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叶的品质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50

茶叶的品质特征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1)

实验所检测样品采集自贵州省道真自治县的不同区域,其中一芽二叶蒸青茶样12个,编号为DZZ-1~DZZ-12,炒青茶样16个,编号为DZT-1~DZT-16,其中DZT-12为一芽一叶炒青茶样,其余皆为一芽二叶。

1.2样品处理

将粉碎后的茶叶样品于80℃条件下烘干1h,准确称取0.5g(精确至0.0001)粉末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同时做试剂空白、平行样,加入8mL消解液(HNO3∶H2O2=4∶1),预消解过夜,次日于微波消解炉(800W,185℃,35min)消解。消解完成后,将消解罐转移至赶酸仪,在120℃条件下赶酸至近干,将赶酸后的消解液过滤转移到50mL容量瓶定容[6]。测定浓度较高的元素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消解液进行稀释。

1.3仪器工作参数

本实验使用ICP-OES检测茶叶中的13种元素。检测前对仪器进行优化使仪器达到最佳检测状态[7]。仪器工作条件见表1。

1.4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1000μg/mL单元素标准溶液分别配制浓度为50μg/mL的Zn、Cu、Fe、Mn、Al、Ca、Mg储备液及浓度为10μg/mL的Sr、Ni、Co、V、Cr、Ba储备液。精密吸取储备液,配制Zn、Cu、Fe、Mn、Al、Ca、Mg浓度为0、0.1、0.4、0.8、1.2、2、4、8mg/L及Sr、Ni、Co、V、Cr、Ba浓度为0、0.01、0.04、0.08、0.12、0.2、0.3、0.4mg/L的标准溶液。

2结果与分析

2.1标准曲线及回收率

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依次将配制好的标准溶液进样,计算机软件自动给出各元素的校准方程及相关系数,本实验各元素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5以上。然后依次检测样品空白,茶叶标准物质、样品。检测茶叶标准样品结果显示:实验所检测的元素回收率都在90%以上。

2.2元素含量分析

表2、表3分别为蒸青茶样与炒青茶样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各个元素在茶样中的平均值可知,道真自治县所产茶叶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a>Mg>Mn>Al>Fe>Zn>Cu、Ba>Ni、Sr>Cr>Co>V,与毕坤[8]所测定的元素结果基本相符。茶叶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其中Ca及Mg含量最高,为大量元素,Mn、Al、Fe虽属于微量元素,但其在茶叶中的含量要远高于Co、V及Cr等其他微量元素。等[9]发现茶树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但对相同元素的需求基本一致。微量元素Fe、Mn的较高含量应与茶树喜欢酸性土壤有关,酸性土壤能为茶树提供更具活性的Fe与Mn[10]。将蒸青茶样与炒青茶样中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可以发现,除Cr、Zn、Ni3种元素外,蒸青茶样中其余10种元素的含量都大于炒青茶样,可见茶叶加工方式对茶叶矿质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国内外对各地茶叶中矿质元素的检测结果很多,将本文所检测元素之数据与安徽、湖南、云南、福建[2,8-15,17]等地区所产茶叶中元素含量做相应的比较,贵州道真自治县蒸青茶样的Ca、Mg、Mn、Al、Zn、Sr含量都偏高,其余元素含量则居中,炒青茶样中各元素含量大多居中。与毕坤提出的茶叶矿物元素最佳浓度值相比,则道真茶样中Cu含量偏低,Zn和Sr含量较高。不同的茶叶样品,矿质元素的含量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样品DZZ-2的Mn含量最高,其含量是DZZ-8的7倍,DZZ-4中Ba、Sr、Cu、Al、Fe、Ca元素含量相对其他蒸青茶样最高,DZT-14中Ba、Sr、Cu、Al、V、Ca元素的含量是所有炒青茶样中含量最高的,同时Zn含量最低。DZZ-1与DZZ-2分别为不同茶园的相同品种,它们所含的矿质元素含量大致相同,DZT-13与DZT-14分别为相同茶园的不同品种,它们所含的Sr、Ba、Mn等矿质元素含量相差比较明显,可见茶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茶树品种,茶树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2.3元素相关性分析

实验测定了13种矿质元素,不同元素的检测结果差异比较明显,且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及加工方式使不同茶叶中相同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所以数据分析前对测定结果进行标准化预处理,使各个元素对样品分析的权重一致[14]。采用SPSS软件分别对道真县茶叶中的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尾显著性检测。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4),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所产茶叶中Al与Sr、V、Ba、Fe、Mn、Ca、Mg等元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Zn、Ni、Cr之间则显著负相关;Sr与Ba、Mn、Al、Ca、Cu、V显著正相关;Zn与Co、V、Al显著负相关,与Ca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叶矿质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或者拮抗作用。王小平等[15]对中日两国茶叶中23种元素的的研究显示茶叶中Al、Ca、Mg含量两两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且Zn含量与这3种元素含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本文结果与之相近。有研究[16]表明,给茶叶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Zn营养液,茶叶中Zn含量明显增加,Fe、Ca、Cu、Mn等元素表现有协同效应,但营养液超过一定浓度后表现为拮抗效应。贵州茶样中Zn与以上几种元素间既有拮抗效应也有协同效应。

2.4蒸青茶样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变量的数据降维简化,以找到特征数据进行分析[17]。由于蒸青茶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鲜叶本身的风味,加工工序少,矿质元素因加工造成的损失较少,因而能更准确地表现出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选取道真蒸青茶样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85.29%。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5.189,贡献率为39.914%,根据主成分矩阵(表5),其中Sr、Fe、Al、Ba、Mn及Ca元素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特征值2.978,贡献率22.909%,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Zn、Cu;第三主成分特征值1.716,贡献率为13.203%,代表元素为Mg、Co;第四主成分特征值1.204,贡献率9.262%,Ni的载荷最重。将蒸青茶样依据样品编码依次以字母A~L为代号,选取主成分1、2绘制蒸青茶样在第1、第2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样品D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远高于其他样品,这是由于样品DZZ-4所含有的Sr、Fe、Al、Ba、Mn、Ca几种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余茶样,这可能与该样品单独来源于一个区域或者品种特殊相关。各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中得分值比较离散,样品K、H、I分布最为集中,其中样品H、I来源于同一区域,由此可知地域对茶叶中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选取主成分3、4绘制蒸青茶样在第3第4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2)。样品B在第3主成分上的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样品DZZ-2中Co相较于其他样品含量最高,而Mg元素含量则较低。样品E中Ni含量最高,因此在第四主成分上得分较高。

