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28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1)

本文以初中历史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如何优化历史学科教学策略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学同仁在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上,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都是机械死板、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历史教材上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死板记忆,这种陈旧、落后且弱化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历史考试而学习,这也就使历史学科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学科价值和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想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我们就要改变这种僵硬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这部分内容时,我依据本节知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把课堂学习权力交给了学生,并提出了以下几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1)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是怎样的?(2)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4)如果回到汉朝,你又是一名西域商人,在长安开一家西域商品店,你会卖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对课本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最后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经历对与教材内容相关历史问题的探索过程,一方面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凸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专题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历史,记录的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这些活动既不会重演,我们也无法实验。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想使过去的历史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具体的表象,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利用口头语言的讲述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这时就需我们采用有效手段创设一种具有生动逼真、形象直观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情境的凸现下变得更加真实、逼真,以此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维新变法运动”中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革命壮举,我们就可利用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将涉及这一情境的影视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失败,谭嗣同下定决心不逃走,而是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国人。他用煤屑在狱中的墙上题了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行前,他在囚车中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学生对谭嗣同的革命壮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作为高中阶段理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的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历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新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优化原因分析

1.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化学由于其“繁、难、乱“的特点,是许多高中学生感觉较难学习的科目,同时也是教学效果较为不理想的课程。一方面,高中化学引入了大量的学科语言,如基本的元素概念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化学定律及相关理论,这些引入的学科专业语言方便了化学专业的研究和交流,但同时有比较艰涩难于理解,容易令学生望而生畏,阻碍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提高;此外,高中化学研究的内容,比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对于偏向于接受形象思维的学生,抽象的事物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使得课程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传统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双基知识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思维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学生只学会了理论上的知识,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教学考核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分数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依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只是技能的胜者而非是人才的强者。由此又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制和反感。

二、高中化学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当从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以采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高中生成长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中化学课堂优化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会与他人、团体合作,掌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说,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贯穿整个高中时期的长期过程,化学课程枯燥、抽象、繁杂的学习内容极大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做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优化,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该年龄段学生思想、心理特征,探寻解决的方式方法。一般认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是其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只有把这个重难点解决,才是抓住了化学教学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能够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出合适的课堂导入情境。情境的选择可以通过科普书籍、新闻、杂志、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选取新奇的、有意义的事件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引出课程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切入课程内容。

2.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论相较强的学科,必不可少地具有各种概念和理论。新课改对此并未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教学要求更为生动,力求能把枯燥的理形象化、通俗化、生活化。由此延伸,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个体的特点,探索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应当以实施素质教育文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牢固的基础。

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吸引的关键是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活动积极有效。三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动人的场面是否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学生是否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主人和学习过程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的展开、发展、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生成的有序进行,促使学生学会建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才是“活”知识的源泉。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3)

数学学习意义重大,它也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工具。因此,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要从学生入手,还要从课堂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最优化分析

1.课堂教学最优化概念分析

课堂教学最优化指的是教师能够通过对教学课程的分析整理,综合分析教学系统,组织其理论和工作体系,然后进行教学方案的规划,付出最小的时间精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效率化。这种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们能够减少很多本来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很大帮助的工作,通过最合适的选择,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这样一来,教师不用费太多精力,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学习。

2.课堂教学最优化重要性分析

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生在校时间的80%基本都是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实现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如何能够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而不会像过去那样,讲过一遍的知识反复忘记,需要多次讲解,这样教师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学生也十分辛苦,不如一次将问题解决好,这样课堂效率提高了,减轻了教师、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能更好的实施备课,学生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师生都有助益。

二.最优化策略探讨

1.良好教学氛围的创建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置身其中时有想学习的欲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多样设计,而不是单一枯燥的模式。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增加一些环节,如读书、讨论、练习等。若整个课堂单由老师支撑,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能将学生吸引进去,无法获得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一些规律题的探索:4跟木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7个木棒摆两个,以此类推,100个木棒摆多少个?n个木棒又摆多少个?这种题目如果只是老师进行方法讲解,学生可能会只是记住一个结果,而对这个结果获得的过程无法很好地了解。而最优化的教学的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体的构建来进行结果的探索,在动手中让学生获得了乐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教师在问题讲解时就会十分容易,学生也能够理解得更深刻。若下次学生再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时,容易回想起当时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探索过程,从而轻松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设计更加有效率,学生更不容易遗忘,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目的。

