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06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1)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Wisdom Industries and Sharing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LIU Hui-ling,CAI Yan-guang,QIU Xu-qin,LIU Zhi-yong

(School of Autom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Smart City is the sens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eans test,analyze,integrate the k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y to run the core system,and thus the various needs,including people's livelihoo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ublic safety,city services,includ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to make intelligent response.Its essence is the use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urban wisdom,thus creating a better life for people in citi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it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mart City;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public service platform

引言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1-3],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4-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型的城市发展。

1.总体设计

1.1 总体目标

立足城市发展需求,致力于解决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满足移动互联、物联网、智慧城市未来发展,通过整合各领域的专业信息系统或平台,集成地上地下三维数据、统一的地理底图信息、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等信息资源,建立起应用到全市各个领域的数据平台,随后将数据共享范围扩展到全市各职能部门,搭建起智慧城市多维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物联网、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实现基于真实地理世界的三维景观,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总体思路

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设计图

2.建设内容

2.1 公共信息数据库

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库;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栅格图(DRG)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人口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等。

2.2 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2.1 公共数据管理系统

公共数据管理系统依托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各种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公共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图层管理、数据编辑、元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输出、数据输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2.2.2 基础数据服务接口系统

基础数据服务接口系统主要是由一系列数据服务接口组成,提供的数据共享服务主要有认证服务、目录服务、电子地图服务、三维数据服务、多媒体数据服务等。

2.2.3 共享平台运维支撑系统

共享平台运运维支撑系统主要是对共享平台的用户管理、服务的安全认证,各个服务配置、管理以及共享平台的监控进行集成,为共享平台能够稳定地为外部应用提供安全的访问予以支撑。

2.2.4 视频数据管理系统

实现对共享的交警摄像头视频数据、交通部门的视频数据和其他服务大厅的视频摄像头数据的进行管理,并通过共享实现视频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使用。

2.3 行业三维应用系统

依托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开展诸如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慧油田等诸多方面行业应用。

3.系统功能介绍

3.1 数据导入

功能描述:管线数据自动生成,并生成管线属性。

3.2 信息查询

功能描述:通过输入关键字查询对应信息。

3.3 辅助规划

日照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建筑房屋二十四小时任意时间段的日照效果进行分析。

方案对比:在屏幕中设置了双屏幕对同一地块上,规划不同建筑方案进行效果、参数等对比。

建筑编辑:对建筑模型进行编辑,例如空间位置变化、模型大小缩放等

替换模型:对现有建筑模型进行替换,从而辅助规划决策

3.5 新建建筑

新建建筑:对现有空地进行新建建筑,从而辅助规划决策。

3.6 场景漫游

线路漫游:对特定线路进行漫游,查看线路周边规划建筑效果。

场景定位:查看重点场景。

视点编辑:用户可以添加自己自定义的场景,然后进行定位。

3.8 二三维同步联动

不管当前是二维视图还是三维视图,启动二三维同步功能后,自动切换为二三维双屏,并能实现二者位置同步,以进行对比查看。

3.9 通用功能

地下模式:控制当前三维场景是否是地下模式或者地上模式。

停止飞行:当漫游路线时,用此按钮可以停止飞行。

水平距离:两侧空间任意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垂直距离:两侧空间任意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飞行环绕:选择某一场景,在此场景飞行环绕旋转,查看当前场景周围建筑情况。

放大或缩小:将当前视图范围放大或缩小。

正北:将当前视图转为正北方向。

保存图像:将当前视图数据以图片的形式保存。

鼠标漫游:水平方向移动视图。

鼠标滑动:水平方向移动视图。

查看天际线:在某一场景高度,查看前方天际线情况。

4.结语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为了适应新型城市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智慧城市将极大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有效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全方位提升以人发展为本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感知。

参考文献

[1]侯宇红.基于全景真三维斜射影像的数字城管应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1):106-110.

[2]程锋.“数字城管”基础数据普查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2):159-161.

[3]周迪民,段国云.地理信息系统属性数据不确定性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12):174-177.

[4]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142-148.

[5]陈观林,李圣权,周鲁耀.杭州市“数字城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43-4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074147,60374062,61074185)。

作者简介:

刘惠灵(1990―),男,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控制技术。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38-03

一、智慧城市理念下建筑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智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智慧城市是在20世纪以来,各国城市规模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管理难度日渐增大的背景下,为更好的解决城市治理方法和城市的生态发展问题而出现的。1990年,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召开的一次以“智慧城市(smart cities)、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networks)”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1]。概括说来,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城市理念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提出相应战略规划。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在2012-2014年连续开展3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到2016年初,我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区、镇)成为试点,覆盖全国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掀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

(二)智慧城市下的建筑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建筑行业的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建筑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也尤为引人瞩目。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射频传感、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使建筑物具备“自我感知”功能和“对外连接”的属性,使得小到单个住宅,大到楼宇、桥梁、道路、水电工程等建筑物,都可以转换为信息模型,从而实现“人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智能服务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的最优化控制,实现了人对城市运行信息的实时感知,并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建筑质量监控和改造、供应、社会保障”[2],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建筑行业智慧化的深入发展,无疑将推动传统建筑行业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推动建筑行业建设和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提高行业生产和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建筑行业的生态、节能发展;二是推动建筑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改变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迫使行业企业提高员工熟练使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监控并进行创新;三是提高建筑行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容量增长速度,促使其保存和传播的载体和途径走向网络化、多元化。

二、智慧城市发展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提出的挑战

(一)知识、技术产生和更新速度加快,教学内容开发和更新速度更显滞后

智慧城市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蕴含的知识和技术本身是数字化、云共享化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互每时每刻都催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发和更新速度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慕课、微课、虚拟实训系统等方面的开发,以及网络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类高职教育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来,教师对这些新教学资源的认知不清晰,这些建设只是对现有教材内容的网络化,实际应用和推广也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二)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和快捷,教学手段有效性和时效性受到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手机、平板电脑、便携穿戴式电子设备等个体配备的移动数据平台普及率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传递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量呈级数增长[3]。现有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虚拟实训软件等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然很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下信息量传播的形势。这些问题包括:教学手段有效性差,一般只能间接地呈现建筑物包含的部分信息,直观感受性较差,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信息承载量较小,难以承载行业发展产生的海量信息;时效性差,只能呈现建筑物过去状态下的信息,很难表现建筑物现在和将来状态的信息,对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信息反应滞后。

(三)个体学习形式趋向个性化、全时段化,教学组织方式未及时调整

智慧城市发展中,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网络得到无限延展,每个人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全时段甚至终身的,学习和交流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群体。目前高职建筑类院校虽然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作为辅助,但教师仍然习惯在有限的课时和学校教室、实训室等线下场所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在线学习的很多困惑和疑问不能得到及时反馈。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不仅难以适应智慧城市中行I知识技术快速更新的情况,制约了学生个体和教师的交流,限制了教与学效能的提升,而且会从某种程度上加剧学生学习水平分化的程度。

(四)学生个体学习成果趋向电子化、网络化,教学评价方式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

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书面作业、期末试卷的审核进行的,这种评价在信息化手段并不普及的时期,能够较好地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但面对智慧化城市发展的形势,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要求。当前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评价为适应时展,也采取了一些信息化评价手段,但根据有关调查,在职业院校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手段仍然以纸质随机评价为主,学习过程的在线评价有一定基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建筑类高职专业必须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加快教学评价标准调整,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五)教育管理服务较被动,需要向主动服务、事前服务转变

传统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服务面对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传递不及时。一是在教育管理决策方面难以从企业方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在具体教学管理层面,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变化快,各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无法有效预知,只能事后处理。因此,面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建筑类高职院校必须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得行业企业咨询,主动预防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到事前服务,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三、智慧城市理念下的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积极开发数字化、云共享的专业教学内容

智慧城市下的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应全面对接建筑类产业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现有教学内容进一步向数字化呈现、云共享转变,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际。具体方式包括:组织教师开发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将原有备课材料转换为在线视频、微课、图片、作业系统等资源,并通过与学生互动获得新的开发思路和灵感;利用云技术建设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推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空都能够进行互动和交流,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二)运用建筑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便携式平台,创新教学手段

在智慧城市发展中,高职建筑类专业要进行相的教学手段更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承载量和时效性。一是创新教学手段,使用BIM、GIS等技术手段开发建筑全息教学模型,以培养学生形成建筑数字模型识读和主动建模能力为目标,通过虚拟拆解和组合,全方位展示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等信息,演示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直观把握。二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移动便携平台开发相应的APP软件,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资料下载、成绩查询、教学评价、通知查看和互动交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立全时段、全员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

