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8:58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1)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及问卷设计

1、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学习和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的自身特点而构建的,见表1。

高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由两层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为高校教学质量,二级指标由教学态度、讲解清晰性、重难点把握、内容更新、知识扩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理论联系实际8个二级指标构成。

2、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本研究的问卷包括指导语、问题与答案、致谢三部分,其中问题与答案是本问卷的主体,这一部分主要包括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基本信息及对教师教学的建议。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相关内容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通过这部分的调查,可以得到学生对教师教学各个方面的评价数据。学生基本信息主要是收集被调查者的性别和专业,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收集与分析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别、专业特征是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显著性差异。设置“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问题主要是基于学生视角寻求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由上文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对同一门课程不同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并计算出各教师的教学质量指标得分均值,见表2。

请6位专家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0、0.150、0.165、0.110、0.135、0.120、0.125、0.095,采用加权求和法M1=■w2iM2i

其中M1、M2i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得分,w2i则为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计算得到被调查的4教师教学质量得分分别为3.998、4.439、4.770、3.815,转换为百分制分别为79.96、88.79、95.34、76.31,因此4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3、教师2、教师1、教师4。

三、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进行汇总,可得到高校教师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硬件条件仍欠缺

随着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高校扩招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的分配短缺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原本一个大学班级30-40个人的规模已经不足以满足现状,60多人的大学班级已经逐渐向初高中的班级规模靠拢,但师资物资力量却不能很好地满足,甚至说满足平均水平都很吃力。部分高校一方面为了广收生源大力投资门面建设,而内部实际对生源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挥的空间的满足度却越来越低。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软硬件等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给学生带来最新的社会教学体验,更不能很好地在思想上促进学生进步,不能为学生的进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高校教师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地方,同时对教导者――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这里的素质其实不仅仅指学历方面,许多高校在教师应聘的门槛上的设置也极高,因此高校教师学历方面不容置疑,而这里主要说明的是高校教师的行为能力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是指明灯,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学生的关注,也逐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习惯和方式。以最基础的语言表达为例,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需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但是仍有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表达方面仍有欠缺,对于本地区招生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全国各地的学生来说,作为通用语的普通话的硬性标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仍是必须执行的。另外,媒体多次曝光的高校教师学生等案件,更是使心目中高大崇高的教师形象大打折扣。

3、高校教师课堂吸引力不够

大学的学习较轻松,学习的内容也较宽泛,在几十人甚至一两百人的大教室里上课,教师在讲台上的存在感实在不强,由于课时和课程要求的矛盾,甚至个别高校教师更多的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怎么翻书,如果说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不同版本的教材而使得教学内容和难度不同造成的,那么另一原因就是教师无法超脱书本的束缚,无法做到与内容相比的同样的课堂外内容的延伸。这部分的延伸往往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了不同于正经课堂的谈吐风度,这也往往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主要手段。寓教于乐,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在经过长时间应试教育后的大学教学更应该体现这部分教学思想。

4、高校师生关系紧密度不够

高校的师生关系较松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点即使是著名的高等学府亦存在此问题。在教学楼、教室,师生再也不是固定的搭配的情况下,学生忙着换教室,老师忙着赶路程,许多教师和学生唯一的交流可能也就仅仅是课堂上的40多分钟,而这紧巴巴的时间大多数是授课听课的过程。除课堂时间,就连辅导员、班级导师的存在也仅仅是分配实现教学任务,传达学校教育教学指令,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也做不到真正的育人。仅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师生关系不能构建起温馨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消极的。

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1、教育拨款落到实处,正规教学资金比例加大

很多高校的门面要求基本满足,但应尽可能加大教育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比例。学生对学校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硬件、电灯等设施更新的呼声较高。语音教学课的多媒体的学生端安装也应改善。取消的超越级别的办公室的使用面积而再次用于教学,这才是对物质资源使用的尽善尽美。

2、增强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

首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在现行要求的教师普通话最低水平的基础上,加强资格审查的力度,同时逐步提高最低限制。对于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但也必须保证能达到最低标准。在保证高校教师学历的同时,对教师的平时的言行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学校也应该定期审查。迟到早退的情况针对学生应该制止,针对教师也应更严格。另外,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少师生间的纠纷,高校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师德,不以教师为身份掩盖个人私欲。以身作则,弘扬社会正气。

3、教师自身魅力的塑造,增强课堂吸引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推动教学活动进行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一个人的个人魅力是由自身散发出的一种美好气质,体现着这个人的整体形象,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又能极大增强课堂吸引力。加强自身魅力的塑造要从细处做起,首先,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增加阅读,开阔眼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数学、医学、经济、政治、军事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其次,积极的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意识等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东西传授、表达出来,不仅是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也应该加以拓展,才能广泛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次,保持良好的课堂形象,自信、大方,谈吐优雅得体,也可以抑扬顿挫,从而营造出欢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授课顺利完成,也是教师的自身形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4、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表现并不太乐观,甚至部分是形同陌路,都有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谁也不感兴趣,似乎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拿证书等,教师授课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评职称而已。因此,师生关系应进一步提升,课堂上,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尽量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必要时,让学生关闭或上交手机等电子产品。虽然是大学生了,但很多人还是依赖性极强,不自觉,不主动,所以教师应该从思想、行动等方面给予指导、引领。课下,也要多交流,老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联系方式等,并允许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总之,双方及时沟通、交流,加强相互理解,从而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五、结语

本文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探讨,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高校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建议,这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更深入研究,找出教学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在学生科技创新基金(130307),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3WG22)。)

【参考文献】

[1] 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2] 韩春燕: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的更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3.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2)

