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1:53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

德化窑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古窑址之一,它从明代以来,在材料、制作技术、造型形态,以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均达到该窑场历史的最高水平。作为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类型,与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优秀典范之一,德化窑瓷塑在审美上所具有的独到之处,在陶瓷史上具有特别的造型文化意义。

1 德化窑白瓷瓷塑的材质美

明代德化窑瓷塑,是明代德化窑陶瓷材料及其工艺、造型及其技术成熟以来,所包含的陶瓷文化内容的总称。“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对它(德化窑)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对德化窑的烧瓷历史、瓷窑分布、历代烧瓷品种以及特征等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1]。”认为:德化窑创始于宋,元代有所发展;宋元时期,德化窑属于青白瓷;在青白瓷基础上,经过南宋、元两代的发展,直到明代形成了颇具工艺特征的白瓷。“德化窑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明代开始的[2]。”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在德化发现了属于明代的窑址有18处之多,分别分布在德化县的浔中、三班、葛坑、上涌等乡镇。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材料之上。在陶瓷材料中,能够反映材料审美特征的,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陶瓷制品的胎料。德化窑白瓷采用含氧化硅极高的瓷土作原料,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因之,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此,德化窑白瓷胎体坚硬、致密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光泽感。另一方面,是陶瓷制品的釉料。德化窑白瓷的釉料为纯净的白釉,因为德化窑白瓷的釉料中所含的氧化铁特别低,最低的可到0.18%,故此烧成后白度自然增高。此外,德化窑白瓷烧成采用中性气氛,也促成了白瓷趋向纯白色。然而,德化窑白瓷又非雪白色,而呈现一种“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3]。这正是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审美的基础,它以材料为媒介,强调陶瓷制品的材质美,也成为德化窑白瓷瓷塑审美特征之一。

2 德化窑传统瓷塑造型美

战国时期,有一部工艺美术专著,叫《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工有巧”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工艺美术制品所采用材料的工艺,二是指制作的工艺技术。德化窑瓷塑的制作技术及其工艺十分考究,尤其精雕细琢,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德化窑瓷塑精雕细琢,所以,德化窑瓷塑形象细腻。这是继材料细腻特征之后的第二个重要审美特征。“工有巧”在德化窑瓷塑中体现的十分突出,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规范。从历史上看,德化窑瓷塑吸收了手工制作技术的精华,并加以发挥,一般地,人们认为,德化窑瓷塑是由“捏、塑、雕、镂、贴、接、推、修”4技术制作而成的。细加分析,这个制作技术规范,也仅仅是德化窑瓷塑的成型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瓷塑艺人,均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制作方法,这就是德化窑瓷塑的个性化风格。例如,明代何朝宗瓷塑,在德化窑具有开天荒之举,现代德化陶瓷文化界普遍认为“捏、塑、雕、镂、贴、接、推、修”是由何朝宗创造的。例如,以德化窑白瓷为物质媒介的现收藏于中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渡海观音》(图1),这是明代瓷工何朝宗所制作的一件有关佛教人物观音的塑像,从造型形象看,可以尽观手工成型的技术及个人高超技艺魅力。

随着德化窑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与利用陶瓷进行创造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德化窑瓷塑所表现的题材及文化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个人技术及其技巧,瓷工们在不断提高技术的含量,并彰显个性创造的特色。例如,《瓷梅花》(如图2)是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窑瓷工苏学金创意并制作的白瓷工艺美术品。这件瓷塑与历史上,以佛教为题材的瓷塑显然是不同的,它主要以捏塑的技法制作而成。事实上,这从技术上鲜明地体现了成型的技术及其技巧。再如,《镂空瓷瓶》(如图3),是在陶瓷坯体造型形成之后,又通过镂空技术并技巧制作而成的属于雕塑范畴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这显然与佛教雕塑、《瓷梅花》等瓷塑作品不同。不甚枚举,在德化窑,由于造型技术及技巧不同,瓷塑造型审美别具一格。

3 德化窑瓷塑的形制和装饰美

德化窑瓷塑的形制是属于小巧玲珑的手工雕塑,这与陶瓷材料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德化窑材料中所含高量氧化硅,容易形成坚硬的物理强度,增加坯体的物理机械性能,便于制作较大型的造型形象。然而,材料中富有氧化钾(含量达到6%),在烧成中氧化钾极易对由氧化硅建构的物体网络结构形成冲击并破坏其结构,故此,德化窑瓷塑不宜做大。这非但不影响德化窑瓷塑的造型审美,反而,给德化窑瓷塑增添了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德化窑瓷塑“以小见长”,突出了小巧玲珑、巧妙雅致,并以适应几桌、案头等小型环境为最佳置放选择。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当然,这虽然不符合德化窑陶瓷产品的客观事实,但是,也说明了它的形制特征。另外,《中国陶瓷史》对德化窑瓷塑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认为:“(德化窑瓷塑)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能充分利用对比手法,装饰性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这也说明了德化窑瓷塑的一些审美特征,也流露出其小而精的个性,以及制作工艺的精到入微。

德化窑瓷塑,作为一种贴近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陶瓷工艺美术品,具有独到的审美特征。作为填充人们生活空间的物品,它具有一般物品的作用及其文化意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的工艺美术性,既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信仰的需要,又适应着装饰、点缀、美化环境的需要。它的短、小、精、雅之造型特征使它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更小的范围中,起着弥补环境空间,协调环境氛围的作用。因此,德化窑瓷塑具有装饰美的特性。

总之,德化窑瓷塑质地优异,具有材质美的审美特征;它以陶瓷材料为媒介,并以手工制作为核心技术,在形象塑造上集中体现了个人制作的技术及技巧,具有工艺技术文化审美特性;因材料及工艺原因,德化窑瓷塑小巧玲珑,色彩单纯而滋润,适合日常生活环境配置,故此,具有装饰与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2)

    进入21世纪,我国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到高技术开发企业行业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o.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来,机械制造业迎来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新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不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不断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所组成的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与机械制造科学的密切结合,组成了机械制造系统,并形成了现代制造工程学。制造系统就是人、机器以及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个组合体。现代制造技术特别强调入的主体作用,强调入、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己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检测和信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的各学科、各专业间不断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

    2.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一体化。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通常是指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法,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维护等全过程,成为“市场调查十产品设计十产品制造十销售服务”的大系统。如并行工程就是为了保证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一次成功而产生的,已成为面向制造业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科学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已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比传统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和合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HT)、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

    5.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果。现代制造技术追求的目标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为中心,以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服务佳、灵活性强取胜,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6.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现代制造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的制造业将是“绿色”制造业。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应用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1.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精密工程和特种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三个档次。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或原于级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王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己成形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结构特征。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2)工艺特征。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在每个列(码位)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

    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柔性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3)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尤其是现代制造业更是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能力构成中占首要地位,要发展和壮大现代制造业就要大力研究、发展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所谓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技术,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再加上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交融而形成的群体技术。

一、先进制造技术简介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所应用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现代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业的全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完整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技术领域,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过程。它不仅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加工和装配、而且覆盖了市场分析、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还涉及企业产品与管理创新、企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制造单元与系统的集成、制造企业与流通领域的集成、企业间集成与协作等方面。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应用广泛,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占相当重要地位。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技术,是从系统工程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涉及了许多新概念、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加电气简单组合、拼凑而成的机械电气化,而是赋予了自动化、虚拟化、柔性化、智能化等特征。其主要由:机械装置;检测装置和传感器、变送器;信息处理部分;驱动器和执行器; 接口部分等5个部分组成。

