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庭护理常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32

家庭护理常识

家庭护理常识篇(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由于老年人衰老多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数在逐渐增加[1],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家庭是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本文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就诊于干部门诊及入住家庭病床中符合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60名。入组标准:①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时间≥1年;②知情同意;③年龄≥18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26例(43.3%),女34例(56.7%);照顾者为患者的配偶者19例(31.7%),患者的双亲或子女者14例(23.3%,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远房亲戚12例(20.0%),受雇佣者15例(2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48.3%),中专或高中20例(33.3%),大专及以上11例(18.3%)。

1.2方法

1.2.1调查照顾者存在的家庭护理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谈形式了解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对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里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的知晓率,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评定,以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患者的家庭护理问题的掌握情况。

1.2.2干预的内容内容:①日常生活行为训练;②功能康复;③营养管理;④心理护理;⑤预防并发症护理:最常见的压疮、挛缩、感染、尤其是对鼻饲患者最常见的返流、误吸、便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照顾护理和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等。

1.2.3组织与实施①成立培训小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6名护士组成。每人分管10名照顾者,负责一对一的家访指导。另由2名专业治疗师专门负责康复训练的指导。②编制《老年卧床患者保健手册》及《老年卧床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发放给每位照顾者。③培训方法:针对照顾者个体差异,每周1-2次由培训小组护士到家中对其一对一的讲解指导。每周电话随访2次,每周固定在院内干部门诊开设护理知识咨询,也可随时通过固定电话得到指导。

1.2.4培训的评价方法培训前后对照顾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采用u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培训前后照顾者对老年卧床患者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家庭护理常识篇(2)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护理工作:体会

1社区服务中护理工作的特点

1.1工作环境不同

社区服务护理工作环境医院大不一样。在院里活动的主要成员是以医护人员与患者为主,而在家庭是以家庭成员为主;在医院一切设备都是以治疗为目的。在家庭主要以生活为目的;在医院有利于治疗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约医患活动,在家庭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习惯指导家庭成员活动。

1.2工作对象不同

在医院护理服务对象是分成不同专科的一组患者,家庭护理服务对象是一个患者或家庭的全体成员。

1.3工作内容不同

在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实行分级护理制度。在家庭护理中除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外,还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护理,保健指导和咨询工作。

1.4工作条件不同

从物质条件来讲,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所需的一切仪器、设备、用品比较齐全,在家庭护理中目前还达不到医院的条件,从技术条件讲,在医院随时有上级护师知道,在家庭就不如医院方便。

1.5管理方法不同

在医院护理作是按病区、分专业进行管理的,在家庭就不能按专业进行管理,只能按区域进行管理。

2社区队伍对护理活动提出的要求

全面的熟练的掌握护理知识和技术:在医院由于分科过细,护理人员更多的掌握本专业的护理,而在家庭护理服务中,一名护理人员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患者护理。所以要求从家庭护理的护理人员,要全面的熟练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如同社区服务要求有全科医师一样,要求有全科护士(护师)。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患者在医院治疗所需要接受的各种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茹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吸氧、电子治疗仪等,分别由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而在家庭分工就不可能过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并能很好的对家庭成员进行指导和咨询。特别是现在兴起的远程医疗,这需护理人员对有关知识技术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适应社区服务的现代化。

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家庭护理工作直接接触的是病人和全部家庭成员。由于各个家庭成员的社会经历、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个人理想,价值和道德观念、以及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要正确的指导和提供要小的健康咨询,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这是护理人员与各种家庭达成心理沟通的基础。

更高的职业道德:家庭护理使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性,更多的是护理人员单独的护理活动,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与固定家庭交往,更需要也容易建立良好感情,这就要求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3体会

护士走向社会是医学、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各类需要也就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务方式一护理由医院走向社会,符合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符合了国际护理学会护士守则中规定的护士的基本任务。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社区护理即丰富了护理学的内容,体现了护理学的特点,也促进了护理学的发展。

有利于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由于社区护理灵活,不受时间限制,使护理人员有时间对病人及家属宣传卫生知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简单的治疗,进行细心讲解,示范及护理,使病人家属对防病、治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即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也符合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家庭护理常识篇(3)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护理工作:体会

