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26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1)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其生产所需的物质往往十分复杂,其采购物资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煤矿企业生产的整体质量,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的工作也显得愈发重要[1]。文章围绕煤矿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为中心,分意义、问题、措施三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帮助煤矿企业做好自身的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工作,促进煤矿企业发展,以下是具体内容。

1煤矿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新兴能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在环保方面的重视程度增加,目前煤炭企业的发展情况极不乐观,致使很多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煤炭企业对于国家而言仍然是支柱行业,需要继续发展下去。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物资采购和物流管理对于煤炭企业的运作经济性有种极其重要的意义,煤炭企业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在物资采购上做出合理的改善,同时煤炭企业的运作必须进行煤炭的运输,因此物流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也是直接影响运作经济性的核心问题。

2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随着国家供给改革的进行,以及我国煤炭企业的固步自封,发展上逐渐的止步,致使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发展出现了瓶颈,尤其是在物资采购和物流管理方面问题逐渐突显。首先是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进而管理水平也不高,从而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满足企业所需;其次是采购工作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物质管理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在其监管机制上处于不健全的状况之下;再者是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的管理机构不合理,设置的部门很多,但是存在着很多权益重叠的问题;最后是对于物质供应商的管理程度不足,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地合作关系,致使采购的成本过高,难以在企业运作中提高运作经济性[2]。

3煤矿企业物资采购的优化措施

首先需要强化对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让物资管理人员能够符合煤炭企业相关工作的实际所需,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严谨性;其次需要有效的控制物资采购成本,降低成本是提升利益的主要措施,因此在采购上可以使用竞标制,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再者还需要强化物资采购渠道的管理力度,进而为煤炭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采购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开拓新的渠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大限度上降低采购风险;最后需要完善物资采购的相关制度,完善其配套的相关法规,制定出明确的相关制度,进而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制进行作业,同时还需要对目前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以充分的重视,能够在物质供应上实现信息化的建设,进而提升物资供应环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

4煤矿企业物流管理的优化措施

首先需要对现有的生产物流给以优化,实现集中式的采购,进而一次性的物流,提升企业物流运作的效率;其次要进行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合理改革,对现有的企业物流体制给以重置,提升企业已有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并且建立现代化的储存配送的体系;再者需要精细化的物流计划,在物流技术编制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如春运、节假日等情况都要考虑其中,并且对现有的物流设施和设备给以性能上的提升,使其装卸和运输的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从而提升单位物流的进行效益;最后要发展综合性的配送物流,随着国家铁路线路的不断增加,应该在物流选择上更多的选择低成本的运输方式,此外还要应用科学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物流体系,保障煤炭企业的物流作业顺利运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和物流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同时又是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份工作,需要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做好该方面的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但是现阶段的矿企业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着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对于采购工作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的管理机构不合理以及对于物质供应商的管理程度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煤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其物资采购上需要采取强化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有效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强化物资采购渠道的管理力度、完善物资采购的相关制度等措施,在物流管理方面需要采用对生产物流给以优化、进行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合理改革、精细化物流计划、发展综合性的配送物流等措施来实现煤矿企业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质量的提升,值得在实际运作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益新.基于J2EE平台的面向煤矿企业的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14,21(20):21-23.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2)

采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承担着为企业获取生产和管理所需的物料以及服务的职责,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和运营水平。对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国有企业而言,更需要不断追求优质、低价、高效的目标,加强对供应商的准入、考核和管理。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出发,借鉴通用电气(中国)的采购实践经验,探讨一些完善我国企业采购机制的思路。

一、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基本现状是采购方法和管理水平严重参差不齐。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在整体管理水平上都走在国有企业的前列,对很多采购方法的实践上也较为成熟。

例如:中国移动的集中采购。中国移动对于大宗的原材料由集团采购部统一进行采购,其他物资的采购由各分公司自行采购。大宗的原材料在每年年末编制一次采购计划,然后按照采购计划统一由集团采购管理部门与厂家或中间商进行联系、谈判、签订合同等有关手续;其他辅助材料由各分公司的物资配送中心统一编制采购计划,供应部门根据采购计划进行询价或比质比价或招标进行采购,然后确定辅助材料的采购价格,再进行签订合同、办理结算业务等有关手续。再如,中国石化通过集中网上采购,截至2009年12月31日,累计金额达到7 318亿元,网上采购率由2001年的12%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95%。截至2009年底,累计节约采购资金297亿元,采购资金节约率4.1%。中国移动搭建B2B电子商务平台,2009年上半年集中采购金额272亿元,与上年合同比直接降低采购成本97亿元。

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也对保证国有企业采购制度的落实,抵制各种关系网、人情网,保护所有者权益发挥了积极性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采购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相关负责人员在物资采购上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的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在取得较大突破和成就的同时,仍然有一大部分国有企业的采购观念和管理方法远远落后于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型央企,而且即便是这些先进的央企内部也在某些采购环节上存在着风险点。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完整的流程规范,没有形成供应商选择和准入机制、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反馈控制等。二是制定了流程规范后没有细化、固化的指标来对采购行为进行考核。一些采购制度不规范的企业往往由总公司管理层出台一份采购制度管理指导意见,实践中的操作方法由采购经理以及采购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这样就阻碍了制度的细化和量化以及固化,也增大了科学决策的风险。很多采购的途径和技巧,例如供应商的选择、价格的谈判和确定等无法形成固定的文档供之后的采购员参考,也使得对采购绩效的考核和采购行为的审计变得无从下手,不可追溯。三是在现实的采购实践中,很多企业出台了管理规范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但仍然会出现执行不力的现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来保证规范的实施。由于缺乏纵向与横向的制衡,导致对于采购物资的决策有两级决策机构,责权不明确,部分人员为逃避集团的集中决策和监管,将物资“化整为零”进行采购。而企业的采购活动主要由采购管理部门操作,其他部门缺少或没有发言权,这种不尽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客观、系统地反映供应商、采购管理部门的总体绩效水平,而且容易引起采购部门、供应商以及使用部门等之间的矛盾。

二、通用电气(中国)采购管理实践及经验

通用电气作为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涉足的领域遍布各行各业,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全球通用的管理方法,也更多地根据中国经济和行业特点作出调整。本文以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采购管理实践为例,简述其特点。

(一)采购流程的设计

在通用电气内部的采购管理规范中,有专门针对流程设计的文档,采购部各个职能部门都要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步骤来完成采购过程,如图1所示。

(二)采购部门组织分工

通用电气采购部的组织结构较为庞大,内部组织分工细致而且相互制约。这部分可以为国有企业借鉴的经验点在于:

首先,对采购业务的分类。通用电气采购团队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直接采购负责与生产相关的物料和设备,而间接团队则负责对管理所需物品和服务的采购。这样可以根据采购物品种类的不同区分重要性,并且以此为依据确定采购成员的组成以及流程规范的严格程度。

