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9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39-1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进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了一份力量。在农机故障的排除和预防中,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是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原理,然后介绍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的检测的具体方法,最后阐述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的具体作用。

1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原理

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所确定的质量指标和参数经常发生变化,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参数可分为结构参数和诊断参数。结构参数是指直接表征诊断对象工作能力的参数。诊断参数是指间接表征诊断对象工作能力的参数。

拖拉机、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在使用过程中其技术状态是逐渐恶化的。零件和配合件磨损,零件的摩擦和配合表现形状的改变,间隙增加、预紧度降低,使零件的定心距被破坏,产生歪斜,改变了零件和机构的定向和固结,摩擦副的接触面积减少,因而加大了表面上的单位负荷,最终导致摩擦表面磨损速度的增加。

2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诊断方法,由于在农业机械当中最常见的就是拖拉机,所以大多数都适用于拖拉机的技术状态诊断,农机手们可以以本文为参考,对自己农业机械进行诊断。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诊断方法,分别为询问法、分析法、不拆卸检查法。

2.1询问法

询问法要求工作人员要和农机手沟通,通过详细的询问,来了解该农业机械以往的技术状态,以往的工作情况以及在以往作业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这就是询问法要达到的目的。具体的讲,该机械的功率、耗油量、转速、牵引力、排气烟色、油温、水温等一系列的数据,以及该农业机械各主要部位的声响以及操纵机构、灯光信号等,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总之询问法就是详细的了解该机械过去的一些主要信息,供以后技术状态诊断或者维修做好充足准备,打下坚实基础,以便于以后解决问题。

2.2分析法

建议合格的农机手对自己农业机械建立技术维修档案,记录相关的使用、保养以及维修记录,并经常查阅,同时也便于以后对该机械的技术状态进行判断。分析法就是依据之前做好的的数据整理,有效的分析现在的技术状态。通过看历次检修后的工作量、工作小时数、累计耗油量及单位工作量的油料消耗,故障次数及原因,保养、修理次数及更换情况等。可以对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便可说明农业机械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各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出农业机械是否处于完好技术状态。

2.3不拆卸检查法

不拆卸农业机械而能诊断出它们的技术状态,在于农业机械在其工作过程中,能传送出表明其运动状态的症状。需要指出一点,所谓不拆卸检测,实际上还未达到完全不拆卸的程度。不拆卸检测法依据检查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过程中是否采用仪器分为经验法和仪表法两种。

拖拉机发动机技术状态的诊断经验法是进行发动机听诊的目的是从外部根据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音调来判断配合件的技术状态;发动机技术状态的仪表检测法。仪表检测法主要包括:用压力表检测压力的方法、检测某些部位的流量、检查某些部件在工作中的瞬时位置、利用测量位移的方法,检测工作部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动情况。

3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作用

3.1摸清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排除故障和隐患

通过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可以摸清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判断机械部件的磨损情况,有效的机械技术诊断可以排除故障和隐患。比如使用气缸压力表和气体流量计来测定发动机气缸压力和窜入曲轴箱的气体流量,可以判断出发动机气缸――活塞组的磨损情况。

3.2可以避免盲目拆卸机械所带来的损失

当拖拉机出现某些故障时,如果我们通过有效的技术状态诊断,查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可以解决故障,免除由于盲目拆卸所造成的损失。

3.3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保养,预防故障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农业机械的保养就是在延长农业机械的生命,同时降低农业机械发生故障的几率。有些国家正在提倡和推行按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进行计划预防维护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延长零部件的有效寿命,预防作业期间拖拉机故障和损坏的发生,有效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保养,预防故障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6-01

一、引言

古有神农尝百草得了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以来的粮食米饭,从千年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为了充饥裹腹而进行的农业种植,中国古代阶级等级“士农工商”的划分足以说明我们的先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千年累积下来的农业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富有的传统农业知识成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提供相当优良的基础环境和前提。几十年前我国在面对日趋上升的人口数量爆发了一场农业技术的革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培育出了高产多产的新型水稻得以满足当今社会供不应求的“缺粮”状况,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们农业进步的小小一步罢了,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使得我们不得不加大开垦土壤,毁林造田的力度,争取利用更多的土地来种植农作物,然而这却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匮乏,并且由于土壤的不同,纵使开垦了田地种植农作物也不会有好的收成,甚至无法种植,于是我们又学会了利用地理位置,地形情况的不同来改变种植作物及种植方法,我们通过反思过去的不足,开始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脚步,能够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曾经被我们肆意破坏的地球资源。

二、发展生态农业之前的调研及其重要性

为了做好生态农业发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地域、气候、温度及该地的特色农作物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了当地情况之后才便于制定具体的种植方式和种植作物。调研是如何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活动,进入该地的森林,荒地进行实地考察准备十分重要,通过观察本地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相关记录可以有利于更深一步的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累积千年的农业知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国虽土地广博,可却有许多无法利用的荒地,再加上人口众多造成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发展状态,同时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漠化的日渐严重,还有非常恶劣的天气因素及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都成为了压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几座大山。