智慧城市下的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组织,需要充分将智能化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教学组织形式中,将物质空间内的教学组织拓展到虚拟空间的教学组织,将课内的教学组织拓展到课外的教学组织,将一对多的教学组织拓展为一对一的指导。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和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的推广和使用,在布置学习任务,监控小组讨论和学习情况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互动;进行远程一对一指导,随时解答,将教学空间拓展至课外。

(四)建立多元主体、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

面对智慧化城市中学生学习成果电子化、网络化的潮流,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的评价工作也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走向网络评价、同步评价,建立智慧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校内通过在教室、实训场、企业车间等教学场所安装网络设备、信息传感装置、摄像装置、检验设备等硬件,建立实时信息感知和反馈的网络平台,使评价者不到班级听课,也可以获得教学过程和结果质量的信息,使多元主体实时进行评价成为可能。同时改善教师教学的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全程的、更加便捷的评价,这将极大改变原有评价方式,最大限度消除评价的死角,突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更有效的评价,并提供给教师更好的教学反馈效果。

(五)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新智慧化管理

一是开发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室、实训室、机房等场所安置传感器、摄像装置等,结合各系部的信息录入,将教师调串课信息、教师和学生出勤、设备数量、教室使用情况等信息整合到管理系统中,进行实时记录,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二是通过运用全息视频会议系统等先进手段,克服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更好地与企业沟通,共同做出专业结构调整、招生策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适应建筑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三是开发教学管理预警系统,通过感知教学运行的信息,记录和预测教学运行全过程,使教学管理的对象和主体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教学管理的智慧化,保障和带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12):1-5.

[2]卫校飞.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1):96-100.

[3] 唐文晶,万忠,陈悦,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8):39-48.

On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Concept of Wisdom City

Song Shijie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3)

1 引言

基于智慧城市理念开展的城市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城市资源的应用效率,让城市建筑设计发展更为明确,实现城市管理服务的全面优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推动我国城市建筑的持续发展。

2 智慧城市建筑设计

2.1 基本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生活数字化以及大楼人性化理念。简而言之,智慧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能够给予建筑物相应的灵敏系统,建筑物能够察觉周边各项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既定反映。在充分应用科学技术的前提下,能够给予城市居民更好的生活。智慧城市的设计核心理念为:要为城市居民打造便利高效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人民及时发现城市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而开展相应的资源部署。智慧城市与城市建筑设计相结合,可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及建筑设计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场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按照设计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智慧城市建筑设计方案。智慧城市建筑设计的开展能够提升建筑设计工作的效率,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工作服务,同时也能保证设计建筑物在保留美观性的基础上,提升建筑物的实用性。

2.2 基本特征

1 )集成化智慧城市概念的实际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城市环境中所覆盖的内容将会由同一个母系统进行调动分配,虽然城市网络系统较为繁琐,但是城市网络系统的协调性极高。每一个子系统都对应了各自领域的数据信息,经由母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反馈之后,实现相关事件内容的有效处理,为此智慧城市具备集成化特征。2 )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智慧城市的主要运作方式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反馈。智慧城市主要利用传感器技术或是射频识别技术对智慧城市中的海量信息进行获取,经由终端处理器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对智慧城市中存在的城市问题进行反馈分析。智慧城市管理的本质就是信息管理,因此智慧城市具备信息化特征[1]。3 )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如智能手机能够在数秒内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爆炸性新闻,国外发生的台风、地震、化工厂爆炸等事件,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人们就能经由智能手机了解事情发展脉络。智慧城市中应用的互联网技术能让每一位城市居民能够与他人产生互动交流,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智慧城市建设下全球化的信息交流共享思维,给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范畴,因此智慧城市具备全球化的特征。

3 城市智慧理念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推动传统建筑设计发展

将传统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理念有机结合,对促进传统建筑设计发展极为有利。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支持下,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建筑设计作品。新常态背景下,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城市发展背道而驰,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实现智慧城市理念的有效渗透,不仅能够实现传统建筑设计的有效创新,还能基于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城市建设的整体化发展,制定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合理发展[2]。

3.2 扩大建筑设计交流渠道

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是需要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此建筑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对先进设计理念进行系统化学习,确保能够设计出适应城市建筑发展的设计方案。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信息技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传递,为此建筑设计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交流学习。智慧城市理念能够拓宽城市设计的融合渠道,确保我国建筑城市设计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4 智慧城市建筑设计的必备条件

4.1 来自高新技术的支持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建筑物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人民的舒适性需求,满足人民对于建筑物功能性的要求。为此智慧城市建筑设计需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以人们实际需求为基础,借助高新技术为建筑物设计的合理性提供参考,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开展整体化分析,确保整个建筑物设计方案的合理性[3]。

4.2 来自设计人员的支持

建筑设计人员的个人观念以及设计理念对于建筑物最终设计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环节中设计人员缺乏合理的设计理念,最终设计出的城市建筑将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城市建筑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为此建筑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智能城市理念进行合理化分析,对城市建筑设计的知识面进行扩展。此外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设计领域中的新型知识全面掌握,确保建筑设计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4.3 来自先进设计理念的支持

为了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发展,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实现对先进设计理念的全面掌握和灵活应用。国外城市建筑与我国的城市建筑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如欧美国家的城市建筑主要用料为加强舒适感的普通材料,旨在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但欧美国家的城市用料并不适用于我国,这是由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不能照搬套用,但在进行城市设计过程中可结合欧美国家的设计理念,将欧美国家的设计理念与中国建筑设计实况相结合,在提升设计建筑物整体美观性的同时,还能加强设计建筑物的适用性。

5 城市建筑设计中智慧城市理念的渗透路径

5.1 对建筑空间内部的安全性能进行优化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隐藏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断凸显。如城市建筑过程中应用的有毒建筑材料以及施工建设设备,不仅会给建筑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同时也会给入住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同时建筑项目施工期间无可避免会应用到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存在无法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可能性,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安全。因此在开展智慧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增加建筑设计的安全性,确保人民工作生活的安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智慧城市安全建筑设计主要体现于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以及内部空间。建筑物的外部构造主要为色彩与造型同时也包括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选择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材料,充分考虑楼与楼之间的距离,确保楼内的建筑空间阳光充足,让建筑物的入住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4]。

5.2 借助物联网技术加强建筑空间内部感应性能

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极为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突破智慧城市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如可利用Living3.0 展示智慧居住空间,在建筑物主人不在家的情况下,有客人拜访过程中,相关信息可直接传递至建筑物主人的手机上,若建筑物门口有摄像头,建筑物主人能够看到来访者的影像,利用通话功能与来访者进行通话。建筑物屋内的湿度以及温度能够借助感应器感知,窗帘的开启与关闭能够借助光照感应器,在建筑物的书房空间一旦有人入座时,在感应器的作用下台灯能够自动开启。为此智慧建筑工程建设需要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促进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发展。

5.3 建筑设计作品需突出人文关怀理念

每一个设计出的建筑物都能够体现出建筑设计情感,因此建筑设计作品与建筑设计人员个人情感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建筑设计作品与建筑设计人员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有着一定的联系,建筑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人员的个人品味。部分建筑设计人员由于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因此在建筑作品设计过程中一味模仿他人的设计理念,因此设计出的建筑作品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新型高新技术,对各种类型高新技术进行灵活应用,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作品中的人情味。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实现设计风格的不断创新,在建筑设计路程中不断积累价值素材,在充分整合当地区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让建筑物使用人员能够感受到区域特有的风土人情。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在建筑作品设计过程中自主融合地域文化,实现建筑物情感特征的有效增加,通过赋予建筑物无声化的表达形式,继而激发使用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建筑物设计只有突出人文关怀理念,展现当地的区域文化特征,才能确保建筑设计作品满足建筑物使用者的内心需求。

6 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理念渗透进城市建筑设计之中,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高要求,为此在智慧城市建筑项目规划过程中,需要把控智慧城市建筑项目施工质量,考虑高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借助先进智能化技术以及现代化设计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延旭.探究智慧城市中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 (18 ):165-166.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4)

为加快推进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杭州市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我委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改发〔2020〕73号)及《关于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改发函〔2020〕15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了《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各相关单位可结合实际提出修改意见,书面反馈意见(需加盖单位公章)请于2021年2月3日前反馈市建委科技处,并请留下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安定,储伟伟  联系电话:87022510, 87027522

传真:87066617       邮箱:914977371@qq.com

附件:《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1年1月26日

 

 

