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6:52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1)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4-01

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城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该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3]。现针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状、总体思路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1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7个县(市、区),共涉及81个乡(镇),1 97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8%,总耕地面积33.8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4.93万hm2的61.6%。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首屈一指。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全市的57.8%、65.8%、90.1%、66.4%,总产量分别为全市的63.7%、71.0%、91.4%、75.2%;猪鸡牛羊饲养量、肉蛋奶产量分别为全市的73.2%、66.3%。区内现有龙头企业679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5家。建有产地市场72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15个。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现有大中型灌区11处,中小型水库39处,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农业灌溉机井2.1万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以上。“十五”以来,以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出口和以芦笋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为农民带来巨大增收。其中芦笋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芦笋集散地。示范区南同蒲铁路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关公机场处在示范区的核心位置,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交通运输条件。

2 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现阶段,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作为物质产业的状况。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二是实现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2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发展机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运城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强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六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4-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服务保障。整合国家资金、鼓励农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使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更加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型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

2.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实现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的大提升

通过核心区展示、示范区提升、辐射区拓展等依次推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转化,普及推广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提升;围绕农田水利、耕地地力、农业机械、农业生态园林、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化、耕地地力高标准化、农田园林化、农业机械化、高效蔬菜设施化,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提升;同时,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民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6]。

3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链接带动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建设核心区,全面推动示范区,辐射带动辐射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4 参考文献

[1] 畅宏健.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10(4):16-18.

[2] 张力民,苏武铮,邱焯,等.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800-6803,6966.

[3] 王晓然.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中原农业强市[N].新乡日报,2010-02-24(1).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2)

1.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实现了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从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它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2.枣庄市市中区概况

2.1资源概况

市中区是枣庄市的近郊区,全区面积375km2,耕地面积1.54 万hm2,区内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9℃左右,年光照时数平均2400h,日照百分率为54%。季风性气候明显,年平均降水860mm,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

2.2农业生产现状

市中区农村人口21.82万人,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13.4亿元,农业农村经济规模小; 全区耕地面积总量达1.012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2.25万hm2,耕地数量少,资源条件差;全区乡村规划、村容村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3.市中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3.1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2011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5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2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均居全市前列。

3.2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

市中区涉农乡镇街道总计6个,涉农乡镇街道财政收入5.4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总产值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919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非农收入7135元,占80%。

(以上信息均来自枣庄市市中区统计局信息网)

4.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4.1指导思想

市中区人多地少,农业经济总量少,资源条件差,农业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地处城市郊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中区农业工作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工业化、城镇化来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城郊型、生态型精品农业的路子。

4.2基本思路

围绕两大目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三大产业(畜禽养殖加工、果蔬种植冷藏、生态观光旅游),完善四个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信息服务、防洪抗旱减灾),突出五项重点(特色产业、体系建设、综合开发、生态村创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城郊型现代农业。

5.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5.1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用招商引资的手段和土地整体流转的办法解决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资金瓶颈制约和农民分散经营等问题,实施集约规模化经营。完成龙盛畜禽、华凤畜禽肉鸭宰杀线项目建设,壮大畜禽产业;完成西王庄蔬菜标准园、税郭蔬菜标准园、齐村香莓种植基地、冠宇杏孢菇项目建设,壮大果蔬产业;完成孟庄有机茶园建设,完善九龙湾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永安花卉苗木市场,壮大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5.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要保证对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要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之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农技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要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办站办农场、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搞好各项服务。

5.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力度,加强耕地土、肥、水条件改造。改造税郭镇、西王庄乡中低产田800.00hm2;改造永安南部山区中低产田533.33hm2;实施周村水库灌区配套项目,彻底解决孟庄镇、税郭镇、西王庄乡4533.33hm2农田灌溉问题。

5.4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抓住生态文明乡村创建的有利时机,统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内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区乡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小麦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5.5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重利用土地整体流转和合作经营的手段,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5.6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峄城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争取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和群众集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从而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 6667 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 000 hm2;建立2 667 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 667 hm2,其中特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 667 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4)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问题 发展策略 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结构中,虽然较以前单一的种植业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也逐渐增强,但是林业和渔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在整体农业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还是很低。在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中,过分重视粮食作物,而对于经济作物的培养却疏于管理,导致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失调。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农业产品品种严重不足,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对于产品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市场没有相应完善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平台。市场中缺少大型电子显示屏幕及时更新外界市场中的各种变化。其次就是对于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只有对产品加强宣传才能逐步形成品牌效益,进而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比如:我国吉林省盛产人参,但是却不能卖出好人参应有的价格。就是因为吉林省市场的内耗现象非常严重,在重要的人参产区都会有几个自己的品牌,各品牌之间会进行内部价格战,由于这些人参的销售市场有限所以商家就只能通过互相压价来争夺市场,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市场经营模式。

(三)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不到位

目前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虽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销售的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以个体户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经营范围小,生产不集中。还有很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的限制,种植业中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再者因为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商品意识,对于农作物的观念还停留在仅供食用的基础上,不能用对待商品的观点对农作物进行销售。农产品机械化进程的缓慢导致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仅仅是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出售不能完全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中没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思考

(一)加强农业信息管理

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首先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农村。在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多方面搜集信息,保证信息途径的畅通有效。其次,对于外界搜集到的信息要经过筛选,将符合农民文化水平以及能力水平的消息及时。再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信息供给渠道的更新。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之后,信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政府部门要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要不断对传播渠道的畅通性进行检查更新。