其次,采购主管权限的相互制约。通用电气采购经理下属的团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项目为依托组成的采购主管,例如某个经理所管辖的主管就只负责核磁共振项目的采购活动;另一种是根据产品类别划分采购主管,例如某几个主管只负责电路板类产品的采购。这样分类的意义在于各个采购组织可以在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项目采购主管更多地着眼于某一阶段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协调服务于该项目的几个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增强协作,确保质量和交期等;而产品采购主管由于要重点培养一些可以长期依赖的供应商,因此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尽可能地降低价格,维持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等方面。两种主管的职责范围既有交叉,也可以互相协助。

另外,设立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团队。该团队由专职的工程师组成,隶属于采购部,但又独立于采购主管团队,专注于对供应商提品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监督。

最后,采购部还有一个专门的系统操作团队,虽然该团队成员的任务是根据采购主管的需求执行系统操作,例如发放图纸和下订单等,但也是独立于采购主管的团队,隶属于专门的采购经理。系统操作团队有自己的标准规程,一旦采购主管有违反规程的采购请求,成员可以拒绝采购流程。

经验点:通用电气采购组织设计的经验点在于即使同在采购部的隶属下也可以设计不同利益诉求为基础的独立团队,彼此相互制约,必要时又可以相互支持。

(三)采购权的转移

通用电气采购的独到之处是在某个物料或者某个供应商提供的一类产品趋于稳定后将该物料的采购权从采购部转移到物料部门,也就是该物料的最终使用部门。

将采购权转移的好处在于:某一种物料的需求数量和时间的信息需要由物料部门来提供,因此如果改由物料部门来向供应商下订单,会缩短流程,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在现实的采购实践中,如果某个采购主管与供应商长期接触和合作后,难免会出现共同徇私的风险。通用将采购权转移给物料部门后就可以由物料来决定什么时间按照之前协定好的价格购买多少数量的物料,减少采购主管的干预,也减少供应商提供贿赂的动力。

当然,采购权转移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供应商提供的该产品质量稳定,得到认可。如果供应商是第一次提供该物料或者在以往的供货中时常会出现质量不合格等缺陷状况,则该物料还不具备转移采购权的条件。第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物料的采购价格不会发生频繁的变动。因为对采购价格把关的主要责任在采购主管,主管根据市场行情和以往的价格信息,确定了该项目该物料的采购价格后,物料部门就可以以之前协定好的价格进行批量采购。

经验点:通用将采购权转移的做法告诉我们:虽然采购部门是采购活动的主要载体,但采购部职责的重点应放在不断寻求开发新的供应商、谈判价格上,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可以考虑适当的放权,将量产的采购权转移给物料的使用部门,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而不是全程参与采购的物流过程。

(四)供应商的开发和选择

通用电气根据其提供的产品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并且贯穿在对供应商的开发和认证过程中,如表1所示。

通用电气对供应商的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对供应商的各项认证资格进行考核,为今后供应商资格的确认提供参考。

通用电气所有的生产用料和产品只能够从已经认证的供应商处购买,擅自未经允许向其他供应商购买任何产品或服务将不被批准并受到处罚。

供应商的资格确认种类根据采购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和重要性,以及产品或服务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同而不同。

1.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是医疗装置或关键安全部件或被列入《GEMS CKRH》清单中,资格确认的要求包括:全套供应商开发工具程序;所有质量体系审核(Full Quality System Audit);供应商评定模块(SAM);程序采购材料质量要求(PMQR)程序。

2.供应商每年提供的材料或服务金额大于两百万美元,且供应商不包括在种类1中。其资格确认要求包括:如果供应商通过了ISO 9000认证:全套供应商开发工具(Full Supplier Development Tool),供应商评定模块(SAM),采购材料质量要求(PMQR);如果供应商未通过ISO 9000认证:全套供应商开发工具(Full Supplier Development Tool),所有质量体系审核(Full Quality System Audit),供应商评定模块(SAM),采购材料质量要求(PMQR)。

3.直接影响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MS)客户的所有其他直接材料供应商。资格确认要求包括:供应商开发工具;采购材料质量要求(PMQR);供应商评估模块(SAM)。

4.不直接影响通用电气(GE)用户的所有其他间接材料供应商,依据采购主管及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的判断作出要求。

另外,如果是由GE兼并而新添的供应商,评审其前身公司在GE兼并之前的有效质量程序。如可获得供应商资格确认的文件化记录,则该供应商仍被视为合格供应商。新兼并公司的供应商必须签署PMQR,并且必须在6个月内将其返回。该记录文档将被转移到“GEMS供应商主文档”(GEMS Supplier Master Files)保存;如果是当前被另一家GE业务机构使用的供应商,根据其绩效记录以及由GEMS业务机构出示的合格供应商业绩文件声明,可以认为是合格供应商。

经验点:供应商的选择是采购的第一道关口,选择可靠、优质的供应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在这一环节,通用的经验是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准入标准。对于那些关系到量产产品质量的供应商需要严格按照事先已经形成的固化标准来进行资格认证,并且每一个步骤需要独立的采购部的不同团队来完成批准和审核。

(五)供应商考核

供应商监测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商绩效并且执行对供应商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由采购主管完成。

1.供应商绩效监测和监督

(1)每月绩效跟踪包括三个方面:质量方面:每3个月针对每个供应商提供一份验收与缺陷记录;交付方面:提供一份“实际交付日期与Oracle采购系统记录日期之比较”的文件,并且记录交付延迟百分比及交付提交百分比;价格绩效:每月提供一份“供应商材料价格指数”(MPI)的记录。

(2)至少每3个月可向供应商提供一份绩效记录供其或与其一同考核。

(3)可提供有关供应商、零件编号和运输情况的详细信息。

(4)必须确定供应商绩效是否低于所认可的水平,以便进行审核并采取校正措施。

定期绩效考核衡量相对于同行业中其他供应商的总体绩效。

(5)不符合趋势:如果基于月度质量评级报告,供应商的拒绝/不符合数量位于零件列表的前80%,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将考核近期历史记录,以确认供应商的有效性,并且决定是否批准校正措施。如果报告有效而且没有输入该问题的其他校正措施,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将启动目录中至少前5个问题的校正措施申请。

2.间接材料和服务控制

(1)间接材料和服务包括不用于产品及最终不出售给客户的所有材料和服务。

(2)对于直接影响生产(也就是合同劳动、校准设备等)的间接材料和服务,使用者应负责建立质量参数,并且控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3)关于“间接材料和服务是否影响生产”这一问题,采购部门可以时常进行调查并参考其他绩效报告,以决定对材料和服务的满意程度。采购部门也可以帮助使用者管理间接材料和服务的质量。

经验点:对供应商进行确实可行的考核是保证采购绩效的必要途径。很多企业也对供应商有考核的措施,但只有考核标准明确,指标细化量化,并且形成固化的制度规范才能使考核办法落到实处,发挥其效力。

(六)供应商校正和改进

通用在确认供应商的认证资格后,会在过程中对供应商的绩效和资格进行监控和审核,在这之后如果供应商不能满足通用相关技术和流程的要求,要对供应商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使用相应的系统作出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的请求