一、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目的与意义

高校课堂教学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特定的情境里,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所组成的互动活动。高校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指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优劣程度,可以使用教学目标的标准功能来体现,因此高校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满足相关教学要求的程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指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及方法,全面而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分析课堂教学活动的状态,并针对教学活动进行判断,以达到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常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调查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获得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状态的反应;为高校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发现当今高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观进行培育;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逐步建立监控与督导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制度体系。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含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结论及其反馈等这样一些要素构成完整的体系,有效运行这个评价制度体系可以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得到激发,使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可以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管理,并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1]

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评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为了督促任课教师对其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积极改进课堂授课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授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使其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评价指导思想出现偏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般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认为评价就是对教师进行考察和考核,只是注重评价的管理作用而忽视了评价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二,目前的评价只看重学生最后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不重视教师施教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同样不可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2.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缺乏针对性

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设计组成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根据高校课堂教学的规律将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整理出来,将这些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行组合,从而构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如果指标设计的针对性不够强,从而会使评价指标出现偏离,比如仅重视共性而对个性不够重视,学科和年级的不同,其判定目标的指标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确定的。

3.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相对较单一

一些高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学生根据既定的程序和项目为任课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以及实践依据。不过评价的主体不能仅仅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仅仅由学生一个方面来完成。

4.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的量化追求太多

高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具有很多可以量化的特征,但更多的特征用量化的指标准确地来界定是很困难的,而很多评价过程中经常出现简单的量化,忽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不能准确地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

5.教学质量评价中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认识不到位

一些高校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使一些被评价教师产生了被监督和监控的心理。参与评价的学生评分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使评价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评价不仅没有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2]一些高校还存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操作不够规范、评价结果的反馈等方面的问题。

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模式与过程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是指评价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思路,对评价活动进行指导。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评教模式在评价内容上追求评价客观性和数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较为固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通用性,使得评估者拥有统一的客观标准,主观因素大大减少,评价指标较为细化,使具体的教学行为可测量、可对比,可以直接进行量化评分。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测量的尺度标准,权重体系则是确定指标重要程度的标准,均为可以量化的特征。[3]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过程首先必须制订评价组织和实施的方案,由高校学生、教学督导专家、各级领导对任课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首先,设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获得评价任课教师的信息;然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进行评价推理和判断;最后,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结论,并将相关评价结论向任课教师反馈,再获得教师的反馈信息。

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

多方面的因素会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产生影响,“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方面的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最大。

1.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以学习为主,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自然的要求。但是,评教过程中存在较多因素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客观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出现一些误差。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其对所在学科、专业的兴趣将会对其参加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产生影响;另外,功利化心理越强的学生越趋向于对要求低的教师评分高,对要求严格的教师评分则可能偏低。

2.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方面的因素作为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因素,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一般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个人感情丰富、能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教师受学生欢迎,而过分认真严肃的教师则可能不那么受欢迎;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效率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评教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经验的传递与接受活动,因此,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学生因素与教师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五、以学生为主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构建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由学生、教学督导专家、各级领导、同行教师共同担任评价者。

1.学生评价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主体,听课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最全面和最深入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最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因此学生是最具有发言权、最有资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授课质量进行评价的。此外,课堂授课上课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所以学生评价相对教学督导评价、领导评价以及同行教师评价的误差率一般要低一些。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境界。只有学生才能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

2.教学督导专家、领导评价作为辅助

教学督导专家是指高校中专门对各类教学进行监督、检查的专家,一般由返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教学督导一般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优点包括督导专家评价的标准相对统一和客观,其不足是教学督导对每一位教师听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某些情况下就会出现评价片面的情况。

高校领导、学院领导必须承担相应的考察教师的职责。领导评价能够站在学校或者学院发展的高度作出对学校或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有利的建议和意见,具有一定的全局意识。

六、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重点评价学生的学的方面为主,注重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上面。其次,要做到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最后,不仅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使用的选择进行评价,更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评价。在此基础上,优化相关评价项目,设定评价调查问卷指标体系。[4]

七、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要科学合理

为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改进评价的操作方式,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和公平。

1.加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宣传力度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与个人发展,以评价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科、专业以及学校发展。只有使参与评价工作的学生与教师都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过程与模式、评价的体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更有序地推进。

2.完善评价信息采集、统计、处理的方法

依托校园互联网建立完善的网上评教系统。通过网上评教系统,采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分;建立测评反馈系统可以向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相关测评信息,从而达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校及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改进管理方式与方法的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网上测评时间的选择对评价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也比较重要,一般将网上评教的时间设置在结课考试前两周比较合理。

在网上评教对评价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完成后,需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为了尽可能减少误差,可以将学生评价的分数进行处理,如采取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再求平均分等方法;为了使评价更为合理,可以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分类进行统计,然后采取一系列统计学的处理方法,使各类课程的得分标准趋向一致。

八、评价的反馈、解释与调控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使存在不足的任课教师尽快改进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反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全面采用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法,避免评价以偏概全;教师应从自身寻找不足,不能将自己的评分好坏归结于他人的因素;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引导、激励教师,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该针对教师采取以下调控措施:实行评价优秀者教学职务晋升优先及评价不合格者教学职务评审一票否决的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学奖励直接挂钩的制度等。

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1.教师教的方面

针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得分偏低的教师,应该主动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分较低的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如端正授课态度,更加认真的备课,从而更加熟悉授课内容,选择更优秀的教材、优化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提高授课的吸引力,采用更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学习老教师的授课经验等,实现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在评价中获得好的评分。

