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实体经济概念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24

实体经济概念股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1)

三中全会的60条决定确实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中长期利好。但就目前的股市来说,更需要面对的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虽然总理11月22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中欧将从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中广泛获益》的署名文章表示,我国经济度过艰难时刻,出现稳中向好局面。但7.5%左右的经济增幅无疑是最近几年中最低的。而且11月21日汇丰的1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降为50.4,比上月终值下降0.5 个百分点。在分项指数中,新订单指数小幅回落,显示持续向上动力不足;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位于50以下,显示企业补库存有所放缓;新出口订单指数也跌至萎缩区间,并创下三个月新低。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这对于股市行情的走牛构成牵制。

而且从三中全会的决定内容来看,我国经济仍然还处于调结构阶段,经济处于转型周期,这个时期的股市基本上也是一种结构性行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上市公司股票会有较好的市场表现,相反,一些得不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股票,则会被市场所冷落。而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的银根政策也不会放松。正如总理所强调的那样,“我们顶住压力,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而对于股市来说,股价是用资金堆积出来的,如果没有银根的宽松,大牛市就是无水之鱼。

并且,就三中全会决定对中国股市的直接描述来说,也不支持股市走牛。三中全会决定涉及到的中国股市的直接内容主要有两条:其中,第12条中提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另外,第44条表示“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两方面的表述并没有给市场指明方向,其中有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表述甚至偏空。因此,三中全会并没有叩响中国股市大牛市的扳机。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2)

需要重量级资金才能启动的大盘蓝筹股行情之所以在“双节”前夕异军突起,最大的依仗便是即将在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次三中全会中,很多观察家纷纷预测将推出许多对未来10年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极为关键的诸多新政,包括金融改革、、央企改革,等等,等等。这让今年以来一直秉承价值投资理念,却在上半年十分红火的创业板行情中无所斩获的机构投资者看到了新的商机,那就是抓住今年剩下来3个月的时光,围绕三中全会可能产生的概念或题材猛炒一把,让年终结算时的投资收益报表看上去更美。

虽然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具体投资目标时,大都是根据所谓的技术面和消息面做出自己的决策,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国内股市每一次大牛市的启动,都是基本面产生了十分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就是说基本面决定了股市运行的大方向。从历史上来看,“5﹒19”行情是由科技股的崛起导致的,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是由股改行情点燃的。可以说,没有基本面的变化,股市很难产生大的突变,只能是像近几年来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濒于边缘化。

今年前8个月,沪深大盘股指虽然跌多涨少,沪指甚至创下了1849点的三年新低,可是创业板指从800点扶摇直上九万里,最高冲至1250点,涨幅名列全球股指之冠。不过,在创业板指牛冠全球之际,很多投资者对于越涨越高的创业板股价也是越来越恐高,创业板指“见顶论”盛嚣尘上。尽管创业板指目前并未见顶,但是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的投资热情却是越来越低,创业板指的见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自贸区题材首当其冲

在今年上半年创业板指的大牛市中,沪指基本上处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让众多坐镇沪指的机构投资者心中非常不忿,一直扬言要找回场子。可惜的是市场不给力,让机构投资者有心上冲,无力回天。这也使得这些机构四处寻觅可能的投资机会,而上海自贸区政策的出台,给了这些机构一个非常好的发挥机会。

今年3月“两会”之后,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不足的现状,管理层把保增长的期望寄托在了加大改革力度、盘活资产存量上。这也难怪,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破冰式改革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崛起,让实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第二位的水平的中国,继续盲目追求实体经济的增速显得不切实际,而盘活现有实体经济存量,提高现有实体经济效益质量,无疑是一个极具操作性的途径。于是乎,作为国内改革开放老龙头的上海,再度进入了管理层的视野。

5月,在沪指仍然处于坐冷板凳之际,市场开始传出上海将设立自贸区的消息。虽然在自贸区消息传出之后,相关概念股炒作动静不大,但是事后看来,这个时刻无疑是机构投资者大举建仓相关概念股的时机。就在投资者纷纷恐高创业板指之时,自贸区概念启动了。

首先启动的自然是沪指的老神仙“两桥一嘴”。7月4日,在国务院通过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方案之后,外高桥股价从14. 8元起步,到9月18日已经涨至48. 21元。与此同时,陆家嘴股价也从10.8元涨至20.55元,浦东金桥股价也从7元涨至14.11元,几乎都翻了一番。在“两桥一嘴”的涨势带动下,属地在上海自贸区附近的上市公司都得到了一轮疯炒,这也让一直想找回场子的机构投资者长长地舒了口气。

