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经济实力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42

企业经济实力

企业经济实力篇(1)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il)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就人力资源来看,它属静态的概念范畴。对于整个社会,它是指其中全体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反过来对上述诸因素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则仅包括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用的全体人口的劳动能力,它与社会人力资源构成个别与总体的关系,是后者价值的具体体现。

而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则需要从动态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当人力资源用以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即被赋予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其载体是人力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或称可变资本),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有着严格的不同,即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其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还会通过劳动经验的积累,或通过自身的建设而增加其价值。对此,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已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著特性是其“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周其仁)。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也曾指出“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没有人能把他同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着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产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正是人力资本的这一显著特性才使得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导致商誉的产生。

二、商誉的来源——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

1.商誉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的垄断

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根本特征是其不可辨认性。这项特征是它与一般无形资产相区别的主要标志。而对于商誉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所列举的三种最主要的观点——(1)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价值;(2)商誉是人们预期的未来收益超过除商誉外的总资产正常报酬的贴现值;(3)商誉反映的是企业总价值超过其各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额,即一个总的计价账户,还是Kieso和Weygrandt在其合著的《中级财务会计》里所概括的两种观点——(1)商誉代表净资产的获取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2)商誉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都不过是对其内在价值或表现形式的描述,而对商誉产生的原因则未予揭示。

那么,企业的商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要探究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商誉的根本特性——不可辨认性入手。

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然表现为企业除商誉外的净资产的超额盈利能力。而可以形成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又必然缘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广义来说,不论多么完备的市场,都不可能彻底避免垄断性的存在,因为市场中的许多要素(例如人所拥有的优秀素质和技能)都是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这种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一旦为企业所占有即形成垄断。而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皆可归因于垄断,比如,对购买或销售市场的垄断可以使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垄断价格,对技术的垄断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对人力资源的垄断则可为企业带来成本、价格、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均为可以出售的权力,因而应属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应当增加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惟有对人力资源的垄断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出售,与之相联系的超额赢利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超额赢利能力(下文即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所以,企业的商誉应来自其对人力资源的垄断。

2.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商誉的真正来源

企业对其人力资源加以使用时,就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是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效用。当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超额部分为超额效用,这部分超额效用是企业超额赢利能力的根源。可见,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为此,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讨论。

在约翰·海尔斯看来,“人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因为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而且都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控制权,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人都是所谓的“经济人”。对于“经济人”的概念,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曾提出如下假设:(1)每一个人天然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应该让他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2)每一个人都关心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然而他是社会的一员,他追求的经济活动只能沿着自然的社会秩序所指定的道路前进;(3)交换使得交换双方个人利益的同时满足成为可能;(4)人类的各种动机(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以物易物以及以此易彼的倾向)会自然平衡,能使一个人的利益不致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对立。因此,市场中的每个人——“经济人”都尽可能使其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即尽可能地使其占有的物质或获得的享受达到最佳状态。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则需以其使用价值——效用最大化为基础。

人力资本对于其所有者的价值,在市场中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则为使用劳动力的基本成本。既然市场中每个劳动力的目标——其价值的最大化要以较高的效用为基础,而劳动力的效用则表现为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亦即为企业带来的效用,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就与其对企业的效用最大化统一起来。人力资本的效用就在于其对实物资本的转移或改变。对此,马歇尔曾有论述,他说:“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创造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当人力资本所生产的效用远高于其(全部)使用成本以致产生超额效用时,商誉便从中产生。但超额效用为什么能够产生呢?

3.企业与劳动力间的不完备契约——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归属企业的秘密

人力资本效用较高时,其市场价格也需相应较高,这才符合市场交换的规律。若果真如此,企业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也就无从产生。然而,现实中人力资本为什么的确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效用以及相应的超额利润呢?这说明市场中必然存在着某种不公平或者不对称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内容应由企业契约来规定,为此就需要对人力资本的特性和市场中企业契约的实质加以讨论。

前文已经提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劳动力自身。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是各要素所有者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达成的契约,企业的形成就是用“一个契约代替一系列契约”,用“一个长期契约代替一些短期契约”。张维迎博士则进一步指出,普通的市场契约是完备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不完备契约。周其仁博士也曾作出类似的论述:普通市场契约反映的是各个生产者之间及其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企业契约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反映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只是这种关系在企业契约上的表象特征。

然而,如丁为民博士所指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力量也是非对称的。在市场中,尽管形式上“每一次交易都是严格自愿”的(弗里德曼),然而由于劳动力若不进入市场将无法生存,资本所有者则无须为此担忧,手中的生产资料足以使其维持生产和生活。生产资料的不对称导致竞争力量的不对称,从而在企业契约订立之前,参加博弈的各产权主体就已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就市场交换各产权主体的不平等性对交换结果的影响,麦克弗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保证充分自愿交换的背景条件“不是自由地不进入某种特殊的交换,而是自由地不进入所有的交换”。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否定了这种条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正是这种状态,否定了二者平等博弈和签约的可能。虽然“在竞争模型中资本雇佣劳动或劳动雇佣资本并无区别”,然而,供求的选择使得资本比劳动更为稀缺。所以,现实中的选择总是资本雇佣劳动,即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占有劳动,从而达到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目的。

