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能源环境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3 15:04:55

能源环境分析

能源环境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3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因此亟需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率,开发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通常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是利用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把能源工程与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工程体系。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的现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源。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农村能源管理体制,最终实现农村地区能源的合理利用。

1 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寻找生态环境工程的最佳适应性对策。在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建设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能源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工程的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规模和控制的等级,对于能源工程调控的等级越高,控制的范围越广,这种控制属于宏观控制,情况比较复杂,调控的精度较低。如果控制的等级较低,调控范围比较小,就属于微观调控,调控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通过能源生态工程的系统分析,找出农村能源生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核心是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改善能源生态工程的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式,合理配置农村能源利用的技术。优化能源设计方案可以促使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促使农业能源利用体系的良性循环[1-2]。

2 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

2.1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在农村比较常见,通常是以单个的养猪农户为单位,在猪舍的附近建立沼气池,并且在农村附近有数量比较多的果园或茶园。这种模式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养猪农户在猪舍附近建立沼气池,使猪的粪便以及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并在沼气池中放入一些植物的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沼气池就会产生沼气,农户通过在家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之后,沼气就可以用于生活。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沼液和沼渣需要更换才能够确保沼气的供应。因此,对于沼液和沼渣的处理,通常是用作果园和茶园的肥料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将粪便和污水经过沼气的发酵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它可以将沼渣和沼液当作有机肥使用,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实现了零污染。“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使用[3-4]。

2.2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通常是以村为单位的,这种生物工程模式通常是指在每户农民的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农户使用沼气做饭,并且需要建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这种模式可以把太阳能、生活污水以及沼气结合起来,给农户带来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3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是以规模巨大的畜禽养殖场为单位的,需要建立和养殖场规模相当的沼气工程,这样才能够确保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水得到及时的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采用的工艺流程是把畜禽类的粪便污水进行固体与液体相分离,对于粪便可以进行深入的加工成为肥料或者是有机肥。对于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采用厌氧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之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可以输送到储气柜中,供农户使用。而对于沼液的处理,一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经过好氧曝气池的处理,促使沼液达到标准,之后进行排放。这种工程模式采用了固液相分离的处理技术,可以让污水的浓度大大降低。在处理污水的时候采用了厌氧发酵技术、好氧处理技术、AF技术、稳定塘、氧化沟等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这样可以促使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处理,减少污水对水利以及农田的污染。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并且可以促使畜禽养殖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而且工程选址比较适宜选择存在自然落差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运作的费用。另外,如果在畜禽养殖场附近有农田、果园等,可以在工程中考虑沼液的综合利用,而沼气通常被农村居民利用。

4 参考文献

[1] 蔡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初探[J].中国沼气,2003,13(4):112-115.

能源环境分析篇(2)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寻找生态环境工程的最佳适应性对策。在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建设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能源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工程的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规模和控制的等级,对于能源工程调控的等级越高,控制的范围越广,这种控制属于宏观控制,情况比较复杂,调控的精度较低。如果控制的等级较低,调控范围比较小,就属于微观调控,调控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通过能源生态工程的系统分析,找出农村能源生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核心是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改善能源生态工程的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式,合理配置农村能源利用的技术。优化能源设计方案可以促使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促使农业能源利用体系的良性循环[1-2]。 

2 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 

2.1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在农村比较常见,通常是以单个的养猪农户为单位,在猪舍的附近建立沼气池,并且在农村附近有数量比较多的果园或茶园。这种模式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养猪农户在猪舍附近建立沼气池,使猪的粪便以及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并在沼气池中放入一些植物的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沼气池就会产生沼气,农户通过在家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之后,沼气就可以用于生活。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沼液和沼渣需要更换才能够确保沼气的供应。因此,对于沼液和沼渣的处理,通常是用作果园和茶园的肥料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将粪便和污水经过沼气的发酵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它可以将沼渣和沼液当作有机肥使用,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实现了零污染。“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使用[3-4]。 

2.2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通常是以村为单位的,这种生物工程模式通常是指在每户农民的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农户使用沼气做饭,并且需要建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这种模式可以把太阳能、生活污水以及沼气结合起来,给农户带来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3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是以规模巨大的畜禽养殖场为单位的,需要建立和养殖场规模相当的沼气工程,这样才能够确保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水得到及时的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采用的工艺流程是把畜禽类的粪便污水进行固体与液体相分离,对于粪便可以进行深入的加工成为肥料或者是有机肥。对于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采用厌氧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之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可以输送到储气柜中,供农户使用。而对于沼液的处理,一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经过好氧曝气池的处理,促使沼液达到标准,之后进行排放。这种工程模式采用了固液相分离的处理技术,可以让污水的浓度大大降低。在处理污水的时候采用了厌氧发酵技术、好氧处理技术、AF技术、稳定塘、氧化沟等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这样可以促使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处理,减少污水对水利以及农田的污染。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并且可以促使畜禽养殖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而且工程选址比较适宜选择存在自然落差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运作的费用。另外,如果在畜禽养殖场附近有农田、果园等,可以在工程中考虑沼液的综合利用,而沼气通常被农村居民利用。 

4 参考文献 

[1] 蔡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初探[J].中国沼气,2003,13(4):112-115. 

