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16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

1在音乐教学方法中加强对学生特殊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按音乐学科不同内容,有重点地分环节模拟施教。其中包括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音乐教学技能检验、教学评价等内容。在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中,重点融入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及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编写教案。比如针对视力障碍儿童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以听觉训练为主,利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训练儿童对声音的分辨,触觉的准确性。针对孤独症儿童设计的教学内容以节奏感知,简单节奏训练为主,培养他们对周围声音的一种感知能力。通过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与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对比显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所具有的音乐技能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殊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是特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前特殊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中要注入音乐教育评估的理论,使音乐课教学质量从定性的评语,转化为定量化的数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特殊音乐教育的平台,从特殊音乐教育规律出发,逐步建立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

2教育实践

2.1联系本院的音乐教育现状和实际,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如何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基本技能前提下,结合特殊教育理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是每个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并加以实施。

2.2在见习、实习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形成实习论文

2.3实习中设立最佳音乐课,要具有一定研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教学策略研究意识和激发学生音乐教学艺术的创造能力

2.4利用学生试讲中的评估环节,培养评价、考核特殊音乐教学能力,做到能评、会评、会设计有关问卷等学生既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又能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评价指标。

2.5切实抓好实习环节在实习前的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实习模拟实践课程,以便更好开展教学实践工作。

3结语

这种以目标模式理论为依据的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掌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规律的特点,具有从事特殊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结合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实践环节,落实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强化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中既有音乐学科中不同的知识板块和相对完整的训练,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发挥其整体功效。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2)

哲学是什么?――批判性思考

通常认为,哲学(philosophy)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智慧。但是,艾略特挖掘出了它另一层实践性的含义――philosophy根据词源,还有热衷于对好奇心的探索和智力培养,艾略特的主张是,“哲学不是简单的收集一些具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而是人们以其来行事的策略,这些策略制定的过程应该包括,体系的怀疑,逻辑的分析以及批判性的思考。”

一个具有哲学层面思考的人,在获悉权威人士的信仰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信仰是怎么诞生的?支持它的背景是什么?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又是怎么获得这个信仰的?”哲学的精神是批判性的质疑,即对现有的信条加以探索,探索其内在含义、变化及其转换的价值。要不断地对已有哲学的信条进行探索,斟酌,质疑,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

基于哲学的这个特点,艾略特认为哲学的探究有以下5个特点。《音乐问题――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也是把这五点串联在一起,作为音乐教育中的基本原则。第一,哲学研究,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图片”的绘制;第二,哲学研究是不能仅仅通过观察、描述或经验就能阐述;第三,优秀的哲学成果不是提出新的事实,而是对我们思想和行动中约定俗成的构想、信仰、意义等开启全新的研究视角;第四,研究过去的哲学,对于当前哲学的研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第五,哲学是一个辅、合作性的研究领域,它也同样包括行动的特质。

音乐教育哲学

1.大图片理论(Big picture②)

为了阐明哲学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哲学的实践性含义,艾略特通过一个有趣且生动形象的比喻――“哲学好比一张地图(Map③),而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好比是在绘制一张地图。”

地图提供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整体的地理信息。在地图上,我们不可能知道某个地方的具体细节,比如在那里的生活状况是什么等。同样地,成功的音乐教育哲学也正像一张地图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它能告诉我们详细教学环节。它给予我们的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概念、基本原则、方法论等整个音乐教育领域的纲领性的信仰。音乐教育哲学应用到实际情况中,不是被动地使用它来处理具体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是否符合理论提出质疑。

基于艾略特音乐教育哲学的大图片理论,我们不难理解,作为音乐教育者,在教学之前,应该先具备一套教学信仰,掌握相关的教学理论,然后根据信条和基本原则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再选择合理的教学法,设计教学环节,此外还要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信仰和基本原则,灵活处理在教学环节上临时发生的意外状况,最终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以及批判性地质疑与思考,发展和完善教学信条和教学理论。

2.两个前提――音乐的本质及其价值

哲学研究,首先要确定的是,思考的前提是什么。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有两个前提。第一,音乐教育的本质由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第二,音乐教育的影响取决于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这两个前提下,艾略特首先思考了如下一些问题。

艾略特认为,任何“x教育”形式的术语都至少有三个基本含义:(1)教育在x里;(2)为了x教育;(3)通过x的方式教育。同样地,在音乐教育术语中,也包含这些基本含义,具体表述为:第一,音乐在教育里,涉及有关音乐正规知识的教与学,听音乐,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等;第二,为了音乐而教育。可能采用两种方法,要么是把教与学作为音乐实践或教音乐之前的准备,要么是把教与学作为今后从事音乐工作(比如表演、作曲、历史学或批判性研究、音乐教师)的准备;第三,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教育,比如提升个人的健康,升华内心灵魂。

艾略特主张,为了要解释音乐教育的本质和音乐教育为什么重要,我们必须首先理解音乐是什么?在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年会上,周海宏教授是这样解释的:“音乐这个概念有四个属性,第一,声音是其基本构成材料;第二,其结构样式是人类创造,或经过人类加工、选择与重组的,而不是自然所固有的;第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是满足人的听觉感性体验需要;第四,其结构样式具有感情的有序与丰富性。”④

在《音乐问题――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艾略特发展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他主张:音乐教育实践的哲学。术语“Praxial”强调音乐应当被理解为,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的关系体现在,实际做音乐和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听音乐。通过命名“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艾略特把音乐教育哲学置于一个显著的位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音乐作为特殊的活动形式,是有目的和情境的。同时,他驳斥了这样的音乐教育哲学信条――对音乐的理解,仅仅是作为音乐作品的审美。因此,艾略特的“实践的哲学”主张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与他老师雷默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3.哲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个人、大众和音乐教育哲学家