三、现代制造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基本内涵

按照国际通例,工业中所有将原材料转化为可供使用的物品的行业都可成为制造业,可分为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消费资料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优化传统制造业,是先进制造技术或先进管理手段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制造业有下面几个方面是必须具备的:1、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现了制造过程的现代化。2、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生产、管理、销售的全过程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的管理工具。3、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4、现代制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投入为因素,以现代集成制造为特征,以高新技产业为先导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链长的产业体系。

2.主要特征

通常来说,现代制造业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消化吸收吸和应用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因素,企业的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

(2)建立起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推广和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发展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产业链和的产业集群。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资源节约、无污染绿色等特征,具有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并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随着现代制造业向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清洁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与现代制造业联系紧密。

1.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名个领域,特别在现代制造业方面应用较广。其主要有机电一体化系统和典型元、部件两大类。

机电一体化典型系统有:数控机床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印刷机械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及虚拟加工CAD/CAM等系统。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是现代制造业所不可或缺的。

2.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现代制造业的优势

(1)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主动监视、报警、主动诊断、主动保护等功效,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自动保护措施和可靠性及较低的产品故障率,明显提高了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寿命也得到相应提高。

(2)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效率大幅提升。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主动处理和主动把持功效,能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也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3)具有智能化功能,操作简便。机电一体化产品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明显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简便。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通过模糊技术与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对外界参数的改变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主动最优化操作。

(4)具有复合功能及适用性。机电一体化产品突出了复合技巧和复合功效,使产品的功效程度和主动化程度大大进步,能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

(5)具有参数化特性,调试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改变控制和执行系统的程序来实现工作方法的转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更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动检验和主动监视功效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主动采用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总之,现代制造业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两者的紧密结合深刻影响着现代制造业及现代制造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大大地推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4)

在目前的新的形势之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向前推进,机械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在促进全球经济和我们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对于一部分发达国家来讲,已作为了较为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也表现出了更为突出的新的特征,呈现出了非常好的发展的趋势,而这都应归功于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进步,很多从业人员和科技研究人员都在积极的努力,不断探索其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基于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和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发表几点拙见,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启发。

一、简要分析现阶段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五大主要特征

(一)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将传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对于目前处于领先位置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来说,其实质就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也就说是在继承了过去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中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并充分融入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与技术而进行的创新,实现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新兴科技的完美结合,并逐步实现了技术团体的组建,为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二)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涵盖的领域的大幅拓展。现代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其所涵盖的范围得到了大幅拓展,除了制造与生产这些传统领域,还包括了生产制造与销售等的前期工作之中,比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也涵盖了进行产品的开发所进行的工艺手段等方面的设计工作之中,以及具体的筹划工程、产品的实际加工与制造过程、进行具有批量规模的生产过程,甚至对于产品的销售工作与后期涉及到的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与领域之中,并且各个环节已经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以完善系统。

(三)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创新性能强。对于目前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来将包容性和创新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它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其成果具有无限制的吸收或者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整个的生产过程的生产产品流、能量信息流这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工程项目。

(四)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现阶段经济的繁荣也是的竞争的加剧,处于领先水平的现代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取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都能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激励的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环境取得自己的位置,获得更好的积极效益。

(五)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当今市场竞争来说,集中体现在劳动生产率、投入的成本以及产品最终的质量三个方面,但是这三方面有具有一定冲突和矛盾,而具有领先水平的机械制造技术却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在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的同时,更够投入更少的成本而到达质量的要求或提升。

二、关于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走势分析

在现今经济、科技、社会都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走势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在满足社会生产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能够很好地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服务,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走势:

(一)未来向着成形更为精密的方向发展。在制造过程中成形是极为重要和关键,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环节,如铸造、焊接、塑形以及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等。而在未来的趋势中,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在成形方面将更加趋于精密化,比如铸造过程的精密化就包括:精密地铸造相关的外部湿膜的技术、对于刚型所采取的精密地铸造步骤、对于造芯这一过程所进行具有高标准精度的工艺等,此外还包括对于锻压过程进行的精密施工等。

(二)更好地实现无切削液的加工处理。在我们机械制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工中就主要使用这一技术工艺,它在很大程度实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步骤的简化,也将实现了产品成本的适当控制,与此同时也大大让冷却液给产品生产(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液的排放、回收废品等)和产品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了很好的消除。

(三)成形将会更为快速。长期以来在进机械制造的的加工处理技术的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去除材料这一问题的最大限制不能很好的避免,对于应用添加和累积过程等不能很好的把握,而快速地成形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实体制造技术中进行分层次进行和制造技术中采用先进行融合后进行沉积等是该快速成形技术中具有典型性的。

(四)将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机械制造技术更为重视环境保护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主要体现为在设计过程中就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加工和包装等),在生产加工过程更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废液的进行科学处理与排放、设备污染的降低等方面),在生产工艺方面融入环保理念等。机械制造业的环保技术能够很好地降低该行业对环境造成损害,实现资源的节约和自然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

此外,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未来也将趋于信息化、网络化与国际化,将大大提供其技术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制造业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科技和经济都在不断的发展,应充分认识现代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特征,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要有一定的预见,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和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5)

0引言

对于现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来讲,其是集系统性、交叉性为一体的技术手段,在众多领域中都应用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革新了机械工业,为机械制造行业的提高了竞争力,使得机械制造运行成本降低等等。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业取得了较明显的发展,机械制造行业也成功跻身在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中,是国家大力发展与创新的重点产业之一。

1分析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有着十分独特的特征,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能为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提供依据与方向:

1.1系统性

对机械制造技术来讲,其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是融合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性技术,不仅是涉及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环节,还包括了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由此对机械制造业技术的分析,必须要认清其系统性特征,以整体为特征进行分析,使得其能吸收各种高新技术的的成果,能将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成为一个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利用的系统性工程。

1.2综合性机

械制造技术有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与企业整体的竞争力的目标,由此高技术不能局限于产品的制造与生产环节,需要同时包含市场调研、产品工艺设计、生产准备以及产品制造与售后服务等环节中,将其作为一个综合性整体,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重视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特征。

1.3世界性

世界经济有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证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且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来发展机械制造业。因此,机械制造业技术的应应当具备世纪性特征,这样才能顺应世界经济的需求进行工艺的改造以及创新。

1.4市场性

其实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与制造的经济效益,机械制造业产品也不例外,也应当与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使得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能更加具备市场性特征,这样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就能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技术的改进与升级,并且做好成本、质量以及市场需求的环节,协调产品的生产,使得产品生产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机械制造业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2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现代企业的应用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使现代的工业生产更加地规模化和高效化。而且通过这样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等。在传统的企业生产中,常常会应为工程复杂或者人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低,又或者因为人们工作劳累而出现种种的误差等,而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时候,只需设置几个相应的指令和程序,就可以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工作人员只要定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看其是否有正常的运行就可以了。这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而且也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自动化技术大大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同时也减少了传统生产方式,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物品出现不合格或者报废的现象,这大大减少了对生产资源的节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生产力和多种效益。在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中通过对各种综合技术的使用,使得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加强,其工作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这中智能化的自动技术可以面对更加复杂的和精细的环境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工作中高质高量的完成工作项目。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企业生产工作中,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了工作中的安全。因为在任何生产工作中,安全问题一直是企业发展非常重视的问题。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中的安全性。工作人员只需要对机械进行远程的操控便可以了,无需再进行实地的近距离操作。这样可以让人们只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好相关的安全监管就可以了,而无需在考虑其他问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安全监控系统也会发出警报,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所以在现代经济市场的竞争中,其竞争的核心就是科技的竞争。

所以在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这也是个不错的机遇和挑战,这就像出现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跳板,只要机械自动化技术能把握这种机会,和现代的信息网络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势必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升级,其数控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实现了集中化和高精度,而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比如像自我检测和修复功能以及根据具体的生产线自行调整运作效率等。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势必会向更加高速、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适应更多的复杂工作环境和更加精细的工作。在现代的机械自动化制造的过程中,其还是一个能耗比较大的技术,所以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在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其能耗,从而起到优化环境节约能源的作用。

3总结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下,对机械自动化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大力探索、研究和创新机械自动化技术,从而促进我国机械制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威.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向[J].通讯世界,2016(03):266-267.