从资本和劳动力所达成契约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不完备契约,因为劳动与劳动力的分离使得该契约的履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在订立契约时劳动并不存在,所以资本和劳动的契约只能是针对劳动力而达成,也就是说资本所购买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可能是劳动。这样的契约具有较高的事前不确定性或不完备性,它无法规定劳动的实际支出情况,而只能让其由诸如劳动者的生理条件、技术水平、劳动条件、意识形态、与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及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来决定(丁为民)。正是这种不完备契约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的产生成为可能。

当就人力资本进行讨论时,不能不提及企业家的作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本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所谓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成功参与,人力资本的超额剩余价值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企业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选择、占有、管理、开发和使用,使企业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对于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马歇尔曾做过专门论述,他认为,企业家“‘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搜集了工作所需用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这样的企业家应具有如下双重能力:(1)他必须具有自己行业中物的透彻知识;(2)他必须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首先适当的选择他的助手,然后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以发挥他们内在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同时,他对一切事务施行总的把握,并保持营业主要计划的井井有条和前后一致。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对过剩不同,萨伊和马歇尔都认为企业家是不可多得的。这样,一旦优秀的企业家为企业所拥有,即形成一种对人力资本的垄断,这正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

因此,企业的商誉产生于其所垄断的人力资本,当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为正值时,该部分超额效用的价值体现即表现为企业的商誉。随着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的变化,其商誉的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其超额赢利能力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待到引起注意时,往往是其人力资本的垄断因内部或外部条件的作用在较长的时间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商誉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商誉变化——人力资本超额效用变化的反映

引起企业商誉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应归结于其人力资本垄断状况的变化,譬如,就其下降来看,在现实中一般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形:(1)本企业优秀人力资源流失,从而失去对原有人力资本的垄断;(2)本企业人力资本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在人力资本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其超额效用下降;(3)社会人力资源大量流入该行业,从而导致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稀缺性降低,因而其效用和超额效用也随之降低。企业商誉如若增加,则情形与之相反。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人力资源的流动会影响其总体效用水平,但只要其主体或核心部分未变,其变化的幅度都将是不足为重的。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助于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则反过来影响其人力资源的效用,同时它也是企业商誉得以产生的土壤。与企业商誉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需要时时予以悉心培养,然后其商誉才能得以长期维持。反之,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或核心发生改变,即使其商誉不会立刻消失,也将在未来数年内很快丧失殆尽。所以,与人力资源及从中所衍生的企业文化相联系、可以长期保持不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得以维持其竞争优势,因而维持其商誉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可以暂时撇开人道因素的限制而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使用与租入的固定资产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首先,二者的所有权均不属于企业,而仅赋予企业以使用权。其次,二者的效用均与企业的利用能力相关。当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主体或核心的使用权长达十数年或数十年时,其性质则已与融资租赁(或称资本租赁)颇为类似,因为此时企业对该部分人力资本的使用期限将占去其最佳效用期限的绝大部分。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固定资产的多种属性,条件具备的话,完全可能而且应当作为资产加以计量和记录。

三、商誉计量属性——人力资本超额效用未来收益的现值

理论上,商誉的计量应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货币量度。而商誉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其对企业的超额效用,它是难以赋予一定的货币价值的。此正如大卫·李嘉图所指出的,“效用对交换价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用货币单位来量度商誉的内在价值,而只能用其外在表现形式——超额赢利能力来加以反映。

此外,当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因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其超额赢利能力也随之变化,从而使其商誉的价值起伏不定,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其计量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商誉只有不断加以维持才不至于迅速消失,所以,其目前的价值应属于前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所产生,后期的商誉中有一部分应归属于以后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而不应将目前的商誉与此后人力资本的效用所产生的商誉相混淆。也就是说,企业商誉如果得以长期保持,则不仅与目前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还与以后各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因而,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不能全部用来衡量其目前的商誉,而只应取其一部分。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大非份额应归于目前,又有多少属于其后,仍是一个不易限定的变量,因为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还是其人力资本成本的上升或者其效用的下降,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只能对其作出近似合理的估计。

在合理估计企业目前的商誉价值之前,首先应对其服务期限予以恰当选择。前文已经论述,目前的商誉一般应在未来数年内逐渐消耗殆尽,故其服务年限不应太长,这要结合它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对于企业超额赢利能力持续的期限,从Stephan H·Penman(1991)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代表性的规律。Penman在其研究中,把所选择的企业按其在1969——1985年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成规模相等的20组,再计算其后1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从Penman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企业目前的超额赢利能力可在未来大约5年的时间里得以保持,随后慢慢趋向于市场平均值。为此,我们以5年为限来衡量企业的商誉当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不过,对上述结果需要说明的是:(1)其净资产的概念可能是以账面价值为依据,而本文所取涵义均为市场公允价值,即包括除商誉外的一切可单独确认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公允市价,但这并不影响上述结论的有效性,因为按市场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只会发生绝对值的变化,而相对趋势不会改变;(2)由于现行实务对这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的自创商誉并不加以确认并摊销,因而上述结论正可以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商誉的真实变化规律,即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变化只与其商誉的增减变动有关,而非商誉摊销所致。

其次,对计算期内的超额报酬也需进行合理的选择。其选取方法可有如下两种:(1)以此前数年(比如5年)超额利润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2)仅取上期的超额利润作为估计值。第一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商誉价值的过度起伏,使其各年的变化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状态,但对于一个新设企业则无法采用。第二种方法应用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例如,巴拉克里什南(Balakrishnan)、哈里斯(Harris)和森(Sen)在1990年所做的实证研究显示,用随机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s)E(Xi)=Xi-1+0t[其中,E(Xi)为t期的期望值,Xt-1为研究项目t-1期的实际值,0t为随机项目]进行财务预测评价时,0t=0时结果更优。鉴于此,本文认为把估计值取为上期之值自有其合理性,虽然其中可能存在尚待商榷之处。

