经济链条中的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都视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机动和协调发展。系统化发展的流通经济是西方国家率先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日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制定系统化的流通发展方针,即从企业内部、企业间和国民经济三个层次构建一个整体的系统,企业内部各个流通环节之间要注重系统性,企业外部的运行也需要加强协作,要将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协调,同时政府作为第三方也应以实现整个流通系统的效率化发展为目标,注重流通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我国流通经济的效益。

(二)创造流通体制微观主体变革的制度性基础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作为流通经济的发展基础,在整体的资源配置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要想进一步促进流通经济发展的效益,就必须从微观主题的变革做起,建立相应的制度基础。流通体制微观层面上,有无数的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通过接触和碰撞,竞争是流通体制和工业化发展中的一个宏观的态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需要创造流通体制微观主体,也就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整体性变革充足的制度性基础,有序推进流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注重流通主体的培育,从而建立起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西方国家在流通经济的发展上普遍形成了各种稳定的、法制化的、立体性质的流通管理体系,这些为推进市场的发展和流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总体上看,我国在流通经济制度的建设上还相对落后,也没有足够的法律法规作为配套保障,因此造成了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因此,我国要完善流通管理法律制度,并与国际接轨,在WTO的基础上进行规则革新。这是我国流通管理体制的要害问题。

参考文献:

1.饶会林.城市流通经济浅议[J].经济研究,1985(7)

2.张鸿文.社会主义流通经济问题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90(2)

3.徐虎.论邓小平流通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流通经济,2008(11)

4.沈以宏.用商品经济的观点改革商品流通体制[J].江汉论坛,1984(11)

5.石榴红.谈谈商品流通渠道的含义[J].当代经济科学,1983(1)

高效流通体系篇(4)

我国流通业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在企业增长、店铺建设、业态创新上有较突出的表现,但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仍难尽人意。其根源就在于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内部发展不平衡,不能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规模效益。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产业分布分散;且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进一步制约了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专业流通企业严重缺乏,在整体上阻碍了我国流通业的前进步伐。

2.流通业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商品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提供覆盖流通全过程的服务。服务质量高低已经日益成为流通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利润来源。但目前我国物资流通配送企业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物流配送网络,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交易组织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在交易过程中无法有效代表市场主体利益,使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服务质量低使流通所创造的附加值较低,不仅不利于流通产业本身利润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生产价值和消费效用实现,阻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我国流通业信息化科技化程度较低

科技化和信息化程度低是我国整个流通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物流业为例,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技术还十分落后,物流仓储仍以手工作业为主,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物流国际化标准建设滞后。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将科技广泛应用于流通产业,大大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效率。

4.流通业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流通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保护当地流通企业的区域政策,规范流通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相应政策法规还很不成熟。我国流通产业的政策导向力还较弱、体系性欠缺,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

二、针对我国流通业目前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要求

1.进一步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通过整合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发挥协同作用,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市场流通体系。

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促进流通企业的大型化专业化整合,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充分自由流通。进一步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并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2.提高我国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流通体系。运用外资来扩大流通业规模,吸收跨国公司先进流通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实现我国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科技化和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的全面升级。尤其是对于零售业来说,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规模化,构建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情况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4.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一是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塑造完善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强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要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配送业务,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高效流通体系篇(5)

引言

目前,一个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农村商品流通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农民增收,抑制农民消费,阻碍着农村的市场化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已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和企业的生产方式,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及地位。将现代流通推广到农村,必定对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流通渠道体系的建设,解决农村流通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农村商业模式。

1. 我国农村流通渠道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主要有“农户+批发商”模式;“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通过与国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相比,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还存在诸多弊端,农产品流通渠道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快速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农产品流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在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方面作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讨。比如构建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从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革新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场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完善批发市场、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零售业态和交易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渠道结构信息化、主体组织化及联盟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思路。

2. 如何加强农村流通渠道体系的建设

在目前条件下,要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运行的绩效的关键,应该针对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从渠道关系、流通业态、流通技术和手段、政府政策支撑体系等五个层面进行创新。

2.1渠道关系创新

迄今为止,渠道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以效率和效益为重心以权力和冲突为重心以关系和联盟为重心的演变。而以关系和联盟为重心正是渠道关系学派研究的重点。根据我国农业现实,可考虑从资源优势的角度发挥三个联盟主体(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用,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农产品渠道联盟模式主要应涵盖生产、加工、流通三方面的内容。合作社(协会)指导下的农户生产联盟主要是以农户间共通性和互补性资源,建构产业群聚体系,整合农户间专业化技能、信息和生产设施等关键性资源,以一致性的定位,推动农产品生产技术化和规模化,推行横向渠道联盟。比如:蔬菜联盟、水果联盟、谷物联盟、西瓜联盟等。他们采取共同采购种苗、共同育苗、共同租地、共同采购种子、农药、肥料,共同采购农用机具进行农产品生产。因为农户的分散性和弱组织性,这种联盟应在合作社或者其他农业协会的指导下,遵循积极引导、操作透明和农户自愿的原则进行。

