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发展经验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36

农业发展经验

农业发展经验篇(1)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农业发展经验篇(2)

一、国际农业咨询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国际工程咨询业的发展已有近200年历史,国际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也有100多年历史,而国际农业咨询业则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丹麦、巴西、以色列、加拿大、荷兰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咨询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了市场运作规范、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农业咨询行业与服务体系。

(一)政府从政策上重视对农业咨询业的扶持

美国政府将咨询程序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政府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完成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有不同的咨询报告,区域规划决策出台前都要有详细的2份以上的咨询报告;还规定企业的咨询费用可打人成本,不计征所得税,以此来刺激企业的咨询需求,鼓励咨询业的发展。德国对中小企业进行咨询所需费用根据年销售额,直接给予25%~75%的补贴。日本政府在推动咨询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一是由政府立法,并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对科技中介与信息咨询业的社会地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给予明确肯定;二是由政府指定事业法人,由通商产业大臣委托具体咨询机构负责国家项目咨询和企业重大业务;三是根据政府指定法人及通商产业大臣委托事业的分工,各事业法人依法推动相关的企业援助工作,并具体承担政府专项拨款的实施;四是建立相应的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为咨询业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普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

在国际上著名的兰德公司、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咨询公司里,工作人员是百里挑一的“精

英”。在兰德公司的600名专业人员中,有博士200人,占33%,硕士178人,占30%。在麦肯锡来自78个国家的4500名工作人员中,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七成拥有mba学历,三成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最大的农业咨询服务机构——adas,有1800名咨询人员和科学家,他们几乎全部具有大学以上文凭,并拥有非常广泛的经验和不同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对咨询人员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日本把强化咨询研究看成是产业界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每年的咨询研究费约占日本科研经费的1%。美国的麦肯锡公司每年用于积累知识的开支超过5000万美元,他们对商业企业的研究,比哈佛、斯坦福和沃顿这三家商学院加在一起还要多。在德国,咨询公司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对公司所有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学习最新知识、技巧、方法和政府政策意向等,使其积累系统的知识。丹麦的国家农业咨询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项目开发、科研和实验方面,对有关农业开发的情报、信息、技术进行收集、筛选和完善,然后交给地方咨询员直接向农业生产者传授和转让,同时,对地方咨询人员所遇到的难题直接给予高级专家咨询。

(四)十分重视科学规范的咨询程序

发达国家的咨询公司从与客户签约开始就进入规范化的程序。首先,签订合同时,明确各方当事人的责权利,从而保证了咨询目标的准确性。其次,咨询公司根据公司的要求,制订工作进度表,并落实到每位咨询员,从而明确了每位咨询员的责任和咨询进度。第三,对于咨询业来讲,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集体智慧的结晶才是高质量咨询结果的保证。第四,掌握“咨询员是在客户身边为其服务,而不是在办公室为客户服务”的原则,十分注重与客户加强沟通,让客户以合作关系参与咨询项目,理解咨询意见,因而保证了咨询服务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

(五)不断提高和改进咨询手段和方法

麦肯锡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咨询业巨头,其优势就在于大量相关案例的历史积淀与数据库的不断充实。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咨询机构,已有80%以上实现了联网,他们有庞大的国际网络,丰富的案例库,还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管理手段、投资组合、固定成本分析等先进工作方法,使咨询活动更加科学、高效。

(六)农业咨询企业的管理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

尽管美国的咨询机构80%是非营利性的,尽管日本的咨询有强烈的政府色彩,尽管丹麦等国的农业咨询机构在财政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但这些发达国家农业咨询机构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完全自主经营和管理,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运作,靠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靠诚实、公正、客观、科学的咨询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资源网络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丰富自己的咨询实践经验,保证高水平的咨询结果,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际农业咨询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农业咨询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规模较小、基础较差、手段较落后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展规模、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农业咨询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一)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咨询意识

