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碳经济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08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2-02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为了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才能使经济体系的“碳足迹 ”接近或等于零。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GDP) ,要求人们创新核心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产业结构和制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实际上,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其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被正式提出来的。该文件提出了要在英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其具体要求是在2050年使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的基础上减少60%。“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认可,低碳经济这个理念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低碳经济是对碳经济的超越,提出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气候变化和环境损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07年报告》( IPCC) ,人类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第三,现有的碳经济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第四,碳经济限制了市场、政策、体制功能的发挥。第五,新能源的使用成为大趋势 。

二、生态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被认为是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其分别在1965年和1966年先后发表了《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篇文章,首次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系统阐述了地球容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的思想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的诞生。

三、循环经济

受鲍尔丁的启发,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的术语。1994年9月德国政府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于1996年10月开始实施,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就发展循环经济立法。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循环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两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并被广泛使用。国内最早的循环经济定义为: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先后在全国推动了大批包括区域、行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

四、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首先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在其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的蓝图》中被提出来的,他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包括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GDP、绿色核算、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资本、绿色网络等。绿色经济的发展既是对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层次改革,又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几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五、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上述几种类似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充斥在媒体和大众的视野,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实,它们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支撑低碳经济、通向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是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脉相承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我们来说,辨析这些概念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响应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或者低碳经济,重要的是认清楚这些经济模式的目标,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的转变来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 袁丽静.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6):157-160.

[3] 赵惊涛.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32-138.

Analysi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other similar concept

ZHOU Dong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2)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3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7

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虽然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何为低碳经济,如何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高碳排放经济走向低碳经济形态,需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影响要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寻找一条低碳发展之路,以便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全球减排行动。

1 低碳经济概念及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1]中就曾出现,但其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其在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3]。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日本要打造成为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美国也在2007年7月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包括“低碳经济法案”的法律草案。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1.1 低碳经济概念辨识

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 有明确共识。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4]:“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庄贵阳利用碳排放弹性作为脱钩指标,分析了全球20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大 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收入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特征,指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6] ,“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 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英国外交部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战略方案基金”(Strategic Programme Fund,先前称之 为“环球机遇基金”)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全球经济的低碳高增长(Low CarbonHigh Gro wth)[7]。

实际上,上述概念都部分地把握到了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即“低碳排放”和“阶段性特征”,并且都指出了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等。但是,上述概念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低碳”排放的含义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未作具体深入的阐释;另一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未作深入剖析。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排放所产出的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human development)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居民健康与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human dimensions)上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一概念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对于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其解决途径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等手段提高碳生产力。这一概念并未刻意区分绝对或相对的低碳排放,但是,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不改变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一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

付加锋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1.2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decarbonization)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由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采取节能措施,碳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根据前述概念解析,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中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如下所示:LCE=f(E,R,T,C)。

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水平,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1.2.1 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累积效应能够在两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导致的低碳技术进步;二是对经济资本存量累积的需要大大减小,可以将较多的能源消耗用于服务业,提升国民的消费水平。尽管各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所差异,但是就发展阶段而言,不外乎是由消费和生产两种因素决定的。简言之,发达国家主要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型社会所带动的碳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的资本存量累积的碳排放。

因此,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由于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使得各国在走向低碳经济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政策措施、路径选择和减排成本也会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人文发展的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必须实现低碳转型和人文发展的双重目标,这必将增加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转型的难度。

1.2.2 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涉及广泛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和技术资源等等,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中,与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低碳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及核能等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能够提供碳汇的森林资源、湿地、农田等等。此外,还应当包括能够调节大气和水文循环、影响人居环境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是否宜居,会影响到居民衣食住行及社会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1.2.3 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技术进步能够从不同角度推动低碳化的进程,包括:能源效率、低碳技术发展水平(如碳捕获技术等)、管理效率、能源结构等。一般所说的低碳技术主要针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重点能耗部门,既包括对现有技术的应用,近期可商业化的技术,也包括远期可能应用的技术。例如,从现阶段来看,能源部门的低碳技术涉及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此外,碳捕获技术(CCS)也被认为是实现技术蛙跳效应,促进发展和减排目标协同实现的一个捷径。

1.2.4 消费模式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研究表明,由于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了3万美元,在消费排放上却存在较大差距。以家庭部门的交通排放为例,由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美国家庭人均出行排放约4t左右,是其它国家的2倍[8]。此外,全球化导致的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分离,使得一国真实的消费排放被国际贸易中的转移排放问题所掩盖[9]。假定各国碳排放强度相同,则一国消费的对外依赖度越高,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也越多。因此,从消费侧而非生产侧角度,探讨一国国民实际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有助于采取更加公平的视角从源头上推动低碳发展。

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选取方法与原则

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概述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低碳经济深化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为了建立一套普遍被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尽可能要相互独立,并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目前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这种方法常见于时下比较流行的各种排名;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这种方法如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在国际上,还有一种是以是否实施了某些政策或技术为评价体系,如英国碳基金(UK Carbon Trust)为几个试点城市所做的指标体系。本文拟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力争集合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2.2 评价指标体系功能