[2]汪国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5(02):244.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6)

工艺美术这个词在中国经历了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一直伴随在“设计”身边的词汇。对于工艺美术的认识,田自秉先生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1]工艺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同时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反映着时代的思想特征,又体现着时代的生活方式。

一、中国工艺美术与设计的渊源

是设计或者是工艺美术?这个问题在我国艺术院校建设美术装潢系时就不断地被阐释,从早期的装潢、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再到近几年来的工艺美术热。纵观我国的设计教育的发展会发现,无论哪种名称,它是伴随时代的变迁发展而变化。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再回到工艺美术,只是研究角度的转化。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工艺美术侧重于工艺制作,设计艺术侧重于设计创意。”[2]工艺美术这个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缘,它的描述是最能代表我国的设计艺术的特点。传统语义构词上,我们已经能理解了“工艺美术”这个词的含义。“工艺”在前,“美术”在后。当我们的前辈造词过程中,就把它赋予了生命力。“工艺”作为设计的必要条件,它就像人的身体骨架。这个词汇,带着明显的功能性特征,不是臆造而来。在中国古代的设计之中,强调工艺性,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在进行设计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与“设计艺术”的内容一致。而“美术”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它不仅是一种理性的客观存在,更是生活娱乐的消遣,同时也是文人雅士的追求。“美术”一词,出现在“工艺美术”的后位。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之中,所谓“技以载道”,中国古代匠人对于设计的理念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是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早期的工艺美术著作《考工记》,其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陶说》《闲情偶寄》,再到明代的黄大成所著的《髤饰录》对于漆艺的各种要求的解释,“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和“二戒”“三病”“四失”这些工艺美术的记载读物记述的不同设计之物及设计方法,使我们对于先人的工艺美术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这些经过古代匠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对于工艺美术的探索,所形成的工艺美术的原则,至今都是我们所要研习的传统智慧。直至今日,我们的工艺美术却在西方的“设计”观念之下被误读。它是从西方传入的对于“造物”的观念。现代设计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设计师,是一大批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体系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造物”的认识,是一套由西方开发的理念。进行系统化了解,加之工厂式培训,直至最后的就业,我们的设计师似乎只知道什么是“设计”,却忘了本质的“造物”。换句话说,本应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上,扩宽视野,接轨现代工业而进行的设计,现在却发展为在设计体系之下,将工艺美术全部抛弃,转向现代设计艺术。这种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设计显然是存在问题的。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的艺术设计必将演化为西方设计文化的复制品,失去了造物文化的民族身份,更失去了我们经营了半个多世纪、与民族工艺和现代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名称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3]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工艺美术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民族情绪的渲染。直至今日,我们的设计界在面对现代设计的大浪潮,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摧毁到几乎没有的地步时,一批有着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的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站起来发声。大量的设计师希望的是从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造物之中找寻创造的“灵感”,以民间艺术品为起点,将“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引入产业之中,进行“文创”产业的转化。“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之中,它已经不是名词概念,它是一种精神的代表,是一种中国特色设计的代表。

二、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时代特征

1.技术与材质的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作为21世纪的重要发展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科学技术也更加关注,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特征和购买欲望出现了新的变化。产品除了质量的要求,消费者更期望产品体现科技之美,运用新技术作为产品新的价值点。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可以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设计不再是一种纯主观艺术的产品,使得产品拥有了科学依据以及合理性。现代设计的发展一直也围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行。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设计形式,我们应该保持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工艺美术技术特征的体现,应包括两点:一是工艺美术产品所包含的科技特征。将当今智能化趋向的设计引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之中,制作出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工艺美术产品。二是工艺美术制造技术的科技化。在工艺美术产品的传承过程之中,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工艺美术的生产之中,提高其效率。因此,工艺美术的产品既要保持科学技术特征,又要保持艺术审美特征。工艺美术产品材质的不同使用,直接影响它的触觉感受以及心理感受,这是产品的物质构成基础。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使得工艺美术产品呈现不同效果,体现作者的设计思路,传达其中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我们对于材料的选择性更加多样。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功能的材料。工艺美术产品利用新材料,可以制作出符合当今审美体系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现代产品的魅力,在于不同材质拼接所体现的现代感。而这种现代感是作品给普通消费者视觉感受好坏的最直观体现。新材料在产品上的运用直接改变了工艺美术产品的风格特征。它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工艺美术,是工艺美术符合现代市场消费需要的转变,也是人们的审美时代特征的转变。

2.融入时代美学规律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功能同时是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民族性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整体民族的文化特性以及生活习惯,进行不断的探索。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它是支撑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并且在生活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再逐渐地从改善生活到改造生活。其美学的价值是对于当下时代生活的实践。美学的艺术创造就在于把握工艺美术实用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美学探索,它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民族性是世界呈现多样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性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是根植于人民心中的固有存在。对民族的特征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广大疆域上的居民都有其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和生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造物,有自己的工艺美术,因而自然地形成和构建了与其他地区工艺美术不同的地域性特色。[4]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一直认为是造型加装饰的组合。在这种教育下,传统工艺美术就会侧重于对外表的装饰特征和造型的形式美感的追求。使得我们仅仅关注于纹样特点和造型美的探索,却忽略了器形与整体造物环境体系的关系和认识。加之现在的信息传播较快和交通便利,出现了产品的相互抄袭,不同地区的工艺美术品走向同质化。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民族特征的把握,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实质,审美认知规律和表面装饰规律,把这些规律性的美学特征,融入到现代的工艺美术之中。

三、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时代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状态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加快振兴和繁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这一大批设计工作者的期盼和愿望。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无论是美术界还是设计界,以及政府机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声。随着各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以及自然景观的塑造,不少地区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起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与时代精神来看,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苏州的木版年画、山东的风筝、宜兴的紫砂、陕西的泥塑等等,都给各地的工艺美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工艺美术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亡的地步。也有些地区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局面,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商业竞争之中。在这种趋势下,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还是没有充分的认识,仍然沉迷在现代西方设计之中,没有自己的方向。工艺美术是中国上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已经不是简单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实质上它与人们大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也是前辈工匠艺人们的智慧和感情的结晶,所有的事物都是此消彼长的无限循环。早期工艺美术的衰落,只是说明了对于设计教育以及它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下江南地区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受到了大量群众的喜欢,有些甚至价值不菲。所以,曾经的衰落并不代表着这些工艺美术和文化精髓的价值灭亡。相反,对于传统记忆和经验性生活的一种向往,使它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可以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道路。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一直是一种并行发展的状态。尤其在世界一体化的推助下,人们的对于差异性的需求,对于本土文化的向往等等,会使得工艺美术这种“造物”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性价值得到更加的体现。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的精神所强调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现代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的本质内容,它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的现代设计并不是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中自然的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靠外在刺激引导下而催产形成的新生形态。从传承手工艺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学科的设置,最后回归工艺美术作为专门学科的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造物”这个传统的设计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对于强国富国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的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建设过程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在价值,同时要根据现代的人们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从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工艺美术发展时代模式。

