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4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1)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2)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家长们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变成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整体和谐发展。有些家长片面的认为只要给幼儿多听点莫扎特的音乐,就能使幼儿受益匪浅,笔者认为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听音乐只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能从音乐中获得对幼儿有益的知识。要想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必须让幼儿真正的参与到音乐中,把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这主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他能更直观的影响幼儿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有特别出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们都特别喜欢它,其主要教育内容及目标为:培养幼儿表达情感、感受音乐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在音乐、图画、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方面的造诣及能力;体验集体音乐活动引发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身体技能、思维、人际、自我认知、空间等方面能力的平衡发展;让幼儿体验音乐的快乐,感受音乐的美。奥尔夫音乐是世界上三大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体系之一,在我国香港、台湾及沿海地区,奥尔夫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推广到幼儿园教育中。现在幼儿园中,都有奥尔夫音乐教室,奥尔夫音乐被幼儿园广泛传播。如今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无论是给幼儿报课外班还是给幼儿买音乐器材,家长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让幼儿学习音乐。

幼儿们都很熟悉的儿歌《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歌曲中并没有直接的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幼儿那天真淳朴的语气,音调的旋律,愉悦的情趣,唱出了歌曲的情节。从而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拾金不昧,即使是一分钱。幼儿的物质生活是父母所赋予的,那么精神生活则应该是音乐所给予,音乐是幼儿精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将德育溶入到音乐教育中,使其真正的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幼儿能多掌握一些技能不落后于其他幼儿。所以无论是幼儿园开展的课程还是家长的重视,都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大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已有经验、水平、年龄的发展特点,同时也要体现内容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审美性。培养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发展水平,欣赏音乐的情感价值观。欣赏音乐不仅促使视觉、听觉、动作、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协调的发展,而且也是幼儿智力得到发展。各种不同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有不同的发应,音乐与幼儿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唱歌能使肺部、发声器官有所活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能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动作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例如:幼儿在哭泣时,如何安慰都不能使哭泣声停止,这时你可以放一首欢快的音乐,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欣赏音乐中,跟着音乐的律动调解自身的情趣。

音乐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维情感的一种社会艺术性。音乐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它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音乐与成人音乐有着不同的涵义,对儿童而言,音乐首先是儿童个体发展的一种自我表现方式。通过音乐活动,儿童能够愉悦身心,肯定自我,陶冶情趣并发展能力。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这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指除了交给儿童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知识、感觉表现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必须使儿童在精神与心灵等方面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来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幼儿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可以使幼儿心情愉快,内心平静。音乐对与幼儿情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是他们对事物没得认识更进一层。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审美能力。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是每个幼儿都感到“心情愉快,情绪安定”真正获得美的体验,今儿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随着幼儿社会交往不断扩大,情感体验社会越来越丰富。通过音乐教育就能大大促进幼儿情感的的、发展,使其懂得对美好的喜爱和对丑恶的憎恨,产生同情心和自豪感。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听觉、记忆的发展。幼儿学习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学会唱歌、跳舞,才能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幼儿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也会促进记忆的发展。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乐趣,并且陶冶其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活动中,为了完成任务使幼儿之间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处事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3)

1、盲童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兴趣。

正常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有80%是来自与视觉,而盲童由于视觉缺陷,这80%的途径只能转移到其他健康的感官来承担,其中,听觉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触觉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在第一反应上较听觉要有所不及)。因此,盲童在吸收外界信息时对声音会特别敏感和感兴趣,对声音刺激容易形成有效注意。音乐是一种利用声音来表情的特殊艺术形式,在形式上完全适合盲童的生理特点。因此,在众多艺术类型中,音乐在形式上最容易为盲童所接受,加上音乐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内容,并以乐音的形式给予人感情上最强烈的震撼,使得盲童对音乐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兴趣。我们曾在盲聋哑学校对盲童作过口头调查,几乎所有的盲孩子都表示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兴趣和爱好构成了盲童有能力接受音乐教育的坚实台阶。

2、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视觉障碍不成为盲童进行音乐体验的绝对阻碍因素,盲童也能获得正常儿童能获得的审美愉悦。