艾略特分别从个人的,公众的,职业音乐教育哲学家,三个层面详细说明了哲学观念对于音乐教育的影响。

艾略特认为,作为即将和已经从事音乐教育的个人而言,首先需要建立音乐教育哲学:即关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其影响的一系列理性概念和信条,同时要求个人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来发展和完善音乐教育哲学。

大众的层面上,艾略特主张哲学与鼓动是有相互关联的。哲学通过批判性的理性思辨,解释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影响。鼓动通过多种信条积累的方法,使音乐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鼓吹者应当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寻找合理的关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观点。音乐教育最终通过鼓吹者,从而顺利地获得政治上与经济上强有力的支持。

艾略特要求音乐教育哲学家们,批判性地思考音乐教育的概念、信条、实践和成果,并在这些方面分析专业论文,研究过去和现在的观点,查验方法论和制订相关课程。

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

在思考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一些事例:业余学琴的儿童人数正在逐步增长,仅上海地区就有将近20万琴童;各大中小学校的合唱团、管弦乐团也如火如荼地进行,音乐成了当今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然,这么多热爱音乐的孩子,需要大量的音乐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音乐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而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音乐教育信仰和信条。遗憾的是,我们很多音乐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教学的内容和具体步骤,而忽略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决策和行动,如果教师各自持不同的音乐教育信仰,那么所作的选择也将会有明显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的中心,即把所有音乐教育的内容整合拿捏在一起的核心理念。

因此,“全面地了解音乐教育哲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行动。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形成教师独特的观点和克服困难的策略。”⑤教师只有先掌握各种相关的哲学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批判性地运用相关的哲学信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为什么需要音乐哲学?艾略特和他的老师雷默都认为首先要思考音乐的本质及其价值,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艾略特也继承了他老师的思考方式。而这一点,无论是谁,只要涉及音乐教育哲学的话题,“什么是音乐?音乐为什么重要”都是不可避免,也必须思考透彻的问题。虽然是同样的问题,艾略特和雷默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也会形成他们各自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雷默是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音乐的本质进行思考,同时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哲学能使人“内心的平静”(Inner Peace),教师拥有了属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哲学观,那么在工作中,不会迷失自我,不会失去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严格地依据自己的哲学信仰,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因此,雷默的音乐哲学观认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中心。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从哲学这个词的引申含义着手,哲学在希腊文中除了是爱智慧的含义之外,还有发现和探寻智慧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他的“大图片”理论。因此,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主张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通过解读艾略特《音乐问题――新的音乐教育哲学》,让我们充分意识到,音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应被广泛关注;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学科中占据着统领全局、纲领性的地位。它直接影响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出怎样的决策,它对于任何即将或已经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而言,都是职业生涯中的必需品。但是,它并不是亘古不变,相反,它需要人们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质疑、批判,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如今的中国教育领域经历了各种外国音乐教育思潮的轮番洗礼后,我们期待的就是在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视野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

参考文献

[1]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1995年版

[2][美]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哈罗德•埃伯斯特、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著, 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①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ofMusic Education》,1995年版

②DavidJ.Elliott,《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1995年版第8页

③DavidJ.Elliott,《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1995年版第9页`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3)

2.课程设置现状。师范类院校在音乐课程的开设中具有课程细分化、学科专业化、培养形式多样化等特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虽然与师范类音乐学院或音乐系不同,但在课程设置中有诸多相同,例如钢琴、器乐作品鉴定、即兴伴奏等课程,学科专业性很强,虽然是根据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能力(如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等)进行设置,但对于毕业后教学来说,实用性体现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忽视了音乐课程内容的相通性、实用性,只注重音乐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专业性。

3.课程内容现状。首先,在声乐课中,过多注重发声位置、气息控制和咬字吐字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虽然最终目标是让声音通过腔体共鸣更加美妙丰富,但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幼儿演唱需要用最自然的声音表达心中的感受和美,如何引导幼儿用心聆听、感受和实践音乐以及幼儿嗓音运用和保护等问题更加重要。目前,对幼儿唱歌中教学问题的解决和嗓音保护方面的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器乐课程,钢琴和即兴伴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已经被逐渐认识,但对即兴伴奏能力的调查结果是很不乐观的。钢琴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本的节奏、弹奏技巧到练习速度来安排课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是科学的,但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即兴伴奏要求手、眼、嘴的密切配合,而弹唱脱节一直是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参照音乐院校中技能技巧的课程设置,强调对学生理论、技能、实践的严格培训。而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为毕业后音乐教学工作做好充足准备,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此外,音乐学科之间相通的知识不能根据专业特点编排,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细分化。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舞蹈、集体电子琴演奏等课程,这些课程专业特点体现不够明显,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音乐课程中重复讲解,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授课内容简单化。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内容,多以本课程重点知识讲授为中心,围绕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讲授。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即兴伴奏、音乐欣赏等课程分科开设,就重点知识系统性讲解来说效果显著,但就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程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偏大,效率不高,这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持续保持且日益增温形成很大的挑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着音乐院校课程内容简单化的现象:在课程目标上降低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减少重点难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特点不明显。教师在授课中注重单一的技能技巧,忽视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构想

音乐课程的设置应在高职学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原有理论的基础之上,树立正确且符合现有状况的教育观:如依据学生音乐能力的个体差异,以及课时少、学生多、教学任务繁重的特点,对相关的音乐课程进行合理整合。