从9月底的大盘来看,正是有了自贸区概念股的启动,才搅热了大盘蓝筹股这口大锅的温度,让大盘蓝筹股的行情开始升温,而在此后,大放异彩的便是优先股和养老地产股。

金改概念股紧随其后

倘若不是在8月16日出现了国内股市史上前所未有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或许二级市场对金融股以及地产股的炒作还会更加猛烈。不过现在看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似乎只是给9月异军突起的蓝筹股行情进行了一番预演。

其实,在8月16日“乌龙指”事件发生的当天,就有诸多利好版本在市场上疯传,只是这些利好版本都被“乌龙指”事件遮住了,很多中小投资者只注意到了“乌龙指”,忘了股市不是一个“空穴来风”之地,任何所谓的利多利空都会在后来某个时间段得到验证。

譬如,8月16日传言的一个版本就是将在银行股中试行优先股,当时市场对此传言似乎并未太多关注,但是在9月初,管理层便传出将试点优先股的消息,并由此引发了金融股的暴涨。9月6日,浦发银行股价从9.12元起步,短短5天内上冲至12.4元。对于这样一个拥有149. 23亿流通股本的庞然大物来说,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涨幅,如果不是背后有雄厚资金以及强有力政策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

在优先股概念引发银行股暴涨之后,9月15日,国务院的有关试点“以房养老”的文件,又引发了市场对于养老地产概念股的一轮爆炒,上海三毛等一批养老地产概念股拉出涨停板,万科等地产龙头股也是借力打力,好不热闹。

无论是优先股,还是养老地产概念股,其行情的上涨都是缘于基本面发生的变化,政策仍然是股市行情的生命线。

三中全会行情正在向纵深演化

从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引发的炒作行情,如今已经逐步过渡到各地新的一轮设立“自贸区”的热潮,这也引发了市场开始对传出有可能设立自贸区的地区进行一番挖掘,“炒地图”行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各地演化。

从9月开始,市场主力资金炮轰金融股以及地产股,这是三中全会行情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信号。那么,在未来的2个月内,还有哪些题材或概念股会引起投资者新的炒作热情呢?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3)

1 企业购并推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发展

企业购并实质上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这种行为最根本的动因是为了追求利润,这种动因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如追求规模效应,谋求市场利润等。它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获得超经营利润。如果社会经济在一段时期内持续通货膨胀,那么企业会进行积极的购并活动。这是因为持续的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价格与重置成本的比率,使得购买企业可以以较为合算的价格购得具有一定资产价值的公司。二是分散经营风险。当某些产业因环境变化而无利可图甚至亏损时,企业可以通过购并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多元化和多角化的经营,以分散经营风险。三是追求股市效应。企业的购并活动往往会影响股票市场,使得人们对购买企业的股票评价发生变化。一次成功的购并行为常会导致人们对该企业股票的追捧,收购企业还可趁机融资或抛售股票获取高额收益。购买与兼并活动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也为其步人世界舞台提供了机会,同时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研究与完善的迅速发展。合并会计报表又称合并财务报表,它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由母公司与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2 中西合并报表的差异

(1)对集团概念的不同认识。合并报表的编制是把企业集团视为一个单独的会计主体,如何界定这一主体,涉及下列两个问题:该主体的信息向谁提供、提供这种信息的目的何在?基于对这两点的不同认识,有关合并集团存在三种不同的概念:

①“母公司”集团概念。这种概念认为,合并报表主要是为现有或可能的普通股东服务的,对于部分控股的子公司,则片面强调母公司的股东权益,而忽视甚至不惜牺牲少数的股东权益。

②“个体”集团概念。这种概念强调的是集团中的所有企业这一经济主体,并对所有股东,不论是多数股东还是少数股东,都一视同仁。

③“所有权”概念。这种概念是指一个企业隶属于几个集团或只部分地隶属于一个集团,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单一的母公司,也没有少数股东,既不存在法定支配权,也不存在单一的经济主体。按照“所有权”概念,既不强调法定控制,也不强调经济主体,而是强调可能对经济和财务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权,在这种概念下,当年的损益及资产与负债望远镜,可按比例列入报表。

美国的惯例是以“母公司”概念为基础,并结合运用“购买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使用“权益结合法”。权益结合法是以“个体”概念为基础的,难以与“母公司”概念相协调。英国的法律和惯例主要以“母公司”概念为基础,但以“所有权”概念为基础的购买法也被视为标准的惯例,而且“个体”概念有时也被使用。德国和法国分别采用“个体概念”和“所有权”概念,欧洲共同体既采纳了英国的惯例,也保留了德、法的一些做法,在本质上不是统一的,而是求同存异,折衷调和。

从我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及实务中的操作来看,主要以“母公司”概念为基础结合运用“购买法”。

