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管理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41

高校管理措施

高校管理措施篇(1)

高校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基础,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率的标准。放眼世界,当下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因此国家也大大增加了对高校的投入。然而高校获得较大投入,却忽视了内部的管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资产的重复购置、闲置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造成巨大的资产浪费。这也是如此多的高校表示科研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投入,轻管理

高等教育的规模相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为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不仅加大了政策上的支持,也不断加大了财政上的扶持,除此之外,高校还通过企业赞助、校友捐款等途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然而,流入学校的资金并未得到有效分配和利用,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科研项目搁置或放弃,教学仪器得不到及时补充。这些现象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都时有出现,极大影响了资金效率。2.传统的管理观念要办好高校,不仅仅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要管理好整个高校的资产使用与共享。传统的管理理念使得很多高校在缺乏专业性管理的情况下随意处置资产,导致高校资产的分配和使用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资产产权界限不明

高校的资产产权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经营性资产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具有保值、增值的的特点,而非经营性资产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国家的行政任务或社会活动。前者的产权不清晰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如:有些高校为了弥补办学经费不足而置办校办产业,没有及时对学校资产的使用进行补偿。后者产权的不清晰将会导致权责不对称的现象,造成管理与使用脱节。而资产产权界限不清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未能按资产的不同形态进行合理配置,使得国有资产的权责不明、保护不力以及流转不畅;二是无形资产管理体系不规范,使得相关的发明、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账实不相符合

高校的账实不相符合主要在于对购进资产没有及时地按规定登记入账;对于处置的,没有进行及时地账务处理。另外,在资产分配和使用过程中资产的流失也是导致账实不相符的原因之一。

4.配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各部门之前存在着资金、人员的差异,配置不合理容易导致资产不足或过剩,资产到位不足容易导致项目无法开展,无法进行正常的科研活动,而到位过剩的容易导致腐败现象。总之,这会使得资产分布不均,配置效率低下。

5.使用效率低

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不科学的资产购置计划。高校资产是用来维持高校正常科研项目得以开展,盲目地借款购置或使用各类资金将会导致资产闲置或浪费,资产得不到合理利用,容易导致利用效率低下。

6.资产管理效益评估体系不健全

资产的使用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收入与支出应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作为资产使用和处置的重要依据,因此进行资产绩效评价是势在必行的。然而,许多高校对于资产仅限于管理,而很少进行评估,如在科研、教学的资产成本核算、计算折旧工作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得不到应用。

7.管理机构欠缺、管理制度不健全

如今,高校在资产管理这一方面主要由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负责,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资产的使用管理严重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隶属关系不明确,缺乏相应的配合和监督;另一方面各部门间横向联系差,办事效率低下,管理制度被搁置,无法落实,造成资产流失严重。

8.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偏低

首先,资产管理人员的招聘没有像其他职位一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难以开展工作。其次,资产管理工作在高校得不到重视,从业人员没得到专业的培训,甚至导致相关人员在购置器材时对仪器的基本属性和使用率缺乏了解。

二、优化高校资产管理的措施分析

1.转变资产管理观念

一方面,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已不再适用于现代高校的发展,重投入而产出得少只会让高校的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必须要努力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实现少投入高产出,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钱重物轻的观念,要把实物、货币、有形资产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所有权把握好、掌控好,把使用权使用好、落实好,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人员,提升员工素质。转变资产管理观念是进行管理的基础,关系到资产管理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转变管理观念要坚持从上至下的原则,涉及资产管理的全体人员都要做好转变观念的准备,树立各类资产的价值观,建立资产档案,增强产权保护意识。

2.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必须要建立资产三级运营管理体系,尤其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由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首先,应该建立学校层级的资产管理的统一机构,由学校领导负责,接受其他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无论对经营性资产还是非经营性资产坚持统一的法人责任,坚持权责统一的原则。其次,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资产的登记、验收、保管、使用等,对于报损、转让、变卖等的规定也要进行详细说明。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是资产使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要加强资产使用监督,固定资产要严格审查明细账,检查是否有个人非法占用的情况。

3.明确产权关系,明确责任

明确产权关系是管理清晰的重要前提,涉及财产的使用、占有、收益、出资、让渡等权利,各权利之间应当保持明确的责任关系,以保证流转顺畅。产权关系在整体产权管理的过程中作用明显。只有明确占有者所占有的资产,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私人占有、资产浪费以及腐败的现象。对于非经营性资产有偿性使用的转型,各个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支付资产使用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资产使用率;二是对于校办企业,要努力实现校企分离,形成产业的独立运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权关系也会发生动态性转变,这需要高校掌握好产权发展的度,把握产权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产权关系现代化,适应现代管理体系,如以租赁的形式出售使用权,即买方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高校资产投资的收益,也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4.规范绩效评估体系,提高使用率

如今,各高校都会以各种方式向国家、企业争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这说明高校并不缺资金、人员的流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会使得高校使用各方面的资产去从事一些与教育无关的事情,因此,一个健全的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刻不容缓的。财政主管部门应对高校进行及时的资产绩效评估,做好合理配置资源的工作,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注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也能给高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体现在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完善体系前,要健全资产购置、登记、使用、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法规,能够做到有规可循。在一个完善的体系下,管理人员越能够按照规则办事,避免出现资产随意处置的状况。

5.优化管理队伍,加强职业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优化管理队伍旨在增强管理的专业化、科学性,这意味着资产管理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将得到提高,如在科学仪器的购置上就不会忽略应有的指标,造成资产浪费。同时,奖惩激励制度应被应用到资产管理中,因为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率。新形势下,做好资产管理的工作已成为高校良好运作的重点,成为高校维持日常管理运营的重要保障。如今,时代的变化迫切地要求高校转变资产管理观念、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逐渐明确产权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作者:孔晓波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武.论国有资产管理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2000(3).