1社区服务中护理工作的特点

1.1工作环境不同

社区服务护理工作环境医院大不一样。在院里活动的主要成员是以医护人员与患者为主,而在家庭是以家庭成员为主;在医院一切设备都是以治疗为目的。在家庭主要以生活为目的;在医院有利于治疗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约医患活动,在家庭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活动。

1.2工作对象不同

在医院护理服务对象是分成不同专科的一组患者,家庭护理服务对象是一个患者或家庭的全体成员。

1.3工作内容不同

在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实行分级护理制度。在家庭护理中除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外,还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护理,保健指导和咨询工作。

1.4工作条件不同

从物质条件来讲,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所需的一切仪器、设备、用品比较齐全,在家庭护理中目前还达不到医院的条件,从技术条件讲,在医院随时有上级护师知道,在家庭就不如医院方便。

1.5管理方法不同

在医院护理作是按病区、分专业进行管理的,在家庭就不能按专业进行管理,只能按区域进行管理。

2社区队伍对护理活动提出的要求

全面的熟练的掌握护理知识和技术:在医院由于分科过细,护理人员更多的掌握本专业的护理,而在家庭护理服务中,一名护理人员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患者护理。所以要求从家庭护理的护理人员,要全面的熟练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如同社区服务要求有全科医师一样,要求有全科护士(护师)。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患者在医院治疗所需要接受的各种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茹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吸氧、治疗仪等,分别由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而在家庭分工就不可能过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并能很好的对家庭成员进行和咨询。特别是现在兴起的远程医疗,这需护理人员对有关知识技术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适应社区服务的现代化。

了解、人文科学知识,家庭护理工作直接接触的是病人和全部家庭成员。由于各个家庭成员的社会经历、条件、地位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个人理想,价值和观念、以及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要正确的指导和提供要小的健康咨询,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这是护理人员与各种家庭达成沟通的基础。

更高的职业道德:家庭护理使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性,更多的是护理人员单独的护理活动,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与固定家庭交往,更需要也容易建立良好感情,这就要求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3体会

护士走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各类需要也就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务方式一护理由医院走向社会,符合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符合了国际护会护士守则中规定的护士的基本任务。增进健康,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社区护理即丰富了护理学的内容,体现了护理学的特点,也促进了护理学的发展。

有利于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由于社区护理灵活,不受时间限制,使护理人员有时间对病人及家属宣传卫生知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简单的治疗,进行细心讲解,示范及护理,使病人家属对防病、治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即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也符合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的战略目标。

家庭护理常识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0-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EV71型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及心肺衰竭症状而危及生命。手足口病患儿多为婴幼儿,无行为能力,须家庭照顾和护理,多数患儿家长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及护理知识缺乏而感到恐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支持作用。因此,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的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岁;病程1-3天,平均(2.6±1.2)天;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病程1-3天,平均(2.2±1.1)天;两组患儿在发热、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皮疹等病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方法:

1.2.1.1营造家庭化住院环境。病室内窗帘、床单元、床头卡、各种温馨警示标识均设计为彩色卡通形象,病室电视每天播放患儿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放置患儿喜欢的玩具、图书等,室内色彩、物品摆放有家庭氛围。

1.2.1.2心理护理研究发现,患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影响着患儿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患儿的状况也影响家庭[2]当孩子被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后,患儿家长大多出现紧张、自责、恐惧和无助心理,而患儿因口腔疱疹引起疼痛不能正常进食而哭闹或焦虑,两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了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病区可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安排高层级责任护士护理,增加患儿家长信任及安全感。设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对患儿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辅导,病区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担任,根据手足口病特点设计相应评估辅导内容,对患儿及家长对手足口病了解、疾病护理常识、消毒隔离意识、配合病情观察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家长了解该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康复过程,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患儿家长在患儿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并征求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患儿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管床医师、责任护士沟通,必要时与主任、护士长沟通,及时追踪问题解决情况。

1.2.1.3实施家庭参与的合作性照顾项目责任护士、巡视护士、患儿家长结对子共同管理所负责的患儿,由于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快,病区制定了手足口病病情巡视观察表,针对患儿精神状态、呼吸情况、末梢循环、有无惊战等表现采取人盯人措施,巡视护士每半小时巡视观察一次,鉴于个别重症患儿症状表现不明显,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责任护士及巡视护士反复宣教演示,教会患儿家长掌握病情变化特点,配合观察,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细微变化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放过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护士长及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每日督查患儿家长对病情进行了解及掌握。通过正确复述、回复演练等形式,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到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早期采取救治措施,降低了重症转为危重症的比率。在此过程中,患儿家长体会了与医护人员共同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增加了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加强了护患沟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实施一年来,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无一例纠纷发生。

