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0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1)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典型的学科,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相比,具有文字信息量大,逻辑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典型特征,且书中的很多知识需要记忆。高中生虽思维敏捷但缺乏耐心,如果要让他们静心去看书本中密密麻麻的黑色印刷字符,或专心致志地听教师45分钟滔滔不绝的讲授,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哪里没有了兴趣,哪里就会没有记忆。”因此,学习高中政治,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提供了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全面刺激人体器官,让学生从多角度接收信息。这些特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尤其是较低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备了独特的功能。

例:在高中的5本政治教材中,《生活与哲学》内容最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记忆起来也较费劲。教师如果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肯定会枯燥乏味。因此,在上哲学内容时,我时常会放一些Flash、图片、音乐等,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例如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一个知识点是“联系的普遍性”,我就做了一个小的Flash:打鸟人技艺精湛,每枪必中,很得意地拎着一大袋鸟回到家,这时他饥肠辘辘,很想大快朵颐,问妻子要饭,妻子冷冷地回答说粮食没有了。他很好奇,就问为什么粮食会没有了?妻子回答说是虫子太多了!他更加疑惑了,就问为什么虫子会太多了?妻子生气地回答说是因为鸟都死了!这时,他看看自己手里的一袋鸟,又摸着自己空空的肚子,瞬间,懊恼无比。以上图文并茂、声形生动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由间接变得直接、由抽象变得具体、由枯燥变得生动、由深奥变得浅显,知识点也很容易被学生牢牢记住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是担负重要德育功能的课程。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由于高考的选拔依旧如故,导致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在穿“新鞋”走“老路”;认真地贯彻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却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什么能为落实三维目标提供保障呢?是现代教育技术吗?是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生动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具备较强的可信度和较高的感染力。因此,在日常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拨动学生心弦,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例:政治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但是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已不断地侵蚀了国人的思想,青少年也是深受其害,他们渐渐地变得自私、冷漠、势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让他们相信人间有大爱,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呢?光靠嘴苦口婆心地说行吗?肯定不行!思考许久,我决定从《感动中国》视频中截取了一段关于“英雄翁婿”的片段。画面真实地再现了翁婿救人和接受抢救的惊心场面,学生看得投入的同时也被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当视频中出现敬一丹双眼含泪用饱满深情的语言读出:“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这段颁奖词时,班级的学生无不为之动容,都默默流下了真挚的泪水。此时,我相信,此处无声胜有声,已经不需要任何的话语,学生的心灵早已被大爱感染,纷纷自主意识到在国家、集体、他人有需要时候,应该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精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有明显的时代性。

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教材的编写、印刷周期相对较长,书本的排版篇幅有限等因素,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上的信息、事例会出现明显的滞后性。怎样弥补呢?现代教育技术它资源丰富,教师只要敲击键盘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信息。当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选用鲜活的材料,从而丰富教材内容,扩充教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

例:《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我就从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和无锡的地方资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通过展示无锡惠山古镇保护性修建工作,使学生感知到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播放视频《印象无锡》,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通过对惠山庙会、水乡建筑、锡剧、尚德文化的展示,使学生理解“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现”;通过无锡城市精神解析和视

频余光中《乡愁》的播放,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具有的稳定性、民族性特征。而这些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不仅费时、费力,还很难达到效果。这一堂课,我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的合理选择,有效地加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政治课堂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四、常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当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必然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靠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或者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因此,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平台。

例: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公司的经营》中有一个知识点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在上这课前的周末放假作业中我布置这样一道题:你知道哪些成功的企业。请从中挑选一个你感兴趣的,结合有关材料谈谈它为什么能经营成功。通过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我想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同学们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了解到了近百家成功企业,在“企业成功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也给了我不少的惊喜。例如:有人写“沃尔玛”讲到了:正确的经营战略,高效的经营模式、一流的服务,“一站式”的购物理念,良好的企业形象,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人写“海尔”讲到了:高标准的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高效的管理模式、品牌战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仅将知识逐步内

化,而且不断地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五、借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评价

今年暑假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在职研究生课程时,接触到了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Moodle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的缩写),它是一个用于建设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它的操作界面友好简单易学,可以有效延伸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课后教学的强大抓手。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开发的,提倡在实际教学活

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通过师生相互协作的方式,在各自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构建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新兴的软件,它有超强的功能和显著的优势,尤其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统一,带有强烈的教师主观色彩,容易陷入片面的局面。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效果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结合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与网络学习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又发扬了网络学习评价方式的长处。例如:在Moodle平台上,教师可以详细地记录下学生入学以来参与网络学习活动的一系列情况,将它集成为日志,为过程性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网上投票、课后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性评价;可以通过随堂测验、在

线考试等方式及时做出定量评价,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学

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能更准确、更科学。Moodle平台,通过课堂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电子档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支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个学校的校情不同,硬件设施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普遍运用会存在困难。但我觉得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率先运用起来,完善我们的政治课堂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为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提供了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相信,只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挖掘出现代教育技术更多的潜在价值,从而更好地运用到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为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取得更加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尹福明.基于Moodle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2(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2)

第一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问题的重要性

1: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开展实际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不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专门内容的概括和抽象,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内因、本质和依据。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研究的深化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三种观点认为以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多数论者持这一观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虽然应重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应将它作为另一门独立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去专门研究。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3:应当根据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来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

①:思教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

②这一特殊矛盾贯穿在思教的全过程及各方面,是思教的存在形式。

③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探索

1: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其特有的一系列范畴、概念为骨架而构成的知识体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有两类,一类未区分层次,只是探讨有那些主要范畴;另一类则认为应区分层次,如思教学的基本范畴、重要、具体范畴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教学范畴包括广义和狭义。从广义而言,是指反应和概括死教学领域各种现象的方面、关系、本质、特性的所有基本概念;从狭义而言,仅仅研究那些反应和概括思教学研究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般从狭义上研究。

2:思教学范畴与思教规律的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都是思教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都是人们认识思教的思维形式,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们认识思教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结晶,又都是人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深化对思教的认识提供认识工具。但,思教规律对思教本质联系反应的更完整和深刻,而思教学范畴则从某一侧面、某一环节上反应四角的某系本质联系。

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和结构

第一,

按思教范畴的性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①实体:反应思教客观内容、实在基础和各个环节。②属性:反应思教内在本质联系所规定的特点、属性和功能性的。③:反应思教各种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联结关系和综合联系等普遍关系的。

第二,

按思教学范畴作用大小不同,分为基本范畴、重要范畴和据具体范畴。

第三,

按在范畴体系中高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思教学的高层、中层次和低层次范畴。

4: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考察纵向关系。研究范畴之间的纵向关系,目的在于从动态上弄清各种范畴运行和发展的历史链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①主从关系。②组合关系。③连锁关系。④互补关系。

考察横向关系,目的在于从静态上弄清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弄清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5: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

(1)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②流动性:我们把思教学范畴的发展性、相对性、辩证性统称为流动性。第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思教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丰富已有的思教学范畴的内容,而且还会提出和增加新的范畴。第二,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思教时间的深度、广度的相对性、有限性的制约,作为主观反映的思维形式的思教学范畴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第三,思教学范畴的辩证转化也反映了它的暂时性、过渡性和渗透性。③抽象性:思教学范畴的形成是在分析思教的矛盾运动中,从感性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对矛盾运动的性质、属性、特征概括出最简单的规定、压缩性的基本概念。④阶级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首先,表现为规范思教学科的理论知识。其次,是认识和揭示思教的本质和规律。再次,是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②方法功能。首先,它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其次,它体现认识运动中个别和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再次,它激发思维的超越,为学科理论知识宝库增值。③构建功能。首先,它能指导人们构建思教学科的理论体系。其次,它是构建思教学科体系的基本条件。最后,它是思教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作系统研究的仅见徐志远所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一书。徐志远2002年初提出:“思教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他提出,起点范畴是思想和行为,中心范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介范畴是四对即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结果范畴是内化与外化,终点范畴是个人和社会。

1.思教学的起点范畴:思想和行为。第一,思想和行为是思教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思想和行为同思教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规定。第三,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剁成中一切矛盾的萌芽。第四,思想和行为也是思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中心范畴,是这个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我们称它为逻辑基项。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确定为逻辑基项,这是由他在思教基本范畴系统中占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第一,作为思教学基本范畴系统的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系统中的整体性范畴。第二,作为思教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基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对思教领域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重要因素,从而体现了基本范畴系统的本质特征。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逻辑中项联结逻辑始项和逻辑终项。处于原则、方针的重要地位。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教本质、体现思教领域特殊矛盾性的基本范畴。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建构

思教范畴体系的建构一是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二是要体现时代性,突出创造性,提炼新范畴。三是要深入揭示思教范畴体系内在的有机联系。四是要大力开展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为了合理、科学、有效地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应当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原则①。------徐志远:《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系统的建构原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实践性原则。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注意下列问题。第一,通过思教实践,使思教学范畴得到检验。一方面,使某些思教学范畴成为过世的或是陈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会使某些思教学范畴的内容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第二,通过思教实践,使思教学范畴得到发展。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和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时,必须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其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即对其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全面的认识对象,这是思维的本质所在。而“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包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全面性原则的基本逻辑要求是:第一,从整体出发考察思教学范畴的纵向发展过程,反对那种脱离整体而孤立地考察对象的部分或要素的做法。第二,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考察思教学范畴的横向连理,反对形而上学地割裂成对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在研究和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时,必须充分认识它同社会环境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遵循开放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时代性。第二