2.李侃,纪静.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若干顽疾及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8).

3.李国助.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Z1).

4.索俊颖.浅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5.吴民.论如何使高校资产管理不再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高校管理措施篇(2)

一、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概念及重要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概念

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主要是由教育资金所产生的通过数量反映的效率和效益等,是高等院校成效的总和。效率是指高等院校投入与结果两者之间的比例,用于反映资金使用程度;效益用于反映高校预计目标和经济收益实际情况。通过绩效来取代效益,用绩效来表明教育产出的效益情况。

(二)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顺应教育形势发展需求,以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为核心,针对各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更具体的要求。高等院校采取财务管理绩效对其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首先,高等院校通过财务管理绩效,能够使得高等院校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和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化,教育资金运用更加合理化,有利于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经营决策和发展水平;其次,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与整个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整体资金运用水平;最后,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是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财务支出绩效的主要内容,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用透明度,确保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绩效意识偏低

为更好顺应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部分高校已进入到扩张阶段,虽然高等院校规模得到了扩张,但其负债也明显提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经营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其从以往的靠国家投资发展,逐渐成为民办独立法人主体,从而使得以往的财务管理绩效难以适应当前高等院校发展的具体需求。高等院校的成立与发展体现在其社会效益方面,而民办高等院校的成立使其l展更倾向于经济收益的取得,这使得财务管理绩效发生了转变,且对该管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高等院校在经营方式上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在院校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整体意识,并且在高等院校资产管理中,其仅对办公数、教学设备以及桌椅等实物进行管理,对其他相关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不够重视,进而使得高等院校财务报表数据信息不真实,财务管理存在疏漏。

(二)资金收入分配情况较差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提升经济效益方面,并通过提高高校教职工津贴,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高校经济收益,然而这些措施会降低高校实际收入,使得高校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其资金使用情况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造成高等院校资金收入分配情况存在偏差。这主要由于一些高等院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并未与高校实际情况和专业教学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得高校内部收入与支出之间出现失衡,不利于高等院校的持续经营与良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成效。

(三)财务管理预算较为混乱

财务管理预算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的重点内容。从目前高等院校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而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预算不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较为混乱。各高等院校为了提高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成效,特别是在明确不同部门领导权力与职责过程中,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多次分配的现象,而这种多次分配预算将直接影响其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时,也容易造成高等院校不同部门之间财务预算混乱。比如高等院校各项管理经费运用,通常根据其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工作职责进行分配,各职能部门依据其职责制定相应的资金预算情况,并根据其相应的工作职责取得不同的管理资金限额。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内部不同部门和组织为了能够取得相应收益来确保高校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在资金费用分配过程中,并未采取一次性结算方式,而是通过多次分配来实现资金费用结算,这种做法严重降低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费用使用效率,并直接影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全面实施。

(四)财务管理体制建设不善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构建财务管理体制过程中,主要依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并根据这些制度内容要求来构建财务管理体制。然而不论是集中式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还是分级式财务管理体制,其均直接受到组织结构因素影响,从而使得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一方面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权责不够明确,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等;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未能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其他部门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难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成效,阻碍了高等院校财务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与开展。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有效措施

(一)增强对财务管理绩效重视度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对财务管理绩效重视度偏低现象,这使得当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绩效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为了有效提升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提高高等院校社会、经济收益,应全面增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重视度和整体意识。各高等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各部门、各学院给予财务管理绩效足够的重视,同时通过利用会议等形式,定期对高等院校教师及工作人员开展财务管理绩效知识学习,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别是涉及财务管理绩效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到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工作中来。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应提高财务管理绩效在整个管理中的地位,使其同管理会计相结合,从而为高校经营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具体信息。

(二)明确成本效益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经费主要由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提供。高等院校在社会中起到教育传授的重要作用,其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应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绩效成效。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将教育作为其主要的经营和管理内容,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虽然极其重要,但加强高院教育资源分配与应用也极为重要;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当将现代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内容与高校自身财务管理绩效情况相结合,建立健全已有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并通过成本效益如实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成本使用情况。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预算法对各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指明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中都明确指出财务预算管理是其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财务管理绩效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将高校各部门资金预算情况同绩效相结合;其次,提升预算管理关注度,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最后,拓宽预算管理范围,将高等院校各项活动所需用资金全部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范围内,对各项资金运用情况加大管理力度。

(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绩效

提高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应当以建立健全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体系为中心,明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体系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内容。各高等院校应根据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自身院校发展情况来具体规划其发展方向,构建相应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体系,并针对院校各部门、各院系的日常支出和收入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总结得出其财务管理绩效结果,完善并提高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应根据实际财务管理绩效,制订相应的资金使用计划,提高高等院校资金利用率,避免责权不明现象发生,防范盲目和适用资金情况,从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的主要作用。

四、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与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种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且全面实施财务管理绩效。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应从实际着手,提升对财务管理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相关制度,并选定相应的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考核指标。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才能实现并加快高校发展,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为完善我国教育体制和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太雄.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8):270.

[2]杨建章.关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措施的思考[J].新经济,2015,(14):38.