(2)合并的方法。中西对合并方法的选择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分歧的合并方法,主要是“权益结合法”和“收买法”。另外,对“合并价差”的处理也各有特色,对“合并价差”的处理在美国和英国,标准的做法是在由买日按现时价值对净资产进行计量,收买金额与净资产的现行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合并商誉”。在美国,合并商誉须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推销;在英国,要求把合并商誉立即从准备金中注销或在不超过经济寿命的期限内分期注销。而在我国,合并商誉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摊销。

3 中西合并报表差异成因剖析

合并报表在中西方产生差异的原因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

(1)合并会计报表产生途径。西方合并会计报表最早出现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大量运用,一些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纷纷采用控股公司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企业集团的最高管理当局为了解控股集团整体经营情况,就需要将控股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反映控股集团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

另一方面,控股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些控股公司利用对子公司的控制和从属关系,运用内部转移价格等手段,如低价向子公司提供原材料,高价收购子公司产品出于避税考虑而转移利润;再如通过高价对企业集团内的其他企业销售,低价购买其他企业的原材料,转移亏损。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考虑,为了防止和避免这些控股公司人为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客观上要求这些控股公司通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将其所控制的子公司经营情况和本身的经营情况综合地反映出来。继美国之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3——合并会计报表》,并在1989年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了修改完善。总之,西方合并会计报表方法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产生的。多由会计职业团体颁布,形式简单灵活,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由财政部颁布于1995年,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内外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要。会计程序需要按规定操作,这就导致合并报表理论和实务发展相对缓慢。

(2)股份公司发达程度。我国股份公司的出现比西方国家晚,控股兼并到目前为止并不十分普遍,且企业集团大多为行政性组建方式成立的。

(3)公司的股份分布情况。我国公司的股份大多为国有股,不像英美两国的那样分散,资本比较集中,这导致了公司并不需要对公众提供十分详细的内部信息,财务报表的揭示程度有限,合并报表公布的要求偏于内向。

(4)会计职业的发达程度。与西方相比,我国现代会计职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会计人员素质较差,日常工作仅限于按规章记帐,缺乏思考,重形式不重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并报表的发展和完善。

4 如何促进我国合并报表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1)要立足于国情。这是由于我国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会计模式方面与西方发达周家存在差别,并且我国企业集团具有自身的特点。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4)

稀缺资源镍金属崛起,镍氏双子星独立走牛。今年以来,LME镍金属价格从每吨14000美元涨到19800美元。最近以来,以华泽钴镍、吉恩镍业为代表的镍金属概念股在弱势中持续走强,本周更是加速上涨,高居周涨幅榜前列。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5)

国内自4月24日印花税下调以来,北京巴士、北京城建、中体产业等奥运概念股曾一度出现连续涨停,表现强势。奥运概念给A股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上表显示,在包含奥运年在内的连续三年里,澳大利亚和希腊在奥运会前一年GDP达到峰值,韩国和美国在举办奥运会后一年GDP达到峰值,所有国家GDP在奥运年均没有处于相对低谷。因此,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这一年里,我国的GDP出现在低谷的可能性不大。按照目前宏观形势来看,我国GDP可能出现:在2007年增速达到短期峰值、2008―2009年增速减缓的趋势。

与其他城市相比,同处亚洲的汉城与北京的很多情况最为接近。虽然汉城确实出现了奥运会后股市和经济滑坡的现象,但是北京和汉城在各自国家中的经济地位却是不可比拟的。首先,汉城的人口占韩国全国人口的40%以上,而北京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其次,汉城对韩国的GDP的贡献率将近50%,而北京对全国的GDP贡献率仅为3.7%。

由此可见,汉城在韩国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北京则不尽然。即便是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奥运会后可能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但是它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奥运会只给对中国经济带来短期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将沿着自身的发展轨道运行,而不会仅仅依赖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实现。

奥运会期间哪些行业受益

举办奥运会能够带来奥运经济的全面启动,这是奥运概念股走强的内在动力。股票市场的魅力就在于未来业绩的增长预期。奥运经济是一个动力强大的发动机,在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预期。因此,具有奥运概念的公司得到了市场充分的炒作。

而且,在中国股市,一次性事件往往会受到主力资金的热炒,奥运概念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对于奥运概念股的炒作将是必然的。但是,由于题材的想象力较大,使得和奥运有关系的公司非常多,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与奥运概念相关的个股有85只,这其中只有部分个股能够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因此,投资奥运概念股,选股非常重要。

奥运概念股可分为投资受益、消费受益、品牌受益三种类型。其中,中体产业、北京城建、路桥建设等上市公司属于直接投资受益概念;首旅股份、王府井、中国国航等上市公司则属于消费受益概念;而燕京啤酒、青岛海尔等奥运会赞助商则属于品牌受益。