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全社会倡导“先咨询,后决策,有问题找咨询”的现代管理理念。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咨询知识,介绍咨询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摒弃“万事不求人”的传统观念,强化“借脑”、“融智”意识。要通过成功咨询案例的宣传和示范,使咨询用户和潜在用户树立咨询意识、咨询先行意识、咨询有偿意识和咨询产业意识,逐步营造有利于农业咨询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农业咨询业的社会地位。

(二)加大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是农业咨询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在为农业基层提供咨询方面还要继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尽快明确农业咨询业归口管理部门,制定农业咨询业发展计划,组织、管理、协调农业咨询业的发展。成立农业咨询行业协会,制定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资质与资格考核和认证标准,建立咨询机构的准入制度和咨询人员从业标准。明确农业咨询业的法律地位,制定规范市场行为的各种咨询法规,清理咨询机构,整顿咨询市场。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价格、分配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其他集体和个人积极兴办农业咨询实体。借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经验,采取实切可行的措施,对进行咨询的农业中小企业,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咨询补贴,以刺激农业企业的咨询需求。要通过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知名的农业咨询机构。鼓励若干中小咨询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产业集团。

(三)加快高素质咨询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咨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关键。西方发达国家对咨询从业人员要求极高,一个高素质的咨询人员,不仅要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关法律、心理、社会、经济及相关科学知识;不仅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灵活性、上进心和事业心;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尽快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咨询人才队伍,已成为中国农业咨询业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咨询机构要引进一些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专业结构。要通过引进或在职培养硕士、博士等方式,不断提高高层次咨询人员的比例。建立咨询专家系统,加强与经常参加咨询工作的专家的联系,及时给他们补充各方面的现代咨询业务知识和社会信息。建立和完善在职咨询人员的培训制度,对现有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专业、外语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培训,聘请外国咨询专家来华讲学或培训,定期举办各类讲座,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有前途的中青年咨询人员出国进修、考察或合作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完善咨询机构自身的运营机制

运营机制是咨询机构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尽快建立一套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符合咨询业发展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营机制,是中国农业咨询机构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咨询机构要从“依附关系”中分离出来,走独立的企业化经营之路。要有明确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理念,建设高效的工作团队。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家委员会或咨询核心组织,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的组织形式,采取项目经理制。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包括项目合同、咨询活动、咨询成果等在内的分工明确、科学规范的咨询程序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咨询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农业咨询基础建设

农业发展经验篇(3)

一、国际农业咨询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国际工程咨询业的发展已有近200年历史,国际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也有100多年历史,而国际农业咨询业则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丹麦、巴西、以色列、加拿大、荷兰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咨询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了市场运作规范、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农业咨询行业与服务体系。

(一)政府从政策上重视对农业咨询业的扶持

美国政府将咨询程序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政府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完成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有不同的咨询报告,区域规划决策出台前都要有详细的2份以上的咨询报告;还规定企业的咨询费用可打人成本,不计征所得税,以此来刺激企业的咨询需求,鼓励咨询业的发展。德国对中小企业进行咨询所需费用根据年销售额,直接给予25%~75%的补贴。日本政府在推动咨询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一是由政府立法,并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对科技中介与信息咨询业的社会地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给予明确肯定;二是由政府指定事业法人,由通商产业大臣委托具体咨询机构负责国家项目咨询和企业重大业务;三是根据政府指定法人及通商产业大臣委托事业的分工,各事业法人依法推动相关的企业援助工作,并具体承担政府专项拨款的实施;四是建立相应的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为咨询业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普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

在国际上著名的兰德公司、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咨询公司里,工作人员是百里挑一的“精

英”。在兰德公司的600名专业人员中,有博士200人,占33%,硕士178人,占30%。在麦肯锡来自78个国家的4500名工作人员中,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七成拥有mba学历,三成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最大的农业咨询服务机构——adas,有1800名咨询人员和科学家,他们几乎全部具有大学以上文凭,并拥有非常广泛的经验和不同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对咨询人员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日本把强化咨询研究看成是产业界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每年的咨询研究费约占日本科研经费的1%。美国的麦肯锡公司每年用于积累知识的开支超过5000万美元,他们对商业企业的研究,比哈佛、斯坦福和沃顿这三家商学院加在一起还要多。在德国,咨询公司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对公司所有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学习最新知识、技巧、方法和政府政策意向等,使其积累系统的知识。丹麦的国家农业咨询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项目开发、科研和实验方面,对有关农业开发的情报、信息、技术进行收集、筛选和完善,然后交给地方咨询员直接向农业生产者传授和转让,同时,对地方咨询人员所遇到的难题直接给予高级专家咨询。