2.有效的课堂管理

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是教师的对课堂教学优化的保障,通过一些有效的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课堂管控规则的制定,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等,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规矩来约束自己,从而营造了好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置身其中也能够专心听讲,提升听课的效率。当然教师也需要以饱满的精神来为学生服务,树立一个亲切而不失严谨的形象,时常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不会畏惧学习,而是勇敢地进行学习的探索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教学反馈工作的开展

教学反馈工作的开展,能够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自身教学工作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而针对不足的地方,及时思考改进的措施。

而反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通过作业进行反馈,作业情况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哪个知识点不是很清楚等,然后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对薄弱环节进行训练,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全部输送,很累也没效率。

三.Y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来说,我们可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管理的创新以及课堂反馈的加强等角度来进行初中数学课堂的优化,这种优化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增强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真正让数学被学生们接受,而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科。因此,希望文章中作出的优化策略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广大数学教师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话题,并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课堂的优化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孔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3)

[2]孔强志.刍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17)

[3]李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亚太教育.2015(19)

[4]顾汉文.浅谈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2-01

高中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高中数学是应用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促进其个人智力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实施以后,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能否培育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前提必须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是创设富有创新性的教学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半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也完全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这显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老师将教学目标一概而论,不论优生,还是差生都在同一教学目标下进行课堂教学。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是以优等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这就导致很多差等生的数学成绩愈来愈差。而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正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使之更加符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

(二)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学改革是完善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就属于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学整个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其并非独立的存在,其内涵十分丰富。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教学改革所涉及的项目众多,除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改革以外,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有落实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很多教师将众多复杂的数学知识在一堂课中尽数灌输给所有学生,毫不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全部理解。而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往往也不从自身教学方式中找原因,只是一味责怪学生不努力,这显然是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鉴于此,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的主体作用转化为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干预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科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相继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影音、图像、文字等诸多符号形式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生动的感受,刺激其感官思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加深其记忆。比如在《椭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椭圆;也可以利用影音媒体向大家展示椭圆的形象;还可以让学生制作椭圆等。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中学习。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业界有句箴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必须要先对其感兴趣,才愿意学,才能学好。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突然发现数学知识的难度大幅度增加,很多知识自己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也开始降低,学习成绩也慢慢的开始下降。针对这类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学习兴趣方面。因为数学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尤其是以前数学基础本就不好的学生,更加不愿意投入精力与这个“难缠的学科”耗时间。鉴于此,教师必须要重新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明白数学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其引起高度重视。然后再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题,尤其是针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必须要设置其感兴趣且难度相对较低的课题,慢慢培养其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为高中主要的基础应用课程之一,必须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做好引导者,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时代特点,勇于创造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邵传经.高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优化策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3):3.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62-01

初中英语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科目,英语教学不仅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关系,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增长以及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就会产生怎样的学习态度,因此,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成为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

一、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策略的使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使教学效果凸现出来,教师有必要先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开始,使学生在课上的40分钟就能够获得知识并在语言能力上有所发展。

2、实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实用性”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初中英语课堂还相对刻板,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并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不佳。因此,要实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有必要从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方面入手,使学生真正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使用的策略有很多,根据课堂进行中的各个要素,本文列举三种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第一种即是课堂管理策略,是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时所用的策略,但在该策略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常常出现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浪费教学时间的情况;第二种是提问策略,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怎样的思考,而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上的提问出现太简单或者太难的情况;第三种是探索性学习策略,这是最容易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课堂策略,但在该策略应用时,经常出现课堂大讨论的混乱现象或者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探索的现象。

三、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方法

1、进行师生互动型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的评定,可以通过各种言语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评价,实际上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起到了控制作用,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造成影响。建议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评价上不仅使用“答对、答错”的评价,还应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本身进行评价,以此来实现师生的互动,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使学生的上课本身的排斥感降低,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维护课堂纪律。例如,一个不经常主动发言的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对他的评价应该是:虽然答错了,但是主动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敢的表现,老师给予表扬。另外,课堂评价还应该是双向的,学生也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临下课五分钟的时候对学生提一个问题,如,用学过的单词表达你对这节课的感受。并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客观地总结教学效果。