三、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流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成为了当今各国的目标,如今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应该坚持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从而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在继承传统知识与传统精华的同时融合现代技术,从着重生产环节为主改为规模化与传统化,从简单的农业生产转向可持续循环发展。

1. 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以融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和工艺流向为主,从而建立完整的“食物链”或“生物链”这样的一套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让物质产生循环作用并由此实现我们一开始的“变废为宝”,持续利用目的。我国现在已经利用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相互作用为联系解决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问题,而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但这在不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科学发展都十分迅猛的状态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创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普通农民与国家政府双赢的状态与生态体系。因为我国地域环境等特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区域,所以以我国国情来看,我们更需要强调发展农产业的多样性,要在单一且狭隘的产业限制中寻求突破,以品种多样的物质来满足大家的产品需求。

2. 融合现代技术和传统的精华知识

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在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持续飙升的现代21世纪,我们对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单单在于传承古老的农业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吸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而将我国由简单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目前为止,我们的农业技术仍然处于传统的废物利用,资源循环状态。为了跟上现代化的技术脚步,我国的生态农业需要寻求一个切入点,一个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开发出能生产高品质,多产量且能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具有优势的领导产业。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一定是不能有利用基因工程而制造的,且要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剂量众多的农药,肥料及饲料等,反之则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相悖而言的。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一直积极的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做着努力,但我们的生态农业仍然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我们所生产的高品质的农产品真正与他国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优质的农产品发展少不了企业、农户、消费市场和国家单位的共同合作,大家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更好的刺激进步与发展。

四、生产环节的产业化与规模化

由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分散化,杂乱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生态农业产链从而导致不能适应如今市场的多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了大市场跟小农经济的摩擦与矛盾,所以将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及规模化成为了越来越不能够忽视的问题。根据实地情况的不同发展区域化布局,将各个方面有效的链接在一起,实现建设经营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有效的将专业技能,企业管理集散融入。从小方面来说,让一个区域形成网状联系,往大了发展就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同融合,这是生产产业化与规模化最终目标形式。同时不要忘记发展与国外农业之间互相贸易与交流进步。

五、总结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也随之在不断的进步当中,相信在科技发展和传统农业知识的结当中,去其糟粕,融其精华,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能逐渐走出瓶颈,在生态化农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链,探索出“中国味”浓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3)

一、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原理

拖拉机、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在使用过程中其技术状态是逐渐恶化的。零件和配合件磨损,零件的摩擦和配合表现形状的改变,间隙增加、预紧度降低,使零件的定心距被破坏,产生歪斜,改变了零件和机构的定向和固结,摩擦副的接触面积减少,因而加大了表面上的单位负荷,最终导致摩擦表面磨损速度的增加。零件的磨损也降低了它的耐磨性。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原来所确定的质量指标和参数经常发生变化,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参数可分为结构参数和诊断参数。结构参数是指直接表征诊断对象工作能力的参数。诊断参数是指间接表征诊断对象工作能力的参数。随着物理化学研究的进展,诊断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一系列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的质量特征过渡到成组地测量诊断参数,保证更准确地检查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拖拉机和大型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技术状态恶化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与恶化过程相对应的症状。在进行技术维护时,除按规程操作外,还应根据拖拉机在实际工作中所显现的症状选择诊断参数,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诊断,准确地判断它们的技术状态。

二、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方法

拖拉机和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询问法。详细了解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以往的工作情况及作业中的各种表现。例如:功率、牵引力、转速、耗油量、农业机械工作部件的状态、排气烟色、班次机油消耗量、机油压力的变化、油温、水温、农业机械各主要部位的声响以及操纵机构、灯光信号等,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2.分析法。对农业机械的技术档案定期查阅,看使用、保养、修理过程中有关资料的记载,看历次检修后的工作量、工作小时数、累计耗油量及单位工作量的油料消耗(燃油和油),故障次数及原因,保养、修理次数及更换情况等。对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便可说明农业机械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各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出农业机械是否处于完好技术状态。3.不拆卸检查法。根据农业机械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用不拆卸的办法诊断判明它们的技术状态,寻找故障的原因。不拆卸农业机械而能诊断出它们的技术状态,在于农业机械在其工作过程中,能传送出表明其运动状态的症状。在表明农业机械运动状态的症状中,有一些能够表明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根据传送出的症状来判断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或故障性质、部位及原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排除。必须指出,所谓不拆卸检测,实际上还未达到完全不拆卸的程度。不拆卸检测法依据检查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过程中是否采用仪器分为经验法和仪表法两种。(1)拖拉机发动机技术状态的诊断经验法(主要指柴油机的听诊)。进行发动机听诊的目的是从外部根据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音调(敲击声和噪声)来判断配合件的技术状态。听诊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诊者的经验,听诊时借助于听诊器可使声音比较清晰。听诊发动机要有一定的顺序,既省时,又不致漏听任何配合件。(2)发动机技术状态的仪表检测法。仪表检测法主要包括:用压力表检测压力的方法;检测某些部位的(气体或液体)流量;检查某些部件在工作中的瞬时位置(角度);利用测量位移的方法,检测工作部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动情况。近年来,农业机械技术诊断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已得到了广泛重视。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诊断检测工具、仪器和方法正在深入研究,有些已在应用。国外已开始将比较先进的测试手段应用到技术状态的诊断中,其准确度和速度正在不断提高。

