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9 09:37:51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1)

一、引言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并逐步扩大到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亚洲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阴影尚未散去,在10年之后的美国爆发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百年不遇的次级贷款危机,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并且华尔街风暴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证券市场也经历了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跌至2008年10月的1665点的最大涨跌幅,众多投资者遭受严重打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我们应该认清其本质,找出其根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它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又应如何应对?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张亦舂(1998)基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并对亚洲模式进行反思。谢桂兰(201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三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夏斌(2009)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观点。余永定(2000)认为要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中国必须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保持汇率稳定性和灵活性,加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邹瑶琪(2009)和刘晓南(2009)针对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学者们对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做了细致的研究,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文献,首先分析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然后分析它给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应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本文以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进行分析。为刺激经济复苏,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金融机构对信用比较低的人提供了大量住房贷款,这类贷款一般称为次级贷款。金融机构用次级贷款作抵押发行大量债券,从而形成风险巨大的房地产和金融泡沫。2004年下半年以后,美国提高利率,导致大量贷款过期,贷款人纷纷售房还贷,引起房价大跌,造成一系列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直到宣布破产,进而导致实体经济严重衰退。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角来分析:

1、金融监管缺失

美国历来主张市场经济,主张少监管,甚至不监管。这次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对金融常新产品管理过松,尤其是次级贷款;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杠杆率过高,对场外交易的信用违约掉期等衍生产品,既无机构监管,也无标准约束,最终为危机爆发埋下隐患。

2、宏观经济政策不当

2001年到2004年期间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导致利率过低,形成房地产泡沫。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破灭。2004年6月起,美联储开始转变低利率政策,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利率调高后,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扩张性政策的完全逆转,这提高了购买房屋的借贷成本,因而产生了抑制房产需求和降温房产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的下跌,以及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3、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体制

美国全国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左右下降到近几年接近为零。美联储报告表明2008年底美国家庭房屋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债务合计为13万亿美元,相当于税后收入的123%。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近5000亿美元,债务总额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贸易赤字连续3年超过7000亿美元。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产生原因部分来自美国通过输出美元来透支消费的经济发展体制。

4、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最重要根源。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2万亿美元,美国占23%,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用美元作结算货币的贸易额却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各国外汇储备的60%以上是美元。美元既是美国的本币,又是国际货币;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向全世界输出美元,实质上成了全世界的中央银行。美国发生大量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发放大量美元,却不受世界监督。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乃至放弃金融监管,实行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和美元垄断了国际货币体系。

也有学者指出,美国金融危机不仅是技术与管理层面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金融危机与技术管理层面的问题有关系,但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而其深层次原因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

从金融方面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银行制度经过改革,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质量比过去大大提高,加之我国政府对金融活动较为严格的控制和较为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破坏还不是非常严重,我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加入WTO后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美国则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导致财富缩水,居民消费减少,企业投资下降,导致进口减少,进而对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制造业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而出口下降又导致整个制造业生产的萎缩。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特别是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的经营已十分困难,不少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作为制造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不仅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劳动岗位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就业困难。

四、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例超过三分之二,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因此,在防范国际金融危机时,要树立世界眼光,从国情出发,在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

长的状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但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扩大内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外汇储备充足,全球物价较低,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国外战略资源;三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

2、改善社会资金结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应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的金融体制改革,除了推进金融企业综合经营外,最重要的是扩大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资金结构。具体措施有:规范股票市场发展,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

3、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对外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的收支,为支付进口贸易、偿还外债本息、防范投机性攻击、稳定外汇市场,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较多,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但适当压缩外汇储备并合理使用,既可提高我国资金使用效益,又可防止人民币升值。因此,外汇管理应从“宽进严出”改为“宽严适度”,争取实行贸易项目下意愿结汇,推进国际资本有序、双向、有效流动,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而使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实现人民币可兑换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是经常项目可兑换;第二步是资本项目可兑换,这需要我们放宽对境外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的限制,逐步开放金融业;第三步是解除外汇管制,实行人民币可兑换,这还需要解决许多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第四步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就要使人民币要在全球的贸易计价结算中、在全世界外汇储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5、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金融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防范国际金融危机于未然。

五、结论

本文以2007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对我国经济、金融所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本文所做分析及结论只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若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则国际金融危机及其防范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亦春.如何正确认识亚洲金融危机[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8(4).

[2]谢桂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三大原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3]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2009(1).