(二)逐步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有效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企业化能够将分散的小户农业生产合并与外界的农业大市场联合起来,更容易获得较为准确的消息以及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在农业发展中,小型农户与外界市场的矛盾是制约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定不移的在家庭承包土地制的基础之上实施农业生产产业化才能不断推进全面发展。

(三)注重劳动与科技的结合

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还是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某些l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用科技代替劳动的生产方式。要坚持走将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同时进行,不能在城镇化建设完成后再着手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针对这一逻辑,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变,整个转变过程要有规划,有次序;除此之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让相关人员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农村一些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这样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解决在这方面经费短缺等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深化培训内容,还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那么得到培训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跟更大的作用,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三、结语

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却出现了由于农民自己承包规模小,产业结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逐渐恶略的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而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跟上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5)

推进__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__区西部有__、__两镇,地域总面积达_____平方公里,其中耕地___亩,山地___亩,人口___人,占据__区陆地面积一半以上,是__石油化工园区建设的重要腹地。发展现代农业,是__石油化工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将为__的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结合区域实际,现就如何推进__西部现代农业发展作如下探究:一、__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区以来,__、__两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致力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区八年来,__西部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优质稻、水果、蔬菜、速生林、禽畜、茶叶等四个产业群体初具规模。共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___个,有100亩以上果园___个,500亩以上果园___个(其中千亩以上___个),种果面积达___万亩,产量可达___吨;有蔬菜基地___个,面积___亩;生猪存栏量常年15万头,年饲养500头以上的专业场___个;有林地9.6万亩,森林覆盖率62%,巨尾桉速生林基地2万亩。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增添了新动力。__、__两镇共有“农”字号企业___家,有“2367”农业项目___个,占__区的___%,有___家农业企业(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获得省、部级无公害产品认证。综合来看,__西部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农业观光园区的开发建设标志着__生态农业发展开始起步。以挖掘山林水库和人文景观等资源为主的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区规模建设正在兴起,__农庄已产生效益,______*正加快建设。几年来,__、__两镇又相继规划建设了生态公益林 亩,防火林带 公里,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矿山整治等,抓好病险水库和山围塘除险加固,修复水毁设施,使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可以说,__西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前景十分乐观。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资金缺口大。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直接面向农业和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较少,农业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加上农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制约,收益慢、效益低,部分农户对从事农业积极性下降。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从整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和发展壮大阶段,大多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开拓市场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对农村经济带动面小,受益农户少。 3、农业“产销加”体系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农产品专业加工企业偏少,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 4、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大部分小、中型水利设施已进入老化阶段,山围塘更是险情不断,加上台风、暴雨、干旱、内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断下降,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十分脆弱。 5、农户思想观念还需更新。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沿袭传统耕作,接受“五新”(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农具)积极性不高,有的还持抵触态度,制约农业增效和自身增收。三、推进__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所处的区位特点、农业资源以及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等因素来看,__西部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专”、“精”、“新”、“特”等特点,紧紧围绕服务城区,充分考虑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积极规划、保护、发展在城区周边的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力求做精、做细、做美。在发展过程中,要符合__区的区域总体规划,要以城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逐步发展保障城区供给、生态屏障、休闲旅游观光等现代农业,努力构筑良好、完善的城郊型农业体系。 1、抓农业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制订、执行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积极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按照“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形成规模、服务市场、满足需求”的发展准则,不断拓展市场供应范围,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骨干体系。具体做到“五个坚持”:一要坚持连片种植发展粮食生活。以________为主要种植区,以“稳面积、攻单产、改品质”为重点,推广种植佳福占、泉珍10号、新香优80、超级稻特优175等品种,有效保障粮食产量和生产安全。二要坚持调优品种发展水果。以品种的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低产果园改造和品种改良,优化水果产品结构。重点建设______流域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__晚熟荔枝基地、__香蜜杨桃基地、晚熟龙眼基地、__余甘基地等,形成一批集品尝、观赏、休闲为一体的绿色果园。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业基地开展无公害认证。三要坚持绿色、无公害发展蔬菜。重点是培育、发展无公害蔬菜栽培示范基地,培植无公害蔬菜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示范片、示范户,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大力拓展现有的溪西、芦朴______等蔬菜基地,抓好__标准农田建设,改善__村农田灌溉设施,争取栽培面积达到____亩。根据城区居民、酒店餐饮业的需求,大力发展大棚、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野菜类特色蔬菜,四要坚持适度控制发展速生林。在国道一重山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合理发展速生林,实施科学管理和施肥,避免造成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重点营造和抚育________*等村的速生林基地。五要坚持适当集中发展禽畜、水产养殖。充分利用山地等资源,鼓励发展黑山羊、肉用牛、土鸡、土鸭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饲养基地。利用水库、山围塘、池塘等淡水水域,大力开发和推广名优特的淡水鱼,建设集名优特良种繁育、无公害生产、休闲垂钓为一体的养殖基地。同时,注重提高禽畜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减少禽畜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2、抓农业安全生产,构建稳固的农业防灾减灾 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视治山治水治田治路,加强以水土保持、防护林、水利设施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城郊型现代农业提供绿色屏障。一是抓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开展以水库、山围塘除险加固及水毁工程修复、沟渠清淤、堤坝加固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重点是________。进一步强化水利除险加固体系建设。二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防火林带,重点是构建________*,加快形成防火林带闭合圈。加强林地使用管理,有效保护国家和使用者的权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有效整顿矿山开采等,做好植被恢复和复耕等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切实抓好农作物、森林病虫害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禽畜疫病的防控工作。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3、抓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嫁接起来的新兴农业,是__今后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档次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生态观光农业必将是__西部农业发展的重头戏。在规划建设中,要以______________等水库和_____________等山为依托,发挥自然优势和区位特点,综合利用________________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围绕休闲、度假、观光游乐、特色餐饮等服务业,把农业生产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旅游促农业、农业带旅游项目的农业发展之路。重点规划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项目。四、区委、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__西部现代农业的发展 1、落实惠农政策,形成重农优农氛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惠农政策,制定出台扶农、优农的实施意见,切实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一批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壮大优质稻、水果、蔬菜、速生林、禽畜、茶叶等五大优势产业。三是鼓励创建省级农产品名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在合适地段兴建农副产品市场,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五是抓紧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工哺农,形成城乡之间产业互补、市场拓展、要素流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2、增加财政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重点加大对生态环境、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土地复垦基金,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村各村用地利用率。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实施“六千工程”,重点抓好病险水库、山围塘、__干渠、__流域的除险加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抓好绿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完善暴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建立农业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严防疫情的传入和扩散蔓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三是加强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加快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增加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安全的扶持、促进作用。 3、重视体制创新,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一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健全和完善补偿机制,依法、合理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实行办理保险、土地入股、安排劳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安置方式,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新农合,完善特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和救助机制,重点因灾因病因残致贫等特困群众的生活、生产、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困难。四是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信用货款等多种货款方式,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货款、农户联保货款。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 4、加大帮扶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实行领导挂钩、部门挂钩,创新帮扶方式,重点帮扶贫困村组和贫困户,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实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改善老、少、边等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扶贫进村入户方针,引导和帮助贫困地区理清发展思路,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展劳务输出,不断拓宽贫困乡村农民的增收渠道。二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坚持“互补、互动、互利”的原则,加大对山区的资金、项目扶持力度,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6)