(1)通过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将所有合适的信息输入系统。

(2)系统针对该跟踪分配一个特殊的纠正措施编号。

(3)纠正/预防性措施请求将在30天内发送至供应商,供其审核并由其提交纠正措施计划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

(4)从供应商处获得的所有信息将输入纠正措施文档或在系统中参考。

2.纠正措施结束

经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审核并批准后,将结束纠正措施。

(1)供应商需要提供能够证明所建议的措施已得到实施的文件证据。

(2)纠正/预防性措施的有效性必须由供应商验证,并以书面形式通知通用。之后,如果要监测未来类似的缺陷,可要求进一步的确认。

(3)完成的措施和有效性的记录必须输入系统或在系统中参考。

3.纠正措施的跟踪工作将在所有正在执行的纠正措施中执行。

(1)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应定期跟踪供应商的工作,保证迅速地确定问题所在。

(2)纠正措施计划答复日期在系统中初始设定为30天。

(3)如果供应商在30天结束之前没有返回纠正措施计划,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将与供应商协商第二个到期日,并将该日期输入系统。如果超过第二个日期仍没有得到供应商的回应,应升级纠正措施。

4.升级过程

(1)如果供应商在第二个到期日没有对纠正措施作出答复,将联系采购主管或同性质人员以便与供应商管理部门达成沟通。这种沟通可以是口头的,但也必须以书面形式建立文件,而且必须确定一个最终延长日期。

(2)如果供应商不能满足最终延长日期的要求,采购主管或同性质人员应与供应商管理部门会面,以便解决问题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这样可能导致停止该供应商的交货订单。

经验点: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需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与供应商共成长的战略。当供应商的绩效暂时未能满足要求时要适时启动校正和改进措施,一方面帮助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供应商看到企业对其的重视和诚意。

(七)采购质量控制

在通用对于采购物料的质量控制明确规定了各个主体的职责范围:责任采购主管或同性质人员负责制订供应商产品验证要求;供应商应确保符合产品验证要求;全球供应链部门、运营部门或同级部门有责任进行产品验证并记录产品验证事项,以及根据具体的变化定义特殊产品的验证要求;设计工程部门负责定义产品要求,定义针对产品性能的任何特殊验证要求,并确保所定义的CTQ在制造时可使用现有的可重复和可再生的技术加以衡量,设计工程部门还应负责在修订控制工程文件中记录所有这些要求;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有责任协助制定产品要求并与设计工程部门定义特殊的验证要求,以及确保供应商遵循产品验证要求;设计工程部门、采购部门和制造工程部门共同负责相关规范的验证与批准。在流程上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1.当针对新零件加工或材料改变、现有零件的新供应商、由分销商改变为新的OEM而出具采购订单时,或者针对首次物品检验报告所导致的变化出具采购订单时,采购部门、制造部门或工程部门可能要求进行首次批次检验。

2.供应商必须在首次批次/物品检验时验证所有打印的参数。该供应商检验包括但不限于:图纸或适用标准中表明的验证、测试检验和视觉比较。供应商必须确保接受检验的产品能够代表供应商的处理过程。供应商可能会被要求填写首次批次检验数据表格,供应商可以使用不同的表格或有标记的印刷品,但至少包括下列信息:零件编号、修订级别、规范/容许偏差、实际结果、供应商名称、检验者签名和日期。必须使用可清晰辨别的标签确定获取数据的样品。

3.所有供应商数据符合通用电气规范,相关偏差请求必须在一个批次交付之前通过通用电气用户设备当前的偏差程序获得。

4.通用保留在供应商处审核供应商的首次批次检验结果的权利。供应商必须将首次批次检验结果保留在制造厂中,并与通用采购物料质量要求规定的质量记录保留政策一致。

5.如果接收到的材料没有所需的首次批次/检验数据单或标签,将会被通用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或同性质人员拒绝和处置,并且会通知供应商。

经验点:通用对于采购物料的质量控制经验可以大致归结为三点:一是明确质量标准,工程师在最初设计图纸时已经将每个部件需要达到怎样的质量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详细程度从标签,外观,到设置参数都有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以及技术要求,这些文档随订单一起发放给供应商。二是全过程控制。在供应商进行生产之前,会被明确告知产品的技术要求,确保供应商了解图纸的质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定期要求供应商出具质量报告,并且进行样件抽检;在发货之前,采购部会就供应商一段时间以来的生产状况出具评估报告,没有该报告则工厂拒绝接受货物。三是设置专门的职位――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以形成制衡机制。供应商质量工程师隶属于采购部,为采购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但同时又独立于采购主管,应严把质量关,对供应商在生产和检验过程中的所有质量问题负责,当然也对供应商定期提供支持,解决技术问题。

三、总结

以上以通用电气(中国)的一些采购实践为例,提出可以为我国企业所借鉴的采购管理方法。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首先,对于采购规模比较庞大的制造型企业,建立一套环环相扣的流程是必要的步骤,凭借主观判断作出的采购决策无法保证其科学性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对于任何管理条例都需要相应的考核制度作为保障,包括对不同职责人员制定针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标准,又或是对供应商的各种评估项目都需要事先明确规定;另外,在流程和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体现制衡机制,采购部与其他部门在质量、成本以及交期服务几方面互相制约,争取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通用电气作为世界级的跨国企业,其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带有全球化的印记,在吸取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和改进。例如通用在保证流程规范和制衡的同时也带来组织机构庞大的问题,有些程序在现有的体制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得到审批,难以避免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我国企业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企业特点的采购制度。

【参考文献】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3)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公路工程建设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公路工程的特殊性,材料费占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公路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建设规模广,施工中工程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屡见不鲜[1]。物资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无疑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关注热点。而进入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物资采购对成本管理及其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同时物资采购管理无疑是整个项目成本管理及物资管理的重要控制环节。

1公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主要方式

1.1询价比较采购

展开对现有市场的调查,了解掌握当前市场行情,坚持货比三家,控制采购成本。1.2招标采购1)公开竞争性招标:招标方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等各项活动。2)邀请招标:招标方以投标邀请函或电话邀请的方式,邀请三个以上生产厂家或供货商参加投标报价,由招标方评标小组开标、评标、定标。3)比价招标:招标方在合格供应商范围内或符合合格供应条件的特点供应厂家中,参照法定的招标采购原则精神,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以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企业物资采购方式。

1.3竞争性谈判

采购方直接与三家以上的供货商或生产厂家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从中选出质量好、价格低的生产厂家或供货商。

1.4与建设单位协作采购

建设单位参与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材料价格的谈判和否决,材料采购资金由建设单位在工程计量款中代扣支付。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供需衔接错位,但能有效地解决材料采购中的资金短缺,资源渠道不畅,采购力量不足或外汇支付困难等问题。

1.5联合开发获得资源

施工企业与材料生产企业按照不同的生产特点和产品特点走合资经营、联合生产、产销联合和技术协作等多种协作方式。

2公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中常见问题

物资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整个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活动进行的管理活动[3]。总结公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中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路施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和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市场法规、市场运行、市场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不够重视,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容易上当受骗[4]。二是公路施工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状况了解不深入,管理上存在漏洞,使得物资采购量超出合理物资使用量,导致库存积压,浪费资源,同时物资采购管理不严,采购环节多,增加了采购成本。三是公路施工企业在确定物资采购的时候,没有进行本量利分析,忽略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只考虑到了价格上的因素,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没达到最佳效果,导致整体采购费用增加。四是公路企业在签订采购合同的时候,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五是公路施工企业在发展战略中对长期物资采购方面的计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3公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

