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20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35-0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声乐课是音教专业的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声乐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方能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尝试从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借鉴“曲艺精华”、融合“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提出改革意见,以便抛砖引玉,集众之智,切实解决好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新课标”的出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强调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多年来的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专业基本上都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及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优秀师资。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贯穿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让传统的“声乐技能课”转型为新颖的既能传授技术,又能享受艺术的“声乐美育课”。

二、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招生门槛相对较低,自然会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滑。如音乐类考生,有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热爱,自身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都不高,只是有幸成为高校扩招的“幸运儿”。然而,面对这样的培养对象,高校声乐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尝试小组课和集体课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来应对当下的声乐教学困境。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生源较多,师资相对缺乏的现象。“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已成为历史,或者是极少数人享受的“特权”。以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基本上是以“一人课”和“小组课”最为常见。然而“一人课”肯定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特权,“小组课”不言而喻。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存在,还没有摆脱传统声乐教学的烙印,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声乐教学理念。然而,小组课和集体课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能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扩展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小组课”为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如果在学期内,任意周次安排二至三个小组课一起上“集体课”,这些学生不仅能得到两三个学时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融入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研讨的氛围。集体课一般会讲授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教法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观摩名师名家的声乐教学录像及全国声乐比赛录像等。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动性。“小组课”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乐授课的一种模式,一般3-4人最为合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进行个别指导。“小组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词曲的“美”,体验声音的“美”及欣赏肢体语言的“美”。让“审美”理念贯穿“小组课”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集体课”的优势在于解决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小组课”则更注重学生个性问题的解决与提高。如二者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优化教学效果,应该是《新课标》背景下高校声乐改革的明智之举。

三、借鉴“曲艺精华”

目前我们师范类高校音教专业的声乐学生普遍存在“重讲台轻舞台”的现象。不是不愿意登台,而是登舞台缺乏自信。俗话说“心里没谱,打不得锣鼓”。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需要较好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功底。然而我们音教声乐学生平时只注重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法等,却忽视了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声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开了表演,它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同于专业院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注重“师范性”,一个注重“表演性”。然而在当下音乐专业总体就业极不乐观的形势下,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在稳操“师范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音教专业声乐学生,在提高表演能力方面可以大胆向地方曲艺和戏曲借鉴。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已经开启地方曲艺进课堂的先河,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高校作为文化阵地,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汲取了曲艺的精华。曲艺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单就“五法”而言,它是协助“四功”完美演员的肢体语言。我们说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没有功夫,主要就是用“手、眼、身、法、步”来做出衡量。而观众是否能获得审美满足,也取决于演员对“五法”尺度的掌握。所以高校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要大胆向校外的“优秀资源”借鉴,利用自身优势,丰富专业特色,增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效,培养出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好舞台的优秀音乐教师。

四、融合“教学资源”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声乐的审美活动离不开音乐的相关学科及音乐艺术以外的文学、戏剧、舞蹈、曲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声乐与文学的联系甚为密切。声乐是文学(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体,透过对歌词的理解和分析,便能找到其中的情感基调,再与歌中的旋律结合,并能达到词曲合一,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的境地;声乐与舞蹈、戏剧、曲艺的联系也比较直接,上文所讲的声乐教学在表演方面向曲艺“五法”借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的声乐教学仅注重歌唱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其他学科的联系,导致学生成为一个“发声机器”,不懂的艺术性的歌唱。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讲“歌手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就不能实现艺术性的歌唱,只能说是发声器官在做广播体操”。试想,我们的音教声乐学生,如果乐理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其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也会比较透彻;如果视唱练耳好,其读谱能力肯定不错;如果文学修养好,其对作品主题思想及风格的把握也会很到位;如果学生经常观摩戏剧、曲艺及全国声乐大赛的视频或录像,那么学生在肢体语言表达方面也会游刃有余、自然得体。笔者认为,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务必要融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声乐教师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声乐教学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大胆向姊妹艺术借鉴,融合“优秀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准的优秀音乐人才,才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系统研究(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12-03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门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责任非常的重要,其不仅仅要为国家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即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审美的培养,所以可以说高校音乐教学的观念正确与否还有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极大的都影响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未来。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如学生职前准备教育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教育基本功不扎实;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不能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差,不善于口头表达,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会制作音乐教具等等。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教育实践课程的缺失和低效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性很强,而且其应用性也是其他的专业无法比拟的,再加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实践性有很强,所以对于如何将音乐教育快速的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他们的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实践教育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节点,对于这个节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在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我国教育部部长就提出了几个新的模式,也就是高等学校要对于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强化,要能够加强实践的环节,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的方案,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样才能够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可见,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组织实践课程,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教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职前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将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晴雨表,针对当前中小学综合音乐实践活动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未来工作的针对性,针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二)系统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三)一体化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遵循“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为度、基本技能技巧以实用为准”的教学原则,使文化类基础课程、技能类实用课程和创造类拓展课程一体化,让学生在“知识与应用、定义与理解、技能与练习”的有机结合中摄取知识营养,在“动脑、动嘴、动手”的实践教学中掌握音乐技能和知识,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学习。