1.课程整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并且要与新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同步发展。首先,必修课程要突出综合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对分配过细的必修音乐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时刻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要求相一致。第一,声乐课程。声乐课程包含发声技巧与理论基础、歌曲演唱技巧、童声合唱训练等内容,在课程共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相关的资源整合,课程可分为两个重点:一是根据幼儿成长过程中对语言、生活、节奏、兴趣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需求,建立优秀幼儿音乐歌曲库,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增加对音乐风格的了解和不同歌曲题材的大量积累,以适应今后幼儿教育中各个教学环节中对音乐的不同要求。二是声乐教学法。示范演唱和歌曲的情景表演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指导幼儿有目标地参与活动并演唱,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还应注意幼儿的发声方法、嗓音保护等。第二,器乐课程。器乐课程包括钢琴、即兴伴奏、幼儿歌曲编配与弹唱、乐理与视唱、幼儿打击乐等内容,也可以进行相关整合。自弹自唱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应用最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嗓音条件,进行移调伴奏的能力;视奏能力,即快速地读谱并演唱儿歌;为歌曲配置伴奏的能力;自弹自唱的能力。这些能力决定着自弹自唱的效果和水平。当然弹奏钢琴正确的坐姿、手型、放松与手指的独立性以及乐曲演奏的基本技术要领等是自弹自唱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准备。第三,关于乐理中的内容,可以在弹唱课或者鉴赏课中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可以删去。其次,选修课程应该突出实用性。为了适应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优势、才能,为学生提供具有实用性的选修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电子琴、手风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0~3岁早教课程等选修课程。其中部分课程针对有专业基础的同学和对本门课程兴趣相对浓厚的学生,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学习。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106-04

网络音乐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音乐文化活动,并在与传统音乐教育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在音乐审美取向、音乐价值追求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当前的音乐教育。网络音乐充实了音乐教育的内容,促进了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的多元发展,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内在关系结构,给音乐教育赋予了新的理解。

1 网络音乐

1.1 网络音乐的定义

目前,学界关于网络音乐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观点,这些定义分别采用描述性、规定性的方式从网络音乐的创作形式、传播途径、存在特点、消费模式等方面对网络音乐进行了相关界定。例如所有借助于网络进行传播的音乐均可称之为网络音乐[1]。这种观点着重在传播途径上区分了网络音乐与传统音乐。还有学者认为网络音乐仅指音乐制作人或音乐爱好者将音符转化为数字技术,通过网络生成的音乐作品[2]。这种定义侧重于网络音乐的创作方式和制作技术两个方面。以上两种观点反映出,当前关于网络音乐的界定仍然停留在现象层面,仅根据网络音乐的特点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难免会有以偏概全之嫌。2006年,文化部的《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网络音乐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音乐产品,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其主要包含通过电信互联网提供在计算机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和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3]。这种定义对网络音乐的属性、传播途径、特点及结构进行了揭示,较为全面的对网络音乐做出了界定。另有一些学者分别从文化、艺术等研究视角对网络音乐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纵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基于教育学视角对网络音乐的研究相当薄弱,对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研究较少。

探讨网络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价值,需立足于教育学视角对网络音乐进行概念界定。据此,把网络音乐定义为:网络音乐是根据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的一种内容载体及其工具形式。这样界定内涵有三:首先,将网络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内容和工具形式,视网络音乐为音乐教育的构成要素;其次,网络音乐的运用需根据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表明使用网络音乐的目的性,这也成为肯定网络音乐教育价值的前提;最后,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有组织、有计划的运用网络音乐,表明网络音乐本身具有内在的教育价值和作用,能够引起教育界对网络音乐教育作用的思考,进而形成对网络音乐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

1.2 网络音乐的特点及其教育性思考

网络音乐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显示出自身的特点。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固有体系,并对传统音乐进行了继承与创新,使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但网络音乐在发展的同时也对音乐艺术的价值规范、创作观念、审美取向等形成了新的冲击。表现为:在音乐创作层面,网络音乐具有开放、自由、民主的特征,其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音乐专业人士,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在音乐传播与使用层面,网络音乐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使不同群体随时随地都能交流与共享;在音乐类型上,网络音乐表现出种类多元的特征,并以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彰显着时代性。

音乐是美的集中表现,是人们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4]。网络音乐作为音乐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人们去感悟生活、了解社会,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但在积极作用的背后,同样存在人们对它的质疑。人们怀疑网络音乐“异彩纷呈”背后的内涵问题、管理与规范问题、娱乐性与欣赏性问题、高雅与低俗问题、音乐价值观念问题等。网络音乐遭受的质疑及其属性特征也给它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带来新的思考。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其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生,其目的可一般表述为旨在促进学生取得良好的发展。网络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要素,以内容和手段的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如何发挥网络音乐积极教育的作用,克服其不良教育影响,这势必要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引人深思的问题。

2 网络音乐教育价值的阐释

探讨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是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意义。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实质上是网络音乐融入音乐教育后,其价值的继承、繁衍和创生。人们一般认为,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理论价值研究、实践价值研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价值观研究[5]。基于此,探讨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则需对其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价值观进行考察。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教育价值分为教育的价值和教育中的价值[6]。这种观点基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把教育的价值作为目的,把教育中的价值作为手段与途径;第二种观点把教育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7]。这种观点是基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对教育价值进行研究;第三种观点把教育价值分为宏观价值与微观价值[8]。这种观点立足于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宏观价值指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微观价值指教育活动中具体的价值作用。探究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无异于对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做出了范围的限定。基于对网络音乐的本体价值和上述三种观点的思考和汲取,认为网络音乐存在三种教育价值,即:网络音乐的本体教育价值、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和网络音乐在教育中的价值。