能源环境分析篇(3)

经济、能源消耗及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江苏省的增长速度普遍比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从1990~1993年,江苏省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上升,到1993年达到最大值,其具体值为22.02%。1993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大的,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是相当大的,江苏省的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并呈加快趋势。1999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5960.14万吨标准煤,而到2007年则快速增长到18031.67万吨标准煤,是1999年的三倍多。同时,电力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其年增长率变化较大,最大已达22.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也将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江苏省自身产能水平极低,供需缺口很大。而且,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江苏省在过去几年普遍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许多企业被迫调整厂休,避峰让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因此,能否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影响江苏省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环境污染方面,这里主要分析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从总体上来说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排放量最低,为85481万吨,2007年则上升为192426万吨,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违背的。

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虽然社会能源的种类很多,但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源投入,其初始状态通常是煤、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四种能源。而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与振动危害及其他。本文仅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FS)表征环境污染程度。并以能源消费量(NY)和废水排放量为自变量,全省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Y=β0+β1X1+β2X2+μ

其中,Y、X1、X2分别表示GDP、NY、FS,μ为随机项。

本部分收集了江苏省1990~2007年的全省生产总值(人民币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等有关数据。所选数据全部源于1997~2008年各年的《江苏统计年鉴》。由于从年鉴上得到的全省生产总值是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的,各年的数据不具可比性,因此本文用以198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修正,以便使所得结果比较客观准确。

根据以上建立的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0进行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Y=-554.7009+0.307044X1+0.001697X2

(-13.29282)(52.36129) (3.287607)

R2=0.998840,F=5594.677

统计学检验、计量检验。从回归结果看,拟合优度R2接近于1,解释了总离差的99.884%。同时,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参数估计都通过了t检验,F值也大于其临界值,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拟合得很好,而且变量电力消耗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此外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及异方差。因此,回归方程是总体线性显著的,它能正确地反映能源、环境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意义分析。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β1为0.307044,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能源投入的增加,江苏省的生产总值将不断增加。能源多消耗1万吨标准煤,全省的生产总值将增加0.307044亿元,这种正向的相关关系与实际也是相符的。能源是一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能源的提供与利用就不会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供应。然而,由于江苏省“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95%以上消耗的能源都要从省外调入。因此,江苏省不适合发展高能耗项目的产业模式,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另外,β2为0.001697,说明江苏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我国,普遍采用GDP或GDP的增长率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用产值和经济增长率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由此所产生的恶果也最终将对经济产生“报复”。因为环境污染的加剧,又不断会拉大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

同时,运用Eviews 软件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得出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9059。这说明能源的高消耗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改善环境,就要从减少能源的消耗入手,不断提高能源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江苏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同时江苏省资源不太丰富,不断拉大的供需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环境污染最终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极不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

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轻工业,向结构轻型化发展。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定量技术指标,在水泥、钢铁等行业,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江苏省的能源结构

首先要加快江苏省的电源电网建设,并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其次要积极开发水电,利用江苏抽水蓄能的丰富资源,重点考虑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中型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再次要优化发展煤电,推行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利用江苏省具有引进天然气港口和良好住址的条件,大力发展天然气,并加快对风电、潮汐发电等适合江苏省情的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从而使物质和能源能够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此外,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江苏省的省情,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江苏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四)完善绿色GDP 指标体系

江苏省作为全国“绿色GDP”核算的试点之一,首次也是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通报了全省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监测效益。但是,江苏试点的并不代表全面计算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最多只能称之为“浅绿色”GDP。而且在已有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如现有核算只是对当年流量的核算,对历史造成的污染治理成本如何估价,悬而未决;污染损失的口径范围也没有明确等。因此,要不断着力于提高全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绿色GDP的认识观念,提高绿色核算技术,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并制定出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摸索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能源环境分析篇(4)

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问题的原因

目前,电力新能源作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面对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明确影响我国电力新能源建设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管理体制不完善。

能源环境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84-06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总体协调程度比较低,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突出,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使我国日渐成为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国。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工业,尤其是以碳基为主的重工业化的突出特点。从生态环境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导致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废水以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引发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由能源消费结构和方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3%。鉴于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对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能源替代战略、环境保护措施,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能源、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影响,开始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能源问题,从而形成了3E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取得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能源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者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别,然而,他们的研究大多使用数量经济学、系统工程以及运筹学的方法对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日本长冈理工大学从3E的理论框架出发提出了3Es-Model,模型描述了能源、环境和宏观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在给定节能、碳税、促进能效等减排方案的条件下,预测经济、能源、环境三者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国外的一些学者和机构深入研究了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环境3E体系,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能源理事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国际机构都曾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世界面临的能源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984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能源办公室牵头,组织了我国相关领域近70名专家,花费五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广义能源效率战略工程”项目的研究,这是我国首次组织如此多的科研人员探讨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万红飞等人(2000)在John Byrme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选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主要指标,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关联模型。王俊峰(2000)的研究首先探讨了自然资源与经济、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3E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规律,并在此指导下提出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迟春洁从3E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能源安全问题。可见,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对缓解和解决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构建

(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界定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背景下,各种系统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该系统包含若干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别拥有不同的属性。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内部,子系统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系统内部也同时和系统外部的环境发生着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

MSIS?奂{S1S2……Sm,Ei,Ci,Fi,Rel,O,Rst,T,L}(m?叟2)(1)