盲童虽然存在视觉缺陷,但他们具有健康的听觉,完全有能力参与音乐体验。当然不可否认视觉上的缺陷会导致如形象思维、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欠缺,对理解音乐造成一定的困难,但音乐终归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视觉障碍不会成为盲童进行音乐体验的绝对阻碍因素。另一方面,视觉不但是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它也扮演着易使人从一种专注状态中分神的不利角色。而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盲童基本上排除了这种视觉上的干扰,容易形成比正常儿童更为稳定和持久的音乐审美注意,从而为整个音乐审美、教育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盲聋哑学校听课时,我们发现盲童在音乐课上表现相当活跃,且相当专注,投入程度较普通儿童要深得多。

3、敏锐的听觉使盲童有可能具备超出常人的音乐感知能力。

根据补偿原理,具有某一方面生理或心理缺陷的人,其他方面健全的功能可能会较常人要更强一些,以补偿其有缺陷的官能。盲童由于视觉上的障碍,听觉和触觉成为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长期的适应过程和生活的历练,他们的听觉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变得极其敏锐,这使他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显露出一种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有时候这种诉诸于听觉的的音乐感知能力甚至略高于常人,为他们进行进一步的音乐体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盲聋哑学校听一节小学三年级盲生的音乐课时,我们无不惊奇于盲童敏锐的音高感知能力,教师在钢琴上任意弹奏大三度、小三度音程,他们都能迅速、准确的分辨和判断,这恐怕是很多中学阶段的普通学生还难以做到的事。

4、盲文乐谱为盲童学习音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盲文乐谱是一个完整的记谱体系,包括各种音乐的基本符号,以及词谱对应符号和各种音乐记号和术语,这为言童接触和学习音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解决了言童因视力障碍带来的无法看读乐谱的困难,使得盲童不但能够音乐欣赏活动,还能摸读乐谱,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作曲,器乐演奏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发展盲童健康感官的功能和思维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倾听音乐能够锻炼盲童的听觉感受能力。

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进行起伏,节奏的长短变化,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力度、速度的变化和对比等都需要审美主体具备灵敏的“音乐之耳”才能辨别。这样一来,音乐学习就为盲童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锻炼听力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盲童音乐听觉的途径来达到发展整体听觉能力的目的(当然,就艺术教育而言,审美仍是最主要和最广泛的目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盲童,可较正常儿童加大练耳教学和欣赏教学的比重,把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主要是音高感和节奏感――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在盲聋哑学校,小学低年级盲童对音高、节奏快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以事实向我们证明:盲童的听觉潜力非常大,而种种原因使音乐成为挖掘和发展这种潜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这些原因包括前面提到的盲盍对音乐特殊的兴趣,盲童在音乐审美和教育过程中音乐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还有音乐所能提供的声音刺激的多样性等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通过音乐教育发展盲童听觉能力的可行性。

2、乐器教学能有效发展盲童的触觉能力和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除了听觉,触觉也是盲童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协调能力是保证言童在没有视力的支持下身体各器官能协调运作的重要能力。因此,培养盲童的触觉的敏锐性以及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协调性也非常重要。为盲生开设器乐课,恰恰能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辅助作用。让已具备一定音乐感知能力的盲童学习一门乐器,不但能使他们较好的获得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等,巩固和提高音乐听觉,同时还有助于盲童触觉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首先,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都离不开手,手指的灵活性在器乐学习中尤其重要。对于言童而言,视觉上的障碍使得他们在演奏乐器时不能用眼睛去辨认众多的琴键和琴弦,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触觉以及长期依靠触觉所形成的直觉,触觉的灵敏程度往往是其手指灵活性的基础。如学习键盘乐器,盲童依靠的是长期用手摸索逐渐形成的经验和直觉,从而能够在演奏时能不依靠视觉,在直觉的引导下根据音的高低走向以及音高距离就能迅速找到键盘上任一音的位置。因此,在器乐学习过程中,盲童的触觉能得到积极有效的锻炼。此外,除了触觉的灵敏和手指的灵活性,器乐学习要求人的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协调并用,盲童由于视觉障碍,相比正常儿童更需要除眼外其它各器官良好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器乐学习的任务。因此器乐学习也为培养和锻炼盲童的协调能力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4)

中图分类号: 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缺乏深刻领会,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持有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又构成了他们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这些误区进行批判、分析和反思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学科轻整合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重训练轻体验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误把对儿童某方面技能的训练当作对儿童相应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仅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相关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

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解决对策

概括起来,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打破人们开展音乐教学时单一、僵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实践调整。