在奥运会准备的初级阶段,主要靠投资类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的建设需求成为经济亮点;而从目前的时间分析,奥运会准备阶段的推广期已经进入尾声,经营举办期悄然临近。因此,旅游、航空、商业等消费类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开始逐渐显现。

不同奥运阶段,侧重不同题材热点

从历届奥运举办国经验来看,奥运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它历时较长,因此在建设期、推广宣传期、经营举办期,这些不同时间阶段题材热点的把握也应有所侧重。

在奥运前期的筹备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主要驱动力量――建筑、建材、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直接受益行业。

在奥运举办期间,奥运需求从投资转向消费,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和改善经济质量,旅游、商业零售、食品饮料、交通运输以及传媒行业成为最能分享奥运收益的行业。

奥运闭幕后,奥运提升产业结构、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作用得以持续发挥,部分奥运赞助商以及特许产品制造商将获得品牌的跃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认可。

政策护航,行情即将全面展开

据测算,奥运经济将带来超过3万亿元的庞大商机,形成巨大的奥运经济产业链。据北京市统计局估计,举办奥运将会对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升作用,并使北京经济在近10年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的目标也将提前实现。

随着奥运会日益临近,奥运商机已逐步由先前的概念期进入了实质的收获期,这无疑会令有幸参与其中的上市公司受益匪浅,那些具有实质性业绩支撑、受益明显的奥运题材股的投资价值将被市场所进一步挖掘。从盘面看,部分奥运概念股已有资金介入且逐步走强的迹象,后市整个板块有望产生更为显著的连锁效应。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6)

京津冀协同发展

3月24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表示,将把破除行政壁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规划同图,在一张图上共同规划京津冀的发展。

王安顺在报告中指出,北京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必须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推动京津冀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他认为,需要健全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共同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的结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东方证券研报称,“京津冀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04年,但由于在过去的十年中三个地区协调困难,使得其成为三个超级城市群中协调性相对最差的一个,京津冀发展战略上升至国家层面将有效解决过去的协调性不足问题,未来三地将更好地释放发展潜力”。

资料显示, 2004年2月发改委首次提出“京津冀都市圈”概念,到今年2月26日,国家领导人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京津冀概念开始在A股发酵,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受连续的利好消息刺激,相关股票集体上演涨停秀。

京津冀概念股被爆炒

3月24日沪深两市迎来京津冀概念股的暴涨,共有19只相关个股收涨停,并拉动地产、钢铁、券商、建材等行业板块上涨,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2066.28点,涨0.91%;深成指涨0.44%,报7273.76点;创业板跌1.59%,报1397.29点。让股民不禁感慨,股市变化万千。

有分析人士透露,京津冀自贸区的“主战场”很可能在京唐港和曹妃甸,与之相关的诸多实质性政策措施有望在未来两个月落地。京唐港和曹妃甸可能享受诸多政策红利,例如,首钢二期工程有望启动、曹妃甸港口码头有望成为货物码头、一批千亿元级别的央企有望入驻。

一位资深股民分析到,“如果京津冀概念最终能落实并且产生实际效果,那么在股市上的表现是可以预期的,翻翻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去年的走势就明白了。当时的自贸区概念股龙头外高桥能在短短两个多月涨4倍,今年的京津冀概念股会被炒成什么样子确实很令人期待”。

交易所公开数据显示,游资营业部最近一段时间反复参与京津冀概念的炒作。多家券商紧急召开了关于京津冀地区的策略会,一致看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前景,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管清友在3月22日举行的电话会议中表示。“京津冀一体化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推动,而是一个长期的国家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会比自贸区的规格更高,举措更实。”

各大游资纷纷进入京津冀概念,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炒作则愈演愈烈。3月24日涨停的唐山港席位显示,其前五大买入席位出现了中国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营业部、光大证券、上海世纪大道营业部等著名游资席位,而同日涨停的大龙地产显示前五大买入席位同样出现了华泰证券、深圳益田路营业部等游资席位,可见游资成为京津冀概念持续发酵的主要推动力。

上涨态势或难持续

齐鲁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区域将落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六大省市。行业层面,依次看好文化传媒、商贸零售、食品饮料、交通运输、能源。建议关注的标的:东方明珠、百视通、友谊股份、益民集团、上海九百、上海机场等。

不过在券商集体唱多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景之时,也有券商关注到了隐忧,华融证券在研报中提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带动北京的部分产业和人口向河北转移,河北不仅受益于产业、人口、技术转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负担起挤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7)