通过全面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根据我县东部平原、中部环绕市区、西部山区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西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等,在中东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等,集中打造“三区二线一带”即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种植模式不断调整和推陈出新,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立体化、集约化的新态势。农作制度不断创新,高效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模式普遍推广,节约集约生产水平和效率提高。

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占用资源要素的水平大大提高。

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农民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拓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8元,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

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大农业意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涉及面广,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传统农业简单的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范畴,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走规模化、集成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2.转变领导方式,提升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以利于统筹协调农业、畜牧、林业、农机、土地、财政、发改、气象和各乡镇之间更好地开展工作,集中推进我县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

3.全盘规划,提升区域化布局水平。根据我县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实际,按照“三区二线一带”的总体规划,集中打造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7)

烤烟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卷烟生产重要的基础原料[1]。在淄博境内已有83年的种植历史。作为传统的经济作物,烤烟为农民的致富和地方财政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烤烟生产发展的历程中,无论种植的规模、植烟的效益,还是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都随着时代的政策、技术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起伏波动。作为农业生产的烤烟种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烟叶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种植烤烟的经济效益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逐年下滑,经济效益不高已成为制约淄博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瓶颈。作为用途单一的卷烟原料,随着卷烟工业生产大品牌、大企业战略的实施,以卷烟品牌需求为生产导向已成为烤烟生产发展的总体趋势,卷烟工业对烟叶的内在质量和等级结构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烟叶的品质和特色成为烤烟生产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解决植烟经济效益不高,提高烟农植烟积极性,稳定和扩大种植规模;如何解决烟叶品质特色不明显,提升卷烟工业的认可度和市场的美誉度,促使淄博烤烟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组织方式,增加植烟效益,保持和促进烤烟生产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结合从事烤烟生产30多年的经历和搜集积累的资料,根据烤烟生产发展趋势和研究生班所学的知识,就淄博市烤烟生产发展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1 淄博市种植烤烟的自然条件和服务体系

淄博的烤烟生产集中在南部山区的淄川区、博山区和沂源县。该区域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烤烟且所产烟叶内在品质较高,是山东省最佳适宜区。

淄博市位于山东中部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北纬35°56′ - 37°18′,东经117°32′ - 118°31′。北靠黄河,东北与东营接壤,东与潍坊毗邻,南与临沂为邻,西接莱芜和济南。现下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5个区和桓台、高青、沂源3个县。总人口421余万人,总面积5968平方千米。

1.1 土壤条件

烟叶质量的好坏、产地土壤条件是第一位的。种植烤烟的土壤对于保持和提高烟叶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淄博烟区按全国烤烟种植区划分类属黄淮烟区,按全省烤烟种植区划分类属泰鲁山地丘陵地区。该区包括青州西部、临朐西部和沂源、淄川、博山全部。地形地貌多为200-700米的低山丘陵,平均海拔426米,是山东烟区海拔最高的区域。石灰岩山区有地下喀斯特岩洞发育,地表缺水严重。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和黄土母质,石灰岩和酸性岩在沂源、莱芜地区交错出现。土壤以石灰岩钙质粗骨土、灰质淋溶褐土、黄土质褐土为主、有部分酸性粗骨土和少量麻砂柠壤。因发育在石灰岩和黄土质上,土壤pH值偏高,平均在7.5,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平均为1.16%和67.8mg/kg。因常年种植烤烟,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近几年化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0.6-0.89%之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在200mg/kg以上,其它元素含量基本在中等水平以上。