作者:金伟 单位:哈尔滨市呼兰区莲花镇政府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4)

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流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成为了当今各国的目标,如今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应该坚持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从而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在继承传统知识与传统精华的同时融合现代技术,从着重生产环节为主改为规模化与传统化,从简单的农业生产转向可持续循环发展。

1.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以融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和工艺流向为主,从而建立完整的“食物链”或“生物链”这样的一套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让物质产生循环作用并由此实现我们一开始的“变废为宝”,持续利用目的。我国现在已经利用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相互作用为联系解决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问题,而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但这在不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科学发展都十分迅猛的状态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创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普通农民与国家政府双赢的状态与生态体系。因为我国地域环境等特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区域,所以以我国国情来看,我们更需要强调发展农产业的多样性,要在单一且狭隘的产业限制中寻求突破,以品种多样的物质来满足大家的产品需求。

2.融合现代技术和传统的精华知识

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在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持续飙升的现代21世纪,我们对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单单在于传承古老的农业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吸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而将我国由简单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目前为止,我们的农业技术仍然处于传统的废物利用,资源循环状态。为了跟上现代化的技术脚步,我国的生态农业需要寻求一个切入点,一个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开发出能生产高品质,多产量且能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具有优势的领导产业。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一定是不能有利用基因工程而制造的,且要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剂量众多的农药,肥料及饲料等,反之则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相悖而言的。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一直积极的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做着努力,但我们的生态农业仍然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我们所生产的高品质的农产品真正与他国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优质的农产品发展少不了企业、农户、消费市场和国家单位的共同合作,大家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更好的刺激进步与发展。

三、生产环节的产业化与规模化

由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分散化,杂乱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生态农业产链从而导致不能适应如今市场的多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了大市场跟小农经济的摩擦与矛盾,所以将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及规模化成为了越来越不能够忽视的问题。根据实地情况的不同发展区域化布局,将各个方面有效的链接在一起,实现建设经营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有效的将专业技能,企业管理集散融入。从小方面来说,让一个区域形成网状联系,往大了发展就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同融合,这是生产产业化与规模化最终目标形式。同时不要忘记发展与国外农业之间互相贸易与交流进步。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5)