(四)十分重视科学规范的咨询程序

发达国家的咨询公司从与客户签约开始就进入规范化的程序。首先,签订合同时,明确各方当事人的责权利,从而保证了咨询目标的准确性。其次,咨询公司根据公司的要求,制订工作进度表,并落实到每位咨询员,从而明确了每位咨询员的责任和咨询进度。第三,对于咨询业来讲,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集体智慧的结晶才是高质量咨询结果的保证。第四,掌握“咨询员是在客户身边为其服务,而不是在办公室为客户服务”的原则,十分注重与客户加强沟通,让客户以合作关系参与咨询项目,理解咨询意见,因而保证了咨询服务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

(五)不断提高和改进咨询手段和方法

麦肯锡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咨询业巨头,其优势就在于大量相关案例的历史积淀与数据库的不断充实。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咨询机构,已有80%以上实现了联网,他们有庞大的国际网络,丰富的案例库,还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管理手段、投资组合、固定成本分析等先进工作方法,使咨询活动更加科学、高效。

(六)农业咨询企业的管理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

尽管美国的咨询机构80%是非营利性的,尽管日本的咨询有强烈的政府色彩,尽管丹麦等国的农业咨询机构在财政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但这些发达国家农业咨询机构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完全自主经营和管理,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运作,靠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靠诚实、公正、客观、科学的咨询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资源网络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丰富自己的咨询实践经验,保证高水平的咨询结果,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际农业咨询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农业咨询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规模较小、基础较差、手段较落后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展规模、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农业咨询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一)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咨询意识

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全社会倡导“先咨询,后决策,有问题找咨询”的现代管理理念。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咨询知识,介绍咨询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摒弃“万事不求人”的传统观念,强化“借脑”、“融智”意识。要通过成功咨询案例的宣传和示范,使咨询用户和潜在用户树立咨询意识、咨询先行意识、咨询有偿意识和咨询产业意识,逐步营造有利于农业咨询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农业咨询业的社会地位。

(二)加大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是农业咨询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在为农业基层提供咨询方面还要继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尽快明确农业咨询业归口管理部门,制定农业咨询业发展计划,组织、管理、协调农业咨询业的发展。成立农业咨询行业协会,制定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资质与资格考核和认证标准,建立咨询机构的准入制度和咨询人员从业标准。明确农业咨询业的法律地位,制定规范市场行为的各种咨询法规,清理咨询机构,整顿咨询市场。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价格、分配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其他集体和个人积极兴办农业咨询实体。借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经验,采取实切可行的措施,对进行咨询的农业中小企业,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咨询补贴,以刺激农业企业的咨询需求。要通过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知名的农业咨询机构。鼓励若干中小咨询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产业集团。

(三)加快高素质咨询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咨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关键。西方发达国家对咨询从业人员要求极高,一个高素质的咨询人员,不仅要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关法律、心理、社会、经济及相关科学知识;不仅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灵活性、上进心和事业心;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尽快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咨询人才队伍,已成为中国农业咨询业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咨询机构要引进一些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专业结构。要通过引进或在职培养硕士、博士等方式,不断提高高层次咨询人员的比例。建立咨询专家系统,加强与经常参加咨询工作的专家的联系,及时给他们补充各方面的现代咨询业务知识和社会信息。建立和完善在职咨询人员的培训制度,对现有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专业、外语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培训,聘请外国咨询专家来华讲学或培训,定期举办各类讲座,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有前途的中青年咨询人员出国进修、考察或合作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完善咨询机构自身的运营机制