2、采用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提问策略,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或者为学生回忆起已经拥有的知识提供线索,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建构。因此,教师在应用提问策略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将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所学进行加工和内化。例如,在进行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的语法学习时,先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汉语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法转换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请学生试着对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进行语法转换,在学生转化之后,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会发现他们做错了,此时再提出一个问题:英语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法转换与汉语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自然也就对陈述句改疑问句的语法知识获得了理解。

3、重视先进教学工具的使用

探索性学习策略的效果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技术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思维灵活性有关。教学思维灵活的教师能够组织一个活跃的课堂,使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就更好。但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受到教师本身的性格影响,比较内向、严肃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力上的作用能力较低,探索性学习策略很容易变成“教师提难题学生想办法回答”这样老套的学习形式,因此,建议这些教师积极使用先进的教辅工具,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探索性学习策略的应用对学生的帮助效果更大。例如,在复习英语单词的课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教辅工具,播放英语中的“口误”笑话,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记单词的精准性,而且能够放松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提问,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对学习结果的记忆效果也更好。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目的的达成都需要以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的策略有课堂控制策略、提问策略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策略,为了使这些策略的应用得以优化,建议初中英语教师以实现师生互动为目的进行课堂评价,采用引导的方式展开提问并以先进教辅工具的使用来使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更有效。相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必将带来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 娟.活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学苑教育,2014(10):101-103.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6)

一.通过课堂导入优化,促进语文教学优化

课堂导入环节,对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导入进行改革,提高导入的趣味性,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与民主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问题的有效设置,来优化导入环节。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应当利用几个问题将课堂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利用提问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像在讲解《谈礼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你们都是懂礼貌的孩子吗?为什么说你们是懂礼貌的孩子呢?你们在生活中做了哪些事证明你们懂礼貌?”这些问题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与课文中心一致。提出有效的导入问题,会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提前了解学习主题。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法进行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故事具有生动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故事,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对导入策略加以优化,使小学生将自己的精力以及个人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像在讲解《天火之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小学生讲一个天火的故事,用神秘且诡异的声音去讲这个故事,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天火上,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语文教学优化

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学习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不足,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要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大胆地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进行引导,更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为了胜利而集中注意力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某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小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复习生字与生词。利用不同形式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去高效记忆生字生词,时间停止后对学生进行考察。规定时间的自主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有较大作用,更能让小学生感受到高效学习的。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生字生词进行复习与记忆,在课堂中利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开展个人战,两人比拼背写生字生词。丰富的教学活动,给了小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把握学生思维特点,促进语文教学优化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于身边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也正是因为如此,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成果有直接影响。学生只有具有语文学习兴趣,才能主动进行语文学习,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小学生多思想,多想象,鼓励小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有权利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顺着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安排,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能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完善。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教学活动的灵活化。

小学生比较喜爱活泼与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引导小学生编排课本剧,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像在讲解《海底世界》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或者利用灯光设备营造出海底世界的氛围,给小学生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只有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策略,才能作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就要先对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优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总结,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创新。多引入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开辟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7)

新课程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其能各方面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讲求策略,即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识需要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一、新疑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教学中,教师紧扣“新”字,可引起学生兴趣。如一位教师教《枫桥夜泊》时,在课始介绍说:“日本旅游者来到苏州必游寒山寺,自1980年以来,每逢新年除夕,总有数百位日本客人专程渡海来苏州,聚集在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日本电台还将钟声录下来,在新年零点向日本全国播放,以飨未能来华的日本人民,为什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如此吸引着日本人民呢?原来他们在儿时的教科书里早就熟读了中国唐代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说这首诗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味和情致写得太美了……”教师提供一个这样新颖的线索,就既对认知的对象起到指引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以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从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一位教师在教《孔乙己》一课时,进行导入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会流出同情的泪水或者是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究竟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样的悬念疑问就紧紧抓住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

二、沟通情感,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有句话说得很好“情动于衷而溢于言”,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最真挚的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师生间的关系更为贴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有位教师到另一所学校讲课,由于师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显得很陌生,于是就在课前这样说:“同学们,有句古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还有一句是‘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天我们由于一条求学的红线而相逢、相识,就让我们珍惜这次缘分,来互相配合,增进我们的友谊吧,大家说好吗?”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古有感情的课堂口语,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使自己句句求精的课堂用语入耳入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认真听讲,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在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敞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更能吊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一实习生讲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经常是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只是会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是否在注意他,当时实习老师并不敢怎么管学生,只用温和的方法试着去提问他,即使他答不上来也不责备,还用一贯的眼神鼓励他,后来这个学生明显的课堂上不再睡觉,在他的周记中还写到:“我才知道一个肯定的眼神会给我这样大的鼓舞,他,一个实习老师,给了我学习勇气,真的很好!”,教师的言行确实会给学生莫大的影响。

