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庭礼仪小常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6 10:02:54

家庭礼仪小常识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1)

一、要充分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自古便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古训。在新的历史时期,文明礼仪建设更为重要。“明礼”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之一,文明礼仪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礼仪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二要上下联动,整合资源,营造浓厚的礼仪宣传氛围。

通过以礼仪建设为题材的情景剧、歌曲、小品和其他形式文艺作品,文艺汇演等活动,在全县范围唱响文明礼仪之歌。通过发放倡议书、文明礼仪知识手册、悬挂标语、横幅、上街咨询、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人人参与,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通过组织文明礼仪教师和志愿宣讲员队伍举行明礼仪知识巡回讲座,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广大家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用自身行为影响教育下一代,为整个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三要抓住重点环节,从妇女、儿童、家庭三个层面入手,全面践行文明礼仪。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2)

1.1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态度调查

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家长的态度通过对小学生书籍的关注、对小学生节目的关注、对不良行为的反思等方面体现出来。本研究对家长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知,家长在小学生书籍方面的关注度较高,非常重视的占一半以上,而对小学生节目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家长本身的成长环境,所受自身家庭教育的熏陶。第二,家长所接触的人际交往。和不同的人交往就会有不同的交往方式。第三,家长学习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地去关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节目或书籍,不会主动地去寻找教育的方式,而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1.2家长学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

每个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修养也会有很大差距,所以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也会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情况不尽相同。本研究针对家长学历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2)表2家长学历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N=94由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视的占50%以上。高中及高中学历以下的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视的占25%以下。由此可见,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越重视。第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就会把自己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文明礼仪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第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更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小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会运用一些教育原理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当小学生出现不礼貌行为时,也许只是指责甚至漫骂,这是教育小学生中最不可取的方法,其结果不仅不能纠正不良行为,反而导致小学生对家长的反感。

1.3家长角色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

家长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本研究进行了调查。(见表3)表3家长角色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N=94由统计结果可知在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方面,母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父亲。比较重视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重视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母亲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教育意识强于父亲。

2.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2.1家长应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小学生礼仪教育水平

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由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学历越高,对孩子礼仪教育越重视。

2.2家长应鼓励孩子交往,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本质是小学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成熟的原因,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小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更需要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礼仪教育,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和教育场所。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3)

一、提升学习礼仪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品格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提升学习礼仪重要性认识是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对礼仪教育存在着不够重视、无计划、随意性大、忽冷忽热的问题。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比较薄弱,更谈不上讲礼仪。要知礼,就得先学礼仪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小学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所以,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常识,熟记礼仪格言,形成一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说教,往往效果不大。

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落实好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首先制定了《彭阳县第二小学学校礼仪教育方案》,使学校礼仪教育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根据学校礼仪教育方案我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课的编制以《小学生礼仪规范》和《弟子规》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从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等十八各方面系统编写了《彭阳县第二小学礼仪常识》课本。

二、家校协同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众星捧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和溺爱,望子成龙心情迫切,造成了家庭养成教育的淡化,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缺乏礼仪教育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是,目无师长和他人,随心所欲,骄横不羁,不懂礼貌,不知礼仪;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表现是,孩子坐上座,父母站着忙;电视霸着看,父母靠一边;家长未动筷,孩子早先吃……凡事父母“礼”让,孩子优先。小学生在礼仪方面表现参差不同的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和家庭成员礼仪素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三、实践活动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识、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的表现活动。礼仪教育要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

1.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学校每学期积极组织各班召开“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开展礼仪教育角色游戏活动

角色游戏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学生礼仪习惯训练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表现拘谨、羞怯、被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演如何问候、就餐、待客、打电话、购物等,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参与,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常识的掌握,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进而习得他人的行为、积累社会经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3.举行学期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竞赛可以达到巩固和检查的目的。学校每学期分年级举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不但巩固了同学们已具有的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让学生学到新的礼仪相关知识,增强礼仪意识,加强自身修养。

4.组织观看礼仪教育视频活动

各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班会课时间,播放各种礼仪教育视频,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代公民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以及各领域的交往礼仪技巧,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的礼仪有新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指导。