基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可考虑利用“龙头”加工企业农业生产技术和食品加工优势,通过建立“企业加工联盟体”,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这种联盟纵横模式都存在,但主要应该发展横向联盟的虚线矩形部分,使农产品物流基地的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组织农产品物流活动,依靠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形成一定的综合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而促进农产品物流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而且在存储、运输、装卸、加工、信息管理,中介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从而在基地内可以形成一个社会化的高效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其更有助于加速农产品流通速度。

2.2流通业态创新

商务部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因此,流通业态的创新成为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关键。流通业态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营方面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业务,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发展有利于引导销售的超市化、配送集中化,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使之促进农产品物流向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最后形成一个社会化的高效农产品物流体系。

2.3流通技术和物流手段的创新

业态的创新必须以流通技术和物流手段的创新作为支撑,它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技术保证。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5%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要想减少流通损耗,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绩效,应该从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率入手,把传统的物流途径简化为由生产者经配送中心到达零售终端,从而推动物流技术和物流手段的创新。

2.4政府政策支撑体系创新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政府主要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政府非市场化手段盛行。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变“管理者”为“服务者”,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平台和政策保障。

一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制度,并建立信息中介组织;加强农村信息市场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控问题探索机制,识别真假信息;大力培训农村信息化管理人才。

二要转变对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方式。对农产品龙头企业而言,要将支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出口创汇、产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转到发挥其对农户、特别是中小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上。财政支持要取消无偿支持的方式,改为全部通过贴息,或建立担保基金的方式进行。对农合组织,要加大对其在财税、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比如税收减免、政策优惠、专项资金支持、信贷支持等。

三要完善农产品流通立法。国家要尽快制定有关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公平交易等法律和法规。

高效流通体系篇(6)

食品物流配送体系主要由食品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实现食品物资实体流动的核心部分;后者能够在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提供实时跟踪以及系统信息反馈,是整个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辽宁省建设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就应着力加强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软、硬件建设与投入力度。

二、构建食品物流配送体系

(一)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食品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涵盖了食品从种植、生产、加工、储存、分拣、配装、流通、销售到供给消费者的全程网络系统,具体包括运输作业子系统、仓储作业子系统、装卸搬运作业子系统、包装作业子系统等多个作业环节。

1.构建高效的运输子系统。食品物流涵盖食品加工制造、生鲜食品、动植物鲜肉、蔬菜果蔬等多个方面,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巨大需求量要求相应的流通与运输系统作为支撑。因此,构建高效的运输子系统要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运输节点设置在方便食品直送或运输线路的位置;同时结合食品自身养护的特性、运输距离长短,客户对需求时间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成本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提高运送效率,使食品的物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的选择不当造成了时间延误或质量损耗,努力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

2.构建完善的仓储子系统。食品本身具有易腐蚀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物理特征,往往货物价值低而体积又很大,其中生鲜食品、果蔬、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又占有很大比重,这些食品特性都决定了其在配送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冷链低温控制系统和供应链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来保持食品的新鲜与使用价值。此外,完善食品仓储系统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交通网络功能,将仓储节点设置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港会处,同时又要依据社会的食品需求总量、商品再生产的周期、物流交通的运输条件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控制食品商品的储存量储存结构和储存时间。

3.构建省力化的装卸搬运子系统。装卸搬运活动是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支撑和保障性活动,在此过程中应当防止无效搬运造成的多余装卸劳动,充分利用重力作用进行有一定落差的装卸,以减少装卸的动力,最大限度发挥搬运机械设备的装载能力,减少搬运次数,实现“规模装卸”;并通过托盘、输送带、车辆等设施提高食品“物”的装卸搬运活性,保持食品物流配送的节奏性和衔接性,提高整个食品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率。4.构建现代化包装子系统。食品的包装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包装质量的好坏与包装材料的选用直接关系到食品在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作业效率。因此,要将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等因素组合运用实现合理化,在选用包装材料的性状上实现轻薄化、单纯化,力求达到使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简化包装的规格型号,使同类产品的包装相互通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符合标准化的要求,促进食品物流的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降低食品包装成本。

(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传输并反馈食品流通市场信息以及其他子系统的运行情况,保证整个配送系统高效顺畅运作。因此,构建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首先要在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食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并且依托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软件实现对食品配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活动,达到食品物流、信息流协调顺畅,支撑物流基础作业活动以及中高层食品企业管理者的控制与决策。

三、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

(一)配送与流通加工一体化

食品流通加工主要是指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根据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持续对食品进行生产性加工的活动。采用配送与流通加工一体化的策略,就是将先进管理科技和物流设备引入到食品进货、分割、加工、包装、拣选、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整个供应链条,使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过程中实现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提供给消费者新鲜满意的放心食品。