2.5炒青茶样主成分分析

对16个道真炒青茶样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79.916%。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5.289,贡献率为40.756%,根据主成分矩阵(表6),其中元素Al、Ca、Sr、Ba、Zn、V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特征值2.363,贡献率18.175%,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Cu、Co;第三主成分特征值1.503,贡献率11.559%,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Cr、Mg;第四主成分特征值1.132,贡献率8.707%,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Mn和Ni。将炒青茶样依据样品编码依次以T1~T16为代号,绘制炒青茶样在第1、第2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样品T14在第一,二主成分上得分远高于其他样品,这是由于样品DZT-14中的Ca、Sr、Ba、Al、V、Cu几种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余茶样,皆为最高,而Zn含量则低于其他样品,这可能与该样品品种特殊相关。样品T15、T16在图中分布较为集中,且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低于其他样品,这可能与样品来源于同一区域有关。可见茶叶产地和茶叶品种都对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选取主成分3、4绘制炒青茶样在第3、第4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4)。样品T3在第3主成分上的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样品DZT-3中Mg相较于其他样品含量最低,Cr含量最高;样品T5中Ni含量最高,因此在第四主成分上得分最高。唐偲雨[18]的研究表明通过特征元素差异可以对茶叶的产地及品种进行区分。蒸青茶叶和炒青茶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茶叶中矿质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各种茶叶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元素,表明通过元素差异可以对茶叶产地、品种进行判别。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2)

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主要是肥壮、紧结、卷曲,色泽砂绿,有各种自然花香味,香高味长,滋味醇厚甘鲜,回甘味强,汤色金黄、橙黄或绿黄,叶底青蒂绿腹红镶边,直观地说其品质风格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及制作工艺的发挥。

1 鲜叶质量是形成特色品质的内在潜质

鲜叶是制茶的原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制好茶必须有优质的鲜叶原料。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张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比例协调。

鲜叶质量的优劣与产地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性状、栽培管理措施等有着密切关系,鲜叶的内含成分都有一定差异。

海拔较高,茶园温射光多、气温低、温差大,有利茶树体内碳氮物质的代谢,水分充足,促进物质合成的酶活性增多,有利于鲜叶中积累较多的芳香物质。海拔低,气温高的,热量丰富,鲜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品质较差。安溪属亚热带丘陵区,全县有70%的茶园海拔在300~850m的范围内,其鲜叶持嫩性强,具有良好的制茶原料。

茶园如何用肥对鲜叶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多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鲜叶水浸出物和香气成分的总量。平衡施肥,可供给茶树充足的必需元素,所以茶园土壤性状好,制出的茶叶有浓醇、鲜爽的风格。安溪铁观音品质能保持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茶园平衡施肥,多施有机肥。

茶树合理修剪,生理机能增强,光合作用物质的合成积累增加,鲜叶品质相应提高。

合理采摘包括鲜叶采摘标准、采摘时间是安溪铁观音采制的特殊要求,以驻芽2~3叶完整嫩梢为最好。采摘过嫩不利于做青,易产生“死青”或造成香气低沉。采摘过于粗老,鲜叶内含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低,纤维化程度高,制成的茶叶香低味淡。采摘时间掌握在晴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进行,有利于制茶着香。否则,均达不到制茶要求。特别是根据芽梢形成蛀芽的不同时间,分批按采摘标准采摘后,也把枝梢上的新叶片采下,分批采制,这样不但可增加采摘批次,调节茶树生长期,还可确保鲜叶的匀净度。鲜叶原料优质、纯正、均匀、新鲜是制作优质茶的前提。

2 做青程度是决定特色品质的核心

做青是由摇青与摊青相间交替进行,是铁观音制作中最复杂、最精湛的工序,是形成特色品质的关键。做青过程实质上是半发酵的酶促氧化、水解、合成等生化的综合过程,表现在芳香物质的变化、蛋白质的水解、色素的变化等。摇青是“动”,控制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促进的过程,通过摇动擦破叶缘细胞,使叶背气孔缩小或关闭,改变水分散发的速度和方向,迫使叶细胞中的水分发生扩散,细胞间隙“充水”,促使青叶硬挺,青草水分渗透散发“拔水”,并进行一系列化学变化,使青叶呈柔软状态,“消青”,发酵红变,香气形成和显露,叶色转黄绿色。在做青过程中,随着“摇”与“凉”的进展,鲜叶气味不断发生变化,其叶像变化规律是青气由淡渐浓,继而青气逐渐减退,随之是清香逐渐变浓至花果香显露。做青适度特征:梗蒂饱,水青绿,叶脉明亮,叶肉黄绿,叶缘呈朱红色或带红点,叶面凸起,叶缘稍向背翻卷,叶质柔软,青草气退,显现花果香。

铁观音品质形成与做青时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室内温、湿度高低密切相关。如北风天,气温低、天气凉爽、湿度适中,制出的茶叶品质好。南风天,气温较高、天气闷热,制出的茶叶品质相对较差。冬风天,气温低、湿度大,制出的茶叶品质最差。就技术而言,摇青、摊青的次数和时间是依据气候环境、品种、水分含量、季节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每批茶青摇青4次,第一、二次宜轻摇,重摇会过早散发大量水分,使反应物质转化不充分,品质下降。第三、四次根据天气转变情况掌握适当重摇,转数逐次增加,摊叶厚度由薄渐厚,摊晾时间逐次延长,使水分散发和芳香物质二者转化协调,从而,形成较为理想的色、香、味品质。在低温条件下,应用轻摇薄摊长时间晾青,适度“拔水”的轻发酵,叶片破伤率减水,水分散发均匀,茶青进行较缓慢的生理生化作用,并保留更多的芳香物质,因而形成鲜香甘锐的香气滋味和汤色呈浅金黄或绿黄的品质特征。

掌握各个历程的摇青、摊青适度必须认真掌握每一次的量变和质变的叶态的各种变化,程度不足或过度都不可取。做青不足,给品质的香气、滋味留下臭青气或味涩,色泽暗绿色并呈硬肉状,做青偏足,香气淡飘或呈地瓜叶味,汤色偏红,显不出铁观音的特色品质。

秋、冬茶鲜叶叶质相对较薄,含水量较少,采用轻晒重摇的轻发酵,保持水分和茶青的鲜灵性,形成了翠绿芳香的“秋色、秋香、秋味”的品质风格。

3 杀青适时适度是形成铁观音特色品质的保证

杀青是铁观音“发酵”阶段的归结,是巩固发展阶段形成品质物质的保证。杀青时机的把握,在铁观音制作过程中具有“点睛”之功,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杀青前“发酵”适时的青叶由于叶温明显升高,在短时间内(15-20分钟)即表现为强烈的浓郁香气,叶色迅速转为青黄绿色,此时,及时通过高温杀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使低沸点的青气味受温湿热作用挥发散失,高沸点的芳香物质显现出来,方能最大限度确保和增进茶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杀青过早,青味尚未褪尽,造成香中带青味,滋味 ,杀青过迟,造成香气低沉。因此,适时杀青是铁观音色、香、味的巩固与发展的关键。