3.1管理控制措施

加强对采购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6]。采购人员要熟悉业务流程,综合素质过关,满足物资采购工作的要求。公路施工企业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规范物资人员的行为,明确责任,要求其遵循企业内部采购制度,并严格的执行。要最大限度的调动物资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采购人员的潜力,选拔人才进行培养。要进行不同层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全面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物质储备,努力实现零库存物资管理。运用零库存控制论,推行ABC分类管理[7]。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物资采购前,首先为生产耗材制定相关的采购管理制度,建立采购流程,并将责任以及各个工作任务落实到各个负责人中,及时给予对材料相关岗位进行业务培训工作[9]。

3.2成本控制措施

对物资材料做市场调查及询价。按照需采购的材料了解资源情况,考察供应商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资质、供应能力、价格水平及售后服务业绩等。走访其他用户,了解对材料供货商的反应[1]。建立统一的招投标平台,加强物资采购综合监管。对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平台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招投标平台,各职能部门对综合招投标平台按照统一的监管制度进场监管,有效化解物资采购监管薄弱的局面。

4结语

公路工程项目中,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能有效的降低工程项目造价成本、降低库存,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质量。做好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目前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方式局限于少数几种,但已有不少学者对各种物资采购方式做出了大量研究,掌握了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就各种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我们也得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学习、总结,不能只满足于现状,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寻求一种更好的公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龚兵,宋荣恒.公路工程物资采购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J].江西建材,2011.

[2]李俊勇,安邦泰.工程物资采购的制约条件及对策[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

[3]马俊涛.公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09.

[4]安顺华.公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探析[C].经营管理者,2014.

[5]蔡超.公路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与成本控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

[6]蒙玉峰.铁路工程物资采购供应管理研究[C].科技创新导报,2010.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4)

企业的物资采购水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的物资采购具有渠道广、量大以及品种多的特点,加强标准在物资采购工作中的运用,是企业提高物资采购质量、促进产品生产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标准在物资采购引用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针对问题采取强有力的解决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标准在企业物资采购引用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化实施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产品的相关标准没有在合同中注明,只是模糊地概括为产品合格;第二,对于相关标准不够详细,出现了许多诸如“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内容;第三,出现了一些假冒的标准,一些物资采购人员通过编造假冒的标准来应付相关部门对合同的检查,合同中的标准代码随便编写,还有一些已经作废的标准仍然在使用;第四,操作要求不具体,虽然都在执行抽样检查,但是在物资的采购合同中并没有将抽样检查的方法和规则描述清楚,只是单纯地将产品的标准标注出来;第五,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在物资采购合同中已经标明了各项标准,但是当验收物资时,许多单位仍然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验收工作,不执行或者少执行物资标准,在进行质量监督工作中发现了严重的实际物资与规格不符现象,甚至有的产品合格证居然与产品标识不一,还有的单位居然没有标准化的验收依据,采购合同内容的实施力度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标准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的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二、运用标准提高物资采购质量的措施

(1)强化标准化意识

要想充分发挥标准在物资采购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中,强化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强标准化意识的教育,宣传标准化知识,结合典型的案例来加强物资采购过程的宣传。同时,要保证企业的领导,尤其是在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标准化采购的认识,进而实现对物资采购、验收,以及仓储管理的标准化进行。

(2)促进物资采购的标准化实施

1.加强对合同的审查

严格审查物资采购合同是保证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的重要前提。参与合同审查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合同签署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充分的标准化实施常识。工作人员要对照物资采购的依据对物资的型号、规格以及物资的等级等进行详细具体的审核,尤其是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包装,企业应加强审查的力度,一定要保证采购物资符合相关标准和有关事项,而且要保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

2.加强物资的入库的验收

物资在入库之前的验收是保证物资合格的关键性措施。在进行物资的入库验收时,要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要想将验收的质量把握好,在验收工作进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定要保证验收是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其次,切勿不按标准,或者降低标准验收。只有保证了验收的标准化进行,才能够将标准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了物资与合同标准的不合符现象,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创造标准化实施条件

1.建立标准化体系

企业物资采购具有量大、种多、涉及面广的特点,企业要广泛地收集相关标准,以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为参考,建立满足企业物资采购的标准化体系。与此同时,企业要处理好标准的保管与标准的使用之间的关系,提高标准使用的利用,进而为企业采购物资时的合同签订和入库检验,以及为仓库存储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检测手段的完善

良好的检测手段是保证企业标准化实施的必要条件。如果检测手段不科学、不健全,那么标准化在企业中的贯彻就失去了意义,势必会导致物资入库检测工作不到位,甚至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检测手段完善方面的投入,为工作人员配备高标准的检测工作等。

3.建立监督体系

要想使标准在企业的物资采购方面得到有效的实施,只靠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检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标准实施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中不仅要包括质量控制程序,而且要具备科学的物资入库检测方法,同时还需要有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进而实现监督体系的正常化运行,使人们的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消极影响,保证标准在企业物资采购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5)

1.企业风险。所谓风险,即某一行动的结果有多种可能而且不确定,其中某些结果将对事件主体产生损失。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就称为风险。而企业风险又是特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遭受到的损失与威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管是在采购、生产、销售等不同的经营过程,还是在计划、组织、决策等不同的职能领域,都有可能遇到风险。

企业风险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风险是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其次,风险与机遇二者在数量及性质上成正比例的辩证统一关系,机遇蕴含于得到有效管理的风险之中。

2.采购风险。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来说,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群体产能下降导致供应不及时、货物不符合订单要求、呆滞物料增加、采购人员工作失误、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这些情况都会影响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采购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小成本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采购风险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采购风险的识别。对企业或供应链面临的潜在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即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并以明确的文档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应尽可能地全面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归纳是风险识别中常用的方法。根据积累的风险数据和信息,特别是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集合风险管理知识库,可以较为完整地开发和编制企业风险检查表。检查表的好处是提高了风险识别过程的效率。特别是企业进行大量类似项目时,完全可以开发一套通用的风险检查表,以提高风险识别过程的速度和质量。

(2)对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即评估已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及影响的过程。风险分析可以选择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确定已识别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键风险项,并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风险指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表征整个企业的风险程度。该体系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一组量化的风险指数,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量化反映及横向校核,并监控风险管理的绩效。

(3)对采购风险进行应对。即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发、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并组织必要的资源着手实施,目的是有效控制风险,避免风险失控演变为危机。风险应对计划包括企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别,针对各类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每个措施的操作规程,包括所需的资源、完成时间以及进行状态等。风险应对计划形成之后,企业应通过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计划启动时所必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4)对采购风险实施监控。即在风险管理全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及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对减低风险的有效性,并形成风险监控报告。风险监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生命周期中一种持续的过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风险出现,也可能有预期风险消失。