高校管理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昱(1988-),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吉林工商学院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其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物理需要理论知识与实验相互结合,所以物理实验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修课程。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加强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但随之而来的仪器设备、易燃易爆物、具有放射性和辐射物质等危险品也不断增多,如果实验室内的安全管理措施不当,很容易造成人身安全及财产上的损失[1]。因此,物理实验室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使学生能处在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中。

1高校物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物理实验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2]。在这里笔者简单对高校物理实验室的特点进行阐述。

1.1实验室类别多,管理难度较大

高校物理实验室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室类别多,管理难度较大。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高校建立了种类繁多的物理实验室,例如,基础物理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基础光学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等等,以此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但与此同时,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实验室种类比较多,导致其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1.2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

不同类别的实验室要进行不同种类的物理实验,因此实验室内部的实验设备也有很大不同,而且往往一个实验室内,就具有多种的实验设备。比如,在光学实验室中,就需要具备平面镜、凸透镜、光屏、分光计、钠灯、汞灯、氦氖激光器等多种光学元件,在基础物理实验室中,就需要具备压片机、电子天平、万用表、容量瓶、压力计、温度计、导管等设备。由此可见,不同实验室内的设备各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特征,而且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这些实验设备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也有很大的区别。

1.3实验活动频繁,人流量较高

为了保证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物理实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物理实验室大多数属于开放实验室,除了教师教学时间以外,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也可以自由的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因此实验室内实验活动频繁,参与实验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流动性大,同时实验设备也经常被使用。如果学生的实验经验和安全意识不足,或者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实验设备、实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2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应措施

2.1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制度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基础条件[3]。首先,将实验室内的安全建设完善,对各个实验室做好防水、防电、防火的三防工作,必要地点放置灭火器和绝缘物件,在遇到触电、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通过这些安全设备能及时有效的制止安全事故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将这些管理制度张贴在实验室内明显的位置,以此确保每位实验操作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活动,使高校物理实验室变得制度化、规范化。

2.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实验室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在问题出现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学校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以切实的提高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或者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要求,只有接受了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则不能进入,以此加强他们对实验室安全常识的重视。总之,想避免实验室内的安全事故,一定要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3排除一切实验室内的不安全因素

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除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他们自身安全意识以外,还要及时的发现和排除实验室内的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高校可以设立实验室安全员的岗位,安全员要对实验室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查,检查水管和开关水龙头是否老化,下水道有无堵塞,电器安装是否符合规范,消防设施是否到位,实验室外的走廊是否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等,这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实验室内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结束语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保证实验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4]。另一方面,实验室的安全环境也是进行人才培养和进行相关实验活动的基础条件。因此,希望各高校能通过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排除实验室内的不安全因素这三种方法,彻底杜绝物理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雄辉.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41-243,252.

[2]刘有旺,方茜,李雅林等.关于高校实验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66-767.

高校管理措施篇(4)

一、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向学生收取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是学校教育事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收费在高校财务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但是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种类越来越多,收费标准各异,再加上学生的特殊情况如学费减免、复学、转专业、部分缴款、欠款等情况,导致了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繁杂无序。可以从三个角度总结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现状及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其一,收费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收款人与收费管理人员不是同一人,可能会因疏忽造成欠费名单核对不准。其二,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催缴工作不力。收费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各部门如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的协作与配合。但因催缴工作的好坏与相关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更无配套制度,致使其对催缴学生欠费的积极性不高。其三,学生欠费情况严重,欠费原因多样,收费难度加大,而且欠费生比例逐年增加。

二、高校收费管理机制的缺陷

(一)高校收费管理机制的不系统性

学校对收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收费管理体系。

1.收费工作管理部门的协调性弱

为了分散职能及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学生收费工作不是也不能仅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必须由学校内部多个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各学院(系)等共同协作来完成。各职能部门虽然各司其职,但是有时配合不够密切,使得信息流通不顺畅,容易导致某一事物交叉管理,而又管理不到位。例如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财务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收费科室,集中收费时全员出动,平时学费管理又是兼顾工作,这样也导致了学生拖欠学费。

2.收费管理制度执行力差

各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收费的管理,普遍制定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等环节的收费管理制度,但由于学校对于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比如休学、转学等)没有做明确规定,助学措施方面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组织宣传力度,导致了收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收费管理机制的低效率性

收费管理工作的低效率性表现为收费管理的手段和方式的滞后。有相当大一部分高校的收费仍然是采取新学年开始时现场收费的方式。以前我校采用这种收费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出现学生排长队、秩序混乱的现象;现在我校采用的农行收费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手段和数据库的不完善,在实际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交费不方便,对账任务加重等,直接影响收费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此两者都不是便捷、高效率的收费管理机制。

三、某艺术学院学生欠费情况及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欠费的情况

据某艺术学院财务处统计,在2005年到2007年间,欠缴学费的学生人数随着招生人数逐年上升,欠费学生人数所占应缴费人数的比例呈直线上升。具体的缴费情况如表1:

可见,高校学生欠费情况日趋普遍,日趋严重化,因学费收入的不及时到位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正常运作。

(二)学生欠费的原因

1.家庭经济因素

毋庸置疑,家庭经济困难是学生欠费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实行并轨制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相对增加,有的高校达20%左右,主要原因是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有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高校学费上涨了10%,1999年上涨了20%,而艺术类院校是小班教学,生均成本更高,相应的学费增幅远不如支出的增幅。即使这样,家住偏远山区的学子们翻山越岭来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高校就读,本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就不大,面对着高昂的学费及相对高消费水平,对于农村这些低收入家庭而言,学费占用了家庭一年收入的70%,再加上数目不小的学习、生活费用,家庭的经济负担可想而知。从各高校欠费学生的统计情况看,这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欠费占整个欠费比例的90%以上。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及国家助学金、生活补贴之类的辅助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暂时解决问题。