杀青程度的掌握是影响杀青效果的重要环节,依据不同的做青叶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高温杀青叶的翠绿色泽,提高香气的清新和鲜爽度的保证。但温度过高或程度过头了,易于炒焦或不均匀,温度过低,青味难以熟化,滋味有青涩感或青黄味,低温长时间杀青,还会使青叶再发酵,产生不正常红变,青叶泛红,品质下降。杀青适度的叶子特征,是叶色由青黄绿转为暗黄绿,叶张皱,失去光泽、无焦边,手捏有刺手感略成团,稍有弹性,气味清纯,茶青减重率为35%-40%。这样,充分保持和发挥了铁观音的特色品质。

诚然,晒青、包揉、烘干等其他辅相关因素对茶叶品质是有影响,但很大程度上鲜叶质量、做青程度、杀青适时适度才是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的突出特点,更是铁观音特色品质构成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才形成了色、香、味独特的安溪铁观音,深受人们喜爱。

参考文献

[1]林雄毅,谢南松.华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J].福建热作科技,2007(04).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3)

品鉴地点:福州市冶山路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

品鉴专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

茶品:铁观音、毛蟹、本山、黄金桂,都为2006年秋茶

茶样速记:茶样品种纯正单一。在外形上,这4种茶都是卷曲形的造型,颜色也基本上是墨绿色的。

品评器具:天平、110ml的钟形白瓷盖碗、150ml乌龙茶审评杯碗、自来水、电磁炉、不锈钢茶壶。

品评方法:分别从4种成品茶中用天平称取5g茶样。将茶样放入白瓷盖碗,为鉴评茶叶的香气及茶汤的颜色和滋味,不洗茶,直接用自来水冲泡。

同样在安溪,每座茶山所生产的铁观音或者黄金桂等茶类,都可能有不同的香气与滋味,本文仅就普遍性的特征作出鉴别。

品鉴报告

铁观音,原产西坪松岩头、尧阳,于公元1725 ~1736年间创制。

外形: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向叶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新工艺中,红镶边大多已经去除)。

内质:香气浓郁持久,音韵明显,带有兰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椰香等各种清香味;茶汤金黄、橙黄,滋味醇厚甘鲜,稍带蜜味,鲜爽回甘。

叶底:枝身圆,梗皮红亮,叶柄宽肥厚(棕叶蒂),叶片肥厚软亮,叶面呈波状,称“绸缎面”。

最核心特征:干茶沉重,色墨绿;茶汤香韵明显,极有层次和厚度;评叶底发现肥厚软亮。

黄金桂,又称黄Γǖ),原产于安溪罗岩,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0~1860年)创制。叶片很薄,叶片未采摘时颜色就已经偏黄。

外形:条索细长尖梭且较松,体态较飘,不沉重,叶梗细小,色泽呈黄楠色、翠黄色或黄绿色,有光泽。有“黄、薄、细”之称。

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或浅黄明澈。香气特高,芬芳优雅,常带有水蜜桃或者梨香,滋味醇细鲜爽,有回甘,适口提神,素有“香、奇、鲜”之说。

叶底 :黄绿色,叶片先端稍突,呈狭长形,主脉浮现,叶片较薄,叶缘锯齿较浅。

最核心特征:干茶比较轻;传统黄金桂的茶汤有水蜜桃香味;评叶底,发现叶片薄,呈狭长形。

本山,原产安溪县西坪尧阳,约公元1870年发现。

外形:条索尚肥壮,紧结,较沉重,叶梗红亮,细瘦整齐,尾部稍大,枝骨细红亮,称“竹子枝”(但在成品茶时梗已剪除,基本见不到了),叶片色泽乌润呈熟透的香蕉皮色,砂绿偏细。

内质 :汤色呈橙黄色或清黄色,味清纯,略浓厚,香气类似铁观音带兰花香或桂花香,但较清淡。

叶底:黄绿色,叶尾尖薄,长圆形,叶面有隆起,主脉略细稍浮白。

最核心特征:虽然外形汤色与铁观音最为接近,但没有铁观音特有的观音韵。评叶底发现叶片主脉细小,在叶蒂处叶形呈削尖形,而铁观音为弧圆的腰鼓形。

毛蟹,原产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溪福美大丘仑,民国时亦称“毛外”。

外形: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芽叶嫩,多白色绒毛,俗称白心尾,色泽乌绿,稍有光泽。

内质:汤色呈清黄或橙黄色,滋味清醇略厚,香清高,称“清花味”,类似茉莉花香。

叶底:叶张圆小,中部宽,头尾尖,呈椭圆形。叶缘锯齿深、密、锐而且锯齿向下钩,似蟹壳之锯齿,叶片较薄,主脉稍浮现。

最核心特征:查看干茶的形状,很容易在一堆干茶当中看到有星点的白毫(白心尾);评叶底时发现茶叶锯齿明显,锯齿点为红色。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4)

1茶叶品牌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产茶大国,茶产业历史悠久,茶资源丰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茶叶的国内和国际贸易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经济增长迅速,茶叶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茶叶品种较多,茶叶消费者由于自己的喜好以及主观意识影响都有固定的茶品选择,对某种茶叶品牌形成固定依赖,所以茶叶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成为茶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可以简单认为是企业的符号、设计、标记,直接目的是便于消费者便于辨认出茶产品的来源,与其他茶叶销售竞争者区别开来。品牌对于企业来讲是产品质量、服务、信誉等的综合反应体,是企业产品质量得到认可的标志,反映着企业形象、文化、精神以及企业竞争力。企业品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已经成为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标准,其作为企业的巨大无形资产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茶叶品牌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显。“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之一,该品牌创立于1892年,其每年的销售量占全球茶品贸易量的40%左右,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其一个品牌的年销售额就超过我国一年内茶叶的出口值。由此可见,茶叶品牌在茶叶经营者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茶叶经济竞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茶叶品品牌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名茶、好茶因为没有品牌包装而失去应有的市场,所以茶叶牌建设和发展是我国茶产业发展战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基于知识产权法的茶叶品牌建设