注释: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前言。

[2]张道一:《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中国设计史〉序》,《装饰》2005年第1期。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7)

关于“后现代电影”(postmodern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www.133229.coM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性就是电影天然的察性。因而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一、电影的科技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艺术。法国电影编导兼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在电影诞生初期就说过,电影“同时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①电影天然地与科技相连。首先,电影诞生于科技的进步。最早的电影创造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发明家。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发明”中记录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决定睦作用。从1823年,尼埃普斯需要14个小时曝光时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其间经过了费东、派里斯、约翰·赫歇尔、斯丹普弗尔、普拉托、霍尔纳、马莱、雷诺、爱迪生等各国科学家及发明家的无数努力,才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②其次,电影的发展直接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幕到宽屏幕,到3d立体电影、四维电影等,都直接源于电影科技的进步。再次,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特技,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最后,电影的传播手段也以科技为先决条件。电影从开始的大剧场,到之后电视转播,到光碟制作以及网络播放,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传播。

所以,我们说,电影是一种高科技艺术,并且因为这种科技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属于一种后现代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不同。后者是以手工(包括手工制作与人体表演)为主的艺术。这种手工性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前现代。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机械技术性。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以及传播各环节都不能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条件。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是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参与就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电影因为天然地与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力量从多个方面又推动电影不断产生更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比如20世纪后期数码摄像机的诞生,摄像器材的低成本化,使得电影制作变得简易,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创作群体。电影从以前仅属职业电影工作者的“贵族艺术”,发展为普通影迷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影片,打破了精英群体的电影制作霸权。民间数码电影兴起,私人电影的自由创作,扩展了电影艺术的界限,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实现。进而出现家庭dv制作,电影进人到百姓生活。虽然私人录像与电影艺术还有一定距离,但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都成为电影后现代化的新的表征。同时,由于科技条件的提高,电影视听能力增强,使得影片越来越具有创作虚拟现实的强大功能。电影中享乐主义色彩也为之提高,更加激发出后现代的平民狂欢景象。所以科技对电影的这一系列影响,都将电影推向后现代文化最活跃的位置上。

二、电影的复制性及后现代性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而他紧跟着说:“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关于这一问题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做出的。本雅明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③。’,川’”这种“光韵’,就是传统艺术所具有“本真性”(echtheit),即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双手的那种身体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传统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复制技术,但往往复制数量有限,范围狭小,无法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崇敬态度,也无法消除原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副本无限量增加,大范围地出现,欣赏者不用去特定的艺术展览馆带着膜拜性心理去欣赏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易地接近复制品,从而观赏的距离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通过机械复制,艺术品在丧失掉艺术“光韵”的同时,也被变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艺术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说,机械复制让艺术遭受到了后现代的命运。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可复制艺术,它在本质上来自于复制技术。电影来自于照相术,以及对照相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摄像技术。所以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通过摄影技术完成对事物的物理性复制,将其变成图像储存在胶片上。这种制作过程的复制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复制性特征。电影作品并非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胶片,而是储存在胶片中的图像内容。电影胶片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改变电影图像内容本身,复制品与原作品并无差别。所以电影的这种复制性特征使得电影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不同。复制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复制条件逐渐增长,从早期的同一胶片的多次放映,到拷贝逐渐增加,可以全球同步放映以及电影的电视转播、电影的数字化,通过vcd,dvd等大批量复制传播,以至于到现在的网络下载与在线播放等。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电影复制性不断扩展的历史。电影在轻易地进人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了。

三、电影的综合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具有三个最普遍的特点:第一是电影作品构成的综合性;第二是电影作品审美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是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性。r(3j20其中后两个特点都是建立在第一个特点即电影的综合性基础上,成为其综合性艺术形态在美学表现与文化内涵上的扩展。电影的综合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从作品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从对作品的感受方式来看,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同时又是想象的艺术;从制作方式来看,它是一门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化装、剪辑、洗印、照明等各艺术及技术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④

周宪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说:“后现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现代主义业已确立的种种分界、鸿沟和区别的翻动。,r[4]327现代主义强调分化与界限。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自律性,极大地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极端化追求,各类艺术以探索自身的艺术本体为己任,在缤纷的艺术实验中寻找其艺术的边界。然而后现代艺术正是在对这一倾向的反拨下诞生,意图打破各种边界,取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艺术的跨越性、边缘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如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里说:“和现代主义推动差别化相反,后现代主义采用非差异化手段蓄意颠覆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界限。

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个性。“语词和影像的并置、视象和声音的并置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电影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综合性同时也成为其边缘性与交叉性的特点,多种艺术重叠交叉,从而显示出后现代艺术打破界限、追求跨越与融合的特征。

四、电影的商业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6]3590法国作家马尔罗在《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曾说:“电影是一项企业。’,⑤这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电影是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必须进人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这种经济上的投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艺术作品直接成为商业产品。电影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商业问题。制作电影之前必须要拉取赞助,进行商业性评估,只有有经济利益可图的作品,才会投人生产。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是典型的商业艺术。而艺术的商业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所以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

电影的商业性特征直接引起了电影在美学追求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多重性、多样性等特点。首先,因为电影的商业性需要,电影成为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电影要追求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上的目标。电影受制于商业性因素,追求媚俗,从而制造带有暴力、色情、反常、无意义的喜剧内容的作品以吸引观众。这种大众化色彩正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突出表现。其次,因为电影的商业色彩及大众化要求,电影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多重性的特点。“风格的多样性也是当代整个电影文化的特征。大众的需求既有某种一致性,同时在不同族群中,人们的欣赏口味又有所不同。电影正是结合这两点,往往根据人群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就有着非常成熟的电影制作体制,其中对于类型片的划分就是来自这种双重性需要,这也成为后现代色彩的表现。再次,电影美学色彩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的同时存在或融合上。后现代艺术反拨现代艺术,倡导消除边界,打破艺术与生活、不同艺术之间以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因为商业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困”电影正是将这些界限变得模糊,可以将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将严肃思想融人大众化的视觉镜头里,创造出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本身是后现代的多元化追求体现。但从具体影片来看,情况却较为复杂。以追求大众化为主的作品,无疑本身就是后现代的。比如从商业化角度来说,美国好莱坞大片是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电影。而那些反对电影商业化,依然坚持电影的独立创作精神,强调艺术色彩的电影,从美学风格上来看,它并不属于典型的后现代艺术,而是继续了现代艺术的精英化追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非常多样的电影实验。但即使这种追求精英化实验艺术的电影,因为其艺术理念的发展,仍然有一大批在表现风格上是属于后现代性质的。如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所做的实验电影即是如此。关于具体的电影作品艺术理念的后现代问题非常复杂,是需要个别讨论的。但无论怎么说,电影的商业性直接影响到电影在美学上多方面的后现代特性。