中国的生态安全研究始于1998年,但迄今为止,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定义与内涵仍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1]。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可持续生态安全不仅关系着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定义、特点与评价等开展了一些研究与探讨[2-4]。在农业生态安全的定义与内涵方面,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健康、平衡的状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生态安全贡献较大的因子的安全状态进行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并予以政策支持[5]。但有关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等级尺度和关键指标等由于受到研究时间、区域等因素的影响,现在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存在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农业生态安全真实情况的问题。目前多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对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6],并引用了“因子贡献率”、“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等概念[7-9]。 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其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加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江西省农田数量与质量也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处于相对恶化状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笔者选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较密切的自然与社会因子,并考虑指标的科学含义、数据来源,以及与农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联系等来进行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因此,评价与探讨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对于发现和纠正影响农业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促进该省乃至全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包括《江西省统计年鉴(2008年)》、《江西环境统计年报(2007年)》、水利部门统计数据(2007年)、江西省气象局台站监测数据(2007年)以及部分相关县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相对安全等级特征描述来自对该省部分区域的调研结果。图件及相关基础数据来自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 1.2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从农业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环境表现力、农业生态系统保障力3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农业生态系统压力主要考虑人口、环境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表现力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提供的方法[10]作定量评价,评价指标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污染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农业生态系统保障力考虑社会投入与农业经济2个方面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收集到的各项指标数据具有自身的量纲与分布区间,无法直接进行比较与运算,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笔者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方法为Xj'=Xj-XminXmax-Xmin,(1)Xj'=Xmax-XjXmax-Xmin。(2)式(1)~(2)中,X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若某指标赋值Xj越大表示越安全,则用式(1)计算;若某指标赋值越小表示越安全,则用式(2)计算。 1.3指标权重确定与加权运算 不同指标对生态安全的贡献大小不尽相同,为了表明各指标影响生态安全指数的程度,需要对指标权重进行量化。笔者采用变异系数法[11]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Vj=Sj/Yj,j=1,2,…,m;(3)Wj=Vj/∑mj=1Vj。(4)式(3)~(4)中,Vj为第j项指标的变异系数;Sj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Yj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m为指标个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在征求农业、环境保护及经济等领域有关学者意见基础上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区域农业生态安全的每一项指标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安全性,采用农业生态安全指数(S)来表征,将其定义为某一评价单元上的各种评价因素对农业生态安全度的影响总和。综合评价模型为S=∑mj=1Wj•Xj'。(5)式(5)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X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S越大,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度越高。 1.4分类等级 在计算出区域农业生态安全度之后,对其进行区域相对等级划分。目前常见的分级方法为聚类分析法[12],笔者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农业生态安全指数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农业生态安全度划分为4级,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3-17]与专家意见,根据实际状况对不同等级的农业生态安全度进行描述(表2)。 2结果与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利用GIS软件作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空间分异图(图1)。由图1可知,江西省各县市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一定的地域分异特征,从生态安全分级来看,主要集中于3个区域:(1)环鄱区域,主要分布于赣北围绕鄱阳湖附近区域,包括南昌市、九江市的绝大部分县(区、市)及丰城、樟树、抚州市等周边地区,该区域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农业生态安全性较差;(2)赣中区域,包括宜春、萍乡、新余、吉安、抚州、上饶等地级市的绝大部分县(区、市),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基本完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较好;(3)赣南区域,包括赣州市区、南康市、信丰县、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等县(区、市),该区域农业生态问题突出,农业生态安全性较差。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度评价值与地区综合排名(表3)可以发现,江西省各地级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值未出现不安全等级,其中,6个市处于较安全等级,5个市处于较不安全等级。安全等级最高的2个地区分别为吉安市和抚州市,安全等级最低的2个地区分别为南昌市和九江市。 从地理位置来讲,环鄱区域地势最低,河网密集,汛期大量的洪水流经该区域注入鄱阳湖,同时在汛期境内各大河流汇入长江,导致水位迅速顶托上升,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而赣中区域位于湖区的边缘地带,地势较高且平坦,河网密度及洪水压力较小,农业生产安全性较高;赣南大部分地区山地居多,地势较高,水网密度低,可耕作土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p#分页标题#e# 依据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指标分析图(图2)可以看出,环鄱地区处于全省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密度大且增速快,工业发达,已引起环境污染、生物丰度降低等问题,因此,区域系统压力与生态环境表现力值较轻;但农业科技人员、技术、资金投入较充足,农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值,因此多数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保障力处于前列。赣中区域人口密度适中,农业污染较低,生态环境佳,农业生态保障投资合理,整体农业生态安全度处于省内较高水平。赣南区域尽管人口密度不大,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部分地区农业污染严重,如安远、全南、寻乌等县化肥、农药使用量严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压力较大。区域生态环境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指数低,多数区域还不到60(赣州平均值为69.05);土地退化严重,多数区域土地退化指数大于11(赣州平均值为9.59),南康市高达20.65;部分区域水网密度低,如兴国县水网密度指数仅为28.98(赣州平均值为81.72);多数地区生物丰度指数也低于60(赣州平均值为66.13)。同时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民收入低等农业生态系统保障力不足也是影响该区农业生态安全的因素。 3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3.1增进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 洪涝灾害是江西的主要农业灾害,给江西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加强抗洪能力的生态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举措。环鄱区域水网密集,要加强对湖泊、水库等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在灾害多发区可提倡发展避洪农业[18]。对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可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结合,通过实施农用地分区、建设生态隔离带和林网带来改善。赣南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不佳,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保持率和注重坡耕地土地利用率等措施来改善,由于赣南多数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还应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3.2在环鄱区域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协调人口分布 依据鄱阳湖区地势低平、水域辽阔等特点,环鄱区域农业生产可选择“种植业-渔业-加工业”模式,以种植业为基础,渔业为重点,加工业为支柱,将农、副、渔、工、商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生产,同时借助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农业服务、农业旅游等产业,增加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比例,减少大气、水体环境对农业系统造成的污染压力。借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周边后备土地资源,促使人口向低密度区域流动,减少南昌-九江中心区域人口数量,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压力,提高农业安全度。 3.3注重赣中区域资源的培育与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19]。赣中区域农业安全度高,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条件好,因此,要加强培育区域农业可再生资源,增强其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对于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业资源,如林木资源的利用,应合理规划、使用,并加强保护和管理。 3.4增加赣南地区农业投入,建立农业安全保障体系 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强度过大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形成系统压力,但这些农业生产条件也是保收增产所必需的,因此合理使用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对建立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赣南地区地处赣江源头,赣江是鄱阳湖水系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流域内耕地近118.5万hm2,控制赣州农业面源污染的强度和潜在威胁对江西农作物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赣南区域应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及农膜使用强度,保证作物生态环境安全;应鼓励农民根据实际需要施肥、喷药,避免多余肥料和农药等通过挥发、径流、渗漏等途径流失,积极推广绿肥、秸秆还田等绿色种植模式。赣南地区远离江西省政治、经济中心,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可通过政策鼓励农技人员投身建设,增加农业科研平台数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并通过政策调整与资金支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尤其是提高偏远地区或因灾受损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农业环境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目前,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将生态安全理念引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中,有助于分析、判断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差异,对于指导未来区域农业发展、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综合研究评价所得到的不同等级农业生态安全区划,调整、管理与构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系统,对于防御自然灾害、减轻其危害程度意义重大[20]。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6)