建设茶叶品牌可以提高茶叶消费者的忠诚度,扩大产品营销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是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品牌时代环境下,拥有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品牌与市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凸显自己就要以品牌为中心,围绕品牌展示营销活动,由品牌发展带动企业发展。品牌属于商业用语,从法律的角度上分析,企业品牌在本质上其实就是知识产权,在西方国家,知识产权被称为是智慧财产权,并定义为“相关主体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地域性以及独占性等特征,包括商业秘密、商标、专利以及地理标志等。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增值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革命改变了工业革命以后以物质性资源为主导的资源形态,如果依旧依赖物质性资源将会使国家经济止步不前。例如在茶叶的营销过程中,茶农的种植以及小企业的简单加工所获取的利润相对于茶叶复杂加工以及现代化包装中获取的利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这就说明了茶叶品牌(即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第一,品牌专利。在我国的《专利法》中,专利是指“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专利可以是一种产品、可以是一种生产加工方法,也可以是一种技术方案。茶叶相关专利主要体现在茶叶的深加工过程以及茶叶包装过程中,在传统加工基础上采用高科技手段对茶叶中的关键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等处理的过程就是对茶叶的深加工,当前深加工处理后获得的产品有冰茶、红茶、速溶茶、茶多糖、茶氨酸、茶多酚等等产品,这些经深加工得到的茶产品具有各种神奇功效,被广泛用做制造医药、化妆品、食品以及日用产品的天然原料。茶产品的外观设计主要包括产品形状设计、包装图案设计等,另外还包括存放茶叶的容器设计,所以茶叶的的外观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专利意识增强,我国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茶叶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制定专利战略,加大对产品开发以及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及时通过申请专利保证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独占地位。第二,品牌商标。商标是指企业经营者为了与其他经营者产品(或者服务)区分开而在自己产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一种专业标志,商标的形式可呈多样化,由文字、符号、图形、颜色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简单、易于识别,能够迅速将商品区分开是品牌商标直接目的以及重要特征。对于茶叶经营者来讲,商标就是品牌的主要载体,茶叶品牌的保护关键就在于对企业商标权的维护,所以茶品牌的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商标的保护以及商标的发展上,一个成功的商标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引导企业走向更长远的发展。英国茶品牌“立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创业史,企业产品利用品牌效应可以提高出售价格,可以进入高级场所,而我国的茶品由于缺乏品牌包装而处于劣势,由此可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第三,地理标志。“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福建铁观音、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特色名茶,这些名茶品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茶产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最终成就了茶叶的优良品质。这些茶叶多是以茶产地命名,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茶产地的名字也就成为茶叶的代名词。知识产权上规定“将表示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区,该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称为地理标志”。对于茶叶来讲,地理标志具有3方面特征,一是表明茶叶来源;二是茶叶品质独特,具有较好声誉;三是茶叶的独特品质归因于茶叶地理来源的特殊性。茶叶地理标志与商标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表明了企业与其他经营者的区别,表征着自己独特的品牌建设之路。第四,商业秘密。企业的商业秘密主要是指企业的秘密技术,包括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诀窍、专有技术、非专利技术,另外还包括企业的秘密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主要包括经营信息以及技术信息,具有秘密性、实用性以及保密性特征。在茶产品的生产经营中,企业总有一些不适合申请专利或者公开的技术信息,此时就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对此类信息进行保护,这样不仅可以吸引顾客,避免品牌资源流失,同时也是扩大品牌效应的有效手段。

3茶叶品牌的发展

茶品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品牌的维护以及品牌的推广。茶叶品牌的维护要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坚持以质取胜,把好产品质量关,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品牌表征着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同时也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支撑,所以茶叶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要狠抓质量,同时实行无公害生产;二是要加强品牌意识,以品牌求生存、求发展,将品牌意识融入到整个生产经营中,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做到“视品牌如生命、爱品牌如眼睛”;三是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制度,以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将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视为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品牌的推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品牌宣传,经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宣传让消费者进一步认识品牌、接受品牌,以便取得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二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多参与社会组织活动,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忠实度;三是要注重诚信,做到“来者是客,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明码标价”,以诚信促进品牌发展;四是在内销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扩展国内外市场;五是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于茶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政府部门要引起重视,给予一定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的茶叶品牌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为茶品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保护茶叶品牌的合法权益,促进茶叶品牌长远发展;六是实施品牌发展多元化战略,结合人们的物质需求进行品牌延伸,例如同种茶叶产品不同花色的设计,从茶叶食品、茶饮料、茶礼品等等多个方向推出不同花色品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拓宽品牌的市场领域,提高品牌效应。

4结语

以上是对基于知识产权法的茶叶品牌建设与发展的简单探讨,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茶品牌建设不容乐观,为了充分发挥茶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茶叶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建设和发展茶叶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中国茶叶品牌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卢秀龙,吴声怡.基于消费者的茶叶品牌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57-160.

[2]韦玲勇,刘晓东,罗小梅等.广西茶叶品牌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4,(4):202-204.

[3]陈旭军.设计中国茶叶品牌、掌握市场主动权和品牌话语权的发展路径[J].福建茶叶,2010,(3):54-59.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5)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6)

1 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 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 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 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 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 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 对40个茶树品种(系) 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 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 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 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对湖南8个地(市) 规范化栽培茶园1~18 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 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 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 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 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 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 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 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 茶树类型不同, 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2.3 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 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 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 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7)

古人对岩韵的认识,由来已久。

唐代,茶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有人认为“侯”在古时候是一种尊称,在这里描摹茶叶,就是对茶叶一种拟人而充满赞赏的说法。“晚甘”是指喝完以后回味甘香馥郁,不是当下的感觉。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五个茶饼很好,但不是入口就能够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这个茶是请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声雷响的时候才能摘,长在九曲溪边,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环境特殊的内质使它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妙感觉。”

从此,“晚甘侯”就成为武夷茶的代名词,而这一称呼,不仅与周敦颐把莲花称为“花之君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关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坡曾写诗《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赞美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元代武夷山人赵若执有“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之句,将武夷山所产茶称为石乳。明代建州学者吴拭在《武夷杂记》中说:“余试少许,制以松萝法,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三德具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这算是对“岩韵”体验的一种笼统的概括。

岩韵最早明确提出,实际上是在清代。据说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武夷岩茶,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诗《冬夜煎茶》:“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骨鲠”指的就是岩韵,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岩茶的精妙所在。

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武夷岩茶“清芬扑鼻舌有作甘。……如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丽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这是他将岩茶与龙井茶和阳羡茶所比较后,而得出的结论。

晚清名人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梁章钜的确是参透了武夷岩茶的精髓,他归纳的“香”、“清”、“甘”、“活”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自外而内,道出了武夷岩茶品质的4个不同境界。而“活”的境界,不仅要靠舌头,更是要靠心灵的感悟才能达到。

梁章钜对武夷岩茶的评价,沿用至今。尽管后人将四字顺序颠倒为“活、甘、清、香”,但意思没有根本变化,其仍被很多人当做是评价岩韵的标准。

今人说岩韵

古人对岩韵的感受,已经超过千年。而现代人又如何看待岩韵呢?