“低碳”保险产品整装待发

中国平安集团近日宣布,将响应政府节能减排号召,于近期启动“低碳100行动计划”,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以自身的低碳运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这100项低碳计划涵盖平安集团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业务,包括保险领域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车险费率与环保指标联动的绿色车险、针对气候恶劣地区的小额保险,银行领域的绿色信贷及相关中间业务,投资领域的投资环保产业、证券辅导上市的环保审查以及成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以环保产品为例,2008年,平安作为首家中资保险公司推出平安环境污染责任险,该险种承保被保险人在被保险场所的区域内从事保单载明的业务时,因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污染损害而造成的第三者损失,保险周期以一年为单位。据了解,2009年该款保险保费收入约500万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项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能够较为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绿色保险。国际经验证明,一个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无独有偶,去年11月,天平保险也开始尝试开发环保型车险产品,例如根据行车里程和区域设计产品,给予行车里程少、行车区域固定的客户以更多的保费优惠,意在鼓励多乘公交,引导客户绿色出行等。

“低碳”行动正在进行

在无纸化作业中,低碳理念也无处不在。平安集团通过办公和作业的无纸化,每年可在核保、核赔和保全等环节节约用纸逾两亿张,约合8.72吨;同时,通过使用低能耗IT设备与高效能制冷设备,采用虚拟化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了整体能耗,并减少了碳排放。同时,电子保单、电子投保书、电子函件及电子保全等业务的推广,也大量节约了在销售和服务各环节的纸张消耗。以平安寿险的电子函件为例,2009年45万个电子函件用户共减少发送纸质函件100万封。

作为国内惟一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天平保险的电话车险是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布局,客户足不出户,在网上便可获得产品报价、在线投保及支付保费等。这些举措均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资源,以降低碳排放量。

险资提前布局“低碳股”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8)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棗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 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 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金融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著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9)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着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枣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

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 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 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金融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 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着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10)

概念隐喻研究已经比较普遍,但针对股票术语的概念隐喻研究甚少,而对英汉股票术语中概念隐喻进行的比较研究至今尚未发现。本文基于大量收集的数据,论述英汉股票术语中概念隐喻的共性,旨在增强股市话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英汉股票术语中概念隐语的互译和教学效率。

一、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的收集

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的充足数据能增强英汉对照的可比性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本研究所搜集到的英汉股票术语中概念隐喻总数达1356条。语料数据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包括权威在线词典在内的财经词典,如《高盛财经词典(英汉对照)》、《英汉路透金融词典》、凤凰网财经百科、雅虎在线财经词典、证券字典、Investopedia、Investdictionary、Businessdictionary、Investword等。第二,包括网络传媒在内的权威英汉财经报道媒体,如中国三大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华尔街日报》、MarketWatch、Bloomberg News等。第三,经典中英股票书籍,如《盘口内经》、《股市技术分析完全操作手册》、《股市入门》、《股市奇才》等。本研究根据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将所搜集到的数据分类列表,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数量、类型、比率等方面对英汉股票术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共性和差异。

二、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的共性

1.隐喻类型及数量相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除1种类型属英语独有之外,英汉股票术语双方共有相同的26种概念隐喻。其中包括5种方位隐喻,8种本体隐喻和13种结构隐喻。根据统计图表显示,双方在一些分支隐喻上数量相似。方位隐喻中,双方在前后隐喻、横向纵向隐喻和高低隐喻、内外隐喻上数量相当。结构隐喻的分支类型中,双方在如下7种类型隐喻数量上相似:建筑隐喻,色彩隐喻、交通隐喻、圆圈隐喻,化学隐喻、天气隐喻和图表隐喻。从搜集的数据来看,在748个中文隐喻术语和608个英文隐喻术语中,双方在选择始源域时具有很高程度的相似性。

2.隐喻比率相似。统计数据显示,一些隐喻类别在英汉语言中占有相似的百分比率。方位隐喻中,4种分支隐喻类型的比例相当。它们是前后隐喻、高低隐喻、内外隐喻和横向纵向隐喻。在本体隐喻类型中,液体隐喻、自然物质隐喻和服装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占有类似比例。结构隐喻类型中,建筑隐喻、色彩隐喻、交通隐喻、圆圈隐喻、化学隐喻、表演隐喻、天气隐喻和图表隐喻这8种隐喻类型比例相当。

3.高频率隐喻类型相同。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中占比最高三种隐喻类型分别是上下隐喻,人体隐喻和图表隐喻。其中,图表隐喻数量均为68个,在英汉隐喻总数中占有较高比例,分别是11.18%和9.09%。上下隐喻在英汉隐喻总数中均占很高的比例,分别是9.70%和12.17%。人体隐喻在两种语言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英语中所占百分比高达16.45%,汉语中高达11.10%。