同时,由于商誉价值需要用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贴现值来衡量,所以还需要选择适当的贴现率。那么,是象有人所说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作为标准,还是以市场平均利润率作为标准呢?下面就对此加以分析。首先,贴现率的选择应是平均利润率而非市场无风险利率。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其投资目的应是获得市场平均利润而非低于此额的利息。其次,就平均利润率而言,取市场值作为贴现率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当其行业平均利润率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率时,该行业单位净资产所获平均利润大于市场平均值。这种整个行业的超额赢利能力仍然不可单独辨认,无法脱离行业而出售。此时,该行业人力资本相对缺乏,使得人力资本的单位效用较高,因而这种超额赢利能力的来源仍应归结为商誉的范畴。当然,这时可以说此行业存在整体商誉,或可称之为行业商誉,而行业商誉的存在将会导致外部资本的流入,然而为文章篇幅所限,此处不拟将讨论展开。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将商誉的计量公式表示为如下形式:

VGW=p0X(1+im)-t=POX(P/A,im,n)

其中VGW——商誉价值

n——计算期数

P0——企业上期超额利润或前若干期超额利润的平均值

im——按市场风险调整后的市场平均利润率

(P/A,im,n)——年金现值系数

四、商誉确认——对人力资本有效管理的途径

1.自创商誉

上面关于商誉的论述均着眼于企业的自创商誉,即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商誉。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一般不主张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其理论依据一般可以归纳如下:(1)人力资源非企业所有亦非企业所能控制,缺少资产应具的特征;(2)难以确定其历史成本;(3)其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实务操作难以规范,且不予确认并不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影响。对各种不予确认的理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The AICPA Special Committee on Financial Reporting)在其的《论改进企业报告》中作了详细论述,并强调“确认自创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帮助用户对一个企业进行评价,以及对信贷风险进行衡量”。

勿庸置疑,仅站在可靠性的角度,自创商誉也许是不宜加以确认的。这是因为,它产生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使用价值,而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工资费用象实物资本一样,已按其取得成本入账。既然实物资本的具体形式——有形资产一般也是按其取得成本入账,就不应要求把人力资本按其使用价值入账。

但是,虽然存在上述理由,而且目前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不应以此否认本来对其确认的可能性及其合理性。因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用户看来,无形资产也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显然,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当其实际价值数额巨大时,若不予以反映,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正如前文所述,企业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若长期保持稳定,则已具有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属性,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予以反映或确认当有其合理性。而且,若能将其加以反映,必会促使企业重视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用户分析企业的现状、潜力与前景。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条件的逐渐成熟,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外购商誉

关于外购商誉,现存实务多予以确认。如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22号(SSAP22)表达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公告认为:“尽管商誉没有形态,可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在企业被并时,所付价格中已经包含一定数量的商誉价值;这样(该项)资本已换成一种资产——商誉,因此应将其以与其它资本资产同样的方式予以确认和处理。”既然外购商誉产生于现实的交易,对其予以确认自然也就不存在可靠性的问题。

当然,对外购商誉的性质应如何理解仍有必要加以讨论。首先,企业被并时,其价格的决定因素自然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但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说供求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受其效用及其“稀缺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其道理完全一样。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设立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会出售,其稀缺程度往往很高,从而价格高于价值(含商誉在内)——即商誉高于实际值的现象也就较为普遍。其次,从购受企业来看,其目的在于获得受购企业的效用,并靠此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然而当企业以公允价格购入一拥有商誉的企业时,其所获投资利润率仅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而购入其他不含商誉的企业亦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即此两种投资方式的投资利润率应无差别。所以,一家企业购入另一家拥有商誉的企业,一定认为受购企业能够提供超额效用,否则不应在选择购并对象时厚此而薄彼。受购企业对购并企业的超额效用可能源于受购企业人力资源被埋没的价值或者源于购并企业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然不论是哪种原因,起关键作用的应是购并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其包含企业家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当购并完成时,受购企业的员工常被大量裁减或更换往往就是为了顺利实现上述超额效用。

五、商誉摊销——人力资本超额效用的消耗

不论企业的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都是由于其现有的人力资本具有超额效用才存在,并因企业与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间的契约而得以延续,但其延续时间不会太长。从前文Penman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此期限一般为五年左右。因此,企业现有的商誉应予以摊销,其摊销期限亦不妨取为五年。当然此期限可能随行业及其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不同而可有不同的表现。

有人认为,企业的商誉可能得以长期保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不断增加,因此主张对商誉不予摊销,而让其一直保留在账面上。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前所述,企业目前的商誉一般不会长期发挥效用。而且,若商誉果能得以长期保持,应是后期对人力资本效用的保持或有效开发和利用所致,不应将其与目前的商誉不加区分。

关于摊销方法的选择,由于现存商誉的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应采取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类似的方法加以摊销,使其摊销额前期多而后期少。然而,如果每期都有新的商誉形成,在此新增额呈均衡状态且又作为自创商誉加以确认时,各期总的摊销额亦当保持均衡,故可就账户总额用直线法予以摊销。