附件

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是贯彻落实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杭州市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改发〔2020〕73号)及《关于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改发函〔2020〕15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我市重点推进以下十个领域的工作任务:一是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等的CIM平台基础数据库。二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基于BIM的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及监管。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全连接的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四是智能网联车项目建设,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改进杭州智慧出行。五是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有效提升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六是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加强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七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基础和应用支撑。八是建筑业智能化提升项目,以“新城建”拉动建筑工业化及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九是探索建立多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新城建”。十是促进产业发展,打造“新城建”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工作阶段

(一)近期工作目标(2021年底)。基本建设完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初步制定CIM数据标准。开展部分BIM模型的入库工作,构建不同建设时期的建筑物入库模式。探索项目审批的BIM报建工作。明确包括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等基于CIM+的应用,并探索主题数据汇集模式。探索CIM数据的共享及机制。

(二)中期工作目标(2023年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稳定运行,基本完成建成区范围内的地理信息、建筑物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数据库。全市部分建设项目实现BIM审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BIM监管。部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智慧社区建设场景应用基本成熟。CIM数据的共享及机制基本建立,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的CIM应用场景投入开始市场应用。CIM标准规范逐步完备。

(三)“十四五”时期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于CIM基础数据的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安全管理及未来智慧社区等方面的场景大量应用,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方式有效转型提升。构建起以政府为引导,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城市运营机构多方参与的CIM运营生态,打造杭州经济增长新亮点。形成完整的“新城建”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城市级CIM基础平台。构建城市大脑空间底座CIM平台,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时空数据融合的能力,打造虚拟数字城市。

1.CIM数据标准建设工作。编制 CIM地方数据库标准,面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领域的数据分类分级、采集建库、更新与共享应用的技术标准。按统一的标准更新、共享和协同应用城市公共的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实现与部级、省级CIM基础平台互联互通。

2.CIM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CIM数据基础平台,搭建和汇集城市三维数字底版,开展CIM+应用的先行试点,构建城市智慧治理应用场景。实现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浙江省施工图“多审合一”系统、杭州市亲清数字平台等省市各级平台,建立CIM数据与共享模块,实现城市多层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办公。建立CIM平台安全评价机制,不断提升CIM平台安全水平

3.CIM基础数据信息模型建设。建立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BIM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和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库。以CIM平台为基础,开展云城、三江汇、大城北新城、亚运村等重点项目或区域的三维数据收集及展示工作,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入库、更新及管理机制。

(二)深化工程建设领域CIM的运用。

1.实施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策划、全流程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等应用场景,提供业务协同、区域评估、并联审批、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和信用监管等功能应用。

2.实施工程项目BIM审查。全面融合工程项目各类信息。在建设项目前期策划、施工图审查、联合验收等不同环节实现基于BIM模型的项目自动审查,推进三维地籍、土地立体化开发利用、工程建设项目BIM报建等应用试点。

3.实施工程项目施工全程BIM组织。以规模以上政府投资类项目为试点,推广施工组织的BIM模型运用。借助BIM模型探索建立新型验收模式,提升竣工验收的准确性。

(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1.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三维全息建模。针对重点单位等实现精细化建模,面向规划、城建、交通、给排水、消防等单位,提供应用服务界面,实现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数字化协同。

2.打造全连接的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对城市主要的建筑、道路、园区、给排水设施等实现物联网设备和网络覆盖,将物联网实时动态数据与CIM数据结合,实现全市管线管网数据化、管网在线监控、运行管理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等功能,实现数字化连接设备上行数据采集和下行控制指令下发功能。

(四)智能网联车项目建设。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改善杭州智慧出行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关键要素,打造杭州5G+车联网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1.加快建设智能路网基础设施。部署智能路网试点改造工程,实现交通道路通信设施、视频监控设施、交通信号、交通标识标线智能互联,满足复杂的车路协同需要。在试点基础上,应用推广的智能路网技术和产品,建成一批互联网道路。开展城市公交、景区游览、特种作业、物流运输等典型场景应用以及信号灯优化、车速引导、拥堵提醒等效率类应用。

2.完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产业,提高出行效率,加强信息监控环境建设,提升市民高效便捷、安全出行的获得感。完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培育面向未来的智能交通出行新业态。

3.大力发展高精度地图产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高级自动驾驶地图应用需求,打造高精度地图产业生态体系,实现高精度地图的多领域应用,保持我市地图产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领先地位。

(五)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和可视化治理能力,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为一体的杭州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1.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数据感知。汇聚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及企业自建的城市管理相关数据。整合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市政设施、轨道公用等城市管理系统的各类数据,构建全市综合管理智能感知和数据中心。

2.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整合公共慢行交通管理、市容秩序管控、渣土管理、智慧市政管理、智慧水设施管理等行业智慧化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推进城市管理事项“一网统管”。

3.提升城市综合决策指挥与服务能力。以CIM平台为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全局层面的信息综合展示、智能分析、预研预判,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持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民生水平和服务效能。

(六)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

1.建设城市安全韧性感知数据池。整合危化品、道路桥梁、气象灾害、易涝点、地下管网及其他灾害监测监控信息,建设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管理数据资源池。

2.建设城市安全韧性监测预警系统。整体提升防范城市生命线运行原生、次生、衍生和耦合灾害的能力。建立全市房建改建台账,提供道路、桥梁的智慧化巡检养护处置等功能,建立城市房建和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整合危化品生产、使用、存储、运输等感知监测数据,建立城市危化品管理系统。打造全市自然灾害与城市内涝监测立体一张图,建立城市自然灾害监测及城市内涝预警系统。

3.建设城市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城市空间全时段、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应急场所、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人员的有效管理和实时调度。建立城市安全管理平台与供电、水务、燃气等单位的协同处置机制。

(七)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目标,提升社区数据资源价值,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1.形成智慧社区全域数据归集平台。建立基于CIM技术的社区底图,实现各个业务条线的数据和业务汇集,建立社区管理的智慧化分析、辅助决策,实现社区安全管理的智能应用、指挥协同。实现小区、物业、街道、政府等多级多端互联互通,建立统筹、协调、响应及时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2.形成社区众创共治和民生服务系统。结合CIM平台系统营造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9大场景,助力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构建平安、温暖、绿色、健康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

3.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强化CIM、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及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协作,打造物业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场景应用,为居民提供智慧物业服务。

(八)建筑行业智能化提升。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载体,提升建筑业智能化水平。

1.推动BIM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双向共促。强化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建筑工业化基础构件标准库,通过构件标准库在设计阶段的应用,辅助开展建筑设计和方案造价。 

2.探索建立建筑工业化全程溯源管理。按照工业化建筑构件类别、规模、用途等,从规划到建设、到运营,实现与各类建筑工业相关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形成统一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提升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的协同水平。

3.推动高品质绿色建筑的建设。结合绿色建材名录库的编制工作,推动绿色建材、物联感知产品在BIM设计中的应用,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益低排放,降低建筑建成后的运维成本。

(九)探索多主体创新合作模式。

1.统筹财政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保证政府性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探索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城建”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完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主体的协同发展。通过数据开放、创新资源链接、技术研发应用等方式,培育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体系。

3.加强引导科研投入。依托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组织开展“新城建”理论技术的前沿研究,建立我市“新城建”人才体系。加快培育现代产业化工人队伍。

(十)联动促进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新城建”的产业导入路径,联动促进产业发展。

1.联动促进产业。梳理“新城建”具体任务框架和产业导入机会,绘制“一框一链”产业链图谱。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鼓励相关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位置信息服务、区块链等领域企业参与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2.加强产建对接。适时举办“新城建”开发者大会、相关领域对接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推进政产学研联动,着力形成咨询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开发、运营维护等产品和服务。

3.加强经济效果分析。建立“新城建”工作对城市经济发展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强“新城建”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为扩大内需、发展新经济出谋划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新城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完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新城建”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

(二)强化工作力量。抽调人员组建“新城建”专班,集中办公负责相关任务落实。其他相关单位依据“新城建”相关工作计划,组建专题建设小组,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鼓励第三方科研机构和专家参与试点建设,为“新城建”整体推进提供可行性研究、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

(三)完善政策法规。制定一整套保障“新城建”的政

策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制定CIM数据管理办法,作为空间数据汇聚、管理、共享、考核及安全保障等工作开展的依据;制定BIM审批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BIM设计文件法定化;制定BIM团体组织管理制度,针对BIM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制定管理制度等。

(四)加强资金投入。建立“新城建”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统筹和引导作用,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预算管理、立项审批管理、使用过程管理和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建”投资与运营。

(五)完善监管评估。严格按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工作计

划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对工作进度和效果的检查和督导,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监督评估体系,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评估评价工作。

(六)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宣传,加大对“新城建”

建设宣传报道力度,积极推广研究成果、产品和典型经验,提升全社会“新城建”建设的认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新城建”建设环境。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5)