2.大学生素质因素

诚信缺失是重要因素。诚信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部分学生的欠费却是因为诚信缺乏引起的。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将父母寄来的学费用于自己的高消费,或买手机,或买电脑,或是请客吃饭,追逐潮流,过着富足的生活,在学校追缴学费时却说家庭困难需要申请缓交学费,或者想方设法将自己“编入”家庭经济困难者的队伍,他们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难的机会,行剥夺真正经济困难者权益之实。还有少数学生恶意欠费,他们有的将学费存放银行赚取利息,有的把学费用于投资。这种隐瞒父母,欺骗学校的行径使欠费现象严重,这是高等教育体制要慎重关注的问题。

3.收费管理机制因素

学校管理上的漏洞,校内缴费氛围严重不足。如上所述,高校学生欠费当中那些恶意欠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钻了收费管理不严的空子。由于有相关规定――迟交学费不收滞纳金,为“造假贫困生”敞开了方便之门。一般高校的《学生手则》都规定,每学年开学,学生须缴纳学费才能取得新学年的学籍,即“先缴费,后注册”,只有注册后才是学校的正式学生。但事实并非如此,不缴学费的学生照样能注册、报到,读书听课、照常考试,未缴学费者可照常享受“奖、贷、勤、补、免”等待遇。于是学生就缺少了交纳学费的积极性。

高校收费管理机制与学生的欠费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学校收费管理机制在操作上的漏洞,比如收费情况在信息传输中的失真或断节,没有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欠费情况等,给学生钻空子欠费提供了机会。学校学费催缴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拖欠学费上不以为然,没有及时地警醒欠费学生的愧疚心理,没有及时的鞭策措施,学生可能会迟延缴费,产生能拖便拖的想法。

四、完善收费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引进网络化的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及安装POS终端机

采用现代化的收费方式和手段,也就是利用网络系统,开发“银行代收学杂费”系统。采用网络化手段进行收费管理是提高收费工作效率,减轻收费人员工作负担的正确途径。实现网络化管理后,所有收费数据直接输入电脑,统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欠费名单等大量工作都由微机完成,避免了重复劳动,降低了差错率。按照网络管理权限和各部门对学生收费管理的职责,对学生收费进行管理,既方便又快捷。我校与中国银行合作,采用“银行代收学杂费”系统。银行收费操作平台与学校的收费管理平结,财务处收费人员建立学生交费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打印带有交费号的学生交费通知单,随录取通知书寄给新生;老生在每学年结束前,了解下一年度交费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凭学生证上的号码作为交费号,可在全省任何中国银行网点交费。银行于次日归集汇总收费情况,打印收费流水账。银行收费操作平台提供学生交费信息的数据库,学校可随时了解学生的交费情况。电脑管理人员将学生交费信息挂到财务网上,各学院负责催费的老师利用授权的密码查询所管理的学生交费情况,学生个人也可登陆财务网站查询历年交费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用户查询。由于近年来银行业务扩增,基金、外币、证券等金融业务火爆,到银行办理业务的人川流不息,银行各网点总是围得水泄不通,有些学生到银行取号交费时,前面已有上百号人在等候,致使有些学生宁愿不交学费,也不想继续等候。因此,我校为方便学生尽快交费,安装了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的POS终端系统,让那些未及时到银行交费的学生可拿着银联通用的各银行卡到财务处刷卡交费。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学费催缴管理体制

催缴欠费工作是各学生管理部门及各院系所做的工作,而这项工作一定要财务科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例如,学校招生管理部门需在开学前向财务处报送学生入学基本情况及按专业分类花名册,学生入学后的变动情况也应及时通知财务科,如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留级等,以便财务科能将学费与学生对号入座,及时调整更新,保证收费的正确性。与此同时,财务处也应定期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各院系反馈学生欠费信息,与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催缴欠费工作。催缴学费不仅要有硬件措施,也要实行软件措施。硬件措施是对欠费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缴费的义务上升到法定义务,强调其不履行义务的后果,即惩罚性后果,打消欠费学生的侥幸和攀比心理。不少高校认定无正当理由欠费学生的考试成绩无效,不予记载他们所学课程学分,并按学生管理规定对未注册学生进行学籍处理。其次是鼓励性措施,对于按时交纳学费者,学校记录其缴费优良情况,在评优方面会有优先权,或者说是评优分数中的一个加分点。对于经济确实困难者,有优先得到各种补贴的权利,这也突出了国家的“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具体实践。

(三)完善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学校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自立、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发挥勤工助学的助学和育人的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简化贷款环节和手续,配合银行直接面对学生贷款。

二是加强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确保落实国家政策,奖学金、助学金提取足额到位。规范学校的奖、助学金公正公平地发放,应该严格按照评选标准确定贫困生,不容许个人。

三是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学生勤工助学领导机构,负责为贫困生安排勤工助学的岗位。学校也尽量在图书管理、行政管理、绿化卫生、安全保卫等部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参考文献】

[1] 曾向红,汪双喜,陈志红.大学生欠费问题原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第1 期.

[2] 明文聿.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4 期.