,坚持全面性和联系性

4.创新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和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时,必须具有敢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追求独到和最佳的精神,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开拓性的现代思维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思教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教的方法理论研究,思教管理理论研究。思教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研究自身特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包括思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思教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教的功能和价值研究,思教的过程和规律研究,思教的对象和接受研究,思教的目的和任务研究,思教的内容及方针、原则研究,思教与社会环境的研究等。思教的形成和发展,这部分研究思教在阶级社会的普遍性和历史发展,研究在马义指导下批判继承、批判借鉴的问题。思教的方法理论,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恰当运用一般方法去创造、总结、掌握、运用思教自身的科学方法。思教的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岁思教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调控,包括思教信息的调查分析、思教的预测、决策、实施和评估的研究,思教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领导研究,思教队伍建设研究,思教者的素质及修养的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

既包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又包括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确立思教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对思教学科建设、发展和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思教学科建设,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认清思教学科与马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思教学科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其二,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大力建设思教新的分支学科。与思教直接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及其分支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参见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①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研究。在思教中运用心理学,重点是研究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心理现象与发展变化规律,其直接目的就是引导人们保持思想健康,做到由思想自发到思想自觉,更好地开发个人的潜能。②婚恋规范与婚恋道德研究。③事业理想与职业选择研究。④现代人际交往研究。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教的理论基础是马义,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义科学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思教学能够得以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思教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以完整、准确的马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义中国话的最新伟大成果为指导。

1.坚持以整体性的马义科学体系为指导。要理解马义的整体性,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马义,怎样坚持马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即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马义,如何坚持马义。”要全面理解和回答“坚持什么样的马义”,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最根本的要坚持马义的本质规定性。直接体现了马义性质、实质,对坚持马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正确、全面的马义观对马义本质规定性的认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义的根本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义的最根本的理论品质。这四点是马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是保障马义不变质、不变色的根本,是区分真假马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也是揭示马义中国化客观规律的关键躲在。

(2)要坚持马义基本原理。是马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义本质规定性的生动表现。包括:一是马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二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所有制理论。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基本原理。

(3)坚持马义的基本特征。是马义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是马义与其他思想体系根本区别的标志。第一层次是列宁所说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这是马义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层次是指开放性、创新性、动态性,这是第一层次特征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如何正确坚持马义:一是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二是必须坚持和巩固马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勇敢回应种种挑战和攻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义。三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马义中国化。

2.坚持以马义中国话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要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当前,我们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当然,也必须用科观来统领思教并推进思教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

思教学主要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①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③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④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⑤社会学是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吸收现代西方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有益成分。

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现代思教学在马义指导下,是中共思教丰富经验的理论升华,不仅具有科学性,反映了思教的客观规律,而且具有价值性,在它指导下的思教实践,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它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高度一致的。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三)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综合性:第一,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第二,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第三,思教具有全程性。第四,思教具有全员性。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

思教发展的历史,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教建设实践、思教学科化的发展历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

思教概念是其在特定的时空境遇下,实现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行,思教概念将在既定的阐释之上,沿着内涵和外延而不断发展,从而经历了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2.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阐释

思教概念的理解,是在对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相近概念的比较研究中逐渐澄明。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它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阻止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教的概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思教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2)思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思教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其发展首要的是重新审视交往实践在思教中的基础作用,真正实现思教在交往实践中生成“人”的价值关怀,以回应对思教“人学空场”的误读。

(2)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其发展,首要的是用要与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教活动的方式回归教育并只想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尤其是当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发展与思教活动相结合,如生活世界教育、建构主义教育、体现思教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观照的维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等积极内容和德治、教化、修身为本、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精神遗产,并在思教活动中不断予以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质。

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3.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从马到列宁的社会主义灌输论和政治教育,全面开展理论建设和政治教育工作再到斯大林在联公布17大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

4.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期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思教,尤其是把思教渗透到工农运动中。秋收起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教主要是对军队的思教,同时也包括对最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①,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②,从而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到了第一位。这是我军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教形成的重要标志。

(3)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期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4)思想政治教育成熟期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思教的“生命线”、“中心环节”、“重要政治优势”江泽民用“四个如何认识”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①---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9-1339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思教的学科化,既是思教体系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教学科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学科主体确立---分支学科发展---综合深入发展”的三个阶段。

1.学科主体确立阶段(1978-1995)

这一阶段主要探索学科主要理论框架与学科的基本理论,确立并建设学科理论体系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这一阶段经历了全面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思教学科在这一阶段中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

全面探索时期(1978-1984)思教工作者就如何建立思教学科、实现思教科学化这一重大课题开展了开拓性的探索,为现代思教学科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系统建设阶段(1984-1995),首先,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教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其次,思教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

2.分支学科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这一阶段,思教学科的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上得以延伸,形成了理论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教管理学、思教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3.学科综合深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思教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并应用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思教基础理论建设,形成颇具特色的思教研究领域,这种综合性、交叉性研究使思教学科建设始终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从而显示出学科的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视阈

思教发展的本质是思教现代化的问题,其动力来源于思教内在运行和时空境遇的合力。对思教发展的本质、动力和特征的回答,旨在展示思教发展的应然性和合理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空境遇

思教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它呈现出全球化、现代性、科学技术等相互交织的时代图景。江泽民“四个认识”对其进行了精辟的勾勒: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1.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由于经济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它的改变必然影响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因此,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而形成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全球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扩张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话语权的争夺。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使思教面临多重挑战,促使思教予以回应。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选择、吸收“他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向“他文化”输出自身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不均衡激化了文化冲突。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教发展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具有健全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思教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模式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为活动主题和利益本位的经济体制,个体总是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

同时,对外开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将呈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尖锐对立:“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事甚至是十分尖锐的。这就要求思教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思教要培育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思教应发挥在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协调和主导功能,既要充分尊重个体价值取向多样性,又要用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引导和建设,维护社会主义一是形态的主导权,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思教发展

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世界“解蔽”塑造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智能力,它不仅培育了人的主体性,而且充分开发了人的自由自觉特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标准化、集权化、理性化等基本原则缺乏人文关怀的维度,它容易因科技至上而失去人的意义和精神观照,引发人类的道德危机和意义缺失。

这就要求思教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自我建设,建构思教运行并得以介入到新的社会群体的平台。另一方面,思教应积极介入到新空间和新的社会群体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包含两个向度: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

过程;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思教发展的实质是实现思教的现代化。

1.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循时空依次递进的全球化的历史变革过程,它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逐渐从经济、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推进,并聚焦于文化精神,呈现为一种思想方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这种现代化呈现为主体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即人的现代化。英格尔斯在关于现代化的10项指标中有8项是与人有关的。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①A.英克尔斯著,殷陆君翻译:《人的现代化------心理.

思想.

态度

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核心是蕴涵价值意识、生活方式等的文化领域的现代特质,它表征着人类普遍精神状态。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教的发展,是以现代思教为指向,以传统思教为参照,在思教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

其一,思教理念的现代化。思教理念表征着思教的自我认识和态度,它渗透在思教的价值、内容、方式、体制等各个环节中。思教理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开放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和多样化的观念上。

其二,思教内容的现代化。其三,思教体制的现代化。其蕴涵这思教运行领域、决策与管理体制的发展。起死,思教方法的现代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

内涵发展,指思教在特定的时空境遇下,其本质、结构、特性等的发展。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内涵发展是思教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使思教呈现为内源发展。

其次,思教的发展,需要外延发展为其提供空间和条件。是在领域上的拓展。内涵发展为外提供前提和基础,外为内涵发展提供舞台和条件。

2.渐进和飞跃相结合的发展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思教的发展,不仅基于特定的时空境遇和思教内在的矛盾运动,而且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教实践和西方思教的批判继承和借鉴中汲取发展的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

1.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保证同一群体文化特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文化底蕴

现代文化通过主体创造实现文化有旧形态向新形态转变,从而超越传统文化和落后文化。现代文化的生成不仅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和超越落后文化,更重要的是创造先进的文化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

中国共产党思教的历史事件和现实实践,对思教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理论创新,这些实践和理论积淀对思教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教的“三贴近”原则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教的着力点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1.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需要更加重视思教

2.借鉴西方国家相关学科的只是,丰富我国思教体系

3.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用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有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

在思教发展的自身内涵的拓展基础上,它需要以相关的社会理论为依托,以从中汲取发展的理论养分和动力。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建构了思教发展的理论之维。

(一)理论动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正是这一理论围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阐述,规定了思教发展的性质、方向和目标,成为思教发展的理论动力支撑。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人的发展的内容规定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目标和途径。思教做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一维,其发展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体现其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而起理应有传统思教对人的漠视转向“以人为本”。把思教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人的发展的实践转换

在中特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中,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发展构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相互推进的历史进程,他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思教发展直接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为支撑的和谐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观照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建设和谐的精神家园。

(二)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审视思教的发展,旨在摒弃对思教实践的单一主体的自我中心范式,而走向“主------客-------主”的交往实践,从而在交往实践中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一,交往实践活动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思教正是交往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一方面,交往实践使主体之间形成角色共同体,在理解、解释和参与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主体之间的这种交往不仅使作为意义的文化要素得以传播和理解,而且通过解释生成新的意义。