(一)注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体验性,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我国颁布的《纲要》在每一类教学目标上都包含了诸如“喜爱”“喜欢”“感受”“表现”“情感体验”等词,这已清晰无误的表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不是相关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习得,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形成。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1]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儿童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儿童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就不仅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成为创设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出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来寓教于乐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颁布的《纲要》中早已被明确指出。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消遣性和娱乐性,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会使儿童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如教师对初入园的幼儿采用玩音乐游戏的方法来消除幼儿离家的焦虑,吸引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喜欢音乐活动;通过组织诸如“找小猫”“打电话”等音乐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引导幼儿学做或是创编一些音乐动作,借助游戏的形式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的表达和表现,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纲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音乐表现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并进一步在形式上转化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的表演和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表演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而表现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幼儿的个人感彩和情感体悟,且符合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此看来,“自由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似乎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相关要求,习得基本的音乐表达技能和技巧应该是儿童能够自由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儿童自由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形成则是最终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末倒置,关键是教师在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传授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要正确处理好“自由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哪些属于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首先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为儿童所掌握,如儿童在进行某种音乐表现时所需要的基本的舞步、手势以及操作乐器时基本的姿势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包含着儿童进行特定的音乐表现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以保证儿童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持活动的有序和自然。[2]其次,在教授儿童基本的技能技巧时,教师要注意让儿童领会和体验这些技能的实际用途,让儿童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演练,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注意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音乐元素,尝试将自身习得的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运用到不同的音乐材料中去,如教师在教授了有关打击乐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尝试让儿童敲击不同的物体,增加儿童对声音和音调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合理贯彻学科整合与主题式教学的思想

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目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强调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所侧重的整合各门学科,对儿童进行综合教育。但由于主题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为例,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恰当地将错误的主题式教学理念运用到了音乐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音乐活动的“非音乐化”问题,如一些教师会问:“通过听这段音乐你们能讲一个故事吗?”“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 描述的是小白兔还是大象? ”甚至教师还常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来“说明”正在听的音乐。[3]这种教学策略分散了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学科整合的表现。主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和多种教育内容的渗透,它往往能够全面考虑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4]但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有着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以便共同服务于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主题式教学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希望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来拓宽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途径,但根本目标仍然是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明确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来组织相关的学科内容,做好学科间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5)

音乐课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是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认为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进行。

一、根据培养目标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实用性。

多年来,音乐教学一直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音乐教学视为单纯的音乐学习,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目前开设的音乐类的专业课主要有钢琴、声乐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专业教师都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强调专业水平的高程度,但却忽略了将来的实用性。要知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教师,不是歌唱家,因此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将来的实际作用相结合,应该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用性的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要能体现幼儿园律动、歌表演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声乐教学应重乐感、轻唱法。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由于这时孩子的音域有限,演唱的大多是儿歌,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应提倡快速、简洁、实用的方法,重音准、节奏及乐感的培养,不要过多地强调声音的位置,音域有多宽,能唱多高,并没有必要像音乐专业学生一样用美声或民声的唱法进行专业训练;应多学习各种儿童歌曲及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歌,同时也应多涉猎其他国家的优秀儿歌、民歌;应注重边弹边唱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3.重视音乐欣赏教学。

欣赏音乐不仅能使得儿童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感受对音乐美的体验,而且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能使儿童将其在音乐经历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体验的“营养”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去,并把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组合进他们的智力和情感之中,因而学前专业应重视音乐欣赏的教学。这种音乐欣赏课应本着短小、高雅、生动、形象的原则,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中外名曲来学习,如门德尔松的《眷之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丁善德的《儿童组曲》、舒曼的《儿童情景》等作品,它们既贴近儿童生活,又形象鲜明、生动,旋律线条优美、自然、清新、活泼,在欣赏课上应重视音乐形象的分析与作曲家生平的讲授,避免专业欣赏课中的曲式分析与和声进行等教学,这些将有效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时数及已具有的基本素质,着重从音乐实践可行性的角度考虑,确定几项必备能力作为音乐必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未来音乐教学能力并进行培养。从主要面向幼儿园从教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必须掌握基本能力是基本教学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做法是结合教学活动自然渗透。