运营机制是咨询机构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尽快建立一套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符合咨询业发展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营机制,是中国农业咨询机构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咨询机构要从“依附关系”中分离出来,走独立的企业化经营之路。要有明确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理念,建设高效的工作团队。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家委员会或咨询核心组织,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的组织形式,采取项目经理制。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包括项目合同、咨询活动、咨询成果等在内的分工明确、科学规范的咨询程序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咨询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农业咨询基础建设

农业发展经验篇(4)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止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可以讲,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2000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2元,比2000年增加302元。从各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龙头组织与农户签订定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市场风险。2004年,全国订单合同成交额达2523亿元。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方式占79.9%,比2000年增加3.5个百分点。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2004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比2000年增长11.6%,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40.9%。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发展经验篇(5)

2、加强宣传,强化意识。利用网络、《农家报》、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宣传,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所有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共识;以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为载体,加大对“两高”农药危害性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参加农业部、省、市开展的“生态**推介会”、**农业博览会、**(**)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绿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展示展销,不老神鸡、一品红、**香鸭等一大批绿色品牌脱颖而出,并已在省内乃至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4、依托优势,创优品牌。立足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无公害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在全区建立了一品红椪柑、三元猪、营养稻米、茶叶等绿色无公害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以柑桔、粮食、畜禽、毛竹、茶叶、蔬菜、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业企业申报无公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治理,改善环境。努力探索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合理排放途径,实施畜禽饲养场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指导工作。指导各乡镇开展清洁能源利用工作,农村清洁能源率达43.9;加强部门间协作,做好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镇畜禽养殖污染情况作了进一步调查,摸清了全镇畜禽养殖数量,为污染整治工作提供依据;协助乡镇做好养殖业主及群众思想工作,重点抓好规模3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的异地搬迁。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治理农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法规措施还不健全,资金投入还不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具体表现在以上几方面。

1、农业面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特别是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农作物上,不能全面禁用,控制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2、动物饲料、兽药使用不合理。兽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添加剂,导致动物产品污染加剧。

3、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区畜禽养殖大多集中在村庄内部,由于排污设施建设滞后,畜禽粪尿横流的现象在我区农村随处可见,畜禽养殖污染也进一步恶化了我区农村生态环境。

4、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及“三品”档次不高,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5、拉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不能适应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6、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体系、农业信息网体系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对策建议

虽然,我区在治理农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法规措施还不健全,资金投入还不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部门协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经验篇(6)

一、依托示范引导,强化制度约束,推动传统耕作型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

有机农业是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监测跟踪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操作标准。但有机农业在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土壤转换期内,由于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转基因产品,在一定程度会造成减产,群众对发展有机农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该县没有搞强迫命令、强行推广,而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三个步骤,逐渐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操作的标准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导。政府出资创建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为一体,为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同时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茭湖乡作为首个推广示范点,对全乡实行土壤转换,有机操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特别是通过与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有机水稻,让群众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甜头,产生了强大的宣传示范作用。在有机农业逐渐被群众了解、接受后,开始第二步工作——编制操作标准。该县先后向省质量监督局申报了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通过省级验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免费发放给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让农民群众可以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之初,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能按照标准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许群众图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产品通不过有机认证,使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标准化生产的第三步——强化监控,一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的监控队伍,实行全天候巡回监控,严堵化肥、农药供应源头,在发展有机农业的乡镇或村,严禁销售化肥、农药,做到统一供应有机肥、生物农药或自制有机肥,一旦发现农户施用化肥、农药,严肃处理,并当场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将有机农业乡镇的每十户农户组成协作小组,民主选举有机农业监督员,建立有机农业监控卡,监控卡上标明田块、面积等内容,从而形成农户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