公式(1)中Sm表示第m个子系统;Ei、Ci、Fi分别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Rel是系统的关联集合,是能源—经济—环境系统(MSIS)的相关关系集,Rel包括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能源—经济—环境系统(MSIS)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O是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系统目标集;Rst是系统的限制约束集;T、L分别为时间向量、空间向量;m是子系统的数目。

(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构成

根据系统的层次性,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解为经济驱动子系统、能源支持子系统、环境承载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和政策调控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若干要素,各要素在系统运行中分别发挥着不同作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分析时不能离开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去分析,必须考虑整个系统各环节之间、系统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源系统与环境、技术水平和生态系统有密切关系,在当前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承载着经济增长、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研究系统时必须统筹考虑能源与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不仅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要将其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大系统。

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来描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的基础,是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要素与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

(一)因果关系的总体描述

整个系统中,经济驱动子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能源支持子系统起支持作用,环境承载子系统起缓冲作用,社会发展子系统起能动作用,政策调控子系统起引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整个系统协调、有序的运行,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配置使系统实现最优。这就要求首先必须要建立可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能源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相适应,相协调。其中,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包括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资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利用效率的提高、发展和利用替代能源、利用进口资源等。能源增长必须维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在能源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基础得到维持和加强,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坏其再生机制。能源发展对环境改变要在环境承载极限内同步进行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恢复并维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等有效调控,弱化甚至消除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促进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积极关系,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以上描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子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二)因果关系涉及的宏观变量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建立涉及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将成为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基础。在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的过程中,可分别以各子系统的发展为主线来确定系统模型涉及的变量。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驱动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经济驱动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资本形成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财政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

2. 能源支持子系统涉及的变量。能源支持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生产量、煤炭消费量、石油生产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生产量、天然气消费量、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储采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

3. 环境承载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环境承载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等。

4.社会发展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社会发展子系统技术模块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人才密度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等;人口模块主要包括:人口总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加数、人口减少数、迁出人口、迁入人口、就业人员、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等。

5. 政策调控子系统涉及的变量。政策调控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一些政策性参数:环保投资、科技投资、科技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比例、第一产业投资比例、第二产业投资比例、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

(三)因果反馈回路分析

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7]。本文在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结构层次,结合整个系统自身的结构特点,在确定了各子系统的层次结构之后,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反馈回路,如图2所示。

四、系统仿真与预测

(一)系统仿真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进行仿真和预测。系统动力学是处理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行为的方法论。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实际系统一般都是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它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和构造方程式,进行仿真试验,由此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而为战略与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被称为“政策实验室”。本文即运用系统动力学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划分为五大子系统,分析系统结构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采取相应的策略调整系统结构,起到干预和控制系统,改善系统行为模式的作用。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SD模型的检验,选取了模型回路中重要指标,GDP、能源消费量、人口数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等进行仿真值和实际值的比较,来检验模型与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实际运行的拟合程度。在仿真过程中,取DT=1年,初始时间为2000年,仿真的完成时间为2009年,共计10年。通过VENSIM PLE软件编写仿真程序,模拟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运行情况,得到2000—2009年河北省GDP、人口总量、能源消费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指标的仿真值、实际值及误差值如图3所示。

(二)参数检验与灵敏性分析

根据前文选定的系统输出和响应指标,对所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仿真模型进行了检验,变量仿真值误差率基本控制在-10%~10%。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与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运行实际的拟合程度较高,因数据选取时间区间仅为10年,个别变量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所以出现个别变量模拟结果误差超过10%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有时由于国家政策、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有些变量的统计数据在某一时点上波动较大;在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变量关系时,表现在模型中就会出现个别误差较大的情况。可以说,系统仿真结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数据结果有效可信,说明本文所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仿真模型成立。

灵敏性分析是指当系统中某个影响因素发生较小变化时,某效果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这时我们说该效果指标对此因素敏感;反之,当系统中影响因素发生大变化时,其效果指标发生较小变化,这时我们称某效果指标对此因素不敏感。那么,当影响因素发生同样变化时,效果指标变化大的方案就是敏感性强的方案,效果指标变化小的方案为敏感性弱的方案。本文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调试寻找模型中较为灵敏的参数,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政策作用点,为制定最佳政策提供参数依据。为测试系统的灵敏度,通过改变模型中计划生育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DP增长率等常数参数-5%~5%的变化幅度显示:模型的行为曲线在振幅大小上有所改变,但模型的行为变化趋势并未出现大的变动,对GDP、能源消费量、人口总量、污染物排放量的灵敏度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中人口总量对于各指标的灵敏度较低,其他因素变化不会对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三次产业能源消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万元单位增加值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灵敏度较高。能源消费相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总量较灵敏,这是由于能源消费量和污染排放量会随着GDP的变化而发生较大调整,环境污染治理量则与每万元投资污染治理系数密切相关,敏感度值较高。而人口数量对于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均极低,接近于0,人口模型相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灵敏度会偏小。

(三)系统分析与预测

通过参数检验与灵敏性检验后,可以运用该模型对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未来运行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根据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仿真,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河北省“十二五”及2020年河北省GDP、人口总量、能源消费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将会不断提高,其结果如图4所示。