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2.3 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DSR框架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被广泛用来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参照UNCSD第三次修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0],构建指标体系需考虑以下原则:①指标简洁,有代表性;②指标可得性,各国(经济体)之间具有可比性;③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④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的相容性。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和指标构建原则,对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应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①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向高产出、低污染、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导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②低碳发展状态:对一国(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综合度量,能够界定该国在某一时期所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碳排放、碳生产力水平、低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等;③低碳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响应: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低碳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如征收碳税和排污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以评价一国(经济体)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与不足,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路径;或者设定未来某一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成本。

3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达到了低碳经济,除了发展阶段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还要考察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促进低碳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见表1)。

表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Tab.1 Index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目标层Target level准则层First level index序号No.指标层Sublevel index计算说明Calculation explanation指标方向Direction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产出指标(1)碳生产力GDP/碳排放量+(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投入量/能源产出量+低碳消费指标(3)居民消费碳排放碳排放量/居民消费支出-(4)政府消费碳排放碳排放量/政府消费支出-低碳资源指标(5)零碳能源比重零碳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6)能源碳排放系数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7)碳汇密度碳汇量/面积+低碳政策指标(8)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有或无+(9)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有或无+(10)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程度普及程度%+(11)环保节能标准执行率执行程度%+(12)碳税政策有或无+低碳环境指标(13)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废弃物碳排放量/废弃物产生量-(14)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处理率%+

第一层目标层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则由低碳产出指 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政策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低碳产出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消费指标表征消费模式、低碳资源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低碳政策指标表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低碳环境指标表征降低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第三层指标层在上述五个方面下设若干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然而,评价低碳经济水平要具有可持续性,避免由于经济波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对某一年度指标值的影响。即便某一指标距低碳经济水平尚有差距,但也要考察每一年的演进方向。

3.1 指标解释

3.1.1 低碳产出指标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指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为突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可对碳生产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产业结构系数修正。并且,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此外,由于与经济结构相关联,碳生产力指标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资产积累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障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能源系统流程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等的重要指标。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意味着以较少的一次能源投入生产较高的二次能源产出,这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3.1.2 低碳消费指标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侧来衡量一国(或经济体)的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可作为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前者指居民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能够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后者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包括居民住户)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免费或较低价格服务的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能够反映政府部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这两个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的比值加以核算。

3.1.3 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经济体)的能源结构、能源含碳强度和碳汇水平情况,包含三个核心指标,即零碳能源比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碳汇密度。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能源;考虑到化石能源是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能源来源,为了比较化石能源利用结构差异,选取碳能源排放系数(由能源结构加权平均计算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碳汇密度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指标可采用单位面积碳汇量表达。

3.1.4 低碳政策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认真审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将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模式的改变、发挥碳汇潜力等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上述途径均离不开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的推动。因此,是否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如何,环保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征收碳税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3.1.5 低碳环境指标发展低碳经济,以环境优化经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工作。国内外研究表明[11-12],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成效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是互赢的。因此,环境质量改善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和“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低碳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前者反映了废弃物总的产生量与废弃物处置所产生的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后者反映了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水平,这一指标可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三废处理指数。

3.2 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目前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低碳发展水平,这一方法无法定量评价多个区域(或经济体)的等级次序;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加权,并综合合成,形成发展程度的综合得分,以区分多个区域(或经济体)的等级次序,同时,这一方法也可对单项指标进行判定,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文对第二种方法加以说明,并力图减少主观误差,以便对多区域(或经济体)等级评价提供判定依据。

3.2.1 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指标数值和方向不同,必须进行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否则将会导致对低碳经济评价的不合理性。

逆向指标采用倒数变换法进行正向化处理(1),通过数值处理就能体现出指标的数值越大,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x=1/x(1)

其中,x′为逆向指标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

对于指标的量纲处理,采用归一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式2)。

x=x-xminx-xmax(2)

其中,x为归一化后的指标数值,x为所有(含正向化处理后)指标数值,xmin和xmax分别为该指标区域各评价个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科学合理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整个方法的核心环节。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专家咨询法(Delphi)、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AHP)、秩和比法、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但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13]。其中,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基于此,本文推荐使用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的组合方法确定指标权重[14],即层次分析(或专家咨询)与数据包络分析的组合方法。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而数据包络分析又完全依赖于客观数据,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使权重更为合理。这种组合方法如式3所示,式中wi为第i项指标总权重,wAHPi为AHP方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权重,wDEAi为DEA方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权重,λ为主观偏好系数,(1-λ)为客观偏好系数,其中λ取[0,1],其值由决策者根据偏好给出。

wi=λwAHPi+(1-λ)wDEAi(3)

3.2.3 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式4),式中S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wi相应指标权重。

S=∑xiwi(4)

3.2.4 发展潜力等级划分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不同区域(或经济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为合理指导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等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由于统计数据欠缺、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的严重不一,使得难以对低碳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有效地分组定级。随着对低碳经济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一工作也必将会逐步展开。

4 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达到低碳水平,因此,上述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在推动我国低碳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今后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nn P Kinzig,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 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8,8(3): 183-208.