其二,人在交往实践中生成自由的人,这与思教的终极指向相一致。

(三)理论拓展:人才资源开发理论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一维,它旨在通过人才的个体开发和社会开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1.人力资源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思教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与人才资源开发密切相联。一方面,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与思教的目标相一致,它们都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与思教的相互支撑,共同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这在于:思教通过个体的思想素质塑造及其对其他素质的导向,表现出强大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而思教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理应对人力资源开发、对个体素质的优化及需求予以回应。

首先,改变中国深层文化结构,为培养和炫白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其次,增强思教的创造性,培养具有特色的各种人才。

再次,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进行人的内在潜能的深度开发。

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重视角

本章以思教的领域、功能和形态发展为重点,构建思教发展的多重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发展

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扩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思教的领域发展,既基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也基于现代社会和学科领域的高度分化与综合并举的发展趋势。思教的分化,就是思教向未知领域、宏观、微观领域的扩展深入,开辟新的教育领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思教的综合,就是思教向业务、网络、环境领域的渗透,与业务工作、环境建设、网络建设整合,克服思教“两张皮”现象,形成综合教育格局和综合性学科分支。思教的分化与整合发展趋势总是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的,分化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化,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形成思教立体发展态势。

1.思教向宏观领域的发展

一是国内层面,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政治方向,作为思教的主题,思教要同业务活动、经济活动、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渗透性而深深根植于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二是国际层面,指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我们要培养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

2.思教向未来领域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教本身的科学预测与决策。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教的科学预测与决策问题,是教育由经验走向科学的重要标志,是争取主动并取得成效的前提。其二,保证和促进单位及个人面向未来的顺利发展。

3.思教向微观领域的发展

思教的微观领域,是指思教主体的内心世界。微观领域涉思教活动主题的知、情、意、信、行。我国思教实践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对人的内心的现代研究成果,为思教向微观领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思教心理研究。(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旨在展示受教育者认同社会主导思想并进行思想行为转化的活动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发展

思教的“生活世界”,是指与思教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思教进入“生活世界”,展示了思教社会化的过程,它是思教特性和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就特性而言,一方面,思教运行是在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旨在实现个体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另一方面,思教只有推向社会生活领域,才能打破思教的狭隘视界,不仅让社会各个群体都参与到死角中,而且有效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全员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

思教的领域发展,必然带来思教的功能发展。思教的功能发展,是由思教的结构发展决定的,是思教的内涵发展。

1.由复制功能向超越功能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教的生命线作用、先导性作用,应当合理地被理解和作为超越功能进行发展和发挥。

2.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

首先,思教的政治功能不会丧失,而是在新的形势下发展

其次,发展思教的经济功能,发挥思教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思教的经济功能,是由思教的工作对象、作用对象和工作目的所决定的。

再次,从思教的作用对象来看,其作用对象是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作用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发展。

3.由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

在全球化、现代化、个体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中,思教仅仅执行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的传递功能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需要有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发挥思教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功能。

首先,发展思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功能。

其次,发展思教文化创新功能。其一,思教进行“文化选择”。其二,思教通过建设社会宏观环境而实现“文化创造”。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发展

思教的形态发展,是指思教的运行方式和整体特征的转换,主要呈现为传统思教形态向主导式、交往式和网络式的思教的转换。这三种思教的新形态既是基于特定的时空境遇和人的发展的诉求的回应,又是思教发展本质的具体表征。

1.主导性思教

其是针对单一性思教而言,是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强调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教形态。

其一,主导性思教发展的基点。其二,主导性思教发展的内涵。主导性思教形态呈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一是思教在社会运行中所呈现出的主导性,二是思教各个要素所呈现出的主导性。

2.交往式思教

3.网络式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思教,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我们不能之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去认识它,而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索

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社会和人需要思教,对此,从古至今都在不断进行探索。

1.原始社会的生活式德育

原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在与自然交换和人与人的交换过程中,伴随着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人所特有的德性萌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尽管这种生活式德育极其原始,但它已经历史性地“承担着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维护社会公共生产和生活”,传递和驯化人的德性职能。①-----参见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

2.我国古代关于道德教育本源性探索

我国古代先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对人性只能做出主观的猜测或某种预设,而且观点迥异,但他们都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这就是人要向善,人要讲德,从本源上确认了人对善与德的需要;都从不同角度为道德教育做了论证,从根本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对社会和人的价值。

3.西方古代关于道德教育本源性探索

柏拉图以善德和理性为标志的理想国,建立途径有两个:一是教育二是理想国要由理性和善德最高者来治理。柏拉图从治国和个体层面论震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柏拉图根据他设定的人性前提,提出了道德可教、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理论。其“性善论”假定,认为人都有舍恶趋善的本性,人不是天性为恶。但人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行善和讲德,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善恶的能力;人能知善,一定行善,人能知恶,必能避恶,行恶者不是恶性使然,而是无知。

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名著中,系统研究了道德教育的起源和本质,其论证也从人性和社会两个层面展开,

4.资产阶级学者关于道德教育本源性探索

英国哲学家培根,是实验科学的始祖,经验论的奠基人。他至少表述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人们既要尊重和利用科学,也要追求人道和美德,这是每个人不可替代的两个方面,二是社会既要以科学方式推进繁荣发展,也要以社会方式进行调解和美德教育,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两种方式。培根对美德、道德教育所做的理想描述,超越了以往思想家仅仅从人性的唯心预设出发来论述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局限,第一次把,美德和科学联系起来,提出了与科学发展相一致的道德与道德教育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论证了人的自由本性,并为人的道德立法。

深受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影响的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了权威主义教育理论。他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即德育理论和教育性教学理论。

杜威是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其引述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起源、发展作了论证。其认为,道德需要与发展的根源是人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的积极构造,是人在合作中不断解决道德问题的探索过程。杜威把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一致起来,肯定实际生活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冲破了传统道德教育脱离实际、滞后于实际的惯性,使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这是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但是,杜威把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等同起来,似乎有些简单化。总之,杜威为道德教育摆脱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传统模式,进入现展轨道,开辟了途径。但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在西方社会背景下,既受西方个人主义主导价值观影响,也受他的实用主义论理学的制约,他强调个人的道德经验、价值选择和主体地位,否定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必定走向个人主义道德和相对主义道德;他衡量“价值的存在是依赖情景的”思想,是他“有用即真理”的伦理思想在道德上的贯彻,也必定使道德教育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潭。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1.从人与社会实践性本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或劳动,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具有物质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人为主体和以人为主体和以客观对象为客体的自觉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特点。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既要坚持“物的尺度”,即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又要坚持“人的尺度”,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满足人的需要。马义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了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教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

2.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马义认为,实践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及其处理、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历史性活动。因而,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人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精神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3.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

4.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

上述三点的说明:第一,人的实践活动是由目的和受一定思想支配的,人由客观存在引发出出主观思想,又由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行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第二,人的自觉能动性,决定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只有通过确立目标、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与自身发展。所以,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地通过人的主观和客观、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互动来创造历史的,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思教的规律是思教活动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教规律所解释和反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认识和把握思教本质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

由于思教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既有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矛盾运动,也有只在思想政治教育某一类型、某一环节存在的矛盾运动。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探讨

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

首先,关于基本规律的研究思路问题。

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把它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中去,并结合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运用。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界定,有不同的视角。

再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原则、功能等具体内容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客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性,普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性。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目标、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

思教的基本规律,也叫思教的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它是在一切思教中普遍存在的、贯穿于思教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教的基本规律,是思教诸多因素和复杂关系中基本关系的反映。

在思教活动中,基本关系的表现首先是受教育者的实际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实际,这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进行的教育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并付诸实践,这是思教的落脚点。从出发点到落脚点,是受教育者已有思想品德水平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同样构成两个基本关系,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即思教要服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二是思教必须超越社会的客观条件,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思教是在既“受制约”又“起作用”,既“服从”又“服务”的矛盾关系中进行的。由这一关系所决定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实现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因为任何思想的作用,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都只能靠人来实现。所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互动。

思教的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的适用范围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发挥作用的条件也不同。

(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了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一种必然性根据,即分析、研究各种思想意识、思想过程的产生、发展、变化,只能在社会存在中去寻找根源;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思维活动也必须以“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为基础。

2.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能动反映论之所以是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是因为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客观的、能动的、社会的历史活动,是人们能动地认识、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义的灌输论,是由列宁提出来的教育理论。列宁根据人的能动特性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提出了“人的一是不仅反应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命题。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反映、改造和创造客观社会的理论。我们不能把灌输理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它实际上揭示了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不可能自发产生,这就是科学思想、正确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规律。

能动性和灌输理论虽各有侧重,但在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上是统一的,它们既揭示了实践起决定作用的规律,又揭示了理论、思想的相对独立性与反作用规律。

(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

这一基本规律,是由思教的上层建筑性质所决定,是思教在社会中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

其指就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

第一,

思教受社会政治制约。思教要根据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目标的要求,确立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并把政治教育置于主导地位。

第二,思教受社会经济制约。其对思教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思教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既以观念形态反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等过程,又以观念形态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文化环境、文化条件,也影响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首先,思教要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这是思教发挥政治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其次,思教通过广泛持久的民主法治教育和方针政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再次,思教通过为国家培养接班人,推进政权的延续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业务发展服务。思想政治保证,一是保证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创造良好的思教环境,保证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三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思教通过向社会传播精神文化,分配政治资源,生产精神产品,担负着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或主导意识形态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批判、抵制有害文化,借鉴、吸收有益文化的职责。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教功能,是思教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认识思教功能,有利于更全面深刻地把握其内在本质。