让我们听听一些武夷岩茶爱好者们的声音。

小范(茶客):

武夷岩茶的典型感官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其实也就是忠于“岩韵”。“岩韵”只存在于岩茶中,而且只存在“正岩”茶中。所谓正岩茶,指的是今武夷山风景区70平方公里地区所产之茶,其中又以“三坑两涧”为核心。“岩韵”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所以有些人干脆主张“岩韵”就是“地土味”。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土味本身,而在于如何才能体验到地土味?从未品饮、很少品饮,或者只饮岩茶而不知他茶的人,是无从谈岩韵的。只有经常品饮岩茶,并能与其他茶类进行比较的人,才可言岩韵。

黄意生(资深茶人):

用“香、清、甘、活”来概括岩茶的特征显得有些牵强,任何茶都有它的香味。岩茶的甘甜味应该更能说明它的本质特征。岩韵其实是武夷山的一种特殊的地理标志,是深藏在茶汤中的一种深度的、沉重的味道,与武夷山特殊的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说过,岩茶中透着一股岩石的味道。这应该就是“岩韵”。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指一种饮茶者品饮岩茶时的特殊感受。

吴道芳(茶叶研究者):

说起“岩韵”,应从武夷山的地质构成说起。武夷山是丹霞地貌,茶树生长在富含水分的石乳岩中,能吸收大量的矿物质,所以岩茶中会有一股岩石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三泡”后会更加浓郁,香浓甘甜、厚重。

黄智源(干部):

“岩韵”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是武夷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要领会“岩韵”应用心去感悟,必须了解、热爱岩茶。

巩志(茶人):

对岩茶韵味的解释,有人说得玄奥,让人难以捉摸。得茶细细品尝,也难解个中之味。实际不是难以捉摸,只要掌握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特征,通过品尝滋味过程,掌握住武夷岩茶的品质风韵就能破解个中韵味。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的极品之一,其味甘泽而香气馥郁,去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冲泡后,汤色橙黄、清澈艳丽,香气馥郁,带兰花香,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爽口。武夷岩茶的品质风格讲究韵味,武夷岩茶的韵味,来自“山川精英秀气”、“岩骨花香”也就是来自得天独厚的武夷山生态环境。

朱陈松(茶业经营者):

说起乌龙茶(青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韵”这个字,它是乌龙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乌龙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岩韵”是什么?“岩韵”一词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释“岩韵”的含义?现己无从查证,日前流行也众说不一,有的说有豆浆味,有的说有粽叶味,有的说是青苔味,有人说“岩韵”没人能说得清楚,也有的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做茶的茶师也只能泛泛地说是汤水厚、杯底香浓、茶汤滋味中有骨头等。确实,“岩韵”难以捉摸,无法说透它的奥秘所在。但我认为“岩韵”的形成,还是由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制作工艺、制茶时的气候等因素相辅相成、有机组合来体现的。

专家谈岩韵

姚月明

著名茶叶专家

关于武夷岩茶的“岩韵”,一些武夷岩茶研究专家也给出了他们的意见。

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那样,或以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生长在武夷山的鲜茶在独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不同品种都有自己不同的品种香,香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黄贤庚

茶文化专家

“岩韵”二字,可能是从民国福建示范茶厂林馥泉茶师《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七章“科学之审评”中的“山骨”、“喉韵”及“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的“山骨”、“岩骨”中衍化升华而来的。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岩韵”?众说不一。有的说它有品种香,有的说它是地土香,有的说它具有风土香,有的说它具“香清甘活”,有的说是石头味,有的说是粽叶香,有的说是青苔味,有的说是“杯底香”,凡此等等。

其实,武夷岩茶之“岩韵”是有其具体表现的,可以通过口鼻感官体味出来的,并非虚无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武夷山茶乡,自古以来茶农就用“岩味”厚薄来区分岩茶的优次。当然“味”是比较好感觉和好表达的。经专家、文人上升为“岩韵”后,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诠释。

如今在不少名茶中,也嵌上了“韵”字,如安溪铁观音之“音韵”,普洱茶之“陈韵”,潮安凤凰水仙之“山韵”,台湾冻顶乌龙之“喉韵”,岭头单枞之“蜜韵”,黄山毛峰之“冷韵”,西湖龙井之“雅韵”,等等。这些茶韵当都有其内涵,只是有的易于感觉,有的难于言传而已。

以铁观音与武夷岩茶较之,前者既是一种茶树品种,又是一个商品茶品牌,其“音韵”当以品种香味为主;武夷岩茶则以生长独特地域为主,因为岩茶:一是界定了生长在武夷山市内,二是此范围内自然环境独特,三是武夷岩茶是个总称,包含了多个品种(有的滋味、香气不同),所以说“岩韵”当是武夷岩茶共有的独特风格。

武夷山茶农、茶人评论武夷岩茶的感觉有:“不轻飘”、“有东西”、“有骨头”、“厚重”、“长久”、“齿颊生香”、“过喉”等朴实的表达。总之,武夷岩茶有其独特风格。乌龙茶泰斗张天福高度归纳其因果是“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遂使岩茶具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

我认为,在以上岩茶特征中,最为突出、最优异,有别于其他乌龙茶的感官味觉,概括起来即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即:茶水厚重,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南强

知名作家、国家一级评茶师

岩韵首先要从感官上体会,综合岩茶的色、香、味。“活”,应是岩韵的最强表现。可以理解为“活蹦乱跳”,如同充满生命力的鱼儿在激流中冲浪;可以理解为“变化多端”。先苦后甘,先有强收敛、再转清爽。每泡茶汤的香与味都有变化,浓香藏在滋味里、品过之后满口流香。可以理解为“源源不绝”。岩茶的香与味,往往可以保持相当长久。热喷香,温更甘,冷回韵。尤其是在茶汤凉了之后,香与味下沉凝结,品味起来,好像鱼翅汤似的,有韵在水中源源不断地回旋着。还可以理解为“回肠荡气”。好的岩茶,而且力度劲锐。常常是三杯下肚后,上下通气,神清气爽,一身轻松。“岩韵”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指一种饮茶者品饮岩茶时的特殊感受。

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如果品茶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茶,对岩韵的理解就又会更上一层楼。从某种角度来说,“岩韵”是人与茶在互动过程中的一种感悟。体验岩韵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岩茶时的审美过程。品茶者对岩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养越高,在品茶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美感越强。到了这个层次,岩韵就很难用某一两种感官感觉来概括和形容,而只能用心去体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美妙境界。

刘国英

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砂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岩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被称为品种特征,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就是品种特征。但“桂圆香”就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火功味、渥味、烟味、酸馊味或青味、陈味等当作“韵味”,这是不对的。

岩韵(环境特征)。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同等条件下,茶树品种不同,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陈德华

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说起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岩韵”两个字,它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最常用的两个字,武夷山外的乌龙茶则不用“岩韵”来说明品质的优劣,即使是与岩茶产地近在咫尺的地方(建阳、建瓯)也不例外。