(二)低温冷链保鲜系统

生鲜食品按温度管理可分为冷冻型、微冷型、恒温型、温暖型等四种形式。对多种鲜活食品、生鲜食品的经营,可根据不同的温度来建立配送体制,对每一种形式的食品分别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通过食品冷藏供应链使易腐蚀、易变质的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全过程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的损耗;同时降低物流配送运营成本,减少食品的库存量,降低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损耗风险。

(三)创建绿色食品配送体系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将推动食品流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绿色食品的有效流通与绿色消费的发展正是通过绿色物流配送作为实现途径。因此,从运输绿色化、流通加工绿色化、包装绿色化等方面创建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四)建立健全的食品配送质量管理系统

高效流通体系篇(7)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需要正视物流绩效评价

我国零售企业由于加入WTO后与国际零售企业的竞争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零售企业结构的必然调整,形成了业态转型与跨区域发展同步、经营服务延伸与市场区域扩张同步,制度创新与新技术应用同步的新特点。零售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消费者需求有新的发展变化;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新的变化;商品及其相关经营技术有新的变化;市场竞争有新的发展变化。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物流绩效成为衡量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距离、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能力和发展效益的重要标志。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能系统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创新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发展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能为跨区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和经济效益。为此,我国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十分重要。

现代物流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内部成本和外部交易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又一可增加利润的方式。现代物流对于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现代物流是优化零售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通过市场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物流能节省采购时间,节约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强化竞争优势。其二,现代物流能改变商品的传统流通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转速度加快,促进企业间的竞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三,现代物流能利用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缩短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低成本、高效率地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促进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

物流供应链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对策思路

物流供应链就是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联结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物流供应链管理则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

物流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生产商、分销供应商、零售企业销售网点到顾客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做出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一般有三个标志:压缩时间。一个企业应该关心商品在整个供应链各区段周转时间的长短,最有效地压缩从下订单采购到运交最终客户的时间;降低成本。供应链成本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供应链路线的长短、产品的寿命期及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敏感度,供应链管理追求高质量服务和总体低成本的最佳平衡;提高质量。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理应该能够将数量准确的特定产品以合适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间送到指定的地点交给特定的客户。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就可以运用物流供应链思想,通过协作整合外部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以品牌、知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所构成的网络系统来重新配置社会资源,提高整个集成化系统的运作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为此,零售企业跨区域就有可能通过重建商贸流通和商品供应链系统的目标、运作流程、组织与管理方式、信息资源共享与协作、利益关系等要素,实现新的发展。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客观需要建设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般来说,商品生产与消费存在时间和空间矛盾,解决的主要途径有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需要依靠商品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发展;商品价值的实现需要物流信息的合理应用并与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资源整合运用,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目标

正确理解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

物流绩效就是一定时间内物流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是指物流活动过程中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物流价值的事前计划与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评估,以衡量企业物流运作系统和活动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状况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不断分析、控制和修正的动态过程。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多个群体利益的协调、平衡和兼顾。为了建立起零售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体系和各环节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激励机制,并建立起零售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享机制,需要对物流绩效零售企业进行多角度评价的平衡和有机协调。

传统的评价系统是由成本和财务模式驱动的,是围绕财务评价和财务目标建立起来的。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虽然需要采用传统的财务与成本评价,但是,由于物流绩效成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从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物流绩效的评价系统。

对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外部要素需要进行价值评估,进行价值分类、竞争权衡,确定优势资源,共享优势资源,创造更大的物流绩效。为此,可以通过价值、吸引力、持久力的评价来完成物流绩效的整体评价。价值的评价就是零售企业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匹配的程度和形成的竞争优势;吸引力是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企业资源力量,包括资源的独特性、传递方式和转移效用;持久力是政府的政策环境与零售企业优势资源积蓄和提高的速度、等级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的原则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应建立如下基本准则:

市场导向准则。物流服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营信息和竞争需要确定零售企业物流服务水准,并及时进行控制。

顾客满意准则。在决策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顾客满意度。

多样化准则。随着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制定物流服务的多样化组合。

灵活性准则。在制定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时,应依据顾客服务的变化所产生的物流服务新需求保证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和灵活性。

一致性准则。物流服务不完全是一种零售企业独自的经营行为,必须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吻合,要做到保护环境、节省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市场形势、竞争零售企业的状况、商品特征以及季节变化,建立能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物流服务管理体制。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目标

从零售企业物流运作管理需要出发,物流绩效评价的目标就是对整个物流运作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指挥。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目标首先表现为追踪现行物流系统绩效并不断与以往物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就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的要素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绩效评估报告。其次就是依据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实时控制,追踪现行物流系统运作绩效,改进物流动作程序,及时调整运作方式。最后是通过物流绩效评估来评价物流组织和物流人员的工作绩效,实现更优化物流运作效率。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交货可靠性。主要反映了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对商品运动的准时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的要求,包括交货的时间评价、交货的数量评价和交货的质量评价。