五、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仿真结构模型,可以测试各种虚拟假设条件的变更对系统行为产生的影响,它既能预测出主要变量的发展趋势,还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它能很好地展示在各种不同政策下,模型所代表的真实系统将产生何种行为模式。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对能源需求的增加,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又会加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政府的政策调控在一定程度则会对经济、能源、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整个系统良性运行,系统内部不断优化和完善,子系统有序平衡发展,使整个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一)情景分析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很多因素会使整个系统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传统的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当影响因素按过去的轨迹变化时的需求,无法考察过去发生过或将来要发生的情况,预测结果往往具有片面性。而情景分析法与一般的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要预测未来,而是设想哪些类型的未来是可能的,通过描述在不同的发展路线下各种“可能的未来”,可以考虑影响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动态变化的各驱动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设置四种情景:

1. 基准情景。此情景是用来作为仿真实验的对照。该情景是指对系统当前的发展模式不作干涉,系统中的所有模型、参数都不改变,在计算机上运行仿真实验并以此来设计调控参数。

2. 高速发展情景。经济发展速度在基础情景之上加速增长3%,2009年增速为1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长至8%,原煤占比增加95%。在此情景下讨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

3. 缓慢发展情景。经济发展速度在基础情景之上减速3%,2009年降至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1,降至0.6,原煤占比降至80%。在此情景下讨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

4. 可持续发展情景。此情景下2020年GDP比照2000 年翻两番,能源生产及消费按照规划发展进程发展。在此情景下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统等指标设定为:GDP增速9%,原煤占比8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5。

针对以上四种情景,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河北省GDP、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等参数进行模拟研究,讨论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效率、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影响。经过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的调试和运行后,得到在不同方案下的系统运行情况,如图5所示。

(二)政策模拟

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政策是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组成,而政策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只改变信息影响与行动的程度。政策发生变更,这时系统中大多数状态变量的值只发生微小变化,这时如果对系统中的政策作用点施加影响其结果并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对大多数参数的变化都不敏感,就意味着系统对政策变动不敏感。但是,通常情况下,在任何系统中,我们总能找到少数参数或政策作用点,这些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作用于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发生变化,那么其作用将会在系统中进行放射性传播。

本文设定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保持9%的增速,因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GDP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12%,变化幅度不大。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河北省GDP增长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从长远来看,由于经济惯性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个速率仍将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符合经济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在四种情景设定下,可以看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量以指数形式增长而非线性增长,这说明每年环境污染治理量的增速小于排放量的增速。现实中,由于生产不断扩大、治理不完善、政策存在漏洞等原因,虽然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治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污染排放量始终大于污染治理量。可以说,我们每年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投放到自然中。如果环境污染积累量不断增长,能源的开发不顾资源的承载力,这种发展是不科学、不协调的。

六、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也在急剧加大,能源的瓶颈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长期稳定地供给成为敏感问题和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点。但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对人类来说是稀缺的、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河北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对能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效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

1. 优化经济驱动子系统。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节能环保,同时加速整合高耗能产业,构建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

2. 深化能源支持子系统。降低煤炭消费量,增加清洁能源消费,同时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3. 改善环境承载子系统。应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

4. 改进社会发展子系统。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开发,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的品种构成。

5. 强化政策调控子系统。强化能源、环境的规划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环境治理投资效果。

总之,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是实现低碳背景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的重要保证,也是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生产利用效率则是实现节能降耗的直接途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激励和制约两方面的调控作用,为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玉勇,杜铭华,等.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3).

[2]曾嵘,魏一鸣,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

[3]Carla Oliveira,Carlos Henggeler Antunes.A multiple objective model to deal with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Volume 153,Issue 2:370-385.

[4]万红飞,周德群,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经济(3E)关联模型[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5]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 3E 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

[6]迟春洁.基于3E 系统的中国能源安全监测预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7]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J].国外自动化,1986,(4).

[9]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5).

[10]温志军.如何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的新能源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11]石晶莹,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动态缕析[J].现代财经,2011,(1).

[12]王俊岭,赵瑞芬,等.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和谐度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2,(9):94-96.

能源环境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081-06

酒店业主要产品服务系统仍属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线性开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电和燃料等能源资源,成为高能耗建筑的突出代表[1~3],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4~6],其经济―能源―环境系统三者协调改善问题十分突出。酒店产品生产与服务全过程由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问题还缺少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因此需要建立酒店产品服务系统的经济产值与能源消耗数量和污染物产生数量对应关系的投入产出计算模型,定量分析酒店产品服务系统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对经济产值低、能源资源消耗数量大、环境废物产出数量多的产品服务系统应进行规模结构调整,最终求得酒店整体经济―能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与综合平衡,为促进我国酒店业科学地实施清洁生产、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参考依据。[KG)]

1 酒店经济―能源―环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

酒店各项产品服务通常需要中间生产过程和最终服务过程,都将消耗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同时产生环境废物。因此该计算模型的框架需要体现出各项产品中间生产过程和最终服务过程的投入产出数量结构和集成关系(暂不考虑特殊的治理措施和人力资源消耗)。

公式(7)到公式(9)反映了酒店产品中间生产和最终服务过程经济产值与能源消耗、环境废物产出数量上的集成关系。

2 酒店主要产品服务系统产值、能耗、环境废物产出数量

2.1 酒店主要产品服务系统划分

分为房务、宴会、餐饮三大项,是酒店营业收入来源;其它如安全服务、工程服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是没有营业收入的部门,详见表1。