[2]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R]. London: TSO, 2003.

[3]Stern Nicolars.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 低碳经济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Overview on Low Carbon Economy[M ].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5]庄贵阳.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Road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M].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6]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 北京:2008:12.[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 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for China[R]. Beijing:2008,12].

[7]British Embassy Beijing. ukinchina.fco.gov.uk/zh/workingwith china/spf/.

[8]OECD/IEA. Worldwide Trends in Energy Use and EfficiencyKey Insights from IEA Indicator Analysis[R]. OECD/IEA ,2008.

[9]陈迎,潘家华,谢来辉.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 2008,7: 11-25.[Chen Ying, Pan Jiahua, Xie Laihui. Energy and Policies Embodi ed on Trade[J]. Economy Study, 2008,7:11-25.]

[10]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 冰川冻土,2002,24(4):344-350.[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Xu Zhongmin. Review of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es for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 344-350.]

[11]J C Bollen,C J Brink,et al. Cobenefits of Climate Policy[R]. Netherlan ds:PBL,2009.

[12]胡涛,田春秀,李丽平. 协同效应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J]. 环境保护,2004,( 9):56-58.[Hu Tao, Tian Chunxiu, Li Liping. Influence of Cobenefit on Policy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4,(9):56-58.]

[13]倪少凯. 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 华南预防医学, 2002,(6):23.[NiShaokai. Methodogy Comparity of Indicator's Weight[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6,(6):23.]

[14]陈涛. 基于AHP与DEA的组合方法确定指标权重[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7(23):6143-6145.[Chen Tao. Determining Weight Based on AHP and DEA[J]. Science Tec 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07,7(23):6143-6145.]

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w Carbon Economy

FU Jiafeng1 ZHUANG Guiyang2 GAO Qingxian1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3)

靖港,位于望城县西北的湘江西岸,古沩水与湘江的汇合处,南距长沙市城区25km。在“南船北马”的中国古代交通时代,靖港即为古湘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长沙城最大的外港。而这些都为古镇当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的优越交通条件。再加上其以湘江为轴带的经济腹地十分广阔富饶因此当时也得到“小汉口”的美誉,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古镇旅游的重视程度和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靖港古镇及其特色古镇群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前景广阔。2008年9月更是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在低碳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坐拥如此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靖港古镇也正在经历着一个朝着低碳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首次提出于2003年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低碳旅游得益于其独有的行业优势一直走在低碳发展转型的前沿,是一种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二、国内外古镇低碳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古镇的低碳化旅游发展虽然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但从国内外古镇的一些积极的转型尝试中依然能总结出一些不错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1.政府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政府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即政府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政府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并动员多方部门,利用多方资源,来实现低碳旅游更快、更好发展。如今,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低碳环保问题,如美国政府相继颁布《清洁空气法》、《低碳经济法案》等来为低碳旅游提供立法保障,英国政府公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将二氧化碳的减排指标落实到各个领域等,而我国许多旅游景区在进行低碳旅游发展时,政府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具体的成功案例有:

周庄

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总体规划下,当地政府一直坚持古镇保护与开发并举。在古镇保护委员会的主导下,周庄实现了“三线入地”,即将电线、电话线和电视天线埋到地下,并使污水处理工程基本运行;政府相关部门还控制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进入景区,大量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人力车、手摇船等交通工具,并设计规划了徒步游、自行车游等低碳出行路线,开发了水上特色体验游等一批低碳旅游产品;相关部门还回绝了从上海转移出来的一批高耗能、高效益项目的落户要求,从而维护了周庄低碳旅游的发展。

2. 旅游者和居民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在此发展模式中,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核心,旅游者和居民有着强烈的低碳环保理念,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会选择能产生更少二氧化碳的旅行方式,当地居民自觉减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来,从而直接地推动了旅游地的低碳旅游的发展,如在意大利,“低碳生活”已深入人心,当地居民非常注重节电、节气等,具体案例有:

意大利丽晖谷

丽晖谷不大,当地居民也只有4900人,但是它自有一番韵味。作为宏伟的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镇,它不仅是滑雪、滑冰等冬季运动的最佳场所,还有着极富盛名的自然人文风光。当地在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低碳旅游者本身,通过积极宣传低碳理念和鼓励游客和居民自觉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的方式,并采取在居民社区中推行碳汇机制,有效减轻景区运营过程中碳排放的压力。

3.企业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此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在低碳旅游发展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发展模式中,企业会具有更环保的经营理念,在对景区的开发利用中,会更注重对景区的保护,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先进的低碳设施,提供低碳性、环保型旅游产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等。将企业的利益与古镇的低碳发展紧密相连。