(四)实用性原则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原则就是实用,也就是要培养出本专业能够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各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要能够参加社会活动,要能够进行实践性教学,要能够与目前的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这样的目标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理念,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五)开放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包括实现高校内部、高等专业院校之间的相互开放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与其面对的使用单位互相开放。前者有利于高校内各院系之间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实践意识的培养有重大意义。后者则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不足及即将走入单位的实际需求,这种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互为开放,实际上是使学生提前进入实践状态,省去了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的摸索阶段。

(六)能力考核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原则就是其考核性质,也就是对于能力的考核要尽可能的突出,要有一个体系性的指标来进行考核,不能光是说,不去建立整个体系,这样对于毕业生的审核来说是不全面的,如果一个学生的理论很强,而能力有限,那么对于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完全是不符合要求的,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检验和考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的知识保有与能力提高之间严重失衡。因此,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则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秉承的基础理念,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石和着眼点。要把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相统一起来,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确立服务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目标必须与专业课程总体目标一致。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为培养适应当今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的总目标服务,实践教学要能够对于基础教育进行充分的奠基作用,现在国家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公布,在校生毕业以后要面临新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面对着新的教材和新的音乐教学标准,这将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音乐教学的高校应该思考,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比如加大对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开设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中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史等系列教育课程。另外,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等,必须紧扣总目标,否则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课部分,二是专业课部分,比如音乐理论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课程等,这些我们认为是必须课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就应该根据不同人的不

同爱好进行,要适当的培养学生以加强教学能力、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1)音乐理论类基础必修课要注重其应用性

音乐理论课程主要的课程包括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创编及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音乐创编、改编、编配等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兼顾古典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等内容,尤其是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

(2)增设音乐技能类学科教学法理论课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现在很多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都是单一的音乐表演,比如教师对一种或是集中乐器技能进行培训,然后学,也步态重视对于作品的分析和学科教学法的传授,所以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常常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知识会场会弹,但是至于怎么去教以后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也就是这样的音乐教育不够人文,不够注重素质,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所以学生才会不懂得深思。所以现代的音乐教学要进行优势科目的选择,在优势科目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比如进行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等辅助课程的配合,这样不仅仅能够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也能够为音乐技巧的培养扫清很多概念上的障碍。

(3)主修方向类课程模块化、系列化、学生主体化

音乐专业过去的主修课程里,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配套的支撑课程,所以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比较狭窄,也很难起到比较好的实践教育,导致了市场化不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够明朗。所以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多元化市场需求,设置多方向、多模块的课程组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限定选修(必须达到选修方向要求)其中的一个方向模块,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广阔空间。笔者认为,这样的主修方向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的设置,首先是音乐教育模块方面,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中外音乐教学研究等讲座。第二是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模块:声乐(个别课)、声乐教学法、声乐作品赏析、外国歌曲演唱、歌曲弹唱等。第三是舞蹈表演与教学方向模块:芭蕾舞基训、民族舞、舞蹈创编(编导)、中外舞蹈艺术史与作品赏析等。

(三)开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课程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要关注概念、原理的传授,提高学生理解与掌握教育理论概念与原理的能力外,更应强调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实践,其关注点是发现与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而通过已有的经验与已学习的理论来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开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实践课程,形成实践课程设置的梯度。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3)