四、树立典型引导文明礼仪教育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处处给学生示范。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热情还礼,教师有错误,要敢于承认,要向学生道歉,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实效性强。我校每年三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校举行“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表彰;在宣传橱窗张贴文明标兵照片和自我介绍;利用红领巾广播大力宣扬文明标兵先进事迹;推选文明标兵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当期手,当礼仪监督岗监督员;组织文明标兵参加春游、扫墓等活动;以点带面激励、带动所有学生自觉形成文明礼仪习惯,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4)

1. 礼仪教育的实施在小学教育中未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实施礼仪教育必须依靠必要的载体及阵地给予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散见于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制》中,虽然有一些课文渗透了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但比例较少,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需求。实际教学中,缺乏固定的课程时间,没有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导致小学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随意性强;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缺少受过专业系统训练、功底深厚、训练方式科学的礼仪课指导老师;在教育观念上,学校、教师、家长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礼仪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2. 礼仪教育存在简单化的问题

目前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一些学校流于下发文件、开会、提口号、贴标语等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往往只有一个大方向,要求比较笼统,内容比较空洞,缺乏操作性,实效性不强。同时,一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不能很好地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卡、压、盯、训等简单甚至是生硬的、粗暴的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3. 学校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还不能很好地将校内的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使礼仪教育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系的教育网络,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小学生礼仪行为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

1. 社会未形成浓厚“尚礼”氛围给小学生礼仪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文明礼仪教育的欠缺,导致许多人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在当今整体礼仪修养水平不高的社会环境中,部分人将礼仪看成是繁文缛节,认为礼仪过分追求规范、程序、礼节,约束了人的自由,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认为讲文明礼仪是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等,给礼仪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2. 应试教育对学校礼仪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放松了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目前,各种教育途径如何协调一致,采取什么方法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内容零散,随意性强。其次,教师一门心思放在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上,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无暇顾及礼仪。

3. 礼仪教育忽视了对小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目前小学礼仪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遵循礼仪习惯养成规律来开展礼仪教育。首先,没有从正确的认知向正确的行为转化,将“礼”变成“行为”。由于一些学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只注重礼仪规范的空洞说教,方法简单生硬,学生对礼仪行为规范相关知识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对礼仪内涵缺乏深入了解,更没有内化、认同,出现认识与行为相脱节的现象。其次,没有从正确的行为向稳固的习惯转化,将“礼”变成“习惯”。目前一些小学的礼仪教育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未能严格督促和及时评价反馈,缺乏持续训练,没有在形成习惯上下功夫。

4. 家庭教育不当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不力或失当是影响小学生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对子女迁就溺爱,致使孩子行为散漫,不懂礼让;有些家长本身缺乏礼仪知识,不注重自身修养,本身礼仪素养不高,未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另外,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往往比较多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当孩子在家庭生活和交往中出现失礼的行为时,没有及时地纠正不良行为,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提高礼仪素养的机会。

三、小学实施礼仪教育的对策探讨

1. 明确礼仪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位置,确保礼仪教育得到重视

礼仪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其德育内涵非常丰富。小学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把礼仪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德育计划中来,加强礼仪教育。要根据小学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根据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固定时间,做到教材、师资、课时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手段,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2. 改进礼仪教育方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养成,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礼仪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如采取讲故事、模仿学习、玩游戏、表演节目、举行竞赛、岗位体验等方式进行礼仪教育。

3. 加强礼仪课程群建设,提高礼仪教育系统性和持续性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5)

礼仪,是我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良好社会风气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清朝初期的思想家颜元有句名言“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尚礼则修,心尚礼则泰”。其意是:教育孩子讲究文明礼貌,对个人来说是学会做人的必修课,对家庭来说是和睦幸福的必要条件,对集体来说则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反映。它关系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形象,所以说,注重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无论对国家、对家庭,还是对孩子自身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学礼貌,就难以立身处世。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由此看来,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视为做人的一件大事,并以它作为做人处世的入门证。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很有必要。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非常娇惯,“小皇帝”性格和“小公主”习惯比较普遍,在家里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竞争对手,从小就倍受过多的呵护和溺爱。长大后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往往会表现出自私、傲慢、贪心、任性、懒惰,没有同情心和宽容心、自我为中心、脾气大等,缺乏尊重,谦让与合作精神。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会文明接电话,不爱护公物等现象。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幼儿园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境,对孩子实施礼仪教育尤其重要,也是势在必行,因此,我园正在开展《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课题。