1.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1)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音乐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教学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讲解能力。这要求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并不能说就能够完全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只会学不会教,是不够的,他必须掌握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即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未来的音乐教育者必须会驾驭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使这些优秀的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中。近几年,音乐教育在我国受到广泛的重视,而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学龄前的启蒙教育,所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和启蒙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必将有效地全面丰富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启蒙能力。

(3)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多样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今的孩子眼界也日渐开阔。随着电视、电脑的逐渐普及,孩子们已不再闭塞,他们很早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他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这就要求将来的幼儿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更全面的能力,因而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学要多样。

在国外,目前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已较为完整,并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较为主要的音乐教学法有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对这几种教学法有所了解,并取其精华,学习达尔克洛兹的用身体当管弦乐队的体态律动与柯达伊发展民族音乐即“民歌―教育―民族”和奥尔夫的“声势”训练及铃木教学中的模仿和强化训练的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学法,并寻找出这几种教学法的共同点。即一是运用动感的教学形式使儿童听觉、视觉、心脑、体能协调作用,使儿童有兴趣地、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对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动作进行体验和探索;二是运用歌唱方式体验协调性并通过多声即合唱中的音程、和弦产生的音响体验协调感;三是这些教学法都体现着寓教于乐、以教育人的特点。

2.注重音乐实践环节。

音乐课程是实践性学科,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知识,锻炼艺术能力,进行熏陶,培养艺术素质。可见,给学生创造实际的机会,既可以检验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又可以使各方面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举行小型钢琴演奏会、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综合性文艺演出(歌舞、儿童乐曲的演唱、创编),课外自编小合唱、合奏、音乐教学活动、舞蹈创编,定期在课堂内检查,并予以指导。这些实践活动能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消除羞怯心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三、改进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

音乐考试是检验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考试可以采用课堂现场表演这一形式,同时也应进行笔记和口试,笔试可以考察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口试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音乐评分中,采取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数两部分相结合的做法,平时分占20%,学期专业考试分占80%。在学期专业考试中包括三项内容:音乐基础理论笔试和口试,分数占35%;音乐技能分数占45%;音乐实践占20%,以上几种考试形式并举和考试记分结构,有利于检验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水平,激励他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必须抓音乐艺术实践。如适当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音乐教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音乐教学实践,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通过排练习作,学生能够自行检验对所学过的音乐理论与技法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音乐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考试方法的改进及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只要我们有步骤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燕.以身示范,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6)

学前阶段是人的大脑、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在此时大脑、身体各部分获得积极活动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可能使大脑、身体获得充分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大脑的发展。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掌管语言学习、数学理解、概念构成、时间连续性感受以及分析性思维活动等;右半球则掌管音乐、图形感知、面孔识别、空间知觉、距离判断以及综合性思维活动等。音乐教育以发展形象感知、思维能力为主的活动领域,对学前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得到应有的开发,进而影响到整个大脑工作能力的最优发挥。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运动及运动感觉中枢将担任更多的控制、调节工作;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更多的中枢将参与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的过程。对学前儿童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全面的音乐训练,可以使其他们的大脑各部分神经都有机会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才能使其大脑各个中枢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身体健康。儿童参加音乐表演活动和乐器演奏,可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经常参加韵律活动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加健美的体形、端正的姿态和良好的身体发育。唱歌活动也能对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音乐活动中的儿童通过音乐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已达到促进或维护身体健康。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在大量学习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音乐语汇,也扩大词汇的积累,增加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习唱歌还能够在喉部形成一种肌肉运动的模式,对说话能力的改善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音乐学习和语言学习都是听辨、记忆、再现声音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儿童歌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可以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外,音乐和语言的节奏、句子、音调、重音、韵律、情感等因素,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有益的。

三、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教育是参与者集听觉、视觉、触觉等为一体运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有的、综合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多主体的学习方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认知发展的机会。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游戏和舞蹈的活动中,儿童根据音乐的旋律线使身体各个部位产生不同位置韵律活动。从个体与个体、组与组的位置变换,让儿童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有充分的体会。当儿童听觉器官接受到音响信号后,大脑神经立刻辨别音色、音高特征,从而培养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在儿童学习乐器时,能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力度、位置接触乐器,听到的音色、音量、音高截然不同,从而发展其触觉感知。