高校管理措施篇(5)

大学的课程学习不像高中的应试教育需要那么大的学习强度,许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忘记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物质刺激,例如,设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跟着提高。除了奖学金制度、学分制度等激励手段,学校还可以开展职业人生规划竞赛等,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校学风的改善。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等理论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正确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人员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后可以开设有奖征文,或者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紧跟新形势的发展。

3.有助于学生正确调节心理活动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较难处理的一项就是学生的心理教育,采取情感激励和心理激励有助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也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踏上求学之旅,很容易形成心理依赖性和孤独感,这对学生开展新的人际活动也会有限制作用,如不加以心理疏导,就容易使学生遇到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学生管理中,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班级大家庭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还能使彼此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互相倾吐心声,排忧解难。

4.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榜样和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不断地以高标准要求来鞭策自己、超越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各式各样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的宣讲和风采展示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竞争势头,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通过展开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创业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达到共赢。从激励措施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来看,要想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功效,就要制订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措施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高校管理措施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

1、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活动。

2、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企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观规划、管理、调控的能力;在微观上,实行的却是严格的行政监控,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造成图书馆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继而束缚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脚,也压抑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化。

2、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谈不上网络化。

3、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靠关系走进图书馆的。学历层次低,工作只能简单应付,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活动中,应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使读者能够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获取各种文献信息,平等享受各种服务,真正体现“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

这一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的机制,指导馆员对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这种的服务理念,多想读者之所想,多为读者提供方便。

2、营造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它要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吸收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

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如何改善管理进行管理创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创新措施,高校图书馆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高校管理措施篇(7)

在高校方面,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也日益显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旧式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滞后性,已经严重的使得我国在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和建立现代大学的进程中受到阻碍和制约。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其意义

高校管理工作在经过中外高校多年的研究和事实证明下被认为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所一流的好大学,不过是有好的教学研究成果,还需要有好的高校管理模式作为支撑,只要有好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那么随着学校的发展,这所高校也将由落后变到先进。对于高校学生管理而言,便是高校在对学生的学习及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调控,让学生可以全面接受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进,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学校甚至是国家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目前我国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受到多方面牵制的,由于我国传统高校教育体制一直是党政共管体制,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共同管理下进行的,有关的机构有很多职能交叉,没有明确的管理范围,使得学生管理混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往往只注重外在的学生事务管理,抓出勤率和各种考评,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与学校的管理政策对抗,起不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的效果。再就是我国计划经济是遗留的政治控制,使得学校与学生处于对立面而不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学校利用政策对学生施压,试图让学生一切听从学校的安排。这样使得学生对学校没有服务意识,让学生利益得不到体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措施的改进方法

要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有效的改进,首先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全按照我国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处理问题,不但要合理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有利的引导,体现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要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进,这要从国家社会的多个方面对学校进行有力的支持与投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并且应该建立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应该负责与学生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管理,而且机构内各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但同时又相互协调合作达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让学生跟快贴近社会。也要让学生组织,社团加入到学校的决策中,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一分子,能够让学生与学校关系融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对人才进行可持续性的培养与提高,高校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为核心主体,坚持做到教书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而完成高校的使命。

要打破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所存在的“社会本位”思想,要重视学生的需求,要以人为本,将两者互相融合。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相互促进达到统一,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天性释放,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在管理过程中,要在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服务,可以让学生也积极加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借此机会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再就是,在高校学生管理措施中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可以在公平的竞争后获得付出努力后的成果。激励的目的要为学生好,激励的目标要灵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激励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严格,而高校学生管理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进,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学校甚至是国家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已迫在眉睫,而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新方法的探索与实现已经是我国教育工作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为学生管理措施所提供的方法都能很好的改进学生管理,让学生可以快乐的在学生生活,让学校管理制度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籍庆利.大学生管理问题分析及策略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3] 远雅彬,徐仁堂.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 邱正祥,孙松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高校管理措施篇(8)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许多高校在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校区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状况,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的不足,使高校资金严重短缺,高校所需资金量越来越大,资金需求与筹集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预算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预算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贯穿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的全过程。财务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生存并壮大,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在高校的预算管理方法中,一般都沿用传统的“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法。增量预算法简便、易操作,但是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更不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不利于调动各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并实施,因此学校的很多部门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对于自己部门的经费申报依据没有经过充分计算、测试和调研,这给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预算执行控制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预算一经下达,只要各部门不突破预算安排数,便心安理得,没有制定预算管理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措施,预算安排是否合理、预算控制系统是否完善等无人过问,对于预算的执行结果关注较少,预算应有的作用被削弱。有些部门因为年度预算有结余,为保证下收预算指标不被削减而突击花钱。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反而造成了浪费。

(三)预算监督不力

高校预算管理往往存在编制预算是一回事,执行预算是另外一回事,预算结果与预算大相径庭。有些院系随意开支,一旦超支立马要求追加经费,造成预算的失控。对没有什么具体原因超支的院系,而且下期预算往往争取到较多的经费,这种状况明显不合理。

(四)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的是责任的绩效。目前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在执行中没有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不明确,事权和财权未能做到真正的统一。由于节约没有奖励,超支没有控制和惩罚,造成各部门争夺资金,加剧了资金的短缺的矛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运用科学预算管理办法、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1.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应及时、完整和真实可靠。高校预算应是由单位预算、部门预算至下而上逐级汇编而成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它的编制要及时完整。高校预算编制既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预算编制中必须如实地反映有关情况,不能弄虚作假。

2.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零基预算对于任何一笔预算支出都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费用支出的必要发生数额的多少,这样能使所编制的预算更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绩效预算要求高校内部各部门或学院在上报本部门预算的同时,还必须报送结合学校同阶段发展规划所制定的本部门工作目标。学校下达部门绩效预算的同时,还应下达部门该阶段工作目标,作为该部门本阶段预算金额投入应有的产出。

3.将预算编制的内容要尽量细化。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也为监督管理提供了依据。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校要打破过去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的界限,建立“大收大支”的财务理念,所有的收入统一纳入学校预算范畴,合理地统筹安排预算支出。

(二)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力度

预算编制后,若不进行严格监控,那么预算就形同虚设,完全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高校制定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定期、不定期检查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高校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制度,由财务部门定期向校内各学院和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时掌握各部门预算执行动态,并监督各部门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各部门都是预算责任中心,要树立成本意识,定期向财务部门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三)加强预算监督力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高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调整。高校预算一经批复后,就应当成为一项必须严格执行的财务制度,不得随意追加或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应当按照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方可调整。只有这样,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才能真正树立起来。监督部门将收集的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和管理漏洞,以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高校预算控制系统。