3.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感染学生。在教材中有许多的情感素材可以挖掘运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教材内容一定的情感色彩,设计教学情境去陶冶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有位教师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都知道,母爱是深沉不张扬的,她通常平凡的让人熟视无睹。而当史铁生能够清醒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时,便逐渐将目光投射到自己母亲的身上,原来,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同

时他还感悟到母亲的爱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但他却全然不知。即使这样,他的母亲毫无怨言。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体验到了这份比金子还珍贵的母爱呢?”整个课堂很静很静,很显然同学们被这份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着、思考着、回味着。这节课,教师很显然地把作品(作者)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思维都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完全地透过现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含义。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与之相配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与课文内容的讲解紧紧贴在一起,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透彻。就像一位老师在讲《我们家的男子汉》时,首先播放了《童年》这首歌谣,让学生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快乐无比的童年,然后再让学生在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这样的课,轻松而又印象深刻,而且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讲究教法,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掌握较多的技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因此讲究不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1.言语性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口头语或书面语比较迅速、准确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它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这些方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谈话,掌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这些方法是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手脑并用,能在自己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最后得以巩固。

3.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间的集体讨论或自我发现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和发现法两种,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方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有道理的,所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四、立足教材,学生学习指导的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教不是单纯地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

1.课程式指导法是把学习方法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向学生系统进行传授。这样的做法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高度重视,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般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

2.迁移式指导法是通过教师“举一”,培养学生“反三”的能力。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举一”要选准,而且选的“一”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与学生要反的“三”具有相通性,否则就收不到迁移指导的理想效果,影响学生使用科学方法的积极性。

3.点拨式指导法是教师以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为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设计、选择点拨点,垫在学法指导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另外还要选择点拨的最佳时机,点在新旧知识衔接时,点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就像一位教师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让学生解释“基础”一词,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指建筑物的根基。”教师在这里便用点拨法点拨学生:“以前我们讲解词的方法的时候,其中有一条叫随文法,大家想想,用随文法‘基础’一词如何解——指(原来文化的)底子。”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

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不光要关注学生的状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还要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只有在教师

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地位。只有让教师在课堂上讲究最优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新课程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8.

[2]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07.

[3]章康为.教学语言艺术浅谈.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2).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8)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6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问又是对话性教学的关键。

然而,1912年,Rommiett Stevens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数量非常惊人――平均每天提问395次。其中绝大多数提问都与死记硬背的记忆问题直接相关。在100年后的今天,无论文献报道还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仔细回味,都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依然充斥一些不是非常有效的提问,如:问题起点过低,思考空间不大;问题难度过大,没有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清晰、明确,学生无法击中问题要害;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开放性;教师只接收他所预期的答案,对预期范围之外的答案不能给予及时而准确的评价等等。

美国学者Marylou Dantonio和Paul C.Beisenherz在其著作《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提出了有关有效提问的Qu:Est教学策略。

Qu:Est教学策略的全称是Questioning understanding: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 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Qu:Est教学策略由四个概念组成:[1](1)提出思考为中心的问题;(2)利用学生的回答作为进一步提问的基础;(3)测定提问的速度并按顺序安排追加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开展思考的引导;(4)提供“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利用适当的非语言手势与教室空间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回答。

设计Qu:Est教学策略有三个目的:(1)使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能利用有效提问评估学生的观点及其对内容的理解;(2)开展教学对话,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操作和内容知识;(3)帮助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评估学生最近掌握的概念。

Qu:Est教学策略涉及的内容很多,以下主要从构建不同类型的有效提问探讨利用Qu:Est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提问。

一、构建不同类型的有效提问

1.聚焦式思考:核心问题

有效提问具有两大功能:集中观点及通过对话推动思考进程。[2]我们将观点集中,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的问题称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

(1)核心问题应具有目的性

核心问题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紧紧相扣,如苏教版《化学1》中“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节中,设置如下问题:如何由S制备Na2SO4?