现将如何让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交流。

1.重视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孩子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在环境创设上,我园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当你带着孩子忧闲散步,路过龙陵县幼儿园的门口时,已经上学的孩子会告诉您,“我们的幼儿园很漂亮”,没有上学的孩子会说:“我想上大红蘑菇的幼儿园。”当您步入幼儿园就可以看到周围美丽的墙画、精致的手工制作装饰;墙上醒目的八个大字:“潜心、尊重、民主、和谐”,它时时刻刻激励和鞭策着教职工要不断开拓进取,做到潜心做好每件事,尊重身边每个人,民主决择谋发展,共建和谐文明的大家庭。另外在楼梯口、教室门口还可以看到一些提醒孩子的标志(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说话轻、走路轻、安全出口通道、不准随地吐痰和扔垃圾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让家长受到启发。孩子大多都有好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孩子学礼的过程中,时时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仪表端庄大方,不穿高跟鞋和时髦拖鞋,不披肩散发,不穿奇装异服,语言文明礼貌,不说粗俗的话语,对同事彼此谦让、彼此尊重、宽容大度,幼儿、家长打招呼主动回礼,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去感染孩子。

为了加强幼儿对礼仪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种礼仪区角活动。在区角游戏中,诸如“小医院”、“娃娃家”、“小超市”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再现的游戏,他们很融入到角色中,很自觉地就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有人吗?”“——请进,欢迎”、“请坐,请喝水”——“别客气”、“谢谢”、“再见”——“走好”,“下次再来玩”等等,娃娃家中主人与客人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我们在活动结束进行讲评时,会让孩子们进行分享,让他们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游戏中引导孩子运用一些礼貌用语效果非常好。另外,班级主题墙的创设根据大、中、小班的年龄特点突出主题化,每月将礼仪教育的内容粘贴在礼仪宣传栏上,渗透幼儿对礼仪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引导。

除了区域、墙壁等环境可以让幼儿对礼仪教育进行渗透,礼貌待人的氛围对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早晨由中大班幼儿轮流当礼仪小标兵站在大门两侧,迎接幼儿、家长及来宾。“小朋友,早上好!叔叔阿姨早上好!老师早上好!”礼仪小标兵们那标准的站姿、清脆真挚的问候声,开心的笑容迎得家长和宾客的赞赏!

2.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化、生活化,是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素质启蒙教育的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及教学计划,我们每周对幼儿进行两次礼仪教育课。《北京6+1》课本配有幼儿用书、教学参考书、儿歌、故事、挂图、CD光碟、家长导读等材料,其内容渗透了“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拨打”、“接听电话礼仪”、“用餐礼仪”、“乘车礼仪”、“做客礼仪”、“交往礼仪”等,让幼儿全面了解礼仪日常用语在什么场合使用,如“请”、“对不起”、“别客气”、“没关系”、“谢谢您”等。如老师讲《小熊请客》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到别人家做客时应轻轻敲门,有礼貌的与客人打招呼,在别人家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等。在让幼儿听完《拔萝卜》的故事情节后,抽幼儿表演故事情境,分别扮演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花猫、小黄狗、小耗子。小朋友们轮流表演,寓教于乐,在故事中表演、在表演中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懂得了礼貌待人,助人为乐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如手工、绘画活动中,幼儿需要跟别人借画笔、橡皮擦时,会说“请你拿红色的水彩笔借我一下”,“请借我橡皮擦用一下”;当需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你帮我做一下”,“请你告诉我一下”等等,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得到了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懂得了很多礼仪知识技能,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还有,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天的早点、午餐、午点等环节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教育,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剩饭。通过带孩子参观食堂,了解食堂工作人员的辛苦,从而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感恩;通过节日礼仪向幼儿渗透爱祖、爱家乡、爱父母的礼仪常识和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教育;通过日常渗透的方式,孩子们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了现实的经验,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自然地就把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交往当中,提升了朋友、同伴、师生之间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幼儿常见的一些不爱护公物、不爱惜玩具、学具、乱丢纸屑、浪费绘画用纸等现象,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利用挂图让幼儿观察图中人物的对与错,使幼儿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利用情境表演“我的家”,让幼儿感受乱扔垃圾的场面是可耻的,知道自己居住的环境应该是干净整洁的;另外,我们还开展“我爱幼儿园”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参加捡垃圾、拔草、扫大门外边的大路等活动,让幼儿体验环境整洁的好处,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懂得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3.引导家长群体重视礼仪教育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6)