二、依托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科技化农业转变

农业发展经验篇(7)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止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可以讲,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2000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2元,比2000年增加302元。从各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龙头组织与农户签订定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市场风险。2004年,全国订单合同成交额达2523亿元。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方式占79.9,比2000年增加3.5个百分点。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2004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比2000年增长11.6,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40.9。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合,带领农民开拓市场。2004年,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为43.6,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万户。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交易平台,直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2004年,专业市场所占比重为9.3,实现农产品交易额8662亿元。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目前,中介组织所占比重为36.4,组织数量比2000年增长87.1。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0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认证,有的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龙头企业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通过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

(五)有力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是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许多龙头企业紧跟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2004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2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近2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31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6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10家。二是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有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发展特色种养、精深加工,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五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力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各地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各地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

农业发展经验篇(8)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农业发展经验篇(9)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01-1

1 出台扶持政策,营造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抚松县一直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模式,提出建设“特色抚松”的战略构想,将发展产业化的重点定位在“参、蛙、菌、药、菜、莓、蜂、林、水”九大特色产业上,在政策扶持上重点倾斜,在组织指导上加大推力。

2004年以来,该县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扶持。2008年年初抚松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每年列支8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每年拿出200万元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以“一村一品”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该县农业产业化基地的战略性调整,围绕抚松县蓝莓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蓝莓基础产业的发展,又设立了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地专项资金额度不少于6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每年100万元。2011年抚松蓝莓产业新上基地6000亩,蓝莓基地总面积达到17800亩。2012年10月份,全县蓝莓补助款600万元全部补助到种植户手中。2012年对人参产业县政府又出台政策,每年再增加100万元用于推广普及熟地栽种人参技术,对科研费用和实施熟地栽种人参的业户进行补贴,为保持长白山地区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 把握政策投放重点,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2.1 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牵引带动力

对符合产业政策、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及部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人参产品交易集散地,县里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360万元支持建设。经过改造,市场带动能力越来越强,不仅成为吉林人参价格的晴雨表,也成为全民创业的大舞台。目前该市场直接安排就业岗位1200余个,间接带动东北三省几十万参农围绕市场从事人参种植业,有近10万人围绕市场从事生产、初加工和销售等工作。

2.2 突出基地建设,增强依托辐射力

多年来,抚松县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特色基地的政策扶持。在发展人参产业上,政府投入累计618万元,大力发展人参标准化种植,推广普及人参GAP技术规程,全县80% 以上的人参种植达到GAP种植标准,150万m2的人参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GAP认证,目前已经推广619万m2;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投入30万元建设露水河镇部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每年生产地栽木耳1360万袋,带动360多名农民从事木耳栽培和木耳加工;在发展蓝莓产业上,除县里每亩补助1000元外,还对组织工作到位的乡镇奖励1~3万元等方式,鼓励蓝莓产业发展,使2011年蓝莓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1300万元。

2.3 突出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2003年以来,抚松县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169万元,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目前,一批专利产品相继问世,专利成果已被应用到实践当中。抚松华裔保健品公司生产的乌拉草保健系列产品全部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专用产品;吉林松宝公司的松籽系列产品获得了6项专利,其中:红松宝胶丸――松籽油提纯技术的应用,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公司利用人参茎叶制备人参皂甙单体的工艺,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

2.4 突出培育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全县九大特色农业,累计投入186万元扶持资金,相继成立了北岗长白山特产、多彩食用菌、天祥蜂业等专业合作组织,在种苗供给、栽培种植技术、市场销售、品牌推介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在基地、企业、政府之间搭建起链接的纽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167个,会员人数2762名,2011年助农增收9678万元。

3 严把资金投放关口,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农业发展经验篇(10)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20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HEN Xia1, YU Li-wei2, KANG Yong-xing1, CHEN Wei-zhong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25, China;2.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51,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can effectively balanc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It is a major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Vigorously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upport, is the route one to take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f our country, combined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enlightenments of foreign experiences o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foreign countrie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概述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农民就积累了大量的符合农业生态环境规则的实践经验,例如间作套种技术、轮作与养地技术、生物防病虫害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迅速增多,温饱问题日益严峻,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农药、化肥等大量有害化学物品随着农业生产进入生物圈,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决定,并在随后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如今生态农业成为中央一号文件、两会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话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理论基础不完备、技术体系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1]。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27 hm2左右,种植规模较小,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降低了土地产出率。其次,小规模种植的生态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微薄,难以激励农民采用这些技术。最后,经营规模过小加大了农户对农业生产资源掠夺的随意性,不利于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偏好