2.学生学的方面

目前高校课程课堂授课水平不高的现象比较常见,除了任课教师的因素之外,学生学的因素也比较明显。由于网络、游戏及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以及高校整体学习风气不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少数有自制力的学生在努力学习外,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能否拿到学分。失去教学活动中主体的配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从学生学的方面出发,只有进行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姣.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62-02

随之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对东北三省的2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主管教学领导、系部主任、部分教师和学生共计300余人进行了为期60天的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50分,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96.7%。通过调研分析,初步掌握了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问题所在,经原因分析提出在体系构建中的几点意见,为相关研究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多数是借鉴普通高校的模板,并没有体现自身职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特色,因此在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时并不能发挥切实有效地作用。

(一)整体性欠缺

在所调研的2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整体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本没有,大部分院校正在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优秀(合格)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要求完善本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已经初步建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评价体系中监控主体较单一,缺乏全员的参与性。做到真正有效把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学督导组、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监控主体[1]的院校极少。

2.学生评教在实施中得不到有效的切实利用[2]。作为教学活动最直接的感受者,学生评教应是教学质量评价最直接的经验反应,但由于学生评价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使得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容易依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评定,所以造成很多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而迎合或迁就学生。此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评教结果很难进行量化,造成结果的“非公开化”处理方式,也是学生评教走过场的直接原因。因此,学生在参与评教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认真与热情,使得“学生评教”走向边缘化和形式化的恶性循环。

3.教师自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与激发。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教学工作得到改进与提升最根本的内因所在[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自我保护的思维定式,很多教师多半采用公式化、形式化的态度报喜不报忧,使得教师自评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4.同行评价受限因素众多,难于开展。由于同行评价受到专业领域、知识熟悉程度、组织开展困难、利益纠葛因素众多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

5.教学主管各部门的评价双向性差,让教学评价结果的可信性降低。教学主管各部门多从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出发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基本上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以及相对的客观公正。但大多仅为对教师与学生单向的评价,缺乏双向性,因此其结果往往会遭到怀疑和不解,很难形成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激励机制。

(二)方式比较单一

现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很少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

1.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保障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效有序运行的根本,在调查中一多半的院校都建立了如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评价制度,但缺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使得评价是单向性、片面性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行政色彩制约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是由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实施开展的,很少发挥系部督导组、教师、学生、同行的自主性,同时又受到权力等制约因素,使得反馈结果与意见得不到及时处理与足够重视。

3.反馈制度滞后。调查中的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反馈机构,同时对反馈信息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处理,反馈中又往往是正反馈较多,很少出现负反馈等,这些都制约了制度实施开展的积极性和成效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常态化得不到根本保证。调查中的院校多半采用期中和期末两次评价方式,这就难于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运行措施不力

纵观全部调查的院校,几乎全部在体系运行机制上缺乏健全化、专业化的保障机制,这也是不能充分发挥监管导向与激励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4]。这就造成了教师积极性不高,仅被动接受,而其他环节积极性也差,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很多中职升格或二级本科学院改制而来的院校伴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使得体系运行机制中存在很大的漏洞,致使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过程较混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真正突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特色的体系,推动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体系构建的思考

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提高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视度,不但要有,更要求质。在日常评价时,采用规范科学的评价程序,数据处理及时量化,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评价―监督―反馈―评价的高质量双向评价体系。

2.避免机构缺位与评价失衡现象的发生。机构缺位是指各院校没有形成能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健全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研究发现,建立院系的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与监管。评价失衡是指重视理论教学评价,缺乏实践教学评价;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缺乏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评价[5];重视教师教学评价,缺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重视教师教学水平与效果评价,缺乏教师能力提升评价;等等。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院校评价体系中都存在此种现象,成为不利于教学质量发展性和人本化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3.动静结合,权重分明,灵活长效。首先,评价指标应既能反映便于描绘和量化的教学因素静态指标[6],又要看到各因素间因互动而产生的难于量化、不易操作的动态指标,形成教学标准量化的静态指标和模糊性动态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处理评价标准与权重关系时应做到体现专业和课程特点、学情差异的多样的标准评价指标。最后,应兼顾短期教学质量效应与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考虑,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使教学质量评价经常化、系统化、弹性化、发展化。

总之,教学质量管理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而建立旨在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化与系统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泉山.关于建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机制的探讨[J].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研究,2013,(4):31.

[2]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教学评价,2004,(1):23-24.

[3]李继怀,沈霞.教师个体教学质量测量评价原则及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19-200.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4)

    教学工作是普通高校的中心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给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目标与方向.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繁芜众多,但教师教学质量是最为关键的.据调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部分高校教师教学下作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一些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少数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上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组织不力,造成课堂教学纪律混乱,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及教学新理念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也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够,致使改革的力度不大、深度不广,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与高校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机制不无关系.

1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意义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建构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于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高校专业科类较多,各专业均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对全校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有一定的难度,实施过程也相当繁琐,故一些高校往往在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无所作为,即使有评价,评价体系也不完整,标准也不科学,评价结果也没有很好被利用,这导致和加剧了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淡漠,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其意义就显得非常重大.

    (1)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工作效果具有滞后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若仅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就很可能导致结论不正确或以偏概全等后果.斯塔弗尔比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良性的信息反馈系统,迅速、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和教师本人反馈评价结果,能帮助教师清楚了解自身的教学状况,正确认识自身的教学水平,发现和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2)有利于为管理部门提供便于构建教学激励机制的信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区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工作的差异,确定工作绩效的优劣程度.学校可以此作为教师晋级、晋职、培训、评优评先及奖励的依据,在教师中构建起教学激励机制.“高校教学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高校教师在教学事务中应当而且事实上享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动机源于内在的激励.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奖惩或划分等级,而在于通过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公平良胜的竞争环境,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加大精力投人,推动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进而促进教师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此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终极目的.