(二)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听觉感知、注意制约着记忆表象的形成,同时听觉的记忆表象有直接影响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不仅易于上口,并能储存在脑海中,使人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同时,教师在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儿童理解歌曲的性质,在歌唱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三)促进学前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本身是一种抽象化、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恰恰能给儿童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音乐教育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由于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行动是直接联想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唱歌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其次,音乐运用旋律、节奏、音色以及速度、力度等变化要素来展现音乐形象、表达思维情绪,它能刺激作用于儿童的大脑,使右脑中棘突触数增加,从而使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

四、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将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成为自觉的行动。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学前期的儿童正处在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音乐情绪情感。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器乐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因而,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儿童基本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作为意向活动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得以更好地养成。

五、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7)

一、铃木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他说:“我指导孩子学习音乐并不是想使他们变成音乐家。我尽全力去做是因为想使孩子发展出一种活跃的智能和一种优良的性格。”“我指导少年儿童的重大目的是培养有头脑的卓越人士。我的愿望是通过音乐的影响力来培育出一颗美好的心灵。”他还说:“不论在什么领域,其最高宗旨在于训练自我,寻求纯真。”要“培养出一种积极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一种真诚地服务于社会的心态。”

二、强调祖国语言教学法,即“母语教学法”。铃木认为,才能体现在语言之中,他通过观察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发现了“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既然儿童有能力掌握像语言难度那么大的东西,那么,这种能力也会使儿童学习母语的同样的方式――观察、模仿、重复,并逐渐形成智力方面的认识――掌握许多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认为“母语方法”是世界上最佳的教学方法。“只要指导得法,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出极高水平的才能”。才能是通过后天的有效教育发展起来的。为孩子提供类似于祖国语言的教育环境,“任何一个能够正常说话的孩子,都具有发展出杰出才能的潜能”。

三、主张母亲参与孩子的教育。铃木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母亲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母亲的爱和耐心才能使孩子的才能发展得最充分。”争取家长(特别是母亲)全力以赴地合作,是铃木才能教育思想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铃木认为,教育者要促使受教育者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能力的来源”。“对于年幼的孩子,不论你让他们做什么,只要他做得好,就表扬他。这件事渐渐地对他来说就变得轻松起来。如此地引导学生,使他自觉地发现乐趣”。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建立兴趣,要“让他们在训练中产生成功的自豪和喜悦”。

五、重视勤奋性格的塑造。“成功与否取决于勤奋”。铃木把“天才”教育的方法解释为“通过观察一个孩子的实际潜能,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发展他的才能的方法”。他认为:“在天才教育中,需要辅之以激励勤奋的性格教育。”“天才”是经过个体后天的勤奋努力得来的。因此,在铃木教学法中,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大量练习。

六、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就认为,创造的关键是直觉。直觉是“非理性的思考”,是一种突然地、意想不到的顿悟或理解。铃木认为:“直觉存在于大脑的能动之中,这种大脑的能量不等同于对事务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对事务做出精确遇见和相应行为的高度的、即时性的能力”。铃木主张儿童通过反复训练产生直觉力,以促使他们大脑的发展。

阅读本书后,联想到我国音乐教育的许多现象,感到很受启发,于是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一、音乐环境对人的影响

生存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生活在长沙的孩子会讲湖南话,成长在首都的儿童会一口京腔――这就是环境的引导。铃木先生成功地利用环境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我们也应很好地利用这个提高儿童音乐智能的最佳途径,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凡跟随铃木先生学习小提琴的学生,都需要花一至两年的时间做旁听生,旁听高年级学生的演奏,欣赏著名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长时间的熏陶,以便培养这些儿童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为顺利学习演奏奠定基础。那么,在我们的中小幼音乐教育中注重对音乐环境的创设,让儿童置于良好的音乐环境中,我想,我们的孩子同样能毫不费力地学习好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人虽然有天分和禀赋的不同,但这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并不是绝对的因素。在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模仿过程中具有了各种各样能力。既然人人出生时都一样,那么长大成人后,为什么有人具有杰出的才能,而有人却无所作为、平庸一生呢?根据铃木的观点:大多数平庸无为的人显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生俱来的潜能没有被有效地开发。这为我们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对儿童坚持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以有效地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

三、音乐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铃木先生才能教育的前提,是认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孩子在任何学科上的迟钝和困难,都预示着周围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他认为:“培养成为不理想的人,是因为采用了不理想的教育方法;培养成为不会的人,是因为被不会的人所培养的结果。”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成效不佳,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作为教师,正是要弥补这些不足的因素,让学生能够最大可能的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失败的教学或老师,没有失败的学生,这对音乐教学来说尤其如此。