如果家门口被人停车挡住、道路红绿灯坏掉影响行车安全、夜晚隔壁邻居音响开得太大声扰人清梦、想了解政府社会福利措施或最新的艺文讯息时,该怎么办?若想请政府机关协助解决,但是政府单位那么多,找谁最适合呢?这时,台湾民众只要用电话拨打“1999市民热线”,不分昼夜及假日,不到2小时,就可以将问题解决。

上述案例,都只是台湾信息服务企业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融入民众食、衣、住、行及娱乐之中,让生活更加便利的成功缩影。因此,国际智慧城市推动组织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对台湾智慧城市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不仅2006年将台北市评为“全球智慧城市”第1名;2009年桃园县更成为全亚洲唯一获得“全球智慧城市创新奖”及“全球21大智慧城市”双料奖项的城市,且自2009年到2012年,与新北市及台中市接连获选为“全球21大智慧城市”。

台湾电子政务树立典范 吸引25国参访

台湾电子政务起步相当早,从1996年网络逐渐兴起时,便开始架构e化政府的基础建设及服务,至今已发展出多元服务。除前述“1999市民热线”外,针对民众现在最关心的食物安全问题,也已逐步协助厂商建置食品生产履历,未来民众只需用智能型手机拍摄商品QR Code,即可追溯生产源头,了解食品从生产到上架各个环结中的卫生安全状况。

此外,每年5月是台湾个人缴税的日子。过去民众往往要花上一天时间,在一长串人龙中苦等,才能完成报税工作;但现在借由整合税务、金融交易、户籍信息的网络报税系统,民众输入户藉数据,只要5分钟,就可完成报税及缴费工作。这项便民的信息应用服务,非常受民众欢迎,目前500万报税户中,有67%就是透过网络进行报税。

由于台湾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已树立了良好的应用典范,吸引了越南、泰国等超过25个国家赴台参访;世界经济论坛(WEF)2011—2012年,也将台湾的电子政务整备度评选为全球第5强,使用度全球第3强。

实时掌握路况 ITS维持道路顺畅不打结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如何提供用路人最实时的交通信息,让民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规划或调整行程、减少不必要的停等,是一大挑战!在台湾信息服务企业的智能型交通运输系统(ITS)协助下,台湾逐渐克服这个困难!

举例而言,全台公路重要路段均有装设车辆侦测器,可实时收集各地交通流量讯息,回传交通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再以5分钟为单位,将实时交通信息发送到实时路况信息系统及道路旁的信息可变标志广告牌(CMS),因此当驾驶人开车时,便可透过路上的信息可变标志,或是手机中的实时路况影像,提前得知前方状况,避开发生事故或是塞车路段。

对于已经壅塞的路段,交通控制中心也可透过联机,调整重要干道号志时间,降低路口停等次数与延滞时间,舒缓塞车情况。

此外,台湾公交车大多隔15~20分钟才一班车,如果遇到交通高峰时段,民众就要等更久时间才能搭到车。因此,各城市纷纷建置公交车动态信息系统「e—Bus,在公交车上装置RFID并结合GPS定位,让民众透过手机或是网络,就可精确掌握公交车目前位置及到站时间,并算准时间去搭车,再也不必站在站牌下苦苦等候。

观光导览系统 让旅行台湾好简单

台湾森林覆盖率居全球前茅,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不少背包客来台自由行。为了便利这些游客,各景点纷纷导入信息服务应用,让行程安排变得好简单!

例如旅客从台铁或高铁车站,就可直接搭乘接驳车到景点,而且接驳车上特别设有导览服务,整合了控制主机、GPS及蓝牙装置,当车经过特定景点时,就会自动播送该景点的影音介绍。到了景点但不知从何玩起时,只要透过路边的观光信息导览站(KIOSK),即可了解当地自然景点与民俗风情,还可订购回程车票,或拍照寄到email信箱留下美好回忆。

鹿港就是一个成功案例!玩鹿港,不用先研究行程也不用带旅游书,透过设立在重要景点的多国语言信息导览站KIOSK,就可按想玩的主题及时程,规划好路线;而且游客还可用手机从KIOSK下载导览APP,或是租借免费的导览手机,这样就像拥有一位专属导游,带领游客吃遍鹿港特色小吃、玩遍各个景点。

“导入信息系统后,不仅带动商圈活络、增加国际观光客人数,还吸引了东欧、非洲、南美洲、罗马尼亚等更多国家的游客!”鹿港老街发展促进会总干事魏秀娟说,以前外国人来鹿港,常抱着旅游手册并用不流畅的中文问路,店家一看到外国人,也会急忙请会说英文的她出来翻译,但现在外国人可自行透过设有中、英、日、台、客语的KIOSK查看导览及地图,让游鹿港变得好轻松!

绿建筑智能应用 有效降低5%用电量

随着地球暖化问题严重,打造绿色建筑落实节能减碳,已成为全球趋势。目前,台湾已有2800多栋绿建筑,密度高居全球第一,特别是透过信息服务应用降低建筑物用电的功效,已获国际肯定。

长期耕耘绿建筑建造的富邦建设郭芳村指出,以富邦福安纪念馆为例,其本身是绿建筑,能将耗能降到极低,但透过台湾信息服务业者开发的“智能开窗”系统,可有效调节温差让建筑物再省4~5%的用电量,连英国广播公司(BBC) 都因此专程来台采访。

郭芳村指出,福安纪念馆屋顶建有小型气象站,在建筑内、外层也加装无线传感器,经由ZigBee无线传输系统将室外风速以及湿度、室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提供给中央控制系统,再透过热舒适性感测功能优化控制技术(PMV),分析室内外的温湿度、风速来调节室内空调与灯光,或开窗引进自然风,不但节能还相当人性化。

“提高工作效率,是另一项效益!”他指出,空气质量每降低1%,工作绩效会降低7~9%,但透过智慧开窗引进新鲜空气,提高了空气质量。根据国际标准,二氧化碳浓度800ppm属正常工作效率,600ppm则为优质办公室,福安纪念馆的二气化碳浓度维持在580~620ppm间,是极佳的办公环境。据富邦内部调查,高达九成的员工认为这套系统,的确有助提振工作效率。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6)

(一)贯彻落实《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

组织各级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根据《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制定了意见并下发各部门和社区、物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基层管理单位。我局多次开展联席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努力解决违法建设等“民生”问题,通过网站、电视台等宣传媒体,使广大群众能认识到违法建筑治理的意义,让市民自觉维护好城市秩序,抵制并及时举报各类违法建筑行为,为城乡违法建设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制定违法建筑治理办法

根据《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并出台了《县违法建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明确了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了违法建筑治理的联动机制。并且建立的违法建筑治理的长效机制及“发现——立案——调查——处理”的查处程序。

(三)建立两本台账

一是建立违法建筑登记台账。县城规划区、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建立了违法建筑登记台账。对违法建筑进行逐片、逐楼、逐户调查摸底,摸清具体数量、面积和现状并实时上报依法打击违法建筑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归集分类、建立总台账,为开展整治提供基础数据。

二是建立了违法建筑拆除台账。县城规划区、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建立违法建筑登记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了违法建筑拆除台账,并实时上报依法打击违法建筑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汇总。

(四)违法建筑拆除工作

今年以来,县城建综合执法大队对乱搭乱建、未批先建或超规违建、超期临建三类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了分类登记管理,依法对已经建成的违法建筑分批次拆除、对新增的违法建筑尽快拆除。建设行政执法力度有了彻底的改善,规划区内的违章建设行为较上年得到了较好遏制,建设监察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违法建筑拆除任务共计20176㎡,圆满完成了今年违法建筑拆除任务。

(五)打造无违法建筑示范小区

我县共有物管小区11个,重点打造了龙腾、恒阳和香山云岭3个无违法建筑小区,这些小区屋顶、阳台等建筑物和小区公共区域均无乱搭乱建的建(构)筑物。小区物管对违法建(构)筑物出台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小区物管的职责和住户的义务以及规范了小区公共区域搭建相关设施的程序。通过树立典范,带动小区建设逐步规范。

(六)全面推进治理工作

在市、县治理办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城乡环境,构建和谐安居为目标,紧紧围绕“完善、优化、提升、示范”的工作方针,全方位消除盲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靓点。按照综合整治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便民惠民原则、辐射带动原则、安全原则对责任区街道可视范围内违法建筑进行治理,特别是利用屋顶、阳台、街道、主要通道道路乱搭乱建的行为,有效解决了乱搭乱建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情况