[4]余永定.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J].金融研究,2000(12).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2)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3)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23-02

1 局部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产生一般来自于某一个局部内的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短时期内缺少资金,无法满足企业或者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导致金融行业面临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经济衰退,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中,比较典型的是东亚局部金融危机与美国局部金融危机,二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都对国际新格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东亚局部金融危机对国际新格局产生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东亚发达国家,致使东亚的一些国家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不仅如此,东亚金融危机对国际的新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 影响到东亚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

东亚金融风暴起于东亚发达国家,因此,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首当其冲的是东亚这些发达国家,直接导致大批企业面临倒闭。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东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遭到重创,而潜在的危害是这场金融危机使得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体实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产生了差距,尤其是加剧了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差距,减弱了这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地位。

2.2 提高新兴国家的国际地位

东亚金融危机对新兴国家的影响较小,比如说对中国以及印度,主要是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盲目进行经济扩张,出现资金供应不足,短期资金短缺无法得到提供。相对这些东亚发达国家的扩张,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经济资金预留较为充足,因此,在这次东亚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正因如此,新兴国家在亚洲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同时在世界国际体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3 美国局部金融危机对国际新格局产生的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在世界的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金融的运用更是将经济推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金融在运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身金融体系的局限,会出现很大的弊端,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美国产生金融危机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新格局的产生。

3.1 美国金融危机削弱美国超级大国地位

正是由于美国自身金融体系在发展运行中,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在2007年导致了次贷危机,致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增长状态,甚至出现负增长,需要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援,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致命的影响,使得美国经济综合实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减小。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大批金融企业面临倒闭危机,其他一些行业因无法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面临资金短缺现象,使得美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拯救美国金融企业,迫使美国持有他国债券,阻碍了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而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其经济受到影响,继而削弱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2)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产生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得国际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他国家对美国金融进行了一片谴责,同时对美国的货币美元产生了怀疑,考虑在国际货币流通中增加流通的多元性。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自身潜在的危害在于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事务产生质疑,影响到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2 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其他发达国家

作为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他发达国家需要依靠美国强大的经济平台,结合自身的经济,才可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资金无法得到充足的供应,企业只能面临倒闭或者重组。正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设计模式与美国设计模式极其相似,成为当今国际的先进金融设计模式,当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时,这些发达国家也会遭受到同样的危害,致使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3.3 美国金融危机侧面提高新兴国家经济地位

当今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都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美国金融出现危机时,新兴国家,比如巴西、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损失。但是,美国金融危机在影响到所有国家的同时,会给这些新兴国家带来机遇,因为,这些国家与以美国的金融关系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讲,要小很多,新兴国家的金融设计模式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兴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小。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体的国际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但是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即新兴国家依靠自身经济影响较小,金融模式相对可靠等优势在国际经济中具有更多的发言权,推动了国际新格局未来变化。

4 局部金融危机推动国际新格局多极化方向发展

局部金融危机的产生将对各国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而局部金融危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对国际新格局的产生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1 局部金融危机使得格局多元化

当前经济环境下,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产生“一超多强”的局面,即以美国为核心的超级大国,日本、英国等其他国家作为强国,这些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很多经济决策来自于这些国家。而局部金融危机的产生,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使得美国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悬殊极大的减小,同时侧面地提高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虽然,目前的国际格局在大的方向上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对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即多元化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新格局的发展。

4.2 局部金融危机让更多国家主动选择多元化发展

局部金融危机因为其产生时没有受到其他方面的约束,因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比较大。美国产生的局部金融危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与它自身强推的新自由经济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没有考虑到整个经济环境下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使得新自由经济模式在强推的过程中,遇到严重的不足,不适应国际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而这让很多国家开始认识到只有选择多元化发展,才可以互相约束,提出最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局部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新格局的发展。

4.3 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得到发展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局部发生金融危机都会波及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过,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同时,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以及自身的独特发展,使得金融危机对我国波及范围较弱,因此,从侧面来讲,提高了我国等新兴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有利于国际多元化经济格局的发展。

5 结 论

在经济的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经济模式弊端,在新时期,由于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局部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国际其他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局部金融危机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当今世界格局的弊端产生的,因此,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影响到当今国际格局,让各国更加认识到多元化发展的优势,从而促进国际新格局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晓晶.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5).

[2]孙希良.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及大国关系的影响[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2).