(一)导向功能

1.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导向就是通过思教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新年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理想信念具有指向性、确信性、稳定性的特点。

2.奋斗目标导向

3.行为规范导向

所谓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导向,二是法纪规范导向。

(二)保证功能

其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思教的保证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政治共识性。其二是思想一致性。其三是行动统一性。

(三)育人功能

(四)开发功能

通过思教,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

首先,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发挥人的特长与优势,是发挥人的潜能的基础。其次,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重点。再次,培养创造精神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高层次。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反应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一)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毛泽东说过,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人愈是能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规定自己的目的,就愈能利用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他的主观能动性也越大。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思教只有立足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有效实现有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飞跃,取得实际成果。

(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既是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规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改造主观世界,既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也要受到客观世界的各种影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结果,具有较强的显示性。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不容易很快在实际的工作中显现出来。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改造客观世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要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必须使主观的思想符合客观的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们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的状态。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客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道德与政治、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映了人的能动性特点和人的发展要求。

当然,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也并不是人的发展取向与各种素质的平均性,即发展取向的无侧重性。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的冲击,也是经济主导价值观单一化而导致的对其他社会价值观的替代性现象。

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的和智力的)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与现代价值,为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第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一再强调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全面发展,并把提高人的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高度统一起来。

第三,江泽民从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二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和思想生活发展的统一。

江泽民还从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深刻体现这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使人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和基础。二是需要进行制度改革。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求构成社会“活的有机体”各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综合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还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社会理想,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它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第三个阶段,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理想和信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理想的实现依靠信念的力量,新年的坚定基于理想的选择,二者同属于精神范畴。是否有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是事关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胜利并继续推向前进的核心为题,是培养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尺度。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实现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具备爱国情怀、报答国家的养育之恩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行动之中。一是关注祖国的政治命运、发展方向,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二是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具有为国、为民分忧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这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三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爱国主义发展的思想纽带,也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

一是社会心理升华为爱国信念。二是把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

(三)道德教育是基础

(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引导人们面向生活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是引导人们转变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三是培养科学精神,为形成合理地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要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效用,就必须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回答下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为何是相关的以及是怎样相关的?什么是思教的价值?思教的价值形态如何?怎样才能实现其价值?

一、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要回答什么是思教价值的问题,必须准确把握“价值”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规定性。

(一)价值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概念的,并由此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不仅依赖于主体和客体,而且还受制于主体能动性地改造客体的历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价值源自客体,决定于主体,形成、发展和实现于人类历史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价值是客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范畴。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

所谓思教的价值,是人与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接近、相适合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呵护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思教的主体是谁,其核心在于把握住“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这里的主体有两个: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或处于一定思教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所讲的客体,是指主题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直接联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按需要对象的内容可分为物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条件)和精神的(思教内容需要)二是按需要的性质可分为社会的(人民对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个人的(人们对教育者人格的需要);三是按需要的来源可分为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主观世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

思教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教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思教价值有其普遍的客观基础和复杂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一切具有价值特征的人和事物,总是以一定形式的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来。从最终意义上来说,思教价值客体是构成思教关系的客观基础,思教价值主体是思教关系的直接承担者。

通过分析,我们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作几点具体的归纳:

第一,思教价值的合目的性。

第二,思教价值的合规律性

思教价值的实现,一是基于对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基于对思教客观规律本身的认识,三是基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规律的认识,四是基于对满足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运动规律的认识。思教本身的规律和它对人和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就构成了评论思教价值本质的两个尺度,即和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第三,思教价值的合必然性

思教的和必然性是指思教唯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实现其本体教育价值和工具理性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实现是必然的,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做出质的规定。思教价值的合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主体具有明确的导向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主体具有巨大的动力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主体具有合理地整合协调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

思教价值作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和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形态,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从客体的角度区分价值的类型,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

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分为不同的形态结构。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思教的理想价值,是思教的根本目标逐步实现所呈现出的一种对任何社会发展的积极效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来讲,现实价值是理想价值的基础,理想价值是现实价值的积累,反过来又吸引和激励现实价值。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中包含有现实价值的因素,而思教的现实价值是实现其理想价值的必由之路。

2.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这是按性质作用来划分的。思教活动产生正面价值的前提条件是目的性明确。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按效果显现分,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思教的直接价值表现为满足价值主体----人的精神需要,促使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体现为一种精神价值。

思教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关系。直接价值孕育着间接价值,是间接价值的基础。间接价值又是直接价值的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

4.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思教的相对价值,一是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长远价值而言;二是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价值大小的比较而言。它具有受制约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思教的绝对价值是指思教最终通过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呈现出的终极价值。它具有无条件性和不可变性的特点。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对价值是绝对价值的基础,没有相对价值,也无所谓绝对价值,绝对价值实现于无数的、历史的相对价值的积累之中。一句话,思教的价值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是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统一。

5.思教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按价值主体分,可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的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等几个方面。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所谓思教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教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

思教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思教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变革生产关系。最后,思教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推动作用。第二,思教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给个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作用的巩固和发展。最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首先,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其次,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道德环境。最后,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社会心理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它的内容涵盖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一句话,它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

第一,社会精神生产的价值。第二,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第三,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包括肯定性选择和否定性选择。其文化选择功能是一个目的系统,一定的社会观念、思想、知识、习惯、风俗等文化因子,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致,则以积极地态度加以吸取、整编,纳入其教育的体系。反之。

第二,思教的文化传播、变异功能。思教的文化变异性功能,即是思教具有改变社会文化内容与结构,使其不断发展的功能。思教在文化深层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思教的文化渗透、创造功能。思教应发挥自己的文化渗透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亚文化中去,引导其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使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成为现代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载体,进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能否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才,为建设创造型国家服务,这是衡量新时期思教的一个根本指标。

4、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态环境教育,是指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态价值渗透到思教的实践活动中,对人们进行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从而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人来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为调控生态平衡,达到协调而采取积极的对策。

第一,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

第二,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

5.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第一,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二,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

第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思教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主要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实现思教的价值是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或曰逻辑发展和归宿,它既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活动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次价值活动的起点。那么,思教价值实现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其价值?其价值实现有哪些规律可循?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教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有“潜”到“显”其是指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由“潜”到“显”

从客体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思教价值的实现,亦即思教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只有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的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增强它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这样,思教的价值才能有“潜”到“显”,才能获得完备的形态,反之,如果思教没有接受主体,即使它本身确实具有某种价值,那也是一种潜价值,而不能说是现实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客体主体化

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教主体化,从客体来说,就是有现实的价值客体到作用于主体,转化为价值即对主题的效应的过程----从内在价值到价值的转化;从主体来说,则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受到客体的一定作用和影响。我们以思教价值的实现为例来说明为什么客体主体化是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教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题的意识和动机,再有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因而客体主体化就是价值的实现,是价值实现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只有从主体的需要的现实性和客体满足主体的可能性两方面的联系中去探讨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才切合本文的旨意。

思教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1.灌输途径

所谓“从外面灌输”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和掌握的先进意识,二是指导工人从政治角度去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性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灌输的过程,就是用马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灌输的实质是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灌输的方法主要是阻止理论学习,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2.接受途径

思教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教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教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联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当前,思教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大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途径关注不够。运用接受途径应把握如下方面:

一是认清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双向互动作用。

二是要把握接受主体的需要与驱动之间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

生命线论断是我们揭示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具体规律的基本指导思想。思教价值的实现规律,就是思教价值实现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规律“客观性”的三层含义:一是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二是指它的作用是客观的,它既然存在,就必然会发挥作用。三是指它发生作用的范围与程度也是客观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扩大或缩小,增强或削弱。

思教价值的实现规律是一个有多角度、多侧面的规律体系,它有诸多要素组成。下面就来重点探讨如下几种具体规律:

1.神形统一律

思教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所传播的精神是无形的,但它却指导人们的一切活动,成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灵魂,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即“神”。它包含指引方向、提供动力、给与保证等三层意思。那么“形”则指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它们是有形的,是思教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同其他一切工作在方向上的统一。政治导向。

第二,思教与经济工作同其他一切工作在动力问题上的统一。------其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相对地比较突出起来,处理的不好,对个人而言,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对一个单位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就可能人心离散,有事会使矛盾激化,导致政局不稳,弄出乱子。其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关键在于人。其三,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革而改革的,如果人们的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改革就会出现阻力。第四,不论从事什么性质工作的人,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有富裕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三,思教与经济工作同其他一切工作在保证问题上的统一。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所要求的。在现代化建设中,思教保证这党的路线和国家的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着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胜利实现。

2.真善美统一律

所谓“真”,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真的本质在于和规律性,也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体和客体在观念形态上达到统一。“善”它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关系。善的本质在于和目的性,也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的目的,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理想。“‘美’,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和和谐。”①---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真善美的统一,标志着主体与客体的完整的全面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张岱年认为,人们经常谈论的价值,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价值是真善美,“真为认识的价值,善为行为的价值,美为艺术的价值。”②------张岱年:《价值论的层次》,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对于思教价值的实现来说,真善美统一律就是指思教应该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规律。

3.虚实转化律

思教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即精神世界的问题,属于“虚”的方面,是精神性的东西。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们可以直接表现为行动和效果,属于“实”的方面,是物质性的东西。所谓虚实转化律,是指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的规律。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论

现代思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实现对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满足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基本含义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