学生方案:

SSO2SO3H2SO4Na2SO4。

SSO2H2SO3H2SO4Na2SO4。

SSO2H2SO3Na2SO3Na2SO4。

SSO2Na2SO3Na2SO4。

本节课,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中有两条主线:化合价不变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及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新教材以化合价升高为主),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无论何种方案,其中均基本包含了这两类反应中的主要反应。

(2)核心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在氢氧化铝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试剂:氨水、氢氧化钠、氯化铝、盐酸、碳酸钙,让学生分组探究利用这些试剂,如何制备氢氧化铝。学生会有多种方案呈现:(1)氯化铝中滴加氨水;(2)氨水中滴加氯化铝;(3)氯化铝中滴加氢氧化钠;(4)氢氧化钠中滴加氯化铝;(5)偏铝酸钠中滴加盐酸;(6)盐酸中滴加偏铝酸钠;(7)偏铝酸钠中通二氧化碳。通过不同方案中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探讨充分体会氢氧化铝的两性。

(3)核心问题应具有互动性

Qu:Est教学策略主张学习是一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为了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及构建,必须分享彼此的观点。如上述氢氧化铝制备的核心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多,可以相互协作,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同时,通过学生间协作讨论得出的回答往往包含了多数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协作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4)核心问题的提出应注意渐进性

核心问题设计应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认知程序,循序渐进。将一系列的问题编在一起,环环相扣,依次提问,使学生把知识依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如盐类水解,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计算0.1mol/L HCl溶液中c(H+)水。

追问:如何抑制水的电离?(降温、加H+或OH-)

②什么情况下水的电离被促进?(升温、减少c(H+)或c(OH-))

③如何减少水电离出的c(H+)或c(OH-)?

④这些例子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可逆、生成物为弱酸、弱碱,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显酸性、碱性)

⑤Na+、K+、Cl-、SO42-等这些常见的阴阳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为什么?

(5)为核心问题搭建支架

支架――即发展一个核心问题的连续框架,并借此引导学生从一种认知操作转向另一种不同的认知操作,不断进行思考,直到完成整个认知过程为止。

如“化学平衡”较为抽象,可将学生已有的溶解平衡知识作为支架来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

①在饱和的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还会溶解吗?是不是溶解停止了?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②这个溶解平衡状态是如何逐渐建立的?(引导学生分析:从溶解开始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画出v-t图。)

③当蔗糖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如果改变外界条件(如加入水或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加工性问题

加工性问题就是能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而能帮助他们理解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的问题。加工性问题的提问方式,如:“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你为什么这么理解?”“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等等。

如原电池的学习中,可设置以下演示实验:

(1)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2)用一根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再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学生发现:在实验(2)中锌片、铜片表面均产生气泡,并且提出假设:锌与稀硫酸反应,电子可能从锌片转移到铜片。提出加工性问题:你如何验证的确有电子发生了转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锌片和铜片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假设成立。由此可见:这套装置可以提供电能,作为电池使用。进而追问:作为电池,如何确定其正负极?引起学生新一轮的思考及探究。

紧随学生回答之后的、经过精心设计、与核心问题密不可分的加工性问题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开创了拓展学生观点的新途径,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

3.捕捉课堂教学的灵动: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复杂性和灵动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活力[3]。

如在复习SO2的还原性时,设计演示实验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引入课题,现象非常明显,大部分学生提出褪色的原因是因为酸性高锰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少部分同学提出:为什么不是SO2的漂白性呢?此时,可以将“异议”抛给全班:可能是漂白性吗?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吗?学生经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加热已褪色的试管内液体。请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发现加热后,紫色并没有重现,说明不是漂白性。

二、运用Qu:Est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1.设计课程时

(1)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的目标。应该从内容属性和要求学生在获得、建构、确定内容时必须采用的思维操作两个角度出发,对课程目标进行分析。

(2)其次,必须考虑清楚内容的关键特征和教学所需的资源。

(3)核心问题的设计是第三个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必须引进或提示学生“学习”内容时所运用的思维操作的类型。

(4)除形成核心问题之外,教师应该预测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在设计一堂运用Qu:Est教学策略组织教学的课时,预测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不仅有助于教师展望学生可能会针对核心问题说什么,而且可以保证把合适的加工性问题并入课程设计。

(5)最后,必须设计加工性问题,并给加工性问题做出标记,方便上课时快速参考。

2.课堂提问时

(1)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为了能更娴熟地引导和完善学生的思考,我们要仔细倾听学生说话,并在提下一个问题的时候,利用他们的回答来指引他们的观点与他们对自身思考的理解。