凤凰古城

凤凰县在刚开始发展旅游业是政府主导的,然而,凤凰县当时是部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文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并且,在官办经营中,也没有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凤凰县政府将8个景点经营权转让给黄龙洞公司50年,黄龙洞公司入驻凤凰县之后本着“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投资大量资金,采取了修复城墙、消防、防雷防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并且,黄龙洞公司对古城的卫生工作实现了公司化管理,设置和古城风格相称的垃圾桶,在山地上种植树木,增加绿化带,这种种做法,既提升了古城的环境,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居民的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古城低碳旅游业的发展。

4.技术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科学技术,要实现古镇旅游业的循环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托于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比如说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量的交通工具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使低碳旅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具体来讲:

滕头村

滕头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其依托科学技术,积极构建低碳系统。道路上采用的是‘风光能’环保路灯,地上地下没有架铺一根电线,均靠风力发电和太阳能蓄电池来提供能源;污水处理采用的是先进的人工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它利用模块中基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态三者协同作用,达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并且实现了节能、节水、节地的目的。

三、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自然环境方面

(1)低碳旅游有利于古镇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我国旅游展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逐渐显现。发展低碳旅游,可以有效地形成古镇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防止出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现象。低碳旅游还可以从衣、食、住、行、娱、游、购等行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入手,倡导清洁生产、节约消费,使古镇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在消费行为上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使古镇景区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靖港古镇的整体风貌虽然并未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但是粗放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确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当前来古镇旅游的游客人数较多时,同时却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小的压力,严重威胁着原本脆弱的靖港古镇景区生态。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从而减少传统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生态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2)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的微观表现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全球变暖更是引起了诸多关注。而根据研究发现,目前旅游业要对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承担 4%-6%的,其中 32%来自公路交通;40%来自航空交通;21%来自旅店。而我国传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减少二氧化碳在旅游行业的产生与排放,实现低碳化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现在也有不少古镇型的旅游业配合国家的战略,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旅游营销等各个领域积极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使之旅游产业发展达到“低碳化”。靖港古镇旅游业发展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趋势,作为古镇型旅游景点之一,与其他古镇型旅游景点一同承担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一部分“低碳责任”,这对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人文经济方面

(1)能够充分发挥古镇的人文资源优势

靖港古镇低碳旅游景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现古镇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让景区居民,旅游者亲身体会到低碳生活,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为建造低碳社区、低碳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低碳城市的创建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却又是个庞大的工程,且放眼全世界尚无成功的案例。不过创建古镇低碳旅游景区可操作性强,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世界各地已有成功的先例。由此打造古镇低碳旅游景区来为创建低碳城市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2) 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古镇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低碳旅游是古镇旅游转型最佳的切入点和契机。将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消耗、低排放”融入到古镇发展中,使古镇旅游产业功能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复合的社会功能而转变,促进旅游经济从简单的经济效应向多元化的综合效益转型升级,也促使其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靖港古镇的旅游文化产业暂处于较为低端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商铺以家庭作坊型经营为主。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可以使这种生产模式得到转变,开创出更多的商机,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古镇的可持续性发展

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从旅游资源的开采方面,否定了竭泽而渔的做法,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发展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地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既满足了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完美地体系了古镇低碳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给靖港古镇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到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是非常紧急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符合当今发展的诸多趋势

(1)我国各类产业都在积极地进行转型升级,旅游业也是其中之一。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各种产业都在进行的尝试。而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积极地顺应了这样的趋势。

(2)当今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达到与环境的和谐,进而做到可持续性,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政府也是非常注重产业的可持续性,也曾多次颁布相关的政策文件。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积极地响应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

2.靖港古镇在低碳旅游的开发上具有诸多优势

(1)靖港古镇历史悠久,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而且还有诸多保存较好的人文资源景观,至今仍保存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镇格局,它们与古民居、古作坊、古商铺、古码头、古驿站、古桥、古井等共同构成了靖港古韵悠悠的古镇风貌.若将其人文景观作为低碳旅游转型的重点方向,则不仅会降低其相对开发成本,对低碳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我国正积极地研究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靖港古镇临近湖南省省会长沙市,隶属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区。若靖港古镇大力发展“低碳旅游”,这样即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干政府部分在政策上的倾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国内外已经有诸多古镇型景区成功地将“低碳旅游”付诸实践,靖港古镇可以借鉴并吸取其“低碳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更快更好地发展“低碳旅游”。

五、基于低碳经济角度对靖港古镇发展和转型提出建议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问题

(1)树立低碳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古镇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促进,在积极营造低碳发展的氛围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扩展到政府部门,景区管理者,游客,当地居民这四大低碳旅游核心利益主体当中。古镇旅游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低碳理念下各方低碳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推进古镇旅游低碳化的根本动力,靖港古镇的低碳旅游业发展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倡导低碳行为,鼓励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的核心任务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因此古镇旅游在低碳化的进程中要始终把握其核心任务,并紧紧抓住旅游生产低碳和旅游消费低碳两个发展基本点,最大程度的推进“食,住,行,娱,游,购”等旅游核心环节的低碳化改革,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尽可能的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加速人们的行为转变。同时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利用资本的力量大力发展低碳环保技术,淘汰古镇的落后产能,促进古镇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重点