柔性。主要反映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对顾客需求变化、时间变化以及商品种类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顾客需求变化引起的数量柔性评价,时间柔性评价和因新产品开发变化引起的产品柔性评价。

服务质量。主要反映了顾客对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服务的评价,包括顾客抱怨比率评价、顾客抱怨解决时间评价和顾客满意度评价。

信息服务。主要反映了零售企业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信息服务的正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和信息系统先进性,包括信息正确性评价,信息及时性评价,信息有效性评价和信息系统先进性评价。

交易成本。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用IT系统和互联网整合的物流供应链应降低内部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提高反应速度,将满足需求的商品送达,将缺货成本降至最小。

创新价值。通过组织边界的延伸和紧密的协作,增加了零售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创造新的经营价值。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准确测度物流绩效,需要建立科学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应分析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的构成要素,根据这些构成要素提炼相对应的评价指标,每一个或几个评价指标应该反映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方法是:将影响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的因素进行分层,设计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个指标可以进行加总,形成一个反映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整体水平的总和指标;根据一个指标在同一层指标中的相对重要性和在整个指标体系当中的位置,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水平的综合值.并进行必要的分析。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由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物流绩效评价组织系统和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系统三个部分构成。

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主要包含物流资源评价指标,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和物流成本收益评价指标等二级指标;并在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包含有如储存设备、运载设备等若干三级指标。

物流绩效评价组织系统主要是评价过程的科学组织,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人员、评价时间、评价目标以及评价过程控制等。

高效流通体系篇(8)

现代军事物流,是指军队运用“信息流”有效控制、处理采购与储存、人员与车辆的调度、仓储设施的空间配置以及运输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活动,科学统筹有限的仓储、配送能力,并通过考核、评比等方式不断动态优化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军事物流更专业、顺畅、精确、高效,在未来战争中充当后勤保障生命线的角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为显著特征的新军事变革,无疑对军事物流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建设我军现代军事物流体系,提高物资供应保障效率势在必行。

一、现代军事物流体系的建设思路

现代军事物流体系要牢固树立“大物流”观念,以“业务流程变短、信息流动加快、信息流与物资流统一”为原则进行建设,以追求军事物流保障效能的最大化,更好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一)建立顺畅的物流供应链

一是成立保障实体独立于三军之外军队物流职能部门,通过全军物流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种物流信息的“无缝隙”连接,负责对全军战略性物资保障、重点建设物资保障进行统一筹划和组织实施,打破部门之间、军兵种之间、战区之间“各自为政”的物资供应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左右顺畅的军事物流供应链,增强物资供应的集约化调控能力,逐步构建起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网”状物流管理和保障体制。二是各级业务机关不再作为物资供应的保障主体,而要转变角色,成为物资运输、补给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三是配套军队物资管理流程规范,为物流信息化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有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各单位存在多个物资供应管理部门,同一种类保障机构近在咫尺,只因隶属关系和业务系统不同而不相往来;同一区域、同一驻地,存在多个职能相同的单位,但补给保障时舍近求远的畸形现象,从而形成闭合快捷的保障供应链。

(二)建设地区物流中心

将传统军事后勤的供应链中垂直物流渠道的相关诸要素进行重新定位,依据各战区部队分布、部队类型、物资消耗规律等特点,对我军现有的职能相对单一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等保障实体(如各级综合仓库)进行科学整合,组建起具有综合物资保障能力的物资保障实体,以简化作业、实施分区集中存储、统一规划配运、主动掌握需求、灵活调度分配为目标,达成就便筹措物资、直接运补到营(连)、迅速满足战需的预期效益,从而实现传统仓库向物流中心的转变。地区物流中心要达成两个重要目标:一是优化物流保障层次,减少冗余的中间环节,实现军事物流系统的扁平状、网络化发展目标,提高军事物流的综合保障效益。二是在充分保证军事物流的军事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体物流保障能力最大、成本最低的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引进民间力量促进军事物流体系建设

地方物流拥有先进的物流技术、高效整合的物流网络节点、完整的物流网络体系,走“军民结合,以军为主”的物流发展道路时,军队只负责将程度较高的项目建设工作,而将军地通用物资、通用技术交由地方物流企业负责。首先,充分利用军品外包与民营化,以强化效率与效能为目标,利用军队驻地商业配送中心,取代传统多层级库储供给模式。其次,不断借鉴地方企业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信息技术,“借梯上楼”,提高部队物流建设水平?。最后,要注意平战转化。平时,准确掌握地方的物流资源、信息,为战时利用地方物流力量打好基础;战时,实施快速物流动员,加快平战转换速度,用军民一体的“大物流”保障作战需要。

二、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建设要把握的问题

现代军事物流管理工作是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的,其中对物资的管理过程更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如何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做好现代军事物流体系的管理,资源整合、配置合理、调度科学这篇文章,对提升军事物流的整体管理水平,最终提高保障效益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信息化带动精确保障