六、负商誉本质——人力资本超额效用为负

既然商誉表现为企业净资产报酬率高于或低于市场平均值,必然各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正或为负,且其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如果其值为正的企业称为拥有正商誉,值为负的企业则可称为拥有负商誉。正如正商誉是因企业人力资本存在超额效用一样,负商誉则缘于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低于市场平均值(广义上不妨亦称为存在超额效用,其值为负)。这种人力资本的(全部)使用成本既包括向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也包括使用本企业人力资本所造成的诸如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浪费严重、丧失机会等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既然商誉为负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决定因素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的关系,改变其人力资本的占有和使用状况就成为使商誉不断增加的主要手段。降低向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以达到部分降低人力资本使用成本的目的或调整、开发现有人力资源以增加人力资本的效用均有一定的有效性。当然,企业的商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所处行业的整体商誉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其行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降低或升高,从而其人力资本的效用也随之降低或升高,企业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当所有企业尝试各种途径以增加其商誉时,社会的生产率将随之提高,不过,此时仍有约一半企业其商誉为负。

结论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及其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是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其商誉的真正来源,这种超额效用缘于其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企业家”的垄断。当资本与劳动之间达成一种不完备的契约时,即可使商誉得以产生。对商誉加以确认和计量可以促使企业重视对其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有企业积极改善其商誉的努力将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但仍将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负。当然,从实际来看,本文所涉及的关于商誉计量的变量的可得性与及时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会计所需解决的,然而对它的进一步讨论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 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 程保平.斯密“经济人”假定思路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经济评论,1998;4

3 邓宏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经济评论,1998;6

4 丁为民,企业契约的实质和经济意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说明.经济学家,1998;1

5 司胜华.财务报告与分片揭示研究.(博士论文,98’)

6 谭力文.马歇尔经济学中的企业家理论.经济评论,1998;4

7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 田本国,姜启渭.价值概念——费用和效用关系的重新研究.经济评论,1998;4

9 王建民,周浜.资本中的人力资本.财经问题研究,1999;3

10 王玉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思想.经济评论,1998;4

11 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会计研究,1998;4

英文部分:

1 Coopers & Lybrand.Account Standards.1995

企业经济实力篇(2)

加快科技创新,做强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动能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也要看到,在实体经济中,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产品结构还无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变化,高品质、个性化、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传统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时,从创新驱动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二是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三是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这三个方面,既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是加快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容。华为经过20多年持续高投入的创新研发,已经突破技术跟随者的发展阶段,成为以科技产品引领世界潮流的中国企业,也是世界100个知名品牌中,唯一的中国知名品牌。国家电网强化创新意识,稳步推进成果转化,在重大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工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电网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了很多世界第一,成为中国500强排名第一、世界500强排名第二的国际一流企业。

企业经济实力篇(3)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il)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就人力资源来看,它属静态的概念范畴。对于整个社会,它是指其中全体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反过来对上述诸因素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则仅包括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用的全体人口的劳动能力,它与社会人力资源构成个别与总体的关系,是后者价值的具体体现。

而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则需要从动态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当人力资源用以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即被赋予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其载体是人力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或称可变资本),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有着严格的不同,即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其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还会通过劳动经验的积累,或通过自身的建设而增加其价值。对此,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已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著特性是其“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周其仁)。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也曾指出“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没有人能把他同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着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产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正是人力资本的这一显著特性才使得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导致商誉的产生。

二、商誉的来源——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

1.商誉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的垄断

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根本特征是其不可辨认性。这项特征是它与一般无形资产相区别的主要标志。而对于商誉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所列举的三种最主要的观点——(1)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价值;(2)商誉是人们预期的未来收益超过除商誉外的总资产正常报酬的贴现值;(3)商誉反映的是企业总价值超过其各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额,即一个总的计价账户,还是Kieso和Weygrandt在其合著的《中级财务会计》里所概括的两种观点——(1)商誉代表净资产的获取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2)商誉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都不过是对其内在价值或表现形式的描述,而对商誉产生的原因则未予揭示。

那么,企业的商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要探究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商誉的根本特性——不可辨认性入手。

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然表现为企业除商誉外的净资产的超额盈利能力。而可以形成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又必然缘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广义来说,不论多么完备的市场,都不可能彻底避免垄断性的存在,因为市场中的许多要素(例如人所拥有的优秀素质和技能)都是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这种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一旦为企业所占有即形成垄断。而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皆可归因于垄断,比如,对购买或销售市场的垄断可以使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垄断价格,对技术的垄断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对人力资源的垄断则可为企业带来成本、价格、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均为可以出售的权力,因而应属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应当增加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惟有对人力资源的垄断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出售,与之相联系的超额赢利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超额赢利能力(下文即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所以,企业的商誉应来自其对人力资源的垄断。

2.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商誉的真正来源

企业对其人力资源加以使用时,就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是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效用。当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超额部分为超额效用,这部分超额效用是企业超额赢利能力的根源。可见,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为此,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讨论。

在约翰·海尔斯看来,“人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因为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而且都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控制权,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人都是所谓的“经济人”。对于“经济人”的概念,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曾提出如下假设:(1)每一个人天然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应该让他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2)每一个人都关心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然而他是社会的一员,他追求的经济活动只能沿着自然的社会秩序所指定的道路前进;(3)交换使得交换双方个人利益的同时满足成为可能;(4)人类的各种动机(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以物易物以及以此易彼的倾向)会自然平衡,能使一个人的利益不致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对立。因此,市场中的每个人——“经济人”都尽可能使其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即尽可能地使其占有的物质或获得的享受达到最佳状态。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则需以其使用价值——效用最大化为基础。

人力资本对于其所有者的价值,在市场中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则为使用劳动力的基本成本。既然市场中每个劳动力的目标——其价值的最大化要以较高的效用为基础,而劳动力的效用则表现为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亦即为企业带来的效用,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就与其对企业的效用最大化统一起来。人力资本的效用就在于其对实物资本的转移或改变。对此,马歇尔曾有论述,他说:“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创造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当人力资本所生产的效用远高于其(全部)使用成本以致产生超额效用时,商誉便从中产生。但超额效用为什么能够产生呢?