(1)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做好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布局,有效避免无序化的旅游发展对靖港未来经济产业所造成的冲击,最终实现古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局面。

(2)制定政策措施吸纳其他古镇低碳发展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台适当的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理论;形成一套以景区内部旅游主体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驱动机制和以政府主导的外部动力机制循环促进的,多元的,完整的古镇低碳化旅游发展动力系统。

(3)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具有一定投资实力,并且对于靖港的低碳旅游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落户。针对某些低碳旅游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地方政府应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优势,联合有关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低碳融资方面的探索,如在相关企业低碳旅游项目贷款方面给与适当倾斜,鼓励旅游开发企业发行以未来景区低碳旅游收入为担保的“绿色债券”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4)把握特色产业,发展和鼓励例如油纸伞,布鞋生产加工等具有靖港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地方特色是吸引游客及地方形象定位的关键因素。从实地调研及走访的方式我们发现,镇上一些建筑、小吃和民间手工艺品与其他古镇大同小异,而本身的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在同类竞争色表现不明显.事实上相对于那些旅游特色不鲜明,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一些具有靖港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显然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5)完善接待设施,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由于地方特色不明显,且当地接待设施不完善,游客在靖港古镇停留的时间较短,大多数的游客行程为一日游。在靖港,街道狭长,但路边没有供游客休息的长椅等设备,也没有休闲性的交通设备如脚踏车或电瓶车等;其次,靖港旅游产品仍是观光类的初级旅游产品,缺乏体验式和互动型的活动类产品。而游客在这里不应该只能看到“静态的”靖港,对古镇古人的风俗只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没有“参与”其中乐趣,因此开发多层次的低碳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6)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提升景区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碳旅游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广泛提起的领域,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必定会出现相当数量的人才需求,靖港景区的低碳化转型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六、小结

尽管靖港古镇在进行低碳化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在环境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汲取国内外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真正适合靖港的发展转型之路,才是实现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罗维.湖南望城靖港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9-13

[2] 覃业银.都市特色古镇休闲旅游开发研究――以长沙靖港古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2):33-36

[3] 马勇,刘军. 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 106-110

[4] 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 生态经济,2009 (11): 100-102

[5]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 17-21

[6] 杨军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2011 (6): 112-115

[7] 石培华,吴普. 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 地理学报,2011(2).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4)

1.发现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在2009年12月召开,把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保这些概念逐渐带入人们的视线,那么他们的概念是相同的吗,还是互相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异呢?

2.概念追溯

2.1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环境问题跟可持续发展概念有着明确联系,在1980年的时候第一次明确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所出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可持续发展”被作为正式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由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所主持。

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解释为五方面:①发展作为其首要核心,因为作为物质基础的生态危机的解决只有发展才能做到;②环境与发展两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也正是要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和谐共存;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不再遵循传统发展方式,抛弃以前三高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生产以及消费观念,完全的来利用资源和能源本身的财富;④另外从伦理的角度加入了代际公平的理念,要承担对子孙的责任,发展不能超出环境的承受。⑤可持续发展观还有代内公平原则。

2.2低碳及经济

低碳(low carbon)的概念是排放较低的温室气体,针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大背景所提出。虽然在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Ahrrenius曾经揭示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最终会致使全球变暖,不过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科学家们渐渐了解和研究透彻了地球的大气系统,逐渐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重视。于是逐渐的在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同世界气象组织(WMO)之间诞生了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会议(IPCC),于1990年了第一份确认气候变化科学依据的评估报告。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通过,该决定旨在抑制全球变暖限制发达国家对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量。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举行的会议即第15次缔约方会议,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在一片吵嚷声中,会议并未有实质性的谈判成果产生,不过却使得全社会开始不断关注和热议气候问题以及碳减排。

因为“低碳”的不断出现,研究方面也衍生出很多新的名词,其中最普遍出现的就是低碳经济、碳源、碳排放量计算、CO2捕集和封存、碳汇等等。而且这些概念也正被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生活方式等等,变得几乎所有可能的词汇都跟低碳扯上关系。不过关于低碳到底能走多远在我们生活中延伸多久,实际上如今的低碳还只是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别的能源消耗以及CO2减排,虽然还不足够大到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过却还是出现挤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概念的大趋向。