1.2.1.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强调家庭成员是促进患儿健康的重要因素,护士应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患儿进行指导,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满足,认识到家长对孩子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孩子和家长提供合理必要的护理[3]通过对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教育宣传栏、护患联系箱、家长座谈会、家庭满意度测评等,向患儿家长宣教有关手足口病病情、早期观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方面知识,建立有效通畅的信息渠道,提升了家庭对患儿照顾信息的分享和选择,使家庭成员更多地参与患儿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对患儿实施正确的照料,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2.1.5开展危机时刻家庭陪护在患儿接受侵入性操作、抢救等危机时刻,让其家长进行陪伴,如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时,由专科责任护士与家长适时沟通,为家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对家长进行安抚和支持,必要时带其入室探视,以减轻患儿与家长的分离性焦虑。

1.3评价指标疗效判定: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且明显减少,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进食恢复至正常,精神好;有效:治疗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一般情况好转,进食增加;无效:治疗5天后仍发热,疱疹较前无减少或增加或破溃合并细菌感染,少食[4]。

2结果

实验组在退热时间(1.2±1.2)、皮疹消退时间(4.6±1.0)、易惊消失时间(1.8±0.6)均较对照组退热时间(1.9±1.6)、皮疹消退时间(5.5±1.6)、易惊消失时间(2.4±0.5)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00%,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家庭在手足口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特别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整个家庭系统的环境与动力[5],通过多种方法让患儿家长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发展及治疗康复进程,并且参与患儿治疗护理方案的决策过程,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总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促进手足口病患儿早日康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2]Policy Statement. Family-centered caye and the pediatrician’s role[J].Pediatrics,2003,112(3):691.

家庭护理常识篇(5)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数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跟不上需求。在调查中发现,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有53.9%随父,46%随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扶养的占0.1%;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或母为了寻求生计,外出务工,也只能将子女交给长辈或他人看管。

(四)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文化结构。调查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是农民的居多,占整个的89.76%,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 6.04%;同时,他们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小学文化占单亲家庭的60.59%,中学的占34.01%,大专以上文化层次较高的只占其中的 5.4%。

(五)单亲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在学校的教育中,86.7%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13.3%单亲家庭的子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子女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亲子女属于个别现象,只占0.6%,成绩较差的占78.3%。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不具备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质量差。单亲家庭的父母一人既要承担沉重的家务,为了生活又要努力的生产、工作,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多数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式方法,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能力,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质量差。

(三)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向极端发展。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丧偶后,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性格孤僻,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很自卑,缺乏爱心。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视子女为累赘,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暴自弃,有厌学情绪,在学校表现恶劣,不思进取,任意逃学,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占绝大部分。

(四)单亲家庭经济出现危机。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一个人承担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少数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绝大多数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少数学生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同时,健康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几点建议

(一) 社会责任

1、加强领导,进一步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各级党政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件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积极给单亲家庭的家长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就近务工,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合法权益。三是社会各界要力所能及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帮扶活动。

2、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二)学校责任: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创伤。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应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 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家长记录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三)家庭责任:

家庭护理常识篇(6)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3

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年人人数的增多, 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也不断增加, 其中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1, 2]。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 具有发病率高, 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等原因,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是在医院接受急性期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残, 大约有4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项或多项帮助, 进行康复锻炼, 而家庭是脑卒中患者主要的康复场所[3]。目前, 家庭医师式服务模式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在疾病知识, 基础护理知识, 安全和康复训练知识方面给予家属必要的指导, 促进患者康复, 预防继发性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对上级医院下转本社区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医师式服务, 通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研究家庭医师式服务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上级医院下转本社区的脑卒中患者94例, 其中男58例, 女36例, 年龄46~72岁, 平均年龄(58.3±14.5)岁, 其中脑出血38例, 脑梗死56例。出院时全部患者均不能完全独立行走, 认知功能障碍者20例,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18例, 具有部分自理能力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医师式服务组(64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 对常规护理组进行一般常规家庭护理, 例如基础的生活护理。对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建立脑卒中家庭病床, 采取定期访视, 对患者及其家属或者陪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 由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在床边进行, 对患者进行家庭医师式服务护理。家庭医师式服务方法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由于突然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问题, 加上经济负担严重, 出院后需要人照顾, 因此常会有心理情绪上的障碍, 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易怒、害怕受到遗弃、自责等。因此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 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需要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 并为患者的问题作出解释, 让患者了解如何做才能尽快的康复。同时需要与家属进行沟通, 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 关心体贴患者, 多陪伴照顾, 减轻患者的孤独和失落感, 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1. 2. 2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消化功能减退, 需要进行饮食上的护理, 给予容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食物。由于患者常常还患有高血压, 高血脂等疾病, 因此饮食上需要注意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的食物, 注意饮食质量, 合理搭配, 增加摄入复合糖类以及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如淀粉、海带、玉米、莴笋等。忌辛辣, 戒烟戒酒, 对于咀嚼不便的患者尽量给予易吞咽的食物, 小口缓慢喂食, 必要时需要咨询营养师。

1. 2. 3 皮肤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因为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 肩胛骨骨突处, 骶尾部, 膝关节两侧骨突处, 足跟等部位长期处于受压迫状态, 皮肤缺血缺氧, 容易发生压疮, 因此需要做好皮肤护理, 增强皮肤血液循环, 常用温水擦拭身体, 经常为患者更换衣物、被褥等, 需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每2小时给予患者翻身并更换卧床的, 尽可能让患者在床上练习翻身, 上下左右移动身体, 上下肢运动等。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应该指导家属如何摆放良好肢体的功能位置, 并在受压部位房子垫物, 对于长期坐在床上, 轮椅上的患者应该每隔1 h做一些移动臀部的活动, 防止压疮的发生。每天需要定时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 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运动需要湿度, 轻柔, 避免关节脱位。对于部分意识清醒着鼓励其自主运动, 但是活动量不宜过大, 以免过度疲劳。

1. 2. 4 语言恢复训练 部分脑卒中患者语言不利或者失语, 需要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 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医师服务人员与家人应该共同努力, 鼓励患者多说话, 给予多途径的语言刺激, 有意识的让患者于周围人接触, 对话, 促进患者克服交流障碍, 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1. 2. 5 日常生活康复训练 每天都要对患者进行进食、穿衣、沐浴、行走、上下楼梯、洗漱等方面进行训练, 让患者能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患者进行勺子吃饭的锻炼, 循序渐进的完成吃饭自理。鼓励患者在上述康复训练中尽量用患侧守协助完成各种动作, 进行拾物等精细动作训练, 尽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 2. 6 肢体康复训练 卧床患者需要让家属定时对患侧进行按摩, 注重被动运动, 让家属经常触摸患者肢体, 被动进行各关节的多向活动, 如肩关节的外旋, 外展和屈曲, 肘关节的伸展, 手指的伸展, 髋关节的外展和伸展, 膝关节的伸展等。对于上肢, 主要采用主动辅助运动训练, 包括让患者双手十指互扣进行胸前上举, 曲肘等, 指功能训练如抓物等, 对于下肢训练采用桥式运动, 按照活动范围大小, 运动量多少,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反复练习。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患者收治前由家庭医生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 并在出院后4、8个月由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进行Barthel指数积分评定。0~20分:严重功能障碍;21~40分:重度功能障碍;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61~80分:轻度功能障碍;≥81分:功能良好。调查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压疮并发症发生情况, 以及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常规护理组家庭护理前以及家庭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27.38±7.25)、(41.97±9.88)、(50.74±12.27)分;家庭医师式服务组家庭护理前以及服务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28.14±6.33)、(55.31±10.15)、(65.96±13.33)分。家庭医师式服务组和常规护理组在家庭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家庭护理前, 且家庭医师式服务组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3例、压疮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常规护理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3例、压疮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26, P

2. 3 两组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 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4.4%, 常规护理组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为43.3%, 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05, 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 病情严重, 病情病程较长, 并且死亡率, 致残率较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 脑卒中患者人数增多, 患者的家庭护理成为治疗脑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如果护理不当, 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称重的负担[4-8]。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从一个正常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会产生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 并且由于长期需要家人护理, 患者往往会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会给患者家属带来压力, 因此家庭医师式服务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在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5, 9-13]。

本文主要对上级医院下转社区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医师式服务, 通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研究家庭医师式服务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常规护理组家庭护理前以及家庭o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27.38±7.25)、(41.97±9.88)、(50.74±12.27)分;家庭医师式服务组分别为、(28.14±6.33)、(55.31±10.15)、(65.96±13.33)分。两组患者家庭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家庭护理前, 且家庭医师式服务组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家庭医师式服务能够更明显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的功能状态,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更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Thrift AG, Arabshahi S. Is stroke incidence in low- 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iven by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012, 7(4):307-308.