三、英汉股票术语的概念隐喻共性原因分析

1.物质体验相似。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在类型、数量、比率等方面,存在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物质体验相似。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理论,“没有一种隐喻能够脱离人类的经验基础而被人理解或者被呈现”(Lakoff,G. & Johnson 1980:19)。人类共有的身体体验是隐喻认知的重要经验基础。它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语言中一些隐喻概念具有高程度的相似性。人类对于水的认知直接来自于经验。水可以流动,可以聚集,可以形成大海,可以泛滥成灾,也可以置于容器中或从容器中倒出,这些都是关于水的常识。基于这种对水的认知,水常常用来喻指股市中资金的运转。因为股市中的资金流非常重要,过分充裕的资金流将使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扬;反之,紧缩的资金流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滑。基于人类对水的认识,以水作为始源域构建的股市资金流动概念自然显得非常通俗易懂。英汉股票术语中有许多液体隐喻,如“Liquid/流动性”,“Bubble/泡沫”,“Bubble Theory/泡沫理论”,“Free Cash Flow/自由现金流”,“Liquid Market/高流通性市场”,“Watered Stock/掺水股”等。

人类对天气的体验具有一致性。天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某段时候和某一地域的大气状态,与相关的变量,如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有关。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是潮湿还是干燥,是惬意或是糟糕的天气,人类对天气的感知是相同的。天气的种种特征被投射到股市中,比如,“Spring/春天”一般表明股市开始回暖,交投开始活跃,因为春天总是给人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感觉。“Chillness/萧条”意味着交投量稀少,股市下跌。还有“Investment Climate/投资气候”、“Barometer Stock/晴雨表股票”、“Chilly/股市降温”、“Hot Sector/旺季”等相关术语。

虽然对色彩的命名不一致,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却是一样的,对颜色的感知达到跨文化性的一致,所以色彩隐喻在英汉语料中数量和比率相当。颜色有暖色有冷色,人类对其赋予一致的褒贬分类。灰色和黑色在股市中总是不被中西方人看好。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被称为“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1924年10月24日,美国纽交所的股市崩盘被称为“Black Thursday/黑色星期四”。“Gray List/灰名单”比“Black List”程度轻,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公司或集团的名单一览表。

2.文化体验相似。尽管身处不同的物理环境,人类具有许多相似的日常文化经历,所以,操不同语言的人群在股票交易中使用相似的隐喻表达方式。建筑隐喻在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中占有相似比重,源于它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筑物的类型很多,比如,“the Moat/护城河”,“the Bridge/桥梁”,“the Safe Harbor/避风港”,还有著名的建筑“中国长城”。这些建筑概念被映射至股市中,用来形容一些投资或融资活动。比如,“Bridge Financing/过渡性融资”用来形容企业在首次公开上市前采用的一种融资方法,以取得足够的资金,维持营运。这种概念建立在桥梁可以解决行运中的阻碍这一概念基础之上。一些经济学家或股市大鳄创造了一些有关建筑的股市术语。比如,传奇投资大家沃伦・巴菲特就首创了“Economic Moat/经济护城河”这个词,并衍生出“Wide Moats/宽广的护城河”和“Narrow Moats/窄小的经济护城河”这两个术语。“Wide Economic Moats”指一家公司能够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优势,有助于该公司的股票升值;而“Narrow Moats”指公司有微弱的经济优势,但持续时间较短。

交通结构隐喻在英汉语料中数量和比率相当同样源于人类相似的文化体验。英语中用“Back Up the Truck”形容投资者准备买入大宗的股市头寸或者金融资产。中国人用“坐轿子”形容那些目光锐利或事先得到信息的投资人。在大户暗中买进或卖出时,或在利多或利空消息公布前,先期买进或卖出股票,待散户大量跟进或跟出,造成股价大幅度上涨或下跌时,再卖出或买回,坐享厚利,俗称“坐轿子”,这类人叫做“轿客”。“抬轿子”指的是利多或利空消息公布后,认为股价将大幅度变动,跟着抢进抢出,获利有限,甚至常被套牢的人,就是给别人抬轿子。虽然各个民族青睐于不同的交通工具,不管是轿子、轿车、卡车,还是飞机、地铁,这些交通工具都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密切相关。把各种不同交通工具的特性投射到股市中,促进了抽象概念的形象化。

表演结构隐喻在英汉隐喻比率中相当,该隐喻类型建立在舞台和股市的相似性基础上。所有的股票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者,一些在“In the Sport Light/聚光灯下”,因为此类股票受到投资者的极大关注。如果股票能够“大红大紫”,表明它如舞台上炙手可热的明星一样,为股民所“追捧”。既然是在舞台上,表现水准就有一定的差异,有优秀的表演者,也有稍逊一筹的表演者,还有差劲的表演者。那些表现低于平均水平的股票叫做“Underperform the Market/表现落后大市”,表现优异超群者称为“Market Outperform/表现超越大市”,而表现平庸的称为“Peer Perform/表现一般”,既不是“Worst Performers/最差表现者”,也不是“Best Performers/最佳表现者”。