所产烟叶颜色多属橘黄色区域,成熟度较高,叶片组织细腻,结构疏松,身份厚薄适中,油份充足,叶片填充值高。烟叶烟碱含量偏高(不同品种差异较大),含钾量偏低,其它化学成分基本适中(表1)。

烟叶化学成分是烟叶内在质量的基础,只有各种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并且相互之间的比例协调,烟叶才有良好的内在质量,香气充足,吃味醇和,劲头适中,吸食品质好[2]。淄博所产烟叶香型以中间香型为主,有个别清香型样品。烟叶评吸劲头适中,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余味舒适,杂气较轻,燃烧性中等,灰分为灰白色(表2)。

本区域所产烟叶内在质量较高,是全国第一次种植区划最佳适宜区,是山东省烟叶质量评价最好的种植区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誉为“青州烟”,具备生产优质烟叶的生态条件[3]。

1.2 气候条件

全国烟草种植区划中,依据烤烟生长发展规律和热量条件对烟叶质量影响的程度,确定热量指标为无霜期大于120天,日均气温20℃以上持续天数70天,日均气温10℃以上有效积温2600℃以上。淄博烟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干湿交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6℃-13.1℃,作物生长期内的积温(日平均温度>10℃)4318.7℃,日均气温20℃以上持续天数70天以上,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88.6小时,光照率61%,无霜期140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11月4日,终霜期一般在4月9日。热量资源可充分满足优质烟叶的需求。年均降雨量750-1100mm,相对湿度年平均60%,烤烟生长发育期5-9月降雨量一般在450-800mm左右,雨量集中在5-9月,最大降雨量集中在7月中下旬,呈现夏季雨涝,秋冬春干旱和雨热同步的现象。霜冻、雹灾、风灾等天气发生不规律。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几年,强对流天气发生较多,时间集中,降雨量也发生了雨季后移,对烤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成熟期的烤烟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加重了病毒类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对烟叶的产量、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1.3 烤烟生产服务体系

淄博的烤烟生产是传统的经济作物,形成了产购销一体的产业体系,生产、收购、经营和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1.3.1 技术服务方面

有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全市现有烤烟生产人员113人,负责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从整地、育苗、起垄、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分级扎把各环节全过程提供技术服务。服务质量和到位率烟草部门跟踪考核,并听取烟农反映,年度进行烟农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措施。

1.3.2 物资供应方面

烤烟生产的种子、农药、肥料、地膜、托盘等统一由市烟草公司招标采购,各区县和烟站分户发放,并监督使用,烟用物资的质量有保障,价格低于市场。烟用物资的发放管理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考核办法,供应及时,发放到位。21个重点植烟村建立了烟用物资直销店,在负责发放统一采购物资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组织煤炭、豆饼等专用物资的购进调配,方便烟农,价格较为便宜惠及烟农。

1.3.3 风险保障方面

自2007年以来,由烟草部门出资为烟农加入种植保险。每亩保费20元,一旦发生风、涝、雹灾造成烟叶减产减质,可得到每亩最高1000元的赔偿。自2008年起,为植烟20亩以上的烟农购买人寿养老性储蓄保险每年500元,60岁后每年可从保险公司领取288元的养老金。储蓄性保险设立专人账户,可继承,可由受益人支取。

1.3.4 烟叶收购方面

一是,收购设施齐全、站点便利。全市现有收购烟站(点)7处,烟农交售烟叶方便,站内便民设施齐全,设有停车处、茶水处、休息棚等。二是,实行“约时定点,轮流交售”的办法,烟农进站交售不拥挤、不排队,交售过程半小时完成,节省时间。三是,全部采取网上支付烟款的方式,烟款通过银行转到烟农个人存折,保证资金安全,避免售烟款出现差错和被截留挪用的情况发生。

1.3.5 烟农培训方面

烟草部门根据生产环节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课堂讲座、现场技术讲解、分村座谈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烟田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指导,针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聘请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讲授)。

1.3.6 烟田基础设施方面

自2005年开始,烟草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基本烟田的建设加大投资,改善烟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建设水利设施(水池、塘坝、管网、机井、提灌)、田间道路、密集烤房和农用机械,种植规模较大的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至2013年全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3147个,烟草行业投入补贴资金7960.4万元,累计受益烟农1550户,受益烟田面积1.9万亩:其中烟水项目903个(套),田间道路125条,217.5千米,密集烤房1501座,购置烟用机械609台(套),新建育苗工场9处;投资119.4万元,开展公益事业帮扶,建设敬老院1处,新建村委办公室和文化大院5处。

1.3.7 信息化建设方面

应用全省现代烟草农业辅助决策系统,将烟农信息、基建信息、物资供应、合同管理等数据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烟农档案和烟叶生产档案。