一、专业设置与定位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进入新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给人的素质发展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后,使我国的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音乐艺术课堂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发展”。可见音乐艺术具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它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下,人们更重视的是儿童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培养。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人们和教育部门所关注,同时社会上各种音乐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具不完全统计仅湖北省在2010至2012年间,每年社会音乐艺术培训机构增长率接近10%,这对一线音乐教学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同时也对音乐教学人才素质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是面向小学和社会一线艺术培训机构培养音乐人才的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来看。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2、人才供应:通过市场调研,目前小学和社会音乐艺术培训机构所需音乐教育人才主要来自三个层次:中专、大专和本科的毕业生。其中,中专毕业生专业技能单一、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成为业务骨干。本科毕业生主要以研究型为主,虽然专业过硬,但对基层和一线的工作热情偏低。而高等职业院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己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吸取中专和本科各自的优势,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线工作热情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小学和社会音乐艺术培训机构所欢迎的主力军。而目前湖北省专门培养艺术教育人才的高职院校包括我校只有两所。所以严重满足不了市场一线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

(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和一定的文艺活动组织和编排能力,能胜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社会基层艺术培训机构的高端技能型音乐教育人才。

(三)专业面向

1、就业面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小学和社会艺术培训等机构,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音乐艺术培训工作。

2、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

(四)培养规格

1、能力规格:

①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正确观察评估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科学地制订音乐教学计划。

②具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

③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熟悉幼儿和青少年儿童歌曲,具有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

④具备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教学能力,能熟练运用不同伴奏织体配弹各类型声乐曲目,并能自弹自唱。

⑤具备鉴赏和分析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

⑥能辅导指挥歌咏和合唱活动。

⑦能在音乐活动中编排儿童舞。

⑧能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技巧,有一定的演奏能力。

⑨能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2、知识规格:

①具有职业工作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了解目前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③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④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鉴赏的理论知识。

⑤掌握声乐、钢琴、器乐、即兴伴奏的演唱或演奏知识。

⑥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和舞蹈编排知识。

⑦掌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组织的相关知识。

⑧掌握普通话和教师口语表达的一般知识。

⑨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一般知识。

3、素质规格:

①具备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取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②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自主精神;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

④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责任意识。

⑤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⑥具有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⑦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专业建设思路

1、学校专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教学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建立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二、人才培养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注重“技能+实践”的培养。在学校和企业合作机制的保障下。由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学校和企业(小学和社会基层音乐艺术培训机构)深度融合,共同进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分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学习三年不断线。我们形成了“校企融通。5+N+1”人才培养模式。

“5”指学生前5个学期的校内培养。包括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教学见习和岗前培训。“N”指学生参与多个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锻炼、提升自身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1”指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学期,由行业的教学一线专家、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真实性,完成职业能力岗位培训。

(二)课程体系

1、课程开发思路:

在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中,我们按照四个工作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由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的“头脑风暴”。论证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供《岗位(群)工作分析表》。

第二个环节,由校企课程开发团队分析开发“典型工作(群)”实现了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转换。

第三个环节,校企专家论证完成典型工作具备的职业能力能否胜任岗位实际工作。

第四个环节,校企课程开发团队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获得课程。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所开发的课程。

完成四个工作环节就实现了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2、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立足职业岗位,根据职业成长和学习认知规律,探讨构建了能力本位的“三个模块、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能力递增、工作任务难度递增的学习过程。

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在一年级开设乐理、视唱练耳、心理学等课程,注重学生音乐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在二年级开设音乐鉴赏、声乐演唱、钢琴弹奏等课程,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在三年级开设音乐教学法、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等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有机的体现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取:

①根据工作领域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

②根据岗位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学习内容。

③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教学内容。

④根据职业岗位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更新补充教学内容、新知识和新技术,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

2、教学内容序化: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我们根据“技巧训练,由易到难;能力训练,由弱到强;素质教育,由浅入深”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

(四)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探索实践了“‘三促’,教、学、演、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学促演:

在教学中,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我们通过“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技能技巧训练,同时着重训练舞台表演能力,为舞台实践做好准备。像我们的声乐课堂舞台,大学生艺术节,课程教学活动汇报,才艺大赛、四项全能大赛等均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提供保障。

2、以演促改:

①通过学生舞台演唱表演任务的完成,来发现学生表演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教师及时的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改进演奏或演唱及表演的不足。

②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举办“艺术教师实践专场演出和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丰富视野、拓展知识,从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以改促学:

通过这种“教、学、演、”一体化的模式能够更快更准确的改正学生存在问题,减少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这三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实践演唱能力”。

三、教学保障

(一)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校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学校和企业全面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在人才培养上,由校企共同进行教育和指导学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通过校企双方的有机合作形成的各项成果,由双方共同享有。通过全面实施校企合作,有效的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二)师资队伍

1、基本情况:目前,我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6人;专任教师13人;高级职称比例为25%;中级职称比例为86%: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双师型教师为13人,我们形成了一支双师结构合理、责任感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一线的专家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2、教师培养:①制定相关要求,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②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如: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的方法、讲授的方法以及文献查询充实授课内容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使一批年轻的教师健康成长并提高了教学质量。③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提高,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同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拓展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为授课奠定坚实的基础。④定期开展音乐教师演出实践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

(三)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条件:小型音乐演播厅一间:可容纳千余人的学院大礼堂一间;可供学生练声,练琴的琴房230间;器乐练习琴房21间;器乐排练厅5间;5间形体表演练功厅;8间学术报告厅;供学生观摩音响资料的教室6间;电脑录音棚一间;有专业性较强的合唱团和大学生艺术实践社团等其他社团:学院下属美利达文化传播公司。

2、校外实训条件:潜江市实验小学、潜江市园林一小、潜江市园林三小、浙江晓雯音乐教育集团、武汉田园艺术学校、浙江九韵艺术培训中心等。

(四)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督查制度:为更好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督查,我们建立了五种制度。①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②干部听课制度③学生信息员制度④教学检查制度⑤教师评学和教师互评制度⑥教师教学汇报制度

2、毕业标准: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所修课程成绩全部合格。②教育见习、实习成绩合格。③完成毕业设计任务。④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⑤通过考核合格,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特色与创新

(一)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使学校的专业教学更好的贴近市场。我们和一线企业开展深度融合,形成了“校企融通。5+N+1”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开放性。

(二)搭建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我们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科学合理的安排专业课程和学时。彰显职业性。

(三)创建丰富多彩的实训活动:每学期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多种实践实训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突显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邱丽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03(08)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4)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素质的培养上更加重视,并逐渐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舞蹈艺术便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艺术除了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形体美,对陶冶情操和提高自身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舞蹈教学可以丰富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具备现代艺术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素质提供基础。舞蹈教学从曾经单一的歌曲学唱,到载歌载舞,再到当下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我国的音乐教育正在逐步得到完善。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完善自身课程教学。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当下,我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着,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教学领域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质量下滑

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是很多生源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学生在入学前会开展一些集训课程,但是短期训练并不能真正获得提高。舞蹈需要身体持续的强软开度与柔韧性,从小开始开发身体,进行训练才有效果。很多学生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之后可能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开发程度不大,导致学生的身体条件较差。仅仅只具备身高和五官等基本条件并不能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学者。

(二)课程课时比例小

纵观当下的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可容易看到舞蹈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所占比例是相当小的。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两次,也就大约两堂课的课时让教师如何发挥课堂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并且没有其他补充形式的加入,舞蹈的教育功效便无从谈起。

(三)艺术实践的比重不够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知行合一”,在舞蹈教学上依然要如此。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被安排在每个学期。更好的情况是在有大型演出排练节目时,艺术实践会最大程度上进行。这一系列过程中并没有将艺术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来对待。这便让学生除了客厅的学习没有展示和磨练的机会和平台。好的技能能不到练习和施展也是枉然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存在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将重点放在舞蹈的高技能性和表演性。然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舞蹈是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展示形式。舞蹈教学,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也需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师范性的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特质。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有计划的实施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是一门专业得到极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性质来合理、科学地设计和安排相应的教学。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每一学期需要学什么、如何学习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方面。首先重在基本功训练,可以在教学初期设置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基础的、难度适中的舞姿进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形态,提高腰腿的软开度,同时学会如何调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中期教师可以以特色为主,设置如苗、蒙、傣等民族民间舞,感受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地域风情。终期以技术为主,着重教授舞蹈编舞技法。要求学生掌握空间的运用,点、线、面的关系等编舞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所学舞蹈素材、知识和对舞蹈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舞蹈组合或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艺术实践