思教的主导性,从根本上说,是指思教的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性质、地位、作用。

从内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9页。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其本质表现也就是对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思想教育的主导性、品德教育的主导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教育的主导。培养和树立坚定地政治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从广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属文化教育范畴,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教育,而是一种专门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也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问题。思教及其主导性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社会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经济基础。

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导性,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是依赖于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是它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91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阶级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①----《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一般来说,其利益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的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与客观性、科学性相容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

坚持思教的主导性,来自于一定阶级的人们对其本质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及自觉运用。思教主导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规范功能、评价功能、控制功能。

思教主导性的规范功能。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规则。

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思教主导性的规范功能,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评价功能。

作为一个特定的阶级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这里就有一个评价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各个阶级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和需要出发,选择和推行自己的规范准则,影响以至支配社会生活。坚持思教主导性的评价功能,有利于促进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自觉地选择和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一是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控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所谓多样性,大体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事物的样式、模式的多样性,二是指事物的种类的多样性。多元性是指多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事物同时存在的情形。我们这里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多样性,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内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如下的情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思教主体的多样性,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个人教育主体、集团教育主体和社会教育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思教目标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进行教育的层次上。如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广泛性和先进性向结合。共同理想: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就其方法来说,按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有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和各种具体的教育艺术、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等。

5.思想政治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思教考评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是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以事实为依据,实行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考评以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程度为主要标准,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的高低。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辩证

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主导性和多样性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思教的主导性,所体现的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绝对性,所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普遍本质。思教的多样性,所体现的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思教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相对性,所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主导性不能离开多样性而存在,主导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列宁所说的“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①。----《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第二,多样性也不能离开主导性而存在,多样性又总是和主导性向联系而存在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一,主导性决定多样性。第二,多样性能动的反作用于主导性。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价值定位及其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价值定位

价值范畴是一个主体性范畴,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是主体对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是适应与满足所表现出的效益、效用和意义。在这里,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现实构造因素,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实践是价值的实际确定者。

思教的价值,就是思教的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主题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即教育内容对于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与适应所表现出来的效益、效用和意义。

(二)对个体价值选择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理论,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价值的基本依据。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

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集中体现在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和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第一,对个体政治价值选择的主导

个体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诸方面。

第二,对个体信仰价值选择的主导

个体的信仰价值,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方面。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即科学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塑造共产主义信任的基本原则。

第三,对个体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个体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利害等方面,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关系到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

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集中体现在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方面。

第一,对社会政治价值取向的的主导

从根本上说,政治价值的内容,包括政治实体(国家机关、军队、法庭、政党、群众团体等)、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政治观念的价值。但是,如果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政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价值是:政治法律思想的价值、政治制度的价值、政治工作的价值。政治法律思想的价值取向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表达政治主体的意志;指导政治行为;维护政治关系;制约政治发展。

第二,对社会经济价值取向的主导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价值取向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价值目标的选择上。

第三,对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指的是后者,即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相关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影响和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三)满足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化特征表述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社会多样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参见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多样化产生的基础。第二,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是社会多样化产生的前提。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机制是社会多样化产生的内在机制。第四,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归根结底是由经济主体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力量所推动的。

1.

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在教育目标问题上实现层次性发展和系统性整合。

2.

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在教育内容问题上实现多样性发展和系统性整合。

3.

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在教育方式问题上实现多样化发展和系统性整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产生于14世纪至16世纪的西方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根据的。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讨论普遍的人性,而这种普遍人性其实是以资产者为模特儿描绘出来的,只不过被解释为一切人共有的人性而已。中国封建的民本思想对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这种民本思想的前提还是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

以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上的,是以确认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地位为前提的。在现代思教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社会。

(二)坚持主渠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坚持主渠道教育,要立足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指导学生从中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条原理都是整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只有放在整个体系中,放在与其他原理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只是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的论证过程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学习马义,并不是要求把我们的头脑变成塞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仓库,而是要获取一个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坚持主渠道教育的根本。

2.坚持主渠道教育,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继承、坚持和创新、发展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主渠道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

4.坚持主渠道教育,要正确处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坚持主旋律教育,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必须坚持主旋律教育,充分发挥思教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多样化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内在统一的。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思教结构决定这思教功能,决定着思教整体效应的形成和发挥。研究思教,不仅需要研究思教的各个组成部分,尤其需要研究思教的系统整体,分析思教结构,以便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思教系统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构分析的重点也不同。从思教的基本构成来看,思教是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基本要素的系统,需要分析和研究思教诸要素的基本关系及其结构;此外,还有目标和内容,都分别形成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思教的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基本结构对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分析思教的系统结构,不仅要分析思教的基本结构,而且要分析思教的目标结构与内容结构,并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

思教结构分析的基点,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即结合方式,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基本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教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教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超越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思教主体具有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思教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教个体,另一类主体是思教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正式----情感性、渗透性和多样性。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思教客体的客体性表现为思教客体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包括个体与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固定群体与流动群体。

3.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思教介体是指思教主体与思教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教主体作用于思教客体时的思想信息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教介体的根本特点是中介性---表现为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

思教介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是物质介体与精神介体,这是从思教介体的属性来看的。二是直接介体与间接介体,这是从思教介体发挥作用的程度来看的。三是传统介体与现代介体。这是从介体的历史发展来看的。

4.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思教环体即思教的环境,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思教环体的根本特点是条件性。思教环境是思教得以进行的根本条件。条件性表现为----具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思教环体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是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环境主要指人们直接生活和工作于其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直接影响作用的单位和局部环境。二是软环境与硬环境。三是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研究虚拟环境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四是积极环境与消极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不仅要了解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而且要进一步分析思教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把握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教诸要素相互关系中,思教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其对思教诸要素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教主体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认识思教客体的状况及特点,确定思教的方向与目的;选择思教的内容与方法,发挥思教的中介作用;加强对思教环境的开发利用,坚持从具体的环境出发,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进程。

在思教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教客体具有主动作用。思教客体的主动作用表现在:思教客体的实际状况制约和决定着思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教客体主动参与思教的程度决定着思教运行的机制、方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思教的实施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教的介体具有纽带作用。思教介体是思教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结的纽带。思教介体的纽带作用表现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在思教主体、客体、环体之间承担和履行这传播、反馈、调节思教信息的职能。没有介体,思教就无法使主体与客体相联系、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思教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教环体起着条件作用。其作为思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体的教育决策和实施、介体的选择和客体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思教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教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着思教的根本目的和性质,决定着思教诸要素其他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分析思教结构关系,着重要分析思教主、客体关系。

主要从以下把握其关系:第一,民主平等的关系。第二,双向互动的关系。第三,主导和主动地关系。第四,互相转化的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分析,不仅要分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分析思教诸要素相互结合的方式,即结构方式。

纵观思教的发展,思教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主体中心模式

主体中心模式是以主体为中心来构建思教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思教主体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客体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主体中心模式在思教历史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爱尔维修认为:“教育者通过控制学生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必须的教育,可以吧学生培养成他所希望的样子。”①洛克指出:“父母和教师都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决定者。”②-----一、(英)博伊德等著:《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页。二、(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主体中心模式的集中表现就是“三个中心”,即在道德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主体中心模式看到了主体在思教诸要素中的主导地位,但它把主体的决定作用绝对化了,并否定了客体的主动作用,把客体看做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容易形成主体单方面作用客体的单向教育模式。

第二,客体中心模式

客体中心模式强调客体的德育中心地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强调个体的生活经验与道德经验。

第三,多元主题模式

好的行为是一个有好的本性倾向的人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②---(美)S.E.佛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③----《欧文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

第四,

等级结构模式。等级结构模式是在主、客体关系上严格的等级为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

第五,双向互动模式。其是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教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体起主导作用,客体起主动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

思教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标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思教目标及其结构既是思教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又对思教内容的实施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和满足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是制定和确立一定的思教目标的根本依据。思教适应和满足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客观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适应人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增强社会性,形成、发展和完善人的社会本质,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结构

思教目标的基本层次是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思教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目标形成了一定关系及其结构,即目标层次结构。

1.个体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目标建立在人的思想品德结构基础之上,是人的思想品德结构状况及其发展完善需要的反映。

思想品德结构;

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方式。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有心理、观念和行为三个子系统以一定方式联结起来的三位立体结构。其中,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观念是思想品德的内核。思想观念是在人的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尤其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思想观念既是心理活动的升华,又是行为活动的指南,是联结心理与行为的纽带。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

培养“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它包含这不同层次的个体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有:

思想素质目标

政治素质目标

道德素质目标

心理素质目标

在上述思教个体目标中,思想素质目标是前提,对其他个体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政治素质目标是核心,对其他目标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道德素质目标是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要实现的目标;心理素质目标是基础,是对每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社会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

经济目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目标就是要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治目标: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促进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目标: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在思教的社会目标中,政治目标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目标决定着文化目标的内容和性质。经济目标是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的基础。文化目标受到经济、政治目标的制约。

3.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思教社会目标是思教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根本性的目标,是比个体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它对个起着主导、支配作用。首先,其决定着思教个体目标的形成。个是社目标的具体化。其次,社会目标决定着个的性质。再次,社会目标决定这个的实现。

思教个体目标是思教中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具体型的目标。个是社的基础。首先,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社是个的升华。其次,个体目标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结构

思教目标从空间上看,具有多维性与层次性。从时间上看,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教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及其联结方式,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结构。

1.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长远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长远需要,贯穿于思教的全过程。指明了思教长期奋斗的方向和前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战略目标。

中期目标具有阶段性、局部性和过渡性,是思教的战役目标

近期目标反映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教当前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是思教的战术目标。