    (3)能对教学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指标等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此外,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反映了某一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有关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恰当的权重变化会提高教师在某一方面工作努力的程度甚至引起方向的变化.利用导向性的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等,可使教学及教学评价重点突出,评价结果更客观反映出各因素在形成教学质量中所处的地位.通过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可较客观地掌握教师教学的现状和水准,依靠教学评价得到的信息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对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加以干预,同时总结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借鉴,从而控制教学质量向正确方向发展.

    (4)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多年来由于部分院校不断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教育教学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而与学生和教学质量联系最紧密的教师的课堂与实践教学便成了矛盾的焦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若能真正发挥交流反馈、激励改进等作用,将会缓解师生间的矛盾,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2现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的教学评价工作迅速开展起来.随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制度化,来自学校内部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逐渐成为高教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一些高校经常性的、较为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学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评价基础薄弱,实践经验遗乏,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2.1观念滞后

    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程度,取决于教学对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内化程度,而且最终要靠社会对其价值进行评判,评价工作难度较大.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其教学工作的检查、鉴定和考核,因评价结果可能与自身的实际利益相挂钩而必须认真对待,因接受评价的被动地位而产生抵触情绪或看法.从学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对评价工作不感兴趣,无所谓、敷衍了事的心态普遍存在.

2.2机构不健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而又繁杂的工作,必须有健全的机构保证其运作.但多数高校没有独立设置专门的评价机构,或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务部门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评价工作人员大多由教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评价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事务性工作冲击,不能深人开展,甚至流于形式.

2.3制度不完善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如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系教学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或虽有制度,但由于其作用的间接性而执行不力.

2.4评价主体缺乏广泛地参与

    一个良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评价结果可相互印证,结合使用可减少误差并使评价结果更具有权威性.《教师法》第23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评价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目标的关键因素.

2.5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如下问题:

    (1)片面性.评价标准注重课堂理论课教学,忽视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察,忽视其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个性、创造性、人格等因素的体现;注重规范性和知识性等易于操作指标的考察,忽视素质性等不易操作指标的考察.在评价方法上有定量评价,无定性评价;有总结性评价,无形成性评价;有即时性评价,无延时性评价.

    (2)单一性高校有繁多的学科门类,不同性质的课程,对于教学都有其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体现专业性,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单一性还表现在:只有学生评教或教学督导评教,没有将多种评教渠道及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3)不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内容繁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内容不便于观察、掌握和获取适度的信息.

2.6评价专家组人员的组成巫需调整

    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成员往往由学校各系室领导,教务处工作人员以及退休教师组成,一般分文理两组,每组3~5人,给全校教师评课.这些人员往往是所属单位的教研骨干,或教学专家能手,但他们专业各异,多数与所评教师所教专业的距离较远.这些不同专业的评价人员要给专业纷呈、教学内特性,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为防止过繁可分成文史类、理工类、医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这些学科课程除个性特点外,其教学规律和原则仍是一致的.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5)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也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现代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们对其教学质量的担忧。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加强教学质量,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教师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从教学改革的目的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的规格质量要求等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相应变化,逐渐发展为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结合的整体质量评价。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目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一般由领导和专家听课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组成。教学质量评价不同于教师评价,它仅仅把测评范畴集中在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式上,为了有效的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必须建立体现以下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

1.时代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代性,指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才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必须注意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搜集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客观性指对教师的教学测评必须实事求是,评价标准的制定、测评方案的设计、测评的实施过程、结果都要客观。时代性与客观性需要有机的结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面向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项指标必须符合客观教学规律,揭示现代教学的本质。

2.方向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方向性即评价必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工作目标完成,指向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突出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多样性指对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学校应把握方向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根据对各部门、各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应统一指标方向,由于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情况不同,建立多样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指整个活动应符合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可操作性是评价活动的各方面措施都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两者应得到辩证的统一,每一个指标必须有确切的含义,尤其要精心挑选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同时要抓住主要因素使指标体系简单易行,便于考核。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迟效性、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很复杂。评价指标应该尽可能的量化,定性分析对于难以量化的客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定性分析评价结果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两者应相互结合, 可以采用先定性、再定量的处理方法。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都非常重视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其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环节。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1.针对教学评价的测量量表编制的问题及对策

在评价量表的指标体系构成上,许多高职院校的测量量表编制不够科学,其中都包含五个一级指标,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但事实上,评价者对教师教书育人的客观标准难以掌握,无法有效地区分它与教学态度的关系,应该把教书育人和教学态度指标合并,并且再建立更能体现创新教育、具有时代特色、反映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特点的一级指标。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测量表格时,考虑的变量因素和误差很少,因此在量表设计和预测结果统计分析中,应该增加考虑被试的情绪、外界环境的干扰,被试者所属年级级别,各科教师的年龄、教龄、职务等诸多因素。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量表测验的信度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2.针对评价指标系统指标重复的问题及对策

在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经常出现指标重复的问题。其实从评价学角度看,同一条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并列关系,从这一条指标推导出那一条指标,也不能是这一条指标的内涵包括另一条指标的内涵。假如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根据评价这一条指标的结果就可以推导出评价那一条指标的结果,这不仅加大了整个评价的工作量,而且使一些评价工作变成多此一举和毫无意义。如果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之间存在重叠关系,那么重叠的指标被重复进行评分,实际上是加大了它的权重,影响了整个评价的科学性。

