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36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汉文化与母语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建立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升国民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小学语文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作为文字工具,小学语文教育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只注重识词识字与语句段落分析,忽略了情感培养与能力提升,一些偏远地区的语文教更是死记硬背,完全忽略语言方面的真情实感。随着素质教育潮流的掀起,小学语文教育课改已在所难免。

1、小学语文课改现状

1.1、课改成效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改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很多学校聘请年轻的师范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年轻的老师拥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活跃的教学思维,能够运用小组讨论、自主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们还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排斥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组织比赛或者趣味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这些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的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改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

1.2、课改中的不足

1.2.1、缺乏对课改的深层理解

近年来,各个小学都大力推行课改,出资培训教员,帮助老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巧。但是很多老师对教学技巧的理解仅限于字面陈述,不能够把握这些教学理念的精髓所在。

例如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少老师囫囵吞枣,把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也被等同为在活动中学习。新课改的代表词诸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也在传递过程中被曲解变味,僵化肤浅的理解致使课改成为了“四不像”。

1.2.2、缺乏实质性课改举措

不少学者发现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现象特别严重。不少学校和教师盲目追求外在表现形式以应付上级检查。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无论恰当与否,都组织活动,例如有的老师把一堂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节目,留下来的时间照样是单一的“满堂灌”模式。其实这样的形式主义教学正像邯郸学步,学生们既没有学到知识,又没有提升学习能力,教学还是回到了老路子。

1.2.3、缺乏课堂层面的反馈信息

课堂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结合的标志。课堂反馈不仅能帮助老师详细了解作业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要求,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但现阶段课改中教学课时被缩减,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对教学的反馈。

1.2.4、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少实施课改的学校都购买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资源却很少能够被合理利用。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一味追求课件的质量使整堂课成为课件展示课;有的老师则对多媒体的定位不够清楚,或者只是利用多媒体来陈述一下书本知识,使得先进资源形同虚设。

2、小学语文课改的改进措施

2.1、加强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关乎教学水平,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现阶段课改虽然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教师的重要性仍旧不可低估。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除了出资培训以外,还要尽可能利用报纸杂志等社会资源,帮助教师时刻了解教学技巧的创新与知识的更新。信息的利用能够加深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并将所得信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课改成效。

2.2、加强教学考核

很多学校的课改都是换汤不换药,有些学校的课改甚至只是应付上级检查,以至于很多学校的教学氛围并不是真实的教学情况。所以加强教学考核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够督促教师在追求形式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落实课改要求。

2.3、加强教学反馈

建立健全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优化课改的必要手段。在课堂上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积极的指导;对于课后作业不要过分依赖家长监督,教师还应该一如既往地认真批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帮助优差生互助学习。这样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锻炼学生能力,让差生变优,优生更优。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小学语文课改在课改潮流中确实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诸如上文提到的反馈制度不完善等。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完善改革措施。我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就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对症下药,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2)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充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与教改相关的科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子。笔者将近几年语文教改经验总结如下:

1 将小学语文课堂尽可能变得有生活气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积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打下最扎实的知识根基。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可遗憾的是,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举一例来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老师在引入文章时,可以问:“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学生肯定会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说他们吃了什么好吃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说:“在你们玩乐的同时,在你们大吃大喝的时候,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却在雪天里卖着一根根火柴。”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带着疑问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分析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的情感、思想,体会小女孩当时生活的困窘、凄凉,反映社会的冷漠、无情。在语文课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的目光和思维都被课堂所束缚。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其实就是想要锻炼自己,就是想要增长知识,包括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基本的学习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等。由此可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自己心里必须要有底,要知道应该怎么教,应该教什么知识等。现如今,多媒体那么先进,应把多媒体技术适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知识文化跟先进科技结合在一起,呈现生活气息。

2 扩展课堂整体空间,着重强调积累知识和个性化启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应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去强化课程知识,必须要学会扩充课堂的整体空间。换句话讲,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收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在课堂上,字、词、句贯穿始终,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会有疑问的地方,更会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所以,教师应创设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

3 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中来

有些学校进行语文教改只重视教师教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不承认学生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们学的过程。只进行教的改革.而忽视学的改革,无疑割裂了教学过程,强行把这个紧密的结合体分开。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全面整体地进行,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家们认为,只讲教师如何教而不谈学生如何学,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双层面上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教师教得“活”;善于创设学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即学生学得“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能得到开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创设情境提问、课前演讲等,但我们要坚持的一个遵旨就是要使学生大胆地“亮出自己”,从而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贯彻课改新理念,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似乎把“课改”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是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只是徒具其表而已。如何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呢?