2.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

近是中远的基础,中期目标是联结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桥梁与纽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思教远期目标是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指南。

思教战略目标决定这战役目标与战术目标,思教战役目标与战术目标服从、服务于思教的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依次渐进的发展结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

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诸内容构成了思教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

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

实际上,在思教内容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教的重点有所不同,思教内容体系的结构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第一种:政治主导型

第二种:思想主导型

第三种:道德主导型

第四种:心理主导型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按照诸教育内容在相互关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来建构其合理结构,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施教的基础上,选择实施教育的重点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应从以下方面加以优化: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

必须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教的核心内容----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体现思教的本质,突出思教的主题,提高思教的层次,带动和促进其他各项思教内容的实施。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优化思教内容结构,不仅要突出核心内容,而且要完善内容体系。前者是为了体现思教的根本性质与功能,后者是为了提高思教的整体效应。

完善思教内容体系,就要拓宽思教的领域。首先,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大内容子系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涵盖思教的全部内容领域。其次,完善思教内容每一子系统的体系,拓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领域。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在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必须充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新内容。从思教的内容来看,加强创新精神、国际意识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能够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着力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自律与他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关系,努力形成把国建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同时,要尤其注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

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满足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等级关系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崇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典型代表。其“传统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他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①---曹孚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全部。②---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关系

现代思教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这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是现代思教的重要标志。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

思教的主体性是由思教者的主体性、受教者的主体性和思教活动的主体性有机构成的复杂整体。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在对象性关系和活动中取得和确证的。要分析和把握思教的主体性,必须考虑思教者所处的对象性关系及其进行的对象性活动。

第一,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

思教者要主动研究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全面把握受教育者在个性特征、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的差异。

第二,科学运用教育介体。

科学运用教育介体,也是提高思教实效性的关键,其具体要求是:

其一,分解教育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第二,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

其三,选择创新教育方法。

其四,主动适应、选择、改造教育环境。

其五,自我改造、自我提升。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教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受教育者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一,与教育者的平等互动。

在思教中,互动与单向灌输相对应。

其二,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

其三,自教自律。

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活动的主体性是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整合。

其二,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的根本表现。

思教活动的目的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思教的决定性影响和制约作用,也体现了思教对社会的适应和反作用,它既是思教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思教活动的归宿。

其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层次

1.独立自主性

思教独立自主性的基本内涵是:其一,合规律性。思教的独立自主性根源于自身的特殊规律性。思教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存在,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其他领域相比,有特殊的对象,即人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即促进正确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即不仅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考虑个人的发展要求,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其二,合目的性。

其三,对社会其他领域的能动性。

2.积极主动性

思教的积极主动性是指思教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发展功能,拓展领域,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并积极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其一,与时俱进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思教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以自身的变革和现代化发展为保障的。

思教的发展和现代化,要大胆借鉴国外关于思教的新理论,特别是西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和“公正团体”理论,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S.西蒙的价值澄清理论,麦克菲尔的体谅或生活指导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出现反映了西方关于思教发展的新趋势----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其二,拓展功能。

其三,培养和增强人的主体性。

其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开拓创新性

思教的开拓创新是指思教随着当代时间的发展,解放思想,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思教的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独立自主性是前提,积极主动性是关键,开拓创新性是最高层次。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

教育模式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它力图从知识形态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问题。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中介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以独特的形式既区别于理论知识,也不同于实践知识。借助教育模式这一中介,使教育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可能,没有教育模式的研究,理论的应用性就失去基本的知识依据。

思教主体互动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无疑对实施主体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思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二)教育伦理观: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高度尊重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认

2.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

3.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三)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思教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社会历史发展主体来推动的,思教的个体价值是其社会价值的基础。

思教个体价值表现为对个人发展的“有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的发展。

(四)

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

实践转向是思教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在急剧变革和发展的当代,思教的实践转向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缘由。

从理论层面看,马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的标准。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思教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主要特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范围、状态、性质和内容上进行划分。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2.

思教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

3.

思教环境按其状态,可以划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

4.

思教环境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1.多维性

环境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是多维性的第一个表现。此外,人的主观选择的多向度,需要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主观选择的丰富程度。需要的丰富性推进了自主选择的多样性,进而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环境认识多样性的过程。

2.复杂性

从主观角度而言,复杂性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从客观的角度而言,复杂性是世界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表现为事物的客观存在的复杂性,也表现为客观存在对人的影响的复杂性。思教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影响因素的广泛性。二是影响性质的多重性。第三,影响方式的多样性。

3.开放性

思教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影响因素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第二,影响因素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1.强化功能

强化是指外部刺激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巩固与深化的过程。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反复强化。其二,综合强化。其三,累积强化。除上面三种强化方式之外,思教的强化功能还表现为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等途径。

2.导向功能

在现代社会,思教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规范导向、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实现的。

3.感染功能

社会环境的感染主要表现为情绪感染、形象感染、群体感染。

(四)环境的发展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环境、制度环境;对外开放----全方位的开放环境正在形成。众多的环境要素中,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思教环境理论,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思想以及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在我国古代,思教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是教育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关于道德教育与环境关系的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重视人际关系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

2.

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其思教环境论发展的主要阶段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三个时期。

1.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倾向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把环境影响与人的美德的形成结合起来。

2.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在近代西方,关于教育与环境关系发挥较多的是卢梭。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

3.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

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后的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和杜威继承了它的许多思想。在现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莫过于杜威。在它早期的著作《学校与社会》一书中,他努力阐明讲了下列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制订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课程;从学习者的经验中导出学习信条;提供个别注意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学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

除了上述思想家的观点外,在现代社会,关于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还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

(1)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肯定倾向的流派。主要代表是现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行为主义者把人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都看做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图拉。他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的行为是这个互动体的反应,人既能够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映,也能够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人的行为不仅可以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测所影响。它的核心概念是观察学习。强调人可以从环境中直接学习,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2)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否定倾向的流派和观点。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存在主义认为自我存在没有任何约束,可以处在无的境界中,人可以不顾周围的环境,自由地设计自己,创造自己。弗洛伊德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无意识理论。即人的原始欲、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所以,道德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3)对环境作用持折中性倾向的流派和观点。

代表是基督教的境遇伦理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45-0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代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总体是发展进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缺失

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一直提倡“教书育人,读书做人”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提高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但近些年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下滑,包括家长、教师在内都为学生灌输“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忽视,因此在多方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有些大学生沉迷于虚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独立人,学会做人远远比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要重要。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二)价值取向茫然

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外国先进的思想得以传入中国。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相对于以前有了更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新环境的影响下他们逐渐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忽视道德教育。攀比心理、自私自利、依赖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严重下滑。不得不令当代的教育者和父母担忧。

(三)心理问题突出

健康的心理是使人们从事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又有幸福美满生活的必要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风云多变,各种思潮碰撞,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家长的溺爱下一些学生缺乏自立意识,大学生陪读现象仍屡见不鲜,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对父母过分依赖,与此同时,父母的溺爱也使广大青少年缺乏挫折教育,结果导致许多大学生面对挫折手足无措,心理脆弱,无法接受打击,而选择一些极端的做法。当代大学生很难独立的适应社会,他们在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危机,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缺失,使他们有严重的挫败感,无法继续人生之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就当前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尚未形成一个里应外合、通力合作的局面。首先,由于社会缺乏合理引导,而一些大学生又严重缺乏自制力经常逃课,有时甚至会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使以前培养起来的优良道德品质也丧失殆尽。其次,由于一些父母疏于管理,又不及时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了解大学生的在校状况,导致一些大学生不但知识水平下滑甚至道德水平缺失。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各科任课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发挥德育功能的意识,进而在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方面也缺乏详细的认识。

(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1.高校管理者认识不足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是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重视程度的降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鸡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重视程度降低而产生的。部分高等院校领导片面追求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以及SCI论文数、硕士、博士招生点、新科研项目的研发、师资队伍的规模、就业数量等硬指标,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次要任务,不能自觉主动地予与相应的关注和物质投入。因此,在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上不免会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一些高校对中央提出的先进德育理念没有积极贯彻“走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

2.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

一是课堂教育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和心理问题。并且对一些大学生喜爱和关注的热点现象不能给予全面讲解和细致剖析,使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社会认识不清而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仅以课堂教学为主,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并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把书本的知识点讲授完毕,而不做深入挖掘,没有与当前社会和大学生心理结合,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多数教师以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目的,没有真正做到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水平。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各高校也开始一定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并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主体需求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轻视个体需要,而只完成社会任务。没有把出发点放在学生主体上,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是极其不利的。各高校虽然安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课程,但都是机械地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对广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却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要学以致用,而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简单地灌输给受教育者。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1.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立哲学课、社会课、心理课等。例如,针对大一的学生心理状态课给他们安排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使他们融入大学和社会生活中。针对大二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加强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挫折承受力。针对大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帮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初步订立职业方向。针对大四的学生实际需要,给他们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要革新教育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第一,实践锻炼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第二,自我教育法。让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法,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具体的通过评比竞赛、讨论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第三,榜样示范法。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警戒作用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在自身素质、学习目标、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专题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消除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自私、郁闷、抑郁、冷漠等心理,引导他们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展潮流。高校教育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政治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实际利益性相结合,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范围内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与思想的交流,而其中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教育者在灌输思想理论的同时应该怀着以情感去感化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使大学生既能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又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入辩论与案例分析中,增强教学的实际应用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实现道德情感上的共鸣。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越融洽,沟通越顺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使他们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又能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并实现其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泉.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J].党史博采:理论,2005(4).