(四)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

预算绩效考核是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重要环节,是对高校预算执行过程、完成结果以及产生的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考核奖惩机制,结合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对积极增收节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资金效益高的部门要表扬,并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奖励。对浪费资金、预算超支、预算执行情况不好、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部门要批评,并适当扣减其部门经费,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这样可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总之,高校应增强财务预算的责任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和风险,把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维持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管理措施篇(9)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高校资金总额当中的比重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已经并非传统的资金收支处理,而是应当是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所进行的全方位核算、监管以及控制,并且要做好预测、投资、计划以及分析等相关工作。然而,纵观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积极完善财务管理措施就成为推动高校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各个高校均根据相关规定构建了以财务机构为主导的内部管理系统,然而内部系统管理范畴不够全面、内容不合理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加上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致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经济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因为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相应的更新不够及时,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流于表面形式,仍旧停留在传统的记账、算账以及会计等内容,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求。

(二)预算管理存在缺失

高校财务预算基本是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模式,主要都是将上一年的预算作为基础,同时综合参考下年度业务情况来进行新一年的预算编制,由于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预算难以进行有效的细化。而在预算执行的进程中,高校往往会综合参考各方面的情况,针对资金使用进行调整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预算指标失去本来的意义,自然也就谈不上权威性。此外,缺乏事后评价,预算执行结果往往缺少比较分析,没有针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研究与跟踪,无法针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预算编制存在严重的缺失。

(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高校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而纵观当前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包含财务管理理念落后、财务管理方法陈旧,部分财务人员明确缺乏学习与应用新知识的能动性,在知识体系更新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此外,由于高校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缺失也是影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再加上针对财务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缺失,导致财务人员缺乏能动性。

二、完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必须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针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措施、财务管理结构来不断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为进一步保障高校资金管理的安全性,还应当在内部构建一套严密、健全的控制与监督体系,优化内部审计监督,从而有效提升内部审计的效果与质量。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还可以积极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逐渐向效益型转变。首先,针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各个高校可以充分参考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校、院二级管理部门,可以选择“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构建两级单位核算,同时实施高校财务主管机构与二级学员领导双重管理的财务监管体系,针对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进一步调动各个部门的能动性。其次,针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不断提升高校的融资水平,以此来保障财务与债务风险能力的提升,保障高校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投资管理,深入推动高校产学研的发展,构建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在提升高校投资水平的同时,加强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最后,针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高校应当构建财务管理责任到个人的规章制度,通过构建权、责、利相整合的财务运行体系,使得财务管理实现精细化的目标,切实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依照财政机构下达的财务拨款指标与自身各项收入支出计划来进行年度收支预算编制,财政拨款指标通常是将上一年的财政拨款作为基础,依照财政资金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高校的各项收入则主要参考学费收取情况来进行制定,而相应的各项支出通常也是基于上一年的支出来进行计划。针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方式,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大预算管理力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算指标,加大预算执行的管理与控制力度,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为有效保障预算指标的执行,必须要针对一些资金投入较大的项目实施跟踪,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必须要立即进行查处,研究解决的方案。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根据预算项目类别来针对资金投入进行控制,避免资金无故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工作,高校审计机构应当积极协同财务部门针对预算的执行状况进行预算研究,加大监管的力度,针对预算各项收入、支出指标以及执行进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有效、及时的评估,并及时进行纠正处理。

(三)加大财务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各个行业所进行的竞争实质上仍旧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各个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资源。对高校而言,人力资源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

1.财务管理队伍的聘用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聘用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针对优秀财务管理人才,高校应当构建一套科学、公正的晋升体系,以此来促进财务管理人员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

2.财务管理队伍的培训

高校资金来源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财务管理队伍必须要掌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而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充分掌握信息化知识。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培训教育,根据财务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力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高校财务管理队伍。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正视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加大预算管理力度以及加大财务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等各方面的措施,从而有效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为高校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5):107-111.

[2]刘仁芝,王群.浅谈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155-156.

高校管理措施篇(10)

升格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改变过去以管理为中心的局面,突出教育为中心,实现和谐教育。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是指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管理机制选用,教育管理运作中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以协调为纽带,使之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育人的功能。但是,升格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经常发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内在要求与残存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碰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没有到位。旧的理念需要革除,新的理念尚未确立,主要表现为高职办学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还经常滞留在以管理为中心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层次,因循守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缺乏以引导教育为中心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意识和氛围,视野狭窄,缺乏积极性、创新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层次的办学变化的需要。

第二,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学校升格,忙于机构设立、规章制度修订,在中专学生教育管理习惯的作用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经常出现重外在约束,轻内在规范;重学生行为的控制,轻学生观念的转变;重刚性管理,轻柔性教育。忽视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这种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强调对学生的监督、控制,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不是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而是使学生墨守成规;不是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激发,而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第三,学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与基层教育管理单位的关系不和谐,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职能部门或过分注重权威,重在布置工作,无法真正有效地调动基层教育管理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或简单将教育管理的工作推给基层教育管理单位,使上下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扯皮,顺畅、快捷、有效、稳定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第四,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尚未形成研究型的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研究,对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了解不多;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够。教育管理的思路不够开阔,方法较单一,被动应付的多,主动、积极引导的少,工作总体上处在探索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从以上情况看,要使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形成自身特色,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中,要以和谐理念中的“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价值。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要从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要遵循和谐理念追求的目标--发展,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将“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努力提升学生的价值,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的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要将和谐理念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性思想应运于学生教育管理,建立相互协调的教育管理机制。