(一)领导重视

在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县委主要领导“本着精简、高效、全域、到位的原则,完善方案、优化设置,便于执行,供政府决策。”的要求,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经过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多次修改完善设计方案。2014年1月16日县人民政府以兴府办函〔2014〕5号《关于印发县1215智慧城镇综合管理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14年1月17日中共县委以兴办函(2014)4号《关于成立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钟军,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石明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于2014年6月完成了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并正式调试运行。运行以来,县委书记先后5次实地调研指导,8次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县长也进行了多次调研指导和批示,省住建厅和市局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精心指导。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谋划

我县1215智慧城管启动至正式确定承建商运营商,前后筹备先后用了十个月时间,筹备期间我县先后两次派员参加全国数字城管培训会,多次组织人员到浙江、成都、重庆、、珙县等地方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新经验。《县1215智慧城镇管理设计方案》先后3次邀请北京数字政通专家及省市数字城管专家、安防专家、通信网络专家进行研讨,先后3次报住建部高萍专家进行修改和指点。省市专家、县级相关领导及县财政、发改、审计、监察、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进行了多次集体会审。

县智慧城镇管理筹备工作组,在各级专家、各有关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全程参与和指点帮助下,发扬“5+2”,“白+黑”工作精神,连续奋战,夜以继日,不断付出,多次修改调整,集现代数字技术、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天网技术、3s技术于一体,最终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具有探索创新理念的比较科学完善的设计方案。整个谋划筹备工作过程体现了民主、严谨、科学、务实、有序。

(三)彰显特色

县1215智慧城镇管理建造了一套合符实际的实在实用的软硬件系统和创造了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北京、成都、数字化城管专家和电信网络专家以及公安天网安防专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具有六大特色:一是在全国第一个区县实现县域城乡数字化管理全覆盖。1215模式覆盖1个县城中心区、2个景区、15个乡镇。凡有地图支撑及3g网络的地方专职城管监督员均能够实现事件部件数据智能化传输致指挥中心进行立案处理;凡用12319全国城市热线、96198全省城乡环境热线的市民在全县城镇和乡村均能打通电话投诉上报各有关部件事件致指挥中心进行立案处理;凡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只要下载市民通软件,均可随手拍下有关事件部件图片直接上报到指挥中心进行立案处理。二是全国第一个区县率先试点建设应用全时空子系统。为数字城管、社会管理、智能交通等各有关事件的查处应用提供全时空一体化的数据信息。三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区县数字城管搭建利用云计算中心平台。改变了服务器传统分布式构架,进行了独立的集中式部署。充分利用了当前先进的云技术(云存储、云计算、云数据、云架构),为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垫定了基础。为新增县各有关行业信息平台建设预留了空间,并且在大大节约财政资金的同时,还能保障各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四是省内第一个区县以数字城管为基础,创造性建立开放独立的“多网合一”的综合性网络平台。gopn专网、电子政务外网、高速光网、3g无线网、互联网、“天网”、交通智能网、社会资源网等多网合一,成功建设了“综合一张网”,整合多方网络资源,实现横纵互联互通,开放兼容,为下一步各有关网络资源的接入打下了基础。五是省内第一个区县智慧城镇管理高规格成立两个开放式的中心,并配套组建了两个闭合式的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城管委主任、县长为第一副主任的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委员会,智慧城管委下设“两个开放式的中心”即:以县委常委副县长为指挥长的智慧城镇管理指挥中心,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为主任的智慧城镇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主要是对县境内的一些急办难办的较为重大的事件部件进行统一指挥,监督中心主要是负责对一些不履职的部件事件专业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进行追究和问责。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了闭合运行的两个机构,即:专职的监督巡查大队和监督管理指挥中心服务部,实行封闭式主动发现、全面受理、审核立案、核查处置、准确结案,原则上不受其它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干扰,每日拿出各岗位各部门各乡镇完成任务情况的综合报表。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了《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指挥手册(试行)》、《坐席员管理考核办法》、《监督巡查员管理考核办法》、《部件事件专业处置部门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机制。体制机制的高位配套,有力助推1215智慧城管实现全天候无缝监管、精准快速处置;有力助推科学考核、科学管理、科学服务;有力助推实现良性互动,强力促进市民素质的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一级监督、一级指挥、二级考核、三级联动”运行工作机制。六是贴近实际推广应用科学实在实用的数字化管理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设计及建设务求本地化,为“9+15”系统模式,即:九个标准子系统,十五个扩展应用系统。

(四)效果初显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7)

(一)基本概念

1.游客体验。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中,游客体验的本体定义尚未达成共识, 但众多学者基于游客体验的不同侧面结合自身理解,形成了游客体验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是从管理W的视角探究智慧景区经济建设,故所谓游客体验,即游客的满意度,是通过游览旅游地形成的。因此,游客当为景区管理的首要信息源,其对景区的建议与评价,是重要的反馈信息,更是景区管理者进行相应智慧景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

2.智慧景区。“智慧景区”是“智慧地球”概念向“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延展并实践的背景下,结合数字化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对此学界现尚未形成统一的明确定义,但有关实践早已起步,各地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定义。综合各地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智慧景区“的内涵应包括: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两大块,指景区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内部各类资源、游客与工作人员行为进行全面、及时的感知以实现可视化管理;同时优化景区业务流程,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服务链,做到既实现景区资源保护,又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从而达成景区生态、社会和经济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背景综述

“体验经济”的兴起,促使全球旅游业向旅游体验方向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为智慧旅游发展热潮的兴起提供技术支持,加之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也步入爆发性增长阶段,关于智慧景区的配套政策纷纷出,全国各地“智慧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为庐山景区的智慧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借鉴。2013年10月份,“智慧庐山”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表明庐山风景区正式开始打造智慧景区,但现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二、智慧旅游景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阻滞发展

近年来,很多景区都投入巨额资金安装了闸机,采取闸机验票的形式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游客通行速度。然而实际上有些景区的闸机逐渐沦为一种追随着潮流的摆设,手工验票仍被采用。以此可见,虽然相应电子设备已安装到位,但真正要让景区管理人员智慧化思想到位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慧景区建设并不是一个口号,更不应是一时的潮流,如何使智慧景区建设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先建设起来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差异化不明显削弱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各类新兴景点的兴起给传统老牌旅游景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新兴景点往往具有良好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也由原来的游山玩水、文化古城模式转变为一种更具娱乐性、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游乐模式,这些改变赢得了众多新一代游客的青睐。而老牌的景区则由于管理和发展模式的惯性,难以做出改进。庐山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在表面稍显独特的背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吸引力。因此,产品的差异化是建设工作的基调。

(三)智慧化水平较低――拒绝表面工作

庐山景区的网站建设和相关智能移动端建设都基本具备,但APP页面设计过于简单粗糙,其下载量以及活跃度明显偏低,且智慧展示使用流畅性不佳、经常出现闪退现,APP建设流于形式,反映了庐山的智慧化营销推广方面有明显不足,大大减弱了游客对庐山的智慧化体验,也浪费了前期投入的研究开发资源。然而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的旅游消费者更多的是从手机上获得相关资讯。所以笔者认为景区应该加强APP、公众号、微博等客户端的建设。

三、对策

(一)产品差异化――特别的“我”值得你的关注

1.开发特色自然景观。庐山是第四纪冰川的杰作,其中如冰川石、U形谷等造就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加之海拔的落差,庐山本身的景观及气候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庐山可抓住这个特点,宣传庐山的不同季节不同的特色景观,如冬季的雪、雾凇,高山茶园景观的建设,以及高山花田的建设,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在其相应的季节作出强力宣传,给游客一个二次游览的借口,引发持续的观览大潮。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古有李白等众多诗人在此留下千古名句、近代又有革命根据地和一系列的精美建筑如美庐和其他前国家领导人的旧居别墅等,为庐山增添了除自然风景之外的吸引力。因此庐山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可以借用庐山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山川。例如庐山可以借助其云雾、瀑布和感染了一代人的《庐山恋》作为主题来举办主题节日(云雾主题摄影,金婚、银婚、结婚摄影节等),也可以借助特有的故居等建筑文化举办建筑文化节,增加对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吸引力。同时,为了释放更大的旅游需求,可以提供除学生票之外的情侣票,假日票等,吸引这类价格敏感群体前往。

3.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经济。在国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民追求绿色饮食绿色生活的大潮下,庐山却有着优美近乎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借此发展特色农场,作为游客旅游体验的一部分,拓展游客游玩体验项目。并且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可用于景区特产销售,增加盈利点。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8)