网络音乐的本体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网络音乐存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认识以及对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作用的肯定,使网络音乐与音乐教育融合具备可能性与合理性前提。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表现为网络音乐的应用有利于实现音乐教育目的,以音乐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网络音乐在教育中的价值则表现为把网络音乐作为达成音乐教育目的的内容和途径。因此,网络音乐的本体价值是其在音乐教育领域发挥价值作用的基础;网络音乐的教育价值是音乐教育价值追求的组成部分,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价值;而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则表现为它有助于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是具体化的工具性价值。网络音乐具有的三种教育价值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充分认识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价值有助于对网络音乐形成正确的认识、发挥网络音乐对实现音乐教育目的的作用、提高网络音乐应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 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3.1 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彰显音乐教育的时代性

网络音乐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音乐文化,也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网络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并表现出诸多本体特性,是时展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随着新时期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网络音乐逐渐被引入到音乐教育领域,与音乐教育进行了融合。这种融合使音乐教育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萌发出许多新特性,给音乐教育赋予了时代特征。它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由封闭、单一转向开放、多元,使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突破了书本的限定等。同时,网络音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提高对网络和媒体工具的应用能力、掌握使用网络和媒体工具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对网络音乐进行解析、讲授、评价等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对音乐教育的宏观把握与具体操作能力。

3.2 充实音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把网络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是发挥网络音乐本体价值和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的具体表现。网络音乐的独特存在形式使其可以借助教学媒体成为师生共同的学习对象,这是对传统以书本为载体的教学内容的发展。当前,处于中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个性鲜明、想法多元、崇尚自由、追求娱乐等心理特征,尚处于人格形成的不稳定时期,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和波动性。网络音乐凭借鲜明的主题特色、灵活的演绎形式、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彰显时代气息的内涵等特点极大程度的迎合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当今学生群体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网络音乐的上述特点不仅使其成为教学内容具备了可能,其本身更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拓宽音乐学习路径

网络音乐的繁荣发展使音乐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之中,而是将学习的场域延伸至家庭和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运用网络随时随地获取音乐资源,开展学习、欣赏、娱乐等音乐活动,这对传统的课堂音乐学习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彻底打破了以往音乐学习范式和途径的单一,拓宽了音乐学习渠道,呈现出音乐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局面。同样,在音乐教学方面,网络音乐的应用使音乐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示范,它能够通过教学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客体和教师间接教育学生的媒介。教师通过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的网络音乐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模仿、分析、练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网络音乐的应用丰富了音乐的教学形式和学习途径,这也是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的具体表现。

3.4 形成客观评价机制,保证评价科学准确

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够对音乐的教与学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传统音乐教学的主体多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针对教师教学进行的评价会存在不客观、不科学等问题,往往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缺乏多样性、主观色彩浓重等倾向。通过网络音乐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的克服评价存在的问题。无论把网络音乐视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在其教育性上都发挥着教学主体的作用,在其工具性上又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客体。因此,在评价过程中,网络音乐及其教育价值便成为受评客体,教师和学生便成为了评价主体。这种主客体关系的转变,使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过程无需受到客体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等因素影响,克服了评价的主观化倾向,切实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这既是对网络音乐教育价值的诊断和评估,也是对网络音乐教育价值的肯定。

3.5 降低教学资源成本,资源获取快捷便利

网络音乐超越了传统音乐所受的时间与空间、地域与国界限制,极大程度的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使人们不再局限于书本、音乐会、磁带、碟片等载体获取音乐资源。这不仅扩大了音乐教育资源的选择范围,也降低了获取音乐教育资源的成本。依托网络,广大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快捷迅速的资源搜索来获得满足教育需要的内容。与此同时,网络音乐具有内涵丰富、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等资源特点,这些特点为满足师生的教育需要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选择空间和范围。无论是欣赏、娱乐,或者学习、交流,运用网络音乐都减少了资源获取的时间,降低了资源使用的成本,表现出空前的廉价性与便捷性,展现出当前音乐教育的时代特征。

4 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局限性

网络音乐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给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有未的变革,使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在运用网络音乐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是“异彩纷呈”、“错综复杂”。这些问题不能回避、不可回避,也不得回避[9]。必须正视、思考这些问题,探索发挥网络音乐最大教育价值的有效策略。首先,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10]。教师、学生和实践活动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要素。而运用网络音乐进行音乐教学,无论是把它作为学习的客体(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主体(替代教师授课),整个教学过程都会淡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伦理关系、社会关系方面,使师生之间的情感淡薄、思想沟通受限,教学过程机械僵化,缺乏生动色彩。其次,网络音乐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对教学过程的宏观组织、具体操作和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运用网络音乐进行教学,尤其是网络音乐替代教师发挥教学作用时(把网络音乐作为教的主体)容易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表现出被动倾向。第三,在教学评价层面。通过网络音乐开展教学,虽然可以保证评价客观、准确,但就教学过程整体来说,易出现:评价注重教学效果,忽略效果背后的理念;评价注重网络音乐的本体作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和管理功能,忽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等问题。这些问题尚待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5 深化网络音乐对于中学音乐教育价值的 反思

网络音乐固有价值,但价值只是其成为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教育价值本身。因此,要正确认识网络音乐的本体价值,开发其教育价值,科学、合理的运用网络音乐开展音乐教育,全面提升音乐教育质量。

首先,挖掘网络音乐的资源优势,提高音乐教育成效。运用网络音乐进行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通过网络音乐建立音乐教育的辅助机制。这就必然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要正确看待网络音乐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当前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内在需要,合理开发网络音乐的资源优势,发挥网络音乐作为教学主体与学习客体、内容与手段的整体功能。

其次,消除网络音乐的负面作用,发挥网络音乐的正向功能。网络音乐类型、特点及其属性决定了它对不同受用群体在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受音乐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和音乐教育性质的影响和规约,要充分发挥网络音乐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音乐对音乐学习者的不良影响及其反教育性作用。这也是当前学界关于网络音乐的“教育性”与“娱乐性”、“高雅”与“低俗”问题讨论的关键所在。

最后,建立网络音乐选择与使用标准,规范网络音乐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管理。规范网络音乐应用的管理,形成良好的选择与使用标准有利于优化网络音乐的来源、认识网络音乐的教育性作用、完善网络音乐的使用方法、合理把握网络音乐的使用程度;有利于构建网络音乐“选择-应用-效果分析-价值评价”全方位、一体化的作用与保障机制,发挥网络音乐的最大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志忠,马华.影视动画编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61.