一、在加强合作学习的前提下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且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了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得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分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培养能力的过程重视“双基”教学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避免让电脑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4)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良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学生围着小组转”。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书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5)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统治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完全没有自主性,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最大障碍。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辅导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优势,自觉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于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教材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主动承担导演角色,把课堂教学舞台让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尽情表现自身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的时间,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记忆和模仿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无论什么内容都拿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学习形式,而忽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和目标,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把握不准,致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

新课改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并不等于所有内容都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实现,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既浪费了学生时间和精力,又消磨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小学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在课文最后设下疑问,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小村庄为什么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呢?”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出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让小组代表分别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完善。这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不仅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6)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展延伸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自己收获的乐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通过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校刚刚使用班班通,在教学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学生没有见到的东西,教师就可以采用课件展示,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自己,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海豚救人》这篇课文时,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分层次,有重点的思考问题。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根据标题质疑、猜测内容,激发其兴趣。在讨论“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是我尝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分小组学习,摆脱繁琐情节分析和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为着眼点,提倡探究、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营造思维活跃、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特别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别人在说他也抢着去说,别人说什么他根本没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回答声音要响亮。另外我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写字,总是以横平竖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给学生示范,这样就慢慢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规范性,形成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较长的故事情节中理出一条主线,理清脉络,长文短教,突出重点,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教学,体现阅读的整体性,从而提升阅读的品质。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7)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换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4.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教学要注意过程与方法。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轻视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对照《标准》,我们却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2.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问题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蕴涵着美,充满了美,篇篇落笔为画,脱笔为诗。教师就要挖掘课文中美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自然美,鉴赏社会美,领略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教师可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爱,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提高感受美、识别美的能力。

(2)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如《钓鱼的启示》、《落花生》、《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巨人的花园》、《长城》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学时注意品词品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如《火烧云》、《颐和园》、《清明上河图》、《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8)

一、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全程自主参与

加强学法指导和研究,使学生终身受用,自己去猎取知识,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形成及应用的全过程,实现过程和结论的最佳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发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引导他们总结学习规律,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如:《林海》这一课,作者描写每种景物的写法大致相同。我们可先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岭”一节,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的内容,通过个人思考、同位议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总结其学习方法。同学们经充分酝酿,各抒己见,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什么——怎样写——有什么特点;欣赏景物——说说景物——想象图画——找出特点——体会感情。这样,同学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思维,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知识方法的来龙去脉。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各自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学习下面的几个自然段,在“实践”方面突出过程,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收到少教多得的效果。实践表明:学习方法的总结,知识的坡度和跨度比较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甚至是一点半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不断增加其智慧含量,逐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总结出来的方法才有迁移性和指导性。

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是不依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要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可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这种想象可把课文提供的表象作为基础,难易适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想象能力。如:《我的战友》一文,我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在“烈火烧身时,他是怎样的?”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不但能联系“我”的内心活动,还能结合的动作、当时的环境等去发挥想象,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又合乎情理的想象。这样,通过让学生想象、议论,既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另一个途径是让学生进行幻想作文。幻想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小学生常常沉浸在幻想中。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作文,如:《百年后的……》、《假如我会……》,或者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把诗歌改成记叙文等。这样,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正确引导学生的幻想,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着眼于语文的广泛延伸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语文的广泛延伸性是指学习语文不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它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中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管是思维还是想象,都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表象。而《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因此,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积累作基础。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语文教学观,以课堂和课本的语文学习为中心,狠抓双基,让学生切实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课外天地。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其言语和表象。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9)

1.学习知识与德育教育要两手抓

新课改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不应只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还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德育教育就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因此,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将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认真研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理解如何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与时俱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语文应走出狭小的课堂,走出校园,与社会甚至世界接轨。小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积累也不够,因此教师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材的教学,要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科技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积极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学习的实际情境,将教学拓展到课堂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和世界的密切联系。

3.学生为主,促进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形成“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相信存在发展的潜能,承认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

二 课改要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的认知有限,外加思想不成熟,对有些课文理解有些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买几本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高质量的解读,不能敷衍了事,对课程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提机械性的问题。比如“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句话,教师要避免提“他为什么写得很认真”这类问题,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充分自主地思考。教师应巧妙提问:“同学们,你们读了‘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散。所以,教师的巧妙提问,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授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出主动、机智的调整,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如教学《曹刿论战》时,课文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有的学生说:“能否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抽时间演?”教师就应该考虑更改教学安排,让学生自由发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等。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大纲精神,符合课改精神。

三 新课改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性

1.注重导语的设计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导语设计要新奇;语言要美;和新授知识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2.应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改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而不是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要清楚,切忌主次不分、宾主倒置。教师要成为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

3.创设教学情境

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展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语文独特的底蕴去吸引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 新课改要求加强习作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宽观察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以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文化、语言方面的储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10)

让语文走进生活的过程是一种释放生命,展现语文教学魅力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活化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呢?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故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该与时代同步。旧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哂纳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给沉闷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学生和教师的心坎。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语文教学要注重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活实际。

一、注意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主宰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因此,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些有趣的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同的课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才能让语文真正的走进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教材的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句,章节直奔中心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法的多样化,学生就感到新鲜有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要运用情感进行语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进行愉快教学,推荐素质教育的长效,有序的开展。

由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模式的落后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枯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师埋头苦灌,学生被动地吸收,这种现象还经常存在。因此,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备课时,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以语文游艺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当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了知识。此外,由于单纯的教材内容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小故事,不仅使知识形象化,通俗易懂,而且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把教材知识游戏化,丰富教材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体验说话在课堂中的作用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老师的感染,是激发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大法宝。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的魅力。

课堂是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的要素是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去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在具体的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在课堂上注入你的情感,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看学生,实现师生的零距离交流。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而产生压抑紧张的负面心理反映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进行及时真诚的调控。“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

三、强化感知,激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11)

在素质教育课改的推动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开始进行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无法实现新的教学目标,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学生对考试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以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我国致力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好角色扮演,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独立的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动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刻舟求剑》这一课时,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用文章中的方式无法找到掉落水中的剑的原因,以此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文章中的美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