1绿色建筑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潜层地热、节能围护结构等,这些节能技术的诞生推动了节能建筑的发展,并使节能建筑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中心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就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保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达成共识。至此,绿色建筑理念真正在全球推广实践,并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也颇有建树。2005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文书《中国绿色建筑导则》,这部导则编制耗时长达5年,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明确性的指导。我国通过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引进一些绿色建筑方面的国际先进技术,如节能建筑配套产品、绿色建材与设备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水平。

2建筑电气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建筑电气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史上第一个智能化建筑是1984年位于美国度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该建筑标志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实体化正式诞生。在往后的20多年内,智能化建筑全面快速发展,通过融合建筑业与信息化产业,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的模式,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在绿色建筑领域,智能化技术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点,其中智能化技术在落实绿色建筑指标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建筑智能化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探讨其在促进绿色建筑指标落实中的作用。据统计,在建材生产、现场施工、建筑使用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大约会消耗地球上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产生约占全球24%的大气污染物、20%的固体垃圾和50%的氯氟烃,造成约50%的温室效应与40%的水源污染问题等。以某一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例,其正常运营需要同时运行各类机电设备,例如空调、电灯等。据统计,空调、给排水与照明产生的能耗约占该大型建筑运行能耗的70%,单单就空调系统一项,就占其中的40%以上,可见机电设备的节能运行对建筑能耗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电气智能化对建筑节能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机电设备运行能耗的智能化管理,常见的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有智能遮阳板与用能调控与计量系统。智能遮阳板和电动百叶窗可以在满足室内采光、减少照明能耗的同时,对遮阳板与百叶窗的角度进行自动调控,避免强烈的太阳光对建筑物室内进行加热升温,减少空调运行带来的能耗量,真正意义上实现节能降耗。用能调控与计量系统可以对建筑物中各类负荷的能耗进行监测与定量化计算,帮助用户挖掘能耗大户,针对能耗中不合理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用能的量化管理与控制。例如,对建筑物的室内机电设备能耗进行监测与量化管理,根据各类机电设备负荷的实时动态变化自动调整电灯的照度、空调的温度等,使这些设备处于最佳的节能状态,从而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也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对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以太阳能热水监控系统为例,通过对水温、水位等参数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上水泵、热水供应泵等设备的启停,保证用户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可以用上热水。

3南昌万达茂慧云系统在绿色建筑的应用

南昌万达茂位于南昌市赣江新区南龙蟠街,地下一层,地上3层,总建筑面积19.81万m2,包括室内步行街、电影乐园、海洋乐园三个主要板块,是全球第一个第四代万达广场,采用万达最先进的慧云3.0智能化管理系统,。万达茂广场的“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本文简称“慧云系统”)包括变配电监控、电梯监视、给排水、公共照明、消防系统、视频监控、停车管理、能源管理、防盗报警、门禁管理、电子巡更、夜景照明、客流统计、信息、暖通空调、背景音乐等16项弱电智能化子系统和慧云集成平台两大部分。通过软件集成和物理集成的方式,将所有需要监控的弱电控制子系统都集成在一个软件平台上进行管理控制,在保证各系统运行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消耗与运行能耗。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图1中:“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集成平台①,在原有BA等设备子系统基础上新增加的数据库及软件,①通过集成网络②与原有各个机电控制系统③的子系统主机或工作站完成数据交换,从而实现通过“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对各个子系统的监控。慧云系统通过节能思想驱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智能楼宇控制到高效的能源转换,实时监控、感知、分析用户的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以及周边环境数据,系统集成平台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预设的控制逻辑,使机电系统遵循集团的统一标准,实现自动节能运行。下面主要对慧云系统的暖通空调控制系统、公共照明控制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对绿色建筑的实现进行探讨。

3.1暖通空调控制系统

暖通空调控制系统以系统集成方式与慧云平台连接,暖通空调控制系统对所有受控设备的报警信息与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管理与显示;提供远程操作功能,使用户可通过慧云平台远程监视各机电设备现场情况。暖通空调控制系统根据室内温度、CO2浓度、送风温度、回风温度,自动启停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也可根据集团要求编辑运行参数下发的指令运行:夏季工况下,当送风温度高于设定值2℃时,自动加大水阀开度;当送风温度低于设定值2℃时,自动减小水阀开度;冬季工况下,当送风温度高于设定值2℃时,自动减小水阀开度;当送风温度低于设定值2℃时,自动加大水阀开度;过渡季通风工况下,水阀关闭。根据建筑内的环境自动切换空调、新风机组工作模式,大大缩短了人为控制的滞后性,使建筑物内环境更舒适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3.2公共照明控制系统

公共照明控制系统以系统集成方式与慧云平台连接。公共照明控制系统对图1慧云智能化管理系万达茂室内步行街预置照明运营模式,包括“平日晴天”“平日阴雨天”“节假日晴天”“节假日阴雨天”4种模式,每种运营模式包括“营业前准备”“营业(白天)”“营业(夜间)”“闭店后保安”4个场景。此外,还应包括所有非应急照明全开、全关场景。各种运营模式下,对应各个照明回路的开闭状态及运营时刻表如表1所示。系统能根据各种运营模式对万达茂室内步行街公共照明自动关闭或开启,显示各个分区的照明回路开关状态,优化室内灯光照明效果,达到节能的目的。

3.3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以界面嵌套方式与慧云平台连接。能源管理系统是节能环节的工具平台,提供优质的能源数据,制定完善的节能策略,挖掘建筑设备的节能潜力。能源管理系统的监控范围包括:变电所低压柜主进线、母联和出线运行参数及能耗监测,制冷站低压柜中配置了多功能表计的出线能耗监测、变压器运行参数监测、慧云机房内主UPS运行参数监测。形成各系统能耗报表如图2所示。对比能耗数据与客流量、设备系统运行参数、气象参数等信息,分析能耗变化的规律,并对系统进行节能诊断,对设备系统节能运行、节能改造措施(若有)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由能源管理子系统供货商提出改造建议和经济分析。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与科技部.建科[2005]199号.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9)

这是比尔・盖茨在1996年出版的“拥抱未来”一书中,描绘当时正在兴建中,座落于微软西雅图总部附近的住宅,这座占地6,600平方英尺,耗时7年完工,集目前代表性科学技术于一身的豪宅,成为全球智慧住宅的指标。

“按劳索骥”的建筑

事实上,远早于比尔・盖茨的豪宅之前,1984年,美国的联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Building System)就已将建筑设备信息化的概念引导到位于康乃迪克州(conne“cut)哈特佛市(Hartford)的CityPlaceBuilding中,成为全球第一栋智慧建筑,为IT技术与建筑技术两大专业领域的结合揭开序幕。

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他“按劳索骥”所打造的超智慧住宅中,已经有一部分科技落实到普通大众的生活,2000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Cisco与BoviS Lend Lease Group、Compaq、 JacksonsLanding、Crestron、Whirlpool、Sony等IT厂商合作,分别提供了建筑、智能家电、控制系统、计算机等方面的设备和方案,这座名为Ih。me―Ih。me au的建案,成为cisc。在南半球所打造的第一个智能建筑。

它配置了宽带网络系统、家庭电影院、视讯会议系统、IP电话网络、家庭安全系统以及各式各样的智能家电,并透过网络将这些设备全部串连起来,由单一家庭为点,连接到小区中央系统为线,最后将整个小区连接起来,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面,除了澳洲之外, Cisco也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建立了智能家居,而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的智能家居也正在兴建中。

融合科技与环保的“梦幻之屋”

除了比尔・盖茨的豪宅之外,这几年在英国Wsterf。rd,由INTEGER组织兴建、英国政府支持的“梦幻之屋”,成为全球智慧建筑产业中最有名的例子。“梦幻之屋”以节约能源、智能环保为2大主轴,建筑体为3层独栋建筑,在其西南侧设有大型温室,温室不但可以保持屋内的热能不被散发出去,同时也隔绝了来自于附近高速公路的噪音。

“梦幻之屋”的热能主要来自于屋底热交换机吸取的地热,地热提供了整体建筑70%以上的热量,东北两侧则有大面积的百叶窗系统,南边的屋顶采用玻璃帷幕,与顶部的太阳能电热水器结合,解决了主要的热水来源,并补足了另外30%的热源。

在环保意识下,“梦幻之屋”的生活用水与雨水都被保留下来,循环使用于其它用途,整座“梦幻之屋”可比传统建筑节能50%、节水约30%。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建材采用再生物料混凝土,外墙与地板的材料也都是循环使用的旧材料,尽量减少传统混凝土等不可再生的材料的使用。

“梦幻之屋”的环保意识并不代表在其内部生活必须非常清苦,相反的,该建筑所采用的居住科技非常前卫,每个房间内皆设有各种通讯端口,可用于上网、打电话、看电视等,此外,各种自动化设施如照明、水源、空调、保安等系统也都一应俱全,这些通讯端口与自动化设施都由内部的10BT局域网络连接起来。