经济偏好也是影响农业生产者采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2]。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者,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农民必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由于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还不尽完善,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在没有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在面临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生态农业技术选择时,一般农户偏好于经济效益。

2.3 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尚未建立有效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尤其在边疆落后地区,还无法有效地向农户提供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等方面的服务,对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并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 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3.1 美国――低投入的可持续农业

3.1.1 农业法律体系健全 法律法规是发现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在美国,生态农业法律体系涉及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流通以及农业环境问题治理等方面,至今已有几百个规范农业行为的法律。美国联邦政府多次修订《农业法》,不断完善有关农业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以及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并制定了与其相辅相成的长期资源和环境保护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耕地,防止被侵蚀和沙漠化。此外,美国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在水资源保护方面,1987年颁布了《水质法》,此后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水质净化法》,1988年美国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在农业用地保护方面,1976年美国农业部颁布了《基本农田、牧场和林地宣言》,随后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农地保护政策,要求州或地方政府按照土地规划开发利用土地,禁止一切对农业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在投入品管理方面,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并了新的《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同时,环保总署杀虫剂和有毒物质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配合此项法律的实施。

3.1.2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为推动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发展,美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首先,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美国颁布的《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规定:在有效期内(2002―2007年)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总额提高到220亿美元,该法案还规定对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现金补贴和技术援助。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注重构建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美国用于农业科研投入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对农业科技推广予以资助,对从事绿色食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进行补贴,对经营生态农场的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及贷款利息补贴。

3.1.3 完善的农业支持体系 美国政府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研机构体系,健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控系统等信息系统。首先,重视农业科技,在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涉及动植物基因工程、土壤生态和质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种养等各个方面。其次,美国每个县都有一名专门负责教授农场主或者农民最新农业科研知识和成果的农业科技延伸服务人员[3],这些人员每年都会回雇佣学校接受培训。再次,美国建成了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制度,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来确定土壤肥力,通过遥感测控系统来确定浇水、施肥、喷洒农药的时间,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利用率。

3.2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

3.2.1 完善法律法规 日本为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农业发展立法体系。自1992年首次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之后,日本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随后制定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基本方案》、《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规。为防止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日本制定及修订了被统称为“农业环境三法”的《持续农业法》、《继续排泄物法》、《肥料管理法(修订)》[3]。此后,又颁布了《有机农业法》、《农药危害防止运动实施纲要》、《农地管理法》、《农药残留规则》、《农业环境规范》、《关于推进有机农业的法规》、《关于有机农业推进的基本方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另外,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2.2 通过科技改变生产方式 日本高度重视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发,全国不少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农业环境治理和改善方面的研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研究堆肥还田、绿肥作物技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等土壤改良技术,不断探索低投入施肥技术、肥效调节型肥料、土壤诊断等化肥减量措施,以及新的栽培技术、可替代的除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药减量技术。另外,日本政府采取优惠政策积极推广这些技术,扩大农业生物技术、新的栽培方式、新型农药等的使用,以此来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3.2.3 健全认证制度 生态农业的产量比常规农业要低,要发展壮大生态农业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为了便于消费者区别和选择有机农产品,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认证制度。一是有机JAS标准,用以区分有机和非有机农产品,凡是经过注册认证机构认证并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可在其农产品上加上有机JAS标志。二是特别栽培农产品认证标准,用以区分有机和一般的农产品,对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农产品,将其认定为“特别栽培农产品”[5]。另外,还对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的农民授予“生态农户”称号并加以认定,获得“生态农户”称号的农民可以得到政府的有关支持。