3.针对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双元制”、“校企合一”等办学模式纷纷涌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也相应地转化为现场操作教学和模拟式教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测量量表编制更加综合、复杂,伴随着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今后启发互动式教学、现场操作演示教学等内容必然成为测评量表编制中权重较高的评价点。

4.针对教师评价中的模式选择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6)

1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已有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具体指标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王天与林建邦在研究中采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后服务,再将各一级指标分解,形成共15种二级指标[1]。赵京与胡文敏从“意愿—行为—效果”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构思,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具体评价内容。研究者认为,教学态度可以通过反映投入意愿的课前准备,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热情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合理划分教学模块或单元、前后内容的衔接与联系、教学设计的优劣方面进行考查;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教学节奏与衔接的逻辑性、各种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考查;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师能否将复杂晦涩的教学内容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形式、所讲授的内容能否提升学习者对该专业或专业领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索、理论是否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三方面进行考查;教学特色方面,应鼓励形成多元化、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创新与开拓,在教学模式、方法、技巧方面形成个人特色[2]。张丽基于某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13个具体评价指标提炼概括为3个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与教学责任心。

2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2.1指标的不完善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与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目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指标设置不规范,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指标系统以及评价量表是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的基本依据,其评价所获得的结果分数一般被直接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权威数据。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各高校以及研究中使用的指标与量表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指标的陈述较为模糊,不同的评分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使得大家的评分并不是针对同一个教学行为或教学效果方面;指标设置一般较为重视对教师显性工作的测量与考查,而教师课外所付出的努力由于难以被学生、督导所观察到而被忽略;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合理,人为性较强等[3]。其次是指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问题。在大多数研究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都是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对所有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采用某些名校的“权威”指标体系对本校教师进行评价[4]。一味地追求统一性,让所有教师在同样的标准下进行评价,看似提供了统一、科学的标准,而实际带来了更多弊病。一方面丧失了评价的目的性,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诊断与反馈。统一指标体系与计分方式之后,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受到极大的削减,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对某些具有特殊性的教学问题不能敏感地做出反映。另一方面忽略了学科之间、院校之间、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文理科之间、重点与普通院校之间、研究性与教学型教师之间、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其教学特点与质量水平。统一的指标体系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

2.2评价方式的不足

评价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首先,过于看重简单、量化的评定方式。量化评价有助于统计分析,然而单靠量化的数据难以反映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本质或深层次的特征与内容。多数高校在进行量化统计时,往往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质量优劣或满意度的排名,对教师进行奖惩[5],这种目的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评价的主体错位。目前高校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以及同行评议为主,这两类评价主体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学生评价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往往占据大部分的权重,然而学生评价并不客观、公正。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所依据的是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或体验,这种感受或体验除了受到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外,还容易受到诸多额外因素的干扰,如是否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考试成绩是否如意、平时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如何等非教学质量因素[6]。同时,学生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往往受人情世故的影响,也难以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的结果缺乏科学性、客观性。

2.3评价目的倒挂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倒挂主要体现为功利性远远大于反馈性与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本应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教学的优缺点,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发扬教学风格,为教师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服务。然而教学评价本来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评价结果并不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而是用于对教师进行排序,年终考核,甚至与经济利益挂钩。评价结果的反馈、激励等功能让位于考核、监管功能,使得高校教师处于被评价位置,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也不知道今后的教学该如何改进,更无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李昊昉等作者分析认为,这种以奖惩为目的的简单评价方式会引起“德西效应”,即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部动机会因为受到了外部的物质性奖励或惩罚而削弱[7]。当外在的奖励或报酬与内在的自我激励并存的时候,个体从事活动的动机反而会有所下降,动机强度降为二者的差值。当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优、经济利益密切关联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内在动机的缺失,反而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回归

3.1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

完善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教学质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考查,才能获得较为真实的反映。在教学质量指标的取舍上,既要选取外显的、容易观察到的指标进行评价,也要选取内在的、需要深入了解才能获取到的相应信息的指标。在教学质量的维度设置上,需要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权衡评价指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为了评价的方便以及排序、比较的方便,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对所有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然而学科之间差异较大,教师之间风格不同,采用统一指标进行评价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分析具有学科特色、教师类型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在赵京与胡文敏提出的指标体系中,就包括了“教学特色”维度,强调对于不同风格教师的教学鼓励。第三,权重设置。目前已有研究偏重对指标的权重进行量化研究,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是人为设置各指标权重值,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人为确定某个教学质量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容易带来较大的误差。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如多元回归分析、模糊评价等数理方法,更为客观、科学地进行权重的赋值。

3.2改进评价方式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7)

一、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人才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教学质量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经过许多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的根本保证。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曾提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有两个主要着眼点:一是评价;二是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评价过程旨在对被评价者做出判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来了解教学情况,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根据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检查和评价来实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只有客观公正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虽然是教师,对学校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宽厚,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培养目标。

2、通用性原则。评价对象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专兼任教师,即对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因此,本研究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梳理,即从教学活动开始的编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选择教材到备课当中教案、课件的制作,一直到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学生、课程考试、课程总结的所有教学环节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科学性原则。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理念及国内的研究成果,在对本校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访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每条指标的内涵进行反复推敲,各指标的表述既明确又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标准既符合现实又客观全面,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4、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应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体现教师教学的特征又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的数量适当,既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又能抓准关节点;三是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5、动态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