论语“不学礼,无以立”道出了礼仪的重要意义。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礼仪是为了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能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简单地说,礼仪就是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礼仪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把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礼仪行为的重要时期。

2.将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有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的环境美化、教育化。一走进幼儿园,就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条幅。教室、楼梯、走廊……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营造了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其次,我们十分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例如墙面布置,在各个班级开设了“文明乖宝宝”、“礼仪之星”等专栏的同时,每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们都是好宝宝”、“朋友树”“一起玩”、“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语言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兔找朋友》、《小红花找朋友》、《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由于各种礼仪教育融于环境中,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幼儿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使幼儿在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3.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礼仪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形成的,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把礼仪教育灵活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机教育。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活动、盥洗、午睡等环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教育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并随时、随地、随事地进行随机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1抓晨间接待。设“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由值日老师带领两位小朋友“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鞠躬问好。各班建立“礼仪小天使”,每天轮流派出“礼仪小天使”在门口做好早晨接待的工作。

3.2抓生活各环节的渗透。例如晨间谈话、餐前安静活动等,给幼儿讲讲名人礼仪故事。

3.3抓礼仪教育环境创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礼仪。在幼儿园走廊悬挂、张贴文明礼仪宣传标语,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

4.与家庭紧密配合进行礼仪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幼儿园教育与家庭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幼儿的礼仪行为就很难形成和巩固。所以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4.1发放家长倡议书。发动家长共同参与,营造“全面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4.2举行一个“启动仪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在全园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明确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达成共识。

4.3每周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重点内容及在家的要求。

4.4编发幼儿园《文明礼仪手册》,让家长了解和掌握与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4.5请家长记录孩子礼仪行为方面的事迹,在宣传栏上展示,公开表扬。

4.6每月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礼仪作一个评估。

4.7每学期评选“礼仪好家庭”。

5.选择合适的教材,帮助幼儿丰富礼仪认知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7)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的有1.5%。 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 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

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3. 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礼仪教育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5. 学生对礼仪情感淡漠

高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表现为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首先,表现在他们总把自己放在涉世不深的角色上,觉得不懂个人礼仪有情可原。其次,当他们不守礼仪或违反礼仪时会找借口,并没有认为知礼、守礼、行礼是重要的。第三,追求个性,在追求个性中表现出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第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表现得冷漠、自私;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把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当成“新潮”、“潇洒”。

6.个人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很多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打招呼,会因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话题而尴尬,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这就表现为个人有强烈的守礼仪愿望,但是缺乏了解与践行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的蒸蒸日上、个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礼仪修养是当代高职大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找准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的“症结”,才能开“良方”加以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才会真正让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发挥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正所谓 “润物细无声”。礼仪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开设礼仪必修课,激感意识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为第二门必修课。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合理安排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时机。

3.改革礼仪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者,履也”。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为了提高学生礼仪的运用能力,应充分重视礼仪课堂的实践性、示范性是增强礼仪运用本领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训练、课堂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增强实训感,以有限的课堂为平台,把静态的礼仪知识变动态的实用知识,使大学生乐学、善学。另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礼仪修养,推动校园文明建设,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强化礼仪意识、提升自身礼仪运用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高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如美化校园,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校园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礼仪知识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制服,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符合仪式礼仪,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教学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单位带头讲究仪表仪容,礼仪礼貌服务。

5.营造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光谊.现代实用社交礼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 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9.1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8)