说到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我们发现,很少有同学能有实践机会,最多就是在学院的某些演出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但这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艺术实践并没有在全体学生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中的基本技术技能知识,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学生表演的机会多了,上台的次数增加了,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积累舞台经验,同时也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的重要形式。

组织艺术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各种循环演出,到各种机关、学校、企业进行慰问演出。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种舞蹈团体,在校内校外进行舞蹈表演,进行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各舞团的学习、交流和相互创作,可以不断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这也就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表演自信心。总之,加强艺术实践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为舞蹈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必须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舞蹈的主体是表演者自身,需要学生积极去体会其中的各种意义。为此,教师需要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外力和自身的内部动力相结合,注意加强自主活动的指导,才能高效的开展舞蹈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留足自己思考和反思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舞蹈为自身带来的各种乐趣。在课堂之外可以适当与学生展开交流,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新鲜的想法,并给与支持与鼓励。

当下的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艺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舞蹈教育已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另一方面,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这便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认真把握教学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在舞蹈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新时期培养更多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5)

当下,我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着,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教学领域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质量下滑

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是很多生源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学生在入学前会开展一些集训课程,但是短期训练并不能真正获得提高。舞蹈需要身体持续的强软开度与柔韧性,从小开始开发身体,进行训练才有效果。很多学生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之后可能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开发程度不大,导致学生的身体条件较差。仅仅只具备身高和五官等基本条件并不能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学者。

(二)课程课时比例小

纵观当下的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可容易看到舞蹈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所占比例是相当小的。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两次,也就大约两堂课的课时让教师如何发挥课堂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并且没有其他补充形式的加入,舞蹈的教育功效便无从谈起。

(三)艺术实践的比重不够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知行合一”,在舞蹈教学上依然要如此。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被安排在每个学期。更好的情况是在有大型演出排练节目时,艺术实践会最大程度上进行。这一系列过程中并没有将艺术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来对待。这便让学生除了客厅的学习没有展示和磨练的机会和平台。好的技能能不到练习和施展也是枉然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存在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将重点放在舞蹈的高技能性和表演性。然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舞蹈是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展示形式。舞蹈教学,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也需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师范性的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特质。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有计划的实施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是一门专业得到极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性质来合理、科学地设计和安排相应的教学。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每一学期需要学什么、如何学习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方面。首先重在基本功训练,可以在教学初期设置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基础的、难度适中的舞姿进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形态,提高腰腿的软开度,同时学会如何调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中期教师可以以特色为主,设置如苗、蒙、傣等民族民间舞,感受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地域风情。终期以技术为主,着重教授舞蹈编舞技法。要求学生掌握空间的运用,点、线、面的关系等编舞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所学舞蹈素材、知识和对舞蹈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舞蹈组合或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艺术实践

说到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我们发现,很少有同学能有实践机会,最多就是在学院的某些演出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但这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艺术实践并没有在全体学生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中的基本技术技能知识,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学生表演的机会多了,上台的次数增加了,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积累舞台经验,同时也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的重要形式。

组织艺术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各种循环演出,到各种机关、学校、企业进行慰问演出。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种舞蹈团体,在校内校外进行舞蹈表演,进行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各舞团的学习、交流和相互创作,可以不断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这也就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表演自信心。总之,加强艺术实践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为舞蹈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6)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定位研究,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把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与其它类型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形式区别开来,找到其确切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创办出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分类较多,如有根据专业性来分的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曾琳2005.2);有根据教育层次分的研究生音乐教育、本科音乐教育以及专科音乐教育(杨柳2003)。但上述分类均是以单一的指标来进行划分的,而且只从宏观上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划分。本文尝试从综合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学校类型等指标入手,把高等音乐教育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且各个子系统中又包括完整子系统的结构模式(图1)。其中系统Ⅰ和系统Ⅱ在文献中经常使用;系统Ⅲ是笔者根据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实际概括而成,它包括高等专业院校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四大类。在这四大类中,除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外,其它类型的音乐教育都与特定的高校类型相对应,而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则是涵盖多种高校类型的非专业音乐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从图1(见下页)可知,在系统Ⅰ、系统Ⅱ和系统Ⅲ中,虽然各自的划分标准不一,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交叉的。图1(见下页)显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属于系统Ⅰ的专业音乐教育,也属于系统Ⅱ中的本专科教育;但在系统Ⅲ中,它与高等专业院校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都不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它与高等专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学术价值取向、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价值取向,以及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的通识教育价值取向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特色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它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具有如下主要特色:

(一)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方面主要有如下表现:首先,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其目标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综合性,单一的或高深的培养目标难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培养目标体现社会性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音乐既要表现时代精神,也要体现艺术个性,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既充分接触社会,体现社会发展的脉动,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艺术的个性特色。最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体现技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技能性,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但艺术的真正底蕴在于其内在的素质,高超的技能来源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样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培养规格的应用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培养规格上着重于应用性。应用性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这种定位,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也充分体现市场的变化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注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能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需要。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过程的应用性体现不够,培养的人才直接应用到社会中仍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训过程,因此加大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实习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培养艺术通才。艺术通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是有机统一的,应用性要求在学习的内容上宽泛,即所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但在专业上并不要求过于高深,学生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然后以某一特长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一种“多学科、复合型、圆锥式”的人才类型(胡建华2003.12)。

(三)培养模式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多元性,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不利于完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按人才成长的规律有机组成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的统一,它本身也是柔性的,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我国传统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基于专业教育的思路,在适应性上滞后于时代要求,在结构上过于刚性,新时期的社会变革要求重构我国高职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将以柔性化、综合性和个性化为基本特征。

1.柔性化

柔性化对应的词是“刚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社会的变化已超越了常规的时间计量单位,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化的要求,传统的刚性培养模式显然力不从心。因此,重构柔性化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提高其社会适应性、跟上时展要求的根本要求。

2.综合性

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现了综合性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有广阔的文化视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要求音乐专业学科内容的综合,如专业知识(如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教育等)与相邻专业基础知识(如影视、戏剧、舞蹈等)的综合,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综合,也就是说,逐渐消融知识之间的人为划分,合理重构知识结构,弥合知识之间的裂痕。

3.个性化

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柔性化是统一的,它本质上是要求“因材施教”。在高职音乐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体现个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是指在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允许个体表现自己独特的禀赋,按个体的兴趣爱好与才艺特长,营造有利的成长空间,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在制度上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潜隐的“政策性保护”(事实上,艺术系已存在的一些特殊规定,如对英语要求的降低,录取中文化分数单独划线等)。(四)培养对象的普及性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它与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高门槛”入学标准不一样,在入学的门槛上较低,也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神,在培养对象上具有普及性。但是,从高等音乐教育总体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虽然具有普及性质,它与高等院校的普通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还是明显不同的。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普及性是相对于专业音乐教育而言的,它一方面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训练,受到专业音乐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也体现社会发展对艺术通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出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通才,这正是体现其特色的关键所在。如何把高等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机衔接起来,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到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训练,这正是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巨大发展空间所在。

(五)培养效果的即时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7)

2009年4月份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得到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代表们的积极反思,本文结合自身的认识,对课程教学改革中民族音乐(特指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课程地位的提高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课程在我国各地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局面,有幸能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有一席之地的院校,其课程的教学也是未能尽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各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

根据《指导方案》的规定,音乐学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必修课中设有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专业选修课中的任选课里有民族音乐学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这些音乐学理论类课程选项,在地方和学校课程这类专业课程更是加大了民族音乐的研究,其中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无不说明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日渐上升的地位。

二、特色课程的增设

在《指导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说明中要求“各校可参照《指导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成功地开设了地方性课程。例如安庆师范学院根据学校资源和优势开设了《黄梅戏欣赏和演唱》等黄梅戏选修课程,河南大学也增设了河南地方戏和豫北传统音乐欣赏课程,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开设了“吴越民俗音乐”选修课,江南民歌、戏曲和江南丝竹等等区域音乐文化课,诸如此类的地方特色课程,就是在以地方院校为腹地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族音乐,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以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并最终主动地去学习地方音乐。因此,在特色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专业必修课中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通过教学传给学生,再由学生继续学习并进行传承教育,如此不断循环必将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永远流传下去。

三、教材的多样统一

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中一直都存在着教材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很多时候,很多学校都存在选用本校老师亦或是校所在地区里权威学者所编著的教材。在原本就未能得到诸如声乐、器乐、中、西音乐史等专业课程同样重视的民族音乐课程更是如此。因此,教材编写成为民族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步骤。