第二,如前所言,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电影的作者不是导演一个人,还包括电影原创剧本作家、电影脚本(以及分镜头剧本)作家即编剧、摄影师、音响师、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演员等各类艺术家的合作。电影还需要其他技术性工作人员,比如灯光、茶水、场记、后勤、剪辑师、电脑工程师以及电影前期投资和后期发行方面人员的协助。如此,制作一部普通影片往往就需要十几或几十人,而一个较大型的电影甚至需要几百上千人。比如好莱坞的大片,如果算上群众演员等,甚至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这样的人员规模使得制作电影如同一个大型企业生产一件巨大的产品。这既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各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人员的分工协作。这种群体艺术作品的合作性与交际性是跟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也成为后现代文化强调协作与交际的一个重要表现。

五、电影的拟象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会动的图片”,电影使静态的图片表现为一种运动,从而创造了连续运动的幻觉。所以从本质上说,电影是对幻觉的显示。从更高的意义上说,电影是以“模仿”现实的镜头创造着梦幻。雷翁·摩西纳克说:“电影画面同现实保持着联系,但它又将现实升华为幻术。”⑥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出“电影制造梦幻”这一说法的重要性。电影是“一种用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地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和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媒介手段”。;3]”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媒介本性,将电影制造梦幻的能力推到最大的程度。所以我们习惯称电影为梦工厂,将不少电影导演称为造梦大师。比如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建的电影公司就以“梦工厂”为名,鲜明地显示出电影的这一造梦特征。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会“把电影视为柏拉图似的理想世界,因为放映机‘给一系列鬼怪般的东西抹上一层泡沫’。

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与电视、网络一起,创造了后现代的媒介文化(mediaculture)。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大众媒介通过制造形象,为我们创造了拟象(simula-cra)的世界,拟象与真实的界限崩塌,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拟象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替代品,从而现实与虚幻无法区分,使我们丧失了生活的现实感。电影作为大众媒介中最突出的艺术类型,将我们推到了这种非真实的状态中。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直接隐喻了这种真实与虚构混淆的世界,从而成为最直接地表现“拟象”世界的电影作品。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在介绍鲍德里亚的书时说:“‘拟象理论’无疑成了‘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符码之一,同时亦成了测度文化‘后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内的中坚力量。为此,作为拟象世界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成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种类。

六、电影的现象学色彩及后现代性

电影画面显示出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现象学特征。“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电影画面准确而全面地重现了给摄影机提供的东西,而它所摄录的现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视象”“它拥有现实的全部(或几乎是全部)外在表现。”这种对全部现实的外在呈现,就是将“现象”置人观赏者的面前,让观众直接去把握现象。正如现象学所呼吁的“回到事物本身”,电影让观众面对事物本身。电影通过画面,让观众以现象学的姿态接触到事物。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电影理论界还未给予明确的认同与足够的重视。20世纪中期,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对此有所注意,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虽然缺乏清晰的哲学根据,但这一理念建立在其基本美学前提—照相本体论上,其中就隐藏了现象学的哲学意识。⑦巴赞所强调的电影镜头在显示现实时所体现出的“含混性”,正类似于一种现象学视角的发现。德国电影理论家卡拉考尔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同样的肯定。他在《电影的本性》中说:“银幕形象倾向于反映出自然物象中含义模糊的本性。”t川a6这本书的副标题‘。物质现实的复原”正是他的核心观点—电影就是对物质现实的还原。这正与现象学的“还原”说有着某种观念上的接近。

与现象学意识密切相关的文学流派—法国的新小说派,就是因为意识到电影内在的现象学特征,从而与电影一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新小说的领袖阿兰·罗伯·戈里耶不仅写过引起轰动的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而且拍过多部电影,并于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另外如玛格丽特·杜拉斯、让·菲利普·图森等新小说大将都曾经拍过多部电影。新小说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流派。他们的这种现象学式文学追求,是一种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内涵深度所不同的后现代意识。同样在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装置艺术及艺术大师杜尚所开辟的“现成品”艺术等代表性的后现代艺术中,这种现象学式的追求都十分明显。它们打破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观念,追求一种事物的直观性,即平面化。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学的艺术理念正是后现代美学追求的一种。从这一角度看,电影的镜头具有天然的现象学色彩,电影天然地具有了现象学式的后现代美学个性。电影的语言元素本身就潜藏着这种后现代性。

关于这一问题,此处只是简单提及。这里所提及的电影的现象学问题不是指从现象学角度去研究电影,而是强调电影艺术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现象学色彩。电影画面具有“本原性”的特点,这一点与其通过蒙太奇手法创造的影像幻觉之间构成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本文所列出的电影的拟象性特征与现象学色彩是同时辩证存在的,它们共同成为电影艺术不同层面的后现代性表现。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8)

2服装造型多元形态技术美表达分析

2.1功用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功用性是服饰文化成因之一,描述因功能所决定的基本形式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将“人”的特性和周围“物”的协调收纳进来,使处于多样化审美感知等环境中的受众产生一定生理、心理效用等,借用有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赋予服装动态系统相应的精神活动能力[6]。功用传统一直是服装造型设计的中心,尽管技术引发的物质丰富改变了受众价值判别标准内涵,服装造型形态自由性增强,但经异化的设计活动对被动的功用特征影响甚微,各类设计元素以理性技术手段按美学原则造型,用近于装饰的手法隐匿功用形态,让其呈现局部具象化或整体抽象性的艺术张力。如军服造型包括外廓型的功用差异和内饰物标识的功用差异,男女军服常服廓型采用“T”“X”型,用后腰横带、束腰等方式收腰身,既满足日常活动,又在形态上突出功能美感;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胸标、臂章等内饰物则增强军服作为职业装的识别功用性。功用形态技术美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其语义传达全面考虑人在服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适用性的硬件要素,同时满足其感官审美体验性的软件要素。

2.2材料形态技术美表达

造型设计是有目的性的对材料和物体做组织、加工的综合五感创造过程[3]。人们对材料质地及服装产品整体意象等的感知是动态发展过程的,各生理器官感知材料自然原始的物理特征,通感与空间结合,互通人类感官世界的真实性,引发心理情感体验与共鸣。新材料涌现、新织造工艺、后处理技术与二次成型技法等都丰富着服装造型材料形态语言,使其与特定社会文化相联演绎出一定象征意义,反映服装的“物—物”关系和“物—人”关系。1)服材表面特性为基础,表现为已有质地、色彩组合和图案描绘等二维或二点五维平面与空间所打造的表面视觉一次肌理效应。技术美感染力融合传统与现代众多色彩、纹样的具象与抽象形式,从绘、泼、溅、染、磨等平面或肌理技术手法中汲取营养,用建立于材料本身特性基础上的特有语言、观念和感受触动着装主体的情感情绪。图1为Etro2013春夏时装系列[7],材料形态注重材质表面的数码印花处理,和服与一块布的无结构造型、长袍式样与东方风格的鹤、凰、花卉等动植物图案巧妙组合,以廓型和冷暖配色的过渡与布局,共同描绘出东方文化意蕴与西方色彩热情的融通。图2为Prada2013春夏女装[8],用段染、浸染、喷染等染色技术以色晕渐变把自然界的抽象为系列绸缎服的图案装饰;裁片染色色彩变换以无彩色为主,染色扩散的纯度明度色晕变化产生水色光影效果丰富材料视觉;衣身局部的纹样以柔美无彩色与淡粉色的互溶过渡实现色晕与硬质绸缎的和谐共存,用抽象性突出设计的东方风情禅意。此类技术美描述逐渐突破材料单纯色彩视觉影响,融入更多款式细节设计变化,将服装设计要素做充分组合。2)以服装材料二次形塑为延伸,在心理感知基础上依靠技术建立材料延展的虚拟特征属性与物质状态,或用织造形成内部肌理,或用表面立体、镂空处理、符号与细节质感和肌理的形塑演绎节奏韵律形式的空间层次感,由空间视觉纹理变化引发触觉、嗅觉等心理特征,传达成衣某些效用信息;二次形塑可用于整体或局部的体量扩张与空间延伸,包括拼合式形塑、复立体形塑和破坏性形塑。图3为邓皓2011春夏针织连衣裙[9],将伊斯兰建筑礼拜殿内柱上花朵式放射状小尖拱龛的抽象体作为裙身针织纹样,采取对称、连续、循环方式形成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点缀裙身;裙摆则以独有的针织技法织造纹理实现表面立体特征肌理,而抽缩堆积获取了人体空间由深至浅的立体廓型围合过渡,于流动的服饰变化中将伊斯兰建筑文化刚直而纤柔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来;图4的Etro2012秋冬女装款式[10],用腐蚀加工在丝绒表面做对称的通透花式纹案,材料肌理层次视觉多变,人体肌肤和面料间的反差若隐若现,带出材质形塑中的色彩变化;皮革镂空款式中则将材料二次形塑中“二”的概念丰富化,在同一款服装中用镂空皮革与毛料组合,精致的镂空点、皮革边缘自然波浪褶的流线感与毛料厚实感共同演绎款式的刚柔特征。材料二次形塑增加了材质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感知,可通过表面肌理的不同程度处理达到五感交联的状态。