(2)合适的等待时间

课堂教学期间的沉默往往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一大契机,有研究表明,在问题提出之后、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之前,投入较长的等待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与质量,我们应当确保不要因我们讲话而搅乱了学生的思考。

(3)及时、准确评价学生的回答

尊重评价心理学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除了仔细倾听还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而精准的评价,增加完善学生理解的机会。

有效提问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能帮助课堂实践者获取了解学生观点的入场券,并能支持他们在学生的心理建构和课程内容之间搭建必要的桥梁。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我们必须把注意力从学生学什么转移到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问题上,通过采用系统的有效提问,推进思想深刻的教学对话,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激发学生的灵性。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83

实施新课改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从过去的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转变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现从教学实例入手,谈谈对课堂优化策略的探索和思考。

一、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根本要素是探究的兴趣。数学新课标也反复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兴趣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数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往往对量角器的内、外刻度认识模糊,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内外刻度呢?为此,我将学生非常熟悉的“翻线绳”游戏带到课堂:我先将线穿过量角器的中心,让一个学生拉住一根线,使其与刻度0重合,另一根线随意放在一端,量出1度角;接着让学生将线的一端与刻度0重合,从外刻度线拉出刻度为150度的角,再将线的一端与刻度0重合,从内刻度线拉出刻度为30度的角;而后,我用线拉出了一个角度,刻度指向30和150,让学生思考:你怎么判断这个角是多少度?标准是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立刻发现了外圈和内圈刻度的区别,体会到量角的关键是要认清角的一条边与哪一圈的刻度线重合。接着,我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将线穿过量角器,双方互相拉出角来,一边测量一边验证,学生很快掌握了测量的方法,有效突破了难点。

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方法,并找到了规律所在,使得数学课堂精彩纷呈,活泼灵动。

二、优化生活,增强数学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本质是从生活经验嫁接而来的。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挂钩,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以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按比例分配”时,我将学生经常都会喝的橙汁饮料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想一想,这里的橙汁含量是多少?这表示什么意思?而后再拿出一盒早餐奶让学生观察:牛奶与纯净水的比是多少?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对于这些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非常乐于探究。接着,我出示两种不同品牌橙汁标签中糖分的含量,让学生进行思考:你怎么知道哪个橙汁更甜呢?学生发现,有的橙汁和水的比是8∶3,有的比是7∶2,比值前面的数虽然大,但未必橙汁的含量就高,学生认识到,要知道哪个橙汁更甜,需要综合考察橙汁和水的比值,不能仅仅只看一个方面。由此,学生也有效把握了比例中的两个要素,深刻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体会到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学到了比例知识,而且增强了数学体验,由此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三、优化操作,提升思维向度

操作是思维的花朵。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向度基本集中在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因而,教师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优化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积极探索,从直观化、形象化的数学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由此克服概念教学的抽象性,促进知识的内化,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完了几分之一的概念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对这一分数概念的内化,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运用学具,创造出一个几分之一出来,看看谁造出来的几分之一最多。学生立刻从手头的纸张、直尺、画笔等着手:有的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次、3次、4次,由此得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有的用画笔画出一幅圆,并平分为八份、九份、十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得到八分之一,九分之一,十分之一;也有学生提出只要能将一张纸平均分成无数份,就能得到无数个几分之一。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有学生发现,将一张纸对折,其中的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二是一样大的,因为将纸平分为8份,其中的2份能够看作是一大份,8份就是4大份。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13

一、优化备课方案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握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学知识与学生年龄特点、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怎样导入新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怎样指导学法,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怎样让学生来展示自己,达标检测怎样设计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备教材要“懂、透、化”。“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才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对化学知识的脉络把握好,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基本知识,而且避免认知上的盲区,另外,在提问教学中应当贯彻寓教于乐的理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设置更有趣的情境,如何使用更加轻松诙谐的语言表述,或者是如何将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同时,简单性问题的答案比较确定,学生一般回答比较简单;对于开放性问题,每个学生表达的观点不同,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同,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会出现学习积极性受挫的情况,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当然,课堂提问应该还要合理安排提问时机。比如,在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若是设置一些巧妙的衔接问题,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不会显得很生硬。另外,每节课的时长是限定的,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准备好的内容,还需要设计一些提问环节,因此提问的重点需要突出。教师应当用重点将课堂教学串联起来,并在难以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所教授的知识。