3.企业与劳动力间的不完备契约——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归属企业的秘密

企业经济实力篇(4)

税费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企业显性成本的重要抓手。成本有多重含义和多种划分方法。从经济成本看,显性成本和会计成本是宏观政策的主要作用领域,而调整企业隐性成本往往涉及制度变革。税费与企业成本呈现交叉关系。部分税种由企业承担构成企业成本。如企业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契税、印花税等,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在理论上构成企业生产成本。部分税种理论上不由企业承担,价内税设置下是否构成企业成本取决于企业能否成功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进出口关税等绝大部分流转税种,虽然从税负归宿角度讲是对最终消费者征税,但对那些竞争处于劣势不能转嫁或者不能完全转嫁的企业来说,则会构成该类企业的企业成本。对于政府收取的绝大多数规费来说,基本类似于政府提供具体服务所收取的服务价格或者折扣价格,本质上属于企业的生产投入,构成企业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税费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资金,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刺激其扩大投资规模。税费调控从而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企业成本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企业经济实力篇(5)

党的十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三五”规划指出,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抓住机遇,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革除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增长方式粗放的弊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面对完善体制、构建和谐、转型升级、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转型的环境,积极构建企业软实力,提升综合实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企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企业的时代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实践,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破解了发展难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较长时期存在的企业结构散、市场秩序乱、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差的状况。但是,认真分析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从历史层面来看,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稳增长、促就业方面的特殊要求,政府长期给予大力扶持,甚至赋予相当的垄断地位。因此应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不完全是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垄断、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从现实层面来看,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在国际竞争中,除为数不多的企业靠整个行业的庞大资产积攒国际影响力、或靠国家背景走出去以外,真正靠技术和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在自身发展中,科技运用率不高、劳动力投入大、生产力低下,因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靠资金的大量投入和资源的过渡开发换取效益,导致产能过剩,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趋突出。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经济调控主要任务。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如可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模式。必须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主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努力提质增效,创建创新型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率,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才能促进企业基业长青。

二、企业软实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

企业软实力主要指运用和整合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主体通过对企业特定资源的占有、转化和传播,以吸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客体,获取他们的价值认同,使他们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其构成要素或外部表现为诚信、知识、创新、品牌、形象、服务、文化、价值观等。

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规模扩张,而且包括结构调整、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管理模式、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经济的数量规模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在后现代社会,商标、知识、文化等不断地充实为企业战略性资源,企业能力也从获取资金、规模等有形资源向开发文化、价值观等无形资源转化。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引下,企业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企业软实力通过新的战略性无形资源的开发,并强调企业行为方式的转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建立起品牌、声誉等新的竞争壁垒,使企业竞争优势逐渐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产品的市场饱和、甚至产能过剩,单纯依靠注入资金和扩大规模等硬实力提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着力变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软实力,对内提高凝聚力、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硬件优势,对外拓展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同度,使软实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作用于企业硬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硬实力条件,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已经不可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要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长足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建设,使增强软实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硬兼施”,促进企业能力体系和结构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在理论上,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都是一种无形力量,那么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怎么理解?企业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吗?软实力概念源于对文化影响力的研究,但软实力的内涵比文化要丰富得多,企业文化只是企业软实力资源中的一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并不都具备较强的软实力。同样,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和较强硬实力,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却不一样,根本原因还是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文化没有上升为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能不能提升企业绩效,要看资源利用的效果,也就是要看企业文化能否上升为软实力,整合企业资源的过程和能力如何。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软实力,只有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凝聚力、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才上升为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才能将全体员工的心与企业改革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才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的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

国有企业在提升企业软实力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良发好企业形象,加强企业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质量,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发挥精神超越物质的力量,构筑科学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积淀、提炼和升华,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四、文化引领企业软实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引领转变发展方式的智力支持。着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展和利用,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关键性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人才需要,强化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人才导向,为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强化人才支撑。第二要提炼价值理念,明晰文化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文化管理,宏观上要体现思想和信念的认同,微观上要引导员工的价值诉求和职业忠诚,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展示形象。企业愿景、精神、理念要体现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体现到企业改革、调整、重组、再造当中,体现到经营、管理、品牌、产品、服务当中,发挥推动企业软实力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作用。第三要加强品牌建设,集中张显品牌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文化魅力。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品牌品类构建体系、实施品牌差异化发展,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避免同质化,大品牌有技术、小品牌有特点,减少行业内耗。要深入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为品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品牌集中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要提炼品牌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品牌文化有机融合,张显品牌个性、弘扬品牌精神,赋予品牌厚重的文化魅力,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认同度,使品牌文化成为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第四要提升创新能力,为转变发展方式营造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要用文化引导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创新作为持续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强大动力。明确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指标和评价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完善国家标准,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要突出做好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关键性、全局性课题的研究,引导国有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五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取文化认同。在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把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软实力的构建体系,超越唯利润理念,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和谐、关注民生问题、关注环境保护。坚持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追求,更加自觉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硬实力基础外,软实力是最根本的要素,甚至比硬实力的制约更持久、影响更深远。硬实力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逐步积累或通过外部投入获得,而软实力不可量化、不易模仿,也不可能通过交易或置换方式获取。企业软实力需要“苦心经营”、需要“细心打造”、需要“耐心培育”、需要“精心呵护”,构建软实力需要日积月累、上下同欲,丧失软实力则只需一朝之功、一己之私。国有企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改变政府扶持和垄断下的低效率问题,建设创新型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方式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解决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形成强大的企业软实力,适应时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保持长足发展、长远发展。