三、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对策

1.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素质。建立减去物资采购的内部制度与程序,并不断完善,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相应的文件执行采购行为;加强对员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不断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人为风险的存在。

2.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指的是物资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过程。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做好合同鉴证审计,做好对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回馈的审计,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的审计等方面。3.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系统。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值较大的要素设定警戒值,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征兆,准确的预报风险。例如,对主要原燃料库存就可设定警戒库存量,当低于这个库存时必须实施应急措施。其次,建立全面的应急系统,这是一旦风险发生后企业可以启用的应急措施。应急系统一般采用备选方案的形式预先准备,当风险发生后,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之对应的应急措施进行实施,以便及时补救,变被动为主动,使风险损失降为最小。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电解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部分电解铝厂的工艺技术已经赶上世界水平。然而,当前我国的电解铝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电解铝产品的质量管理是制约我国电解铝产品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深入分析当前电解铝企业的产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妥善应对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1国内电解铝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技术装备落后

当前国内电解铝行业的技术结构分化为两种极端,一是大型的电解铝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进技术装备,使得更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得到良好应用,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外相差无几;二是由于上世纪末出现了较多的小型电解铝企业,且自焙槽电解系列的技术落后,对于的产能占了较大比重。而国际上的电解工艺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大型化、节约环保方向转变,并取得了长足的记技术进步,而国内的小型电解铝企业的技术工艺仍占停滞在落后的技术工艺上。

1.2产品生产成本高

在我国电解铝产品中,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是产品的巨大优势,因此在产品的单项成本比较中,国内电解铝产业中人工成本占比低,而如电力、氧化铝以及铝用电极的成本却远远高于国际上一般企业。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作为全球五大铝业公司之一的加铝的原铝成本远远低于国内的企业,当前,伴随着国内人力资源优势的逐渐缺失,如何控制电解铝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

1.3产品结构不合理

虽然国内电解铝产业的产量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对于高附加值的铝业产品的研发和上产仍然极为缓慢,且较大高附加值的铝业产品至今仍然以来进口,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铝业产品的质量仍然存在较大问题,铝工业的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2电解铝产品质量管理措施

2.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坚持不懈的抓好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努力,争取向国际标准看齐。因此,企业需要深入推行全面的产品质量管理,并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如进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建立经专业检验检测机构认可的专业实验室,以实现电解铝产品质量上的检测与保障。

2.2增强电解铝质量管理过程

2.2.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是实现产品质量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质量体系要素间相互协调的媒介。企业应该建立并长久运行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权限,保障产品质量方针。

2.2.2采购、生产及成品检验程序的建立

通过严密的采购、生产和产品检验程序,保证电解铝产品的质量,以实现产品的质量管理。从原材料的入厂到产品的生产、出货,每一个流程、环节都需要遵照系列的产品质量程序,最终实现合格产品的销售。

(1)通过控制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采购,确保采购商品的质量符合产品质量管理程序的要求。采购中,包含对所需采购物的分类与调研、对供货方的评价调研、采购信息和采购产品验证四个程序。

(2)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检验程序:①操作人员的自检。操作人员需要依据成品依据工艺规定会文件,对所生产的半成品进行自检,防止问题产品的出现,并及时纠正。②互检:当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时,操作者在接受产品时需要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移交检查。③专职检验:企业专业检测检验实验的的检验人员需要对关键工序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3)产品经过系列的检验后,在出厂前,需要进行出厂前的终检,只有产品检验全部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后,才可以推向市场销售。

2.2.3纠正、预防措施

虽然产品在采购、生产等过程中,经过了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为防止不合格的产品出现,仍然需要制定产品的纠正、预防措施,以实现产品持续改进的目的。(1)纠正措施。针对出现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发现产品中的不合格品并查明导致不合格品出现的原因,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同时,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价,以进一步完善纠正措施。(2)预防措施。为防止不合格产品的措施及消除不合格品的产生因素,应当制定有效性的预防措施。利用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反馈以及监督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抽查记录等信息,分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潜在因素,并反馈给质量评价部门、生产协调部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产品质量预防措施。同时,利用产品质量的管控有效性对预防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不断改进预防措施以实现其有效性。(3)利用不同的质量问题反馈信息,查明可能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改进,以实现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

2.3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3.1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由于原铝可以反映出电解铝生产的综合状况,因此影响最终铝产品质量优劣的一大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原铝质量的好坏。铝中含有金属杂质的多少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原铝中含有的Fe、Cu、Si以及微量元素均会降低铝的纯度,并最终影响铝的铸造特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下面几项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①选取符合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材料;②阳极的换块周期要更加合理,以防止出现阳极掉块、长包等现象;③良好的电解槽维护措施,防止电解槽发生破损,并调整优质铝产品的生产时间至最优;④避免阳极效应的出现。

2.3.2铝铸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铸造环节是完成产品的最后一道工艺,因此,把握好铝铸造的生产过程是控制铝产品质量的最终保证。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以提高铝铸造质量:①在进行铸造时,应充分搅拌铝液,以使得各种化学成分混合更加均匀;②做好铸造机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在铸造过程中,由于铸造机剧烈振动会使得铝液产生较大的波纹,因此,需要加强铸造机的与检修工作;③应及时处理经长久使用铸模底部的坑蚀,防止出现凹凸不平的表面。可以使用氧化锌、玻璃水涂刷铸模内表面。同时,针对长期使用的老化铸模可以及时更换。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7)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加严峻。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取得胜利,势必要做好风险评价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价概述

内部控制就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对企业内部人员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对资产进行维护等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一般情况下,企业要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都会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成的、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用于激励、约束员工行为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控。所谓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确定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程度、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等进行全面的考虑,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以及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

施工企业的项目都具有地域分布广、流动性强、资金占用量大、实施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当前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的风险一般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种,前者主要指国家宏观政策以及行业、市场的竞争状况;后者主要指企业项目的安全和质量管理、资金管理以及物资采购管理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方面。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有利于规范施工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对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防范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强施工企业内部经营风险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我国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方面问题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施工项目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全面的风险评价是施工企业承接并实施项目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进行风险评价而盲目的承接项目则可能使企业发生巨额亏损。目前,部分施工企业项目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甚至没有相关的风险评价机制,使企业在承接项目的前期或后期都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2)缺乏有效的价格评价机制。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励,恶意竞争、“低价中标”的游戏规则使施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价格风险,缺乏有效的价格评价机制将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风险。(3)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建筑市场存在较多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产品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人才风险等,部分施工企业对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资金的枯竭、引来偿债风险、财务危机等风险,这都会使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2.项目物资采购问题

施工企业项目物资采购包括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零星采购等,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项目物资采购部门能较好的完成采购任务,但其中还是存在风险问题:(1)质量风险问题。施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水泥、钢筋和木材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如果库存时间过长将可能导致物资在使用时的强度标准不能到达要求,后期的验收或质量留下隐患,也可能导致重大施工事故;(2)价格风险问题,物资采购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进行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而在这过程中,物资价格波动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不确定的利益损失,如价格上涨可能使对方为保证自身利益而降低物资质量,价格下跌则可能使采购成本超出预算等。(3)存货风险,如果采购人员对市场变化和风险估计不足,可能造成施工企业物资的积压,占用企业资金。