2.3结构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造型整体印象由外轮廓决定,并引出具有丰富直观感知的物质实体,而结构技术是外轮廓实现基础,能构成服装并展现与装饰相同的空间张力和生命感知韵律,提供与功用性相适的空间形式。其技术美感通过服装成型内外块面与人体凹凸区域的位置关系、相连或相拼块面边界线形态等信息传递,现将结构形态技术美语义概括为两类:1)借省道、褶裥、分割线或垫衬等内结构语言,按人体线、面差做空间维度动态软性雕塑体,服装体现“微建筑”的美感和流线性。图5为巴黎世家的设计师尼古拉•盖斯奇埃尔2012春夏女装用结构变化演绎先锋主义建筑形态服饰[11],以宽松式为原始状态,结合人体颈、胸、腰、臀的连续双曲面,利用面料折裥成型技术塑造颈前凹面、胸腰落差收式夸大腰腹臀凸面的连续空间变化,用“虚—实—虚”过渡的折裥式省缝划分为侧结构面和中设计面。设计面边缘虚化的省式折裥影响造型流动美观性,体现设计者对款式的结构感知和风格定位;结构面省缝折裥形态依据设计面形态变化,除能辅助塑造风格特征外,体现板师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保证成衣完整的塑形效果。2)用结构“破”“立”关系创造时代感知形象:一是突破人体比例、表面起伏和面面转折限制,以块面二次构建的体量感、层次感和错视感等形式法则,塑造建筑结构力量感;二是消解省道、分割线形态特征,以折叠、包裹、卷曲等灵变性、容纳性结构手段确立人体美感时代精神性的“无结构”模式;从结构创作理念等方面破理性、立感性。图6为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2009秋冬利用结构破立关系建立起肩部的屋檐建筑特征[12],“虚化”的结构性细节与“物化”的装饰性细节弱化人体肩形特征,用肩角耸起夸大廓型特征,领口及腰间的过渡曲线体现面料自然线性向结构力学建筑技术美的转变,取得刚硬与柔美相间的精致外观效果;如图7所示,川久保玲2012秋冬女装将强烈几何感的二维平面理念用于服装造型设计形成纸片装概念[13],融合材料性能的斗篷式阔摆、大斜度肩颈线、扁平的弧形香蕉袖、略微前置的衣袖窿位、边缘接口经压缝工艺处理的廓型等牵引出整件衣服扁平视觉效果的刻意立体造型,灵巧而坚硬的线性特征、纯粹且简化的空间状态演绎出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造型的认知。

2.4工艺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工艺形态是传统手工制作和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技术与文化形态,是对现存事物作美化整理的动态历史过程,工艺师借助一定材料、工具、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实践活动[14-16]。按流程顺序划分为:前期生产准备、铺排料工艺、剪裁工艺、缝制工艺、整烫塑形工艺、质量控制、制订技术文件以及流水线设计等[17],其中综合物料特质、机械设备、后整理技术、生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将传统和高新技术融合,获取形神兼备的审美载体。前期准备和铺排料裁剪工艺为后期造型技术做好材料形态、结构形态准备;缝制工艺是造型实现基础,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由静态向动态发展,按其制作特点和艺术形态分为基础工艺和装饰工艺;基础工艺缝接各衣片实现从平面向立体式样转变的工艺技术,如成衣开衩工艺、开门工艺等;装饰工艺用于体现设计理念或实现一定功用的工艺技术,或带有东方刺绣、镶滚等传统工艺美术的印迹,或以西方具象或抽象花边、排褶、镂空等立体装饰工艺,借服装承载或移植工艺的文化蕴义。整烫塑形工艺贯穿于成衣制作整个过程,涵盖产前、粘合、中间、成品整烫等几部分,是保证服装符合人体体表凹凸立体性状、实现特定造型结构稳定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归推拔是成衣造型二次塑形的重要整烫工艺环节,其技术美实现一方面对人体基本结构特征的观察和把握,了解人体凹凸曲面的表达与工艺实现的关系,确立归、推、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操作中要对成衣造型有连续性、系统性、区域划分性的充分认识,进而实现工艺操作的连动性。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探讨

工业设计是一种在工业革命之后受到广泛重视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分为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两类。美学和工学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实施基础,体现了工业设计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近几年,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传统模式下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无法再满足现代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继续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关基本特点入手,就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工业设计基本概念及特点分析

(一)工业设计基本概念分析

工业设计具体是指人们为达到某一理想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性设计,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设计应用,其中工学和美学是其重要的实施基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设计收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并逐渐发展出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两个类别。

传统工业设计侧重于产品设计,主要追求人与物品间的良好匹配效果。现代工业设计相关理念,是在传统工业设计理念基础上,融合现代工业发展需求提出的全新理念,其包含设计构思到方案完成的全部过程,同时包含使用工程手段进行设计表达,并达到相应的设计目的的所有工作,具体表现就是现代设计制造及相关服务的设计过程。

(二)工业设计基本特点分析

1、知识综合性特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将工业设计片面地理解为外形设计,同时习惯将其与“嘈杂的环境、冰冷的机器、机械化的劳动以及油污”等概念联系到一起。但通过其基本概念分析可知,工业设计不仅包含工业产品设计相关内容,其也是促进“人-机器-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涉及多种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具有鲜明的知识综合性特征。

2、实践性和应用性征分析

工业设计是为了实现或达到人们某一期望或目的而存在的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设计和创造,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品质,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创建出更加个性、自然、便捷的生活,故而其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

3、时代性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工业设计体现出的基本要求也会随之变化。目前,工业设计以“绿色节能、健康环保”作为基本设计要求。

二、现阶段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对于机械工程来说,制造技术和机械设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机械的综合性能和质量。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和发展。包括借助相关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学规划理论,确定最优化方案,或者通过结构离散化,使相互连接且分析容易的单元节点,进行综合求解的设计方法,都是现代计算机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