[3]权丽平.亚洲金融危机——行为金融学的剖析[J].金融研究,2005(8).

[4]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4)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著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5)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6)

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传导和影响评析

(一)生成根源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迅速,波及范围之广,消极影响之深,确实是世界各国未料到的。究其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期以来盛行的“超前消费”模式为危机产生积累了不稳定因素。

长久以来,美国人的储蓄和消费习惯是:少储蓄,多消费,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政府长期保持外贸和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以及全世界资本来拉动的。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这种模式的流行,即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型:依靠个人财富增长,其基本消费不以个人收入水平为基准,而是通过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将个人预期未来收入转化为可以增加财富的资本,然后把这些资本变成个人消费来源。这样不仅可能透支现存的资本,而且容易透支未来可能取得的财富①。

而这种严重地透支未来的投资消费模式,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股票等公共领域,还是个人资产领域都表现无疑。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对美国经济可持续运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衍生品提高了危机的产生风险。

作为20世纪金融创新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在这次危机爆发中起了助推器作用。资产证券化,即以打包的贷款抵押资产为标的物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出售,它一方面促使贷款机构将流动性较低的贷款资产以现金流形式回收,一方面使投资者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多方面投资收益②。这种金融创新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缺陷和漏洞: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而提供更多抵押贷款,它们在投资银行帮助下实施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据美国经济分析局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发行了近两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10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③。由此不难看出,资产证券化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它一旦过度,就加长金融交易链条,使金融衍生品更为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缺乏透明度,危机发生概率加大。

第三,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产生的泡沫加之政府利息政策变动促使危机显现。

这是此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鉴于美国经济长期的高负债、低储蓄特征,为应对新世纪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困局,2001~2003年,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之从6.5%降至1%。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使得银行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但是,2004年以来美联储多次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逐步打破房地产泡沫,使得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④。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拖欠债务比例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转而上升,造成房贷市场更加混乱。

第四,金融监管的弊端为危机滋生提供了“适时”环境。

美国推行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标榜通过最低政府干预和最大程度竞争建立弹性宽松的经济体系。但逐步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之中。

其流动性注资和大幅度降息的刺激方式为许多国家央行效仿,这就助长了市场对央行的依赖心理,从而使金融机构放松了对风险防范的控制。虚拟经济扩张的幅度大于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漏洞和弊端日益增多,更多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创制中,危机隐患逐步扩大。同时,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无疑对危机的加深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指引起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继发效应。它不仅由一国影响到另一国,而且也造成区域间的连锁反应。

就此次危机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汇率传导

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持续走低,导致作为世界主要清算和储备货币的美元不断贬值,使包括资产价格、货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等在内的整个国际价格体系陷入失衡。结果就是:一方面,资本逃离债市、股市,资产市场迅速下跌,损害金融稳定性;另一方面,石油、粮食等大宗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由一国波及全球。

第二,机构传导

机构传导有两种方式:一是危机延发国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影响与母国同一系统的分支机构或总部的支付;二是一国的债务机构出现支付困难,而另一国的债权机构因对其借贷比重过大,可能被拖入债务危机中。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属于第二种方式。由于全球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持有雷曼公司的股票及债券,而雷曼的最终破产导致其不能迅速回笼资金而影响到支付①。

第三,心理传导

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机构和个人恐慌心理的蔓延和波动。这种恐慌心理切实地反映在股市、债市、汇市的不正常表现上。就美国而言,金融危机产生后,市场走低给投资者心理沉重打击,股票市场持续大跌。从实践上讲,对于股票投资,投资者会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期,当其对持有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会采取保守和安全策略。这种情况下,个人行为极易转化为集体行为,即所有投资者都将采取相同举措,形成蛊惑性传言使市场产生波动和震荡②。

(三)实际影响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巨大,不仅影响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而且将对今后国际金融秩序起到极大的重塑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对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带来深刻影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在现行世界货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和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占有相当大比重。同时,美国为主的商行、投行和对冲基金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把握主导权。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美元资产,推动其房地产及金融衍生品发展,使得金融市场风险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不断积聚。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资产及其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和价值下降,其依赖资本账户支撑国内赤字和消费融资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全球货币金融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必将引起国际社会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弊端的反思。