3.施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

当前施工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1)项目管理模式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难度。施工企业项目具有分布地域广、人员高度分散等特点,其项目资金也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这也就使得施工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项目现金流情况,无法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统筹分配,项目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导致项目资金管理出现漏洞,风险较大;(2)项目存在大量的预收款项,企业资金压力大,其中包括投标保证金、投标押金、项目质量保证金等,同时工程变更的复杂性和工程结算的滞后性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多的预收款项,这些都会使项目背上沉重的资金成本,造成项目流动资金的紧缺;(3)企业资金筹措风险。施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信贷,虽然利用银行贷款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杠杆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但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设置当现金流入和还本付息的节奏不匹配时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4.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当前施工企业主要的内部控制问题包括:(1)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够完善。虽然有些施工企业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但往往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同时由于项目地域的分散性,导致内部控制处于半瘫痪状态。(2)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部分施工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内部审计多以合规性和事后检查为主,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真正的内部监督控制作用。(3)信息沟通方面问题。由于施工企业生产流动性较大,项目具有临时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使得企业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同时项目的流动分散性也大大降低了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效益,内部控制未能得到有效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三、施工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措施

1.完善施工企业风险评价体系

首先,施工企业应建立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施工项目一般规模都较大,忽略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明确权责,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风险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并总结风险规律,以保证能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损失率。其次,施工企业应建立价格风险评价机制,以此来规避低价中标所带来的效益风险;再次,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对项目进行风险预测和控制,施行全过程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对项目进程中的每一步进行风险识别、分析、衡量和评价,以减少风险损失;最后,采取有效手段规避风险,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所遇到的风险采取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或风险自留等手段进行风险规避。

2.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规范施工企业项目物资采购行为,规避采购风险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采购人员要熟悉市场环境、具备经济知识,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采购技巧;(2)建立健全采购管理体制,完善物资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采购合同条件,同时让供应商了解有关采购的制度,为采购做好充分准备;(3)规范采购渠道和采购行为,物资采购应根据企业所需要的材料要求,权衡质量和效用,一方面要保证采购质量,另一方面要为企业节约采购资金,不能一味追求低价采购;(4)完善供应商资格审核制度,确保在采购之前把供应商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控制在最小;(5)采用科学合理的采购方式,包括招标采购、议标采购、询价采购等;(6)建立与采购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采购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价,对违章违纪的行为给予惩罚,对为提高企业效益的行为给予奖励。

3.完善项目资金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可以从管理结构上解决资金管理的难题,包括项目资金分散问题、项目资金监控难题以及项目资金筹划问题等。结算中心实施过程中应划分好各类权责关系,明确项目资金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完善对重点资金支出的审批程序,降低资金风险。其次,完善资金管理调度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确定在线项目和新上项目的生产任务和资金需求,以便编制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资金预算计划。再次,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项目资金周转率。一方面,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进行动态台账管理,确认各类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和金额,进行实时跟踪;另一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清查,做到债权明确、账实相符,落实账款的回收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预警危机系统,重点分析账龄过长、回收难度大的应收账款,一旦账款恶化则预警小组应及时反映,确保企业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再次,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施工企业应强化财务部门的各项基础工作,保障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以保证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量达到一个平衡,同时建立资金管理和评价制度,通过资金预算和控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全过程跟踪。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将项目管理控制作为重点内容。(1)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建立高度集中的组织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等。(2)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应用平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顺畅,保证施工企业信息传统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加强对施工企业内部活动的控制,主要对采购业务活动、项目安全和质量管理活动以及施工结算等的控制。(4)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建立审计部门跟进工程项目的审计,确保审计取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外部则是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审核和评价,审查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施工企业的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施工企业应做好风险评价,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以应对建筑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玉香.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1(32).

[2]胡理科.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05).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8)

图1列示的采购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采购业务,具有通用性,企业在实际开展采购业务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编制需求(采购)计划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需求或采购计划不合理、不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计划采购,甚至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协调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及时编制需求计划。需求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时,不能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第二,采购计划是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一部分,在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实际需要,结合库存和在途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防止采购过高或过低。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

(二)请购

请购是指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提出的采购申请。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采购申请制度,请购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过量或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第二,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采购申请。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第三,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采购申请时,应重点关注采购申请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是否符合采购计划,是否在采购预算范围内等。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应要求请购部门调整请购内容或拒绝批准。

(三)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也就是确定采购渠道。它是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供应商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甚至出现舞弊行为。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资质信誉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清单,健全企业统一的供应商网络。企业新增供应商的市场准入、供应商新增服务关系以及调整供应商物资目录,都要由采购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纳入供应商网络。第二,采购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择优确定供应商,在切实防范舞弊风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第三,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提出供应商淘汰和更换名单,经审批后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作出相应记录。

(四)确定采购价格

确定采购价格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缺乏对重要物资品种价格的跟踪监控,引起采购价格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多种方式,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价格。对标准化程度高、需求计划性强、价格相对稳定的物资,通过招标、联合谈判等公开、竞争方式签订框架协议。第二,采购部门应当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重要物资品种的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重要物资的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合理利用。

(五)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框架协议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建立长期物资购销关系而作出的一种约定。采购合同是指企业根据采购需要、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与供应商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情况作出了明确规定。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对拟签订框架协议的供应商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框架协议的签订应引入竞争制度,确保供应商具备履约能力。第二,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订采购合同,准确描述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按照规定权限签署采购合同。第三,对重要物资验收量与合同量之间允许的差异,应当作出统一规定。

(六)管理供应过程

管理供应过程,主要是指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合同跟踪制度,科学评价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并根据合理选择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实时掌握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情况。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对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跟踪,运输方式选择不合理,忽视运输过程保险风险,可能导致采购物资损失或无法保证供应。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应出具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需求物资的及时供应。第二,对重要物资建立并执行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巡视、点检和监造制度。对需要监造的物资,择优确定监造单位,签订监造合同,落实监造责任人,审核确认监造大纲,审定监造报告,并及时向技术等部门通报。第三,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采购物资特性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第四,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

(七)验收

验收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对验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不作处理,可能造成账实不符、采购物资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制定明确的采购验收标准,结合物资特性确定必检物资目录,规定此类物资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后方可入库。第二,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根据采购合同及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质量检验证明,重点关注采购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核对一致。第三,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无采购合同或大额超采购合同的物资、超采购预算采购的物资、毁损的物资等,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对于不合格物资,采购部门依据检验结果办理让步接收、退货、索赔等事宜。对延迟交货造成生产建设损失的,采购部门要按照合同约定索赔。

(八)付款

付款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付款审核不严格、付款方式不恰当、付款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及时办理付款。要着力关注以下方面:第一,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等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判断采购款项是否确实应予支付。企业应当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当拒绝向供应商付款,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支付结算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并严格遵循合同规定,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保证资金安全。除了不足转账起点金额的采购可以支付现金外,采购价款应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第三,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收回款项。