“岩韵”是什么?目前流行的说法不一。有说似豆浆味,有说像粽叶味,也有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资深的茶师也只能说汤水厚、有骨头,杯底香浓。武夷岩茶专家也承认“岩韵”难以捉摸,无法说透它的奥秘。综观所述,说者大多使用一些形容词句,听后令人觉得虚、玄,不真实,最后还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理解“岩韵”的含义,又无法用理论来阐释,故而答非所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名句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岩韵”的含义。首先从武夷岩茶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来解释,其结果是: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韵=武夷地土香。目前我国乌龙茶中,安溪铁观音有用“音韵”来描述它的特色,但“音韵”也只单纯用于“铁观音”这一品种,本山、黄旦、毛蟹等品种并没有使用。近年来广东“岭头单枞”茶则用“蜜韵”来阐述该品种的特色。其中提到产地不同对“蜜韵”的影响,它与“岩韵”、“音韵”相比,更容易感觉出物质的存在。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9-2154-03

襄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品质优异,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茶主产县是中国高香型绿茶的典型代表区域,所产茶叶具有“高栗香、滋味醇、 汤色亮、 耐冲泡”的品质特征,广受消费者青睐,因其具明显的地域性,故称之为“襄阳高香茶”[1]。2012年“襄阳高香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高香型名茶”。

襄阳高香茶自然品质好,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襄阳市茶叶的自然地理和天然品质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适制襄阳高香茶的专用茶树品种。襄阳市茶园茶树以群体品种为主,因群体品种大多发芽不一致,且夏季容易形成较多的紫芽,使鲜叶适制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襄阳高香茶“高栗香”的品质特征。为了更好地发挥襄阳高香茶品质优势,提升襄阳高香茶产业效益,从适制襄阳高香茶的专用无性系茶树品种入手,围绕襄阳高香茶“高栗香”选择国内名优绿茶品种[2],同时兼顾抗寒性强的茶树品种。鄂茶1号、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均是国内制作名优绿茶的良种,在襄阳周边茶区均有种植,适应性较好,因此选择这4种茶树良种作为参试品种[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无性系茶树品种鄂茶1号、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本地群体品种筛选单株为参试品种,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茶苗均为一年生扦插苗[4]。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7年3月在保康县荆山锦茶业公司螺丝沟茶园(海拔600 m)和谷城县五山镇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茶场(海拔350 m)进行。保康县荆山锦茶业公司螺丝沟茶园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pH 4.99;谷城县五山镇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茶场土壤类型为黄棕壤,pH 5.5。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小区面积50 m2。种植方式为双行条植,大行距130 cm, 小行距33 cm, 丛距33 cm,每丛3株[5]。

1.2.2 鉴定指标和方法 ①移栽成活率:12月中旬补苗一次,每月调查存活率。②春茶萌发期:从定植后的第三年开始观察,连续4年春季从剪口下的第一个越冬芽萌动开始,一直到一芽三叶展开止,每两天观察一次,每小区固定6个观察芽,各物候期均以50%通过为标准。③产量测定:从定植的第四年起,连续3年各品种均按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标准采摘记产。④抗逆性鉴定: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进行鉴定。⑤品质鉴定:定植后第四年起,连续3年按一芽二叶的标准采样[6]。春茶制作烘青绿茶, 以感官审评进行品质鉴定[7]。

茶样理化指标经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实验室检测;水分测定用10.3 ℃恒重法;茶多酚测定用福林酚法;氨基酸总量测定用茚三酮比色法;水浸出物测定用全量法;可溶性糖总量测定用蒽酮比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茶树移栽成活率

各品种茶树移栽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定植后乌牛早、龙井43两个品种的成活率略低于对照,鄂茶1号、龙井长叶、群体种成活率高于对照。

2.2 各品种茶树春茶萌发期比较

连续4年对各品种茶树春茶萌发期的观察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与福鼎大白茶种相比,乌牛早一芽一叶期比对照早11 d,龙井长叶和鄂茶1号分别比对照早7 d和5 d,龙井43和群体品种与对照相当。

2.3 各品种茶树产量比较

各品种茶树产量(以干重计)测定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鄂茶1号、龙井长叶分别比福鼎大白茶增产37.62%和34.40%,乌牛早和龙井43产量虽较对照种增产,但增产幅度不显著。群体品种产量不及福鼎大白茶。

2.4 各茶树品种制茶品质比较

经过连续3年的品质鉴定,各茶树品种制茶品质比较结果见表4。由于采用烘青加工茶样,5个茶树品种加工的茶样外形色泽均绿润,区别不大。5个茶样汤色得分均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制作的茶样汤色嫩绿明亮,得分明显高于对照,5个品种茶样叶底得分与对照差别不大。鄂茶1号、龙井长叶制作的茶样栗香持久,达到了襄阳高香茶“高栗香”的要求,乌牛早制作的茶样属清香持久型,不能凸显“高栗香”的品质特征。滋味鄂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和群体种均达到“鲜醇爽口”的品质要求,其中鄂茶1号得分最高。

氨基酸是影响茶叶滋味的重要因素,酚氨比在10以内适制绿茶,酚氨比越低代表茶样滋味越好,含糖量较高对内在品质如滋味、香气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表5结果看,鄂茶1号、龙井长叶制作的茶样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较低,含糖量较高,较适合制作高香茶的品质要求。

2.5 各品种茶树抗逆性比较

襄阳茶区属于江北高纬度茶区,春季倒春寒和夏秋季高温干旱不利于茶树生长。从表6可以看出,乌牛早抗寒性略差,其他品种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的抗寒性相当。2012年7月上旬至9月下旬连续高温,致使部分品种芽叶萎枯,从各品种抗旱性可

以看出鄂茶1号抗高温性强,其他品种抗高温性一般,与对照种相当。

3 小结

鄂茶1号具有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成园快、繁殖系数大等优势[9],抗寒、抗旱、病虫能力优于福鼎大白茶,育芽能力强,生长势旺;丰产优势明显,试验期间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7.62%。制绿茶外形肥嫩,色泽绿翠,汤色绿亮,栗香持久,滋味鲜爽,叶底黄绿明亮。龙井长叶育芽能力特强,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芽叶短壮,茸毛少,叶绿色,抗寒性强;但抗旱性稍弱,持嫩性较差。产量高,试验期间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4.40%。制绿茶色泽翠绿、香郁持久、味甘醇爽口。这两个品种可选做适制襄阳高香茶的专用无性系良种,在襄阳高香茶产区推广应用。

襄阳高香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襄阳高香茶适制性品种、栽培和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了襄阳市茶区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全市适制襄阳高香茶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约3 300 hm2,示范区内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已达85%;改进升级了襄阳高香茶加工工艺,指导建成了6条国内一流的高香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显著提高了襄阳高香茶品质,扩大了襄阳高香茶的市场影响力,该项目整体研究与应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促进襄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继军,张耀华,唐前勇,等.鄂北地区早期利用茶叶历史的详考[J].茶业通报,2010(4):187-190.

[2] DB4206/T 66-2011,襄阳高香茶生产技术规程[S].

[3] DB42/T 892-2013,襄阳高香茶栽培技术规程[S].