[2] 孟梅. 达标理论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2):21

[3] 马英, 张月卿, 马会娜, 等.保定市某院农村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调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5):835.

[4] Naess H, Wajeandreassen U. 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0, 17(1):17-22.

[5] 韩燕红, 袁杰, 沈顺娣, 等.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抑郁及社会支持的纵向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2):155-157.

[6] 冷晓辉, 解红文, 吴玉琴, 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7):627-629.

[7] 吴娟.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5(7):191.

[8] 刘秀梅, 葛彩英, 贾鸿雁, 等. 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6):981-983.

[9] 周林娥. 脑卒中病人实施社区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5):627-628.

[10] 刘秀梅, 刘新颖, 葛彩英, 等.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4):616-618.

[11] 田苹.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10):1157-1159.

家庭护理常识篇(7)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家庭护理常识篇(8)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认知轻度受损;家庭护理;参与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42-02

糖尿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为20.4%。大量临床观察糖尿病病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具有转化为痴呆的高风险[2],而痴呆缺乏特异性治疗。对于此阶段的患者如不进行针对性干预,随着病情发展漏服药物,注射胰岛素后忘记进食,走失、自伤等情况,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寿命。因此对这类人进行早期筛查干预治疗和认知功能锻炼,传授相关知识和提供护理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监控病情进展,正确应对疾病带来的各种压力。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文化、疾病、听力、视力等原因,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限,由家庭护理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其健康意识与行为对患者有着重要影响[3]。该研究积极探索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认知轻度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糖控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该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0~92岁,平均(74.7±7.8)岁,MMSE评分24~27分,糖尿病病程1~15年。均已婚,住院期间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MCI诊断标准以简易精神量表(MMES)[4]得分为标准。②三明常住人口。③年龄大于60岁。④病人自愿参与该研究,无明显影响认知功能测试的听力、视力障碍。⑤与家人一起生活并有家属陪伴。排除标准:①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史。②有服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③有新发的脑梗死或出血脑及患有危害生命的疾病如癌症、心衰、肾衰等。④抑郁、痴呆、精神病等。家庭护理入组标准:①为患者的固定照料者。②具有监护和照料患者的能力。③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④与患者共同生活。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病人健康档案,两组住院期间均实施糖尿病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后家庭护理同步干预,具体步骤:①协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使家庭护理参与并支持护理干预,以督促患者出院后长期保持遵医行为。②心理指导: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病程长而且暂时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对患者和护理进行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知识宣教,充分调动患者家人的积极性,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予开导,并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关注,减轻心理压力,家庭护理鼓励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社会的活动,并进行有益的身心活动,使病人感受到生活乐趣及自身存在的价值。③健康指导:对病人及家庭护理进行有关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知识的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采取图文、视听资料播放等让患者及家庭护理进一步认识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④用药及认知干预:耐心向病人及家庭护理讲解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的用药,包括用药方法、剂量、时间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教会主要护理及病人掌握胰岛素注射、监测血糖和进行注意力及记忆力的训练。⑤饮食和运动干预:与家庭主要护理及病人制定详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做到均衡营养,严格控制饮食总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跳舞、太极拳等。⑥出院后与家庭护理及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取家属参与干预,定时电话、短信或上门等方式指导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患者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病人出院后1、3个月检测两组的空腹餐前及餐后末梢血糖值。使用简易精神量表(MMES)评价认知水平改善情况,得分24~27分为轻度认知障碍,28~30分为正常。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评定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内容共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两项≥3,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平分越低,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x±s),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值改变情况

两组患者出院时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3个月随访跟踪,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ESS及ADL评分情况

两组干预后均能提高MESS及ADL评分,但干预组提高MESS及ADL评分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家庭护理承担主要照护任务的亲属。家庭护理干预指患者在家庭护理的协助下完成的包括日常护理、安全护理,健康锻炼,智能和认知能力等训练[6]。通过家庭护理的干预,不仅能更科学地督促患者的日常训练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中我们在病人出院后通过与患者的家庭护理建立紧密、有效、科学的联系,指导家庭护理督促帮助病人,做好疾病管理,使得在院的各项干预措施得以持续。该文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经过1个月,3个月随访跟踪,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莉,杨巧,夏丽,等.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33(6):409-411.