国际金融格局和秩序转变的趋势可能加快。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是,国际金融格局的游戏规则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广泛参与,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场肇始美国并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现存格局的弊端。改革不合理的金融格局和秩序,重塑公平、公正的新秩序,使之能够反映金融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原则,也兼顾不同经济体的发展要求和特点。当然,由于各方受金融危机破坏程度和影响领域不一、各利益相关方对于建立新格局、秩序的具体措施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最终形成体现各方利益,都能有效参与的新秩序。

三、金融危机治理中的中国经验与策略的价值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化,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因此,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逐步认识到金融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如何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效验来探索金融危机治理的有效模式和具体策略,成为现今研究的重点。

(一)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的经验借鉴

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及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其爆发根源在于亚洲各国的经济状况失衡和过快的改革进程形成了金融风险,给投机力量以可乘之机。而且各国间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造成各国之间相互传递和影响,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作为在亚洲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能够把握机遇,从容应对,使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赢得多方称许,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治理此次危机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对其开放采取循序渐进原则。

亚洲金融危机中,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中国受到国际投机的冲击较小,原因在于国家对资本项目的有效管制。一般认为,放开资本项目,将使一国与国际资本市场联为一体。

但是由于单个国家的国际储备与巨额国际游资相比很小,因此,在金融监管不健全、宏观调控薄弱的情况下放开资本项目,国内经济极易受资本大量流动和投机的影响,进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汇率大幅波动。一旦单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危机扩散难以避免。因此,资本项目开放应与该国整体经济实力和金融调控水平相适应,采取渐进方式。同时,考虑到经济结构失衡的可能性,对资本实施暂时控制也是很必要的。这包括数量控制,也可通过征收交易税或要求金融机构在借用国外资金时缴纳准备金,以此加强对资本流动性监控①。

第二,实施较为灵活且稳定的汇率政策。

经验表明,一种稳定和有竞争力的汇率安排对于发展中国家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保障出口企业保持竞争力,也保证其顺利开展业务而不受汇率波动的干扰。众所周知,经济状况恶化是产生危机的土壤,汇率制度的优劣则是危机压力积聚的关键原因。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一旦产生波动,就会带动本币升值,从而加剧本国出口困难,在经济状况本身欠佳的情况下,使经济越发恶化。而本币币值高估,客观上为短期游资投机创造有利可图的条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根据形势变化,改变以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汇率波动顺应市场变化且在一定可控区间内进行正常波动,从而较好的稳定市场,保证币值相对稳定,从而为抵御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坚定和提升民众对于应对危机的信心。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一方面稳定了市场波动的局面,化解了游资冲击对于进出口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民众战胜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信心,某些情况下的危机是由公众信心危机引发,因此,对其治理必须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先导。维护公众信心,首先要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其次是要有一整套稳定公众信心的紧急救援机制,包括如何迅速调集资金给予救助,如何迅速决定金融机构退出等;再次,公众信心的稳定离不开政府信誉,因此,政府信誉的护持、政策执行效率及力度的把握十分重要②。

(二)治理此次危机现实策略的价值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随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挑战。面对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使得对危机进行有效治理,进而研究出相应策略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审慎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第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转型建设,构建经济发展新思维。

近年来,基于体制和政策原因导致一些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然而,随着市场机制功能日益完善,要素价格受到全球市场调节程度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进入了高成本增长阶段。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要素依赖和资源消耗基础上的。

过于依赖外需状况,未能摆脱“三高一低”的束缚,产业竞争力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上,产品最终定价权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且总处于产业链低端③。

因此,依赖于低成本优势,着力发展低技术含量产业的传统思路难以维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金融危机为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沿海一些从事外向型加工贸易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这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使然。需要改变的是,一是选择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扩大规模,使价值链在原有基础上延伸至更高的产业环节或移向新价值链;三是使用高新技术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和创新,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抓住当前原材料下降的优势,掌握产品定价权,使产业发展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此外,着力拉动内需,鼓励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例如,中国政府通过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和多个产业部门的“产业振兴规划”的举措不失为一种正确有效的选择①。第二,加强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依托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构建稳定有效的金融体系。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在确保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汇率调整的市场化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中国采取对资本项目下外汇管制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政策,符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论②。亚洲金融危机表明,这种制度安排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不仅有益国内经济的稳定,也有助全球金融稳定,在这次规模更大的金融危机中应当继续坚持。为此,在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金融创新要与实体经济增长相适应,要能够有效控制金融中介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应当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采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强金融管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利率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在控制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前提下放宽贷款额度管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第三,建立金融危机治理和调控机制,明确和强化政府在危机治理中的地位,加强危机风险意识的构建。