从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战争节奏快,部队机动性高,要高质量保障部队完成作战任务,物资供应必须实现“部队机动到哪里,物流功能就应延伸到哪里”的目标,这就信息流从中沟通。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必须将物流管理作为信息平台,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实现军事物流的“精确保障”。一是借鉴商业物流中的现代管理模式,在准确预测作战需求和实时掌握战场态势的前提下,经过精心细致地筹划,对整个军物流系统中的物资储存、在运物资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和协调,从而完成物流供应适时、适地、适量及补给方式的高效、精确。二是利用商业物流信息资源,实现军事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打破以“库存数量”为优势的传统管理理念,创新保障思想、保障理论、保障方式,以动态的、有序的物流管理,代替静态的物资储备,以物流的信息化管理,降低库存数量和周转环节,达到军事物流保障精确化的目的。三是加速培养信息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完善可靠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指挥能力。

(二)以集约化实现资产可视性

集约化物流管理是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流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集中使用,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提高物流保障效益的目的。为此,必须进一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建立资产的可视性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全球卫星定位、数据交换等高新通信技术,对军用物资流动的所有环节实施动态监控,使其自动跟踪和实时显示整个物流系统中各种物资的种类、数量、运载方式及所需单位的位置等动态数据,从而实现军事物流中全方位物资信息的“可视性”和物流信息的“无缝隙”连接。

高效流通体系篇(9)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探索中的重大问题,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的完善也一直我国政府部门工作的聚焦点。党的十明确提出了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对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构建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搞活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仍然凸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不利于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

在服务业不断兴起的新时期下,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层次的提高给予了重要贡献。农村综合经济体系作为一个大的体系,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经济体系的影响效果如何?农村流通业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这个体系?这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鉴于此,本文通过一定的方法,研究我国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的作用途径。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SVAR模型可以捕捉系统内各变量之间的即时结构性关系,比传统VAR模型更适用于检验变量之间的影响效应。在本文的定量分析中,便以此SVAR模型为研究框架。

一、流通业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发展的影响途径

根据经济学理论,流通业对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生产总值增加,拉动农村消费水平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就业能力提高,带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农村社会投资能力提高,加速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村的城镇化水平提升。

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枢纽,通过前向关联于生产和后向关联于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流通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发展的最直接作用就是促进农村流通产值增加,通过流通业先导作用,从而对农村经济产生带动作用。此外,流通业发展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消费,拉动农村内需水平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对于农村的消费者来说,流通业规模、流通环境、流通体系等都会作用于消费,比如流通业规模增加能提高农村消费弹性,流通环境能影响农民消费成本和消费预期,流通体系的完善将对农民消费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流通业对农村就业的影响途径分为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即通过流通业本身的发展来扩大就业容纳量;一条是间接途径,即流通业通过产业关联,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农村就业水平。由于流通业对劳动要素的门槛较低,因此流通业规模增加势必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庞大的就业面,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同时,流通业产业关联效应能引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提高生产运作的协调性,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对农村的就业吸纳力增强。

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流通业通过自身功能的完善,以及开发就业岗位的增多,直接提高农民收入;一条是通过完善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村流通体系,降低农村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增加农副产品的利润,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条是通过流通业自身发展,使农民能够方便购买更多消费品,从而提高农民的隐性收入。

流通业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由于流通关联面广,因此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高效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信息,改进生产者的经营计划,促使农村相关产业做出相应调整,加速农村产业之间内部分工也不断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进一步发展。

流通业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速农村交通体系、农产品加工运输仓储体系等的建设进程,推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等不断改善,促使一部分劳动力向农村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综合经济体系进一步发展。

二、模型设定样本选择

1.SVAR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将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分解为农村总体经济水平、农村就业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等变量,每个变量分别与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变量构建SVAR模型。SVAR模型的形式如下:

Yt=a10+a11Xt+a12Xt-1+…+a1pXt-p+γ11Yt-1+…+γ1pYt-p+ε1t

Xt=b10+b11Xt+b12Xt-1+…+b1pXt-p+γ21Yt-1+…+γ2pYt-p+ε2t

其中,t=1,2,…,T。上述两式合称为二元SVAR模型,每个模型含有两个内生变量(m=2)。根据SVAR模型原理,需对模型结构参数添加m(m-1)个限制条件,以满足识别条件。

2.变量指标

(1)农村流通业发展指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增加值作为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变量,记为CIR。其中,这里的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两个部门。

(2)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的相关指标。这里共包含6个指标。农村经济总体水平指标(记为NGDP)采用农村生产总值表示,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两个部分,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反映了农村主要活动的经济产出,乡镇企业增加值反映了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出水平。农村就业水平指标(NEM)采用农村年末从业人员总数表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NIC)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农村产业结构指标(NST)采用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反映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村投资水平的指标(NIV)采用农村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得到。城镇化水平指标(NCI)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3.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1993年~2013年我国国家层面的数据作为样本,其中数据基本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为了从时间序列中剔除价格因素,对数值型指标按照相应的价格指数重新调整。