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措施

淄博烤烟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是全国全省烤烟生产最佳适宜区,具备生产优质烟叶的潜力;有着悠久的辉煌历史和社会基础,烤烟生产发展的前景广阔,打造“淄博烟叶”名牌,形成优质、高效、生态的产业具备条件、具有优势。总结历史的经验,分析当前生产的不足,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应当坚持三大原则,实现由产量低效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由传统生产经营型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管理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由计划生产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推动和促进淄博烤烟生产稳定、全面、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快种植布局调整,合理配置自然、社会和人才人力资源;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在兼顾烟农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烟叶品质,适应卷烟工业需求;注重烟叶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烟叶[4]。

2)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市场化运营为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生产的实践和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成本,实现“提质增效、减工降本”的目标[5],增强烤烟在农业生产中的竞争实力。

3)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改善烟区生产条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平台,加大公益事业帮扶项目投入,改善烟农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烟区烟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和谐发展。

2.1 调整布局优化规模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战略,建设农产品优势区、核心区,发挥特色产品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6]。淄博烤烟现代化生产水平提升慢、效益低与布局分散、规模过小有直接的关系,是根本性的问题。破解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不适应现代化生产、不利于组织管理创新、不利于生产水平提高的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的问题。

2.1.1 调整布局

根据土地资源和烟农种植习惯,结合基地单元建设的要求,全市烤烟种植布局调整到5个乡镇,55个村,并实行区域分级定向生产定位发展。(1)淄川峨庄乡4500-7000亩,分布在峨庄乡的王家、纱帽、罗圈峪、前沟、下雀、杨庄等11个村和余粮、双山、上塔、上台等5个村。形成以纱帽村为中心辐射周围村庄的连片种植区域,面积3700-5000亩,并建设成全市烤烟生产的科技示范区和有机烟叶开发区;建设以双山为中心的千亩标准化生产展示区。(2)沂源县三岔乡、徐家庄乡、大张庄镇等三个乡镇植烟面积8000-10000亩;分布在三岔乡双石屋、平地、丝窝、璞邱、南流水、车场、菜园等12个村;徐家庄乡的涝坡、四门地、上土城、姬家峪等6个村;大张庄镇的马峪、大洼、福峪、太平等7个村。形成以双石屋为中心,带动周围11个村连片种植5000亩的优势区;形成以徐家庄乡上土城村为中心的1500亩连片种植区,并借助地形相对平坦的优势,率先发展工场化育苗、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化组织。发展以大张庄镇马峪村为中心的3000亩连片种植区域;重点建设家庭农场、工场化烘烤等项目。(3)博山区池上镇2200-3000亩,分布在池埠、北崖、平安峪、铜井、杏树峪、赵庄、七峪等14个村,形成以池埠为中心的连片种植区域,建设土壤改良、种植制度调整和新农村试点等项目。(4)全市烤烟种植布局在纱帽、双山、双石屋、上土城、马峪、池埠六大区域;各区域种植面积和烤烟收入分别达到区域总耕地面积和农业总收入的50%和70%。形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强势区域。

2.1.2 优化规模

全市烤烟生产建成以职业烟农为主,辅以家庭农场的格局。村均种植规模300亩以上,户均种植规模30亩左右,家庭农场100亩左右;发展职业化烟农300-350户,培植家庭农场50-60个。①以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为突破口,以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为切入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将适宜植烟地块集中到种烟能手中。②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烟农建农场,探索农场式经营。③通过村两委出台补贴政策,下决心取消六大区域外或户均面积不足30亩的植烟户,促进种植布局调整和规模优化,提高生产水平,推进烤烟产业化专业化经营,提升规划内基本烟田的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

2.2 创新生产组织模式

卢良恕院士把现代农业定义为: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城乡结合,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实现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关键是深化农村改革,聚合生产要素,调整生产组织方式[7]。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消除思想顾虑,敢于大胆创新,进行生产组织模式的改革。

2.2.1 发展职业化烟农

关于农业的经营规模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扩大经营规模是追求的目标,功夫不能简单下在收农民土地上,应该把功夫放在人上。”针对种植面积不稳定,生产水平不高和烟农思想观念陈旧等实际状况,结合农民惜地、单户植烟规模小的现实,大力发展和培育“精于种烟,以烟为主”的职业化烟农。发展职业化烟农要制定标准条件,给予待遇、细化管理。(1)职业烟农的标准条件。一是,年龄知识结构:年龄在50岁左右及以下,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二是,诚信等级程度:自愿接受公司管理,自觉维护收购秩序,落实技术操作规程,诚实守信的烟农(参考近3年的生产收购数据确定诚信等级);三是,技术水平条件:有5年以上种烟经验,自2008年起每年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有1只密集烤房;四是,区域分布条件:种烟面积要相对集中且在规划的基本烟田内。(2)职业烟农的待遇。一是,烟草公司每年为职业化烟农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国寿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享受100元的家庭财产、意外伤害保险(最高赔付额13.8万元)和500元的国寿个人养老年金保险(60岁后始,年领240元,直至身故前)。并设立个人账户(可由受益人参保),连年植烟连年入保,中途断保,不支付账户资金;二是,为职业化烟农的烟田加入农业保险(每亩20元),受到风、雹、涝等自然灾害后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损失,每亩最高可赔付1000元;三是,职业化烟农子女婚嫁或升学赠予200元礼金,父母去世赠予200元的慰问金;四是,为提高职业化烟农的从业技能,围绕管理和技术组织集中培训;五是,统一配制印有“淄博烟草”或“职业烟农”标志的工作服;六是,优先配备新型农机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七是,年终考核名列前茅的,给予适当奖励。(3)职业烟农的义务。一是,监督技术员和烟站工作,掌握政策和技术规范等落实情况,做公司的监督员;二是,普及科技兴烟技术,服务周围农户,抓技术指导,做公司的指导员;三是,及时搜集信息,宣传和传达有关政策和烟草部门的规定要求,做公司的信息员;四是,掌握农户动态,了解农户需求,主动与公司沟通,做公司的联络员;五是,依托适度规模种植方式,带头实现标准化生产、密集式烘烤、装袋预检、按部位分级诚信交售等作业模式,做公司的宣传员。