“梦幻之屋”的建造成本比一般的建筑物低,不但降低了各种能源的损耗,并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舒适度,充分结合环保与科技,而且价格低廉,可为市场接受,因此落成之后,英国BBC公司为其拍摄了一支影片,介绍给全球,并将之命名为“梦幻之屋”,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完成“梦幻之屋”后的2年,INTEGER在英国其它6个地区也兴建了60多栋类似的小屋,其中部分建筑更获得了英国建筑质量评鉴的最高分。

INTEGER登高一呼IT产业群雄并起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梦幻之屋”的催生者INTEGER的背景资料,INTEGER是由Intelligent&Green和Integration等字所组成,在1996年由建筑师尼克・汤普森与通讯专家亚伦・凯尔所提出,INTEGER主要是提倡将智能科技与资源环保整合的概念,以提升人类生活。

过去几年来,IT技术的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几乎是同时并进,但IT技术与环保议题却像是各自前进的并行线,一直无法有交集,两套人马都只看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没想到将之整合,INTE-GER的概念,就是要打破两者的藩篱,建设出新的综合性生活平台。

INTEGER目前的合作伙伴涵盖了建筑、管理、环保、通讯、文化等100多家企业团体,它跳出了昔日研究领域的象牙塔而跨入现实生活当中,如今INTEGER已经成为独立的商业组织,在全球各地运作,其结合科技与环保的智慧建筑也引进中国大陆,在香港与云南都可见到INTEGER的建筑。

除了CiSCO与INTEGER外,其它IT业者也开始推出智能建筑的解决方案,例如我国海尔集团,凭借着在家电市场与技术的雄厚实力,推出了海尔数字智能小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更为大陆智慧建筑的发展重点。

人类满足了生存最基本需求之后,势必要追求更舒适、更享受的生活质量,智能建筑的兴起,代表了IT技术跨入毕业的另一个开始。

自动化控制助力智慧建筑

“智能建筑”与Intel力推的“数字家庭”虽然都是以住家环境为根基,导入IT技术,不过两者分属不同系统,“数字家庭”以影音娱乐为主,透过各种通讯技术串连成网;“智能建筑”则以自动控制为主,包括保全、空调、灯光等,以达到舒适生活的目的。

从人类的需求来看,智慧建筑解决了安全与生活等基本需求,数字家庭则可视为基本需求问题解决之后,所延伸出来各种娱乐享受的满足。以大趋势来说,两者的整合势为必然,但由于发展速度不一,要等到两者都成熟到某一地步而自然进行整合,恐怕还得要一段时间。

基础建设不足成为隐忧

就发展速度来看,在1996年,美国就已经有智慧建筑个案诞生,比Intel于2003年开始倡导 的数字家庭还早了7年,虽然Intet挟其全球雄厚资源,让数字家庭的概念在门产业响彻云霄,但之后却少有动作而逐渐回归平淡。相反,智慧建筑从一开始就选择以鸭子划水的方式默默进行,目前在全球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虽然智能建筑与数字家庭系统不同,但彼此并非毫无交集,网络架构是双方的共同点,而基础网络(1nfrastructure)的不足,亦为目前发展上的隐忧。

智慧家庭以自动化控制作为发展主轴,将传感器与控制器结合在一起,例如使用温度传感器来控制室内空调与预防火灾的产生、透过影像传感器达到居家保全、利用光线传感器来控制灯光……等,这些技术其实都早已成熟,并已应用到生活周边,而智能建筑的最大卖点就是将之整合,以网络来串连所有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并且把控制功能全部呈现在同一接口上。

在家庭安全监控方面,主要是透过传感器与控制器作为门锁警报、紧急呼救、瓦斯、火警感测,并与警消驻所联机,透过与行动电话的整合,还可以直接控制家中设备,而家庭3表(水、电、瓦斯)也可利用网络联机,直接将数据数据传送到水电与瓦斯公司,直接由银行扣缴费用。

就发展现况来看,智能建筑所使用的硬件都是已经成熟的技术,只是应用对象不同以往,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使用。不过其最大的问题与3G一样,都来自于内容(content)的不足,目前智慧建筑的内容都是由软件开发商构思,硬件提供者(现阶段大多为工业计算机厂商)辅助开发,缺乏大厂推动,造成后天失调的窘境,对此,有业者建议智慧家庭平台厂商可参考国外的物业管理做法,将智慧化小区与服务业,如快递、超市超商、金融机构等进行联机,以提供各种服务来扩大使用面。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0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以信息共享为理念的数字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今全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的不再是数字城市,而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数据为基础、以业务为导向、以管理为中心,面向园区基础设施管理、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建设、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建设的综合性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逼真的三维模型是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反应了工业园区的现状。工业园区的三维建模包括:地面建筑物、场景和地下管线,该文针对这三类数据,详细叙述了其各自三维建模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1 三维模型制作

建筑物三维模型制作包括纹理采集、纹理处理、模型制作、模型贴图等步骤。

1.1 纹理采集

建筑物纹理是建筑物三维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纹理数据主要是通过野外实地摄影的相片获取的,它直接关联到三维场景中的地物。它的质量决定了场景的整体效果与纹理细节,并最终决定场景的逼真程度。拍照片前按照街区进行编号,同时,把街区编号、建筑名称以及楼层数打印在相应的影像上,在拍照的同时进行属性核查,如有变化则记录在打印图纸上。外业采集回来当天将照片按照街坊的编号来进行整理。拍照时,每栋建筑的每个面拍一张全景图。再拍相关的墙、窗户、门以及建筑物细节。尽量做到每个面有照片可以参考,即每个面起码需要两张照片,一张整体,一张局部,如有更多单元,则照片应该拍到每个不同的单元,在内业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拼接成建筑物完整纹理。

1.2 纹理制作

外业采集和内业编辑是相辅相成的。外业采集合理有序,会大大降低内业编辑量;同时,内业编辑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降低外业工作量。

将采集好的照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裁剪编辑,调整透视关系,除去不应存在的人、车、植物、空调、衣物等非建筑物体,调整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色阶等参数,注重保持工作区内所有纹理影像色调的均衡。不清晰的文字标识、Logo等需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清晰化处理。

在制作贴图时经常出现这样情况,图片中有一部分无缝拼接可以,有一部分拼接不行。所谓图片的拼接,其实就是图像的左--右边、上--下边的图像纹理能够形成延续,或者说将对边卷起来找不到边了。有些图片在制作或裁剪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所以效果很好,有些图片则需要修饰。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首先使用Photoshop的OtherOffset滤镜按照图像尺寸大约1/3进行上下左右偏移,这时在图像中能清晰地看到图像边缘,将边缘处理的看不出来,这样在后面的底纹贴图中就不会出现线条不对齐的现象了。见图2。

(1)模型制作与贴图。

在根据三维数据源创建现状白模型的过程中,由于存在遮挡等原因,模型局部细节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有些模型可能和实地现状存在不一致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纹理照片对白模型进行修改和细化。纹理的使用可以大大简化复杂模型的建模工作,使用纹理贴图可以不用增加模型的复杂程度就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模型的细节,增加质感,并可以创建出反射,凹凸,起伏,镂空等逼真的视觉效果。

(2)场景三维建模。

场景的三维模型包含了地面、树和小品,这些模型无法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方法快速地建立三维模型,只能根据原始相片和野外调绘记录,通过3DSMAX来建立其模型。地面模型应能反映地面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区分,如道路、街区和绿化,在规划管理中作为参考依据,为规划管理提供详尽的基底状况。道路界线应与地形图严格一致,道路路面应采用接近真实情况的纹理。非道路地面的纹理,按照实际情况,分别用水泥、瓷砖、大理石等不同纹理表现,纹理贴图的方向应与实际情况一致,如地砖铺设是否沿人行道方向、是否有放射状效果等。如需使用重叠纹理贴图,要注意接边处的无缝处理。树模型分为十字面片树和多面片树。树木的位置、高度应在协调、美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实际情况一致,树木种类应尽量接近实际情况。要注意贴图中树木边缘抠图要处理干净,避免出现“毛边”的现象。

三维现状场景中涉及到的小品模型包括公交车站、路灯和路牌、道路交通指示牌、花坛、喷泉、道路护栏、电线杆、交通信号灯、消防栓等,以及垃圾桶、电话亭、书报亭、公园、绿地中的景观桥梁等类型。现场所有非建筑物类固定对象应尽可能全部表现,这些对象的建模能使场景更加真实,在规划管理中也能提供更多参考内容。