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儿童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具备优秀品德和良好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很多习惯都逐渐养成,礼仪习惯也一样,在这个时期形成。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运用教育时机进行礼仪教育,使孩子处事有准则,言行有遵循,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塑造健康人格,让孩子终身受益。我对此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在平时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二)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首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学校,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尊重老师;在家里,尊老爱幼,关心邻里。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种子。

(三)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大多数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还是知道的,整体较好,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应训练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礼仪行为比高年级学生普遍要好。其次礼貌用语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交流,学生对尊重和敬佩的人运用起来就比较情愿;对方回礼少也会减少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热情。同时,男同学相对女同学而言,礼仪行为又普遍不及。男同学一般比较顽皮好动,女同学比较文静,说明男同学的礼仪教育要难于女同学。所以应针对高低年级和男女同学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促进礼仪习惯的养成

(一)榜样激励

学校是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中心场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教师依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时刻渗透

文明礼仪教育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象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正是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反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三)活动体会

结合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针对特殊的节日开展规律性的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我校与读书相结合,开展“读文明礼仪一本书、讲文明礼仪一个故事”和“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书活动举行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与艺术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之声”文艺演出。与强化常规训练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每周评出“流动红旗”班,以次鼓励班级及学生参与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与建队日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规范中队检阅”等活动。这样使全体学生真正认识礼仪、了解礼仪、学会礼仪、实践礼仪,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四)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基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室、走廊、专用室分别挂上国旗,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广播、墙报、校刊宣传着好人好事。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持之以恒

小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礼仪知识的回生、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所以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

三、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

在家庭中孩子学生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家庭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明天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他们在明天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坚持养成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配合,养成教育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任丘一,新茝 《文明礼仪教育》河北出版社 2006.4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9)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30-02

礼仪,从大处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的象征;从小处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一把标尺。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虽是个人的小事,但从小事之中窥见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在人成长的阶段中,儿童阶段可塑性大,是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和交际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而且也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必将影响到儿童完整“人”的形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分析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借鉴其礼仪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礼仪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一贯重视以礼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向学生传授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并将儒家礼仪编成教科书,因此,日本的礼仪教育领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礼仪教育。

(一)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日本儿童从小在家里就要接受礼仪教育,礼仪也是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儿童在家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尊敬父兄。鞠躬是日本非常普遍又极重要的礼仪。父母会教给孩子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在家里,孩子要向父亲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应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如果勺子上附着了黏性事物,一定不要直接用嘴或舌头将其弄下,而是要寻找其他方法。因为勺子是一件公共的器皿,如果个人用嘴去触碰,就会影响到再次使用,这样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母亲在家里把饭做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吃,孩子就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吃饭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示对父母劳动成果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基本的礼仪,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坐姿端正等等。日本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礼仪室,开设礼仪课

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内设置礼仪室,礼仪室内放置着日式的摆设以及和服。幼儿教师会身穿和服,教儿童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在茶道课上,教师和儿童都穿着和服,教师给儿童示范如何倒茶,如何敬茶。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儿童能更好的领会礼仪的重要性。进入小学,学校设有礼仪课。如,“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等,还有专门的礼仪教材。日本根据各年级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如日本的儿童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时间课”,每周两小时。课上教师向儿童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课本几乎都是以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为素材,像仁、礼、忠、孝、义等思想全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例如,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会友好相处。

(三)重视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参加传统节日,体会传统文化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到传统节日如“儿童节”、“月见”等大项庆祝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中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到庆祝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学校礼仪课程中的比例,将其融汇在礼仪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凝聚力。

(四)重视开学和毕业典礼

礼仪不仅包括“礼”还包括“仪”,“仪”笼统的说就是仪式。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毕业都有隆重的典礼仪式。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年度的开始,也是日本开学典礼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穿戴正式,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有明确的程序,虽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中小学典礼大体上包括唱国歌,领导讲话,学生宣言以及才艺表演等环节。例如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全体人员唱完国歌后,班主任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鞠躬敬礼,然后发表简短的“演讲”。孩子们童真的人生“宣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父母的心,有的父母喜极而泣。仪式接近尾声,毕业生用声情并茂的才艺表演表达对六年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父母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最后,《再见》的旋律和掌声响起,待最后一位毕业生走出会场的大门时,掌声和音乐旋律才会停止。