2.2.2 培育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主,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管理场所、生产设备设施和经营经验,达到一定种植规模的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中央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坚持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实行家庭经营[8]。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有其特点:一是,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在现场细致观察劳动对象,并随时做出相应生产决策(施肥或浇水),才能产生最佳的生产效果。二是,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不可移动,要提高产能就得投入,这也决定了经营者要有长期预期。正如马克思《资本论》中把土地分为“土地本身”与“土地资本”。三是,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只有劳动者和决策者是同一人或同在现场的时候,农业经营才能搞好。烤烟本身就是一种商品[9]。更需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一致性,发展烤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更适应烤烟生产工序繁杂、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一要选好人。农场主必须具有生产、管理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靠农村“能人”带动;二要多扶持。在产前物资筹备、农机具配备和育苗、收购等环节给予适当的扶持或资金支持。三要设施配套。密集烤房建设、烟田生产道路修建,水池提灌、土地平整和土地整治等综合配套。四要提高生产水平,加大技术指导,优先推广新品种新设备。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可与职业化烟农建设相结合,生产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和有经营头脑的职业化烟农可通过扶持引导发展为家庭农场主。

2.2.3 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新型的服务体系

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定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走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化运作的道路[10]。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是减工降本增效,把烟农从劳动强度大、技术复杂的环节中解放出来。要建设产权关系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烟农得实惠、服务有效益,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服务组织。(1)育苗服务社:利用工场化育苗设施,组建育苗服务社为烟农提供优质适龄壮苗;烟站和技术员参与管理和定价;育苗服务社除培育烟苗外,可开展种植蔬菜、养殖蘑菇等多种经营。(2)烘烤服务社:依托烘烤工场,为烟农提供专业化的有偿烘烤服务,要建立服务制度和标准,烟站集中管理,烘烤费用统一核算,分户交纳。烘烤服务社可以利用淡季开展多种经营,用于设备维修和管护。(3)农机服务社:可由烟农合伙购置,组成农机服务社,服务社统一组织机械作业,统一收费价格;机械作业范围包括烟田在内的所有农田和服务项目,烟田作业价格按市场价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4)植保服务社:根据种植布局成立6-8个植保服务社。服务社由烟站购置机器设备,统一购置农药,服务社负责管理和操作。(5)专用物资服务社:各种烟用物资,由服务社统一购进,既保障需要,又利用季节和批量的优势获得最低价格。积极探索烟用物资“统购统配统施”的运营模式,构建多点连锁配送网络,方便烟农;构建“产、供、施”一条线机制,惠及烟农。

2.3 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有六个: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土地生产率,三是农产品商品率,四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五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六是农民人均收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所生产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有多少来自科学技术,现阶段我国烟叶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约45-50%[11],与全国相比淄博烤烟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及方法,促进淄博烤烟生产水平提档次增效益。

2.3.1 新品种

品种对烟叶的品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品种的选择应在优质的基础上兼顾烟农的产量和效益,应在卷烟工业需求或指定的范围内兼顾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推广种植NC系列、K系列等优良品种,彻底杜绝秦烟96、龙江911等低品质、烤后叶片色淡,上等烟比例低的不适应工业需求的品种。同时不能盲目种植卷烟工业喜好的翠碧一号、红花大金元等内在质量高但抗病性差、适应性差、不易烘烤的品种。在推广NC系列、K系列的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研究品种特性,改进栽培措施,改进烘烤工艺,实现良种良法良区的配套,逐步培育成适应淄博烟区的当家品种和主栽品种。

2.3.2 新技术

大力推广和应用成功的成熟的成型的新技术措施和操作工艺,提倡膜下栽烟和轮作换茬,推广揭膜培土、上部叶片一次采收烘烤、分次施肥、施用全量肥料缓释肥料、浓缩肥料有机肥料等技术措施;积极示范和推广绿肥种植、生物农药无公害农药低残留农药;使用双色地膜纳米生态降解地膜、以利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残留;积极探索水肥耦合的管理措施,以利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形成栽培技术的集成化、规模化、定量化。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传承与创新、自主研发与引进的关系,引进技术要先试点后示范,然后全面推广,让外引技术落地生根。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不适合当地气候和实际的技术措施。注重发现和积累生产过程中好做法好经验,经过技术人员研究论证和时间提炼升华为标准化技术措施,做好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体推广,全面提升烤烟生产水平。