[2] 戈改真,汤哲,马丽娜.老年轻度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718.

[3] 周云辉,周晓燕.老年糖尿病患者与主要照顾者同步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30(2):86-88.

[4] 何燕玲.Alzheier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99-451.

家庭护理常识篇(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体有非常大的伤害,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得了帕金森的患者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药物治疗目前仍是主要治疗方法,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也正因为如此,患者在家中需要得到细心的照顾。

1药物漏服的原因

经过调查,居家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药物漏服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患者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1]。出现药物漏服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表现为:

1.1患者独居,家属生活较忙碌很多患者都是独居在家,或者是家人工作忙长期在外,而患者自己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这就使其往往会漏服药物,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此外,家人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有时候家务繁忙就会暂时忘记让患者服药,这也是患者药物漏服情况出现的原因。

1.2患者记忆力较差很多患者的记忆力较差,特别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记忆力不断地衰退,使自己经常忘事,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而帕金森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很多患者的记忆力是非常差的,常常忘记了服用药物,给自己的病情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1.3护理知识较少,不能提供有效地护理,致使患者药物漏服由于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自己都没有系统的护理知识,对于服用药物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药物服用时间不必严格遵循,稍晚或稍早一点都没有大问题。这就使得患者家属以及患者对服用药物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不十分重视服药的规定。使患者常常出现药物服用时间迟或漏服的情况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家庭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由于帕金森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认知功能损害、自主神经功能等障碍,其自理能力非常差,甚至不能自理。而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没有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这就对家庭护理干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家庭护理不到位的话,就会使患者得不到细心地护理,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如药物漏服等,而漏服药物对患者的身体会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这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产生非常坏的结果[2]。良好的家庭护理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另一方面也会让患者的心态保持乐观,这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好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患者药物漏服情况发生的概率,对患者恢复病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正确实行家庭护理干预

正确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很好地降低患者药物漏服的概率,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3.1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能力,丰富其护理知识只有让患者和其家属对帕金森病有更好地认识,包括帕金森病的病因、诱因及治疗情况,如何识别并发症的先兆等,增加对病状药物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能力,丰富其护理知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定期、连续、循环的健康教育,给家属发放帕金森病相关知识的小册子,举办讲座,使家属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疾病知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漏服药物的潜在危险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

3.2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患者按时服药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只有做到正确合理地服用药物才可以帮助恢复病情[3]。因此,为了使患者可以按时服药,避免出现忘记药物漏服的情况发生。患者家属在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时,可以借助外来工具提醒服药时间,比如可以将药物放在随手可拿,抬头可见的地方,时刻提醒患者和家属。家属或患者还可以设置闹铃或者将手机设置闹钟提醒,当需要服药的时候闹钟和手机就会提醒服药。而在服药时,患者或家属可以将当天的口服药事先按服药时间顺序摆放在不同颜色、有标记的小药盒里,这样就可以让患者按正确的顺序服药,避免出现漏服和错服。

不仅如此,家庭护理干预时还可以建立床边特殊服药卡[4],患者通过服药卡上的记载便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服药、怎样服药以及服用的药物与哪些饮食有禁忌等。这样一来,患者就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服药了。而在服完药后,患者也可以做一些记录,让自己更好地记得自己服药的情况。

对于独居的老人,家属可以设置备忘,当老人需要服药时,家属可以及时打电话通知老人服药。如果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家属可以为老人请保姆,并正确指导保姆掌握患者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等。

3.3掌握正确的药物补服方法由于帕金森病的服药是长期的,这就使得漏服药物的情况发生。当漏服药物的情况发生时,千万不要急忙补服,而是应该区别对待,漏服的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补服,而时间过长的话,就不需要补服了,而下次务必按原间隔时间用药。千万不能在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4结论

帕金森病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目前,患者只能通过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来治疗疾病,这就给家庭护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患者及家属需要长期进行护理工作。但是,患者护理工作非常繁杂,使得药物漏服现象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提高家庭护理质量,对患者缓解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卢慧芳,王红,高钰琳.居家帕金森病患者家属照顾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年03期.