三、评价主体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应该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给教师教学质量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专家、同行、领导与教师自我评价。在这些信息来源中,学生评价较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的,因此,根据此指标体系的特点,最终,我们确定了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感受最深,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院系领导本身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其本身是教学专家或教学管理专家,他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等进行更好的把握。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机制。因此,我们确定学生评价占70%、院系综合评价占20%、教师自我评价占10%的比例。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依据的,在实践中,我们将目标具体化。而指标就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它是评价的直接依据。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集合体。一般的评价指标会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会产生对某几项指标的反复使用与评价,往往会造成评价主体因角度不同,结果往往相悖的结果。而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学生评价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院系专家评价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上的各关键点。这样,既覆盖全面又各有侧重,评价的结果会更具有可信度。

1、我们构建了9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本指标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加上了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技能和风格”,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需要考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因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总之,教学质量是在一定人文关怀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一种效率体现。人文关怀实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2、构建了10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院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本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学文件的编制与更新,因为这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三是重视对一个轮次结束后课程的总结与学生的反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师自评也是由客观等级评价与主观评语评价两部分组成。

总之,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和院系专家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每位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可以准确、快速、高效率地采集到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处于实时监控状态,以便及时决策调控。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教师的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量化结果一方面要反馈给校领导、院系负责人及教师本人;另一方面也要适当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课酬等挂钩,以达到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和教学改革上来,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红,申继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8)

一、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人才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教学质量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经过许多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的根本保证。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曾提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有两个主要着眼点:一是评价;二是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评价过程旨在对被评价者做出判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来了解教学情况,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根据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检查和评价来实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只有客观公正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虽然是教师,对学校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宽厚,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培养目标。

2、通用性原则。评价对象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专兼任教师,即对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因此,本研究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梳理,即从教学活动开始的编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选择教材到备课当中教案、课件的制作,一直到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学生、课程考试、课程总结的所有教学环节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科学性原则。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理念及国内的研究成果,在对本校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访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每条指标的内涵进行反复推敲,各指标的表述既明确又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标准既符合现实又客观全面,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4、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应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体现教师教学的特征又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的数量适当,既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又能抓准关节点;三是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5、动态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

三、评价主体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应该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给教师教学质量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专家、同行、领导与教师自我评价。在这些信息来源中,学生评价较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的,因此,根据此指标体系的特点,最终,我们确定了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感受最深,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院系领导本身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其本身是教学专家或教学管理专家,他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等进行更好的把握。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机制。因此,我们确定学生评价占70%、院系综合评价占20%、教师自我评价占10%的比例。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依据的,在实践中,我们将目标具体化。而指标就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它是评价的直接依据。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集合体。一般的评价指标会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会产生对某几项指标的反复使用与评价,往往会造成评价主体因角度不同,结果往往相悖的结果。而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学生评价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院系专家评价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上的各关键点。这样,既覆盖全面又各有侧重,评价的结果会更具有可信度。

1、我们构建了9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本指标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加上了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技能和风格”,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需要考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因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总之,教学质量是在一定人文关怀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一种效率体现。人文关怀实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2、构建了10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院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本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学文件的编制与更新,因为这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三是重视对一个轮次结束后课程的总结与学生的反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师自评也是由客观等级评价与主观评语评价两部分组成。

总之,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和院系专家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每位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可以准确、快速、高效率地采集到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处于实时监控状态,以便及时决策调控。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教师的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量化结果一方面要反馈给校领导、院系负责人及教师本人;另一方面也要适当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课酬等挂钩,以达到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和教学改革上来,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红,申继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9)

一、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人才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教学质量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经过许多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的根本保证。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曾提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有两个主要着眼点:一是评价;二是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评价过程旨在对被评价者做出判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来了解教学情况,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根据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检查和评价来实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只有客观公正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虽然是教师,对学校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宽厚,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培养目标。

2、通用性原则。评价对象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专兼任教师,即对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因此,本研究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梳理,即从教学活动开始的编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选择教材到备课当中教案、课件的制作,一直到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学生、课程考试、课程总结的所有教学环节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科学性原则。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理念及国内的研究成果,在对本校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访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每条指标的内涵进行反复推敲,各指标的表述既明确又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标准既符合现实又客观全面,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4、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应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体现教师教学的特征又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的数量适当,既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又能抓准关节点;三是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5、动态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

三、评价主体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应该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给教师教学质量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专家、同行、领导与教师自我评价。在这些信息来源中,学生评价较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的,因此,根据此指标体系的特点,最终,我们确定了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感受最深,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院系领导本身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其本身是教学专家或教学管理专家,他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等进行更好的把握。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机制。因此,我们确定学生评价占70%、院系综合评价占20%、教师自我评价占10%的比例。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依据的,在实践中,我们将目标具体化。而指标就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它是评价的直接依据。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集合体。一般的评价指标会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会产生对某几项指标的反复使用与评价,往往会造成评价主体因角度不同,结果往往相悖的结果。而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学生评价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院系专家评价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上的各关键点。这样,既覆盖全面又各有侧重,评价的结果会更具有可信度。

1、我们构建了9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本指标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加上了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技能和风格”,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需要考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因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总之,教学质量是在一定人文关怀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一种效率体现。人文关怀实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2、构建了10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院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本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学文件的编制与更新,因为这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三是重视对一个轮次结束后课程的总结与学生的反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师自评也是由客观等级评价与主观评语评价两部分组成。

总之,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和院系专家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每位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可以准确、快速、高效率地采集到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处于实时监控状态,以便及时决策调控。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教师的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量化结果一方面要反馈给校领导、院系负责人及教师本人;另一方面也要适当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课酬等挂钩,以达到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和教学改革上来,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红,申继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2]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春玲.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在我国的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10)