二、构建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就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和谐理念的丰富思想,建立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系列具体工作机制,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果得以长期保持和不断提高。

1、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成长机制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团队素质是确保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的根本因素。目前必须把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成长机制包括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等。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成长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强化责任意识。从观念上、制度上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完成工作任务奠定思想基础;(2)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形成定期的工作培训、交流、研讨制度,提高他们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能力,掌握进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方法,使之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3)健全结构化的工作评价体系。考评由服务对象、主管部门、业务指导部门、任课教师的评价组成,并将评价结果与评优、奖金发放、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4)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的条件。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投入的精力多,因而要在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方面给予关怀和支持,以保护其积极性。

2、建立和形成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它对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意志品质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熏陶是巨大、持久、深远的。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体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高昂上进的舆论和行为导向;洋溢在广大师生身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健康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高雅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景观等。升格高职院校大多处在建院初期,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校园主流文化尚在形成中,正是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建构的时期。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各校的办学历史和优势,尽快培育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立和形成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通过向师生征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活动,提炼和确定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2)通过学校宣传阵地和舆论导向的建设,并统筹校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台、《学校通讯》等多种媒体在宣传中的作用,唱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3)通过强化班风的建设和引导,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级;(4)通过校团委、各系分团委积极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主流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5)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主题实践等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校园改造和建设中,加快校园景观建设,美化校园,使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新的提高,并发挥出熏陶与育人的功能;(7)认真抓好文明宿舍创建活动,进行文明宿舍评比,引导学生养成加强良好的日常生活规范,使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实践意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巩固和提高。

3、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院办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活和事业成就,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主要包括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案;切实可行的教育实施方式;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认知实践等。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制定每个年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整体方案,并分学期实施教育,使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2)辅导员、班主任对所属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实施办法要熟悉,能讲解、会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3)专业培养方案要在学生入学进就向学生公布,并组织学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求,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4)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要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之一,融入教学中,使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落实到每门课的教学过程;(5)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要融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要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提出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并严格执行;(6)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打工,改革教学模式,按企业的要求和规范组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4、建立和形成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困难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呈现上升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将它列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困难学生群体包括经济上的贫困生、学习上的困难生、心理上的障碍生。困难学生资助机制主要包括即时、恰当的资助方式;帮助、教育、激励的制度等。建立和形成困难学生资助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输血型资助与造血型资助相结合的对贫困生资助方式,并以造血型为主。切实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使国家、学院的资助真正落实到急需资助的学生身上,体现国家的关怀,实现公正、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勤工助学之路,设立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支持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的时间走向社会进行勤工助学,并与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2)形成学习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学生的困难和问题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困难,大量地表现在学习困难上。对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的帮助应成为学校资助的重要内容和对象之一。开设高职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应试学习到高职专业技能学习的转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各班级成立助学小组,给以关怀和帮助,使这部分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经常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克服心理缺陷。

5、建立和形成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机制

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是学校经常性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机制主要包括较为完善、系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运行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等。建立和形成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强有力的、长期性的、有效的宣传教育。预防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使学生树立是非观念,荣辱观,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造成守纪光荣,违纪可耻的氛围。宣传教育应贯穿始终,通过广泛开展学校规章制度的普遍教育活动,使学生熟悉并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违纪情况发生时加强个别教育,并进行跟踪指导,鼓励改正,预防重犯;(2)抓好重点阶段、群体的教育,防患未燃。根据学生违纪的阶段性特征,在违纪多发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分析违纪的高发群体,进行善意的劝告,有针对性的引导;(3)过程管理要仔细、到位、及时、严格。制止的着眼点在于措施得当,切断违纪的可能性,使少数有违纪侥幸心理的人失去违纪的条件。仔细、到位、及时、严格的管理可以减少学生违纪的可能性。及时发现违纪苗头,使违纪停留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的有效办法;(4)违纪处分要及时、客观。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要及时调查核实,依据有关制度及时做出处理,起到警示作用。

6、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催促剂,动力源。根据高职学生年龄、生理、心理、思想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好激励机制和方法,就容易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内在欲望和动力,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动权,因而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努力建立、健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确立以引导、鼓励、激励为主线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较为完善的、体现激励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以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形式多样的激励形式;催人上进的宣传教育机制;客观、及时、公正的反馈评比机制等。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措施有:(1)实现教育管理思想、方式、工作机制、评价标准的大转变,学生教育管理要从重事后的批评、管理、处罚转到重事前的引导、鼓励、激励、表扬的方式上来,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2)充分发挥学校各种评先评优制度的激励功能,开展有引导、有组织的创建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宣讲各种评先评优制度,实现入耳、入脑,进而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欲望,鼓励、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内省来发展自己,组织好各项评选并对评选结果进行广泛的宣传;(3)抓好学生骨干队伍的教育、培育,发挥其示范作用,并积极引导学习有困难、行为有缺陷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勤奋学习,文明处事,有所提高;(4)组织学生既要向时代杰出人物学习,又要向有作为的校友、学友学习,要收集、宣传校友的风采,树立在校生的典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5)开展好学校内部的各种竞赛,尤其是科技文化艺术节和毕业生习作成果展示会,同时以校外竞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参加校外各种竞赛,进行横向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成才的信心;(6)开设心理学讲座,进行激励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7、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由教育管理的理念、目标、途径与办法、评价标准、结果反馈与奖惩等部分组成,是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目标实现的实施系统。建立快捷有效的运行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确立切合实际的、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理念;(2)完善的、合法的、体现办学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办学和管理理念的制度化;(3)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运行程序;(4)通畅快捷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5)客观性的、操作简便的检查、评价与奖惩办法。因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要学习新理论,形成新理念,通过研讨制定出工作方案,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宣传、教育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与评价。对专项教育管理工作要形成规范化的工作运行程序,使创新性与规范化结合起来。