2.2 环境废物确定

大连A、大连D、南京E、上海F酒店全部使用自家燃油锅炉生产蒸汽,绝大多数时间使用0#柴油;大连B、大连C、北京G三家酒店厨房和洗衣房使用的蒸汽由自家燃油锅炉生产,其它用途蒸汽由市政热电厂提供,均为燃煤锅炉生产蒸汽;上海H酒店使用自家燃油锅炉和天然气锅炉生产蒸汽;各酒店厨房均使用城市煤气。对于和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应关注矿物燃料的消耗、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针对酒店能耗品种的特点,确定能耗寿命周期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SOx、NOx、CO、PM10(直径小于10cm的颗粒物),温室气体主要是CO2;针对酒店产品服务的特点,将酒店垃圾也作为环境废物的一种。

2.3 酒店经济―能源―环境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2.3.1 投入产出计算说明

首先要调查酒店主要产品服务系统和酒店整体经济产值和能耗现状,然后使用前面给出的相关计算模型和能量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环境负荷计算方法[7],计算出寿命周期环境废物产出的总数量。产生的垃圾数量是根据酒店管事部门每日的统计结果。各项服务系统产值和酒店总的产值从财务部门可得到统计数据;酒店都安装了各种能源消耗总的计量表,餐饮服务系统基本上也安装各种能源消耗的计量表,但是其它各项产品服务系统几乎都没有安装能耗计量表,无法得到实际计量的能耗统计数据。因此首先针对八家酒店整体经济―能耗―环境系统投入产出现状和餐饮服务系统投入产出所占比重进行计算、横向分析比较;再将酒店整体与餐饮服务系统的投入产出差值,作为房务服务、宴会服务以及其它后勤部门合为一起的投入产出数值,分析比较酒店内部房务服务和宴会服务与餐饮服务系统投入产出的差异,从而明确酒店主要产品服务系统投入产出结构调整的重点。

2.3.2 八家酒店整体年均经济产值、能耗、环境废物产生数量

八家酒店整体的经济产值、能源消耗和垃圾产生数量的调查结果以及能量寿命周期环境废物产出数量的计算结果见表2。依据表1的数据,计算八家酒店能耗系数及环境废物产生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八家酒店能耗系数、废物产生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4倍左右,水消耗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倍左右,上海H酒店的各项系数均为最小,酒店之间经济―能源―环境系统投入产出比例结构差异显著。

2.3.3 餐饮服务系统年均产值、能耗、环境废物数量及其比重

计算结果见表4。八家酒店用水量比重均值为25.1%;总能量消耗比重均值为51.6%,环境废物比重均值为40.95%,CO2比重均值为43.23%,垃圾比重均值为36.2%;产值比重均值为29.2%。八家酒店餐饮服务全过程物资直接消耗系数、直接能耗系数、环境废物产生系数、垃圾产生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5。

表5显示,上海H酒店餐饮服务全过程物资消耗系数、能耗系数、废物产生系数都最小,仅垃圾产生系数排序第三,综合排序仍为第一。如果进一步改进各类能源的使用量比例结构,使综合环境影响为最小,其投入产出结构将成为八家酒店的典范。

2.3.4 房务、宴会和后勤等部门物资资源消耗系数、能源消耗系数、环境废物产生系数

根据前面的计算说明,可计算得到房务、宴会服务和后勤部门(除餐饮服务系统以外)的用水量比重均值为74.9%,总能量消耗比重均值为48.4%,环境废物比重均值为59.05%,CO2比重均值为56.77%,垃圾比重均值为5.9%,各项系数计算结果见表6。八家酒店主要产品服务系统投入产出指标均值见表7。

房务、宴会等与餐饮服务系统的物资资源消耗系数比值为0.248;能源消耗系数比值为0.41;水消耗系数比值为1.34;矿物燃料消耗系数比值为0.56;环境废物产生系数比值为0.66;CO2产生平均系数比值为0.61;垃圾产生系数比值为0.075。酒店房务服务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房务服务和宴会服务总产值比重超过了70%,与餐饮服务系统相比,投入产出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酒店行业真正立足的服务系统。

3 结 论

(1)酒店之间物资直接消耗系数、能源直接消耗系数、矿物燃料消耗系数、水资源直接消耗系数、环境废物产生系数、CO2产生系数、垃圾直接产生系数都存在较大差异,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3倍左右,这说明我国酒店行业在经济―能源―环境系统改善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2)餐饮服务系统的各项系数比例接近50%左右,但是产值平均比例还不足30%,其投入产出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应进行营业规模调整,优化能源种类消耗比例,制定系统性的清洁生产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兴. 酒店建筑能耗和空调系统能耗合理性评价[J].暖通空调,2005,35(4):34~38. [Gao Xing. The Rationality Evalu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Rummery Building and Air Condition System[J].HV&AC ,2005,35(4):34~38.]

[2]高兴. 大型酒店能源消耗合理性评价及预算控制[J]. 能源工程,2003,103(2):58~62.[Gao Xing.The Raeionality Evaluation and Budget Control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Large Rummery[J].Energy Engeering,2003;103(2):58~62.]

[3]薛志峰. 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现状与节能潜力分析[J]. 暖通空调,2004,34(9):8~10.[ Xue Zhifeng.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saving porential in Peking[J].HV&AC ,2004,34(9):8~10.]