三、机械设计指导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工业设计领域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

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知识综合性特征,其兼顾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两方面的技术知识应用。其中,科学技术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是工业设计实施的先决条件,所有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需要满足科学技术的实际要求,如设计违背客观的科学规律,就说明其缺乏科学性且无法实现。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相关设计人员必须在充分掌握机械工程有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工业设计,以确保工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功能、外观等设计与力学、结构等客观规律相违背,从而提高工业设计的整体设计水平。此外,设计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工业设计专业优势,通过结构、外形、色彩的优化设计手段,提高用户的产品满意度。

(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领域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分析

就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而言,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于人机工程方面。“以人为本”围绕人的本质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理念。这种环境背景下,所有的设计理念都需要从人的本质需求中获得,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完成设计的基本判断。除传统的“人、机器、环境”三要素外,人机工程学额外引入了使用者和消费者的理念,使人和产品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共同的深入讨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机工程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是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

(三)二者的结合应用趋势分析

无论是工业设计,或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加强二者间的结合应用,可实现二者特点间的有效融合,进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当前的企业而言,应在“绿色节能、健康环保”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积极促进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的两盒应用,探索二者间有效的融合渠道和方式,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进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是一种以工学和美学作为实施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加强二者间的结合应用,可进一步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特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巍迪.试论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关运用[J].科技与创新,2016(11).

[2]陈宗涛,熊巍,吴昊等.浅谈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4(02).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0)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97-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以后手工绘画制作为基础的动画制作程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动画制作工作被计算机所代替,Flas、三维动画、合成动画等都是伴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尤其是三维动画的兴起与发展,给动画制作者和欣赏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而角色是三维动画的灵魂,如果没有良好的角色造型设计,很容易让三维动画丧失个性并缺乏吸引力,对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高质量三维动画的制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对三维动画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一、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主要技术特点

三维动画可以与二维动画、真实场景合成,实现“二维角色+三维场景”、“真实人物+三维场景”等多种效果,利用三维渲染技术,还可以实现三维动画模拟二维动画效果,实现许多二维动画达不到的镜头效果,又能保持二维动画特点,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而言,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三维建模,角色造型的建模要依据角色设定三维视图,借助电脑设计软件里进行立体化设计;在进行角色形体的塑造过程中,必须保证每部分的形态都能够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呈现出严谨的圆度效果,减少设计过程的随意性。同时,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要在建立精致模型的基础上,赋予精美的贴图,达到尊重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效果,并对动画角色的形象进行立体化的展现,实现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对动画角色360度展现的效果。总之,在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三维外协特征决定了动画角色的视觉外观,在选择造型设计技术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可用的建模工具、计算机硬件、时间限制等因素,重视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型在动画制作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二、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重要性

(一)角色造型设计可以突出动画角色的性格与形象

一部三维动画的成功与否,仅仅依靠动作制作技术上的先进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在于要塑造出具有全球化的和无限商业价值的动画角色造型形象。作为一名优秀的三维动画设计人员,要想设计出优秀的动画角色形象,不仅要重视动画角色本身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现,还有融入动画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演绎出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因此,成功的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先明确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基本性格和特征,然后再选择相关设计技术和模型,最后设计出具有独特性格与形象的动画角色形象。例如,在动画片《冰河世纪》中,那只为了得到松果的小松鼠,在《功夫熊猫》中的好吃、喜欢幻想的阿宝,都是具有鲜明的性格与形象特征,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因素。

(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可以推动动画剧情的发展

一部三维动画作品的剧情,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好的剧情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乃至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因此,三维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应当与动画片的剧情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即通过剧情的发展丰富动画角色的形象,动画角色造型上的变化又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必要时可以通过角色造型上的对比和变化来吸引观众。例如,《狮子王》中的蓬蓬和丁满两个角色,它们两个虽然只是在动画片中的两个配角,但是在造型上设计上却有着很多的艺术性和巧妙之处,一个憨厚,一个调皮可爱,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观众一看到这样的两个形象就眼前一亮,对动画片剧情的发展也形成了很多的映衬和铺垫。

(三)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能够反映时展潮流

动画片在制作与发展,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三维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还必须顺利时代的发展潮流,准确表达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观,不能脱离健康的道德标准体系,这样才能通过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拉近动画篇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发观众更多在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三维动画制作的亲切感。例如,在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的角色造型设计,片中主角虽然没有表情、不会说话,但是这正好符合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特征,很多的观众在平时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电子产品“打转”,被电子科技所包围,所以很容易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总之,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虽然有多中形式可供选择,但并不是无拘无束的,只有准确地把握喜欢的角色造型。

(四)动画造型设计能够让一部作品产生深远影响

一部三维动画的制作时间可能相对较多,情节也相对简单,经常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套出集集不同的剧情,在看过之后,很多观众可能记不住故事情节,但是对于角色形象和特征却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因此,三维动画制作中的角色造型与设计,还必须在独特的行为、语言个性等设计环节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将角色造型重复性的深入观众内心。如《白雪公主》在拍成动画前只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是成为动画人物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跨越了漫长的时间与不同的文化背景,被多年龄层的广大观众接受。

三、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关键措施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符合时代要求

在三维动画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多样化的素材,但是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是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了能否使观众在内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动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多设计一些能够符合时代特征,反映特定时代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角色,并融入一些社会上的流行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人们对物质和的更高追求,力争使观众在欣赏完三维动画后,不仅能放松身心、取悦自己,还可以实现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

(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

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是指角色成立要与动画片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设计要素。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具体表现为其合理性和实用性。一个动画角色可以设计的富有变化,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实现动画整体设计风格的吻合,否则就容易脱离动画角色的设计初衷。例如,设计人员在一开始想设计了一个非常夸张可爱的角色,为了突出可爱的特性,我们可以把头和身体画的大大的,而腿脚弄得短或胖些,这在二维的空间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三维空间上由于其形态的夸张,很多动作的设计无法实现,这样的角色造型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进而影响到动画制作的进程。

(三)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突出形象特征

三维动画的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的特征,以及动画制作人员的思想,最终都是要通过具体的角色造型进行展现,所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坚持“直观”的原则,突出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对于针对少年儿童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更应当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这就要求动画设计人员在构思阶段,就必须对角色造型的形象特征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提前构思出这个角色应当具备的性格、特点和外在形象等艺术特征。因此,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明确、单纯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三维动画制作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夸张是做好的办法,类型化和程式化是最直接的手段,这是和它的审美特征紧密相关的,也是角色造型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趣味性是三维动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一部三维动画在推行市场后的初始阶段,其趣味性决定了市场反应效果,所以三维动画作品中角色形象的趣味性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三维动画的设计人员在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牢牢抓住角色造型的趣味性特征,体现出角色的幽默性和娱乐性。但是在角色造型设计中如何注重趣味性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转理解和塑造动画角色来来,还要针对不同观众的心理特征来设计类型多样的角色造型,尤其是对于很多细节上的变化,也是趣味性设计中所不容忽视的。