[4] DB42/T 897-2013,襄阳高香茶[S].

[5]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 李晓贤.高香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前言

农产品的品牌构建,既是当前农产品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品牌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05年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体现农产品品牌构建重要性,近年来,浙江全省全面贯彻两创总战略;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厅等各部门地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思路与途径,“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等。浙江茶叶作为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取得了显著发展,浙江绿茶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茶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全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78个、绿色食品1081个。

为了调研我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分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应用条件和效果,本文以浙江绿茶的“母子商标”模式为例,组团赴浙江省11个市县农业局、供销社、茶叶协会、专业合作社、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公司、农业企业等单位及生产基地等地方深入调研我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管理,在分析区域公共品牌现状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涵义及优劣势

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品牌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区域公共品牌模式;一是企业商品品牌模式。

1.区域公共品牌模式

区域公共品牌模式是指某一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它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区域性,带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二是品牌效应,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价值的区域资源优势,如浙江安吉白茶。

区域公共品牌具有农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和质量信誉保证。品牌管理者通过品牌战略打响品牌后,分散农户能够以最少的成本共享公共品牌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区域公共品牌的劣势在于品牌的使用和维护。区域公共品牌指向的是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生产者,分散使用品牌如何有效管理,容易出现一盘散沙、形不成拳头的局面,因此,行为自律就成为保护区域公共品牌的最根本办法。

二、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现状

(一)农产品品牌运营模式的现状

以茶叶为例,浙江是我国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大省,茶业经济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从茶叶生产水平看,浙江茶树良种化、每亩效益、机采机制、茶厂改造、茶叶品牌、茶农组织化程度等产业化水平居全国领先;从茶叶生产能力看,浙江占了全国20%产值;从茶叶出口创汇看,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的70%,年创汇3亿美元;从经济结构看,浙江绿茶中名优茶占绝对主导地位;从品牌建设看,浙江省2001年提出实施茶叶名牌战略,2004年,浙江省又推出十大名茶评选,把品牌整合推向了高潮,全省现拥有省级名牌茶叶36个,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问题

茶叶区域品牌在整合品牌资源,联合小规模生产的力量,在政府的推动下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和一个区域的茶叶强势品牌等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区域品牌的不断发展,其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可能有四大问题。

1.品牌的指向问题。所谓区域品牌模式,大多实行的是大品牌下(区域品牌)冠名生产主体各自小品牌的“母子商标”形式。这种形式在实际市场行为中,各生产主体借助区域品牌,能以最小的成本迅速扩大市场,但是也会在市场行为中强调白己企业的“小品牌”(子商标),“母子商标”模式实质是一个商品有两个品牌。因此,很容易造成商品品牌指向的模糊,从而进一步造成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的混乱,更为严重的是,长此以往会淡化区域品牌的概念。最终使得辛苦创立的区域品牌可能沦落为某一区域名茶的代名词,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浙江省的龙井茶。

2.“公地悲剧”问题。“公地悲剧”核心是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就茶叶区域品牌而言,由于品牌的使用者不是品牌的所有者,其结果会出现“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负责任,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因而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品牌使用者对品牌不爱护,使用不负责任,不计后果。二是短期行为,竭泽而渔,谁都想从这个品牌中得到利益,而谁也不愿为之付出的心态最终导致“公地悲剧”。

3.“柠檬市场”问题。茶叶质量鉴定的专业性很强,一般消费者很难辨别茶叶的好坏,因此在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所有共享区域品牌的生产经营者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管制措施,往往会有一些经营者向市场提供劣质茶叶产品,采取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由于消费者难以在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作出判别,于是消费者就倾向以较低价格去购买低质量产品,而使用同一区域品牌的高质量茶叶产品由于价格高就难以售出。久而久之,市场上就充斥大量的低质量茶叶,从而产生“柠檬市场”效应。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使优质茶叶的市场难以扩大,茶叶质量难以提高,从而导致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成为一个难题。

4.龙头企业的壮大问题。龙头企业是品牌的实施主体,这一点毫无疑问。一个品牌能取得成功必然有一个龙头企业在支撑。然而区域品牌由于品牌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品牌的市场具有分割性,这种市场的不断分割直接导致龙头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因此说,区域品牌难以形成大的龙头企业。这从浙江省茶叶企业的现状可见一斑,浙江省名茶品牌很多,但缺乏大的茶叶企业,浙江有十大名茶,但消费者对茶叶企业却印象模糊。

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

(一)什么是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

以浙江绿茶“母子商标”模式为例,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际运作过程中,本文归纳提出由政府部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品牌培育主体组成的“四位一体”联动运作模式。

各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都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主体,这些主体为农产品品牌发展起着龙头的作用。合作社是生产前沿阵地,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而龙头企业则是品牌建设的桥梁、纽带,是构建品牌的核心。行业协会在品牌整合、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和行业代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推进者。政府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构建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加强以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为核心的品牌商标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自主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支持。

(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实施条件:以浙江绿茶为例

茶叶区域品牌是目前全国各地普遍采取的一种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各地政府实施茶叶品牌战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茶叶区域品牌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是茶叶产品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因素。

1.茶叶品质特征的区域性。茶叶生产对自然条件和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茶叶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气候、栽培方式等因素,会形成具有特有品质特征的茶叶产品,从而形成茶叶品质鲜明的区域特征。从目前已有的茶叶区域品牌看,其品牌价值往往与该品牌的生产地点密不可分。区域品牌包涵了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等内涵。脱离了特定的区域,这些产品就会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品牌价值。如浙江的龙井茶、安溪的铁观音等,一提起这些品牌就会使人联想到这些品牌的地理条件、人文历史、品质特征等因素。因此,茶叶品质的区域性对形成茶叶区域品牌具有必然性。

2.茶叶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经营同其他农产品一样,仍然处于小规模分散性生产的格局,农户和从事茶叶批发零售的个体户仍然是目前我国茶叶经营活动的主体。这些非企业化的小规模经营主体,要承担品牌建设的主体,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是不划算的。这就要求在同一区域条件下,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的区域品牌成为分散经营主体的共同选择。

3.建立茶叶产品消费认知的需要。茶叶产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靠感官来评定,专业性很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在购买茶叶产品时,判定其品质的好坏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消费者是认品牌、认地域来购买。对茶叶这种品质特征隐蔽性很强的产品,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品牌,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一个概念上的认知,而区域品牌更能使消费者联想起茶叶产地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因此,对茶叶这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产品来说,区域品牌就成了茶叶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的一种共同趋向。

结论

本文提出和论证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的“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具有比较强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指导价格使得区域公共品牌发展,促进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后将进一步深入调研和验证除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在其他农产品应用“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叶培群(1976-),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老师。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10)

3、乌龙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典型的乌龙茶的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以“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凤凰单枞”等最具代表性。