3.3 德国――严谨的生态农业

3.3.1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德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法律体系比较完善。其中,农产品种植施肥量控制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施肥令》、《肥料使用法》等,农业用地保护方面有《土地资源保护法》等,水资源保护方面有《水资源保护条例》,动植物保护方面有《物种保护法》、《植物保护法》等,以及《适当的农业活动准则》、《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另外,还对化肥的生产、销售与使用,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的安装,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处理与排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3.3.2 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 德国自2002年开始,每年国家财政预算中有2 000万欧元用来支持生态农业发展,主要用于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3个方面[6]。德国对按国家规定保护生态的农户进行补贴,根据因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的收入来确定补贴额度。德国在确定农业财政支持方向时,通过对农业技术革新的补贴,引导农业科研重点的调整,促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技术的进步。在农业生产者的补助方面,对使用先进技术进行土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处理的农场主以及购买新机械的农场主进行补贴。另外,每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会安排财政资金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3.3.3 注重农民的培训教育 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民本身,德国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德国对农民的培训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农业大学的资源,通过举办学习班、进修班及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鼓励高学历的农业专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此外,德国要求继承父辈农场的农业企业者,必须接受教育并取得相应资格;经验丰富的农民想独立经营农业企业的,需要接受两年的教育并通过相关考试。

3.3.4 发展合作社和社会团体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合作社的国家,其合作社遍布全国,提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其合作社结构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周到,已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体系。此外,为了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德国成立了“综合农业促进联合会”,将农业技术、农业化工、农业经济、农业管理等内容集合为一体。

4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4.1 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及土地流转的文件精神,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的关系,深化、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发证后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加强纠纷调解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相关政策办法,在资源有偿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调动农业生产者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4.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认证体系建设

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仅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业生产。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如何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生态法律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较多,但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较少,且规定过于抽象,缺乏法律强制力、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另外,需要完善我国农产品“三品”认证体系,研究完善农产品认证标准,严格农产品质量检测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风险分析评估检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4.3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

农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更低,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财政政策方面,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机械的研究和推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农业发展;通过物价补贴、财政贴息、亏损补贴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生产者的补贴力度,调动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对固体废弃物及废气排放、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等开征固体废弃物税、污染税和资源税等,对从事农业生态技术研发、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4.4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因此,为发展壮大生态农业,我国必须要加大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农业企业的研发队伍和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技术、低污染投入品、农业生产机械的研究,加快推动农业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业培训机构,通过科技培训、技能传授、技术观摩等活动,提高农业生产者技能。

4.5 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主要群体的小农户较少关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废弃物再利用比例低。生态农业必须在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中实现,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以大户为主要生产单位,但短期内,小农户仍然是数量最多的生产主体。因此,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企业等组织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进示范社建设,强化各类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成立农业服务型企业,为参社农户提供各类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晶,温晓霞. 我国传统农业经验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2013(4):397-400.

[2] 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9):47-48,16.

[3] 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8-89.

农业发展经验篇(11)

我国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起步较晚,从1994年开始建设运行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7个年头,十余年来国内诸多示范地区在各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即将筹建的地区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其主要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领导重视

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好坏,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如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自建成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级领导的重视及指导。中央、省、市、县等各级领导多次到园区参观、考察,并根据园区实际提出多项建议,促进园区学习吸纳国外先进经验。为了建好科技园,学校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即大学科技园筹备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科技园的筹备建设工作。学校党委先后几次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门研究讨论科技园的建设问题,全力以赴支持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因此,项目实施至今,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2资金到位

农业科技园建设一般需要启用大量资金,现金流贯穿着园区建设的始末,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只有大量的建设资金按时到位,才能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和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这一点,也是很多部级示范园区建设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如湖北省黄冈罗田板栗示范园规划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快捷按时到位确保了后期运营。该示范园资金筹备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湖北省级、黄冈市级的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将园区建设视为信贷支农工作的重点,对担保抵押条件加以放宽,简化了相关审批程序,并对贷款利息、还款时间上给予了相应优惠,确保了园区筹建及运行期间未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为该园区后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技术到位