3.舶来语的影响。大量来自于英语的舶来语是形成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Bull market/牛市”,“Bear Market/熊市”,“Safe Harbor/避风港”,“Stock Split/拆股”,“Follow the Herd Instinct/羊群心理”等都是常用的外来隐喻。来自于英语的技术分析词汇更是比比皆是,比如,“Common Gap/普通缺口”,“Break Gap/破缺口”,“Runaway Gap/逃逸缺口”,“Inverted Flag/下降旗形”,“Pennant/尖旗形”,“Rectangle/矩形”等等。 随着这些术语在中国的普及运用,现在已经很难区分出哪些是最初的借来语。大量舶来隐喻进入汉语主要出自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促进了英文术语向中文的渗透。比如说,用于衡量技术指标的“蜡烛图”,又称“K线”或“阴阳线”,相传最初是由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本间宗久先生所发明。之后,一些技术分析师,如美国的爱德华・琼斯、查尔斯・道、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对技术分析理论做了扩充。这些指标都相继被引进中国,译成中文后,成为中国股民或分析师在股市价格和量的基础上预测未来走势的基础指标。此外,国外一些重要的股票交易所。比如,伦敦证券交易所、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欧洲证券交易所等都是影响全球股市走势的风向标,也促进了英文股市术语渗入汉语的过程。二是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的重要地位促进了英文术语向中文的渗透。英语的一些表达形式和概念等影响了中国财经记者的文体方式和词汇选择。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的相互渗透。各种便捷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发达的网络服务使得全球人民的交流更通畅,也促进了英汉股票术语相互补充的进程。地球村拉近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距离,也使得英语和汉语的结合更加紧密。

4.股市活动与始源域的联系。液体隐喻、色彩隐喻、交通隐喻、圆圈隐喻、化学隐喻、表演隐喻、天气隐喻这7种隐喻类型在英汉语言中的数量和比例相当。这是源于这些隐喻的始源域和股市活动之间密切的联系。圆圈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相似比率要归咎于圆圈和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似度。经济领域具有其“周期性”,常常被人视为一个上下循环运动的圆圈。与经济领域相似,股市中也有扩张期和紧缩期,就像圆圈一样周而复始,牛熊交替。比如,“Stock Cycle/股票周期”形容股票在一路走高中逐渐爬升到价格最高点,之后开始下滑。“Cyclical Stock/周期性股票”指在经济环境强劲时股价上升迅速,在经济放缓时股价急剧下跌的股票。还有其他类似术语,如“Cyclical Risk/周期性风险”、“Life Cycle/生命周期”、“Consumer Cyclicals/消费类周期股”、“Circular Trading/循环交易”,等等。

化学结构隐喻在中英文中地位相当,因为一些化学反应与股市活动有相似关系。最常见的投射到股市中的化学反应概念是稀释和结晶。“Dilution/稀释;摊薄”类似于稀释溶液,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是减少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的过程。“Fully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稀释每股收益”又称“冲淡每股收益”,是新会计准则所引入的一个全新概念,用来评价“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影响,以避免该指标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相似术语有 “Antidilutive/反稀释”和“Dilutive Acquisition/摊薄盈利的收购项目”等。结晶也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Crystallization/结晶交易”指的是几乎同时出售及买入股票以提高或减低账面价值的行为。

上下概念隐喻在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中占很大比例,也源于隐喻的始源域和股市活动之间密切的联系。英汉民族不约而同地把UP/DOWN/上下概念投射于更为抽象的股市领域。蓝纯(2003:166)对汉语中的“上下”和英语中的“UP/DOWN”概念做的对比研究表明:“较大的量是向上/UP,较少的量是向下/DOWN”,“更优越的状态是向上/UP,不好的状态是向下/DOWN”,表明英汉语言中“更多是向上”,“更好也是向上”。向上空间运动表示量的增加和企业良好的运行状态,比如“Leap/跳涨”,“High/走高”,“Jump/跳升”,“Climb/爬升”,“Surge/暴涨”。相反,“更少的量是往下/不好是向下”,因为向下的空间运动一般与量的减少相关,也表明一个公司业绩转差。比如,“Tumble/走跌”,“Dive/跳水”,“Clawback/回落”。蓝纯(2003: 55)还指出:“上下概念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客观世界建立着联系,所以是最基本的概念。”Jackendoff也曾认为,空间坐标经常被用在其他非空间概念中作为类比,而最常用的往往是上下方向坐标。“上下方向轴是由于我们对地心引力方向的认识而决定的。它与我们的环境建立了关系,脱离于我们自身。它既不以语言使用者的自我为中心,也不以人类为中心来解释” (Jackendoff,1996:14-24)。所以与方位隐喻中其他方向轴相比,上下方向的基本位置决定了其在股市中的频繁使用。