[4]Gao Xing. Commitment Analyses on Ventilation Amount in Allaround Hotel Buildings[J].International Journl on Architectural Science,2005,6(1):7~14.

[5]Xing Huijua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the Neutral in Room With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2,37(6):961~967.

能源环境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 X50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1-2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权威、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1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采出水回注的污水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

(2)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栖息环境造成影响,此外还产生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同时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现状与缺陷

为了有效地控制能源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能源活动的管理。

2.1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环境立法。通过相关环境立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能源环境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电力立法。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化来的优质二次能源,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电力行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产生源泉,作为规范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的电力立法,其中也必然涉及环境保护的规定。

(2)法律规制的缺陷。一些实践中与能源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还有待进一步法制化,为其施行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撑。我国在能源立法的问题能源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上还做的远远不够,其根源在于我国能源立法的极度弱化。仅仅依靠环境立法中的一些普适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2.2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石油天然气法,也没有系统规范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相关规定散见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其缺陷主要包括:立法不健全,空白较多;现行规定过时,亟待修改;多头管理,执法不力。

2.3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我国《煤炭法》第十一条确立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目前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有关立法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以上法律规定对减少煤炭勘探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燃煤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系上与具体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2.4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水电开发对保证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对立与协调成为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水电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因而属于可再生能源。

(2)法律规制的缺陷。我国针对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就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现行的立法技术性规范居多,缺乏明确的监管、程序、责任追究等规定,导致该制度的执行在实践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2.5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主要是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期主要问题是:立法空白;现行立法文件的问题。

2.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可再生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来说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其开发利用仍可能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加强开发利用的管制仍然很有必要。根据前面对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就是立法空白较多,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都缺乏必要的专门规定,有可能导致开发的混乱和无序,污染和破坏环境。

3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完善

3.1完善相关环境及能源立法,加强能源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

(1)完善有关环境立法。我国有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法规体系建设上,应制定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并通过制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及完善现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法律框架。

(2)完善有关能源立法。能源是环境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而环境则是能源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能源法与环境法更紧密的结合,才能有效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因此,未来我国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完善相关立法。

3.2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加强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相应地我们也应更加关注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完善立法,提高执法水平。

3.3完善煤炭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急速增长,煤炭高强度开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大幅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

3.4完善水电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从世界范围看,促进水电发展都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水电建设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在水电开发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是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3.5完善核能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能源环境分析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天津市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对水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不容乐观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天津市就要从整体发展着眼,确定合理的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保障生态用水水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快改善河道的水生态环境。 论文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河道;需水;天津 中图分类号:TV2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328(2009)05-0020-02 1 引言 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历史上河网密布、水面众多、漕运发达,素有“九河下稍”之称。到了20 世纪60 年代,由于流域内气侯干旱少雨,上游水利工程的修建,入境水量减少,加上工农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河道水量迅速减少。至今,天津市大部分河流都出现断流,成为季节性河流。干涸的河道,丧失了其灌溉、航运、美化环境、改善气候等原有的功能,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对河道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天津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现状为出发点,确定天津市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分析提出可用水源及逐步修复或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的办法。 2 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根据水资源调查资料统计,1956—2000 年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70 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5,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连续枯水年份经常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 在这种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传统观念认为水资源应首先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活、生产用水,其次才是环境用水。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认为生态需水与生活、生产需水同样重要。但由于缺水严重,生态环境需水仍得不到可靠保障。 2.2 河道水质差,达不到景观用水要求 河道作为城市景观水体的主要载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天津城乡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成倍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加上农田的部分农药、化肥随降雨径流排入河道、湖泊和水库,使水污染状况愈来愈严重。此外,河道上修建的大量拦蓄工程形成的水体大多是封闭的、不流动的,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加重了河湖水体污染的程度,致使水体更加恶化。近年来,天津市为改善水环境,实行雨污分流制,部分河道上的排污口门被封堵,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但污水排入河道的现象仍然存在,河道水质较差。 2.3 河道蓄水损失严重 河道蓄水损失主要包括蒸发和渗漏两方面。根据1956—2000 年天津市降雨量系列资料统计,天津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4.9 mm,水面蒸发量介于850~1 300 mm,蒸发损失远大于降雨量。渗漏损失是指沿河道水体周边渗入到地下而损失的水量,应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渗透、防渗措施等综合确定,天津市年渗漏损失深度为365~730 mm。损失水量得不到补充,将引起环境恶性循环。要维持河道的生态环境需水,必须补充大量的水。 3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分析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和河道外生态需水。这里只介绍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 3.1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很多,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水文-生物分析法、生境模拟法等。 水文学法又称为标准流量设定法,是根据简单的水文指标对河流流量进行设定的一种方法。代表法有Tennant 法、7Q10 法、Texas 法等,均是以历史流量为基础确定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 水力学法是根据水力学计算获得的河道水力参数确定河流所需流量,它涉及河道宣泄水流的各种几何形态,需要以测量断面为基础。 水文-生物分析法是通过判断生物种群对河道流量的需求关系以及流量变化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关系,采用多变量回归方法,建立相关生物数据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确定适合的流量。 生境模拟法是根据河道内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确定河流流量,它是水力学法的自然延伸。 3.2 天津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天津市河道大部分为季节性河道,经常干涸、断流。其生态环境需水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具有防洪功能的河道,应重点考虑