四、音乐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8)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长春一所重点小学、一所区普通小学以及两个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大型及小型教育机构各一所)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琴童家长及授课教师。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其中教师问卷29份,琴童家长问卷127份。本次调查对象在文化层次、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能够初步反应长春市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长春市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15-01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音乐教育的关系

霍德华・加德纳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在加德纳理论中,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所占比例不同。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教无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体认为有的聪慧有的愚钝,通过教育都能成为有技巧、有才华的人,而多元智能从智力划分和天赋角度对每个个体进行了区分,因此,根据智能多元理论,就能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展开不同层次的教育。

在学前音乐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固然有其优势,但忽略了学龄前儿童的多元智能潜能。所以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思想去教育孩子,以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智能,同时带动其他智能共同发展,让孩子在人生道路起步之初找到方向和自信。

二、环境创设法

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环境创设、语言形容、音乐播放等方法为孩子们营造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在孩子们脑中是生动、形象的,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为他们构建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环境创设,让孩子们在视听基础上进行想象,进而进行教学活动。以儿歌《下雨了》课程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演示风声雷声,再播放《下雨了》儿歌让孩子们欣赏,其次询问孩子们下雨时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模仿雨声。再次通过游戏,以敲击三角铁为雨声,带领孩子们演唱儿歌。这个环境创设法不仅简单,更能引导孩子迅速进入环境。开发其想象力,在音乐智能得到锻炼和培养的情况下,空间智能、语言智能也到了提升。同时模拟环境的创设,对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三、情感体验法

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声乐教育,而是兴趣教育与审美教育,所以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就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而情感体验是审美的关键。当音乐与情感产生共鸣,孩子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与魅力并喜爱音乐。情感体验法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观察、揣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的表现,随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以《数鸭歌》教学为例,这首儿歌朗朗上口,并且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和画面感。首先教师可制作教具若干只纸小鸭,配合《数鸭歌》的旋律让孩子搭配动作,并进行数鸭子。同时也可让班级内一些孩子扮演小鸭,学习小鸭走路的姿态。并从歌词中引申出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学习。这种情感体验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儿歌欣赏、角色扮演、角色情感体验等环节,加深了孩子对儿歌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明白儿歌是言之有物的,也是有内涵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对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都有帮助,在开发智力的基础上情感也得到了体验。

四、合作学习法

人是生而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并无高低之分。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观念的教育也十分重要。音乐教育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最好契机,通过合作演唱、表演,提高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合作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合唱声部的不同进行合作,可以通过乐器演奏不同的合作等。合作学习法不仅开发音乐智能,更是对孩子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重要提升措施。也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不单单是培养什么技能。

五、小结

多元智能理论这块他山之石,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可以攻玉。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对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学前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浅显的探讨,这两者的结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摸索总结,更好地进行学前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屿梦.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探究[J].黄河之声,2016(02).

[2]杜莹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音乐教育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10)

如何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教学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无论在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小学还是中学,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不识谱,在城市中学的也仅占4%。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把这样素质的学生送到师范,师范的音乐教育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音乐教学也只有陷入补课阶段,使中师教学又面临无法达标的局面。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只有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 要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路,提高学生素质,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音乐语言能力和识谱能力,掌握科学的唱歌方法,掌握一般儿童歌曲的写作方法。二、探索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1)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教学上必须重视形象化和直观化。(2)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教学上必须重视律动性。(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上必须重视启发性。(4)抓好音乐创作教学,开发儿童智力。小学的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和创造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书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对歌曲主题的分析,并用最饱满的感情去教唱,用艺术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少年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 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三、音乐教学应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当前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正在全国兴起。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鉴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应该说,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才真正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生命意识的人,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使之人人成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与合作能力。从而对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11)

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只有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 要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路,提高学生素质,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音乐语言能力和识谱能力,掌握科学的唱歌方法,掌握一般儿童歌曲的写作方法。

2.探索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1.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教学上必须重视形象化和直观化。2.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教学上必须重视律动性。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上必须重视启发性。4.抓好音乐创作教学,开发儿童智力。小学的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和创造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书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对歌曲主题的分析,并用最饱满的感情去教唱,用艺术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少年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 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

3.音乐教学应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