3.概念辨析

可持续发展、生态、低碳是有着相互联系又相互辩证的概念关系。

3.1首先是时间不同使用的频率不同

研究概念产生的历史和来源不难看出,“生态及生态建筑”是比可持续发展产生更早的一个概念,因为生态学的旺盛而在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应用。又因为环境和能源危机的逐渐逼近,70年代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人们所逐渐接受,其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1987年,而在之后的90年代可谓无比盛行,绿色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比比较官方又带着些政治色彩,绿色在民间比较常被使用。而“低碳”是其中最有政治色彩的,不过这也得益于推动者政府首脑,并在2009年最终代替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成为频率最高的词汇。总的这么概念其实都是一个绿色文明。绿色文明也就是要在地球上建立一种人类理智生存的模式,而不是单纯的用物质扩张和技术进步来对自然进行统治。基于新价值观念,所以人类生活方式进行重建,也就是根本转变消费和生活方式,合理处理物质欲望,尊重和对自然界所有资源的文明利用,这是绿色文明的核心所在。

3.2应用的范畴不同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过在建筑领域却是与人类的住区研究相结合,“可持续发展”一词的确是在住区层面应用广泛,如Sustainable Community。而跟“可持续发展”相比,“低碳”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政治化的词汇,当然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首先出现的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社区,逐渐到现在的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几乎各个领域都有着一些以“低碳”作为定语的新词,看来低碳已经深入到人类的生活。

3.3研究的重点不同

从这些词汇的来源和定义就不难看出,它们在各自领域的着重点不同。“生态建筑”所探讨的是如何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运用生态学远离和生态喜用、进化等概念研究城市发展的演变。两者之中,低碳所强调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要完成的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围绕碳减排发展出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延伸出的新观念。而可持续发展其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发展,是在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对环境进行破坏。另一种叫做“绿色”的概念则是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它是把环境的关注摆在首位,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这也就是意味着要做到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4.结语

即使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这些词汇的关注点不同,但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却很紧密,因为它们都是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统一目的是把维护人类生存、减少能源消耗作为最终的终极目标,其实这在根本上关注着人类和地球生死存亡的大事。总之,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探讨也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让人类在享受舒服生活的同时,不会对未来和自然界,造成隐患的危害,也不能是消极的对后代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还和谐的进行发展以及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和生活模式。(河北省沧州市环境监测站;河北;沧州;061001)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5)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两者的联系、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08-01

1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定义

(1)生态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旅游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之后二十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

世界旅游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他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国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20世纪末,为了保护地球,追求健康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借助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开展绿色旅游,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定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2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辨析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相同点。具有相同的理念。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利用生态技术,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以低碳经济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生态旅游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具体来看,从定义上来说,生态旅游重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而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从内涵上来说,因为定义的理论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内涵广泛,范围很大,而低碳旅游包含于生态旅游之中,是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途径;从本质理念上来说,生态旅游一方面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提醒游客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为前提,使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目标上来说,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性,而低碳旅游是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低碳经济;从旅游者类型来说,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兼顾环境保护的客源群,而低碳旅游选择碳排放量最低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从活动特点上来说,生态旅游以享受为主,环保为辅,而低碳旅游以消耗最少量“碳”为准则。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最后,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 结 论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从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保持景区的原生态,旅游者的观念必须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一种融入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低碳旅游则更注重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量,从而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从生态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赢利不是首要目的,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概念”和“内涵”;而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理念出发,以实现低碳经济为目标,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带着低碳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以降低碳排放量为首要目标,是生态旅游的概念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7)

二、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能源更新的一个需求,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所以其内在实质就是利用效率同时创建新的能源的结构,追求低碳经济的绿色的GDP,主要在于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传统财务管理的活动只是考虑融资,筹资,运营等,没有考虑到碳排放这一因素,没有考虑到经济环保的问题。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新旧的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效率,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碳排放,能源消耗、环保等的问题。

2.低碳经济下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根本没有考虑环保的要求,同时低碳经济也是财务管理的需要。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地球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并非企业的成本因素,对于环保的投入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竞争力。在这一理论的约束,“理性”企业财务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服务,没有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统一的整体成本效益,容易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企业行为。(2)低碳经济对绿色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英国在2003年就开始有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所以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念,同时很多的发达国家也开始纷纷附和,都是为了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了全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的经济模式。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将生态成本和资本加入到财务体系中来,这么才能有效的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的概念可以进入到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决策。当前欧盟已经最先建立好了一个碳排放的体系,可以监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一个完善的检测系统。可以说,在未来世界各国也将陆续开展低碳环保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进步,难以计量碳排放的成本,也难以开展低碳投融资决策,因此,需要开发新的财务管理模型以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改革现状

1.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思想不够高

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文化层次都不是很高,博,硕士学位罕见,基本企业的会计人员是本科,专科或其他,这种情况势必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这也为实现了绿色环保的会计基础财务管理设置了障碍。目前我国的绿色会计还没有执行和落实,这对于绿色财务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方面显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唉,低碳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首先,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来说,技术创新需要很多的资本的投入才可以进行,但是我国的低碳的项目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临时的资金的贷款,或者是国际组织的捐款,显然资金严重缺乏,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其次就是金融机构支持低碳项目所作的贡献是不够的,很多的银行不支持低碳的贷款或者项目的融资,就算贷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所以没有办法满足低碳经济的需要,没有办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资金的研发需求。最后,我国在鼓励低碳经济的做法上面还远远不够。虽然出台了相关的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但是显然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实施。