企业经济实力篇(6)

做“唯一”的产品

恒力集团的历史不算悠久,但短短22年就成功“切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6年创造营销收入2516亿元,连续5年列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竞争力第一位。陈建华将如此傲人的成绩归因于集团的不断创新,而创新又被其归因于恒力人“产品唯一、技术专属”的研发理念。

陈建华认为,不管是哪个行业,前瞻性思维和高技术含量都是“龙头老大”的基本特质,而恒力集团的成功同样是因为拥有这两大法宝。“产品唯一性、技术专属性,意味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人没有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我们去做了,这就是成功。”陈建华说。

一根比头发还细的丝在恒力集团的工厂里被分出36根“中空丝”,用其织成的服装面料既轻盈又保暖;手机触屏很难兼顾透光与强度,恒力超细亮光丝织成的超薄布料帮助其实现了“两全其美”;192根超细纤维组成直径为0.2~0.3毫米高强低伸型涤纶工业长丝,拉力竟高达9.4千克,恒力借此成为当时内地唯一一家通过世界权威机构“抗蠕变”测试的工业丝生产企业……在恒力集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处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创新案例。或许正是这一个个成功案例的支撑,近年来,恒力集团每年投放市场8000多种新产品,其中35%以上为自主研发。

在恒力集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还听到了一个“另类”故事――2004年,恒力研发首个差别化超细纤维,但历经周折拿出的新产品连续两年难见销量。恒力没有放弃这一“失败的作品”,到了第三个年头,常规化纤L光不再,恒力超细纤维立刻显现出优势并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交流中,陈建华称此类“效益缓释”的产品研发为“技术储备”,“市场初级阶段看不出谁是江湖英雄,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就得看你有没有趋势预期了。”

据悉,恒力集团拥有若干个“国际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基地”,专业技术队伍超过6000人,其中160多名高级工程师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先后承担国家、省级以及行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50多项,自主研发聚酯纤维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6年6月,恒力集团搭建起技术“孵化”平台,并效仿国家专利体系实行内部专利权利保护制度,鼓励社会人士跨界合作,专门组建的营销团队则负责将平台孕育的科技成果向全国数万家相关企业推广转化。

干“工匠”的事业

陈建华认为,实体经济投入高、风险大,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绝对不可以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因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代表我国化纤行业最高水平的恒力集团将继续专注于实业报国。他同时认为,工厂之“伟大”不止于规模宏大、效益超群,引领潮流、关注细节的工匠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

陈建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做工厂既要有未来的理念,又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所以我们强调‘用未来的理念将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比如说,人们通常都会将‘纺织女工’与‘穿梭忙碌’联想起来,在隆隆的织机声中汗流浃背……未来呢?未来应当是智能操作,是‘中国制造2025’。恒力集团2003年就开始用心打造‘智慧企业’。2016年,E车场、纺团网和新材料生产车间智能自动化改造等项目开始启动,‘十三五’期间将引进国际领先的SAP企业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集团运营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集团还大力推进智能车间示范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单工厂生产100%智能化。”

企业经济实力篇(7)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14-01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的绿色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型矿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鹤煤,2007年鹤煤集团获得了“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莅临鹤煤集团视察、调研循环经济工作后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

1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科技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 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 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煤炭企业建设电厂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可以降低能煤炭运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二是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运输压力,保障输送能力;三是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煤炭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四是就近消耗大量煤泥、煤矸石,减少环境污染。近几年鹤煤集团电力建设迅速发展, 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已于2007年4月实现双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向市区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鹤煤集团与省建投参股建设的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两台机组均已建成投产,目前正在安全、经济、稳定运行,顺利进入投资回报收益期。鹤煤集团还积极参与鹤壁四期2×1000MW火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5亿元,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煤耗低、环保性能较好、技术含量高,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亿元,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

4 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5 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鹤壁集团与美国福霖国际集团控股公司合资成立了鹤壁福田舒布洛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2×135MW热电厂和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产生的粉煤灰,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陶粒、20万立方米砌块。2007年3月20万m3/年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已竣工投产;10万m3/年粉煤灰生产陶粒项目也成功试产,开辟了粉煤灰制陶粒取代河沙和石子实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空白。

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 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鹤煤集团与深圳年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鹤源水务公司,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8座水处理站,2座输水站和1座矿井水综合利用厂,全年可供水量达262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鹤煤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以及6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用水或补充用水。该项目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重大项目的用水紧张问题,还减少了煤矿每年支付的排污费用,而且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输水线路已铺设完成开始运行,实现向电厂供水。预计2008年底工程将全部完工投入运营,该项目可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利税1500万元。