[2]王乃华,李铁.动画编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24.

[3]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06-12-11)[2013-12-19].http://.cn/i/2006-12-11/17481282518.shtml.

[4]徐敦广.音乐教育与情商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1999,(6):34.

[5]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43(4):128-132.

[6]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07-109.

[7]曾成平,熊明安.略论教育价值[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3,(4):38-47.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5)

我国历来对于学校的美育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正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是美育的启蒙工作者,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一线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亲身体验到传统的专业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无法达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效果更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具影响力的一种音乐教育理念,它极具特色的音乐教学法既能体现音乐教育的基础性、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又具备教育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其以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首创的,该教学法认为“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原本性

音乐教育本身是人的教育,是每个人用音乐进行情绪交流和感情表达的方式,而表达要借助语言、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进行,所以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不仅仅是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它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以最接近人类自然生活状态的方式和内容来进行教学。

1.2 参与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而不是作为单纯的听众和观众。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活动进行的方式,才能创造更多的快乐,其目的是开发参与者原本的音乐潜质并激发他们的生命力。在奥尔夫教学课堂上,没有教师枯燥说教、学生一味模仿的现象,都是教师起到一种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又不失兴趣。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1.3 综合性

奥尔夫曾经说过:“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孩子智慧的一种源泉。”①他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集语言、舞蹈、动作、美术、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在符合儿童的特点的同时也符合人类生活的本性。

1.4 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是对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它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教师直接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压抑学生的自主即兴能力,而是推崇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受有约束地展示自己的即兴创作能力。例如,在节奏型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利用“两个字词组”来教学八分音符节奏型,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名称“两个字词组”,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名称或者“三个字词组”“四个字词组”等其他节奏型的学习。

合理地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于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其他学科教育灵活地互动、结合,从而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上的具体运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普通高中毕业的,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作为刚开始接触音乐学习的人群,他们普遍难以理解音乐理论知识,难以掌握乐技能技巧,对音乐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存在一种现象: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技能不娴熟,没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谈不上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以及对儿童音乐潜质的开发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借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来解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有的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强、创造性强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更快地掌握音乐知识,从而达到心灵与音乐相沟通的效果。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学生把音乐艺术融入将来的实际教学中。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上如何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在基础音乐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乐理和视唱属于音乐课的入门课,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单一的视唱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而奥尔夫教学法采用的是“节奏为先导”的教学方法。节奏是音乐、舞蹈、语言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节奏的训练就是开发人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它是培养学生节奏感、反应能力、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能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非常活泼有趣。

节奏的训练,可以从朗诵和声势入手。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利用拍手、跺脚、拍腿、捻指四种动作来发出声响。它是人们直接宣泄、交流情感的方式,没有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思维方式和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没有任何乐器就可以运用。声势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种独特的节奏训练方式,如在视唱练耳教学课上,我们在学习一首新曲子,可以给曲子的节奏型编配不同的声势进行训练,把原本单一的视唱变成多种类型加动作的有趣曲子,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也成了主体参与者。在节奏型的教学上,教师无须单个地讲授,可以让学生先体会各个节奏型的特点,在活动中得出各个节奏型的不同,或者教师给出一条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把它开发成单人节奏、双人节奏、小组节奏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

2.2 在器乐教学中的运用

奥尔夫曾这样描述他创造乐器的过程:“我摆脱了动作训练,只用钢琴的办法,而我追求的却是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1]所以他推崇的器乐教学,是学生们无须经过大量的枯燥技术练习,便能通过乐器灵活自如地作出反应。这一特点恰符合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更符合天性就喜欢拿着东西敲敲打打的儿童。

奥尔夫将乐器分为打击乐器、音条乐器、竖笛。打击乐器是一种音色独特、鲜明,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简单、易学、备受学生喜欢的乐器。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就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有一种好奇,用打击乐器作为其音乐学习的开端,能够很好地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儿童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学习听辨、体验不同色彩的声音。音条乐器有个特点,即它可以把音条进行卸装和更换,如初学者可用只剩下C、E、G三个音的一架音条琴,学习一首由这三个音组成的曲子,或者用来即兴伴奏。由于琴上只有三个音条,学生们就不会有敲错音的顾虑,能很快地掌握曲子,学得也轻松,这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竖笛主要是吹奏旋律,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备受全世界很多国家人民的喜爱。在我国,竖笛也比较普及,是一种比较有教学价值的乐器。奥尔夫认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把技术技巧的难度减小到最低限度,使学生们尽快地进入音乐中,没有任何困难和负担,而是去享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儿童音乐教育的引导者。

2.3 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学前教育专业歌唱课主要是以集体课为主,歌唱学习不是注重于歌唱技术技巧的训练,而是培养学生怎样去引导儿童歌唱,怎样去培养儿童的音乐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综合性教学,拓展歌唱教学的不同形式。在教授一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做些简单的律动,让学生对旋律有印象,接着利用声势对歌曲节奏进行练习,在熟悉的情况下再随节奏朗诵歌词,然后教师在进行范唱时要求学生跟唱,最后学生可以边唱边加入自己的编排的律动,在表演形式上可以是单人的表演唱或者是集体的表演唱,教师也可以加入奥尔夫乐器进行辅助伴奏,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性。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够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4 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错过了舞蹈技巧训练、柔韧性及灵活性训练所要求的最佳时期了,不利于过度强化的舞蹈技能训练,对他们进行强度的舞蹈技能训练也不现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通过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及感悟力,增强学生的艺术兴趣,毕竟他们是未来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对儿童思维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要更加符合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和需要。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