鉴于此次危机的复杂性,应全方位化解危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推行危机治理的社会参与模式。实现金融危机的转化,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为主体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参与金融危机治理。对政府部门而言,积极转变职能,加强调控和监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施宏观管理;对非政府部门而言,主动参与,调整对象和策略以保证具体举措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是强化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监管。实际上,金融危机治理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过程,分为不同阶段。如在预防阶段,启动金融危机预防机制,提高政府和公众的危机风险意识,建立常设预防管理机构;在生成阶段,建立金融危机实时处理机制,收集相关信息调查研究,制定应急管理方案等;在持续阶段,进行金融危机调研评估,调整金融政策等;在恢复阶段,建立危机善后处理机制,加强心理干预辅导,对危机结果和影响进行评测等。

第四,加强国际间合作,构建新的多边经济合作体制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有效运行,遏止和防范危机产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一国的金融危机跨越国界传播成为全球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冀望携手应对危局。2009年9月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建议,就是一次良好的合作尝试,既表明合作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共识,也会对危机的治理起到显著作用③。事实证明,符合时代潮流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它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鼓励世界各国自身和整体国际利益相互协调,加强协商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寻求共同利益;新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要求在尊重彼此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要求相关利益方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政治经济效益。毋庸置疑,新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建立和完善将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塑造中的作用

国际金融机制体系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复杂性,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局限性由于此次危机的爆发而进一步显现,但改革牵涉面比较广,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必须各方达成共识才能有所突破和作为。有鉴于此,中国的作用应基于:首先,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确保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运行。

中国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遏制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和救助能力,为其他国家的危机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其次,提倡平等互利原则,在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基础上,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与协作,遏止危机蔓延,为受这次危机冲击的国家和地区恢复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增加对受危机冲击国家的资金援助,并为减轻债务做出适当安排。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7)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政治、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金融危机,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形势,而且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初始期及形成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的标志。那时候,没有人想得到,仅一年多的时间,这场次贷风暴就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根据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对冲基金研究公司的研究报告,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3波:

(1)2007年4月至2007年底为第一波。这一波中,主要表现为房价开始下跌,先是购房者无法偿还贷款,然后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及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次贷危机爆发。

(2)2007年底至2008年9月。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是久负盛名的五大投资银行的消失。其中,雷曼兄弟公司﹙150年历史﹚申请破产保护;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有94年历史﹚和贝尔斯登先后被收购或重组;二是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也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三是因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国财政部决定救助并接管“两房”。四是,美国最大保险公司国际公司宣布重组后,被美国政府收购。危机还迅速向欧洲甚至全球蔓延,这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

(3)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一是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欺诈案东窗事发。除美国外,麦氏欺诈案还波及到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日本和冰岛等国的金融和投资机构。

二是被视为美国工业象征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巨亏并申请破产保护。这表明,金融危机已波及实体经济。到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开始见底回升。[1]

2.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形成原因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自由市场经济放任自由的结果;有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失败。我认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市场经济自身的因素,更有政府政策失误的缺陷。

从市场经济自身看,200多年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周期性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时而出现繁荣,时而出现萧条和衰退。当然,市场经济出现繁荣或衰退的原因,既有市场内部的因素,也有市场外部的影响。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从政府角度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弥补市场缺陷,优化资源配置;也可能出现“政府缺陷”,或扩大市场经济的缺陷及风险,或直接破坏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造成社会经济的大起大落。更有甚者,政府缺陷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客观的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所致。主要有:

(1)市场监管不力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放松监管,任凭社会贪婪势力的盲目发展:

①法规监管不力。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制定了《199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及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等一系列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从80年代开始,里根总统极力推动放松金融管制,先后通过了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鼓励放宽信贷等一系列法案。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大跌,大批储蓄贷款机构濒临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担保,允许发行6000亿美元40年的长期债券,收购垃圾地产,才使危机得以平息。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格雷姆—里奇—布利雷法案》等金融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业务中。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承认,他在2004年推动的投资银行“自我监管”计划是一个严重错误。这项放松管制的计划加速了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消失”。一些国会议员要求他辞职,指责他把一个金融市场变成了“”。[2]