[2]刘东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4)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诞生在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鲁艺人以笔为枪,用艺术的话语形式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从狭义上讲,鲁艺是一所艺术类院校,但其所折射的大学思想教育观却是当今时代所亟需反思和汲取的普世价值。

“鲁艺精神”的历史影像

鲁艺与鲁迅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曾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他将鲁迅精神概括为“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三点,“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学问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1]。这个评价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中可以看出对于两个关键词的强调“革命”和“先锋”,所谓“革命”是“中国文化的革新与反抗”,所谓“先锋”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而鲁迅便是鼓舞文艺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参与抗战的榜样,“鲁迅艺术学院要遵循鲁迅先生的方向”[2]。因此,鲁艺作为一所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类学校,从一开始便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政治性与斗争性。

从鲁艺精神产生的特殊历史情境来看,鲁艺精神的形成有着诸方面的因素。

首先,信仰追求是鲁艺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卢沟桥事变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中说,艺术是“宣传鼓动与发动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鲁艺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抗日救国的重任。无数文艺青年从全国各地分赴延安在艰苦环境中求学,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国家信仰情感。

其次,办学的政治信念是鲁艺精神形成的基础。鲁艺的办学目的,即以培养大批抗战艺术工作干部为主要宗旨,这就决定了鲁艺教学的针对性。鲁艺的教学方针则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如果没有“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就“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的胜利”[3]。

再次,群众性是鲁艺精神形成的实践指导。鲁艺是遵循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前进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主张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批判的继承各类文化,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使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们服务”[4]。

“鲁艺精神”对当代大学思想教育的启示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性与平衡性被打破,经济与科技的膨胀缺少与其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自我意识的约束,各种思想滋生迅速、传播广泛,难以受到有效监控与遏制。当代大学生在物质增长迅速、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许多青年被冠以如“宅舍族”“网虫族”“月光族”“啃老族”等社会符号。大学教育似乎也陷入了社会发展转型的“失落之中”,鲁艺精神所呈现的实践真知在消失退却,毫无疑问,革命性、政治性与斗争性映射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群众性”和“生活性”,时代主题的转换,实际上为现代大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时代要求,作为高等教育者应该意识到:

首先,鲁艺精神的信仰价值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真谛。鲁艺课程的设置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前期政治课与专业课比例基本对半,教员们并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还开设讨论课、实践课,设置研发室、制作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创新,要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载体建设是理论实践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也是建设良好的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路径。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往往使学习停留在表面的理论记忆上,无法让大学生真正的掌握并且应用于实践之中。加强政治理论载体的实践性,使大学生自己参与到马克思理论的创新与理解当中,让大学生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融于的课堂内外,能够使大学生乐于学习并便于掌握。教学范式具体可以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课内教学的载体构建主要是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如讨论课、辩论赛等。课外教学的载体构建主要是应用网络建设政治教育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如教师解答区、时事讨论区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等。

其次,鲁艺精神的引导价值是克服网络时代传播技术教育被动性的旨归。鲁艺精神表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一批批文艺青年走出学校深入群众、奔赴前线,在田间地头、火线战场上积极宣传、鼓舞人心,创作出大量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等。鲁艺精神之所以能够引导青年壮志无悔地投身革命事业,并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动摇自身的政治信念,关键就在于这种精神已经植根于他们的思想之中,成为他们信奉并且能为之牺牲一切的人生追求。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生活、思维、沟通方式都受到很大的改变,QQ、MSN、BBS、BLOG等通讯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也必会造成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大学生沉迷网络则会导致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如人际交往障碍、不信任感、孤独焦虑等,甚至会扭曲大学生的人格。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信仰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力挑战。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充分地利用起网络资源,建立起思想政治的网络宣传阵地,通过“绿色网络”“红色网点”引导新时代同龄人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信仰的同时,强化体验教育、技术教育与生活教育。

再次,鲁艺精神的实践特色是拓展大学生社会教育的科学性的根本。鲁艺十分重视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整个课程上除了室内的讲授外还有课外实习,经常的是到各机关、学校、团体去作各部门的指导,如排戏、教歌或组织晚会等,而且学校规定三个月下乡宣传一次”[5],“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只有“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才是“活的马克思”,大学生一旦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所有理论知识就成为“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6],难免目光短浅、思路狭窄,陷于空想、虚无主义的意识漩涡。本文认为可以从学校方面和学生方面来考量,一是高校必须拓宽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增加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务家教、科技文化活动月、科研立项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面向全校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二是号召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乡村,提高大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让他们积极走入社会,提前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正确认识到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创新意识、集体意识、服务于群众的意识和基层意识,使大学生真正肩负起时代使命。

此外,重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回归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大学教育的社会功利化发展值得警惕,“要特别注意纠正观念领域里严重存在的唯智主义和科技理性主义倾向,防止教育商品化趋势进一步蔓延”[7]。

现代大学教育不但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鲁艺精神是延安时期培育出的民族信仰的伟大人格魅力和高尚灵魂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信仰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观注定需要高等教育者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加深认识、改进方法,从红色历史资源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论鲁迅[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集第二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42-43.

[2][3].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A].文集第二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A].列宁全集第十二卷.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张颖.改编后的普迅艺术学院.原载1939年10月3日《新华

日报》.

[6].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选集第二

卷西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8:815.

[7]司晓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57-02

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其感兴趣,它可以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单一书本资源丰富化,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因此,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感到听之无味,很难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更不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形、声、色效果俱佳的学习情境,迅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进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中俄友好活动年上的主题曲。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视频歌曲,看着中俄友人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各自的文化,受到了感染。欣赏完之后,教师及时设置问题:你想参加这样的文化传承的活动吗?你想了解其他国家的什么传统文化呢?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课堂教学,心情愉悦,主动接受新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宽阅读渠道,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在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教师不拓宽阅读渠道,不拓展阅读视野,还是死啃教材,不主动拓展新知识,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很难富有时代气息,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应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利用课件展示尽可能多的课外资源,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电视媒体、新闻报纸等渠道进行课外阅读,丰富阅读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比如在进行“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教材上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材料陈述,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随着教材改革和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笔者设计网页课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资料。通过网络查询,很多学生搜到了积极的案例,有个别学生搜到了反面的教育材料。比如,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青少年吸烟、喝酒、上网玩大型游戏的视频资料,这些青少年有的已经走进劳教所,有的已经堕落成无家可归的孩子……这些案例的出现,给学生以警示,用身边的例子教育、提醒自己,要能够鉴别真善美,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拓展阅读途径、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平台,课上能自学的材料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的知识点,教师绝不包办,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空间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保障,进而能够变被动地、机械地学习为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比如在进行“生活处处有哲学”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生活中的哲学的故事,理解生活哲学的深刻含义,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尼克·胡哲的生活故事。课上交流时,学生把人物的图片、视频展示给大家。面对残缺的生命体,是应该感伤还是备受鼓舞?是过眼烟云还是心灵的丝丝颤抖?是莫名的感动还是极大的同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有的学生说他喜欢伤感,因为故事的题材给他以感染;有的学生说他喜欢感动,因为故事里的主人翁给他们以力量和坚强。故事里的主人翁都是悲剧的体验者,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身残志坚的人,他们没有伤感,也不相信“宿命”,命运造成的身体缺陷被他们的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所弥补,他们是人世间最靓丽的风景,他们的身体是残缺的,但他们的心灵是健康的,他们是人们心目中最美丽的使者,这些都是人生哲学的灵魂。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课上交流与讨论,提高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还不很高,思维能力还不够发散,联系生活的能力缺乏方法引导,对教材的重难点理解还不够深刻。基于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图文、动画、音视频等素材的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把那些抽象的思想理论常识转化为直观、动态的生活信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悟思想政治的深刻内涵,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比如在进行“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大量的有关母亲的感动故事,有大灾大难中舍身救子的母亲,有年度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的母亲,有身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母亲,有国外那些带着陌生面孔但有着非凡经历的母亲……种种母亲的形象通过大屏幕一一印在学生的脑海里。通过视频刺激,让学生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时代精神,理解“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博大内涵。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笔者教给学生浏览专业网站的技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解决课堂学习中的疑惑,提高思想政治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

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学生思维,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6-0075-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历史过程。于世界历史进程观之,现代性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趋势;于中国实际发展观之,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和社会变革之中。巨大而深刻的新变化,以及产生的新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判断与解答。从现代性视角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种有力的剖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根源溯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7)

1 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思想政治课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常识,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中职思想政治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

1.2 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

从中职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头头雾水”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师精心选择好、设计好流程,合理解释和演示,通过其声、画、形把中职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能牢牢掌握,在教学中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笔者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一是高速行驶的列车,车上有乘客,车外有树木;画面二是列车在一个运动着的透明球体中运动。通过这两个动画,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3 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融为一体,利用其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超越时空界限,模拟再现需要的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

1.4 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从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伸。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转变使中职思想政治课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再是围绕知识传授转圈子。

2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运用目的不明确

运用多媒体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只是为运用而运用。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投影课本上已有的文字、图表,就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材料的机械翻版和简单重复,或是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这些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2.2 课件设计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可是许多政治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既有精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解说,结果片面追求视听效果,没有注重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喧宾夺主的课件,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2.3 课堂容量过大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当这些内容超过了一定的“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内容过于饱满!往往是教师连续不断地向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活动时间,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4 课件内容的选择不够恰当