(九)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采购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采购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相关会计记录与相关采购记录、仓储记录不一致,可能导致企业采购业务未能如实反映,以及采购物资和资金受损。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9)

1 物资招标采购优势的分析

1.1 招标采购具有公开性 招标采购面向社会,把采购的信息、宗旨、要求公布于众,使所有的人和单位都有机会参加这一活动,极大地扩大了物资的来源,使挖掘市场潜力的概率达到最大化。

1.2招标可以使供应成本大幅度降低 招标采购是利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的,使原材料成本向其真实价值靠拢。它剔除了人为的因素,靠价值杠杆单独发挥作用。投标过程中,很多供应商认真仔细地计算自己的供应成本,标定利润差额,谨慎地填写标书,真实反映其最低线。中标与否决定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企业信誉以及售后服务的情况,这些都客观具体,无可通融。

1.3招标采购是避免企业采购腐败的重要措施 招标采购在提高采购物资质量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企业采购腐败现象的发生。它既使各供应商公平竞争,从而达到采购成本最大的效果,又可以增大对采购过程的监督力度,杜绝影响采购质量的各种外界因素,有效地保护了计采人员。招标使物资采购的各个程序都走向了公开,监督、管理都有地放矢,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以往的事后审计、检查,变为事前预防,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参与。

1.4 物资招标采购的最大优势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近年来,物资招标采购在我国企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招标采购是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防止企业资产流失以及从源泉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办法之一。对物资实施招标采购是降低企业制造成本的重要途径。

2 现代企业完善和改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与本企业管理机制相适应的招标采购制度 在实行招标采购以前,不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一般都是通过职能部门以合同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物资采购部门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市场行情,在“货比三家,择优采购”的原则下,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确定物资采购的数量、质量及价格,并力求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但这种模式存在很大弊端;一是企业物资采购工作成效大小,购进物资的质量价格高低,均受采购人员业务水平,思想素质高低和信息灵通程度的影响。二是容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个别人可能钻管理上的空子,搞感情采购,关系采购等;三是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形成采购漏洞,造成资产流失。因此,首先应该根据国家的招标投标法实行招标,并且严格监督。再就是招标前应该尽可能的形成大批量采购,形成规模效应。

2.2 加强采购队伍的人员素质建设 进一步完善物资的采购责任制、质量检验责任制和价格管理责任制,真正形成采购质量责任保证体系,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生产领域,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物资招标采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集中招标采购,积极探索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招标采购制度,坚持集中把关、集体审核、逐级审批、加强监审,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使从事物资采购工作的人员要做到思想品德高、业务技术过硬、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对素质相对较差、不适应在其岗位工作的人员坚决进行调整。

二是要不断提高招标采购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和采购工作的基础水平,正确理解和运用操作要领。可对参加招标采购的有关人员采用灵活措施进行有组织的培训,使其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系统的掌握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和方法。

三是参与物资招标采购人员要发扬科学严谨、求实求是的工作作风,把大事做好,小事做细,细节做精。自觉加强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活动,履行好工作职责。

2.3 抓住企业物资招标采购中质量和价格重点 采购质量和价格是企业物资招标采购中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招标采购工作是质量在前,价格居中。作为招标方,要正确处理质量与价格的关系,按照“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信誉”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标。企业物资公开招标采购一般是在公共媒体上招标公告,将物资需求信息公开化,扩大对供应商选择的余地。通过供应商资格审查程序,可以把不具有规定资质或质量保证能力差的供应商淘汰出局。企业需要在物资招标文件上明确承诺,不以最低价作为中标的唯一标准,因为价格太低就不能确保产品质量,势必带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2.4 完善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企业要想使招标采购工作更加有效,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辅以其他的管理手段。第一,必须加强物资计量,质量检验、验收入库等原始记录的基础工作,以确认中标物资购进是否真正与标书规定的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相一致,防止个别内外串通,以少报多,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第二,强化招标工作的内部考核制度,指定监督部门对招标工作进行检查,对违规操作及由于购买方原因,造成购进原材料数量,质量等指标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要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格考核。

结束语: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10)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制度创新,旨在保障群众基本用药。这项制度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已超过5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合理解决,一些地区部分药品出现了断供、缺货等情况,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受益程度。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关键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积极借鉴国内外药品集中采购的成功经验,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及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了《采购机制》初稿。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各地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采购机制》送审稿,经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全体会议讨论后,提交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采购机制》。

《采购机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配套文件,必将有力地推进各地尽快建立规范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机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问:此次《采购机制》出台的总体考虑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性举措和亮点?

《采购机制》的总体思路是,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招标和采购结合,量价挂钩、签定合同,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促进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供应,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采购机制》针对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基本药物的质量、价格和供应三个核心要素,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明确采购责任主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采购机构作为采购主体负责基本药物采购,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定授权或委托协议,与药品供应商签定购销合同并负责合同执行。二是坚持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明确采购数量(暂无法确定数量的采用单一货源承诺方式),实现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签订购销合同,并严格付款时间。充分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三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采取“双信封”招标方式,确保信誉高、质量好、供货能力强的企业参与竞争。同时,对基本药物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进行全面调查,原则上集中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确保采购价格合理。四是严格诚信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对违反合同、出现质量不达标、不按时供货等违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并向社会公布,实行严格的市场清退制度,逾期不改的,两年内不得参与全国任何药品招标采购。通过网上采购平台,提高交易透明度,基本药物采购价格、数量和中标企业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从制度和机制上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采购环境。

问:中标价偏高是以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这次出台的《采购机制》如何保证采购的药品价格合理?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出现价格偏高等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招标和采购脱节,省级招标只确定企业名单,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二次议价。对此《采购机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一是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明确采购的具体剂型、规格和质量要求,明确采购数量(或实行单一货源承诺);这样,药品供应企业在投标前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供货的数量及市场份额,便于计算成本并合理确定报价。

二是加强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要求详细调查和掌握基本药物近三年社会零售药店零售价格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进货价格,原则上集中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这样,保障了集中采购的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三是采取分类采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合理确定价格。对价格较高且存在价格虚高的基本药物进行公开招标,通过双信封招标制度等方式,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形成合理采购价格。同时,对独家品种以及经多次采购价格已经比较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则通过探索政府统一定价的方式合理确定价格。而对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以及临床常用廉价药采用邀请招标、询价采购或定点生产的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以保证供应。

四是招标结束后即签订购销合同,确保中标价即基层采购价,最大限度压缩流通环节,减少层层加价的空间。

五是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要求从交货验收合格后30天内付款,而目前药品回款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而新措施实行统一付款,将大大降低企业占压流动资金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药品价格。

问:在降低药价的同时,《采购机制》如何保障药品的质量?