②金融创新监管不力。金融创新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既能增加市场流动性,创造利润增长点;但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倍受争议的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多数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其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因而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一定的国际资金可以控制名义数额非常庞大的衍生工具合约,对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作为“表外业务”,金融衍生品总可以绕过法规,在制度的空隙中运行,以至华尔街在追逐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等衍生品中,杠杆率和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当时这些衍生品主导了整个金融体系时,大厦坍塌是早晚的事情。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8)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全世界的股市和楼市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以上,并且仍旧在下滑,大量的世界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者转型;金融市场风声鹤唳,银行惜贷如金,流动性陷于干涸。世界经济已经出现“硬着陆”的迹象。各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的滑坡。数据统计,美国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gdp负增长0.3%,英国负增长0.5%,德国负增长0.5%,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到十位数以下。大部分的经济体在第三季度的小幅下降将在第四季度转化为大幅萎缩,下降程度可能达到第三季度的数倍以上。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危机。对于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形成的。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危机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本身的缺陷,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既是金融危机的传播源又是传染者,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机当中。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危机传播分散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同时,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只要美国金融危机不消除,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危机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助应以救助美国金融危机为重点之一,解决好美国金融危机,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将各国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危机的隐患。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救助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即找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前一方面,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机也扯上了会计: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9)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在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集中表现。另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有两种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二是欧元和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而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本位货币的选择,一个公平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摆脱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由所有参与国共同管理。

    有的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美元还是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短期内美元的坚挺对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贸然采取“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只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提高,但是这依赖于国际货币地位的对称性。欧元相比美元实力仍有差距,这使得多元化国际货币结构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效应的发挥受到制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构建一个稳定的超主权货币体系需要超主权机构的建立。欧元的实践表明,超主权机构优于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外部纪律约束。但欧元区的困境同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单一货币联盟只能作为改革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应定位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同时强化美国参与改革的意愿。

    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一是作为主权分离的共同货币区,欧元区缺乏应对国际性大危机的统一政策协调工具。二是欧元区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经济的整合不仅没有产生内生性的趋同,反而出现两极化的离心趋势。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本质上是局部的主权债务的信用危机,而并非发达国家的全面的主权债务危机。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与深化,而国际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希腊及欧元区内其他几个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会产生系列国际影响:一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对欧元作为地区统一货币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二是可能促使欧元区外延性发展进程的节奏放缓。三是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四是使得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将继续走低。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资本流动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债务问题将影响市场预期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幅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紊乱。国际资本频繁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来回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波动。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10)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全世界的股市和楼市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以上,并且仍旧在下滑,大量的世界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者转型;金融市场风声鹤唳,银行惜贷如金,流动性陷于干涸。世界经济已经出现“硬着陆”的迹象。各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的滑坡。数据统计,美国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GDP负增长0.3%,英国负增长0.5%,德国负增长0.5%,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到十位数以下。大部分的经济体在第三季度的小幅下降将在第四季度转化为大幅萎缩,下降程度可能达到第三季度的数倍以上。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危机。对于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形成的。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危机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本身的缺陷,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既是金融危机的传播源又是传染者,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机当中。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危机传播分散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同时,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只要美国金融危机不消除,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危机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助应以救助美国金融危机为重点之一,解决好美国金融危机,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将各国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危机的隐患。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救助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即找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前一方面,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机也扯上了会计: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篇(11)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在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集中表现。另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有两种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的国际货币;二是欧元和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而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本位货币的选择,一个公平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摆脱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由所有参与国共同管理。

有的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美元还是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短期内美元的坚挺对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贸然采取“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只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提高,但是这依赖于国际货币地位的对称性。欧元相比美元实力仍有差距,这使得多元化国际货币结构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效应的发挥受到制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构建一个稳定的超货币体系需要超机构的建立。欧元的实践表明,超机构优于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外部纪律约束。但欧元区的困境同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单一货币联盟只能作为改革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应定位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同时强化美国参与改革的意愿。

债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一是作为分离的共同货币区,欧元区缺乏应对国际性大危机的统一政策协调工具。二是欧元区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经济的整合不仅没有产生内生性的趋同,反而出现两极化的离心趋势。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在本质上是局部的债务的信 用危机,而并非发达国家的全面的债务危机。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与深化,而国际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希腊及欧元区内其他几个成员国的债务危机将会产生系列国际影响:一是欧元区债务危机将对欧元作为地区统一货币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二是可能促使欧元区外延性发展进程的节奏放缓。三是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四是使得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将继续走低。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将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资本流动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债务问题将影响市场预期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幅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紊乱。国际资本频繁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来回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