三、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的支撑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是学院整体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其他方面工作的配合、支持。建立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跨越式转变离不开以下条件的支持。

第一、良好学风的支持。

良好的学风既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结果,又是学生教育管理实施的条件,良好的学风会引领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常言道“无事生非”,学生若主要心思不在学习上,主要时间不花在学习上,必然增加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如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努力,课余时间主要投入学习中,必然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因而,没有良好学风的支持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全员育人机制和环境的支持。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职工的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应成为考核的主要内涵之一,给予客观的评价,并在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真实地体现出来,以此引导和督促教职工投身于学生教育管理事业,努力促使全员育人良好局面的实现。推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问责制,以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实现。

第三、各系强有力的组织实施环节的支持。

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由系组织实施的。系组织实施的效能,以及二级管理运行顺畅程度直接关系到各系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实现。因而建立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客观上要求各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来提供支持。各系学生教育管理要有创新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实施方式。根据学校规模,系机构设置和人员状况,业务熟悉程度具体界定系学生教育管的职责,并不断完善。同时在经费提供、场所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给系学生教育管职责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

高校管理措施篇(1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的后勤服务大多实行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食品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包给个体经营者。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2高校食堂饭菜原材料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黄鳝添饲“避孕药”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3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加上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现交叉污染;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安全隐患。保存温度低于60℃或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有些堂口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4高校食堂饭菜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标准,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有关卫生安全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管理局限于经验水平,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对员工的日常操作缺乏科学规范,检查流于形式。高校学生食堂中的上层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并不实际参与到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去,而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经过临时或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5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

二高校食堂饭菜质量管理措施

1创新食堂食品采购模式,坚持食品分类管理,采用不同渠道采购的措施

在严格考察供应商资质、场所、实力、信誉的基础上,每种食品原材料至少要选择两家供应商为学校食堂供货,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召开供应商会议,签订供货协议和食品安全协议。同时,完善采购制度,对采购原则、采购组织、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等做出统一规定,健全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食品采购与生产检查制度,坚决杜绝食堂私自采购食品饭菜原料,以防止劣质食品进入学校。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品原材料的不同特点,按照大宗物资、普通物资和时令蔬菜三大类分别管理,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采购,按照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择优选择供应商。对于米、面、油等大宗物资采购面向正规生产厂家,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两家以上厂家供货:对于鸡、蛋、杂粮、调料等商品在确定采购对象时首先实地考察采购对象的资金实力、信用和商品质量等信息,择优选择两家以上供货商;时令蔬菜每天消耗的量较大,应每天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体采购,也可“农校对接”。

2采取各种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高校食堂虽然无法左右烹饪原料的种植和养殖,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将不符合饮食卫生安全要求的烹饪原料拒之门外。

第一,提高采购人员素质,认真学习各种烹饪原料选购知识,掌握烹饪原料的质量鉴别,精心选购。目前,烹饪原料品种繁多,加上现代交通工具便利,国内的、国外的,陆生动植物性原料、水生动植物性原料应有尽有,如果不能熟悉它们的品质特点、上市季节、质量鉴别及其生长环境等,就很难把好进货质量关。

第二,杜绝采购中的“吃回扣”现象,实行“三公开”,坚持阳光采购。“三公开”就是公开当天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品种、数量、价格,使不同渠道采购的物品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确保采购人员和不法商贩无机可乘。

第三,与规模大、信誉高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联合,借鉴商业销售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层层质量保证制,确保烹饪饮食卫生安全,同时实现企业间的互利互惠。

第四,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烹饪技艺,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特殊原料的加工处理。

第五,严把索证关,对采购的原材料要进行相关证件的索取,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进入高校食堂,确保高校师生健康饮食。

3改善高校食堂的卫生条件,严防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生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建立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同时还要坚决做好高校食堂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严防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另外,高校食堂从事餐饮的工作人员不得有患传染病的(如肝炎、结核等);不能有外伤、化妆、佩带首饰和带入个人物品的情况;必须具备工作服、帽、口罩、鞋等,并及时洗手消毒。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执行体检计划并设有体检档案,涉及到有疾病、伤口或其他可能成为污染源的人员要及时隔离。

4加强对高校餐饮人员的岗位培训

高校要定期安排食堂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之了解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熟悉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提高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能力。还要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成千上万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都与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有着一定关系。责任使人不能懈怠,特别是食堂服务人员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所以加强对所有食堂服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训更重要。

加强培训不仅是餐厅也是个人的加油站,也是食堂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食堂后勤管理人员可经常组织专业技术比武,经常参加技术比赛,既是技术交流,更是丰富技术经验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来保证食品质量的提高。

5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分配考核激励机制

由于学校食堂是人员聚集之地,大锅菜是学校饮食的主体,所以厨师在主观意识中往往有“萝卜多了不洗泥”的观念,这就势必影响饭菜的质量。因此,高校后勤食堂应建立以厨师长为首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厨师长按照厨师不同的熟练程度、知识水平、技术等级和责任心等各自负担不同岗位的职能。比如粗加工可让厨工来做,精加工如丁、丝、条、片、块原料由厨师来做。另外,厨师长应根据食堂的年度经营情况制订考核指标,对食堂实行独立核算,制订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分配办法,以节能、降耗、增效为重点,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班组甚至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月进行责任考核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冯伟.高校食堂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33):108.

[2]武新胜.谈如何加强学校食堂饭菜质量的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