能源环境分析篇(9)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研究制定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目前关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应当肯定,我国的税收措施与政府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为我国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建设,推动了我国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节能减排税收优惠范围较窄,力度较小

一是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偏重于企业所得税。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但节能减排上,许多产品、项目或技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享受到税收优惠,而增值税方面享受的税收优惠比较少,导致优惠面较窄。二是对企业开发利用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氧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削弱了企业对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三是在部分节能减排税收优惠项目中,或规定了办理时限和享受优惠的有效时间,或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条件,提高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四是企业自建自用节能减排项目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现行所得税新法规定,节能减排项目自取得生产经营收入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而对于企业自建自用项目,比如自建为自身服务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由于项目本身不能产生收益,也就无法享受到税收优惠。

(二)征税范围过窄

在资源税方面,许多国家都将水、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列入征税范围,而我国目前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相比之下覆盖面太小。在消费税方面,我国虽然在2006年4月对税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加入了石油制品、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项目,但总体来讲课税范围依然不宽,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并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化肥、含磷洗衣粉和塑料制品等,这对环境保护来说是很不利的。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大类资源征税,征税范围太窄,反而刺激部分企业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三)现行税收政策存在“重鼓励、轻制约”的缺陷

目前,国家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制约性税收政策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制度存在缺陷。资源税除石油和天然气以外以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导致企业在开采中“拣肥弃瘦”,造成资源无序开采和大量浪费;大多数资源产品采用定额税率,导致应纳税额与资源的价格相脱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调节作用。二是消费税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的一次性用品,除了方便筷之外,卫生纸品、塑料包装袋、电池等均还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三是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

(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缺乏专项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也缺乏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等政策研究和试点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进展。 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调整缺陷,研究税收政策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税收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资源税制。建议扩大征税范围,在现行征税范围的基础上,将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沙石、粘土等列入资源税征税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资源课以重税。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目改为以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计税标准,改革计税方法,从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为从价计征的计征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遏制资源过度开采。

2.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一切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征税。在更大的范围内重点要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煤炭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一是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更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应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二是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饮料容器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完善增值税制。为更好地体现鼓励“利废”,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意图,应当将部分社会效益好、促进环境保护力度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政策范围。为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允许企业购置的污染治理设备、环球监测仪器与环保设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于意义重大,但经营亏损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等,采取即征即退或免税等优惠政策,解决因退税不及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4.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节能环保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降低税率、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形式。建议加大企业相关节能减排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标准、加速折旧、摊销或增量投入加成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等措施,以鼓励两个行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

5.调整和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对于现行具有一定环保作用的地方税种,例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方面要按税制改革的正常要求完善税制,适时调整偏低的税负等,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其环保功能。

6.开征环境保护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专门税种, 现行税制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的发展差距很大,弱化了税收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持力度。为了强化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实施效果,我国除了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正向鼓励和扶持企业或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行事外,还应该开征环境保护税,逆向调节、限制企业或个人行为,增加企业不按法律、政策行事的成本。

能源环境分析篇(10)

一、引言

201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表明,我国依然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多重挑战,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如今由于这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了我国能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矛盾越发尖锐,从而成为限制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故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意图透过一定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数值关系。步骤为:

(一)建立因变量原始数列与自变量比较数列

母序列记作:

子序列记作:

(二)原始序列进行初始化法无量纲处理

(三)计算灰色关联度

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子序列差的绝对值,从中取最大差和最小差即:差序列

(四)关联度排序

当比较序列有m个时,相对关联度值也有m个,按值大小排列,即为关联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通常,当>0.6,便认为关联性显著。

三、数据分析

本文从环境污染的废水、废气、废物出发选取了四个指标即:工业废水排放量(Y1)、二氧化硫排放量(Y2)、烟尘排放量(Y3)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Y4);而能源消耗的指标选取有:煤炭消费量(X1)、焦炭消费量(X2)、原油消费量(X3)、汽油消费量(X4)、煤油消费量(X5)、柴油消费量(X6)、燃料油消费量(X7)、天然气消费量(X8)和电力消费量(X9)(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用Excel对数据处理,运用(1)对原始数列初值化(见表1与表2)。然后利用(2)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取),最终利用(3)计算灰色关联度(见表3)。

由表3看出,能源消耗指标与环境污染相关指标的关联度较大(均在0.57以上),故得出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显著。此外由表3得出,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灰色关联排序。

工业废水排放量:(燃料油)>(原油)>(柴油)>(煤油)>(汽油)>(煤炭)>(电力)>(焦炭)>(天然气)

二氧化硫排放量:(燃料油)>(柴油)>(原油)>(汽油)>(煤油)>(煤炭)>(焦炭)>(电力)>(天然气)

烟尘排放量:(燃料油)>(柴油)>(原油)>(汽油)>(煤油)>(煤炭)>(焦炭)>(电力)>(天然气)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电力)>(焦炭)>(煤炭)>(天然气)>(煤油)>(汽油)>(原油)>(柴油)>(燃料油)

由上得,燃料油、原油、柴油和汽油对环境污染分别呈不同程度影响,较其它能源消耗显著,而天然气与电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其他小。不同的是,电力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影响上最显著,天然气影响程度也较显著,而对废水与二氧化硫及烟尘影响程度较大的燃料油、柴油与原油在此影响排序较靠后。总之,燃料油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原油、柴油、汽油和煤油,主要在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漏泄和排放所造成,对水体能造成普遍严重的污染。