家庭护理常识篇(10)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超势。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期长、康复机构病床紧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种种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继续康复。但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尚未系统开展[1],从而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展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损害>5年,甚至有报告直到脑卒中后7年仍有持续的功能恢复[2]。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锻炼,家庭康复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以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家庭康复意识,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已是当务之急。崔柳等报道[3],社区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康复机构的延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满足患者的感情需要,减少患者康复费用、家庭陪护和交通困难[4],有利于巩固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效果,使病残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

建立患者康复健康档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建立康复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区、家庭后,社区护士应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其家庭情感氛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督促实施,随时评估措施落实情况及康复效果并记录,对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康复计划落到实处。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一方面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庭访视和电话访视,从多方面观察患者,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之顺利度过恢复期[5]。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对患者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虑过多、抑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顾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会感到疲劳、紧张,并出现焦虑、抑郁、敌视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躯体、心理和经济压力。重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个患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照顾质量,减少对医疗的需求[6]。

生活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性疾病[7]。龚菊红等研究发现,较多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数家庭缺乏康复锻炼的理念,家庭护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改造,患者综合健康水平较差。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脑卒中的复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诸多习惯均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延缓康复的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的复发。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指导,注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复效果,促进疾病早日转归或减少复发。

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以自身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要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个人卫生、穿脱衣、进餐、移动等,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活动训练。较多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理解存在“替代护理”观念,即认为患者始终接受被动护理。而根据Orem自理理论的原则[8],在脑卒中的不同的治疗阶段,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的关健。有学者提出Orem自理理论对于遗留有不同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尤为适用。②肢体康复训练:选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疗法,依靠健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依靠健侧肢体的力量进行屈曲、前屈等训练,并且过渡到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进行手功能的训练。③语言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多焦虑,护士、家属应多接触患者,迟早诱导患者多说话,纠正其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9]。

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社区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卒中的相关基本知识、防治知识、康复知识等;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一般每个月1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减访视次数,指导患者正确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哪些毒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组建“社区脑卒中俱乐部”,加强脑卒中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消除孤独感,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协助充分调动家庭内外资源的积极性,协调康复专科卫生部门、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合作,以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社区、家庭、心理社会的支持鼓励,更好地发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服务技能

社区护士在脑卒后中后遗症家庭康复全过程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较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了解社会人文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社区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

家庭康复是一种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投资少产出多,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趋势,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珍,李来洁,周春晓,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和预防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争鸣.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5,27(6):914-915.

3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735-736.

4 龚菊红,周华,何燕.家庭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康复,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陈向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华.脑中风后后遗症患者的机构和居家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10-212.

家庭护理常识篇(11)

老年人是指年龄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考虑到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8月25日,国家统计局在结束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后的数据称,2005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龄人口首次超过1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比重达到7%,西方国家用了20多年,中国才仅仅数年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加深,相应的各种社会问题会加重。

南丁格尔在其护理札记中曾指出:家庭护理是护理职责范围,照顾病人的场所在病人家中。在荷兰等欧洲国家,家庭护理始于19世纪,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实践、完善,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美国的家庭护理大约是在一百多年前由访视护士服务开始的,现在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护理医疗系统,有其一整套明确的、科学的、严密的程序和措施。泰国在40多年前,也创立了家庭护理。加拿大的家庭护理已发展成近25年来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之一。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卫生保健服务。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其服务项目很多,除了提供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妇幼保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障患者护理,协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进行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用药、饮食指导等)及心理咨询。

1 家庭护理的定义

国际上对家庭护理尚无统一的定义,刘腊梅等综合各种家庭护理的定义,认为家庭护理定义的内涵中至少应包括3方面的内容:其一,家庭护理的地点是在家庭中,可以在护理者或被护理者家中,但主要指在被护理者家中提供的护理:其二,护理对象是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包括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即可以是长期照顾一个有慢性病或有残障的人,也可以是间断地照顾一个有急性病的人,还可以是对一个健康的人或是其整个家庭进行的健康教育;其三,可以是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比如注射、伤口及各种管道的护理等,也可以是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日常生活协助服务,比如洗衣、做饭、购物等。