7 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窑头熟料冷却机、窑尾预热器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鹤煤集团与河南省建投共同出资6200万元,在同力水泥厂建设一座9M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站,于2007年11月并网发电,年发电6000万kwh,折标煤2.4万吨,资源利用率达到95%,解决了水泥厂30%以上的用电,并使熟料单位成本降低了8元。同时作为理想的CDM项目,每年可向发达国家出售CO2减排当量5万吨,增收300余万元。

企业经济实力篇(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顺应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工业发展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走一条用信息化、高科技迅速提升传统产业水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涪陵区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批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截至2007年底,该区个体工商户已达2.8万户,民营企业达1600余户,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过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02%,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1.6%。全区资产超过5亿元的民营企业2家,资产超过1亿元的民营企业16家;年产值过1亿元的民营企业20家,年产值过4亿元的民营企业4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民营企业1家。民营企业在全面提升食品、建材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大踏步向旅游、商贸、房地产、特色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如涪陵三海兰陵有限公司、涪陵辣妹子集团、涪陵大为石化、涪陵华正能源、涪陵中邦药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但是,民营经济仍然是该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与发达区县相比,其发展仍然滞后,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涉足第一产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第二产业低度粗放,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的势头不旺。其中,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以消耗能源为主、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的初级开采和加工行业。尽管也有部分企业响应区委、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号召,在二次创业中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兴办科技型企业,但大多数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投入力量不足,仍停留在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生产状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子不快。二是企业组织结构落后。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家族化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方式陈旧,信息化程度低,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少有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引进,融资渠道狭窄,导致企业综合市场竞争能力弱。三是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尽管近年来该区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企业数目不断增多,但与发达区县相比,仍显得数量少、规模小。由于该区民营企业经营分散,未形成已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因此,难于形成规模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力明显不足。四是外向度低。该区民营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还很少,目前大多数还盯在区内资源上,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两个市场的开拓方面很欠缺。

随着我国入世后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知识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冲击,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双重挑战和激烈竞争,也面对着新型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机遇。如何引导该区民营企业尽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路

民营经济说到底就是民本经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事业。在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许多企业从事的是盲目性、自主性和投机性经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大工业协作化生产进程的不断加快,迫切需要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要大力宣传结构调整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宣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勿必使民营企业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树立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转变盯住自然资源和资金,靠拼资源、拼投资求发展的传统观念,树立利用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领先科技进步求发展的新观念;转变只重装备而忽视挖掘人的能动作用的传统观念,树立发挥人力资源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现结构调整和赶超战略目标的重要突破口,构建软环境支撑体系,营造全社会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优化环境,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科技型企业,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及时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制定出台鼓励民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要鼓励民营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延伸食品、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传统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要尽快制定重点行业技术规范,明确产业政策界限,关停和取缔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生产企业,按经济规律来调节产业结构。要鼓励民营企业在洁净能源、生物医药、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现代中药等领域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特色、基础雄厚、技术一流、市场占有率高的先进工业体系。对科技型企业,政府要在立项审批、土地使用、融资贷款、市场开拓、对外出口、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优惠支持。

三、转变职能,改进服务,构筑面向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供公共产品,扶持战略性产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政府要建设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信息化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多地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要支持各种中介机构的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做好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项目合作的引荐联系工作,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抓住机遇,增强实力,迎接新型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

民营企业要抓住该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机遇,把企业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要结合该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趋势,确定本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和发展空间。根据该区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要重视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求发展。抓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国有企改革步伐的机遇,积极参与兼并、参股、买断国有企业,实现优势扩张。经营领域要从小范围、局部性向全方位、多领域方向拓展;经营方式要从低水平、低档次、低价格向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方向拓展;经营规模要从小而散向集团化、品牌化拓展。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适时实现由“家族治理”向规范的“法人治理”转变,引进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信息化逐步应用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全过程,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战略管理水平。要通过采用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职工持股等方式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要通过加强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各类经济技术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一体化经营之路,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把企业发展方向逐步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上,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实力篇(9)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项目建设 市场竞争力

近些年来,地方国有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盘活存量资产,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做为镇赉县原有体制下遗留的国字号老企业,镇赉县物资集团总公司在近年来的发展经历中,站在物资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项目建设是发展物资的最好选择,利用国家项目倾向重点和镇赉县的发展规划新机遇,

一、做好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项目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重要抓手。对于国字号老企业县物资总公司而言,做好项目建设尤其重要和它的必要性,也是突出发挥国企再生能力的有力催生剂。

(一)项目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五大理念”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就我们的发展现状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字号老企业还有沉重的历史债务包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果没有一批新项目作保证,没有一批大项目作支撑,固守于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实现物资又好又快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项目建设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突出再发展,再创业。

(二)项目建设是实现我们再发展的重要途径。项目建设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实现一个部门再发展和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能够通过规划建设一批新项目,以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投入项目建设,就可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激存量,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三)项目建设是做好两个市场建设的关键措施。物资总公司目前拥有我县较大的正阳农贸市场和鑫都建材市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两个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全民创业管理模式,在全民创业中争取主动,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在经营上有新突破,在服务水平上有新提升,在创新发展能力上有新提高,才能使我们的市场发展大有作为。

二、做好物资总公司项目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终极法则。物资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城市市场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彻底摆脱计划经济带来的各种束缚和羁绊,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充分发挥项目在系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极力实施项目兴业战略。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要立足于当前我物资的实际,努力想方设法引项目、积极主动争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集中精力抓项目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建设的重点带动物资的发展。为此,必须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二是要牢固树立开放意识。三是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