(3)地下管线三维建模。

地下管线模型采用自动建模,将包含图形和属性信息的CAD数据利用数据转换工具转换为符合三维平台入库标准的ShapeFile格式的数据,同时在建模工具中配置管线数据中涉及的各类特征点模型(电箱、电话亭、消防栓等)和纹理数据(如井盖纹理、井壁纹理、不同类管线纹理),完成后将自动完成地下管线建模。

(4)三维模型后期处理。

渲染是三维模型后期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渲染可以直观、逼真地显示建筑物表面基本着色效果。物体在光照作用下产生的阴影,使整个场景达到更逼真的效果。

2 结语

相对于传统的二维展示,三维展示在效果上更具有真实感,能生动展现园区内高低错落的空间布局,建筑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也一目了然,加上对综合管线等地下空间组成对象的三维展示,能够完美再现园区地上、地下三维空间。采用真实的地理坐标,利用支持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水平面积等量算功能的系统,有利于管理者直观、定性、定量地了解园区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智慧建筑行业前景篇(11)

“2015 北京照明展”及“2015 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由中国照明学会、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和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展会共吸引了296 家参展商的热烈参与,海内外观众数量也再创新高,达到29,814 人,较上届增加了9 %。展会得到了北京、山东、吉林、天津、长春、石家庄、美国和印度等全国及世界各地照明团体组织的支持,积极组织参观团参观采购。

“2015 北京照明展”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专业照明展,汇聚了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如世纪亚明照明、百亨光电、佛山照明、光宇照明、阳光集团、日上光电、尧亮、乐雷光电、浙大三色、上海光联、锦力、超频三、汤石、天硕/ 美科,智联信通、名创、华朗、杰瑞、恒信、塞勒尼等,以及专题活动赞助商三雄极光、国星光电、北京普思明、星光影视、星光莱特等,共同展示了最全面的照明行业产业链,突出了照明应用案例,涵盖室内商照、道路照明、景观亮化、智慧照明、工矿照明、农业照明等新兴应用,全面展示创新的节能照明科技、照明设计、智能照明及灯光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受到了设计院、工程公司、酒店、商场、市政市容管理单位等各界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协议。

备受瞩目的「2015 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中,京东智能、博云物联、Z-wave、物联传感、星芝骄、博耳、丰唐物联、宏软、Control 4、合广测控、乐控、博力恒昌、紫光物联、维夫拉克、太川、森禾、新和创、泊声/ 悠达、达峰、索拉、傲云、易能量、位元电子、金鑫智慧、泰杰赛、老树智坊、领普、维晶、摩登时代、莱明、赛蓝、向往、绿光森林、久宜、弘傲、凯图、家梦、豪力士、智慧云谷等企业全面参与, 展出智能建筑及智能家居最新技术及最新产品,包括楼宇控制、智能家居、智能灯光、智能家电、综合配电、综合管理平台软件、安防解决方案等,受到业内用户和观众的高度认可。

展会集多方优质资源与平台于一体,助力企业拓展市场

“2015 北京照明展”见证了照明及LED 业界的技术发展趋势,参展商一致认同本展会定能推动照明及LED 领域创新技术的发展,并有效加强业内联系,达成行业协同发展的共识。

知名企业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林先生表示:“这是我们第二次于「北京照明展参展,由于去年效果不错,收到几百个买家名单,所以今年决定再参加,今年的展位也比去年大了。这一次针对性的买家越来越多,碰到很多市政工程、照明工程、照明设计公司,对于打开北方市场较为有利,很是不错。今年看到很多同行,品牌知名度、公司规模都有水准。整体展会规模越做越大,大大帮我们扩大品牌影响力,为业务提供帮助。”

在节能照明产品领域表现突出的潍坊恒信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先生认为:“北京照明展对我们公司业务的的推动是很有帮忙的,来的人比较高端及专业;对我们参展商来说,是展示产品、推广产品的一个良好平台。我们参加过很多展会,像这样的专业类的会议并不是很多,对企业产品的推广,有很大的价值。我认为这个展会是比较成功的,明年我们还会来参加。”

“2015 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今年尤其受到欢迎和好评,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小区到智慧城市等部分成为市场新贵。与上届相比,今年展会吸引了更多照明控制相关供应商,介绍一系列适用于酒店、家居、办公及公共区域并具智能及节能效应的控制系统。

展会期间一直人气很旺的河南紫光物联技术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张小姐说:“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今年由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很爆满,我们收获很大,观众特别精准,已经找到了二三十家经销商,对我们在北方的业务开发帮助非常大。对于我们智能家居企业来说,希望可以透过展会来建立渠道,收纳多一些经销商、商,并接触外商做出口,这些我们都在这次展会上能成功找到。希望明年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参与的厂家更多,规模继续增长。”

Z-wave 联盟 Flex Automation 现场展台三天展期以来水泄不通,接触到很多意向合作的买家。总裁Jean 先生表示:“我们的业务由巴西扩展到中国,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展会。很高兴接触到展会观众的观众都很专业,他们都不是一些只是好奇的人,而是对智能家居科技有很丰富知识的业内人士,与我们作了很多的交流,对我们拓展业务有很大的帮助。”

聚焦未来发展趋势,观众好评如潮

“2015 北京照明展”及“2015 北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展”将本地与国际品牌汇聚一堂,令观众流连忘返,精彩的同期活动更是好评如潮。

来自山东清华康利城市照明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左先生评价说:“已经不是第一年参观北京照明展了,今年很高兴看到一些新的国外及台湾的展商,让我有机会观察了解行业的最新产品及趋势;同时很欣赏今年多重体验廊的展示,体现以智能控制光效来提升商业附加值的实际应用,让我们设计师获益不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来自北京北京世纪安泰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电气所长拜先生表示:“我在北京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展上希望看到注重产品设计方面的新趋势,想要了解设计前沿的情况,一些最新的资讯及产品,这些期望都已经达成,不虚此行!这次在展会上也对几家展商印象深刻,比如中贸科技的智能家电控制系统就非常好。”

重视设计的齐鲁工业大学灯光应用中心主任焦先生评价:“我每年都有过来参观北京照明展,展会能在展会中得到很多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论坛组织也比较好,关键是可以跟专业人士作交流。作为设计单位,交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而北京照明展亦把握了在北京的优势,就是大专院教、科技院、设计院比较集中,有利于业内人士的信息交流。”

千里迢迢特地从美国拉斯维加斯赶来的GENIUSLIGHTING,LLC 公司 Ann 女士对展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从美国拉斯维加斯来北京寻找合适的厂家,做北美地区的经销,这次我收获非常大,因为找到了理想的厂家,还受到了主办方细致的关怀和帮助,非常感谢。“

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业内精英, 十多场同期精彩活动受热烈追捧

汇集国内外顶级知名专家的“Green Lighting2015(北京)国际智能照明及其标准化研讨会”,共邀请了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秘书长、ISO/TC274 主席Paul. Martina、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阮军、德国欧司朗博士Andreas Wojtysiak、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蔡建奇、TCL 集团有限公司光电研究院副院长吴光、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光电工程学系教授牟同升、德国电器电子行业协会(ZVEI)Soheil Moghtader、北京清城品盛照明研究院有限公司效果检测负责人张金刚等嘉宾,以健康的光环境为核心关注点,集中探讨智能照明的标准化、照明设计、创新应用等焦点话题,分别带来了精彩报告。

获得百家设计院强烈拥护的“建筑照明设计研讨会”,由悉地国际设计副总监李炳华主持发言,照明行业业界泰斗中国照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组成员任元会先生,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杨春龙先生,上海光联照明有限公司区域经理成小雷,就目前LED 照明产品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

“首届室内灯光师 照明设计沙龙”邀请了专业室内灯光设计师、照明设计师及照明产品生产企业,讨论LED 照明产品的灯光设计。沙龙由中国照明学会副秘书长高飞女士主持,并由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秘书长王东明先生进行致辞,室内设计师、照明设计师等近百人出席了沙龙活动。北京鸣人装饰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室内设计师总经理孙磊副先生、碧谱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李奇峰先生,三雄极光设计师赵军辉先生发表了演讲。沙龙采取了互动的形式,现场听众积极发问,反响热烈。

“2015 中国智慧酒店建设大会:中国酒店工程管理高峰论坛暨中国酒店金工奖颁奖典礼”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汇聚政产学研各界行业专家共同探寻酒店业如何以传统智慧为基础,以科技智慧为手段,帮助酒店业实现智慧设计、智慧装修、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降本、不断提升酒店业的产业地位与现代化市场需求,推动中国酒店也向智慧时代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