二、“三化”协调发展受制度、体制的制约

不论是从“三化”协调发展状态的实现,还是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来看,都会受到制度体制的影响。“三化”协调状态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均衡状态,那么,它的实现过程必然与社会制度、体制及其经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尽管各种制度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愿望都希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状态,但由于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同,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与结果的差异往往很大。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因此无法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计划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但决策人很难准确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混合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作用被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市场与计划合理分工配置资源的方式,一般认为其效率相对较高。再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看,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引发产业升级对这一过程的推动,而创新的实现也与制度体制环境密切相关,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亦需要政府在基础研究等领域有所作为。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79-01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鉴于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均质,本研究从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一个南北,东西的划分,结合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1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为了评价其质量高低,首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筛选建立一套满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2]。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一个动态评价就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立体分析。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纬4°-55°,东经73°-135°,东西、南北在气温、降雨量、农业生产上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各地也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生态环境质量也略有不同,导致农业生态出现土地荒芜,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时间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由好变坏再到变好的一个过程。

第一,由好变坏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还没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们也没有过度的砍伐树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环链还没有断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之也相对很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东南部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滥伐森林,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向县城周边地区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西北地区县城地区的人们开始往沿海大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地的荒芜,东南地区的县域城市为了增加产量,无节制的使用高化学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断贫瘠。

第二,由坏变好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环境变得尤为异常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土地的荒凉,东南部地区土地的不断贫瘠都让我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3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变化

中国的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资源、气候、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水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气候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经济状况决定了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三点在空间上进行评价。

第一,水资源和气候的分布情况。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缺极少,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此外中国共有五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

第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近十年来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差距,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在整体布局上就呈现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一种趋势。经济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能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请到更好的专家来因地制宜,去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而相对与经济较差的西北部地区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到农业生态环境这个问题。

4 结语

目前国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的头等任务[3],国内的指标体系也多为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弱化了生态环境的指标。

通过以上动态评价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显著改变。县域农业生态环境应当看做是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状况。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对于西北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防止风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对于水资源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科学的进行施肥,既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且经济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应当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8)

0.引言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部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农业的现代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现代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农业生态环境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一直到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其整个演变趋势一直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因此,改善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状况势在必行。深人分析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对策,是实现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现代农业领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的现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2008年,耕地面积1183.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200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6%,水资源总量462.2亿立方米,地表水天然年径流量341.9亿立方米(数据详见下表)。黑龙江省虽然资源丰富,但也同样存在着土壤黑龙江省虽然资源丰富,但也同样存在着土壤退化、沙化和森林资源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问题。第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耕地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土壤质量下降。其次,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衰退。一方面,珍贵的树种减少,如红松、樟子松等;第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混交林比例减少。第三,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黑龙江省草地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平原地区。解放初全省有草原1066.7万公顷,目前已减少到433万公顷,仅为解放初期40.6%,平均每年减少12.4万公顷。闻名世界的松嫩草场,解放初期面积达336.7万公顷,到2003年为161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万公顷。解放初期黑龙江省草原平均每公顷产干草22503750kg,目前正常年份每公顷产干草5251125kg,低者仅为300kg,差距之大显而易见。虽然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含量及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产出不够。为有效利用生态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全面推行现代化无公害生产方式。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改善的对策

目前,黑龙江省内各市县所属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但规划水平不一,缺少市、县一级的统筹安排,资源整合不够。因此,有必要制定市、县级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引领全省各市、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快速健康发展。市、县级规划应该包括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近期目标,并确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镇、示范园,相互促进,互相支持,提高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2.1深人贯彻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科学发展观

今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彻底抛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务必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将城市与工业污染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切断城市与工业污染物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换取城市与工业的一时繁荣;将保护和改善生态农业环境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与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2现代农业废弃物与生态农业环境承载力的平衡

提高现代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破坏,使它们尽可能的达到平衡状态。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资金等软硬件投人严重不足。据测算,全国仅污水治理一项如实施二级处理,需要300多亿元的巨大投资,如果把治理大气污染所需的资金计算在内,则需要千亿元以上的投人。