有些政治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喜欢选择一些动画、漫画图片,或随意性地选择一些比较陈旧的材料进行教学,忽视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了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真实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结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3 推进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3.1 要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3.2 要明确整合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适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的类型;多媒体软件的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等等。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不会盲目。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遵循:1)目的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服务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通过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5)适度性原则。

3.3 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不能把网络课上成“牧羊课”“网络浏览课”,对学生放任自流,浪费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要注意避免将多媒体设备当做“现代化的黑板”“知识的灌输者”来使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政治新课堂,完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8)

新媒体作为当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科技成果之一,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他们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更加强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优势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搜索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自我总结的教育经验,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经验,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同时也能使得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材料传输到网站上供大学生去学习和下载,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或网络聊天工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更加便捷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上老师耳提面命的传授方式,或者通过书本的方式进行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老师有了更多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方式学习材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下载,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处于受教者的被动地位,而是与对方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流,这种交流更能够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更有利于接受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也更能够促使学生放映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在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现在,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无需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通过电脑或者是手机,教育者都可以轻松的信息,学生可以即时收到信息,并且可以立即互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者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即时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时效性来源于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快捷的做出新的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不多,对于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不够,有些人甚至对于新媒体存在抵触心理,他们的观念、学历和知识结构往往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要改变这一情况,困难和挑战都是巨大的,这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能否推动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试金石。

(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新媒体出现之后,呈现出了信息大爆炸的态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在局限于以往的载体,而是通过更加广泛、自由的新媒体获取更多不同的声音,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些别人强灌输给自己的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改变固有的单一灌输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灌输与引导并行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道德观,已经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便捷迅速地获取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解析,理论观点的评述,网络上的资源往往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比老师了解的更多,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认为老师讲的都是一些陈腐的观点,这就使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撼动”,权威性收到了挑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到新媒体在当今时代作为信息传播的重大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优势,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工具,利用新媒体工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利用博客、微博、QQ、MSN、网络论坛等媒体形式和大学生进行开放的交流和沟通,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舆论,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9)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教育的研究领域里,包括政治、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都具有“公共性”,所以公共性也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当然,在不同的研究视域里,又对公共性有不同的解决与研究方法。比如说,公共性在政治学上的解释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是以“公共人”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为大家服务的,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善治。公共性在社会学上的解释是指研究公共领域的建构、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参与的路径等这些要素与社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在公共性在伦理学上的解释则是通过对伦理发展脉络的梳理,既对当前的伦理进行思考,又有批判,从而培养出责任感的公民与具有公共伦理的公民。总的来说,打破各学科视域的束缚之后再来看公共性,则可以解释为“对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等公共上的追求与实践。”虽然各个领域的学科对公共性有不同的解释与理解,但是,公共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我们的重视,人们关注研究它,提倡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批判那些有损公共性的现象,并与之作斗争,所以公共性在各个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共性的“缺失”也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1.公共性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世界中,公共性的生活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现代化的社会并不是有什么高楼大厦、什么高级的通讯式具与交通工具等,这些仅是表面的,也是低层次的、技术方面的“现代化”,并不能函盖真正的现代化的标准。现代化还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理念、制度等具有现代性,这三者之间,思想、理念是制度现代性的先导,有了制定的现代需要理念现代化先行。现代化进程给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全球化、网络等给人们的生活方式Ю戳撕艽蟮挠跋欤生活的公共性与交际等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存与生活都需要不断的交往,而公共性成为们交往的必要条件,公共性原则就是现代化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

2.公共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合格的人才,形成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以发挥他在社会中的作用。人的良好形象需要教育来塑造,所以形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们想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所以说理想的人的形象就是按照其对教育的理想作用的理解来设计的。我国非常重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注重教育开始,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与指导思想的变更,无论标准如何,但公共性是不变的。建国初的教育方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就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到了八十年代,教育目标更加丰富,除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又重视专业发展,恼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要有效结合。到了九十年代,则要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到本世纪,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无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培养“公共人”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在方面说也是一项公共事务,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公共善的追求与实践,最终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实践公共善的社会公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一种回归,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应。所以,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

二、公共性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形成过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10)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高校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现实能力的提升和对个人发展的准确定位,及时认清社会的发展形式,努力朝着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发展,及时成长。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他们培养好啦,祖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促使大学生以一种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激发,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许多学生涌入高校,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教育也不像以往那样充满神秘感,神圣而高雅,高校教育成为一种常态,高校教育成果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考核。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缩小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增强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我国发展迅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关系着我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思想极不稳定,正处于成熟的转型期,刚刚度过青春期,有自己的思想及梦想,性格偏于浮躁,这个时期是大学生人生的转折点,需要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形成,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思想政治素质及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承担起责任,担负起国家未来的发展及走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可想而知,极其重要,它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现代社会重信守诺,对于人才更加看中诚信和创新,这些素质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及思想政治素质是做不到的,只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才会成长起来,这样,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成为国家之才,为国家发展奉献能量。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学风,养成大学生创新的习惯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跟上时展的脚步,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顺利就业。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当代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学习,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反而放松了学习,大部分学生整日游手好闲,把高校当成了玩乐的场所,学习态度散漫,长期迟到早退,这对大学生的危害极大,不利于大学生之后的就业选择和创新发展。大学时期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正所谓学到老活到老,大学时期的学习尤其重要,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书本知识,还应该掌握实际的社会知识,时刻为进入社会发展准备着,同时培养自己的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敢于面对各种挑战。

所以,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努力学生,另外它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成长环境优越,没有经受过任何磨难,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当代大学生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都比较差,幼稚、叛逆、不成熟、长不大是当代大学生的标签。当代大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非常差,导致了很多啃老族、月光族的形成,这些都跟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当代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很多学生还处于对家长的严重依赖之中。然而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赋予大学生沉重的责任,大学生的担子重大,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必须迅速成长起来,认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努力发展自己,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贡献。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促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疏导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所谓思想指导行动,只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孕育出良好的行为动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建设和持续性的发展,必须严格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努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和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研究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并且要更加深入、科学,争取建立一套完整的、科W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培育出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篇(11)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其方法的改进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通过运用测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评述”和定量“估价”的活动[1]。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没有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状况:第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作了唯一的指标,这导致无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影响到评价的可信度,影响到下阶段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视受教育者是单纯的接受评价者。评价的主体是单纯依靠教育者、教育主管部门或专家;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严重。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缺乏对受教育者各类实践成果和情感因素的考虑。

(二)当前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

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科学方法不断向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这种整合发展的趋势,多兵团作战,多方法配合,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化方法的系统运作、整体协调,形成教育评价地合力和综合优势,不断增强方法运用得有效性。

(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实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这就需要在方法创新中综合运用这些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21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概率论、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门类科学得到发展,推动了评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于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加以描述、测量、分析成为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使人心服口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来量化受教育者思想的各种关系,并据此做出分析和评价。

二、现代科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下面又有不同的子系统。在创新方法时既要看到作为一个子系统的整体性,根据特殊的地位引入科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根据不同的要素,坚持层次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所具有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固化模式。这样才能在方法改进过程中,做到不同需求的满足,发挥组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革与稳定相统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与教育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方法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实现科学方法向人文方法的移植,积极推进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因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是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小系统,受多重因素的制约,评价方法的改进应考虑到各因素的关系,不能孤立的进行。反之,即使方法再先进也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给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所谓定性分析就是通过对受评对象的整体性质进行综合的鉴定和判断,得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大致的,对教育过程中具体要素评价存在局限性。定量分析是运用数据的形式,把教育效果表现为一些量的关系加以整理分析,从而从整体上以数量关系的形式做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公正的得出某一阶段教育影响的程度和深度,这种分析比较直观,容易接受。这两种原则的有效结合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给具体方法的改进提供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

所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就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将二者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是科学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定向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脱离定性的定量,也没有脱离定量的定性。定性评价是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定量评价的出发点和结果;定量评价是评价的辩证工具,是对定性评价的深化。第二,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级方法要么在评价过程中按照固定的、严格的程序进行,强调“科学性”;要么过度强调评价者的主导地位,强调“人文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以科学人文精神为指导的,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

所谓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采用系统分析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有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充分了解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的方法。

系统分析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整体性。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检验和评价。第二,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部分构成,其整体的效果是由不同层次部分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在进行评价时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分析每一环节、每一方面,考察每一部门、思想工作者自己的功能和职责。第三,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变化。因而在对这些要素评价时要坚持动态性原则。第四,最优化。系统是由诸多部分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地整体性来自于各部分和要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地整体功能也是各部分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协调,达到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三)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

所谓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论的原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整理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把整个教育系统看作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在稳定性,是由于它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2]我们采用信息引导的评价方法,就是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一种评价。首先是对收集到的教育信息进行评价,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其次对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选择合适的传递途径。最后通过对各阶段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达到一个总的评价。

(四)信息控制的评价方法

所谓信息控制的评价方法,是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种评价方法。控制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评价工作也是一种系统的控制过程,即由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系统对被评价者的思想信息接收、选择、处理、输出,进行控制调整的过程。

信息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事先控制的评价方法。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接收评价对象的思想信息,紧密结合其个性、爱好、家庭、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观察,从而准确预测和把握评价对象的思想动态及发展态势。其次,过程评价方法。这种评价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科学管理,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再次,反馈控制评价方法。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反馈、调节,再反馈、再调节,将工作做实、做细、做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