2 老年人患病种类

马静在成都社区调查中发现,从疾病的类型上看,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患病率最高,老年人主要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于卫华、李志菊等在合肥社区研究得到:老年所患慢性病以高血压居多,其次为眼病、高血脂、脑血管病、慢支、冠心病、糖尿病;山东魏丽芹在社区先后护理过80人,其中这些老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慢支、肺心病等。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条件,但基本上都和其他学者以及疾病谱和死因谱一致,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心估计,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死亡分布中,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均为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3 家庭护理干预的内容及方法

按WHO提出的健康概念,健康应是人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能力均处于完好状态。许多家庭护理干预都包含生理(疾病)干预、心理干预、社会行为干预三大部分。如吕梓、王柏松在合肥市的家庭医疗干预;于卫华、李志菊的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实验;其他学者家庭干预内容分为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运动休息指导、饮食用药指导等也都可以归结为上述三大部分。

3.1 生理(疾病)干预

主要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直接向病人和家属讲解一般卫生保健知识;根据不同病情传授相应的护理技术,老年急症的家庭救护知识。根据具体的某一疾病实施整体、持续的家庭护理。例如,迄今为止进行最多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干预,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干预模式:①建立高血压档案。定期监测血压记录在册,并进行健康调查,告知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②围绕超体重、不合理膳食、过量饮酒3个危险因素确立了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主要内容,即适量节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少饮酒等。⑨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其他各种疾病也应通过不断实验、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干预手段。

3.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情绪不稳、悲观忧郁、焦虑猜疑心理是老年慢性病人的共同特点,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产生厌世念头。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时反复,病人心情不佳,表现易怒,挑剔任性,常为不顺心的小事哭泣,怨天尤人,责怪医生不精心治疗,埋怨家属照顾不周,对周围微小的变化极为敏感,恐惧紧张。老年人的心理已成为临床广为关注的问题,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国内社区护理干预还在摸索阶段,一般干预方法与前述大同小异,但强调家庭在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上门服务,并注重心理护理。这些都说明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护士应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另一方面,干预的对象不能只是老年人,也应该包括与老年人关系密切的人群,使他们理解并支持老年人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理解、支持和关爱会激发老年人自身的潜能,从而积极投身于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活动中。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有:如家庭访视时(特别是对有些离休干部的心理调节,对这部分老领导,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以免其由于社会角色的落差而心理失衡,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以致造成疾病的恶化和死亡),耐心给病人及家属讲解医学知识,多与病人交谈,关心体贴病人,老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调整病人的心态,消除心理障碍,减少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找到合适的调节保健方法,比如鼓励家属参与配合,组织家庭邻里老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解除其寂寞之苦,消除悲观情绪。

3.3 社会行为干预

于为华等调查发现经常听或看有关卫生宣传的老年人仅占33.8%,尽管80%上的老年人知道过胖、大量饮酒、吃腌制食物对身体有害,但对消除有害行为的态度却表示我行

我素。67.5%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健康步行、慢跑、武术、健身操、球类舞蹈、气功等。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其中吸烟人数占21.3%,饮酒人数占15.9%这也需要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协助其改变不良的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养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目前在进行家庭护理后效果评价时,疾病干预主要通过临床指标判断其是否好转,在心理和社会行为干预上,除了作者自行设计的量表外,最常用而且能较全面评价干预效果.的量表有心理功能测试(sD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及日常生活能力测试(ADL),实验者通过对家庭护理病人干预前后、与住院病人比较量表得分情况,以此观察干预效果。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主要用于评定预对象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病人的心理功能评定表,该量表有20项条目。首先由工作人员向病人解释清楚,然后由病人自己填写过去1周内的心理情况评定。国外学者对人群的观测,SDS粗分与标准分分别为40分和50分,中国常用结果则为41分和53分。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该量表评定内容共有10项,每一项的记分为:无缺陷记0分,有缺陷记为1分,严重缺陷记为2分。由于量表中的lO项并非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故有的病人可能填了其中的几项,因而不能直接比较量表总分。经统计学处理,将这些量表总分转换为所选项目的平均得分,再做比较则合理一些。

5 家庭护理的作用

5.1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