三、实证分析

1.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有效,首先对所选变量的的平稳性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采用单位根ADF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DF检验结果,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变量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所有变量符合一阶单整序列。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流通业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检验发现,农村流通业变量与农村综合经济体系所有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农业流通业与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限于篇幅,检验结果从略)。

2.S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图1 农村总体经济水平对农村流通业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首先建立农村流通业变量与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相关变量之间的VAR模型,并确定各自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然后对每一个模型分别添加一个短期性约束条件,这样可以确保SVAR模型符合识别条件。根据极大似然估计进行结构参数估计,得到所有参数均满足显著性水平,于是得到了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综合经济体系所有变量的结构脉冲响应图,结果见图1至图3。在脉冲响应图中,实线代表最终的脉冲响应函数,虚线代表正负双倍标准差偏离带。

由图1可知,当添加一个农村流通业冲击时,对第一期的农村经济总体水平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期的不断递延,每一份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的正向效应呈波动性减弱趋势。在本文设置的10个时期中,该效应总体上出现了3个波峰,分别为第1期、第5期和第8期。总的来说,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总体经济水平带来的影响是正向且较为显著的,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图2 农村就业水平(左)、农民收入水平(右)对农村

流通业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由图2左可知,当添加一个农村流通业冲击时,在前5期过程中并没有对我国农村就业水平产生较明显的效应,但在第5期之后这种效应又呈现微弱的正向扩大趋势。这一结果与“流通业促进就业水平提高”的观点并不矛盾。另外,这一结果也反映了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这种时滞性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因此无法迅速通过产业关联促进其他行业就业面扩展,刚开始只能通过农村流通业自身规模的扩大提供岗位。而我国农村流通业规模本来就比较低,因此就业开发面极为有限,从而不能对农村就业水平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由图2右可知,当添加一个农村流通业冲击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会迅速得到提高。随着时期的不断递延,每一份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正向效应呈现波动性变化。但总的来说,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带来的影响是正向且较为显著的,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图3 农村产业结构(左)、投资水平(右)对农村

流通业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由图3左可知,当添加一个农村流通业冲击时,在任意给定时期内并没有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明显的效应。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流通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但在我国农村地区,这种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结合图2的结果进一步可知,我国农村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微弱。由于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非常明显,与国内城市相比,农村流通业自身基础非常薄弱,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流通经营方式非常单调,流通业发展滞后,因而流通业原本具有的产业导向性作用没有在农村发挥,进而抑制了产业关联效应。

由图3右可知,当添加一个农村流通业冲击时,能对农村投资水平带来较明显的正向效应,即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能拉动农村投资,这个结果都符合本文预期。

此外,实证还得到,当添加一个农村流通业冲击时,能对城镇化水平带来较明显的正向效应,即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能加速农村加速城镇化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流通业主要通过影响农村总体经济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投资水平四条途径对农村综合经济体系产生影响。其中,流通业影响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传导途径属于直接经济传导途径,其余三种传导途径则是间接经济传导途径。由于农村流通业发展作用于四类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因此农村流通业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发展的四条传导途径也存在差异。同时,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就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因而无法通过促进农村就业增长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两条途径来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在梳理流通业对农村综合经济体系影响途径的基础上,采用S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综合经济体系相关变量的传导效应。研究认为,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农村总体经济水平提升、带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加速城镇化进程和拉动农村投资等4个方面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受农村流通业自身基础薄弱等因素限制,农村流通业难以有效通过扩大就业面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来促进农村综合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为此,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促进农村流通业不断规模化,提高整体实力。第二,不断调整农村流通产业结构,优化流通业态结构,完善农村流通组织和创新经营方式,进而扩大农村流通业的产业关联面。第三,借助农村流通业,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从而增强农村流通业基础和优化农村流通环境,进而提升农村流通业的产业功能。

参考文献:

高效流通体系篇(10)

二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有关资料显示,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仅有不到7%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绝大多数流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还停留在电话和传真水平上,信息交流的手段比较原始,交换渠道不完善。采用条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企业寥寥无几,信息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导致运营成本高、服务水平差,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据悉,我国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配送差错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流通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信息技术及其运用有大的提高和突破。