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是保障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内容和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才培养。然而,构成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公正、公平、权威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发展水平以及高校的目标和定位,同时也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和水平。[1]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施,是确保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性措施。通过科学的分析、有效的监控、准确的评价,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环境,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秩序稳定。

一、构建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目前,在关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和研究中,大多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从高校外部进行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如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价、本科教学质量优秀评价、本科教学质量随机评价等,而对于从高校内部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阿什比勋爵(EfieAshby)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因此,对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的研究是一项必要而迫切的工作。尤其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发展,近些年,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教育机构研究、制定了一些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包括“2001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3年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2007年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及2009年我国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等等。[2-4]通过这些医学教育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对医学高校培养医学生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从而培养医学人才的学习方式、科研能力、医学技术、综合素质等。建立符合发展趋势的本科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是重中之重。

二、构建监控体系的结构

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通过监控体系的运行,对高校现有的教学质量按照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并且将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的监控方式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监控主体明确。这里我们强调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依据自身培养计划,按照优秀教学质量成果标准培养的体系。监控主体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对目标实施监控的内容、标准、方式细化、准确。2.监控组织健全。监控机构的实质是负责组织、检查、协调和监督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各部门相互的配合,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控制中心。它把握着整个体系的活动规律,并协调与平衡高校教学质量,对建立和健全监控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促使各高校加速研究和提高监控体系的创新性、多样性、实效性。3.信息系统高效。掌控和把握教学信息的方向是本科高校监控体系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应了解教学信息的方式、方法和反馈机制的程序和流程,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熟练评价体系的技术应用,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水平。4.评价结构合理。教学质量的评价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的评判手段。将高校的教学条件、状态、成果定为评判的标准,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按程序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确认,保证确实有效的评价过程、条件和随机性,圆满完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实际操作。[5]5.监控职能到位。熟悉教学监控体系的职能,把控制内容分配和要素内容分解的落实作为具体的活动,进行有序开展。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与根本依据。[6]监控职能的关键是分配得当、落实到位,这就得必须与完善的体系文件相关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标准,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让学校的监控职能落实到位,并且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构建评价体系的内容

1.指标体系的建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加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态度,完善符合高校发展的指标体系。2.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能够扩宽范围,获取更多数据,更容易发现问题。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评教三种模式相结合,全面实现评价模式的多角度、多元化、多样性。3.信息监督机制的完善。对参评人数、评价修改、结果统计、结论分析等指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监督机制可以公平、公正的保证评价系统稳定地运行。4.评价信息的分析与诊断。评价信息具有独立和零散的特点。汇总评价信息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其细节,弥补这一缺陷的最好办法便是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诊断。增加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评价分析、学生评价分析等,使所有评价指标的分布情况更加清晰的体现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的表现。[7]通过对大数据多角度、多方位的统计显示,其优点在于:利于观察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同行之间的差异等,更有助于及早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5.信息的反馈机制。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信息的反馈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评价体系的有序运行。[8]对于教学改革管理者,评价信息的分析及其结果,可作为全校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四、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与策略1.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强化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切实保证质量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具体。学生评价与教师同行评价在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重阻碍了评价结果在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因此,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识,使授课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真正做到使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深入人心。2.保证评价系统呈现整体,兼顾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学生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客观表现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二是学生的主观感受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效果,主客观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近些年,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做了很多的调查和研究,为此也做了许多有效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评价的范围覆盖了全部教学过程,充分完善学生评教的制度,从而达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评价。3.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多数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副书记负责,主要的职能部门有教务处、督评处等,各二级学院分工执行的方式。多数高校的教务处由于工作内容繁杂、管理范围广泛,而教学质量的评价只是教务处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很多高校上下两级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合机构,不能顺利进行配合,难以建立具有上通下达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十分必要,这些职能部门应做到明确职责,制定标准,培训人才,组织有序,协作分工等,同时赋予各二级院系更多的权力,发挥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4.加强评价标准在质量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提高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我国多数的高校目前存在着多个专业使用相同评价标准的现象,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对教师教学活动不够重视、不能涵盖教学全过程、无法准确的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等现象,严重的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因此,研究一套符合条件、实际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各个学科间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素,依据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制定符合教学要求和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对这些学科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达到评价的标准能准确的引导高校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更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的积极性。5.强调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连续性,建立切实有效的反馈机制。我国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声势浩大现象严重出现了准备时间长、工作内容多、工作人员多等特点。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建立有效的评价过程是重中之重,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过程应该是从最初的政策制定、执行情况、结果汇总、意见反馈等多个环节保持完整性和连续性,重要的结果汇总与反馈都要将前期的评价工作情况完整详实的体现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因此,强调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证评价结果的统计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运行,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改革,从而能更好的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通过一系列有关教学监控实践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态度,对教学秩序、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跃东 王彦云 杜精睛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光华.有效构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10):100-101.

[2]李香华.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0,(2):47-48.

[3]陈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困惑与思考[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97-99.

[4]陈蓓.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44-46.