为顺利实现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的预期目标,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建设计划、指导具体工作,还需要“产学研”一条链,大力吸引各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合作。如河南省唐河农业科技园,湖北黄冈、广东新兴和山东龙口等农业示范园,因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都在其规划建设和运行期间参与技术、科研、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使园区较好地实现了规划的预期目标,示范水平较高、经济效益也较好。

1.4功能到位

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如示范、研发、休闲、观光、培训、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并且专注其主要功能与核心定位,与其他辅助功能一体,否则,不具备一定特色及功能,其建设的预期目的和实际意义就很难达成。如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坚持特色与创新、产学研结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学性等五大原则,已经发展为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学基地和世界一流农业科学试验站,成为国内具有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一流的农业高科技园区;温州仰义观光农业园抓住休闲、旅游业为农业开发利用带来的机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园、湖北省黄冈罗田板栗示范园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其精品农产品的生产功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5企业化管理

园区使用企业化管理是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前提,也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广东新兴农业科技园,由于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较好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高达12%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1%左右的增长,各项指标在全国同类园区中均处于领先水平;湖北英山猕猴桃种植园、永昌庄园等采取公司式管理,企业租赁土地使用权,与村组委会及农民直接打交道,使用独资开发、农户个人经营的模式,效果良好;红安县金科园、罗田板栗示范园等设立管委会,招商进园开发经营,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建议

2.1规范农业科技园的审批监管,大力支持园区建设和协调工作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权限审批一些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可能会带来布局不合理、政策制度不规范、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后遗问题。因此,国家要尽快明确主管部门,制定规范、科学的立项审批程序,出台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使农业科技园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园区的建设进度、资金使用、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的管理,使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农业科技园由于涉及到的行业和部门很多,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税务、银行、环保、水利等部门,要保证园区顺利建设和运行,就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负责对园区的立项审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贷款扶持等方面的管理和协调,真正形成“市场带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局面。

2.2制定长期稳定的配套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进行投资开发

一是制定相关配套优惠政策。作为一项长期而繁琐的系统工作,科技园建设需政府制定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支持,使园区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不断发展和壮大[4]。当前,国内一些园区建设能够取得成功,与当地配套政策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二是在投资、税收及贷款上给予优惠。凡是批准进入农业科技园的企业和投资项目,在工商、税收、贷款、人事及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必须硬化。对有利于园区发展和建设的项目,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银行和信用社应把其作为支农惠农的重点,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给予适当贷款利息及时间优惠;对于农业高新技术转化的项目实行免税或低税,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进行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成果转让、咨询服务等收入免征所有税金,以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杠杆作用。三是鼓励支持大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开发。大型企业对园区投资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要把大型企业投资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效益的支持重点,在项目选择、贷款安排上适当倾斜,保证其项目的顺利实施。

2.3明确农业科技园实施的总体思路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先导,通过引进优良品种、生物技术、环保节约等,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以“高效益”作为园区发展的前提,通过开发一些高效农业项目,实现农业科技园的持续快速发展;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方向,大力拓展市场,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动企业,以企业带动园区,以园区带动农户,形成技工贸农为一体的模式,逐步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在经营模式上,由地方财政、开发单位、科研单位、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清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四是在运作步骤上,从易到难,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农业科技园建设和运作的成功经验,并逐步推广。

2.4准确定位农业科技园的功能

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是规划的前提,是对园区现有功能、特色功能以及区域功能的整合[5]。农业科技园如果没有统一的总体策划,功能分区不清楚,重点不突出等,就会导致园区杂乱无章,建设内容分散,也起不到科技示范、推广的作用。从我国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来看,大致分为5种模式,即科研发展型、示范推广型、工厂化集约型、旅游观光型、综合型,5种模式各有长短,农业科技园区要充分考虑到园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准确定位。

2.5建设和完善企业式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园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必须明确,使其在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经营发展不会受到外部太多的行政干预[6]。因此,园区内的企业应走“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路线,在“明晰责任、明确产权、政企分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完善面向市场、强化技术创新的相关经营机制。这就要求企业在成立之初,明晰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划清企业与外部的产权界限,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2.6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园区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