舞蹈教学要与儿童的特点相结合。一方面,要渗透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在舞蹈的音乐、动作、主题上要有所体现,最后也要融合各门艺术,使各门艺术形式相互配合,使舞蹈教学得到创新。例如,在进行《问候舞》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简单的问候舞蹈动作,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和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出具有各个国家特点的问候动作,从而创编出新的舞蹈动作,并结合各国的语言,形成一支既有各国特色又动作多样化的舞蹈。在这个课堂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教学是音乐、舞蹈和人文知识的交叉融合,这样的艺术表演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美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表演信心。

3 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适合音乐启蒙的原本性的教育方法,它高度的灵活性、有效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与音乐教育活动相适应,有助于开展学前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正是我国提出美育工作要培养的目标人才,是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上找准了目标,找到了合适的方向,为体现个人社会价值做了保证。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地学习和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并将其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当中,灵活地教授学生,提高学前教学质量水平,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注释:①1932年在“斯图加特音乐教育研究周”的演说。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6)

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的渗透是一项必然的历程。它是一种集学科艺术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集合,音乐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分别侧重的重点。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一般是一个孩子正经的音乐教育的开始,这也是国民教育体系要求的结果。时代的发展加速着我国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应用,音乐教育的普及度也越来愈大。然而整体上来说,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还显得比较薄弱。

1.音乐教育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如果抛开学前教育,单单考虑音乐教育的内容,那么音乐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其课程有基础乐理、和声、歌曲作法、作曲理论、配器理论基础、各种器乐演奏技能课、各种声乐学习技能课、合唱指挥课及各种表演技能课、中外音乐史论、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等。

音乐教育在应用上是与音乐学专业有着很大区别的,音乐教育是一项师范类的专业,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和通识性的特征,而音乐学专业的特点则是为社会培养高、精、尖的音乐人才,而这些人才培养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正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反,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并且重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该专业并不是为了培养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它强调的是人的技能全面性与均衡协调的发展。只要对音乐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且乐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就可以接受音乐教育的培养。

2.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开展

目前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开展音乐刺激,可以激发儿童的各项行为意识,它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地位。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开设的课程除了音乐之外。还有舞蹈、绘画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对他们进行美育的熏陶,进而使孩子能够从小就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和释放出音乐教育的魔力,使儿童在科学、知识、技能、情感、审美、艺术等众多方面都健康协调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以及大学教育中的公共音乐课是截然不同的。尽管都是音乐,但由于教育的群体特征不同,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3.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教学中的影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结果表明,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改善孩子的健康状况和促进孩子们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3.1音乐教育让学前儿童的身体“动”起来

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几个老师带领一帮学前儿童在校园里放着音乐跳着舞。学前儿童的音乐课程中,大多离不开身体的运动,身体的舞动带动了儿童全身肌肉、骨骼和韧带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孩子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并使得孩子的心肺等器官得到了很好的耐受力锻炼。除此之外,经常参加音乐教育的孩子,体态和身形都得到了更好的矫正,还开发了孩子们的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等。

3.2音乐教育让儿童的大脑活动更加频繁,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大脑皮层是一个多种中枢聚集的地方,细胞的分化使得原先整体的大脑皮层逐渐分化成具有特定工程的神经中枢,控制身体的各个活动。而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的大脑皮层更加活跃。这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应用,使儿童的大脑皮层从小就接受了丰富的活动和全面的训练,使得大脑皮层市场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得大脑皮层中每一个重要的中枢都发展的更加完善。并且,在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和成长最快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的音乐教育越多,就会使大脑活动的机会越多,因而其大脑的发育就会得到本证。

3.3促进儿童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一对多,即一个或几个老师带领一帮儿童进行集体的音乐教育,所以,可以说学前音乐教育是一种集体形式的教育活动。在这种集体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不仅仅学到的是自己与音乐的接触,还会在于音乐的接触中与更多的人获得联系。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意志的初始阶段,即使是小孩子也天生有一种劲头,那就是不允许自己拖后腿的思想。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意志力来学习音乐并调控自己的行为。

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们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表达活动,尽量使自己跟上老师的伴奏,并与他人做好动作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说明,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孩子意志力的形成和发展。

4.融合音乐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就目前情况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实现了音乐教育在其中的发展和应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的落后和学前教育意识的不足。为了加强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拓展学前音乐教育对有限政府的诉求、拓展学前音乐教育对责任政府的诉求、拓展学前音乐教育对高师办学自主性的诉求。

目前在许多大城市,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3岁是孩子普遍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在大城市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支柱性学科,虽然没有什么深度,但是,这却是经过系统的策划的。没有学前班会随意的进行音乐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开设了学前教育,并在学前教育中专门开展了音乐教育。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够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学前音乐教育。

此外,今后学前音乐教育将会向着形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许多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没有什么新意,容易使儿童产生倦怠的心理,因此要丰富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给孩子带来新鲜和刺激,加强其多元化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在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定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两者之间并不是正比的关系。今后,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要侧重于学前儿童对音乐教育规律的研究。在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之后,要切实的考察并调整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7)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要求较高、教学任务繁重这两个特点。

(一)实践性要求较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来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技能,从而可以很好地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因此该专业所学音乐课程也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教学技能,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得游刃有余。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学生音乐授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教学任务繁重