2.3.3 新设备

先进的新型设备相对于新技术而言,更具推广性,更具有直观、易于接受的特点。要大力推广和应用育苗直播机、田园管理机、机动喷雾器、机动烟雾机、施肥器、编烟机、回潮机等小型机械。要根据生产规模适当引进和配备移栽机、采收机、覆膜起垄一体机、秸秆拔除机等机械。要全面普及旋耕机、农用运输车等实用型机械,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引用推广新设备一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农机补贴。要利用好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和沂源县列为沂蒙山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政策。二要充分发挥专业服务社的积极性,配套购置、系统配备。三要加强各种新设备的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的技术培训和资产管理。四要根据山区的实际,联系科研生产部门,共同开发适应山地的小型农机具。

2.4 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烟叶质量不等于等级质量[12]。烟叶质量是种植和调制出来的,是烟叶本身属性;烟叶等级质量是烟农凭技术或经验按国标要求分出来的,具有商品的属性。烟叶烤烟作为一种用途单一的经济作物,价值体现在卷烟工业的需求,烤烟生产的发展来源于卷烟工业的需求扩大。卷烟工业的需求取决于高质量的等级结构和充足的等级数量,要以满足卷烟工业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等级质量和等级结构。一要,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分级加工。烤后烟叶要按照炉次部位及时进行分级和扎把,把内烟叶要均匀一致,等级界限清楚,无混色混部混青和掺杂使假现象。二要,落实入户预检制度。要按照国家局的收购流程规范要求,制定入户预检计划,培训预检人员,严格入户预检程序,全部预检到位;把分级扎把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预检环节,解决在烟农家中;通过预检技术指导,化解烟农争级争价的矛盾。三要,严把验收定级关。烟站要制定完善的收购制度和流程,落实验级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实行密码验收,确保公正、公平,要把等级混杂、水分超限、非烟物质的烟叶退回,确保等级质量的纯度。四要,建立专业分级服务队,提高烟叶分级扎把的水平,加快分级扎把和交售进度。五要,烟草部门要加大分级技术培训力度和收购政策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烟农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把烟叶分好级扎好把,提高等级结构和等级质量。

2.5 建设高素质烟农队伍

烟农是烤烟生产的主体和生力军,烟农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烟叶的产质效益[13]。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进展的加快,农业及烤烟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只有烟农理解和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掌握复杂的烟草种植技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随着烟叶农场、专业化服务组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也要求烟农必须掌握高效的企业化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经营水平。主要方法:一是,政策形势宣传。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多种途径,宣传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烤烟生产的形势和有关政策,提高烟农思想素质,提高烟农对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认识,增强烟农的市场经济观念和品牌化、产业化的意识。二是,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烟叶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等设施建立烟农培训学校或场所,根据烟农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和生产需要按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技术标准和要求,通过现场操作示范、资料宣讲、多媒体教学、专家讲解、座谈讨论和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使烟农不仅掌握科技兴烟技术,还能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技能,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烟农队伍。三是,实行资质认证:对技术要求高的生产环节(育苗、烘烤、分级等)和各种专业组织服务人员要进行系统培训,并由烟草、农机、农业等部门组织资质认证,持证上岗,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诚实守信教育。烟叶自身是一种商品,又是一种专卖品,要从种植开始,抓好思想教育、培养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高素质烟农。要从合同签订、种植株数、用肥用药、分级交售等环节抓好政策、规定、国家标准、价格扶持与规范交售的宣传教育。五是,经营管理培训:要加强专业服务组织,农场主及烟农的经营和管理知识培训,增强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烟农队伍。六是,改进管理手段:烟草部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烟农队伍和专业服务人员的管理、考核和奖惩,调动烟农自觉自律、诚信守法的积极性,促进烟农整体素质的提升。要借鉴工业化管理理念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烟叶生产全流程跟踪全过程控制,建立烟叶管理档案,便于对烟叶质量和烟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宋国菡,杨献营,番吉焕.我国烤烟施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烟草科学,1998(4):32-34.

[2]赵铭钦,汪耀富,杜士彬,等.陈化期间烟叶香气成分消长规律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2(3):73-77.

[3]许家来.山东烤烟质量评价汇编[Z].2009.

[4]王彦亭.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中式卷烟方向[J].中国烟草,2005(12):21-22.

[5]姜成康.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 努力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报告,2010.

[6]韩长赋.综合施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农业信息,2011(4):12-13.

[7]刘国顺,刘建利,等.中国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指南[R].2008:327-346.

[8]陈锡文.解读“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蓝图[J].中国农业信息,2011(5):12.

[9]李世勇,兰博谦,韦风杰,等.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7-31.

[10]陈锡文.推动“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1(4)08-09.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8)

发展现代农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反,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发达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最高阶段。现代农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条件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中拥有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电力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农业中广泛普及,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自动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技术,代替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种子、肥料、农药、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到了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过程社会化。即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在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繁育良种、肥料制作、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不断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产中与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广泛联系,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农业综合经营。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完全商品化的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本国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现代化之路,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创新。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将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各个环节,也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其次,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57%。再次,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与总体思路

(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

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持续稳增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湖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的范例和雏形,这为该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续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提升困难;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两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立足中长期内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客观现实,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具备完全市场能力的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无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一)大力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的双重性,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当前,湖南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转贴于