3.政府的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够

政府作为最大的监督者,需要对那些对于环境破坏较大的使用紫环以及消耗资源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可以让其企业在立项之前就通过政府的监督,环境监测和评估,同时生产过程中一些项目需要受到监督,这是非常必要的。政府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环境数据,根据对企业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损害加以管制或处罚的状态显然很难以满足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需求。然而,受限于政府部门本身的能力,由企业政提供的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导致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产生对环境污染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于轻微的污染环境的企业无能为力,无法得到政府有效监控的结果。此外,现有的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惩罚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从而导致企业的法律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压力。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市场经济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所以在促进市场的竞争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都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对于自然资源的孤独消耗的话,那么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我们的未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这一概念违背了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作为“理性人”在一个更大的概率上企业会选择放弃的绿色投资和融资,从而干扰低碳经济,“市场失灵”就出现了。(1)建立绿色财务管理的制度环境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方法以及财政和金融工具多种方法鼓励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投资,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管理。政府需要完善低碳经济的会计制度,适用低碳经济下的成本的概念,设置一些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指标等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创造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文化。当前,虽然环保的概念已经被很多中国人接受,但是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一直沿用,导致了人民对于财务管理的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财务管理文化不会突然改变,所以导致了低碳经济的意识还是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的工作。(2)加强低碳经济下的法制建设首先,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的建立也非常重要的。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而且还存在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和司法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处罚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重污染的处罚也很轻,轻视环境污染防治问题;执法不严的问题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善中国的环保法律体系,使法律真正发挥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巨大威慑作用。其次,加对于绿色税收的征收需要建立法律依据。很多的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了这一做法,很显然,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通过建立中国低碳化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3)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政府需要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发挥指引以及适当的监督的作用。通过政府可以引导企业转变意识,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引导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经济的合作。我国还需要加大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的环境的法律,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同时当前对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很多时候由于环境方面的指标没过关,导致了出口不了的情况。这也是由于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概念还没有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原因。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低碳和低碳会计制度审计和监督机制。我国在环保立法和执法明显滞后的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适应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差,处罚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细化这些法规。例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如果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法规就从重处罚等措施。制定一些促进环境保护的优惠的政策,这样企业才更加愿意促进整个绿色企业的发展,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就是势在必行。对绿色企业实行奖励制度,增强绿色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在税务方面,对于那些绿色财务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的制度,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给其信贷支持,最大限度的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程度的统一化发展。

2.企业层面

(1)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满足低碳经济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绿色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需要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的大趋势,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摒弃传统的不考虑环境保护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参与绿色项目跨越绿色金融管理公司的理念被传播到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具体经营业务。(2)发展适应低碳财务管理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不仅影响了公司的财务,会计等模块,并与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企业各方面以及财务管理的实施和协调,以满足低碳经济和绿色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条件充分的前提应该可以实现全员全程绿色财务管理和绿色运营管理。(3)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文化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价值观的目的。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他们充分认识保护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和环保管理意识,低碳意识和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8)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0)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re beginning to reach ou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oad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tion, low carbon as a kind of idea has begun to permeate every aspect. This article is combing through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y of the low carb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ow 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low carbon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y.

Keywords:Low carbon community;low carbon idea;pla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97-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长,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景下,“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低碳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建设中倡导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经济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养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它不能仅仅简单地界定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它需要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处优秀的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资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尽量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办公、休闲、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概念,其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规划建设会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基本概念

2.1 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科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从此以后,社区才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是与它所处的地域休戚相关,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它标志着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社区开始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大家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2.2关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的。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建筑,生产、交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人类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所顾忌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倡导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社区发展,使城市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迈进。

2.3低碳社区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达尔文的生物竞争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区中,提出了生态社区的概念。此后社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由邻里构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逐渐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间的限制,发展成为涵盖了传统地域空间、生活空间、职业空间甚至虚拟空间的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强调社区是人与人聚集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关系。

不同空间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区对构建低碳社区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在低碳社区中有以下四种形式: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指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合中的扩展,具体说来涵盖企业组织和办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传统社区所讨论的范畴,具体包括区域、城市、居住区等;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形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等;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形式,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虚拟空间中活动空间的扩展,这类社区没有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比如网络社区、微博等。总之,构建低碳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区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碳排放的目的。

3 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的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性质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载体,可见社区是城市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多种综合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支持低碳经济建设。

4 低碳社区的规划策略途径

4.1 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区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要重视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社区能耗。社区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当地地域气候有关。在寒冷的地域,传统建筑物成院落围合,以利于保温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见图1)。而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建筑物结构以板式较多,其有利于通风采光。住宅规范有一定的恒湿标准,其建筑外形也尽量规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调费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积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湿热地区的群体建筑组合中,为了引进自然风,东南面需要尽量开敞,而西北面则封闭一些较好;长条的建筑类型,中间部位需要开口或者首层架空等。