1、材的编写和使用。在已经出版的众多相关教材中,大部分以民族音乐的体裁划分章节,有些高校因课时不够的原因就会选择性地教一些内容,未能涉及到一些诸如戏曲,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中国民族音乐》,以《指导方案》的要求为宗旨,以地理环境为依据划分音乐文化区,将56个民族的音乐融入其中,并且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教材中编写了思考题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说这本教材是“全面性与典型性”、“音乐性与文化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基础性与发展性”、“趣味性与欣赏性”、“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教材,必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

2、多样性教材的补充。教师在使用上文中《中国民族音乐》这本材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补充性的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特殊教材。“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是实现《指导方案》中增加学校课程设置自由度这个特点的基本思路之一。这种多样性教材的补充能够发挥地理优势,办出教学特色,更是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添砖加瓦,注入更多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实践教法的重视

《指导方案》中规定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现今已有很多高校的民族音乐课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地田野采风,让学生实地感受民俗文化,了解音乐所处在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音乐的内涵。这一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搜集到一些真实的音乐文化资料。但除此之外还应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知识不仅要熟知各个地区音乐的代表性乐种和经典曲目,更要能说会唱。学生必须能够演唱一些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声情并茂地学唱重要曲种的名家名段。

因此,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教法上必须从原来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介绍性教学,转为以实践学唱为主的综合性教学。只有注重实践的教学才能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并最终成为未来中小学教育中合格的师资力量。

五、创新观念的培养

《指导方案》中在原来“德智体美”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重视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指导原则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亦成为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8)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传统音乐教学中,院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相应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得课堂内容单调、气氛死沉,最终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降低音乐专业性人才培养水平,不利于我国今后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相关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着眼未来音乐人才发展方向,制定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一、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办学模式多元化

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更偏向于多元化发展,能够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比如国际联办模式、国内协作模式等,它的形式更加多样,让音乐人才能够享受到音乐带来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也可以吸引更多音乐人才,让他们将精力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为社会培养出音乐人,也可以提高民众的整体音乐素质,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二)教学内容实用性

院校在进行音乐人才培养时,其教学内容更加实用,能够让音乐人才掌握更多应用性教学方法,并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帮助其发现生活之美,只有提高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才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学习音乐。当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提高教学内容实用性,能够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三)教学与艺术并重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重视教育与艺术的结合,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从艺术角度出发,掌握更多理论与应用性的音乐知识,以满足我国实际音乐教育人才需求。比如在开展《江姐》这部音乐剧时,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同时还要对表演人物进行创作,做好与其他同学的配合,逐步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只有将教学与艺术并重,学生才能突破自我,学习到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为今后我国音乐教育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把握,在上述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将音乐知识与音乐能力结合在一起,将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效益的全面改善。上述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合理把握音乐教育需求,在上述基础上合理设置多元化教学体系,如多媒体音乐教学模式、探究式音乐教学模式、合作交流音乐教学模式等,全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知识及音乐内涵,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这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模式

随着新时期音乐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音乐课程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开始从单一性教学体系转变为多元化课堂内容,包括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本乐理、音乐技巧、乐器教学等,涉及多项内容。在对上述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音乐教学需求,在上述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针对性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改善课堂教育与课堂内容之间的融合效益,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笔者在乐器教学的过程中就依照唢呐、笙箫等教学的差异设置相应的教学演奏环节,让学生对乐器发声状况进行对比,通过对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乐器发声的特征,认识乐器声音的特点,在实际过程中研究不同乐器之间相互配合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对乐器的认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乐器的应用能力。

(三)实践模式

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状况的重要途径。院校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实践内容进行全方位把握,要在音乐教学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音乐知识的不足,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印象,锻炼自身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与鉴赏,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歌曲中了解音乐与文化间的内在联系,并大胆地引入现实社会中音乐元素让学生进行剖析、对比,了解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完成上述内容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音乐创新,在自身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阅历基础上自己谱曲或对一些经典的曲目进行调整,让其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从而将自身的音乐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创作过程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和统一。结语综上所述,相关院校在开展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今后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在制定有效培养模式时,相关人员需要从教学、课程、实践、管理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音乐人才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掌握更多教学知识,在今后的课堂上满足学生音乐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院校也要做好人才培养交流工作,学习其他院校丰富的办学经验,提高音乐人才培养水平,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我国音乐教育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音乐时空,2015,03.