(二)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没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龙头企业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亚华种业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和部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业企业化等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长株谭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在环洞庭湖等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创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合作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等有规范产权组织的公司型农业,实现从生产者管理到消费者管理的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争取5年内实现所有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积极实施“百乡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贫”工程,使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3大工程,建设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效益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未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湖南应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依托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该省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湖南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网络、媒体、电话、中介服务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改造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搞好农作物估产、土壤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湖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科学规划与经营管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

(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共同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湖南。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9)

忻州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在忻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加快忻州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 值得肯定的工作措施

1.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一是坚持重点选择。项目的选择上坚持三项原则,即: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受益面广。以该原则选择确定主导产业和具体项目,坚持从示范性入手,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忻、定、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二是坚持严格实施。项目的实施上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投入。立足当地资源,抓住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解决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重点对水、电、路、气及场地硬化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并为主导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坚持转变经营。突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互动机制。

1.2规范运行,强化监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管理模式,全市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创新、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方面狠抓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按要求细化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和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其中部分项目由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将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乡镇、村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作业标准等。三是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县实行重点监管,采取突击检查,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检查验收、核查、抽查等工作。

2 目前起到的综合成效

几年来,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十二五”时期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持下,各地培育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地位,惠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二是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为各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方面,各地粮食总产、单产显著提升。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通过对农田水利、养殖小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项目的实施直接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特别是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3.1高新技术应用不够 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相比,存在着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范围小,智能化微滴灌设施应用面积少,高产优质新品种储备不足,新型农业机械更新速度缓慢,新技术引进滞后等问题,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无论是品种、技术、设施、设备都要大量引进、加快推广,通过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催生新的科技成果。

3.2农业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现代技术掌握不够、工作不主动的问题;二是实施主体中的高素质农民缺乏,多数农民存在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因循守旧的心理。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培训学习,外出考察的办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加其领先创业的信心。

4 促进忻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10)

中图分类号:TN7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63-01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民经济成长的基础,长期存在的小农生产结构必然要成为历史的陈迹,中国必须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确保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在21世纪进入腾飞阶段之后,也已经具备了带动农业迅速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强大实力和基本条件。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0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人们意识到生存环境恶化的威胁,更注重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业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二、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三农”问题,并不仅仅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研究的问题。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扶持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而且更准确地说,农业现代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中国最早研究农业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张培刚教授曾经指出: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农业和工业之间总保持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虽然在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其方式屡经变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近代历史看,可以说没有一个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建立在小农生产结构基础上的。保持小农生产结构与实现工业化尤其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是相互对立的,不是走在一条路上的。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讲,如果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基础还是停留在小农生产结构状态,其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农业制度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从根本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由此看来。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更加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若是想要在当下如此严峻的资源约束情况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当前,人才的极度缺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属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的群体,他们以种地为生,但却对相关知识所知无几,可以说只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习惯性的用自己务农的经验来解决遇到的状况,但这始终不能成为长久之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农民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素质可谓是互相促进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唯有专业的知识才能使农业的生产率得到最大化。若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所以,针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进而全面提升其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

(三)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中国农村土地所采取的使用制度,在经历了从否认到逐步承认再到正式确立的发展过程之后,如今已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所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度。同时,这一制度的建立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根基,是我国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双层经营。但是在承包经营过程中,承包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包括种子、化肥、生产工具等等,国家除了土地之外,很少有其他投入。另外,在国家免掉了长久以来压在农民身上的农业税赋这一重担之后,使得很多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足够的经费开展活动。因此,除去土地的使用权之外,国家还应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例如在春种时节向农村拨款,各家各户根据土地的多少分发资金,这笔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之类的必须品。在此基础上,为了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我国需要对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文件进行修改,打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限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总之,只要找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并把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当下的首要任务,加强对于现代农业的各方面支撑,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深化结构调整,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效益,相信我国很快就可以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篇(11)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 “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只能依靠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地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相关部门下达的涉农项目大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遇到像泌阳县这样的财政穷县,涉农项目又多,县级配套压力很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建立现代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1.增加对“三农”的硬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稳定投入来源,确保“硬”投入资金与惠农政策的高度统一,防止虚假预算和开空头支票。

2.完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发放数额逐年增加,发放范围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应结合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实际发放情况,不断总结发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发放办法,探讨发放方式,降低发放成本,确保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安全、直接到达农民手中。

3.鼓励和引导社会投入。县级财政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性政策,为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开辟新的农业和农村投入渠道。要利用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兴建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资金补助。

(二)突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重点 。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为载体,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建立现有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岁修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灌溉和农民饮水安全,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进程,切实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扩大农机具财政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作业率。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3.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从人员、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4.支持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基地建设。要确保环境安全,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通过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开展动植物检疫、农业兽药检测、饲料肥料质量鉴定、绿色食品鉴定。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层次,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实现种养业生产质量的飞跃。

5.支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质量,严格执行耕地审批和补偿政策,实现占补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板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工业原料基地。县级财政要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和项目建设,建设高标准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烟叶等绿色、特色基地,形成区域间现代农业种养结构优势互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平衡。

3.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头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和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带动能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1.培训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形式,加快农民知识更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有能力参加多领域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创新财政扶贫方式。要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村特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和生存保障。要加速“整村推进”进程,帮助贫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镇的集中投入,并建立限期脱贫责任制、脱贫跟踪帮扶制和返贫责任追究制,以此增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巩固扶贫成果。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大力推进畜牧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先进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蔬菜水果保鲜和运输技术等。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五)加快支农支出改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