4、白茶,白茶由芽叶上面白色茸毛较多的茶叶制成。白茶满身白毫,形态自然,汤色黄亮明净,滋味鲜醇。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寿眉”、“白牡丹”等。

茶叶的品质特征篇(11)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095-01

广西南山白毛茶是国家优良的地方品种,距今有600年的栽培历史,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六堡茶等多种茶类,是适合推广的广西当地特有良种。南山白毛茶品质独特优异,是广西历史名茶,1810年被列为全国24种名茶之一[1];1822年于巴拿马国际农产品展览会上获银奖[1];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1];1945年,在新加坡国际茶叶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近年来,挖掘出的各类茶叶产品得到专家及消费者的青睐,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初显出南山白毛茶产业化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品牌优势。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对南山白毛茶的生产开发,目前茶园失管,茶树衰老,茶树品种严重退化,品性混杂,极大地影响了南山白毛茶的产量和品质,无法进行产业化推广。随着人们对南山白毛茶的认识,栽培的人员越来越多。为保证纯度,防止种性进一步退化,对南山白毛茶进行提纯复壮非常迫切。2009年以来,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茶企业对广西南山白毛茶进行提纯复壮探讨,摸索出一套茶树提纯复壮技术,现总结如下。

1茶园的提纯复壮

1.1茶树品种调查

对南山白毛茶老茶树以及现有主要采摘茶园进行调查,掌握其主要特征特性。南山白毛茶属小乔木中叶型种,树姿半开张,分枝能力强,分枝密,节间长3.5 mm。叶片多呈水平或半上斜生;叶长8 mm,叶宽3.6 mm。叶形椭圆,叶色绿,光泽中,叶质较硬,叶面平滑或微隆,叶缘平直或微波,锯齿细锐较密,叶身内折,叶尖锐或渐尖,叶脉7~8对。嫩芽梢黄绿色,茸毛中,持嫩性较差,发芽密度中,一芽三叶长5.1 mm,重0.44 g。3月上旬萌芽,3月中旬开采,盛花期为12月中下旬,结实能力较强,种子成熟期为10月中旬。春茶鲜叶生化成分:水浸出物42.24%,茶多酚26.14 %,氨基酸4.32%,咖啡碱3.68%,儿茶素总量141.57%。

1.2混杂茶园改造

为改变现有南山白毛茶茶园品种混杂状况,全面提高南山白毛茶纯度,必须对现有茶园进行去杂除劣。根据南山白毛茶的特征、特性,从植株、叶形、叶脉、叶芽等方面进行鉴别,对茶园内的劣株如植株矮小、茎枝纤弱、芽叶颜色迥异、芽期不一、对夹叶多等不良状况的株丛或与南山白毛茶特征、特性有差异的植株进行挖除补种,以进一步提高茶园品种纯度。

1.3优良单株筛选

1.3.1筛选目的。从现有茶园的群体种中选择品种典型性强、综合性状更优或再现超亲的个体分系观察比较,选出优良单株进行繁育,以望选出优于原品种的新类型。

1.3.2筛选方法。通过对单株的茶树生物学性状调查、鲜叶的生化成分分析、适制性研究、优中选优,确定综合经济性状高于其群体水平或适制某个茶类的优良单株,其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筛选目标。研究表明,南山白毛茶适制性广、制优率高,可以加工高品质的绿茶、红茶等,结合广西土壤、气候特点及主要优势茶类,确定筛选的目标是高产优质的绿茶、红茶的优良单株。

(2)筛选高产单株。栽培经验表明,南山白毛茶理想高产株型是植株半开展,骨干枝粗壮,分枝较多,发芽密度大,中叶类,叶着生上斜,芽叶肥壮的株型。主要的筛选方法为:首先对现有的南山白毛茶园进行调查,选出一些树幅大、长势好、骨干枝粗壮、分枝较多的单株。然后对初选单株及群体种的发芽期、全年新梢生育期的长短、新梢生长速度与轮次进行调查,筛选出发芽早、休眠迟、营养生长期长、新梢生长快、轮次多的优良单株。再次对所选单株的芽头密度和芽重进行调查(在采摘面上固定若干测框,每季萌芽发盛期调查2次单位面积芽头数和百芽重),选择采摘面积大、分枝多、发芽密、“重芽型”高产单株。

(3)筛选茶叶品质好的单株。南山白毛茶单株的筛选是在成龄茶园中进行的,茶叶品质优劣的判定可通过采摘茶样进行加工、审评来判断,同时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和鲜叶的生化成分分析等加以验证、鉴别,筛选出品质好、制优率高的单株。南山白毛茶适制性多次研究发现,叶质柔软、叶色浓绿、芽叶茸毛多、叶片较长较厚、叶面光泽性好且微隆内折的单株可加工品质较好的绿茶、红茶;叶质柔软、叶色浅淡或泛紫、叶片较大、叶面光泽性好且微隆的单株更适合加工品质较好的红茶;鲜叶中儿茶素总量高,复杂儿茶素比重大,茶多酚与氨基酸比值大,多酚类、还原糖、水浸出物含(下转第98页)

(上接第95页)

量丰富的单株加工红茶品质较好[2];鲜叶中儿茶素总量低,简单儿茶素比重大,茶多酚与氨基酸比值小,多酚类、还原糖、水浸出物含量不要求过高,但咖啡碱特别是茶氨酸含量高的单株加工绿茶品质较好[2]。

(4)筛选抗性好的单株。在不同的季节,对单株的抗寒、抗旱、抗病虫性进行调查,筛选抗性较好的单株。

1.4对衰老茶园进行重修剪或台刈

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南山白毛茶茶园丢荒或失管,造成茶树衰弱,严重影响单产及品质,必须进行重修剪或台刈,重新培养树冠,恢复树势,提高产量与品质。半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改造:在春茶前利用修剪机,离地面高35-40 cm处剪去全部枝条;衰老茶园采用台刈改造:在春茶前利用手锯、台刈机、台刈剪等,离地面高5 cm处剪去全部枝条。

1.5加强培肥管理,发挥南山白毛茶最好的种性

为发挥南山白毛茶最好的种性,提高南山白毛茶茶树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施肥时采用多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的原则。按10.0∶1.0∶0.5的比例,将厩肥、花生麸、钙镁磷肥混合成原料,利用发酵剂进行无害化处理[3-4]。施用腐熟肥25.8 t/hm2加复合微生物肥90 kg/hm2,进行春、秋季2次追施商品有机肥。

2建立种苗繁育基地,推广纯种南山白毛茶

选择经提纯后品种纯度较高、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茶园作为采穗母本园进行无性扦插繁育,加强扦插苗圃的管理,在扦插后3-4个月后待茶苗充分长根后进行茶苗调查,发现杂苗、劣苗及时剔除,并在出圃起苗前去杂1次,保证品种的纯度。

3参考文献

[1] 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5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