中职有效教学时间仅2年,甚至更少,在这2年之内,学生不仅要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还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知识,因此分到音乐教学中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而在音乐教学中,又包含了声乐、钢琴、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钢琴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将钢琴知识传授给毫无基础的学生,其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具有如下几点现状:

(一)缺乏特色

艺术类专业的音乐教学重视音乐的审美、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应该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音乐教学。但是纵观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音乐教学差异不大,缺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比如,在高教版中职音乐欣赏课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选择了《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让学生欣赏,但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缺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教学效果欠佳。

(二)学生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之后进入到中职学校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音乐基础,对于乐谱、视唱、即兴伴奏等都是零基础,而钢琴等乐器更是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音乐学习基础是很难在短短两年内得到较大提高的,尤其是中职生自主能力较差,自律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音乐学习常常是困难重重。

(三)学习内容脱离工作实际

中职音乐教学在学习内容上应该更偏重于实际,但是在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单纯地教授学生乐理知识、欣赏技巧,而对于学生今后常用到的音乐教学技巧和钢琴即兴伴奏等则重视不足,或者对曲目演奏、演唱的训练过多,而对于曲目教学则很少涉及,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脱离了工作实际。比如,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较好地表现《共和国之恋》等难度较大的歌曲,但在实习期间对于简单的儿歌如《拔萝卜》,却无从下手。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总结以上现状,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没有摆正位置,教学内容没有为就业服务,所以学生难以在教学中学到获益终身的知识与技能。为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在教学前调整教学计划,力争所教的内容都能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课堂上,可以模拟幼师教学场景,将儿歌作为常用的练习曲。在为学生讲解音乐理论与技巧时,联系学前适龄儿童的特点,指导学生深入揣摩和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添砖加瓦,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见习与实习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后进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整改。如此一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才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岗位。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8)

 

一、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展开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面对的是一些刚离开父母、满身稚气和娇气的孩子,一般都在3—6岁之间,而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幼儿教育具体的实施者,应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由于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幼儿是根据老师的教导明晰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所以说,幼儿教育阶段是美学教育的最佳时段,它会影响整个人生。

 

对幼儿教师来说,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强化美育,让孩子在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中就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儿童虽然有艺术创造的本能,但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是会逐渐退化的。教师要利用儿童的艺术本能,采用适当的手段,不断诱导。音乐艺术教育能使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比如幼儿园里的音乐游戏,能满足幼儿的好动性和表现欲望,通过身体运动(摇摆、跳、戏剧化动作),对显著的音乐特征(速度、节拍、力度)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做出反应,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同时对培养幼儿活泼、欢快的情绪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启迪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幼儿教育是以艺术为主线的娱乐教育,孩子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知感知、培养技能。因此,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对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幼教专业考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相对来说,考生的综合艺术水准则有所欠缺。如对音乐的敏感度、学习音乐的能力等方面还较欠缺。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其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文化素质。将技能技巧作为教育幼儿的手段是必要的。高职专业毕业的幼师,应该是能讲、能写、能唱、能奏、能跳的全能型人才。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实用性

 

目前,学前专业开设的音乐类专业课程主要有琴法、舞蹈、乐理、视唱等。高职学前专业招收的学生不同于其他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没有专业基础,而他们要通过有限的在校时间掌握较全面的相关音乐知识及技能,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将来的实际作用相结合,应该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用性的教学。如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伴奏、技巧及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因为,幼儿教师需要的是简单乐曲的示范弹奏及实际伴奏能力,所以在钢琴教学时,要科学地安排好学习进度,在有限的学时里取得理想的效果,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在钢琴教学中应讲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得钢琴基本弹奏技能。可大致分三方面:1.通过音阶、琶音、和弦(三升三降)的练习,达到手腕手臂相对放松、手指独立运动和熟悉各调式调性等能力,同时也初步掌握乐曲演奏的基本技术要领;2.通过视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达到熟悉乐谱、熟悉键盘的目的;3.在钢琴专业课上把基本练习、视奏练习、弹奏小儿歌或为儿歌配置伴奏以及自弹自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另外,加强对学生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作品,发掘出音乐的内在和外在的意趣等,这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注重实践性

 

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组织能力、一定的专业水平及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是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也是幼师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培养学生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经常组织班级文艺活动,如合唱队、舞蹈队,组织各种音乐小组等;还可开设二胡、手风琴、古筝、琵琶、电子琴等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接触多种乐器,初步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性能,以便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音乐文化调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音乐课实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组织能力。

 

(三)注重科学性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9)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以及文化,不同文化所衍生出的民族的行为习惯等也不尽相同,表现在音乐方面,便是各民族间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民歌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及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对民歌的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认识的深刻性,这对于其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歌教学及学习过程也是传承民族精神、民俗、民歌文化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1 民歌教学概述

民歌教学是当前高等音乐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了音乐领域歌曲的主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歌曲反映了当今时展的趋势以及文化特点,在音乐领域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需要认识到,对于当今时代文化过于重视必定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歌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一项工作。

2 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现状

当前,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从整体上看,民歌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被解决,主要体现在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较少以及教学创新性有待提高三个方面,以下文章分别针对上述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

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兴趣必定不会非常高,而学习兴趣的不足对于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从本地民歌的教学入手,逐步深入,去实现民歌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高等学校在民歌教学中并没有通过这一步骤来实现,而是直接开始了对各民族民歌的教学过程,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过渡,因此也就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2.2 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较少

在民歌教学中,各民族民歌的教学都非常重要,不同民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以及所体现的文化也存在差别,在教学之前,必须要针对所要学习的民歌所在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向学生普及,这样才能使民歌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之前,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了解还不够清楚,这会极大程度地阻碍民歌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教学创新性有待提高