2.3完善现代生态农业补偿的法律政策

目前我国已经在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等方面进行补偿试点示范,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增施有机肥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难以调动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因此,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对于采取这些优良农业生产技术规范的农户进行补贴,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完善生态农业补偿的保障制度,对于生态农业补偿原则、补偿的标准以及实施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都需要在法律中进行明确定位,保障生态农业补偿的运行能够到位,防止出现角色缺位。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将用于生态农业补偿的财政资金和一些专用资金落实到实处。

2.4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现代生态农业系统

要科学分析生态农业系统资源组合的特点,要掌握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的组合,发挥资源优化组合功能。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持续平衡的生态农业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3.结语

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绿色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活动安排不合理、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度弃物的徐合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欢策,建立全面平衡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系统,促进黑龙江省各地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科]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9)

一、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具有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贵州乌江流域水资源对流经的40个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匹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是以农业为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的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以及地区GDP值。因此地区GDP值、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与水资源存在不匹配状况,这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实现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GDP、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与水资源高度匹配是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本文所分析的问题。对于水资源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多数集中在水资源承载力、合理配置、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比如周维博(2002)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对于资源匹配状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研究,张军连等(2004)指出我国西部水土资源利用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效率低等原因造成匹配不当,并提出了实现西部水土资源合理匹配主要模式和政策措施;马慧敏等(2014)基于基尼系数的山西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度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整体较好,3个评价指标分别达到了高度平均、相对平均和比较合理状态,但存在个别地区间差异明显的情况。通过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山西省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地区采取适当的调水措施,并针对总体缺水状况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池营营等(2011)对中国水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分析;姜秋香、付强、王子龙等(2011)针对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程度差、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兼顾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提高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

贵州省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对流经40个县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贵州省乌江流域水资源能否在40个县级行政区与GDP、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相关政策制定。本文通过运用基尼系数相似方法来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以及区域生产总值彼此之间的匹配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通常情况是用来反映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按照人口收入水平分级构建基尼系数,基于基尼系数的相关特点,运用相似的方法来计算区域生产总值与农业生产要素中的水资源、耕地面积与水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与水资源之间匹配的基尼系数。

1. 计算各县级行政区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即单位水资源所带来的GDP、单位水资源所需要服务的耕地面积、单位水资源所需要服务的劳动力量、单位耕地面积所需要服务的劳动力量,其相对值即为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按照该相对值对各县级行政区进行升序排列。

2. 分别计算出40个县级行政区四种指标占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对应的比例,即各县级行政区GDP、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量的比例。

3. 按照升序排序,依次计算出各种资源占各区域累计比例总和。

根据基尼系数的内涵,若基尼系数为零,那么收入分配完全平等;若基尼系数为1则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基尼曲线弯曲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基尼曲线弯曲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趋向不平等。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匹配状况与基尼曲线相似,若基尼系数越大,表明两种要素匹配程度越差,反之,若基尼系数越小,表明两种要素之间匹配程度越好。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几何法、基尼平均差法、协方差法及矩阵法、梯形面积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数据的全面性,本文采用几何法求取基尼系数,按照两要素的累计百分比值,建立洛伦茨曲线函数。

本文采取联合国对基尼系数划分标准进行划分:若基尼系数小于0.2,则表示两种资源处于高度匹配或者绝对匹配状态;若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则表示两种资源处于相对匹配状态;若基尼系数介于0.3~0.4之间,则表示两种资源处于比较匹配状态;若基尼系数介于0.4~0.5之间,则表示两种资源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若基尼系数大于0.5,那么两种资源处于高度不匹配状态。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拟用的地区GDP值、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资源数据来自40个县级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水资源数据来自各地区的水资源公报。

三、基尼系数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一)基尼系数的计算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以及构建区域基尼系数的方法分别绘制洛伦茨曲线(如图1~4),运用几何方法构建洛伦茨曲线函数模型,并计算出相关基尼系数。

根据函数模型及相关数据,按照几何方法中积分法分别计算出水资源与GDP的基尼系数G1=0.4582,水资源与耕地面积基尼系数为G2=0.43184;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尼系数为G3=0.4408;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尼系数为G4=0.2246。

(二)结果分析

在分析贵州省乌江流域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匹配状况之前,依据基尼系数的内涵和计算方法,研究水资源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分配是否合理。

1. 水资源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匹配情况

根据洛伦茨曲线的内涵可知该曲线(图1)反映了水资源分配的均衡程度,若弯曲度越大,说明水资源分配越不平均。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与GDP匹配的基尼系数是0.4582,表明两种资源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

2. 水资源与耕地面积的匹配情况

根据几何方法对上述(图2)计算出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与耕地面积的基尼系数为0.43184,处于国际划分基尼系数值0.4~0.5之间,说明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与耕地面积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经研究数据表明威宁县在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所占1.4%的水资源量服务10%的耕地面积,大方县在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所占1.8%的水资源量服务4.86%的耕地面积。