二、日本儿童礼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53-0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主渠道。因为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与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思想,言行、举止及其人格魅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影响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

在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好坏、家长素质的高与低,家长认识水平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影响。

1、家长重智育,淡化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子女的智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对子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忽视。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子女文明礼貌行为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修养是今后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文基础。在有些家长眼中唯成绩是论,唯分数是论,总认为子女只要学业成绩优秀就百事大吉,对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对基本的文明礼仪行为从来不去教育,总觉得这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2、家庭教育认识和教育方法上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和认识上的不足,会使孩子文明礼仪意识淡化,甚至出现扭曲。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脆弱任性,影响到在学生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学生中人际交往时的不文明行为,或与人冷漠隔离,轻则与人易发生冲突,重则造成不合群,从而影响孩子的归属感淡化,人格发展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分分计较,对子女抱有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子女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淡化,导致孩子成了考分机器,成了书呆子,由于文明礼仪行为的缺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从而使子女的身心感受到极大的压抑。

3、家长自我行为的过失,给子女的文明礼仪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自我调节不好,就会直接把在社会上受到的不顺心和困惑带到家庭,经常把子女作发泄怨气的出气筒,常常为某一件小事就迁怒于孩子甚至粗暴殴打孩子;有的家长整天无所事事,打麻将、,对子女不管不问,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和品行等等。家长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和发泄情绪,势必影响子女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是大势所趋。家庭教育中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让子女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容气”等礼貌用语。其实咱们在家庭中都比较随便,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在培养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你的影响。

2、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尊敬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家庭这个环境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好的东西都是无条件地给予孩子,而忽略了好的东西应该和家人一起分享,导致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给予的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别说尊敬长辈了。并且父母应该做好尊敬长辈的榜样。

3、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要有感恩心

其实责任感与感恩之心都是一个人人文素养境界较高的表现,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今年7月23日早晨上海东方卫视就播出网络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对高考“怪人”张空谷的心理诊断。陶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张空谷平时连父母为其服务包括洗衣、做饭从来不怀感激之心,从来都认为他们是应理该当的,也就是说张空谷无感恩之心,是其症结所在;从来不认为他读书追求的目标、责任所在;由于无责任感,因此读书生活无目标无理想,整天为网络游戏所累,除了上网,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更谈不上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因此,文明礼貌行为只不过是这种人文素养的外观显露。

4、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现在有好多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会互相帮助也不会合作,但时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合作,懂得讲究规则。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样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文明礼貌行为也是这种人文素养的一种外显,因此,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必须从小培养。

(1)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训戒式,而可以体现在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和树立的榜样展示之中,父母在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进行一些分工合作,比如你洗碗我擦桌子,这样长期以来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就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

家庭礼仪小常识篇(11)

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幼儿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以多途径开展幼儿的礼仪常规教育,来培养幼儿对礼仪常规的认识和使用,使其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一、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面教育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保证在各个场合都能做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给予幼儿正面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尽量o幼儿做榜样,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还是在交际场合,都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际的使者,以灿烂的笑容温暖每一个幼儿及家长,微笑面对每一件事,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喜怒哀乐。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漠,给幼儿亲切、和蔼、活泼、宽容、信赖的感觉,共建“和谐、快乐心灵家园”。

二、结合家庭,礼仪教育连贯化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教育断层,从而使幼儿在礼仪教育中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因此,必须结合家庭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礼仪,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如可以在家园联系栏里,为家长提供一些文明礼貌教育的方式、方法,每天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表现如何,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话时,是否使用了文明礼貌用语等。并且教师还应该经常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在家里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样,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就架起了一座礼仪教育的桥梁,确保礼仪教育在持续稳定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化

1.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文明礼仪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幼儿园可以开展“礼仪伴我行”争星活动,设立“文明小天使”示范岗,激发幼儿个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把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的教育会获得最佳效果。如在娃娃家、小商店、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启示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来与管理员、售货员、 医生交往。这样,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逐步加深了对礼貌语言的理解,礼貌行为得以巩固。

3.把礼仪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综合性

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有关礼仪的故事,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另外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

4.将礼仪教育列入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