三是流通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短缺是影响流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精英人才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很少进入流通领域。流通领域中缺少能把握现代经营理念、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人才,导致流通企业资本周转率低,经营过程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创新是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解决上述问题,流通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扩大企业规模,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效率,通过经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具体讲,就是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来提升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特别是在资本资源等产业要素的供给方面给予较宽松的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给流通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措施。流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现代流通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和推行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和税收模式,推进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以法律建设和监督手段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以高度信用化的社会为基础,按照西方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政府应该着力在二、三层次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强化诚信促销,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从而树立中国流通企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流通企业活力。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导流通企业采取联合、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中型流通企业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引导中小流通企业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是发展流通龙头企业,强化自我发展能力。流通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同步实现,可先选择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由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改善现有的企业结构,培育资金雄厚、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大型流通企业,来面对市场新的需求,迎接新的挑战。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集中力量、抵御风险,在流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流通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四是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流通企业效率。长期以来,流通企业的管理者一直着眼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许多企业采取降低消耗、减少福利费用等经营手段,大幅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企业内部效率。然而,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企业内部的效率之源会日趋枯竭,单纯依靠内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营造出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将着眼点转向企业外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寻求企业外部效率的提升和挖掘,通过连锁经营取得企业规模优势;通过网络化形成流通企业之间以及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竞争风险,提升企业综合效率。

高效流通体系篇(11)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

本质是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什么是协同管理与供应链协同体系?

协同管理是一种开源、创新、敏捷、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对系统工程中各个分、子系统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实现“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溢价增值作用。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等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是为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目的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供应链协同的主要价值是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有效的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通过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以整体协同管理为目标,以专业协同技术为基础,以业务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物流运营标准为支撑,从系统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效促进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协调一致,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参与企业“局部效益”,开创“多赢”的局面。

那么,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在哪?

首先,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协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供应链企业协同合作可以明确的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客户需求是供应链驱动的首要要素,更是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确保了供应链协作的方向性。

其次,供应链协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体性,增加行业客户的融合性和参与性,创造行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供应链协同构科学建企业生态平台。供应链成员在业务交互中,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良好的业务关联,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平台价值,是个体企业无法体现的,需要借助供应链整体协同才能实现。

最后,供应链协同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供应链企业不断的协同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及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还面临四个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供应链通过流程串联,这种结构的供应链注线性关联,缺少灵活性,只限于流程性关联,从而影响了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相关增值,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商业模式陈旧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方法,成为引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利润率下降,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已经已经无法取得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业务拓展向供应链高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实践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业务模型及具体的实际应用完整呈现。

组织结构层级复杂管理协同难度加大

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处于供应链不同价值环节的实体,上下游的业务关系注定要存在利益分配冲突,商业行为会导致各企业间对抗行为,而且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来不同带来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供应链成员在协同合作中,牵扯到较多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所以采取相关保护和防范措施,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信任与亲密程度很低,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大大降低。

业务流程不畅带来整体运营成本增加

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不能区分,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核心业务流程受到职能管理的制约,导致流程顺畅出现制约。

同时,核心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市场为驱动,整个流程不顺畅,导致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匹配,整体效率低下,流程人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信息孤岛不对称带来市场反应的降低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单一节点最优,而未思量对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导致供应链效能失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同步性较差,仅仅根据单一内部预测和不完整的需求确定管理方法目标,从而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同时,传统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失衡,使整个供应链无法实现敏捷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准确度降低造成管理频频失误。

供应链协同体系怎么建设?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不足和管理缺陷,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能力。

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型圈层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到企业的组织层面、技术层面等需要全面的协同才能实现有效合作,通过在跨职能、跨维度、去结构、去中心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视、低成本、低风险的提供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

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是指供应链协同体系运营的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既有整体战略的统一目标,也有个体企业的协同目标。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建设,本质上是界定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业务聚焦和各参与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

协同的重点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的职能集成化、响应敏捷化、服务柔性化、渠道网络化、价值知识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益平衡化等。确立供应链战略协同目标,还应建立战略的沟通协商、平衡制约、合理退出、管控监督、综合评价等机制,让参与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权责利,确保供应链协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有传统“竞争-博弈”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整合”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是供应链组织在职、责、权、利方面的动态结构构成,其本质是供应链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在业务范围、个体责任、相对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供应链战略调整而进行相关协同,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和结构协同。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强调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结构层次清晰、科学分层管理,明确供应链结构协同的要求、责任、权力、利益,因此组织结构协同体系可以提升参与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溢价增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是从供应链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各种供应链生产要素的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迭代,因此,业务流程协同成为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重构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重要手段和方法。

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研发、集中采购、生产制造、渠道网络、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方面重构业务流程,对协同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破供应链流程管理的瓶颈,采取符合供应链实际情况的最佳做法,把整个供应链建成一个动态、规范、平滑、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供应链现有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流程带动信息、物流和资金在供应链内无障碍地流转,使协同业务流程管理发挥真正的效果。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数据驱动传递为基础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时共享同步的协同体系。

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重要支撑条件,供应链各环节的正常运营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没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供应链,各个企业成为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只有高精确度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保证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离散,才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信任问题和迭代问题,供应链参与企业通过以信息共享为工具,以优化供应链绩效为目标,进行协同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一目标分散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效益协调问题,也解决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制定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是指为了供应链能协同运作而制定信用准则、规范及契约交易的基本制度,是供应链有效协同的前提和制度保证。