四、结论

目前对我国来说,未来经济的发展只能是循环经济,但须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与政策措施,具体有:

(一)调整与优化能源消耗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由上知,传统资源的消耗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机动车对汽油与柴油使用的激增所产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烟尘排放量较大。故,我们应该寻求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来代替那些传统、污染性较大的能源,提高能源消费质量和能源利用率,使能源消耗量得到最大潜力的利用,全面推进先进、高效的清洁生产技术,从本质上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目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在一些地区仍存在。因此要将先进、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引入到全社会,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度,鼓励社会消费的理性选择,将循环经济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切实解决“收支两条线”问题。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同时,从法制、经济、管理、道德等方面形成对节约的褒扬和对浪费的惩罚,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

总之,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要减少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能源消耗,寻求新能源或可再生资源,同时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更新时,采用先进、创新的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持续的秩序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2012).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能源环境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9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有效地发展,对电网进行长远发展规划。对电网的规划不仅仅是扩容建设电网来满足负荷要求,而是结合环保要求和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变传统规划模式。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模式和需求侧节能效益分享机制的建立使得电网企业逐步开展终端用户节能服务业务。这种商业化的节能服务环境将有利于有效利用各类需求侧资源,但是却有悖于电网投资的盈利。只有平衡电网扩容和需求侧资源才能够使电网规划决策既满足电网规划的基本目标,又适应节能服务业务的发展需求。

1电网综合资源规划

1.1电网综合资源规划的提出

电网综合资源规划是在节能服务环境下考虑各类需求侧资源的作用而提出的一种新方法,简称GIRP。电网综合资源规划将传统的电网扩容、能效计划以及以可中断负荷为代表的需求响应作为等效的电网资源一并纳入规划决策,同时对能效计划和需求响应的交互作用也进行了考虑。双层主从协调规划模型是以协调性为出发点,使电网主体以及其下属ESCO实现双赢。

从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引入各类需求侧资源要素扩充了电网综合资源规划(GIRP)的决策内容,从而形成新的决策规划角度。框架中的电网主体不仅负责电网规划决策,还有着可中断负荷(IL)调用权;下属ESCO通过出售节能服务获取盈利,同时开发、配置可中断负荷(IL)。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电网主体管理下属ESCO,并提供节能服务资金,对下属ESCO的收益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下属ESCO影响着电网主体。它在电网中具有自主运营权,它的决策情况会改变原有负荷的增长趋势,并对可中断负荷(IL)的可用容量有一定的决策权。

由此可知,电网主体与下属ESCO是主从关系,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同时具有不同的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在建立模型时要综合考虑他们的逻辑关系。下属ESCO的引入使电网规划由传统的单层规划变为双层协调规划,从而实现电网的电能供应及其使用的最大化。

2 各类需求侧资源成本分析

2.1能效计划(EE)

实行能效计划是为了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电量损耗。能效计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配置先进的节能设备,如绿色照明、高效的电机等。能效计划可以等效地为各类的能效电厂(EPP)出力进行处理。能效电厂(EPP)是一个虚拟电厂,不能直接生产电能,它的有效输出功率是为实施能效计划后所降低的实时负荷需求。

2.2需求响应(DR)

实施需求响应项目时具有多样的形式,重要有两大类,如价格型和激励型。可中断负荷(IL)属于激励型。激励型在当前被广泛应用且最成熟。可中断负荷(IL)项目的成本一般包括前期的设备投资和断负荷(IL)的调用支出。前期的设备投资与其可用容量有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正相关;断负荷(IL)调用支出的调用成本是根据用户的类型、调用功率以及调用时间等来决定。

2.3能效计划(EE)与需求响应(DR)的交互影响

当能效计划(EE)与需求响应(DR)同时作用于负荷测时,将会存在交互作用,这样致使实际的负荷不等于原有负荷减去能效计划(EE)与可中断负荷(IL)独立作用下的负荷消减值。

3电网综合资源双层主从协调规划模型

电网综合资源(GIRP)双层主从协调规划模型是由上层的电网扩展规划子模型和下层ESCO节能服务优化子模型构成。上层的电网扩展规划子模型是通过对电网扩建的合理优化以及对中断负荷(IL)的调用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得电网的主体综合净收益获得最大化;下层的ESCO节能服务优化子模型是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对各类需求侧资源(DSR)的投资进行优化,从而使得ESCO获得的净盈利达到最大化。上层电网在扩展规划子模型时具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如线路容量的约束、变电站容量的约束、节点电压的约束、功率的平衡约束、架线的回数约束以及可中断负荷(IL)的中断持续时间约束和中断时间间隔约束等。

4 结论

传统的电网规划只是通过对现有的电网进行扩容建设以此来满足负荷要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资源日趋紧张,加之人们对环保要求的质量的提高,致使传统的电网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的电网规划中引入节能服务业务对电网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节能服务新环境为电网规划对各类需求侧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突破目前传统规划模式在实施中面临的瓶颈,同时使电网投资从中获得盈利。电网综合资源协调规划新方法兼顾了电网的扩容与节能服务,从而实现电网的高效经济化运营。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曾博,董军.环境友好型城网规划双层决策模型及其协调局势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10).