三、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在于实验的重要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验可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会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和理解,更有效地掌握学习要点。一般来说,科学观察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对于实验的观察可以发现实验中的现象,为进行创新奠定基础。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让学生对于所观察的现象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继而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优化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平时的学习情况,将组内学生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1-2人。通过角色分工,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这样,每个成员也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分工,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之中,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同时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

四、优化多媒体技术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模拟化学物质的生成原理和反应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化学教育更显得抽象,不易理解,化学物的生成过程是原子、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些微观粒子在实际生活中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时,教师描述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我们可以应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动画课件、用动画的方式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来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原子、分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表现方法能够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感知性,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但是有很多实验是无法完成的,如CO气体的毒性实验、硫化氢的实验等。还有的实验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危险。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演示等方式展示实验过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爆炸的情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点燃一氧化碳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认识到在以后做可燃性气体实验以及家中煤气泄露时要注意的事项和解决办法。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篇(11)

关键词:优化 新课程教育 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

新课程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其能各方面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讲求策略,即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识需要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一、新疑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教学中,教师紧扣“新”字,可引起学生兴趣。如一位教师教《枫桥夜泊》时,在课始介绍说:“日本旅游者来到苏州必游寒山寺,自1980年以来,每逢新年除夕,总有数百位日本客人专程渡海来苏州,聚集在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日本电台还将钟声录下来,在新年零点向日本全国播放,以飨未能来华的日本人民,为什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如此吸引着日本人民呢?原来他们在儿时的教科书里早就熟读了中国唐代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说这首诗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味和情致写得太美了……”教师提供一个这样新颖的线索,就既对认知的对象起到指引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以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从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一位教师在教《孔乙己》一课时,进行导入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会流出同情的泪水或者是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究竟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样的悬念疑问就紧紧抓住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 

二、沟通情感,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有句话说得很好“情动于衷而溢于言”,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最真挚的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师生间的关系更为贴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有位教师到另一所学校讲课,由于师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显得很陌生,于是就在课前这样说:“同学们,有句古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还有一句是‘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天我们由于一条求学的红线而相逢、相识,就让我们珍惜这次缘分,来互相配合,增进我们的友谊吧,大家说好吗?”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古有感情的课堂口语,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使自己句句求精的课堂用语入耳入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认真听讲,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在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敞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更能吊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一实习生讲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经常是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只是会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是否在注意他,当时实习老师并不敢怎么管学生,只用温和的方法试着去提问他,即使他答不上来也不责备,还用一贯的眼神鼓励他,后来这个学生明显的课堂上不再睡觉,在他的周记中还写到:“我才知道一个肯定的眼神会给我这样大的鼓舞,他,一个实习老师,给了我学习勇气,真的很好!”,教师的言行确实会给学生莫大的影响。 

3.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感染学生。在教材中有许多的情感素材可以挖掘运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教材内容一定的情感色彩,设计教学情境去陶冶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有位教师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都知道,母爱是深沉不张扬的,她通常平凡的让人熟视无睹。而当史铁生能够清醒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时,便逐渐将目光投射到自己母亲的身上,原来,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同

[1] [2] [3] 

时他还感悟到母亲的爱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但他却全然不知。即使这样,他的母亲毫无怨言。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体验到了这份比金子还珍贵的母爱呢?”整个课堂很静很静,很显然同学们被这份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着、思考着、回味着。这节课,教师很显然地把作品(作者)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思维都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完全地透过现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含义。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与之相配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与课文内容的讲解紧紧贴在一起,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透彻。就像一位老师在讲《我们家的男子汉》时,首先播放了《童年》这首歌谣,让学生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快乐无比的童年,然后再让学生在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这样的课,轻松而又印象深刻,而且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讲究教法,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掌握较多的技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因此讲究不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言语性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口头语或书面语比较迅速、准确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它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这些方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谈话,掌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这些方法是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手脑并用,能在自己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最后得以巩固。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间的集体讨论或自我发现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和发现法两种,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方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有道理的,所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四、立足教材,学生学习指导的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教不是单纯地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 

.课程式指导法是把学习方法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向学生系统进行传授。这样的做法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高度重视,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般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 

.迁移式指导法是通过教师“举一”,培养学生“反三”的能力。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举一”要选准,而且选的“一”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与学生要反的“三”具有相通性,否则就收不到迁移指导的理想效果,影响学生使用科学方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