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以商业信任和企业精神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征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建设,这样供应链的运作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信任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耗费,并减少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从而大大调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规则主要有企业愿景、诚信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值准则、程序原则、办事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规则等,因此,各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修改的制定、选择、执行和奖惩机制,确保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的有效监督和执行落实。

供应链财务结算协同体系

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就是要以现金流精益化协同管控为核心,密切衔接供应链相关业务流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

资金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正逐步成为贯通供应链各业务领域的重要管理手段,供应链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资金结算和现金流的动态状况统筹安排资金,形成引导供应链业务流程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财务结算资金协同化管理总框架下,以供应链资金预算管理协同为核心,以现金流量动态管控为重点,以财务、业务流程融合为支撑,以资金筹集和帐期管理交互为基础,掌控供应链企业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等关键性环节,实现财务结算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和财务资金结算全过程的可视性、可控性。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应用资金管理协同平台,利用资金池,对全供应链的资金协同统筹管理,资金统一筹集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对称,利益高度协配,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健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体系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围绕产业供应链和金融经营协同的融合,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值溢价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债务资本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开展资本技术化、科学化运作实现资本溢价增值,拓展企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迭代,推进金融资本盈利模式创新,寻找供应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把金融资本占总体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资本管理计划优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的低效沉淀,以资金运作产业化为目标,确保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动态平衡优化关系,制订存量资本运营原则和资金运作措施方案,争取金融资本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支撑协同体系

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系统是指在供应链互动协同管理范围,相关企业在协同条件下物流体系运营的相关管理。供应链协同采购整合、制造整合、渠道整合、信息整合都需要物流支撑体系的重构优化支撑才能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考虑整体物流成本的有效归集和合理分配,不仅仅要降低某项业务的单一成本,还要有效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

传统渠道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多是产品导向按照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调拨、末端分仓配送的物流路径,随着供应链协同整体需求,协同物流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整个物流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配合流动实现高效优化,并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创新管理,通过对仓储库存和运输配送过程的协调,发挥物流资源的组织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网络的支撑实现全渠道的需求订单、便捷支付、物流配送之间的有效融合交互衔接,使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计划、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过程更加协同高效。

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和线下业务流程数据共享集成共享实现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要素高效匹配,以需求数据为基准,通过数据协同产生新的增值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打造以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控制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体系,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共同培育和合作、向上游延伸与品牌商合作、与同业战略合作联合采购,向下游联合线下实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差异化有协同的多渠道体系。

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

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驱动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源动源头和核心要素,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预测目标、预测工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

是根据供应链企业现有的基本状况、运营特点以及影响发展变化的众多因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需求预测可以科学高效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显著提高运作效率,对于供应链战略的总体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预测协同是柔性制造和按需生产的基础、是连接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桥梁,供应链的各环节运营都需要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配合支持,如供应链的销售计划、制造排产计划、财务资金筹集管理等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需求预测协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成败。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是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协同构建了产品与供应链同步化设计的框架和流程,从而确保产品和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客户个性定制化需求导致产品研发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的需求由传统的产品功能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变,产品开发也从内部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产品开发的由内部被动设计转变为供应链协同设计,供应商协同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分布式、多组织、分布式异地设计中心、供应商联合设计的协同平台体系架构,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研发效率,提高协同研发的战略价值。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协同的需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即采购战略从传统交易向战略合作转变、采购需求从库存需求向订单驱动转变、采购范围从定向内部向协同外部转变。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采购管理是以客户或者订单驱动进行的,从用户需求驱动开始直到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这种驱动模式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整体成本,形成供应链协同下的采购管理理念。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只关注价格等主要因素,并且与采购方是交易关系,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关注采购综合总成本,并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在供应链协同采购的影响之下,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创新。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将库存管理嵌入整个供应链之中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分布式协同库存管理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的目标是基于供应链的总体战略,以降低库存整体成本和提高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流程上各个库存节点管控协调, 将各环节库存合理分布,保持供应链整体库存管理成本最优。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不仅是维持生产销售的措施, 而且是供应链的重要平衡机制,消除供应链管理的不规则需求波动,保持供应链总体供需平衡。

传统库存管理只考虑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的动态平衡,及时准确地预测供应链各项异常变化带来的需求,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协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动态库存的科学分配。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体系

制造管理协同体系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线性流程工作变为并行离散工程,实现供应链内部、跨供应链体系的各个工序、工位、环节、流程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服务型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化制造、云制造等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数据集成到进行数据应用,将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制造环节各个流程可以高效协同,同时,制造管理协同将间断式、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制造管理是提升制造环节的需求敏捷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协同协作开发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模式,简化传统制造模式,通过制造协同的优化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管理控制闭环。

供应链销售服务协同体系

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以满足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销售渠道战略协同为前提,以销售服务资源共享为主导,以销售信息充分共享为基础,对主要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实施的销售服务运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