3. 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匹配状况

根据(图3)计算结果,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尼系数为0.4408,按照区域基尼系数的划分,该值介于0.4~0.5之间,说明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经研究数据表明黔西县水资源占12.68%服务3.66%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然而威宁县占1.39%的水资源的量服务6.7%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二者相差悬殊太大。这说明受地理位置和水资源分布的因素影响,因为黔西县水资源分布较为旺盛。

4. 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根据(图4)计算结果,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尼系数为0.2246,按照区域基尼系数的划分,该值介于0.2~0.3之间,说明40个县级行政区的耕地面积与农业力资源处于相对匹配状态,但经研究数据表明德江县耕地面积只占0.68%服务2.37%农业劳动力数量,这与其他县级行政区相差较为悬殊。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的GDP、水资源、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匹配状况分析,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基尼系数为0.2246,表明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处于相对匹配状态。随着农业机械化转变速度越来越快,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农业劳动力日益减少,这有利于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可得出下列结论。

1. 从以上数据可知水资源与GDP的基尼系数为0.4582,表明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量之间匹配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也就是说区域生产总值所耗水资源的同时水资源只带来了很小比例的GDP。这说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严重脱节,因此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具有很大空间,通过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举措入手,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灌溉,真正实现灌溉用水的总量控制和水资源利用管理,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率之间相对匹配,实现最终绝对匹配状态。

2. 贵州省乌江流域40个县级行政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高于0.43184,说明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基尼系数为0.4408介于0.4~0.5之间,表明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处于相对不匹配状态。贵州省是以农业为主,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建立水资源与农业种植业处于匹配状态。同时,及时调整水资源供给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出去绝对匹配状态。

参考文献:

[1]周维博.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05).

[2]张军连,周灵霞,谢俊奇,等.我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模式与政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报,2004(02).

[3]马慧敏,武鹏林.基于基尼系数的山西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度分析[J].人民黄河,2014 (11).

[4]池营营,杨伟.中国水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分析[J].陕西水利,2011(02).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0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8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PSR Model

LI Chang-honga,b,GE Xiao-sana,b,DING An-mina

(a.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Key Laboratory of Min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ASM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Henan,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s(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 problems). Using the PSR model, based on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deas, taking how to promote the step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centive mechanism i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ould be deepened further, and the government coul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serve peasants better and adapt to the market, which can let peasants increase incomes fast and steady and achieve mutu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m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eping a beneficial cycle.

Key words: PSR mode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cycle

h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态农业,就是对该环保理念具体和生动的实践。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能够给大自然和广大群众一片绿色,还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三农”面貌,缩小城乡二元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直以来,对生态农业问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做了多种尝试和探讨。总的来说,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农业内涵和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农业的技术实践等方面,而缺乏对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本研究通过运用PSR模型,结合生态农业实际现状,提出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激励机制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要。

1 PSR模型的基本理论

PSR模型(Pressure-Statu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加拿大统计学家Rapport和Friend首先提出,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开发署(UNEP)共同推动用于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至今,PSR模型仍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框架之一。

PSR模型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出现的环境问题,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发生后如何做。这是一个顺接因果的逻辑关系,能够从根本上找到出现问题的所在和给出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从理论内涵来看,压力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现象的基本认识和宏观理解,解释发生了什么;状态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原因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为什么发生;响应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阐释发生后如何做。三者之间既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一种循环关系[1,2]。PSR模型本身反映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大自然中获取足量的生活物质,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消费,将废弃物排到环境中去。尽管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但是人类的数量太庞大,巨大的内需消耗已经远超环境自身的承载力,环境问题注定难以避免。然而,人类又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时候,迫使人类不得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政策、经济政策等进行自我约束,对环境进行保护。

2 PSR模型在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 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和推广的朝阳产业,也是改变中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局面的必由之路。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从国家生态农业实践来看,生态农业是一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3,4]。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是以生态效益为目的,以社会效益为内容,以经济效益为手段的绿色环保农业。

就目前来看,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生态农业问题在于没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随着劳动成本的增加,农民在从事劳动生产的^程中需要加大劳动成本的投入,进而增加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放弃农业劳作,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对原本人力密集型的农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荒废,甚至出现连片荒芜的情形,形成了对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使从农业中流失的劳动力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需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获得至少相当于外出务工的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达到农民和政府的均衡承受力。

2.2 生态农业发展的PSR模型分析

发展生态农业是让农业升级、农民受益的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按照PSR模型的分析方法,生态农业建设的压力来自于农民,也就是如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让农民在生态农业经济中增收,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生态农业建设的状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升,也就是消费者对生活的品质提出的新的要求,对于农业产品,人们的要求是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种类多、产品价格适宜,等等;生态农业建设的响应是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也就是对农业建设中的问题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农民和消费者积极行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在PS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农业PSR指标体系见表1。