质量优先是《采购机制》始终坚持的原则,集中采购是在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

在采购环节中,实行“双信封”招标制度,经济技术标书不仅要对GMP(GSP)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体现药品质量的指标进行评审,还要评比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等综合实力指标,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淘汰质量和信誉不符合要求的企业。

在监管环节中,对采购的基本药物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供货企业要将供货的药品样品送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的抽验,必要时将抽验样品与备案样品进行比对,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

在处罚措施中,建立“黑名单制度”,一旦出现恶意压低价格、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等行为的企业,采取清除出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市场的处罚措施,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有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同时,《采购机制》还提出要逐步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完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信息系统,既有效保障当前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的药品质量,又立足长远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药品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

问:如何实现基本药物及时配送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档、不缺货,《采购机制》有哪些考虑?

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散、药品用量小、配送利润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规模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难以有效保障。《采购机制》提出,由确定的基本药物供货企业自行委托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直接配送,并由供货企业对药品质量和供应一并负责。将药品配送环节让渡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分工的作用来实现药品及时配送,这是《采购机制》的一个创新。这样设计并不意味着政府对配送环节放手不管,相反,政府将主要通过监管和服务来确保基本药物及时配送到位,方便可及。

在监管上,明确药品配送的责任主体,通过合同进行约束。采购机构在与供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就在合同中明确供货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明确供货企业是配送的第一责任人。供货企业是自行配送还是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配送,由供货企业自主选择。基本药物一旦出现供应不及时等问题,由供货企业承担违约责任。这一举措,解决了目前药品配送环节中生产和配送企业责任难以划分的症结,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服务上,建立非营利性网上集中采购平台,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药品采购、配送、结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平台上发订单,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供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确认,采购机构按时付款。同时,有关部门利用集中采购平台对药品交易和供应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分析药品采购、使用和回款情况,一旦出现不及时供货情况,迅速协调处理,避免出现基本药物断供、缺货的情况。

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需要在网上发订单,供货企业就会将需要的药品及时送到家门口,保障了基本药物方便可及。同时,《采购机制》还鼓励各地进一步拓展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的功能,以集中采购为基础,将现代物流的理念引入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建立基本药物从出厂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更新的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配送的效率。

问:《采购机制》实施以后,会对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既要保障基本药物质量、价格和供应,也是为了促进基本药物的生产。只有生产企业愿意生产、配送企业愿意配送,基本药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和供应。目前,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存在着多、小、散、乱的问题,药品生产企业多达5257家,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已经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状况。长远来看,集中采购机制对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引导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优化结构、资源整合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来看,新的采购机制对于保障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合理利润也有许多利好措施。《采购机制》提出明确采购的数量和供货区域,批量采购,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量,有效减少了广告和营销的费用,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通过统一付款制度,由采购机构对药款进行统一支付,并将付款周期缩短到30天,企业不用再向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催款,流通成本降低,资金流动率提高。特别要强调的是,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并不是单纯地降价,而是在保障企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的流通环节费用,从而实现价格合理。

同时,新的采购机制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需要围绕新的机制,积极适应、及时调整,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新的采购模式下药品经营企业服务重心将逐步转移到配送功能上来。目前,一些经营企业已经开始转型或拓展服务,积极健全县级以下服务网点,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提供配送服务,探索药品库存管理等综合服务。

问:《采购机制》提出采购机构是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责任主体,这样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采购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什么关系?

《采购机制》提出,采购机构作为基本药物采购的责任主体。采购机构代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并负责合同执行,有利于真正实现量价挂钩,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变分散付款为集中付款,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根本上消除以药补医机制;明确采购机构的权利和责任,有利于责任部门对药品采购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采购机制》明确了采购机构的条件和性质,即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并具备独立法人及采购资格。为了确保基本药物采购的公益性,还规定采购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向企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任何费用,所需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由采购机构作为责任主体开展基本药物采购,需要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合作。《采购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主管部门,负责搭建省级集中采购平台,并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协调解决采购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采购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采购机构定期汇总本地区基本药物采购需求,编制药品采购计划,实施基本药物采购,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签定购销合同,负责付款等合同执行。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按照协议的要求,定期向采购机构提出基本药物用药需求,并及时付款。

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篇(11)

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证企业,每年必须进行一次评审,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

管理评审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其时间间隔的长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定,一般一年进行一次,但当企业外部、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管理评审。

企业应当在发生以下变化时,进行管理评审:

1.1组织机构发生变化。

1.2资源提供发生变化时。

1.3产品发生变化时。

1.4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1.5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

1.6当顾客有重大投诉、抱怨发生时。

2.管理评审的形式

企业的管理评审形式多种多样,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1单独的会议形式。由最高管理者单独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各相关管理部门、生产单位主要领导参加。

2.2与企业年会结合一起进行的会议形式。

2.3现场形式。可根据情况在现场进行管理评审。

3.管理评审内容

管理评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评价。

管理评审内容:

3.1外购产品质量对企业生产产品的影响,由采购部门根据外购产品质量,对企业生产产品影响程序进行评价。

物资采购部门,按外购产品质量对企业生产产品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A类产品,直接影响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B类产品,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C类产品,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没有影响。A类产品和B类产品,对企业生产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3.2审核结果,由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结果。

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间,不符合项分布情况及不符合项整改落实情况。同时,对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结果进行评价。

3.3顾客满意,由销售部门报告顾客满意调查方式及顾客满意情况。

销售部门按走访、慰问、发放顾客满意调查表、电话询问等方式,对顾客满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向最高管理者报告。

3.4产品的符合情况,由质量检验部门报告产品的执行标准及产品实际质量完成情况。

质量检验部门对产品实际质量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按产品执行标准,对产品质量呈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产品的符合性进行报告。

3.5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由技术部门报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

技术管理部门对在规定时间间隔内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及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有效性的验证情况,向最高管理者报告。

3.6质量管理体系管理部门,报告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

质量管理体系管理部门对质量方针的充分性、质量目标的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符合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向最高管理者报告。

3.7由质量管理部门报告上次管理评审提出改进要求的实施及验证情况。

质量管理部门对上次管理评审提出改进要求的实施时间,实施部门,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及验证部门的验证情况,进行报告。

3.8提出改进建议。

一是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充分性、有效性和符合性(符合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有针对性的改进。

二是顾客要求方面的改进。顾客明示要求及隐含的要求得到改进。

三是产品方面要求改进。产品质量要求与企业内部生产作业计划的符合方面;产品质量要求与产品执行标准符合方面;产品质量要求与合同质量要求方面等得到改进。

四是对资源需求方面的改进。主要指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得到改进。

五是企业内部有关过程的改进。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识别情况方面的改进,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过程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三大过程的兼容情况方面的改进。

4.管理评审的作用

标准要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主持,最高管理者通过管理评审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对于质量管理体系充分性、适宜性客观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强化了外购产品的质量监督和管理。通过对外购产品质量对企业生产产品质量影响的评价和分析,规范了“采购计划”的评审内容,完善了外购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对于合格供方选择、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4.2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的符合性,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产品符合性的评价和分析,产品质量达到标准和顾客要求,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评价和分析,确保不合格产品的纠正和不合格产品的不再发生。

4.3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通过对顾客满意的调查、评价,减少销售业务流失,增强顾客满意。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评价和分析,提高企业信誉。

4.4提高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和分析,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