[5]胡彩梅.本科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2):86-88.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篇(11)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进入以大数据驱动的新时代。现如今,高校数据统计融合了各类数据平台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基层数据统计、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再到专业综合评估,高校数据统计类型日益增多,数据内涵逐渐复杂,数据关联交叉,这一系列数据均是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直观反映。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是高校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各高校通过各类教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各校的应然之举。同时,当前我国亦在大力实施质量强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要求高校建立效率优先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多方参与其中的评价理念,逐步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如今各个领域都在广泛运用大数据,教育领域更是如此。身处教育大数据时代,科学有效地运用各类教育数据,可以大力推动教育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以各类数据反映教育问题,实施科学教育决策,实现高效教育管理,引领教育革新。在教育大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基于数据的教育评价能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也使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全面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大数据对构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育领域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正在加速走向开放,开始衍变出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是存在于教育领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是用于教育发展的所有数据的集合体。教育大数据从各种教育活动中产生,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能直接反映高校的各方面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利用教育大数据,能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校决策者科学决策,甚至对于促进国家教育公平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对于高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整合各项教育数据,评价主体基本只涉及教师和学生,评价主体单一,同时评价大多只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忽视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教育大数据涉及到高校教师、学生、教育决策者等多个层面,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素养等多方面。教育大数据对构建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言,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教育大数据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和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建立在教育大数据基础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了解,进而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能更为有效地把控;二是教育大数据能全方位地反映每所学校的办学现状和教学质量,建立在教育大数据基础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提供教育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高校能根据自身办学现状,更有效地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变革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赋予了高校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挑战。对于高校来说,教育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不断改革与发展。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大数据发展趋势下,学生学习的维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程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已然是大势所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学会数据分析技术的全方位人才。学生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这一学习系统主要通过教育大数据环境,例如MOOC、云教育平台、智慧教育平台、社交媒体等,实现学习者相互之间,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等直接间接的交互影响,生成各类数据。同时数据统计、学习分析等技术向学习者推送与其相同或相近兴趣偏好的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实现学习者控制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教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学习可以逐步实现个性化,学生可以找到符合自身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大数据驱动下要求高校教育者树立大数据思维,基于各类教育数据,有意识地将数据素养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运用于学生培养。同时,教育大数据驱动下,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育数据和教育资源。大数据时代要引导教师全面、理性地认识大数据在教与学变革中的作用,提高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此外,教育大数据可以使教育管理达到精细化。教育大数据驱动下能利用大数据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经验式的,管理较为粗放,不够精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高校管理者能通过对各种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学校资产利用等数据信息进行科学采集、整合与分析,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大数据平台能够依托领先的大数据采集挖掘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帮助学校获取全校各类教育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高校舆情等,能够将数据分析的结果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之中,成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比如,浙江大学通过采集、梳理各种教育资源,帮助教务部门提高了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华东师范大学利用学校预警系统跟踪记录在校学生的餐饮消费行为数据,以此确定学生是否需要经济补助。

三、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

(一)基于教育大数据背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评价

教育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教育行为数据和学生行为数据,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各方面都能实现全方位的评价与监控。新型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只看重最终结果,还更为关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注意挖掘学生学习结果、影响因素等数据的评价,收集每名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关的数据。这种新型评价体系不仅能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进行深入了解,而且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更为有效的把控。对于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加以灵活把握,可以推动学生个性化培养和个体差异化发展。

(二)基于教育大数据背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评价

基于各个数据平台的教育大数据,涵盖范围甚广,基本上实现了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全方位评价,不仅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层面,同时对于各所学校而言,也是涉及到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一般而言,教育大数据主要源于教学监督部门评教数据、同行评教数据、学生评教数据等等。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等各类评价组成了高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给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使管理者的决策管之有理,行之有道。

四、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

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亟待构建。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范围较为局限,而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覆盖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高校来说,每年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数据、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专业建设评估等各类数据可能从一定层面上显现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情况。建立在这些教育大数据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对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教师对自我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才会使得教育评价更有针对性,凸显科学性。建立新型的多元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中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多元访谈方式,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原则,才能逐步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高校应逐步建立单位—督导—学生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影响甚远。目前高校基本都构建了“教学监控委员会监督制、学生评教制、教学日志反馈制、教管学联动制、学生联络员信息采集制、院领导巡视制、辅导员随堂听课制”这一“七制并举”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全方位监控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要从全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评价因素,构建高校全方位、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建立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单位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层面。单位评价主要重点关注每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督导评价重点关注教师备课、讲课是否认真,是否注重因材施教,是否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学生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是否有强烈的教学责任心,备课是否充分,讲课内容是否熟悉,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得当,讲课是否条理清楚、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有感染力等方面。教学效果不仅仅要看教师教学工作,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因此还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着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

(二)高校应进一步构建教师互评体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自我的评价对于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数量众多,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互评体系也是需要每个独立学院思考的问题。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教授,构建分类互评机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予以最直接的反馈,推动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生评教机制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对教师的反馈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有借鉴意义的评价。高校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和学生联络员信息采集制,定期召开班级信息员会议,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映,每个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每年度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联络员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教学院长或系主任反映。每学期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有关教学的情况。

(四)高校应试行多样化的社会评价体系

高校的社会评价也是反映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每年毕业生离校工作后,应定期向用人单位发函调研学生就业工作情况;定期邀请周边用人单位或同行专家座谈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学校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第三方机构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运用新型评价工具对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予以客观全面的评判。各所高校根据社会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以跟上社会需求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现如今,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教育大数据驱动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需不断改进与优化。运用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能促进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改进,而且能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目前,教育大数据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领域的应用较少,教师尚未树立正确的大数据理念,学校大数据平台易用性差,欠缺相关技术服务保障。因此,高校要形成以数据驱动教学的良好氛围,通过与数据应用相关的校本培训、专题进修班、网络研修班等培训形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同时,高校也要做好技术升级工作,积极建设学校自有的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地运用教育大数据,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全面,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建设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03-13.

[2]徐慧芳,陈原艳.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7):35—36.

[3]马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38—43.

[4]李珩.教育大数据:开启教育信息化2.0时代[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5]教育大数据———迈向共建、共享、开放、个性的未来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6]霍雨佳.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6):232.

[7]易丹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