4.2 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

1)完善日照环境。在总体布局中,首先应满足规划对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社区日照环境进行测算,调整优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日照环境(见图2)。每户朝南的房间都可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既可以保证享受充足的阳关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此外根据社区室外日照情况合理布局绿化植物和公共空间,使人活动的空间和植物生长的环境获得更充足的条件。

2)太阳能的利用。规划主要从太阳能路灯设计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这两方面来体现对太阳能的利用:a.社区公共照明规划应尽量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其中包括景观与庭院照明、小区步行道与车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同时要确保太阳能热水器的外观与住宅建筑立面协调统一(见图3),以期达到经济、节能和美观的目的。 通过对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源的充分利用,为社区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了新亮点。

4.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采用“邻里结构”,其实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范围来设定邻里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驾驶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城市发展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尽量减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社区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生态意识越来越普及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从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做阐述,总结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规划策略,这些低碳策略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9.

[4]黄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

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1)

一、以低碳为目标进行国土规划的意义

低碳概念是一种从各个方面实现低碳化的的一种概念,它要求生产、生活、发展等各个环节都要以低碳的形式实现,比如它包括实现低碳形式的经济发展、低碳形式的日常生活、低碳形式的能源消耗等。人们之所以开始重视低碳的理念,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能源已经被严重消耗,目前人们的生存环境已逐渐被破坏,若继续使用高能源、高排放的生活、生产、发展的方式,未来人们将失去生存空间的缘故,为此,人们提出低碳的概念。低碳的概念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低碳经济,它是指人们要在减少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找出让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低碳生活,指人们要习惯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节省碳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赢得持续生存的空间;低碳发展,是指使用环保技术、绿色技术,使人们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实现低碳的理念。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的方式极不平衡,且我国的人口数量多,这使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目前我国的环境正持续恶化,雾霾现象、酸雨现象、癌症村现象等异常现象正在频繁发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以上生态发展的现象给人们以警示,要求人们必须要重视低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用合理的国土规划实现低碳的概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低碳概念下我国土地的碳排放现状

(1)直接碳排放的现状。所谓的直接碳排放,是指自然资源循环带来的碳排放,它与国土使用的现状有关,比如如果使用加大农田耕作、增多草场面积、积极植树造林等方法会让绿色覆盖面积增加,从而使碳排放量减少。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直接碳排放却逐渐增多。2013年的数据统计中记载,2013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0万亩,且我部分区域的耕地退化严重,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有三成已经受到侵蚀,现被侵蚀的耕地面积已达近3亿亩,其中受严重污染不能持续耕作的土地已达1.1%的比例。我国曾是排名世界第二的草原大国,草地是我国的重要天然资源,然而据统计,过度使用草地使我国的草原的草资源严重退化,据2013年统计,我国草地生产力已下降至建国初期的一半,草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正以每年1.34万倾左右的速度向沙漠化方向发展。据2013年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全国森林面积约297.29万平方公里,即将退化的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新增面积不及20万平方公里,且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约0.132公倾,仅为世界的119位,同时我国的森林面积发展不平衡,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的植树造林工作颇见成效,而北方的植物造林工作未积极开展,这造成我国直接碳排放出现南北不平衡的问题。

(2)人为碳排放的现状。人为碳排放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碳排放。据统计,我国的人为碳排放量自2000年始-2012年期间年年上升,2012年,我国的人为碳排放比例占世界的27%左右,其中人均的碳排放量为7公吨,这意味着我国是数一数二的人为碳排放量的大国。其中,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人为碳排放量略微减缓,这是由于我国的能源转化技术正在推进,然而这种减缓幅度非常微小,它暂时不足以改变我国人为碳排放的现状。

(3)间接碳排放的现状。所为的间接碳排放是指除去以上的碳排放类型以外,其它的碳排放的总量。经过统计可能了解,我国间接碳排放量在1985年以前数量比较少,而在1985-1995这段时间,由于经济的增长,间接碳排放的总量已攀升至一倍多,1995-2005年之间,间接碳排放量又攀升至一倍多,直至如今,根据统计,我国的间接碳排放量又在2005年的数量上攀升一倍。由此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间接碳排放量每隔十年就要攀升一倍的数量。

三、以低碳为目标优化国土规划的方法

(1)调整国土开发的强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土开发的强度能决定低碳理念能否实现。以国外的国土开发强度的数据为参考,目前亚洲强国均将国土开发的强度定于10%左右,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将国土开发强度定于1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国土开发强土定于10%,而绝不能超过20%的数值。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数据统计可以了解,我国的部分南方发达城市国土开发的强度已经超过20%的数据,这些城市正是碳排放量数值最高的几个城市,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要通过国土规划使国土开发趋于平衡,特别要限制南方城市的国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