英汉股票术语中使用率很高的图表隐喻,更能体现股市活动与始源域的密切联系。波浪理论创立者艾略特认为,不管是股票还是商品价格的波动,都与大自然的潮汐和波浪一样,一浪跟着一浪,周而复始,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展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任何波动均有迹有循。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波动预测价格未的走势,在买卖策略上实施适用。该理论总结出一条规律,即股市的波动可以通过观察和确定一些波浪的重复性的图形来预测。股票经济分析师常常利用市场过去的价量等数据以图形分析、指标分析工具来解释、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他们常常通过寻找股价走势的原型来推估未来,比如著名的头肩底、和“Double Top/双重顶”等反转图形,还研究出“Moving Averages/移动平均线”等一些技术性指标,并找到一些“支撑线”、“阻力线”、“通道”,以及更抽象的图形,如“旗形”、“矩形”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股票术语概念隐喻在类型、数量、比率等方面存在共性。这些共性源于物质体验相似、文化体验相似、舶来语的影响和股市活动与始源域的联系。本研究旨在增强股市话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英汉股票术语中概念隐语的互译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Dictionary.

[2]Deignan,A.,Gabrys,D.,& Solska,A.“Teaching English Metaphors Using Cross-linguistic Awareness-raising Activities.” ELT Journal, 1997,(51): 43-51.

[3]Geoff,P. S.“How High Can a Dead Cat Bounce?Metaphor and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Hongko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95,(18): 43-57.

[4]George,A. F. & Tom,G. The Stock Market Course.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2001.

[5]Jackendoff,R.“The Architecture of the Linguistic-spatial Interface.” In Bloom etal.(eds.) Language and Space.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6.

[6]Kvecses,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Kvecses,Z.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11)

对于下一步的走势,有分析师称,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目前的走势有望继续延续。

多因素利好自贸区概念股

其实,在A股市场中,每年均会出现一些政策性主题投资机会,无一例外,今年8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也带动了一大批牛股的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政策细节十分有限,但今年4月份总理在视察上海保税区时强调了进一步开放贸易的重要性。政府高层对此的积极介入表明并非国务院一个部门在推进此事。 这也在一再表明了上海自贸区的题材驱动力不同以往。

首先,本次 “自贸区”的设立,不同于以往的政策停留在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操作层面,而是自上而下的顶层的制度性建设和改革,涉及到了多个关键领域和行业,“改革真正进入深水区”。这标志着新一届政府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来应对中国的各种挑战,成为新一轮全国范围内改革的开山。自贸区的全名叫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语是中国而不是上海,预示着试验不会只停留在上海,未来改革的动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其次,“与深圳前海经济特区等之前成立的其他特区不同,我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在于:金融创新空间更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相似点在于:减少行政流程;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目前上海自贸区的方案并不具体,预计更多详情将于四季度公布,届时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比较。”有分析师告诉记者。

最后,借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的政策利好,自贸区规划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港口建设直接利好相关业务量将大增。

获实质利益的个股仍可关注

随着沪自贸区概念股的热炒,其个股也水涨船高,市盈率越来越高,随之风险亦越来越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沪自贸区概念股整体调整的同时,其龙头股仍然坚定不移地上涨,且热钱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撤退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自贸区政策已在逐步地完善,且自贸区概念是一个大题材,后市仍有看点,受诸多政策支持的沪自贸区概念股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是由于近期沪自贸区概念涨势凶猛,估值偏高,建议投资者区分看待。有些公司能够从自贸区得到直接和实际的利益,有些公司得到间接和辅的利益,有些可能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完全是炒作概念。

华泰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刘英表示,像外高桥、张江高科等土地资源在自贸区的,短期因直接受益将受到追捧。但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长期影响,短期实际上对大盘股(像浦发银行或者上港集团)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未来还有一个布局、规划、落实、执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经济的复苏程度,如果经济复苏了,这些周期股都会带动,如果经济还是疲弱,进程会打折扣。此外,自贸区概念股行情与大市密切相关,当前A股市场处于震荡筑底阶段,自贸区概念或难现持续性上涨行情。

对于后期投资策略,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能获实质利益的个股。

插排:对于后期投资策略,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能获实质利益的个股。

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一览:

上港集团: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 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

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日前在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28平方公里,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若自贸区获批,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将对上港集团的港口主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

浦东建设:自贸区获批 将为公司带来较大业务量

自贸区获批以后,将促使自贸区周边道路改建升级,将给浦东建设带来较大的业务增量,因此对公司形成一定的利好。

浦发银行期待在“自贸区”中觅得商机

公司成立至今已满二十载,是一家伴随着上海的蓬勃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近两年来,公司确立了“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战略指导思想,其具体战略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

龙头股份:自贸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