2.3 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体系

由表1可知,生态农业PSR指标体系中作为响应层的生态农业激励机制是压力层和状态层作用的结果,也是解决压力层和状态层所涉及问题的办法。表1中指出了两种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即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和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

2.3.1 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农民而言[5]。农民是农用土地的主人,当农民转行不再是土地的主人,那么就意味着土地将会被弃置,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局面。为了让农民情愿重新做回土地的主人,可以在生态农业生产中实施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让农民在土地上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

1)政策支持。政府的法律性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6]。通过政府行为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可以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热情。比如政府可以为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引导政策和鼓励政策。

2)资金支持。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会使得农民不能从事生态农业或者从事生态农业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服务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技术支持。在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劳动文化素质比较低,往往只掌握着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缺乏技术更新与创新[7]。而生态农业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传统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建设的需求。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给农民配置懂技术的农业技术员是很有必要的。

4)信息支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知晓信息的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这就需要政府以适当的方式,让农民能够快速地了解新信息、新动态。

5)土地支持。在生态农业土地使用上,以政府主导和农民志愿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农民土地支持,鼓励农民在耕作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2.3.1 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市场而言。农民所得的劳动农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让其流入市场。农民和政府应该共同协作,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让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农民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

1)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实现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加速农产品的市场流入,有助于快速体现农民的劳动价值,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税费和运输支持。税费和运输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使得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后不得不提高价格,以保证其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让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上没有优势。因此,降低或减免农产品税费和运输费用,不仅有利于农产品流入市场,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追踪服务支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可以对其产地、种植时间、进入市场时间、检测结果、检测部门等信息进行采集,制成标签粘贴在农产品上,利用二维码、条形码、图标识别等技术,使消费者能够直接用手机查询到所需农产品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且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数量。

4)农产品质量支持。坚持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在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为农民,要确保输出的农产品质量高;作为中间商,要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作为政府,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察,并制定必要的奖罚措施。

通过生态农业激励机制的建设,促进生态效益的形成。生态效益不仅能带动农产品高附加值,还能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如生态休闲、生态观光[8]。借助生态产业,推动生态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体化(图1)。

3 结论与讨论

生态农业是一个大有所为的产业,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大融合。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以实现农民、政府、市场的有机结合,既能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又满足了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和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快完善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由于“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如何监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在“三农”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如何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服务平台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 志,赵冬至,林元烧.基于PSR模型的河口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1):139-142.

[2] 麦少芝,徐颂军,潘颖君.PSR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2005,25(4):317-321.

[3] 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 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05-409.

[5] 毛显强,郭秀锐.激励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5-68.

生态农业行业现状篇(11)

1.2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大的作业量,才能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在农机作业中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要降低拖拉机空驶和空转时间,尽量把时间用到作业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作业前做好机具的检修工作和作业准备工作,确保机具有效好的技术状态,确保作业现场无障碍物和作业路线的畅通。另外,作业地块的大小和长度对时间利用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作业地块越大、长度越长,则农机作业时间的利用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1.3有效利用农具的幅宽在农机作业中,每个作业机具都有固定的宽度,从理上决定了作业的幅宽,如果驾驶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水平较高,能够尽量保证作业时拖拉机直线行驶,这样就会少出现漏耕作和重耕作的问题,使实际作业的幅宽尽量等于机具构造的幅宽,就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2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几种方法

2.1要保证农业机械具备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农业机械具备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只有将具备良好技术状态的农业机械投入农业机械化作业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使农机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保证农业机械具备良好的技术状态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农业机械在投入作业前要进行彻底的检修,及时排除故障和事故隐患;二是对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要按时进行,保养到位,防止出现事故隐患,保证农业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及时投入农机作业;三是严格操作要求。农业机械在使用时必须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程操作,不能盲目操作,才能保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良好,并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上述三点,应同时掌握和运用,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具备良好的技术状态。

2.2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影响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主要因素除了机械技术状态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再好的机械也要靠人来操作,如果驾驶操作人员的水平达不到基本要求,就会使农机作业质量无法达到农艺要求。因此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保证农机作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提高。一是坚持择优选人原则。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聘用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时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优先聘用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二是老人带新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新聘用的驾驶操作人员要采取老人带新人的办法,将一个机组中的人员配备要新人和老人结合,通过老人带新人办法,使新人尽快熟悉机械技术状况,掌握农业机械操作的基本要求;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技术经验交流活动。组织驾驶操作人员相互之间交流技术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操作水平;四是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只有驾驶操作人员对机具性能和操作方法熟知,才能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的质量。

2.3实行严格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监督检查制度农业机械作业的时间、地点和作物不同,对农机作业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各地应根据农艺要求,制定相应的农机作业技术规范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并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对农机作业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才能确保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在农机作业过程中得以认真执行,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促进农机和农艺相融合,不断满足农业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