(二)科学谋划,突出围绕“两个重点”。要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科学谋划是前提。在项目谋划上要突出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重点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谋划项目。要加强对国家扶持政策的研究和利用,密切关注国家投资取向和市场资本流动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全面把我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强衔接与联系,保证所报建设项目符合扶持的条件和要求。

二是重点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我们的市场优势谋划项目。要围绕省、市、县经济发展规划,围绕服务型市场升级建设,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既切入当地经济发展链条,又容易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依托自己的优势,谋划好项目,做大事,求支持、谋发展。

(三)注重实效,着力抓好“三个环节”。规划建设项目已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一定要成规模,对物资的发展有牵动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主要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建好项目库。项目库建设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也是载体和平台。要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深刻领会国家和省关于一些项目建设等政策意向,认真分析省情、市情、县情,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有准备、有针对性、有效果地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搞好项目论证和申报立项。要结合工作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筛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争取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建设规划和扶持范围,为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积极跑项争资。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许多相应的扶持资金,只要我们积极争取,经常联系,找到我们需要的项目资金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

(四)多元融资,充分利用“三种资源”。加强物资系统项目建设,资金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多种投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要统筹利用好以下三种资源:

企业经济实力篇(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石化行业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营销面临市场低迷、经济效益欠佳的困境。企业要走出困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地思路、发展的眼光,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制定科学地企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拓展市场、巩固市场,提高市场营销份额;一方面,要强化内功,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大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力,促进企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就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载体开展创新活动做以探讨。

一、在创新目标上,坚持经济技术创新与企业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与时俱进,经济技术创新要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一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降低成本等开展,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做为创新重点,把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作为主攻方向;根据企业建设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和开发,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经营方略和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处于领先地位,利用自己的优势技术,源源不断的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竞争中形成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持久竞争优势。

二、在创新形式上,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坚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创新,不断地延伸思路,使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成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的领域就拓展到哪里,把握住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是以提高团队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职工整体素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实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关键在于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发展靠市场,市场竞争靠技术,技术创新靠人才,人才成才靠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只有大力推进职工群众的技术化、技能化和知识化进程,培养“知识型”、“智能型”的员工队伍,才能把职工群众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把培养有知识、懂管理、会创造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并形成培训网络化、制度化。通过不同形式地综合性技能培训,使职工“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不断掌握新知识、储备新技能,成为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广大职工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撑和素质保证。

二是围绕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

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经营任务,特别是生产一线的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和技术比武,把以优化项目、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完善管理和解决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作为经济技术创新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创新、创先、创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突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项目创新、管理创新、效益创新、服务创新和信誉创新,产生更多优秀成果。

同时,围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拜师学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广大职工中形成爱岗敬业、自觉钻研业务技术,学绝技、练绝活,人人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和立功竞赛活动。

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职工开展以降成本增效要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为内容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围绕解决企业发展的重点、生产经营中的难点、扭亏增盈中的关键点和职工队伍素质的薄弱点,广泛发动群众想招法、提建议、献计策,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中要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要通过专家评审鉴定等科学的评审机制,对职工提出的每一条合理化建议进行论证、评选、实施、奖励,让职工的劳动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同时,坚持创新活动与职工建功立业活动紧密结合,引导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干事创业,务实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在创新机制上,健全完善激励约束制度,确保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和考核评审机制,不断提高职工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考核评比检查到位。

首先,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征集评审机制。对基层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动态的申报、征集和考核评比办法,定期评选创新创效显著的职工个人和集体。要层层建立创新成果制度,对申报的成果要分级把关,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评审,通过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的创新成果实行档案化管理,手续和内容要齐全完备;并积极配合科技部门认真做好对职工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先进操作法、技术革新成果等的申报、评审、鉴定、命名和推广工作,激励广大职工自主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本着“谁参与谁受益,谁有成果奖励谁”的原则,层层制定并健全和完善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奖励政策,对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好建议、好成果或创新能手、先进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要会同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加强对职工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技能等级给予以鉴定和认可,并按照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或补贴;鼓励对职工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给予完成人与之相当的股(下转26页)(上接25页)权、收益和奖励。形成创新有功、有功必录,创新光荣、光荣必赏的新风尚。让广大职工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和完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监督检查机制。把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计划、经费的投入等纳入企业目标,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逐级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层层有机构、事事有人管,保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促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平稳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实力篇(11)

全商务链规划,高新企业聚集

天骥·智谷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经海一路与科创十二街围合区域,西部紧邻京沪高速,南望地铁亦庄线,直接沟通CBD商圈与城市各大商圈,可轻松直达北京站、北京南站等中心铁路枢纽。项目以“商务花园”的概念打造,整体风格极具国际现代感,并以卓越的生态低密设计理念与开发区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会聚全产业链条、低密度总部办公、无国界商务和绿色生态办公的企业最优发展平台。

天骥·智谷现已成功吸引北京世纪洪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杰锐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圣庄科技有限公司、远光软件、中国铁建十九局等近30家大型百强企业强势签约。已签约企业中,多以高新科技型企业为主。其中,中国铁建十九局作为国家铁路综合工程大型一级施工企业,选择进入天骥·智谷正是因为其无法复制的绝佳区位。而大型上市企业——远光软件落址也是首选天骥·智谷,除项目紧邻轻轨方便企业未来办公外,更是看中了项目精心的社区规划、完善的自身配套、完善周备的物业服务及所在区域的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构建最优发展平台,全面助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