创新性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于各个领域的创新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领域的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这一领域发展前景的一个主要标准。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学还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特点。要知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歌原有的特点以及底蕴非常重要,但想要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加符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创新性更是显得尤为必要。

3 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策略

从上述文章的阐述与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效果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水平以及民族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3.1 注重对本地民歌的教育

对本地民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本地民歌的教育。例如,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在民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鄂伦春族民歌的教学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其学习兴趣能够提高。《鄂伦春族小唱》是鄂伦春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在过去,鄂伦春族一直都是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在狩猎归来时,人们都会通过歌舞的形式去庆祝,而《鄂伦春族小唱》便是这一民族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歌颂的一个民歌。

3.2 了解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对于民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在民歌教学过程中,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础。例如,蒙古族的民歌与新疆的民歌便具有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但体现的均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以及文化特点。相对而言,新疆民歌体现的则是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如《玛依拉》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新疆人民幽默、活泼的特点。

3.3 提高教学的创新性

提高教学的创新性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民歌教学中需要认识到,想要使民歌文化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扬与传承,就必须要使其发展能够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适应,而为了使这一目的能够达到,提高教学的创新性非常重要。对此,可以通过将民歌与现代歌曲相结合的方式去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在民歌教学中混合现代元素,对于民歌创新性的达成便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提高对民歌的接受程度。针对这一点,歌手阿宝在民歌演唱中便很好地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是歌手阿宝能够得到当代社会人民广泛认可与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要求,这样才能使民歌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4 结语

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民歌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必要。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还存在着诸如对于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不足以及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以本地民歌教育为基础,去提高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兴趣,且针对不同民歌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提高民歌教学的创新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民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东.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探索[J]. 中央音乐学院,2013(04):111-153.

[2] 吴极巧.新疆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关于哈萨克民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艺术百家,2010(09):134-135.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0)

“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

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

专业人士提出幼儿教师综合音乐能力普遍存在的“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幼儿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片面,所传达的内容欠规范、欠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幼儿园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上音乐欣赏课,欣赏曲目是由电子琴演奏的一首英文儿歌《row row row your boat》,电子琴的演奏没有速度、强弱、音色的变化,单调、单薄、机械且空洞,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凭空启发孩子们想象许多音乐表达所未涉及的内容,如黑黑的森林、笨重的大熊、大熊的凶恶、少数猎人划船、众多猎人划船、猎人的机智等。显然,这个教师虽有较好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又如某幼儿园在每天早上晨练音乐中选用了京剧音乐片段,期望小朋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慢慢熟悉和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足的是所选京剧音乐仅有旦角的过场锣鼓,锣鼓乐中还伴以旦角“吚——啊——”的起板声,天真的小朋友分不清男女角色,在女教师的带领下,快乐地走着已成定势的极端女性化的花旦圆场步,带上云手和亮相,女性味十足。wWW.133229.cOM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误以为京剧就是阴柔的、女性的,小男孩可能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和气质,对男孩的性别成长不利。如果多选一段武生的锣鼓音乐,教以武生的动作才适宜且完美。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在音乐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责无旁贷。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与情感体验、表达的融合,最终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

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

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

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1)

音乐作为一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音乐,特别是伴有音乐的诗,用一种形式特殊、使用便捷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培养的目的,也被长期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来。笔者站在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思考。

1 分析学前音乐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学前教育是指对处于学前期,也就是幼儿后期的儿童进行的教育,一般是指对三岁到六岁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只有以艺术教育为主,才能实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想象意识,在学生的审美中实现对想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对比。从音乐胎教到幼儿时期的儿歌、摇篮曲,几乎都是与音乐相联系的。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占据首位,在表达力量和群众合作形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更能产生亲和力,更能实现学生的美育教育,因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享受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中的“乐”,不仅体现了乐器、乐曲,更体现了汉语中的快乐中的乐,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此外,通过音乐教师,学生的听觉器官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感知到了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第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的时候净化内心,享受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社会、秀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一切美好。第三,让学生的心理结构逐渐健全,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树立。音乐教育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其心理结构不断取向于健全化方向发展,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2 分析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幼儿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很多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学习音乐目的在于让孩子以后当一名音乐家。这种思想使得两种现象发生:第一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学习加以干涉,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求孩子全面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培养却不加以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减,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孩子对音乐反感。第二种,希望孩子成为非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音乐教育漠不关心,甚至还阻碍孩子将时间花在音乐学习上,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阻碍。而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仅仅通过简单的歌曲学唱来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并在学生唱错的时候给予批评和纠正,这严重磨灭了孩子的音乐兴趣的培养,也达不到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家长和教师积极转变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观念,要了解学生学习音乐需要遵循的规律,全面掌握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做好试试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感知音乐感情、旋律,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2 尊重文化多元性,凸显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甚至碰撞到一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音乐是教育、文化、风俗、政治等的艺术性体现,通过音乐,能够感知到当时当地的文化气息。然而,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说,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特性,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和歌词旋律特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此,上世纪初的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越来越深远地影响到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认为,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是平等的,都具有本身的文化审美价值,而音乐教育在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应该理解多元化文化。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树立这种民族文化平等的思想,认真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民族文化中包含的审美价值,进而为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提供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理解本土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民族的特性、文化的特性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进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各种音乐文化内涵,尊重每一种民族音乐,将它们视为一种具有自身价值的艺术来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2.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学前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其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内容和儿童的互相作用产生的,而教师的行为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但要注意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歌唱与乐器演奏能力。第三,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乐理知识、乐器知识、舞蹈知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作曲知识等。第四,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懂得多媒体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媛.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J].科技风,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