(五)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有艺术感染力

要想概括出动画角色造型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就要对形象特征不断的推敲和反复的锤炼,让提炼出的角色造型呈现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样才能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提高艺术的感染力。从而让人们和动画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在心灵上以及意识上都能得到愉悦。通过这种特性的体现,使现代动画造型脱离了传统动画角色的客观性描述,运用艺术手段来高度提炼以及人为的主观处理,让现代动画作品有个更宽泛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总之,角色造型设计在三维动画制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所作用,是决定动画片的角色性格塑造质量以及动画片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在角色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参考依据的,三维动画的造型设计人员要深入生活,紧贴时展要求,提高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先进性、趣味性、艺术性、独特性,并积极融入自己的创意和风格,同时注重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就一定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动画角色。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1)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7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38 [本刊网址]http:∥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了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功能,使得系统的源代码数量增加,给黑客攻击带来机会,破坏系统的稳定运行。近年来,由于系统漏洞造成的信息丢失已经给客户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这一现象呈上升趋势,用户对计算机的信任度逐渐降低。无论是从客户体验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角度,都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漏洞的检测。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是其主要形式,文章重点分析这两种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安全漏洞及其产生原因

目前,计算机容易受到来至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安全漏洞较大。其攻击形式主要表现为电子邮件攻击、黑客攻击和病毒攻击。电子邮件是目前网络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攻击者利用这一点发送垃圾邮件盗取客户信息,造成网络运行缓慢甚至瘫痪。另外,操作不当也将导致系统受到病毒的侵袭,病毒具有发现难、破坏性强等特点,给客户带来极大的损失。来自黑客的攻击是计算机安全隐患的又一类型。由于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因此导致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使用。造成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的原因众多,网络协议自身存在安全漏洞,安全系数不高、系统程序存在安全漏洞,主要来自于编程人员的疏忽和错误。未设置访问权限,导致信息丢失。计算机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两种。

二、计算机安群漏洞检测技术应用

(一)静态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静态检测技术以源代码为辅助工具,通过对源代码、边界条件和跳转条件的分析查找目标代码中的不稳定因素。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源代码逐渐增多,静态检测技术采用工具代替手工部检测,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全面等特点。通过不同的条件设置,静态检测技术实现了对代码的全面扫描,从而确保了系统漏洞的减少。源代码是静态检测技术的核心,且检测过程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对目标代码进行分析、处理。也就是说,静态检测技术对源代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必须建立源代码数据库才能确保其应用,从而实现系统漏洞的修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漏洞种类众多,检测技术特征库也应不断更新,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另外,静态检测技术以规则检查为手段,对程序的编制规则进行检测。规则检查将其规则以特定语法描述,通过程序行为对比来完成检测。类型推导通则过推导程序中变量与函数类型,来确保变量和函数的访问规则符合需求。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控制流无关分析,但对于控制流相关的特征则应选择类型限定词与子类型的概念来确保源语言类型系统的扩展。静态漏洞检测对源代码的过分依赖导致其检测结果存在漏报或误报现象,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更为安全的静态检测方法,即对计算机运行数据实施实时跟踪的检测方式,该方式确保了检测的准确性。具有多个安全属性,拓展了漏洞状态模型的状态空间,设定多个安全属性,因此对于计算机安全属性的判断更准确,检测方式也更高效,减少误报和漏报现象。

(二)动态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静态系统对源代码的依赖性,在实际检测中,还可应用动态检测技术。该技术利用非标准输入数据的构造,调试计算机运行软件系统,基于系统功能或者数据流向,排除系统中存在的异常现象,检测其存在漏洞。因此这一技术通常将输入接口或运行环境人手。与静态检测相比,动态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由于计算机系统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与流程均存在差异,因此动态检测的检测效率低下。另外,动态检测只能测试漏洞的范围,而无法准确的认定。为此,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二进制文件反编译,获得伪源代码,获取虚拟执行环境VM,利用VM对系统寄存器的运行状态进行考察及执行状态,通过记录VM中虚拟内存每条指令访存地址,最后统计计算出每条访存指令实际的访问变量地址,解决了变量精确识别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中,动态检测技术还可实现全系统模拟器动态执行环境,其原理是通过数据输入的追踪来检测系统漏洞。与源代码不同,这一技术则主要针对可执行代码,通过构建全系统模拟器来进行漏洞检测,并转换系统可执行代码,实现对原指令的追踪和分析。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动态检测码覆盖率问题,从而扩大了检测范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动态检测技术分为非执行栈技术、非执行堆与数据技术和内存映射技术。

1.非执行栈技术。基于栈技术的网络攻击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在于黑客等攻击者向栈中发送了恶意代码,导致存储在栈中的信息和数据被恶意改写。栈攻击技术全面,这也是其对网络系统造成较大威胁的原因。为防范这一恶意软件,就是采取非执行栈技术控制栈的执行代码涉入。其主要原理是禁止系统执行恶意代码,从而有效防止恶意攻击。非执行栈技术只有在操作系统层进行中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其影响系统自身性能。一旦系统同时存在栈溢出漏洞和堆溢出漏洞时,容易出现差错。解决这一问题可在操作系统内引入一个微小的改变,将栈页标记为不可执行,从而使其执行堆中的代码,而非栈中的代码。

2.非执行堆与数据技术。非执行堆技术的提出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于非执行堆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相关行业对这一技术的认可,其原理与非执行栈技术相似,以控制恶意代码的执行为控制数据技术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用并不广泛,将其与非执行栈技术相结合是提高其漏洞检测效率的关键。有试验显示,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控制恶意代码执行,使其完全失去执行机会。基于技术的难度,此技术较非执行栈付出更多的代价。如能控制或者降低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该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内存映射技术。来自网络的攻击还包括通过使用以NULL结尾的字符串实现内存覆盖,以达到攻击的目的。映射代码页可有效控制NULL结尾的字符串向最低内存区跳转。另外一方面,一些攻击者还通过猜测地址的方式获取用户信息,内存随机映射使得同一页面获得不同的代码,使攻击者无法猜测。尤其是计算机缓存信息漏洞,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旦攻击者通过一定的程序植入可修改这些具有规律性的数据,从而导致系统故障甚至瘫痪。内存映射技术在不注入新代码的基础上,可有效防止数据修改,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低端内存空间不足对除代码页映射到低端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内存映射技术只能对那些高端地址或者固定地址造成影响,并且对性能基本无影响,但在实际运行中,此类程序并不多。只有在程序加载过程中工作。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检测防护方案

基于计算机安全漏洞的大量存在,还应充分利用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发现系统安全漏洞,并实施必要的检测方案。其中,主动测试方法应用广泛,通过测试程序的攻击来发现系统漏洞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针对性,具体操作时可对目标主机的端口进行扫描,从而获得开放的端口,基于其提供的服务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漏洞。计算机网络为检测者提供了漏洞库,从而通过查找迅速确定系统漏洞的来源以及产生原因,向目标主机端口输送具有漏洞检测码的数据包,根据计算机主机的反应来确定系统是否存在漏洞,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其防护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送含特征码的检测数据包。特征码发射是漏洞查找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从漏洞特征库中查找相应的特征码,构造数据包并在确保主机在线的前提下将其发送。该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控制空扫描以及检测数据目的端口的确定。值得一提的是,检测过程中如果主机处于离线状态或者计算机对应端口未开放,则无需数据检测,这样可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二)建立漏洞特征库的建立。计算机系统具有庞大的存储功能,在计算机安全漏洞检测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存储功能,建立漏洞特征库,记录全部包含安全漏洞的特征码,在实际检测中最终操作是针对网络数据包的操作,因此安全漏洞特征码要以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为主。同时,漏洞特征库的建立还可提高漏洞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节省检测和修复时间。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漏洞具有多样性特征,取漏洞的特征码对其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