[2]靳君玮,李雯钰,杜元媛.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5,08.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9)

二、各级高师院校要定期为音教专业的学生聘请当前国内著名的教学专家来校进行示范课的讲学。

因为这些教学专家具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当前国内外较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他们的教学理念很容易被现在的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快速地释放出生产力。因此,各高师院校要使这种教学安排制度化和定向化,并贯穿在学生在校的每个学期之内。这样就会使学生一直不断地接受新观念,从而跟上时代教育步伐。

三、学校一定要统一组织学生见习、实习,并要增加实习时间。

见习阶段是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将来教学的预习时间。学校要在学生行将毕业的前两年进行安排,而并非像现在各高校那样,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安排出实习的时间。各高师院校要让学生通过深入到各中小学的实际课堂,了解当前中小学校的教学模式,了解当前学生的现状和思想动态。学生还要在见习期间及时进行课堂总结讨论,接受和反思上课过程中收获好的课堂效果或效果不好的原因,从而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准确把握,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在实习阶段,学生有了前期的对课堂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手段,并在讲课后及时总结并调整对各自教学手段的应用。指导教师要带领实习生通过一次次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培养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各高师院校不能省略和简化实习过程,这是各高师院校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四、教学计划中要相应安排出一些中小学生易于操作的小乐器的技能教学课目。

小乐器,诸如竖笛、口琴、竹笛、口风琴、葫芦丝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够自己来演奏的。这种小乐器由于其灵活性和易操作性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而当前各高校音教专业的器乐教学多数是钢琴教学,非常单一,而它的难以操作和应用上的不灵活性也很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此外,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除了掌握钢琴演奏技术之外,能够灵活地操作各类小乐器是在音乐课堂施展教育艺术、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10)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11)

学生要学好钢琴,首先要具备学习钢琴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是人们在学习环境中(包括正式学习环境和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新知识、发展自我的一种能力。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钢琴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钢琴教学中的问题

(一)完成任务式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每次布置新的曲目后,再进行完成任务式的练习,没有根据自身的学习效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和练习,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总结,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

(二)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

高校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包括了基础理论知识、演奏技巧等多方面知识,很多音乐老师只注重提高学生掌握钢琴演奏技能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出现了演奏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脱节现象。很多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钢琴知识体系,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弹奏。

(三)对学习能力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学习能力,将掌握课堂知识,完成考核当做学习目标,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的学生意识到自学的价值,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出现半途而废。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能力的养成措施

(一)教学计划制定要合理

为了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从而使钢琴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1)丰富钢琴教学内容。钢琴老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范围进行适当地拓展,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将钢琴的艺术史、和声学等在课堂上穿插讲解,加深学生对钢琴知识的认知;(2)教材要合理运用,有效融合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实践。钢琴教师在教授钢琴演奏技能时,要合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把教材融会贯通,有效利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促进作用。合理运用教材,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关于钢琴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用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钢琴能力的提高。在钢琴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要最大程度上做到学以致用;(3)有计划的设置目标。在钢琴技能的教学中,需要钢琴教师在整体教学目标之下,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阶段性目标,指导学生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程进行规划,分阶段完成目标,让学生养成通过自我规划而主动学习的习惯。根据学生的练习效能,以一个学期或一年的时间设计一个总目标的完成量,再分解成每个月的完成量,便于学生每个月对自己做学习小结,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衡量自己的练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树立要正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实践性音乐人才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出钢琴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能力,还要熟悉钢琴的教学规律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1)钢琴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树立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依据教学的实际进度,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主要体现在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演奏两个方面;(2)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联想法、启发法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遇到教学中的重难点时,钢琴老师要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3)钢琴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师要监督好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多探索,不能将老师传授的钢琴知识作为学习钢琴的唯一途径,应该扩展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听网络上大师们的钢琴演奏等,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钢琴技能。

(三)评价体系构建要科学

评价体系是对老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发现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1)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钢琴的能力进行考察,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钢琴演奏、即兴演奏、实践教学等;(2)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1]。老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钢琴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进行考核,客观评价其整体状况,从而达到对学生综合有效的整体评价;(3)鼓励学生之间互评。老师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互评,让学生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也能够进行科学的全面评价。

三、结语

学习能力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学习而言非常重要,教师师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